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运营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运营体系

篇1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化转型 电信运营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telecom operators get out of trouble using the development force of “Internet+”, the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negative impact and transformation dilemma the operators suffered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then taking the operator’s point of view,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net+”, based on which, put forward the architecture and service standard of operators “Internet+” promotion. With the foundation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aper proposed operators’ transformation measures in the “Internet+” era.

[Key words]Internet+ Internet based transformation telecom operators

1 “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与运营商转型困境

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电信业务收入总共完成 11 251.4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扣除“营改增”对电信业务收入的影响)同比增长仅0.8%,创近10年新低。行业竞争加剧、资费下降、“流量当月不清零”等固然是导致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但“互联网+”时代的“分享、开放”理念更是迅速冲垮了运营商因信息不平等筑起的各种围墙优势,运营商需要解构和重塑生产经营体系,其面临的冲击及转型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模式方面。随着个性化需求激增及强化,传统的标准化大生产已明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紧密连接生产与消费,帮助企业实现按需生产甚至按需定制。运营商如何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核心价值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是营销模式方面。“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及服务更多是以信息方式呈现,媒体合作及广播式诱导消费难以为继,用户是媒介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如何构建高效的互联网化营销体系和用户服务体系成为运营商转型发展的另外一道门槛。

同时,转型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提出三个新要求:

(1)大平台要求:一是跨地域、跨业务的数据整合和分析平台;二是支付、社交、位置、通信等能力的云化和开放;三是高速智能网络,快速支撑产品部署。

(2)小团队要求:一是技术水平高,产品开发能力强;二是灵活多变,因需制宜,形成快速作战的虚拟团队;三是富有“创业激情”。

(3)一体化要求:一是集团公司、省公司和本地网的纵向一体化运营;二是营销、开发和运营三位一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2 研究评述

从2015年以来在“通信”、“互联网+”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来看,在发展模式及策略、技术演进及方案、业务探索及实践等领域有部分代表性成果,具体如下:

(1)发展模式及策略方面

高歆雅[1]剖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服务商竞合的新生态,观点如下:一是互联网厂商通过打造低价平台进入传统产业;二是传统IT企业利用新技术优化产品及服务模式重构传统企业流程;三是运营商应立足通信能力优势,通过大量合作整合产业链,实现业务创新。李蓉蓉、杨新章[2]对运营商业务现状及业界发展趋势剖析后,提出运营商通信业务在场景化、平台化和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转型建议。吕恒、任晓亮[3]认为“互联网+”即是“互联网+各行各业”,主流运营商进行互联网转型的关键在于颠覆传统模式,形成高效灵活的销售、交付、服务模式。张锦顺等[4]认为“互联网+”等于通过“协同创新、跨界融合、数据流动”对产业资源和分工进行重组,以实现效率提升、多方受益和产业升级,提出如果要构建以运营商为中心的多赢生态环境,必须开放基础资源、开放渠道资源、开放大数据资源、开放产品能力和开放营销体系。

(2)技术演进及方案方面

赵远、沈蕾[5]在基于互联网思路介绍电信运营商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富媒体通信)方案建设及运营的过程中,总结出五条互联网思维法则:一是得“潘俊闭哂天下;二是用户体验至上;三是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四是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五是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冯伟等[6]认为运营商应在立足于用户和业务区分的基础上打造智能管道,技术上使数据网络具备疏导、感知、管控等能力,应用上主要集中在后向收费、闲时引导、带宽保证、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吴列宏、林海等[7]认为互联网思维与运营商思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支撑的封闭思维与互联网开放思维的冲突;二是传统的数据管理思维与大数据精准营销思维的冲突;三是以技术为中心的思维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思维的冲突。运营商可借鉴互联网思维改造运营商传统支撑能力,一是以平台化能力开放的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互利价值;二是以大数据精准+体验营销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应用价值;三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用户体验。陈飞[8]提出在运营商统一支付平台上自行引入第三方支付机制的思想,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构建新型支付平台,实现低本高效运营。

(3)业务探索及实践方面

邓煜熙等[9]对欧美日韩等标杆运营商互联网化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出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客户体验;二是跟随用户需求与产业形势来革新产品与应用;三是利用运营模式的多元化以应对互联网浪潮挑战。胡世良等[10]认为与传统洗衣行业相比,荣昌e袋洗O2O模式在下单方式、费用结算模式、衣服交接过程、互联网营销方式、线下配送体系具有明显优势。e袋洗对运营商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一是向互联网产业高价值市场进军,拓展“互联网+”应用;二是有选择地切入“互联网+”垂直领域,强化产品创新,注重客户体验,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三是以打造开放平台为核心,加强产业链合作,积极开展战略投资、收购等资本经营,推进跨界融合;四是打造适应“互联网+”转型的干部员工队伍;五是深入推进创新业务运营“自主化、区隔化、特区化”,新兴业务领域实行独立化运营。

综上来看,站在运营商角度,基于“互联网+”的理解提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服务标准及转型举措等方面的成果非常之多,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观点供参考借鉴。

3 运营商对“互联网+”的理解

“互联网+”在微观层面的影响显而易见,传统企业对“互联网+”时代的不适应性将迫使产业重构,具体表现为:一是生产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产业分工更细,各企业更专注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核心价值;二是基础设施继续下沉,生产业活跃度及贡献度大增,掌握用户、平台等优势资源的企业均有可能成为生产商,为其他企业提供支撑及服务。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摘自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从运营商角度看,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通信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运营商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光纤固定网络、2G/3G/4G/Wi-Fi无线网络无缝覆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上,关于电信运营商如何理解“互联网+”,本文认为运营商应充分发挥优势能力,将互联网作为生产要素融合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对企业全领域、全过程的互联网化改造和升级,推动企业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全新商业形态。

4 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

运营商应通过自身互联网化转型,致力于成为“互联网+”的推动者和赋能者。具体指,一是提升自身和城市互联网能力,二是将互联网能力通过技术与非技术手段等赋予实体经济。

具体来看,运营商应快速突破传统思维局限,以软件化智能通信网络和云技术为基础,以能力开放平台为核心,以大数据为核心优势,辅以用户资源和线上线下渠道资源,重新定义“云、管、端”2.0概念,构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帮助行业及企业实现信息传递互联网化、资源调配智能化、生产定制化、销售电商化、经营精准化、客户管理个性化的互联网转型目标,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图1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

“云、管、端”2.0是市场驱动下的基于新技术应用的高度开放、紧密合作的多赢生态,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驱动下依赖于硬件的网络服务,其内涵已经发生改变,分层将更清晰,强调基础设施的下沉、共享以及运营商服务内容的衍展。表1为运营商“云管端”2.0的目标及路径。

5 运营商的“互联网+”服务标准

在持续构建、提升自身“互联网+”服务能力的同时,运营商作为“互联网+”的赋能者,应不断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重新定义运营商的“互联网+”服务标准,具体如下:

(1)实时:业务需求实时响应,快速交付;

(2)按需: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资费和服务组合;

(3)在线:将产品和服务全量构建在云端,便于随时获取;

(4)自助:让客户自主获取业务和服务,零等待;

(5)可分享:实现在线沟通,打破行业协作的信息鸿沟。

6 “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商转型举措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推进企业愿景,解构和重塑生产经营体系,需要通过改革、创新、集约推动“四大重构”(包括业务重构、网络重构、运营重构及管理重构),促进企业全面转型。

(1)业务重构

如图2所示,业务重构培育新的增长点,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传统连接向新连接转变;二是前向经营向前后向并重;三是松散捆绑向深度融合;四是基础业务向“互联网+业务”转变。

