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运营规划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运营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证券市场的分级情况
就市场架构而言,证券市场是分层级的,通常分为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市场)。在证券发行市场上,作为卖方进行的证券发行行为需要买方的证券承销行为予以配合。证券承销商应由证券市场的“精英组织”证券公司充当,证券公司被准入证券市场必须具有合法资质。在一级市场上普通公众是不被准入的,因为普通公众不具有此种资质。而在证券交易市场上,普通公众可通过办理开户进入二级市场,不再仅仅局限于证券公司(其他证券公司)作为买方了。当然,这种两级市场的严格分野是证券无纸化变革的结果。在早期凭证式证券发行中,证券发行人往往直接面对投资者进行资金募集;而在无纸化证券发行中,发行须通过证券商的承销来进行,证券发行人在证券成功发行之前,与证券投资者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
如果加以类比,证券市场的分级情况颇似土地市场的分级情况。土地市场按其基本层级分为一级市场(出让市场)和二级市场(转让市场)。在土地的一级市场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卖方)是国家(政府),受让方(买方)要由土地市场的“精英组织”房地产公司担任,普通公众不得进入,因为普通公众不具有土地使用权受让的合法资质。在土地的二级市场上,房地产公司作为房地产开发方(土地使用权的卖方)进行交易活动,其相应的买方不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公司(其他房地产公司)了,普通公众也可以进入。准确地说,普通公众进入土地二级市场的目的是为了购买房产,只是因为“地随房走”,才同时购买了房产项下的土地使用权。明白此,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代市场中两级市场的大致情况。
二、证券市场的分级原因
(一)证券市场的分级是满足证券投资者利益的需要
从证券市场角度看,众多投资者介入是证券市场发行和交易的基础。证券投资者既是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者,又是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证券投资工具的需求者和购买者。按其投资目的和投资关切度不同,可将证券投资者分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为了使证券投资利益相关者各得其所,必须实行分类管理。
(二)证券市场的分级是应对证券市场复杂性的需要
证券市场是一个复杂程度相当高的现代市场形式,是一种作为虚拟经济组成部分的金融市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其普及化演绎和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平台。在前信息化时代,美国证券市场曾出现“纸面危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采用实现了证券市场对流动和效率的迫切要求,也取代了美国证券市场上股票实物券的管存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鉴别成本。但是,证券市场的分级似乎又是上述优越性的必要代价,分级后的证券市场更便于为应对这一复杂局面让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博弈。
(三)证券市场的分级是依法规范证券市场行为的需要
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是一次性的且不可倒置,后者是多次性的且允许重复;前者之中买卖双方恒定,后者之中买者卖者可以互换;前者须经过审批,后者无须经过审批。以此而论,证券市场实行依法规范,如果没有市场分级是很难做到的。
三、证券市场的运作方式
(一)证券发行市场的运作方式
证券发行市场是一个无形市场,是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储蓄向投资转移的平台。它能客观上形成资金流动的收益导向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证券发行包括股票发行、债券发行等。我国的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发行申请需由保荐人推荐和辅导,由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中国证监会核准。上市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证券或者非公开发行新股,应由保荐人保荐,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我国股份公司发行原始股和新股,实行对个人投资者上网发行和对机构投资者配售发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战略投资者应承诺获得配售的股票持有期不少于12个月。但未参与初步询价或者虽参与初步询价但未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得参与累计投票询价和网下配售。询价对象应承诺获得网下配售的股票持有期不少于3个月。债券发行方式通常包括定向发行、承购包销和招标发行。
证券发行的目标是将证券推销给投资者。发行人推销证券的方法,有自销和承销两种。一般情况下,公开发行以承销为主。承销分为包销和代销。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证券公司承销的,发行人应当同证券公司签订承销协议;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的,应当由承销团承销。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应当由证券公司承销;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对象属于原前10名股东的,可以由上市公司自销。上市公司向原股东配售股份应当采用代销方式。自销与代销的区别主要在于市场化程度的不同,自销的市场化程度小于代销,而代销的受众和手续多于自销。
(二)证券交易市场的运作方式
证券交易市场即证券交易场所,包括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交易大厅。我国《证券法》规定,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或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为公开发行,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按照股市惯例,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为公众公司,其中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符合公开发行条件但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为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柜台市场交易。
我国两家证券交易所均按会员制方式组成,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法人。进入证券交易所参与集中交易的,须是证券交易所的会员或由其派出的入市代表。根据我国《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的规定,会员大会是证券交易所的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的职权主要包括制定和修改证券交易所章程,审议和通过理事会、总经理工作报告,审议和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财务预算、决算报告,决定证券交易所的其他重大事项。理事会是证券交易所的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有制定、修改证券交易所的业务规则,审定总经理工作计划,审定总经理提出的财务预算、决算方案等。证券交易所的运作系统主要是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即交易系统、结算系统、信息系统和监察系统合而为一,它属于证券交易的场内部分。此外,大宗交易系统、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和综合协议交易平台,构成证券交易的场外部分。
证券交易所采用经纪制交易方式进行证券交易市场的运作,投资者必须委托具有会员资格的证券经纪商在交易所内买卖证券,经纪商通过公开竞价形成证券价格,从而达成证券交易。
篇2
商品市场是指商品买卖的场合,包罗消费品市场和出产材料市场,其方式有各类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商场、超市、商品城、集贸市场、贸易街等。商品市场作为衔接出产和消费的纽带,不只发明了税收,供应了就业,并且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通讯等财产开展,在促进财产构造调整、拉动经济开展等方面发扬着积极的效果。跟着经济开展,流畅对出产和消费的导向效果日益展现,还给居民生涯带来极大的便当。加速商品市场建立,对进一步促进商贸流畅开展,扩展内需,推进开展,进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昌盛不变具有严重意义。
近年来,我市商品市场建立逐渐标准有序,开展态势优越,贸易网点逐渐完美,档次不时提拔,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商品运营呈多业态开展,商品消费多样化、特性化。各县、区(市)消费品市场、农产物市场和出产材料市场已逐渐树立和完美,购物商场、超市、百货店、专卖店逐渐昌盛,构成了必然的商品市场收集系统。全市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52亿元,商品发卖总额476.5亿元。总体上看,我市商品市场建立获得了必然成果,商品市场建立对经济的拉举措用越来越分明,但当前仍存在以下几个首要问题:一是路途、交通、物流、收集信息等市场根底设备建立不顺应做大做强商品市场开展需求;二是市场规划小、层次低、知名度不高、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低,集团化开展迟缓;三是规划滞后,结构不尽合理;四是准入机制不健全,监控制度不完美,市场建立还不敷标准有序。因而,加速推进我市商品市场建立,不只是商品市场本身构造调整的需求和财产产物晋级的需求,也是全市国民经济协调开展必定要求。
二、商品市场建立的准则、目的和义务
(一)准则
1、对峙统筹规划、合理结构、交通畅畅、便利群众、发扬优势、注重特征、考究实效、逐渐推进的准则。
2、对峙城市资本的有用应用,以整合、革新、提拔现有市场为根底,完美根底设备,加强效劳功用,进步治理程度。以优先盘活存量资本资产为重点,节省应用地盘,推进商品市场的建立和开展。
3、对峙既表现商品市场本身的发育特点和规则,又与生齿、经济、社会开展的总体目的和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的准则。
4、对峙城乡市场统筹协调开展的准则;对峙注更生态情况维护准则。
5、对峙抓大放小、扶优扶强、鼓舞竞争、昌盛市场的准则。
(二)目的
到2020年,全市树立起门类完全、结构合理、流畅活泼、特征凸起、辐射力强、带动面大、拉动出产、促进消费、便利生涯的商品市场,根本完成传统市场向现代化市场改变,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连系,城市市场和乡村市场协调开展,构成知足城市和乡村消费的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系统,促进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昌盛。
(三)义务
1、中间城区:紧紧环绕打造200万生齿城市开展计谋,连系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将董公寺、汇川大路、西安路、新蒲、南白、南宫山、忠庄、龙坑等片区列为贸易重点开展区域,逐渐增补市场网点门类,增强调控,防止同类型市场反复建立,完美效劳设备。
依据以上总体要求,鼓舞开展以连锁运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法为伎俩的规划大、功用全、效劳优的一级商品批发市场及各类零售市场。搞好现代化购物中间、会展中间建立,增强和完美市场综合功用,指导商品买卖市场履行新型营销方法,鼓舞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加社区贸易建立;加速社区贸易配套设备建立,推进社区贸易开展;加速物流根底设备建立,积极培养第三方物流企业;加速区域性物流中间建立。市人民当局出力抓好以下重点市场建立的协调、指点和效劳任务:
(1)中国?遵义名酒城;
(2)黔北美食城;
(3)中国?西部茶城;
(4)现代物流园区;
(5)灵活车汽车买卖市场以及汽车零配件市场;
(6)现代化大型购物中间或大型综合超市(商场);
(7)再生资本买卖市场;
(8)旅行商品市场;
(9)五金机电市场;
(11)粮油批发市场;
(12)中药材专业市场;
(13)种子、农机、农药、化肥等农业出产材料市场。
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遵义县出力推进以下重点市场建立:
(1)农产物集贸市场;
(2)建材、装饰装潢资料市场;
(3)家居用品市场;
(4)禽畜水产市场;
(5)文明、体育用品市场;
(6)旧货买卖市场;
(7)服装、鞋帽、小商品市场(日用百货综合批发);
(8)专业超市、便当店;
(9)竹藤等特征产物市场;
(10)农产物专业市场;
(11)电子电器市场;
(12)工艺品、饰品专业市场;
(13)大中型专业超市、便当店;
(14)特征贸易街。
2、各县(市):加速县城贸易网点规划编制,环绕产物、财产优势,鼓舞以现代物流、连锁运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畅方法革新现有市场,鼓舞开展废旧物资、体裁用品、农产物、特征产物、旅行商品、小商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间。在县(市)地点地加速农产物和农业出产材料市场晋级革新,加速打造物流配送中间,加速规划建立特征贸易街(区),加速建立规范化农贸市场,建立一批商品集散面广、买卖方法和组织形状新型的区域性大中型批发市场,构成契合县域经济开展和知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市场系统。
3、在乡村地域:依托乡(镇)街道和行政村,以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为载体,以大型流畅企业为龙头,以连锁运营为纽带,配送为重点,完成一切建制村“农家店”建立义务,根本完成村村树立农家超市。在有前提的乡(镇),鼓舞开展产地型农产物批发市场、农业出产材料市场。在贸易较为昌盛的乡(镇)地点地,加速引进专卖店、连锁店或品牌超市。积极促进各类新型业态向小城镇和乡村延长,进步乡村商品流畅的组织化、收集化、现代化和便当化程度,构成乡(镇)地点地和建制村两级结构合理、功用完备的日用消费品、农业出产材料和农产物买卖收集。
三、严厉商品市场建立准入前提
(一)新建商品市场必需契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贸易网点规划要求,不契合规划的不予处理立项、建立、运营等相关手续。
(二)新建商品市场必需契合财产开展的导向政策。
(三)严厉节制反复建立。中间城区的同类型大型专业市场(运营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准则上不超越两个。中间城区新建同类型大型市场,间距准则上应到达3公里以上。各县(市)地点地的同类型大型专业市场(运营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准则上一个。
