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创新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制度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制度创新

篇1

1我国家族制企业进行制度创新自身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1.1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率,并且边际生产剩余已经或将要出现企业主可以预期的下降趋势

在图1.1中,任何低于Q点的企业规模都是有效率的,但是并不是效率最大化,只在达到Q点时达到最优。在Q点之前的区间里,边际收益(MR)以递增的速度增加,边际成本(MC1)则以递减的速率下降,边际收益逐渐逼近边际成本并在Q点时达到第一次均衡,家族制企业实现了第一次转型。此后,企业边际收益递减和成本递增的法则开始发生作用,到Q2规模时,两者达到第二次均衡,新的制度安排达到最优。之后,企业又面临新一轮的制度改革选择。在不考虑制度转换风险值(即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Q规模是企业制度转换的边界值,在该规模以下的任何规模都是旧制度安排的适用空间,而在该规模以上直至Q2规模的区间里,则是新制度的有效区间。在新制度边际收益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每一规模对应的制度运行总边际成本都比以前有了提高,在图1.1中,它从边际成本MC1上移到了边际成本MC2。因此,新的制度安排的有效空间肯定会出现收缩,最低的有效规模比原先的增大(从Q到Q1),而最大的有效规模比原先的小。初始制度的生存空间业也随之放大,既包含Q点以下的有效空间,还包含从Q到Q1的效率损失空间。根据上述的分析,要进行制度创新,必须使企业的规模达到制度转换临界值,否则制度创新是没有效率的,效率边界客观的反映了企业制度选择界限。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1.2应该深刻认识到家族制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对制度创新的战略性认识

要想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从企业主自身来说,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创新决策能力,不能“小富即安”,安于现状。应该充分认识到制度创新的战略性地位,能够洞察市场的潜力和发展方向;能够充分意识到国际国内的形式;能够充分认识到家族制企业,特别是家族化管理只是一种天然的选择,但未必是最优的选择,也就是应该充分认识其劣势,为下一步发展做好制度创新工作;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不能做井底之蛙。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带领一个企业走向辉煌。目前国际国内形式大好,每位家族制企业主都应该用战略的眼光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家族制企业内部应该明晰产权

家族制并非是落后的代名词,因此当前家族制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在纯粹意义上的家族制到纯粹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做出切合实际的自主选择。但不管是继续实行家族制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必须尽早明晰投资者自然人之间的产权关系,消除今后发展中的产权隐患。如仍选择家族制,那么产权至少应在家庭、家族、亲朋内部自然人之间界定清楚,否则相关利益者瓜分企业的热情可能会超过提高企业效率的决心;如选择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那么首先也应以自然人身份定义产权,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或吸纳其他社会股东,重新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新的企业法人财产。1.4企业自身应主动的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2我国家族制企业进行制度创新自身存在的障碍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家族制企业本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家族制企业,主要是家族制企业的活动范围、制度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新的条件下,家族制企业本身具有的一些局限性却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难以逾越的危机,使它们在市场竞争的“生存检验”中消亡,典型的如珠海的巨人公司、中山的爱多、沈阳的飞龙等。

2.1企业主自身的思想认识问题

依据实际调查资料,在回答家族制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障碍方面,有80%以上的人都是存在思想认识问题,他们要么认为现在经营很好,没有必要进行改革;要么认为创办企业只是为了过的比别人好,见好就收,没必要冒着风险去进行制度创新;还有人认为,改革就要放权,放权就等于要了命,不改也罢;还有的企业主有改革欲望,但是遭到了家族成员的强烈反对……所以,家族制企业制度创新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企业外部,而是来自企业自身,特别是业主自身的固步自封。当然,企业主自身的素质较低,也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障碍。

2.2企业规模没有达到制度创新的要求

根据上面的模型分析,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必须在达到了规模边界以后,也就是说,在规模边界以前,企业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一种管理模式有效与否,关键是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模式是否有利于企业营业收入的提高和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21〕。由于在家族化管理模式下,管理半径较短、产权和控制权的高度统一,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在较低的“监督成本”基础上使企业的“成本”得到了控制,在加上感性决策和快速进退导致的低“决策成本”和“转换成本”,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总效应非常明显,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绝对低成本”的运营状态之中。所以在这时,即使企业主有制度创新的意识和要求,这时也不能进行制度的创新。

2.3封闭的投融资体制无法满足企业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

企业要成长,必须不断扩大规模,开拓新的市场,这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而家族制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自己的钱赚钱,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实行资金结合,是一对一的特殊关系。出于掌握企业控制权的考虑,许多家族制企业不愿上市,即使上市了,让公众持有的股份也都十分有限,所有者家族持有占绝对优势的股份。

2.4任人唯亲的用人模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的要求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优秀的人才加盟,企业要取得更大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家族制企业注重人际关系,在人事安排上强调血缘性,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在家族内部传递,因此在选人、用人时,更看中的是与本家族关系的亲疏而非能力。这种非契约制度安排十分严重地影响了家族制企业的决策,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与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契约相比,中国的家族制企业多以非契约性约束为重要特征。在家族制企业初创时期,这种以任人唯亲的非契约制度安排为特征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这种优势则变为劣势了。

2.5家长集权式的人治模式限制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中国传统的家族制企业中,基本上还是一种家长集权的人治。企业的组织制度不健全,内部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一人说了算”,以情代法,亲情大于管理制度等都是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开明的“家长”会人为的“制造出”民主气氛,能够做到相对的合作、容忍、商议。但这种民主和宽容并非由企业内部的合理机制所营造,而是人为的,带有偶然性。因此,很难吸引到那些有抱负、有才华的专业管理人才。而凭着个人经验直觉的非理性决策,使得企业的经营目标满足于所有者的短期利益偏好,以致需求的增长弹性与企业的产量弹性不大,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性。而这种决策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能力,这实际上孕育着做出错误决策的较大风险,企业规模越大,危险性就越大。如一个企业主所说的:“我总是胆战心惊”,“过去我拍板下去,涉及的资金少的只有几十元,多的也就几万元、几十万元,现在任何决策动辄就是几千万元上亿元,弄不好就全军覆没。我心里没底,但也得硬着头皮拍板。”

3我国家族制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形式探索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制度成本;制度创新

