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法制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法制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法制教育

篇1

一、夯实社区法制文化建设,营造依法治国、依法生活的氛围

社区法制文化建设以五五普法为抓手,以法律学堂为平台,以社区各类载体为依托,结合社会媒体为传播,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将法制教育融入到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五五普法是社区法制文化建设的抓手。今年是五五普法的过半之年,社区依托五五普法法制课堂,对社区依法治国的方针大略进行了认同教育,开设了“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解读。今年上半年就举办了这样的讲座六次,直接受益群众有二百多人,提高了社区居民群众的守法意识,强化社区群众依法生活的概念。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使广大的社区群众对党的政策充满信心,推进了党的民主进程。

2.法律学堂是社区法制文化建设的平台。在街道司法所的指导下,社区开办了“法律学堂”,上半年共开课六次,受益群众达二百多人次,组织居民群众学习了《劳动合同法》《监督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3.社区法制文化建设依托社区各类载体,在社区交通主干道上悬挂五五普法、等法制宣传条幅上半年计五条。在社区宣传橱窗栏张贴社会治安条例、八荣八耻等法制宣传画,上半年计三十余张。以禁毒日、安全日等法制宣传为主的黑板报六期。以《物权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特色楼道文化建设,建立健康向上,家庭邻里和睦,守望互相,互相理解的和谐气氛。今年上半年建立了20个文明家庭楼栋户。

4.社区法制文化建设融入到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寓教于乐。特别是今年的寒假,在遇到百年不遇的雪灾时,因势利导组织了50名青少年们学习《未成人保护法》,和“如何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等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社区法制文化建设从小抓起,形成阶梯教育。

二、人民调解工作

1.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首先是社区领导班子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为推进社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保证。建立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组织,由社区书记亲自担任调解委员会的主任,成立了辖区各单位联络员,成立社区第一调解小组和第二调解小组两套班子,完善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组织。

2.组织健全制度完善首先要求严格遵守人民调解的程序,人民调解的程序是(1)受理纠纷(2)调查纠纷(3)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工作(4)促成当事人和解并达成调解协议(5)做好回访工作(6)对调解和好的民间纠纷进行统计并存档保管。使人民调解工作更加规范和严谨。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层次,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民主进程,增强社区群众对人民调解的公信力和威望。

3.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其次要求社区调解委员会规范公章、挂牌、制度、台帐、四统一。社区调解委员会有调解委员会的公章,可行使独立的工作程序;调解员一律挂牌上岗,便于社区群众识别、接待;社区人民调解室张贴有人民调解委员会规章制度、人民调解员调解规定、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特别告知、法律援助规定、人民调解程序等规定。使社区群众了解人民调解的一站式服务,营造人民调解的亲和氛围,贴近群众的生活,达到缓解社会治安压力,维护社区稳定作用;社区严格按照人民调解的程序建立了人民调解台帐、社区法律学堂台帐、五五普法台帐、法律援助台帐四大类,做好调解工作资料的采集、整理、分析、调研工作。

4、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提前介入调研,做好做实矛盾纠纷的有效排查调处工作社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维护社区的稳定。做好基础工作,坚持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重大节假日期间的矛盾纠纷排查,和非常时期的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今年通过基础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计20起,占全年调解调处矛盾纠纷的30%。

5、社区定期每半个月召开由社区书记、民警、物管、调解员、楼道小组长、党员积极分子参加的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联席会,社区各部门通力合作,上下联动,对社区的隐患进行集中会诊,确定调解调处方案,加强纠纷苗头的防范处理,做到及时发现纠纷信息,及时深入调处,及时平息隐患,也是探讨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模式。上半年社区通过矛盾纠纷排查衔接联席会议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并通过社区调解和解的矛盾纠纷计3起,占上半年调解调处的矛盾纠纷的30%。

6、建立社区矛盾纠纷信息网,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第一时间介入调处,扎扎实实做好有效的提前预防工作。如社区在得知有居民家里进行装修,就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咨询,对装修噪音的分贝给周围居民的影响进行现场测试,再给与合适的建议,以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帮助联系装修垃圾的清运处理问题等可预见的矛盾纠纷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真正做到“有效”“排查”“调处”。上半年社区在提前预防矛盾纠纷的排查中发现、调处的矛盾纠纷2起,占全年社区调解调处矛盾纠纷的20%。

三、积极引导律师送法进社区,提供法律援助

?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律师送法进社区是教育广大的群众"讲责任讲权利讲义务"为主题,进一步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责任一致意识,引导社区群众依法办事,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在全社会掀起学法用法的新.社区在"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思想指导下,以主题活动促进学习内容深化,以学习内容来规范和推动宣传教育活动,是律师进社区具有较强的特色性前瞻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1、社区利用法律学堂这一平台,举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二十次,直接听众受教育者一千多人次,在举办《物权法》讲座时,一位听众说:这样的讲座我们爱听,因为学了就可以用了,马上回家我就和邻居讲,让他把放在楼梯口的杂物清理掉,有法可依了!体现了律师进社区的实际效果,不断提升了社区法制教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社区规定了法律咨询接待日,举行集中法律咨询活动,今年上半年开办了法律咨询6场次,发放联络卡,宣传册800多份,24小时接受群众的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实行承诺服务,上半年一共有近一百多人得到了这项服务.

3、社区设立了维权献爱心,法律维权岗,为下岗失业人员,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合法权益的保护,直接受益者达25人。推动了社区法制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4、在新市民中开展"告别陋习法制先行"的活动,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社区有一百多名外来人口进行了学习,外来人口普法知晓、覆盖率为90%。

四、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不使犯罪人员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犯罪的方法,是所有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矫正犯罪人员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早日回归社会。

篇2

关键词:社区教育; 专业化发展; 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163-002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一支良好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今,学习型社会理念已深入人心,其中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也日渐为人们所认识,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学习型社区,加快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实现“学有所教”目标,已成为社区教育中心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开发区建立健全了社区教育的领导机制,认识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社区教师队伍,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中之重”,对社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将对社区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加强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是一个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我校三年来不断加强校本培训,从不同侧面对专职教师专业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切实加强社区教育师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主要体现在:

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紧迫性

社区教育实践的发展,引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的诉求。我市社区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也强化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需要,认识到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相关文件中一再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途径,作为从事社区教育的专职教师,更应该做终身学习的引路人,重视社区教育的作用、研究社区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拓展社区教育的领域、创设优良的社区教育氛围、提升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促进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终身教育发展,必须关注和推进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社区教师专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属性决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需要。社区教师作为一种社会专业,仅仅获得一定的学历、获取教师任职资格证已经显得不够了,尽管这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社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提高社区教育质量和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根本保证。

3.社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

面向实践本身是我们重新理解社区教育的基本态度和方式。社区教师专业发展是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社区教育中心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社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地。社区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社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本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紧密联系。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正是在这种吸引、鼓舞下形成的内在于教育实践本身的研究指向。

4.社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

校本培训有助于校本教育行动研究,学校在此基础上具有发展活力。社区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网络学习,真正体验到专业发展的价值。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从而产生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的动力。要从学校发展目标中去培训教师群体,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同时又要区别对待,以教师个体发展促进教师群体发展,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我们更有必要进一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揭示在建设学习型社区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基本途径,同时进一步探讨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的校本培训模式,形成在创建学习型社区背景下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促进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和带动社区教育的其他两支队伍的建设,进而进一步推进学习化社区的建设,给地方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研究的现状和背景

目前国内对社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都是对教师队伍宏观方面的研究,包括教育投入、教师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而涉及到社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则是局部研究。国际上对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其研究成果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市“十二五”社区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是:发展终身教育,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办学网络,全面构建高水平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为在全国、全省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我们社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园区加大了社区教育的基础投入,并加强了各类社区教育培训,使中心专职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社区教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其表现为社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社区教师工作环境、教育条件都得到很大的改善,教师自我发展空间扩大,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通道逐渐打开。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有三种群体组成:专职、兼职及志愿者队伍,在这三支队伍中,专职教师队伍是有机整合其他两支队伍,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核心与骨干力量。随着园区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必然引起各级社区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因此形成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良好社会环境。拓宽社区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网络交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研究一条解决社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社区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社区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社区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我校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创建学习型社区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集中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把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学校的读书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果。结合本中心的发展特点和特色培训项目,引领教师走好专业发展之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理论水平。

