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管理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工作,是实践“”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需要;是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职责,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转发〈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等10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和《关于转发〈市教育委员会等五单位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的需要。
为进一步提高本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现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的精神,为了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作为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中小学均应当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持本区内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提升管理水平、教育教学和安全质量。作为农民工子女学校,应当努力加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使之成为本区义务教育办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围绕学校的安全卫生上,重点抓整治、监督和规范。随着职能的不断明确,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继续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的同时,关注农民工子女学校内涵建设。因此,我们将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切实帮助农民工子女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依托公办学校资源,开展校际交流协作
1、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开展一对一结对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本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优质师资和良好资源,探索结对帮教模式,帮助农民工子女学校在各个方面都有提高。2007年1月12日我们全面启动了结对帮教活动,由18所公办中小学与本镇邻近的18所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结对,并开展“学校管理、教务管理、安全管理、德育工作、师资培训、教研活动”等六个方面的服务指导工作。
2、落实三支队伍,建立工作机制
各结对的公办学校成立农民工子女学校“三员”管理工作指导小组,即:学校管理工作“指导员”、教育教学工作“辅导员”和安全管理工作“督导员”,并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公办学校应尽可能指派经验丰富的干部和教师对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指导,原则上由副校长担任“指导员”、由教务(德育)主任或副主任担任“辅导员”、由学校安全干部担任“督导员”,并建立相关的工作小组。
3、明确工作职责,发挥监督指导作用
各工作小组按照各自相应的工作职责开展服务工作,原则上每月到农民工子女学校指导一次及以上,并认真做好记载。
管理指导员重点在“学校制度建设、常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和财务管理”等五个方面加强指导,提高学校举办者和中层以上干部的管理水平。
教育教学辅导员重点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评价和课外教育活动”等五个方面加强培训,利用本校的资源,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安全督导员重点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将在“校舍安全、治安安全、校车安全、卫生安全、安全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督导,监督农民工子女学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安全工作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农民工子女的生命安全。督促举办者或校长明确职责,依法办学。
4、开展校际交流,丰富教育教学活动
各结对学校应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校际活动,公办学校应主动策划、组织好活动,使农民工子女学校通过校际交流活动切实提高办学水平。使学校管理者之间、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三、发挥教育培训优势,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1、加强师资培训
开展针对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培训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的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进行备课、上课等基本技能的指导与培训,使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业务能力有所提高。
2、推进德育工作
将德育工作推进到农民工子女学校,指导农民工子女学校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指导农民工子女学校开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专题研究活动。
3、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组织或邀请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参加区级教学研究活动。
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区级骨干教师等)上示范课,并进行现场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四、多方参与,推进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硬件建设
认真落实市教委关于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安全卫生设备设施工作会议精神,会同区公安分局、食药监分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制订相关工作计划。同时,根据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层次改善各学校食堂、厕所、图书室、110报警装置、消防、照明、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以此推进我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硬件建设。
篇2
1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对于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及顺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维护学生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依法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础。在我国,特别是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这一条例的颁布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了法规保障。同时,在当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新形势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也成为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构成之一,参与高校管理体现了其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学生有权对学校重大发展战略规划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能够依法维护涉及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教学改革等决策,同时通过监督学校党政权力的行使来履行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1.2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需要
