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案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思想品德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行为:
经常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了解国家大事。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属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中“热爱祖国”的教育内容。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小主人,应从小培养他们对祖国的责任感,不能只看到眼皮底下的事,还要关心国家大事,把个人与祖国、人民联系起来。
当前在家长和教师中,存在着一些错误思想,认为学生只要好好读书,其他事情无关紧要。这种思想对小孩子也有影响。一些学生认为关心国家大事是大人的事,与小孩子无关。设置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引导学生从小培养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关心国家大事的好处,激起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兴趣。
本课的难点在于,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局限,对一些国家大事不易理解,要经常做到关心国家大事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本课采用对话形式,层次分明、说理清楚。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剧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一方面,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道理的理解。从而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读报、听广播的情况,知道学生最爱读、最爱听的内容和栏目,以便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在讲到关心国家大事的好处时,可以请这方面做得好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对从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同学,要帮助他们从课文中的对话和本班同学的体会中认识关心国家大事的好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几点,如:了解国家大事,可以知道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希望;可以了解先进人物的事迹,并向他们学习;可以开扩眼界,丰富知识等。
3.学生在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时,会遇到一些他们不太理解的内容,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理解,可以告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理解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另外,还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收听、收看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栏目、节目,如《中国少年报》中的新闻版,上海东方电视台中的“小小看新闻”等专为少年儿童开辟的新闻节目。
教学设计示例
十二争做“小灵通”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少年儿童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从小关心国家大事。
2.知道关心国家大事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情感:
愿意了解国家大事。
行为:
经常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了解国家大事。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少年儿童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从小关心国家大事。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关心国家大事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出课题。
1.经常看新闻、读报、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的同学,请举手(老师事先可以做些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2.请这些同学谈谈他们看新闻、听广播的感受。
3.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剪报等介绍给大家?
4.师:这些同学是了解国家大事的“小灵通”。
板书课题:争做“小灵通”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1.师述引言:
四(1)中队建立了一个“小灵通信息台”,每天向同学们新闻,大家反应很好,这引起广大队部小记者的兴趣。一天,小记者来到四(1)中队采访。
2.听课文中采访的录音(条件允许可用录像)。
内容:(1)四(1)中队为什么要办“小灵通信息台”?
(2)他们的信息是怎么来的?
3.回答问题:
(1)指名回答,为什么要办“小灵通信息台”?
要点:小主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
(2)通过听采访录音,我们知道他们的信息是怎么来的?
姓名
关心国家大事的方法
陈成
看《中国少年报》__________版的内容
郑信
看电视的__________节目
王丽丽
听广播的__________节目
我
4,师:同学们是通过“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等途径关心国家大事的。你认为还能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国家大事?
(小组讨论。)
5.交流:关心国家大事的好方法。
6.师:大家通过许多途径来了解国家大事。那么,了解国家大事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课文最后一部分。)
7.小结关心国家大事的好处:
(1)了解国家大事,可以知道党和国家对儿童的关心和希望。
(2)可以了解先进人物的事迹,向他们学习。
(3)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三、讨论辨析,强化认识。
1.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关心国家大事对我们有那么多的好处,作为国家的小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应该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可是,也有同学说:“国家大事是大人的事,与我们小孩子无关。”大家可以讨论一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分组讨论(辨析)。
(1)有同学说:“我们小学生只要把作业做好就行了,读不读报,老师又不检查,没什么关系。”
(2)“新闻内容没有童话片好看,我不喜欢看。”
(3)“我只看学外语节目,其他电视节目妈妈不让我看。”
(4)“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年龄,选择收听、收看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新闻栏目。”
3.小结:作为小学生,我们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关心国家大事,我们要抬起头看祖国、看世界,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同学们在收听、收看节目时,应该收看一些符合我们年龄特点的节目,如“小小看新闻”等,专为少年儿童开辟的新闻节目。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开展“我是小灵通”活动。
(1)开一个“新闻小广播”会,请同学介绍通过什么途径知道什么新闻。
(2)简单介绍制作“信息本”、“新闻摘录”、“剪贴小报”的方法。