一、交易成本、生产成本与制度成本

长期以来,大部分经济学研究都是在“零交易成本”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认为交易过程不存在交易费用,因此在总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交易成本往往被忽视,这与现实的经济运行不符。新制度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在1937年最早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认为“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这些工作常常是花费成本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在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他通过交易成本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企业以及企业规模的边界问题,并指出各种组织的出现都可以视为在交易成本约束下的选择结果。交易成本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所发生的成本,是投入生产要素以外的成本,如生产前为了寻找交易对象以及最低价格生产资料的搜集、传达和交换信息的成本;生产过程中为了使生产要素能够被有效利用的组织管理成本;生产后为了销售产品获得利润而付出的合同谈判、签订合同以及履行的成本等等。而生产成本是指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耗费,包括劳动力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其他的直接消耗。

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是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统一。一方面,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统一于企业的管理目标。企业要在一定条件下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就必须尽可能地降低成本,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可以使生产成本降到最低程度;而通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使交易成本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另一方面,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统一于企业的产出。交易成本的增大会带来信息不对称状况的改善,使产出在原有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增加;而在交易成本不变的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降低会使产出在同样条件下有所增加,从而统一决定企业的总产出。

社会进步是人类对经济增长追求的必然结果,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总是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失去约束条件,情况就会截然不同。“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前提下,个体寻求在任何与所有的边际上实现最大化”(诺斯,1994)。如果不存在任何制度的约束,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就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出现经济资源的无限制滥用和浪费,最终将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崩溃。因此,制度的产生具有必要性。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法律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秩序和约束,使人们的行为能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兼顾了成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要求。诺斯认为,制度包括“正规约束”和“非正规约束”以及这些约束的“实施特征”,即制度主要是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它们的实施方式构成。其中,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包括法律、政治规则等;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并构成历代相传的文化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制度的本质是人类合作过程中不可没有的共同信息,因此,为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这一共同信息所必要的费用以及在合作中这一信息不足所造成的损失就是制度成本。

从静态角度来看,交易成本是一个大于或等于制度成本的概念。在没有形成制度以前,交易也是存在的,但它是非连续的,这时候只存在纯粹的交易成本。当针对某种类型交易的制度产生时,交易成本就在这种制度的范围内转化成了制度成本,不过这是一个符合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假设状态,在现实中交易成本往往是大于制度成本的。交易成本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如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等。

二、我国国有企业低效以及制度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国有企业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速度。生产成本和制度成本是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运用新工艺,并逐步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成本逐年下降。同时,由于国有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已不相上下,甚至是略胜一筹。而在制度成本方面,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成本过高,导致总成本过高,从而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效率。国有企业制度成本过高的原因在于:

第一,产权模糊。根据西方现代企业理论,企业产生于对交易费用节约的需要,产权和产权制度对企业具有特殊意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互相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及经济和社会关系。产权的意义和最大作用就在于为经济活动提供成本约束,相当于对经济主体本身的约束,也是一种内在的硬约束。所谓产权制度,就是划分、确定、界定、约束、保护产权和权利行使以及产权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制、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产权制度对企业而言是根本性的制度安排,对国有企业的制度成本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模糊而导致企业的制度成本过高,国家在国有资产上的各种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手段而造成国有企业低效率,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产权模糊导致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当产权的归属不明确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权利界区,谁都可以来分享这种权利,导致“搭便车”等行为盛行,从而增大了国有企业的制度成本。另一方面,产权模糊导致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内部成本是指成本使用者为获得一定收益必须承担的成本,是包括在总收益之内的;而外部成本则是收益获得者本身不必承担的、可以逃避和推脱责任的成本,这个成本由社会的其他利益集团和经济利益主体来承担。无论对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来说,都存在“内部成本外部化”这一情况。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不仅承担着经济任务,还承担着社会和政府职能,所以对国有企业来说有“外部成本的内化”过程。企业办社会履行政府职能的支出消耗了企业大量的利润和积累,而这些内化外部成本往往构成企业的制度成本,且被国家颁布的一些政策、法规所支持,成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承担如此重负的企业在与国际上同类公司竞争时由于无法摆脱这种制度成本而往往

败下阵来。

第二,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其一,国有企业除了以利润最大化等纯经济变量为目标外,还以许多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非经济变量作为目标,甚至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往往低于不承担非经济变量时的

正常水平。同时,国有企业常常受到国家政策和行政干预的影响,从而抑制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缺乏信息收集方面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将计划经济变为统制经济,政府为了能维护并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准则的要求往往比较严格,对经济主体的自主行为在总体上持否定态度,从而再一次抑制了人的积极性。由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被现有机制严重打击,便使其产生了怠工的消极态度,导致企业各方面出现松懈,管理成本、运营成本等一系列制度成本也会因为经营者的放松管制而不断增加,进而影响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其二,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可能受到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又由于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权都由政府掌握,且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通常采取政府委派而不是从经理市场择优选聘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无需独自承担决策失误的终极责任,致使经营损失不确定。所谓经营损失,是指由于人有意或无意的经营决策失误和其它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造成的剩余损失或资产损失。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尽管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是清晰的,但由于成本使用权限制不明确,导致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资金使用权限模糊,从而加大了管理成本,腐败现象也会因为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善而大量出现,过高的制度成本进一步加重了国有企业的负担。第三,过高的成本。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直接效用是产生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行为,行为必然产生成本,从而影响制度成本的大小。所谓成本是指由于人的偷懒、不负责任和以各种手段从公司攫取财富的行为所带来的损失,以及为抑制这种行为所支出的费用。成本过高是导致国有企业低效率的重要原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越大,成本越大,即制度成本越大。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为一体时成本为零,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形式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典型形式。成本产生于行为主体的利己主义动机和国有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关系中,委托人和人同为怀有利己动机的经济人,其行为目标都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人不可能无条件地将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两者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减少自己的要素投入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为自己最大限度地增进效用时,做出损害他人利益、降低组织效率的行为。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委托人不具备识别潜在人禀赋信息时,越是劣质的人越容易成为现实的人,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后果。尽管成本是公司制企业的内生现象,是一种难以完全避免的制度成本,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影响却不容忽视。

第四,国有企业承担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成本及社会保障职能。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使其成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工具,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出台,见效最快、影响最深的就是国有企业。国家每一个宏观政策的实施都是以国有企业的经营利益为代价的,这就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制度成本。稳定社会经济的任务导致国有企业不能把降低企业制度成本放在首要位置。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要协助政府承担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职能。“企业办社会”现象的出现,无疑使国有企业协助政府的部分全部转化为了制度成本,进而影响到国有企业产品的总成本,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制度创新:降低国有企业制度成本的基3-策略