(2)网络重构

如图3所示,网络重构注重灵活开放智能,实现网络、平台、IT“分离”向“融合”的转变,呈现四个显著特点:一是DC为核心网元且云化;二是实现SDN/NFV;三是OpenStack开源;四是分布与集约。

(3)运营重构

如图4所示,运营重构注重互联网化变革,实现销售、服务、运维“分离”向“协同”转变,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线化、O2O化;二是集约化、智慧化;三是开放化、市场化。

(4)管理重构

如图5所示,管理重构注重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守旧守业型向创新创业转变,呈现四个显著特点: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人本化。

7 结束语

2015年我国电信业创近10年新低,从2016年6月底看,2015年减收因素在今年依然将延续,同时还将面临另外四个现实的“不利”局面:一是用户红利将终结,2015年全国电话用户同比增长0.1%;二是互联网应用对传统话音短信业务替代进一步加剧;三是竞争白热化的局势将从移动通信领域扩展至固定宽带领域;四是“提速降费”政策预期可能导致行业结构性减收。综上,运营商保增长压力倍增,必须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拓展新的增长点。

在国家大环境层面,“互联网+”无疑将促进产业互联网大发展,市场前景将远超传统市场,为了帮助运营商找到“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商转型举措,本文以运营商的视角阐述对“互联网+”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并提出基

于“云、管、端”2.0概念的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并建议运营商提高“互联网+”的服务标准,最后建议运营商从业务、网络、运营、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重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互联网化运营,拓展更多的市场增长点,走出一条适合“互联网+” 时代的运营商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高歆雅. “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商竞合新生态[J]. 电信技术, 2015(4): 10-14.

[2] 李蓉蓉,杨新章. 互联网+时代运营商通信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6): 92-96.

[3] 吕恒,任晓亮. “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的转型与机遇[J]. 中国电信业, 2015(8): 62-65.

[4] 张锦顺,范嫣然,王新建,等. “互联网+”运营商的多赢生态[J]. 中国电信业, 2015(8): 62-65.

[5] 赵远,沈蕾.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运营商RCS建设方案探讨[J]. 互联网天地, 2015(8): 66-70.

[6] 冯伟,周江卫,彭海燕.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智能管道发展思路探讨[J]. 广东通信技术, 2016(3): 2-5.

[7] 吴列宏,林海. 基于互联网思维重构运营商支撑能力[J]. 现代电信科技, 2015(2): 73-77.

[8] 陈飞. 运营商互联网思维下的支付平台探索[J]. 移动通信, 2015(2): 87-96.

篇2

美国:“终端+系统+信息服务”生态体系

美国的移动网络运营商于2000年即开始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当年年底用户达到250万,仅占全部手机用户数量的2.3%。2007年以来,苹果、谷歌公司先后推出智能手机产品并快速迭代,开始引领“终端+系统+内容”的生态体系革命。在智能手机渗透率不断提高的同时,美国移动游戏、移动社交和移动电商等应用迅速兴起,形成了以应用商店为核心,涵盖终端/操作系统厂商、运营商、第三方开发者、用户等相关各方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生态体系的建立有力促进了美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提速发展,2014年,美国移动互联接入人数达3.29亿,几乎达到全国人口数量。活跃移动互联用户数为1.6亿,渗透率达50%。智能手机流量占全部上网流量的25%,平板电脑占10%,移动流量总共占上网流量的35%。

欧洲:内容行业引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

欧洲在移动互联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各国市场分散、语言文化存在隔阂等方面的原因,手机游戏等内容行业是其发展亮点,拥有King、Supercell、Rovio、Gameloft等一批优秀的手机游戏厂商,这与欧洲人深厚的艺术、创意传统紧密相关。

为了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紧跟移动互联网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以智能生产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发展。

日本、韩国:以消费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篇3

1980年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初期,互联网与金融联系密切,但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支持金融机构的业务操作。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发展,1995年更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而到了2013年以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构建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日益增强的市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速高涨起来,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及第三方平台以井喷式大量出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逐步迈向巅峰。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

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延伸出各种金融活动的总称。而现代互联网金融在不断发展和细分下,主要以大数据金融、第三方支付、P2P模式、众筹模式、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运行模式为主[1]。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公众或企业的投融资降低了门槛,尤其为大量中小企业带去了发展的生机。互联网的传导作用促进了数据化、信息化经济的发展,刺激了金融创新的增长。

2015年,我国网贷行业运营平台已达2594家,仅2015年年内就有超过1500家平台上线。而2015年全年网贷成交量更高达9823.04亿元,增长率接近300%。此外,到目前为止,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也高达270多家。整个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开放化的环境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

然而,这条布满鲜花的道路上也充满了大量荆棘。2015年出现问题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达到896家,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破产、跑路、非法集资等问题密集地浮出水面,互联网金融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的挑战和危机。

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1.运行制度不完善。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也需要完善合规的制度及体系。以众筹模式为例,众筹分为股权众筹和实物众筹,实物众筹一般以小额的公募为主,股权众筹则兼有公募与私募。我国2015年股权众筹平台159家,成交规模达到61.15亿元,但其中运营失败的就有近20家。股权众筹涉及到投资者作为股东的权益,而一般的众筹平台只是媒介,在不能与企业“点对点”的交流下,投资者的相关权利难以得到维护,最终往往由股东演变成债权人,失去对企业的控制[2]。而且众筹不同于发达的证券市场,股权的流通与转让以及企业失败后权益的保障缺少明确的运行机制。

而对于互联网融资领域,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造成了众多项目和企业难以运行的问题。此外,部分互联网融资项目涉及VC领域。除了股权不明晰的问题,风险资本如何运作、管理以及如何退出,也成为互联网金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信息制度不完善。公众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经济系统的效率。然而,互联网科技性强,往往在有心人的操作下,加重信息不对称等相关问题。

首先,信息披露不足是对投资者的最大损害。项目、企业融资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广泛筹集资金的目的。在传统融资方式下,银行通过信用调查、项目审查和追踪现金流的方式对贷款者进行监督。而在互联网金融下,大部分融资通过非实体第三方平台进行,投资者在投资前的调查大多依赖第三方平台,但平台通常不承担监管作用,更有不合规的平台甚至极少审核、筛选企业的资产包或项目。当融资方较少披露或隐匿运营信息时,投资者难以有效追踪现金流的使用状况和项目实施的进程。

同时,互联网金融对其投资者、筹资者的信息泄露问题均较为严重。部分平台一面从事金融服务,一面与同业互相买卖信息,谋求私利,导致用户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3]。

3.竞争制度不完善。自互联网金融企业井喷式出现后,行业内竞争加剧,部分企业为扩大业务规模,不惜构造巨大的庞氏骗局,而部分理财产品也通过降低价格、虚高收益率的方式吸引大量投资者,一方面欺骗了投资者,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造成恶性竞争的循环。

(二)潜在风险较大

1.内在风险滋生。在信息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可能性扩大。假项目、假三方、假担保的交易容易出现,在较高的融资成本下,融资方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项目,不仅违背了初期的投资理念,更可能在项目后期卷款跑路,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致使互联网金融内在的信用风险滋长。

以余额宝为首的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依赖于货币市场及无风险利率,而以基金为首的理财产品依赖于我国股票与债券市场。互联网金融所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较为广泛,且难以分散。

网络技术既成就了互联网金融,也带来了巨大的操作、技术风险。根据我国2015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网络病毒近一年增长近15倍,以金融互助等理财欺诈也频频发生。互联网技术上的缺陷使得造假严重,风险丛生。