(四)建办商品市场必需加强可行性研讨,防止投资掉误。市场筹备单元要就市场选址、行业状况、社会供需和市场功用定位、资金起原及投资收益等,作出具体的可行性剖析。
(五)建办商品市场单元必需供应企业法人天资、市场环评、消防平安、规划答应证、市场用地答应证等手续,方能建办市场。
(六)在乡村地域(乡、镇),要把市场用地归入乡(镇)地盘总体规划。
(七)存量资本建办市场,必需供应房产手续或租赁手续。
四、商品市场建立的顺序
(一)市人民当局树立遵义市商品市场建立治理联席会议准则。联席会议由市人民当局分担副市长担任召集,市当局办、市商务局、市规划局、市发改委、市财务局、市工商局、市疆土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建立局、市消防支队、市经贸委、市城管局、市农业局、市物价局、市质监局、市科技局、市食药监局、市粮食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等作为成员单元,联席会下设办公室在市商务局,担任处置日常任务。各县、区(市)树立响应的联席会议准则。
(二)建立1000平方米以下商品市场,建立单元依照相关行业规则,到相关部分处理有关手续。
(三)建立1000平方米(含1000平方米)以上500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市场,建立单元需向地点地县级商品市场治理联席会办公室提出请求。联席会议成员单元召开会议进行审核,契合建立前提的,由地点地县级商务行政主管部分行文批复,并报市级商务行政主管部分立案,建立单元持批复文件到相关部分处理有关手续;对不契合前提建立的,由县级商务行政主管部分阐明来由。
(四)建立5000平方米(含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品市场,建立单元需向地点地当局提出请求,地点地当局联席会议搜检签出定见后上报市商品市场建立治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市人民当局分担副市长召集联席会成员单元进行审核,构成会议纪要,契合前提的,由市级商务行政主管部分行文批复,建立单元持批复文件到相关部分处理有关手续;对不契合前提的,由市级商务行政主管部分阐明来由。
(五)已建成的商品市场,投资主体不得改动市场的性质和用处,确需改变的,必需经原审核赞同的联席会议评论赞同后,由响应的市、县两级商务行政主管部分批复。
五、树立鼓励机制,出力培养商品市场
(一)指导个别工商户进入专业市场、专业贸易街运营。对进入新建运营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市场和专业贸易街从事商贸运营者,前两年所缴税收当地留存局部的50%,由征税地当局赐与运营者奖励,并按有关规则免收当局同意的各类当地性收费。
(二)对新建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能吸纳50人以上就业,年征税额100万元以上,而且运营满2年的商品市场,享用市人民当局有关中小企业借款优惠政策;用地享用市人民当局关于中小企业开展用地的优惠前提;水电运用享用工业用水和工业用电价钱;落实国度执行适度宽松的钱币政策,降低信贷“门槛”,简化审贷顺序,削减信贷本钱。
(三)鼓舞各出产企业与商品买卖市场攀亲,支撑其产物直接进入市场,以削减中心环节,降低本钱,进步产物竞争力。
(四)进一步放宽效劳范畴市场准入。工商行政治理部分要对普通性效劳业企业降低注册本钱最低限额,除司法、行政律例尚有规则外,一概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并研讨在营业场合、投资人资历、运营局限等方面恰当放宽前提。
(五)设立商品市场开展专项资金。市当局每年从价钱调理基金中布置300万元资金用于搀扶商品市场开展,个中200万元接纳以奖代补方法奖励给各县、区(市)用于开展商品市场,详细奖励方法另行制订。
(六)对新建营业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能吸纳300人以上就业,年征税额300万元以上,而且运营满2年的商品市场,依照“谁受益、谁奖励”的准则,属于市级当局受益的,赐与一次性奖励10万元;非市级当局受益的,由受益地县级当局对比市级奖励规范赐与奖励。
篇3
香港无线/移动通信市场是全球范围内发育程度较高而且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在2003年香港移动电话普及率开始超过100%,而到了2005年底香港全部移动电话用户(按用户持有的号码计算)已经达到854万,移动电话普及率高达,20%,这一普及率已在全球范围内居于前列。除了经济发达及移动通信需求旺盛外,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推动用户持续增长而且用户普遍使用多运营商服务(一人多卡)的重要原因。1990年一2005年香港移动电话用户的发展情况可参考图1。
除了市场发育程度高外,香港移动通信市场也是全球范围内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过去数年香港一直有六家移动运营商,尽管由于新世界移动已被另外一家运营商CSL收购,但香港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仍没有明显减弱。目前香港的五家移动运营商分别是和记黄埔、Sunday(已被PCCW收购)、数码通、万众电讯(已被中国移动收购)及CSL,这五家运营商中除万众电讯外其余四家都经营30业务。另外,1999年香港就引入了号码可携带政策,这对万众电讯等市场后进入者的加速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刺激市场完全进入充分竞争并导致六家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势均力敌。
由于市场上的运营商数量较多,合理的规划与分配相对稀缺的无线频率资源,就成为香港电信管制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内地市场来说,从目前的情况可以判断出30的到来将意味着更多市场竞争者的加入,无线频率的规划及管理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复杂。下面,文章将在介绍香港移动通信频率政策及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内地市场移动通信频率规划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香港无线/移动通信频率政策介绍
香港历来对电信管制奉行开放/透明并以市场调控为主的理念,这种理念与政策体现在移动通信频率政策上就是牌照发放的市场化。早在1992年香港政府就开始发放2G(数字移动通信)牌照以加速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并于1994年开始收回原来用于模拟移动电话服务的800/900Mhz频率并将其转用于20服务。多年来香港政府一共发放了11张20牌照,其涵盖了800/900Mhz与1700-1900Mhz的频段。目前香港移动运营商拥有的2G频率牌照情况可参考表1。
2001年10月香港政府通过拍卖方式向CSL、和记黄埔、Sunday与数码通等四家原2G运营商发放了基于WCDMA制式的3G牌照,牌照有效期为15年。香港政府没有对30牌照实行一次性收费的办法,而是要求运营商在获得牌照后先交纳合计近53.4万美元(以当时汇率计算)的费用,在牌照有效期内的前5年每年交纳6500万港元并在随后的10年每年交纳当年30业务收入的5%。香港这种相对宽松的牌照费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3G商用的顺利开展,到2005年6月四家30牌照持有者都开通了3G服务。
除了针对网络运营商外,香港政府也通过移动牌照的配套政策来扶持移动虚拟运营商(MVNO)的发展,以增加市场活力。在发放30牌照时,香港政府就规定运营商需要至少开放30%的3G网络容量给虚拟运营商/服务商。在一系列管制政策的扶持下,香港移动虚拟运营市场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截止2005年6月香港本地虚拟移动运营商一共发展到了七家之多。
2005年香港政府经过公众咨询后暂时放弃了发放第5张50牌照,但其仍然认为市场竞争是维持香港移动通信市场繁荣并加速移动数据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香港政府正准备启动新一轮的频率牌照拍卖。首先,由于现有2G牌照将于2005年7月至2006年9月先后期满,香港政府早在2003年就启动了牌照期满后相关频率再分配的公开咨询流程,经过两轮的公开咨询,香港政府最终决定:向其中九个牌照持有者发放为期15年的新牌照,并允许其余两个TDMA运营商用3年时间把现有网络上的用户逐步迁移到其它网络上,而被清理出来的2/3现有TDMA/CDMA频率将被用在基于新技术制式的移动通信服务上。其次,香港政府已启动了针对宽带无线接入的3.4-3.5Ghz频率牌照的发放进程,经过公众咨询后香港政府计划发放6张牌照,每张牌照包含15Mhz*2的频率资源,而牌照发放仍将通过拍卖完成,牌照获得者在2008年前只能提供固定无线宽带接入,但之后就可以提供包括话音与数据业务在内的移动通信服务。通过实施这些频率政策,香港政府实际上通过引入异质替代而增加了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
对未来内地市场移动通信频率政策的思考
由于技术、管制与市场等是影响移动通信频率政策的主要因素,对内地市场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也必须立足于其具体实际。
一、内地移动通信市场的特点
1、技术制式特点
目前,在内地市场上商用的无线/移动通信制式有20的GSM/CDMA(包括CDMA450)、PHS和SCDMA,从30商用前景看未来WCDMA/CDMA2000/TD-SCDMA共存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内地无线/移动通信的技术格局要比香港还要复杂。另外,目前的PHS运行在政府已经确定的30 TDD频段上,未来对PHS频率的政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PHS的发展前景。整体上看,内地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制式的复杂性对频率政策的设计与决策提出了重大挑战。
2、管制特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打破垄断、邮电分营、国有电信公司的分拆/重组等一系列举措,内地电信业的改革在持续深化,而且有中国特色的电信管制思路也初步形成。目前,内地电信管制政策正处于新旧阶段交替间的转型时期,过去的总体思路是打破垄断并通过实施不对称管制加强市场竞争,管制手段主要是行政方式(集中体现在国有电信企业的管理者任免,重组与拆分等)。然而,近年内地电信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对电信管制提出了转型要求。虽然在未来要成立独立电信监管部门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但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实现的难度仍较大。因此,转型中的管制环境给包括3G在内的移动通信频率管制问题增加了不确定性。
3、市场特点
整体上看内地电信运营市场正处于半市场化阶段,电信运营商在市场上围绕价格与业务等展开激烈的竞争,消费者也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实惠,但由于基础电信运营商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这决定了其竞争本质仍是政府掌控下的模拟竞争,尽管政府的干预方式已从过去的行政拆分/重组企业转变到近两年的运营商高层领导互调。从市场需求及业务发展看,固话业务的发展已明显趋缓,即使在包含PHS业务的情况下其2005年的本地话务量也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而移动电话仍在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并且以短信与彩铃等代表的非话音业务得到了相当发展。从区域发展看,包括移动通信在内的东西部电信市场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明显,北京、上海,
广州等移动电话普及率已接近甚至超过了100%,沿海省份/城市移动电话的高速增长使现有的20频率资源开始出现紧张,而西部的贵州则只有13%,频率资源显得富余。在这些市场条件下,如何在发达市场增加新的频率并在欠发展区域提高现有频率的利用率,将成为摆在管制部门面前的课题。
整体上看,无论是技术格局还是管制环境与市场发展,中国内地市场跟香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根本上决定了内地的移动通信频率政策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对未来移动通信频率牌照政策的两点思考
1、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的频率牌照发放方式
香港电信运营商都实现了私有化,电信管制部门主要代表消费者利益,这是其频率牌照采取拍卖方式发放的重要背景。在内地,目前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其负有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职责,因此管制部门不能单纯代表消费者利益而是需要在运营商及消费者的两者利益间作出平衡,业界也普遍认为单纯的牌照拍卖并不是优化频率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方式。近几年的3.58hz牌照发放就主要采用了招标+选秀的方式,这是对建立符合国情的频率牌照发放方式的有益探索。然而,由于牌照发放时对引入民营资本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政策扶持,至今3 5Ghz运营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3.5Ghz频率由此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因此,对于如何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的频率牌照发放方式,未来仍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并加以完善。
2、完善与规范频串牌照的管理
篇4
关键词:物流园区;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2日
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是指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及运营过程进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为达到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预期目标而采取的组织、管理、决策形式。由于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中涉及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运营管理方(一般为开发主体或其聘用的第三方)、入驻企业、园区外的物流服务需求者以及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因此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物流园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方的利益诉求。
一、国外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实践
由于发达国家的物流园区建设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稳定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目前,政府和地方企业共同参与运营的方式在国外比较常见,政府负责物流园区项目的规划协调、政策支持等,企业则负责物流园区的经营。这其中,以日本和德国的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活动最为典型。
