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职业计划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帮助计划 EAP 职业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46

1 引言

在高速发展中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大学教育处在变革的敏感期,在促进大学教育普及的同时也让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一大社会难题。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与社会脱节,没有明确的职业期望及认知,忽视人际交往,不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缺乏最基本的职业社会化能力。而EAP计划是企业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支持项目,将其引入大学校园中,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EAP的内涵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或项目),指通过专业心理人员对企业、员工和亲属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关注职业心理健康,提高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从而防止人才流失,减轻管理负担,提高工作成效。EAP引入国内初期,由于中国员工对心理健康概念的忽视和曲解,国外以咨询为主导的EAP模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但随着党的“十七大”上正式提出了人文关怀,以及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实践的丰富,EAP项目的理念也在更新,由最初的“帮助遭遇心理困扰的员工”逐步发展为“帮助全体员工生活得更健康、幸福”,而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了EAP计划

3 大学生职业社会化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其就业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关注大学生就业时,人们往往会忽视大学生就业前的一个准备过程,即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潘吉平教授曾指出,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是“大学生逐渐接受社会的职业文化规范,并使自己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职业公民的过程”。可以在大体上将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分为职业期望、职业认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作为大学而言,如何让大学生在校园中全面提升以上四个方面,从而提前了解并步入职业社会化的进程是当前关注的要点。

4 EAP的导入

将EAP计划导入大学校园,形成大学生帮助计划,旨在缓解大学生的迷茫焦虑情情绪,缓解压力以及解决就业中的各种心理困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另外,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协助学生自我成长,从而改善学习氛围,也使大学教育向着良性发展。EAP在国内比较普遍的模块有六个,分别是宣传,调查、规划、培训、咨询和评估。所以,大学生帮助计划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心理普查:在新生入学时,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调查方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情况进行测评,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定期的对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另外,学校也要及时更新心理档案(一学年),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

第二,宣传与推广:充分利用大学生各类社团、学生会等组织,搞好心理健康宣传,通过印刷资料、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树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并不是仅针对心理疾病及创伤,同时也关注人自身的发展以及幸福感等积极的层面。通过请一些已经步入社会的学长学姐来作讲座,引起大学生对自我职业社会化的关注。

第三,培训:学校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有关课程,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期望和职业认知,学校还应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除此之外,也可以增加情绪管理、压力释放等培训,让其学会自我调节,更好地度过大学的生活。

第四,心理咨询及指导:对于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以及面临就业或考研压力的毕业生提供个人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改变学生的不合理信念,提高其自我积极关注的能力。另外,聘请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给予毕业生有关自我成长及发展的有效建议,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第五,效果评估:对于大学生帮助计划的实施进行效果评估,通过评估效果进一步地对该计划进行改善。

5 结论

随着EAP计划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已有不少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各大企业的员工提供EAP服务。如果可行,可将本文的理念引入此类管理咨询公司,针对大学生群体形成大学生帮助计划的项目,来帮助各高校培养知识加实践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文瑾.员工援助计划-EAP在ACWX公司的实施[D].华东理工大学,2010.

[2]黄国红,李美秀.EAP模式在高校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作用[J].九江学院学报,2005,24(4):111-113.

[3]周志成,朱月龙.员工帮助计划(EAP)提高员工绩效的有效途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4):125-128.

[4]潘吉平.解析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基本含义[J].高教探索,2011,(5).

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地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与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广大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更是必不可少。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 是否具有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至关重要。然而在规划职业生涯时,部分大学生普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等问题比较模糊,他们认为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划没有变化快,没必要做职业规划。

2.价值取向的偏颇,规划与行动脱离。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不少大学生向往大城市和进入高收入的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而并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排在首位。不少大学生大学生梦想利用父辈等人脉关系就业为捷径;还有些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资格考试,以进一步升学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跳板。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有过实习经历。其实,这些发展方向和途径必导致他们职业价值观不合理。

虽然有些大学生初步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也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人生的理想,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没有认真执行自己的规划,没有结合社会实践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奋斗。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帮助毕业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没有把这些实践与人生目标、未来的职业规划联系起来。

(二)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职业定位,就是让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没有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其次,大部分高校仅仅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对象仅限于毕业生,形式也多以选修课、互联网、讲座、座谈等为主,这样的教育安排,以至于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接触到职业世界里的各种信息很少, 大学生缺乏职业实践, 缺乏职业概念。最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机构不健全,专业程度不高等,就导致了对学生的指导不深入不到位,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注重视野拓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就要立足学业、拓宽视野,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调整自我。大学生要深入学习各种知识,包括政治、专业、文化、艺术等方面,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专业素质、个人修养;要通过参加文体、参与集体活动、加入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在集体中成长,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优势和劣势。学生逐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树立科学规划人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知识、技能, 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二)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构建职业规划的稳固

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保证数量和质量,这样才能够拥有更多的实战经验。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参与校内各种实践项目、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主动接触社会,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及其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真实的感性认识;要进入一些单位开展实习锻炼,通过体验认识职业对素质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会对自己再次分析、对目标深入考虑、科学地设计职业发展,从而有效地进行就业准备。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功能的进行拓展,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 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外因素很多, 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 对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进行监控和评估。随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 职业生涯理论的丰富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后应及时修正,使得规划更加符合自身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四)学校应加强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教师建设

1.职业生涯规划应列入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院的办学特色为依靠,将地区、行业就业方向作为着眼点,形成具有鲜明的系列的职业规划课程。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明白今后职业发展方向,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2.拥有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是是顺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职业咨询机构应由一批具有丰富的理论与职业实践的辅导老师组成,为大学生服务。校内抽调专门教师进行专门、系统的理论和培训,提高日常指导和辅导水平;其次,学院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聘请专家、成功企业家等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职业讲座或檠生提供实战平台,使之更加符合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最终实现其人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丽霞等.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与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3).