为了使我国国有企业能够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国有企业效率低、制度成本高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制度创新势在必行。主要的对策在于:

第一,实行新时期产权制度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提倡放权让利,通过提高奖金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激励,强调政企分开,企业要有相对独立的自。但由于国家所有的产权制度使得国有企业的财产约束不像非国有企业那么强,导致政企难以彻底分开,难以做到真正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1997年,许多国有企业都采用了股份合作制的方式,人人入股,且入股量差距很小,导致股东结构不合理,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如公有变为共有、“铁饭碗”现象严重、产权过分细化等。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探索。为了降低由产权制度而导致的过高制度成本,建议如下:一是优化股权结构设置。在股权结构设置方面,决不能人为地操纵,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通过编制募股说明书对企业内公开募售股份,并以在期限内交来的认购款为准形成股权结构。除增加国有企业现有的中层以上管理者的持股比例外,还要动员技术、生产方面的骨干增加持股比例。但主要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不要过高,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持10%~15%达到相对控股程度为佳。二是完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过程不能只简单地进行产权改革,而是要以此改变企业的文化,去除过去用行政方式管理国有企业的弊端,把行政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制度成本过高的病根。三是注重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建立。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在做好资本运作的同时,国有企业要加大产、学、研相结合的力度,聘请各咨询公司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对企业战略的发展做好咨询和规划,逐步建立起学习型企业,以此降低由于国有企业封闭落后而需增加的制度成本付出。

第二,建立竞争的经理人市场。经理市场除了对经理的人力资本起到估价作用外,还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起到约束经理人员的作用。建立竞争的经理人市场要改变国有企业作为政府附属物的地位,将经理人员同政府行政人员区分开,使经理人员职业化和自由流动。竞争的市场是惟一最具同一性、公平性、公开性、客观性的衡量经理人员才能的场所,也是最低成本的选择。因为它将两权分离产生的企业内部委托——矛盾外部化,减少委托人——人解决问题时一对一协商中因信息不对称和暗箱操作造成的成本,提高了透明度,降低了委托人同人契约中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成本降低了,制度成本自然会下降,企业效率便会大幅上升。竞争市场会使经理人员重视市场所提供的准则和机会,会促使经理人员提高经营绩效和有效监督经理人员。这种对经理人员的优胜劣汰制度能够大大调动经理人员的积极性,改变以往由于经理人员的消极态度而引起国有企业效率较低的状况。

篇3

民营医药企业的制度缺陷分析

管理制度缺陷,经营效率水平低。家庭、家族制可以说是民营医药企业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态。家族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相连,企业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这一方式在企业资金规模较小的初创时期以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跨度增大,使管理难度增加,集权式的家长管理必然力不从心,民营企业主不可能再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加之,不少民营医药企业管理人员身担产品开发、经营。市场开发数责,但他们往往对经营管理并不在行,能整合各种资源的企业家不多,造成企业管理的效率水平低下。

人才资源匮乏,缺乏激励机制。民营医药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在民营医药企业中,既懂专业知识,又能拓展市场、参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缺少能挑大梁,且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新药开发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缺少既懂药学技术又熟悉国际医药市场,懂得外国法律,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专门人才;缺少精通药品的GMP管理和拓展医药产品市场的高级管理人才。又由于民营医药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即使是销售额名列前茅的大型民营医药企业,在药学专门人才的留用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困难而中小型民营医药企业更是由于择业观念和用人机制上的误区,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尤为困难。

资金融通困难,发展后劲不足。虽然从整体上看民营医药企业呈高速发展趋势,但相对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医药企业而言,民营医药企业所获得的政策支持是有限的,民营医药企业在发展机会、发展条件等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其中大部分的民营医药企业规模还比较小,由于对银行而言贷款给民营企业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在通过争取银行贷款筹措发展资金时民营医药遇到的阻力更大,融通资金困难。另外,有些民营医药企业主易受狭隘思想观念和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程度偏低,这也造成其融资困难的原因之一。融资困难致使民营医药企业不可能在市场开拓、技术改造和新药研发方面投入很多的资金,企业只能在小规模经营上徘徊,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技术创新不足,难获竞争优势。民营医药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突出表现在新药开发能力弱、新药数量少、产品科技含量低。多年来,我国民营医药企业的新药创制能力一直比较薄弱:西药97%是仿制国外品种;从中药来看,由于缺少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开发的中成药很难进入国际市场;从医疗器械看,大多数产品仍处于中、低档水平,缺乏自行研制的高、精、尖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在新药研究资金的投入方面,国外制药公司每年研制新药的投入一般为销售额的8%~15%,有的甚至高达20%,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平均不到销售额的1%。民营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更是由于其规模、资金等原因而少得可怜。这样致使民营医药企业在当今医药科技发展很快的情况下难获竞争优势。

民营医药企业制度创新探析。改变家族式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家族管理有诸多与现代化管理不相适应的弊端,适应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要求。民营医药企业应努力依照现代公司的制度框架,结合企业实际,创设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企业各项工作流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逐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积极引入新的产权形式和激励机制,彻底打破原有不合理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开放、高效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应分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建立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公司制的核心,是有效避免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重要的制约机制,也是提高民营医药企业经营效率的制度保障。

引进专门技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面对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民营医药企业内部必须积极树立任人唯贤。任人唯能的管理机制,培养和吸纳兼备医药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并有实战经验的职业经理,从层次、知识、技能、年龄等方面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民营医药企业应大力引进和培养医药专门技术人才,重视人才的合理选拔使用,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吸引并留住人才。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这些激励手段包括股权激励、工作激励、授权激励等。实行股权激励制度是凝聚人才的一个有效措施。这一措施将经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营业绩联系在一起,能有效调动经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经理人的短期经营行为,提高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延长其为企业服务的年限。

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经济实力。民营医药企业应提高负债意识,走自身积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道路。民营医药企业介入资本市场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并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目前17家民营医药上市公司中有9家属于此种方式,预计未来这仍将是主要途径;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并取得控股权,而后进行资产重组的所谓“借壳上市”方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和发展,近年来民营医药企业“借壳上市”也渐渐增多,如健特生物、四环药业、青岛东方等即是如此。民营医药企业在进行多渠道融资的同时应不断加强内控,完善企业财务制度,降低财务风险,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本要素 企业制度 制度创新