1、日本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实践。在日本,物流园区被称作物流团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由于日本国土面积有限,人口密集,为了缓解土地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缓解污染等状况,也为了减少物流成本,日本政府便开始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目前,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已建设了20多个大型物流园区,将物流企业的各项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保证了物流运作的低成本、高效率,改善了交通状况,优化了城市布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日本的物流园区是建立在政府对物流体制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的。政府对于物流园区的规划有着清晰的定位,根据人口、经济总量、运输总量、区域交通条件确定物流园区的位置、数量和规模,以避免盲目建设;同时,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土地政策、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物流园区的发展予以足够的政策保障支持。物流园区的土地由国家以较低的价格直接出售或出租给团体和私营企业,如物流行业协会,然后由协会以股份制的形式向其会员企业融资,用来购买土地和兴建物流设施,不足的部分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协会和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政府同时为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如周边交通设施的修建等)提供资金。
在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面,主要采用“官民协力”的方式,包括协同组合方式、半官半民方式、共同出资方式、个别方式等。政府并不干预物流园区具体的经营管理,物流园区一般都是由私人集团和株式会社经营,如东京的4家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主体是东京团地仓库株式会社,该公司成立于1966年,主要从事土地的购置和租赁、仓储业、装卸业务、设施设备的租赁以及相关附属业务。但是,对于涉及国民生活的物流园区,政府会委派专人或地方政府长官担任管理人员,如东京都的筑地物流配送中心由政府委派官员担任市场董事长,指导、监督经营。
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形成了以各城市的物流团地为核心,以各种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为节点,循环配送线路所组成的物流体系。
2、德国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实践。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建设物流园区的国家之一,其物流园区的收效最为显著,自成体系的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很多国家比较推崇的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为全世界物流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德国政府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全国规划了40个物流园区,目前已有30多个物流园区建成并投入运营。物流园区是德国大力倡导、扶持发展的集约化运输组织的基本依托。它背靠经济区域,以可供选择的多种运输方式、快捷的运输网络、周到的运输服务,把传统上多为分散的运输企业及运输服务企业吸引到一起,达到集约化的运输目的。
在德国,物流园区初期的土地购买是通过政府来完成的,其他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收益及其日后的运营收入都是由企业来执行。在规划物流园区时,德国一般采取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公司化经营管理,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运输枢纽规划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园区的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对符合规划的物流基地给予资助或提供贷款担保。各州、市政府按照统一规划扶持建设物流园区,并承担主要的投资项目。政府作为投资人,委托负责管理物流园区的企业开展土地购买、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建成后的地产出售、租赁、物业管理和信息服务等活动。政府虽然采取注入资金等直接投资方式,但并不介入干预物流园区的经营,而是成立公益管理公司,进行特许经营,负责物流园区的建设、经营、组织管理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开发与维护,进行市场化运作。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主要侧重于平衡资金,实现管理和服务职能。
二、国外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经验
1、物流园区规划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日本和德国的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中,都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和规划引导。一方面政府对物流园区的布局有着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根据地区特点、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物流园区选址,从而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情况;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物流园区建设给予政策、资金、土地、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持物流园区的市场化运作和公平竞争。此外,政府承担主要的基础性、公益性的物流设施建设,以帮助物流园区获得良好的外部资源支持。
2、物流园区实施市场化运营管理。物流园区的核心功能在于物流业务的整合发展,因此,物流园区作为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形式,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吸引和集聚各种物流资源,将其进行整合配置,在市场作用的调节下,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同时,物流园区产业链的各个组成要素,包括物流园区开发企业、运营管理方、入驻企业、物流客户等,都有相应的利益要求,所追求的都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在追求物流园区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物流园区所能带来的税收及土地增值等方面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是物流园区公益性的要求,也是市场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中引入市场化机制,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和企业管理制度,保障物流园区产业链各参与方经济利益的实现,增强其对物流园区价值创造活动的认可和依赖,进而更有意愿在物流园区进行投资、开展业务,使物流园区步入良性发展的市场化轨道。
3、物流园区的盈利模式应当向着提供增值服务方向发展。仓储和运输服务是大部分物流园区传统的服务项目,但是在提高物流园区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方面,仅局限于传统服务显然无法满足物流客户对于物流运作一体化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开发整合各类物流增值服务成为国外物流园区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德国的物流园区内除了有现代化的高架仓库、数字化管理的专业化仓库、可以进行加工包装的仓库外,还有冷藏集装箱堆场、危险品箱堆场、特种箱堆场以及修箱等物流设施和大型的货运、联运公司、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公司,甚至海关、金融、保险等部门机构的工作点,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加工、交易、转运、海关报关以及金融物流、代采代售、信息等全方位的物流增值,其功能更加专业化、多样化,不仅扩展了物流园区的服务对象,提高了服务水平,更加强了物流园区的辐射力和竞争力,保证了物流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从而推动物流园区的长期稳定经营。
三、我国物流园区运营管理中的问题
相比国外物流园区的发展状况,我国的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一直存在着管理机制不明晰、政策支持不到位、服务领域有限等问题。
1、物流园区管理运营缺乏明确的市场化机制。在我国,目前很多物流园区是政府主导进行开发建设的。由于政府在物流园区开发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其制定了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审批物流园区的开发项目,并提供土地资源,因此政府往往选择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作为开发主体。在运营管理中,政府型的管理模式或公益事业型的管理体制极为常见,企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机制难以落到实处,导致组织机构设置上的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2、物流园区建设政策支持不统一。在各地区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都会为其提供各类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全国性的物流园区发展政策,因此不同地区的政府在土地、融资、税费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不统一,造成了物流园区之间以及物流园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难以实现,影响了物流园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物流园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水电、生活服务等需要政府预先为其提供,但是往往难以落实,这不仅加大了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难度,对未来物流园区土地增值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3、物流园区服务缺乏创新。目前,我国的物流园区的盈利方式主要集中在设施、设备的租用和仓储、运输等物流基本功能的服务方面,劳动密集型特征显著,价格竞争激烈。而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增值服务项目,如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全程的物流服务等则较少涉及,这不仅影响了物流园区服务的专业化、纵深化和一体化发展,而且限制了物流园区的利润空间。同时,物流园区内的企业在缺乏统一信息平台的支持下,资源共享程度低,整合能力有限,无法实现物流的协同运作,这也极大地限制了物流园区整体功能的发挥,使物流园区价值链的整合优势停留在规划中,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四、我国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对策
1、政府要在物流园区开发和运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开发物流园区之前,政府应当在对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充分考量本地区建设物流园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估物流园区建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否成熟,如是否具备较发达的外向型区域经济,是否具有相应规模的物流需求,是否具有较强大的物流载体和信息载体,区域内外的交通条件是否能够支持物流园区的长期发展等,因地制宜地规划开发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选址开发过程中,政府应当积极为物流园区的开发企业创造必要的初期基础条件,如周边的交通设施建设、环保等,同时要出台必要的政策,如土地、税收、融资、招商等,对物流园区的建设给予足够的支持。在物流园区的运营过程中,政府应当帮助园区维护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如协助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管理准则,使物流园区内的企业能够在公平有序的环境下开展业务,维护物流园区的运营环境。
2、在物流园区运营管理中引入市场化机制。无论物流园区采取何种开发模式,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自发建设或是政企联合,在物流园区运营过程中,都应当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拥有自主决策权,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负责物流园区的日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并为物流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服务,通过提供物流设施租赁、配套的物流服务以及商业地产开发来实现盈利;物流园区内的入驻企业根据物流需求信息来获得客户,借助物流园区提供的设施服务客户、获得收益。通过这种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机制,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规则得到有效的协调、管理,从而保证物流园区的长期稳定运营。
