农业信息市场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信息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信息市场

篇1

近日,记者从农业部办公厅获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决定举办2014年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规模1000人,涉及全国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亲临2014年4月第一期培训班,并作题为“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报告。报告深入细致解析了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判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形势、把握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改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体系制度等关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此外,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两位司领导围绕当前市场化与信息化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各处处长全面介绍业务发展情况,多名专家学者、地方和企业代表围绕电子商务、监测预警、农产品期货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到良好效果。

在第一期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2期培训班于6月4日全面启动。张合成司长在开班式上,阐述此次培训的目标,即各级市场信息工作人员要通过此次培训形成三个概念:一是学市场分析之法。通过分析农产品供求情况、价格高低、农民盈利与否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决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农民知道“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二是寻求解决卖难之路。思考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的一整套思路和方法;三是悟农业信息化之道。深入理解农业信息化是什么,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加快推进。他在题为“加快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题报告中,着重从农产品市场形势、市场化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信息化等4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现代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边讲解边与学员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员学习热情高涨。

为实现以培训促工作的目标,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全司“总动员”,各处处长轮流走上讲台,针对授课对象就多个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晚上继续与学员分组进行深度互动研讨,听取各地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本期培训还安排了多位知名专家、企业家进行现场授课,设置了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演示方面的现场教学活动。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余名农业信息业务人员参加了本期培训。通过紧张的培训和交流研讨,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案例生动鲜活、业务精深细透,对农业市场信息工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为今后干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培训开市场信息业务培训之先河,务实之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覆盖面广。此次培训对象包括全国省、市、县三级千余名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重点为省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各级农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人员,农业监测统计(物价、成本调查)基点市、县业务员及农村经纪人。二是形式多样。此次培训共8期4万学时,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其中,第1-5期培训,学员在北京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进行集中学习,第6-8期将赴福建省南安市、江苏省宜兴市和辽宁省东港市进行现场学习。三是聚焦准确。此次培训围绕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工作展开,主要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基础理论及业务要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和市场分析案例,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等多方面内容。

篇2

1.农村信息化的概念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是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以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

2.农村信息化的特征

2.1统性和集成性

农村信息化是生产、生活所需信息,以及经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2.2多样性和差异性

农村不同阶层的信息需求不同,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3.农村信息化的内容

农村信息化包含在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具体有以下内容:

3.1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

它是整个农村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基础,关键内容是建立各种农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及相应的检索系统。

3.2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它有助于加强农村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经济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

3.3农业生产信息化

它具体指动、植物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能大幅提高生产的精确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促使农业生产高效益。

3.4农村科技信息化

它能有效传递农业生产、科研、技术开发、教育之间的需求信息并指导农业生产、科研、推广、教育部门的有机协调与正常工作,促使农科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3.5农村教育信息化

它是指农村教育和培训手段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6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

它是整合农业生产资料的供求信息建立数据库上网运行,并开展农资电子商务,从而促进农资生产和经营企业效益的提高及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通环节,简化了交易程序,节约了交易费用,从而有助于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3.8农村管理信息化

它通过网络化管理农村行政、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等要素,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加速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高农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9农民生活信息化

它包括生活、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各方面,有利于彰显人性自由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农村信息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

能够建立起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改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确保广大农民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信息,保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最优化,从而找准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农村信息化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稳定的重要动力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与公众的相互沟通与相互信任,有助于实现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并建立一个依法行政、廉洁、“以人为本”的政府;此外,农民通过这种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进而保证社会的安定。

3.农村信息化是促进科教文卫体公共事业建设,保证其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宝

促使建设农村社区数字文化阅览室,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保证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输送到农村;此外,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在线申请受理和审批行业数字证书以及食品药品监管热线等能最大限度建设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社会事业服务大平台,实现科教文卫体公共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农村信息化是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压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非充分就业群体,农村信息化能够促使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容纳大批就业者;能够提高农村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投入到农产品物流和营销产业就业的农民,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三、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农村信息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信息意识的增强。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尚未形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有效信息的自觉性,而仅仅依靠传统落后的言传身教的直接示范和交流方式;此外,农民信箱用户通过农民信箱平台建立网上免费摊位并买卖信息最终达成交易的,仅局限于部分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这些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大大阻碍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2.农村信息流动不畅,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备把握,大多数农民的生产决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经济上遭受损失不可避免;由于信息流动不畅,近些年来造成的“谷贱伤农,果滞坑农”的现象比比皆是。现阶段,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和报纸,这些传统的媒体只能将市场信息单方向地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将农民的需求信息反馈回来,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民对于农技、农资和农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尽快为农民提供一个崭新、快捷、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准确地制定前瞻性的生产计划,刻不容缓。

