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趋势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消费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社会人们的消费和审美观念。现代社会的各种电视、杂志、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量越来越大,随时随地的冲击、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各种欲望。“这使得社会文化由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传统形态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现在形态,视觉文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1]近年来,随着消费文化不断深入大众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武术表演”也成为武术产业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消费文化和武术表演市场的现实语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变。在这种消费环境下,人们对产品的包装、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需求也变的越来越苛刻。因此各行各业都开始从消费者的心理、生理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来不断加工改进自己的商品,以此来引起大众的关注,提高他们选择消费自己产品的机率。武术身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子,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武术功能的演化也逐渐呈现出向娱乐方面的发展,这是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特殊的表现。
武术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同时,也就具备了体育产业特性,它由以前简单的武术表演发展为一项产业。由于现在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所以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进步,提高社会文化消费水平,关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以及影响文化消费的各种因素等相关方面的研究,现已成为时下学术界各个层次的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法国著名的学者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里说到“消费社会,是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形态”[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影响文化发展方向的特殊作用。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武术表演市场正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因此,研究分析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武术表演市场的发展现状,探究武术表演如何才能跟上当今时代的发展步伐,怎样才能使武术表演团队的各种武术演出产品更好地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愿意消费的商品等问题,这都影响到我国武术表演市场今后的繁荣发展,也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武舞结合:消费文化语境下武术表演发展的新趋势
(一)武舞结合的历史基奠
武术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其在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武术与舞蹈作为两种典型的身体文化,无论是在演练的“身韵表达”还是在观念的“审美价值”等文化内涵方面都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3],而这种一致性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武舞同源的说法,在武术和舞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形”与“意”不断交融、融会贯通。“舞者,乐之容,用之于武事,则为武舞”[4],可见,从历史渊源看,习武与练舞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武舞结合的表现形式
学者马彦君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通过对武术表演发展历史的追溯和对现代武术表演形式“舞台表演”的描述,提出“武术表演以类似舞蹈、音乐等文化表演形式出现在服务业中,成为国家文化经济收入的新力量。作为传播武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武术表演承担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5]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千人太极拳表演,精髓的武术太极动作融入美学的表演特点,再结合现代舞台的表演方法,让武术演员们通过肢体语言向世人展示了行云流水、天人合一的太极神韵。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武术表演,让世人认识武术,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的认同感。在现代竞技运动最高殿堂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出现的千人太极拳武术表演,可以说是“武舞结合”的完美体现。
(三)武术表演的文化使命
武术表演的出现,不仅表现出了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武术的娱乐表演功能和商业价值越来越突出,而且作为中国外交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代表,武术表演是武术体现其文化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拓展了广大武术研究学者们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学术研究方向,“武术表演代表了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社会需求和文化特征,是现代武术发展的一道美丽的风景”。[6]通过观赏武术表演,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而且还会让观众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表演的核心元素是创意,亦或说是演出的灵魂所在”。[7]在数千年的武术传承历史中,关于武术文化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有很多。中国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为武术表演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创作素材。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提高观众对武术表演的兴趣和消费意识是每一位武术表演团队的管理者以及相关武术产业的推广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四)武术表演的发展趋势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既定结构和审美观念,视觉文化在消费文化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场精彩绝伦的体育赛事,一场激情四射的演唱会,几乎每一场都座无虚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体育赛事或者演唱会的表演能够满足大众的感官享受和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所以大家也都愿意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去消费。近年来,随着消费文化不断深入大众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在这样的消费时代背景下,武术的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契机?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让武术发展的越来越好?众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武术作为一种艺術形态新的发展趋向,学者马文友,邱丕相在《论武术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中指出:“基于社会和谐、进步与发展程度的逐步提高,随着人们审美观的趋于成熟,武术的艺术性可能成为武术最主要的外显功能”。[8]不难发现,武术表演的艺术化势必将成为武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新的重要途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武术如果想要在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不断变化着的今天引起更多消费者的关注,武术发展的战略步伐必须要适时做出调整,运用各种现代化市场运作手段来武装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跟得上当今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节奏。
四、结论
当社会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到以消费为中心时,武术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其消费价值必将被无限放大,武术也因此进入了消费时代。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以及审美取向都在发展着改变。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消费背景下,我国的武术表演市场的发展现在正处于一个特殊发展时期。传统形式的武术表演已经很难满足现代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消费,武术表演如何借着这个消费文化的时代东风,利用武舞结合的表演形式和借助其它优秀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来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武术演艺产品,为武术表演市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武舞形态正成为一种新的武术发展趋向,这种趋向正在从形式到内容逐步深入,拓宽了武术新的发展样式。武舞结合依然成为了消费文化时代当代武术表演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北达.武术舞蹈的本体特质与审美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3).
[2]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前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国志.论两种典型的身体文化——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9).
[4]芦荻.东方人体文化对舞蹈艺术的影响——武术与舞蹈的本质研究[J].黄河之声.2012(19).
[5]马彦君.现代武术表演的哲学思考——由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武术表演想到的[J].怀化学院学报.2008(11).
[6]颜辉萍.武术演艺:当代武术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J].搏击·武术科学.2012(1).
[7]张冰.现行武术表演形式和发展的研究[J].体育研究.2013(11).