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考察是企业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分配制度创新的基础。只要尊重人力资本要素的贡献,人力资本就可以与物质资本共同构成企业的法人财产,享有企业控制权和收益分配权,解决企业制度的创新问题。同时,生产方式的变革要求各类经济主体加强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对生产的管理能力和对技术的开发利用能力。人力资本作为上述各种能力的联结点,其独立性和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它在生产中的贡献如何评估与进行合理的补偿,本文试着给出一种符合一般经济规律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对企业制度进行创新。

人力资本要素的内涵

人力资本概念在196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率先提出,将人力资本“看作是资本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是投产的产物”。因而,人力资本可以定义为:以较大的技艺、知识等形式体现于一个人身上而不是体现于一台机器上的资本。直接的说,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都属于人力资本范畴。就人力资本的积累构成而言,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先天外生性的人力资本,另一部分为后天努力内生性的人力资本。先天形成的人力资本代表了人力资本的初始状态和数量,可以将其视为人力资本的初始存量,它主要体现在出生成长的环境之上,不能因为人的能动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后天努力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以将其视为人力资本的动态流量,它主要是指教育投资、知识技能的获得、人口的迁移和对健康的投资等几个方面,是经过后天努力可以由人的能动性把握改变的。

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考察

在明确了人力资本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再来探究人力资本如何在生产中成为主导力量的。

假设初始的生产模型是Q:F(K,L),只考虑物质资本(K)和普通劳动力(L)的投入。加入人力资本因素(H)的投入后,生产模型应修正为Q=F(K,L,H);又假设生产某产品Q0需要的三种要素投入分别为K0、L0、H0,即Q0=F(K0,L0,H0)。考虑人均情况,生产函数由Q=F(K/L)转变为Q=F(K/L,H/L),生产某产品Q0的函数则为Q0=F(K0/L0,H0/L0),比较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比较它们各自的稀缺程度来得出结果。

为方便讨论,假设生产函数为里昂惕夫型函数,生产主要取决于稀缺程度更加严重的要素的投入。设生产函数形式为Q=f(max(k,h))。当k>h时,max(k,h)=k,生产函数成为Q=f(k),表示生产主要受制于人均物质资本要素投入的不足,而相比较有较为充足的人均人力资本积累,此时只要增加人均物质资本的投入,产出就会增加;当k

如图1所示,曲线LL为k,h的最佳配比线,在曲线LL下方,生产的可能性受制于要素k,此时如没出现要素k的追加投入,即使投人更多的要素h,生产也只能维持在水平的生产线上;在曲线LL上方,生产的可能性受制于要素h,此时多投入的要素k,并不能发挥作用,生产只能维持在垂直的生产线上,而无法向外扩展。

根据公开的统计资料,对中国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一般劳动投资进行统计处理,能够较为清晰的看到人力资本在现今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表1、表2中资料的比较,人力资本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例下降和贡献度及收益率的增长的共存现象,说明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与日俱增,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贡献因素。再来考察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见表3。比较而言,人力资本的收益要远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根据经济学中有关完全竞争性市场的有关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同要素的边际报酬应该是相等的。人力资本收益要远高于物质资本收益的现实已客观表明了人力资本相对物质资本而言存在着相当大程度的缺乏。

人力资本价值的企业制度创新

(一)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共同构成企业法人财产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都同样具有资本的属性,就应当充分考虑人力资本在企业产权结构中的地位。由于物质资本日趋分散化和证券化,使得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弱化,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逃避者;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本的非同质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的劳动越来越具有专业化和团队化的特征,由于职业转换的退出和进入成本越来越高,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真正的企业风险承担者。企业破产使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损失只是数量有限的资本,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损失可能是职业生涯和生存保障的丧失。所以,只有使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企业所有权,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人力资本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货币”的作用,实现社会、企业和劳动者的激励兼容。因此,对人力资本要素也要进行补偿,让其享受企业适当的剩余权,特别是经营者。

(二)按照同股同权的原则重构企业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源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是为了解决委托人与人之间合约不完全问题。对治理制度的选择必然是在利益冲突条件下的一种共同选择,其核心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良好的治理结构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全部员工的人力资本总账户价值占企业法人财产的比重就是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应该占有的比重。根据企业员工不同的人力资本价值,众多员工拥有许多分散的股权,而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和科技创新者拥有相对多的股权。

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首先应该根据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企业产权结构中的比重现状,确定企业治理结构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比重,然后按照各自的比重和同股同权的原则组成董事会。在物质资本占主体地位的企业,则由物质资本所有者占有控股权,担任董事长;而在人力资本占主体地位的企业,则由人力资本所有者占有控股权,担任董事长。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并相应地组成监事会。这就解决了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对应、占主体地位的所有者承担主要风险相对应的原则,也符合非主体地位的所有者参与企业的控制权的原则。

(三)按照所有者权益平等的原则重建企业分配制度

首先,根据企业产权结构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不同比重,确定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分配企业利润的比重。其次,根据个别人力资本的不同价值占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比重确定每一个劳动者在企业人力资本分配利润中的比重。由于不同企业的制度环境的差异和人力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异造成的收入分配的差异,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向高收益的企业流动,这就使企业不但具有了内部活力,而且也具有了外部活力。根据各种要素的稀缺程度及其对生产的贡献程度的不同,稀缺程度高且贡献程度大的要素应获得相应高的要素回报,因此,人力资本要素应该获得的权利占企业总权利的比重应相应增大,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各种要素的整体效率,进而提高总体的产出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族企业;制度创新;现代家族企业制度;方太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36-01

1 家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1.1 交易费用理论:家族企业制度能减少交易成本

任何企业都会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交易成本,然而家族企业自身的“家文化”使这一费用得以较大的降低。第一,家族文化强调权威治理,这能大大减少合同的起草和谈判费用。第二,家族文化注重的是家族利益,这将大大减少合同的监督费用。

1.2 委托―理论:家族企业制度能减少委托―成本

家族企业里,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合二为一的,大大减少了成本。第一,家族成员在管理公司时不存在短期化现象。追求经营行为的短期利益是导致费用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家族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出自家族内部,他不仅仅要考虑目前的利益,更要想到下一代人的利益,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就会认真思考,追求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二,在家族企业里,由于权威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协调变得容易,分工合作的成本也能够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第三,家族企业的关系式治理能够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从而减少了企业内部违约成本。2 方太集团诠释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之路

在多数论者看来,家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股权的不断稀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是题中之意。就此来讲,浙江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无疑属于保守一派。前者结论的得出,缘于西方国家家族企业航母的发展轨迹;而茅理翔的结论,则是基于方太在中国的成功。