3、基于物流园区价值链拓展服务领域。物流园区对物流企业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更应当体现在资源整合上。通过整合信息资源,能够为物流企业提供信息、物流交易、物流载配、物流跟踪、远程车辆监控等服务;通过整合基础设施资源,能够形成更大的运输配置、仓库管理、流通加工、包装储运等一体化物流网络服务体系;通过整合供应链,能够形成一个综合的生产、物流、销售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因此,其资源整合的功能越强,吸引企业集聚的效应就越大,带动的物流需求也就越大,经济效益就会越显著。对于物流园区的开发企业和运营管理企业来说,必须将物流增值服务的开发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发展新兴业态带动物流园区功能升级和服务提升,为物流园区的各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大的价值和回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道臣.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5
经济贸易方面的论文范文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一体化途径
一、横向购并战略
这在近六七年来的国际汽车、石化、信息等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横向购并,使原来生产同类产品(不同型号)的跨国公司之间,可以通过产业内分工而进行的产业内贸易,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分支机构之间的公司内贸易。
二、垂直一体化战略
其形式既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也有借助品牌进行的非股权控制的虚拟一体化方式。在直接的股权控制模式中,跨国公司往往自己投资从事研究与开发或者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确保技术领先的优势。对于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就会获得比较利益,不仅其自身,而且整个世界都会从中受益。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比较优势已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重要基础。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和高级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比较优势已不再为一国所独享。在此情况下,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区位优势,而利用比较优势的能力,则集中于不同国家具有国际能力等。这样,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市场力量,资源贫富、成本高低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国际贸易格局由公司间、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胜,跨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直接投资中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战略,并因普通、标准零部件,则采用全球采购的虚拟一体化模式,以降低成本。这种战略导致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对应于前者,精密零部件在公司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应于后者,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三、研发国际化战略
跨国公司的研发已经不再一味地局限于母国,当地研发(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新产品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前那样有一个生命周期,从而使原来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中产业梯度转移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转移理论遇到挑战,并且给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行技术赶超提出了新的课题。国际贸易动态利益取代静态利益,成为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衡量标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但国际贸易还有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动态利益,包括通过国际贸易促进竞争,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资金积累,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引进和吸收先进理念和制度等。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动态利益的地位上升,应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重要着眼点。
1.国际投资的收益将逐步超过贸易的收益。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虽然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但对资本输出国而言,国际投资收益不能再通过国际贸易的利益加以体现。这是因为国际投资活动是跨国公司借助资本这一纽带所进行的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为了利用某一东道国的要素优势(如优质劳动力),它可能到该国投资设厂,但中间零部件、机器设备则可能来自他国而非母国,生产的产品可以就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出口收益则记在东道国的贸易收支上,跨国公司得到的是投资收益(利润)。如果跨国公司将利润汇回母国,则资本输出国得到了投资收益。
2.外汇增加额、原产国贸易额比进出口额更能反映国际贸易收益。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作用及资源的全球流动,一国的出口产品可能不是本国企业生产的,而是外国甚至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的;出口产品不仅使用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甚至大部分来自进口、来自最终产品进口国的进口。这在加工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据传统的统计方法,加工贸易出口额都记为加工贸易出口国的出口,很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如果采用原产国标准,计一算出口国出口产品的增值率、外汇增加额,则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一国的出口收益、出口创汇状况。
3.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应成为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追求。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在一国市场上从事生产和出口的企业,不仅有本国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出口收入并不为出口国所独享。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时,它们不可避免的会使用转移价格手段转移利润,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直接贸易利益将大打折扣〔但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十分显著,如增加东道国就业和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现念的普及和社会现代化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自主性减少,贸易保护政策效果下降,在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由于国际分工网络的形成、各国国内市场的国际化,使得贸易保护政策实施环境发生变化,单纯考虑本国利益的自主贸易保护政策难有生存余地。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市场相互开放,要求各国对跨国企业给予国民待遇,允许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否则经济全球化的链条将会中断。因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贸易对方国的利益,遵循国际惯例,双边、诸边和多边因素对一国外贸政策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单边保护越来越困难。
经济贸易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市场经济贸易运营的问题及对策
一、市场经济贸易运营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尚不完善,影响市场经济贸易水平。如今,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仍然不尽完善,经常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贸易的运营水平。比如,不同类型层次的区域经济规划内容或交叉或冲突,使规划的制定未能具备针对性和确定性,使经济发展规划无法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也有一部分规划的内容过于关注政绩,反而背离了经济规划的作用,规划显然成为了抓牢政绩的一项手段。这些不良现象必然影响我国市场经济贸易水平,影响贸易运营效果。
(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尚不科学,仍需加以完善。目前,在市场经济贸易运营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各种名目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而一般性的转移支付项目较少。出现这些落差的原因在于专项转移项目规模较大,涉及的资金支付也较大。因此,在市场经济贸易发展运营过程中,相关政策未能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支付机制,影响了经济贸易布局的有效调整。
(三)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多,影响市场经济贸易发展。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往往会反作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然而,这种反作用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完成来体现。我国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形势尚未弄清,使公共服务能力处于低洼状态。一旦公共服务领域不景气,社会负担就会越大越多,对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是一种隐形的挑战。
(四)地方保护主义明显,抑制市场经济贸易步伐。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最忌讳地方保护,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大量地方保护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贸易的步伐,使市场经济贸易的方向有所偏离,使经济贸易的发展目标变得模糊,使地方的经济效益被放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缺乏了地方地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区域之间经济贸易的合作互惠。最终,地方经济贸易会长期处于关门过日子的状态,反而使地方经济贸易发展的脚步过于缓慢。
二、市场经济贸易实现有效运营的对策
(一)政府发挥好自身职能作用,大力完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一是各地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并对自身的权力有清醒的认知。一旦职责明确,权力运营妥当,就可以使自身的职能作用实现正常的发挥,以此来满足市场经济贸易的需求,使经济贸易在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健康运营。二是政府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有全盘的考虑,而不应孤立地看待地方经济贸易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大力完善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使发展规划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理性科学。如此,规划内容才能以市场经济贸易发展为核心内容,摒弃那些不必要的政绩内容,使政府摆正自身位置和经济贸易发展规划的位置,为经济贸易发展水平的提升减少麻烦。
(二)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现经济贸易布局有效调整。市场经济贸易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转移支付项目,这些项目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但是,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环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项目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支付做到有据可依,使资金支付的来龙去脉都能确保真实客观。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也有利于杜绝违法乱纪犯罪现象,使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更易于调整,使经济贸易资源达到优质配置整合。
(三)加大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力度,为市场经济贸易发展创造机遇。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密切相关。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更是经济贸易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因此,公共服务能力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流露。我国必须以社会保障的高度,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确保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社会负担会相应减少,也会反作用于市场经济贸易,为市场经济贸易的稳步运营提供机遇。