[8]马文友,邱丕相.论武术的艺术化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
篇2
[关键词]农村消费城市化收入状况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
一、农村消费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消费城市化”是卢嘉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消费城市化必将推广到更多的农村,这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比较分析高低收入省区农村消费城市化的一些问题,对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农村消费城市化,是指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不断向城市居民看齐,这些地区的农民在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和文化、娱乐、教育等精神生活方面以及服务消费方面同城市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与低收入省区一般城镇的居民水平不相上下;而且一些特别富裕的农村则已超城市化了。
二、农村消费城市化的表现
(一)从居民收入看,高收入省区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接近甚至高于低收入省区的城镇水平。上海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2726.98元增加到2007年的5870.87元,增长115.29%,北京增长166.95%,浙江增长162.46%。同期,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0.50%,陕西增长160.92%,河南增长168.40%。
(二)从居民消费看,高收入省区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接近或高于低收入省区的城镇水平。上海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93年的2200.07元增加到2007年的4753.23元,增长116.05%,北京增长182.98%,浙江增长175.59%。同期,辽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35.48%,陕西增长170.58%,河南增长155.41%。
(三)从恩格尔系数看,高收入省区农村同低收入省区城镇相似,呈较快下降趋势。上海、北京、浙江三个高收入省区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3年的46.43%、48.16%、50.16%下降到2007年的40.28%、35.21%和41.63%,而辽宁、陕西、河南三个低收入省区城镇的恩格尔系数则分别由1993年的50.46%、47.93%、49.64%下降到2007年的39.66%、34.27%和34.67%。
(四)从消费结构看,高收入省区农村与城镇趋同。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注重文化、服务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各项消费支出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三项支出的序列位次分别由1993年的第4、7、6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4、5位;同时,自给性消费比重大幅降低,商品性消费比重多提高到90%以上,其中家庭设备及服务的商品性消费比重在98%以上,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三项则达到100%。再者,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多直逼城市。2007年,上海、北京等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多略低于低收入省区城镇居民家庭92.13台、75.71台和112.87台的平均水平,而北京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电冰箱的拥有量超出低收入省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量14.02台。
(五)高收入省区农村逐步形成以个人消费为主、社会公共消费为辅的城镇型消费方式。2007年,上海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0%,人数达33万余人;浙江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23.6万人,且80%的农村人口享有初级卫生保障,94%的乡镇和83%的行政村已开展养老保险等。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比,高收入省区农村占绝对优势。2007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54.70平方米,北京农村为31.26平方米,浙江农村为47.82平方米,而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仅为15.5平方米。
三、高收入省区农村、低收入省区城镇分类与样本选取
(一)高收入省区农村、低收入省区城镇分类
按照我国各省居民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a,(a的计算公式:a=Yi/M,式中Yi为各个省区居民的收入;M为全国居民的平均收入)可将我国的省份划分为三个收入档次:1)a≥1.5为高收入省区;2)0.85≤a<1.5为中等收入省区;3)a<0.85为低收入省区。
(1)按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a,将我国的省份划分为以下三类。
高收入省区: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
中等收入省区: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西、海南、吉林、河南、安徽。
低收入省区:四川、内蒙古、重庆、山西、广西、宁夏、新疆、青海、云南、甘肃、陕西、贵州、。
(2)按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a,将我国的省份划分为以下三类。
高收入省区:上海、北京、浙江、广东。
中等收入省区:天津、福建、、江苏、山东、云南、湖南、重庆、广西、新疆、四川、河北、湖北、青海、海南。
低收入省区:辽宁、安徽、宁夏、内蒙古、江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山西、甘肃、吉林、河南。
(二)高收入省区农村、低收入省区城镇样本选取
根据上述省际收入分类并结合人均GDP综合考虑,可以把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划为高收入省区农村;辽宁、安徽、宁夏、内蒙古、江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山西、甘肃、吉林、河南划为低收入省区城镇。由于部分省区资料缺乏,从“一高一低”档次中分别选取三个省区作为样本,取其相关资料以进行比较:(1)高收入省区农村:上海、北京、浙江;(2)低收入省区城镇:辽宁、陕西、河南。
四、高收入省区农村和低收入省区城镇的对比
(一)从收入状况看,上海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约达5870.87元,约高于低收入省区三个省各自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7.01元、5483.73元和5267.42元的水平;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约达5025.50元,比1993年增长约166.95%,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约达4582.34元,比1993年增长约162.46%,均高于同期辽宁与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0.50%和160.92%(见表1)。
表1高收入省区农村和低收入省区城镇居民收入对比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1994、2001、2007),整理。
(二)从消费水平看,上海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7年约达4753.23元,高于低收入省区三个省各自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约4654.42元、4637.74元和4110.17元的水平;浙江、北京农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7年比1993年分别增长约175.59%和182.98%,高于同期辽宁、陕西与河南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约135.48%、170.58%和155.41%(见表2)。
表2高收入省区农村和低收入省区城镇居民消费对比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1994、2001、2007),整理。(三)从恩格尔系数看,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生活正向富裕型过渡。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规定,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称为绝对贫困;50%-59%,称为勉强度日;40%-50%,称为小康水平;20%-40%,称为富裕;20%以下称为最富裕。到2007年底,高收入省区农村正向富裕型水平前进,与低收入省区城镇水平相当。
(四)从消费结构看,到2007年底,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人均精神文化消费和劳务消费支出(包括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三项)约为1095.89元,虽略低于低收入省区一般城镇居民的同类支出(人均月1236.43元),但其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却达27.90%,高于同期低收入省区城镇居民约27.58%。就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两项支出而言,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不断缩小其与低收入省区城镇居民的差距。1993年、2000年、2007年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达约9.57%、9.69%、13.41%,而低收入省区城镇约为8.56%、9.90%、12.28%;1993年、2000年、2007年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达约3.02%、5.21%、7.77%,而低收入省区城镇约为3.15%、5.01%、7.56%(见表3)。。
表32007年高收入省区农村和低收入省区城镇居民精神文化消费和劳务消费的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7年)整理。
(五)从消费习俗、消费观念看,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高收入省区农村居民已开始摆脱这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倡导和实施科学消费、适度消费及信贷消费。例如,2007年,高收入省区农村累计已有50%的人外出旅游,一些沿海地区的农村居民在建房或买房中还使用了消费信贷等,与低收入省区城镇相似。
五、结论
篇3
金城江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地。目前金城江区有20多个民族,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仫佬、毛南、水族等。这些族群在长期的相处交流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个性、又相互融合了多个民族元素的独特文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情况
2005年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共整理9类6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民间舞蹈《壮族蜂鼓舞》、民间手工技艺《蜂鼓制作技艺》、民间文学《莫一大王》、壮族师公舞《国调毪》、民间美术《师公舞傩面》、民间体育、游艺与杂技《破网上刀山》和《舞龙舞狮》、壮族双声部民歌《哦吔》、民间美食制作工艺《掏鸭把》《里笼三件》《打生菜包》《魔芋豆腐》、壮族三月三“扁担节”、壮族灶王节等等。这些在民众中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完好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蕴含着民族和族群的历史渊源、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文化特征和文化交融,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民俗民风、优秀民间制作工艺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级名录申报情况
经过普查、挖掘、整理申报,金城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莫一大王》、民间舞蹈《壮族蜂鼓舞》、民间手工技艺《蜂鼓制作技艺》等三项获得2007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2012年申报的壮族师公舞《国调毪》和民间绝技《破网上刀山》获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申报的壮族师公舞《国调毪》和民间绝技《破网上刀山》获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申报民间美食制作技艺《壮族鸭把》获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申报民间文学《莫一大王》获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申报民间美食制作技艺《魔芋豆腐》和民俗《舞地狮》获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申报民俗《壮族灶王节》、民间音乐--壮族二声部山歌《哦吔》,获第六批河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申报民俗《壮族灶王节》、民间音乐--壮族二声部山歌《哦吔》,获第八批自治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获得县级名录36个;市级10个;自治区级5个。县级传承人5人;市级传承人4人;自治区级传承人1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情况
2017年实施《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后,我们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指导开展工作,在得到国家的专项经费后,先后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目前分别建设有9个传承基地、传习所和示范户。分别是:2017年建设了白土德兴村建设了壮族山歌《哦吔》传承基地。2018年建设了九圩镇高合村田垌屯建设了《破网上刀山》传承基地和区非遗中心的壮族“蜂鼓说唱”传习所。2019年在金城江第五小学建设了《莫一大王》文化展示馆;金城江第三小学建设了“壮族蜂鼓”体验馆。2020年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河池龙狮文化》传承基地;六甲镇建设了壮族“灶王”文化展示馆;拔贡梦古寨建设了《壮族美食文化示范户》。
篇4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