2.1 淡化家族制就要解决任人唯亲

在企业创办伊始,茅理翔就与妻子约法三章:两人的兄弟姐妹、亲戚可以在企业工作,但不能担任车间主任以上的职务。这一规定被严格执行到现在。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一定要依靠家族制;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要淡化家族制。”茅理翔指出。目前的方太,除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由茅氏父子担任外,其他中高层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家族成员和亲戚,都是外聘的本科生、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并且方太员工中40%来自外地。

2.2 产权多元化的“度”

“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家族必须绝对控股,家族企业的股权安全系数在70%到90%之间。”“我认为美国式的股份制不适合中国国情。”这是茅理翔对于我国家族企业产权改革的两个著名论断。在茅理翔看来,要把握家族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度”,除了要求家族企业绝对控股外,股份参与者的人数也不宜过多。

3 家族企业制度是我国家族企业的出路

3.1 现代家族企业制度保留了传统家族制的优势

现代家族企业实行所有权和控制权合一――完全统一于“创业家族”,这样的产权配置结构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委托成本。企业所有权的非对称分布必然导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双向的委托成本,但家族企业对称配置的产权结构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经营者行为取向与企业利益之间的激励相容。

现代家族企业还发扬了家族企业的文化优势,家族文化强调和谐精神,使得管理中内协与外争效应良好统一。家族文化所强调的光宗耀祖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和动力。家族文化中的节约原则运用的管理中,还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3.2 现代家族企业制度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特征,克服传统家族企业的弊端

现代家族企业制度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股权稀释,建立了合理的企业制度结构。这种分离并没有影响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而是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控制企业,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企业治理经验。现代家族企业制度是传统家族企业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结合。它要求家族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在一定程度上既分离又统一;它要求企业股权相对分散而又具有控制能力;它要求引进外部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人员;它要求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3.3 现代家族企业引入外部管理人员

引入外部管理人员就要实行职位开放。在开放职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内部开放和外部开放两种方式来完成。内部开放主要是指家族企业给予全体员工以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所有有能力的人都能够升迁到他最能够发挥作用的位置上。外部开放是指从外部引进职业经理人或其他的管理者,接纳所有贤能人才,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服务。这两种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的家族企业中,鉴于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我国信任制度的缺失,内部开放的模式较外部开放的模式更为常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互动

作者简介:彭诚,1982—,男,汉,四川绵阳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科技管理

目前,技术创新被誉为能够影响企业生命的复杂经济行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众多能够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而企业在制度搭建方面的创新正是外部环境中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要保障其技术得到全新创新提升,不但需要一系列的经济和行政手段,更需要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努力。

一、企业制度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企业在当期发展环境下所具备的技术研发和变革技术直接反映出了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再发展也建立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之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技术和制度基础才能突破自身特殊性,持续重建新的技术与制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依赖、相互辅助、共同进步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制度建设具有稳中求变的特性,而技术创新则追求持续突破。文中强调的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互动,并不是强调两者在发展节奏上追求同步,当然在现实中,也很难出现企业的制度与技术是同步创新同步变动执行的。针对我国的众多企业而言,生产规模的发展壮大往往会受到来自管理、研发、营销等各方面的制度约束,制度的创新不可避免。而当制度在不断健全完善时,技术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滞,仍然朝着既定目标推进。因此,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制度的完善排除了技术创新的阻碍,技术创新又拓宽了制度的涉及领域,补充了制度的创新空白。企业作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同时也是两方面创新的受益者。企业应该积极营造适合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可控环境,确保创新工作的开展。

企业的制度与技术的互动创新一般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企业制定出制度,为技术改革提供人员组织、资源调配,提供必要的激励机制,同时为技术的研发提供信息保密机制、责任监督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等。第二,技术的进步带动企业快速成长,制度开始成为成长的羁绊,其不均衡性无法满足特定的市场需要。企业需要调整和创新制度来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更大的平台。第三,企业的制度开始深层次的验证完善。制度在创新中的内容依据大多来自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得到了有关经验教训、理论知识及人文信息等。第四,已有的制度和技术都会成为下一次创新后的新制度和技术的基础。只有前期的不断磨合适应才能创新出更加匹配的企业技术和制度。

二、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特征

企业都朝着宏大的未来目标去发展,完善自身制度体系对于在特殊文化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来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都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包括层次性、复杂性、关联性、特殊性、演进性和趋同性等特征。

1.层次性。运用于同一类技术创新的制度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程度的区别,制度的约束性有层次差别。企业的制度往往涉及企业经济与行政活动的方方面面,根据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来划分层次,主要分为根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辅助制度。根本制度指的是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方向及内容起到决定性判断的制度;重要制度是指能够指导技术创新在关键环节理清方向的制度;而辅助制度则表现为促进技术创新效果较不明显的制度。

2.复杂性。制度的建立往往经过长期实践活动的试验才能得出,对于不同的实践过程产生的效果描述不同,所形成的制度内容也容易产生复杂多变的性质。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构建中,制度形式既包括经济类,也包括社会类、人文类、思想文化类等,而且在这些分类中,也还有正式文本与非正式的区别。一些制度可以是人们为分配技术创新利益而制定的,也有些制度时为推进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而制定的。这些制度都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风险预控,但无疑是复杂多样的。

3.关联性。在技术创新的制度构建中,不同制度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彼此独立又可相互影响。如制度的三大分类中,根本制度有可能直接影响着重要制度与辅助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后者的运行效果也会随着前者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当然,由于制度建立的作用对象是大体相同的,许多重要制度与辅助制度也会在实施过程中影响根本制度的运行。

4.特殊性。特殊性主要是强调技术创新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征。由于技术和制度的建立和创新都存在一定的历史积累过程,由于不同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轨迹不同,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理念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制度成果。当然,在当前信息时代下,知识共享程度加剧,许多国家和企业都能积极借鉴学习其他国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点和制度创新点,但是不可否认,在搜集并整理后的制度创新已经具有了本国和本企业的自身特点,完成了互动的快速融合。

5.演进性。企业创新不是口号一出现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量的积累和时间。技术创新下的制度构建具有不断变化的性质,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加剧突变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在扩大,技术发展也随之不断满足要求在提高,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制度创新的演进。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剧,与技术研究和变革相呼应的制度建设也会日益加剧。其创新可以是突然摆脱原有制度框架,创新全新体系,也可以是在原有模板上细化分章,不断优化。