此外,互联网金融使得货币的虚拟性增强,支付结算更加便捷。公众在过分依赖互联网后,风险意识反而淡泊,相比传统金融,公众更可能在面对互联网平台上的投资项目时,过于低估潜在的风险,这也令非法平台及个人有机可趁,使得内在风险不断蔓延。

2.外在风险易扩散。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外在风险表现在其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互联网金融集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于一体,使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趋于混业化,不仅排挤了传统金融机构,也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加速了货币的流通、投资和信贷,致使货币乘数扩大,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4]。

3.监管难度大。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较慢,但由于资本基数大,市场广阔,后劲十足,发展迅猛,这也带来了监管上的问题。互联网本身具有虚拟性,技术性强,涉及范围广阔的特性,并使得虚拟化后的货币流动速度更快,难以管理。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处于起步阶段,监管力度小,难度大,涉及范围狭窄。同时,国内还没有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和相关法律,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欺诈性强,利用监管和法律漏洞非法集资或构建庞氏骗局,在骗取大量资金私逃后,投资者往往投诉无门,缺乏相关部门解决互联网金融纠纷。

四、互联网金融的优化

(一)构建规范化的互联网金融体系

要彻底解决互联网金融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就要在一个规范化的平台上建立完善的运行体系和制度。互联网金融不是单纯的一种金融服务渠道,而是涵盖了线上线下的方方面面,要进行规范,首先要着力于细节的锻造,将权益、流转等方面苛刻的细节要求落到实处。互联网金融也类似工业制造,只有拒绝粗放式生产,才能得到精致的产品。

在涉及广泛的群体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点对点”的交流方式。与传统金融不同,这种模式基于用户的体验,更注重于用户的反馈。公众利用互联网进行投资,实际上与网上消费的本质无异,用户需要得到的是多元化的投资机会、丰厚的投资回报以及优质的服务体验。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以用户为中心,而非以金融机构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也容易掉入业务同质化的陷阱。理论上,互联网金融往往最能刺激金融创新的产生。在一个优质的平台上,需要注入大量新元素、新思想,以达到互联网金融差异化的发展,降低市场风险对其较大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机制鼓励创新,也是构建规范化体制的一个部分。

(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模仿传统金融,建立起风险管理的专项部门。这一部门主要负责对运行时内部的风险进行掌控,一方面,严格审查、筛选与评估投资项目及一些打包的资产,利用完善的信息体系对筹(融)资审慎调查,另一方面则涉及交易过程中的对担保机制、违约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设定的风险水平的基础上,消除异常的风险因素。

完善的征信体系决定了信用风险的大小。互联网是大数据时代的助推器,在技术发展下,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轻而易举。然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缺少的是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真伪甄别和整理成完整的信息网络的能力。互联网领域内应当通过合作构建完善的个人及企业信息征集体系,并进行合法信息的资源共享。

技术安全的建设也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能力维护网络的安全、一方面要加大信息识别和网络实名认证技术,防止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犯罪与金融欺诈,另一方面要加强客户信息保密系统的完善,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被盗用。

(三)革新传统金融体系

革新传统金融体系无疑是缓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冲击的重要渠道。这一措施看似是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的应对措施,实际上优化传统金融的发展结构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抗击风险的能力,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传统+互联网”的模式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化金融机构模式是传统金融机构扩展服务平台的主要渠道,各个实体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在开发新业务的同时,提升业务质量,简化业务程序,降低运营成本。我国证券公司自开展网络股票软件后,大大简化了公众股票开户及交易过程,提高了效率,又增加了大量客户。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时,金融机构也常常通过完善手机APP形式吸引年轻客户。这些举动无形中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扩大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

(四)完善监管体系和法律

建立全方位立体的互联网管理体系需要政府强制性的政策管控,由于互联网金融处于初期发展的阶段,政府不能完全放任自由,在保证自由发展空间的前提下,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建立合理的法制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严抓监管,主要监督互联网金融服务以及整个交易流程操作的合法性、合规性[5],杜绝金融欺诈、犯罪现象通过互联网愈演愈烈,加大对蓄意违规操作及进行信息泄露、信息交易的运行商的惩罚力度。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行业自律组织或合法正规的民间管理组织,在监督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同时,也可以对公众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并鼓励加入该领域,通过创业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6]。

篇4

互联网企业如何做生意?如何将巨量的点击率和“眼球”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和利润?如何建立稳定而又忠诚的客户群体?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在远离泡沫时代之后,在千方百计熬过互联网的寒冬之后,这些问题在“互联网价值回归”的今天正成为网络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3721、263等一些互联网企业最近纷纷推出了全新的客服体系,可以算是在这方面很好的尝试。

一、互联网:概念、产品、服务

从1987年首次E-mail发送成功算起,中国互联网事业已进入了第16个年头。这16年,中国互联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互联网在中国已经相当普及,互联网也步入了商业可运营阶段。3721高级副总裁田健把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在1987年至1996年普及阶段,中国互联网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时期;而从1996到2002年信息爆炸式发展阶段,以门户网站、各地信息港为代表的一大批中文网站的出现,使互联网上信息急剧增长,培养了大批的互联网用户。自从2002年末,中国互联网开始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在这三个时段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完成了从概念到产品再到服务的转变。概念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是投资者导向,有点跑马圈地的味道,喜欢炒作概念,吸引公众和投资者的注意力。1998年以来,互联网公司走向产品阶段。在此阶段,有三大门户网站对新闻内容的不断强化,有3721推出网络实名、263推出电子邮箱等。产品阶段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初步关心自己的产品如何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价值,开始关注网络应用。服务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是生意导向,注重市场研究与谋划,关心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强化内部运营和管理。如果说概念阶段的互联网企业更关心点击率和访问率,关注“眼球”的集中度,那么此时他们更关心如何“粘住”用户。

最近,3721公司推出了“金色航班”服务体系,某种程度上是在引领互联网企业向服务转型。在客户需求从产品向服务转变的今天,企业应该帮助客户更全面地拥有网络品牌资源,发掘更多的网络商业机会,运用更有效的网络营销方法。同时,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提升客户的网上品牌成为互联网企业必然选择。

为自己的服务体系进行品牌塑造,在很多传统的公司里是比较常规的市场运作方法。而在互联网企业中,这应该是比较新的尝试。这说明互联网企业对服务的重视,也是他们“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客户价值:开启精细化运营时代

从互联网用户的角度来看,网络营销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上广播式营销,如网上广告、商情等;第二阶段为网上直推式营销,如数据库营销、直邮、短信等;第三个阶段是网络关联式营销,这是一种通过定义某些概念在特定情景模式下的相关性,使品牌和商机能够建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营销方法,如垂直门户、实名、搜索等。

关联式营销下客户所关心的价值包括:企业拥有在网络上展示自我的途径,拥有与现实世界相统一的网络品牌;企业能够运用有效的工具和手法突显自己、命中目标用户直至完成销售;企业可触及大量的商业机会和潜在需求,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意义突显,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运作,也很难保证客户能够在这方面成功。对客户价值的深入挖掘,在3年以前的互联网企业中似乎很少见到。如今研究客户的需求、提出有效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了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常规理念,这就是互联网精细化运作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也才能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让网络更有“粘性”。

三、客服体系:新的竞争优势

互联网公司的“粘性”不仅仅来自网站本身。互联网企业的客户集中在中小企业群,这些客户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可能并不是那么精通,他们还需要更好的服务支持。只有建立畅通便捷的客户服务通道、快速响应的客户服务机制和高效互动的客户服务环境,才能帮助客户更全面地拥有网络品牌资源,发掘更多的网络商业机会,运用更巧妙的网络营销方法。