“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13亿人消费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这既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亮点和突出优势,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2014年我国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02%,2015年为664%,2016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第一推动力”的地位逐步稳固。按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建设要抓住“消费”这个关键词,发挥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一、新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呈现出巨大的生命力
(一)文化产业“跑赢”多数行业
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5829亿元,比2013年增长210%(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年平均增长100%,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3个百分点。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2%,比2013年提高019个百分点。同时,文化产业不仅仅自身在快速发展,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开始重视“文化+”的跨界融合,博物馆衍生品、旅游商品设计开发,都在积极探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随着传统行业转型需求的日趋迫切,“文化+”带动相关产业提升附加价值,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新跨越。
(二)文化消费市场亮点频出
2015年,全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7601元,比2013年增长318%;年均增长148%,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费支出高58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高于2013年44%的水平。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得到更多的满足。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定格在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达27136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6158%;全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26亿,同比增长5108%。《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28%。同时,电视剧的网络播放量屡创新高、移动音乐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演出市场的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生活美学”等个性化消费出现爆发式增长。我国文化消费增长势头强劲,已成为当前拉动居民消费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消费指数呈上升趋势
“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显示,2016年701%的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钱用于旅游、娱乐等享受型消费,663%的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钱用于文化教育消费,602%的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钱用于基本生活开销。而在往年的同题调查中,受访者们的首选都是将更多的钱用于基本生活开销,其次才是用于旅游、娱乐等享受型消费,文化教育消费排在第三位。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5)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2,平均增长率为5%。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指数等一级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并且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率达1133%(见图1)。中国人对于继续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方面消费比重的增加,实际上是对于生活品质的进一步看重,从消费构成上看,文化教育消费上升趋势明显。图1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总体变动情况数据来源: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2015)二、现阶段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消费仍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我国文化消费占整体消费比例仍然偏小,滞后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根据国际经验,当地区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当地区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时,经济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人民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开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文化消费比例将大幅度跃升。在“十一五”初期(2006-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而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仅占7%左右。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我国人均GDP为52万元,约合8016美元,我国文化消费虽有明显提升,但占总消费比例仍不到15%。2013年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3285美元、2105美元、2803美元和2313美元,我国人均文化消费水平仅为103美元;美、英、日、澳四国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分别为123%、116%、125%和149%,我国这一比重仅为66%,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可见我国文化消费还没有实现质的跨越,是一个亟待拉动的内需增长点。
(二)文化产品供给侧短缺与过剩并存
我国文化产业已走过10年的“热运行”,文化产品普遍供给短缺的局面已经大大缓解,但是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性显著。我国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容易受到“政策性影响”,文化产业初期很容易在大量资金投入下迅速成长起来,可是文化消费却得不到很好的挖掘,造成一些产业出现“虚脱式”的能力过剩。2015年我国全年共生产故事片686部,动画片51部,而国产电影上映数量为278部。近年来我国电影平均上映量约为生产量的1/3,动漫产业有效放映不足一半,国内图书出版码洋库存量60%左右,“供给侧改革”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为我国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文化消M结构性失衡问题凸出
文化消费内部结构失衡,其中教育消费占比过大、低层次文化消费较多。文化消费中除了教育消费是刚性消费,其余消费均为弹性消费,对经济环境的敏感度很高。家庭儿童教育开支一再增大,文化消费空间被严重挤压。我国东南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一直占文化消费50%以上,中西北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要占到文化消费75%左右,而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占文化消费90%以上。同时我国文化消费层次偏低,部分消费者不关注纯粹的文化艺术价值,娱乐享受型消费多、学习发展型消费少。文化消费区域结构失衡,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大、地区文化消费差距大。东南发达地区文化消费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186%,而中西北欠发达地区文化消费增势不明显,每年增加不超过5%,个别地方还出现过下滑。
三、进一步激活我国大众文化消费潜力的建议
(一)文化产业发展要承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实施“一个工程”,构建“四个体系”,其中“一个工程”是文化精品的创作工程。文化部雒树刚部长特别强调“要围绕中国梦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精品,着力解决文化产品中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从‘高原’向‘高峰’攀登”。文化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关系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明传承,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文”和“化”是内容和方式的结合,“以文化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关注文化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的特殊角色。要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内容为王”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文化产品生产要把握新的消费趋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勃兴期,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要把握未来的消费趋势,吸引消费注意力,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利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二是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使国内正在萌芽的动画动漫、网络游戏、微文化传播等新型文化产业实现规模化,加速文化与商业的并轨,形成流行文化商圈。三是延伸消费链条。文化产业呈跨界融合趋势,不但与娱乐、旅游直接相关,还在衣、食、住、行等传统消费领域中增加了文化附加值,将消费的重心与目的引向文化,整合多个第三产业部门,促进服务业一体化,产生“串烧”式消费效应。
(三)重视新生代消费群体和新媒介传播技术的影响力
在莫干山论坛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融合”分论坛上,北京大学一位学者总结了90后的四个文化特性:非主流、视觉系、吐槽君、真实感,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等数十位代表,大部分人都表示不能完全理解这四个词的含义,更谈不上为其提供契合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未来的文化消费要着重关注新生代群体的文化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动接受型的送书送电影送戏已经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全面扩张的时代,为提升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亟需站在前瞻高度关注新生代群体的文化选择趋势,探寻现实对策培育新生代群体的文化自觉性。同时,以社交网络、微信和移动端等方式为代表的新媒介,在文化传播的能量上远远超过一些传统方式。新媒介带给人的感官延伸后,必然带来思维和行为发生的改变,甚至带来整个社会观与社会结构的改变。例如有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已不是传承的概念,而是基于技术的突变行为,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层面平台的延展,将使这种突变影响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深化改革提高大众文化消费的积极性
加快构建和培育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削除市场竞争门槛,激励各种类型的文化企业参与市场自由竞争,通过市场竞争促使文化企业不断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有效的供给创造需求。适当引导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消费方向,对于高雅的、学术含量高的、受众范围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政府应给予一定扶持,使其发挥在相关领域不可替代的“标杆”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公众福利,解决好民生问题,尤其要压缩一般教育开支,提升文化消费内在动力。完善职工带薪体假制度,并用政策、法规对这一制度加以强化、规范,增加假日文化消费空间。
从经济发展来看,文化消费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民生来看,文化消费与群众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能够体现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换代升级的关键期和转折期,要建立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国家统计局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6年7月15日
[3]徐望论如何激活我国大众文化消费潜力[J].文化学刊,2016(1)
[4]毛中根,孙豪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增长阶段性分析[J].财经科学,2016(1)
[5]高敏,徐新桥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5(11)
[6]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消费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篇5
2015商业趋势之1:
重构边界
雕爷不仅做了牛腩,还做了烤串、下午茶、煎饼,还进军了美甲;小米做了手机,做了电视,做了农业,还要做汽车、智能家居。在这新经济时代,行业边界正在被不断打破,尽管现在这些案例还没有证明100%的成功,但是跨界的大潮已然不可阻挡,思考行业的本质,要更宽的眼界,并且要跳出本行业的视角。
过去,企业用行业做竞争壁垒,但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渗透,重新构造了企业的边界,软件与硬件的融合,娱乐和时尚元素的融入,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等等,都在重新划分新的行业势力范围。
这一切改变的核心都是人的需求,人群在细分之后的重新聚合,在信息经济下的基于时间和空间、基于兴趣、基于内容的聚合,正在改变过去单一的年龄层次、收入划分、职业地位的分层模式。
因此,重构商业边界的核心是基于人的族群聚合为视角,而不是产品和行业的视角,2015年,每个行业中的商业创新的变革,都源自于对于同质性的消费族群的痛点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产品与服务要素的重新组合。
2015“重构边界”趋势思考题:
1.您的行业如何嫁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换个角度提品和服务?