[2] 连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5).

[3]高佩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 人才开发,2005,(3).

[4]吴绍琪, 陈科.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完善途径[J].文教资料, 2008(2).

[5]赵颂平, 张荣祥.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 .

篇3

一、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观念产生的背景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转变。我国高等学校自扩招以来,每年大学生以20%以上速度增加,200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413万,比上年增加22%,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净增82万人,按平均就业率70%计算,将有148.5万应届大学生当期不能实现就业。据发改委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达到1400万人,今后几年内,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1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个。从学历层次上看,专科生就业难度更大,社会对学历要求日趋提高,专业普通和低知名度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研究生集中,使人才消费水平增高,人才资源没能得到有效配置。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从供方市场转向需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

2.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转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实现了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已经逐渐形成,人力资源的配置也由市场这支无形的手来发挥基础配置作用。一方面为毕业生个人发展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对毕业生如何正确、有效、满意地选择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越来越快,新的职业层出不穷,旧的职业不断消失,职业流动性加快,加上刚毕业的大学生对社会、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可变性更大了,在寻找职业锚的职业初期稳定性更差。每个大学毕业生很难在一个职业、一个岗位、一个地方坚守终生。因此大学毕业生不得不转变就业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

二、高校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误读及产生的后果

1.高校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认识误区。高校一味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忽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此教育背景下,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时缺乏目的性,缺乏自我分析,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缺乏对职业及岗位的认识,忽视了对职业的适应问题。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学生害怕不能就业,最后形成的是盲目的 “先就业,后择业”,饥不择食,随意就业,造成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盲目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后果。刚毕业的大学生的高流动率,让用人单位感觉到招聘大学生是“为别人做嫁衣”,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缺乏相互信任。大学生高流动率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都采取短期行为,学生不愿意做出长期努力,只把初次就业当成跳板;用人单位不愿意对新来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也不放手让新来的大学生工作,一心想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跳槽率更高。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先就业,后择业”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先就业,后择业”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通过了解、分析自我,即自己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动机、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专业素养等),对自己过去、现在、未来和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做一次认真、客观地分析评估,为自己描述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蓝图,并为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充实知识、训练技能、磨练自己的意志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以及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择业的盲目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早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奋斗目标,在选择职业时目的性强,避免到处投放简历、“病急乱投医”、盲目地撞“运气”、走弯路,从而做到“直奔主题”。

第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必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职业价值观、能力、优势、劣势等等,从而有利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职业中准确定位,避免在职业选择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自满、自卑以致长时间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业。

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稳定,有利于职业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完成了自我分析、环境分析和正确选择,在就业后对组织、职业的认可度较高,能较强地适应所选择的职业环境,这必将使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有稳定的职业,组织也愿意培养大学毕业生,这样使大学生与组织之间建立相对长期合作的关系,互为依存,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避免因职业流动太快,错过发展机会,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时的竞争能力。由于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对所选职业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包括对目标组织、职业环境的了解,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培训,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这样就会使大学生在应聘时备受招聘单位的亲睐,在职业选择时增强了竞争力。

2.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先就业,后择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并且不同阶段都有它的特点和具体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一年级进行。首先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活动,充分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其次是让大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再次是初步确立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具体地说就是,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融入大学生生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好基础课程,体验亲情、友情、爱情,加强情商修炼,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事。

第二阶段在二年级进行。首先是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的学习,了解这个专业到底以后会从事那些工作;其次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以便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再次是根据大学二年以来的实践,更进一步地了解自我、了解环境,对职业规划进行修正,对实施措施进行调整。即继续拓展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认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通过网络、报刊等现代学习工具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宽加深,学会研究问题。参加社会调查、认识社会、了解职业,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成熟。到与专业有关的组织去参观学习、适度参与兼职工作,参加诸如创业、理财、人文方面的培训。

第三阶段在三年级进行。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选择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进行细化,看自己最适应于那种职业;其次要深入了解所选职业和相应的岗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如何为之做准备,利用假期到自己所想要选择的职业岗位或目标组织进行实习,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找出自己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再次就是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通过实习和兼职了解社会、适应不同的职业环境,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提高自己沟通能力,为以后融入职业环境做好准备;最后就是要决定是考研或是参加工作,这必须在大三时做出决定。

第四阶段在四年级进行。首先进一步确认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是现实可行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向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老师和其他专家请教;其次是参加求职招聘培训,了解求职应聘技巧、相关的法律及当年的就业政策;再次是做好毕业论文,做好求职应聘书,到目标组织去实习;最后就是参加各种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做好面试及签约的准备。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生涯规划;大学生活;自我管理;新生教育;技能竞赛

作者简介:郑春瑛(1970-),女,浙江嵊州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93-02

大学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各方特别是学校的引导下,根据社会需求、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对未来的人生追求,确定大学期间的最终奋斗目标和各阶段目标,据此对大学各阶段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整体规划。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着学业、职业、婚姻等众多关于将来的重要决定,作为大学生如果能够在大学期间做出结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涯规划,将有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潜能,最终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一、专业引导—树立专业学习目标

在我国,一个人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一般是在填高考志愿时才真正开始的,相当匆忙,且往往是根据高考分数来填报学校和专业的,对所报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专业教育异常重要。专业教育的重点在于专业导航,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拓宽专业视角。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而言,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新的专业学习目标、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求知欲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培养专业兴趣是首要任务,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前景,帮助其建立起对专业的感情、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了解现在学习的是什么, 以后会从事什么工作, 帮助其明确奋斗目标,同时要让其明白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对其实现目标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引导中,着重做好两方面:一是由专业教师作整体引导。通过向学生做详尽的专业介绍,让每个学生对专业前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就业去向、可以获得的学习资源等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明确专业学习努力方向。二是通过师生交往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其人生阅历比大学生丰富,很适合当大学生的人生导师。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兴趣,并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学习目标。