篇5

从全球发展看,近年来信息通信领域颠覆性的创新大多与移动互联网相关联,如iPhone iOS、Google Android System、Apple Store、Kindle、米聊、飞聊和豌豆荚等。

摩根斯坦利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一般以十年为周期,当前已进入下一个重大计算产品发展周期,即“移动互联网”发展周期,这是过去五十年来的第五个发展周期。

从发展速度及规模看,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远快于桌面互联网且规模大得超乎想象(百亿级用户),它代表着几大趋势的融合,如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和智能移动信息设备。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已改写了互联网、移动通信乃至整个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图景。

从移动互联网研究成果看,方亮[1](2011年)针对移动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展开研究,分析了移动生态系统的内涵,并对主流移动生态系统进行对比,最后结合移动生态系统的体验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力,给出了移动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建议。易振宁[2](2011年)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变革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策略建议。陈志刚、王茜、韩正君[3](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产业管制的角度,分析了管制的现状,并从市场准入、信息不对称管制、垄断行为管制以及虚拟资产管制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管制体系的建议。张云勇[4](2011年)针对分布式智能开放运营架构展开研究,提出了DIOS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并重点讨论了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吴钢[5](2011年)从运营商的产业实践和企业基因模型的理论分析两个层面,探讨了电信运营商的产业定位和商业模式选择问题,并就能力开放的商业模式的实施提出了建议。李安民[6](2011年)从运营商角度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及趋势,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的角色定位和主要对策。姜奇平[7](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对电信运营商转型的要求展开研究,提出了从转型的角度看待运营商如何适应数据核心业务。杜娟[8](2011年)从拓展用户规模、拉动用户流量消费、提升流量价值和完善机制体制等4 个方面,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策略建议。总体来看,现有成果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内涵、业务体系、服务特征、商业模式、竞争主体及策略和运营商应对挑战的对策等,未从运营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展开细致的研究。

2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分析

李安民[6](2011年)提出“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点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点是社会信息化”的观点,笔者表示认同,但现有成果对移动互联网本质的分析尚不透彻。下面将根据运营商工作实践,对移动互联网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阐述。

2.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基于运营商工作实践,关于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如下:

一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目前呈现出“互联网产品移动化强于移动产品互联网化”的趋势。

二是“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可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

三是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结合相关研究机构及学者对移动互联网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手机、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并享受服务,它包括四个要素:(1)移动网络,包括2G、3G和E3G等(不含固定无线宽带接入、不含无移动功能的WiFi);(2)面向公众的移动应用及互联网服务(WAP和WWW方式),具有移动性和移动终端适配性等特性;(3)移动终端;(4)需要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的用户。

2.2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

吴钢[8](2011年)将移动互联网业务分为内容类、服务类、广告类三大类,未从本质上对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进行划分,存在较大的局向性且理论指导意义不强。基于移动互联网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是桌面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复制,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如移动搜索、移动电子邮件等。

二是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如移动VoIP、飞信等。

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而进行聚合(包括网络能力聚合、应用聚合及数据聚合)的有别于桌面互联网的业务创新,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方向,如移动Web2.0、移动位置类业务等。移动通信功能包括网络能力(网络鉴权、定位能力、Push信道和网络支付等)及用户信息(终端配置、SIM卡、身份、业务订购、通信行为和帐务计费等);互联网功能包括互联网技术(搜索、Widget、Mashup等)、互联网信息及应用(内容、地图、视频和游戏等)。

2.3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服务特征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桌面互联网开放、协作、无中心的特征,又继承了移动网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和可定位的特点,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特征:

(1)满足用户需求多样化:时间碎片化,生存方式数字化,信息来源去中心化,信息与应用焦虑化;

(2)移动Web2.0:满足随时、随地、随意的融合信息交互,同时UGC、SNS迅速发展;

(3)应用Widget化:自主化、定制化,简单易用化、可传播化;

(4)设备特性:种类多样化,触摸式交互,多通道交互,屏幕尺寸、终端与服务融合,价格较PC低廉,更新速度快;

(5)平台特性:iPhone OS,Google Android,Windows Phone;

(6)移动媒体属性:移动互联网独特的新属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四大基本媒体需求(沟通、信息获取、娱乐和交易),同时可精确满足个人的即时需求,这是移动媒体最本质的特征。

2.4 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即用户第一接触点),主要包括手机浏览器、手机搜索、手机SNS、应用商店、手机门户网站、客户端应用(IM)和手机输入法。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趋势,IBM认为是“用(实用化)、玩(娱乐化)、看(媒体化)”,如图4所示。

2.5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性

从收费模式看:

首先是免费模式,如运营商通常使用的前向收费及包月收费(流量包月、时长包月、业务应用包月)模式。

其次是付费模式,包括四大类别:(1)一是伪免费即直接交叉补贴:1)未来费用贴补当前费用。如1元购机,运营商通过话费补贴手机费用;2)产品贴补相关服务。如微软通过销售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费用,补贴在其上推出的Myphone服务费用;3)相互协同的产业链环节间交叉贴补。如苹果通过App Store打造iPhone应用的生态系统,App Store本身并不盈利但却促进苹果终端销售。(2)二是三方市场模式即广告主付费:1)CPC(Cost-Per-Click)收费。按网络广告点击次数向广告商收费,用户免费;2)多方共赢平台。如Google与免费音乐网站巨鲸网合作,推出音乐搜索,由巨鲸音乐网与正版音乐产业对巨鲸音乐广告收入进行分成,谷歌通过自身搜索技术和用户基础为巨鲸音乐带来新的产品功能、体验和大量用户。(3)三是少数人为多数人付费模式:1)VIP会员收费,如VIP QQ号码收费;2)网游道具收费,如游戏免费、道具收费;3)增值服务收费,如Skype基础通话服务免费、增值服务(向手机打网络电话)收费。(4)四是非货币模式:如UGC、Wiki,上传者赚取的是自己的名誉、关注度等非货币价值,免费上传内容为大家共享。

从业务类别来看,每种移动互联网业务都有适合其发展的商业模式。如移动门户,NTTDoCoMo与合作伙伴共享内容收益并获取高额流量费收入;雅虎以网站广告收入为主,渗透手机业务多领域。

从参与主体看,终端厂商盈利源自终端销售和服务应用费;电信运营商盈利源自通信费、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和销售分成;互联网企业源自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和分成收入等。

3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3.1 移动互联网用户发展情况

(1)我国移动用户接近10亿户,3G市场格局平衡

2011年底,我国移动用户达到9.86亿户,当年净增用户1.27亿,年增长14.8%。3G用户超1.28亿,渗透率达13.0%,其中TD-SCDMA达到5121万户(无线座机占比30%)、WCDMA达到4002万户、CDMA2000达到3719万户。(数据来源:工信部)

(2)我国手机网民突破3.5亿户,单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接近5500万G

2011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3.56亿户,占总体网民的69.3%;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逐月上升,2011年12月当月流量达到5446万G,全年累计同比增长37.4%。(数据来源:工信部)

3.2 移动互联网终端发展情况

2011年我国3G终端出货量超2亿台,超过2009年和2010年的总和。其中3G手机1.74亿台,占比近87%;3G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60%。2011年10月,我国3G手机出货量占比近53%,首超2G手机。(数据来源:工信部电信研究院)