高校的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校管理体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要求构建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和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大学管理,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大学治理体系。这表明,治理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从治理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的主体性力量之一,对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参与高校管理,可以准确了解学校的治理状况,与高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共同探讨大学内部治理的方法途径,用亲身体会评价大学内部治理的成效,不断提升大学内部治理的水平。而且,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生主体的治理价值,使得学生这个治理主体的作用得到切实的发挥,从而推动多元治理,进一步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1.3顺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当前,随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领域的增多和覆盖面的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既是学生服务高校发展大局的重要责任,也成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等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从以往的外延式发展逐步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阶段。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质量,达到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时,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也符合了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从一元、单向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型,通过多元化方式,摆脱“被动的客体”这个身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面临的困难
2.1对学生参与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来实践”。[2]这充分肯定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受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制约,高校中的行政管理者及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忽视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所应具有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讲,学生的责任意识、权利意识还比较薄弱,“主人翁”的积极性不高,且大多数学生缺乏对高校管理目标的认同感,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不强,认为参与高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所应做的事,与学生自身无关。
2.2“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尚待深化
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作为高校的三大主体,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官本位”、“师道尊严”等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内部管理中行政权力泛滥,学生权力被忽视,学生通常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来参与高校管理。此外,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政治体制十分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政府出资办学,人才培养需着眼于国家的计划和宏观调控,满足于社会、政府的需求。除了政策法规做出明确规定外,学生个人的特殊需求是不会被考虑和支持的。[3]因此,在实际的高校管理中,学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得不到贯彻,民主的参与环境也得不到保障。2.3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任与互动不足学生作为大学中的主体之一,在参与高校管理中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而这种“尴尬”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参与主体——学生本身的信任。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大学中的“受教育者”、“学习者”等这样的一个身份主体,认为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存在着因年龄、知识结构欠缺而带来的考虑问题不成熟、眼光不长远等不足,且学生在校时间短暂,不能够充分了解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就提不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建议,这些都充分表现出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缺乏信任。此外,学生也普遍存在着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认为自己在高校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实践能力不足,且认为高校管理者不可能听取自己的意见,也就不愿意参与到高校的决策中去,这些不信任也就导致了学生与高校管理者、教师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也就不可能充分的参与到高校管理中去。
2.4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保障有所欠缺
虽然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是却缺乏有效的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相配套的制度。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制度造成了“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性。此外,我国现行高校也缺乏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制度,虽然现行的法律规定了学生参与的权利,但是有关如何去参与、参与的内容及程度等都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说明。大学中也没有相关的条例来说明这些问题,即使有的大学章程中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作了简要规定,而这些简要规定却也不具有多少可操作性,无法起到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作用。
