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效益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效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营效益分析

篇1

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本文主要就黄淮海地区农林复合经营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实现当地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1 黄淮海地区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总结

农林复合经营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为基本原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是一种林、农、牧、渔等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常见模式有:

模式1:林农复合型是一种实现了同一土地单位上林木与农作物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根据组成成分不同又可分为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农林并举这三类。常见的形式有林农间作型、绿篱型、农田林网型等。模式2:林牧(渔)复合型是一种在同一土地单位上将林木与农作物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它主要包括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以及林渔结合型等类型。模式3:林农牧(渔)复合型是指在同一土地单位上综合经营林业、农业、渔业,各产业间可以相互结合,有效地提升了经营效率,在当地比较普遍。模式4:特种农林复合型,这种经营模式主要以生产特殊品种的农林产品为目标,主要包括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林木混交型、林-药间作型等复合系统。

2 农林复合经营的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分析 徐州市丰县有一农户选用在种植金银花的地里养鸡这一模式,近年来取得了良好收益。这一农户承包了220亩地种植金银花,承包价为每年单千斤小麦的价格。金银花生长周期一般为20年,第三年进入盛产期。金银花采花期结束后其叶子即可以出售也可以打碎做饲料。金银花枝晒干也可以用做饲料。在金银花地里的鸡都是散养的,其主要食物为地里的虫还有由金银花叶子和枝干做成的饲料。这种鸡的肉口感纯正,肉嫩且香,而且其鸡蛋营养价值极高,因此这种鸡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为详细分析种植金银花的经济效益,运用净现值法来分析这种投资法案。净现值(NPV)计算公式为:

NPV=■■-C

式中:NPV――净现值;NPV■――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K――贴现率(资本成本或企业要求的报酬率);n――项目预计使用年限;C――初始投资额

表1 金银花种植初始投资额表 单位:元/亩

注:土地价格按单千斤小麦的价格折算(文中小麦价格为1.6元/千斤)

实地调查得知单种植金银花每年每亩地净收益(净收益=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大约为5000元,假设投资成本为10%,则:净现值为22570。由此可知:在金银花地里养鸡的成本低,每只鸡大约为100元,因此收入也很可观。

2.2 生态效益分析 丰县自进行农林复合经营以来,农田林网完善、河道退耕还林、新农村村庄绿化等一批高标准造林工程得以实施,全县15万亩重点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和沙化程度显著降低。丰县农林复合经营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防风沙和土壤改良两个方面:一是防风沙。丰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有效地降低了风速,并改变了其他一系列小气候因子;二是土壤改良。实施农林复合经营使当地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3 社会效益分析 ①林业覆盖率提高。自实施农林复合经营之后,丰县林业用地面积87.2万亩,村庄绿化覆盖率为65.3%,林木覆盖率38.98%,高出全省平均的21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林网面积115万亩,林网率98.5%,四旁植树2600万株,活立木蓄积330万立方米。②林木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近几年,丰县共发生林木病虫害1.9万亩,防治面积1.86万亩,防治率为97.9%;林木病虫监测覆盖率达9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产地检疫苗木48万株,产地检疫率达99%。③木材加工业发展迅速。由上分析可知,丰县具有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外部条件。近年来,丰县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林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效林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木材加工产业体系。

3 政策建议

3.1 加强对农林复合经营的宣传教育 农民是农林复合经营的主体,而农民本身接受的文化知识较少,素质偏低,因此通过多种有效渠道,在农民群众中深入宣传农林复合经营的基本知识很重要。加强人们对农林复合经营的认识,有利于人们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农林复合经营的推广。

3.2 政府应加强对农林复合经营的投入,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林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林业相关产业需要政府的关注与资金投入。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农林复合经营管理机构,以致于农林复合经营无法形成规模等。因此,建立专门的农林复合经营管理机构十分重要。

3.3 提高农林复合经营的科技含量,努力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缺乏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定量研究;在技术研发中,组装配套技术研究不足;技术水平与地方建设的结合度不高等。因此,经营单位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林复合经营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刘世岩,曹有成,等.混农林业及其应用概况[J].防护林科技,2010.

篇2

医院开展经济运行的管理工作,并非仅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还要对医院的社会效益给予充分考虑。至此,在对医院实施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全面、充分的考虑成本效益,促使医院经济性和公益性相结合。本文通过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法,探讨其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意义,最后就医院在经营管理当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具体对策进行论述,以此为相关领域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医院;经营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法

伴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在社会运行中变得更为科学、规范。然而当前一些医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经济性和公益性之间出现失衡状况,医院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等。所以,在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促使其能够为广大人民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对当前所存在的看病难状况予以改善,需要重视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和实施步骤

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种在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具有决策性的方法,通过科学对比项目中的整体效益和投入成本,有效评估相关项目的实际实施价值。通常状况下,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政府相关部门相应经济决策工作中予以运用,能够促使投入最小成本而获取最大收入效益的目标得以实现。针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际应用来讲,通常在评估公共事业社会效益的经济工作中较多运用,而在开展评估工作中,项目的实际效益及成本被很好的予以呈现,并且还做到了相应量化。

2.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明确项目的成本;二是对项目的额外收益进行确定;三是就项目实施当中可实现节约的相应费用给予确定,然后将预期投入成本和收入效益的相应对比表进行制作;四是评估和量化项目的具体成本和实际收益。

二、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全面掌控医院各专科的运行情况医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将成本效益分析法予以运用,核算医院各专科的收入效益及投入成本。医院的经营管理者能够全面了解医院各专科相关数据和指标,以此对各专科实际运行状况进行掌握,并将这些数据及情况作为工作开展依据,制定与医院现实情况相符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使医院管理现状得以改善,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

2.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在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管理医院财务,分析和评价医院的经济活动,就医院资源利用信息及医疗服务予以提供等。为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实质性提高,针对医院经营管理运行来讲,将成本效益分析法融入其中,能够有效控制医院经济活动的相应成本,促使医院充分及有效的运用资源,提高医院各种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避免或减少资源浪费状况,达到有效控制医院医疗成本、医疗患者相关费用成本、减少其治病医疗负担的目的。

