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信息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尝试先行,明晰教学目标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总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简单尝试,根据学生的操作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复制与粘贴》时,刚开始笔者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复制、粘贴图形的方法。”本来这样的目标设计是教参上的设定,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教参所忽视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现阶段面临的信息技术已经在不自觉中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情况,笔者让学生先尝试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笔者进行巡视,通过巡视发现了学生在“看了教材后完成复制和粘贴单个图形已经没有什么困难了”,随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调整:①掌握图形的选定、移动、复制和粘贴;②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化构图。学生在掌握复制和粘贴方法后,利用老师提供的七巧板基本图形,发挥想象力,拼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动物、日常生活用品等)。
实践证明,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因为切合学生实际,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十足。
尝试练习,调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的捕捉是对于教学预设的一种修正,它是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如何捕捉到适合的教学重点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的是学生尝试的方法进行捕捉的。
例如,在教学《插入图片》时,笔者根据所记录的课时教学档案(所谓的课时教学档案,就是对于本教学内容中已经教学过的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一种资料搜集和整理)确定了本次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在文档的确定位置插入图片,并设置文字的环绕方式。”根据所确定的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但是当教学实践推进到了“将福娃插入到Word文档中”的时候,令人诧异的情况出现了,“在确定的位置插入图片,并设置文字的环绕方式”这一部分内容所有的学生都已经会了。看来笔者所预设的教学重点出现了差错。笔者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让学生继续尝试下面的内容,然后教师进行巡视,通过巡视后发现学生在“调整图片”方面有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应该不会难道学生,但是实际教学中,成了学生掌握这一技能的障碍。随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第一关,消除故障。即打开文章一,将插入错了的福娃图片删除。第二关,缩放自如。即打开文章二,调小里面的福娃图片。第三关,巧妙搭配。即打开文章三,将奥运五环组装起来。”通过这一重点训练,学生的能力更全面了。
实践证明,通过尝试能够较为准确地定位学生的学习难点,有助于教师快捷地确定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尝试合作,检测教学效果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会使用某种程序的操作,而是要能够让学生进行创造。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没有尝试就没有创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新的信息技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的标杆。事实证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合作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的。例如,在教学S4A软件、arduino开发板和各种传感器之后,笔者提出“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控制LED灯”的内容,学生运用所学习到的技能进行尝试合作。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创造能力让人惊叹:有的学生用温度传感器开关LED灯;有的学生用到了声音传感器,只要一拍手或者大叫一声灯就亮起,过一会儿又自动熄灭;还有的学生借鉴现在楼道灯的原理使用光敏传感器,用手握住光电传感器LED灯就亮起松开就关闭。其中有一组学生的创造让更是独具一格:“他们用红外线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同时控制LED灯,当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到物体靠近同时光敏传感器发现是黑夜时就打开LED灯,否则LED灯就不会被点亮。”在教学检测阶段,如果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合作的话,学生的创新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
结束语
篇2
根据建设部《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工作的通知》(建住房[**]127号)及**省建设厅、物价局等九厅局《关于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冀建房[**]422号),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及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和宏观调控工作的引导作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快我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是做好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工作的基础。我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以城市为单位,通过一定的信息平台,依托房地产管理的各业务系统,将分散于房地产开发、转让、租赁登记备案、权属登记等管理环节的市场信息有机整合起来,同时纳入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关的土地、规划、金融、税务等其他信息,形成全面客观地反映本地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的信息系统,及时反映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满足市场分析需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沟通与协调,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本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相关工作。
市级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应按要求抓紧建设,力争于**年12月底前完成各项基础性工作。具备条件的县、市应在**年6月底前完成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其他各县、市要在**年底前完成系统建设。
二、建立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制度
自**年1月起,本市建立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制度。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分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报告和专题分析报告两种。
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要按照建设部《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编制办法(试行)》格式要求,写出涉及本部门内容的专题报告,连同各项有关数据指标及时通报给分析报告的编制部门。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必须于每月(每季度首月)10日前,将上月(上季度)情况简报(季度分析报告)报送,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市房管局(电话、传真:2255601)进行汇总,按期编制全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经市政府同意后,报省建设厅。
市区、县(市)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撰写并上报专题分析报告:(1)房价上涨过快或出现异常情况;(2)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过大或增幅过快;(3)主要媒体报道反映房地产市场的重大问题;(4)当地商品房空置套数或空置面积出现明显变化;(5)房地产市场出现其他敏感性或突发性重要情况。市区房地产市场专题分析报告由市房管局负责牵头撰写,经市政府同意后,上报省建设厅;县(市)房地产市场专题分析报告由县(市)房管部门负责牵头撰写,经县(市)政府同意后,报市房管局。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市政府确定,市房产管理局为主要责任部门,具体负责市级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及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的编制、上报工作。负责本系统各县(市)房管部门有关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及分析报告的指导、汇总工作,及时掌握各县(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发改委、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人民银行、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金融办为相关责任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业务内的房地产市场有关指标信息的采集、情况分析。
篇3
关键词:市场;信息;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专业设置;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家经济已有计划经济逐步转轨为市场经济,人们逐渐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改革,不断进取,锐意创新,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新时代。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因此,运用市场经济信息运作的基本原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指导高校专业设置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思考和提高,使高校的专业设置更贴近于用人市场,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一、市场及市场信息
1.市场:市场最早起源于古时侯人类对于固定时段或固定地点进行交易场所的称呼。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市场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它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今日的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是社会经济运行的载体和现实表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市场信息:市场信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同商品交换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与服务有关的各种消息、情报、数据和资料的总称,是流通运行中运动变化状态及其相互联系的表征。狭义的市场信息,是指有关市场商品销售的信息,如商品销售情况、消费者情况、销售渠道、销售技术、产品的评价等。广义的市场信息包括更多方面,随时反映市场活动的相关状态,如社会环境情况、社会需求情况、流通渠道情况、产品情况、竞争者情况、原材料情况、能源供应情况、科技研究应用情况以及各种未来动向等。
总之,市场是市场信息的发源地,而市场信息则及时反映出市场活动的现状、数据,是对市场上各种经济关系和经营活功的客观描述和真实反映。
二、市场信息的作用
1.市场信息是进行决策的前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掌握大量而准确的市场信息,就不会有办法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因此科学决策之前,必须要建立起及时而准确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并以此作为指导进行相关决策活动的前提。