2.在不同的入口、拥有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消费者,有什么痛点?是否可以中心组合产品和服务要素?
2015商业趋势之2:
共享经济
我们的物理空间越来越有限,住房越来越下,车位越来越少。很多产品,你并不一定需要再100%的拥有,你只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使用,如果能便捷的使用,“拥有权”其实不再重要。
通过手机应用租车,通过短租网将空余的房屋临时租给旅行者,在网上分享自己创作的歌曲或者小说,将孩子不需要的玩具放在网上与人交换……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在共享中完成,个体间直接交换的系统,在任何时间均可实现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们连接起来,消费者通过上网进行消费或者交换,享用更加便利、舒适、快捷和实惠的商品与服务。
易到用车、嘀嘀专车、PP租车……率先在租车行业掀起创新浪潮,下一个行业是什么呢?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消费者希望以不同于以往的、更为实惠的方式进行消费――便利性需求是核心,物品的拥有权渐渐正在被消解,更便利的使用权和可分享性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对象。
2015“共享经济”趋势思考题:
1.在您的行业中,消费者拥有的东西是否可以共享?
2.您如何建立一个便利的入口和平台,让消费者可以结合新的技术和大数据等平台,共享人们愿意分享的东西?
2015商业趋势之3:
小城市的微创新
2014年11月19日-21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召开,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科技社群和民间社群的互联网领军人物等近1000余人出席了此次互联网大会,这个大会让古镇与互联网的统一融合,让乌镇有了新的定义。――“不管你是哪种身份,来自何方,都可以在乌镇找到合适的地方。”
过去中国的城市都在追求大而全,造就大城市的运动让城市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现在,微小的差异和独特性将让很多中小城市散发魅力,微小的创新和定位,往往让城市更有故事和魅力,城市形象要寻找小而美的故事。旅游资源不再是人们向往城市的核心理由――体验、情感、故事才是核心。
2015“小城市微创新”趋势思考题:
1.您的城市还在贪图大而全的形象定位和传播吗?如果有,请改变。
2.您的城市有什么比较有意思的故事?这些故事如何形成一个打动人们或者让所有的旅游人群都向往的点?
2015商业趋势之4:
亚文化×微社群
大众市场,让商业创新的竞争激烈。大众族群偏好的多样化,让人口学和社会学分类不再准确,反而是那些存在于大族群下的亚文化和小社群,才是未来创新商业的立足点。 移动互联网让更小的篇幅、更简单的露出,更细分的兴趣,更及时的分享、更高效的链接的微化内容迅速产生,这种内容和行为模式,让消费文化以内容、兴趣、社交为中心,分解出更多的亚文化。
亚文化群体的价值将成为支撑长尾市场的核心,不同的亚文化群体的个体认同的表达和需求,成为微社群商业的基础。关注亚文化的小需求和生活中的微需求,组建基于垂直化、强关系的社群,用专业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切割,将塑造消费的大市场。例如,抓住二次元文化的“哔哩哔哩”这样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在90后中走红,以及类似“节操精选”这样完全基于一种互联网时代的自黑、吐槽、互黑、恶搞的娱乐精神而创建的新媒体,都吸引了大量的90后微社群群体。
2015“亚文化×微社群”趋势思考题:
1.您思考过80后、90后的分类吗?
2.您能随口说出3个以上90后经常停留的互联网社区或者APP吗?
3.您想过如何观察在不同时间空间中的年轻人的生活形态吗?
2015商业趋势之5:
精品质消费
消费者要的不是更多,而是更简,消费者要的不是看得见的符号,而是摸得到的精致。
随着消费者获得信息的多元化,消费者开始对符号消费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反思,他们在追求产品价格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安全性和产品质量;在消费“品牌”的同时,开始注重对消费体验、品牌文化和内涵的多元化追求;在追求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在解决实际需求的同时,开始注重在各方面对生活品质的提升。
贩卖具有标榜意义的符号将不再能打动消费者,消费者的自我世界与品牌的链接越来越重要,而生活方式的精雕细琢的需求在不断涌现,精致化的细分生活族群正在崛起,例如美食家、美丽专家、文艺人士、健康专家、旅游爱好者等等。在未来消费行为上人们也将会更加崇尚达人经济,例如在衣服的选择上消费者会更偏向时装达人同款或其所推荐的款式,“买手”也将成为一个热词。
2015“精品质消费”趋势思考题:
1.您知道您的产品服务消费领域的品质需求是什么吗?
2.您的公司有爆款产品吗?
3.您想过如何发动更多的人来推荐您的产品吗?
2015商业趋势之6:
个人生活的智慧互联
新技术让生活方式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在可佩戴市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的时候,下一个阶段则是考虑万物互联化以及个人生活的互联化。
万物互联化。例如,苹果进入可穿戴设备,特斯拉用车联网改造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电视对于传统电视价值的提升,每一个生活中的硬件都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思考“物与物的相互链接”,这将让硬件拥有互联网生命,消费者与设备之间的交互也将变得更加简单。个人生活智能化和互联化。每个消费者都在寻求个人的智能化生态系统,而移动的可穿戴设备及技术将融入更多的消费者生活方式和产品,大到家电、家居产品,小到指甲油、食品包装、可分析心理状态的可穿戴设备,移动健康管理,以及分析数据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公司等等,对企业来说,开发出与这些独特生活需求和生态系统匹配的产品成为值得关注的领域。
2015“个人生活的智慧互联”趋势思考题:
1.您还认为可佩戴市场只是个时尚?您知道如何将其实用化?
2.您思考过移动健康、移动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的商机吗?
2015商业趋势之7:
时点经济
消费者总在找理由消费,以前的消费理由是传统生活文化赋予的,今天,互联网却可以创造更多的消费文化。甚至,365天,消费者希望每天都是星期天,过一种大家都认同的节,成为中国消费者的自我放松的重要理由。消费节点正在被消费时点所替代,一个品牌要想形成消费的群体扩散,就需要结合消费者需求,打造出消费“时点”,引发行动。例如,阿里巴巴把双11打造成了“网络购物节”,本来生活把“717”变成了“回家吃饭节”,……忙碌的社会,消费者需要理由放松,也需要理由消费,365天的时点,都可以引发消费者的集体行为,犹如“地球关灯一小时”一样,如果一个品牌希望占领行业的高地,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点经济”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2015“时点经济”趋势思考题:
1.您想过让您的消费群在同一天做同一件事情吗?