3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3.1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引导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认识,首要的、基础的、长远的工作还是要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引导机制,树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正确认识。首先,引导机制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高校中的管理人员及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承认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引导机制要注意把握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对学生参与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增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引导机制要注意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能力与自身素质。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参与水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参与管理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
3.2创设“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要采取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以及新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因此,要发挥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就应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首先,创设“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诉求。“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在参与高校管理中,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采取最贴近学生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各种心理和需求,并及时给予理解和满足。其次,“以生为本”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兴趣。利用参与高校管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去参与、去表现;最后,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参与权,合理地分享权利。在涉及学生利益和学生所关心的管理事务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意见。
3.3建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任与互动机制
学校对学生的普遍信任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参与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参与工作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因此要促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必须建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任与互动机制。首先,要建立起学生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首要的任务是要增强学生的参与知识与能力。学生要重视自身能力建设,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参与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多提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为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创造机会和条件;[4]其次,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要学会尊重和赏识学生,消除学生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之间的隔阂。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5]最后,在信任的基础上,要拓展高校管理中的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形式,加强主体间的沟通与融合,及时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学生对高校管理的各项事务提出不同的意见及建议。
3.4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保障机制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0
目前我区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等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管理意识
一提到教学质量,有些人往往认为这只是校长或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事,与其他的教学人员毫无关系。其实,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加大力度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我们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并要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管理应树立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思想,根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事教学管理,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五、尽力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六、结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相关建议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国家的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等一线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推进社会现代化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管理,内化管理教师行动性,加强提升全体教师素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教学管理培训,缺乏教育管理与教育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知识,都是通过自身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逐渐探索以及向前辈借鉴来的管理经验。另外,还有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对教学管理的创新与研究,教务处与教学管理者很少有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的进行教学管理经验探讨,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未来的发展缺少具体思考与安排。
2.缺少教学信息反馈