2.市场信息是相互沟通的工具:必须使自身的行为活动与市场的整体环境相协调,在协调中求和谐、共生存、谋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市场信息的相互沟通是重要的手段和必要的措施,只有通过大量的信息交流才能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效的改善市场运行的外界环境,使市场经济能够良性有序,健康发展。
3.市场信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信息完备的市场经济,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类人员都具备完全的信息,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完全清楚关于商品的成本、质量、性能、种类和价格等信息,而且是绝对真实没有虚假。这是理想化的市场经济,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市场经济的现实表象为大量的经营者,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会千方百计的垄断商品的相关信息,甚至还会一些夸张和虚假的信息。而广大的消费者处于本身的利益,也会表现出虚高的需求信息。2001年10月,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成功的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成为研究现代信息经济学的基础。具体地说就是他们提出了当买方和卖方具有非对称信息时,市场运作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非常广泛的实际意义,为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很多现象,如商品促销、信贷配给、金融股市、人力资源、就失业状况等等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三、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是是客观存在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大于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常态。为了扩大需求,进一步刺激增长,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无限的,信息完全对称是相对的、有限的。虽然信息技术革命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信息不对称。
第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社会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业已突破了特定团体、特定区域的限制,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社会环境,一旦条件成熟其趋利的本性就会迅速显现和膨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为趋利本性的滋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必然会产生垄断信息甚至虚假信息的现象,人为地更扩大了信息不对称,某些示范效应也使得信息越来越不对称。
第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许多年里,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各种信息几乎全部由各级政府掌握,用计划调节,所有信息都必须是政府行为,信息是比较完全对称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少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干预,只是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而市场机制又是一种滞后反应,滞后调节,这就必然产生信息不对称,所以,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与之俱来的产物。
四、高校专业设置中的信息不对称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是一项以高校为核心,社会发展为方向,市场需求为杠杆,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指导下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他们之间存在着诸多信息不对称状况,使之不能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性协调、相适应。
1.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间信息不对称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有用的、具有较高层次的人才,要胜任这样一个任务,高校就必须想方设法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同社会产生交流,与社会零距离亲密接触。但是,现实中许多高校忽视了专业设置的重要性、严肃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不能充分地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发展信息,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信息,在专业设置上往往是急功近利,趋热避冷,众多院校一拥而上都争相设置雷同的专业,如此行为,在短期竞争中确实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观点看,在专业设置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高校不能及时地进行专业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好后续储备,最后只能是表面上的人才过剩,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和制约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p#分页标题#e#
2.高校专业设置与学生志向之间信息不对称
高校招生过程中,学生只能获得高校愿意提供的且有利于高校方面的信息,与专业相关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往往是比较缺失的,存在着比较普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学生很容易做出遗憾的选择,失去了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不能在今后大学的学习中从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3.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人才之间信息不对称
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中,专业设置与调整作为政府教育部门的一项常规动作,这种机制确定高校专业设置全部由国家集中控制,统一规划,在计划经济时期具有一定的优势。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高等教育有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必须要改革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然而,高校在专业设置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经常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当社会表现出对某一专业的高度需求信息时,众多高校急急忙忙的都设置这一专业,忽略了或者说也不愿意去了解、分析各高校专业设置信息,造成市场和高校之间专业设置信息不对称,结果是盲目设置了新的热门专业,经过辛辛苦苦的培养后,当学生走出校门才突然发现,昔日的热门专业,如今已成落叶黄花,各高校该专业毕业生的总供给量远远的超过了市场的需求,所有的努力皆付之东流。
4.高校专业设置与政府教育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是宏观调控的决策者和施令者,应随时掌握教育市场真实完全的信息,并且不被虚假夸张的信息所误导,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与教育现状、教育规律、教育发展相结合。相当多时高校出于自身因素的考虑,为达到专业设置的目的,蓄意夸大了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也就自然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五、高校专业设置信息不对称对策
1.高校专业设置政府教育部门宏观调控的极端重要性
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但是过分鼓励高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发展,高校为了自身利益,必然会出现高校之间的博弈行为,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只能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却阻碍和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教育部门在职能转变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地位,具备了市场力量所不可能具有的公共权力,因此,政府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大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健全合理完全信息体系,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宏观调控,特别要做好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校专业发展的规划和布局。
2.高校专业设置必须走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品牌之路
高校之间之所以存在激烈竞争,根本原因是在于同质竞争,无序竞争,在相同竞争条件下,往往都会采用相同的竞争策略,导致了对各方都不利的信息不对称。高校在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真实完全信息,确定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 力求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结构布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招生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走出一条具有自身专业特色和强势品牌之路。
3.高校专业设置要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篇4
关键词:林业种苗;资金管理;市场信息
一、林业生态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服务于水利方面,有助于河流的稳定流径,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林业的发展有赖于扩大森林面积,而大面积营造林木需要依靠树苗,故而种苗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可以推动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林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种苗管理是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种苗的结构、品种等进行基础管理工作,确保种苗品质优良,数量充足,为我国的林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林业种苗管理现状分析
尽管林业种苗管理对于林业的发展来说较为重要,但在实际的林业种苗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不利于种苗管理,大大降低种苗数量与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林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对林业种苗管理现状的具体分析。
1、生产设备落后
现阶段,我国林业种苗生产主要以集约化生产为主,而林业种苗的批量生产需要人力资源配合生产设备完成,但所用的生产设备往往比较落后,并没有引入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机器设备,难以确保生产质量与数量,在进行林业种苗管理过程中,始终进行最原始的操作,在经营管理上也比较简单,无法符合现代化林业发展需求。
2、资金投入较少
虽说人们现在意识到了造林的重要性,但是造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造林项目在前期时需要选取优质的种苗,这样对之后林木的成活率有一个基本的保障,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在苗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自然灾害、虫害等,这对种苗长成成树的过程有一定影响。在造林前期投入的资金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回报,这就导致对林业建设的投资较少,没有资金的支持所面临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多,而这就导致其应用效果不理想,对于追求经济效益回报的企业来说,没有短期快速的经济回报,在后期中资金的投入量就会更少,这也大大影响了造林所追求的改善生态坏境的目的。资金投入量减少和林业发展效果不理想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主要通过影响种苗供求来影响林业种苗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市场信息不对称、透明度较低,导致种苗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林业种苗并不是一般的交易商品,如若供过于求,造成了种苗资源的浪费,如若供不应求,造成了林业土地资源的浪费。只有平衡了市场需求与实际需要,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才能切实开展林业种苗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难以鉴别种苗品种与质量,没有充分了解不同品种的种苗的不同适宜生活环境,故而在实际的种苗引进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4、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较低