(四)彻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市场经济贸易步伐。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步伐。因此,若想实现经济贸易的顺畅运营,就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确保市场经济贸易步伐迈得稳迈得远。这样,必然是以市场经济贸易运营目标的明朗化为前提,有利于客观评价地方经济的地位,实现地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协作和互惠互赢,使各个地域之间的资源实现高效共享,实现生产因素的良性流动,从而全面推动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彻底告别闭门造车的局面。
篇6
第一,美的业绩结果驱动和流程管理方面没有配合。
而美的制变革后,更加看重业绩结果驱动,而把内部管理放弱了。在跨部门流程没有搭建好的情况下,只是以业绩为导向,导致后来的退耕还林,撤销销售公司。尽管几乎所有的家电企业都是以业绩结果驱动,但也需要有相应的流程管理制度管理才能更好的执行。制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管制度如何完善,如果执行落不了地,那么整个系统就会有漏洞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弥补的漏洞会越来越大,最后形成恶性循环的。
从公司整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首先是营销规划的制定层面,如品牌规划、产品线规划、渠道的规划、售后服务、营销推广、营销目标、年度预算、年度规划、市场整合、经营管理、执行:其次是运营层面,就是做具体执行的工作,即美的销售公司这个层面;第三是支持层面,营销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流程会议管理、IT系统方面。实际上,美的规划得很好,但是他们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到营销推广、渠道管理、产品供应保障管理这些方面来看,上面理论很好,而下面执行都是很急功近利的。整个运营层面为了能做到公司规划层制定的目标,却缺乏各种流程衔接,不得不急功近利的做一些业绩,先把资源拿到手再说。于是开始出现这样一些问题,运营层面利用一些小动作就能获得经营一年的奖励,也逐渐促使运营层愿意去做小动作,而不是去踏实的执行。而支持层面看上去是很美,但是落不了地,支持层面要求按公司规则制度执行,运营层面又面对灵活复杂多变的市场,要求机动灵活,造成支持层面和运营层面矛盾重重。运营层在规划层和支持层面的夹击下,不得不畸形延伸,对执行造成了扭曲和变态。
第二,管理的授权和分权没有做好。
授权和分权最主要的是阳光管理,但是他们在费用大包干、权力大包干的情况下,缺乏控制和约束的。这个就是监控机制没有同时完善的问题,过去制时,到区域市场的监管都是商自己把控,毕竟是自己企业,谁也不会监守自盗。但是改为销售公司以后,财权都交由销售公司老总把控,毕竟只是职业经理人,面对时刻的金钱诱惑,而且有很多监控的漏洞,轻松钻到漏洞获利比辛苦年的钱还多,而且被发现的风险很低,那么运营层面出现大批的腐化也不光是个人的问题了。
第三,汇报机制和传达机制不是对等的也不是完善的,汇报系统的畅通也不是有效的。
各个层级、各个销售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市场、核算费用的方法,门户独立造成了下边传不上去,上面的传不下来,造成“肠阻塞”。
第四,营销创新向营销执行力转化的脱节。
美的有个特点是一个部门的人往往一来一大批,一走一大批,所以美的的派系斗争很厉害,总部与大区之间争斗也是很多的。过去,从事业部变为分公司是想以分公司为作战单元,以更好更快的促进他们的执行。但是美的基础是以业绩为导向的,而创新的东西需要流程的配合才能把创新的结果落地。上层的组织、流程、架构都是很好的,但都是理论性的。在实际执行中,却有无序和重复的问题。各个分公司自己牵头做变革,结果变成了军阀割据的小山头。总部理想状态和分公司执行的无序,造成了资源浪费非常厉害。
各地经销商在各个区域经营这么多年,在当地有很优势的资源,如人脉关系、公关能力,而分公司在这方面没有这样的资源储备。经销商经营辈子都会在这里,而销售公司经理不过是几年的任职,人脉的积累是有差异的。例如面对卖场收费,过去经销商靠人脉几千元就可以搞定的事情,美的公司出面就要几万十几万元才行。而且销售公司出面,往往以美的的名义出现的,那么美的作为上市公司要求市场操作是很透明的。而按经销商过去的手法操作,就违背了上市公司的原则。但透明的行为在当地市场则寸步难行。这些对分公司来说都是无力承受的。
这就是营销创新和营销执行力的脱节,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实际状况。
第五,美的企业底线和业务灵活性结合不好。
总部改革的理想是销售公司能更加遵守美的化,遵守市场规则,这是上市公司管理、社会化企业应该遵循的个底线。但是外部环境需要是灵活的,而这个底线和社会、法制、道德、规范要求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再加上认为“水至清则无鱼”的文化,造成美的内部没有实行很好的监管。总部想很好的控制市场,但实际监控过程中不透明,反而很灵活,那么自然会滋生些腐败。企业没有国家机器来支撑,只有靠内部管理,但是很多外部环境是超过内部管理的范围的。就连国家机器那么严格都还有人犯法,所以也不能怪企业存在这些腐败问题,再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落地都有漏洞可钻。
篇7
[关键词]物流地产;物流园区;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013-04
1 引 言
物流地产,是开发商以赢利为目的,根据客户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点,投资、建设所需的物流设施设备,在合适的时间,通过产权转让、出售、出租和物业服务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物流设施不动产,包括与物流业务相关的房地产以及配套物业设施,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关系,供客户开展物流业务。常见的物流地产开发商涉及房地产企业、物流企业、物流投资基金等,客户主要包括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及其配套服务企业如国际货代企业、报关报检企业等。物流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建设的物流设施主要包括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分拨中心、仓储中心等形态。物流地产是由美国普洛斯公司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我国物流地产2002年起步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2003年,美国普洛斯公司挺进中国市场后,我国物流地产市场发展加速,呈现迅速发展态势。
目前,涉及物流地产相关业务领域的有商贸物流开发区、物流聚集区、物流园区等,名词层出不穷,但我国物流地产尚没有规范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报告。根据201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的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全国共有754家物流园区,其中:已经运营的348家,占46%;正在建设的241家,占32%;处于规划中的165家,占22%。从物流园区的区域分布看,长江中游经济区最多,为139 家,然后依次是北部沿海经济区128 家、西南经济区98 家、黄河中游经济区93 家、东部沿海经济区93 家、南部沿海经济区84 家、西北经济区63 家、东北经济区56 家。2013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将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分为三级,确定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29个,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70个。
关于我国物流地产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韩炜比较物流地产同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之异同,探讨物流地产的内涵,分析普洛斯的物流地产运作模式及物流地产的价值创新战略。孟玉飞在介绍我国物流地产和国外物流地产的发展状况基础上,对比国内外物流地产发展特点,提出我国物流地产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陈建校和方静认为高标准专业化物流设施的市场需求,使得物流地产成为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热点,进而在介绍物流地产的内涵与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物流地产现状及其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薛东、孙玉梅、许炳恩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提出影响物流地产市场需求主要因素。目前,物流地产开发商由外资为引导,部分国企物流公司、民营地产公司和电商企业开始积极介入该市场,市场发展空间大,呈现群雄逐鹿的局面。
2 物流地产的特点
2.1 物流地产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加速推进和大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物流地产需求旺盛。一方面,跨国公司深入中国发展,对物流设施设备的需求推动物流市场的发展,对物流地产的需求迫切,如精密仪器行业、进口汽车及其配件行业、药品及食品、品牌服装和鞋包行业等。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国企和民企的采购量持续走高,加之国内快速消费品城市配送、家居和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发展,对标准化、规范化的物流地产及其物流设施设备提出新需求。
2.2 多种所有制企业纷纷跑马圈地
物流地产,土地是核心。自普洛斯2003年进入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国外物流地产投资商在我国发展迅速。澳大利亚麦格理集团的中国策略涉及物流中心项目,新加坡丰树信托投资基金已经在无锡、天津、上海等地开发建立物流地产项目,美国安博置业有限公司在中国已经启动物流地产投资活动。2012年10月25日,澳大利亚最大的工业地产商、全球最大的上市工商业地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的嘉民集团(Goodman)宣布,旗下物流地产基金收购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一座双层坡道式仓储设施,该设施占地约75000平方米,提供可供租赁总面积为76425平方米的仓储空间。到2013年6月30日,嘉民基金在上海、北京、天津、昆山、成都、苏州及嘉兴等7个市场投资17个物流项目,出租率达98.2%。同时,中外运、中远、中储、中铁以及传化、林安、安得、淮矿等国企和民企加速布局,形成错综复杂的竞争态势。
2.3 电商与房地产商分庭对抗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加速融合,2009年京东商城自购1450亩土地建设物流中心,2012年阿里巴巴联合多家企业斥巨资成立菜鸟公司打造物流网络。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不甘落后,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如珠江、华南城、宝湾等对物流地产由兴趣转变为实施。电商大佬与房地产巨头一方谙熟物流仓储的管理,一方擅长地产建设的开发,各自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专长,形成两股势力分庭对抗的局面。
3 物流地产的运营模式
目前,物流地产的运营模式主要有四种。
3.1 地产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
地产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特别是一些工业地产商作为物流地产投资的开发主体,根据客户的物流设施需求,在选址、取得土地并设计、开发建设完成相关物流设施,或者按照客户的具体要求购买、改造既有的物流设施后,再长期出租给客户,通过专业团队为客户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典型代表如普洛斯、AMB(安博公司)等。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建设物流仓储设施,出租给客户并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但不参与客户的日常物流业务经营。截至2013年6月,普洛斯已进入中国29个主要枢纽城市,主导和参与的物流园区数量达103个,租赁面积超过1150万平方米。
地产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的优点是:地产企业在进行物流地产开发的前期,凭借自身优势进行市场规划、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能有效帮助物流企业节约开发建设成本。缺点是:地产公司缺乏物流专业知识和物流运作经验,面对竞争加剧的物流环境,可能出现定位不准、地产营销不利现象。特别地,若小规模地产企业想利用此模式,可能难以承担过高成本。
3.2 物流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
物流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是指物流企业是物流设施投资建设的主体,结合自身物流业务的需要,根据物流设施市场需求,进行设施规划、选址、设计、开发建设活动,拥有并运营物流地产设施,一部分留作自用满足自身物流业务需要,其余部分采用租赁合同方式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设施租赁和物业管理服务。国内大多数物流企业采用该模式,如上海百联集团、大商集团等。其中,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于2003年4月24日正式揭牌开业,由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华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归并而成。百联集团以商业地产和物流作为集团的支撑业务,实行“集团总部―事业部―经营公司”三层次的、以战略管控为主的管理模式,设立八个事业部四个中心,以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物流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的优点是:物流企业进行物流地产开发时,具有较丰富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物流运作经验,可以解决物流企业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且能获得物业折旧费享受税收减免的好处。缺点是:在市场规划时缺乏经验,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不足,非专业化管理导致水平较低,开发建设成本偏高。
3.3 地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直接合作型运营模式