在各项因素都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要提高学校的效能,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学习一是从观念上突破,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服务意识。社区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当深入基层走进社区时,是一个沟通协调者;当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办学时,是一个后勤保障服务者;当在学校内部分工时,既是一个管理者,也是一个实践者;教师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专业成长”的特殊性和复合性。要求教师主动服务,不断改善、提高服务质量。二是以评促建,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结合宜兴市社会教育机构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细化班主任工作规范,首先在校内开展评比,评选出校级优秀班主任,再上报宜兴市优秀班主任。通过评比活动,以评促建,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着力抓好校本培训,提升了班主任工作水平;三是重视教师的读书培训,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提倡在广泛阅读中行进,在多维交流中行进,在行动研究中行进,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用“教育思考”支撑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在总结中不断提升。充分利用学校工作例会、党员会议、教师QQ群等,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每年上半年全体教师研读一些必读书籍,下半年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评选出优秀征文上报市教育局参评,并在校内组织演讲竞赛的基础上,推选获奖选手参加教育局组织的读书演讲比赛;四是深入开展师德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新老教师结对活动。将新调进教师按照工作任务安排情况与老教师挂钩结对,促进新教师较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缩短适应期,同时也提供给老教师一个吸收新鲜养分,增强前进动力的机会,新老教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文化引领,提高身心健康

我们通过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来彰显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通过文化引领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在形成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的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师德完美于心理,心理健全于师德。首先是教师对社区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社区教育工作。将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其次是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区教育别重要,融洽的社区关系,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便于协调管理,对社区教育的开展有很大帮助。在校园文化的引领下,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提高社区教育工作效率,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3.强化实践,提高工作水平

社区教育是依照社区建设发展及社区居民的需求,充分地、有效地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来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的教育。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社区教育与社会应该一体化,对社区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现实的社区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社区教育需求的深化,使教育直接面向人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工作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社区教育和变化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社区教育实践的前进,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教育。

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本社区、本校实际出发,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社区文化,遵循社区教育规律,围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社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训工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服务。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实践研究来实现自我发展、实现服务价值。

总之,我们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着力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型的较高专业化和职业化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创新,为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服务,在一定条件下以社区教育的发展振兴一方经济。同时教师有效的持续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以教师的发展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从而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

基金项目:2014年度无锡市成人教育协会立项重点课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立项号:CJKZD03)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2001.11

[2]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9

[3]陈乃林主编.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版

[4]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2007.5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入法;初期混乱;对策

刑法修正案(八)明确了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和裁定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也将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也纳入社区矫正适用范围。

同时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该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该办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但是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作为一部快速上马的法律配套实施办法,虽然为全面确立社区矫正制度,进一步完善刑罚执行制度,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专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匆忙制定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现实问题并没有纳入实施办法特别是法院如何参与社区矫正问题而导致各地基层法院具体实施时做法各不相同。在此,笔者仅从基层法院角度下分析法院应在社区矫正入法后如何参与。

一、立法初期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意义

(一)、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是由国家法律明确规定,拥有坚实的法律基础。之前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的依据只有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试点文件,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内容、程序的规定也过于笼统,各部门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明确规定了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和裁定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相应出台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也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这就使得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具有可操作性和严肃性,这是国家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神圣使命。

(二)、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有益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针对不同犯罪分子采用相应的刑罚。这样不仅增强刑罚效能,降低行刑成本,同时也符合现代刑罚理论所认为的,刑罚目的在于报应和预防的辩证统一[1]。之前罪犯被监禁在监狱中, 与社会分离开来,其职业、家庭关系等受到监禁的困扰,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也容易受到一起服刑的其他犯罪人的负面影响。而社区矫正刑则可使一些轻罪犯人特别是未成年犯人避免这种负面影响,防止再次犯罪。

(三)、人民法院作为整个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头单位,对于整个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遵循的是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原则,实行的是法院判决、裁定,检察院、公安、监狱等部门密切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负责的工作模式。法院对于一个接受刑罚人员是否适合采用社区矫正刑的认定,关系到这位人员是否经由社区矫正达到刑罚与教育工作的成败。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既是人民法院在法律框架内依法行使审判职能的活动,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有益探索,不仅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司法的公信度,增强社会稳定,而且还可以促使社会力量对矫正对象关心和支持,自觉营建起一种参与管理、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2]

二、立法初期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当前社会重刑理念普遍影响法院对社区矫正刑适用。

(1)对于人民法院来说,由于犯罪人的行为给社会及公众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为惩戒并借以平复和安抚被害人与公众的伤害及愤怒情绪,广大群众纷纷要求对犯罪人苛以严厉的刑罚。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普遍压力较大,在社区矫正入法初期不敢轻易适用社区矫正刑,这导致现阶段我国监禁

刑所占比例很大,社区矫正刑所占比例很小。笔者感到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刑罚重刑主义影响较深,导致法院较少适用社区矫正刑。

(2)对于广大居民来说,对犯罪怀有的仇恨或恐惧心理,使他们往往希望国家对罪犯严加惩处,并将其置于与世隔绝的地方进行改造,因而特别抗拒社区矫正这种类同“放虎归山”的刑罚方式,特别是这些闻之色变的“老虎”还要继续生活在他们的周围,广大居民往往会持一种抗拒心理。而社区矫正刑的判处往往需要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这时广大居民往往不愿意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导致评估意见报告不能真实反映相关人员的社区危害性程度,影响法院作出公正、客观的判决或裁决,这也就说明如今社区矫正刑的社会基础还不成熟。

(二)、当前阶段法院难以实施审前社会调查并采纳调查结果。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但是在现阶段实践中实践中,该制度除在未成年犯中运用较为普遍外,成年犯中很少运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施审前社会调查与法院审限可能存在冲突所致。对被告进行社会调查和影响性评估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若对每一个可能判处非监禁刑的被告均委托社区矫正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则审限难以保证。刑事审判一审案件审限仅一个半月,延长审限则需上级法院批准,在社会调查结束后再行审理,往往导致超审限。因此,如何将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与审限制度很好地衔接起来,现行阶段困扰法院的问题之一。

(三)、当前法院对于如何参与社区矫正的矫正阶段有分歧。

有人认为法院应该直接配合社区矫正组织从事教育转化工作,认为这是注重延伸审判职能,充分发挥法院审判的威慑力的体现,可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因此当前有些法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摸索了一些方法参与社区矫正:比如有法院规定判处社区矫正刑相关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写出书面材料,到法院汇报,法院可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矫正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造;有法院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家庭、社区、学校进行跟踪回访,通过回访教育,增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防止再次犯罪;有法院出具社区服务令,要求社区矫正分子按规定参与社区服务等等。[3]但也有人认为法律没有授权法院负责社区矫正的后续矫正阶段,那么既然没有权力,也就无权参与。法院掺和到缓刑少年的矫正工作之中,表面上看是打破分工,加强协同。但将来如果因为工作忙等客观原因,法院一旦无暇过问社区矫正人员,就会留下执法空档,容易形成“都管或都不管”的混乱局面,这势必影响仍然脆弱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常开展。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法院参与社区矫正措施不得力,执法不当,造成矫正人员矫正效果不佳,由于无相应法律限制,难以追究法院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4]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作为一部快速上马的法律配套实施办法,并没有就社区矫正中司法行政机关、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之间的分工协作做一个明确的规定,导致社区矫正在入法之初操作有一定混乱性。

(四)、《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出台初期尚未建立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建立社区矫正人员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共享。然而就现行的社区矫正实践来看,由于技术条件不成熟,立法之初各单位分工不明确等原因,社区矫正组织和法院之间尚未建立这样的工作联系。在得不到信息反馈的情况下,一些法院只有通过对矫正对象进行回访的方式才能了解社区矫正情况。但是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法官的回访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社区矫正相关人员,对于被判处社区矫正刑的大部分罪犯,法官对其适用社区矫正的效果无从掌握。这样法官便不能总结经验,很难把握社区矫正刑适用的宽严程度。[5]