在林业种苗的管理中,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并不高,许多从业人员并不是专业研修林业方面的专业人员,许多人员依靠的是固有的传统管理方式,在选苗、育苗等方面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科学的以专业的角度对种苗进行选择,对种植地理的考察也不彻底,不能因地制宜,在合适的地区种植合适的树种。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在种种方面体现出来,从业人员技术性不强的表现也直接影响了林业种苗。而这种人才的缺失其实与上文所述的资金不足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工作强度大,而薪资水平却较低,这就导致了这个行业没有太多的专业人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而从事林业的人员对管理的工作重视度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林业事业的开展。
三、探讨如何解决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
前文已述,林业种苗管理对于林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且林业种苗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切实解决。以下是对解决林业种苗管理问题相关措施的具体分析。
1、优化生产设备
优化生产设备是优化种苗质量,提高种苗生产率的必要措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也不断密切,一些自动化的智能设备相继应用在种苗生产过程中。林业种苗生产企业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为林业种苗的发展铺垫基础。
2、加大投资力度
为了林业事业可以更好的开展,需要更大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并且在企业中取得更大的资金投入,建立基金会等。足够的资金支持可以使种苗的科研工作更好的发展,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为之后对种苗的研发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培育出更优质的种苗。而吸引资金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成立基金会,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各地的林业基金会相继成立,通过对基金会的建立,还能广泛吸纳社会中的资金投入到林业种苗事业中来,加大种苗两种培育的力度,研发新的增强免疫能力的技术,推动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完善信息平台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度开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信息平台,只有建立起属于林业管理工作自身的信息平台,才能增加不同地区市场和人才的交流和沟通,才能达到市场信息对称的效果。市场信息对称可以对不同种苗之间的供与求进行很好的控制,使林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例如,林业种苗管理部门可以建立起专门的信息交流网站,并在平台中反映出各种专业技术和种苗的供求情况,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进入,在论坛中畅所欲言,对目前林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困难进行解决。
4、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要想将种苗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首先需要具有专业的团队与人才,资金的投入不仅要重视科研,同时还要重视人员培养中资金占有的比例。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人员的工资待遇,并建立起科学的奖惩制度,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人员对林业种苗管理工作的热情。还可以可以高校对接,在学校中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林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使更多人认识到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浅述,林业种苗管理对林业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林业种苗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切实的解决完善,本文主要从优化生产设备、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信息平台、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解决林业种苗管理问题,促进林业种苗管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地质勘探单位;财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随着时代与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在随之增加,二零零六年由我国国务院颁布了一项重要的相关地质工作决定,这对地质勘探单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地质勘探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这是对地质勘探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也是改革的要求。
一、地质勘探单位改革中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地质勘探行业为我国能源战略贡献出了力量,由于地质勘探单位不同于其他项目施工企业,致使地质勘探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也有所区别。地质勘探单位主要是为我国地质勘探工作服务,不适应于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地质勘探企业规模较大,工作地点比较分散,不利于开展管理,同样也提高了地质勘探单位改革的难度。地质勘探单位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风险隐患,再加上地质勘探单位存在长期资金回收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地质勘探单位财务管理的难度,通过地质勘探单位改革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产生一定作用,可有效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估算、判别、规避或消除,减少企业财务风险隐患,这对地质勘探单位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二、地质勘探单位改革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不完善的发展战略
原来的地质勘探单位一直按照事业单位体制来进行运作,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在地质勘探行业中具有一定优势。地质勘探单位长期缺乏风险意识,现改革后,将地质勘探单位投入到市场中,地质勘探单位存在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经营能力差、市场地位模糊、不合理的业务等都严重制约着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当前大多数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比较不完善,一旦投入市场运作,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市场战略、经营方式、产品战略等没法做出调整,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
(二)不稳定的盈利能力
地质勘探单位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在投入市场运作时,仍按照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进行操作,部分资金也由国家财政拨款而来,随着改革以后,财政拨款逐渐减少,企业缺乏基本的盈利能力,固定资金余额不足,无法获得利润来支付息税,地质勘探单位会因为经营不善,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不合理的资产结构
地质勘探单位不合理的资产结构,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筹资不当、不合理的负债期限,筹资不当是因为地质勘探单位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了不适合自身发展的筹资方式,造成企业因违约而引起的额外费用。不合理的负债期限表现为地质勘探单位将短期筹集资金投入到长期建设投资当中,致使资金使用时间与归还时间不符。任何保守或激进的投资决策都会致使企业资产结构的不平衡,造成财务风险。
(四)不对称市场信息
地质勘探单位主要的经营决策是依靠市场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深入,现阶段市场信息尚未完全透明化,地质勘探单位还会面临失真的市场信息所带来的损失。所谓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指买方市场、同行业竞争、财务信息的不真实,获得信息成本较高,致使地质勘探单位出现错误的经营决策,误判客户的信用度,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三、地质勘探单位改革中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地质勘探单位要发展,首先要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工作人员市场意识,提高职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地质勘探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不管是经营,还是生产技术,都要根据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地质勘探单位财务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尽量避免不规范的经营,而增加企业税收负担,财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纳税的规划,降低税收负担,减少企业支出生产成本。地质市场不同于其他行业,地质人员勘查技术与管理能力对地质勘探单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加大执行力度。
(二)加强地质勘探单位的盈利能力
地质勘探单位应该根据自身优势,挖掘潜能,以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地质勘探单位所经营的业务包括矿业开发、工勘施工、矿权经营、地质测绘等,地质勘探单位在发挥企业优势的同时,也要根据市场需求,为其量身定做相应的对外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三)调整资产结构防范风险
由于地质勘探单位工作的特殊性,本身就是风险的源头,不合理的企业运营与投资决策都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为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可从其资产结构上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首先要进行多渠道营运资本筹资,建立短期资金投入短期发展,长期资金投入长期发展,增加企业流动资金,从实际出发提高企业收益,减少企业财务风险。
(四)完善信息评估体系
地质勘探单位会因为信息的不完善、不真实,而给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信息评估体系,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明确收款责任人,并且使回收款项与其工资相对等。加大对相关人员的考核力度,保证企业在外流动资金的有效回收,减少企业压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地质勘探单位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对地质勘探单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起完善的发展战略,随时对将要面临的问题,做出调整,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实现地质勘探单位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岩.解析对地质勘探单位事企分体运行中的财务管理[J].中国外资,2012(22).