3.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农村普及尚需很长一段时间

纵观全国,虽然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已建成大量网站,但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生活仍徘徊在温饱线水平甚至温饱线水平以下,且文化素

质又普遍较低的农民来讲,他们已没有多余的经费来购置并不昂贵的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况且还要支付价格不菲的运转费。因此,如何让急需农业市场信息的广大农民获得廉价的信息服务,是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4.基层现代网络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现阶段,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基层干部普遍缺乏网络、计算机的理论及操作知识,有的甚至无法运用常规软件进行办公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过分依赖村信息管理员及大学生“村官”,大大降低了工作力度,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化进程。

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就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探讨适应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具体措施有:

1.提升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秉承“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营造“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服务平台环境,构筑全国“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切实加大农村基础网络建设力度,鼓励、引导网络运营商结合自身优势,为农村信息化服务,推进和完善 “金农工程”、“农民信箱工程”、“村村通工程”、“信息化普及村工程”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

2.加强农村信息资源整合

围绕“市级抓提升,乡镇抓延伸,村组抓服务”的思路,依托农经网、远教网等已经形成的运行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维护投入体系,进一步整合农经网、远教网站点,充分利用好两网现有的人员和设备,实现多部门、多行业的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多网功能合一,提供便捷的农业信息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

3.加强农村现代网络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抓好基层干部的农村信息化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考核、发证等手段提高基层干部的网络、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业务能力。大力提升农村信息管理员队伍素质,积极拓展人才培养引进渠道,积极利用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有关社会中介力量,发展壮大农村信息管理员队伍,促进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五、结论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任务,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具有普遍的指导示范意义。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军喜,朱晓飞.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五大问题[J].信息化建设,2009,(4).

[2]张喜才,秦向阳.农村信息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7,(11).

[3]陈良玉,陈爱锋.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J].中国农业信息导报,2005,(2).

[4]董增礼.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11,(3).

篇3

关键词 乌昌城市圈 现代农业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73

Abstract Since 2004, the integration of Xinjiang Urumqi Changji area started, modern 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Wu Chang City Circle, has the important leading enterpris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and an important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market concentrated 3 advantages. In order to further accelerat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Wu Chang city circle integration,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Urumqi Changji area,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supply side of Urumqi Changji area,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accelerate the "Internet plu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promot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eisure tourism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tegration.

Key words Wuchang City circle;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on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张和新兴城市发展,形成了多个区域城市圈。新疆乌昌地区于2004年启动乌昌经济一体化进程,经过前后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目前乌昌城市圈格局。本文讨论的新疆乌昌城市圈即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阜康市和五家渠市行政区域范围。在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将农业相对低效率的发展与二三产业高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加速了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1 新疆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优势

乌昌城市圈是新疆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聚集区域,加工制造和服务业发展在区域范围内领先,基础条件完善,具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快速发展的优势。

1.1 重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优势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支柱经济力量,具有促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并促进农工商一体化的多重功能。乌昌城市圈在新疆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的优势。截至2015年,新疆有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394家,其中仅天山北坡地区即达到173家,占全区的约44%;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仅乌昌地区合计14家,占全区的约45%。不仅从数量上,在考虑企业产值和规模,乌昌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多个领域属于区域市场份额最大企业。

目前乌鲁木齐市范围内有北园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新疆东宝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新疆东宝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冷冻食品交易占全疆销售量的90%以上,是带动全疆、影响西北地区最大的冷冻食品集散中心。该企业以“冷库+市场”为核心平台,构建了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冷链物流、运营管理、销售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化的食品供应全产业链,2013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被列为农业部定点市场,新疆肉食供应和肉食市场调节的主要菜篮子工程单位。

