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市场信息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市场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市场信息

篇1

为增强市场透明度,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结构,1月17日,农业部举行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首场会,农业部办公厅巡视员、副主任陈邦勋主持会议,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在会上就相关问题做了说明并答记者问。

为深入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信息引导农民生产和农产品市场预期,农业部研究制定了《农业部农产品市场信息计划》。按照计划,今年农业部将每季度召开农产品市场信息会。唐珂首先介绍了有关情况。

2017年农业部农产品市场信息计划

从2017年1月起,农业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系统整合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产品,根据每种产品的信息内容和功能定位,采取中短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式,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无缝对接,持续开展农产品市场信息权威。一是每日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及重点监测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这些信息每天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是农业部组织专家,在对已运行十余年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全面评估和调整基础上,基于全国200余家典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数生成的,重点体现了粮油和“菜篮子”产品在流通环节的价格水平,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上线运行,每日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二是每周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及重点监测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这些信息会综合成《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统一对外。三是每月信息。主要内容包括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猪等19个品种的供需形势分析月报和“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供需平衡表将于每月10日左右定时,供需形势分析月报于每月15日前定期。这些信息也都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统一。四是每季度召开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会。盘点上季度农产品市场运行形势,预测下一季度市场走势,分析解读各方关注的市场热点问题。五是每年召开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对上年农产品市场运行形势进行回顾,对当年和未来10年农产品市场形势进行展望。

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总体形势

2016年随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农产品价格由供求决定的特征更加明显,外部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进一步加大。从“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对2016年的测度和市场供需分析情况看,稻谷、小麦价格稳中有跌,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国内外联动性增强,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减少,畜禽产品进口增幅较大,蔬菜、水果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大蒜等个别品种价格涨幅较大。1月16日“200指数”为108.87,同比高2.31个点,比月初上涨2.02。其中,“菜篮子产品200指数”为110.05,同比高2.46个点,比月初上涨2.27个点。据分析,目前蔬菜在田面积稳中有增,猪肉维持紧平衡,水产品供应稳定,综合考虑节日需求拉动和天气因素影响,预计春节前主要“菜篮子”产品价格将会继续上涨,春节后将季节性回落。预计“菜篮子”产品价格变化对CPI的影响不会超过去年同期。从农产品市场总体形势看,2017年在供给总量相对宽松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有望保持基本稳定,农产品价格上涨支撑因素不足,下行空间也不大,“200指数”预计将总体平稳、小幅振荡,但考虑到农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以及汇率、货币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农产品市场风险有增无减、形势复杂多变。农业部将加强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工作,做好“200指数”的监测与,同时也提醒农业生产经营者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重点品种产销调研情况

2016年,农业部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调整“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面积近3000万亩,今年还要继续调减1000万亩。调减玉米后种什么,始终是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调结构不能靠行政推动,要更多利用市场信号和价格传导机制。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部近期组织农业部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预警团队等力量,针对“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重点品种,开展了2017年农民种植意向、流通渠道、市场需求和价格预测分析,形成了专家咨询报告,希望专家的意见能对基层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安排好今年生产有所帮助。

随后,唐珂就记者的提问作了答复。

记者:您提到农业部制定了详细的信息计划,2017年将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权威,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请问这是基于什么考虑?想达到什么预期目标?

唐珂: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2017年农业工作主线就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就是由数量不足变成结构性短缺,主要是中高档的供给不足,这需要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要破解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优化农产品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需求。同时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产品生产有很强的周期性、季节性,很容易出现“多了多了,少了少了”,这么多年来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通过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是农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实践经验。今年我们按照部党组要求,下决心提档升级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权威性、前瞻性,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信息,尽可能帮助农民群众根据市场需求做好生产经营决策,这是信息化时代创新农业管理方式的有益探索,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在以后每个季度的例行新闻会中,我们将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需求。

记者:农业部对批发市场价格监测已有十多年,这次为何“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它与原有指数是什么关系?

唐珂:农业部对批发市场价格的监测和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5年开始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十多年来,这个指数在反映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加上新旧批发市场更迭,原有指数在样本品种、样本市场、权重设计等方面也产生一些不适应,有必要进行全面、深度的调整和完善。与原指数相比,“200指数”在品种选择上更注重代表性,比如,原来的指数中水产品只有5种淡水鱼和2种海水鱼,现在增加到49种,囊括了贝类、藻类、虾蟹等产品,更加全面反映不断丰富的水产品市场情况。目前的“200指数”选定111个交易品种作为样本品种,除了水产品,蔬菜32种、水果11种、畜产品7种、粮食7种、食用植物油5种,更具有品种代表性,权重设计也更加精细、科学。此外,“200指数”接入了一些运行成熟的电子结算批发市场的实时数据,采价效率更高,数据也更精准。我们考虑要通过持续不断努力,将这个指数打造成综合测度和全面反映我国农产品批发环节价格整体水平及其变化的“风向标”,更加真实反映市场“温度”,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信息在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市场消费和服务决策中的作用。

记者:我们注意到农业部从去年7月份开始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请问为什么要推出这些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表?农业部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怎么形成的?

唐珂:从2016年7月份开始,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每月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定时玉米、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5个大宗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表,受到了国内外市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包括产量、进出口、消费等信息,不仅体现过去和现在的供需情况,而且预测未来供需形势。简单说,就是通过一张表来告诉市场主体,某种农产品是多了还是少了。编制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的主要手段和通行做法,尤其是美国农业部的美国及全球主要国家重点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几乎成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晴雨表。编制和这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我们准备了很长时间,既借鉴了国际经验和做法,又在数据会商、模型运算等方面作了改进和创新。在每次平衡表之前,我们都会开展两轮会商,第一轮是与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开放会商,形成充分共识,第二轮是与气象、遥感等部门的闭门会商,就关键生产数据进行动态调整。2017年5个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日期已经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预告,请大家及时关注。同时,我们还考虑适时拓展品种范围,条件成熟时,还将推出主要国家重点农产品的平衡表,为全球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做贡献。

记者:今年东北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改革措施,请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市场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当前东北收购形势如何?如何应对玉米市场价格下跌及农民“卖粮难”的风险?

唐珂:2016年以来,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从东北新玉米上市后的市场运行情况看,玉米收购价格回归市场,国产玉米市场竞争力提升,玉米及替代品进口下降较多,饲料和加工消费恢复性发展趋势明显,阶段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这些都表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定改革信心。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集中上市期东北地区运力紧张,部分地区农民“卖粮难”风险加大等。据我们监测,2017年1月份以来,东北地区,含水量为30%的玉米地头价每斤0.50元,比2016年底跌4.4%,比去年同期跌30.5%。当前东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展总体顺利,据国家粮食局监测,截至1月11日,东北地区累计收购玉米4879.5万吨,同比减少3657.6万吨,收购进度与2013、2014两年基本相当,与2013、2014两年同期平均收购量相比,减少97.1万吨。下一步,农业部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前期工作基A上,加大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巩固和强化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市场格局。同时,统筹运力调度、发挥国有企业作用、完善信贷担保政策、加强农户储粮能力建设,千方百计防止出现大面积、长时间“卖粮难”。

记者:刚才唐司长也介绍到组织专家对“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进行了调研,请问调研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唐珂:“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任务重,玉米面积调下来后种什么,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了给“镰刀弯”地区调结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去年底,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涉及结构调整的20个重点品种(包括春小麦、葵花籽、花生、绿豆、黑豆、豌豆、红小豆、芸豆、高粱、大麦、荞麦、谷子、青贮玉米13个品种以及黄瓜、番茄、茄子、辣椒、大蒜、生姜和马铃薯7个蔬菜重点品种)产销形势进行了专题调研,对2017年的市场形势进行了预判。调研结果形成了书面材料,在座的记者朋友应该已经看到了。我在这里把专家的调研结论简要介绍一下。“小、杂、散、乱”是当前杂粮杂豆的种植及经营特点,2016年虽然种植收益整体有所下降,但多数品种价格同比较高,2017年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减,预计杂粮杂豆总供应量增加为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调研显示,多数品种需求增长不大,专家建议农户合理安排生产,注意防范价格下跌风险。几个主要蔬菜品种,预计2017年市场将总体保持稳定。从调研结果看,除黄瓜种植意向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品种都是增加的,这就使得保持价格稳定的压力加大,建议种植户密切关注天气、市场行情等变化,地方农业部门也要加强信息引导,推动产品均衡上市。

记者:去年蔬菜价格波动比较大,价格总体水平高,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春节期间菜价将如何运行,今年市场形势如何?