篇6
关键词:资本市场 信息供给 信息需求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6-044-04
信息是资本市场的“轴心”和“生命”,资本市场是信息最重要、最集中、最不对称、时效性最强、价值体现最充分的市场,可以说,现代资本市场也是一种“信息市场”①。要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就必须研究信息的供求机制和运行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运行系统,它由信息供给、信息需求、信息传播与流通等组成。
一、资本市场信息的供给分析
信息的供给,就是信息的生产、加工和提供等过程的总称。信息的供给是资本市场信息的“源泉”,没有信息的供给,就谈不上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的需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信息的供给是研究资本市场信息系统的起点。
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投资者所需的信息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生产” 并加以选择的,是一种由私人进行的独立的、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化生产。这种私人生产的优点是,投资者的信息可以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复杂,以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信息私人个体化生产存在的速度慢、成本大、误差大等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客观上决定了这种信息生产方式的原始性和落后性,难以适应现代资本市场运行对信息的需求。正因为如此,在现代资本市场上,信息的生产方式逐渐向社会专业化生产转变。
信息的专业化生产是指资本市场上的信息由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生产,形成了社会化、专业化、集团化的特点。信息生产的专业化,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大大提高了资本市场信息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信息成本及其在金融产品价格中的比重。因为专业信息机构可以集中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备和庞大的网络,大批量地收集、整理、加工和生产信息,一方面速度大大提高,质量也有保障;另一方面单个信息产品的成本也大为降低。另外,专业化生产的同一信息可以同时出售给多个投资者使用,可以使信息机构的收入来源增加,可以实现信息的连续化生产。也就是说信息的专业化生产克服了个体化生产的弊端,提高了信息生产的效率,因而成为现代资本市场信息生产的主导方式。也正因为实现了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现代资本市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市场。
在资本市场上,信息的供给是由以下主体完成的,这些主体提供着不同的信息,具有各自的特点。
(1)政府信息部门。如证监会、中央银行、财政部等。它们负责制定、收集、整理和有关经济、金融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统计资料、形势报告,一般属于宏观方面的信息。政府部门信息一般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往往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以国际利益和经济大局为重,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宏观、深远而广泛。在一个法制完善、程序规范的国家,这方面的信息不是一个任意变化的变量,而具有一定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相反,在一个“人治”的社会或法制不健全的国家,政策的随意性较强,信息的不确定性较大。
(2)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上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它既是资本市场体系的组织中心,也是资本市场的信息中心。所有上市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品种的交易信息,例如成交的品种、数量、价格、时间以及未成交的委托情况,证交所的各类指数、公告等,都是市场参与者需要的信息,也是监管部门重要的信息来源。证交所的信息,主要生成于自动交易系统,在通讯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即时传输的速度基本上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方面信息在时间上、准确性和公正性上也是有保障的。
(3)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股票和公司债券的发行者,因而是资本市场微观信息的主要来源。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来源主要是现代资本市场普遍实行的“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各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格式等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对公司经营情况、经营业绩、财务报告、重大事项等信息及时向社会予以公布。上市公司的信息基本上属于微观经济信息,这类信息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也是公司股价波动和实现再发行和再筹资的主要依据,因此,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都十分重视。公司信息有利好信息和有利空信息之分,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掌握着主动权,因此不排除公司在事关重大的信息方面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在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和真实性方面有可能存在“噪声”,投资者在使用这些信息时需要甄别。
(4)证券中介机构。主要指证券公司,广义来说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证券公司作为信息源,主要是以其拥有的研发中心,对资本市场的基本面、技术面、行业发展状况、上市公司个股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形成市场走势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等信息产品,向社会公布或出售。证券公司的信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难免会有各种“噪声”存在,甚至会有虚假和误导的成分,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需要投资者注意和选择。另外,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一般出于职业道德和行业信誉,它们的信息可能是对公司信息或其他证券信息的真实性的“鉴别”和“过滤”,相对具有真实性和公正性。
(5)投资者。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也是信息供给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行为信息,如投资品种、持股比例、持股数量、持股价格、买卖时间等,这些信息在交易发生后立即成为一种信息,不仅对个体投资收益有直接影响,而且汇集起来能够反映出市场的总体走势,成为一种“公共”信息。二是投资者作为市场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研判也会形成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判断、分析研究,除了自己使用之外,也可能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例如形成“小道消息”,在朋友之间散布,对别的投资者产生影响。很显然,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是没有保证的,需要引起信息接受者的注意。
二、资本市场信息的需求分析
信息需求,顾名思义就是指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需求。市场参与者之所以需要信息,就是希望信息能够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信息需求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需求特征,它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也就是说,信息需求不是为了满足一般性物质欲望,而是为了减少风险,获得最大化收益,这是信息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针对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信息需求的形式也会千差万别,但无论信息需求的具体形式多么复杂和变化,它们在本质上都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即消费性信息需求和生产性信息需求。前者如消遣性知识需求,后者如企业对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需求一样。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难以将这两种信息需求严格地区分开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与市场参与者效用最大化假设相一致,信息经济学通常假定市场参与者的信息需求均为生产性信息需求。
资本市场上,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是信息的需求主体。不同的市场主体在信息的要求上,在信息的收集途径与方式上,在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上,以及在信息的最终用途上都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信息的需求主体及其各自特点如下:
(1)投资者。投资者是资本市场上最大的信息需求者。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目的就是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就要减少不确定性,规避风险,信息正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增强投资决策准确性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因此,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最需要的就是信息。投资者主要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大类。不管是那一类投资者,信息无疑是实现其目的的主要手段,它们都会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采用一切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工作。基于内部利益诱导和外部竞争压力而产生出的强烈的信息需求,促使投资者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千方百计挖掘信息的价值。在这方面,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更强、更大的需求动机。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大批这样的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信息的有效性才得以实现。它们是信息需求的主力军,通过它们的利己动机实现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特别是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部分需求主体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本市场信息的有效性。