三、立法初期法院如何参与社区矫正。

(一)、立法初期,人民法院要加强与司法行政机关沟通与合作,尽快出台判前社区影

调查评估操作细则。

人民法院要贯彻社区矫正工作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原则,对于可能判处社区矫正刑的被告均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调查,一方面要尽力缩短调查报告出具时间,必要时可以要求被告人家属提供一些不会影响调查影响报告公正性、真实性的证明报告等;一方面也可以是从审限方面入手,将出具调查影响报告时间排除在审限之外。目的是将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与审限制度很好地衔接起来,扩大社区矫正刑的适用范围。

(二)、法院作为整个社区矫正工作的起点应该严格把关,逐步推广社区纠正刑的适用程度。

就目前试点情况看,司法行政部门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但人民法院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起点,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成败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整项工作的起点,人民法院应该严格按照社区矫正工作要求,准确适用刑事法律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充分运用社区矫正刑中的管制、缓刑制度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转变社会重型理念,克服压力,逐步推广社区矫正刑在刑罚总量中的比例。[6]

(三)、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相关人员交接上尽量实现无缝衔接以防造成脱漏管。

首先在告知矫正对象方面,法院应当做到当庭宣告实施社区矫正并告知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让矫正对象明白什么是社区矫正,如何接受社区矫正,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到公安机关和司法所去报到,如果违反社区矫正将受到何种刑罚等。

其次实践中经常出现社区矫正机关好不容易接到法律文书但矫正对象却未按期报到的情况,特别是无工作单位或无固定居住地址的矫正对象,常常因交接方面的不顺畅、不衔接,出现社区矫正刑人员法院无法控制,公安机关无法控制,基层司法行政组织无法控制的“三不管”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法院一方面应该及时送达法律文书给相应的司法矫正机构,让这些机构做好接收准备。[7]另一方面法院应该利用法院的震慑力,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利用法律的威严和判决社区矫正的教育性来引导社区矫正相关人员按时报到,接受社区纠正改造。

再次,法院决不能一判了之,再送出相应法律文书之后,不能坐等送达回执回到法院。法院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在限定报到期满后迅速与相关人员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机构联系,确保该相关人员已经按时报到,接受社区矫正,才能将案卷整理归档。

(四)、人民法院要加强与基层社区矫正小组沟通合作,实时针对社区矫正相关人员矫正表现作出相应裁定,维护法律严肃性。

人民法院在具体协调、落实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中时,要始终注意加强与司法行政机构、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社区矫正机构的联系,对于上报假释以及社区矫正中表现突出的可以予以减刑的缓刑对象的有关法律适用和评定标准问题,做到每季度沟通和联系一次,努力确保执法统一。[8]这样不仅体现了权力制衡,更提高执法效率。同时法院可以根据减刑规律,要求社区矫正组织将被矫正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将相近情况对象归入一类,相比对照,即对在社区矫正中表现突出的缓刑甚至是假释对象要进行重点考察,建立相对规范、严格、透明的考察制度,这样不仅展示法院裁决的公正,也有利于社区矫正分子积极表现,争取对他们的依法减刑。同时通过相互的对应比照,对于表现普通的社区矫正相关分子,可以要求基层社区矫正组织、矫正小组对该对象训勉谈话,警示教育。对于在社区矫正当中,有严重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的罪犯,则应依法处理,从而规范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奖惩制度。 (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

(五)、人民法院要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合作,尽快参与建立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建立社区矫正人员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共享。这个信息交换平台实际就是贯穿整个社区矫正工作,连接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司法行政机构的一个工作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沟通联系作用。这个平台的建立和范围的扩大,将是各部门协同分工合作的基础。届时,检察机关将量刑意见录入平台,法院要求基层司法行政机构出具社区影响评估报告。法院判决或裁定后,可以直接通过信息交换平台抄送法律文书至社区矫正相关人

员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等,确保信息交换无障碍,社区矫正机关相关人员不致进入脱管阶段。

但是现实情况中,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还有莫大阻碍。比如各部门的内外网连接,信息保密问题,技术条件不成熟等原因,全国范围内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尚有较长时间来筹建。但是要意识要这个平台建立的重要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共同努力,尽早完成该平台的建立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剑宇,社区矫正程序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2]李锋,现代司法理念下法院参与社区矫正研究,上海浦东新区法院,2005.

[3]王梅霞,浅析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六期.

[4]杨维立,法院该不该介入社区矫正,《社区》,2007-2下.

[5]田甜,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二期.

[6]肖念华,浅谈社区矫正若干问题——兼论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2007.

篇4

简单地说,社区教育工作者,就是指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它主要由三种群体构成: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其中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是这支队伍的核心和骨干,它与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是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社区教育工作是其固定的专门的职业。从其活动属性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有其专门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业属性。因而这一职业对其从业者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定的专业要求。从这一层面来说,既然有着特定职业的专业要求,其专业化发展就是其本身应有之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兼具社会工作者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的双重属性,而社会工作者和教师是被公认的专业性的职业,由此,社区教育工作者也理应成为一个专业性的职业,而这种专业要求更高和更为广泛。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经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和甄别,以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仅有10余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刘雪莲是较早研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学者,她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问题和需求,并针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马定计、应一也以2007年上海市组织的一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现状,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并从政策制度支持和加强教育培训两个维度,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路径。南红伟以专业化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养的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构成,指出了专业化现状与理想之间差距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应注重政府、社区、个人和理论研究四个方面的结合。黄健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成果,对“专业”和“专业化”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探讨了影响一个职业专业化的各种主要力量,深入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实起点,认为应从政府、学术共同体、专业人员自我及其所在机构四个方面,来促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熊菲以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中美城市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状和差异。基于比较分析的结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乔维德以无锡市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和工作者自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赵彦斌、花月阐述了美国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特色,分析了其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方面的经验,并从专业保障制度、专业组织、专业培训、专业资格和专业道德方面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黄静芝撰文指出,当前的社区教育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体系缺乏、学历层次偏低、高龄化现象严重、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不足和专业发展意识欠缺等问题,分析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策略。王秋芳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从“职业”到“专业”转型的发展策略,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构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培训模式。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回答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专业化、什么是专业化、专业化的现状以及怎样专业化等基本问题,在理论上指明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然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实然于应然之间差距还较为明显。为此,分析探讨影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就十分必要和迫切,这也正是本文成文的原因。

三、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

1.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还未得到相关部门充分地认识我国的社区教育,一直以来主要是靠教育部门在推动。实际上,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有认识,这从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可以看出来。早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就指出,要健全管理队伍,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进一步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制定岗位规范,开发培训课程,建立培训中心。2013年3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又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教职成司函〔2013〕35号),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分类及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根据教育部这一系列文件的要求,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细则,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提供了依据,奠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然而,社区教育毕竟是个大教育的观念,它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范畴,涉及劳动、民政等多个部门,仅靠教育部门孤军奋战,必然陷入难以推动的困境。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由于缺乏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而未能在实践层面有效地展开,使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

2.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缺少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

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加强立法和建立政策制度保障,是社区教育取得发展成功的经验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有着相对完备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主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和鼓励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提升。这些政策和法律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从业资格和专业培训等内容作出了规定,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再比如韩国,韩国于1999年制定了《终身教育法》,并专章对终身教育士的资格获取、工作任务、教育培训、工作分配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体制障碍早已暴露出来且日益加剧,而有关终身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虽经多次提起,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并殃及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进程。《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我国大陆第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成文立法,开创了地方终身教育立法的先河。该法的颁布对推动地方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该法内容与原则方面的不够完善,不少与终身教育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对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区教育工作者等,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从而导致在实践层面困难重重。在现行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强制措施和相关部门认识不足,我国有关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缺位严重。只有教育部门在唱独角戏,难以统筹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来共同推动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笔者在与社区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交流中发现,大部分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对于在更高层面出台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认定、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需求。社区教育机构的领导也对此表示出强烈的关注,希望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聘任、考核、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层面政策制度的缺失却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十分薄弱