五、 总结全课,提出要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懂得了作为国家的小主人,应该时时关心国家的大事;经常看报、听新闻、看新闻。希望大家做个关心国家大事的小主人,平时经常收集新闻,与别人多交流,从小培养自己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把个人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
十二争做“小灵通”
小主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
篇2
情感:
对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满。自己也不愿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行为:
1.未经主任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
2.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要赔偿。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段“诚实勇敢”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
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既是诚实教育,又是文明礼貌教育。向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儿童时期,不少孩子有过随便拿、随便翻别人东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有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当然,他们不是偷偷摸摸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归自己,而是未经主人允许就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走。出现这种现象大致是由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从心理上讲,儿童一般是出于喜欢别人的东西,眼前急需要的东西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或是对别人的新鲜物品比较好奇,才去动用别人的东西。认为先拿去用一用,用完之后再还给人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有时候就忘记归还,再加上儿童年龄小,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他们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问题,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很难想到自己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哪些不良后果。这种行为虽然不同于“偷”,但也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这种坏毛病发展下去成为习惯,将会腐蚀孩子的幼小心灵。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从小重视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对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文明行为具有特殊意义。
教法建议:
1.对本课的教学定位要准,教师应把握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从而明确:他们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因为自己喜欢、想玩或需要,没有得到主人的许可就拿走去用,这与占小便宜,想要别人的东西不一样,更不是小偷、小摸的行为。但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没有礼貌的行为。
2.本课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向学生渗透推己及人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学会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认知:
1.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尊重别人、没有礼貌的表现。
2.知道随便拿被人的东西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3.结合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后果。
情感:
对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满。自己也不愿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行为:
1.未经主任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
2.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要赔偿。教学重点:
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育过程:
一、想一想。(使学生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别人会很不高兴)
1.同学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图画课上你正要给树叶涂上颜色,发现绿色笔被别人拿走了。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小结:
当别人随便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要用时会很着急,对拿走东西的人产生不满,因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麻烦。
过渡导语:
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还会引来哪些不好的后果呢?下面让我听一个小故事。
二、学一学。(使学生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放音频(课文第1段)
1.小组交流:
(1)松鼠欢欢在采松果时,小口袋不够用了,他是怎么做的?
出投影片(课文中的图2)
(2)松鼠欢欢为什么没告诉熊大婶,就拿走了她家的水桶?
2.小结:
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这是不礼貌的表现。
师:松鼠欢欢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请大家往下听
放音频(课文第2段)
1.小组交流:
(1)欢欢拿走了熊大婶家的水桶以后,熊大婶家发生了什么事?
出投影片(课文中图3)
(2)熊大婶为什么这么着急?
2.全班交流:
欢欢该不该随便拿走这个水桶?为什么?
3.小结:
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会使东西的主人要用时找不着而着急,造成麻烦,耽误事情。因此,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为别人着想的不礼貌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是很不应该的。
师:欢欢知道错了吗?它后来又是怎样做的呢?咱们继续听。
放音频(课文最后一段)
1.同桌互相说说:
(1)松鼠欢欢听到熊大婶的喊声后,是怎么做的?
出投影片(课文中图4)
(2)欢欢为什么要道歉?
2.小结:
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知道错后,应该立即道歉,求得别人的原谅。
3.全班展开讨论:
如果确实需要用别人的东西,应该怎样做?
4.小结:
别人的东西如果确实需要用,必须要得到主人的允许,而且用完后还要及时还给人家,以免人家着急,给人家添麻烦。
过渡导语:
松鼠欢欢改正了错误,懂得了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请你们帮下面这些同学想一想,遇到这些情况,他们该怎样做呢?
三、看一看。(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看书(“看一看”中的图1)
1.说一说:
这位同学可以把小江的新篮球拿回家去玩吗?为什么?他应该怎么做?
2.小结:
别人的东西即使自己特别需要,特别想玩,也不能随便拿走,因为这东西不是自己的,如果想拿走,必须得到主人的允许,玩完后要及时归还。
看书(看一看中的图2)
1.同学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1)这位同学可以拿出小琴书包里的画册看看吗?
(2)为什么不能随便翻别人的书包?
(3)她应该怎么做?