三、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质对策

1.基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高效控制医疗成本在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促使有效控制医疗成本的目的得以实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基于此,对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全面建设,还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医院经济运行的顺利运转,要求医疗机构尽可能节约医疗成本,促使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将其所具有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予以满足。此外,对于公立医院来讲,要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给予充分利用,有效管理医院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成本投入,分析并核算医院在实际成本投入和具体收入收益的数据,控制各科室的投入成本,促使公立医院在今后发展中更为健康及可持续。

2.综合考量成本投入与社会收益,实现成本效益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成本效益分析主要包含有考核、控制、分析及预测等,由于成本利益分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包含医院的各个方面,甚至与医院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医院乃至全体职工开展成本维护的实质基础。因此,医院可成立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小组,由院长带头,由财务执行具体和细化的成本核算工作,而其余部门给予配合和响应,从而形成全院参与及相互配合的成本管理系统。在医院日常经济运行中,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考量医院的成本投入,此外,还应对相应社会收益进行深入分析及比较,以此作为医院今后经济运行的指导标准,医院的社会效益也将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中需要首先考量的基础因素,使成本效益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及客观性得到有效保证。此外,针对医院投入成本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医院医疗人力需要给予一定的成本投入,医院内部员工开展定期培训也需要相应成本投入,医疗资源的大量使用更需要诸多成本投入,以及医疗设备的维护升级及水电方面的消耗支出等,这些支出及投入均体现了分析结果方面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另外,基于社会收益方面相关要素分析,医院开展相应科研工作,就原有的操作程序合理简化,提升医院工作效率,从而达到保证医院医疗效果准确性及有效性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一些医院在具体科研工作当中,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收益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有效运用,对此类收益实施相应评估及分析,以此就可体现分析效果的全面性。

3.以医院公益性为支撑,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有效融合对公立医院来说,其经营活动主要以公益性为目的,因此,政府针对公立医院相应投入力度要不断加大及多元化,强化其内在的责任感,就国民健康策略给予不断完善及创新,对我国人民群众在就医方面的负担给予减轻,有效缓解当前所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对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不断完善,扩大辐射范围,使更多人群受益,并为我国人民提供安全及价廉的医疗服务。此外,公益性医院应摒弃经济利益的束缚,不断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就其经济运行机制给予不断完善,促进医院在服务性及公益性方面得到保证,从而为我国人民提供充足的医疗保障。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融入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能够为医院带来更多实际利益,还可对财务纠纷给予避免,这不仅是医院自身的实际需求,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框架下的现实需求。所以,应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充分运用到医院经营管理中。此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规范,应以医院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为基础,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对策,从而促使医院经济安全运行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明莉.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经济师,2013(10).

2.储振华,杜乐勋.国外卫生经济学中成本与效益分析方法的运用.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85(01).

篇3

【关键词】农村供水工程;效益;影响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从中央到地方着重解决的一件大事。随着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急剧提高,而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之一的农村供水工程也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对于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即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对生态环境也不免有一些的影响。

1 效益分析

1.1 社会效益分析

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广大农村群众由于长期缺乏卫生饮用水而造成的“脏、乱、差”现象,使广大农民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减少了由于生活用水而产生流行性疾病的机会,进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卫生条件有了改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稳定了民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为农村创造了基础性条件。首先,由于有了水的保证,创造了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将可促进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并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化进程,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其次,由于区域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和人们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由于群众的饮水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将得到逐步提高,饮食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促使当地经济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第四,群众还可以利用节约的自来水,并充分收集雨水和利用原有水源,进一步发展小部分的庭院经济,从而丰富群众的“菜篮子”,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第五、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供了依据。为中央提出的2020年年底全面建成小康型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经济效益分析

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节约了一大笔医药费开支,节省了劳力,发展了庭院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地区经济。按每人每年可节约药费20元,每户4人计算,每年每户可节约药费80元。节省了取水工,解放了劳动力。按每担水(按60升)1小时计算,每人每年需水360担。每户每年节工为1*4*360=1440小时,一个劳工按工作8小时10元计算,则每户每年可节省1800元,另外充余的水源还可以灌溉,更有利于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按每人增收50元计算,每户可增加200元。

1.3 环境效益

农村饮水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农村改灶、改厨、改厕和改造环境,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改观。环境卫生用水的增加、农民生活习惯的改变,都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水环境状况与社会区域人口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水不但可以影响人的体魄,也影响人的智能,钟灵毓秀,水利通过改善环境促进经济、效能和信息的发展,改善社会环境。反过来社会环境影响人的素质,人类对水的利用调节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或创造出新的有利于人类的生态系统,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否则招致生态自然灾害,危机人类的生存。

2 生态环境影响

篇4

关键词:经营效益;经济管理;资金管理;内部审核

一、引言

企业的经济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所谓企业经济管理,从整体上看,就是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员工、各项生产活动以及会计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和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日趋深入,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因素,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不但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营效益,而且会推动企业进一步的扩张与发展,所以,企业一定要不断补充和改革经济管理方法,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策

(一)转变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经济管理是近些年才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所以在企业中的采用度并不是很高。就目前我国的企业经营现状来看,很多企业还对经济管理这个新名词很陌生,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它们还是采用比较落后的企业管理办法,在企业决策时,不能广泛地听取员工的意见,在一些经济决策上造成失误,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新的经济背景下,相关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采用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重视人才,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二)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实力的大小是由资金的多少的来体现的,一个企业流动资金的多少也体现着企业的经营现状和融资能力。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对资金这一指标严格管理,对于企业日常存放的现金,一定要做好收支记录,每一笔收支必须有相应的原始凭证做证明,同时,对于企业的各项资金投资,也要记录在案,这些工作都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明晰资金存量,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转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良性运转。(三)做好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核算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开展的基础。做好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成本做好核算,并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采用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为产品制定出一个符合市场定位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企业管理者也要要求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对制造费用和人工成本详细核算,最大限度地节约中间成本,提高企业的总收入。(四)定期预算。预算工作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预算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日常运转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再加上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出一定的预算方案。在预算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资金预算工作,开展资金预算工作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把握企业经营目标,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良好的规划,同时对一些重大经济事件做好事前控制。(五)制定良好的经济管理方案。良好的经济管理方案是实现高效经济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在企业内部,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充分分析企业的现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出良好的经济管理方案。经济管理方案的制定,要求制定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很了解,再结合所处的经济背景,提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案,此外,制定人员要充分吸取以往经济管理中的失误,总结经验教训,对旧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力度