6.趋同性。虽然企业的发展理念有所不同,但是在技术创新的制度搭建方面往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彼此的知识都能够相互吸收融合,摒弃不好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这样的局势使得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具有了趋同性。

三、激励技术的基本制度建设框架

激励技术创新能够确保技术获得更多的活力,达到更大的规模和高度。企业制度创新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既追求私有化,也追求公有式竞争。激励技术创新,可以从政府、企业、产权、市场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框架建设。

1.企业。企业鼓励内部成员的创新热情,积极挖掘员工潜力。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拔熟悉制度和技术创新的管理者,营造创新氛围。同时加重企业间的合作。

2.产权。积极放大产权对人们内化外部因素的激励效果,完成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的创新转化。

3.市场。引导市场积极抵消由于创新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同时可以借助市场竞争压力提高创新动力和效率,力争造就适合创新的外部环境与整体结构。

总之,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够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使技术创新充分展现其作为公共产品的性质。技术创新可以引导制度创新的升级,促进企业获利。两者是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只有认清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掌握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特征,积极建立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框架,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才能完美形成。

参考文献

[1]杨迎昕.试论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34-36

[2]贾文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11(8)

篇7

前言

我国所有非公有制企业都属于民营企业,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产生的。民营企业主要包括国有持股以及控股企。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企业要提高对于自身管理模式的研究以及创新,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含义

企业管理制度(Business Management)是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活动来进行组合、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这些职能的合称。其的范畴,站在管理对象的角度来分的话,可以把管理分成业务管理以及行为管理。而业务管理比较侧重在对于组织的中华资源上的管理,比如财务、产品、材料这些有关的管理。但是行为管理比较侧重于对于组织成员行为上的管理,所以因为这样而产生组织的设计、机制的改革、激励、工作计划以及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合作等等的。可见,企业上的业务管理以及行为上的管理这是互为补合的,应该有效地配合起来这样才会发挥出管理的作用。不管是哪个方面出现问题的话都会对管理的整体带来损失,甚至使得企业管理出现一些问题,受到严重的阻力。制度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管理底线,即企业员工必须做到的。刚性的制度是企业构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骨架。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是理性的。以管理为依托,规范人但其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得,就是企业管理制度。

二、改革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一)、企业改革应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些发达国家有名的企业管理者的更换,对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并没有多大影响,最为重要的原因则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先进。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还存在一种经验管理的状态之中,那么这就影响以及限制到了企业的发展,领导者的随意性以及模式化管理同管理的科学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果要企业获得持续的经营活力,应该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应该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变成了时展的必然要求。

1、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已经逐渐转向国际化的特殊的要求,同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应该随着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规则,应该依照这些规则来在我们的企业内部进行改革,使用模式化的管理和国际的规则相适应。

2、这是企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需要。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去参与国际范围内资木、商品、人才、技术、信息五大要素的自由流动。再次这也是法制化的要求。法制本身就要求模式化,要求在财务管理、税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有模式,以便依法管理。最后这也是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企业必须从网上获取和大量的信息,而计算机化的条件是企业管理必须规范化、模式化。

(二)、民营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站在民营企业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要短于国外各国,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民营企业多数只是留在“能人”管理公司的模式之中,而企业的命运则是完全寄托在创始人身上。管理经验以及资源同企业的发展速度以及扩张规模不相适用,一些不了解企业的运作以及发展方向的人担任着管理者的位置。他们控制着企业以及把握全局的能力比较欠缺,在此种情况之下,企业在正确定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结果则是不尽如人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没有好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建立适应该企业发展而需要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企业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获得一席之地,则就应该必须改革企业发展的模式,使得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三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方面可以使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研究制度的形成以及变革的整体过程。使制度创新变成了现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制度创新通常都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全新的制度构建这样就可以得到追加利益的活动。它通常包括有三个力面。第一、反映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第二、这一种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第三、在一种组织的环境支配行为以及相互关系规则之间的变化。

(一)重视人力资本效应。

工业经济时代是物质资本时代,物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地位日益显现,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因素。人才的竞争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合作关系,树立员工与企业同荣共损的观念是一种发展趋势。企业应充分认识人力资本的作用,考虑人力资本的增值效应,强调劳资双方之间的利润分享。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用于员工的奖励,设置员工年度奖励计划,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对于高级管理者、核心技术骨干可设置股权、虚拟股票、绩效单位、份额奖励等激励计划,使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高管团队的制度创新

在企业中建立,董事会、监理会、监事会以及股东会等高层团队的监理。并且使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以及总经理层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不仅可以促使民营企业的到可持续的发展,而且一些研究人员还认为这些经营管理层的监理能反映出企业管理层的独立性以及其创新自由的空间。

(三)高管薪酬激励。

高管薪酬激励将会变成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相当重要的内容,高管薪酬激励对于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而言通常也起着更加直接以及更加深刻的作用。在人才竞争逐渐变得激烈的当前,怎样使用薪酬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这样就可以能够有效吸引、组建、发展以及保留一支高素质且颇具竞争力的高管队伍。这是中小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民营企业的高管薪酬激励应该其绩效挂钩。基于绩效的薪资制度改变了管理的导向。有效实行按绩效付酬。其管理的重点不只是限制任务指派使其与岗位级别一致,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掘以及提高高管的潜能。

(三)企业文化的制度创新

企业的文化,指的是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全部拥有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和企业的管理风貌。主要包含的有管理制度,思想教育以及管理制度等等。

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以及企业精神文化。在组成各个层次组织文化的之中,应该塑造以及确立好企业科学的内涵,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企业文化形成重要的基石,并且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较高层次。

企业文化的形成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着长期稳定的特点。特别是这之中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所以,当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之时企业之前的创新不相适应之时,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重新确定适宜的新核心能力的重要保证,世界上诸多百年公司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优秀的组织文化确保了企业创新的平稳更替。

篇8

一、科层制度的定义

科层制度是通过层层委托—关系,遵照命令完成企业内部交易的组织形式。科层组织形式对市场组织形式的替代,是两种不同交易方式的替代,即用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科层组织取代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在企业中,科层组织从高层到低层构成一个权力序列,最高权力来自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以下权力逐渐由上级委托。科层的最终决策权,集中于权力的顶层。系统内的权力自上而下逐级递减,高层控制低层。科层组织的控制通过权力实现的,规则、指令、习俗和监督都是权力的来源,是推动系统运转的基本要素。