(2)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之一。资本市场既是公司筹集资本的场所,也是其进行资本运营的舞台,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活动都是在资本市场上展开的。上市公司的这些行为,都依赖于信息的占有。因此,来自资本市场的各种信息,都是公司管理层十分需要和重视的。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上市公司的体制是健全的。如果现行的制度安排使得上市公司无破产、被兼并、被收购的压力,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聘任升降是行政任命或关系安排,而与公司业绩无直接关联,那么公司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可能是非理性的、迟钝的、短期化的。然而,一个正常环境中的上市公司,则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是灵敏的,需求是强烈的,甚至信息是决定一个公司决策准确、竞争获胜、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需求者。因为,信息生产也是对原始信息的加工和处理,需要具备“信息资源”进行投入,也就是说,其对信息的需求多是一种“生产性需求”。但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只是起到一个“中转”的作用,只是在整个证券交易活动中为投资者提供交易和信息服务,因此,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并不一定对信息的使用效果负完全的责任。据此有人(汤光华,2000)认为,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缺乏信息需求的真正动力。我们认为这是不完全正确的。从现实来看,一方面,证券公司除了为客户服务的证券经纪业务外,还有证券自营业务,而自营业务对信息的需求是直接的、有动力的;另一方面,即使是经纪业务也是长期的博弈过程,必须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留住客户,并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样,它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是真实的、有动力的。可见,信息对于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十分重要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无疑也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需求主体。
(4)监管部门。证监会等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监管整个市场的运行,制定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监管市场参与者的“博弈”行为,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作为资本市场“看得见的手”,监管部门的法规制定和政策出台等决策行为是以大量、广泛、真实、准确的信息为基础的。显然,证监会及其分支机构等监管部门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需求者之一。它们除了掌握有关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政策方面的信息以外,还要了解市场参与者行为的信息,包括上市公司、投资者、证券商以及新闻媒体等机构行为的信息。监管当局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方式一般是正规的,而且有明显的行政命令性,由下而上地汇报得来。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及效率与行政的层级结构、工作作风、管理制度等有直接关系。监管部门的制度效率决定了其信息效率,信息效率进而决定了监管效率,而监管效率最终影响着整个市场的效率。因此,作为现代资本市场的“掌门人”,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也是信息的需求者,必须做好信息工作。否则,盲目决策、政策滞后、信息泄露等行为只能给市场造成伤害。
三、资本市场信息的传播与流通
信息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信息生产的效率,还取决于信息传播的媒介及其效率。信息的传播是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播的终点是到达信息需求者手中,因此,信息传播是联结信息供给和信息需求的桥梁和纽带。
信息传播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完成的,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渠道又叫“信道”,包括媒体和其他多种方式。资本市场上,信息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证券交易系统。它主要是以交易所系统为中心的证券商信息网络。交易所系统作为信息渠道主要反映在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品种的全部交易信息,这些信息具有速度快、数量大、时效强、公开、公正等特点,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最直接、最客观、依赖性最强的信息来源。例如国内的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信息源”。证券商作为信息渠道,一方面传输交易所适时行情信息,为在其开户的投资者提供证券交易经纪业务服务;另一方面向其客户进行技术分析、现场解盘及有关咨询等信息服务。
(2)媒体渠道。媒体是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一些国家规定了信息披露的指定媒体。媒体上既转载交易行情,也刊载信息公告,还发表大量分析报告如大势研判、个股点评、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等加工过的信息。各种媒体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时效快、立体化的信息传输网络,使资本市场信息得到及时、快捷、广泛的传播。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便捷了资本市场信息的传播,使广大投资者可以足不出户获得信息,进行投资操作。国际资本市场上著名的信息媒体很多,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等;国内也存在一些专业的信息媒体,著名的有《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等“三大”证券报,还有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证券”以及各地电视台的证券类栏目等。
(3)非正式传播渠道。除了交易系统信息、主要媒体等正式信息传播渠道以外,还有一些小范围的非正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例如投资咨询机构设立的信息网络,地方开设的证券声讯语言信箱,各地举办的不定期的股票讲座、证券培训班、资本市场研讨会、俱乐部性质的组织等,也起着信息传播的作用。
(4)其他传播渠道。例如熟人之间的自然传播,各种“小道消息”的散播等也是一种民间的、非正规的、难以阻挡和管理的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传播除了以上主要渠道以外,还取决于一些技术条件等“基础设施”。一个比较理想的信息运行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运行系统的“硬件”设施,即保证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的各种通讯传输设备、组织机构设置等有形部分;二是信息运行系统的“软件”环境,即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各种制度安排、政策规定等无形部分。这些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否则,现代资本市场信息系统的运行都可能是“跛脚”的,难以有效的。
四、资本市场信息运行系统
以上我们分别论述了信息供给、信息需求、信息的传播与流通等情况,其实,这些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资本市场完整的信息运行系统。这一运行系统如下图所示:
资本市场信息运行系统其涵义是:信息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内在要素,它是市场参与者进行证券交易、进而实现资本融通的决策基础;市场参与者既是信息需求者,同时又是信息供给者,它们的交易活动既需要信息,又会产生和显示信息;资本市场既是资本交换的场所,又是信息交换的场所,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现代资本市场也是一个信息市场。
综上所述,信息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资本市场运行和管理中给予信息因素以应有的地位,在资本市场制度设计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通过信息供求机制和传播渠道保证信息的生产、交流的顺畅,使信息真正成为资本市场的轴心。另一方面,坚持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趋向,使各种信息能迅速、快捷、准确地反映到证券价格中去,变成价格的内在成份;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减缓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交易和有序运行。
注:
① 马广奇,2006:资本市场博弈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68~102页。
参考文献:
1.马广奇,2006:资本市场博弈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68~102页。
2.布鲁斯・金格马,1996:信息经济学[M],马费成等译,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中文版,第61~63页。
3.刘波,1999:资本市场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页。
4.F.Black , 1986: “Nois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XLI, No.3, P529~543.
5.张建伟,1999:噪声交易、金融泡沫与金融市场多重均衡理论[J],当代经济科学,第4期。
6.汤光华,2000:证券投资的不确定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第162~165页。
篇7
关键词:矿山企业;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89.02
1 矿山企业产品销售研究
1.1 矿山企业产品销售现状分析
矿产品属于生产资料,而此类生产资料一般采用固定的渠道进行采购和销售,并且大多数矿山企业如今发展焦点集中在科技投入,靠技术创新占领市场,而忽略矿产品销售环节的重要性。在不断快速发展的经济市场下,生产资料的采购销售受市场影响日益扩大,因此矿产品销售战略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矿山企业产品销售战略是企业进行产品销售活动的指导,一个良好的企业产品销售战略能够派生出创新的产品销售策略。目前,我国的经济开始进行主动调整,矿产品贸易企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甚至面临重新洗牌,贸易市场的机遇瞬息万变,产品销售战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矿产品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基本对象,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对于矿产品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保证矿产品市场健康发展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在新的市场经济阶段,矿产品等生产资料的采购、销售、供应环节正在经历着极其重要的改革,作为一个主营矿产采集、冶炼、销售的公司,如何正确应对当下经济环境的改革,并在其中谋得发展,是当下矿山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一个矿山企业如何建立良好的销售战略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
1.2 矿山企业的产品销售问题
(1)销售战略不明确。
众多的国内矿山企业虽然每年都下达销售指标,但是这些决策仍然停留在经验的层次,缺乏足够的科学性。矿山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产品销售战略管理部门,对主营矿产的规模、销售方式、市场需求、产品销售结构规划等问题没有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虽然矿山企业提出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但是适合企业发展的销售战略不清晰。同时企业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分析,也造成了销售问题的累积。
(2)市场定位不清晰。
传播企业产品、文化必须有适合企业发展的定位。对企业自身产品进行清晰的定位,可以使目标市场能够识别企业独特的产品和形象。如果矿山企业对自身定位不准,就会对目标市场产生迷茫。如果不积极拓展市场,主经营产品一旦出现问题,矿山企业就很容易就受到冲击。国内矿山企业需要加强市场的定位。
(3)市场预测能力较差。
矿山企业由于战略定位不够清晰,很难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又加上我国矿产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受经济波动影响较明显,多数的矿山企业在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等方面无法进行合理预测,进而影响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及实现。