所谓的教学反馈就是指学生工作处向教务处反映教学信息,教务处通过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收集,交于分管教学副院长,并与其共同探究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改革的新发展及新途径,及时将学生工作处所反馈的问题解决。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只有在每学期的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时,才收集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导致学生对反馈教学信息缺少重视,只有少量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使高职院校学生逐渐失去对反馈教学信息的信任感,不再进行教学信息反馈。这样不仅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使分管教学副院长、分管学生副院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3.教学管理理念较传统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仍然坚持着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对教学定位不明确,导致许多教师仍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实际工作中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单一、封闭,没有根据学生以及社会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教务处管理人员将管理权力紧握在手中,全部规章制度都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制定,缺少对教师与学生的关注,使教师与学生只能处于被约束、被管理、被控制的地位,没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与发言权,只能服从管理。教务处只是注重规范性与秩序性,缺乏人性化管理理念,久之,教师与学生会对教学管理工作愈发反感,导致一些管理措施难以全面实施,打消学生与教师能动性与积极性,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无法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建议
1.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传统的教学管理就是经验性管理,主要是教学管理者凭借教学管理经验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进行调和与指挥管理,很难起到持久性作用。因此,教学管理部门要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方式,紧跟时展步伐,创新教学管理理念,提升教学管理者对教学管理的科学认识,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与科学化。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发挥出柔性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增强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为教师与学生创造更多选择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选择性教学机制与弹性教学机制。主要将选修课分为各种模块与层次来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另外,制定多种选修课制度,为学生增加学习空间。教师也应安排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在给学生空间性与选择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质量,大幅度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达到高效率教学。
2.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建立起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如分管教学副院长、分管学生副院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应全面、准确的认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全身心投入到服务教学工作中去,同时,还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才能将教学管理的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到位。加强学生学习与其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因此,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做到标准、正确、精通以及让学生满意,让教师在办理业务工作过程中感到方便、熟悉、到位,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逐渐转向科学化管理。同时,还要加强研究教学管理,随着时展而更新管理观念,创新工作模式与作风,从而提升服务于教学管理水平。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要求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还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要充分了解国家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政策与方针以及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条例与实施准则,熟悉教学规律、过程、方法,掌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规律,以及熟知教学管理业务。并且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与良好的行为能力素质,例如,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指挥组织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改革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对教务处教学管理者进行岗前培训,定去举办培训班与研讨班,开展教学监察、研究、总结工作,全面提升教学管理者素质以及管理水平。
3.加强教学信息反馈
为加强教学信息反馈,首先应建立信息员制度,所谓信息员制度就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设立。信息员主要是收集学生对课堂、图书馆、学校设备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并将学生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者。建立信息员制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还能使学生能够真实的反应自身对学校管理的看法与见解,学校管理部门也能够快速、准确的了解到学生的感受,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分管教学副院长及教务处教学管理工作繁忙很难及时了解到教学状况,对教师的讲课进度、水平、调停课,以及学生的逃课、迟到、早退的等情况缺少实质性了解。因此,则需要信息学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分管教学副院长与教务处才能及时了解到一线教学情况,并根据情况,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要促进形成良好教学风气。信息员应根据授课教师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师教学的态度、效果、方式、内容等进行客观评价,并及时向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所在系部反馈,以便教务处与二级学院领导能够做出相应处理。同时,信息员应由学生来担任,因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教师教学状况与自身学习状况了解较深,能准确反馈学风状况,以便教学管理部门能对不良学风进行管理与引导。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还能促进形成优良学风。
4.明确教学管理者职责
对于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分解教学管理职能,实现纵向权力结构,将系部教学管理设为主体。将教学管理者管理重心下移,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合理分权”的管理原则,将各层级的管理职能与重心进行合理调整。并且相关行政部门要宏观调控系部管理工作,全面发挥其监督、协调、指导的作用,同时还要提供咨询服务,将工作重点从管理转移到监督与协调、服务。另外,各学院将间要坚强目标化管理,定期进行责任考核,从而加强监督、宏观调控、指导、决策效果,实现有序、高效教学管理目标。再者,学生管理处要加强过程管理,发挥学生管理处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基层适应能力与寻求发展动力。实现院系二级管理,应对教学管理人员与学生管理人员、教务处人员、学生工作处人员重新整合划分,拟定新型管理条例,严格规定每个人的职能、权力、利益、责任,并对各级职能部门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说明。综上所述,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教学管理者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管理方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稳定与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董斌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瑾.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宋宝瑞.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2