地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型运营模式,是指地产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合作协议等契约方式成立物流地产项目公司,共同出资,合作经营,发挥各自所在领域的比较优势,根据客户的物流设施需求提供一系列的物流设施咨询、租赁和物业管理等服务,按照协议进行项目收益与风险分配。典型代表如华南城投资开发的合肥华南城等。合肥华南城与乾龙物流有限公司运用该种模式,由乾龙物流有限公司专门组织全国、省内多条货运专线、多家快件、物流公司,共同搭建起高效、快速、完善的仓储物流网络,为入驻华南城的商户服务,主要功能包括公共仓库群、加工仓储区、综合性货运市场等。
地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直接合作型运营模式的优点是:二者的结合使得物流地产既具地产企业开发的优势、又具物流企业运营的好处,有利于面对复杂的物流市场环境。缺点是:合作前期可能出现信用风险,合作企业因利益较劲,在物流地产运营后期,出现利益纠纷,难以长期维持继续合作的局面。
3.4 第三方牵头,联系物流商和地产商的间接合作型运营模式
通过第三方将物流商和地产商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对物流商和地产商的资格、实力进行审查,实现联合。物业建成后由第三方中介组织负责招商和管理,开发建设和运营收益也由第三方代为审查且根据协议分配。典型代表如中国腾辉控股集团投资参与建设的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项目。中国腾辉控股集团是集企业控股、投资管理、建设工程、地产物流、传媒贸易等多元化项目的经营与管理的集团公司,下设六家控股子公司,以江浙沪为营运中心,开展全国性业务。
第三方牵头,联系物流商和地产商的间接合作型运营模式的优点是:两个企业可以省去寻找合作伙伴的时间,两个企业的合作既具市场规划、资源整合、开发建设的优势,也具有较丰富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物流运作经验。缺点是:两个企业的合作,对第三方提出严格的要求,第三方必须充分了解两个企业,客观公正协调两个企业合作利益,才能确保有效运行。
3.5 物流地产运营模式比较
结合上述四种模式,比较四种模式如下表所示。可见,物流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物流商和地产商合作运营模式(无论是直接合作还是通过第三方牵头),他们具有物流专业知识和物流运作经验。物流商和地产商合作运营模式、地产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在市场规划、资源整合和项目开发建设方面,具有经验。
物流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与地产企业主导型运营模式各具优势,而物流商与地产商合作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前期存在信用风险,后期又可能出现利益纠纷。第三方模式引导解决物流商与地产商间的风险问题,自身可能承担巨大的责任。
4 我国物流地产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
4.1 物流地产与物流园区概念混淆
物流地产2002年开始在中国兴起,而中国物流园区最早于1998 年出现于深圳平湖物流基地。由于物流业造词运动此起彼伏,致使物流地产与物流园区等术语的概念、性质混为一谈,如物流地产是不是物流园区所占的土地?物流园区是不是比物流地产的占地面积大?物流地产和物流园区是不是同一种实体的不同说法?由于概念的混淆,政府管理和服务缺乏针对性,导致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难以落实,部分企业处于观望状态,出现难以抉择等问题。
4.2 物流地产市场需求供给不匹配
物流地产开发商在对物流地产进行定位时,可能出于以下种种原因,致使地产发展定位不明确:一是利益导向,物流地产商为了追逐满足市场发展迅速行业的仓储需求,盲目追求土地面积大小。二是缺乏详细市场调研,不同城市的人口数量、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市政建设规划不同,部分地区某类物流地产达到饱和状态,部分地区急需某种行业的物流地产,还有部分地区出现某种行业的物流地产过剩,但因对市场实际物流需求不明确,加剧项目决策风险。三是缺乏与城市规划有效衔接,致使交通线路衔接不畅、仓储类型配套设施不全、运输效率较低、中转联运难以实现等。
4.3 外资企业加剧国内的企业竞争压力
目前,亚洲最大的工业及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和服务商普洛斯、全球最大“物流地产开发商”之一的美国安博地产、澳大利亚最大的工业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之一同时又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地产基金管理人之一的嘉民集团、因地制宜地推出高性价比倡导持续性环保理念的盖世理公司等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同台共舞,人力资源、资金实力、物流地产经验和经营理念不同的各种物流地产主体相互交织,加剧竞争态势。
4.4 企业对土地占而不建或擅自改变用途
自2001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不同程度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实际执行实施中往往偏离既定的途径。例如,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13号)第一条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止,对物流企业自有的(包括自用和出租)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及其他优惠相关政策。很多企业以获取优惠为目的,进军物流地产,一旦获得土地使用权,却采取占而不建的圈地行为,等到土地升值,再变卖出去,从中获得高额利润;或者企业占有土地后再想方设法改变土地用途,将获得的物流用地转向纯商业地产和房地产方向,使物流业政策大打折扣。
4.5 物流地产缺乏人才
随着物流地产的发展,物流地产人才短缺显得紧迫,同时伴随着中级和初级的物流工程师和技术人才匮乏。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物流地产方面专业书籍,也没有高校专门开设物流地产课程,严重阻碍物流地产的健康发展。
5 促进物流地产健康发展的应对之道
5.1 明确界定和规范使用物流地产与物流园区等术语
物流园区是为满足货物转运、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等规模化物流需求,依托区位交通条件,与城市综合功能和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公共性物流基础设施群,是由统一运营主体管理、众多物流业者经营的物流运作集结地,是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企业集聚、经营集约的物流功能集聚区[12]。物流地产与物流园区存在的区别是:一是物流园区更多是政府规划建设,或政府给予支持,而物流地产主要是企业主导规划建设多;二是物流园区比物流地产更倾向于注重城市综合发展,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结合市场需求,考虑城市发展,如《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是物流园区的政策纲领性文件,而物流地产尚无此待遇。国家应标准明确界定物流园区、物流地产、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相关概念术语,政府官方文件以国家标准术语界定进行使用,防止概念不清,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5.2 广泛吸收消化物流地产的经验为我所用
学习国外巨头开发物流地产的方法和经验,洋为中用,先为后用,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如沃尔玛子公司盖世理公司推出高性价比可持续性措施的环保理念应用于物流地产项目。中国物流地产商应积极从环境角度实践物流地产,倡导“绿色物流地产”、“可持续物流地产”等,同时努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智能技术于物流地产项目,走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地产之路。
5.3 强化物流地产发展的政策支持
2001年至今,我国颁发和实施的涉及物流业的政策文件有《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经贸运行〔2001〕189号)、《关于开展试点设立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外经贸资一函〔2002〕615号)、《关于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发改运行〔2004〕1617号)、《关于加强流通法律工作的若干意见》(商法发〔2005〕400号)、《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53号)、《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关于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13号)等,但专门涉及物流地产方面却很少。政府应在物流地产的定位、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拟定具有操作性、规范性政策,防止地产商单纯圈地造势、圈而不开、开而不发现象,强化对专业性领域强、富有代表性的物流地产项目进行监督与考核,促进物流地产的有序开发和健康发展。
5.4 确保物流地产规划开发建设紧扣市场需求
地产商开发物流地产时,应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结合地域特征和市场物流需求,选择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机会的定位,千方百计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提升物流地产等级层次。各级政府应结合五年和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将物流地产纳入其中,使物流地产规划既着眼未来,又面向现实需求,优化物流地产结构,整合物流地产资源,发挥市场机制,实现物流地产的升级换代。
5.5 加快物流地产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有许多高等学校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还有许多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但几乎没有涉及物流地产的内容,或者说物流地产知识微乎其微。因此,积极探讨物流地产人才开发,优化物流专业和课程内容体系,将物流地产内容充实其中,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对物流地产人才进行培养,促进物流地产人才成长。同时,针对物流地产开发、建设和运营绩效的提升需求,完善物流地产企业的规范考核,利用倒逼机制,对物流地产商的在职人力资源,推拉结合,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方式,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活动,提升能力,为物流地产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建校,方静.我国物流地产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9,28(4):26-36.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R].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2012.http://.cn/u/cms/www/201212/28111017 tjgq.pdf.
[3]韩炜.基于顾客需求的物流地产价值创新[J].物流技术,2007,26(2):28-30.
[4]孟玉飞.国内外物流地产发展对比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11):79-83.
[5]薛东,孙玉梅,许炳恩.我国物流地产市场分析[J].综合运输,2012(10):33-37.
[6]于文婕,潘沩.嘉民基金另类扩张:为何偏爱物流地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8-19(26).
篇8
策划推进公司的业务运营战略、流程与计划,组织协调公司各部门执行、实现公司的运营目标。
传媒运营总监的工作内容:
修订及执行公司战略规划及与日常营运作相关的制度体系、业务流程;
策划推进及组织协调公司重大运营计划、进行市场发展跟踪和策略调整;
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并优化完善;
制定公司运营标准并监督实施;
制定公司运营指标、年度发展计划,推动并确保营业指标的顺利完成;
制定运营中心各部门的战略发展和业务计划,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建设和发展优秀的运营队伍;
完成总经理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
职位描述:
1、在公司经营战略指导下,进行市场调查和反馈,组织友众汽车传媒公司的整体定位、风格设计、业务方向的综合策划,确立公司定位与发展方向;
2、组织目标市场、竞争态势、客户需求等的调查,撰写市场分析与评述,创意新的赢利模式,策划广告业务的运营、业务拓展和产品销售的综合推广措施,推动传媒公司商业模式的形成和相关广告的设计、优化;
3、根据公司定位及运营项目策划,确定相应栏目及方针,依此从信息源中筛选信息内容,进行内容的具体规划,并制定具体运营项目的工作计划,组织运营项目的实施;
4、与其他广告传媒运营商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发展与培养合作伙伴,协调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资源,开展运营项目的推广工作,提高有效访问量,保证汽车广告运营项目的顺利执行与业务目标的达成;
5、根据业绩、市场反馈等对汽车广告运营项目进行监督、控制和绩效评估,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与内容,保证项目运营目标的持续达成;
6、根据公司经营方针和部门业务需要,合理设置部门组织结构和岗位,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员工能力,对员工绩效进行管理,提升部门工作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
任职资格:
1、能独立进行大型传媒广告业务的整体开发及市场推广;
2、有丰富的市场策划、营销推广、广告媒体工作经验,从事过传媒公司的整体运营工作;
篇9
传媒运营总监的工作内容:
修订及执行公司战略规划及与日常营运作相关的制度体系、业务流程;
策划推进及组织协调公司重大运营计划、进行市场发展跟踪和策略调整;
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并优化完善;
制定公司运营标准并监督实施;
制定公司运营指标、年度发展计划,推动并确保营业指标的顺利完成;
制定运营中心各部门的战略发展和业务计划,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建设和发展优秀的运营队伍;
完成总经理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
职位描述:
1、在公司经营战略指导下,进行市场调查和反馈,组织友众汽车传媒公司的整体定位、风格设计、业务方向的综合策划,确立公司定位与发展方向;
2、组织目标市场、竞争态势、客户需求等的调查,撰写市场分析与评述,创意新的赢利模式,策划广告业务的运营、业务拓展和产品销售的综合推广措施,推动传媒公司商业模式的形成和相关广告的设计、优化;
