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作用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创新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新这一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按照这一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过程的创新)与组织管理的创新。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谓企业创新实质已衍生为企业的知识创新。企业知识创新通常表现为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不同形态,它们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它们又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综合体。
一、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企业文化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源泉,它主要通过观念创新和行为规范创新来体现。
1.观念创新。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新应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执着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的文化,确立知识是创造价值的主要的、直接的因素的创新观念。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在各国的高科技园区,数以百计的创新企业拥聚在一起,程序设计师及企业家们时时刻刻密切注意着他们的电脑屏幕,他们创造的新产品、新技术则以惊人的速度源源不断运往市场。他们的利润很大,收入不薄,靠的是什么?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庞大的设备,靠的就是头脑,就是知识,就是观念,就是企业家的精神,在这里,知识直接转化为价值,观念转化为效益。
2.行为规范创新。行为规范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创新在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为社会和企业、企业家和员工、组织和个人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理解、陶醉、参与和支持上。开拓精神、企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等几乎都是创新的同义词,也正是文化创新的行为特征。亨利・福特为了让每个美国人都买得起汽车而提出大规模生产的思想,并发明了现代流水线,由此开创了当代世界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比尔・盖茨为了不放弃个人电脑发展的机会,能够专心致志办好微软公司而毅然中断在哈佛大学的学业,由此诞生了今天对整个信息技术发展都具有影响的微软公司……这样的创新精神在欧美企业发展史上比比皆是,行为规范的创新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形态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包括实现了技术上新的产品和工艺以及技术上重大改进的产品和工艺。产品创新,即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产品商业化。它既可以是全新技术,是全新产品商业化,也可以是现有技术发现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工艺创新(过程创新),是指商品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及新的经营管理和组织方法的创新。产品创新是目标,工艺创新是手段。
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是高智力密集的活动,因此对高智力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不仅表现为高智力人才的数量较多,而且表现为技术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人才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发生于整个经济活动中,既受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直接影响,又反过来对经济产生重大的作用。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由于其所带来的创造性和高收益成果会导致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组织和经济管理体制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即使是一些中小型的技术创新,也会在渐进的过程中影响经济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便是最好的说明,因此,技术创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保证
企业制度创新就是实现企业制度的变革,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并通过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
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体创新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一个企业不断创新的保障。突出表现在:
1.制度创新是搞好企业各种管理的基础。企业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管理的制度化,管理本身便是强制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了使管理不断创新,必须首先从体制、制度上为其开道。如果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权、责、利不匹配,分配制度不合理或者组织治理结构不明确,管理混乱,则一切创新的成果将付之东流。
2.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更离不开制度的约束。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创新,如果不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并协调运作,那么其结果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中,更好地发挥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甚至消费者创新的积极性才能使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活动落到实处。
3.发挥人才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战略资源,其作用比任何时代更为突出。发挥智力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归根结底要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概念,需要通过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再改革,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权责结构、运行规则、管理规章等制度要素,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使企业制度满足企业内部一系列创新的要求以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外部环境多变性的要求。
四、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
管理创新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其它任何形式的创新,需要经过企业管理职能逐步实施,需要经过管理的各个层次具体执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管理创新在企业创新中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是企业创新的关键。
管理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在于:
(1)以人为本。任何创新活动的实现都是由人这个载体进行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首要资源,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管理创新才有可能激发真正的活力。
(2)合作创新。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产业演化空间(即知识关联的变化)和快速的知识更新,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实在有限。确立合作创新的价值观,就是要求通过企业内部的合作以及寻求与潜在具有知识并联企业的合作,增强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
(3)自我超越。就是培养和激励自己不断实现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全心投入,通过学习和创造性活动,不断创造和超越自己。
篇2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30-01
在临床上对心律失常通常以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并且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得到理想效果,可使心律失常快速终止,使心动过速复发明显减少,使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有时也会导致加重心律失常或者有新心律失常出现。为能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本文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间曾接收的心律失常患者26例,对其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间曾接收的心律失常患者26例。在这些患者中男性人数为14例,另外12例患者为女性,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68岁,年龄最小患者为32岁,患者年龄大小平均数为55.8±2.8岁。
1.2方法
在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对其行心电图检查以及24h动态心电监测,并且在用药前后对患者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患者,应对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从而对左室功能明确,并且应当对用药治疗过程中生活日记进行记录,包括生活内容及临床症状。
致心律失常作用临床诊断标准:第一,与治疗前相比较而言,室早数增加超出4倍;第二,相比于治疗前,连续性室早数增加超出10倍;第三,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有新持续性室颤或者室速发生[1]。
2结果
引发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占据比例较多的为IC类,另外还有IA类,在应用胺碘酮过程中也会发生。在联合用药中会导致心律失常作用,特别是在洋地黄及利尿剂应用方面。
3讨论
在临床上致心律失常作用所指的就是在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应用过程中,导致加重原本心律失常或者有新心律失常出现。该类患者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部分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当天或者1周内发生;第二,存在左心功能不全情况;第三,在致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停用之后,其心律失常症状减轻明显。在临床上药物造成心律失常比较典型的为连续性室速、扭转室速以及宽QRS波表现为正弦波样心动过速。对于左室功能不良患者,且合并QT延长,并且选择强心利尿剂进行治疗,导致增加心律失常危险性,并且多数发生在用药之后1周。由于室性心律失常频度及类型往往存在自发性变异,所以以下情况为致心律失常作用:第一,急性心肌梗死之后72h之内;第二,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剂量增加在30d以上;第三,并发急性心肌缺血或者电解质紊乱;第四,停止抗心律失常治疗[2]。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同种类药物均可能会有致心律失常药物产生,另外,由于在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研究过程中,对无症状室性早搏进行治疗,从而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预防不但没有好处,甚至有会产生危害,这是因为患者心源性猝死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而导致增加病死率的诱发因素为严重心肌缺血,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更可能导致持久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及室颤发生。因此,在临床上对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特征应当严格掌握。第一,对于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并发频发性室早患者,若不存在显著症状,通常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若存在明显症状,则可先选择IB类药物,并且对药物反应进行严密观察。第二,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并发频发室早患者,若其LVEF在40%以上,并且心室晚电位表现为阴性,不存在较大猝死危险性,必须要进行治疗时,可先试用β受体阻滞剂;若LVEF在40%以下,心室晚电位表现为阳性,室性早搏数在1每小时10次,以上,在12―24个月时间内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的危险性达到34%―36%,则应当慎重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且应当严密监测。第三,一旦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应当将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停用。第四,通常情况下,在心律失常预后方面,基础心脏病属于重要决定因素,大多数心律失常在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比如心脏瓣膜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以及心肌病等,通常情况下宜对基础心脏病进行重点治疗,不然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另外,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往往会诱发心律失常,应当尽早消除。第五,应当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原则严格掌握,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先选择单一药物,在治疗时先选择最小剂量,若得不到有效效果,可将剂量增加,若仍看不到效果,则可选择联合用药,并且应当将联合用药剂量适当减少,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动态心电图跟踪评价[3-4]。
综上所述,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起到良好效果,但也会导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当合理控制,对联合用药应当适应选择,从而减少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得到改善,使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煜,易峰,陆海湖,袁旭光. 双黄连对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1(20):1866-1867.
[2]邹小青,江美芝,李险峰.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老年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 江西中医药,2011,7(30):29-30.
篇3
关键词:温馨提示牌 临床应用 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014-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规采用口头告知的形式,经常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住院注意事项,但是有的患者容易忘记或护士告知不详细又或者护士忘记告知等,而且口头告知的形式往往较抽象,需要用脑记,故总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所以在病房中遗失贵重物品、病人私自外出及使用电器、病人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或氧气流量、摔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矛盾。为克服以上一些隐患可能引发的纠纷,也为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我科在2008年2月设计制作了一些温馨提示牌,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温馨提示牌的制作与应用
1.1 制作
将病人入院时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制作成简短的温馨提示语,且文字内容、图案清晰易懂,确保能够起到提示作用,也能体现对患者的高度关爱及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具体内容如下:
1.1.1 请您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车辆统一停放到医院免费停车场所,现金及各种保险证明及时交到住院收费处,以防丢失或被盗。
1.1.2 吸氧、输液患者请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及氧气流量,如有需要请按床头呼叫器,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医院,否则发生意外后果自负。
1.1.3 为了你的安全,禁止在病房内使用电器,以免电路损坏发生火灾。
1.1.4 请保持病房及床单位的整洁,白天私人椅请放到指定位置,保持病房安静,注意讲究卫生,禁止向地面泼水、吐痰、丢果皮等。
1.1.5 病房热水供应时间为每天16:30~20:30,请您留家属陪护,协助必要的生活护理,在离床活动时请您穿平底布鞋,防止摔倒,陪护与患者不要同睡一张病床上,以防发生坠床等意外。
1.1.6 有困难和问题,请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以上六方面内容均用电脑打印出来,过胶塑,在牌子上方位置打孔,拴绳即可完成。
1.2 应用
病人入院时由主管护士作详细口头宣教,使病人初步了解住院注意事项,并将温馨提示牌挂于病人的床头上,每天护士在执行治疗护理、交接班或巡视病房时,随时可提醒病人,从而消除安全隐患,也加深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意识,确保护患安全。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抽查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使用前)收治的300例病人中,发生物品失窃40例;输液病人300例,私自调节输液速度58例,发生肺水肿1例,胸闷5例;吸氧病人165例,私自调节氧气流量12例,发生呼吸衰竭加重1例;病人私自外出47例,私自使用电器11例,物品放置凌乱40例,摔倒1例,坠床1例。抽查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使用后)收治的300例病人中,输液病人300例,私自调节输液速度10例,无发生肺水肿、胸闷症状;病人私自外出13例,物品放置凌乱17例,吸氧病人171例,未再发生私自调节氧气流量、使用电器、摔倒、坠床、物品失窃等案例。
2.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见表1。
表1 床头温馨提示牌使用前后的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物品失窃 自行调节输液或氧气流量 私自外出或使用电器、物品乱放、摔倒、坠床等 合计
使用前 300 40(13.33) 70(23.33) 100(33.33) 210(70.00)
使用后 300 0(0) 10(3.33) 30(10.00) 40(13.33)
注:与使用前比较,X2=19.82,P<0.01。
3 讨论
以往在病人入院时我们常规采用口头告知的形式交待病人各项住院的注意事项,但因口头告知容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病人外出检查、护士工作繁忙等而淡忘,而且口头告知的形式往往较抽象,需要用脑记。而挂牌是一项较具体的工作,醒目又明了,即使病人外出检查,回到病房时也能知道,护士执行起来也简单容易,在交接班或巡视病房时,随时可提醒,家属来探望或同室病友都能知道并起到一定提醒作用,明显优于口头告知。
随着医(护)患纠纷的日益增多,医疗、护理安全问题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1]。如何确保患者安全也就成了各医院护理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设立温馨提示牌是我科加强管理,确保患者安全的一项新举措,一方面它可督促护士对患者进行住院安全方面的教育,使患者对住院安全知识的了解增加;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一些可能引发的纠纷,从而减少不安全因素。故这种形式既能随时提醒医务人员、患者及各类照护者,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又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增加住院安全意识及对管床医生、护士的认识和了解,更有利于开展整体护理工作。
床头温馨提示牌内容丰富、实用,不仅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同室病友一目了然,还可互相提醒,避免护士交待不清或患者忘记,又可使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落实到位,也表达了对患者的尊重,传递了护士的爱心与关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有利于构建亲切、和谐的护患关系。
充分告知也是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患者不仅有选择权、隐私权,还有知情权,因告知不到位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2]。床头温馨提示牌时的应用在尊重患者知情权的同时,对医护人员自身也是一种保护,因为患者或陪护者可以随时翻看,间接起到了告知的义务,充分的告知,可以消除安全隐患,增强患者及家属的医疗卫生知识和安全意识。
床头温馨提示牌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经久耐用,患者出院后可收回清洗浸泡消毒,晾干后存放于干净纸盒内备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指引下,涌现出不少新创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对于新创企业尤其是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制造企业,是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少学者从网络联结的角度,提倡注重利用企业内生性知识资源提高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同时,倾向积极利用企业外部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参与企业的合作以推动新创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通过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机构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同行企业合作研发、技术服务机构、科技咨询机构以及服务中介机构等对新创企业的专业指导,对防止新创企业过早消亡是有帮助的。但是,从提高新创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角度,结合相关资料,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的作用还需要认真思考。
一、新创制造企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新创企业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受企业创建时期特殊的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尤其制造行业,企业创立时的初始条件,诸如所处的产业集群、地缘条件、行业规模以及基础等,都会对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资源。企业家精神、企业资源和外界网络的良性合作以及互动往往能够确保企业尽快建立、发展并保持其相当的竞争优势。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一般把新创企业获得知识资源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企业外部直接获取,二是企业内生自主创造。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创业导向和网络化能力是获取和创造知识资源并转化为企业自身竞争发展优势的两个重要因素。毋庸置疑,优秀的创业者往往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关系并能以更快的速度获取必需的创业资源,但这并不必然确保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在创立期的各种资源需求,并通过消化吸收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绩效。