二、学长引导—明确大学努力方向

高年级的学生先行一步经历了大学学习生活,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往往是新生们最可依赖的人群,他们的体会和建议对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们组织新生始业教育,请优秀的高年级同学,特别是本专业的优秀学生,围绕大学生活、专业学习、技能竞赛、就业去向、社会实践等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大学努力方向。

(一)如何过好大学生活

1.要学会自主学习。和初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被动学习转变为以自主学习为主的主动式学习,教学内容是全新的知识体系;大学里的很多课程考试一般不像中学那样要参加统一考试的,一般都是老师自己上课自己出卷批卷;平时上课有不懂的,就需要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提前和老师约好到办公室去问问题或者探讨,学习上以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为主,所以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学会自主学习。而且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也是就业时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一种能力,因为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

2.要学会自律。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1]大学是一个很开放的地方,大学生是成人,其在大学里一般是很自由的,没有中学那么多束缚,而且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如参加入党、竞赛、学生会、团委、社团、社会实践、听讲座等,甚至谈恋爱。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所以自律对大学生来说,是要学会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自己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而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

3.要学会管理时间。大学生一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所以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学会管理时间,有计划地安排时间,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即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这就需要不断锻炼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相机抉择处理并分配相应时间的能力。

4.要学会自立自理。大学生一般都是住校的,生活上的问题都要自己独立解决,需要学习和舍友友好相处,所以要适应大学生活成为既能学又会玩的人,就要学会自立自理,要注意安全有自我保护意识、自己理财。

(二)参加技能竞赛

积极鼓励和组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众多专业竞赛,象:ACM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计算机组装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让大学生在得到专业培训的同时,还能培养参赛选手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压力下进行开发活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很多职业需要具备的。

(三)关于就业去向

总体而言, 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出路的选择主要有专升本、订单班(有金融行业的也有IT行业的)、参军、自主就业(有考公务员、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创业等。

学长在介绍过程中都会强调要早作决定、早作准备,并鼓励同学们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并且要充分利用课堂、图书馆、社团活动、讲座和网络等学习资源。通过学长多方面的引导,新生对自己可以获得的学习资源和可能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拉近学长与新生的距离,便于其学习,为新生们消除迷茫与困惑,有助于新生制定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

三、校友引导—找准个人努力目标

大学生对于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发展前景,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相应的薪酬、待遇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是较模糊的,生活中大学生会感到迷茫,并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追求。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一种强烈愿望,理想能激励人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心怀理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非凡的毅力、决心和行动,并能坦然面对各种挫折。因此为了使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确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千名学生访校友、千名校友回课堂、百名校友上讲坛、百名校友话人生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让在校生有机会通过近距离地接触优秀校友来认识社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校友的故事能够激起学生做成功人士的愿望和信心,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从校友身上学习为人处事的方法原则,通过对比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分析不足,找准个人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加快认识社会、走向社会。

四、行业引导—确立职业发展方向

在帮助学生弄清楚自己以后想干什么(明确具体职业目标),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方面,我们一是邀请IT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从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对其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的角度,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通过有计划、有安排地聘请IT行业的专家作兼职教师、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等,使教学紧密结合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的同时,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行业专家,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三是组织学生到IT行业的知名企业去参观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体验式的学习,零距离感受IT企业的新兴技术、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增强专业信心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意识并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为制定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班会引导—保障规划切实实施

班会是学生大学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集体活动形式,在班会上可以完成很多的思想教育与学习任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新生的主题班会上首先会普及大学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大学生涯规划的目的、内容、设计步骤、对于其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然后是着重加强道德教育。在组织大学生学习《学生手册》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学生日常行为培养教育,如遵守常规纪律、注意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等。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要学习为人做事方面的方法、技巧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妥善控制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培养学生经常联系现在的大学同学、在其他高校就读的高中同学的习惯,达到相互学习提高的效果。日常班会主题还有: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理想、如何和宿友和谐相处、如何锻炼身体、如何理财、如何管理时间、优秀校友话人生、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等。组织开展这些主题班会的目的就是让新生对大学生涯规划有一个适当的了解,产生设计大学生涯规划的动力,同时不定期组织的班会,则可以让大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自已的大学生涯规划,并与时俱进地完善奋斗目标,调整自已的行为,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前进。

大学生涯规划辅导一般集中安排在新生入学时的一段时间,但是教育活动本身需要贯穿全程,特别是道德养成、素质形成更是需要反反复复的提醒和督促,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些常规的养成教育踏踏实实地融入到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让大学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章红、张跃刚.关于高职新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1(20):69-70.

篇5

关键词:职业咨询 历史演变 审视与思考 对策

课 题:本文为2012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重点课题成果(项目批准号JYA2012013);获中国就业促进会2012年度优秀职业指导论文二等奖。

一、我国职业咨询历史演变

我国早期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 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初创职业指导。192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与职业》杂志第100期《十年来之中国职业指导》一文介绍职业指导。1996年,朱启臻所著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内地职业指导理论的深化、发展以及向职业生涯理论的转化,具有筚路蓝缕之功。2000年前后,我国职业指导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1999年,《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出台,标志着职业指导人员作为一个新职业从社会中分离出来。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的职业指导训练,推动了我国《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工作的实施和职业指导的全面开展。同时,北森测评公司引进的美国职业咨询技术,促进了我国《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的培训和认证工作。这两项资格认证工作,在我国职业指导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我国职业指导的历史演变表明,职业指导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措施,受社会人力资源调配方式的直接影响。职业指导是服务社会就业、提高社会劳动力职业素质的有效载体。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咨询技术,必须与时俱进,对职业咨询技术进行本土化改造。