(一)保证经济管理目标与企业日常活动相一致。经济管理工作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它牵扯着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与每个员工都密切相关。在制定企业经济管理目标时,首先应该深入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优缺点,并结合时代经济背景以及政府政策的倾向做出正确的管理目标,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不能与企业的日常活动相脱节,否则就完全体现不出来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内部要加强资金预算与控制工作,以确保企业能够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就目前各大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资金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公司的财务制度混乱导致资金去向不明,这种情况在企业中屡见不鲜,由于制度的漏洞和监管的疏忽,造成企业的库存现金与账面不符,存在着较多的白条抵库现象,出纳人员没有尽到责任,导致资金出现很大的空缺,其二,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应收账款属于企业的负债,应收账款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流通不畅,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破产。这两大问题都需要企业想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对库存现金每日清查盘点,对于应收账款的问题,企业在进行销售时一定要慎重,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客户交易,避免坏账的发生。(三)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经济管理工作最后的落脚点是员工的工作,因此,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的力度,必须要提高相关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要发展,必须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管理队伍,因此,企业要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对于已经在岗的员工,要对他们定期的继续教育,可以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辅导和授课,夯实他们的经济管理理论功底,不定时的指派员工到国内先进企业内部考察学习,把优秀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吸收进入自己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一定要对经济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强经济管理的力度,在企业中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经济管理机制,保证企业能够高效地看展生产经营活动,树立企业品牌,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连瑞 单位:山东华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卫琴.加强财务管理力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J].财经界(学术版),2013(09):118---120.

篇5

摘要:复杂适应系统是由多个利益群体所形成的共同利益的集合体,它是协同竞争效应产生的载体。单个利益群体之所以愿意加入博弈的复杂适应系统,是因为它可以借助系统中的协同竞争来获得单靠自身力量所无法获得的价值提升。然而这个过程也正是本文所研究的复杂适应系统中利益群体博弈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利益群体博弈协同竞争

1.前言

复杂适应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由系统中各个阶层和各种利益点交织而成,在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复杂的交易和利益冲突。复杂适应系统总是在外部环境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作用下处在组织结构或功能的不断演化之中,竞争与协同的矛盾运动贯穿于组织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复杂适应系统中的各种利益群体都在动态中运行,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其中稳定与平衡是运动的一种趋势,而波动、不平衡、矛盾等才是运动的常态,系统在矛盾运动中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从复杂性科学理论看,复杂适应系统不是社会稳定和均衡的结果,而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各个利益群体在不稳定的状况下彼此不断调整关系即利益博弈的结果。

2.复杂适应系统中利益群体博弈的主要内容

复杂适应系统是由多个利益群体所形成的共同利益的集合体,它是利益群体博弈产生的载体。单个利益群体之所以愿意加入博弈,是因为它可以借助系统中的博弈来获得单靠自身力量所无法获得的价值提升。

在复杂适应系统中利益群体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不同利益群体的协同竞争。协同竞争是指利益群体在复杂适应系统中获得的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所无法实现的价值提升。协同竞争不同于互补效应,互补效应是由于资源上的互补性所造成的效应,而协同竞争效应主要是通过利益群体之间的协同竞争而导致的“1+1>2”的效应,是一个大于个体独立运作效应总和的效应。这里对协同竞争的解释比较强调其经济学含义,亦即利益群体在协同竞争过程中取得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协同竞争是利益群体博弈的复杂适应系统形成并能够维持下去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利益群体加入复杂适应系统的根本理由。

竞争是利益群体生存所面临的基本环境,也是利益群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利益群体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处于竞争的压力之下,并受到竞争的深刻影响。竞争是永恒的,同时又是多变的。利益群体的竞争目标逐渐从过去单纯地追求内部资源整合转向与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之间日益密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协同是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利益群体单靠自身力量来维持长期竞争优势非常困难,利益群体为了弥补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局限,必须与其他利益群体相联合。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协同竞争已经成为利益群体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协同竞争的深入发展使利益群体间的竞争行为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一是竞争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再单纯表现为单个利益群体间的较量,而是表现为价值链上相关利益群体组成的系统间的竞争,即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从而增加了利益群体之间竞争行为的系统复杂性;二是竞争内容产生了质的飞跃,不仅表现为对资源的争夺上,还表现为对博弈的复杂适应系统内领导地位的争夺上,因为系统内的关键利益群体将影响并决定整个系统的发展方向。协同竞争成为了利益群体增强风险抵抗能力、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并维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3.复杂适应系统中利益群体博弈的产生原因

复杂适应系统不是单个利益群体的简单组合,而是它们以价值创造环节上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所形成的复杂经济系统。仅仅依靠单个利益群体的简单组合是不足以产生协同竞争的。这是因为,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单个利益群体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有限理性传统的经济理论假定利益群体能够在给定的条件下做出充分合理的决定。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信息传播能力、传播效率、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自身知识等因素的限制,利益群体并不具备做出理性决策的条件,而是只具备有限理性。若要提高利益群体的理性程度,就必须拥有更加充足的信息,但为此要付出更大的交易费用。

(2)机会主义假设利益群体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其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只要有机会,就会追逐自利,甚至是“邪恶地追求自利”(0.E.Williamson,1985)。因此,交易过程中为了防范种种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在监督、公正、索赔、防伪等环节的交易费用必然会增加。