在实践领域,创新的复杂性、竞争的残酷性使得单个企业(尤其是新创中小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在企业创新上个体能力的薄弱以及风险的不可控,必须借助与企业外部力量的合作,才可能尽快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本质上讲,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成为创新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一般而言,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业内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同类企业尤其是同质化严重的企业间要实现相互合作的可能性不大。这种情况下,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与制造企业之间的非竞争性关系,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其与制造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势互补,因此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很容易成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优先选择对象。
具体而言,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对新创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品创新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主要通过四类服务中介机构,即技术企业、会计与金融服务企业、法律服务企业、猎头公司来实现。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对于新创制造企业而言就是一种潜在的创新者,当然也可以被视为是企业创新的桥梁。这是由于他们拥有在制造业中交易知识、设备与物资投资的功能,能够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提供知识,并在产业间实现产品知识的转移。以技术企业为例,这类中介机构有助于供应商与客户、上下游企业之间相关知识的有效吸收,尤其当双方在技术要求上存在差异时,这种中介服务对于新创制造企业是非常必需的。这种合作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正向的、积极的。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对新创制造企业不同阶段的作用
针对新创制造企业创建时期存在的特殊的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对新创制造企业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也是需要认真区别对待的。
新创制造企业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创立期、发展期、成熟期。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式的划分,而是一个相对概念。新创制造企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提供机构之间会随时间发展不断加深相互之间的认识,逐渐强化双方关系,提升互动类型,业务合作重心也会不断上移。
1.创立期。这一时期的新创制造企业多数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单位生产成本高,企业声誉不够,社会联系不多等困难,有的可能还只具备公司雏形。此时双方能够合作的空间不大,往往只着眼于解决发展初期遇到的一些非常明确的问题,诸如行政审批、会计服务、业务咨询或者人员培训等,具体形式上也以短期的帮扶性的合作为主。
2.发展期。经过了创立期阶段,新创制造企业往往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联系,企业地位、业内声誉也开始逐步确立,企业生产的专业程度、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此时双方的合作以及互动关系有所加深。在实现企业目标这一共同前提下,往往更加注重绩效提升解决方案实施过程对企业目标所发挥的功效大小。这一时期的合作更多表现为资产分析、财务计划、业务合作等,具体形式也趋向于长期互利性质的合作,企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创新以及过程创新这两个方面具备了深入开展的基础和条件。
3.成熟期。这一时期,企业已发展壮大,与位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企业、同类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建立了有效且正式的网络联结关系。具备了与其他经济组织间对等交易的基础,抗风险能力与创立期相比大大增强,业界声誉已经建立,能够独立开展技术合作、流程再造、产品研发等活动。这一时期,企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网络在不同战略层面的互动不再满足于结果有效或过程有效,而是重新定位两者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合作关系,而是进入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度嵌入状态。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对新创制造企业绩效提升作用的再认识
结合新创企业的发展阶段,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往往能够为新创制造企业创新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外部创新资源,并协助企业参与到更广泛的网络联结之中,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站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产品创新力、过程创新力),提升新创制造企业绩效的角度,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的作用需要重新认识。
1.新创制造企业所处的地缘条件对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的作用有先天的削弱影响。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10),我国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43.1万家,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9.3%。从事制造行业的占全部中小型企业数量的61.2%;其中,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中小企业数量的比重为65.3%。以浙江为例,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58 877个,规模以下工业中小企业150 500个。依托传统制造业的基础,浙江省目前分布有几百个生产专业工业品的中小企业块状经济区、工业区、产业集群。例如,桐乡的羊毛衫、海宁的皮革、南浔的童装、宁波的服装、绍兴的轻纺,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小五金、温州的皮鞋和打火机、台州的日用品、乐清的低压电器等。这些集群内部中小企业大量集聚,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历史经商文化的影响,以及市场需求的拉动,相互分工协作,形成了一种社会化专业生产的网络组织。正是因为存在地缘归属的传统制造业的强势发展,反而导致与其相匹配的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不能形成有效支持,新创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无论是在产品创新或者过程创新的提升,受到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的支持较弱。相应的,这类企业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的认识也比较薄弱。
2.制造技术水平制约了企业吸收、消化外部知识服务的能力。尽管是制造大国,但我国制造型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依旧十分低下,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人力资源储备十分不足。企业利用外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吸收学习外部知识并转化为内部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的能力十分薄弱,故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所提供的信息、知识并未对制造型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创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发展有真正的帮助,反而增加了信息的复杂程度。
3.从信息搜寻的视角看,新创制造企业由于在资金、人员素质、外部网络联结等方面存在短缺问题,企业在搜寻外部网络联结资源的同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信息搜寻成本以及较高的时间成本。在企业能力相对薄弱的人员培训环节,双方的合作开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合作的机制还有待完善,现有的一些成功案例还不能很好地复制推广。这些对于处于创立期或者是发展期的企业而言,很容易抑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育,进而影响新产品的产出以及后续人才储备。
篇5
[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人才培养
企业创新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具备优良品质,在科研活动中和技术创新活动中善于发挥聪明才智,以创造性工作,在管理、技术、产品、市场等某一方面有所开拓,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的第一要素,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源泉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创新人才资源表明了企业人才质量,是企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服务。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组织、开发和运营图书馆拥有的包括信息、知识各种要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扩展,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职能在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里不仅要保持其基本职能即收藏管理、整理加工、组织信息和知识,而且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知识管理的职能有了进一步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成为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也为知识的使用者提供了更准确的、具有使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识,并帮助人们对已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整合与整序、发展和创新,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提升知识的应用层次,使得新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与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管理人员的创造与革新能力相结合,形成知识与管理者的最佳结合,完成知识创新。
二、企业创新人才培养
21世纪的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企业人才的竞争。只有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发展。同志指出:“根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要求,把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加以推进。特别要注意培养青年人才,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促使他们学习交流,鼓励他们开拓进取、支持他们创新创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正公平的竞争秩序,为人才的成长和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发展需求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我国企业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企业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先导,推动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通过企业实践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人才决定着企业发展和企业科技的进步。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与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
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思路涉及意识观念、体制、管理、人员素质、技术及服务等诸多因素。其中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只有图书馆管理创新,才能实现人员素质提高,提供图书馆优质服务,使图书馆的先进技术、网络技术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与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表现在企业科技知识转化为科技生产力,需要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创新给予必要的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撑。企业创新人才共享知识库的知识来不断学习和成长,最终使企业创新人才通过图书馆的环境、提供的设备、条件,在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成果中获取更多信息,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培养。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在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信息资源的坚实基础。面对新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爆炸般的信息和不断扩展的网络环境,知识管理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传统服务媒体和方式的转变,还在于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优势,为管理者提供一系列新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把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有效整序。并能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文献资源,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企业创新人才通过知识管理的创新不断丰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突出的贡献。
2.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企业创新人才已成为计算机网络服务的利用者。企业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是在服务环境和技术上使图书馆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一方面要加快局域网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和广域网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和提高在线信息组织和服务水平,尤其要加强在网络中处于核心技术和地位、具有导航智能作用的指引库的研究开发。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应遵循“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精神,使企业创新人才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为企业创新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3.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知识结构培养中心”。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设备、服务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是企业创新人才掌握知识和形成创新技巧的源泉;是企业创新人才拥有知识的捷径;企业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起了重要作用。图书馆是激发企业创新人才创新意识的基地,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要使图书馆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图书馆不仅要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学习场所,还成为企业创新人才获取创新知识和信息的“创造性知识结构培养中心”。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主要由志向、兴趣、意志和勇气等情绪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恰恰是创新的必备条件。一个人如果缺乏对事业的抱负,很难想象他会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又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经济学界1991年公布一个调查数字——在美利坚合众国内取得全国性成功的人物中,有94%的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具有非功利性驱动的浓厚兴趣和乐业精神。再如意志是扫除创新心理障碍的重要武器,由于创新中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所以没有钢铁意志不行。勇气也是如此,创新是在不可知的环境中开拓前进,打破传统,提出新观点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创新能力;勇气
古往今来,人们十分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发挥。美国西点军校曾把荣誉责任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加以倡导。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十分注重以非智力因素推动创新,如崇尚“有志者,事竟成”等。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旧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单纯地追求读死书,死读书,过分强调应试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非智力因素跃升,仅以智力因素作为衡量人才创新能力的观点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现今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其实质不外乎对人生、社会、荣辱、名利等问题的态度。重视非智力因素开发,就在于把人才的志向、意志和勇气转向有利于国家和军队振兴的事业上来,形成能够自觉寻求课题,勇于承担任务,敢冒风险,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优秀品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创新教育,很重要的就是要把非智力因素摆上位置,激发兴趣,强化动机,点燃激情,鼓足干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与其后代的智力水平息息相关,而只有抓住创新能力这根主线,才算抓住了智力的明珠。因此,具有知识和能力的创新人才已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创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无穷动力。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一个愚昧的民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力而只会循规蹈矩的人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人才。每个人的幼年时代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然而在后天发展过程中,有的人潜在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成为人才, 而相当一部分人, 其潜在的创造力却逐渐减弱,甚至枯竭,成为重复劳动的庸才。个中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创新能力绝非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的心理取向, 是一种主观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因为对情绪的自我认知能力可以培养人对直觉的自知力。直觉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使主体能敏锐地觉察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科学的预见, 对创造性活动尤其于科学研究有重大作用。有一个小小的事例: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谈到他在“”中到农村劳动锻炼时, 有一次分工他打猪草,可他从未养过猪,手头也没有养猪的有关资料,不认识猪草也不敢向农民问,结果那天他不仅打回了猪草,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别人问他有什么妙法,他说很简单,把猪赶出去,猪吃什么就打什么。杨院士把一个知识问题变成了一个方法问题。这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心理取向,一种创造。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才华横溢者几乎都具有高智商,可是令人奇怪的是: 高智商的人当中为什么有的人事业如日中天,天才之光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却奄奄欲息呢?正如古人所云:“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做。此处的“能”就是现代心理学的智力因素,“为”就是非智力因素。我们还常常感叹:在学校怎么样(指学习好) 的人,到社会后却不怎么样了;而在学校不怎么样的人,后来却反而怎么样了(出息了),对此人们经常困惑不解。究其原因,是因为长久以来,学校推行的“应试教育”。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人们片面地把注意力放在智力的测定、提高和深度开发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且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才智的高低、学习成绩的优劣、事业能否成功,一般也只用智商(IQ)作为标准,认为智商高,才智就高,学习成绩就好,事业成功有望,反之则不然。然而,有人通过智商水平(IQ分数)与学生学业成绩相关研究,却发现两者相关程度仅在0.5—0.6之间,说明智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具有决定的影响作用,它只能解释学业差异的25—26%,这表明传统智力概念未能表达人的智慧能量, 在智力的概念体系中或者还应包含其他一些品质因素或者就叫非智力因素。
据有人对世界上320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具备的共同的素质作归纳,发现每个成功者的内在素质中既有智力因素(认知系统)也有非智力因素(动力系统),有的甚至是非智力因素对其事业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难怪有人说,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占20%,80%取决于情商。现实中甚至有人说:智商帮你就业,情商使你升迁。这些说法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可否认,非智力因素绝对是一个人成才、成功不可忽视的要素。一个没有良好非智力因素的人,至少在做人的道理、价值判断、情感、情绪、需要、兴趣、动机、意志、理想、性格、习惯等方面的驱动力不强,这样的人远远不能适应高科技高速发展和竞争时代的要求。
如何做一个情商高的人呢?