二、对职业咨询理论的审视与思考

1.职业咨询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适配性不足

由于我国职业咨询起步较晚,职业咨询应用的理论大部分是“舶来品”,如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明尼苏达的工作适应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皆是建立在西方社会规范之上的。其主要特征是: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的;哲学基础抽象人性论;学科基础畸偏心理学;研究样本西方社会化;职业指导理论各有局限性。价值观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职业规划理论不能很好匹配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大学生职业咨询工作主要是依赖美国传统职业咨询理论,而职业咨询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理论及知识的范畴,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职业咨询理论知识,是关于人本身的知识,则更明显地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传统西方职业咨询理论依仗其世界地位获得超越文化的权力的同时,必定给其他本土文化带来不适应。这种对咨询理论与其应用对象的文化适配性的不足是当前大学生职业咨询的一大误区,是需要反思与改变的。

2.职业咨询的操作程序、方法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适应性不够

(1)对充分尊重来询者决策自由的反思。大学生来询者会无意识地将职业咨询师当作导师,当作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专家,期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直接的决策或具体规划。因此常用的职业咨询技术,如共情技术、来访者至上的态度就很难被一般的大学生所接受。如果过分平等尊重来访者,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不予以明确指导,常常使他们对职业咨询产生失望情绪,影响咨询效果。职业咨询让来询者自我抉择的原则 ,对中国大学生而言是值得反思的,不考虑中西方个体行为与性情倾向性的差异,生硬照搬“让来询者自我抉择”则会严重影响咨询效果。

(2)对职业价值观差异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职业等级观根深蒂固,存在体力、脑力劳动的观念差异,“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大学生尚有余存,因而会出现“国考第一考”的现象。相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的职业平等意识较强,行业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小。而职业咨询技术是建立在职业平等的基础上的,因而在大学生职业辅导过程中应加以考量。

(3)宏观调控政策对职业咨询的影响。欧美国家实施完全市场化制度时间较长,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相对成熟。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不断进行政府宏观调控,人力市场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需要我们在职业信息探索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考虑。

(4)家庭社会关系对职业规划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在就业信息上存在着信息通道的差异性,来自学生父母、亲属的信息和就业推荐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很大。同时,某些招聘单位还对职工子女在就业上给予一定优先照顾。同时地域因素、家庭经济条件因素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也存在影响,这种社会因素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因素,与职业规划理论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在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应给予考虑。

(5)职业规划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审视与反思。据统计,2005年美国有职业咨询师(相当于我国的高级职业指导师)约16万余人,平均一位职业咨询师面对1250人;2010年我国获取《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有1万余人,加上职业指导师这一级人员,不过15万余人。按照2005年美国的标准,我国尚需100万高级职业指导师,与社会需求相比,数量不足。另一方面,职业指导人员多为兼职,专业背景多元化,职业指导学术底蕴和指导经验不足,直接影响我国职业咨询技术的本土化进程。

三、走出职业咨询误区的对策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咨询理论

职业咨询理论的本土化改造,首先要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咨询理论。需要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国家体制等实际出发,探索大学生职业抉择的动机、职业抉择机制以及职业发展路径。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经济和传统的职业理念,摸索出一套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咨询可行且实用的实践模式,包括高校职业咨询机构的建设、专业队伍和资格审查、职业道德、督导制度、学术制度、质量评价等。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咨询程序与方法

(1)去商业化操作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职业咨询是一种商业行为,需要商业化的流程和运作。而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义务提供的服务,可以简化程序,突出重点。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咨询的流程是:觉知网上测评团体咨询个体预约面谈形成共识制定行动计划。具体来说:通过职业生涯报告会,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目的和意义;而后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职业测评;根据职业测评的结果,分类进行团体咨询辅导,解决大多数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对于团体咨询不能解决的个性化问题,由学生进行个性化咨询预约;学生与职业咨询师面谈,解决职业规划问题,形成共识;由学生自我制定职业规划、行动计划、调整方案。这样既可以解决当前高校学生多,职业咨询师少的矛盾,也可以提高职业规划指导的效率和效果。

(2)职业咨询模式的改造。一是师长关怀式。大学生普遍尊重师长、信赖师长。从学生学业、就业出发,以生为本,按照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指出大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必要的职场体验。教育学生从大学学业开始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定期总结,合理调整,从专业技能、职业素养、通用职业技能等方面入手,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成熟度。二是专家指导式。在我国,大学生们若求助于职业咨询机构,则他们会希望为自己提供帮助的是有特别的专业背景、有职业咨询的经验和方法的专家型权威的职业咨询师。而我国目前具有专业学科背景而又熟悉职业规划理论、方法的专家型职业咨询师较少。因此,我国要加大力度培养大量专业性强的职业咨询人员,并不断加强职后教育,不断提高职业咨询队伍专业素质和能力。

三、对职业咨询测评工具的改造

1.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测评工具

我国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不断地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如: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兵役计划等,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在大学生职业咨询测评软件制作中,应给予体现。

2.建立体现我国高校层次结构的测评工具

我国普通高校可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及高职高专院校,不同类别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各不相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咨询测评工作应该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3.三个维度的就业能力模型

2004年,福格特提出了职业生涯识别、个体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三个维度的就业能力模型。社会和人力资本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例如教育经历、工作经验、情商等,其可以拓展个人身份并影响个体职业生涯机会。而当前大学生职业咨询测评系统中,很少涉及社会和人力资本因素。在大学生测评工具本土化改造中,必须给以补充完善。

四、对职业发展路径的完善

1.“论资排辈”现象影响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在我国职业发展的路径中,往往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如:公务员升职需要一定的岗位工作年限,专业技术人员升级需要一定的岗位技术工作年限等,同时还有轮岗、二线工作的等特殊的职业发展路径,外职业生涯对个人内职业生涯发展影响较大,在职业发展路径上必须给予充分考虑。

2.行业之间人员流动的障碍影响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单位的用人制度不同,尤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还受到岗位编制的限制,影响了人员的自由流动性。因而,在职业发展路径选择上,要适应组织的要求。

3.户籍制度影响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为保持城市的健康发展,部分城市实施较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与就业、购房、孩子入学等挂钩,势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

参考文献:

[1]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姜献群.师范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实践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0(12).