2.小结:
随便翻别人的书包,是没有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千万不能这样做。
过渡导语:
咱们明白了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下面请大家当小老师来帮帮小芳。
四、议一议。(加深理解用完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的道理)
出投影片(“议一议”中图)
1.认真看图。
2.讨论:
小芳哪点做错了?
请你告诉她应 该怎样做?
3.小结:
向别人借东西时,不仅要得到主人的允许,用完后还要及时归还,否则会让人家着急,给别人添麻烦。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课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53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最先提出的“问答式”教学法,就是案例教学法。古往今来,教育者都提出各式各样的案例教学法,如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就是我国古代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依据所学的内容,采用精选案例来引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尝试,适当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当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要求通过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教学研究、课堂讨论和辩论等,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从而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素质,也能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渠道。在此观点基础上,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尤其重视案例的地位,教学方式以案例素材为主线,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适当运用案例,以问题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学习内容。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教学研究,笔者真切地感到思想品德课上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效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现与同行分享如下。
一、课前精选案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所选案例的质量高低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教师,课前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的需要,适当收集整理所需的素材,即要精选案例。教师在精选案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要围绕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三维目标来精选课堂案例,尽量让学生在对精选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得到所需的相关知识信息。
2.真实性原则。要求精选案例的材料必须真实性强,最忌讳材料的胡编乱造。教师选择的案例材料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生动、可靠、真实的材料。
3.时效性原则。案例背景材料一定要具有较强时效性,材料最好选择近期的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这样的材料更接近学生生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授初二《法律护佑生命健康》中“保护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将当时发生的多起伤害幼儿园儿童案例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分析学校应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由于选择的这一热点问题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很快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4.启发性原则。教师精选的案例要求包含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不同课堂问题的判断、推理和论证,来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进而启迪和开发学生能力。
5.结合性原则。案例材料要与教学内容有联系有结合,特别注意要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起来。案例的材料从这个角度去选,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同时可以激发思维的能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课堂参与――案例展现和分析
案例的引入有不同的方式,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的需要或者所选案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方式一般有文本材料、多媒体展现、教师陈述、学生表演、情景再现等。这些案例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前呈现,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问题,接着进行问题讨论。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精选案例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这有利于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会全部脱离课本而又不完全拘泥于课本,达到答案多样性,正确价值判断一致性。
课堂参与是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快速进入案例的情境,了解案例中的有关情况。师生互动是分析案例的关键,这样更有利于将案例的内容与知识快速联系起来。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调控。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逐渐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课堂参与形式要灵活,可以是个人表演、分小组讨论、集体正反方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
如在讲述《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采取多媒体展示案例,精选相关视频。多媒体的运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每年“3・15”晚会的节目片段,然后有意识地就所教的知识设计几个问题。通过晚会,能得到消费者有哪些权利、如何维护权利、如何对产品质量进行鉴定等知识。
三、课后总结――能力升华
课后总结,主要是教师对本课堂中学生的讨论进行全面性、精准性的归纳和评价。教师也借此指出学生在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哪些问题,最后进行提升和补充性的解读。同时可以启发学生之间进行归纳和总结,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或者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拓展性的问题,以拓宽学生视野,实现课后的拓展延伸。
面对同一个案例,学生可以挖掘不同的诠释方法,有些学生找到的只是表面的信息,而有些学生则能得出更深层的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善于引导学生去揭示案例与课堂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目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更深一步。
四、不断学习――提升素质
篇4
新课改思想品德教学学生主体作用从开设课程的目标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为了保障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课程,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习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心理特点以及教材内容,正确地组织教学内容;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建设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但是,从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让思想品德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做好教学计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
在小学教学中,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课堂生成最直接的成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并且不完全被教案影响,在教学艺术与教学机制适当调整的过程中,从根本上保障思想品德教学。
教材始终是教学的依据,图文并茂的教材不仅能贴近生活,在编排体系与内容上也更适合小学生。因此,在教材规划中,我们必须处理和各方面的关系,当本地区教学与教材存在矛盾时,应该根据本地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从而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在备教法中,思想品德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问题教学法中,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讨与求知欲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合作或者探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习方式主要分成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传统的思想品德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在学生死记硬背的过程中,让这种训练具有很强的机械性,时间一久,就会影响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创新精神,进而出现厌烦心理。在新课改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在共同研究、探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明确是非和道理,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参与力度的重要方法。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发展,在学生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还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即使结果不太理想,也会有所收获。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主动对相关问题质疑,从而让其养成大胆提问、感于发现的好习惯。