首先,个人要有自我认识能力,善于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并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 这样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能自我鼓励,自我强化,战胜困难。因为自尊、自信是饱满精神状态的基础。一个缺乏信心的人是一个底气不足的人,必然没有竞争力。
第二,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这种能力越高,主体越能摆脱焦虑、愤怒、抑郁、悲痛等不良情绪。“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说的就是情绪转移后,容易产生创造性的灵感。经常保持乐观、冷静、热情、开朗、豁达的心境至关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稳定的情绪下,人的中枢神经处于最佳功能状态, 人体的内脏及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整个躯体协调,充满活力,能为我们神经系统填充新的力量,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 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解决问题迅速, 灵感也容易出现, 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活动效率易于提高。相反,在不良情绪或消极情绪影响下,往往会引起人体病态,意识变得狭隘,判断力、理解力降低,思维阻塞或中断。
篇7
关键词:写心剧;剧体诗用;剧体剧用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经过历代众多文艺因素的滋养,以及众多文人、艺人的锤炼,戏曲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体制和规范。而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剧体”。剧体是戏曲的诸种形式要素的综合体,这些形式要素虽来源于不同的文艺形态,但组合于此是为表现一个故事而服务的,也就是说,剧体是以表事为宗旨、立场、目的来组合各种形式要素的。这是剧体之所以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当然,戏曲也是要表意的,只是所表之意寓含在故事的演进、人物的塑造之中,表事才是一部剧作的重要基础,是剧体所要服务的重要对象。具体到一部戏曲作品,表事、表意、剧体三者的关系应是表意寓含在表事之中,而表事则由剧体来呈现。这一关系如果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剧作形态的变化。
比如在明清之际,出现一类文人剧作,它们虽然具有基本的剧体规范,与一般戏曲一样虚拟人物、情境,但其宗旨并不是要完整地表述一个故事,而是意在写心,表达个人情志,可称之为“写心剧”①。当然,一般戏曲也会展露作者个人的情志,但写心剧的表意不是躲藏在表事的背后,蕴含在表事的体内,而是跳出故事,成为剧体直接服务的对象,而故事和人物则是为表意而存在,由此造成了表意与剧体之间的关系较一般戏曲出现了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状况如何,如何形成的,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尤其考虑到在戏曲发展如此成熟之时,并越来越讲求故事营构的情况下,能出现写心剧这类讲究言志、轻忽叙事的剧作,当不只是戏曲本身的力量所致。因此,我们应立足写心剧的自身形态,跳出戏曲发展的框架而放眼追索。
一、文人之诗心对剧体的利用
吴伟业以诗名世,稍涉剧坛,作有杂剧《临春阁》、《通天台》、传奇《秣陵春》三种,后二剧写成于吴伟业即将赴京就职的同一时期,皆虚拟情境以抒发故国哀思,有寄寓愤懑之旨,但其表意的方式却有不同。《秣陵春》一剧通过徐适由五代南唐入宋的两朝际遇,寄寓了自己的故国哀思。吴伟业有自序言:“余端居无聊,中心烦懑,有所彷徨感慕,仿佛庶几而目将遇之,而足将从之,若真有其事者,一唱三叹,于是乎作焉。”[1](P.727)语中表示此剧乃自己的感兴之作,意有所托。但作者的这个喻托之意并未作为剧作的主体而凌驾于故事表述之上,而是隐藏于人物、情境的营造之中,通过徐适的姻缘遇合以隐喻体现,即作者所说的“惆怅兴亡系绮罗”(《秣陵春》剧末收场诗)。即使吴伟业虚设了一个小人物曹道士(原南唐宫廷乐师曹善才)以代言己意,但这直白的代言也只是蜷缩在故事演述框架的一隅,而非处于作为剧作主体的故事演述的中心位置。
与《秣陵春》在故事演述的主体中寓托个人愤懑的方式不同,吴伟业在《通天台》中则让主要人物在一个虚拟情境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此剧共有两出,“借沈初明流落穷边,伤今吊古,以自写其身世”[2](P.266),但它并不以故事演述为宗旨,尤其是第一出,以主人公沈炯(字初明)独登通天台凭吊汉武帝的情境,以其自言自语的十四支曲,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故国哀思;而第二出沈炯在梦中固辞汉武帝的挽留,不愿为官的态度,正是作者对自己在清初被迫出仕的真实思想的解释。对此,郑振铎《通天台跋》指出:“或谓炯即作者自况。故炯之痛哭,即为作者之痛哭。盖伟业身经亡国之痛,无所泄其幽愤,不得已乃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其心苦矣。”[3](P.703)剧中沈炯凭吊汉武帝的大段自言自语,实乃作者假其之口对自己内心情志的直接表白,也就是说,作者的情志表达已凌驾于故事演述之上,成为剧作的主体和宗旨,而虚拟的情境和人物并不是为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服务,而是为更好地表达作者个人的情志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通天台》这种虚拟情境、假人物之口直接表达作者情志的手法,在明清之际的剧作中并非稀见,其表意的思路是以虚拟情境中的人物代言来呈现,即托名他人,抒己之情,发己之慨。这就是吴伟业在《北词广正谱序》中所说的“因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而我之性情,爰借古人之性情,而盘旋于纸上,宛转于当场”[1](P.1213)。这类写心剧的表意还需要虚拟人物以代己言,而另外一些写心剧则直接以作者自己涉身虚拟情境中抒志,其以剧体写心遣怀的意图更为明显、直白。
清初廖燕《柴舟别集》四种于此导其先路,径以“小生廖燕”现身为剧中角色,直抒穷通际遇、忧思感愤,表达其社会思考、人生志向,如在《醉画图》中作为剧中人物的廖燕独坐二十七松堂(此乃他生活中实有的书房,其文集即名《二十七松堂集》),想把心中的积怨发泄出来,却找不到诉说的对象,只好面对着书斋中“杜默哭庙图”、“马周灌足图”、“陈子昂碎琴图”、“张元昊曵碑图”四幅前贤画像饮酒独语,倾诉心中之郁愤。他同情杜默的落第,称赏马周的“布衣上书”,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叹和悲愤;他赞叹陈子昂的“碎琴赠文”和陈元昊的“此邦不用人,又去他邦”的行为,表达了他对实现自我、一展雄才的渴望。剧中人物廖燕借古人事迹的或赞或叹,表达了廖燕对于自身怀才不遇的郁愤和失落。而徐燨《写心杂剧》承《柴舟别集》以真名登场自表的思路,径以己名处乎剧中直抒胸臆,或叙其人生遭际,或抒其内心情感,并首标“写心”主旨,明确指出剧作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以抒怀写愤:“写心剧者,原以写我心也。心有所触则有所感,有所感则必有所言,言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能自已者,此予剧之所由作也。”[4]显然,徐燨在创作此剧时是有意识地以戏曲格式来表现他的情感和心灵,一如他惯用的以诗歌形式表情达意一样。这种以作者真名现身剧中直抒胸臆的方式,就像一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心灵的咏史诗。在廖燕、徐燨看来,诗文、剧本皆是抒情言志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写心”的载体。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剧作所表达的内涵或旨意并不能单纯从文本中见出,而是要把它们与作者的个人遭际联系起来综合考察,才能清晰地认识其所拟之人物、情境的深刻含义,以及其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志间的联系。对于普通戏曲作品而言,我们只要从情节中即可了解其意旨。而写心剧则以个人的情志抒发代替了故事演述的宗旨,所写情感、所涉事件非常个人化、寓言化,这自非一般民众所能理解接受,完全是借剧体格式以诗歌缘情言志的思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尤侗《读离骚》通过屈原、司马相如的怀才不遇、沦落不偶,以为自己寄慨抒愤;张韬《霸亭庙》借杜默面对项羽神像的内心倾诉来表露其来自现实生活的苦闷情绪;廖燕《醉画图》写廖燕本人对几个前贤画像的倾诉;吴藻《乔影》(又名《饮酒读骚》)通过柳絮才独自饮酒读骚的喟叹来抒发自己生为女儿身而不得施展抱负和才华的怅恨之情。在此,充斥于剧作中的是他们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而剧体格式只是为作者更好地抒怀提供了一种有利的情境和结构框架。
我们看到,这类剧作中的主人公与文人作者都有着精神、情感或经历上的密切对应,是一种托人自喻性的书写。这种意图,从作者所拟的剧作题目即可见,清人张韬《续四声猿》、方文《六声猿》(未完成)、桂馥《后四声猿》,皆直承徐渭《四声猿》之意,借他人之口以泄胸中抑郁不平,融入了作者屡遭不幸的身世之感、怀才不遇的落寞之情;而尤侗《读离骚》、嵇永仁《续离骚》、吴藻《饮酒读骚》诸作,乃承屈原《离骚》之意绪,倾吐心中抑郁愤懑之慨。另外,作者在相关的文章中也有明确说明,张韬自题《续四声猿》则声称:“猿啼三声,肠已寸断,岂更有第四声,况续以四声哉!但物不得其平则鸣,胸中无限牢骚,恐巴江巫峡间,应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耳。”[5]嵇永仁《续离骚自序》即明言其作乃承《离骚》而“续其牢骚之遗意”[5];尤侗《读离骚》亦欲借屈原的遭遇抒写自己的牢骚不平,其自序声称不求面向场上表演:“古调自爱,雅不欲使潦倒乐工斟酌,吾辈只藏箧中,与二三知己,浮白歌呼,可消块垒。”[5]自来品评者对于这类剧作也会指明其所表之意与作者人生遭际的密切关联。这些作者的声言和评者的阐释即表明写心剧的创作意图是借写剧来写心,而且其所写之“心”并非着眼于男女情思、闲情逸致,而是作者个人囿于现实社会志不得展的身世之感。
对于这样的剧作,我们无法简单地从剧作本身领会要旨,而应结合作者个人的性情、经历、思想才能充分理解其创作主旨。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控制整个剧作的基调和设置的是作者的“诗心”,我们只有了解这一“诗心”,把握其情感思想的起伏、心路历程,才能理解写心剧的主旨,否则难详其言其意。这说明这类剧作面对的不是广大社会民众的情趣和愿望,而是作者自己的个人情怀。
剧作面对人群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剧作的内容、趣味等因素。戏曲本应是一种公众性较强的文体,关注社会现实、民众生活,以演述故事为宗旨,注重题材奇异又强调关乎风化,而不是要成为个人化、内倾化情感的载体。如果剧作面对的是广大民众,而非作者个人的情感、心灵,就不应过度地个人化、主观化(如专注表现个人的情绪、意志、观念等),而要尊重民众的审美趣味,切近民众的现实生活。面向社会民众的剧作是“为市井细民写心”,表现的是社会之“心”;而“写心剧”则是面向个人的精神世界以发其牢骚悲慨,表现的是个人之“心”。从社会之“心”到个人之“心”,编创者在剧作中寄寓的“心”越来越小了。在这个“心”的内涵由社会化而个人化的过程中,剧作的社会功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面向外在的社会现实发散以娱乐教化,转而面向内在的个人精神世界收敛、潜隐以抒怀写愤。更为重要的是,写心剧在变换“心”的内涵、功用而把向社会发散的“心”逐渐向个体潜隐、收敛的过程中,这个“心”在剧作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戏曲虽多抒情之词,但其基础和主旨是故事演述,这是戏曲体制的生成基础和发展方向。虽然普通戏曲在演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寄寓不同人群的情怀,甚至作家个人遭际所带来的情绪,但这些情怀的抒发都是深蕴于故事和人物之中,并未凌驾于演述故事的宗旨之上,或者说,这个“心”仍在故事体之中跳跃。可是,在写心剧中,这个“心”却要在故事体之外跳跃,而让故事躲在它跳跃的身影之后。这一情形与杜桂萍教授所论清代杂剧之“事”与“情”的关系十分相类。在清代杂剧作家的眼中,“重要的已经不是‘事’的内容——这些‘事’读者多已耳熟能详,而是由‘事’引出的‘情’。‘事’只是引发作家创作兴奋点的触媒,‘情’才是作家创作所要追求的结果”[6](P.180)。也就是说,剧作者个人情怀的书写已凌驾于故事演述这一宗旨之上,而成为剧作的根本宗旨,而故事则退缩在个人之“心”的身影之后,仅仅作为个人情志抒发的引发、启动之用。
综上所述,写心剧的“以剧写心”相对于普通戏曲有两个变化,一是所写之心由普通戏曲的社会之“心”而变为作者的个人之“心”;二是普通戏曲所写之“心”是寓于故事体之中,而写心剧所写之“心”则跳出故事体之外。因为有这两个变化,作者的个人之心已成为写心剧的创作主旨。也就是说,在写心剧中,剧体的各种因素如虚拟的人物、情境都是为了作者的情志表达服务,而不是为了故事表述的需要,这说明作者的个人情志表达的目的驾驭了剧体,而不是故事表述的目的驾驭了剧体。
那么,写心剧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呢?或者说,写心剧的这一变化的目的是什么?这就要考察写心剧相比较于一般戏曲的不同了。
二、写心剧的“剧体诗心”属性
以剧体表意并不是戏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也不是剧体之所以产生、存在的本意。
剧体的生成、存在、发展是为了演述故事。在这个发展方向上,虽然有些人以诗歌传统的立场关注曲,强调曲,但剧体仍然是以表事为基本要求而形成的,即使剧体中的某个人物代言了作者的情志,某段曲文表达了作者的情志,但它们是蜷缩在剧体中的,并不打破剧体演事这一基本走向。剧体的各种构成因素也就是为了适合演事而融合在一起的,它有一个基本的要素就是虚拟人物以及他们活动的情境。对于一般戏曲,虚拟人物(伴随虚拟情境)是为了演述故事,而在写心剧中,虽然也是虚拟人物(伴随虚拟情境),但其指向却是抒发个人情志。简言之,一般戏曲是虚拟人物(伴随虚拟情境)以表事,写心剧则是虚拟人物(伴随虚拟情境)以表意。
戏曲表意属于正常,但为谁表意,如何表意则对剧体意义不同。鲁迅曾言《三侠五义》是“为市井细民写心”[7](P.204),乃指此小说意在表现“市井细民”的情趣和愿望。此言亦可用于那些面向社会大众编演的戏曲,如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苏州派的政治时事剧、李渔的世俗风情剧,皆遵循着面向社会“为市井细民写心”的创作宗旨。这类作品是戏曲创作的主流,也是戏曲发展的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文人在涉足戏曲创作后,逐渐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演述中注入了文人的情怀和意绪,如元人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叙写了帝王困顿于异族的伤痛,其中寄托了当时汉人处于民族压迫处境中的无奈感受,也包含了作者因个人遭际而致的愤懑情绪。随着文人情怀在戏曲创作中的不断累积、强化,渐趋出现了偏重人物自抒胸臆而轻忽情节演述的剧作,徐渭《四声猿》即是把个人情志寓托在一个故事的演述中,通过虚拟人物的言行来呈现,即西泠澂道人《四声猿引》所说的“借彼异迹,吐我奇气”[8](P.1357)。这种情况尤其以明清时期的杂剧为显。对于这一点,当时论者多有总结,如明人徐翙《盛明杂剧序》即指出当时北曲杂剧“皆牢骚骯髒、不得于时者之所为也”,其“胸中各有磊磊者,故借长啸以发舒其不平”[9];清人邹式金《杂剧三集小引》则指出清初的文人杂剧亦多为抒怀写愤之作,“或抑郁幽忧,抒其禾黍铜驼之怨;或愤懑激烈,写其击壶弹铗之思”[10]。至于文人作家借剧体以抒发个人情志的方式,可概括为两种:一是如吴伟业《秣陵春》那样托古人以抒已心,二是如廖燕《柴舟别集》那样现自身以表己心。
虽然普通戏曲在演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寄寓不同人群的情怀,甚至作家个人遭际所带来的情绪,但这些情怀的抒发都是深蕴于故事和人物之中,并未凌驾于演述故事的宗旨之上。可是,在写心剧中,剧作者个人情怀的书写已凌驾于故事演述这一宗旨之上,而成为剧作的根本宗旨,而故事则退缩在个人之“心”的身影之后,仅仅作为个人情志抒发的引起或启动之用。
据此来看,比较于一般戏曲,写心剧中作者的个人意识得到了强化,是从剧作的边缘走到了中心。原来,作者的个人意识处于剧作的边缘地位,它不能直白地出现在剧作中,有的话也只能躲藏在演事和人物背后,或者蜷缩在故事叙述的一隅。而在写心剧中,作者的个人情志却成为剧体的中心目标,是剧体所要服务的直接对象,这是作者个人意识从剧作边缘到中心的迁移所致。所以,写心剧的作者并无意为社会民众服务,他是面向个人心灵、以个情志抒发为目的而使用了剧体。由此可以说,这类剧作的出现,并不是戏曲发展对诗心表达传统的吸纳,而是文人诗心对剧体的利用。那么,写心剧是如何利用剧体的呢?