[3]张波.决策树与关联分析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3
[4]汤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
篇5
论文关键词:校本目标管理;学校行政工作;swot分析法
目标管理是一种鼓励组织成员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管理方法或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学校管理者开始将该理论应用于其管理实践中,从此,目标管理思想逐步成为当今普遍流行的学校管理方式。
校本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工作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自主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所有成员的潜能,运用各种资源解决学校面对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相对于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目标管理理论和方法有着显著的优越性,然而由于学校教育领域的特殊性使得该理论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实践中捉襟见肘,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校本目标管理在学校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标管理理论首先要求建立准确而健全的目标体系(包括总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确定准确的量化指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考核,然而这些要求应用到学校的行政工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
1.学校办学目标确立缺乏自主性
近代以来,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事业、社会的事业、公共的事业,所以就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规定统一的公共教育的教育目的,以统一管理全国或一个地区的教育,制订公共教育目的是一种政治行为。这使得所规定的公共教育目的有普遍适用性而缺乏针对性。在实践领域,学校在办学目标方面要听命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所下达的许多指标,无形中束缚校长的决策。然而目标管理本身强调学校综合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社会定位和发展道路,这种理论上与体制上的矛盾不仅导致学校办学目标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难以得到保证,更会使校长及学校的决策层为了政绩而片面应合,忽视学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考核指标难以量化
由于学校任务的抽象性、多重性,衡量教师工作和学校育人工作质量的标准很模糊,故许多绩效考核的指标不好确定而难以量化。
当然,学校工作的考核指标是可以准确确定和量化的,但又常常因为过分强调这些硬性指标使得教育管理工作缺乏人性。现在许多学校用出勤率作为考核教职员工的指标,这样的确保证了教师的出勤率,可是在类似生病等特殊情况下,这种考核制度就难免不尽人情。长此以往会引发教职工的消极情绪,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
3.考核结果对层级关系的负作用
考核是上级对下级进行的,所以各层级关系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就会影响考核的结果。在中小学校本管理工作上下级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教导处的中间作用。
一方面,通常情况下,在考核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未能对教师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分析,使考核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在教师得到反馈意见时就会心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学校考核体系的决策和实施无法做到民主化的全员参与,而管理者往往又没有与教师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使教师对考核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错误理解,从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影响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一些管理者正是由于预见到了上述结果,在完成绩效考核之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公开考核结果。这就使考核结果无法反馈,被考核人员不知道哪里需要改进,缺少了反馈的考核也就失去了意义。
4.对工作的关注重心发生了偏移
目标管理方法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乃至个人,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认为组织中每个个人完成目标就会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这导致学校管理工作目标的离散化,严格而细致的绩效考核指标,恰恰体现了学校管理工作重心正潜移默化地发生偏移。
首先,忽视组织整体,向关注个人问题偏移。目前的学校工作中过分强调个人的效率、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个人工作成果对组织的损益。遇到问题先追究个人的责任而不去深入探究学校组织结构、现行制度方面的不足,对学校组织内部进行严格的监控,却忽视学校体系的运作方法是否与时俱进,形成“只顾低头走路,不抬头看方向”的局面。
其次,忽视不可量化的指标的发展,向关注可量化指标偏移。绩效考核仅对可以量化的指标有促进的作用,这使得学校的管理者过分迷恋统计数据,以为它体现了学校的一切变化。但是,在学校工作中能够量化的工作往往不是很重要的,真正可持续而有意义的工作往往是不能准确量化甚至无法量化的。比如学校文化的建设,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程度,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质量等等。所以这种“盯着报表求发展”的做法如果扩大和深化将十分危险。
二、校本目标管理在学校行政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是由一系列的复杂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主要由于校本行政工作中该理论的局限性和误用,以及我国社会环境的约束。
1.目标管理理论在校本行政工作中的局限性
首先,源自美国商业企业的目标管理理论本身在我国校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然而我们却在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全盘引入,这就使该理论的不足影响到校本管理的实践,从而产生了诸多问题。
其次,目标管理强调将总体的目标分解成各个组织各部门的二级目标,然后继续按照组织层级直至落实到个人。理论认为,若组织中的每一个子目标都能够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就能得以实现。这种思想与系统论是相违背的——系统论认为,系统大于各个部分相加,所以单纯地将组织目标拆分形成的目标体系是不科学的。
再次,目标管理理论综合借鉴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管理理论,这就要求理论的实际操作者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方能在实践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应用该理论。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校许多管理者的理论水平比较有限,在应用中或将严密的目标管理流程任意肢解,认为目标管理就是绩效考核,致使目标管理狭义化;或完全照搬照套,不经筛检地把校本管理一切工作都以目标管理的方法加以解决,导致目标管理泛化。