篇2

一、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疆会议拉开了新疆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也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列为国家级经济特区,霍尔果斯口岸将被打造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这些为新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自2008年始,自治区党委政府分步实施“走出去”、“走进去”开拓市场战略,着力打造农产品外销平台和市场开拓体系,加快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步伐。针对国内市场区域分布特点,自治区先后重点打造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春、成都6个自治区一级平台,分别辐射华北、华东、华南和港澳台、华中、东北、西南地区。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营销模式逐步创新,激活了市场开拓机制,政府引导、部门负责、市场拉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格局基本形成。

新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树立新疆农产品品牌形象。着力建设好北京、上海、广东等农产品展销平台,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2014年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张春贤书记指出:“要树立全产业链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大棚、储藏保鲜、冷链物流等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同时,借力“农业援疆”契机,利用“市场援疆”,把援疆机制优势充分用到农产品市场开拓上来。

2.经济资源优势

(1)优质特色的农产品。新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气候,非常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生产出丰富多样的名优特农产品。全区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重点,集中建设了一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支柱产业。

(2)发展壮大的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自治区着力打造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有机联结的全产业链,已初步建成了以棉花、粮油为主的传统加工业,以杏、核桃、葡萄、香梨、红枣、石榴、苹果、巴旦木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加工业,以牛奶、牛羊肉、细毛羊、生猪、禽蛋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以番茄红素、枸杞、啤酒花、甜瓜、鹰嘴豆、玫瑰、熏衣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了棉花、粮食、畜牧、林果、区域特色农产品和市场流通六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3.华东地区市场优势

(1)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华东地区格局形成。经过连续5年举办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上海展示会,培育和提升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知名品牌,推进区域间产业、资金、技术的有序转移,促进新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2)拥有新疆农产品上海展示直销中心。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有508平方米的农产品常年展示区。每年适时召开特色农产品专题研讨会或论坛。同时,华东市场上有73家新疆企业、近千个营销网点。2009年至今,累计达成签约金额达630多亿元。

(3)搭建新疆农产品华东市场网络销售平台。以新疆农产品展示中心为基点,在杭州、南京、福州、合肥、南昌、济南等发达城市建立新疆农产品展示分中心。形成以批发市场、地州展销点、企业直营店、专营店、店中店、连锁店、电视购物、冷藏物流、前店后厂、网上购物、团购专供等为主的新疆农产品华东市场十大开拓模式,逐渐建立起遍布华东地区的新疆农产品营销网络。

(4)利用援疆机制,发挥援疆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立足新疆,通过与华东地区省市共同联合,全方位开展农业合作,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内引外联”战略,充分利用市场、网络,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和企业主体实力雄厚,通过全面深化合作,共同开拓市场,推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进程,促进企业更多更好地开创国内外市场。

二.劣势分析

1.运距远,物流成本高

农产品主要通过铁路、公路运输,运输距离长、环节多,周转期长,损耗大,成本高、风险大。

2.物流基础薄弱,物流体系建设不足

新疆物流企业少,规模小,仓储条件差,农产品储藏保鲜能力不足,现代化冷藏储运设备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

3.现代批发市场建设滞后

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少,不能有效集聚疆内特色优势农产品。现有批发市场交易方式落后,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不到位。

4.营销服务相对落后

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不高,以信息传输服务、市场营销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相对落后。

5.品牌建设滞后,品牌多、小、杂,缺乏规范的产品标准

农产品品牌集中度较低,品牌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内涵缺乏文化支撑。同种农产品出现多个产地和品牌,同地区产品品牌也多达数个。同时,宣传不足,存在外地产品冒充新疆产品等假冒伪劣现象。

三、华东农产品市场开拓

抓住国家支持新疆的利好政策机遇,发挥华东地区援疆机制作用,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立足新疆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以及民族文化优势,依托华东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以重点推进种加销科技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合作、信息交流”多层次合作联动,做大做强华东地区市场,提升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双方经济发展空间,开创全方位合作新格局。

按照“共建基地、培育龙头、提升品牌、拓展市场”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苹果、香梨、葡萄、红枣、核桃、杏等大宗特色林果产品为主。同时,发展以牛肉、羊肉为主的畜产品,兼顾小精特农产品。建立一批高标准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以天山坡经济带、伊犁河谷经济带、库尔勒-焉耆盆地、喀什-阿克苏为中心,建立辐射带动能力强,集基地、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物流园。培育集聚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重点龙头企业,共同打造集收购、加工、储藏、保鲜、运输、销售、配送、监管、服务为一体的贯通国内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把新疆建设成“新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集散地、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

四、政策建议

1.强化协调,加大政策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发挥好援疆机制作用,在自治区层面建立和形成促进新疆与华东地区农产品市场开拓协调工作机制。全面协调和指导新疆与华东地区农产品市场工作,分析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吸收商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类社会团体参与各类对接合作。二是完善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对新疆的特殊政策,出台并落实适用两地企业发展的最优惠政策措施,确保新疆与华东地区一系列重点规划建设和重点项目如期投入生产经营。对已有的中央和自治区鼓励农产品出口的财税政策,优先予以落实。同时,加大新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在财、税、贷、地、电、水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先安排。

2.大力整合农产品品牌

一是有效整合农业资源,结合区域产业和产品特色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策略,明确区域品牌定位、挖掘品牌文化内涵,防止相同产品品牌过多杂乱。二是努力塑造“绿色、营养、美味、健康”的新疆农产品品牌核心价值,凸显新疆农产品的原生态、无污染、营养保健等特征。三是把民族传统文化、消费文化和地域文化等融入到农产品品牌诉求中,如新疆少数民族的许多传统食疗文化融入到食品类农产品品牌规划之中。

3.精确定位农产品市场定价

实施差别化策略。总体来说,新疆名优特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针对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专营店的不同消费群体实施不同的定价策略,设计不同的营销组合。有机、绿色、特色保健产品主打高端市场,定位高收入、营养健康意识强和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群体,强调产品的营养、安全和方便等;名优特色产品可以主打旅游集贸市场,把农产品促销与旅游购物相结合。

4.提高储运能力

一是加快冷链设施体系建设。政策扶持推动物流企业和加工企业加大冷链设施投入,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县(市)冷藏设施建设,提高已建成的7万余吨果蔬保鲜库容的利用率。二是根据农产品物流需要,在枢纽站点加强中转性质的仓储设施建设,以租赁等方式有效利用相关省市的仓储设施,提高跨省外销的中转仓储水平。三是优化运输网络。发挥好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网络资源。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运输。四是建立和完善分级配送网络,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向目标市场、社区延伸配送。

5.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企业集群

一是发挥华东地区企业在市场建设、物流体系建设、经营管理方式、开拓市场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两地企业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品牌经营基础和品牌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企业,并为将其打造成全国性品牌提供政策扶持和经营指导。二是高位推动和鼓励本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允许援疆地区流通型农业企业与新疆本地农业企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加大新疆农产品“走出去”的力度和范围。三是结合自治区实施南疆三地州“短、平、快”劳动密集型项目,发展适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的高成长型、高科技型企业。特别要加快杏热风烘干房制干初加工惠民工程推进,大力推进杏产业大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杏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真正发挥出产业强农富民的作用。

6.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一是针对新疆农产品品牌繁杂、有价无量、有量无货、供应不畅、假冒伪劣等问题,加强管理,建章立制。二是更新完善《新疆特色农副产品指导目录》,逐步建立起农产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三是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科学制定自治区和各地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设立项目库,打造几个以企业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为重点的国内知名品牌。同时,要加强品牌的宣传推介和监管执法,保证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农产品。

7.搭建全方位营销平台网络

一是加强营销人才培训。加强产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懂技术、懂生产、懂市场,适应现代生产、经营的营销队伍。二是加强对接沟通。积极研究华东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适应发展环境,按照当地规划建设营销网点、布局网点数量、规划营销产品。三是发展连锁经营,搞好产销对接。积极引导连锁经营向多经营领域渗透,从直营连锁向加盟连锁和特许经营发展。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模式,提高连锁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在营销服务、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两地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网上线下销售网络体系。

