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消费趋势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消费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消费趋势

篇1

关键词: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 消费者资产模型

农产品的生长对自然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开展“一村一品”,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区域品牌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和农户等营销主体,目前,我国大多数营销主体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规划,没有从整合营销的角度进行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不了解从哪些方面进行营销投资,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开发和设计一套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量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构成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点

较之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有其自身特色,具体如下:

农产品区域品牌一般建立在区域内独特的自然资源或产业资源的基础上。这些区域资源包括区域软环境、硬环境、自然资源、气候、地理特征、人文风貌、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等。我国目前很多农产品区域品牌就是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如:增城荔枝、洛阳牡丹。

农产品区域品牌属于公共物品,品牌权益不属于某个企业或个人,而是区域内相关机构、企业、个人等共同所有,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任何使用者都不能阻止区域内的其他人使用该品牌,区域内其他人使用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经营成功的区域品牌,具有良好的美誉度、知名度,能使该区域品牌形成“晕轮效应”,相反,如果使用该区域品牌的营销主体出现了某些不良的经济行为,会使该区域内所有共享该区域品牌的经济主体无辜地或多或少地受到牵连。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个区域的“金名片”,是无形资产。以一个区域特定资源形成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是这个特定区域的代表,它能提升区域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保证区域农业持续发展,它能提升区域的知名度、美誉度,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

模型的构建与假设

(一)模型的构建

基于消费者角度,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反映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本文在品牌资产、区域品牌资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区域品牌自身特点,参考Keller(1993)的模型及其指标,根据调查资料的整理研究,提出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由区域联想、品牌知名度、农产品品质、品牌忠诚四个维度构成,见图1。

1.区域联想。农产品区域联想指消费者从他的记忆中引发出的对该农产品区域品牌所涉及的区域信息的任何联想,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Schooler(1965)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偏好某一区域的产品。Ittersum(2003)将区域联想分为人文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人文因素不仅包括区域内生产或加工该产品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历史传统、文化氛围等文化沉淀。农产品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资源,很多区域品牌农产品就是因为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而享有美誉。本文综合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区域联想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品牌知名度。农产品区域品牌知名度指农产品区域品牌为市场或消费者所知晓的程度。Keller(1993)将品牌知名度分为品牌确认和品牌回想。农产品区域品牌知名度具有产品或服务品牌知名度的特点,本文将农产品区域品牌知名度分为品牌确认和品牌回想。农产品区域品牌确认指消费者在某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指示下,能够确认自己曾经看到或听到该品牌的能力;农产品区域品牌回想指消费者在提到某品类农产品时能想到某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能力,它需要消费者自己从记忆中回想起这个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回想要求该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一种高层次的品牌知名度。

篇2

粮食和能源,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粮食依赖进口将给中国经济资源造成紧张,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破解这一难题,才能使中国避免让这根软肋遭受打击

由于中国资源环境约束增强,通过国内生产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潜力有限,而消费需求在人口增加、城镇化、膳食结构升级等因素推动下将呈现刚性增长。在资源环境刚性制约和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共同作用下,未来中国农产品产需缺口将呈不断扩大趋势。

诚如美国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所言:“粮食和能源,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粮食依赖进口将给中国经济资源造成紧张,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

供给制约与需求增长困局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农业资源短缺,农业发展日益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制约。首先是农业资源有限性的制约。未来用于农业的土地和水资源不仅不可能进一步增加,而且面临不断增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竞争而减少。其次是既有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的制约。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已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各种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益已经很低,再通过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来提高农业生产量的空间有限。三是工业等非农部门污染造成的制约。由于许多工业污染毒性大、难以降解,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更具刚性和持续的特征。工业化和城镇化造成的对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的污染直接影响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四是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当前发展带来的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资源的休养修复以及对农业环境投入的增加,将进一步增加生产成本、制约国内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增长。

一、未来中国农产品需求必将刚性增长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有潜力有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人均主要农产品消费水平大幅提高,许多产品消费水平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中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仍不到欧美消费水平的一半。人均食糖消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较大幅度低于日韩,更远远低于欧美。人均肉类消费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也超了日本,但远低于欧美;肉类产品与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合计仍低于日本。乳制品消费方面,中国人均消费水平仅为世界平均的1/3,更远不及欧美等传统乳制品消费大国。

从现实发展看,人口增长、膳食结构升级、精深加工业发展,将有力推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中国每年新增人口650万人,这将增加粮食消费300万吨、肉类40万吨。

目前,城镇和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拉动油脂、肉、蛋、奶等食品消费的继续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的调查,一个农村居民到城市来就业和生活,每天直接和间接消费的粮食将会增加20%。同时,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以及非食用加工产品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用途,增加对农产品新的需求。因此,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仍将呈现刚性增长。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估计,从现在起到2020年,每年新增需求为:粮食1000万吨、肉类80万吨、食用油40万吨。

二、2020年中国重要农产品产需缺口相当于11亿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

在资源环境刚性制约和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共同作用下,未来中国农产品产需缺口将呈不断扩大趋势。鉴于生产能力向实际生产量的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资源的使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产品的消费需求相互间也具有替代性,要准确预测未来农产品产需缺口特别是具体产品的产需缺口是十分困难的。机构不同、假设条件不同,选择的需求弹性不同,预测的结果就不同,特别是对具体产品的预测存在很大差异。

综合分析国际机构和国内有关部门的研究预测,未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折合的耕地播种面积呈增加趋势,不同预测的总体结果大致相同。基于当前生产和需求增长趋势,到202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相当于10亿亩左右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

如果考虑到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环境问题治理项目实施的需要,到202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将增加到相当于11亿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按耕地播种面积当量计算,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例将由目前的36%增加到45%,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将由目前的74%下降到69%。

三、“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农产品供给新战略

我国曾经在很长时期内实施“农产品基本自给,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战略。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产品事实上没有也实现不了自给,但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来的生产潜力使我国产生一种乐观,认为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可以保证我国农产品自给。美国专家曾提出“未来谁养活中国?”,我们当时对此话不屑一顾。但是,中国的发展,很快的“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在实践中被否定。出口量越来越少,进口量越来越多。很多农产品对外贸易形成了净进口的局面,而且净进口量越来越大。当领导层觉察到应该对此给予关注的时候,进口农产品的土地当量已经达到6亿亩。面对不可逆转的局面和趋势,中国决策层果断地也不得不调整了农产品供给战略。新的战略除改变饮食文化、节约食品消费之外,最主要的是两个:其一,提出“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战略,意味着承认农产品供给总量将长期(甚至永远)不足,必须依靠国际市场来保证农产品供给总量来满足我国农产品总需求。其二,实行结构性农产品供给战略,把农产品自给的范围限制在口粮,而且只有稻谷和小麦,连玉米也计为饲料而不计为口粮。就粮食生产和产能而言,即使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要政策适当,我国完全可以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对策