昌吉州范围内有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山面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昌吉市。以新疆泰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家开发区域特色农业资源的农牧业企业集团,主要产业包括高蛋白原料、饲料、畜禽养殖,在全疆各地成立了21家子公司,是自治区饲料企业联盟牵头单位。截至2013年底,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1.2 重要区域农产品专业市场集中优势

专业市场对优势农业产区的形成和发展作用重大,对现代农业商品化、市场化有直接促进作用。乌昌城市圈在新疆范围内具有重要区域农产品专业市场集中的优势。

以位于乌鲁木齐市的新疆九鼎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该市场毗邻重要高速公路,规划占地面积160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分为蔬菜瓜果、干果副食、冻口保鲜仓储、水产海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五大功能区功能区,总计可供超过2500个商业单位入住。市场于2013年3月投入运营,运营第一年实现年交易量209.5万吨,交易额173.18亿。市场所经营的农产品覆盖32个省市,已发展成为新疆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农副产品集散地。

1.3 重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中优势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具有转化农业高新科技功能。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扩散带动,会对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也会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新疆重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乌昌城市圈较为集中。例如位于昌吉的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该园区成立于2002年,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26.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亿元,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2 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内部城市结构

在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中,乌鲁木齐、昌吉等城市呈现不同分工侧重结构。其中乌鲁木齐市是乌昌城市圈中心城市,昌吉、阜康、五家渠等城市是乌昌城市圈次中心城市。

作为乌昌城市圈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市发挥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创新和服务功能。首先,在乌昌城市圈内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社会资本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乌鲁木齐汇集,使乌鲁木齐获得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不断降低,同时汇集了更多创新要素,形成区域创新中心。其次,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乌鲁木齐工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和质量得到不断发展,中心城市职能不断升级和完善,进而通过市场变化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转变。再次,城市圈中心城市是区域对外经济的前沿,是区域外向型现代农业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

作为乌昌城市圈次中心城市,昌吉、阜康、五家渠等城市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支撑点。作为乌昌城市圈次中心,昌吉等城市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功能是承接和放大中心城市服务农业的效能。首先,由于乌鲁木齐在城市圈中的生产制造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过程中,一部分加工制造业在城市圈内迁移到次中心;同时从其他地州或乌昌地区农村移向乌昌地区的部分企业选择经营成本相对较低的次中心,使得昌吉等城市成为制造业和人口集中区域。

3 促进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速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加快乌昌地区一体化,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调整乌昌地区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和质量,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速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营造宽松市场环境,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快市场发展,使产业融合在产业集群内部和产业集群之间进行。基于产业集群发生的产业融合会放大或加速市场竞争时生产要素的创造力,并鼓励专业化和投资。虽然乌昌城市圈各地建立了一些农业产业园区,但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弱,并没有产生较好的产业集聚效应。为此,应按照产业集群模式打造乌昌城市圈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园区,采用产业链引资方案,完善农业产业集群前后产业链。在园区内成立农业产业集群协调组织,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强集群内企业合作,打造集群信息化平台,开展跨区域、跨国业务。

3.2 加快“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结合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农业生产与相关的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一体化农业产业格局新产业链条,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带来了契机。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过程中,加速发挥互联网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农业生产体系。将以往通过农民的经验来操作的生产过程转变为基于智能设备搜集生产数据的大数据管理生产的智能化生产流程,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准化。

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宽农产品的传播途径。互联网已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工具。例如充分利用在国内较成熟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为农产品的销售扩宽渠道。

三是借助互联网提高农村金融的社会化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创新企业,通过互联网终端的普及,解决传统农村金融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农村金融覆盖的低成本和风险控制;通过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来促进乌昌城市圈现代农业产业融合。

3.3 推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乌昌城市圈同时具有巨大的都市农业休闲市场和旅游资源。乌昌城市圈推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首先要根据乌昌城市圈的自然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条件,规划郊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产业和景区布局,设计自然主题、人文主题产融结合主要类型。

其次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机制。鼓励疆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于乌昌城市圈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灵活建立多元化的经营机制。乌昌城市圈要尽早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降低准入条件和放宽市场领域,鼓励民营投资进入本地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洪银兴.都市圈内发展现代农业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中州学刊,2008(3):42-46.