[3]魏丽青.英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09).

[4]丁新胜.大学生心理资本生成模式研究[J].南都学坛,2012(2).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人才强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时展阶段,飞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力资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面临着培养高质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挑战和压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大众化,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各高校推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则是着力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同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个人依据自身特质,对个人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设计,通过不同的选择和决定来实现生涯目标的过程,它是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部分并已引起重视。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方面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需求,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成长问题、就业创业问题的迫切需要。

关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主要是在19世纪末从美国开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在美国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经历了从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阶段到关注全人发展和终生发展的生涯指导阶段,产生了如类型学、发展性、社会学习以及认知信息加工等理论。20世纪初,我国国内开始了生涯规划的实践和相关研究,直至21世纪以来,生涯辅导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很多高校也开始探索生涯辅导实施的模式,同时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中包括:龙立荣(2001)、牟海萍(2005) 探讨了就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过程,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郑琼梅(2002)、李笑燃(2004)、姚本先(2005)等研究了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内容和意义;赵颂平(2004)、雷五明(2006)等对高校进行了实践调查,分析了生涯发展规划辅导的现状,认为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正处于发展探索期。

由此可见我国生涯辅导的研究范围正在逐渐深入,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其一,我国生涯辅导的研究少有结合现状以及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其二,学者研究的政策建议缺少理论结合实际,少有从社会角度进行分析。故本文将会从实际角度出发,根据现状着重分析如何构建较为完善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体系,为我国高校生涯发展规划辅导做出参考。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

依据国内部分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参考典型高校的相关课题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主要为以下方面:第一,在大学生自我了解方面,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比较了解,却有63.4%的学生不太了解自己什么样的职业类型,72.1%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程度不高且有63.74%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计划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第二,从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情况来看,目前广泛系统地展开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程度并不高,据调查,有18.7%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而仅有10%的学生是通过课程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三,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的效果来看,有77.1%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规划辅导感到不满意,其中有5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太少,形式单一,并未能够起到详细知道作用。①

同时,目前我国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情况较为严重,据2008-2009年《当代中国青年权益状况研究报告》蓝皮书,近年来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生约占当年度毕业生的20%-30%。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就业严峻的原因主要为:其一,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专业素质不够强硬的问题;其二,毕业生对自身就业选择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盲目投递简历,未能进行筛选和思考,从而导致自身与企业各方面不相适应而未能成功就业的局面。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问题

我国“985”工程学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目前来看效果显著,部分学校的就业率达到了85%以上。但从整体上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与学生自身的成长、人才市场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存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1.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个人的自我规划意识较淡薄,根据现状得知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只知其概念不知其内涵,因而会出现学生基本了解自我但对自身的生涯规划并不明确的矛盾状况;而且众多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设计比较盲目,规划措施缺乏:通过现状了解,不少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对自我职业发展有过高的期望、只去大城市、政府单位等,职业路线设计不合理、选择多条职业路线却顾此失彼;同时大学生在设定了自己的生涯目标后,缺乏内在的动力,并没有用行动去坚持自己的目标。2.从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开展情况来看,我国各高校对于生涯规划仍然处于探索期,发展状况并不成熟:课程体系不完善,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生涯规划的课程,但缺乏理论导入、个性咨询测评等体系;专业教师和相应的设备、场地的缺乏,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并不是独立的组织体系,专业人员少而杂,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还不够,也不能利用相应的设备和场地,故未能达到对学生专业性指导的作用。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完善建议

依据以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和一些问题的分析,笔者探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并构思下列体系完善机制,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开展的参考:

(一)个体辅导

大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特性和价值观,同时在大学阶段,个体的生涯目标复杂多样且不同时间段内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有所改变,这就决定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必须具有针对性和个体性。因此,建议各高校在学生入校时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以电子或者纸质的形式记录学生自身的规划目标、变化、进程以及心得等。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从个性方面,每个个体都是唯一的,每位大学生都有唯一的特性,而对于自我的深入了解则需要学校的辅导,这主要包括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以及自身发展意愿、环境的认识等。2.从专业方向上进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方面大部分是遵循自身的专业情况,而每个专业的前景和对大学生各方面要求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学校应当给予相应的专业答疑和指导,提供部分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3.在就业、创业方面,学校亦应给予个性化的辅导。依据霍兰德(John Holland)创建的类型学理论,大多数人的个人导向都处于其提出的六种典型职业环境和个人导向,分别是:R(实际型)、I(研究型)、A(艺术型)、s(社会型)、E(企业型)、c(传统型)。高校要引入相关测评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价值,表达自己的态度,从而减少其在职业选择中所遇到的摩擦和不合适问题。

(二)课程辅导

我国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列为课程的仍然为少数,借鉴于国外高校已经成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制度,建议各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建设相应机制的同时要注意完善以下方面:1.辅导人员的专业化以及专兼职教育方式相结合。学校应当开设独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组织,其辅导人员应当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学生的心理测试、能力评估以及心理答疑,而这些人员应当要有相关的培训并且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同时专业的教育能够起到较大影响但需要太多的人力,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的专业人员人力明显不足,故学生的管理老师、辅导员等则须起到兼职辅导的作用,其能够直接接触到大学生并且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动向,专兼职的教育方式是学校整体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