3、根据公司定位及运营项目策划,确定相应栏目及方针,依此从信息源中筛选信息内容,进行内容的具体规划,并制定具体运营项目的工作计划,组织运营项目的实施;
4、与其他广告传媒运营商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发展与培养合作伙伴,协调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资源,开展运营项目的推广工作,提高有效访问量,保证汽车广告运营项目的顺利执行与业务目标的达成;
5、根据业绩、市场反馈等对汽车广告运营项目进行监督、控制和绩效评估,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与内容,保证项目运营目标的持续达成;
6、根据公司经营方针和部门业务需要,合理设置部门组织结构和岗位,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员工能力,对员工绩效进行管理,提升部门工作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
任职资格:
1、能独立进行大型传媒广告业务的整体开发及市场推广;
2、有丰富的市场策划、营销推广、广告媒体工作经验,从事过传媒公司的整体运营工作;
篇10
国资国企改革不仅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且影响着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的进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某种意义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不仅可以为经济体制的其他各项改革创造条件,而且可以为社会体制的其他各项改革提供支持。如果国资国企改革不能深化,其他的各项改革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阻碍。经过长期探索与近几年精心准备,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已十分明确,相应政策已陆续出台,“十三五”期间将积极稳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力争在“十三五”结束能够实现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目标。就“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基本思路而言,国有资产管理要实现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要向外资民资开放并要求大多数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并搭建市场化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要构建全新的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就“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而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组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难点是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发力;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提升国有资本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
“十三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为此,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扫清障碍,并保持改革思路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相协调。具体而言,要从国资管理及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入手,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按照政府国资管理与国有企业经营分开(简称“政企分开”)、政府国资管理与国有资本运营分开(简称“政资分开”)、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分开(简称“资企分开”) “三分开”的规划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建立行政层、运营层、经营层相互分权制衡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到“以管资本为主”。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要按照“管资本为主”的要求把国资管理尤其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权力转交给市场,进行行政管理职能与产权代表职能的分离。国资管理的两种不同职能分别由两个不同的主体行使,尤其是产权代表职能更应强调由市场化的主体来行使。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是国资管理机构的更多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以管资本为主的新国资管理模式,除了要推动国资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外,还要搭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平台,并塑造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在某种意义上,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平台应以新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下简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为依托,把不依赖政府行政力量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塑造成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
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及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强调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允许外资民资等入股参股或控股这些经营领域的国有企业,从而实现这些经营领域的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允许外资民资入股参股或控股,是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就当下中国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更迫切。当然,在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就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而言,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可以继续保持国有资本的绝对控制;在重要领域如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可以适度引入非公有资本而实现国有资本的相对控股;在一般领域如钢铁煤炭设备制造等,可以更多地引入非公有资本只保留国有资本的参股甚至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通过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可以推进这些领域及其他领域各种资本共同入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的增加。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仍可以允许少数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对于少数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应以“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公示。没有列入“负面清单”的领域或行业,原则上都应该允许非公有资本自由进入。
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并搭建市场化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是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思路上,国务院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授权主体,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是被授权的对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直接把国有资本运营权授给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应成为国有资本出资者代表授权的运营主体,各级政府直接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授权。在直接授权模式下,政府、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晰且简单,各主体的职责权限比较明确,能够更好地形成相互分权、互相制衡的格局。而且,直接授权模式作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更符合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与简政放权的要求。
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国资改革,要求把国资管理尤其是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权力转交给市场化的主体。为此,代表国家成为国有资本出资者并分级行使产权的各级政府,可以在本级政府辖区内组建若干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并授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从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无行政级别,也得不到政府的行政支持,只作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具体而言,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市场化运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取消行政级别,从而彻底避免行政力量对公司经营的干预;二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从公司治理到高管人员聘用等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经营管理;三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必须履行信息公开透明的义务,定期披露公司经营的重大事项,以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四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还要落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政策要求,实现国有股权从某些国有企业或国有公司的部分退出甚至全部退出。
构建全新的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要求国资管理体制要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改革方向相一致,并形成相互分权、互相制衡的格局。主张构建由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层、国有资本运营的运营层、国有企业经营的经营层三个层次构成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在三层次的国资管理体制中,国资管理机构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一个层次,应通过国资管理机构的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构建国资管理的行政层次,与这一层次的改革相适应,要实行行政管理职能与产权代表职能的分离,使国资管理机构专注于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国有资本运营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二个层次,通过各级政府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直接授权,构建国有资本运营的运营层次,若干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履行产权代表职能,以产权纽带连接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的国有企业或国有公司,成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主体,从事国有资本的专业化运营;国有企业经营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三个层次,应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构建市场化的国有企业经营层次。
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三个层次按政资分开、政企分开、资企分开的改革逻辑,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相互连接,推动国资管理由“管人管事管资产”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具体而言,国有企业经营层主要通过国有股控参股的产权纽带实现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国有资本运营层的连接;国资管理行政层的构建要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及深化国资改革的要求而与国资管理的运营层和经营层相适应;各级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国资管理机构应调整“瘦身”,按照小机构、大市场的模式发展成为依法专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小行政管理机构”,并剥离产权代表职能而支持“大资本运营市场”的构建,使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发展成为市场化的资本运营主体,使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从而发挥国资管理行政层对国有资本运营层和国有企业经营层的支持作用。