(3)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绝对的、常见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交易风险。由于利益群体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为了防范机会主义行为,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备的契约,但契约的完备程度是与交易费用成正比的。

(4)小数条件竞争机制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是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即市场中买者和卖者的数目众多,有充分的选择性,也就是所谓的大数条件。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大数条件的假定前提无法得到满足,大数条件总是向小数条件转化,而小数条件使得机会主义倾向无法避免,交易费用也因此而随之上升。

可见,单个利益群体在采用市场交易方式过程中,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该过程产生价值的效率是低下的。要提升整体价值,利益群体就必须通过价值创造环节上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来提高协同竞争。于是,在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之下,为了进一步地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竞争优势,复杂适应系统中利益群体博弈的这一机制便应用而生了。

复杂适应系统是由多个利益群体所形成的共同利益的集合体,它是协同竞争效应产生的载体。单个利益群体之所以愿意加入博弈的复杂适应系统,是因为它可以借助系统中的协同竞争来获得单靠自身力量所无法获得的价值提升。由利益群体之间协同竞争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降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协同竞争能够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制度是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的总和。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复杂适应系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整套经受得住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知识仓库”—制度,它是系统中所有成员的共同伦理价值体系。“知识仓库”的形成,有助于建立降低交易成本所必需的信任,从而使契约伙伴降低缔约成本和履行成本,并有助于使契约中的特殊做法转变为标准化的惯例,并因此而节约信息成本和再协商成本。

(2)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复杂适应系统增加了利益群体的理性复杂适应系统从根本上讲可以演变为一种功能性网络,也就是由系统中的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这种网络的存在将会促使利益群体将系统中现有的制度、规则一并纳入到各自的思考范围之内,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选择,并且这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又会进一步加强与延续系统中现有的“知识仓库”—制度、规则和关系网络。复杂适应系统正是在这种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的互动

中,作为一种可以明确预见的、理性的动态平衡体而产生的。此外,网络化的协同竞争还有助于被压缩信息的释放,削弱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利益群体更加趋于理性。

(3)无限次重复博弈创造了大数条件只要博弈重复次数是有限的,小数条件就存在,那么囚徒困境就无法导致帕累托最优。

在复杂适应系统中,多个利益群体通过责任的共同分担来共同获益,并建立一种基于相互间共同目标、相互信任、信息自由交流和知识创新成果共享的长期协作关系。因此,复杂适应系统中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近乎于无限次重复的博弈,这无疑在系统内部创造出了抑制机会主义的大数条件,使得缔约双方都能拥有一种双向的、自动控制对方的能力,都必须充分考虑和关心各自将来的支付,如果一方违约,另一方就能选择将违约方驱逐出系统以进行报复。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中的诚信就可演变成内部化交易费用的内在制度。

(4)科层运行机制减少了不确定性复杂适应系统中的科层机制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利益群体中金字塔型的科层机制,而是围绕着系统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核心利益群体建立起来的蛛网式的科层机制。为了应对变化无常的外部环境,复杂适应系统必须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因此,系统的组织体系是相当松散化的。

然而,在复杂适应系统柔性增加的同时,也会带来系统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这势必会导致核心利益群体对系统中其他成员监控的困难和系统中交易费用的增加。因此,在协同竞争中,围绕核心利益群体建立科层机制对系统的管理是完全必要的。科层机制以规则约束为手段,通过界定职责范围来减少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助于抑制由不确定性导致的系统中交易费用的提升,并增强系统的稳定性程度。

4.复杂适应系统中利益群体博弈的形成过程

博弈所带来的优势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协同和竞争这两种机制在同一系统中的相互作用,相关群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相互协调和步调一致,它们在另外一些领域的竞争则有助于促进这些领域的不断改进和效率的提高;二是协同竞争的不易模仿性,利益群体的博弈机制所创造的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造成了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和不易模仿性,从而给竞争对手增加了竞争难度,使竞争对手在已阐明的经验面前束手无策。

(1)价值创造过程的分解与整合在复杂适应系统中,价值增值过程已经很少能够由单一群体来完成。

在对价值创造过程进行分解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群体得以加入,并在某个环节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它们的进入使一些群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并迫使它们不得不放弃某些价值创造环节,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选择若干环节培育核心竞争能力,重新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价值创造过程的不断

分解,出现了许多相对独立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价值创造环节。这些原本属于某个价值链的环节一旦独立出来,就未必只对应于某个特定的价值链,它也有可能加入到其他的价值链中去,于是出现了新的机会由价值链整合所形成的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通过价值创造过程的分解与整合,几个甚至多个群体在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各自选取能够发挥自己最大比较优势的环节,携手合作,共同完成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从而能够最大幅度地降低最终成本,实现更大的收益。价值创造过程的分解与整合是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博弈的首要程序,也是博弈产生的基础。它使得利益群体的竞争优势不再仅仅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还取决于价值创造过程中与其他群体协同竞争的整合优势。

(2)博弈策略的确定与调整由于外界环境和利益群体自身条件的不断改变,在整个价值增值链条中利益群体的盈利点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盈利点的变化将改变利益群体在具体价值创造环节上战略选择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将使利益群体就具体协同竞争环节的调整成为必要。利益群体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选定博弈的过程中,必定会选择最优化策略,这时候竞争与协同就是其选择的分化点。在选择策略之后,随着整个价值链的变化与发展,相应地策略也随时跟着进行调整,竞争与协同又成了调整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5.小结

复杂适应系统中微观层次研究的个体被称之为智能体,智能体是指系统中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利益群体就是在物质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或有一致的利益要求的人所构成的群体。利益群体具有智能体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和智能的一切性质,因此本文将利益群体作为复杂适应系统中的智能体,研究利益群体之间博弈的形成。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研究中,必须要进行系统的思考,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中,找出其重要的关键因素,从而分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郭勇:企业决策与环境的调适方法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449.