相对于一般戏曲利用剧体以表事来说,写心剧是利用剧体以表意。从作者个人表意的目的来看,这些虚拟的情境、人物不是面向大众的生活、情感,而是作者个人的。因此,这类作品是作者的一种化身代言、拟言,是作者以个人情志表达为目的而进行的拟言性、代言性设置。从作者个人表意的目的来说,写心剧是以文人作家的个人情志表达为立场而利用了剧体,其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是虚拟人物、情境以喻托个人情志,这也体现了文人抒发个人情志的一种策略。
但是,写心剧这种表意宗旨并不是戏曲的发展方向,也偏离了戏曲的品性,而是体现出了浓重的诗歌品性。
一、虚拟人物(情境)以表意,并不是戏曲生成的目的,也不是戏曲发展的方向,但却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在诗言志传统中,虚构角色以自喻是诗人常见的表意手法,其中的男女君臣、美人香草以喻托己志的手法就是诗人常用的表意策略,钱钟书曾指出中国文学中这个现象:我们的旧文学里有一种比兴体的“香草美人”诗,把男女恋爱来象征君臣间的纲常[11](P.116)。我们理解这种诗就要清楚这个表意传统手法对于诗歌内容的约定,以及给与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的约定,不能认为作者是女人,而要明白诗中内容与作者自身际遇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张籍的《节妇吟》是为婉拒节度使李师道的延纳而作,他在诗中自称“妾”,把李师道比成“君”。于是,那个为情所苦的有妇之夫算是诗人借由想像所创造出的虚构代言人,通过这个虚构人物的痛苦选择和无可奈何之感向渴望聘请的李师道表示辞谢。文人创作的诗歌常以拟作或代言的方式来诉说个人的情志,这虚构的代言人物常以弃妇、怨女的形象出现,许多宫怨诗、闺怨诗、弃妇诗的出现就是一些男性诗人的诗作是通过虚构的女性声音来发言,这就是以男女恋情、美人香草来托喻个人情志的表意策略。
除了诗歌有虚拟情境以抒怀的手法,还有赋体假设问答情境以表意的手法。比如预设争辩情境以说理的赋作,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营造子虎、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之间的争论情节框架,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苏轼《赤壁赋》设主、客二人,因之设二人月夜泛舟江上的问答,在这个虚拟情境中让虚拟人物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情志。无论虚拟何种情境,何样人物,作者的用意皆为表达心中的情怀,那个虚拟的人物不论以何面貌出现,有的是完全异于自己身份的人,有的则是身份经历与自己相近的人,皆指向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
写心剧也是通过虚构情境中的人物的声音来表达内心隐秘的情怀。当然,香草美人的手法是男性作家可以通过虚拟的女性角色来表达情志,写心剧的代言人物多是以与作者经历、遭际相类的面貌出现,但也有女词人吴藻《饮酒读骚图》(又名《乔影》)那样以虚拟的男性角色来表达个人情志的设置。齐彦槐《题辞》言:“词客深愁托美人,美人翻恨女儿身。安知蕙质兰心者,不是当时楚放臣。”首句即指出了古代诗歌的香草美人传统,以男女喻君臣,借写女性才华无人识来隐喻自身的怀才不遇。屈原以美人自喻,吴藻却以屈原自喻,但其情志表达的思路、手法是相同的。前有香草美人传统,借另一性别之事寓写自己的情志,此剧以虚拟的人物和情境切实地体现了这个传统寄寓手法。因此,写心剧中的这种剧体形式的个人情志抒发,乃是吸纳了诗歌的言志传统。
二、写心剧淡化了对故事的关注和强调。(一)剧作的题名明显是诗文的命题格式,如《读离骚》(尤侗)、《续离骚》(嵇永仁)、《饮酒读骚》(吴藻)、《柴舟别集》(廖燕)、《写心杂剧》(徐燨)、《明翠湖亭四韵事》(裘琏)、《花间九奏》(石韫玉)、《述意》(曾衍东)等。若单就这些剧名来看,它们已失去了剧本应有的叙事宗旨,代之以作者的“诗心”,它可以无情节、无冲突,仅仅简单交代一个事件后即由一个脚色进行大段的抒怀议论。(二)以咏事思维处理故事。写心剧虽也营造简单的故事情境,但并非为了展示故事的情节冲突和前后发展,而是为了启动人物处于某一故事情境的情感意绪抒发。正是基于这一动因,写心剧需要的是故事情境与个人情志的契合点,以作个人情志抒发的启动,而不是故事情节的清晰、完整表述。这一变化说明写心剧在处理故事的思维、方式上已不同于普通戏曲的叙事,而是咏事。咏事是以情运事,致力于故事的情感化处理,关注故事对情感的引发、启动,而不论故事呈现的完整与连贯。在此,故事只是一个背景,置于前台的是缘于这个故事而兴起的情感和意绪,即所谓“缘事而发”。参照于此,写心剧乃是以作者的个人之心来对所涉故事作情感化处理,以心运事,依托于故事所营造的情境,着意于个人之心的缘事而发,意到则止,即吴梅《郑西谛辑(二集)叙》所说的“称心而出,如题而止”[12](P.484)。 (三)重视曲词的抒怀功能。吴伟业《通天台》共有两折,第一折基本上全是主人公沈炯在通天台上的抒情,曲词及情节营造的意境(如通天台下的扑朔迷离梦境)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戏曲。尤侗《读离骚》一剧隐括屈原《天问》、《卜居》、《九歌》、《渔父》、《招魂》等篇而成,无故事性,无戏剧冲突,基本上是以屈原为主人公把屈原之文意用剧本的形式重加编排,其中太卜的简单话语只是挑动了屈原的独抒胸怀,〔混江龙〕一曲竟多达750字,中间无其他脚色的承应。这种大段的无情节的典雅曲词,更应视为作者抒怀写愤的咏怀诗。廖燕《柴舟别集》四种之一《醉画图》中甚至没有人物间的对话,剧中人廖燕大段地直诉情怀,对自己处境进行了自嘲、自叹与,表达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和人生理念,与其说这是一个剧本,不如说是廖燕本人的诗文性质的言志之作,这戏曲形式只是为他抒怀言志提供了一个借以引发的简单事件和合理情境罢了。其他如嵇永仁《续离骚》、吴藻《饮酒读骚》,乃承屈原《离骚》抒发愤闷牢骚之遗意;张韬《续四声猿》、桂馥《后四声猿》、方文《六声猿》(未完成),乃承徐渭《四声猿》发泄胸中不平之精神,皆是以剧体作诗歌缘情言志思路的创作。
如此,在写心剧中,文人作者或真名登场以自表,或托名他人以自命,皆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意志为宗旨,而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故事发展等皆在个人情志的抒发中渐被淹没,真正要为我们感知的是文人作者的个人情志,而剧体所承载的叙事思维、叙事传统被淡化了,甚至被放弃了。
三、写心剧的作者声明自己的感兴而发的创作宗旨。作者明确声称自己的写心剧创作是为了抒写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寄寓自己的思考。廖燕《柴舟别集》四种以作者真名现身剧境,所抒情感和所托意旨皆为廖燕本人的思想情感,其《醉画图》末尾一曲〔彩旗儿〕有言:“向丹青闲称奖,借纸笔诉衷肠。”此语正表明了廖燕并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创作,而只是借用杂剧形式来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徐羲的写心杂剧的写作目的是,心有所触则有所感,有所感则必有所言,“此予剧之所由作也”。他表明自己的剧作是有感而兴,以抒发其个人的情怀。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徐燨有一本十八出的《写心杂剧》,也是以作者真名出场。其自序云:“《写心》剧者,原以写我心也。心有所触则有所感,有所感则必有所言,言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能自已者,此予剧之所由作也。”[4]由此可见,徐燨创作《写心杂剧》的意图不是为舞台表演而作,而是“原以写我心也”,而且他创作的思路完全是“诗言志”的思路,他的“写心杂剧”即是以杂剧形式“写心”——抒写心灵,表现自我。
正如他们以诗歌抒怀的思路一样,作者自己也把其剧作视为诗歌。如尤侗《黑白卫》所作亦因“偶思剑侠看奇传,漫把长歌续短歌”(《黑白卫》剧末自题)。论者也会把其剧作视为诗歌,如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花帘词”条说吴藻“尝作《饮酒读骚》长曲一套”[13](P.62),而不把此作视为剧作。
而当时文人即有以诗歌形式虚拟人物以表意,比如吴伟业的《秣陵春》一剧就是借剧中历史人物寄托其深隐内心的方式,
孙康宜教授认为,吴伟业的那些叙事体七言歌行,是模仿了戏剧手法,以诗歌形式虚拟人物来抒发个人情怀——“此体诗歌,一如梅村之戏剧传奇,容许诗人假所布置人物的口吻说话畅所欲言,看似并非诗人直抒胸臆而是客观叙事,又便于诗篇中主客交融,有我有人”。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琵琶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圆圆曲》等,这类诗“均以戏剧化人物之口吻,叙说最悱恻动人之情事”,而作者自始至终于事件不加评论,“此为戏剧性的抒怀手法,容许情思“演出”(“to be shown”),而非依赖“陈述”(“to be told”)”。孙康宜认为这种手法是脱胎于戏曲,更称这种诗歌为“戏剧性诗歌”。[14](P.175、180、183、188)实际上,这种虚构人物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手法在诗文中早已存在,且是一传统。与其说这些诗歌是受戏剧的影响,不如说是诗人以诗言志的思路为个人情志表达的目的而对剧体因素的利用。同样的思路,写心剧的作者们看到了剧体在表达个人情志上的优势。他们把抒情主体置放于一个有效的情境中,借助表层的戏剧体制来抒怀;而在这个情境中的抒怀主体身上,作者又深婉地表述着自己的内心情思。
所以说,写心剧在形体上虽具有戏曲的体制,而在格调和品性上却表现出诗歌的缘情言志性质,并因此而对剧体原有的形态作了改造,以适应个人情志的抒发,即在叙事文学的体制中行抒情文学之实。因此,写心剧虽有剧体的形式,但精神迥异于普通戏曲,因为戏曲体制的确立是以表事为宗旨的,但写心剧却依循诗歌的缘情言志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剧体与诗歌之体一样,是文人作家表达个人情感、寄寓个人志趣的一种媒介、渠道、方式,他们以剧体所提供的故事框架、所营造的戏剧情境,填充以咏事思维、诗歌品格。从写心剧所表现的内涵、功用、宗旨来说,剧体在此是用来表现作者的个人情志,就象咏史诗、咏怀诗一样,不同之处一是用了诗的格式,一是用了戏曲的格式。因此,写心剧的创作更多的是依循了诗歌缘情言志的思路,这不是向戏曲的方向发展,而是向诗骚的传统靠拢;是文人作家利用剧体以抒发自己的诗人情怀,是文人作家有意识地以诗歌缘情言志的思路对剧体的合目的性利用。在此,作者自己的情志的表达是内核,剧体是这内核的外壳,而这内核是写心剧着意的中心和重点。廖燕的“借纸笔诉衷肠”,徐燨的“原以写我心”,明显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写心剧中的“诗心”,而剧体只是这“诗心”的外壳。
如此,剧体原有的演述故事宗旨渐渐地消融在诗歌缘情言志的审美传统中,最终出现了以写心表意为主旨的戏曲创作现象。相对于普通戏曲的“剧体剧心”,写心剧则是“剧体诗心”。这一品性并不符合剧体之所以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宗旨,因为剧体的生成基础和发展方向皆是演述故事,依循这一宗旨的戏曲创作就是“剧体剧用”。而写心剧对剧体中存在的诗歌品质的强化、突显,改变了剧体原有的叙事写事品性,表现出咏事写意的品性。相对于普通戏曲的“剧体剧用”,写心剧则是“剧体诗用”,它是文人作家依循诗歌缘情言志的传统,并以诗歌咏事的思路对剧体的合目的性利用。
如果我们把这类剧作放在诗歌发展的序列上,则会看到其“剧体诗用”的品性乃是承续了中国诗歌缘情言志的精神传统,可视为文人在诗、赋、词、曲之后为抒发个人情怀而利用的又一种文体形式。
三、文人选择剧体以表意的文学渊源
写心剧的立场是文人个人的情志表达,并无意要写一个面向公众、服务于社会表演的剧作,因此可以说,写心剧是以个人情志表达为目的而利用了剧体,那么,文人以写心为目的、宗旨、立场,为何要用剧体呢,或者说为何会看中剧体呢?一般认为,文人在表意时使用剧体,看中的是剧体在个人情志表达上的优势(这优势正体现了剧体所具有的表意策略)。这是一个原因,而且是比较表面的原因。之所以文人写心会利用剧体,或说剧体表意的手法、策略在文人写心时被使用,是有其复杂的文学背景的。
首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类是有等级秩序的,诗文处于高贵地位,是中心文体,而词为诗余,曲为词余,都曾被视为小道末技。相对于诗歌这样的严肃文体来说,它们更被看成是承载个人生活情感的文体。它们后来能靠近文类中心地位的文体,有许多原因,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是文人涉足词曲的写作之后,逐渐注入个人的情怀,并向着诗所承载的严肃话语靠拢,用它们来表达本属于诗歌的社会化话语。这种个人意识的强化使得文体的功用发生了变化。在许多文体的发展中,文人在涉足某一文体后都有个人意识逐渐强化的过程,即个人意识在文体中由边缘走向中心,最终这个文体成为文人表达个人情志的载体。
楚辞原是娱神兼娱人的巫歌神曲,为巫觋代民众与上天沟通之用,并不为抒发一已之情志。其中“巫”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当他们进入降神娱神求神的巫事活动时,就成了“他人”的化身,“表现神灵附体时,他们就是神的化身,所歌所言,就是代神说话;传达人们对神灵的期望和感情时,他们又是大众的化身,是代大众说话”[15](P.41)。后屈原涉足楚辞创作,于其中注入、强化了个人情怀,如其《离骚》各章所表现的不同抒情人物,皆是屈原失意的隐喻,体现了诗人自己的精神和个性。所以,屈原的《离骚》是借用了楚地民间巫歌神语的形式,用以抒发个人情怀,其中出现的抒情主人公已不是代大众说话,而是代自己说话;不是享神娱人,而是倾吐个人心中的郁闷。
乐府诗原出于民歌,每首的题目皆关涉着相应的人与事。文人初涉此域,或是重复民间乐府的故事和人物,如曹植《怨歌行》(明月照高楼)、《美女篇》;或是采用乐府旧题而咏叹,如曹操的《苦寒行》、王粲的《七哀诗》,萧涤非曾指出这些作品“多在古题中讨生活,借古题即咏古事,所借为何题,则所咏亦必为何事”[16]P176,其中即使有个人情怀的寄寓,也不明显,基本上是感于他人之事而哀乐,缘于他人之事而咏叹。后来文人的个性因素渐趋注入其中,开始感于自己的哀乐而抒情言志。随着文人个人情怀在乐府创作中的累积和强化,文人的个人情志渐趋凌驾于故事之上,成为乐府创作的主旨。
早期的词为应歌而作,多是女子口吻的代言之作,其中所代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所抒感情缺乏作者的个性,属于类型化情感,如温庭筠的词作便是如此。但在诗歌缘情言志的传统影响下,五代的冯延巳、李煜等人已开始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身世之感注入词作中,宋初的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人的词作也融入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到苏轼则在词中任意抒发自己的性情,使词走上了书写作者个人思想感情的道路上来。
由此可见,文人在各种文体中都有注入其个人情志的意愿。楚辞、乐府、词曲等,它们皆根生于民间,原为社会民众抒感和志趣,而在文人的手中则成为抒发个人情志的媒介。这种文人参与某一文体后由于个人情怀累积、强化而引起创作形态的变化,是文体演革过程中的典型现象之一。而民间的楚辞、乐府、词曲在文人涉足后所受文人情怀改造、利用的共同路径,一方面说明了诗歌缘情言志传统在文学发展序列中具有贯通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文人一直有利用各种文学样式抒情言志的创作实践,并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这是剧体被文人利用以抒发个人情志的最基本的文学背景。
其二,戏曲体制具备了承接诗歌缘情言志传统的有效素质,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强调曲体而淡化叙事的倾向。