1.3 矿山企业产品销售的改进建议
(1)建立矿山企业产品销售战略。
矿山企业需要深刻了解产品销售的战略意图,加强对产品销售战略的认识,针对市场需求,分析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科学制定产品销售战略目标。
矿山企业一方面可以加强自身矿产品冶炼水平,重视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同时,注重与港口等交通部门的合作,确保通畅的产品销售渠道,突破制约矿山企业销售最大的运输瓶颈。另一方面,矿山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战略资源储备意识,与大型矿产品消费企业和国际矿产品贸易企业集团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建立长期采购意向。最后,矿山企业要坚持低成本策略,利用技术的提升和管理的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2)构建矿产品市场信息分析系统。
对矿产市场信息的采集是矿山企业进行矿产品销售的第一步,矿山企业必须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能力。国家持续不断的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市场在其自身的运行过程中也反馈出众多有用信息,这些信息是矿山企业进行决策的基础材料。
加强市场信息的分析能力,设定专门的信息分析职位,可以对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筛选和分析,帮助矿山企业有效地利用信息。加强对目标市场的分析,不仅可以根据市场动态和自身供应能力,合理调节企业资源储备量,还可以得到客户的产品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产品销售,提高销售的成功率,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效益。宏观经济对矿山产业发展的影响重大,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明显的知道作用,所以,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加强对竞争对手信息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行业的竞争情况,帮助矿山企业积极地取应对措施。同时,加强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还可以减少竞争对手的伤害性冲突,减少企业损失。
(3)建立公司标准化的管理流程。
不同销售人员的产品销售方式难以协调一直是企业的一个难题,破解此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开展销售的标准化。矿山企业可以对矿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建立最有效的销售流程,然后将此流程融合销售经验进行有效传播。如建立针对服务对象的信息收集分析、对产品设计、目标销售、信息反馈等环节。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标准化流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外部市场坏境和企业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新的销售制度,此时要及时挖掘新经验将标准化的流程进行修订。
2 矿山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2.1 矿山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不断加强与顾客交流,不断了解顾客需求,并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和提高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的连续的过程。客户关系管理能够帮助矿产企业提升其客户服务能力,满足矿产品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吸引潜在客户,进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矿山企业的客户通常情况各异,企业对客户信息的充分了解有助于企业划分资产性质和荣誉等级,方便矿山企业根据荣誉等级采取不同的收款方式和销售方式。
2.2 矿山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我国矿山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意识态度薄弱。
这不仅仅表现在业内学术界对矿产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很少,还与整个行业信息化不高有关系。我国矿山企业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只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没有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同时,还有很多矿山企业认为整理收集客户资料是没有用的工作,不仅企业员工意识不到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的领导层也没有引起重视。没有系统、全面的客户关系管理,必然导致企业错失良机、遭受损失。
(2)参差不齐的营销团队。
营销是团队合作组织,由于团队整体性意识不强,企业的营销团队往往在内部出现问题,这必然影响企业的市场扩张。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的人员,有些完全凭借关系做的营销人员,他们在与客户打交道时,不会妥善处理问题和协调关系,给企业形象和销售业绩造成不良影响。
2.3 加强矿山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建议
(1)加强学习,树立科学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
对矿山企业来说,客户关系管理还是一种新颖的管理理念,所以,要不断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学习和培训,树立客户关系管理观念,为全面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打好思想理论基础。
首先要提高矿山企业管理层对客户关系管理的认知水平。树立新理念首先要从管理层开始,只有管理层深刻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和功能,才能结合实际,大力指导和促进矿山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其次在管理层的带动下,全面普及和推行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渗透到营销团队中去。
(2)健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客户信息收集阶段、方案设计阶段、业务交往阶段和跟踪阶段。矿山企业应引入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将客户信息统一建立数据库,利用软件的商业智能、数据挖掘等功能对客户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以便充分了解、挖掘客户。在与客户达成交易合同后,要及时跟进客户满意度和反馈,只有与客户进行不断的沟通,企业才能更好发展。
(3)了解客户,提供针对。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明确客户的收益点,增加盈利。不同的客户需求不同,只有在充分了解客户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针对,才能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和工作效率。针对有利于矿山企业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吸引潜在客户,不断发掘客户潜在价值。牢牢的把握客户资源,最终形成矿山企业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3 结论
积极的矿产产品销售战略规划和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对矿山企业稳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矿山企业销售战略可以推进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有效的矿山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则能促使企业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销售,两者都对矿山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
篇8
关键词:卓越绩效 顾客与市场
前言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源自于80年代后期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标准,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该模式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包括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该评奖标准后来逐步风行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成为一种卓越的管理模式,即卓越绩效模式。为引导更多的企业卓越,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制定卓越绩效模式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于2004年8月30日,2005年1月1日起实施,2012评价准则及实施指南于2012年3月9日,2012年8月1日实施,本文围绕对《GB/Z19579-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标准条款“4.3.2顾客和市场的了解、4.3.3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的理解和应用,讨论如何满足顾客与市场需求,建立并完善营销和服务网络,为顾客提供良好的产品、服务和问题解决方案,竭诚服务于顾客,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获取顾客。
一、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1、顾客和市场的细分
通过对市场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不同顾客群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形成市场调研报告,作为营销战略决策和产品开发的关键输入。根据市场调研获取的市场信息,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顾客构成及顾客对使用产品的抱怨和期望,以及潜在顾客的关注焦点等,结合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市场活动可能产生的商机,确定目标市场与顾客群。
2、多渠道收集信息,充分了解顾客需求和期望
针对不同的顾客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了解不同顾客的需求与期望,侧重影响购买决策的相对重要性,把收集到的市场信息分析汇总,形成《市场分析报告》,作为公司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过程改进的决策参考和依据。
对目标市场和潜在市场需求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方式见下表
3、顾客关注焦点信息处理
(1) 通过以下方式收集、分析顾客关注焦点信息,用于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改进。
通过对不合格品率、产品退货原因统计分析,识别公司产品实现过程控制情况、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等;
通过客户使用情况分析统计,找出公司产品化学成份、产品性能等需改进的问题,持续改进产品质量;
通过对比竞争对手产品的使用情况,完善和改进公司在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及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控制参数和重要的细节;
通过顾客反映竞争对手新产品的使用情况和意见,指导公司新产品开发、研制和生产;
通过与顾客的相互培训、帮助、学习与交流,发现公司在管理、控制及服务方面尚需改善的问题。
(2)建立客户档案,详细记录客户与公司的交易、服务、沟通、需求等历史情况,跟踪客户需求及变化,及时提供服务。同时建立潜在客户的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推广。
(3)市场信息的应用
对获取的市场信息,汇总分析,从“国内、国外市场动态分析、走势;当期产品价格分析、走势;产品库存量分析;营销计划调查”四个方面对产品产量、价格走势、营销计划等进行综合分析,按规定传递到相关人员、部门,作为公司产品营销策划、营销计划和过程改进的决策参考和依据。