2.我国社会环境对目标管理理论实践的制约
在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传统和特色是一种教育方针由国家掌握的自上而下的模式。然而,政府作出的规定要对各级各类的学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本身就不能不带有抽象性,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在实际教育生活中反而使教育目标处于缺失状态。
另外,中国文化中既有对形式主义推崇的一面,又有务实的一面,在中国社会的许多领域里,这两面性都是并行存在的。但在教育领域里,形式主义的泛滥比其他领域都更严重。这就增加了校本目标管理的难度,如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教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三、对中小学校行政工作中目标管理的优化建议
1.进行中小学校本目标管理优化的前提
由于中小学校本目标管理的特殊性,其优化需要三方面的前提条件。
首先,授权分工合理化。目前我国在教育事业活动中和学校管理活动中总体来看是过于集权化,这给校本目标管理活动带来许多不便。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一部分权利下放,扩大校本管理的自由度,使学校能够依自身的情况和社会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办学目标,政府只进行粗放式的调控。同理,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决策层应当将本应属于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回归,做到职、权、责对等,使其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组织内部规划与管理。
其次,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校本目标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信息不畅通造成的。学校的管理者应建立一个多维交叉的信息网络,使各层级各部门横向纵向的信息都能快速而准确地传达。只有信息渠道的畅通,才能保证监督反馈的直接和深入,才能使管理者能够根据组织内外全面的信息,对各种问题及时作出决策。
再次,强化学校管理者的能力培训,提升其理论素养。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这种能力有两层含义,即权利(包括职位赋予的权利和人格魅力在组织中的影响)、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5]在校本目标管理中,管理者的决策组织协调能力对管理工作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可言,管理就是向着预定目标步步逼近的过程,而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6]由于校本目标管理不仅是作出正确的组织决策,还包含确定办学指导思想、设立目标和评价体系、分权分工等工作。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备精湛的管理能力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因此,若要使校本目标管理得到优化就要加强对学校管理者的能力培训,全方位提升管理者的素质。
2.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优化评价方法
在保证了学校自主管理水平、民主参与程度和管理活动主、客体思想理论水平的前提下,对校本目标管理进行优化就能得到切实的落实。我们知道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也是最困难的是目标体系的建立,正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本目标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其症结都在目标体系建立得不够科学。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学校发展目标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利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学校的情况。swot分析法是目前国外较为流行的一种分析方法。s(strengths)是实力,即找出学校的优势强项;w(weakness)是缺陷,即分析学校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工作效益等方面的不足;o(opportunities)是机遇,即学校管理者要预见到未来发展中的机遇,高瞻远瞩;t(threats)是威胁,即组织要有危机感,管理者要能发现某一目标可能面临的威胁,未雨绸缪。这种分析法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认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学校所处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
(2)统筹兼顾,形成体系。首先,各种利益统筹规划。校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利益关系,如学校的长远利益和现时利益,学校利益和合作投资方的利益,学校组织的利益和教职员工的个人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这些利益之间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矛盾,因此所建立的目标体系要在统筹各种利益的基础上,将其与层级目标统一起来。
篇6
在教育部出台的《依法治校意见征求稿》中,将学校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根本任务,要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制度,健全教学、研究与学习制度,促进学校管理重心与方式的转变。因此,依法治校与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是紧密相连的,有了科学的规章制度,合法的规范管理,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长效机制。
一、教学质量管理的定义
在探讨依法治校背景下建设教学管理机制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学质量管理。所谓的教学质量管理其实是学校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重视学校培养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全体教职员工工作质量的意识和责任感为基础,采用科学方法对学校工作全过程进行设计、实施、检查与分析,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各方面工作优化的一种管理形式。
二、实施依法治校的办学模式,是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内在必要性
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要素,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薄弱,会导致教学质量管理效率的低下。在“依法治校”的办学模式中,以“法”来监控、规范教学管理行为,使之运转科学,以此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篇7
一、明确落实职责,完善中小学财务管理机制