篇6

然而,就在城市旅游一片繁荣之际,开业不到四年的无锡统一嘉园景区,却在两个月前因资不抵债、经营难以为继而破产倒闭了。

该景区座落于太湖之滨,跟央视无锡影视基地隔水相望,相距不过数百米之遥。景区依山傍水,气势恢宏。山顶上,高16.8米、耗费青铜80多吨的中华统一坛,庄严雄伟;山脚下,由六桥六亭二坊一榭组成的千米“缘廊”,曲迴绵延直至湖心,如金龙戏水。

这样一个占据了极佳山水资源的主题景区,在城市旅游环境日趋改善的今天,为什么会经营失败呢?下面,笔者从景区营销的角度,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一、跟风投资,景区建设一波三折

统一嘉园初建于1994年,2001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其间,景区建设周期长达七年。94年项目启动之初,原定名为镜花缘。其运作思路,完全模仿央视无锡影视基地。就是“以戏带建”,通过为剧组提供拍摄场景服务,带动景区的旅游发展。为此,景区决策者瞄准央视当时正在筹拍的电视剧《镜花缘》,并且通过公关活动,使剧组同意了将无锡镜花缘景区作为主要的场景拍摄地。

这是一个典型的跟风投资项目。当时央视无锡影视基地的旅游异常火爆,每年的客流量高达300多万人次。该景区的选址,就在三国城景区的南侧。决策者采用了一种所谓“蝇随骥尾”的发展战略,希望借势于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使景区的旅游发展起来。

但是,相关决策人在做出这项重大投资决定时,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

其一,镜花缘景区所依托的文化载体,跟三国城景区大不相同。《镜花缘》虽为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之作,书中描写的各种奇人异事和奇风异俗也颇具想象力,但是,《镜花缘》的历史文化内涵,远不能跟《三国演义》相提并论。而且,相对于大多数旅游消费者而言,该书的故事过于冷僻,远不象《三国演义》那样家喻户晓。《镜花缘》中所描写的黑齿国、女儿国、两面国、豕喙国、跂踵国,不但名字晦涩,难以有效传播,而且很难用具象化的形式在景区充分展现出来。

其二,电视剧的生产,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发行,流程复杂,可变因素很多。比如央视无锡影视基地的唐城景区,本来就是专为央视电视剧《镜花缘》的拍摄而建的。后因《镜花缘》剧本难产,遂临时调整,改拍电视连续剧《唐明皇》。由于央视无锡影视基地的归属特性,这样的调整并非难事。但是,对于一个从未涉足过影视行业的民营企业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镜花缘》剧组也许会碍于情面,答应来无锡拍摄。但是,剧组既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非来不可。而决策者据此投入巨大资金建设镜花缘景区,蕴含着极大的市场风险。

事实上,由无锡镜花缘旅游渡假有限公司投资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镜花缘传奇》,直到98年底才正式开机拍摄。而作为景区投资主要决策依据的央视《镜花缘》剧组拍摄事宜,则早已不了了之。

二、战略转型,市场定位严重偏差

镜花缘景区尚未开园,就已经流产,决策者不得不重新寻找市场出路。本来,就景区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来看,它地处太湖风光带内,占据了太湖边的观景制高点,可远观太湖之烟波浩淼,也可体验江南水乡之苇荡野趣。其山水园林的市场定位,显而易见。

当时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对景区其实非常有利。随着“人造景观热”的消退,自然景观和山水园林受到广大游客和旅行社的青睐。此时,如果决策者利用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及时进行战略转型,面向国内大众旅游消费市场,迅速推出“太湖山水园林”的品牌新概念,完全可能一举赢得市场主动。但是,决策者却匪夷所思地将景区定位成一个海峡两岸共同期盼统一的政治化主题景区,并且,在山顶的最佳观景之处,投入巨资修建了台湾妈祖庙和中华统一坛。

那么,对于这一战略转型,决策者到底如何考虑的呢?《中国经营报》曾在2002年8月30日,就此采访过该公司董事长梁先生:

“梁最初的造园念头来自当年蔓延全国的影视旅游热,尤其是中视无锡影视基地引起的旅游狂潮。看到无锡的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的成功,业已有成的梁决定和无锡郊区大浮乡合作开发旅游项目,为迎合潮流,园景主题定为“镜花缘”。未曾想到,1998年开始,红极一时的影视旅游热退烧了。好在梁洪青本来钟情自然山水,当初是借助真山真水进行园景布局,不仅仅是一些人造景点,这为景点转向留下空间。1998年,他敏感地觉察到台湾内地投资热正由原来的珠三角转移到长三角,经过重新征求专家意见和充分论证后,1999年下半年开始,梁把园景定位转向两岸民间交流,在园区中引进了妈祖文化,给长三角附近台胞提供了一个礼祀妈祖的去处。

这次转向救了梁的数亿投资。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居住上海的台湾人已有35万,周边台商投资企业超过2万家,梁的园景抓住了特定消费群体,效果相当不错。”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景区的决策者其实是知道自己的资源优势的。之所以出现市场定位的严重偏差,问题主要出在“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这两个环节。

我们评判市场细分是否成功,一般有四个基本原则:1、可盈利性。就是细分市场的规模必须足够获取盈利。2、同质性。市场细分的本质,就是将异质市场同质化,这样才便于制定同一营销计划。3、显著性。就是所选择的细分市场应该能够跟其他细分片形成明显区隔。4、可测量性。就是市场细分应能测量营销活动的效果。

在这个景区营销的失败案例中,决策者把居住上海的35万台湾人这一“特定消费群体”,错误地认定为景区的目标市场,其判断失误主要缘于两个原因:

一是严重忽视了目标市场的“可盈利性”。对于统一嘉园这样投资上亿的观光型景区来说,要确保“可盈利性”,所选择的目标市场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后续客源要非常充沛。而总人数35万的目标市场,规模实在太小,根本不足以支撑景区的长期发展。当时统一嘉园的门票价格是35元,即使我们假设居住上海的所有台湾人都到景区游玩一次,也不过千万元左右,毛收入还不到景区投资的十分之一。