2.辅导课程多样化和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内容最初是自我的认识,包括自我了解和职业价值观;其次是做出选择的能力,即在面对社会的需求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适当合理的选择;再而为生涯规划决策能力,即协助学生在面对决策时正确的进行分析、做出职业规划;最后是自身潜力的开发,引导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挖掘自身的潜力。同时大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面临就业的这段时间里有不同阶段的想法和职业规划,因此高校应当合理利用该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包括入学初的专业引导和就业情况、自身的特性和优缺点、依据类型分析协助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习技能、通过社会交流平台促使学生达到其规划目标。

3.课程方式多样化。根据我国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状况的了解,授课方式大部分为上课、讲座等,这种方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不多,显得枯燥单一,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而未能深入到学生生活和学习,故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应当采取多样的模式,利用设备、场地以及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有参与心理活动、心理测评和互动交流的机会。比如说开设专门的课程网站,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测评、进行线上交流、撰写心得等,这样学生学习快,也加大了对生涯规划等的心理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生涯规划的辅导目标。

(三)交流平台

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和学校,政府、社会以及家庭亦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目前政府和社会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重视和投入不足,许多地区并未把生涯规划划入课程目标中,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且研究经费、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积极与政府和社会搭建相关平台:1.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可以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用以培训辅导人员,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制度,设立相应的生涯规划机构协助各高校并且大力提倡和引进有效的社会资源;同时高校应积极构建于政府的交流平台,获得有利政策环境和信息,申请与政府部门共同建立职业生涯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大学生完整、丰富的生涯信息。2.从社会方面来看,主要包括社会企业和家庭交流平台建设:其一,社会氛围对于大学生进行生涯辅导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通过网络、报纸等途径宣传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生涯辅导的认识,形成良好氛围并且引领家长把生涯规划辅导融入子女的早期教育中,营造全社会认同、接受、支持和重视生涯辅导的良好局面;高校要与企业建设实践业务体验式交流平台,一方面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精英到校进行讲座授课,向学生提供行业信息或者传授成功职业经验。其二,家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即指家长依据子女的个人情况、性格特点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确立和实现生涯目标,使其个性心理和社会行为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故高校可通过家访、信息回执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以及重视,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那就会使得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更加容易进行和完成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对其自身发展起到不断促进、挖掘潜力的作用,同时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创建人才强国的迫切需要,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状况并不乐观,还有待进一步的机制完善和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生涯辅导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完善生涯辅导体系的机制,为我国各高校发展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供参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复杂完整的系统,它需要学生、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合作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达到为学生自身发展、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社会共同进步的目标。

[注释]

①刘荣军等,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61

[参考文献]

[1]刘荣军等,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61-62

[2]李玉香,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探析[J],理论界,2009.10:205-207

[3]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No.6:52-55

[4]戴树根,巢炜,大学生生涯辅导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159-160

[5]马小辉,王利群,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5年第4期:49-51

[6]郑琼梅.生涯辅导:高等教育的新功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0(9).

[7]李笑燃.大学生生涯辅导的意义与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1).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解决途径

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是关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为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高校开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学校。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

然而高校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除了制度建设、专业师资、课程体系、教育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外,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也表现出了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错误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我评估不够准确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起始环节,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2]目前不少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时,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简单凭借自己的感觉来评价自己,或是盲目迷信各种评估测试系统。这样会使大学生认识自我片面化,自我评估缺乏综合性和准确性。很多学生只是分析了个人的兴趣、特长以及优缺点,而被其忽略的因素,包括个人情感、思维方式、受挫折能力、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适应性等,都对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样错误的自我评估会极大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后续环节。

二、 职业环境分析不够充分

大学时期是个人职业生涯早期的学习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生要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利用校内校外的丰富资源,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并最终完成自己的初次就业[3]。相当比例的学生却既不关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对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外在职业环境,也不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产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等内在职业环境,常常在毕业离校时,对自己想要从事或将要从事的工作,仍然没有形成充分的认识,自己几年所学,与现实就业环境脱轨,与目标职业提出的要求之间存在极大落差。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很难实现理想就业。

三、 职业目标不够实际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理想主义转变为务实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在制定职业目标时,大学生对工资收入、生活水平、职称职位、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有了更多的要求,更加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忽视了理想价值。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不足,大学生缺乏客观理性的思考,常常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现状,选择闭门造车的盲目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 行动计划不够明确

虽然许多大学生初步建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行动计划,但并没有真正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坚持按照职业规划制定的计划执行。有些学生只是规划完了事,将规划束之高阁。这样的行动计划既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细化到每天每周的计划完成度也较低,是毫无用途的。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职业生涯总体规划不清晰的问题。

五、 规划修订不够及时

正是因为存在诸多误区,在际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能够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但是大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规划未来、获取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在教学经验、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有所提高。但是整体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种实际情况下,大学生更需要发挥主体性原则,积极尝试从个体角度加以调整,开展职业规划自我教育,消除职业规划过程中的误区,把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目标联系起来,通过校本活动和真实生活体验职业生涯发展,培养职业素质,做好职业准备。

一、优化原有知识结构

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首先必须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优化其原有知识结构,兼顾核心知识、辅知识,以及常识性的生活知识,还需要使这些层次的知识表现出整体相关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坚持“广博性与精深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静态性与动态性统一、个人爱好与社会需要统一”的基本原则,将自己已有知识科学进行重组,建构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1]。

二、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拥有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头脑,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要想具备这样的头脑,就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更好的规划自我,合理取舍各种职业选择。大学生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时,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不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要理性的把握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确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目前用人单位对“一专多能”型大学毕业生特别青睐,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相对的优势。