[2] 蔡世忠.区域增长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4):57-61.

篇4

张苏滩瓜果批发市场建于1992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市场现已成为甘肃省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全、年交易额最多和辐射范围最广的专业批发市场,也是甘肃省地产瓜果最主要的集散地。

目前市场占地面积34800平方米,注册资金211.5万元,资产总额为3705.2万元。营业铺面及库房达22800平方米,拥有金属交易大棚5座,计10000平方米,露天场地4000平方米,常年入场经营的固定商户583户,摊位经营商户2600余户,冷库、恒温库库容800吨。

市场经营范围包含了瓜果、水产、蔬菜、副食品、肉禽蛋等多个大类,主要经营品类占交易额的比重分别为果品类54%、水产25%、肉禽蛋9%、蔬菜6%、干鲜调味品6%。

市场在2005年、2006年连续被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评审为“全国果品市场20强”。2005年12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业部定点市场”,同时成为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理事单位。

青海西宁海湖路蔬菜瓜果综合批发市场

海湖路蔬菜瓜果综合批发市场建于2000年6月,现已成为青海省交易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市场现占地面积147.6亩,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市场建设总投资达7000余万元。主要经营蔬菜、瓜果、干鲜、粮油、水产、肉类、调料、茶叶等副食品以及土产、五金、服装、鞋帽等50大类4000多个品种的商品,是一处以蔬菜、果品批发为主的综合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有固定摊位2500个,定点经营户2500多家,日均客流量10万多人次。高峰期日吞吐蔬菜果品近500万公斤。主要菜品来自陕西、四川、甘肃、云南、广西、山东、宁夏及本地。2007年总成交额24亿元,交易量22亿公斤,交易量的交易额在西北五省同行业中均占据领先地位。蔬菜、果品两大项的供应量占全省总需求的近80%,全年为国家上缴各种税费550多万元。新疆乌鲁木齐北园春市场

北园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园春市场建于1994年,总投资6500万元,是乌鲁木齐北园春集团的主体企业。

市场占地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有经营用房900佘间,柏油路面的露天交易场地3.5万平方米,临时摊位1000余个。同时,拥有副食品交易大厅5000平方米,市场固定经营人员4000人以上,日客流量20000多人,车流量4800车次。市场设有蔬菜、瓜果、水产海鲜、粮油副食、蛋禽5个专业批发分市场。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优种28000多种,各种商品年交易额已达32.47亿元,现已成为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1998年市场被农业部授予“定点菜篮子工程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2000年被自治区农行评为信用等级“AAA”企业。2001年被中国百强推介组委会评为“全国百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宁夏银川北环蔬菜果品综合批发市场

篇5

【关键词】农村 商业银行 国有 个人信用卡

一、引言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了第一张人民币信用卡,这张信用卡被广东人称作“红棉卡”。不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纷纷跟进,发行各自的信用卡。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近几年才逐步建立起来并拓展了信用卡业务。上海农村商业银行首张信用卡——鑫卡在2008年9月22正式面向社会发行,标志着开启了全国省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信用卡的历史先河。通过观察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变化,将其在个人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概况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对比,找出其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农村商业银行在个人信用卡业务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个人信用卡市场结构现状比较分析

(一)个人信用卡发卡数量及其占商业银行总发卡量的比率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常用的指标,本文将采用最常用的绝对集中度的计算方法,即:

(n为银行数,Xi为居于市场第i位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X为市场中所有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计算了2009~2011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两大农村商业银行的CRn。

2.数据说明: CR1为33.33%表示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位居第一,市场占有率为33.33%; CR2为48.87%表示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位居第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市场占有率总和为48.87%,依此类推。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信用卡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由2009 年的73.16%下降到2010 年的61.17%,并进一步下降到2011 年的56.49%,说明市场中竞争程度不断的增强。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行量和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强大的发卡优势和网点优势、品牌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都陆续开办信用业务,发卡主体日益多样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其起步晚、开展的信用卡业务还不尚完备,但其发展速度迅速,并且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说明了后天的有效竞争手段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个人信用卡消费额度比较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普卡的透支额度为2万,金卡的透支额度为5万,白金卡的透支额度为30万,钻石卡最高授信额度达200万。四大国有银行普卡透支额度为5000元~5万元 ,金卡透支额度为1万~10万,白金卡透支额度为5万元~50万元,钻石卡透支额度为300万~500万元。