2.您知道如何策划一个消费文化主题日吗?
2015商业趋势之8:
新体验场
影响人们选择消费场所的原因不再是目的性消费,而是新的场域和文化空间。电子商务减少了人们去线下很多零售场所的频次,而传统的消费场所应对互联网的冲击,体验和娱乐成为核心。所有的渠道都需要打破仅仅是纯粹的交易和消费渠道的概念,而是要打造新的生活方式体验场,即便是一个餐厅、或者是一个快餐店,企业要思考如何从交易经济到体验经济的全方位转型。
引进新的多媒体技术,以及形成文化主题等等,消费场所和消费空间要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消费模式的想象,娱乐和享受型需求成为制造新体验场的核心,新体验场也让很多空间都可以有机会成为生活方式的标志性场所。
例如,上海K11购物中心将自己定位为“艺术・人文・自然”,经常举办各种主题性的艺术画展等活动的艺术空间,把购物中心变成了文化和艺术潮流的聚集地,2014年,成功引进克劳德・莫奈的首次中国特展“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观展人数达到40万,营业额增长20%,让购物场所变成了体验场。
2015“新体验场”趋势思考题:
1.如何将渠道变成不再是简单的交易场所,而是生活方式的场所?
2.渠道如何从流量经济到体验经济和娱乐经济?
2015商业趋势之9:
流动的品牌
今天的品牌要流行,需要的是信息流动。流动的品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提高其品牌的声量,而是要让品牌信息可以被更多的人主动去传递,因此,承载有意义的有趣味性的品牌内容成为品牌打造的重要工作,让品牌内容在不同的媒体平台和消费族群中都能得以流动和传播,成为所有的品牌都要去思考的。流动的品牌就如同水和空气一样,而创造一切好的内容是让品牌流动的核心,“存在感”和“流动性”两个维度都成为考量品牌建设的重要维度,“存在感”是树立品牌认知度,“流动性”则是让品牌更有活力。
例如,拥有141年历史的牛仔裤品牌Levi"s,一直以性感魅惑吸引很多消费者,但是年轻人群的不断更迭,突然这个品牌已经不在大多数年轻人的购物单上了,50岁以上的消费者已经成为其最大的购买人群,消费人群的老化,对品牌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于是,Levi"s在全球发起了“LiveinLevi"s”#活出趣#的网络营销活动,让所有人用视频等方式来晒出自己穿牛仔裤的状态,旨在鼓励消费者在网上讲述他们自己的Levi’s故事:“穿上它,挑战它,折磨它,分享它”,想告诉消费者的是,穿上Levi"s,你可以去做任何事,只要别无所事事。
这不仅是一种存在感的传播,也在说明品牌应该如何流动于消费者的生活。
2015“流动的品牌”趋势思考题:
1.您的品牌传播如何实现线上线下整合协同的?
2.您的品牌有自己的内容平台吗?您知道内容营销如何做吗?
2015商业趋势之10:
泛娱乐营销
所有行业都将是娱乐业,严肃冰冷不再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欢,因此,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赋予消费者心理的愉悦和满足感。而随着80、90后已经成为中国消费主力,他们对于参与感的要求加剧,商业要融入娱乐的元素,才能打动年轻人,营销同时也是“秀场”。
影视、音乐、文学、游戏等文化资源和平台,都可以成为娱乐互动营销结合的资源,对于娱乐资源的开发,将明星资源和娱乐资源内容化和整合化,将一个短期的娱乐事件放大、深化、拉长,才能让娱乐效应放大和影响深远。
在互联网时代,品牌已经不再是那个冰冷的、高高在上的,仅仅是搭乘娱乐媒体平台出现的形象,而是有亲和力,有内容的,有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关注的人格化的载体。例如,蓝翔技校的走红正是因为:“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这句话在网络中病毒式的传播,而仔细分析会发现,他们的营销手法多样,从电视到微博,从电影到段子,关于蓝翔的段子带些自黑、恶搞,又不失幽默,总之娱乐性十足,让网民自愿提供传播渠道。
2015“泛娱乐营销”趋势思考题:
1.您的品牌如何和消费者玩起来?
篇6
营销如同洋葱,要想打动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企业同样要由表及里,一层一层地剥透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和购买欲望的驱动元素,才能赢销。营销不等同赢销。营销只说明你努力了,成功与否不知道。赢销是营销的结果,你的营销成功了。你如偷懒,没下功夫了解客户的内在需求,剥葱剥了层皮,比如只关心消费者的职业、年龄、学历、收入,你在表层营销。你如果觉得自己下了功夫,剥了好几层洋葱,比如还研究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变化,你也不过是浅层营销,因为还没剥到洋葱心。
企业的营销水平和能力分为三层:表层营销,浅层营销,深层营销。洋葱赢销是把客户的表象需求、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与社会阶层与社会群体的发展变化、趋势、影响驱动因素比喻成洋葱,一层一层剥透,一直剥到洋葱心,这才叫深层营销。
举个时髦的剩女例子吧。剩女队伍不断壮大的一个核心诱因是她们不愿长大,害怕长大,痛恨长大,所以就产生了内心渴望的装嫩心理需求。针对她们的营销如果抓住装嫩,外加剩女的自信心态和悦己满足心理,你就做到了由表及里,但仍属于浅层营销,比表层营销要好,但距离深层营销还远。
洋葱口感有个特点,外层辣,里心甜。深层营销要的就是让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层层剥皮双双尝到最里面的甜头。但这个双双尝到甜头的过程很不公平,因为消费者不求你,是高傲的、娇惯的、挑剔的、多变的。而企业不能摆谱,如同男女谈对象,大多男方主动。这就需要企业与众不同,用心研究消费者其他层面的驱动力,包括自我驱动元素(如有形、无形财富)、文化驱动元素(如中西文化影响)、圈层驱动元素(如社会阶层群体影响)、社会驱动(如未来生活趋势)。做到了这一点,你在深层营销。
洋葱赢销分两步走:先分层定位,后分层营销。分层定位是指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用单一的营销手段打发所有消费者阶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比如剩女也分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消费驱动力,营销策略区分对待,有的放矢,否则你的产品和服务有可能被剩。
分层营销是指对每一层次的消费者调研在先,洞察在先,分析在先,吃透裹在消费决策行为最里面一层的驱动元素,采取量体裁衣的多元营销手段。市场营销不是光卖产品和服务,它还卖理念、卖文化、卖趋势、卖创新、卖感觉、卖价值,目的是为了适应未来消费者的消费变化与满足。剩女的自信心态、悦己满足和装嫩心理就是包裹在外层里面的内在因素,所以要从社会、文化、经济、家庭多层面深入了解驱动剩女消费的根源。
做好分层定位要求企业和销售人员更新知识结构和扩大市场分析的角度,关心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新阶层的变化形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中国未来大大小小的趋势有新全球化、城市化、智能化、低碳化、青春化、窄众化、娱乐行动化、顾客专业化、公益规模化、快速拟象化、数字神经化、艺术生活化、品质精致化、生态融合化、消费标签化、都市创意化等。如果你对这些趋势一无所知,你就不要再营销了,你已OUT。 如果你略知一二,也不适合营销,你已不对消费者的胃口了。营销就是引导消费者消费,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对未来趋势一知半解,如何引导和改变消费者未来的生活行为呢?