二、积极运用课外资源,让课程更具有生活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行为能力,同时也注重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板块的不同内容进行整合,从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研究教材内容时,通过增强学科间的融合,将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进行多维思维。
另外,社会作为一个大课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让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应该树立大局观念,而不是以教材为范例,照本宣科。在挖掘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真实感,可以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实践中获得,在具体的行动检验中,让其真正起到打造良好品质、规范行为的作用。同时,这也要求老师将学生课堂知识主动延伸到课外实践中,从而不断巩固知识。
为了让课外知识更加系统全面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打下基础。但是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老师的总体水平有限,尤其是乡镇小学,小学老师的素质很难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工具、资料缺乏的过程中,甚至还有很多老师缺乏课改培训。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不仅要加大教育投入,对乡镇小学进行帮扶,还必须不断加大试验老师培训密度与力度。在不断完善教学内部设施的同时,强化教学条件,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硬件环境。
三、结束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和学生达成思想共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
\[2\]李蕊.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2,(12).
(上接第86页)参考文献:
\[1\]干利伟.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打电话”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2,(23).
\[2\]顾彩霞.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与分析\[D\].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思想单纯,对于思想品德中的深层教育内涵的理解不能很深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新地设计和使用教学方法,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给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精心设计教材,叩开学生生活之门
如,《平安回家》一课的教学中,由于现在的孩子,自己回家的机会很少,都是家长接送,因此,他们对于城市的交通法规知之甚少,在现实的生活中对交通法规漠不关心,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办法就是:教师制作各种常见的交通标志,演示各种交通手势,帮助学生了解和记忆各种交通规则。但是教材设计想要传递的意义仅在于此吗?不,还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教材,挖掘和体会教材中的“言外之意”。
笔者的做法:在学生认识了基本常见的交通标志之后,我又选取了一些真人事迹,“篮球女孩”,通过故事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交通事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沉痛教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认识到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开开心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平安去公园”的时间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向公园进发。一路上,引领和指导学生选择人行道行走,识别红绿灯,正确过马路,过马路时不打闹,不嬉戏,不奔跑等等,提升学生的认知经验。
二、细心关注细节,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一定深有感触,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能光靠教师空口无凭的讲大道理,而是需要教师在生活和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周而复始地引导学生。
细微的生活细节是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征,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想象力丰富,他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和认识总会伴随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很容易脱离生活实际;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不断增长,观察也会逐渐地敏感,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和变化。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通过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使学生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准确抓住问题,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提高道德水平和道德辨析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重点,摒弃传统“按部就班”,用教案的固定思路引导学生的教学办法,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让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思想品德知识去分析、判断摆在自己面前的事情,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研究、解决、发言,挖掘潜能,得到思路和认识的拓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其中的思想品德“教学情境”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生活。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应该知识局限于简单的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应该让学生亲自走进生活,遇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你能做什么,你会做什么,你的行为会得到旁人什么样的评价等等。在现实生活中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从而树立正确是非观和善恶观。例如,如果你在路上碰见一个陌生人,他向你问路,你怎么办?教师应该让学生凭借自己的道德观和经验,表达自主的看法,紧接着再让学生小组探讨和辩论,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只有让学生在开放生活中实践和体验,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我们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才能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篇6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传统教学不仅在教学理念上存在不同,并且教学方式也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因此,怎样将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有效过渡,全面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就现代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来说,就是应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问题加强培养和能力强化,进一步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为学生带来更为真实的学习体验。接下来,就对全面提升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率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期全面提升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作为思想独立、能力独立的个体,有着十分鲜明的特征。因此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对其展开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同时,教师也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或是规定,而是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机会,让学生在更为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发展和学习,使其更为充分的对个性优势进行发挥。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认识仍旧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实际上,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道德规范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公平民主的教学意识,进一步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完善,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对其有效帮助,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行强化,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都是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想要进一步将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行提升,首先要对这门课程有着充分的认识,清楚地了解课程开展的重要性,只有在正确工作态度的引导下,教师才能更积极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现代社会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在这个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展现出更多的耐心,同时还要适当的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创新,保持教学模式的先进性。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因此只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集中精神,因此,想要将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就应该全面提升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趣性,通过适当的设置趣味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星期进行激发,将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起到更明显的提升作用。