二是没有仔细辨析目标消费人群的“同质性”。居住上海的台湾人,的确是一个“特定消费群体”。但是,它跟景区的“目标消费群”不能混为一谈。这些台湾人来到上海,主要目的是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旅游消费并非他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只有他们当中那些具有较强的旅游消费欲望、并且对统一嘉园景区的旅游资源可能感兴趣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目标消费群体。同样,所谓“周边台商投资企业超过2万家”,情形也是如此。

由于在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时缺乏理性的思辨,决策者误认为“居住上海的35万台湾人”就是统一嘉园的最大客源市场,这就无形之中人为地夸大了目标市场的规模,从而造成一种市场幻觉,导致景区定位发生偏差。

此外,在景区的主题设计方面,决策者也存在明显的失误。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主流意识是希望维持现状,这是一个起码的政治常识。因此,统一嘉园的“统一”主题,对台湾旅游者来说,其实并没有多少吸引力。而发源于福建湄洲岛的妈祖文化,虽然在我国沿海地区和世界其他华人聚集地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妈祖是海神,跟太湖并没有太大关系。海内外游客来无锡,主要是冲着太湖风光。专程来到太湖边祭拜台湾妈祖庙,既没有必要,也不合常理。

从景区营销的角度看,统一嘉园的山水资源,本来具有极大的市场宽容度。由于景区在市场定位时犯了方向性的重大错误,结果,景区产品被人为地局限在一个非常窄小的目标市场之中,这就大大压缩了它在大众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空间。事实上,在开园后的数年间,从上海来无锡统一嘉园参观游览的台湾游客,只有一万多人。这一数字,对于一个投资上亿的大型主题景区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三、价格竞争,短期行为过度促销

统一嘉园开业之后,预想中的数十万台湾游客并未纷至沓来。不得已,转而希望以期盼祖国统一的政治主题,吸引当地和周边的中小学生市场。为了加强景区在中小学生市场的品牌号召力,景区增设了爱国主义展馆,跟当地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祖国统一、振兴家园”青少年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景区还先后被中央级有关部委正式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爱国工程”等等。

统一嘉园进入学生市场,本来是一件好事。在为自身开辟一条创收新渠道的同时,客观上也丰富了学生市场的旅游品种。江南地区的中小学校,历来就有集体春游的传统习惯。无锡各大景区每年接待的春游学生,多达数十万人。作为一个新景区,统一嘉园的加盟给学生春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学校和旅行社的春游线路和景点选择,富有变化和新鲜感。

学生市场的主要特点,是每年都会有新生入学。它的基本客源,是长期而稳定的。针对这一市场的景区营销思路,应该着眼长远,而不能急功近利。打个通俗的比方,它应该像“割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而不能“铲地皮”,连根拔起,以至于三年之内寸草不生。遗憾的是,统一嘉园恰恰采用了后一种极端的做法,一开始就以极具破坏性的超低票价,对学生市场进行过度促销。这种做法在短期内颇为奏效,景区一度出现了表面的繁荣景象。但是,这种做法对景区的长远发展,却危害甚大。

当时无锡各大景区面向学生市场,普遍以半价形式销售。对于千人以上的学生团才稍做优惠。统一嘉园的门票挂牌价为35元,半价本应在17、8元左右。但是,它在进入市场之初,就以低于10元的超低票价,对中小学生客源进行“通吃”。一时间,景区内人气鼎盛,好不热闹。但是,由于景区的门票价格放得过低,实际利润却十分微薄。

过度促销的另一个弊端,是景区的门票价格系统从此失去了应有的弹性。对于一个以门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景区来说,价格始终是撬动市场的一个重要杠杆。一开始就把票价降到最低,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当市场初始阶段的兴奋消退之后,景区在未来的市场博弈中再也无牌可出。

四、诚信缺失,分销渠道彻底崩溃

无锡的城市地位,决定了它只是旅游过境地,而非旅游目的地。景区要获得规模较大、持续稳定的外省市客源,就必须纳入“华东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统一嘉园一度成功地说服了本地部分旅行社,采用在华东四日游、五日游、七日游线路中“送太湖新景统一嘉园”的方式,向游客大力推荐景区。与此同时,上海、南京等地的部分旅行社也开始积极为景区组团,并有意向逐步将统一嘉园纳入华东线。这时候,如果景区趁势加强对旅行社的服务,积极稳妥地谋求发展,景区分销渠道就可初步建立,在国内旅游市场也会有所突破。

然而,面对这样的有利形势,景区营销人员为了在黄金周期间获得短期利益,竟然置早已跟旅行社签订的协议于不顾,突然抬高旅游团队优惠票价,以至于让已经发团的旅行社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更有甚者,由于景区内部的人动,相关决策者竟然宣布已经派发出去的大量赠券作废,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争执。

平心而论,统一嘉园在过去的十来年里,虽在投资决策、市场营销等方面屡有失误,但其社会公众形象一直是积极的、正面的。景区已往所做的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肯定,也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赞誉。在民间,公司董事长梁先生更被许多人视为性情忠直、重信守诺的侠义之士。但是,景区在营销管理方面的鲁莽草率,却在事实上形成了对旅游分销商和社会公众的一种背信弃义,使企业的商业信誉一落千丈。而景区初步建立起来的旅游分销渠道,也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篇7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静态效应动态效应

一、引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扩大了双边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双边投资规模,促进了双边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自贸区的建立巩固了我国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合作,提高了双边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黄金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了“钻石十年”,自贸区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亚投行的建立给自贸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自贸区的建设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比如美国极力推动TPP和TTIP的建立,无论是TPP还是TTIP,我国都被排除在外。在这样政治经济背景下,正确认识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对推动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

(一)关税不断降低,双边贸易快速增长

从2000年以来我国和东盟的进出口关税水平不断降低,到2010年我国与东盟老成员国的全部减税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到2015年与东盟新成员国的全部减税产品也实现了零关税,同时双边的免税范围也不断扩大。关税水平的大幅降低、免税范围的不断扩大削弱了双边在开展贸易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关税壁垒,推动了双边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双边的贸易总额。2014年,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4804亿美元,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11.16%。