实现农产品供需与进口动态平衡,关键在于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实际,加强内外统筹。统筹的内涵是既要“保” 也要“进”,对国内对策就是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着力确保国内农产品供给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新的国内农产品供给原则是“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据此制定具体产品自给率目标产量目标,明确国内必须保有的基本面积和产量,同时确定粮食进口的阶段性控制目标

在当前开放条件和进口趋势下,要合理确定粮食进口预警阈值,要保证有有效的手段把握进口时机和节奏,确保进口规模适度适当,不给国内产业带来毁灭性冲击、不削弱国内粮食基本供给能力的保障。综合考虑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影响、进口掌控能力因素以及关税配额数量,并利用ATPC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模拟,在正常年景下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品进口控制量如下:谷物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的10%,进口量控制在5200万吨左右;小麦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的5%,进口量不超过650万吨;稻谷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的3%,进口量不超过550万吨;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和深加工(在当前玉米消费中分别占60%和30%),作为口粮消费的比重较低,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进口依存度可稍高一些,控制在15%以内,进口量不超过3900万吨。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均衡模拟模型中,产量是一个根据多方综合因素估算的结果,消费量是根据产量和设计的自给率目标控制目标计算而来,即当年的产量除以当年的自给率目标而得出的,缺口则为消费量和产量的差。所以这里的消费量不是一个预测值,而是一个目标值、控制值。自给率的设置则是在2020年的目标值和目前的自给率之间进行等差平均。

二、明确其他主要大宗农产品发展定位和目标,确定合理的大宗农产品产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布局

对于主要粮食作物之外的其他大宗农产品,要根据其需求结构、特点和趋势,综合考虑利用国际市场的可能、发展国内生产的潜力、保障农民生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确保进口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需要,确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自给率目标。要在明确基本播种面积、基本产量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大宗农产品生产力布局,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以及间套作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基本播种面积和基本供给能力。

三、要着眼我国农业与主要出口国的基础竞争力差距,切实加强对我国农业的支持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矛盾。要在明确基本播种面积、基本产量目标,进行科学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重要产品和重点产区的支持力度,确保重要大宗农产品最基本的供给能力。要充分考虑普通农户和家庭经营对粮食安全和供给保障方面的作用,点面结合,加强支持,确保农业全面发展并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在面临国外大规模生产且获得高额补贴的大农场竞争下,农业支持保护水平要足以弥补农业基础竞争力存在的差距。当前的托市政策是在我国缺乏关税有效保护、失去日韩欧普遍使用又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情况下的不得已为之,不仅成本高,而且不可持续。要从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的现实出发,探索实施既切实有效可行又符合我入世承诺的目标价格政策形式,实行“价补分离”。要着力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发展滞后的问题,切实加强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通过立法等制度性安排,明确金融机构在粮食安全方面的社会责任。可借鉴储备金制度,规定任何从事放贷业务的金融机构都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贷款直接或通过小额信贷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投向农业和粮食生产。

篇3

[关键词]消费者 超市 生鲜农产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1995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主要体现出示范区建设向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和设施化发展的四大特点。2001年至今,在政府和超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各大城市开始逐步进行“农改超”(农贸市场改超市的简称)计划,这一举措使得对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为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土壤和背景资料。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的研究,能对滁州市及我国部分中小城市的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提供参考依据,并且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好地思路。

一、滁州市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由于滁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超市成为生鲜农产品的主要供应渠道,并逐步取代集市、菜市。这是一个消费者从追求数量满足的时代过渡到更讲究产品质量的时代;消费者对各种食品的营养搭配、安全系数、保健功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交通的便利又增加了市民对购物的方便、缩短做饭等家务劳动时间的要求;超市商品的丰富、购物的方便、生鲜农产品的安全保障等迎合了经济发展之后的社会需求。生鲜农产品的超市直销形式,能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并保证消费者能得到自然、新鲜、安全的生鲜农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引发了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从过去追求生鲜农产品数量发展到追求其质量安全。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国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关心以及消费者的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为了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但是农超对接主要在人口密集、超市众多的大中型城市进行推广,从推广的效果看,目前通过该方式流通的产品占整个市场生鲜产品的比重不足15%。通过这个数据,我们看到了农超对接发展的现实,但更应该看到的是未来超过85%的行业成长空间。因而在现阶段,正确把握和对应不同消费者的嗜好和消费倾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逐渐成为必然趋势

生鲜农产品具有地域性、易腐性和不易贮存性等特点,在经营上又表现出购买频率高、购买数量多和集客性强等特征,这些特点和特征使得在超市销售生鲜农产品出现一定困难,并面临着流通性较强的小摊贩和农贸市场的竞争。但超市独特的经营模式决定了销售生鲜农产品具有优质、安全、明码标价和信息透明度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同时超市提供的生鲜农产品种类多,可选范围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这一形式必将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趋势。

那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发展趋势,首先我们就超市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超市低价格的销售策略,产品包装加工技术的提高及管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使得超市成为居民购物的首选场所。超市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个能提供方便又快捷的一站式购物场所已广受人们的欢迎。随着滁州市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中小超市逐渐被淘汰出局,规模化、品牌化已是现代超市的发展现状。近年来,由于滁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超市成为生鲜农产品的主要供应渠道,并逐步取代集市、菜市。这是一个消费者从追求数量满足的时代过渡到更讲究产品质量的时代;消费者对各种食品的营养搭配、安全系数、保健功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交通的便利又增加了市民对购物的方便、缩短做饭等家务劳动时间的要求;超市商品的丰富、购物的方便、生鲜农产品的安全保障等迎合了经济发展之后的社会需求。生鲜农产品的超市直销形式,能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并保证消费者能得到自然、新鲜、安全的生鲜农产品。

另一方面我们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年轻人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会选择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经济收入较高的人也更相信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是必然趋势。经调研发现,平时在家就餐次数较少的人或购买频率较少的人,倾向于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并相信农贸市场最终会被超市所取代。从超市的优势角度分析:一是超市的自身优势,一般我们把竞争力分解为价格高低、质量优劣、品种多少、环境好坏、是否新鲜五个指标,超市与农贸市场相比,价格偏高,质量较好,品种偏少,环境较好等。二是环境优势,国外连锁零售集团的进入、零售业政策放宽、物流配送技术的进步都为超市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就使得超市介入生鲜农产品的经营成为必然。就当前现状而言,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自身优势主要表现在质量安全、购物环境和交易公平上,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在规模上和比例上都会增加,也表明了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会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目前,超市面临着两方面的竞争:一是农贸市场中的个体商贩,二是连锁超市的同行之间,其中客流量是超市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超市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整体形象和效果达不到预期,如投入产出比相差悬殊,入不敷出、生鲜商品损耗数量大,管理控制难、企业未能有效地形成自身的产品开发及规划指导能力,多数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实力较弱,开发基础和能力有限。但是农贸市场经营方式也有其弊端,由于农贸市场准入机制的缺乏,生鲜农产品在进入农贸市场销售之前基本上没有经过质量安全检测,待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农贸市场的经营条件简陋,环境卫生条件普遍较差,严重阻碍了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由于市场主体的多样化,相关部门很难对他们实施有效管理,税费的征收存在很大困难,存在严重偷漏税现象。因此,农贸市场不仅不能成为生鲜农产品产业链的推动者,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其阻碍者。