二、科层制度产生原因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谈判和监督都不需要成本,这样信息不对称就很容易解决。但是在企业中,不断加强的专业化,意味着越来越看不到别人的观点,因而交易费用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强而直线上升。

生产专业化。生产过程越是专业化,则赋予其参与者的垄断力量也就是越大。一个必然的结果:在各种专业工作者之间协商各自和约的成本将会增加。这样专业化分工的团队生产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外部性。当专业化的团队生产为巨大的效率得益创造潜在的可能性时,他也给市场失灵创造了条件。

科层设置的主要任务是监督下级员工的生产活动,避免因员工的“道德风险”而导致企业效率的损失。这种监管使激励机制发生变化,其中更努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奖励,而推卸责任的人将受到惩罚。简而言之。科层的目的在于重新改变激励机制,使得个人觉得在团队生产条件下,推卸责任不再符合他们的利益。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理想的科层制度不仅解决了单个雇佣者的劳动效率,而且通过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和一个完整的监督的等级系统来限制理性决策的分散,保证了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必须与企业目标相吻合,换句话说,科层制度的各个特征的综合创造一个社会条件,强制的推动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通过整体理性的追求去实现企业的目标,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存在“道德风险”,科层制度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

三、科层制度的缺陷

科层制度的缺陷主要包括科层的目标置换、科层的膨胀和科层的僵化三个方面:

(一)科层目标的置换。科层规则的设立是为了实现效率,但在科层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规则的过分关注,往往导致科层制度本质目标的丧失,产生大批的“规则专家”。一系列强制的、详细的规章制度的实行,往往使受到奖励的员工并不必然的是努力工作的,相反可能是对企业规章制度理解深刻的员工。长期的结果就是,企业内充斥大量的“规则专家”。

(二)科层的膨胀。人的“有限理性”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同时任何对现在体制的变革,必然会遭到即得利益者的根本性抵制。科层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和控制。因为不可预测的问题会不断的产生,为了对付这些问题,新的组织不断的被创造出来。导致科层的膨胀。科层的增长使的科层的运作变的同科层试图解决的问题同样复杂,制度变迁带来是增长和复杂,而不是简化。

4.在企业生产成本中,除劳动工资成本外

,设每单位产量的其他平均成本为γ。

根据上述基本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企业的生产函数:,其中是劳动生产率参数(≥0)。

企业的生产总成本:。

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利润函数为:,其中为产品的单价,

因此,可得企业利润为:

假设存在n家相同的企业,则总产量函数为:。

假设每个企业面对相同的价格函数:。

则市场需求函数为:

其中:,表示单位产品中包含的物质成本。

则企业i的利润为:

利用古诺模型里企业的反应函数为利润对产量的一阶倒数,在这里,企业I的决策变量是等级设计mi,所以求的是“等级反应”函数。

在对4式加上“对称性”条件,即令:mi=mj=m,就可以得到在n家寡头企业条件下定义均衡等级层次的公式:

式5显示了m对于的“反应”程式,说明了市场结构和企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当市场结构与企业等级制从经济系统来看内在的相互联系时,那么市场结构n与企业结构是反向的。市场越是趋向与竞争,市场结构就越是有效,则企业的层级越少;反之,市场竞争程度越低,企业内部的等级层次越多,因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企业规模与市场竞争程度反向运动,即企业科层是市场竞争的替代。

(二)科层制度创新途径

科层制度的出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企业的运作模式说明了科层制度存在的理由,但是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科层制度的一些弊端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了,因此,我认为应该对现有的企业科层制度在具体运作方式进行必要的改变,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1.组织结构——模块化

在公司管理框架中,除了必要的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和管理执行部外,不在单设其他职能部门。其余员工根据所学的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划分为不同的专业模块;也可以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或即将从事的业务,从工作流程上划分各项目模块。平时,这些模块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与管理,公司可以根据具体工作的要求,随时组织相关的模块,形成在总经理部直接领导下的团队,进行生产。生产结束后,团队自动解散,团队的所有人员重新回到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负责招聘和培训员工并提供合格的员工。管理执行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公司的规划和各个团队提供的工作计划,对相关团队进行监督。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科层体制的僵化,打破科层体制的晋升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考核制度——简约化

在模块化管理体制下,员工的考核有团队内部负责,团队负责人根据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把员工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不合格人员由人力资源部继续培训或解聘。当然,这种员工的分类是以工作为中心,我认为,在这种体制下,团队负责人并不必然的通过对规则的理解来谋求即得利益的稳固,因而对团队的成员的考核必会以工作为中心,尽量体现公平的原则;团队成员,也会理性的把精力投放到工作中,因为对规则的理解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原来科层制度下的利益。这样就可以避免“规则专家”的出现,使所有员工在公平的基础上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真实价值。

3.管理理念——知识型管理

在知识管理理念下,传统的企业结构将被打破,企业以各个功能单位为节点,在内部和外部建立起纵横交错的信息通道,组织单元相互关联、交叉功能强、富有弹性、机动性高,同时知识组织的高度分散性,使得决策中心向知识存在的地方转移,有利于破除企业内部的“官本位”思想、有利于克服科层体制下晋升机制的弊端。有利于企业建立良性的竞争环境。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以人为本

1.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统一于企业文明体系中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的。因此,在企业管理方面,很大程度上参照海外企业摸索企业制度。然而,企业文化不是“引进”就可以在企业生根发芽的,它要通过员工的认同,内化为员工的思想意识才能生效。多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仅注重企业文化层面的营建,忽视了从制度层面的建设。根据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共生并存关系,任何企业都与企业文化与生俱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年引进了企业文化的概念,中国的企业才开始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企业文化才开始起步。我们目前倡导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在什么文化真空环境中进行的,而是在对传统企业文化的创新,是要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2.企业制度之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导向和推动的作用

企业文化由倡导到内化为员工的行为,是每个员工个体的思想转化过程。受制于每个人的经验和思维等方面的个体的差异,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倡导企业文化的目的,最终是要求全体员工认同的,达到这一目的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员工的自觉性。制度具有规范行为和强化认知的功能,对企业观念的形成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由企业领导层倡导的企业文化观念,要在企业生根发芽,仅有宣传鼓动是不够的。企业文化精神要内化为员工的思想,最终成为员工行为的精神支柱,才能发挥其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但,这不是预设的前提,不是仅有宣传就可自觉达到的目的,而是企业实行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结果。只有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通过规章制度或职责规范予以公布,敦促所有员工遵守,才能使各员工对企业精神和理念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行为,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从而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即使员工接受了观念,而如何化为行动,则需要制度规范来告诉员工该怎样做才是企业精神的表现。离开了制度规范,就难以把企业精神内化为行动,文化观念就仅仅是空头口号而已。比如,“服务至上,追求卓越”出现在许多企业的宣传资料中,而只有在制度层面严格产品质量和管理、规范服务细则,并配之以严格的落实措施,才能使这一意识最终成为规范员工行为的约束力,从而成为企业追求的现实目标。

