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循环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lement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which effect the evolution of water resource system, and point out that some soc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have mainly caused the main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 system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alyze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point out that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 is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macro-control to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关键词】: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环境变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Key words】:Guangdong province; water resource system; environment change; problem; countermeasure
1 问题的提出――环境与环境变化
环境的定义不是唯一的,相当数量的学者认可的是,环境均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因此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可衍生出对环境内涵和外延的多种解读方式。由于水资源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将水资源置于主体地位探讨环境的解读方式时,广义地,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自然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社会因素;对水资源系统演化产生影响的环境要素中,自然因素主要为以水循环为基础形成的水文气象条件,社会因素主要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下的用水行为特征。
水文气象因子是地球自然要素中的活跃因子,21世纪以来,广东省极端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产生了一定变化,2002年以来全省频繁遭遇连季干旱的特大旱情,2004年发生珠江流域性干旱,2002年~2005年枯水期连年干旱,2007年广东省东江流域甚至发生罕见的冬春连旱,2009年又遭遇枯水年;水资源系统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地表现为近10年来极端水文事件,尤其是枯水事件的发生更加频繁。社会环境的变化表现在经济社会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和制度的形成过程中,用水、排水行为的改变,总体上随着节能减排、节水减污观念的逐步推广、深入人心,将对水资源系统的演化产生正效应,但经济总量的飞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废污水排放量的压力与日俱增,这是对水资源系统演化的负效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取决于正、负效应的消长,并与自然环境变化对社会环境变化效应的扰动有关。
2 变化环境下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的演化现状及问题
2.1 广东省水资源量、质及开发利用现状
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系统的核心问题是开发利用问题。从近10年来广东省水资源量、质及开发利用相关指标的表现来看,环境变化总体而言对水资源系统演化的负效应更加明显。广东省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继续实现经济规模高速增长、社会和人口规模扩张的同时,粗放型、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社会用水、排水模式未得到根本扭转,加之极端水文事件趋于频繁,使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的用水方式粗放而浪费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的同时,遭遇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扩大化、部分河段水质恶化连年难以缓解的困局。
现今广东省人均水资源量在1700m3用水紧张线以下的地区占全省的48%,河口地区城市广州、珠海、中山、东莞、江门供水频受咸潮危害之苦,废污水排放总量接近全国的1/5,监测评价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仅为51%,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1]。
2.2 变化环境下广东省水资源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水循环二元性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水资源系统演化的突出特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水资源效应的基本特征是用水量、排水量迅速增长,及用、排水量的区域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较快、程度较高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更大。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的社会环境要素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扰动显著,对径流的形成和流动施加了较大的影响,对水取、用、耗、排的强度可影响自然水循环的特征和演变方向;遇社会要素的调控失当,对水取、用、耗、排方式的不合理使自然水循环的演变方向失准,则水资源系统以向不可持续模式演化为反馈。
总体而言,广东省水资源系统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目前主要体现于极端水文事件的范畴,尚未扩大至径流频率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水资源系统演化却面临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问题,社会环境要素起了主导作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供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省内部分地区节水工作成效不够、废污水处理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水资源管理的模式和力度有一定欠缺是广东省水资源系统演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表现之一。
3 广东省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分析
广东省水资源系统演化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因素,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和技术调控效果失准。但是,科技爆炸、信息时代的水资源系统演化是人工侧支水循环主导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解决广东省的水资源问题,根本途径仍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宏观调控,在合理的调控精神下实施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3.1 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广东省大部分城市水源结构单一,尚未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为保障供水安全,应积极开发、建设备用水源,以此为基础完善全省各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的建设,提高供水保证率的同时,加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干旱和咸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应急供水量主要依据突发污染事故、干旱年、咸潮影响时间长短和影响供水人口确定。其中,粤北、粤东和粤西片城市的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主要针对突发污染事故以及特殊干旱年或连续干旱年;中部地区即珠江三角洲片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主要应对突发污染事故和咸潮。根据《广东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全省21个地级市规划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共43项,新增应急供水量12亿m3。[2]
3.2 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不仅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科学调控,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密切相关的发展理念。应建立省、市、县三级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农业、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计量和考核管理;进一步推进东莞等地区节水试点工作,加大节水产品技术推广和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发展节水型产业,推动开展海水淡化及开发利用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并着力加强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强调将节水型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重大意义,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尽快取得突破。
3.3 推进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建设
由于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决定的出台和贯彻实施,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面临水资源系统社会环境要素的大规模、深层次变化。“双转移”决定的出台本身已在破解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局,改变省内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发展显著不均衡的现状,但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带来污染转移的隐患,在广东省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能力欠缺的情况下,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将加大饮用水源地、水功能区水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因此,广东省必须根据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产业大规模转移形势下的特定水生态环境影响,充实水资源保护的政策理论体系,指导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的有效建设,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预警监督制度,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互相配合,在节水-减污统筹战略指导下将水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4 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及管理手段储备
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3]为指导,尽快划定广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积极推进科学治水和依法管水,促进符合广东省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尽快形成、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建立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处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工作,推动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开展;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工业和城市生活水价改革,积极推行农业终端水价和计量收费。
加快广东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构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要立足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系统构建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过程机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4 结论
广东省水资源系统演化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有正、负两种效应,并与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而决定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供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省内部分地区节水工作成效不够、废污水处理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水资源管理的模式和力度有一定欠缺,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失准,造成了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宏观调控,重点是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及管理手段储备。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R].广州: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9.
[2] 广东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R].广州: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