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在中低等级的信用卡领域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相差不大,但在高端信用卡区域,农村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差距,国有商行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在招揽高端客户上有着绝对的优势,高端客户几乎被国有商业银行垄断。

(三)个人信用卡收费、计息标准比较

1.个人信用卡年费比较

我国国有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普通卡信用卡年费差异不大,主卡大约100元/卡,附属卡大约40元/卡。高端信用卡年费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商业银行收取的年费低于国有商业银行同等级信用卡所收取的年费,从而大大提升了农商银行吸引更多的高等级信用卡客户驱动力。

2.个人信用卡超限费、滞纳金比较

农商行与国有商业银行超限费与滞纳金的利率水平保持一致,超限费为超过信用额度部分5%,滞纳金为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5%。但上下限设置有较大差异,农商行没有公布上下限,而国有商业银行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3.个人信用卡透支利率比较

透支利率是由人民银行规定的,信用卡透支利率按日利率万分之五按月计收复利,所以农商行不能从透支利率的调整上增强其在信用卡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个人信用卡风险比较

(一)法律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调整信用卡法律关系的专门法律,仅仅只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同时,各发卡银行自行制定的信用卡领用合约内容各不相同,对信用卡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以规范和调整。在解决信用卡交易中不断发生的各种纠纷时,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信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时间较短,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仍然较为落后,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从中国人民银行每年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信用卡市场普遍存在着信用风险。截至2009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 2010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较2009年末减少0.07亿元; 2011 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10.31 亿元,较2010 年末增加33.42 亿元,同比增长43.5%。但总的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不良贷款率低于农村商业银行。

(三)市场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由于信用卡业务开办时间较短,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来看,信用卡种类较少,还未涉及或者较少涉及国际业务,因此汇率风险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较小。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付费卡业务和固定利息贷款业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农村商业银行,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利率的影响都相同作用于这些银行,因此其风险相当。

四、建议与对策

(一)确定合适的发卡范围与目标人群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发卡范围与目标人群,发挥其在二三线城市竞争力优势,以及面向农村储户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这方面的优势,从而增强其在个人信用卡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合理设计信用卡种类,细化收费计息标准

农村商业银行不能盲目搬照国有商业银行的卡种设计标准,而应该在严格遵守中央银行相关规定下,根据自己的发卡范围、发卡人群、信用卡种类细化各类信用卡的收费计息标准,使其信用卡更加具有吸引力,招引更多的优质客户。

(三)应对各类风险加强内外部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卡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征信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减少违约风险。应对市场风险上,要保证其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和各项损失准备,加强其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从而增强持卡人信心并提升其在个人信用卡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政府政策扶持减少发展负担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不但失去了农村信用社加快消化历史包袱的政策优惠,而且农村商业银行又因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各项准备等计提必须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标准执行,使得农村信用社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能享受的权利两头落空。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减轻其在发展过程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沈丽,刘玲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竞争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5).

[2]胡滨.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考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篇6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篇7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三电合一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工作在促进传统农业改造、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如何提高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全省广大农民,仍是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探索农业信息服务新手段,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就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农业信息服务,能够为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农业信息服务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职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信息是市场的灵魂,市场经济是由信息引导的经济。中国农业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因此,要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必须有成熟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做支撑。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强化对农户的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发展,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农民作为我国农业市场中主要的主体,需要更好地认识并适应市场,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获得市场信息,用市场机制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并处理好生产、分配和消费间的关系。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据东北大学的熊金辉等统计,截至2005年9月底,我国有农科教专业网站385个,农业类其他网站上也有大量农科教信息,互联网不仅可帮助农民找到“商机”,而且可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从而加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主要是劳动力自身素质低和掌握的就业信息少。农业信息化可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农民获得广泛的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互联网和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农业部门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作用,多元化、全社会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服务手段不断增强。目前,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有互联网、有限电视、广播节目、三农热线、信息接收机、电视机顶盒、手机网、公告板、明白纸等。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播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网络模式,而这三种传播模式又各有优势和不足。