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立足于现实,避免单纯理想化和过分抽象化,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整合。目前高校中常见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主要表现为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劳动教育、校内模拟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社会考察等。大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将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补充到课堂上去,真正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卓.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

篇8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就业;人职匹配;科学可持续

一、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意义及重要性

1.什么是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也可称职业生涯设计。概括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他一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和所要承担职务的预期设想和计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学习与成长目标以及对未来所从事职业和对工作单位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实现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结合社会时代特点和对个体将要从事职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预测、分析、总结,并根据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工作单位的生产需要,以及综合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进行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色和工作单位的期许,最终修订并确定出个体最佳的、切实可行的职业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职业目标所应采用的且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和实施途径。

2. 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应有的认识和实施方法

学期间是青年大学生获得丰富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个人性格和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科学训练对每个大学生将来的职业技能储备和职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定位和定向作用。因此,这个时期是青年大学生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在大学期间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和明确通向职业目标的实施途径,便于从宏观上对学习进行安排和掌控,让大学生在学习和职业探索中少走弯路。

我们常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刻苦的专业学习、丰富的校园生活、同学间的广泛交往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明确将要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发展方向,通过专业学习对将要从事的工作达到初步的职业认知并由职业认知引导自己侧重加强专业知识储备。通过与同学们共同的学习和专业训练还可以形成初步的专业研究团队,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伴和适合指导自己专业研究的导师。在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将现实的学习与长远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相结合,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从而定位自己毕业后将要从事的职业范围和岗位,实现自我个体发展与未来职业相匹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时刻铭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最好依据国际国内时代大特色和科学技术发展大趋势,根据国家和学校的学习计划和培养目标,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并且需要科学地分析、预测自己所将要从事的专业和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根据具体需要和变化随时对计划进行调整,做到奋斗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3.当代大学生对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的准备

我们说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方向,是学习、求职、就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

为尽早实现自我个体发展与未来职业相匹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当代大学生应该为即将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哪些准备呢?

首先,我认为既然要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做好自我认知,也就是自己找出自己各方面的特长和特质,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专业兴趣爱好等。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积极接触、认识和研究各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他们认为强烈的兴趣是持续完成工作的根本动力之一。由此,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根据不同的职业具有的不同性格要求创建了职业性向测验,把个体类型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我们在做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妨采用这些科学技术方法对自己的职业性向做个测试,看看自我认知的准确度,真正做到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爱好和兴趣,在努力奋斗的道路上扬长避短、充满活力地轻装前进。

其次,就是深挖自己确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多地掌握和拓展自己专业方面最前沿动态,多跟导师、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甚至根据大家共同关注的科研题目或方向组建研讨小组,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咨询和讲座,及时思考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发挥、运用,积极寻找和培养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使自己在不断加深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第三,就是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也就是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初步确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目标规范着职业生涯道路的发展方向和高度,是职业道路上的指南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使大家能真正做好职业定位,建议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多种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和择业培训,学好择业动机分析、择业心理准备、择业技巧、行业分析等知识和技能,帮助和促进自己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定位。

第四,就是落实自己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脚踏实地地走向理想工作岗位,并结合岗位具体工作需要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习与自我修养,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再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尽快达到人职匹配的理想境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四步可以概述为:“一年级完成自我认知,二年级选定专业方向,三年级完成职业定位,四年级成功走向职场。”

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当前信息社会中,世界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各行业发展前景对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就业热点和质量都具有引领性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任何改变,都会最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职业方向的选择与发展。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科学地判断未来社会发展走向,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社会文化

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因此,社会文化是与时俱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关注并顺应当今社会文化,站在时代潮流前沿来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保证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具备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3.专业技能储备和个人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想顺利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盯牢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脚踏实地地完成并拓展在学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以提升自我在未来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竞争力;其次还要积极投身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和完善个人综合素质,涵养自我个性,拓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加强体质和毅力的锻炼,为迎接即将展开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长久的能力、体力和心理准备。

4.价值取向和家庭因素

价值取向是指某些价值观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为社会文化所认同并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价值取向作为人类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的核心成分,具有评价事物、决定态度、引领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因此,价值取向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对各种决策判断和实践行为都有引领和定向的作用,是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与选择的最根本因素,在职业选择中占据优势地位。

当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环境、背景、条件,自然在他们职业生涯规划中深深注入了家庭的殷切希望。因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当子女选择了父母所从事行业的专业进行学习时,来自家庭的职业生涯指导和期盼就更加强烈,这就需要正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理智分析和判断。

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与择业方面的作用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有明确行业选择的就业计划。由于择业是就业的首要、必要环节,我们在最初做职业规划时就该根据社会现状以及未来社会发展走向,特别是自己将要从事专业的发展热点、趋势,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专业兴趣和自身综合素质特点选择确定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明确就业方向,从而顺利迈出实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成功就业。就业后还要及时了解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需求,适时调整知识结构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令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职业目标和定位符合时展潮流和具体工作实际要求。

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倡导的是根据自我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择业、成功就业,并保持职业的稳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职匹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要使国家的每个青年学生在不懈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奋斗中为工作岗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林. 浅谈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意义与途径[J]. 中国科技信息,2009(05).

[2]王振平. 浅谈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杨成训练的方法途径研究[J]. 网友世界,2014(20).