篇3

论文关键词:农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县域市场

 

一、前言

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本质属性就是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以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第二、第三产业日益繁荣,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投资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旺盛需求,农行在县域的有效发展空间将会日益拓宽。目前,县域金融市场的打开已引起诸多银行的关注,农行面临巨大的挑战。当前,必须围绕农村金融市场定位、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品质提升等主题,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为“三农”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二、农行县域市场定位分析

(一)县域市场定位必要性分析

在利益最大化和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之前农行不断将县域乡镇网点撤销,乡镇信贷业务不断萎缩,将农村乡镇市场拱手让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诸多商业银行在县域建立网点,展开了市场的竞争。在这样的局势下,农行也不甘示弱期刊网,重新广建网点,但是市场效果不是很明显,很多网点资源浪费。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农业银行在县域市场上的市场定位不明晰导致的。对于农行这样规模的银行,对县域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定位直接影响后续发展。

(二)县域市场定位两大问题

在明确了县域发展定位的重要性问题之后,农行还要解决好县域定位的两大关键问题,只有分析清楚了这两大问题,才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第一,做好区域定位,实行差异化。区域之间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特点各异等诸多不同点,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的县域发展状况完全不相同,东部地区县域与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较快,经济基础也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县域大多比较落后,很多地区甚至还没有摆脱贫困,这些地区对资金需求程度完全不一样。为此,农行需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相应的金融服务方案。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市场定位和管理政策是农行立足县域市场的根基。

第二,必须明确金融服务业的行业重点。县域有诸多的行业发展重点,如农业产业化、农村商品流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农村中小企业、农民生产生活和公共金融服务等。农行在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县域金融服务业的行业重点,针对不同地区,结合这些地区固有的行业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进行重点关注和支持,从而实现自身业务的优化。

(三)县域市场定位

根据农行当前的发展以及县域的经济特点及整体发展趋势,农行可以将自身在县域的发展战略定位为以下两个角色。

第一,要成为农村小额信贷的批发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最早出现于1993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将近二十余年的发展,但小额信贷仍然没有发展壮大。2008年,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此,当前我国各地农村不断出现小额贷款公司、合作社以及村镇银行等贷款机构,使得小额信贷展现了良好的局面。但是同当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相比,这些机构提供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正往县域倾斜,在未来发展当中,县域经济势必会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亮点,对农村提供小额信贷也将会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行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和一些非金融性的合作组织的信贷提供期刊网,成为对农户融资的主要批发商,扩大对“三农”的投入渠道,使得自身在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第二,是要成为农村金融政策性业务的商。当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农村政策性银行缺位乡村;第二,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产品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这些问题使得我国新农村建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农行要把握好国家对政策性金融业务逐步实行商业化运作的新动向,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招投标活动,在扩大自身业务规模的同时提高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农行金融产品创新

(一)金融产品创新的必要性

县域市场,金融产品依然遵循传统,以储蓄、信贷业务为主。而目前,大中城市的金融业之所以如此发达,主要就是银行通过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引导,活跃了储户和金融产品使用者的资本运作积极性。同时,银行通过优质的服务为客户解决疑问,为客户带来方便,最大程度地降低客户的风险,最大程度地帮助客户获得利益,提升了金融产品和银行的品牌。为此,农行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使得县域客户认识到金融产品的重要性。开展产品创新有助于农行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又能有效满足农村客户需求的发展之路。

(二)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金融产品是一种资本产品,有着其核心的产品,也有附加的产品价值。其核心产品也就是金融产品的属性,也就是这个产品是解决客户何种需求的,能为客户带来怎样的核心利益;而附加产品就是金融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的附加价值,比如,节省客户的时间精力,降低客户的机会成本等方面,是提高客户忠诚度的重要途径。核心产品的创新必须根据农村建设需求开展。如根据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开办农副产品收购买方信贷等新产品与新服务;根据农村个体经济迅猛发展的需求,开办农村生产经营贷款;根据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的需求,开办农村住房按揭贷款;根据新农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需求,开发农村农田水利、电力、道路、小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贷款,财政专项收费权质押贷款等。扩展电子业务使用功能上创新。如扩充惠农卡的功能,使之成为能够代缴税费、电费、电话费、煤气费、过路费等多功能银行卡;运用覆盖全国城乡营业网点的电子结算网络的优势,为在农行开户的企业定制现金管理平台等金融产品。金融附加产品的创新期刊网,来源于对客户服务的创新,其本质就是顾客体验价值的提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体制和运作流程。在组织体制的设置方面,按照客户的性质、规模和金融服务需求设立法人大客户业务部、中小企业客户业务部、零售业务部。在零售业务部中再针对高端客户与普通客户分设理财工作室、贵宾客户工作室和零售服务中心,每个业务部直接面向特定客户群体营销综合产品,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四、发展品质提升

发展品质提升依赖于产品品牌的建立,品牌的建立必须提升银行的服务形象、认知度、美誉度。农业银行在县域市场上面临强敌的竞争,农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将企业形象推广。

(一)大力推进网点转型

大力推进网点转型,就必须对对现有的网点进行重新的规划,对经营有缺陷又无法改进和发展潜力的网点要果断撤出,组建成形象好、服务功能齐全的营业中心,提高市场的认知度。通过营业网点的转型,银行的知名度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局部的竞争力必然有所超越。

(二)强化客户建设

除了网点的转型,还要强化客户建设,对客户资源进行整合。农行需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流程,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套餐,并对客户信息有着精细地掌握。通过营业网点的转型和客户建设,实现银行服务与客户需求的无缝对接,达到顾客的满意度,形成银行的美誉度。

(三)开展市场引导

引导市场就是农行将产品的属性教授予客户,让客户接受之前未接受的产品,将客户对产品的欲望转化为对产品的认可,进而转化为对产品的需求,也即进一步挖掘顾客潜在的消费需求。例如,在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尽快开发适宜农村使用的具有查询、交易、转账、缴费、消费等非现金交易功能的新型电子机具。在有条件的乡村借鉴电信企业模式,引导帮助农民使用现代金融产品。现金业务通过与信用社、邮储合作解决。通过电子机具的布设和连锁的模式,逐步将电子银行延伸到乡村,形成全面覆盖的现代金融服务网络。

(四)整合社会资源

农业银行在县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后,可与政府合作大型金融投资建设项目。一方面可以降低资本的风险,获取巨大的利润,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社会责任形象。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农行要打开县域市场、做好服务“三农”任务使命,就必须做好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发展品质。要提升发展品质,首要的就是正确地定位市场。市场定位可以得出市场需求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农行需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期刊网,以切合客户的要求,最大程度的满足需求,最大程度地降低客户的机会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金融产品应市场需求而生,接下来就是将金融产品推广出去,金融产品的推广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客户对金融产品属性等方面的认知;二是竞争者市场上的竞争对策。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的近距离沟通,切实体现企业对客户利益的关怀;解决竞争者市场强大竞争问题,需根据竞争者产品和市场竞争策略,制定有差异的产品、市场策略,力争体现更多于竞争者价值,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整合营业网点、整合市场资源,集中精力与竞争者一决高下。营销的目标是为顾客提供更大的价值,这就需要不断去切合市场的需求。金融产品是一种前卫的商品,能够衍生出很多的金融服务产品,农行要不断地创新产品,特别是对于县域城镇,潜在的需求还未得到完全的激发,产品的创新可以引导市场的需求,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银行良好的信誉形象。

[参考文献]

[1]陶月英.和谐社会视角下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对策探析[J]. 软科学,2008,1.

[2]赵喜朝.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定位及业务创新[J]. 中州学刊,2009,4.

[3]张锐平.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关键:突破信贷瓶颈[J].南方金融,2008,9.

[4]唐晓旺.农业银行的准确定位于路径选择[J]. 中州学刊,2008,4.

[5]文震威.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初探[J]. 企业经济,2008,10.

[6]张俊刚,马昌贵,等.农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J]. 西南金融,2008,4.

[7]周川帛,陈静然.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信贷策略探析[J]. 西南金融,2008,2.