按照部门职能,确定各自财务管理职责。财政部门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财务规章制度,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明确开支标准,审核批复预算,筹集义务教育经费,监管国有资产和财务活动,检查指导财务工作,组织指导中小学绩效考评;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配合财政部门制订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贯彻落实中小学财务制度,配合财政部门制订中小学开支标准,审核、编制预算,管理、监督中小学财务活动,建立中小学内部控制制度,审核、监督中小学重大项目的实施,分析中小学财务状况,加强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实施中小学绩效考评;中小学校主要职责是执行财务制度和办法,编制单位预算,办理各项财务收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定期分析各项财务活动,完成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交办的任务。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管学校为独立的一级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专职财务经办员,开展本区域和所属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乡镇中心学校所属中小学校可指定一名兼职财务经办员,具体办理本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管理工作。中小学校要建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办公用品以及其他教学设施的购置和领用台帐。要健全固定资产明细帐,凡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的物品都要进行入帐,建立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盈亏和报废制度。乡镇中心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所属中小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台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中小学校预算编制水平
科学规范编制中小学预算是加强中小学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并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各项收支都要统一编入财政预算。中小学预算要以独立设置的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教学点纳入其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编制,乡镇中心学校负责组织本区域内预算的汇总工作。中小学预算要清晰反映学校所有收支情况,所有支出项目如政策规定的教师工资、班主任津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制生活补助、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等都要列入预算,要做到内容完整,数字清楚,来源可靠,公开透明,不得在预算之外留有任何收支项目,县市区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要细化到中小学校,教育部门要将批复的预算及时批转到中小学校。加强中小学校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财务人员开展培训,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
三、规范收支,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各中小学校应建立财务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财务稽核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费管理制度等等。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政策规定的标准、范围和项目收取费用,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学校收取费用必须出据正规票据,及时入帐,属于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要及时缴入财政专户,严禁“坐支”和私设“小金库”。中小学的各项收入要严格按规定落实到校,不得挤占、挪用或截留,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平调学校收入,不得摊派各项费用。
要严格规范各项支出。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安排各项支出。要严格执行预算,预算一经批准既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财政部门不得办理无预算的拨款,学校不得办理无预算的支出。工资、奖金、福利补贴等个人方面的支出必须有政策依据,坚决制止不按规定乱发各种津补贴。公用经费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支出,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不得用于偿还债务。要严格公用支出的审批程序,各项公用支出必须有经办人、审核人和审批人签字,大额支出和项目支出必须向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批准后方可办理,专项经费必须按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得改变项目用途,不得挪作他用,确需变更用途的项目必须经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批准,属于政府采购规定的项目,必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否则,财政部门拒付资金。
要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督,定期进行资产清查。中小学校要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物品)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交接、维修等内部管理制度,学校资产的出租、出借、转让、变更、捐增、报废、报损等必须按程序报批。资产处置取得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位不得自行安排支出。中小学校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抵押、担保。
要加强中小学财务核算工作。财政部门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服务质量,本着“热情、方便、快捷、高效、规范”的原则,积极主动为中小学校搞好服务,设置专职岗位,指定专人核算,按要求提供各种财务报表。要建立备用金制度,根据学校规模和路途远近等情况,合理确定备用金限额,保证学校正常的资金周转。
篇8
坚持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
驾校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既有一般企业属性,还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殊性:一要通过依法纳税回馈社会;二要回报投资者,对投资者回报利润;三要回报员工,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的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另外,驾校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驾校是驾驶员的摇篮,是驾驶员安全意识、文明行为养成的启蒙学校,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驾校的培训教育,对于学员以后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驾校作为有偿提供驾驶培训服务的社会机构,其使命决定着驾校的声誉和命运。项城市通达驾校办学十多年来,一直秉承重培训质量、育优秀人才的理念,认真落实科目一理论培训、科目二场地技能训练,更侧重科目三实际道路驾驶训练,认真执行教学大纲培训内容及学时要求,使学员从对车辆一无所知到能单独开车上路,得到了广大学员的拥护与一致好评。
盈利是开办驾校的追求和目标,这无可厚非,正像一位名人所说,不盈利的企业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浪费了社会资源。作为一个特殊企业,可以说,驾校的存在状态,事关人们生命安全保障,事关交通安全大局,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保持企业百年不衰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条就是:社会利益高于经济利益。
狠抓教练员素质培训
驾校的最大成本是人力成本,教练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驾校的声誉,而且影响着驾校的生存与发展。项城市通达驾校一直高度重视员工招聘、选拔及培训问题,严把教练员入校关,狠抓教练员的素质培训。
作为学员的启蒙老师,教练员是落实驾驶员素质教育最主要的实践者,是构筑道路交通安全第一道防线的主力军,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减少交通事故,把好驾驶员培训的质量关,教练员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传授给学员驾驶操作技术,更要培养学员安全行车知识和处置交通情况能力及遵章守法意识,增强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最终能够独立安全驾驶车辆,这既是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教练员的最根本职责,更是驾校的责任与使命。