戏曲本身的诗歌禀赋使得文人作家能够利用剧体以写心。戏曲在演述故事方面循有小说的思维,而在曲词声腔方面则循有诗歌的思维。而且曲词是戏曲文体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它秉有诗歌的缘情言志品性。明清时即有人注目于此而视“曲”为戏曲的本质特征之一,并由此把戏曲置于诗歌的发展序列,认为它与诗歌一脉相承。比如明人陈与郊《古杂剧序》有言:“后《三百篇》而有楚之骚也,后骚而有汉之五言也,后五言而有唐之律也,后律而有宋之词也,后词而有元之曲也。代擅其至也,六代相降也,至曲而降斯极矣。”[17]清人李玉《南音三籁序言》亦有言:“原夫词者诗之余,曲者词之余。自太白〔忆秦娥〕一阙,遂开百代诗余之祖。……迨至金元,词变为曲。”[18]正因为戏曲的这一诗歌禀赋,文人们将戏曲作为贴近性情的艺术形式,品评戏曲时也多秉持诗词曲一体的观念,认为戏曲秉承了诗骚的缘情言志传统。如邹式金《杂剧三集小引》有言:“诗亡而后有骚,骚亡而后有乐府,乐府亡而后有词,词亡而后有曲,其体虽变,其音则一也。”[10]丁澎《读离骚题词》亦云:“风变为雅,雅变为颂,颂变为赋,为诗,且变为填词,为杂剧,变极矣。而要其所归,莫不以楚词为宗。”[5]而尤侗《叶九来乐府序》则明确指出戏曲的“发愤而作”乃承续诗骚传统:“古之人不得志于时,往往发为诗歌,以鸣其不平。顾诗人之旨,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抑扬含吐,言不尽意,则忧郁抑郁之思,终无自而申焉。既又变为词曲,假托故事,翻弄新声,夺人酒杯,浇己块垒。于是嬉笑怒骂,纵横肆出,淋漓极致而后已。”[19]邹式金认为从诗骚到戏曲,“其体虽变,其音则一也”,乃指戏曲承续了诗骚的抒怀写愤之绪,即尤侗所说“假托故事,翻弄新声,夺人酒杯,浇己块垒”。在此,我们看到了诗骚传统对戏曲品性的裹挟。戏曲与诗骚的这种关系给与以剧为诗、以剧写心的创作以观念上、体制上的保障,并为以剧写心营造了一定的文学创作氛围。所以,明清时期的文人作家们多会把个人遭际所带来的失意落寞与郁闷感伤情绪同时反映在他们的诗文和剧作中;而写心剧即是这种观念的最极端表现,它以戏曲体制中所蕴含的诗歌禀赋承续了诗歌的缘情言志传统。
其三,剧体能被文人用以言志,是因为它能为文人的情志表达提供更为有利、有效的情境,为文人的诗心提供了有利的参与空间。比如文人以诗歌言志寄怀多会虚拟人物以代言,其代言表意的精神是要曲折、隐晦地表达情志,这种手法关键是设置一个角色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志,这方面剧体的相关因素十分有利。
戏曲独特的代言体制为文人诗心的表达提供了有利的情境。中国诗文创作中即有虚设对话以表情达意的手法,比如庄子散文常假寓言以表意,多有自己现身故事域,以借人物间的辩难而引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又如苏轼《赤壁赋》设置主客问答情境,以主客之间的一难一解、相互辩驳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矛盾与情感苦闷,并表达自己所体悟到的生命观和人生哲理。与此相类,戏剧情境中人物现身及人物对话能为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供有利的条件。吴梅在《顾曲麈谈》曾指出作者借戏曲代言体制而自喻自遣的有利之处:“我欲为帝王,则垂衣端冕,俨然纶綍之音,我欲为神仙,则霞佩云裙,如带朝真之驾,推之万事万物,莫不称心所愿,屠门大嚼,聊且快意。士大夫伏处蘧庐,送穷无术,惟此一种文字,足泄其抑塞磊落不平之气,借彼笔底之烟霞,吐我胸中之云梦,……”[12](P.6)这种代言体的情志寄托功能在写心剧中得到了最直接的表现,如廖燕《续诉琵琶》一剧把“穷”化为穷鬼形象,“诗”化为诗伯,二者的相互辩难就形象地表达了廖燕内心思想,其中穷鬼对自己功劳的一番高论即是廖燕对穷愁人生的认识。在此,廖燕不是以它们为主角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借他们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而且,这样的对话情境常是以次要人物的话语行动来挑动主人公的情志抒发。它如吴伟业《通天台》通过汉武帝与沈炯的梦中遇合的对话,表达了作者面对“出”与“处”的矛盾心态;郑瑜《鹦鹉洲》通过祢衡与鹦鹉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汉末历史的感想;徐燨《写心杂剧》之《虱谈》通过作者与虱子的关于“化生之理”的对话表达个人对生命的认识。
写心剧即是凭借简单情节所营造的戏剧情境,把作者的人生观念和身世之感的诸多方面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在此,剧体所提供的代言体格式可以为作者个人情志的充分展示和生动抒发提供一个方便、有利的故事情境和结构框架。写心剧的这种以剧体表意的思路,与诗文的寄托思路是相通的。如果说诗人以诗歌表意而引入了戏剧的手法(如上文提及孙康宜对吴伟业诗歌的分析),那么,写心剧就是诗人以表意的思路而利用了剧体。
由此可见,戏曲能成为文人的自喻之具,有其观念和体制两个方面的原因。观念方面是戏曲循有诗歌的禀赋,体制方面则主要是戏曲独特的代言方式。文人作家借戏曲的代言体制,用曲词的诗骚禀赋抒发个人的情志。可以说,戏曲体制具备了写心剧之“剧体诗用”品性得以生成的基本素质和有利条件。这些素质、条件使得文人能够基于个人情志的抒发目的而有效地利用剧体形式。
本来,作为“词之余”的曲融入剧体而成为剧体演述故事的一个艺术手段,它所蕴含的诗歌禀性并不是剧体的核心因素,不是剧体的存在目的,也不应成为戏曲的发展目标和创作主旨。但写心剧沿袭曲观念的思路,依循诗歌缘情言志的传统,在强化个人情志抒发同时,不断凸显作为剧体一个成分的曲的诗歌品性,发挥曲词所禀赋的诗歌的缘情言志的精神传统,把个人情志的抒发提升为剧体各成分所要指向的目标。如此,写心剧放大、强化了作为剧体一部分的曲词的功用和地位,实际上是削弱剧体中其他成分的功用和地位,让它们从属于曲词的品性和格调。于是,那本来寓于故事体之中的个人情志跳出故事体,进而凌驾于剧体原有的演述故事宗旨之上,成为写心剧的创作主旨。可以说,写心剧的出现是文人涉足戏曲后依循诗歌缘情言志传统而对剧体进行文人情怀的改造、利用的典型表现和最终结果。
综上所述,写心剧的出现,并不是文人在戏曲发展立场上对剧体的变革,而是文人在个人情志表达立场上依循诗言志思路对剧体的利用。我们把这类剧作放在戏曲发展史上来看,会看到它是对戏曲的变体。但若把它放在诗文发展史上来看,则会对这类剧作有另外的认识。它是文人们在诗言志的传统表意思路上对剧体的利用,这正如他们利用诗、词、曲、文、赋等文体甚至小说来写心的意图一样。而且,他们在利用剧体表意时还对剧体进行了以表意为立场的改造,从创作的目的,到表意的手法,都表现出文人以剧体进行表意的策略,总体上就是“剧体诗用”,而非一般戏曲的“剧体剧用”。由此可以说,文人个人意识的强化影响了剧体形态的传统,同时也促使文人在表达个人情志时想到利用剧体以有效表意,从而在文人表意策略的立场上出现了“剧体诗用”的戏曲创作现象。
①许金榜《明清杂剧中的写心剧》、张筱梅《论清代的写心杂剧》二文对写心剧的本身特征作了初步的探析。许文认为到了明代中叶,随着北曲杂剧唱腔的逐渐绝响,杂剧基本上成为文人的案头之作,不少文人便把杂剧作为一种抒写个人感情和志趣的形式(《当代戏剧》1990年第2期)。张文认为在元明时期大量文人剧的基础上,清代许多作家将杂剧写成了抒发内心激愤的抒情文体,它虽保留了杂剧之名,而实质上则相当于抒情散文或讽刺小品,是一种融合了戏曲艺术的叙事和诗歌的抒情为一体的特殊样式(《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李学颖.吴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杨恩寿.词余丛话[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徐燨.写心杂剧自序[M]//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
[5]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C].长乐郑氏影印本,1931.
[6]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沈泰.盛明杂剧(初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10]邹式金.杂剧三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11]钱钟书.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M]//人生边上.北京:三联书店,2002.
[12]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13]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孙康宜.隐情与“面具”——吴梅村诗试说[M]//文学经典的挑战[M].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5]廖群.楚歌代言体与离骚三章臆说[J].中国楚辞学,第五辑.
[16]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7]王骥德.古杂剧[C]//古本戏曲丛刊(四).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
篇8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是必然趋势。图书馆是人类的知识宝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收集、获取、利用和创新将成为贯穿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主线。如何运用好知识管理,并进一步创新图书馆管理工作,已成为关系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已日益彰显其重要作用,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是必然趋势,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把它运用到创新图书馆的工作中。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图书馆把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之中,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的基础上,拓展其服务对象,即更重视对知识进行识别、提取、组织、开发、存储、传播,以达到知识扩散、知识创新、知识增值的目的。
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及其创造、组织、收集、传播、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它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与适当利用的团体知识。知识管理就是使人、过程以及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使组织机构内与信息相关的成分变成能为企业带来价值优势和利益的直观动态的知识财富集合。
尽管有关知识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知识管理要求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系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
二、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当前图书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书馆是一个知识仓库,是信息流的集散地。知识管理完全适用于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困扰图书馆的许多疑难问题。而且还能够为图书馆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目前,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管理理论落后。科学管理存在固有的理论缺陷,它以工作为中心,把图书馆员当成是执行任务的工具,没有将人力资源当做是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同时,图书馆仍存在工作目标的制定不尽科学合理,馆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2.以人为本的理念未落到实处。长期以来,图书馆主要采用重实物、重制度的管理方法。图书馆工作在读者眼中纯粹只是“借借还还”,无足轻重,图书馆员素质偏低。这种现状使管理者不得不采用“硬管理”的办法,以书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并制定出与之相配套的非常复杂、详细的各种规章制度来保障工作任务的完成。结果是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3.信息技术不普及。目前,很多图书馆对采访、编目、验收、流通、阅览和咨询服务等的管理还停留在手工和计算机并存,自动化水平还较低,资源数字化和活动网络化等有待于实现。
(二)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居于信息提供主导地位的图书馆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图书馆事业要谋求发展,必须融入知识创新体系中。图书馆知识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条没有终点的路。面向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变服务方式和管理机制,以适应时代对图书馆及图书事业的要求,才能突破自身的成长上限,获得可持续发展。
2.促进图书馆管理功能的提升。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物和人管理统一于同一组织机构的同一管理过程当中,这就具有传统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既能拓展、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服务,又能为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提升空间,很好地实现自身组织的创新。所以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内部管理必须的选择,是图书馆提高自身综合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捷径和突破口。
3.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时间得到其最需要的知识的效率和能力”,知识管理特别关注知识的利用,注重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在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图书馆会改变传统的以藏书建设或资源建设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多地关注用户的信息需求,开展以用户为取向的知识服务,参与到用户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三、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对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认识
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报刊业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这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为此,图书馆应通过制定有效政策,明确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定其目标、方针、任务,确定其体制和组织原则,制定具体措施来推动图书馆管理的实施。
(二)建立有效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
有效的管理需要人员和技术的结合,知识分享和利用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成的多功能、多领域的综合系统,它能够支持所有主要的知识管理与处理活动,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分类与理解、编辑与检索、传递与共享等。系统应该具有灵活、易用、开放、安全、友好的特点,以保证用户对知识的充分利用和馆内知识的流动速度。
(三)运用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知识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知识转化、识别、获取以及知识的组合和相互作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等众多功能。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和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等。在知识管理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中,需要特别注意局域网、因特网等网络技术,因为几乎所有的知识管理都建立在网络平台上,并且需要有网络技术的支持,图书馆知识管理同样如此。因此,构造一个安全、高效、灵活的内部网和外联网是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技术中的基础内容,以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和图书馆事业整体的发展。