篇4

不同国家农产品供求特点不同,奉行的贸易政策也不同,因此发达国家在维持本国的农产品供求均衡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自然各异。但总的说来,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以有效的农业财政政策维持农产品供求均衡

价格支持政策 美国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由政府授意商品信贷公司向农场主发放以稳定价格为目标的、用农产品作抵押的、为期10个月的贷款。在此期间,当市场价格高到贷款所规定的“抵贷价格”(平价)时,农场主就必须出售农产品以归还贷款;当市场价格低于平价时,生产者以略低于平价但高于市价的水平把产品卖给政府。商品信贷公司可将其收购的农产品出口到国外或在农产品短缺时卖出。农产品信贷公司与联邦金库有授权贷款的联系,可使联邦金库直接为后者的业务活动提供资金。

直接补贴政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直接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抵御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而且将原本属于“蓝箱”的支持划入“绿箱”范畴,大大降低了农业扭曲支持总水平。美国的直接补贴政策涉及许多方面,包括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耕地休整补贴、灾害补贴、减耕补贴、营销贷款补贴等。

以完善的农产品信息体系维持农产品供求均衡

巨额的农业信息投入 美国的农业信息投入总额2001年为13.18亿美元,项目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目前每年用于农产品市场新闻的年度预算为2200万美元。欧盟2000年用于农业统计信息的花费总计是61,513万欧元,用于农业和农村信息通讯方面的花费是2亿欧元左右。2001年,日本政府用于农林水产信息建设和促进的费用是47亿日元。

完善的法律制度 为确保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客观、公正,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授权形式,将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工作纳入美国农业部的政府职能。为农产品的买卖各方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市场信息,包括供应、需求、价格、趋势、运输及其他能够反映当前市场情况的信息,帮助生产者制定生产规划及市场战略。同时,有助于农产品的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上处于公平地位,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欧盟的《关于共同农业政策信息措施法规》和日本的《中央批发市场法》等,也都为本国(地区)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提供了法律基础。

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美国农业部有五大信息机构,分别是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业市场服务局和外国农业局,这五大机构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日本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主要由农林水产省统一管理,下设统计情报部、协同组合检查部、综合食料局国际部。另外,经营局、农村振兴局、食粮厅、林野厅、水产厅等也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信息情报工作。德国的农产品产销信息系统分别由两个体系完成,国家统计总局负责生产信息的调查和收集,为保证信息的完备和准确,从联邦――州――县――乡都有相应的统计信息机构;市场信息由半官方、非赢利性的农业和食品市场价格信息报告中心负责调查和收集。

多元化、社会化的市场信息服务主体 德国主要依靠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中介组织采集农业信息。主要农产品如粮食的价格一般由第一次购买者――直接进行加工的企业上报;蔬菜价格则是由生产合作社直接上报;农产品批发价格主要由大型商业企业和协会报告;零售市场的价格信息是由全国700多个零售商店、超级市场上报。

以健全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维持农产品供求均衡

强化法制建设,规范流通秩序 法制化管理是美国、日本农产品流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1933年至今,美国有关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法律就达数十个,其中有著名的《1933年农业调整法》、《1938年农业调整法》、《1948、1949年农业法》、《1964年食品券法》、《农产品贸易发展和援助法》(《第480号公法》)、《农业和消费者保护法》等。日本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法律,如《粮食统制法》、《粮食管理法》、《农业基本法》、《批发市场法》、《蔬菜生产销售安定法》、《加工牛奶生产者差额补贴法》等。

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 欧盟的农业合作组织十分发达,各国通常设有农业合作社、农业工会、农业公司以及农产品专门协会等组织机构。这些机构分属于全国性、地区性或者行业性组织,尽管名称、功能、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广大农户提供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联系配套的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多方面的服务,为农产品的流通创造了良好条件。

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以经济效率为目标,遵循市场规律,鼓励多种流通形式。在意大利几乎每一个大区或大、中城市都设有一个或几个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除了列入各级政府规划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外,小型批发市场或批发商店比较普遍,它们与大、中型批发市场一起构成了遍及意大利全国的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网络。

以法治市,构建标准、规范、有秩序的市场体系 在美国,基本上每种农产品和每一流通环节都有明确的法规,并不断修订,使农产品市场成为标准、规范、有秩序的市场体系,此外严格执法,充分保护公平竞争,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流通环节,按照《蛋类食品检验法》的规定,农产品运销局对所有生产液态、干粉、冷冻蛋类食品的厂家实行强制性检验,特别对带壳蛋的检验和限制极其严格,以防止蛋壳带菌引发疾病传染。

合理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日本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宏观管理的部门是农林水产省。有关农产品生产、流通等方面的问题,统一由这些部门协调、管理,其权威性强,责任明确,效率较高。在欧盟,合理规划农产品市场网点是其宏观调控的重点。欧盟各国的农产品的流通网点可分为一级流通网点和二级流通网点,前者指大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后者指农产品零售市场。农产品一级流通网点主要设立在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处。

启发与建议

采取有效的农业财政政策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外部条件差、比较利益低,缺乏市场竞争所必须的公平条件,单纯依靠农业自身的力量同其他产业竞争,必然处于劣势。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利用“绿箱政策”,采取稳定且有力的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调节市场失灵和市场残缺部分,维持农产品供求均衡。

完善农产品信息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日益受到国际、国内市场的约束。因此,必须重视对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WTO框架内,在对信息系统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利用行为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情况并保持超前性,以政府为主体,完善农产品信息体系。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要注重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集成服务建设,在信息传播渠道上要推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传播方式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应用,通过完善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为本国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一方面维持国内农产品供求均衡,另一方面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提升本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有非人力能控制的许多方面,使得农产品的供给常常不稳定,加之农产品的固有特性,其流通难度要大于工业品或服务产品,经常出现供大于求或供过于求的局面。合理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可以保证农产品快捷、高效和有序的流通,使得农产品在合适的地方得到充分的生产和消费,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稳定发展和共同繁荣。

参考资料:

1.李平,《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支持力度》,《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篇5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问题策略

一、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

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是农产品市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结构调整滞后,生产、技术、加工、流通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极不相称,适应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体系不健全所致。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使农户缺少市场信息的指导。这样,生产就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农产品面临严峻的市场问题,也就必然导致农业增产不能增收。

(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装备落后,在大中城市要稍微好些,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包括县乡,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大多简陋陈旧,流通辅助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储藏条件差、能力低。过去,我国农产品十分短缺,仓储设施的建设较少,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出现大量的剩余,这就要通过储藏等方式进行吞吐,调节市场的供应,以缓解农产品的季节性矛盾。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投资以及缺乏引导和管理,我国的农产品储藏设施的建设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三)农产品交易市场不规范,方式单一

农产品流通主体发育缓慢。现在传统的方式主要是一对一式的现货交易,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农民受益有限。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覆盖率低,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如同散兵游勇,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普及,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形式更少。这种状况造成交易市场运作的效率很低。

(四)农产品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

我国农民虽然在生产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关键在于他们还不能走出去,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目前,农民自己的经销组织较少,这样,农民不仅会失去大量的商业利润,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运销成本,使一些在产地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进入销售地以后价格较高,同时也会发生区域性的供求矛盾。就农产品的营销手段而言,目前是比较落后的。

二、加强农产品流通的有效策略

(一)培育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产品流通主渠道

目前,我国农产品收购、储藏、运输等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批发市场是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7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进一步扩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范围和规模,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势在必行。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建设。鼓励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恒温冷藏保鲜库、低温冷冻冷藏库、气调保鲜库等冷藏贮运设备,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全过程的保鲜冷藏。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检测、安全监控、信息、结算、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准公益性设施项目。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分捡、包装等农产品增值加工设施,以及交易厅棚、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

1.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主销市场农产品需求信息库,加强市场信息的采集。积极建设大宗农产品预警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积极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和充分利用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平台、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窗口,扶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连锁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专销区或专柜。

3.积极推动产地与市场对接。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发展订单农业,尤其要推进大宗农产品和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场(市场)地(农产品基地)挂钩”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增强市场服务功能。通过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扩大农产品消费、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1.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首先要根据产业布局和市场容量,认真做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构建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次要在巩固农产品市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的信息功能、价格形成功能、质量安全功能、客商采购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网上虚拟市场功能。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

2.积极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农产品营销网络。利用大型流通企业营销网络优势。整合资金,支持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

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平台和商务网络平台,世界各国和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信息、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农产品主产区的气象信息、主要经销商信息、重要农产品产量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以及预测走向等,强化信息引导生产功能和沟通产销衔接功能,让农民下种时心中有数,产成品适销对路,能够顺利出售,能够卖个好的价格,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农民的增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已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松,邬文兵.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架构.科技导报,2004.