教练员管理是驾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驾校的发展与生存尤其重要,该校不惜花大力气、定期不定期对教练员进行教育、培训、考核。通过培训考核向员工传递驾校核心理念、驾校文化、品牌意识以及岗位技能标准要求,改善岗位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素养及能力,在满足教练员自我发展需求的同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团队意识及驾校凝聚力。
关注学员需求,为学员提供优质服务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已经演变为服务竞争,学员是驾校的立足之本、生存之源,服务是驾校工作重点中的重点。学员在驾校学习,最关心的是如何学习过硬的驾驶技术,如何顺利地考取驾驶证,教练员的教学及服务态度如何……几乎所有的学员从报名开始,就盼望能分到一个好教练。驾校的服务质量、工作人员及教练员的工作情况、考试合格率,都会影响学员对驾校的满意程度。管理就是服务,服务重于管理,金杯银杯不如学员的口碑。
篇9
1 校区管理委员会管理现状
为了适应多校区管理带来的挑战,徐州医科大学在西校区成立了西校区管理委员会,为正处级建制。下设办公室、工程管理科、物业管理科、安全保卫科4个正科级科室,在四个科室的基础上下设校园服务中心、校园安保中心、宿舍服务中心及餐饮服务中心。其中校园服务中心和宿舍服务中心由物业管理科负责管理监督,校园安保中心及餐饮服务中心由安全保卫科管理监督。
办公室负责制定部门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起草日常行政管理公文,规范校区各项法律文本,负责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协调校内部门之间工作,以及对外联络等工作。工程管理科负责校区公共区域设施设备等国有资产的管理,负责各类工程项目的管理,负责土建及市政类零星维修工程,负责网络、通信等弱电类工程及维修项目。物业管理科负责校区水、电、汽等能源保障工作,负责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公共环境及设备设施的保洁养护、绿化美化及学生公寓管理、社会服务项目合同的监督执行及考核评价等工作,负责校园服务中心和宿舍服务中心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安全保卫科负责校区各项安全保障及维护校园文明秩序,负责餐饮保障供应及安全卫生管理工作,负责校园安保中心和餐饮服务中心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校区管理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即校区“块”上属于管理委员会管理,管理委员会的下属部门,受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属于“条”上管理,以块管理为主。[1-2]目前,校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后勤保障类服务,校区的其他部门仍属于学校直接管理。校区管理委员会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完成管理工作,如配合学工处管理学生,配合教务处管理教室,配合保卫处管理消防,配合国资处管理国有资产等。
2 校区管理委员会管理现状分析
校区通过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并采用条块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该管理方式有利于资源的高效使用,校区内管理能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作用。同时能够积极配合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使整个校区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调动整个校区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条块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也能节约管理成本,将主校区职能部门的部分职能缩小为科室职能,同时受主校区职能部门业务指导。降低了主校与西校区之间的管理成本和交通成本,降低运营成本,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校区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目前的校区管理委员会主要从事后勤保障类工作,级别与其他驻校区各学院、部门级别相同,互相不相隶属。各学院的资源不能协调统一使用,不能将整个校区的资源统筹管理,不能充分利用资源。同时由于各学院仍需到主校区办理事?眨?花费较多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等,没能实现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校区管理委员会的管理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3 校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建议
篇10
1.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缺失
许多学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问题。大多数学校没有制订有关固定资产购置流程和使用制度,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无章可循。如:固定资产购置前需要学校校代会审议通过,或达到一定金额需要进行政府采购。购置后,对固定资产使用也应有管理制度,领用者对固定资产要加以爱惜。有的学校固定资产购买后,使用几次就坏了,然后又申请购置新的,没有珍惜资产意识,导致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2.学校固定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由于主管部门对学校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督,再加上许多学校存在有物无账或有账无物的现象,导致一个区域内学校固定资产总量和总价值不清,账实不符。另外,学校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登记固定资产支出科目,其他则一概不予记录。
二、对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1.应当聘用固定资产管理专业人员
中小学校固定资产是学校非常重要的经济岗位,应聘请专业管理人员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得聘临时工或非专业人员担任。聘任人员应在上岗前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与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个流程,比如:资产购进、入库、使用、维修。
2.加强中小学固定资产制度管理
中小学固定资产包括了十一大类,主要是土地、房屋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图书及家具用具。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固有资产,是保证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学习、生活的物质条件,要经常对师生员工进行爱护学校财产的教育,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当下需建立健全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到机构健全,人员精干,购置有规划,验收严肃认真,购进,领用,报废手续要完善。对于固定资产使用也要有记录,指导正确使用和珍惜资产,维护固定资产原有形态,提高资产使用频率,对使用不当者也应该有奖惩制度,年度与绩效挂钩,保证国有财产的安全性。
3.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中小学校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专业资产管理员执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及跟踪,随时随地了解资产状态、使用情况、使用年限,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一般来说,中小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内容:按程序分为固定资产购置和验收、使用和维护、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和奖惩。
4.认识到固定资产清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