2.2强化和保证作用

新的企业文化被员工接受以后,制度起到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从被员工认同接受,到成为企业长期乃至永恒的精神支撑,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需要企业有持之以恒的制度约束。如要推广“日事日毕”的理念,既要宣传和引导,使之对员工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但如果离开了相应的制度作保证,非但使宣传和教育的成本不断增大,也难以确保这种企业行为持久下去。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要推广下去,要使之潜移默化为企业和员工的自觉意识习惯,需要企业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对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贯彻与支持。如果缺乏制度力的支撑,就难以把企业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广大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即使一时被员工所接受也难以持久。

3.在企业制度创新中提升企业文化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3.1企业制度建设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往往是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企业员工的集体意识,企业文化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是企业文化思想的沉淀,具有惯性和持久性。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每一种企业制度模式形成和发展都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对待国外企业制度模式,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加以考察。对海外企业制度建设经济的吸收和借鉴,要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结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创造出适应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的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中国海尔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立足于世界制造领域,与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分不开。海尔“真诚服务到永远”的理念,反映出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中国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延续。虽然许多传统的东西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得不合时宜,但当代社会发展毕竟不可能割断历史传统,社会的进步本来就是在继承传统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的,“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因此,在企业在制度建设和创新过程中,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3.2企业制度建设要注重整合中外企业优秀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企业不但面临着国内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这使得企业制度创新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许多杰出的公司,正是以此不变的企业文化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千变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捷径之一是学习其它企业的优秀文化。国外许多著名企业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在国际市场中有突出的地位,他们有较远大的目标,其企业文化也历经锤炼,这些不是短期内照搬可以学来的。相反,许多国外优秀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入乡随俗”,如佳能、松下、惠普等国际知名企业成功在中国立稳脚跟,无不与其将本企业长期积淀的文化“中国化”密切相关。他们在进军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没有把它在本国和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直接搬过来,而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力求使本企业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整合和再发展。比如,国外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侧重于以理服人;而东方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是以情感为本。

3.3企业制度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观念是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新的观念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可能通过确立新制度,促使人们在理解和适应新制度中形成新观念;一是外部灌输,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这两种情况都强调“人”这一主体。制度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包括: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充分体现广大员工的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由企业上层制定的规章制度内含“以职工为本”的精神,体现员工利益所向。同时,做到“以人为本”要注重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它是否拥有一批具备了竞争力的人才资本,而企业家则是最关键、最重要、最具有活力的人力资本。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当代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以及企业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观念和素质。企业家这种能力一方面来自对社会生活的深厚积累,另一方面又要依赖对企业家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固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人本理念,努力构建有利于挖掘员工的资质和潜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企业制度。

篇10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成,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在保证市场稳定的同时,也考验着企业的生命力与活力。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既要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又要应对我国当前经济体制及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变革。因此,为保持企业能够可持续性的生产与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来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

1.制度是员工行为的一种规范

明确的管理制度,会引导员工自觉的遵守工作条例与章程,规范自己的行为,确定自己的位置,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

2.制度是维护员工权益的保障

制度同时作为一种保障机制能够确保员工的正当权利不受侵犯,维护员工的合法权利。员工在企业中应享有的权益,都必须包含在企业制度。

3.制度是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础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制度完备,工作就会有条不紊;体制健全,员工就会上下团结。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不断蓬勃发展。

4.制度可以使企业的运转自动化一切工作环节只要有了规范的制度,我们就可以按照制度严格执行,避免工作的延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核心

企业制度是维系一个企业作为独立组织存在的各种社会行为的总和,是企业规范运行和行使权利的重要方式。任何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种适合企业自身的规章,能够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提高组织协调性,提升管理有效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不断的改进管理方式,才能给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增加企业竞争力。然而在创新的基础上要存在三个基本条件,也就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三个核心:

1.有一个行之有效、科学管理的决策指挥中心,即有一支良好的管理团队

企业的生存发展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只要指挥明确,指令得当,企业就不会走弯路,就会创造更多的利润。国家经贸委领导讲:一个企业有了高水平的管理者,没有好的产品,可以开发出好的产品;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出市场。因此,拥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对企业十分重要。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及其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

如果说制度是一个体制框架,那么企业文化就是其魂魄,两者结合发展,兼容并包才能确保制度规范的执行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所在,它是确保企业充满凝聚力与创造力的保障,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同时,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整体形象

企业的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为员工着想,员工才会心甘情愿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与企业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所以企业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把好生产的第一关。另一方面,要降低生产成本,建立节能降耗的绿色生产管理模式。作为员工,就要时刻以身作则,严守企业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作为领导,就要眼光长远、目标明确、行事果断,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创新

企业制度要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创新。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组织形式、治理机制、管理制度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制约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而遏制这些缺陷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制度创新,只有坚持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为何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纵观大多数企业失败的原因是多样的,而成功的原因则差不多。例如永煤集团的成功,正是由于它做了一个优秀企业在发展中应该做的事情。比如,不断规范和完善企业的改制制度,在改制的同时引进了多元投资者;较好地实施了以煤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在技术创新、内部管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等等。这些因素归结为一点就是,永煤集团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可以说,这是成功的国有企业带有普遍性的特点: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决定了企业的成功。那么,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永远保持成功呢?如果企业的竞争力仅仅维系在一个领导者身上,这种发展是难以持久的。一个优秀企业要实现永久性发展,就要使企业管理者的岗位上永远屹立着优秀的管理者,这就要靠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制度。从企业来讲,这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解决了制度问题,创新精神、经营管理变革等就会随之而来;有了好的制度,企业管理者的岗位上就可以永远屹立着优秀的管理者。要使企业真正建立起以结构优化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既需要改善企业内部环境,也需要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第一,应在企业中形成一个合理的制度,营造一个使企业管理者能够与时俱进、因事而变的内部环境。第二,应为企业创造一个靠市场机制选择管理者的外部环境。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