(二)合作领域不断扩宽,互利合作日益深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后,双边不断推进自贸区建设,扩宽开放领域,为双边企业开展经贸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发展条件。双方合作实施了农业、能源、铁路等一大批项目。并且双方已于2014年举行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首轮谈判,建立亚洲互联互通融资平台,双边的互利合作日益深化。

(三)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相互投资额逐步扩大

自贸区成立以后,我国同东盟各国之间致力于双边投资便利化水平的建设,不断优化双边的投资环境,使得双边之间的投资规模不断增长。

截止2014年底,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累计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我国对东盟国家的累计投资额达352.1亿美元,东盟国家对我国投资累计达917.4亿美元。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

1、贸易创造效应

自贸区建设以来双边的关税水平不断降低,从2000年开始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税水平不断降低,免税范围不断扩大,到2015年除部分敏感产品外,我国与东盟所有成员国的关税降为0。自贸区内关税水平的不断降低,免税范围的不断扩大削弱了双边在开展贸易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关税壁垒,我国与东盟展开了积极的进出口贸易,使得双边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双边贸易总额为1058亿美元,所占比重为9.2%,而到了201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4804亿美元东盟所占比重达到了11.2%。自贸区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2、贸易转移效应

结合自贸区目前的双边经济贸易状况来看,自贸区成立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明显。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双边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双边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选择的主要贸易对象国以及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从主要贸易对象国来看,双边开展对外贸易活动的主要目标市场都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双边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进口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产品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都很高,同样向这些国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总额中所占比重也很高。所以,自贸区的贸易转移效应比较小。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动态效应

1、投资效应

对于自贸区区内的投资者来说,自贸区的成立扫清了双边互相投资的阻碍,优化了双边互相投资的环境,实现了双边投资的自由化,从而使得自贸区内的各个国家均能获得自贸区建立带来的投资增长效应。

随着自贸区不断加快建设进程,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使得双边之间的投资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截至2014年底,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累计1300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来华投资累计达917.4亿美元。2014年东盟对华投资65.1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对外投资伙伴。与此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对东盟的投资力度,我国对东盟的投资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截止2014年底,我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累计投资额达352.1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5.4%,仅次于中国香港(57.1%)和欧盟(6.1%)。

2、竞争效应

自贸区的成立使生产要素实现了自由流动,各国生产厂商面临着更大的市场,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一国国内的垄断企业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争夺相对有限的市场空间和原料来源地,会主动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自贸易区的建立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了区域内成员国之间市场的垄断,促进了整个区内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双边企业通过相互间的充分竞争,实现了生产要素在自贸区内的自由流动,生产要素会向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流动,优化了成员国的资源配置,使得生产要素能够获得收益的最大化。

3、规模经济效应

自贸区的成立促进了生产的规模化和专门化,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自贸区的成立,降低了双边的进出口贸易的关税,削减了非关税贸易壁垒,使得生产要素可以在整个自贸区内自由流动,同时使得各国生产厂商面临着更广阔的市场。一方面,各个成员国根据本国的比较优势,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面对市场的扩大,为了满足自贸区更大的市场需求,各国会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从而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自贸区的成立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分工,各国积极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动态升级,减少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四、小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产生了明显的正的经济效应,首先,双边关税的不断降低,扫清了贸易壁垒,扩大了双边的贸易总额,产生了正的贸易创造效应;其次,自贸区的建立也产生了明显的投资效应、竞争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双方应该继续加强合作,不断深化自贸区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进行自贸区升级谈判,促进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宁宁.实现中国与东盟合作新跨越[J].t望,2012(15).

篇8

一、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以“审美和愉悦”作为核心的旅游日益成为人类发展和享受需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数据显示,世界旅游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和世界工业的增长速度(表1)。

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联系被称为产业关联。由于这种关联关系,各产业得以在经济活动中互相依存和互动发展。产业关联的方式可以分为前向关联关系、后向关联关系和环向关联关系。旅游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关系,能为工业、农业、建筑业、保险业等提供巨大的市场,带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对外贸易、餐饮业、文化娱乐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对经济的溢出效应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很多国家达到10%以上。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全社会就能增加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理事会于1992年预测的旅游业就业乘数在2.4~3之间(表2)。

1、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前景。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3年以前前往中国的商务休闲旅游者每年将以22%的惊人比例增长。到2020年中国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3710万人次,超过美、法、西班牙等老牌旅游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源接纳国,占世界旅游市场的份额也将从目前的不到3%(按入境人数2500万口径计算)提高到8.6%。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旅游产业的基础和旅游供给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基本具备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的条件。在制定“十五”计划和2015年跨世纪发展规划中,中国有24个省(市区)把旅游业作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WTTC研究报告显示,到2010年中国旅游行业就业人数将达1900万人,新增550多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安徽旅游产业的区位优势。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主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而城市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为城市区位。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则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从旅游资源的区位分布来看,安徽地处华东地区,气候适宜。中国经济发展当中有三个区域是全国和世界关注的,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安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又是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间地带,这种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安徽旅游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徽州文化更是享誉国内外。这里还有名山圣水,“两山一湖”。

二、安徽旅游产业实证分析

1、数据分析。表3列出了1999~2005年安徽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从图1可以看出1999~2005年安徽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和同期GDP增长趋势。可以看出,GDP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发展状态良好。旅游总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可分为两个阶段:1999~2002年期间缓慢增长,而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旅游收入迅速下降,呈现负增长;2003~2005年期间又得到恢复,并且较快增长。

2、计量模型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建立以旅游总收入为解释变量,GDP为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其形式如下:

Yt=a+bXt+c(1)

其中,Yt为t年安徽的GDP,Xt为t年安徽旅游总收入,a为常数,b为系数,c为误差项。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样本期间安徽GDP和旅游总收入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估计出反映安徽旅游总收入对GDP的影响度系数b。用表2数据(剔除2003年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结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R-squared为0.938011,方程的拟合度很好,p值很小,检验通过。根据结果,得出回归方程式为:

Y=615.4624+15.351X

T=8.698218

R^2=0.938011F=20.12799

D・W=2.047P=0.003

旅游外汇收入系数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亿元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351亿元人民币。这是由于旅游产业广泛的关联度,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因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旅游总收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1、做好“徽文化”,保护古迹历史原貌。突出景点的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避免人文景观对历史景观的破坏,使人文景观建设与历史古迹和谐共存。

篇9

关键词:自由贸易;环境效应;规模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66-01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发展,自由贸易不仅促进GDP的快速增长而且能改善一国福利水平,所以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有益的。然而,经济学家在考虑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时却通常忽视了环境因素。国际学术界关于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贸易有利论,另一种是贸易有害论。但以上两种观点都过于绝对和片面,以Grossman and Krueger(1993)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各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产生的综合效应,因此自由贸易对环境的最终结果不能一概而论,要视情况而定。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影响结果也不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自由贸易在短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但从长期来看,其影响应该是积极的。

Grossman and Krueger(1991)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时首次提出贸易环境效应的基本分析框架,指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者构成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从此构成了学术界研究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

1 规模效应(scale effect)

规模效应是指自由贸易由于扩大了经济活动规模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水平、经济结构固定不变以及不存在环境规制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对环境的规模效应是负的。但是,从间接的角度看,自由贸易带来的经济规模的扩大也可以缓解环境压力。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由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引起的经济增长能够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对清洁环境的需求,这样便利于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为国家保护环境的需求提供了资金支持的保障,国家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清洁环境的技术来快速有效的保护和治理环境,使其适应更为严格的环境政策法规。

2 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

结构效应是指自由贸易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自由贸易对环境的结构效应影响结果取决于扩张的出口部门对紧缩的其他部门的相对污染的高低,若扩张部门相对污染密集或资源消耗少,那么对环境的影响结果为正,反之则为负。

3 技术效应(technique effect)

技术效应是指由自由贸易推动的生产技术的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自由贸易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实现对环境的技术效应,且始终是正向的。

4 综合效应

基于自由贸易的“环境三效应”分析框架,许多学者研究了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如Bhagwati(1993),Selden and Song(1994)、Lopez(1994)、Grossman and Krueger(1995)等。他们研究表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综合作用决定了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的方向,从长期来看,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环境质量,即当收入达到某一水平后,规模效应的消极影响会被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积极影响超越。而这一收入水平就是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拐点处所表示的临界值,EKC曲线则反映人均收入和环境退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当一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右侧时,环境污染会随着自由贸易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表明此时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正向的,当一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侧时,结果正好相反。

Copeland and Taylor(1994,1997)利用南-北模型对贸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南北方贸易自由化的结果是:(1)南北自由贸易促进全球经济扩张,此时产生的规模效应使各国的环境质量降低,这是因为南方国家环境标准较低且污染产业集中,从而加剧了全球整体污染。(2)南北自由贸易中,北方国家通常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南方国家,因此结构效应虽然降低了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却使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3)南北自由贸易条件下,由于收入的增加使环境税收增加,企业为了避免环境税会对污染采取额外的治理措施,污染便会随之降低,这就是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转移支付产生的技术效应,使全球污染总量相应减少。从理论上讲,当对清洁环境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时,规模效应对环境产生的负作用会被技术效应产生的正向作用抵消。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加速发展及人民生命水平的显著提高,影视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影视业的规模扩大需要大量的专业表演人才,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制作水平的提高也对人才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影视表演专业以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国内影视表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也给高校的影视表演艺术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

 

一、高校影视表演专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形势

 

总体来说,当前国内高校影视表演专业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下几方面主要形势:

 

1.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学生数量激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影视表演专业的在校生人数激增,部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艺术院校在校生人数的年均增幅都超过了50%。还有部分高校为了收取高额的学费,随意提高影视表演专业的招生数量,导致了专业教育对象数量迅速扩大,各项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很难满足需求。

 

与高校其他专业教育不同,影视表演专业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性,一方面其不属于“速成式”教育,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接受专业教育达到较高的艺术修养水平。另一方面,影视表演专业强调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小众化授课和指导的方式,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影视表演行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内影视行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特别是电影和电视剧行业,更是形成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态势。大量的影视剧作品需要更多的专业影视表演人才。在与国外同行业的竞争过程中,国内影视行业对于人才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在迅速提高。对于高校影视表演专业来说,坚持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优质高效”,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二、现阶段高校影视表演专业存在的困境和问题

 

当前,高校影视表演专业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如下几方面困境和问题:

 

1.影视表演专业“高投入”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与高校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每年需要缴纳相对高昂的学费,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耗费的教学资源成本也相对较高。但是,影视表演专业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成才率较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高校的影视表演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进入影视表演行业的寥寥无几,在行业内部取得一定知名度和成就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说,当前国内高校影视表演专业“高投入”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行业发展需要与专业教育水平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正如前文所述,当前国内影视行业对于专业人才能力和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高校影视表演专业的教育水平却与之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很多高校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差,在影视表演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表演实践能力和技巧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成为了很多高校的通病。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人才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势必会给专业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很多高校的影视表演专业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学历和专业学习背景,是由其他专业转任而来的。这部分教师并不完全熟悉和了解影视表演行业的发展规律及发展现状,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求,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高校的教学资源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实际需要。当前,很多高校影视表演专业的软硬件教学资源还无法完全满足专业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了教学工作水平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合理控制专业招生规模。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合理控制影视表演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根据本校师资及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合理测算招生人数,确保专业总体教学能力与专业规模之间实现科学配比。

 

2.有效提高影视表演艺术教育的专业化水平。首先,高校影视表演专业要彻底转变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观念,将艺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为国内影视表演行业培养高端的专业化人才,同时丰富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加“影视表演理论研究”等相关内容,不断丰富人才培养层次,提高成材率,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其次,要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引进社会优秀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之中,提高专业化水平。最后,要优化高校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加大资金投入,为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