因此虽然超市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可超市拥有农贸市场不具有的优势。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农贸市场不能满足消费者生鲜消费的安全性、多样性、便利性、舒适性等要求;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超市不断优化生鲜农产品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在食品安全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各大城市地区生鲜农产品经营超市化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三、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调查出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的影响因素,我们对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消费者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我们们发现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家庭规模、就餐形式以及是否家庭的经常购物者这七大主观因素是影响到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的主要因素。

首先研究发现女性购买者追求完美,她们的行为具有浓厚的感彩,并且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相较于男性更多的于超市消费。年龄上调研结果表明相对于年龄较大者,超市对青年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这调查结果与这一年龄阶段的消费者更易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联。而经济状况的影响表现在一般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收入与消费者是否选择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消费者去超市购买的概率就越大。另外教育程度和消费者是否选择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也具有正向关系,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概率越大,教育程度越高,食品安全意识越高。家庭人口数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另一大因素。家庭人口数量的多少会影响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量。在滁州市三口之家结构是比较年轻的家庭,他们的消费观念比较现代化,乐意去超市购物;而在家庭结构比较复杂的家庭中,购买者一般购买数量多,更愿意去农贸市场购物,因此选择超市购物的比例较小。并且调研发现经常在家就餐的消费者会更愿意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而不经常在家就餐的消费者则很少去超市购物,他们会选择快餐或是餐厅就餐,就餐形式的不同导致消费者超市购物的意愿和次数有差异,就餐形式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消费者到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概率。最后调查表明家庭的购物决策者能比较准确的反映消费者购买地点的选择和购买频率。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滁州市婴幼儿性别比为103.16(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对应的男婴的数量),也就是说女性在家庭购物决策者中居多,仍是超市购买行为的主导者,对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满意度评价会对整个家庭的购买产生明显的影响。

然而除了主观上的因素,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许多外界因素如参照群体、生活圈子、消费政策、消费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从而影响其实际购买行为。

四、结论

以上对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的研究,分析其购买的影响因素,对其他城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提升超市经营效益,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超市和农民共同的努力。因此政府、超市和生鲜农业生产者必须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最后根据我们的研究也在此向政府、超市以及农业生产者提几点关于加强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强对超市和经营生鲜农产品企业的扶持。加快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进程、加强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加大对超市和生鲜物流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证认可体系、加强关键控制技术的推广力度;超市应进一步优化生鲜流通环节,提高生鲜竞争力。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降低经营成本、加强超市管理创新,提高运营效益;农业生产者应树立品牌观念,实施差异化营销

参考文献:

[1]石朝光,王凯.影响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决策的产品特征因素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1,(1).

[2]丁钰明.城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浙江农业大学,2008.

[3]赵晓飞,杨英.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J].财贸研究,2009,(2).

篇4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 批发市场 云消费时代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现阶段城市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枢纽

农产品流通交易流转的过程是从产地运送到销地,经过城市农产品流通最后到达消费者。城市农产品流通指农产品在销地通过农产品流通中心进入农贸市场、社区菜店、超市、机关食堂、餐饮企业、连锁零售终端等,进入消费者手中,如图1.1所示:

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心是农产品交易、储存、运输、加工等农产品流通活动的中心,在城市农产品流通中承担核心功能,是城市农产品流通必不可少环节。现阶段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心的主要形态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发挥枢纽作用。

(一)现阶段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仍不可或缺

世界级城市如纽约、巴黎、日本的市级批发市场的经由率均不低于50%。日本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的蔬菜数量占整个日本蔬菜供给量的80%左右;美国纽约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的蔬菜数量占纽约蔬菜供给量的50%至60%;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主渠道,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由率为55.8%(2007年)。

以北京为例,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北京农产品交易量的60%以上,在北京农产品流通中发挥核心作用,除此之外,北京还有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北京农产品供应保障功能。

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国现阶段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心的主要形态,在城市农产品流通中承担仓储、集散、交易、价格形成等核心功能,在城市农产品流通环节中不可或缺,将长期在我国城市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心不应远离城市配送终端

农产品从产地运到销地农产品流通中心,通常使用10吨以上的大宗专项物流车辆,到达农产品流通中心后,按零售终端和机关团体用户需求分拣为多品种搭配的农产品组合,由小型物流车辆(包括面包车、金杯客改货、厢式货车等)配送至各区级市场、连锁终端、社区菜市场和机关团体用户。按进入批发市场大宗专项物流车辆平均15吨,运出批发市场小型物流车辆平均2~4吨计,批发市场运出车辆将比进入车辆增加平均5倍左右,如深圳海吉星市场交易流程图1.3所示。

这种由大型车辆到数倍的小型车辆分流的交易流转模式,如果离城市中心太远,大量小型农产品进城运输车辆将给沿线交通造成巨大压力,并加大农产品运输成本。因此,需要成熟的双向交通、物流网络体系的支撑,要求农产品流通中心必须位于农产品进出城的交通要道,交通通达,既不能离城市中心太近,影响城市交通,也不能距离城市配送终端过远,增加集散成本,降低集散效率。

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大城市的农产品流通中心一般位于距离城市配送终端25公里以内的距离,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集散。法国汉吉斯国际批发市场距巴黎市中心(凯旋门)12公里,东京大田农产品批发市场距东京市中心(东京站)13公里,澳大利亚悉尼批发市场距离悉尼市中心(悉尼塔)15公里,韩国可乐洞批发市场距首尔市中心(首尔塔)25公里。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应有足够规模的仓储、分拣加工功能

保障城市农产品应急需求,需要在交易、仓储、物流等环节中流转的农产品达到一定的动态储备量,尤其是承载农产品流通核心功能的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动态储备量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障城市农产品的安全。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各大城市需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主要的农产品保障供应,需要不断提升交易、仓储、物流、分拣加工能力,尤其现代化冷链仓储、冷链物流、农产品精加工与深加工的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动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保障应急供应。

二、农产品的标准化与净菜化

城市流通的农产品逐渐呈现标准化、净菜化发展趋势。农产品标准化与净菜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产品标准化即实行农产品质量、等级的统一标准,为市场交易各方提供信息便利,以促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净菜也称新鲜消毒蔬菜,即将新采摘的蔬菜经过整理(如去掉不可食部分、切分等)、洗涤、消毒等加工操作,在无菌环境中,真空包装而制成的一种产品。

(一)城市流通的农产品逐渐在产地实现标准化

农产品的标准化可以大致分为两个环节:种植和筛选分级。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日本所有农产品都要按一定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鱼虾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多以“只”为计量单位;大白菜、包菜以一棵或半棵标价。