3.3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情况

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本地化趋势明显,如微博、移动SNS、移动视频、移动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商店和移动搜索等业务成绩斐然。随着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逐渐完善,应用商店生态圈成为重点。预计2012年中国手机应用下载达到109.59亿次,年增长199%;中国应用商店市场规模达到17.45亿元,年增长178%。(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3.4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情况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创新,网络经济规模持续攀升,年增长率逐年提升且维持高位运行,2012年网络经济规模超过4500亿元,达到4751亿元,年增长77.3%。2011年移动互联网增速首超网络经济规模增速,2012年移动互联网规模达到787亿元,年增长94.5%。

4移动互联网竞争主体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分析

4.1 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主体及策略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裂变和细化,价值链主体多元化,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质企业,更多来自异质企业。从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主体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三股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最终竞争的焦点都在于把控用户第一接触点。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主力。

4.2 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各价值链主体在价值链上不断进行横向延伸,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数据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流量增长速度,量收不匹配现象进一步凸显;

(3)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和商业模式变化冲击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运营商面临管道化;

(4)多方参与主体跨界融合,移动互联网正形成“云、管、端”立体化竞争局面(“云”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技术;“管”指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技术;“端”指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原材料元器件技术)。

5电信运营商的对策建议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运营商要赢得竞争,抓住移动互联网这一历史性机遇,必须了解并遵守一定的准则,抓住关键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5.1 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的六大法则

MIT的Michael A.Cusumano教授在STAYING POWER: Six Enduring Principles for Managing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in an Uncertain World一书中关于持久力的六条法则,为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实际行动指南,见表3:

5.2 运营商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应抓住的四大关键点

(1)确保通道优势――加强网络能力建设,应对流量激增的挑战

持续加强网络能力建设,为用户提供高效、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是运营商长期的工作重点。

1)要持续建设3G网络,加大承载网研发创新,强化网络覆盖,完善网络质量,优化网络能力;

2)要着力加强P2P、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网络的低成本高效运营;

3)要加强涵盖2G、3G和下一代通信标准的网络演进策略与系列标准研究,推进下一代网络大规模商用进程,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提供更高效的网络基础和服务。

(2)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创新,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必要性:

1)互联网企业创新机制和能力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的要求;

2)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较运营商更加适应业务创新需求。其研发人员占比高、研发投入占比大、研发机制灵活,如当前运营商业务部署时间为1年,则互联网企业约为3个月;

3)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运营商进军移动互联网的主流模式之一。运营商希望借由移动互联网实现由通信运营商向智慧运营商(smart operator)转变。

(注:智慧运营商内涵主要包括通过精细化内容运营,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内容需求;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身业务;利用资本运营方式建立起互联网运营能力。智慧管道(smart pipe)内涵主要包括积极引进知名互联网典型业务,提升用户粘性;为互联网业务开发者开放API,创造更便利的开发环境;打造第三方应用平台,聚集更丰富的应用内容。纯管道(pure pipe)内涵主要包括积极地引进互联网典型的各种应用,为知名的互联网应用提供定制终端。从效果来看,smart operator、smart pipe明显强于pure pipe。)

运营商在竞合中要逐步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存储和计算能力,把握移动互联网未来竞争的关键。从资源的角度看,与以往一样,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比谁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海量的资源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以Google为例,其广告业务实质上就是利用用户搜索信息,通过竞价排名的方式获得巨大的收入;Google具有至少45万台服务器和超过美国政府的计算能力,这些服务器上存储着大量的经过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正在进行研究。Google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方面,还体现在全球最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处理能力。

(3)凝聚终端力量,应对明星手机的挑战

运营商应实施开放的、多样的智能手机合作策略,进一步满足细分高端用户的市场需求,达到整体上与iPhone等明星手机相匹敌的效果。一是iPhone等明星机在吸引与保有高端用户和新增市场方面有较大优势;二是运营商与Apple合作不会给运营商带来明显的财务和资本市场方面的好处;三是运营商与iPhone的排他性合作会给没合作的运营商带来冲击,但冲击没有想象的大。

(4)通过商务模式创新,开创业务增长新蓝海

运营商要选择适合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通过价值共享推动合作共赢。

1)结合移动互联网内容收入占主体的特点,根据各类产品和业务的不同类型,选择或创新商业模式,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盈利:内容使用收费,业务流量收费,专利授权收费,网站会员收费,网络广告收费,游戏点卡收费,支付分成收费,以及平台出租收费等。

2)在商业合作过程中,以价值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产业链广泛、持久的合作。随着对“客户价值”理解的深入,所有使客户带来价值的业务,都由运营商行使绝对主导地位已经不现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合作共赢将成为主旋律。

篇6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体现了我国最高层在保障网络安全、加强互联网治理等方面的决心,标志着我国由网络大国加速向网络强国挺进。

一季度,3G进一步普及,4G开始商用,无线网络快速发展,智能手机价格持续走低,移动互联网加速普及应用。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移动电话用户为123977.7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19217.2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83904.9万户。

201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三大运营商下发TD-LTE运营牌照,我国开始进入4G商用时代,国内4G网络建设大规模展开。浙江、湖北、广西、辽宁、内蒙古等地的三、四线城市纷纷开启4G商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加快4G网络商用步伐。

BAT三巨头继续加快O2O布局。腾讯、阿里巴巴等都在围绕构建完善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加速投资和收购步伐。

互联网企业进军传统金融行业迈出实质性步伐。3月11日,银监会确定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和腾讯名列其中,同时,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监管方面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3月14日,考虑到相关支付产品的安全性,央行宣布暂停网络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

以争先赴美IPO为标志,互联网企业掀起新一轮资本运作热潮。1月30日,京东商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申请,计划最多融资15亿美元。2月中旬,新浪微博确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计划募资4.37亿美元。3月3日,猎豹(原金山网络)提交了赴美IPO申请,计划赴纽交所上市,最高融资3亿美元。3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确定在美国上市,将融资额超过150亿美元。

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据统计,第一季度有1/4左右的网络销售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完成的,传统零售业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步伐加快。2014年初,商务部的《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正式施行,B2B电子商务的核心交易手段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3月15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开始实施,该法规规定消费者网购商品七天内可无理由退货,B2C电子商务行为得到有效规范。

在线教育的较大市场空间,促使互联网企业纷纷抢滩在线教育市场。2月25日,互联网公司欢聚时代(YY)宣布进军在线教育领域,以高额投入、内容免费策略来争抢市场。作为对YY的反击,3月腾讯和新东方联合成立了在线教育合资公司,计划上线QQ群在线教育的课程平台,并于近期推出QQ群内支付功能,完成整个在线教育闭环构建。2月17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投资全球最大的在线英语学习机构TutorGroup,与后者开展互利合作。

然而发展的同时依然问题多多:

第一,4G发展仍受制于网络、终端和资费。首先是网络信号覆盖不足,4G服务目前主要覆盖一线二线城市的主城区,很多三、四线城市尚未或者刚刚开通4G商用服务,网络覆盖出现部分地区无信号和时断时续现象。其次4G终端种类不够丰富,价格较贵,限制了普通消费者购买。最后是资费较高,4G用户面临较大的“资费陷阱”。从各国网络建设经验来看,4G网络建设到完善大概需时约5年,而我国4G牌照发放才不到半年。因此,受制于网络、终端和资费,4G建设要满足大规模商用需求还有一个过程。

第二,互联网应用创新受到原有利益格局约束。打车软件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应用等都或多或少、或先或后被纳入行业监管体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约束下,互联网企业应用创新如何破除原有的利益格局,享受平等市场地位,成为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

第三,大规模断网暴露网络安全隐患。1月21日下午3时10分开始,国内通用顶级域的根服务器忽然出现异常,导致腾讯、百度、京东、优酷等众多知名网站出现DNS解析故障,用户无法正常访问。这次大规模断网事件表明我国国家网络安全方面仍存在较大隐患。事件警示我国亟须借助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来优化域名管理体系架构,提高域名服务的安全防护能力。