当前的这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基础十分薄弱,这也是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从数量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配备在总数上明显不足,但其由于工作职责广、服务对象众、工作任务繁杂,每天都要疲于应对各种工作事务,无暇参与各种专业化的培训和研究社区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其次,从来源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主要是从其他部门转行而来,绝大部分人员缺乏与工作相关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加大了其专业化发展的难度;第三,从年龄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年龄的老化,导致这支队伍总体自我专业发展的意愿不强烈;第四,从学历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学历水平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师队伍明显偏低,导致了这支队伍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能力欠缺;第五,从流动性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流动率较高,从业年限较短,队伍的稳定性不足,不利于专业化队伍的形成。总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之薄弱,对其专业化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从以上论述来看,整体而言,阻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因此,针对这些症结,须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1.制定法律法规,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予以确认,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否则,在各部门职责不明、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身份模糊的情况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必然会遭遇合法性危机。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提出应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可见,关于立法工作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国外的实践经验也证明,立法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社区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其中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入职要求、职责权利等内容,使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获得合法性的角色定位。在法律法规出台的过程中,各级各类社区教育的研究机构、业务指导机构、办学机构应强化自身的政策咨询职能,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立法的各项筹备工作,促成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的早日出台。国家层面出台法律法规,由于涉及面较广,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因此酝酿周期难免较长。为了应对社区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各省可以根据本省社区教育的实际,先行制定省级层面的法律法规。一来可以解燃眉之急,二来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方面,可以学习上海的经验。《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于2011年5月正式实施,条例对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入职资格、职务评聘、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的出台,解决了专职人员的岗位晋升、专业发展与公平待遇问题,为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律法规由于其普适性和高度凝练性,它只能从宏观上作出概括性的规定。因而,实践层面,还需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形成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数量配备、岗位要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出台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超越教育部门的范畴,方具有实践上的执行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市县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办法,在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挂帅,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终身(社区)教育委员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整合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具体说来,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应主要涵盖:(1)岗位资格制度。建立岗位资格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从职业走向专业的重要标志。(2)职业准入制度。聘用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人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3)专业职务晋升制度。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称评审系列,提供明晰畅通的渠道,是稳定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关键。(4)进修培训制度。强化队伍的培训,明确培训的时长和要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常规性和实效性。

3.加强培养和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点

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大部分是从民政、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等部门转行而来,因而普遍缺乏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知识和能力素养远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培养的层次。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各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依托大学开设学科专业来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而我国大学尚未开设社区教育方面的专业,仅少数大学在其他学科门类下设立了社区教育的研究方向。我们应该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广泛依托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终身教育或社区教育方面的本科专业,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设立该方向,并科学地设置相关学科课程,寻求积极的培养方案,从源头上解决社区教育工作者学科知识缺乏、专业素养薄弱的问题。在高校开设专业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虽然解决了源头上的问题,但毕竟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眼下,加强对当前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是首要选择。从目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现状来看,虽然各地都不同程度地组织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但由于专业伦理和专业标准同一性的缺失,和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往往流于表面,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加强队伍的培训,首先是要建立同一性的专业标准,明确专业知能要求,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其次,培训要有系统性,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开展系统完整的培训;第三,培训工作要常态化,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开展,明确培训的时长和频率;第四,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交流研讨、学术报告、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第五,培训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岗位性质,开展分类分层培训;第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培训评价考核机制,提升培训实效。

4.加强自我学习,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篇5

关键词:项目驱动;网页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32-02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Project Driv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he Course of Homepag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 Lei

(Hena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50, China)

Abstract: Homepag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Course is one of the practical courses in the major of compute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or Web designer has broad employment prospects, the students learn this course with high interests. Bu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ve many limitations. The project driv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he course of Homepag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can greatly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roject driving; homepage design; reform of curriculum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目前高职院校中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是一种借助于具体项目的实施来达到一定教学效果,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高职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基本理论较少,实践性非常强,课程以其生动,活泼,实用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在本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验项目中,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配合协作能力,形成自己对网页设计的独到见解,能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难得的项目开发经验,提高的就业竞争力。

1 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知识少,实践性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教授学生怎样使用设计软件,指导学生完成具体的制作、设计等任务。可以说本课程的最终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网页设计软件,能独立或协作设计制作完整的网站。

高职院校中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理论和实践并重,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1~2个学时讲解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用对等的学时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多采用:① 让学生浏览、观察若干目标网页设计实例;② 按步骤向学生讲解,分步完成作品的设计;③ 总结操作步骤,回顾重点、难点。也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分析问题”的3步走方法,其实质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被动,教师讲解的时间太长,在听课过程中思想难以长时间高度集中,真正能记住的只是单一的例题。在上机实践时,往往只能做出简单、孤立的小模块,不能看到整体的网页设计效果,无法独立制作完整的网站作品。可见,在本课程中采用传统的3步走的教学方法局限性很大。

2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思想、特点

2.1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思想

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思想是:通过将社会上真实的工程项目案例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设计对课程整体知识结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促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形成具有学科迁移价值的问题求解策略和团队合作精神。

2.2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红线,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依托。① 以项目为红线,要求所选的项目是真实的或近似真实的工程项目,选择的项目要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可操作性强。②以学生为主导,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或是协同配合完成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项目案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挖掘学习潜力。③以教师为依托,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设计和选取适合学生,紧贴社会需求的工程项目,引导学生置身于尽可能真实的项目情景之中,配合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的设计,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

3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整体设计

3.1 项目的设计要求

为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涉足各种各样的实际工程项目,教师必须准备丰富的项目储备和标准化项目案例,设置商业设计公司中需要的所有技术岗位,同时,还要求紧贴学生所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适当有所提高。这样既能使学生快速上手,迅速的进入特定的项目开发组,又能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攻克难关的快乐,使学生在近似真实的商业项目开发环境中进行项目开发,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3.2 项目小组的划分

项目小组的划分是关系到整个项目完成效果和能否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快乐、主动的参与到项目中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好有坏,对网页设计中各个模块设计的掌握程度各有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对网站框架设计、flash、网站美工等静态网页设计技能掌握的较好,有的则对JavaScript、VBScript、PHP等动态网页设计技能掌握较好。因此,项目小组的划分方式为学生自愿结合,每小组的人数根据项目大小和复杂程度的不同有所变化,以4-6人为宜。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又能保证每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特长。

3.3 项目的具体设计

项目的具体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关键,项目设计的好坏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项目的最终完成效果。因此,既要求项目设计包含网页设计课程中主要的知识点,功能模块和常用的设计方法,又要求项目的设计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难易适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笔者根据多年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经验,选择了当前热门的“网上书店”项目作为项目具体的案例。(见表1)

3.4 课程学时的设置和考核方式

3.4.1 课程学时的设置

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具体的实施项目,笔者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学生上机并重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教师讲授占20%,学生上机操作占80%的课时设置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授课学时。这样的学时设置,既能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又能保证教师在学生进行项目设计时和学生交流、沟通,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4.2 课程的考核方式

笔者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制定的考核方案为:总分100分,其中,理论20分,上机操作(项目设计)70分,考勤10分。在具体的考核中,采用项目展示和小组答辩的方式,答辩小组推选代表进行项目展示和答辩,其他小组的成员作为评委,对答辩小组进行测评和打分,学生评委所打的分数占上机操作分70分的40%;教师对小组进行能力行为评定,通过观察小组成员的平时的表现,分析、评价其在小组中负责的项目模块和所具备的工作能力,给予恰当的分数,教师所打的分数占上机操作分70分的60%。每位学生的最终考核分数为:理论分值+学生评委分数×40%+教师分数×60%+考勤分数。通过上述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使每个项目小组都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及协作精神的项目团队,并形成以项目考核为核心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

4 总结

自从该教学方法实施以来,学生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们普遍反映: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所学习制作的项目案例也是当前主流网页设计公司通用的网页设计方法,在学校就能学到走向工作岗位时才能接触到的项目开发经验,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胡必波.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2] 危立辉.项目驱动式单片机实验教学探讨[J].科技文汇,2010,11(下旬刊).