我国过去农产品的规格化欠缺,使多数农产品流通仍处于混批、混装表2.1:冷链物流对比表状态,使许多商品到市场后再进行初选、加工、分装等,一是增加人工装卸成本,交易周期长;二是缺乏冷链物流,造成农产品损耗率高,如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已达100%,损耗在5%左右,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损耗率为15%、8%和10%左右,与国际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大量的农产品废弃物在市场或集散地形成二次或三次垃圾。

农产品标准化可以实现以件为单位进行快速交易,免去传统交易的称重或按个数等的交易,有利于提升交易效率,提高\输或配送效率、提高商品化程度,减少装卸货成本等。

因此,我国农产品流通从产地到销地的过程中,应当发展标准化农产品,由产地市场逐渐实现标准化,进入销地城市。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心应当按标准化农产品交易的标准和要求建设升级现有设施,进行全程冷链体系的建设,交易设施与冷链一体化设计,从产地的预冷、运输全程冷藏车,进场冷藏、出库冷链,入户冰箱,提升冷链物流能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提升流通效率,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净菜在城市农产品流通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高品质净菜已成为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蔬菜消费的主流。在欧美、日本等国家,90%以上的蔬菜是经过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后进入市场的。法国1989年生产净菜已经达到35000吨;1998年美国净菜和切割蔬菜销售额已达到了60亿美元;上世纪末,日本市场的净菜率几乎达到了100%,英国的净菜加工率约占蔬菜总销售虽的85%。

我国净菜消费正在成逐渐上升趋势,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机关食堂、餐饮、酒店等企业直接采购净菜。如北京康安利丰农业有限公司为西贝、海底捞、麦当劳等餐饮企业,提供净菜加工业务;二是社区菜店、超市销售净菜,满足社区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如京客隆建设单独的物流配送中心进行净菜加工,再配送至各门店;三是消费者直接在家通过网络购买净菜。如每日优鲜为消费者提供全球生鲜产品“2小时送货上门”的极速达冷链配送服务。

净菜对于城市农产品流通主要有三大好处:一是简化食堂/餐饮企业传统工艺管理流程,降低蔬菜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二是提升城市农产品流通环境水平,减少城市垃圾的产生。据调查,每上市销售100公斤蔬菜毛菜约产生5-10公斤蔬菜垃圾;三是可以为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因此,随着净菜消费率的不断上升,净菜在我国城市农产品流通中的比重将逐渐增加。

(三)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净菜加工是一种较好的模式

净菜加工通过将加工端集中,将需求品种、需求量集中加工,工艺流程一般为:原料、验收、清洗、整理、杀菌、淋洗、控水、包装、贮存、配送、销售,然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分拣加工、拆零、包装、配货,配送到城区指定地点。

――大批量采购,多元化组合拼配包装。净菜加工要求大批量的单品采购,由大包装分拆成小包装,并且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多元化的组合拼配包装。净菜过秤、装袋、封口等包装环节必须在无菌操作间进行。

――保鲜期短,全程冷链物流,运输时间不超过6~7个小时。净菜包装后应放入冷库中贮藏,冷库温度必须≤5℃才能获得足够的货架期及确保产品食用安全,并利用冷链(温度≤5℃)进行运输和销售。从净菜加工中心到配送终端的运输时间不能超过6~7个小时,如果离开冷链环境,产品品质就会收到损坏。

由于配送终端需求多元化、大包装分拆成小包装、从单品包装到组合包装,全程冷链物流,具有小批量、多频次的特点,配送时效性要求高,使农产品配送半径限制性强、高风险性、高成本性、时效性强,不宜与零售终端距离过远,很难在农产品产地解决。

农产品物流加工配送如果建设在农产品流通中心以外,会由于土地空间不足,导致未来发展的瓶颈;如果建设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内,会由于批发市场利益的关系,不利于农产品物流加工配送企业的成长壮大。根据国内外经验,农产品流通各功能一体化发展效率最高。如深圳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交易区周围自发形成了面积达1500亩的用于农产品分拣加工和物流配送的区域,是海吉星交易区的3倍,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周边约100亩的物流加工配送区,补充场内物流加工配送空间的不足。

因此,农产品净菜的分拣加工最好在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心实现,农产品流通中心不能离城市配送终端太远,并且应当以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橐劳校才能规模化生产配送。

三、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将成为未来城市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枢纽

如前所述,随着现代物流、净菜加工比例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比例逐渐下降,冷链仓储物流、分拣加工功能需求比例增加,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转型是根本方向。因此,批发市场的管理方式将不再与之适应,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未来应当采用农产品流通园区化的管理模式。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正逐渐向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转型

随着传统流通渠道的逐渐减少,农产品批发市场内直接交易比重逐渐下降,电子交易比重将逐渐上升,产地农产品标准化将逐渐成为城市农产品流通主流,部分初级分拣加工、初级仓储功能随之前置至产地,但对标准化农产品,特别是净菜进行分拣、深加工与精加工、冷链仓储物流等功能还需进一步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承载农产品流通相应的核心功能。

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围绕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即以一到两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整合农产品物流、分拣、加工等功能,逐渐发展成为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相比,将增加更多的物流加工配送功能、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展示体验场所、发展先进的交易模式。

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主要包括批发交易区、分拣加工区、物流配送区、仓储区、展示体验区、智慧中心及商业生活配套区。

一是增加更多的物流加工配送功能。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应当为现代加工物流配送设施建设预留足够土地、资源,便于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企业进驻,加大现代加工物流配送能力。

二是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展示体验场所。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应当提供展示体验场所,逐渐从农产品批发向农产品展示体验、电商展示、跨境直销、创意孵化等功能转变。如绿膳谷项目是由深圳市绿膳谷农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倾心打造,面向都市高知型终端消费人群,立足注重饮食安全健康的家庭消费,基于互联网在线交易及线下实体体验,集农业文化创意、健康饮食体验、潮流主题餐饮、全球高端食材和大众创新创业为一体,整合最完善、业态互补最佳、品牌级数最新颖的多功能、多主题、引领崭新健康饮食的国际农业文化创意综合体。

三是发展先进的交易模式。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应当以“农产品交易”为核心,培育农产品B2B、B2C交易等农产品电子交易,集聚农产品交易所、投融资平台、交易场所、会展服务、中介机构等农产品交易相关机构,积极探索发展甩挂、落地交易、委托交易、拍卖交易等多元现代交易模式。

(二)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采用流通园区化发展是最佳的方向

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区应当突破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采取农产品流通园区的管理模式。

一是采用管委会管理模式。管理机构不介入经营,政府成立管委会组织征地、按功能分区、招投标、并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促进园区内企业创造经营效益是管委会的重要职责;相对于批发市场而言,不会考虑其自身的经营收益,可以集约使用城市发展中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的同时减少分散物流的成本。

二是入驻企业自主经营。各功能区以招标形式吸引批发市场、物流企业、加工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投标入驻,入驻企业自主经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相对于批发市场中经营商户只能按照批发市场制定的规则进行交易和租用市场的摊位、仓储、物流设施而言,可以规避批发市场考虑自身利益的弊端,鼓励大量物流加工配送企业入驻。