大小趋势的变化和发展正在中国重新形成一个新的阶层。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中国社会将出现基于财富的五个社会阶层: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层、下层。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衍生出十七个群体,包括政府官员、公务员、私营业主、企业管理人员、专业人员、IT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师、销售人员、行政办公人员、个体户、生活娱乐服务人员、运输业服务人员、生产操作工人、建筑类工人、复合型收入农民、农林牧渔者。
就营销而言,五个阶层,需要分层定位。十七个群体,需要进一步分层定位。不同的行业,如金融业、保险业、汽车业、房地产业、服装业、娱乐业、餐饮业等还要根据自己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继续分层定位。洋葱营销就是先明确目标对象,分别类,分层梳理,然后开始分层营销。
洋葱赢销的分层营销需要对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目标客户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和采取个性化营销手段。差异化的策略和个性化的营销,其难点在于怎么才能深刻洞察和准确捕捉到市场和消费者的真正需求。针对上面提到的五个社会阶层和十七个群体,研究消费者的背景、收入、职业、年龄、区域等远远不够。多角度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影响等是上了一个台阶,但仍缺乏对未来社会发展大小趋势的洞察和预测,所以难以深刻、精准、快捷地捕捉到未来消费者的需求,难以引领消费潮流和改变消费习惯来提高消费者未来生活的质量。比如你生产电子产品,而你对中国正在潮的和未来更潮的智能社区和智能家庭的发展趋势和产品糊里糊涂,你必然会失去这个巨大的、潜在的市场。
洋葱赢销的魅力就在于帮助你实现深层营销。比如我们将中国新的社会分为五个阶层,除了关注每个阶层人的背景信息和消费行为以外,还要寻找每个阶层的自我驱动、文化驱动、圈层驱动和社会驱动元素。
自我驱动元素主要来自拥有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的阶层和群体。上层重声望,中上层要知性,中中层重见识与成就,中下层看身份,下层仰望权力和物质。就营销而言,针对高端阶层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敏感度低,服务质量和品位敏感度高,声望意味着非常个性化的服务,所以也就产生了银行的私人金融服务业务,门槛要高,价格要高,服务要高,尊贵要高,品位要高。
而文化驱动元素,从权威等级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到中国传统观念对低阶层的影响更大,高阶层受西方价值观影响更深。所以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圣诞节期间的营销对中高层人士更具吸引力,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对低阶层的影响面更广。
圈层驱动与社会驱动差别非常明显。上层喜欢“精英聚合”,财富精英、社会名流的聚会是主要的影响模式;中上层喜欢“高雅文化”,通过时尚前沿、文艺小资类型的活动来影响他们是最有效果的;中中层喜欢“热点参言”,喜欢积极分享社会和消费热点,并且热衷于参与其中;中下层喜欢“互动娱乐”,热衷于互动性娱乐节目,现在最喜欢的是时下的社交类节目和网络;下层喜欢“信息传递”,倾向于更贴近生活、简单易懂的沟通方式,如手机短信和视频。了解这些驱动元素对营销很有帮助,比如高端阶层人士对手机短信营销不屑一顾。为什么许多企业愿意赞助高端论坛和指数研究,它们看重的是政府营销、社会营销和公益营销带来的贡献和声望。
了解了这些驱动元素,再回头看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企业可以设计前瞻性的产品和服务适应大小趋势的发展,营销策略可以从表层到浅层再到深层,让消费者从自己所处的阶层、所属的群体,所追求的价值观念、所接受的营销手段,所喜爱的品牌魅力,选择购买产品与服务。做营销,你的策略一定要随着不同的阶层而变。深圳赢家服饰曾对中老年女性阶层的高端服装需求做了详尽的市场研究,特别是在文化驱动、圈层驱动和社会驱动方面对这些女性做了深层解剖,独创“花样盛年”概念,用“盛年”描述这个年龄段的女性阶层和群体,抓住了洋葱营销的深层驱动元素,分层定位准确,分层营销到位,弥补了这个年龄段的女性高端服装市场空白。
趋势消费也是企业需要关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新的驱动元素。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崇尚什么样的品牌符号呢?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研究表明,影响上层的链动品牌是欧美链和日本链,中上层是欧美链和韩国链,中层主要是本土大品牌。高阶层符号产品消费有明显的趋优性,低阶层则在生活品质产品与生活必需品上体现出消费趋优,手机是各阶层实惠的趋优符号,而汽车成为中、高阶层跨越阶层最重要的外显工具。中上层是五个阶层中,符号产品趋优取向最强的阶层,因为他们向往通过符号资产融入上层。
篇7
趋势一、大卖场“店中店”销售模式将有改变
目前,除极少数品牌以独立专卖店模式来销售外,90%以上的高档家具品牌都已“店中店”的模式云集于类似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吉盛伟邦等综合型建材卖场,由于摊位租金的上涨、人员工资的增加、销售额的下降、利润的降低,很多卖场出现了摊位转租、撤离等现象,据了解,某城市的一大型家居卖场中的商户有10%盈利,30%维持,超过50%的亏损。一向风风火火开“店中店”的模式遇到瓶颈了吗?对于高档家具品牌来讲,产品差异化不明显而带来的价格竞争必将不是行业竞争的本质,2013年必将会有品牌尝试新的销售模式。
趋势二、品牌区域立体推广活动将会增多
很多品牌在区域市场都通过直营、加盟或是区域等模式完成了零售终端的布点,基于各销售终端之间的联动促销将会更多形式、更大力度的展开,谁离目标消费者最近,谁就更容易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模式,增大消费者选择的机率,比如电视、报纸等平面媒体、网络、广场促销、小区推广、样板工程等各类型的推广活动将愈演愈烈。
趋势三、拍卖会将成为习惯的形式
对于高档家具来讲,尤其是一些高档红木家具,在投资领域已渐呈常态化近期,北京、成都、广州等地都陆续举办了各种与红木家具相关的拍卖会,刮起了一股不小的红木投资风潮,随着黄花梨、紫檀等珍贵木材的匮乏,老挝红酸枝的也逐渐成为业内收藏者的追捧,很多投资者基于红酸枝目前的价格优势,认为红酸枝未来上涨空间很大,是红木投资收藏的潜力股。
趋势四、各区域家具展览会规模扩大
为推广区域品牌,如广东中山、福建仙游、浙江东阳等各家具产业基地都在加快大型展厅或是博览城的建设,明年各产业基地的大型的家具展将会增多,参展的品牌会增多,参展的规格会提升,同时各区域性展销会也会从规模和影响力上也会有很大提升。
趋势五、各品牌企业将会提高研发设计能力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各品牌都在积极探询属于自身品牌定位的消费者细分领域,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必然需要企业提升自身的研发设计能力,除了产品自身的研发设计之外,针对客户需求的整体装修效果图或是家具搭配效果图也成了各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增值服务,所以对于家具设计或是装潢等专业的人员来讲,2013年将会有很乐观的就业形势。