篇6

关键词:社区;成人教育;互动机制;发展;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47-01

随着20世纪国外“社区大学”的教育理念传入中国,加上近年来我国“全民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政府和社区组织更加重视社区教育的开展。加强社区成人教育,实现社区发展与成人教育互动机制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促进社区发展,而且能够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全民“终身学习”思想的发展和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内涵

社区成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对特定社区的成年人进行各项教育的活动。社区成人教育是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有机结合的产物。社区成人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以社区发展为目标进行的成人教育活动和以社区成员自身需求进行的知识类教育培训。社区的发展则是指在全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下,通过社区整体的创新实现社区经济和社区文化进步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社区成员和政府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社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最终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关系

社区成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互动性表现在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相互作用上,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一方面,社区成人教育可以促使社区成员中成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最终使社区管理变得更容易,社区整体得以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决定了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水平,社区的发展给社区开展社区成人教育活动提供了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帮助。具体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社区成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推动力

成人可以说是社区进行管理和发展的直接参与者,成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区发展的程度。社区的成人教育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等;同时,社区成人教育还对社区的整合起到了强化作用,减少了我国近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分化作用。一方面,无论是从制度性还是功能性上来说,社区成人教育都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另一方面,社区成人教育的开展,提高了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既为社区组织和创新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能,也为社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2. 社区的发展是社区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各项职能逐渐向社区转移,这就对社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区的成员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使社区成人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同时,社区的发展为社区成人教育提供了推动作用,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社区成人教育的规模,社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项创新,最终又服务于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

三、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互动机制的实现

1. 营造良好的社区成人学习氛围

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互动机制的实现需要营造良好的社区成人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激发社区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社区成人学习的自主意识。要想激发社区成人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就需要明确社区成员中成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并找到不同成人在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和变化规律,并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手段进行引导。社区成人教育还应当以社区成人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通过开展能激发社区成人兴趣的活动和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来满足社区成人的需求,激励社区成人的受教育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社区成人学习的内容,为社区成人提供与所学内容相对口的工作机会,使社区成人在接受教育之后有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从而发挥激励的最大效果,营造社区成人教育学习的良好氛围。

2. 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在社区成人教育中,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当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在进行社区成人教育的时候充分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及时帮助每个接受社区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真正发挥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在社区成人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3. 将社区成人学习制度化

要想更好地激励社区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不断建立健全社区成人教育体系,将社区成人教育制度化。同时,要不断改进发展模式和制度,建立社区成人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成人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发展与社区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要想实现社区发展与成人教育的互动机制,就必须营造社区学习的良好氛围。因此,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导,社区成人教育也应当制度化,社区成人教育的课程更应当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社区发展与社区成人教育互动机制才能更加完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关键词:地点推荐;社交关系;地理因素;GSMF算法

DOIDOI:10.11907/rjdk.171342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5003405

0引言

近年来,随着Web2.0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地理信息系统已成功实现,如Google公司的Google Earth、微软的MSN Visual Earth等,位置服务和在线社交网络趋于融合,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LBSNs)[13]也在日益兴起,如:Foursquare、Facebook等。用户通过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平台以签到的形式分享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探索的兴趣地点和各种信息。通过对这些丰富的签到信息进行挖掘,可以将其与用户的其它特征结合起来,形成基于用户的历史记录的兴趣库。用户既可以通过兴趣库为其他用户(如朋友)推荐自己感兴趣的位置点和社交场所,并且也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分析用户的兴趣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目前,在已有的推荐算法中,较为普遍的是通过用户的历史签到记录寻找相似用户来进行协同过滤推荐。然而,由于用户签到数据存在严重的稀疏性问题,相似用户的识别一直很困难,导致已有的地点推荐方法效果都不好。为了提高推荐效果,有研究中采用一些签到的辅助信息,例如用户的社交信息[45]、地理位置[6]、情景因素[7]。然而,基于已有工作而建立的模型大多都只是从某一辅助信息出发,假设推荐对象之间相互独立,从而建立一种静态模型,忽略了相关辅助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许多应用场景下对最终推荐效果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推荐结果不准确。

为了能更好地对推荐过程进行建模,从而体现出推荐对象间的关联关系对推荐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的基于矩阵分解的经典推荐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解决现有问题的新思路――融合地理位置和用户社交关系的兴趣点推荐算法,即Geographical and Social Matrix Factorization(GSMF)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关主流算法相比,该算法在推荐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上得到了有效提高。

1相关研究

Ye等[8]受基于好友之间分享较多共同兴趣的观点启发,深入研究基于LBSNs的地点推荐方法中用户之间的好友关系,通过分析来自Foursquare的数据集,发现好友关系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强关联性,进而提出一种基于好友关系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该方法通过概率模型体现好友社会关系对地点推荐的影响。Gao等[9]在LBSNs中将矩阵因式分解与位置和社交影响力融合起来进行研究,将社交信息、地理影响力融入到一个广义矩阵分解的框架中,他们将用户在位置上的签到概率模型作为多中心高斯模型来捕获地理影响力,该方法能够有效改进推荐性能。

Cheng等[10]通过22万用户收集2 200万个签到数据,并从分析空间、时间、社交和文本等相关用户足迹几大方面定量评估用户移动性模式,发现:①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用户遵循“Levy Flight”移动模式并采用周期性的行为;②地理和经济限制条件影响着移动的模式和用户的社会地位;③与签到相关的基于内容和情感的微博分析能够为更好地理解用户参与这些服务并提供更加丰富的语境来源。Ye等[11]考虑到地理位置的影响,通过假设签到概率和地理距离是幂律分布的,从而取得良好推荐效果。然而,用所提出的协同过滤方法在解决大规模数据集时存在时间耗费较长等缺点。Cheng等[12]将用户社交关系融入概率矩阵分解框架中,但是他们首先通过建立用户在位置上签到的概率模型,继而才将社交信息和地理信息融入一个广义的矩阵分解模型中。Liu等[13]主要从地理的角度,因近邻地点往往有着相似用户的兴趣爱好,所以将地理位置融入矩阵分解模型中,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用户喜好。Brent Hecht等[14]对Twitter用户资料中与位置领域相关的用户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用户的国家和地区事实上能够很容易精准确定,从而表明通过用户的隐含信息揭示位置信息与用户偏好之间的联系。

然而,利用辅助信息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时间耗费较长,单一信息利用矩阵模型进行推荐的方法其推荐结果不准确。鉴于此,本文融合多因素利用矩阵模型推荐的新思路能够实现更高效的推荐。

2GSMF算法模型

兴趣点的矩阵分解,特别是针对隐式数据的矩阵分解的引入很重要,因为这不仅能够帮助理解如何在给定位置信息情况下推荐兴趣点,而且可以帮助解释为何对于空间聚集效应的建模可以应对来自于矩阵分解稀疏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可能会提升位置推荐的性能。为此,本文综合地理位置和用户社交关系两种因素,提出一种基于地理位置和用户社交关系的矩阵分解模型的兴趣点推荐算法――Geographical and Social Matrix Factorization(GSMF)算法。

2.1地理位置建模

用户在兴趣点的签到记录包含着许多物理信息,因此引用了文献[11]中一个真实数据集的用户签到活动空间分析,该数据集是众所周知的Foursquare数据集。文献[11]中距x和用户兴趣点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横轴表示用户距离常居地的距离,纵轴表示在此距离上签到记录所占比例。线性部分占近90% 的签到记录,显示了用户签到距常居地一般都很短,这也就形成了常居地附近地点类簇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地理影响,可以直观地作如下解释:①人们往往访问的兴趣点接近于他们的家庭或者办公室;②人们可能对某个兴趣点周围的兴趣点也很感兴趣,即使该兴趣点距离其常居地较远。因此,用户的签到地点往往是形成地理集群区域。根据用户签到的地理集群现象可以进行精确的兴趣点推荐。下文将根据该现象研究地理位置对用户签到行为的兴趣点推荐有何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地理位置进行兴趣推荐建模。如上分析,用户大多数倾向于在离常居地近的地点签到,因而本文只对距离当前用户常居地近的兴趣点进行考虑,对于过远的地点则不加以考虑。

将用户和地点映射到一个共享的潜在空间,矩阵分解能够有效估计大多数近乎所有地点的整体关系。然而,经典的矩阵分解忽略了地理近位置之间的强关系。从用户签到表中分析得到,最近的近邻地点更倾向于分享共同的用户。受这一观点的启发,本文提出用户ui对地点lj的偏好可用其对地点lj几个近邻地点的偏好表示,设R=ULT,因此本文修改i,j如下:

rnewi,j=αuilTj+(1-α)∑lk∈N(lj)sim(lj,lk)uilTk(1)