(四)构建图书馆知识库
构建知识库可以积累、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图书馆构建知识库是把本馆拥有的内外部知识和信息分门别类,提炼加工,同时还要及时收集对本馆有重要作用的新知识和信息,以形成本馆特色并不断发展的系统性知识和信息资源库。
1.外部知识库。图书馆要加强对电子资料和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料的收集和开发。因此,图书馆外部知识库的内容应包括来自本馆的图书、期刊等实体作为载体形式存在的知识、电子资料、数字化的馆藏特色资源和来自本馆以外的本馆能检索和利用的各种电子资料、数据库及网络信息等。图书馆应加强这两方面知识和收集和利用。
2.内部知识库内部知识库包括内部显性知识和内部隐性知识。内部显性知识指图书馆内部的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内部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存在于图书馆员头脑中的经验、诀窍、技术等意会知识。组建内部隐性知识库的基础是尽量把这些意会知识编码化。
(五)注意人才资源和培养
知识管理不但要求引进高素质的各专业人才从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同时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要特别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以此提高馆员的科学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获取知识、组织知识的能力,满足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需要。对馆员进行知识培训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一是脱产定向学习;二是在职学习,鼓励馆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三是短期培训;四是组织学术交流。
四、运用知识管理创新图书馆工作
知识管理在一些图书馆的应用还很不够,有的图书馆把图书文献当做“物资”而不是“知识”在管理,把员工当做“人手”而不是“主体”在管理,把读者当做“服务对象”而不是“知识获取者”在管理。这样的图书馆管理现状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要提高图书馆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必须在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运用知识管理创新各项图书馆工作。
(一)管理理念创新
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体,必须充分激活人与技术两大管理要素并实现有效结合,才能成功实施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特别是要在人这一核心要素的激活上下工夫。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理想和愿望,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和价值,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最大限度地为员工的知识创新提供充分的扩展空间和信任空间,才能不断地激发员工的自身潜能和创造力,使脑中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生产率。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人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图书馆的工作创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知识管理应是促使馆员具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在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使用知识资源,达到提升整体的活力。运营好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益和专业技能,提升团队创新的响应能力。 (二)管理内容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二是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三是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四是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
(三)组织机制创新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图书馆改变传统等级制组织结构,使管理层级更加扁平化,缩小决策层和操作层的距离,增强组织运行的弹性和灵活度。为了适应知识服务需要,图书馆必须实行组织管理的创新,使组织管理中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管理氛围,使居于不同动态团队,赋予不同工作任务,实施不同管理对策的成员与成员群体之间,形成交流知识和共享知识的联结机制。
(四)技术手段创新
知识管理就是要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知识管理还强调知识的流动,认为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知识不能同现有知识联系并且不能为人所利用,知识就没有价值。只有在相互联系和使用中,知识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识。图书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方面在于馆员自身的知识更新与馆藏资源的不断更新,对现代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是馆员知识更新的重点。馆员的综合素质是更新馆藏资源的前提。馆藏资源更新,重在以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将资源收集―加工―配置一体化,达到资源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更新。技术创新是开发图书馆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超文本技术等,为实现图书馆知识信息一体化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五)决策形式创新
在知识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图书馆单靠少数几个领导者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进行决策,极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决策形式,建立一支由本馆和外单位优秀人才组成的知识型智囊团,集思广益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提高创新决策的效率,减少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失误。另外,图书馆领导者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努力达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六)服务方式创新
图书馆要实施知识管理,就应当创新服务方式,开展高层次的知识服务。所谓知识服务,就是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也就是从大量文献资源的宝库中开发、加工出有用的知识资源,包括那些被人们沟通、共享的认识和经验等。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开发、重组后形成二次、三次文献或专题资料,变一般信息为特定的知识产品,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有以下特点:
1.专业化。它要求提供服务的人员应具备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往往是读者自身不具备的,或者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读者检索不到的知识内容。
2.个性化。它是对特定读者需求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读者的具体需要、服务的环境条件等提供不同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这种服务方式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根据读者提出的特定问题和具体要求而提供的量身定做的知识产品。
3.增值性。知识的价值体现在符合读者需要、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上,所以它的服务价值在于利用这些知识帮助读者实现知识创新。它关注和强调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能力,对馆藏文献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加工形成新的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产品,是一种高智力型难以复制的创新服务。
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服务的导向。报刊业图书馆在服务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增强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开展高层次的知识服务。图书馆在继续开展原始文献传递服务的基础上,要将信息服务的重点从原始信息提供向信息内容增值服务转移,即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主要形式可以包括知识咨询服务,知识库导航服务、专业化、个性化知识服务、知识评价服务、特色知识服务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支持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过程的知识和能力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价值,参与知识市场竞争的手段。因此,特色服务将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方向。
图书馆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移,即在“用户第一”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基于内容的专业化垂直服务,动态全程服务。把读者需求与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相结合,通过信息分析重组形成符合需要的知识产品并对其评价,建立针对具体读者的服务责任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企业;知识协同;开放式创新;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保障措施;知识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5
〔中图分类号〕G25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025-06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in open innovation provided reference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aspect of knowledgecollaboration.[Method/process]In this paper,th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in enterprise opening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operation insuranc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xisting literature.[Result/conclusion]In the open innovation,knowledge collaborationanalys was not only internal and external knowledge resources but also the goal of innovation to build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groups which made knowledge resources in time and space to achieve the best interaction,relevance,collision,sharing,and integration so as to stimulat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and enhance the abilityof innovation for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Therefore,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innovation openness degree,the knowledge demand discovery,the knowledge supply time,the knowledge matching degree and the knowledge sharing degree and so on.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work,it required advanced,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llaboration systems and personnel.
〔Key words〕enterprise;knowledge collaboration;open innovation;mechanism of action;influence factor;safeguard measure;knowledge innovation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基,是民族的进步之魂,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创新速度是我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2015)报告显示,在报告涉及的141个国家中,我国内地以47.47分位列榜单第29名,虽然在中高收入国家中名列榜首,但是与瑞士、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能力还急需提高。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十报告提出的“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两会工作报告中“大众创业,万从创新”口号的提出以及我国R&D占GDP比例的逐年攀升(根据对科技统计资料整理发现,我国全社会研究投入(R&D)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0.9%一路飙升到2014年2.1%)都说明创新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政府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然而在现今时代,顾客、市场以及竞争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及服务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新型竞争者的不断涌现以及客户需求的多变性等都使得以往过度依赖内部研发的封闭式创新不再利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于是,一些勇于尝试的企业开始探索新的创新模式,他们打开企业大门与外部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合作,开展“开放式创新”,借助“外脑”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获得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OI)”最初是由Henry Chesbrough于2003年提出,他在《开放式创新:从技术获取和创造价值的新规律》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企业对流入或流出的知识进行有计划的利用,以便加快在市场上的新速度,并且应将企业的内部知识流入新市场”[1]。开放式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多的收益以及更强的竞争力[2]。通过开放式创新,企业可以根据创新阶段需求与用户、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和网络创新社群等进行合作,以获取更经济可行的新产品构思或产品技术[3]。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有密切的关系[4],无论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部知识流入)或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内部知识流出)均可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5]。