4G用户规模将快速增长。面对4G资费较高问题,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纷纷下调了数据流量资费。随着4G基站建设的完善、网络覆盖率的提高、数据流量资费的降低以及支持4G的中低端终端的大规模生产,预计第二季度,4G用户规模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到第二季度末,三大电信运营商4G用户有望突破5000万。

互联网应用将冲击诸多行业。第一季度,互联网对金融业产生巨大冲击。存贷业务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服务应用对银行存款造成了分流;信用卡业务方面,淘宝手机客户端推出“淘点点”,日渐把银行架空为一个“管道”。在教育行业,在线教育给传统实体培训机构带来不小压力。在零售行业,消费者将成为全天候购物者,对传统超市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在交通行业,打车软件应用的兴起以及年初的打车软件价格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使移动支付的接受度大幅提升。第二季度互联网应用将进一步冲击金融、教育、零售、交通、广电等行业,并影响和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移动通信虚拟运营商将开始运营。2013年12月26日和2014年1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两次发放首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即“虚拟运营商”)试点批文,京东商城等19家民营企业获准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3月,第三批虚拟运营商的申请也已开始,预计第三批牌照将于4月中旬。预计第二季度,移动通信虚拟运营商将开始运营。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移动互联网融合创新催生出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移动医疗等一批跨产业新兴业务。随着智能手机和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正逐渐走进百姓生活。预计第二季度,在移动互联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快速发展下,O2O的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并深入到大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篇7

2012年上半年,凭借应用服务与终端完美融合而引领产业浪潮的苹果,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超过微软,在今年8月成为史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半年销售收入为110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3.7%,巨大的市场吸引了百度、盛大、360等互联网企业参与其中。而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收入虽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6.7%,但也仅有192.7亿元。

想到3G及WLAN网络建设数以千亿元的投资,不得不感慨,曾经风光无限的运营商现今已经沦为“管道”。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格局,一些曾经的业界巨头或者倒下,或者风光不再,而这股产业浪潮的弄潮儿则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电信运营商转型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最初的主要压力来自于互联网企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电信运营商面临转型的压力更大、更紧迫。但反观这几年运营商转型之路,虽然扩大了业务经营范围,加强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以三大运营商应用商店的运营情况为例,截至2012年6月,移动MM全网注册用户数达2亿,企业开发商达7696家,个人开发者达372万,上架应用超过12万个。但是,在应用数量迅猛发展的同时,收入却并没有提升。据最新调查显示,移动MM开发者中约七成处于亏损状态,其他两家运营商的相应开发平台运营状况也难言乐观。和运营商境况不同,互联网厂商的开放平台的运营则一片红火,腾讯、百度、新浪等巨头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开放平台。腾讯的开放平台截至今年5月,已经积累了超过40万的开发者,应用超过20万款,腾讯给开发者的总分成超过10亿元,单款应用最高月分成收入超过2000万元。而百度依靠强大的流量入口也占据了一席之地,2011年百度为开发者提供了过亿元的分成收入,2012年预计开发者分成收入将至少增长3倍。

由此可见,运营商转型之路依然漫长,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营商的经营思路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特点不适应,缺乏像互联网企业那样的及时创新能力和对用户体验的深度研究。

第二,在电信资费下降成为趋势、国内消费者对于应用服务付费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的背景下,运营商缺乏对业务盈利模式的创新。

第三,在业务为王的时代,运营商还未培育出自己真正的杀手锏业务,目前的业务设计更多的是被动应对互联网企业对于自身固有领地的侵袭。运营商的业务体系必须重构。

针对运营商所面对的“微笑曲线”困境,笔者认为,要彻底改变上述局面,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确自身定位,从顶层对现有业务体系进行梳理,明确转型方向,设计转型路径。运用技术、资本、市场等多种手段,以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完善业务体系。

篇8

作者简介:敦文杰(1982―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杨 戈(1981― ),国广东方网络(北京)有限公司海外中心高级经理;李春明(1965―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 本文系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示范”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数字图书馆;文化服务

摘 要:文章阐释了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介绍了业务平台架构、播控平台架构和工作流程以及馆藏数字内容在互联网电视平台上的审核与过程,探讨了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服务模式,力图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构建资源共建、服务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1588 ( 2016 ) 01-0005- 04

1 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概述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在信息环境下发展的新形态,是将多种媒体形态的大量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将信息的存储、管理、检索、和产权保护等综合技术集成在一起,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1]。我国自20世纪90 年代末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以来,在网络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覆盖全国的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和行业性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2]。

电视服务是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式。2008年以来,各地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数字电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文化服务的新亮点[3-4]。与传统数字电视相比,互联网电视采用OTT服务模式,能够基于开放的互联网并跨越运营商的基础网络开展服务[5]。互联网电视广泛采用国际通用的UPnP规范和基于Web的远程用户界面设计技术,通过更为丰富的交互元素更好提升观感和使用体验并实现与家庭消费电子设备的互联互通[6],用户可以实现自有内容的统一管理与播放,有助于构建以互联网电视为中心的家庭文化娱乐体系。

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示范”的支持和推动下,国家图书馆与项目共建单位CIBN(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hina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Network)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互联网电视数字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已通过互联网电视向海内外超过40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笔者依据服务现状,对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和服务模式做具体阐述。

2 体系结构

2.1 业务平台架构

国家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负责全国性的内容管理、产品管理、EPG管理和运营数据统计。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可对接全国内容服务提供方,接收其提供的内容,还可以对接集控平台,分发内容、产品、EPG信息,并收集OTT业务的运营数据。内容集成播控总平台的系统层级图见图1。

图1 内容集成播控总平台系统层级图

如图1所示,国家图书馆设立集成播控总平台,各省设立集成播控分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分级部署的原则实施,方案如下:①统一网络:实现全国内容统一管理、统一分发。②二级架构:各司其职,中央播控平台侧重运营监管,分平台侧重对接和能力服务。通过中央平台对全国OTT TV进行监管,全国直播、点播、栏目和增值业务等上线进行审批和控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上线或者下线调整。各省分平台侧重BOSS对接及提供门户服务能力。③三条主线:内容主线为所有上线的影视节目都是在播控平台经过审核的;经营主线为用户的消费行为都是有记录,终端行为是可统计可分析的;管控主线为所有栏目、EPG、业务上线都需要在播控平台进行审批,所有节目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强制下线。

中央播控平台内部由节目服务平台、集成播控平台、传输服务网络、CDN接口和终端应用服务几个部分组成。主要结构与内容流转流程见图2。

图2 中央播控平台主要构成与内容流转结构

①节目服务平台:主要由媒资管理、媒资制作、媒资管理系统与成片管理系统组成。②集成播控平台:主要由内容集成系统CIS、运营管理系统OMS、业务支撑系统BSS三大主要模块组成。另外,为了支持业务系统的运行,还包括内容媒体服务、CDN管理系统、EPG管理服务、终端管理TMS服务几个模块。③传输服务网络:该部分包括到CDN网络的接口、EPG分发服务系统和终端管理分布式系统几个模块组成。④第三方内容服务CDN:包括CDN分发网络和CDN预处理系统等。⑤终端应用服务:该部分为运行在机顶盒终端内的主要模块,包括业务APK、播放器、CDN模块、业务中间件等。

2.2 播控平台主要子系统

互联网电视播控系统主要包含:内容集成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媒资管理系统、EPG门户等。系统体系结构示意图见图3。