4、持续改进,确保市场信息的收集方法适合公司发展需要
(1)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新产品开发、客户群变化等,适时调整信息收集方式,定期不定期地采取市场调研、产品展销、用户座谈会等及时收集分析客户信息,以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
(2)不断探索信息收集、传递及分析的方法,同时不断加大信息收集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相关信息网站、权威统计机构、经济数据分析研究机构等,有针对性的购买查阅相关信息,满足公司营销工作的需要,并适时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并不断改进,使市场信息的收集方法适合公司发展的需要。
二、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
1、顾客关系的建立
(1)建立顾客关系以赢取顾客
顾客关系的建立与维系是营销工作的重点,针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营销模式,加强与顾客的交流,提供特色服务和满意的产品,并与重要顾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顾客关系管理,帮助顾客解决难题,努力增强顾客满意,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
(2)通过多种方式与不同类别顾客进行
沟通和接触,对顾客进行分类,按其重要程度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为了确保顾客需求信息、投诉能及时传递到组织内部,规定营销人员、部门领导、技术人员24小时不关手机,确保所有时间段方便顾客查询、交易与联系。推行“首问责任制”,任何部门对顾客查询信息、投诉必须热情地帮顾客传递、联系,直到解决顾客的询问或投诉,与顾客建立良好关系。
(3)处理顾客投诉,确保投诉得到有效、快速的解决
建立规范的顾客投诉处理程序,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并定期对顾客关系渠道进行分析评价,不断完善顾客投诉处理流程和相关制度,改进顾客投诉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顾客投诉得到有效快速的解决,提高顾客对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最大限度地赢得顾客。
对于顾客的投诉,无论问题大小,按照严重性、安全隐患、复杂性、影响面,立即采取措施,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对于不需到厂服务的及时给予进行书面回复;对于需要到厂解决的,派出相应技术人员到场处置,直至顾客满意。另一方面在专题会上进行通报,以杜绝问题的重复出现。同时,对顾客投诉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异议(抱 怨)处理台帐 ,对存在的问题,由各职能部门组织整改,整改效果由质量监督部门进行验证。
(4)使建立顾客关系的方法适合组织发展方向及业务需要
通过对市场及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不断改进与顾客沟通接触的方式。对于不同行业、产品及不同类型顾客,保持和发展与顾客的多层次、多渠道接触方式。但不同方式有不同的侧重,适用于不同的顾客群。
2、 顾客满意的测量
把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作为测量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每年通过调查,了解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状况,分析改进产品、服务质量,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了顾客满意度测量与应用管理系统,在测量顾客满意度时,为充分了解公司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差异性和不同市场区域的差异性,按市场区域及产品类别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不同客户、不同市场对公司不同产品的评价。
该系统的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顾客满意的测量流程图
(1)顾客满意度测量的主要方法
顾客满意度调查的方法和方式主要有委托第三方调查和内部调查(自己调查)两种,并分成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两类。两种方法的调查方式、调查目的和调查结果的应用见下表
除了上述进行的满意度测量活动,还可以通过中高层领导、技术服务人员、营销人员与顾客的接触、沟通,收集顾客满意度。
(2)产品、服务质量跟踪的主要方式
建立售前、售中、售后主动服务机制,明确了各阶段对顾客的主动跟踪工作要求、目的,以便获取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信息,及时传递到生产和管理部门,用于生产经营的改进与创新活动。
(3)公司获取竞争对手或行业标杆顾客满意度信息的途径
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取竞争对手顾客满意度信息:
从专业网站、报刊、杂志查询;委托第三方进行收集;行业相关会议;营销人员提供竞争对手的满意度信息;通过下游客户了解。
适时利用相关信息渠道,了解同行顾客满意度的测量情况,了解和分析相互差距,改进和提升公司竞争能力
(4)持续改进顾客满意度调查方法,确保其适合公司发展需要
在认真坚持满意度调查工作定期开展的基础上,注重满意度调查和测量方法的改进,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满意度调查方式和测量方法,确保其适合公司发展需要。
结束语: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第一项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也足以证明顾客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把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即顾客感知价值作为关注焦点,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满足超过顾客预期的潜在需求,使顾客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从而达留住顾客,最终把顾客发展成忠诚顾客,那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会脱颖而出,无往不胜。
篇9
关键词:物流成本;供应链;作业成本法;成本差异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50-02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装卸、搬运、包装、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根据郎咸平教授的观点,任何环节的产业链上,都有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七个环节。在汽车制造业中制造和装配只占整个供应链运作中物流时间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一些业务和信息数据的处理、运输以及等待上,真正的增值时间只有整个物流周期的0.05-5%。毫无疑问物流运输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物流成本指从原材料供应开始到商品送到消费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装卸、搬运、包装、仓储等所有费用的总和。
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很大,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以及信息处理等各物流环节中,以不同的环节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会造成物流成本大小的不同。在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下,企业的物流费用经常和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造成物流成本的模糊。因此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伪性,日本的西泽修教授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在利用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提高生产率创造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就成为增加利润的又一源泉。鉴于物流成本的重要性,我们认为从对外优化供应链、对内采用作业成本法这两个角度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可以达到减少物流时间和资金占用、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
站在外部角度,优化供应链链,减少供应时间。
我们曾做过非常有名的“啤酒游戏”,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作为市场信息最先接触者――零售商的库存最先发生变化,接着向批发商发出订单,批发商供货后进而向分销商订货,依供应链向上,如果存在供货期(事实上供货期必然存在),越向供应链上游,存货量和订货量波动越大,这即是所谓的“牛鞭效应”。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供应延迟期内由于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每个环节都根据与其最接近的下游销售商的订单需求再加上一个为保证及时供货的增量来确定自己的订单,信息需求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最终到达源头的供应商,并且这种现象会随着供货延迟期的增加或供应链上环节的增加而加剧。并且这种情况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供应链上各环节存货的增加造成资金占用的增加,从而使物流成本上升;二是使供应链上端遭受包括需要量在内的市场信息失真的影响,使企业不能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因为牛鞭效应的存在,供应链上的中间应该尽量减少,这样源头供应商可以少受信息失真的影响。沃尔玛和宝洁的合作是供应链管理的典范之一,沃尔玛直接向宝洁反馈销售、库存等情况、市场需求和消费信息,消除了繁琐的中间环节,有利于宝洁调整产品结构。另外,供货延迟期的增加也会影响市场信息向源头供应商的传递的真实性,因此保留物流顺畅,缩短产品从源头供应商向消费者流动的时间,有助于源头供应商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合理安排生产,减少不必要的库存或者缺货成本。据统计,世界知名服装品牌ZARA,其产品从设计到零售,最快时只要7天,一般为12天,国际名牌一般可达到120天,而我国的服装业需要6~9个月;库存周转ZARA每年达到12次左右,其他运作一流的企业也只能达到3~4次,而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是0.8~1.2次。很明显,快速的供货意味着低廉的仓储成本、直接的供货环节及更快速的时尚新品。无疑,ZARA的运营方式是供应链优化的典型代表。供应系统内存在供应迟滞和系统信息传递的放大效应,造成了供应链上端各环节成本的增加。每个企业,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如果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考虑生产或订货量,那么只能延续市场主体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征,进而影响整体的利益,因此企业应该站在供应链整体角度,与上下游各环节积极地沟通,保证信息流通顺畅,及时传递市场信息,才能确定合适的订、存货量,实现共赢。
在企业内部,从管理会计的角度,采用作业成本法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作业成本法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以来,学术界已经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但在实务界中作业成本法并没用大规模展开应用。鉴于物流成本的重要性,本文认为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物流成本的管理这种局部范围内运用作业成本法,通过对物流成本计算后对非增值作业及脱离标准的分析控制物流成本,进而达到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物流作业成本计算是指,将物流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物流作业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仍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物品的流转过程也是一系列作业的组合。通过资源动因将产品运输、装卸等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分配给各项物流作业,形成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各作业中心所归集的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物流成本中去。因为作业成本法是按照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对所消耗的资源进行分配,分配的依据较完全成本法下按照人工工时或机器台时分配间接成本更加准确。