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48-0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最早起源于美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被系统地引入国内,并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普及。教育部2007年下发了《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要求各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这种通过教育行政手段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跟进,为我国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教育就是对大学生所进行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职业定向、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抗风险意识和能力,提升学校的就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1.阶段教育内容

大一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行业就业形势,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主动规划的意识和积极性。大二开展职业规划实践,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鼓励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切身的体验和积极的行动来了解社会,了解自我,科学规划并付诸实践。大三开展就业通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考研、出国、基层就业等就业渠道,普及就业政策、就业流程和求职择业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择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择业定向和准备。大四开展就业实战训练,通过就业能力训练营、团体和个体辅导、实战模拟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招聘流程和企业需求,提高简历制作、求职面试等就业能力。

2.教育实施步骤

高校应遵循“以爱育爱、以行促行、以诚见诚”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观念引导教育和实践引领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教训结合、知行并重、点面相济、全程渐进”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

第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和学科理论前沿,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观摩和讲评活动,提升整体教学水平;采取“讲训结合、学练并重”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采用开放式评价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第二,搭建实践竞技平台。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生涯人物访谈大赛”、“职业体验大赛”等活动,以赛带学,以赛带练,通过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

第三,组织能力提升培训。举办各类讲座和交流研讨会,邀请各界知名人士、成功校友来校讲学,开展朋辈成长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组织就业能力拓展训练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升就业能力。

第四,开展个体咨询辅导。一对一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辅导,包括个人发展计划的制订、职业选择和就业决策等内容。

第五,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完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推广职业测评系统(每年使用一次)。结合学生实际,编辑《就业指导报》、《职业生涯指导练习手册》、《就业政策全知道》等发放给学生,供学生自助学习使用。

三、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淡薄

就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高,但是出口指导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出口指导仅为了片面追求一次性就业率,其重心仍停留在毕业前择业期的指导,缺少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效果不佳。但是,多年来“唯就业率”的简单思维直接导致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重视、少关注和弱引导。负责领导的意识淡薄,导致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推广不利,教育的效果就无从显现,实效性差又强化了领导的不重视,形成了恶性循环。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主要来自于欧美国家,欧美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成长为前提、以个体咨询为主要方式的,所以,在西方生涯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分支,运用的测评及咨询技术,主要是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群体为本位的,以大规模的正面教育和推广为主要渠道,照搬西方的职业生涯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明显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情。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展了一百余年,有科学的体系和理论成果,要想植根于中国就必须要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和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本土化的工作。

3.从教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员多来自学工系统一线辅导员,他们虽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专业知识比较匮乏,水平参差不齐,实践经验多,理论研究少,实际工作多,深入思考少,了解现象多,掌握规律少。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很多种方式,但目前被采用较多的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开展课堂教学,另一种是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课堂教学和大赛,对于普及知识和提高意识,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育要求。所以,要想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尊重教育规律,不断丰富和创新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方式,比如利用网络推广自助学习、组织朋辈辅导、开设工作坊、开展个体咨询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发挥教育的合力。

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1.要实现就业指导观向规划教育观转变

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就像剪刀的两刃,很难把他它们截然分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计划招生和市场就业的相互掣肘凸显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和冲突,这种冲突又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理念和观念上。在保证就业稳定的前提下,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成长。由就业指导观向规划教育观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实践的创新和革新,需要我们转换思维,灵活培养机制,完善培养结构,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努力构建全程化多角度体验式职业指导模式,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之才。

2.要结合具体实践,丰富创新理论

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也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学生最关心的发展入手,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每一个地区,每一所高校,每一类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特点,而且类的划分也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一概论之,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且,每一个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线教师,都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搜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责任创新教育方式,丰富理论体系,积极地推动理论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3.要完善从教人员的再教育系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综合了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教育实践,对从教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丰富知识系统,充实知识储备。应科学地设计从教人员的再教育目标、计划、方案和奖惩办法,并形成制度、机制,长期坚持,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参与学术会议,并鼓励其提高学历层次,以培养为主,以督导为辅,以“专业化、专家化、专门化”为目标和标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从而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

4.要科学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应努力构建“教训结合、知行并重、点面相济、全程渐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通过正面教学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通过团体活动提高规划意识,通过科学测评助推职业定位,通过实习实践加强社会认知,通过个体咨询解决择业困惑,通过专项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将教育贯彻在大学四年的始终,根据“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天中. 生涯规划——体验式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31-001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导航仪,只有预先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够在就业之前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并扬长避短;才能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评估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确定具有前瞻性并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发现更多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因此,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提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不断完善自己,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

大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并设定阶段性计划,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并实事求是地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使自己以后就业时更能处理好发展空间与薪酬、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降低了机会成本,更能有效地利用求职时间,而且还增强了未来工作的持久性。同时,提前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的性质,这样一开始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就会加大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并更加投入工作,对工作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这就充分提升了个人职业竞争力,且会取得更好的工作满意度,并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己的就业质量。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于20世纪90年代才由欧美国家传入我国,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晚,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认识更为薄弱。一方面,体现在许多高校尚未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也仅仅局限于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投入极少,或即使学校方面举办了相关的讲座和比赛,但却基本上流于形式,没能真正把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内容,也尚未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人才测评、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 而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比较滞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时间较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对国外的一些理论,如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匹配理论等难以消化和吸收。其相应的课程建设滞后,职业规划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缺少基础理论支撑。 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力度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实践指导工作严重滞后,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的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再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过于单一化和老化。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专业技能不强或缺乏相关理论和资格认证,不能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最后,职业生涯测评力度不足。我国高校目前的测评工具和方法大多从国外引进,并没有真正结合本国实际实现其本土化,因而在测评时有一定的盲目性,测评力度和信度严重不足。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及对策

1.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辅导模式。

2.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大方面内容。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设置从大一到大四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就业指导真正落实到“全过程”。

3.在生涯辅导模式上应注意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要求体现全程性和全体性。学校应为每个学生建立全程的生涯发展档案;并且使职业生涯教育惠及每个学生,而不仅仅限于“遇到困难”的或“需要帮助”的学生。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龙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田飒.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与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3]王璇.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