图3 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子系统

2.2.1 内容集成系统。内容引入是集成播控平台对接、聚合、管理各个节目服务平台所提供内容的中间系统,是对自有的媒资管理系统(CMS)或第三方节目服务平台内容进行集成,统一格式,推送至运营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处理过程包括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可对内容按一定规则进行过滤。内容引入的范围包括对节目服务平台内容管理系统CMS的接口,海量内容存储和处理系统以及对运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内容引入包括内容获取、内容筛选、内容推送。

2.2.2 运营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内容审核、内容分发、内容上下线、栏目管理、栏目维护上下线管理、EPG分组管理、EPG模板管理、EPG制作管理、EPG元数据管理等。运营管理主要负责内容的审核、组织、打包、上下线审核等工作。

2.2.3 业务支撑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包括终端管理、用户管理、账户管理、产品打包、定价策略、综合套餐等。在这样一种运营环境下,为了满足对互联网电视更丰富业务的支持和更精细化的运营的需要,在核心播控系统可以选择性建设一系列的扩展运营系统,提升互联网电视业务运营能力和运营水平。

2.2.4 媒资管理系统。媒资管理是对节目生产环节产生的节目进行统一管理,涉及节目管理、存储管理、检索、统计、日志、配置、权限及工作流的系统化管理。媒资管理系统包括:内容管理、存储管理、统计管理、检索管理、日志管理、工作流管理、配置管理等。

2.2.5 EPG门户管理。EPG系统的目的是EPG将节目信息展现给最终用户,以便最终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选择和搜索需要的节目,提高用户与平台的交互特性。因此,EPG系统应提供全部内容、产品、服务的元数据信息统一管理,为不同的使用人群提供不同的EPG样式与为特定的用户展示不同的EPG内容能力,同时还需要提供EPG模版管理功能和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功能。

2.3 核心播控系统

集成播控平台是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系统平台,集成播控平台是实现业务有序运营、安全播控保障的重要部分,可以实现内容节目的安全有效的播出控制管理、相关的运营支撑功能、对平台的增值业务接入与应用进行管理控制。

图4 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

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架构见图4,其主要功能如下。

2.3.1 节目审核。节目审核流程如下:①内容从节目服务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引入后,首先进入节目初审流程,节目初审流程对节目的视频内容、编目信息、海报图片等内容相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审核。②审核通过以后进行节目组织过程,在运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节目服务平台的节目与频道的组织关系进行调整。③节目定价过程对节目的价格进行设置,根据业务支撑系统定义的产品包和价格计划进行节目价格设置。④节目预处理过程调用内容加密与预处理子系统的流程,根据分配的密钥信息进行内容加密和预处理,返回已经加密完成的内容文件。⑤节目分发根据内容分发规划,调用各传输服务网络的分发接口,对内容进行网络分发,返回节目内容分发完成以后的网络地址。以上流程进行完毕后,对节目进行预,到终审服务器,可以在终端上实际看到内容呈现和播放的效果,进行内容终审。终审不通过则返回节目审核流程。⑥审核通过则进行EPG,将节目内容的EPG信息到终端。

2.3.2 频道审核。频道审核流程如下: ①频道从节目服务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引入后,首先进入频道审核流程,频道审核流程对频道的内容规划、名称信息、海报图片、所属频道等内容相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审核。②审核通过以后进行频道组织过程,在运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节目服务平台的频道的上下级组织关系进行调整。③以上流程进行完毕后,对频道进行预,到终审服务器,可以在终端上实际看到频道呈现效果,进行频道终审。终审不通过则返回频道审核流程。④审核通过则进行EPG,将频道的EPG信息到终端。

2.3.3 内容应急上下线。内容应急上下线流程如下:①根据需要上下线的节目与频道在运营管理系统中进行选择,对节目与频道进行上下线处理。②节目与频道上下线处理需要与全网的EPG系统服务进行同步,处理失败则返回上一流程,查看处理异常信息。③全网EPG同步完成以后,上下线处理完成。

2.3.4 内容分发。内容分发流程如下:①根据业务策略设备分发规则将需要分发的内容实体文件地址引入到分发流程中。②对实体文件分发进行流程管理,调用传输服务网络的分发服务进行内容分发,并等待分发结果。③内容分发系统全网CDN分发成功以后,向运营管理系统回传内容分发成功消息与CDN文件地址。

2.3.5 终端认证。终端认证流程如下:①根据http消息获取请求终端的MAC值。②根据终端串号查找合法的终端设备信息,无法找到设备信息,认证流程结束。③如果终端设备信息存在,根据终端设备信息中的MAC属性验证获取的MAC值正确,如果MAC值不正确,终端认证流程结束。④如果MAC正确,根据终端设备信息中的设备型号属性验证设备型号正确。⑤终端认证流程结束。

2.3.6 用户认证。用户认证过程如下:①解密认证的登录名和登录密码信息。②根据登录名查找合法的用户信息,无法找到用户信息,认证流程结束。③如果用户信息存在,根据用户信息中的密码属性验证密码正确,如果密码不正确,认证流程结束。④如果密码正确,根据用户信息相关属性关联查找用户的EPG模板,返回用户EPG模板。

3 服务模式

互联网电视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为以电视为媒介的内容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从信息流通渠道和技术应用开发两方面为互动个性化铺平道路。在互联网电视服务上,应当吸收前期已开展的电视服务成果,结合互联网电视的平台优势为全国数字图书馆搭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新媒体服务模式开辟新的视角。

3.1 高度共享资源建设与服务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十二五”期间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已实现全国33家省级公共图书馆、473家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总量截至2014年底已经达到1,024TB,成为世界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保存与服务基地。海量丰富的资源成果需要创新多样的服务渠道来支撑。互联网电视服务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布局的具体应用,也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交互性、便捷性、集成化优势的示范内容,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资源建设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海内外形成图书馆特色的电视内容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较高生命力、优质优量的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将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新环境下占领媒体融合新阵地带来重要参考价值。

3.2 高效展示图书馆资源整合成果

互联网大潮的到来,促使读者的阅读习惯、信息需求和学习模式都在发生变化[7]。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公共阅读、提高公众科学人文素质的使命[8]。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根本,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应保持图书馆优势资源特色,重点对自有版权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和规划建设,将图书馆馆藏中所蕴含的经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利用和弘扬。当前面向数字资源和传统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整合是数字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图书馆经典资源进行有序组织,并基于知识组织和知识挖掘技术,将知识单元按统一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是实现提升图书馆数字馆藏资源的社会认知度与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数字图书馆经过深层加工的知识型数据,可为图书馆开展互联网电视服务提供充足的关联性资源支持。

3.3 服务形式与服务手段多样化

在服务的形式上,图书馆可根据受众对象的收视习惯、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确定节目的表现形式,以图文、视频等节目形式,专题片、讲坛、访谈等多种表现手段构成富有活力和表现力的电视画面。图书馆在利用互联网电视平台进行服务时,其内容选题可涵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文化人物、文化信息及其他与电视图书馆定位相符的主题内容。节目形式上,在视频节目制作中,图书馆应大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内容应简练易懂、结构鲜明,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服务手段上,可以围绕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群艺馆等文化机构整合文化资源,将传统线下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并与数字文化资源等精品内容形成关联,依托互联网向公众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文化内容推送,从而形成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公众周边文化服务资源的线上展示和线下参与的O2O模式。

参考文献:

[1] 熊文.关于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认识[ J ].商场现代化,2005(8):232.

[2] 中国数字图书馆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R].中国产业调研网, 2015.