自2005年以来,开放式创新很快受到了各界的重视与认可,各个企业也都开始探寻适合自己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如华为公司已在全球建立了9个研究中心,以便获取来自全世界的智慧,又如美的、海尔等公司也都分别构建了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以便通过互联网快速地获取外部创意,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但就目前来讲,我国开放式创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企业也还都处于尝试阶段,开放式创新绩效急需提高[6]。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绩效,知识协同作为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通过实现不同组织或个体间知识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从而激发协同效应,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绩效。因此研究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为企业在开放式模式下从知识协同的角度去提升创新绩效提供借鉴。
1开放式创新与知识协同
协同(Syner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教授于1961年从希腊文中引入,认为协同是一个复杂系统中各个系统间在运行过程中的协同与合作,并在1979发表《协同学导论》对协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子系统间存着相互合作与影响的关系,标志着“协同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知识协同源于协同商务,学者们公认的最初提出知识协同概念的是《Knowledge Management》的杂志主编Kadenzing,他认为知识协同是一种组织战略方法,为了商业绩效最大化,企业应突破公司围墙,与社区、客户、供应商等建立动态的知识联系。Anklam则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发展的必然,并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发展的第三阶段[7]。Leijen认为知识协同是多主体间的知识需求能被及时的满足,并且通过整合主体间的知识途径,使单个主体的知识缺口得到满足,实现解决知识问题的目的[8]。我国较最对知识协同进行详细论述的是陈昆玉,他在2002年发表的《论企业知识协同》中将知识协同定义为企业通过对其内外部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知识学习、知识利用和知识新整体能力大于部分组合的能力[9]。倪颖杰等(2003)认为知识协同就是利用有利于知识协同的组织模式,借助信息系统来实现团队知识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10]。佟泽华作为国内研究知识协同概念的代表人物,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知识协同通过整合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资源,使知识管理中的主体、客体、环境等达到一种在时间、空间上有效协同的状态,通过知识主体间或并行或串行地开展协同工作,实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场所(即空间,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将恰当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恰当的对象并实现知识创新的“双向”或“多向”(也包含“单向”)的多维的动态过程[11]。
在知识协同流程方面,李丹(2009)从知识生命周期认为知识协同一般经过协同酝酿、协同形成、协同运行、协同终止4个阶段[12]。曾德明等(2010)认为知识协同的过程是由知识获取、知识传播与共享、知识创新3个部分组成[13]。冯博等(2012)则认为知识协同可分为知识分析、发掘、重构、整合与创新5个过程[14]。王馨(2014)认为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跨学科团队通过知识表述、知识解释、知识涌现和知识建构4个过程实现新知识的协同创造[15]。李全喜等(2015)从企业供应链的角度,认为企业知识协同包括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6个阶段[16]。在知识协同的方式方面,R.Swarnkar等(2012)认为在社会化网络时代的今天,各主体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便利地对知识进行交互、共享与应用等,实现知识协同[17]。张钊(2011)则认为提高企业的知识协同绩效,企业应构建知识协同管理系统,并且通过知识协同系统来提高组织沟通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碰撞激发能力、消除冲突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知识协同效力[18]。董媛媛等(2014)通过研究R&D联盟知识协同,认为知识协同系统应由知识协同主体系统、知识协同特征系统和知识协同环境系统3个部分组成[19]。
综合以上各学者的观点发现:①知识协同的目标是通过知识协同效力来提高知识创新能力。②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发展的必然。③知识协同具有一定的流程。④知识协同需要借助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因此,笔者以开放式创新为背景,认为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是指企业为了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去提升创新绩效,根据一定的流程,借助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建设合适的知识协同系统对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协同,以便激发协同效力,实现通过知识协同效力来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目标。
2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
知识协同的目标是通过协同效力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在开放式创新中,知识协同根据创新流程进展的不同需求,不断地吸收外部知识资源与内部知识进行碰撞、共享、关联、整合与交互等流程,实现内外部知识流的高效运转,激发协同效力,使,知识在隐性与显性之间不断的转换与螺旋上升,并且不断促进企业的知识吸收、应用与创新能力,从而加速知识创新的速度,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如图1所示:
2.1获取外部知识资源
企业所拥有知识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20]。知识协同是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上,获取知识资源是知识协同的前提,知识资源的匹配程度影响着协同效力的发挥。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更强调外部创意的重要性,企业通过不断的获得外部创意来填补内部创意的不足[21]。创新具有一定的流程,不同创新阶段对知识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创新流程不断与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协同,在开放式环境下,企业一般更趋向于与用户、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和网络创新社群等进行知识协同[3]。用户作为产品的使用者,与其进行协同将使产品开发更贴合实际,更符合市场需求,与供应商进行协同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内部专有创新资源,而与大学、研究机构等进行知识协同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前沿技术[22]。
发现知识需求是获取知识资源与实现知识协同的前提。知识需求可分为隐性知识需求与显性知识需求。显性知识需求主要指需求主体可以较明确表达自己所需知识的所属学科、获取途径与方式等;隐性知识需求是指需求主体虽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知识需求,但其知识点已达到突破临界值,若给予相关知识,其知识创新速度会立马提升,或虽然意识到自身的知识需要突破,但对于从何方向突破以及所需知识的所属学科、获取途径等无法清楚表达。外部知识资源获取的方式一般有购买专利、参与或投资研究项目、建设研究联盟、成立合资公司等[23]。
2.2实现内外知识协同
当外部知识流入并与内部知识需求相互吻合时,即开始了知识协同,在知识协同的过程中,知识通过交互、关联、转移、整合、共享、碰撞等活动,使知识流在企业内外部高效运转,知识在隐性与显性之间不断的转换与螺旋上升,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实现整体效应是知识协同的目标,开放模式下的知识协同是一个根据创新阶段而不断变化动态协同,在协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创新目标、创新流程及创新进展等将知识创新需求分解成为一个个阶段需求,并且需求根据企业内外部各主体或团体所拥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特长等进行知识创新能力评估,然后根据阶段需求及创新能力评估结果将知识互补的各主体组合成一个知识协同群,以便协同群内各主体间的知识进行转移、共享、更新等活动,通过协同群内各主体的知识创新能力来激发整体效应,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完成知识协同目标。
2.3提升知识创新绩效
提升知识创新绩效是知识协同的最终目标,开放式创新中知识协同通过将内外部的知识主体进行组合,以使具有互补性的各个知识主体可以便利的进行知识的交流、互动、关联、碰撞、整合、共享等,当知识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时,知识在显性与隐性之间不断的螺旋上升,各主体间知识吸收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供,从而激发整体间的协同效应,实现知识创新绩效。其中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企业或个体对于输入知识的阐释和理解能力,企业或个体对于外部输入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能加速度其知识流的运转,从而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创新进程。在知识协同时,由于协同群内具有相同的创新目标而致使主体间的知识活跃度增加,当知识活跃度上升时,更有利于主体间知识的吸收能力。
而知识应用能力,一是指将新吸收的知识与自身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二是指企业或个体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将理论用于实际的能力。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以使企业或个体拥有较强的联想能力,使得在创新中更容易发现潜在的知识需求,激发更多的创意发现。并且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中,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以使企业或个体获得更多的经验知识,从而增加企业知识资本。在知识协同的过程中,异质性知识的循环互动使得各知识主体的知识层面由易至难逐渐扩展,在知识扩展的过程中,主体本身所拥有的知识也在逐渐地融入,避免了知识断层的出现。由于知识协同根据知识需求主体的不同而传递知识,使得知识主体的专业知识更深,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占优势。
3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协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知识协同过程中,异质性知识经过共享、关联、碰撞、转移、整合等环节,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知识管理是知识协同的基础,知识协同通过知识管理,将具有互补性的各个知识主体进行组合,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将知识在协同群内进行有序的转移、共享与传递等,以便最大限度的激发知识创新量。知识协同强调协同效应,开放式环境下的知识协同主要受企业开放度、知识主体组合、知识需求发现、知识供给时间、知识匹配度、知识传播程度等因素影响。
3.1企业创新开放度的影响
企业创新开放度是指为了提高创新绩效,企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就是企业融入与依赖外部资源的程度[24]。企业的开放程度与外部资源的流入及内部资源的流出呈正相关,即开放程度越高,外部资源的流入量与内部资源的流出量越高。虽然外部的异质资源对于开阔内部创新思维具有强促进作用,但是过度的开放也会致使内部创新人员的思维或漂浮不定,或偏离目标,从而导致创新绩效低下,并且过度开放会使内部资源大量外流,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技术泄露的隐患。如陈钰芬等[2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开放程度与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的曲线相关关系,即企业的开放程度上升,创新绩效上升,但当开放程度超过某一点持续上升时,创新绩效却开始下降。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外部知识资源受到重视,当内部知识无法满足创新需求时,企业需要打开知识大门,与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协同,在协同的过程中,外部知识资源的流入量决定了知R协同的速度,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当外部知识流入量过低时,由于异质性知识过少,致使创新人员思维受限,无法激发协同效应。但是当外部知识流入量过高时,由于异质性知识过多,会使创新人员犹豫不决,也会导致创新质量与速度下降。因此,企业创新开放度决定知识协同的质量与速度,从而决定知识创新的质量与速度。