三、适当运用先进多媒体设备对课堂效率进行提升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开始逐渐被应用在教学领域中,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我国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上文中提过,现在小学生有着较为独特的身心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相对来说形象思维意识和能力比较强,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更具生动性的事物更能吸引其注意力。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全面的展现,这和传统教学存在明显的区别,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使得教学更具生动性,通过适当对图片、视频等方式的应用,将更好的展现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趣性,有利于将教学内容更为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能有效的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吸引,同时还能进一步将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提升,对充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四、完善教学计划提升课堂教学
想要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当然,这也包括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想要将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完美地展现出教学内容,教师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保证课前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降低对教案安排的过分依赖,而是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课程的调整,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计划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保证对其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再展开相应教学。(2)要根据实际教学特征对教学关键进行适当完善和调整,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独特性和重要性。(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学,通过采用更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进行充分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应的对教学方案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将工作落实,对促进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五、适当地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大量的教学实验中表明,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为了将课堂效率进一步进行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适当的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尤其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脱节的地方,通过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及时将问题进行解决,进一步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遇到的生活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研究,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思想素质进行有效提升。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才能更为有效地将学生和课本理论知识之间的距离进行缩短,进而实现理论和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教学工作。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生阶段,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展开自己的思维,从生活中吸取更多的经验,在学习和生活中使思想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现代教育课程的主要推行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顺应和满足时代教育需求,对传统工作模式进行相应调整,积极创新,进一步提升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强化。虽然教育改革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会存在很多细节问题,想要将问题进行解决,就要提升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将进一步提升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促进我国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长生.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效率的提高[J].学周刊,2012,(05):119.
[2]曹宏伟.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方式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111.
[3]常跃中.对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118.
[4]齐翠明.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83.
篇7
一、和谐的教学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中,学生是教学的本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是以参与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合作探究的,并逐步形成了与学生“对话”的意识。这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对社会认识问题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判教师、教材及其他权威观点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一员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知识、技能、情感的交流是从师到生、从生到师和从生到生多个方向进行的,呈现出较强的开放性。
二、活化的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课程资源。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一转变,从宏观的角度讲,意味着教学不仅仅是教书本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的角度看,意味着教学是引领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从中获得生命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营养,教科书所承载的内容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唯一内容。“用教材教”这一理念为教师松了绑,活化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主要体现在:(1)要利用好思想品德教材。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一般都由有关专家按照课程标的要求精心组织的,与学生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民展有用。所以,教师要在课程标准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教学思想、设计理念,使教材潜藏的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2)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这是因为,一方面,教材提供的内容、思路、方法、结论是基本的、一般性的,不一定是最佳的;另一方面,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千差万别,分别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所以,既定的教材内容是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每时每刻学习需要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拓展新途径。
三、 “生成”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潜在或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新体验、新发现,鼓励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即兴创作,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在教学中,过程的开放常常让教师觉得教案很难在课前定稿,很多教案都是在上完课后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考虑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己在教案中的“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给“生成”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是因为教学过程的本身是一个动态构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的,课前根本无法完全“预设”。二是课堂上要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一定的空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完美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好多有价值的教学“契机”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这时,教师对接下来的“预设”要做一定的调整,腾出一定的时间,以实现“生成”,课后再对教案进行重新整理。例如,一教师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的教学时,按照惯例,要安排学生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图柱形图”和“财政收支柱形图”,并让学生特别注意1978年和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总值,目的是让学生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成正比,且成快速增长态势,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国策是非常正确的。教师正准备检查学生的读图情况时,一学生突然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我国的财政收入每年都比财政支出少?”,“是吗?”,教师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惊异的神情,显然,这是教师备课时未“预设”到的。教师抓住这个生存点,思索片该后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有很多农民会外出打工呢?”,“国家每年财政收支差额有何特点?”,“财政收支的总体趋势是什么?”,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读图、讨论、探究,让学生明白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总体发展很快,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不断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广阔的教学空间