三是制定相关的鼓励支持政策。企业可以直接享受到政府在用地、租金、建设等的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相对于批发市场而言,避免了其市场垄断地位产生,可以通过产业园区政策扶持处于成长期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的进程。

四、云消费时代,农产品流通呈现“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趋势

1、云消费时代,消费呈现“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趋势

伴随着现代信息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强劲增长,应对新一轮零售革命的浪潮,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云消费”时代。其核心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消费者可以通过任意消费终端获得任何其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接触的任何有形、无形平台均能为其提供无缝消费支持。消费突破传统店铺的限制,突破了商品形态的限制,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渠道环节也已完全突破,呈现出“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之趋势,即流通的时间障碍消失(零时差)、流通的距离障碍消失(零距离)、流通的渠道环节消失(零渠道)。

2、农消对接逐渐成为主流交易模式

云消费时代,传统的层层加码的中间渠道已越来越缺乏生存空间,流通的渠道环节趋于消失,农消接逐渐成为主流交易模式。即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为核心,借助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共享消费者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信息、消费者信息、供应信息、价格信息和质量信息等。这种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交易价格更为透明,可以根据农产品的需求信息,安排农户种植和配送。同时可以监测蔬菜的质量,根据蔬菜的供应等反馈信息调整订单,达到利益最大化。

一是农产品私人定制模式。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下订单进行农产品定制,农民提供日常的农产品相关生产维护,生产过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全程实时监控。

二是农产品买断模式。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取得农民的茶树、果园、农场的所有权,农民提供日常的农产品相关生产维护,所得盈利归消费者。

三是农产品众筹模式。农产品众筹模式可以使农业获得了许多更为灵活、更为多元的引资方式。如云联牧场帮助那些养殖农户及企业筹集资金,在平台让为消费者开通绿色预订通道,最低投资金额仅有1000元,平均3~4个月就能获得收益,不但让消费者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大草原羊肉,还让消费者体验到了当牧场主的感觉。

3、农产品流通渠道呈现分包、众包共享模式

篇5

关键词:农改超 营销渠道 农产品

农贸市场超市化趋势

农贸市场风光不再

我国的农贸市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放开对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管制而实行市场购销制度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农贸市场遍布城乡各地,以其商品丰富,经营活跃,成为居民购买生鲜食品的主要市场。应当承认,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主分销渠道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食品需求、促进农产品流通、繁荣城乡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传统的农贸市场渐渐不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进入21世纪,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以及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涌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传统的销售形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经营主体分散,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市场设施落后,不利于食品安全控制。市场功能不健全,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之,消费者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再青睐农贸市场;政府因为影响城市环境和现代化管理也对其颇有微词;个体商贩更是觉得无利可图,退场转行的比比皆是;加之其它业态经营生鲜农产品挤压农贸市场,今天的农贸市场在大中城市的销售份额已经严重萎缩,同上世纪90年代的“一统天下”相比,早已是江河日下。

生鲜超市异军突起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经从总体短缺供不应求过渡到相对过剩阶段,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农产品的销售日趋激烈。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产品的销售也从原来的生产营销观念转变为市场营销观念,销售业态的升级已然成为必然趋势。自从家乐福进入中国率先引入“超市卖菜”的新概念之后,超市作为一种现代营销业态正逐步被生产者和消费者认可。当前,我国农产品的营销业态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变革,即传统的农贸市场将大量被现代销售形式的超市所代替。生鲜超市是以超市形式来经营生鲜农副食品,实现农贸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经营方式的超市化,产品的标准化和服务的规范化。

经营主体的组织化、规范化。超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规范管理,统一合理地配置资源。企业法人接受政府、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对成千上万名消费者承担法律责任。从以往农贸市场“卖商品”,转变为农贸超市“卖商品加服务”。同时,经营主体的组织化,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经营方式的超市化。生鲜超市采取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的连锁经营方式。统一采购,就是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解决了成本高的问题;统一配货,不仅能保持生鲜食物的新鲜,而且做到货物多元化,全方位满足市民需求,这些产品在配送中,往往经过严格的筛选、包装和加工,方便了购买。统一采购、配货后的产品要经过严格的检测检疫,农贸超市配有检测设备,每天对蔬菜农残、福尔马林、瘦肉精等进行检测,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消费需求推动变革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趋势:

绿色环保。社会环境污染直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良甚至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品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通过调查显示,影响武汉居民消费者购买蔬菜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新鲜程度”(74%)、“卫生程度”(65%),同时消费者对“无污染/绿色食品”的蔬菜表示出非常高的需求水平(58%)。显而易见的是,同农贸市场相比,超市安全可靠的购物保证更能满足人们的绿色环保的消费倾向。

超市购物。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开放,超市、连锁超市以及仓储式商场在国内得以迅猛发展,使得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武汉,过去三个月内光顾过超市的消费者比例为82%,而生鲜食品以58%的购买比例成为了消费者在超市的首要购物种类。调查数据也表明,武汉有60%的消费者表示“购物环境舒适”是光顾超市的原因之一,而“质量可靠”(46%)是消费者在超市购买食品的主要原因之一,说明超市正逐步成为消费者选购农副产品的习惯性地点。显然,同拎着篮子进农贸市场相比,超市买菜无疑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愉快的购物体验。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革

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流程,其上游由各农户、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农产品生产公司等厂商组成,他们共同提供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下游是众多千家万户的居民所组成;农产品的销售与流通主要由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所组成,当然也有少数农户实行自产自销,跨过批发市场将农产品直接贩卖给最终消费者。应该说,这种模式在农产品总体短缺供给不足的时候,对于农产品的快速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典型的“生产营销观念”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模式显然与这种变化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与营销。当前正在全国大中城市进行的“农改超”工程,其实质上正是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一次改造和提升。

就渠道结构而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多层次长渠道向扁平化方向变化,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败变质。流通环节越多,流通时间越长,农产品损耗越大,流通效率降低。农贸市场采购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未经加工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有两种供货方式:一是农户直接将农产品进场销售;二是农产品经营者到市内批发市场批发后再运到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往往经过生产者――产地批发商――运销批发商――销地零售商――消费者等诸多流通环节,多次集散;在物流技术上,采用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加工不足,因采摘、运输、储存而造成的损耗率为25%~30%,物流成本高(运输成本+路况不良成本+设卡收费)。这使得蔬菜批销的每个环节都要加上很高的毛利才行,流通环节的增多,无形中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

而“农改超”之后,农产品可采用直销的方式,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或从下面农村整片的菜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中诸多的中间环节,避免了流通环节中的加价;农产品直销还可以缩短流通时间,保持农产品的“鲜度”,减少损耗。生鲜超市的物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加工、储存、保鲜配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产品损耗率可降至5%左右。农产品有效物流增加,就能有效地抑止菜价上涨。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农改超”后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原有的农贸市场下降10%左右。

从渠道控制来看,中间商向上游供应链和下游消费者延伸,实行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和安全控制。