趋势六、家具文化体验活动更加贴近消费者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定位,不同品牌会以高端会所或是社区体验店等形式出现,以体验会、宣讲会、联欢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消费者互动活动将会成为一些品牌新的尝试,对于对自身产品质量有足够信心的品牌来讲,千方百计的与消费者拉近距离永远没错。
趋势七、各生产基地的研产销整合趋势明显
随着优势企业的规模发展,品牌力将会提升产品的溢价,那些品牌力弱或是根本没有自身销售渠道而代工的小生产企业将会被整合,行业内除了一些品牌拥有较强的研发队伍之外,独立于各品牌之外的专业设计研发企业也会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比如一些烘干、雕刻等环节进一步聚集,产业链条的分工也会越来越明显,懂生产而不懂营销的将回归产业的上游,懂营销或是品牌运作的企业将会有更充足的外部代工或采购空间。
趋势八、中式古典家具返璞归真
中国崛起,文化复兴,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因素也伴随而重新兴起,一把紫砂壶、一壶普洱茶、一身休闲汉服、一套古典茶几,多惬意的一幅画面,是心态的回归,是文化的传承,是高雅的品味,尤其是山东、山西、陕西、北京等文化气息浓厚的区域,消费者对古典家具的喜欢表现的尤为明显,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旅居国外的华人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从几大产业基地了解到,向以上国家的出口以及个人的定向购买量也正很大幅度提高。
趋势九、直营连锁规模收缩
由于优势店面租金及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大规模的直营连锁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资金链断裂风险、网络管控风险等都会使得直营拓展模式减速,直营店数量将会减少,经营不佳的会关闭,经营还可以的也可能会被转让给加盟商,行业内“轻资产”运作模式将会得到演绎,对于高档家具连锁品牌来讲,直营店的数量一般来讲不宜超过100家。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发展趋势;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67-01
一、大众文化消费概述
(一)背景简述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新媒体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传统媒介的延伸,缩短了接受众和传播者的距离。
消费主义于20世纪随着贸易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性文化,是文学艺术商品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刺激了大众对于文化娱乐消费的增长和需求,新媒体的发展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
大众文化消费实则是一种群体共享资源的消费行为,通过某种媒介方式,引导大众文化消费,同样大众将会受制于消费社会,成为一种被动的市场经济结果。因此大众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以大众为资源和主要消费群体,大众对于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的价值做出正确回应,使得大众成为引领消费文化的主力军。
二、大众文化消费和当代艺术发展的关系
(一)大众文化消费及艺术发展的关系
现当代社会,艺术利用金钱作为纽带,使得大众和艺术品之间维持着一种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既要保证艺术品本身的内在,又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他们不再追求艺术品的本真,开始了以大众需求为主,追求时尚,通过视觉艺术感染消费群体,满足消费欲望,达成消费目的。
(二)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走向
1.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走向舞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的改编更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推动网络小说与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网络电视剧浓缩成电影、小说改编成电视或电影进行推广和营销,大大满足了受众需求。网络文学持续更新累积的受众和忠实“粉丝”,为影视剧的改编奠定了受众基础和票房保障。
2.“小鲜肉”成为娱乐圈中流行文化的商业消费时尚。近年来,“小鲜肉”文化在文娱圈中疯狂传播和扩散,一方面大大迎合了部分女消费者的口味,票房点击量飙升;另一方面,促使受众审美产生偏差,从而忽略掉具备实力的演技派,导致商业团体为迎合受众需求刻意打造形象,进而达到控制和掌握消费群体需求,最终导致消费文化产生偏差。
3.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呈多元化发展。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呈现兼容并包、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第一,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符合中国人意境的审美题材,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美术界和时尚界表现较为明显,适应了当代文化发展趋势;第二,现当代电影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的更新赋予其独特的视觉体验和观赏性,表现性丰富,由2D电影到3D电影,再到现在VR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升了电影自身商业价值以促进消费;第三,孵化出诸多网络自媒体影视作品,形式多样,拉动了大众文化消费。
三、大众文化消费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新媒体自身在如此庞大的网民基数下,能够迅速崛起,建立起立体化的营销网络,汇聚忠实“粉丝”,并成功转化为“粉丝经济”。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障,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接触到全新事物后,往往有一种想要进行群体共享的冲动,利用朋友圈、微博进行信息传播、接收信息并获取资源,达到传播扩散的效果。
大众文化消费不仅促进新媒体的发展,还加速了传播范围和速度,带来成倍增长的传播效应。一方面随着网络文学在网站更新中累计的点击率、关注度,促成了影视作品改编的可能;另一方面,过度消费导致消费者审美标准有所偏差,从而导致盲目消费,不利于促进艺术产业良性发展,甚至会形成同质化竞争。
如何实现商业价值与影视艺术欣赏价值是摆在影视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样,如何避免盲目消费,促进大众文化消费规范化、合理化和健康化,既是大众文化消费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影视公司需要思索的。
参考文献:
[1]张焱.大众文化对艺术品消费行为模式的影响:美术大观[J].艺术与设计,2015(1).
[2]赵娅琳.大众文化心理对艺术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W,2012(4).