1.传统模式。如明白纸、公告板等,其特点是传播面积较广,传播效率较高,信息在传播途中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失真性相对较小。但时效性难以较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2.现代模式。如广播、电视、电话等在农村家庭具有较高的拥有率,信息传播速率更快,信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具有投入低、见效快、传播广的特点。但因媒体的特性,无法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要,形成互动式的交流也较为困难。

3.网络模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率大幅提高,信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是目前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承载海量信息,时效性强,具有互动特点。但电脑与网络昂贵的硬件成本以及对操作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将普通农民阻隔在网络信息之外,短期内难以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主流方式。

从表面上看,全省各地通过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使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4%以上,基本满足了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消除了信息服务“盲区”。但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各地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忽视了农民对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往往造成政府“热”、农民“冷”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实现“媒体联动”,使网络信息真正落实已成为从事农业信息行业的专家、学者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三电合一”模式建设及其有效服务对象

为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创新农业服务能力,破解农业信息走进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农业部2005年启动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三电合一”是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性工作。

1.“三电合一”模式。“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指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的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具体来说,是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

2.“三电合一”模式建设内容。构建集电话语音服务、电视节目服务和电脑网络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电话语音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省级“综合管理中心”、市级“管理中心”和县级“语音咨询服务中心”(主要含语音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与电脑、网络的有机结合,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营销、市场、价格信息的直接拨号查询、语音提示查询、专家咨询等服务,将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扶持“三农”政策等信息送进农村,进入农户。同时,提供将农户需求的信息发送至语音服务平台或互联网的服务,形成连通农户与市场、双向交流的语音咨询服务系统,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覆盖率,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一是购置安装系统所需设备和软件。主要有语音卡、计算机、人工坐席设备、数据库软件、语音控制软件、语音合成软件等;二是建立支持语音服务的农业实用科技信息数据库,编印信息电话查询目录;三是开通全国统一农业信息服务12316“三农”热线号码。

(2)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开办农业信息服务电视节目专栏。充分利用电视普及程度高的优势,开办农业电视节目,传播农业科技、农业新品种、节本增效技术、市场信息等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市场预测、实用科技、价格行情、农村政策等信息,增强农民接受科技、应用科技的感性认识,让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和广大农民及时了解政策、了解市场,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一是与地方广电部门协商开通农业电视节目;二是提供或自行制作节目。

(3)计算机网络系统。结合国家“金农工程”项目,建立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完善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并通过省级农业数据中心收集、整理各类农业信息,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本级网站或应用系统上传和获取信息,实现省、市、县联动,形成相对统一的农业网站群。通过强化信息资源建设,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效益的整体提升、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主要建设内容:建立能够容纳多个终端的局域网,并配备相应的电脑和软件系统,主要有网络交换机、电脑、服务器、数据库管理软件、操作系统、信息采编软件等。

3.“三电合一”服务对象划分。农业信息服务主要以农村企业、专业协会、农民组织、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和农民为对象,因此,农村和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获取信息,能否承担获取信息的成本,这些就成为了我们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服务模式的依据。

根据黑龙江省农村实际情况来看,“三电合一”模式信息服务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周边地区的或者是“一村一品”的专业村以及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广大普通农户。对不同用户采取的具体办法是: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同时,基层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的信息服务。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综合运用数字电视、电话直接获取信息,也可以与专家对话或者请专家现场指导。

综上所述,由于各地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别,这就要求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方式决不能单纯依赖于互联网技术,要从实际出发,有所侧重,注重实效。坚持信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土洋结合”、“中西结合”、“网络与常规媒体相结合”,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与传统信息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让信息化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参考文献:

[1]林建材,王熙琼,金鹏.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3,(12):114.

[2]薛亮.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信息界,2006,(5).