物流作业成本计算的步骤。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2)确认所涉及的资源。(3)确定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至作业。(4)确认作业动因,计算成本。
在物流成本中引入作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反映真实成本信息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从管理会计的角度进行成本控制、业绩评价及流程再造。准确计算物流成本后,还应确定与标准作业成本相比成本差异的产生原因,寻求改进的方向。出于这种目的的考虑我们就需要结合传统的标准成本制下成本差异的分析方法,对作业成本法下计算出来的成本进行分析。作业标准成本等于标准作业量与标准价格的乘积。合理界定物流系统涉及的作业后,作业的用量标准和费用标准就同传统成本法下的标准成本制定方法一样。作业按照是否可以提升企业或顾客价值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为无效成本,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流程设计不合理,这部分作业在作业项目界定时可以识别出来,可直接在物流系统的作业流程中进行改进和消除的,作业成本法的这种优点是传统成本法所不具备的。我们需要分析的差异来源于增值作业中的用量差和价格差,其中用量差是实际作业用量脱离标准用量所形成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作业实施过程中的低效和浪费,属于执行层面的原因,应由具体实施者负责。通过成本差异的考核,落实责任,明确奖惩,约束增值作业的用量差异,并增强相关作业人员改进作业,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增值作业的价值差,采用与传统标准成本类似的处理方法,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或工种配置不当,应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来减少价差。
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牵涉到企业各部门的利益,改变现行的成本核算模式需要高昂的成本及管理会计的广泛推行为基础。作业成本系统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全面推行的条件,然而作业成本法在更为准确分配间接费用,优化作业链方面具有完全成本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物流系统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关键的环节,对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存货的周转、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今后管理会计所应关注的重点,将作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引入物流成本中,在较为准确计算物流成本,明确物流系统中的改进目标和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郎咸平.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申风平,黄玉华,刘玉莹.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5).
[3]穆林娟,潘爱香.构建作业基础标准成本系统[J].会计研究,2004,(5).
[4]程艳,萧春梅,浅谈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J].经济师,2006,(4).
[5]张德新.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J].财会月刊,2007,(2).
[6]桂华林.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J].物流科技,2004,(11).
[7]潘飞,郭秀娟.作业预算研究[J].会计研究,2004,(11).
篇10
【关键词】信息 组织 创新
一、培育信息组织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便于信息得到有效利用
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大量信息充斥着我们,这些信息零散而复杂。因此,我们只有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对其进行认真的筛选,才能实现信息的有序化,形成一个系统的信息库,进而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
(二)催生新知识
从理论上来说,知识源自于信息,是各种信息的结合产物。它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由过去的知识推导而来;再就是通过人们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归纳而来。因此,信息组织是知识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信息组织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一)信息组织的基本能力
培育信息组织的基本能力依赖于以下三种基本的信息组织方法。
1.外貌特征组织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信息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简单的符号、代码等对信息进行组织。如通过考生的准考证号组织考生的信息。利用规定好的符号对化学反应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披露等。此外,也可以根据信息形成的时间、信息的空间结构等对信息进行组织。
2.分类组织法。分类组织法的主要功能是对信息进行排序,它能使得杂乱的信息变得系统化、有序化。而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按信息的实用性进行分类,可以将信息分为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按信息的应用领域,可以将信息分为农业信息、工业信息、服务业信息等。
3.效用组织法。效用组织法主要是根据信息的实用价值、重要程度以及权重大小来对信息进行组织。它能充分反应出人们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某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等信息的组织,来更好地开展营销活动。
(二)信息组织的创新能力
要提高信息组织的创新能力,必须在基本信息组织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信息组织的创新方法主要包括:信息分析法、信息变换处理法、信息转换处理法、信息加工法、信息重组法五个方面。
1.信息分析法。信息分析方法是通过长时间对事物变化趋势的分析,建立高效实用的信息模型。常用的信息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其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对信息认识的基础上,依靠专家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进而推出结论。如股市专家通过对股市信息的分析,推断出股市的发展趋势。这种信息分析方法简单、操作性强,但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还需要结合定量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取得可靠结论。
2.信息变换处理法。信息变换处理是指信息可以由不同的信息载体来载荷,并且各信息载体之间可以等价变换。简单的信息变换处理模型为:A(A1、A2…An)和B(B1、B2…Bn)两个信息载体,从外观上看,它们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信息大体相同,这时,我们就认为A约等于B。即我们可以通过A和B任何一种信息载体来传递信息。而信息载体选择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传递效果。这使得我们能通过对信息载体的变换处理实现信息的创新和增值。如我们所熟知的音乐作品,它是具有版权的,但是在得到原创人的许可后,他人也可以进行翻唱,通过改编歌曲旋律和主题情感等,达到不同的音乐效果。这种通过相似信息载体传递不同信息的方法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创新。
3.信息转换处理法。信息的转换处理有别于信息的变换处理,它不涉及信息的多元化处理,而是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因素,转换为看得见、摸得到、便于研究的模型。它能把繁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使得未知和抽象的信息得以组织和利用。它的基本模型可以表示为:ABC,A表示问题,C表示结果,B表示信息转换处理工具。A不能直接达到C,而B恰恰能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把A与C联系在一起。以对大气压的研究为例,它虽然就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我们只有通过信息转换处理的办法,利用有形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才能感知它的存在。
4.信息加工法。信息加工是信息组织创新的源泉。它能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修饰,并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产出高效的二次信息。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为:环境感受器感受登记器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反应发生器反应器环境。通过这一过程,信息得以增值和创新。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信息的加工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选择、排序、分析。以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加工为例。
(1)对市场信息的初步选择和判断。在大量的市场信息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虚假和欺诈信息,企业首先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真地选择和判断,去除不必要的风险。
(2)对市场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刚开始收集来的市场信息是原始、零乱的,因此,企业还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
(3)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后,企业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计算,使其成为真正有效的信息。
5.信息重组法。通过信息重组,不同信息可以相互渗透,最终形成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新信息。简易的信息重组模型可以看作是 AC 型,其中A、C是两种不同的信息。如果CA≠AC,那么我们就认为CA是在AC基础上的创新。以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为例,在对地球和太阳收集信息和进行信息重组的时候,托勒密把地球排在了太阳的前面,故形成了“地心说”;而哥白尼则认为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把太阳排在了地球前面,最终形成了“日心说”。这就是信息重组所带来的知识创新。
总之,信息组织能力与信息创新方法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工作,教育者只有把信息组织能力的培养与基础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多从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培育素材,才能使得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肖燕;论信息组织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年04期
[2]姜灵敏;;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胡立耘;试析信息组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情报科学;200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