[2]孙民罡,曲雪梅,刘永艳.论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0).

篇6

为适应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新形势,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现对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

(一)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来抓。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农业是否高效,要靠市场来检验;农民能否增收,要靠销售来实现。农产品市场流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营销为手段,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民的组织化,从整体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民心工程来抓。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民增产增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结构性失衡时常出现、价格波动更加频繁的新情况,顺应农民的迫切期盼,切实加强农产品流通工作,使农民生产的产品产得出,销得旺,而且卖出好价钱,达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货畅其流,让农民充分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保障城乡市场稳定供给的民生工程来抓。“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市场流通不仅关系到农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城乡市场的有效供给,只有将优质农产品适时供应给城乡居民,才能保证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和城乡社会的稳定,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农产品市场流通是一项涉及到全局的民生工程,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四)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突破口来抓。目前,我市正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量质并举转变,由农业内部一产向一二三产综合发展转变。农产品销售既是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又是农业生产的落脚点。农产品流通网络不够健全、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够紧密、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不快,是我市农业重要的薄弱环节。必须牢固树立“流通先行”的新理念,从销售、加工、生产一体化经营的高度,增强对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首先从流通突破,使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二、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着力在进一步健全流通网络、壮大流通主体、提升流通载体、创新流通机制、优化流通环境上求突破,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销衔接、互动共赢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增产增效、货畅其流,把我市建成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优质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和出口基地。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8个,专业特色市场发展到100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00个,各类农产品购销经营部(贸易货栈)发展到3000个,农民经纪人发展到25万人,其中打造年交易额百亿元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20个,年交易额达亿元以上的各类农产品营销主体100个;农产品出口创汇年递增20%以上;进超市的农产品占全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10%以上;积极发展一批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

三、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一)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市、县(区)联动,加快大市区和县(市)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步伐,突出产区市场功能,兼顾本地市场供给,加强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场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市场档次,增强交易功能,使之成为本区域或跨区域农产品的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积极推进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制和整合步伐,通过政府引导、明晰产权、实行股份制等形式,加快改组改造和向区域性市场集中,真正发挥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在流通中的龙头作用。提倡和鼓励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批发交易为主,同时开展零售业务,实行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综合经营。

(二)积极推进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把专业特色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建设与完善名特优农产品市场,着力提升东台禽蛋、乳猪、山羊市场,大丰紫菜市场、裕华大蒜市场,大纵湖水产市场,亭湖南洋白萝卜、盐东羊角椒市场,建湖水生蔬菜市场,港蟹苗市场、中心渔港、洋马中药材市场,阜宁古河粮油市场、陈集苗猪市场,滨海杂粮市场,响水浅水藕市场等一批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水平,积极兴办一批新的专业特色市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按照“公有公办”、“民有民办”、“合股合办”的原则,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认真制定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方案,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逐步取消马路市场,实行退路进场。继续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改商”、“农改超”,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继续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加强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和为农服务社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城乡市场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四)大力推进农产品合作流通组织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实体;发挥供销、商贸、粮食系统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创新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购销经营部(贸易货栈)和田头市场,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地销售农产品。加强对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服务,促进其发展壮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进一步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对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着力提高其市场业务、法律知识水平和为农服务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其他新型农产品流通实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行抱团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发展加工、分装、储藏、保鲜、运输等业务,不断增强市场调节功能。

(六)引导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顺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实现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重点支持农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网上贸易、期货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开展农产品现货电子拍卖交易试点,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新机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指引和风险规避渠道,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四、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

(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切实加强市场调研,进一步拓展国内农产品销售市场。坚持把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浙江、苏南地区作为我市农产品销售的重点区域,同时积极开拓中北部、中西部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全国的销售半径和覆盖面。积极与学校、大企业、部队、机关以及国内大型活动组织机构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机制,扩大定点供应批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种养大户按照超市标准组织生产,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将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打进国内外各类超市。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在巩固现有出口农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新的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范围,巩固欧美、日韩市场,拓展港澳台、东南亚、南非及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注重引进国外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跨国零售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带动农产品出口。大力开展出口营销服务,组织和引导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参加各类外向型专项考察、展示展销和促销活动。

(三)切实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扎实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认定,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两年内实现市县农业部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农贸市场必要的检测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并全面正常运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创造条件。注重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原产地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努力把品牌、名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结合我市农产品的品种、特色,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尽快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涵盖主要农产品品种的交易分级分类规格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四)努力提高产销对接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库,以科学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实行契约收购。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直接建立生产基地,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鼓励境内外市场与基地挂钩、畜禽屠宰场与养殖场挂钩,推动经营企业与产区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的供需合作机制;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直采方式将产品打入超市。

(五)不断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大力提升广播、电话、电视、电脑网络和报纸“四电一报”信息服务工作,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重点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对农民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加强网上销售平台建设,鼓励网上销售企业和业务的发展。

五、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规划引导。要将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沿海开发的重要内容,进行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趋势、人口资源、交通条件、区位特点等状况,科学确定区域性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及其他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布局,既要防止同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偏多,造成重复建设和“有场无市”,又要防止农产品资源丰富而没有相应的市场支撑,形成“有市无场”,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二)鼓励多元参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政府投资和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企业,投资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资产重组,盘活流通业存量资产,发展股份制农产品流通企业。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从事自产农产品经营的农民,凭居民身份证或其它有效的身份证件即可在市场从事经营活动。

(三)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政策取向,市、县(市、区)财政对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专业特色市场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营销主体、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创牌、农产品出口、农业信息化和重大农产品促销活动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从去年起,市、县(市、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重点项目的奖补;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向农产品市场流通予以倾斜;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对直接服务于农产品流通的仓储、冷库等用地,应优先保障供应;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外,对农村宅基地周边的空闲地可办小型贸易货栈、农产品集散场地等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积极开拓农产品“绿色通道”。对持有通行证且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在国家和省规定范围内实行“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促进跨区域流通;市、县(市、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方便农产品车辆通行和优惠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的其他政策。对批发市场用水用电价格,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政策;参照粮油等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做法,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险制度。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涉及农产品市场流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省以上文件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低限标准执行。

篇7

1.今年河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458万亩,比上年增加29.4万亩。全省小麦种植面积3621万亩,比上年增加32.4万亩。全省棉花种植面积836.09万亩,比上年减少112.72万亩,减幅达11.88%。一季度蔬菜播种面积约371万亩,同比增长1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86%以上。一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2577.4万头、出栏1291.2万头,同比分别上涨了4.54%、2.12%。

2.市场价格及原因分析。根据全省9个物价基点县价格监测,一季度,小麦价格相对稳定,均价为105.91元/50公斤。玉米价格高位平稳运行,受工业原料需求增长因素,前3个月份玉米平均价格107.67元/50公斤。棉花价格大幅降低,受自然灾害、种植成本增加、比较收益相对较低等因素影响,棉农种棉积极性减弱,同时棉企订单减少,棉花需求不旺,棉花种植面积及价格逐年下降,目前籽棉市场价格在3.5元∕斤左右。蔬菜价格高位回落,主要受气候、流通环节费用和生产成本高以及去年菜价低迷共同影响,一季度全省蔬菜产量下降,蔬菜价格普遍增幅较高。生猪价格节后持续下降。在春节前上涨,最高价格出现在节前1周17.64元/千克,节后连续9周下跌,3月份生猪平均收购价格止跌企稳,为15.74元/千克,同比增长9.39%,环比下降7.57%。

3.后期预测。小麦:预计新麦上市期间价格会有小幅上涨,但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会平稳运行,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玉米:受东北玉米走强和周边深加工企业上调收购价影响,预计河北省玉米近期价格呈坚挺态势,部分地区销售价格仍将继续小幅上涨。蔬菜:预计随着天气变暖,蔬菜价格将呈现季节性下降趋势。生猪:排除国家不再增加进口猪肉量的因素下,在生猪供应量充足,仔猪数量少、价格高,饲料(玉米、豆粕)价格维持涨势的作用下,预计生猪价格应出现反弹性上涨。