其中,i,j是矩阵中的一个元素,α∈[0,1],是一个加权参数,用于控制近邻地点的影响。该算法认为由于人的行动所限制,只考虑离当前用户近的地点。比如,用户在北京旅游,系统推荐厦门的旅游景点给他,那他是不会接受该推荐的。因此算法提出了一个距离限制的变量:N,N(lj)是地点lj的N组邻近的地点,在实验中,根据经验值设置N=10,如果待推荐的地点不在用户当前位置的N(lj)中则不考虑该地点。N可以根据用户或者应用需求进行设置。

sim(lj,lk)表示近邻地点lk在地点lj地理位置的权重,据前人研究表明,地理邻近的的相似位置往往会有同一用户的访问,其可用如下的高斯函数来表示sim(lj,lk)两个地点的相似度。

sim(lj,lk)=11+D(li,lj)σlk∈N(lj)(2)

其中xj、xk分别表示地点lj、lk的地理坐标(经度和纬度),σ用来表示真实距离到地点位置相似度的放缩关系,设置为1。

本文方法不同于文献[9],本文考虑地点lj附近的近邻地点N(lj)之间的关系,用户ui对地点lj的偏好是由ui、lj和N(lj)决定。然而,文献[9]用户ui对地点lj的偏好预测是由地点lj与用户ui访问过的地点L(lj)之间的距离来预测的。一般地,N(lj)和L(lj)是完全不同的或者有很小的重叠,这是因为用户ui签到的地点只占到很小的比例。因此这两种方法是由不同的地理位置来建模的。文献[13]中同时考虑到了地点更远的一些区域,而本文只考虑用户一定范围的区域,另外融入用户社交关系进行多因素预测。

2.2用户社交关系建模

文献[18]表明,大多数用户倾向于朋友对他推荐的东西,由此可见,朋友之间推荐的信任度非常高,因此社交影响对推荐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通常用户间的社交因子可以通过他们是不是好友来决定。但是可以发现,社交网络上的用户并非与其所有好友的签到行为具有相似性,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好友可能有很多,但兴趣品味相一致的只有少数几个。文献[19]提出好友间的社交因子还与他们的共同好友相关。

用户ui与其朋友uf之间的相似度因子s(i,f)由他们是否为好友和他们的共同好友计算得到。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s(i,f)=η×i,f+(1-η)×|Fi∩Ff||Fi∪Ff|(3)

其中,η∈[0,1],是一个可调节参数。i,f表示用户ui和他朋友uf是否为好友关系,若是好友关系则i,f=1,否则,i,f=0。Fi是用户ui的朋友数据集,Ff是用户uf的朋友数据集。

基于用户的朋友之间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将这一因素融入矩阵分解模型中。因此,本文添加社交因素进一步优化矩阵分解模型如下:

minU,L12||W(R-)||2F+λ12||U||2F+λ22||L||2F+λ32∑mi=1∑f∈Fis(i,f)||Ui-Uf||2(4)

2.3GSMF推荐算法

根据前面考虑的两种因素,本文将地理位置和用户社交关系这两个因素融入矩阵分解模型中,提出GSMF算法。该算法不仅考虑了推荐地点与用户当前位置的距离,同时也能根据用户的社交关系使推荐的效果更好。

将上文中加入地理因素的式(2)和加入社交因素的式(3)带入式(4)中,得到GSMF算法的最小化加权正规化的平方误差损失公式优化如下:

minU,LY(U,L)=12||W(R-ULTPα)||2F+λ12||U||2F+λ22||L||2F+λ32∑mi=1∑f∈Fis(i,f)||Ui-Uf||2(5)

其中,W∈Rm×n是一个权重矩阵;是两个矩阵的Hadamard乘积;Pα=αI+(1-α)PT,I∈Rn×n是单位矩阵;P∈Rn×n,且Pj,k=sim(lj,lk)。s(i,f)是用户ui和他朋友uf之间的相似度因子。λ1、λ2是控制用户和地点矩阵的权重参数,λ3是控制社交关系的权重参数。||U||2F、||L||2F分别用来控制用户和地点的过度拟合。

由于目标函数存在多个变量,可以用一个合适的算法来得到这两个变量U和L。其核心思想就是固定其它参数变量,使目标函数最小化。该算法将会保持更新变量直至收敛或者达到最大的迭代次数。

3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过程如下:搭建实验环境、介绍实验数据集、进行算法验证。实验使用了Foursquare以及Gowalla两个数据集,分别从准确率和召回率两个方面对不同的算法进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准确率和召回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GSMF推荐算法是有效的。

3.1实验数据集与实验环境

为了验证推荐算法的准确性,对于两个数据集都进行预处理,都仅保留了每天至少访问5个位置的活跃用户。同时将各种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来学习或训练推荐方法中的相关参数,测试集用来验证推荐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都有评分数据,按一定的比例随机地将两个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本文实验中按 8:2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地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本实验使用的Foursquare数据集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计算机学院采集提供。Foursquare数据集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用户签到记录数据、用户的常居地数据以及用户的好友关系数据。在这里面,边(好友关系)的数量为47 164条,朋友关系数据中节点数量(用户)为11 326个,签到数据的数量是1 385 223条。Gowalla稻菁包含的签到数据为456 988条,用户数量为10 162,地点个数为24 250。

本文实验环境为:Windows7(64位)操作系统,4GB DDR3内存,Intel CPU i3 M350 2.27GHz CPU,实验程序使用Matlab2014版本。

3.2评价指标

在本文中,使用准确率和召回率作为位置推荐的评价指标[1112]来评估 top-k推荐的性能。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用P@k和R@k来表示。对一个目标用户ui,P@k表示前k个被推荐的兴趣点会包括多少比例的测试访问地点。R@k是指前k个被推荐兴趣点中有多少比例是这个用户访问过的。LT(ui)表示用户ui签到过的地点,LR(ui)表示前k个被推荐的兴趣点。P@k和R@k定义如下:

P@k=1|T|∑ui∈T|LT(ui)∩LR(ui)|k(8)

R@k=1|T|∑ui∈T|LT(ui)∩LR(ui)|LT(ui)(9)

其中,T表示测试数据中用户的数量。在实验中,选择P@5、P@10、R@5和R@10作为评价指标。

3.3对比算法设计与参数设置

①USG:文献[11]提出的融合用户偏好、地理影响基于线性融合框架的POI兴趣点推荐算法;②MFSR:文献[18]提出的模型,将用户的社交网络关系考虑到推荐模型中,此方法没有考虑产品之间的联系;③PMF:文献[20]提出的概率矩阵分解方法,此方法也没有考虑产品之间的联系;④MGMMF:文献[12]提出的通过多中心高斯模型来捕获地理影响力,继而把社交信息和地理影响力融入到一个广义矩阵因式分解的框架中。

k的值分别设置为5、10。每改变一次k值,为每一个算法计算准确率P@k和召回率R@k。在实验中,考虑实验的效果和有效性,设置隐式空间维数r为200。λ1、λ2是控制用户和地点矩阵的权重参数,通过交叉验证设置为0.015,λ3是控制社交关系的权重参数,设置为0.01。由文献[12]可知,当只考虑距离用户近的地点时,公式(1)中的地理位置权重α在为0.4时推荐效果最佳,因此本实验设置α为0.4。

3.4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1:不同特征向量维度下的算法比较分析。

如图2和表1可知,真实的Foursquare数据集和Gowalla数据集表明,由于分别加入对社交关系影响和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PMF算法、MFSR算法和MGMMF算法比较而言,无论是在准确率还是召回率,都有更好的结果。因为MFSR算法是在PMF算法中融入了社交因素,而MGMMF算法是在PMF算法中融入了地理位置,同时该算法采用多中心高斯模型来对地理位置进行建模。而本文算法由于同时融合上述2种因素,相对于MFSR算法和MGMMF算法,在Foursquare数据集上(k=5)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7.2%和16.6%,召回率分别提高了35.7%和11.8%,在Gowalla数据集上(k=5)准确率分别提高了30%和18.2%,召回率分别提高了36.6%和9.3%。而且本文提出的算法对地理位置建模和社交关系建模上都采用广义矩阵分解的模型,因此无论是准确率还是召回率,与USG算法(采用线性融合框架)相比,在Foursquare数据集上(k=5)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提高了6.06%和5.56%,在Gowalla数据集上(k=5)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提高了4%和-3.52%。这个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虽然没有十分显著的提高,但是进一步说明地理信息和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信息对传统协同过滤算法精度的提高起着较大作用,同时说明基于矩阵分解模型的推荐算法优于基于线性融合框架的推荐算法。