[3] 张炜,李春明.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新拓展:“国图空间”数字电视项目的规划与建设[ J ].图书馆建设,2010(6):69-71.

[4] 钱宇.泛在服务模式下的电视图书馆研究[ J ].图书馆建设,2011(12):73-78.

[5] Xuemin Shen,Heather Yu,John Buford,et.al. Handbook of Peer-to-Peer Networking[M]. Springer US,2010:961-965.

[6] ANSI/CEA-2014-B.Web-based Protocol and Framework for Remote User Interface on UPnPTM Networks and the Internet(Web4CE)

[S].

[7] 《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7-40.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银行 信用风险体系

一、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互联网银行,银行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便携设备,利用其互相联通、开放融合的特点,展现全新的经营模式。但同时互联网银行各环节的信用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加之互联网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风险呈几何级放大,一旦出现大规模信用风险,将可能撼动整个金融市场,因此,在互联网银行发展之初就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保障互联网银行安全的屏障显得十分重要。

二、文献综述

互联网银行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是银行发展的全新阶段。但是在互联网银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新的信用风险应运而生。朱丹、陈茜、王皓(2016)认为我国的互联网银行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技术上说,都是刚刚起步,整个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制度层面的因素。王耀晨、王志文(2016)提出了互联网银行账户的安全等级受限,仅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其安全等级有待于进一步。

虽然互联网银行已经成为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新模式,但在O管工作中发现,与传统业务相比,互联网创新业务具备更特殊的风险特征,应对这些风险引起重视并尽快构建适合我国互联网银行的信用体系。纪敏、牛慕鸿、张翔(2015)认为有必要在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探索信贷机构利用信息技术程序化使用高质量征信数据的流程。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和点,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对于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李欣、冯娟、李敏,2015)

三、互联网银行的信用风险形态分析

(一)银行业传统风险新特征

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困扰互联网的一大难题,此前频频报道的网上支付账号被盗就是例子。互联网账户的安全性与银行账户的安全性是无法比拟的,互联网的资金流无法避免安全问题。交易对手的账户一旦出现风险,资金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信用风险的暴露。

平台运营问题。互联网产生信息流需要基于一定的平台,如阿里巴巴平台、敦煌网平台等。平台作为信息流的载体,本身运营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一旦平台运营出现问题,就相当于交易对手的生存平台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信用风险的暴露。

网络信用体制缺乏。互联网平台大量存在,给予了更多的选择,企业可以从一个平台转至另外一个平台继续经营。但互联网平台之间信息并不共享,平台之间并没有协同形成互联网行业规章制度。企业在一家平台出现不诚信行为或其他不利于风险评价的行为,不会影响其在另外一家平台的信誉,没有共享的黑名单制度将导致无法识别该问题产生的信用风险,因此互联网的网络信用体制尚待建立。

(二)互联网银行的全新风险特征

网络欺诈风险。互联网产品重创新,轻风控。互联网的时代鼓励创新,追求速度,为了便利快捷,有些金融产品没有经过严密的验证,只需简单的验证过程就能使用金融产品。还有持卡人安全意识淡薄。持卡人自身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也是造成网络欺诈损失的重要成因。通常,互联网支付时都需要提供持卡人的卡片信息、密码以及发送到手机的动态验证码才能够完成支付。不法分子要进行网络欺诈,也必须得到这些信息。因此很多不法分子会找各种理由来骗取持卡人的这些信息,比如网购退换货、机票退改签等为缘由骗取客户信息。此时,持卡人薄弱的安全意识成全了不法分子。美国征求、验证信用服务巨头益博睿(Experian)的《欺诈经济学:规避快速增长和创新中的风险》(2016)表明,中国是如今世界互联网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网络犯罪导致的损失已经占GDP的比例为0.63%,这一数字仅仅次于美国的0.64%。因此,加强整个社会的安全用卡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泄露风险。大数据时代,银行累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互联网银行的数据库等级极高,一般很难盗取。但一旦互联网银行的数据泄露出去,不法分子不需要再进行后续匹配或计算,可直接运用银行卡数据进行支付或消费,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如果互联网银行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客户会纷纷赶到银行网点提现、挂失等,从而给银行日常运营带来较大冲击。

四、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银行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互联网银行的不断发展再给广大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同与往常的信用风险。究其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息不对称的性质带来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问题。逆向选择不仅包括网络银行在判断客户风险水平时所处的不利地位,还包括客户在判别网络银行服务质量时的不利选择。道德风险主要是指网络客户对银行的信用风险。

篇10

【摘要】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的影响,以及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构建策略,从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 互联网金融 课程体系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及对高职金融专业的影响

1.1互联网金融背景

现代社会,互联网金融覆盖了资金融通、移动支付等诸多金融领域,这影响了传统的金融业态,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从广义来讲,将信息技术(包括移动支付、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与传统金融行业结合的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从狭义来讲,互联网金融也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首先,技术的不断革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提。技术降低了传统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因此各类互联网结算、理财、投资业务得以不断涌现。再次,普惠金融理念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环境。普惠金融是为中小微企业、普通居民、农民等弱势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强调金融资源向这些群体的倾斜,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理念。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理财、小额贷款都是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理念的贯彻。最后,信用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互联网企业基于自身业务所掌握的客户交易数据,成为有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重要数据资源,可以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特定群体开展金融服务。

1.2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互联网金融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带来了重大影响。首先,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目前的金融专业课程还没有及时更新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即使有也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进行补充,还没有构建出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这导致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难以与金融专业发展一致。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作出调整。其次,课程内容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对于传统金融的创新,互联网金融在安全、便捷等业务流程上的改进,互联网金融在支付计算、投资理财等领域的进步,都对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应用型提出更高要求。因此,2015年,互联网金融专业被纳入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其必要性。

二、互网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传统金融专业课程强调金融、经济、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但互联网金融的复合型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复合要求。这就是说,互联网金融人才不仅要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有清晰认识,了解它的产品属性、风险状况,还要了解甚至掌握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技术知识。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处于快速的更新与进步中,还需要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保持高度的敏感以及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成为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要求的专门人才。

三、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实践等策略。首先,高职院校要对现有教学理念进行改进。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理念,普惠金融也要被纳入到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中,加强学生对这一金融理念的认识,作出合理的引导。其次,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内容,探讨金融专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强学生金融业务技能和信息技术知识的结合,以此帮助学生更高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要求。再次,充实教学内容,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更重视其实用性和前沿性,关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加深对互联网金融地认识。最后,重视教学实践,互联网金融是高度实用性的学科,因此在数据分析与挖掘、投资理财、支付结算等领域都有诸多实践案例,可作为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的案例,加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4.1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高职院校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能力拓展课程四类。基础课程包括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财务管理基础、互联网金融概论、金融市场基础、金融法规等,专业课程则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专业课程包括数据分析与挖掘、网络贷款、网络理财、众筹、互联网金融监管等课程,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金融地分析、营销、风险控制等业务能力。实践课程包括互联网金融市场调研、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等课程,此类课程更要独立设置并设置学分,鼓励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对互联网金融开展实地调研、体验与分析,培养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能力拓展课程是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细分模块进行的教学,例如应用开发、系统运营等,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兴趣与自身特点,开展专业能力拓展。

4.2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实施

从实施角度,高职院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建立涵盖金融与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同时引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实践专家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并对专业课程设置给出更多建议与调整。二是学校要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为开展实践课程、实习等提供便利渠道,也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创新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也方便学校、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将企业案例引入教学,并引入行业专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出指导。三是丰富教学形式,多采用网络实时动态教学、生产性实训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开发、金融营销方案设计、业务流程设计、运营方案设计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艳英.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