原有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既不注重上游农户、基地等生产商的农产品生产情况,对于农产品是否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问题漠不关心,产什么就销什么。也不关注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市场信息反馈。这种产销脱节的经营模式,一方面,使得农产品质量控制几乎完全失控,另一方面,又屡屡造成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失调。

“农改超”之后,商业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商业信息的关注与维护,必然不会简单地满足于做农产品的销售终端,而是将触角伸向农产品流通、生产的各环节加以监督,并通过“建立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生鲜超市正是依靠优质安全放心的产品和规范化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在激烈的生鲜消费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从渠道关系来看,生产者、中间商、零售商更加关注渠道的整合,共同建立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农产品竞争日趋加剧,单纯依靠“物美价廉”来建立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农产品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产品竞争演变成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竞争。而传统的农贸市场中,个体商贩大多凭借个人经验和对市场的简单估计来销售农产品,很少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在如何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的不法商贩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缺斤少两、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这种“短视”行为显然无法赢得市场。

“农改超”之后,商业企业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与其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这些都迫使企业导入现代市场营销模式,以消费者为中心,利用市场的调研,细分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市场促销、品牌化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利用连锁经营、网络化销售,将农产品迅速地推向市场。显然,市场营销理论及手段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无疑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入竞争机制,预防“挤压效应”,侵害上游生产者和下游消费者的利益。

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农产品准入,确保食品安全。

政府应当弱化对市场的干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农改超”后,要实现农产品的放心消费仍然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

篇6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分析了陕西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现状,并构建了新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最后对陕西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54-01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ZK14-14)

作者简介:任娟娟(1980-),女,陕西省商洛市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陕西省鲜活农产品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当前陕西省鲜活农产品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农产品的物流发展还很落后,部分鲜活农产品不能实现“物尽其值” 和“货畅其流”,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区域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缩短鲜活农产品物流时间、有效提高鲜活农产品的商品率、实现鲜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增值,建立高效、新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生鲜农产品的特点

随着生鲜农产品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其市场特点也在逐步变化,主要体现在需求、生产和流通方式上。

1、需求特点

生鲜农产品是城镇居民生活中必需的产品,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虽然单位需求量不多,但总的市场需求量大。生鲜农产品本身的品质和鲜活度引起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需求观念的变化决定了流通中应该建立完善的配送体系,做到快速流通和销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把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间的损耗降低。

2、生产特点

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分散性和季节性,因此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流通特点

生鲜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特点要求物流组织需要快速将产品流转到消费地,尽量缩短生鲜农产品物流半径,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为了保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在物流技术上则要求加强冷藏物流或低温物流,减少损耗。

二、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现状分析

从最初的自给自足、沿街散卖,到批发市场的出现、超市的普及、企业+基地模式的兴起、农超对接、网上生鲜、政府便民工程等,人们对于生鲜农产品的摸索从未停止。至今为止,我国大体存在五种形态的生鲜供应链。

1、直销模式:“农户+消费者”

2、批发市场模式:“农户+批发商(多级)+零售商”

3、订单农业模式:“农户/农协+零售商+消费者”

4、基地模式:“零售商(自建基地)+ 消费者”

5、信息平台模式:“农户 / 农协 + 服务运营商 + 消费者”

三、构建新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1、便民连锁菜店成为销售主体

近几年,生鲜市场、社区超市总体发展滞后,很难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市民“买菜贵”、农民“卖菜难”成了政府部门关心的大问题。为此,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蔬菜流通网络建设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为未来工作勾画出了蓝图:“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以以规范型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为供应主体,第三方生鲜物流配送体系为支撑,以社区平价菜店、直供直销菜店、车载零售网点和连锁菜店为基础,以周末蔬菜直销市场和早晚市为辅助的业态丰富、渠道多样、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城市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

2、多种形式推进蔬菜进社区

鼓励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等与社区蔬菜销售网点直接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等,积极参与建设菜市场或社区直销菜店;鼓励社区菜店提高组织化程度,开展连锁经营。今后要在提升改造原有零售网点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新网点。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流通模式,多途径开拓蔬菜零售市场。”根据《意见》,全省各大中城市将选择 2 至 3 户有实力的流通企业组织开展车载直销经营的试点,并与周围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农加强合作,在社区开办直销直供生鲜超市和连锁菜店。

3、产销衔接,让百姓吃上放心菜

篇7

关键词:互联网;营销平台;农产品;线上线下

基金项目:广西区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编号:201613641059)

近年来,农产品网络营销以其高效性、信息化和无视空性,大大扩展了农产品营销空间,减少流通环节,解决了农产品难题。因此,农产品企业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将传统农产品流通环节有效整合,依托快递公司的仓储物流优势,发展线上线下农产品交易,解决农产品营销的难题。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1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国外一些学者从农产品特性、效用、交易主体等方面做了相关基础性研究。Poole认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促进信息流动、方便产业协调、提高市场透明度及价格发现”。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每个家做法不同,但基本上都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实用且成效显著的信息化体系,从农产品生产源头把控,销售环节监管,以及质量安全管理和追溯体系建立都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模式,保护生产者利益,维护消费者权益。

1.2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国内学者对农产品销售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研究(胡开炽,2007、龚璞,2012)。

(2)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刘静,20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前存在的网络营销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目前在销售渠道,农产品质量认证及市场监管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也是相关研究关注的焦点。

2.“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营销模式

2.1 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

农产品传统模式营销是一种产品交易营销,强调将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顾客。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比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消费者通常会习惯这种固定的模式,然后在消费过程中和企业形成强大的互动交流。由于农民缺乏基本的市场意识和市场分析能力,农产品销售成了难题,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这一些弊端。

2.2“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营销模式

“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是新时代农产品营销的必然趋势。由于农民缺乏基本的市场意识和市场分析能力农产品销售成了难题,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模式,解决各类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通过建立互联网营销平台,如淘宝、微店、京东等,依靠互联网技术将传统农产品流通环节有效整合,依托顺丰速递等快递公司的仓储物流优势,发展线上线下农产品交易,解决农产品营销的难题。

农产品网络营销以其高效性、信息化和无视空性,大大扩展了农产品营销空间,减少流通环节,解决了农产品难题。在当下竞争日激烈的网络经济时代,农产品企业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发展互联网营销,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把握市场需求,以最优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最合适的产品,从而为企业赢来更高的销售额及更多的客源。因此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将传统农产品流通环节有效整合,依托顺丰速递等快递公司的仓储物流优势,发展线上线下农产品交易,解决农产品营销的难题。

互联网已经普及我们的生活,创新地利用日益发展普及的网络平台,电商网络市场平台的逐渐普及发展带动更多的消费者从实体店消费转向网络消费。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模式与传统产业更好地优势互补,互联网的大规模撒网、 细分客户;传统产业的扎实发展和宝贵经验可以帮助互联网营销扩大品牌形象,紧跟时代潮流,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