根据河北省历年主要农产品市场情况,预计今年河北省不会出现大面积的主要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

全省农产品预警工作开展情况

去年底,在全省统计培训会上,结合统计基点工作特点,将33个统计基点县和9个物价成本基点县也纳入此项工作,将农产品市场热点报送范围进一步扩大。2010年5月7日开展工作至今,共收到地、市上报信息近千条,内容涉及蔬菜批发市场价格、新麦、棉花上市供求、玉米饲料价格走势及当前畜禽(猪肉)价格、绿豆、大蒜价格追踪等国家、民生关注的市场热点问题。截至目前,共向农业部整理上报信息近60期。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1.继续深化信息报送制度体系建设

信息报送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建立长效奖惩激励机制。一是通过召开座谈会,召集信息报送有关部门进行座谈,交流工作经验,会商当前农产品市场形势。二是举办培训班,强化考核制度。

2.扩大信息采集面

拟将批发市场信息员也纳入报送范围。河北省计划下半年召开全省批发市场工作会议,将批发市场信息员也纳入报送范围,同时加强和规范批发市场信息报送,充分发挥批发市场对大宗农产品交易的主导地位优势,更加直接、快速的掌握市场波动和热点情况。

3.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篇8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化;市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之阔,农民众多,农业的发展影响整个国民经的发展。与工商各业的发展比较,我国的“三农”发展始终滞后。这不仅拖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还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对整体大局有严重影响。农业需要发展、农民需要增收,这是现阶段我国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1]。农民是否增收致富关键在于农产品是否能在市场上畅销,而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的关键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千家万户组成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组成农工商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一条龙”的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经营一体化,其本质是由有关各方面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它较好的解决了农民与市场,分散与集约之间的矛盾[2]。

1.加快农产品进入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1.1农产品专业市场容量小,流通难

中国农产品充盈足余,但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产品,市场狭窄,真正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不多,而且容量小,功能低,产品流通难,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主体的规模很小,未能够深购远销、大进大出的大龙头、大企业较少,与外国高度专业化生产、跨国大集团经营的公司难以抗衡[3]。农民对市场的培育缺乏一种长远的目光,不能根据市场的供求信息来指导自己生产,有些市场还是处于自发形成的阶段,农民还没有出现要把当地自发形成的市场培育成为一个专业市场的欲望。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的流通比较困难。

1.2农业龙头企业尚未做强做大,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仍比较弱

农业龙头企业中以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较少,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农业企业的资本实力不足、厂房面积小、规模偏小、生产设备落后、管理者水平和员工整体素质层次偏低等问题,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以致于难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带动能力不强[4]。

1.3农产品加工率低,商品流通滞后

农产品加工存在粗加工多,精加工、深加工少的现象。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使得农产品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大多数农产品仍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很难占领市场和提高比较效益加工企业规模比较小。手工作坊多,难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开发。在流通领域中,大中城市郊区、大规模商品基地的农产品销售情况相对较好[5];山区腹地农产品“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还处于小流通、小贸易的状态。农产品加工较薄弱,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互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已经开始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近年农贸市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基础设施亦有待继续改善。

1.4农户市场信息不灵

很多农民由于不能及时知道有关农产品市场信息,而吃了不少亏,甚至妨碍了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仍较落后。拥有电脑并上网搜集农业信息的农民很少,能够分析和预测市场信息的农民更少,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农业信息专家及现代的信息工具和农民只有一墙之隔,但对农民来说犹如隔世[6]。在农村,由于市场信息不畅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可以说随处可见,触目惊心。

2.加快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思路

农产品快速进入市场的总体思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培育龙头企业,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大搞规模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基地建设,形成商品基地,培育市场体系,重点抓好专业批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健全标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商品率,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增强农民收入。使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定的基础[7]。

3.加快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对策

3.1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选择,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民增效、增收的有效途径。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用长远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眼光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农业领导[8],强化农业管理机构对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2从强化政府功能入手,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

第一,搞好市场布局规划。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依据农业产销格局的变化,及时制定和修改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第二,对产区批发市场建设应给予重点扶持。首先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包括用地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其次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尤其是产地市场的扶持力度,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作用。第三,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为批发市场建设配套的仓储设施、配送系统、结算系统和信息系统。第四,加强市场宏观管理。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市场内部管理,防止一哄而起、盲目竞争,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与损失[9]。

3.3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与农户经营的重任。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完善服务链。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等杠杆,下功夫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辐射面广、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一方面引进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对我区现有的企业家培养提高。只有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思维、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作风正的企业家队伍,龙头企业才能有望做大做强。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平台,加快建立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网络。支持规模小[10]、布局分散的企业通过联合、股份经营等形式进行整合,组建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扶持更多的省级龙头企业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

3.4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第一,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首先,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其次,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真正做到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第二,加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套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是物流企业的中枢,国际上任何著名物流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信息支持。首先,积极推广和应用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其次,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农产品营销的问题与思考[J].江汉论坛, 2002,(2):31-34.

[2]王广斌,冉维龙.山西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分析与模式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4,(4):34-37.

[3]孙剑,李崇光.基于一体化系统观点的农产品营销系统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4,(1):36-38.

[4]敖毅,许鸣.当前我国农村新型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及其再转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4,(7):27-35.

[5]曾玉珍,曾祥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提高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出口的启示[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5):36-38.

[6]张德芳,陈瑞祥.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途径分析――以中牟县大蒜产业为例[J].河南科技,2007,(9):26-27.

[7]崔卫东.基于比较优势的我国典型性农产品竞争力分析及成本结构探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0-34.

[8]周梦,吴献金.湖南省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09):36-37.

篇9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市场风险;风险传导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12-12

作者简介:孙兆刚(1976-),男,河南南乐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项目,项目编号:11YJCZH151;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ZH008;航空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ZG55026;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计划,项目编号:2011GGJS-142。 一、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机理

2008年的那场席卷世界的“全球米贵”危机历经2年多,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连同当年的次贷危机一起成为热点话题。当时,粮价上涨至少在37个国家引起粮食危机,导致拉美地区共发生49起大规模抗议活动、肯尼亚骚乱以至上千人死亡、海地政府的、喀麦隆因物价高涨而,多个国家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世界粮价在2006年以前持续低迷,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因发达国家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而严重扭曲,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市场受到极大冲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造成粮食库存持续降低。进入2006年以后,石油价格强劲飙升,危机因素开始积累,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农用燃料和化肥等成本持续增加,粮食供给状况恶化,粮价逐步上扬。到2007年下半年,小麦、玉米和大米价格全面飙升。从2007年6月到2008年3月,小麦价格从每吨223美元飙升为每吨4397美元,上涨97%;从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玉米价格从每吨1471美元飙升为每吨2871美元,上涨95%;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大米价格每吨330美元飙升为每吨1 0152美元,上涨208%。之后,投机商从中炒作,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趋势,投机资本撤出商品期货市场,加上美元升值,粮食价格又急剧下跌。这次危机粮食大涨大跌缘于粮食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循环环节被人为隔离,引发了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混乱,分析其中的风险传导路径可为我们引以警示。

大量的不确定性潜伏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客观存在诸多影响因素耦合后的波动风险。在风险发生与风险消退之间有一段多个环节或时间段,彼此相连相接形成传导过程。从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可以看出,农产品风险传导过程是一个风险逐渐被放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农产品风险传导是一个缓慢积累和渐进放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知形成成见,成见影响行为,行动固化为模式,模式产生惯性,心态趋于漠视,心理解除戒备,危机信号被过滤,风险潜滋暗长,当已经警觉并希望控制这些风险时,可能无法控制或者控制过程付出极大代价。风险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能量,推动风险向外传导。由于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性,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就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所谓农产品市场的风险传导,指的是风险源存在于农产品市场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这些风险依托于一定的载体不断向外释放,经过一定的渠道,蔓延到农产品销售的各个流程或者节点,甚至波及整个农产品利益链,使得农产品经营活动遭受损失。风险传导存在于整个农产品市场系统中,存在于农产品市场利益关联网络中,具有波及效应和风险继发性等特征。内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或二者的共同作用是农产品市场的风险传导的引爆器,其中内生性风险缘于内部系统中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外生性风险缘于外部环境不可避免的影响。被诱发的风险源是风险传导的源泉,导致农产品销售的某个功能节点在初始时刻的不确定性或微小偏差,依附于某些无形或有形的承载物上逐渐对外进行扩散,在一系列流程与功能节点上被逐级放大,甚至演化为危机。