实验2:不同稀疏度下的实验结果比较。

为了研究数据稀疏对算法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原有的Foursquare数据集进行数据清洗,分别去掉10%、20%、50%的签到记录,这样得到了3种不同的稀疏度,再按照标准情况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可以看出,数据稀疏情况下,融合多种影响因素的协同过滤算法比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更能对好的推荐效果起主要作用。

本文在得出数据稀疏情况下算法的平均准确率后,与标准情况下的结果作比较,算出准确率降低的比例。数据稀疏情况下算法准确率降低比例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到,算法PMF的准确率下降最多,GSMF下降最少。GSMF算法在准确率上的降低比例相比USG算法降低了31%,能够更好地处理数据稀疏的状况,这说明基于矩阵分解模型的兴趣点推荐算法比线性融合框架在数据稀疏情况下有更好的推荐效果。

4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兴趣点推荐过程中考虑推荐对象的社会信息和地理信息的方法,并给出了将它们相结合的基于矩阵分解模型的推荐框架。真实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推荐对象的社会信息和地理信息在推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提高推荐精度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另外,在兴趣点推荐框架中,基于矩阵分解模型比基于线性融合模型框架更加高效。

未来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解决数据稀疏、冷启动问题等给本文方法带来的挑战,并且研究如何将更多的信息,如时间信息、评论信息等加入到基于矩阵分解模型的推荐框架中,以进一步提高推荐效果。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BACKSTROM L,SUN E,MARLOW C.Find me if you can:improving geographical prediction with social and spatial proximity[C].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North Carolina,2010:6170.

[2]SCELLATO S,NOULAS A,MASCOLO C.Exploiting place features in link prediction o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17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ACM,San Diego,2011:10461054.

[3]MONREALE A,PINELLI F,TRASARTIR R,et al.Where next:a location predictor on trajectory pattern mining[C].In: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ACM,Paris,2009:637646.

[4]ZHENG V W,CAO B,ZHENG Y,et al.Collaborative filtering meets mobile recommendation:a usercentered approach[C].AAAI,2010:236241.

[5]MA H,ZHOU D,LIU C,et al.Recommender systems with social regular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ACM,2011:287296.

[6]ZHENG V W,ZHENG Y,XIE X,et al.Collaborative location and activity recommendations with GPS history data[C].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2010:10291038.

[7]李ィ陈毓芬,李萌,等.基于情境的POI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40(6):829833.

[8]YE M,YIN P,LEE W C.Location recommendation for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SIGSPAT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CM,2010:458461.

[9]GAO H,TANG J,HU X,et al.Contentaware point of interest recommendation o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AAAI,2015:17211727.

[10]CHENG Z,CAVERLEE J,LEE K,et al.Exploring millions of footprints in location sharing services[C].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ACM,2011:237246.

篇8

关键词:1990年代以来;美国;社区学院成人教育;机制

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史表明,成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教育体系中非常活跃的部分。在美国整个教育系统中,成人教育是规模最大、办学形式最灵活多样、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种教育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教育系统自身的变革,成人教育有了质的发展。社区学院不断地为广大成年人提供新的信息、扩充新的知识,使他们能够达到新技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美国的成人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成人教育体系之一。

一、1990年代以来美国社区学院成人教育机制发展与完善的社会背景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高科技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以及快速传送新技术的信息网络的建立,使得美国大多数工作岗位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雇员的培训、再培训和再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这也使成人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其不再仅仅是那些有条件的成年人追求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而变得日益与成人的工作息息相关了。

第一,工作岗位日益计算机化。随着计算机在美国的普及,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作岗位,因而成人接受计算机培训的人数呈增长势头。

第二,由于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一个人现已掌握的劳动技能很快会被淘汰,对于诸如大学教授、医生、建筑师这样的专业性职业者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已不像以前那样可以终身受用,而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第三,快速的技术更新造成了新工种的产生以及旧工种在性质上的变化。仅在1996年计算机应用及软件、通信和娱乐新技术领域就产生了40多万个工种。很明显,新工种集中在那些对其职工学历要求更高的领域。不仅新工种要求更高层次的教育,老工种也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对从业者的学历还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事实表明,一个公司的人员素质是该公司最具竞争力的因素。高素质的雇员队伍不光意味着雇员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更需要他们在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方面有所增强,以便他们能够自行解决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对成人教育及职业培训的具体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出台新的策略以促进成人学习者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发展。

二、1990年代以采美国社区学院成人教育机制发展与完善的实际状况

(一)多类型的教育形式

美国社区学院以社区为依托,又充分服务于社区,把为正规大学的预科教育同为社区服务的各种培训结合起来,以开放性办学来满足当地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教育需求。例如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学院成人教育有四种形式:一是转学教育:这类学生主要是没有考取一般四年制大学的,先在社区学院学习1―2年,然后到马里兰大学或其他大学攻读学士学位,他们在社区学院所修的学分是被承认的。一般每个社区学院都有几个相关大学,承认其学分并接受其学生,这种教育方式给成人创造了到大学深造的机会。二是大专类教育:主要是两年制大专生,学分修满后可以获得大专学位。例如蒙哥马利学院就有45个学科可授予大专学位。以上两种为学历、学位教育。当今的美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工作性质、手段和内容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出于自己谋职发展的需要,感到有必要重新回到学校学习。1996年有资料表明,25岁至35岁的美国公民的平均工资,受过高等教育比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男性高出57%,女性高出60%。这就使得约有1/4的美国人通过成人教育来重新获取学位。

另外两种为职业证书教育和短期培训。这是美国成人教育中颇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取得学历文凭是受教育者的主要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这种状况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美国成人教育强调的是“终身教育”。现在,人们参加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得文凭,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目前,美国每六个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个在学校进修或攻读学位,且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最近的调查统计,在总共六种成人教育活动中,人们更多地参加与工作有关的课程和个人发展课程。参加与工作有关的课程占成人总数的23。1%,参加个人发展课程的占成人总数的22.8%,参加中等教育后学历文凭计划的只占9.4%。这类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灵活性,主要反映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上,一切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快速性,从信息反馈到开班,时间很短。如接受职业证书教育的学生在蒙哥马利学院可以通过几个月或一年的学习得到一个专业证书,可以授予30种不同的专业证书。该学院还设有60多个短期培训,涉及建筑、印刷、汽车修理、舞蹈等。在社区学院,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在实习驾驶汽车、操作电脑,妇女在进修烹调技术。

总之,社区学院综合性教育职能适应了成人的多种教育需求,广泛灵活的课程设置原则使成人教育内容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更相适应。

(二)广泛多样的专业及课程设置

社区学院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开设各种专业,招收人数根据劳动力的客观需要量来确定,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初级和中级专业人才。进入90年代,由于时代的巨变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社区学院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专业设置及教材等方面根据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随时进行调整。它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的重任,相当一部分教育内容是为在职人员进修提高或者补习某种课程和训练某种特定技能服务。西北理工大学地处美国科技城硅谷,学校就以培养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为主,在专业课设置上直接针对计算机软件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因此学校毕业生受硅谷企业欢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社区学院在确保我们有技术熟练的工人来帮助商业界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所有机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与加州好莱坞影城相邻的Fullenon社区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专门设立了电脑动画设计的高级研修课程,为影城培训应用人才。

有些教育直接与企业联合,共同负责对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协作的途径有二:一是社区学院根据企业的要求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可在本企业内修完的各类课程,甚至提供全套学位课程。在这些课程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分之二是学分课程;二是由企业和社区学院共同授予学分和学位。社区学院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职业技术特色。如商业管理、财会、办公室行政、音乐科技、环境治理、电器工程、计算机、学前教育、汽车维修、医护等。此外,社区学院还有为满足特殊人群需要举办的多种教育。譬如对老年人进行的体育、保健、营养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死亡的教育;对退休人员进行如何写遗嘱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教育;对聋哑、畸形等残疾人进行特殊需要的教育。显然,如此多样而具体的课程内容保证了美国成人教育实现多方面的目标,满足各类学员的需要,促使成人教育充分融人美国社会生活,并产生重要影响。