2.2.1 农产品电商O2O模式

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需要新的产品流通形式,传统农产品流通的特征在于渠道的完善,渠道已经深入到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基地。农商友通过建立农产品渠道网络,利用O2O模式可以建立新的流通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农产品在线交易平台+实体店+渠道建设+经纪人”。通过建立交易在线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的信息流通和交易电子对接,同步通过实体店提供类似卖场的展示和销售功能,作为一个流通的重要节点,并通过诸如渠道建设实现区域和地域的覆盖,经纪人在中间起到重要的穿插作用。

2.3特色与创新点

跨时空性: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跨时空性,这样农产品企业就可以利用节省下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实现双赢的局面。

多媒体性:不仅使农民在销售中创造和能动的发展,而且使买家更了解农产品的各类信息,促进消费。

经济性:既可以降低宣传和推广的成本;又可以免除现实中的房屋租金和水电及人工费用等。

3.建议

3.1建设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借助互联网+的营销思维,提升农户农产品营销信息意识;

第二,构建新型的农产品电子销售渠道,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第三,加强银行技术及个人信用安全。

结语

“互联网+”新思维开启了农产品营销的新时代。“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工具、一种介质,借助“互联网+”思维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或解决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生产、流通、信誉、品牌等问题。互联网+农业对农产品市场营销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形式,依靠互联网技术将传统农产品流通环节有效整合,依托顺丰速递等快递公司的仓储物流优势,发展线上线下农产品交易,解决农产品营销的难题。通过网络营销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促进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农产品 网络营销 策略

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迅速渗透到各个行业,它所呈现出的方便、快捷和成本低的优点为社会和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并为多个产品打开了新的宣传和销售渠道。我国农产品市场大多数却处于初级现货市场阶段,供应链较长,环节多。同时,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差,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共享度低,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和能力低下,容易造成信息的扭曲和失真,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大量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动态化的趋势,传统农产品营销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形势,因此农产品网络营销应运而生。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 进行需求、价格等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开拓网上销售渠道,并最终扩大销售的营销活动。加入WTO 后,我国农产品将直接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强势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网络营销的开展将对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

网络营销使得农产品营销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地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交互,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增加交易机会

农业是季节性、时效性较强的行业,农产品市场的货源随农业生产季节而变化,特别是一些鲜活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阶段性买方市场明显,许多地区存在着产量大与市场狭窄的尖锐矛盾。互联网能够将信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实行农产品网络营销,可以运用先进、便捷的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使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及时了解到国内外农产品的品种、数量、供求情况、价格变化等信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交易主体多元化,为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商机,增加交易的机会。

(二) 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行业特性,农业信息具有分散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传统途径的信息交流相当迟缓、困难,信息获取成本高昂。实行农产品网络营销,生产者能直接和消费者进行交流, 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缩短流通链。此外,由于供求双方信息透明、实时和高度的互动性,网络营销投入小等各方面成本显著降低。

(三) 有利于企业生产决策

农业企业通过对网上获取的供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的需求及价格变化,制定相应的生产决策,科学组织生产,既解决了由于不了解市场信息种植不适宜的农产品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又能发现新的市场,并针对性地进行生产,以获取更大的销售空间,得到更多的利润。

(四)有利于树立产品品牌

网络营销所采用的网络媒介,拥有成本低廉、制作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动感效果好等优点,导致其传播效果大大优于传统营销的宣传媒介,这使得通过网络营销所达到的传播效应更迅速、更准确、更广泛。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信息传递、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利用网络展示商品形象等都有利于产品品牌声誉的建立,培养产品品牌的潜在消费者,最终成为品牌忠诚者。

(五) 有利于客户关系管理

互联网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使经营管理模式开始了从以产品为核心向以客户为核心的重大转变。对现代农产品营销者来说,已有的顾客数据库加上为顾客服务环节中形成的数据,将为高效地帮助每个顾客解决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使农产品营销者能与顾客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

二、 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基于网络进行农产品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的创新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基础薄弱

我国农村、农业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比较滞后,网上交易安全性还不十分可靠, 网上信用体制不健全, 支付的手段单一, 社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与应用存在偏差;人们的网络意识淡薄、网上的消费习惯和消费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的公共政策也未能跟上, 存在一系列问题, 如资费问题、隐私权问题、税收问题、法律问题,等等。 这些都阻碍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应用与发展。

(二)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农产品网络营销要求网上进行交易的农产品的质量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以及产品编码标准化。国外网络营销实践表明,有标准规格、易配送、为消费者所熟知的产品,在网络进行宣传和销售的效果会更明显。但由于我国农业规模生产的局面还没有形成,农户生产规模小且分散不集中,不易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而且我国统一的农产品标准也尚未出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制约农产品网络营销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急需提高。

(三)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种类繁多, 生产组织规模较小, 配送需求属多点次, 物流技术难度高。农产品物流配送需要高质量的保鲜设备、一定规模的运输设备和人力, 需要大量投资。这对我国的农业企业和农业组织来说难度较大。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物流体系的建设尚待推动。

(四) 安全性问题

在网络营销领域人们对安全性普遍存在质疑。一方面是技术安全质疑,企业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表示担心而消费者也对网络欺诈存在质疑;另一方面是信用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的信息体系还不健全,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商业欺诈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也给农产品网络营销带来障碍。.

(五) 农村缺乏网络营销人才

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电脑、高科技通讯、网络的认识和应用都十分有限,很多农民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还没有适应全球信息化的趋势。这样的状况使得农民很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而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要进行这项工作要求复合型的人才,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农村和农产品的特点和性质非常熟悉。因此,人力资源、技术条件等方面不足始终制约着农业的网络营销开展。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策略

(一)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农业信息网络投入是网络营销的基础。在农产品网络营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政府应将农产品市场信息视为准公共产品, 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由政府来完成。以信息技术现代化为发展目标,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现代化设施的建设。通过有关农业网络营销优惠政策的出台,促使农产品生产商、销售商和农户上网,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农业生产和网络营销活动。

(二)加快制定农产品标准体系

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适应新时期市场需求而出现的农业生产新理念。为了便于开展农产品的网络营销, 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加快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检测等相关标准, 把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纳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以优良的品质和外观形象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全面普及和发展。

(三)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物流配送是网络营销的关键环节,直接联系着客户。它的效率高低和安全与否关系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成败。而农村地区物流不发达,甚至很多偏远山区缺少物流配送,成为农村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瓶颈。当前农产品物流服务可考虑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此外,物流配送还要重视农产品本身的特点,使用保鲜等新技术,对农产品妥善储运,做到物流及时顺畅。

(四)加强网络信息监督管理

国家要尽快制定和逐步完善对信息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规范,坚决打击网络信息欺诈、诱骗等行为,以保障农户和农产品消费者权益。

(五) 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培养高级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对农民进行网络营销基础知识的培训和宣传。让农民真正意识到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实惠性,增强居民网上营销的意识。政府还可以组织人手开展农村居民上网培训工作。实现农业信息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只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网络信息观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才能促进农产品的网络营销。

四、 结语

网络营销作为新时期的营销方式,存续时间较短,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网络营销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虽然这一新兴营销方式在农产品营销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和障碍。但随着网络不断发展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必将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个人也要想把握住商机,打造自己的品牌,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广网络营销模式,建立自己的网络营销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文娟. 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J]. 科协论坛, 2007.