“十三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十三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改革面大且影响力大,为了防止国资国企改革徘徊不前或改革“异化”,必须抓住重点与难点。从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的构建来看,应抓住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运营公司组建这一重点进行改革,力求在单一所有制领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问题上尽快突破。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组建。
“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作为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应率先明确其功能定位,并着眼于功能区分进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虽然都是被授权从事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但二者在职能上会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职能上可定位于纯资本运营,是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跨所有制、跨区域甚至跨国界从事国有资本运营,不仅追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而且追求国有资本收益最大化;在遵循市场公平竞争的大原则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依托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专业化资本运营人才、科学化的股权投资组合等,不断提升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具体运营上,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的持股、国有股权的减持变现及各种资本运营技巧的运用而追求收益;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既可以对国有企业持股、增持、减持甚至变现退出,也可以对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持股、增持、减持或在获取收益后全部变现退出;待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从事跨国投资和跨国资本运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职能上定位于产业投资的国有股权经营,其依托产业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不同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产业布局上会各有侧重,就某一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而言,要在其国有股权分布的领域通过国有股权经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大型或特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可以跨一个以上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产业领域,并在这些产业领域中发挥国有资本控制力、影响力及带动力的作用。
着眼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区分,可以以新设方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重组方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所谓新设,是指各级政府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出资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比如在中央政府层面,未来3-5年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00亿―1000亿,设立2―3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设立后,中央政府还可以分次把一些产业属性不强、国有相对控股与参股公司的国有股权直接划转给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所谓重组是指依托现有条件成熟的国有企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和少量国有资本增量注入而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设立上要重视产业属性及产业升级导向,尤其中央政府层面的央企不仅分布在国民经济的若干大产业,而且往往都处于各产业的上端或上游。因此,哪些央企集团可以重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中央政府层面重组设立多少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反复论证,倾听多方面意见与建议。当然,通过新设方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重组方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相对而言的,不具有绝对性。而且,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设立及运营过程中,应取消行政级别,并实现其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实行彻底地去行政化,使其成为专业化的市场主体。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难点是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
“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打破单一所有制领域的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这些单一所有制领域向非公有资本的部分或全部开放,加大这些领域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所谓单一所有制领域是指不对外资民资开放或限制外资民资进入的产业或经营项目。这些单一所有制领域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或国有企业相对垄断经营,如石油石化、电信、电网电力、烟草、铁路等;还有很多领域,虽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但实际上仍然无法改变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控制的格局,如航空、公路、城市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交地铁等)、教育、医疗等,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不仅难度大而且进入的程度较低,难以与国有资本公平竞争。因此,要率先推进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效应。
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要从两个层面发力:一是加大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力度,二是加大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力度。具体而言,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主要通过两种改革路径:一是单一所有制领域对外资民资开放,允许外资民资进入到这些领域与国有资本公平竞争;二是单一所有制领域的国企引入非公有资本进行产权多元化股份制改革。这两种路径应该同步推进。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主要是要求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进行引入非公有资本的股份制改革而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是对“国有股一股独大”进行改革,难点是国有股如何减持及国有资本如何退出。在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中,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阻力之一在于行政干预。要坚决摒弃行政准入与行政批准的思维及做法,引入“法无禁止即可入”的规则。对于少数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领域或行业,应以“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公示;只要没有“负面清单”公示,非公有资本都可以按“法无禁止即可入”的规则进入到这些领域或行业进行投资。
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
通过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建立起与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相适应的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久调不优”、“越调越失衡”的问题。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不再是调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而是优化提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国有资本流动而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提升国有资本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
“十三五”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向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转变。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指国有经济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经济总量中占比调整,国有资本的流动是指国有资本依托市场化手段而进行的跨区域、跨国别、跨领域、跨产业、跨行业的流动,以及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流动。与以国有企业分布为依托的国有经济相比,在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条件下,国有资本的流动性高得多;国有资本的流动性越强,越能契合市场发展的动态需求,国有资本的进退就更为灵活。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国有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更多依赖国有资本的流动而实现向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提升的转变。“十三五”期间,通过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国有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升,不仅能大大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体现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应定位于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作用,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与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及战略定位相对接,依托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专业化市场运作,实现国有资本从经营效率低下的领域和部分传统产业退出,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集中、向关系国家战略的关键行业集中、向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向效率高的业务板块集中。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要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经济转型方向相适应。
世界经济转型改变了全球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国内的新需求、新增长、新消费也在迅速崛起并将在“十三五”期间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为此,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与“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的经济转型方向相适应。具体而言,一是“十三五”期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必须盯紧世界消费模式及消费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国际国内的经济转型方向,关注“十三五”规划中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领域,通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积极推进这些领域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升级,使之更好地适应并满足新需求、新增长、新消费、的更高要求。二是确保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相一致。通过国有资本流动引导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并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以及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成长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造条件。三是强调科技创新对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引领作用。引导国有资本流向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新产业新业态,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着力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和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