篇8
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在这里,我有必要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地方,改进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这一年来我坚持定期进行品德修养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我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这一年里,我担任小学数学四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参加了新教师培训。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对板书、教案等多加揣摩,进一步掌握了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课后认真及时的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在教学四项规范达标中取得合格。
成绩是可喜的,收获是丰硕的。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待提高;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知识的时候,有时还不能很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部分教材的内容把握不全面。其次论文意识不强。最后,有时自己的脾气太过孩子气,在处理有些事情时过于急躁,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与经验。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总结与反思。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与反思中,不断地取得进步。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巧妙结合在二十多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一般体育 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但在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方面,则不够理想,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我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 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
1精心设计
我们应该设计多种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 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提高学生的兴 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做队列练习时,是比较枯燥乏味,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出 “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以实际动作向学习,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时 ,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在投掷区前画一条 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画日本鬼子兵的头像,看谁能炸死鬼子兵,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 ,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 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综合训练课上,创编了一套组合游戏——《路上》,在游戏中设置了“雪山”、 “草地”、“铁索桥”等情境,让学生通过跑、跳、翻滚攀爬及投掷等活动,全身心都得到锻炼,这是一节“ 军事课”,又是革命传统教育课。
2寓教于乐
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 力不集中很适合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 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 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学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 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依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实际可能,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时 代特点,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跳单双圈时,有些学生因图快或不认真,常常踩出 圈,如果设计成“小猫捉老鼠”游戏,谁要是踩出圈,就算被小猫捉住,这样再跳时学生就会很认真,又很有 趣。又如“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 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达到锻炼和教育目的。在低 年级或学前班搞穿衣服扣扣子比赛、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用“石头、剪子、布” 等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3心有德育场地宽
篇10
关键词:学案导学;小学品德;高效课堂;尝试;打造
【分类号】G623.2
随着创建高效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的确,只有精心编写好导学案,并合理使用,才能使导学案发挥最大的效力,打造高效的品德课堂。为适应课改新要求,我按照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的环节进行了学案设计的尝试,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发现也是可以的。那么,如何根据这一模式编写学案呢?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抓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核心,每个环节都以“学案”为依据,所以课前我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并且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学案”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二、精心设计学案,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一)收集整理,自主探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尤其是社会活动、社会环境部分,将地理、历史、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等知识融为一体。但是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一般是很少的,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前提。
1.知识链接
虽然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但是农村的家庭藏书量很小,能够上网的也很少,学生搜集资料困难。并且,在学案设计时,教师往往会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有时会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或者更新教材上已经过时的内容,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收集整理,自主探究”前面设计了“知识链接”,把学生难以收集到的资料直接提供给学生.
2.“收集整理,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搜集到资料,在布置任务时要对收集的内容、途径做详细指导,并在学案中问题化,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有目标的收集、有目的的探究,才能将“收集整理,自主探究”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正式上课的导入环节。“情感”既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可以由师生共同创设,也可以教师自创。如通过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新课;也可以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天地;还可以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了让这一环节在课堂上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案中不要写出具体设计。
(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获得的大量感性认识及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这个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1.组内资料交流梳理 2.组间交流互动
为了让这一环节有序进行,我在学案中针对相关内容的各个活动设计了研讨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组内研讨时目的明确,还可以让学生在组间交流时有章可循。在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是一个活动一个活动交流的,在每完成一个活动之后,教师都要进行适当的小结过渡。
这样,既能让课堂成为一个连贯流畅的整体,又能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选,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巩固总结,延伸升华
一堂成功的社会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可以设计“课堂检测”环节巩固所学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因此,既要有形式多变的总结,也要有不可或缺的课外延伸,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
三、科学使用导学案,打造品德高效课堂
1.课前:上课前一天,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阅读“知识链接”的内容并根据 “收集整理,自主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和探究。
正式上课前老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针对“导学案”了解学情,进行补充完善。
2.课堂:按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巩固总结,延伸升华”的环节进行。
实践证明,“学案导学”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利用好“学案导学”,的确能对打造高效课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