篇9
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巧妙的推出产品卖点。然未必能够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却能够改变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实现销售目的。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消费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数字合成型广告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顺应后现代广告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多元消费文化中的鲜明个性烙印众所周知,现代广告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以广告主为中心的产品概念的扩张,无论是感性诉求还是理性诉求都难逃产品功能的窠臼。在商品仅仅是一种满足基本需求的时代,消费不带有其他含义,广告首推产品功能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对市场经济和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再是欲望产生商品,而是商品产生欲望,由此,人们从对商品的单一诉求转向了对商品形象、精神层面等的复合诉求。
在信息社会,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和公众活动来对自我进行认识和探求,自我成为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去中心”“、不确定”“、多元化”的文化精神在放逐中越发彰显。理所当然的,后现代广告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化的东西。“我”成为这个时代鲜明的文化烙印,消费文化强调自我回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又带来了消费的多元化。从全球范围内广告发展的趋势来看,广告的诉求对象一直在由大众向小众转变。
面对这种局面,在商品进入市场时,与其并肩作战的影视广告必须顺应消费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重视个人化诉求,与消费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个性化诉求是在,从理性诉求到感性诉求质的飞跃之后的又一次飞跃,强调使个人在生存理念上找到归宿,以个人为对象进行观念和生活理念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数字合成型广告不仅要求视觉形式上的震撼效果,更应该结合消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文化,增加数字合成型广告创意的内涵。
(二)彰显视觉冲击力美国学者杰姆逊认为,我们应该将形象与以电视为中心的信息社会联系起来,特别是与广告联系起来。广告形象不仅仅是一种媒体信息,一系列的视听语言,更代表着一种观念和意识对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冲击力。在数字媒体主导文明的时代,大量的信息依靠各种媒体进行增值,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加趋向依靠影像来了解世界,这为数字合成型广告提供了机遇。同时在影像无所不在的消费文化的环境中,数字合成型广告必须具有强大的视觉震撼力,在形式或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能够与其它品牌广告互相区分,能够很快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哪怕是目光的稍稍停留,或许都会带来不可思议的收获,否则就会湮灭在过剩的影像中,随之广告经费也付之东流,广告主对广告的信心日渐式微。
篇10
【关键词】京津冀 消费需求分析 广播收听特征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京津冀地区消费者分析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及地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各个经济圈的主要产业类型也呈现出显著差异。京津冀地区有浓厚的文化历史积淀,结合其先天的政治中心地位,因而教育科研、金融保险等成为该经济圈最为主要的行业类型;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域,生产制造业及计算机行业为其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而华南地区的珠江三角洲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零售加工业发达;偏居西南地区的成渝经济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餐饮业及交通运输业成为其主要行业类型。
京津冀是全国最密集的高端人才聚集地,拥有大学专科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占比高达58.5%,高出长江三角洲(11.1%)、珠江三角洲(8.5%)、成渝经济圈(17.6%);京津冀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比例高于其他经济圈,京津冀地区大企业工作者占比为44.4%,高出长江三角洲(6.3%)、珠江三角洲(15.9%)、成渝经济圈(18.5%);国企/事业单位在京津冀地区分布密集,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占比为44.5%,高出长江三角洲(18.3%)、珠江三角洲(24.8%)、成渝经济圈(19%)。其中,京津冀地区消费者消费实力突出,消费者中白领/管理者占比76.8%,高出长江三角洲(9.3%)、珠江三角洲(10.6%)、成渝经济圈(17.1%);京津冀经济圈消费者个人月均收入为5371元,高出珠江三角洲274元、成渝经济圈1182元,低于长江三角洲178元。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区消费者的职位更高,经济实力更强,消费力和购买力也随之增强。
二、京津冀地区消费需求分析
(一)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高
该地区消费者有着强劲的购买力,11.1%的消费者计划在未来5年内买房,高于其他经济圈。同时,汽车的预购率也达到25.6%,同样高于其他经济圈。尽管京津冀地区的房价居高不下,但是由于大量高端人才的涌入,住房的刚性购买需求旺盛。虽然受汽车限购政策的影响,汽车预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由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汽车预购前景依然可观。
(二)金融理财消费显著
经济水平高也推动了该区域的金融理财消费需求。在保险购买方面,车险的预购率为35.2%,高于长江三角洲(23.3%)、成渝经济圈(19.8%)、珠江三角洲(29.7%)。财险的预购率、商业保险的支出也同样高于其他三个经济圈。在理财方面,京津冀地区的债券购买率为4.4%,领先于其他经济圈。
(三)文化休闲支出高
受深厚文化积淀的熏染,京津冀地区消费者在文化休闲方面的支出比较突出。其中文化教育方面的家庭月均支出为550元,私人旅游方面的家庭月均支出为545元。
(四)崇尚名牌,高档消费品潜力大
借助中国城市居民调查库中的生活形态语句,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各个经济圈的基本价值观。其中,京津冀经济圈消费价值观为崇尚名牌,忠诚度高;长三角经济圈为紧跟潮流、崇尚品质,家庭感强;珠三角经济圈为尝新求变,口碑传播力强;而成渝经济圈消费更加感性,活跃开放。在崇尚名牌的京津冀地区蕴藏着强大的高档商品消费潜力。其中,1/4的人打算在未来购买珠宝首饰,高档服饰/配饰的预购率为22.4%,高档手表的预购率为2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高端IT数码产品消费力强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京津冀地区对于高端数码产品热烈追捧,这可以从该地区数码产品的消费中得以证实。以平板电脑为例,在未来一年,有近三成的京津冀消费者打算购买平板电脑,高于其他经济圈。此外,单反/微单相机及摄像机等高端IT数码产品的预购率均高于其他经济圈。
三、京津冀地区广播收听特征
广播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媒体,在移动收听的大趋势下,近些年来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广播收听的重要区域,京津冀地区与全国整体的广播收听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
广播在全国的整体发展是接触深度在下降,但听众渐趋高端。从2004~2013年六大媒介在全国居民中的日到达率变化趋势看,在互联网、户外媒体都呈现上升趋势的同时,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电视均呈现下滑趋势,如图1所示。
但是在移动收听发展的大背景下,广播的整体日到达率保持稳定。10年间,上下幅度始终保持在6%以内。尽管如此,广播整体的收听结构已经悄然改变,固定收听下降,移动收听上升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在移动收听下,广播听众的接触深度在下降。从听众的广播收听频率来看,2006年听众每周平均收听天数为5.5天,2013年每周平均收听天数减少至4.1天;从听众的广播收听时长来看,2006年每天平均收听时间为54.7分钟,2013年减少到41.4分钟。
一方面广播听众的接触深度在变化,另一方面广播听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中国城市居民调查(CNRS)数据显示,每周的广播听众中,高等学历听众比例在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22.3%上升到2013年的61.6%,如图2所示;另外,广播听众中管理层听众占比也同样在上升,从2001年的10%上升到2013年的26.3%,如图3所示。因而,从全国趋势来看,在移动收听愈演愈烈的趋势下,广播听众的精英特性正在凸显。
京津冀地区广播收听特征一:日达到率领先全国。长期的政治文化熏染以及电台行业成熟的发展,京津冀地区乃至华北地区一直是广播重度收听区域,从广播在全国各地域的到达率来看,京津冀地区以26%的比例位列首位,其他地区广播日到达率依次为华东(19.2%)、东北(15.9%)、华南(12.7%)、华中(9.8%)、西南(6.5%)、西北(4.5%)。京津冀地区广播听众每周中有5天在收听广播,每周平均收听广播的时长为73分钟,周末平均收听广播的时间更高达80分钟。
京津冀地区广播收听特征二:高学历、高收入听众比例增高。与全国广播收听听众结构变化一致,京津冀地区广播听众的精英化特质也正在凸显,如图4所示。京津冀广播听众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39.1%,全国广播听众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36%;京津冀地区广播听众中,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占比为39.8%,同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京津冀地区广播收听特征三:移动大势下,互联网收听初具规模。CNRS数据显示,与全国整体趋势一样,移动收听也正逐渐成为京津冀地区广播收听的主流,54.6%广播听众采用移动收听,仅有49.1%使用传统收听,如图5所示。在移动收听的大趋势下,互联网收听由于其便捷和多样化选择,正逐渐受到青睐。2013年仅以传统方式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为59.9%,通过互联网方式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为1.9%,两种方式都采用的比例为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