[2]张平.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SWOT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4).

篇9

[关键词] 食品消费结构农产品国际贸易

自2002年以来,中加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为302.3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其中对加拿大出口额为244亿美元,同比增长30.9%,进口额为58.3亿美元,同比增长13.7%。中国出口加拿大的主要农产品有水、海产品及其制品;蔬菜、蔬菜及水果制品;食用水果及坚果;水产品制品;食用蔬菜;谷物、粮食粉、淀粉制品、糕点等,这些产品的出口均呈增长态势。

一、加拿大居民食品消费变化趋势

加拿大人比较偏爱法式菜肴,面包、牛肉、鸡肉、土豆、西红柿是日常食物。从总体上讲以肉食为主,特别爱吃奶酪和黄油,其传统饮食结构是以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为主要特征的营养过剩的膳食结构。由于受疯牛病、口蹄疾等动物类传染病影响和对高脂肪肉类消费观念的变化,从1984到2005,加拿大居民对于红肉(牛肉、猪肉、羊肉)的消费量减少了13%,与此同时,对鸡肉和鱼的消费从1984到2005增长了39%。另外蔬菜作为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在2005年达到人均年消费96.07公斤。加拿大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在向着植物食品和动物食品的消费比较平衡,热量和蛋白质及脂肪摄取量基本符合营养标准,膳食构成较为合理的类型进行转变。

随着膳食结构的转变,加拿大人在食品消费中向多维生素、高蛋白,以及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盐方向发展。一些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的牛羊肉、瘦肉、水产品、水果和无污染的绿化食品等消费大增。从农产品消费种类来看,2004年加拿大消费的农产品最多的是:新鲜蔬菜(11亿美元)、新鲜水果(8.99亿美元)、快餐(8.9亿美元)、加工的水果和蔬菜(5.71亿美元)和早餐谷类(3.57亿美元)。目前,加拿大人消费更少的糖类、动物脂肪、红肉、鸡蛋、罐头蔬菜、脱脂奶粉、酒精饮料,而代之以更多的大米、谷类早餐、坚果、植物脂肪、鸡肉、鱼肉、新鲜蔬菜。

二、我国农产品对加拿大出口的机遇

加拿大人消费习惯的改变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加拿大市场的需求。中国下列产品向加拿大出口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1.水果和蔬菜。加拿大人对水果与蔬菜的需求增长速度强劲,2004年相对于2002年增长了16.9%。异国情调的进口水果和蔬菜、不同种族的食品和餐饮概念越来越受欢迎。我国向加拿大蔬菜、水果及其制品出口金额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05年达1.32亿美元,占农产品总出口额的35%,同比增长61.1%。

2.方便食品。双收入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时间紧张增加了对方便食品(包括精制的肉类、微波食品、沙司、调味品和新鲜的冷冻精制食品,及“家庭肉类替代品”)和饮食服务(如外卖)的需求。

3.鱼类和海产品。低脂肪含量,高营养值的鱼类和海产品越来越受到加拿大人的喜爱。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水、海产品对加拿大出口增长显著,从2002年的0.9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9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市场份额也快速增加,从7.2%增加到13.3%,市场地位超过泰国,从第三位跃居到2004年的第二位。

4.有机食品。加拿大人对环保的关注已经影响到了食品需求,他们更喜欢那些可处理、大包装、有机和种类多样的食品。例如,对于蔬菜,消费者对是否应用化肥、使用了什么化学物质和是否人工催熟的关注程度要高于蔬菜价格。目前在栽培过程中不使用杀虫剂、肥料、生长激素、抗生素或生物科技的有机食品消费的年增长率在15%至20%之间。

三、促进对加拿大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1.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条件下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总体支持水平。近年来,我国实施了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免除农业税等多项惠农措施,但是相比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我国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还很低。今后,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向农民提供培训、市场信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绿色农产品;Hadoop模型;精准营销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63-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让农民尤其山区农民跟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营养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倡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影响其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像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农业,需要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现如今,人们对山区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的山区,辛辛苦苦丰收的生鲜农产品滞销现象频发,农民“丰产”却难“丰收”现象,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波动、产销信息不对称现象层出不穷,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途径的改善。

一、河北省邯郸涉县山区绿色农产品现状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隶属河北省邯郸市,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华北新华广播电台、新华日报社等110多个党政机关单位长期驻扎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基地之一。涉县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由于特殊的山区环境的影响,核桃、花椒、柿饼、小杂粮、品种多样的农家干菜、笨鸡蛋和经过加工的核桃油、花椒油等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不断出口韩国、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经营、销售一条龙的管理和精准的决策,产品的质量不能有效提高,消费者所需的品种和产品数量不能均衡,对消费者市场不能准确分析,因此,大部分山区农民的产品滞留家中,并未有效地提高生活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样本推断总体方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直接面对山区农业客体的全部数据,集成各方面的原始数据,反映事物的全貌,通过数据的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挖掘以及可视化分析,利用Hadoop大数据平台,给出山区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和预警系统的精准决策。

二、大数据推动山区绿色农产品监测预警全面变革

农业数据主要集中在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管理等领域,山区农产品的1亩山田在一年产生的数据平均约为15G(环境和土壤类传感器检测每10min采集一次数据、市场监测数据、销售信息、市场反馈信息、统计监测及农情视频数据等),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将全面揭示信息流的流量、流向,并对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过程进行模拟,针对关键节点进行分析,最终实现动态预警和精准调控。其形成的信息流贯穿于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监测和分析的内容更加细化。我们不但要抓大,抓住主打绿色产品核桃、花椒、柿子等大宗山区农产品,也不能放小,小杂粮、酸枣、农家干菜、笨鸡蛋等小宗产品也不容忽视,防止“过山车”似的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

2.数据获取技术的快捷性。农业物联网、无线网络传输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监测数据的海量爆发,在山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基于温度、光照、湿度、降雨量、土壤养分含量、pH等的传感器以及植物生长监测仪,能够实时监测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状况。GPS定位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实时监控农产品的流通全程。移动终端可以实时采集农产品的价格信息、消费信息,引导产销对接,维护市场稳定。

3.增强数据分析智能化。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能力,个性化推荐算法,智能模型库、算法库将成为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方向。未来大数据与云计算结合将成为重要的趋势,从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找到山区绿色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轨迹。

三、建立大数据环境下山区农产品的营销数据库

1.搭建平台。现在最流行的开源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是Hadoop,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分布式存储和分析的系统。Hadoop模型中,HDFS提供存储,Map/Reduce提供分析,两者为操作系统的核心,内建于Hadoop软件中。将数据拆分任务拆分到大量的独立机器上执行。此外还有Hive,Pig,Mathout,Zookeeper,Flume,Sqoop,HBase等,都是操作系统上的一些软件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