[3]李会萍,刘楷,王众.基于数字家庭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篇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方法

一、农业信息化

虽然目前人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仍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但多数专家学者的观点是: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生产总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方面统筹发展和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之成为农业系统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包含如下若干个方面: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法规信息化;农业政策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村社会信息化。

二、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在经济调节方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在公共服务方面,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村各方面社会事业的进步与完善:通过计算机辅助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让诸多资源能够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有力促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完善农村疾病防控体制,实施农村广播电视全面普及工程,能够有效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充实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

(2)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城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当前的我国仍然普遍存在,农村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许多领域发展非常滞后。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办法。

(3)农业信息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信息化的条件和背景下,信息和知识成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对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进行引导、控制和改善,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因此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农业信息化的浪涛下,许多农民也开始学会利用网络来寻找、掌握先进且符合实际情况的生产技术,并多层次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充分围绕市场信息来进行种植、养殖等,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降低市场交易风险。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需要强大的技术手段即农业信息化来充分保障。农业信息可以作为农业市场经济的“油”,可以让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民可以通过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各地的就业状况,找到自己擅长的工作岗位,实现较为成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方法。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为有着“小、散、低、弱”先天劣势的单个农户,其小生产难以与大市场进行有效衔接。从宏观上看,农业竞争力差,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结构调整难;从微观上看,农产品出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业信息化的推进,能够使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有利于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及时、全面、准确的获取生产和销售信息,了解供求走势、消费需求、价格行情等,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准确把握市场商机,从而大大降低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繁荣市场,增加收入。

(5)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依靠农业信息化。“什么赚钱养什么”、“用销售来决定生产”等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潜意识,这显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刻的变化正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农民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但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正在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的缺乏。要打破这一瓶颈,必须要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现代化传播手段,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农业科技、生产市场信息,开拓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以帮助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1)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在于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数据库信息服务项目单一,而且其中大多数记录都不足1万条,远远不能满足相关需求。所以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任重道远,不仅需要扩大现有数据库规模,还要提高质量,努力实现共建共享。

篇10

1.信息收集。为确保农业信息采集的广泛性。原始性、基层性、高效性和准确性,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收集农业信息:一是县(市)农业工作站利用县、乡、村已形成的信息报送体系获取本地农业动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品产销信息报送市农业信息中心。二是积极发展农业单位、农业企业、农业杂志、产销大户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襄樊农业信息网上安家落户,为他们免费或优惠制作主页,提供虚拟空间和二级子域名。这样既丰富了农业信息内容,同时了降低了信息采集成本,提高了采集效率;三是结合本地实际,从报刊和互联网上搜集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四是抓住农业时节,深入基层、深入农贸市场、农业企业实地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的文字、音像资料;五是网上用户通过“供求信息”和“农业论坛”免费信息,通过农业电话咨询热线传递信息。

2.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化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为根本目的。要将农业行家组织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点收集全国、全球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资源信息,悉心分析研究国内外农产品的市场前景。信息专家要密切结合本地实情,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市场调研,权威性高、准确性高、实用性强、经济性强的指志意见,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卖哪儿?卖啥价?”的问题。农业信息中心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加强市场分析研究,积极开展农产品风上贸易、中介服务等工作。

3.信息。农业信息中心以有用农业信息,并将之准确及时传递到用户手中为己任。农业信息用户由于层次不同,经济条件差异,我们必须因人因地而异,采用没的传递方式,一是在互联网上农业信息。农业信息网每天由专人及时更新农业新闻、农业气象、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行情,不断充实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等内容。二是与襄樊电视合开办《金以土地》农业专栏节目,拟每月单周三襄樊电视台23频道、8频道播放一期,每期15分钟,内容包括农业快讯、新技术、看市场、致富经、农闲事等版块,该套电视节目方圆300公里地域都可收看到,覆盖全市及外地20多个市县区。三是与省级农业刊物《农村经济与科技》(国内刊号公开发行)联动。襄樊农业信息网上开通其电子版杂志,《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自由转载农业信息网内容,该杂志覆盖全国十多个省市,发行量在2万份以上。四是在乡村一级使用公告牌、板报农业信息和交流农业技术。公告牌上的信息由襄樊农业信息网站和县、乡各级工作站精心筛选,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话、传真和信件向下传输,同时各点及时反馈基层农业农产品动态,这样能有效减少信息使用的盲目性。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扩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