3.2知识需求发现的影响
知识需求发现是知识协同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知识需求发现的深度、宽度及速度决定知识协同的质量与速度,从而决定着知识创新的绩效。通过发现知识需求,才能明确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向,通过知识需求发现,才能及时地将合适的知识传递给合适的人,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创新速度,提高创新绩效。与显性知识需求发现相比,隐性知识需求发现更为困难,企业应对内部创新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掌握,并找出创新人员与创新目标的知识距离,根据知识距离,借助知识协同系统,渐进式的对创新人员提供知识需求。
3.3知识匹配度的影响
实现1+1>2的整体效应是企业开展知识协同的目的,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协同需要根据知识创新目标对内外部知识主体进行组合,各主体间知识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知识协同的质量。协同群内各主体间知识的相互匹配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知识在各主体间流动,从而激发创新人员的知识创新热情与绩效。为了提高各主体间知识的匹配度,知识协同群的建立应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与企业创新目标相匹配。实现创新目标是企业开展知识协同的目的,创新目标引领着创新人员前进的方向,偏离总目标的创新即使再出色,对于企业来讲也是无用功。②与知识创新者的知识结构相匹配。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主体所拥有的知识存量、知识体系、知识创新能力等。只有对知识主体的知识结构进行系统的了解,才能对知识主体进行组合,才使各主体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激发协同效应。③与创新人员的创新进度相匹配。知识创新是渐进积累式的创新,不同阶段对于知识的需求不同,根据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进行知识传递,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吸收力。
3.4知识共享程度的影响
在开放式创新中,知识协同通过将内外部知识进行交互、关联、碰撞、共享等实现知识创新,知识共享是知识协同的保证,通过相互的知识共享,异质性知识才能流动起来,才能使创新者的知识在显性与隐性间螺旋上升,实现创新突破。知识共享程度高时,知识才能被创新人员相互吸收与更新,才能带动整个知识流运转,产生协同效力。当知识共享程度低时,创新者由于视野受限而无法对知识进行快速更新,致使知识流运转越来越缓慢,协同效力低下。因此知识共享程度的高低决定者知识协同效力的大小,从而决定着创新绩效的质量与速度。
4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运行保障措施
知识协同的最大意义在于“协同”。协同不是各种知识的拼凑,而是众多异质性知识围绕同一目标的深度融合。在开放创新中,知识协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它根据各阶段各环节等的不同需求,动态地选择的与内外部不同的组织、部门与个体进行知识协同。由于创新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使得对于外部知识需求越来越大,知识协同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保障开放式创新中知识协同的“协同效力”,知识协同需要先进的协同系统作为桥梁、需要科学合理的协同制度与人员作用运行保障,如图2所示。
4.1知识协同系统的构建
在开放式创新中,参与协同的知识来源于不同的组织与个体,这些组织与个体一般归属于不同的地域与国家,知识协同系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参与协同的知识收纳于知识协同系统中,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及时地对其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等,当有知识创新需求出现时,系统可以根据协同目标自动建设协同群,并及时地将知识传递或共享于所需的群体与个体,因此知识协同系统是知识协同工作开展的桥梁。为了实现协同效力,知识协同系统应:①知识协同系统应集多种协同方式于一体,如视频工作室、语音工作室、数字聊天工作室等,以便满足各类知识协同工作的开展。②知识协同系统应引入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知识协同过程中的各种痕迹及知识存储将被挖掘、关联、分析与推送等,以便及时地发现并满足各种显性或隐性知识需求,如在语音工作室进行知识协同时,当参与者提出带有疑问或询问的问题或概念等时(如:什么是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系统应可以及时的给予捕捉,并通过搜索系统存储或网络,实时的对知识进行推送,以便保证知识协同参与者的每个知识需求都被及时的满足。③知识协同系统应具有语音或视频转换功能。通过语音或视频转换功能及时将协同工作中以语音或视频出现的知识转换为文字存储,以便知识的积累、关联、分析与预测等。④知识协同系统应具有多语言支持与转换功能、与其它系统相兼容等功能。
4.2知识协同制度的制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寸步难行。制度作为一个企业有序运转的保障,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协同,一般由两个或以上的组织或个体组成,不同组织或个体所具有的组织文化、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等不同,因此制定一个统一的知识协同制度是保障知识协同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知识协同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参与知识协同的途径、方式、流程等。制定知识协同制度,首先应对参与知识协同的组织或个体的工作习惯、方式等进行调查。其次,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制定认同程度较高且有助于推进协同效力的政策制度。然后,根据知识协同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对制度进行调整合,以便制度更加完善。
4.3知识协同管理人员的设立
管理人员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引领者、监督者与维护者,其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按照既定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防止或降低偏差的产生。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工作中,外部知识的选择与联系、协同工作开展计划的制定、协同过程的监督、协同系统的维护、协同结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协同管理人员。因此设立知识协同管理人员是保障知识协同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知识协同管理人员的设立应依据知识协同的规模而定,协同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与灵活的问题处理能力等。为了保证协同效力,应对协同管理人员的管理结果进行定期的考核与评价。
5结语
作为知识管理高级阶段的知识协同,要求知识资源在运转的^程中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有效协同,通过激发协同效力来提升知识创新的质量与速度。在开放式环境中,知识协同通过构建协同群将来源于企业内外部的知识源进行组合,使知识在协同群内通过碰撞、整合、关联、共享等环节,将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合适的人,以便激发知识协同效力,当协同效力提升时,知识协同参与者的知识吸收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知识创新绩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内外部知识资源的流动特性,使得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协同受到企业的开放度、知识需求发现程度、知识供给时间、知识匹配度、知识共享程度等因素影响。为了确保知识协同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应构建相宜的知识协同系统、制定合理的知识协同制度与设立恰当的知识协同管理人员。然而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协同是一个复杂过程,探索创新各阶段知识协同的作用力度、研究知识协同方式对知识协同效力的影响等问题是进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明星.中国开放式创新的路径突围[J].中关村,2011,(11):60-63.
[3]陈劲,蒋子军,陈钰芬.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71-82.
[4]陈衍泰,何流,司春林.开放式创新文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来自江浙沪闽四地的数据实证[J].科学学研究,2007,(3):567-572.
[5]张振刚,陈志明,李云健.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2015,(3):49-56.
[6]高良谋,马文甲.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管理世界,2014,(6):157-169.
[7]ANKLAM P.Knowledge management:The collaboration thread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6):8-11.
[8]Leijen H V,Baets W R J.A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reengineering knowledge-intensive processes[C].Proceedings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03),Hawaii,USA,2002.
[9]昆玉,陈昆琼.论企业知识协同[J].情报科学,2002,(9):986-989.
[10]倪颖杰,许建新,桓永兴,等.敏捷制造企业工艺信息系统中的知识协同[J].航空制造技术,2003,(1):56-58.
[11]佟泽华.知识协同的内涵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11-15.
[12]李丹.企业群知识协同要素及过程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4:76-79.
[13]曾德明,文小科,陈强.基于知识协同的供应链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77-81.
[14]冯博,樊治平.基于协同效应的知识创新团队伙伴选择方法[J].管理学报,2012,(2):258-261.
[15]王馨.跨学科团队协同知识创造中的知识类型和互动过程研究――来自重大科技工程创新团队的案例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3):20-26.
[16]李全喜,张鹏,王楠.供应链企业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15,(7):150-154.
[17]R.Swarnkar,A K.Choudhary,J A.Harding:A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on moderator services to support knowledge based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12,(23):2003-2023.
[18]张钊.虚拟团队知识协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9]董媛媛,刘那,王丽丽.基于协同观构建R&;D联盟知识协同系统及系统动态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4):52-58.
[20]彭伟,符正平,李铭.网络位置、知识获取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2):98-103.
[21]Alberto Di Minin,Federico Frattini,Andrea Piccaluga.Fiat:Open Innovation in a Downturn(1993-2003)[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0,52(3):132-159.
[22]李随成,姜银浩.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53-58.
[23]杨武,申长江.开放式创新理论及企业实践[J].管理现代化,2005,(5):4-6.
篇10
>> 创新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中职业院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创新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创新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模式与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特征与高等性质的研究 创新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对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 艺术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农科教一体化模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与探索 职业院校中职生经济意识培养的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评价模式创新实践与探索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下的中职数学课程改革 用“间隔年”创新职业学校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中的企业作用 创新职业院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研究 浅谈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探究 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67-71.
[8][9]路宝利.职业农民教育问题研究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4):63.
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Innovating the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Model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CHENG Wei1, CHEN Yu-Chun2
(1.Department of Training,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of Yan’an, Yan’an Shaanxi 716000;
2.Innovation Experimental College,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