农产品市场各个参与主体形成了利益链,在风险传导过程中,利益相关性得到进一步显现,风险可能沿着农产品市场利益链发生传导,经济活动过程与物理活动过程相复合,形成相关性风险传导流,不仅传导了风险本身,与风险相关的观念、行为、后果等环境要素也不断传导,产生因素耦合效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因为风险具有一个传导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在时间上和环节上防范风险传导的时机,在这些环节和时机的把握上能持续有效,就有可能及时发现风险和控制风险传导。

2013/09 二、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发生

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发生缘于农产品市场风险源的存在。所谓风险源指的是对农产品市场不利影响的一种或多种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风险来源。农产品市场风险源动力的大小会影响到风险传导的距离与风险损失。从风险源的特征看,可以分为静态风险源和动态风险源,前者包括农产品市场的产业风险源、信息风险源、价格风险源,后者包括农产品市场的生产风险源、加工风险源和流通风险源。

1.产业风险源。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特征,超出人们控制的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如鲜活农产品难以长期保存,一旦滞销积压就形成农产品市场风险;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具有季节性特征,市场变化远远超出供给调整的变化范围形成供需不对称的格局;农产品市场价格具有时滞效应,市场价格波动成为农产品市场中重要的风险源。

2.信息风险源。市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由于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较重要,农业生产具有相对不稳定性,不确定因素很多,农产品价格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价格上涨产量增加,产量增加又导致价格下跌,又导致产量下降,价格继续回升,如此循环起伏,各个时期的价格与产量波动图类似于一张蜘蛛网,这就是蛛网效应。我国农产品市场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蛛网效应相对突出,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时效差问题,缺少对农产品市场有预测性或指导性的信息,而且信息不对称;整体素质偏低的农民对市场的判断力较弱,很难准确解读市场需求,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

3.价格风险源。从时间上看,农产品销售与生产周期长的农业生产决策是脱节的,市场变动影响农产品的供求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农业生产决策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市场风险发生后的纠错措施滞后,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不会立即得到控制。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时,市场上的供求均衡绝对滞后于潜在的供求均衡。只要市场上的供求均衡滞后于潜在的供求均衡,就一定有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可能。生产调整不仅需要一定时期,而且无法消除价格调节的滞后性。农业生产周期波动的根源就在于价格调节的滞后,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成为风险传导的“凝聚物”和“承载体”。

4.生产风险源。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是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农产品市场一直处于一种“小生产、大市场”的状态,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缺少影响力,缺少农产品价格谈判的优势,缺少农产品定价话语权,价格决定权集中在少数经销者手中;农民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农产品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更加重了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发生。

5.加工风险源。正是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和分散性,大大限制了信息渠道和物流条件的畅通,使得地域的农产品价格有很多局限性,往往是局部供需力量对比的结果;价格信号不能有效发出,不能对农产品加工环节形成有效指导,整体效率受到严重损失。在农产品集中上市时,供过于求的农产品出现积压,农产品储藏技术不如人意,市场风险因此产生。如果农产品加工环节运行良好,不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还可根据市场需求均衡上市,扭转农产品集中上市引发的价格急跌问题,减缓市场风险。

6.流通风险源。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专业化,减少了农民自销产品的时间和成本,缩短了农产品流通周期,形成了产地批发销地批发农产品零售的流通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销售农产品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交易环节多、流通链条长、物流成本高,某个环节的某一项成本、质量、时间等发生变化,就会传导到农产品价格上,使得许多社会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体系产生影响,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渗入到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加剧农产品市场的风险性。

7.国际风险源。我国加入WTO以后,开放型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和国际的全面接轨,市场交易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市场领域不断扩充,市场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世界市场的波动很容易波及到国内农产品市场。我国是国际农产品主要贸易国之一,农产品市场不仅要承受国内市场压力,还要接受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如蔬菜、水果、蚕丝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一定优势,国内价格对国际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低的大米、小麦等谷物产品为净出口状态,国内价格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不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大豆、食用油等产品价格的变动对国内市场则会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左右着国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受到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和宗教等问题的影响,农产品市场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风险源进一步增加。

在农产品市场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中,初始时刻的各类风险源独立存在,表现为局部的风险,还没有形成现实的风险传导。这些风险源被触发后,风险源附着在特定媒介上开始扩散,从而产生风险传导活动。这些媒介我们称之为风险载体,风险载体内涵最突出的表现是承载性和传导性。物理学上的载体指的是运载其他物质以影响机体性能的物质,社会科学领域把这层含义加以引申,理解为承载知识和信息的物质。根据农产品市场风险载体所具有的特殊属性,风险载体分为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资金、农业技术等属于显性载体;农产品信息、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农业政策制度等属于隐性载体。根据农产品市场风险载体的层次看,风险载体分为宏观载体和微观载体。宏观载体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将农业政策风险、产业风险、农产品价值链、农产品管理机构体系、国内外环境风险等传导给农产品市场,从而带来极大不确定性的载体;而微观载体主要是针对承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风险载体,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资金、农业技术、人力资源等。

风险载体的“承载”只是为“传导”提供前提和条件,当风险源依附在风险载体上,风险载体承载着农产品市场的诸风险因素,作为“媒介”和“桥梁”促使诸因素相互作用,在农产品市场的各个节点间扩散时,风险传导就开始了。作为承载风险因素的载体是农产品市场维系节点间业务关联的纽带,在运行过程中,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承载着各节点间的业务彼此关联,承载的各种风险流也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依附于功能节点的风险流遵循着一定的传导规律,沿着不同的传导路径,形成农产品市场复杂的风险传导链条。

三、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产品需求已不再是追求数量,而是转向数量与质量兼顾,并以质量为主。农产品作为基本消费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变动对于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不敏感,价格下降只引起需求量较少增加,农产品增收、供给增加,价格则下降,农民的收益反而下降。若不能依靠市场需求去组织生产,大幅度增产不能带来大幅度收入提高。在趋同经济行为指导下,农业生产者盲目以价格作为调整生产的准则,就会出现农产品市场价格骤升骤降,形成卖难买难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导致生产随之大起大落,大大加深农产品市场风险程度。所以,必须研究农产品风险传导规律,判断初始时刻风险源依附于哪些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如何在农产品市场的功能节点传导,随着时间逐级放大还是缩小等。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与时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探寻风险传导的周期变化规律与内在本质联系必须观察、比较、度量、分析不同时间的风险特征或状态。风险从产生到开始传导,风险的强度从隐性传导到显性传导再到危机爆发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采取防范风险传导的控制措施需要评价相关信息,也需要时间周期;农产品市场从找出偏差到采取措施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每一个环节形成了系统时滞,正是这一时滞才有时间对风险有效控制。我们将时间看作自变量,风险传导的强度看作因变量,可以将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划分为稳定型风险传导模式、渐强型风险传导模式、衰退型风险传导模式、混合型风险传导模式等四种模式。

1.稳定型风险传导模式指的是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均衡稳定的特征,通常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围绕着一个常数值波动,可以预知风险传导的概率及由此带来的后果,风险传导强度在不同的时间比较均衡(如图1所示)。

2.渐强型风险传导模式指的是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显示出逐步增强的特性,主要有曲线型增强、直线型增强、裂变式增强、波浪型增强、S型增强等。其早期危害较小甚至没有危害,中期发展非常迅速,风险强度越到后期危害越大(如图2所示)。

3.农产品市场衰退型风险传导模式指的是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显示出逐步减弱的特性,表现为直线型、曲线型、S型、波浪型等逐步衰减模式,与增强型风险传导相反(如图3所示)。该传导模式通常在初始阶段来势较猛,风险危害大,具有突发性,风险源向下传导,有时候难以预测和防范。一旦在有限的时间里采取适当的措施,风险传导就会逐步衰减,呈现出近强远弱的特征。由于不确定性很强,事前预防此类风险传导并不理想,从事件突发过程中可以意识到事态严重性,可以采取应急管理。

4.农产品市场混合型风险传导模式指的是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显示出随机性,呈现出非均衡和非稳定等不同强度特征;可能包含以上多种风险传导模式,在某一阶段呈现出增强性特征而在另一阶段则呈现出衰减型特征(如图4所示);其中涉及到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均衡、增强、衰减、混合等模式的传导都具有相对性。

市场供求关系、农资价格、种子质量、种植结构、自然灾害、意外事件等都是农产品的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产生和传导。农产品市场的供给主体—农民自身思想意识和知识水平有限,掌握、分析和控制信息的能力有限,农产品生产源地交通和物流能力有限,各种涉农中介组织普及有限,各种农业经济政策及其稳定性不具有战略性等,导致农民对市场的判断和预测经常出现偏差和失误,加上市场需求的难以预测性,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系统在各个环节都可能加大传导强度。因此,必须熟悉和了解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规律和模式。

四、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防范

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防范应从产业、信息、价格三个角度和生产、加工、流通和国际化四条途径,根据风险的产生与传导的规律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减少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建立多元复合结构为主体的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管理模式。

1.应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型市场主体,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缺少龙头企业条件的地方,以“民建、民管、民受益”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增强农户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户集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2.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当是相关政府部门,要搞好农产品市场信息制度建设,发挥制定信息规划、规范行为上的主导作用;搞好现代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强化对农民、企业和市场的信息服务,使得互联网络与传统信息传播载体的优势互补,保障信息传播畅通;充分利用中介组织的外延渠道,建立高效、灵敏、快速的信息系统,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加强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走势的分析预测,提高农民生产科学决策的水平和能力。通过高效的信息服务手段,及时、准确、有效信息,减少因信息匮乏、信息偏差、信息传播不畅导致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保护价格,帮助农民应对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稳定农民的生产预期,保障农民、农业生产的利益;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确保落实关于农产品保护价的政策,降低价格波动的风险。积极探索利用期货交易规避市场风险,期货市场具有标准化、简单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等特点,具有信息的统一性和超前性优势,具有集中交易、公平竞争、信息公开、秩序化强的价格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预期性,对各种价格因素反应极为灵敏,这些优势是现货市场所不具备的。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将市场风险转嫁到投机者身上,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可以适当提高期货市场在农产品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为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企业提供服务,增加交易品种,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通过一定合理、有效、安全的途径进入期货市场,有效控制转移农产品价格风险。

4.应根据各地农业特色和优势,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建设,开展科学规划和论证,科学有序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强化设施农业的建设,扩大设施温棚的建设规模,延长农产品的上市周期,错开同类农产品的上市时间,达到农产品的时间差异化、品质差异化、口味差异化、色泽差异化、品种差异化、外形差异化和包装差异化等,降低市场波动的风险程度。农业生产应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发展绿色农业,减少自然灾害及病虫害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影响。

5.应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缩短和简化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流通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采取从产地收购到市场零售一体化的营销模式;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推动农产品超市的建设,加强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规范配送企业和超市的营销行为;发挥农村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寻找农产品的销售出路,及时把各种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民,缩小农产品价格波动,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

6.尽快建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市场,使得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顺畅地传递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遵循国际贸易准则,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按照国际贸易规范培育、开放市场,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7.金融机构应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利用金融工具建立长期规避风险的农业保险机制,稳定和加强对粮食、生猪、奶牛等生产保险的力度,向水果、蔬菜、水产品等易遭受灾害损失的品种延伸;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参与到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当中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优惠,消除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隐患和忧虑。

参考文献:

[1] 董少杰. 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的管制和调控[J].天津农业科学,2012(4).

[2] 高芸. 农产品纵向市场价格传递的研究综述[J].农学学报,2012(10).

[3] 赵建刚. 基于期货市场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4] 潘胜忠. 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市场博弈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

篇10

一、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河西走廊提供了甘肃省2/3以上的商品粮、绝大部分棉花及甜菜、2/5以上的油料和瓜果蔬菜。经过多年发展,河西走廊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对外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2008年杂交玉米制种生产基地达到150万亩,年产种量6亿公斤。占全国用种量的60%左右。河西走廊还建成了15万亩的瓜菜、花卉对外制种基地和5万亩杂交油菜种子基地,年产种量400万公斤。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我国生产啤酒大麦、啤酒花、酿造葡萄酒原料的最佳区域之一。现已建成10万亩啤酒大麦种子基地。2007年,啤酒大麦种植面积146万亩,总产57万吨,麦芽实际年产量近60万吨,占有国内麦芽市场35%左右的份额。

此外,河西走廊现代农业种植规模也在逐步扩张,出现了辣椒、洋葱等为主的新品种特色农产品。河西走廊的辣椒以及洋葱的产量自2000年以来急剧增加。且品质良好,数量巨大。酒泉地区2007年的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总产量40万吨左右,成为中国洋葱种植最集中、单产和总产最高的地区。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增长较快,但由于销售存在问题,当地农民从中得到的收益有限,农民增收仍旧比较缓慢。特色农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很多,其色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二、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终端信息组织

农民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以及农村信息传递条件的限制,收集信息的成本和难度都比较大,使得特色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河西走廊由于历史性原因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信息传递条件非常落后,专业特色农产品终端信息组织极为缺乏,每年由于缺乏相关信息而给农民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例随处可见。譬如,2007年河西走廊大批优质洋葱积压变质,给农户造成巨大损失。

(二)缺乏信息服务平台

现有的农业网站和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多侧重于流通环节的信息提供,缺乏面向广义的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的信息,使供需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从而导致整个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链是阻断的,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给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一方面,由于信息平台的缺乏,使农业生产者不能共享来自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特色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使消费者没有一个渠道将他们关于特色农产品的价格、质量等的信息进行反馈,让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三)缺少专业化组织

目前,尽管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信息渠道众多。但缺乏对信息采集、分析和的专业化的服务组织,导致信息失真。一是当地各信息主体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缺乏一个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来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导致数据不一致,造成农民决策困难。二是信息的目的性不强,当地农民急需的信息非常缺乏,即便的信息也不能及时有效对接。还有,在信息过程中信息采集思路混乱,信息渠道不畅。

(四)缺乏信息管理机制

一方面,农民受知识能力和农村信息传递条件的限制,信息获取的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消费者不可能具备所有特色农产品的知识,购买之前必须要进行信息搜寻,有些特色农产品安全质量信息甚至搜寻不到。这使作为特色农产品市场中的两大主要主体――农民和消费者在关键信息的获取上将呈现出高成本。信息搜寻的高成本将影响农民和消费者对信息的搜寻,使其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这种体系。我国目前仅对信息需求方与方进行一种宏观的、粗放式的管理,至于甘肃乃至河西走廊地区,信息管理机制就更为落后。

三、完善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

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这种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介入到信息对接领域。仅对信息需求方与方进行一种宏观的、粗放式的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应以立法的形式严格规定特色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等管理工作。一是明确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组织和协调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工作。二是组建信息服务队伍,向消费者传递安全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三是明确信息公开、采集、分析与管理办法,及时将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二)制定信息的标准与规范

对买方信息、卖方信息、服务组织信息、产品信息和交易信息可采用特色农产品的产品分类和特色农产品的信息内容属性相结合的分类标准方案来标准化。具体的分类标准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则参照使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信息的内容属性分类标准可根据国际通用的商品编码与条码标识体系对产品的来源及属性特征进行定义,通过标准码可以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的追溯,并与国际市场特色农产品标准对接。对服务信息、政府的监管与指导等不适合标准化的信息,可采取规范化的方式来处理。

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均处于全国上等水平,尤其以瓜果以及洋葱为首的特色农产品已经销售全国,部分出口其他亚洲国家。因而应通过国际化的编码,为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产品加强自身实力,增强贸易优势。

(三)建设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根据信息对接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双向或多向传播渠道的终端市场信息对接平台。平台的网络结构主要分为:信息采集和上传、信息传输、信息储存和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采集的终端设备有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信息的传输充分利用了Internet、电话网、电视网三网合一的优势,最大程度保障信息的高效传输;信息经过储存和分析处理之后形成准确、权威的标准化信息;信息的和利用可以借助信息采集终端下行反馈及邮寄、email、报刊杂志、特色农产品目录等多种方式。在信息化条件下,使信息出现在种植户的身边,通过全国性以及国际化的信息的采集,使信息更快地到达生产者手中。进行合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