(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1.课堂教学。课堂可以设在校园内或社区办公楼中,主要采用黑板、投影、电视录像等方式,每个教室均备有投影仪、电视机及录像机。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提问题,教师也总是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此外,课堂讨论及分组讨论等方式也应用很广。

2.电视教学。电视教学有两种方式:实时方式及非实时方式。实时方式使授课端及听课端均有摄放像设备,教师讲课时学生可在异地同时听课,并可随时通过摄像及通信设备向教师提问题,教师即席解答。如海洋社区学院在3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里投资600万美元建立电视教学中心,在面向社区实施教学时,通过电视教学手段,实行主课堂和分课堂同步教学,同步双向交流。先进一流的教学设置和手段为成人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非实时方式类似于我国的电视大学。

3.网上大学(UOL-University on-Line)。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国的网上成人学校和网上教学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在美国东部已有近30所社区学院建立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E―mml,或WWW这些Internet网上工具来下载教师的讲课内容,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还可以通过E―mail向教师提问题。许多授课内容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方式,例如物理学的振动问题,可以用2阶数学方程来描述,代表了一个弹簧拉长松开后,来回震动的物理现象。屏幕上通过一个动画来直观地显示出改变方程参数后弹簧振幅及频率变化的效果,使得学生很容易理解方程各参数的物理意义。网上大学的考试方式一律采用集中笔试或口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成人教育领域利用因特网、卫星等先进的通讯技术,使成人参加教育活动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等方面更加灵活。成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大大方便了工作时间、地点经常变动的在职人员学习,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因此在成人领域才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推广。但是这类网上大学所设学科是有限制的,对于一些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类学科,这种方式难以推广。

(四)严格的教师任用制度

1.教师任职资格和选聘程序。获得教师任职资格除符合联邦各州政府教师资格证书规定的条件外,特别强调要具有实践经验。国家规定,要成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学土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独立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实际上,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师都有着相当高的学历。1998年社区学院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分别达61.7%和20%。他们来校不仅要接受聘请委员会全体成员的面试,提问考察,为师生作学术报告,还要与师生广泛接触,与系主任、校长面谈等。面试结束,委员会根据标准与需要投票表决后正式聘用。

2.教师任期制。美国社区学院实行教师任期制,一般包括短期合同制和终身制申请权两种。短期合同制是根据学校需要及教研经费的情况、教师工作质量,每年签订合同决定去留。拥有终身教职申请权的教师按规定一般在校任教5―6年后可以申请终身任职。未获终身教职者,或得到来年再次申请的一次性许可,或得到正式通知不再留任。并且,在教学、科研上卓有成效的人才能成为终身教授,他们的工作稳定,但薪水比合同制教授低。

3.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制。社区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知识和技能,重视理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所以社区学院都普遍聘请社区内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他们讲授的课程实用性、针对性强,并且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信息,也增强了办学的针对性。聘请兼职教师的费用相对较低,1995年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为61%,1997年已达66%。

篇9

您所在学校/单位是否举办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由表3显示可知,对于您所在学校/单位是否举办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制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演出的频率,18%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经常开展,4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定期开展,3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只是偶尔有。受调查对象对其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评价数据显示:1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非常有用,4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比较有用,2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几乎没用,还有1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根本没用。对于学校法制教育课开设情况调查数据显示:2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法制教育课开设内容老套,不符合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求;1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法制教育课开设形式太死板,自己认为索然无味;2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法制教育课开设流于形式;竟然在学生青少年受众中,竟然有41%的学生青少年选择其法制教育课被认为是“副科”,课时经常被其他科目占用。

二、合肥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为应试教育让路,各方主体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诚然,囿于教育资源限制,当前我国青少年教育现状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在此大背景中,合肥市也不例外。调查问卷显示,合肥市中小学都开展了法制教育,但在与受访的学生青少年交流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以下第一手资料:学生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课基本涵盖在德育教育课中,学生青少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并不能学到学校单独开设的法制教育课;与学生青少年受访对象交流结果显示,学生青少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确实学习了《思想品德》课,在高中阶段学生青少年确实也学习了《思想政治》,但我们随机要求看一下受访对象的相关书籍,发现关于思想教育的教材中,法律知识含量很少。另外,通过交流发现,高中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课开设情况最令人担忧:特别是高中阶段的理科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是“副课”且“会考”结束后不会再学,在思想上对该课程不重视;学校为保证升学率,认为法制教育课是“副课”,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有让法制教育这门“副课”为“正课”让路的倾向,事实也确实如此;受访的部分学生家长有表示,法制教育课虽好但考虑到孩子升学问题,还是赞同学校的这种做法。

2.法制教育教材编排,忽视青少年认知事物发展规律。以现阶段合肥市青少年法制教育用书为例,通过交流得知合肥市的法制教育教材采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我们随机翻看高中阶段受访青少年《思想政治》书籍发现,高一年级的教材中就有《税法》《银行法》《劳动法》的相关内容,详细翻看,在该书中的劳动法中,竟然原文引用有劳动法的法条,在税法中对诸如税率以及税种做了介绍。在此,笔者不想质疑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想表达这样一个现实,即即使经过大学法学教育的毕业生,他们对这些内容所知几何尚不能定,何况是身处高中阶段的学生,如此编排法制教育教材,是否有忽视学生青少年对法制教育的认知规律嫌疑呢?3.法制教育形式单一,很难实现预期目标。通过与青少年直接交流和有效调查问卷数据显示:39%的受众认为其接受的法制教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死板,自己不感兴趣;抱无所谓态度的受众竟然达到有效数据的四成,这对于法制教育希望达到的目的而言,应该说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聚焦到当前学校的法制教育现状,尽管表2可以成为该现状最好的背书,但与学生青少年直接交流中,还是得到了学校的法制教育课基本采用说教式、灌输式实现教学计划的说法。基于教育手段能达到教学目的程度的不同的分析,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令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效果如何,教育者与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很清楚的;能达到实现法制教育目标、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效果如何,也是很清楚的。

4.法制教育局限于学校,青少年家庭与社区法制教育功能普遍缺位。表5虽然显示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单一特征,相比学校法制教育令人堪忧的结果,家庭法制教育现状着实令人更为担忧。数据显示:只有4%的家长向自己的孩子经常介绍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竟然有近六成的家长从未向自己的孩子介绍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数据显示的结果不能不令人为之震惊。我们知道学校教学目的的实现,只有学校与学生家庭教育实现无缝对接,才能达到预想效果,青少年法制教育亦应如此。通过与学生青少年和相关学校负责人交流,我们统计到了下列内容:学校一方虽然开设了法制教育课程,也聘请了相关司法部门的同志进校园宣传法制,部分学校也设置了法制负责人,但是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法制教育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另外,学校与家庭在法制教育上缺乏有效沟通,使学校与家庭都成为法制教育效果难以有效实现的“短板”。被调查对象都属于“95”后,以此推断青少年家长年龄段,大多居于上世纪70-80年代间。因此,青少年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家长的文化程度也就直接影响孩子法制教育效果的实现。表1就是对此现状最好的背书。

三、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水平的对策

1.教育者应充分重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一方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的年龄小、校园暴力多及团伙作案频发的新特征,应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督查、管理。组织由教育部门专家、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律专家、甚至吸收学生与学生家长代表参与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机构,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交流、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教材编排等工作;作为学校一方,应当改变以往以“应试教育、升学率”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对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其应当对法制教育课时予以充分保障,或者在有条件的学校单独组织学生青少年参加模拟法庭活动;根据学生青少年年龄段的不同印编不同的法制教育教材,尽量实现因人施教目标;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授课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使之尽快更新法律知识。

2.重视隐性法制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培养祖国未来希望的摇篮,学校有义务也必须为学生青少年营造遵纪守法、法律意识提高的氛围。通过调查问卷的第19题(为开放性题目)统计,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学校在开设专门法制教育课的同时,各文史科教师有必要在该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以一条主线或是以专题的形式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贯穿其中,进行隐性教育、渗透式教育;在校园举办的学术活动与庆典活动中植入诸如要求学生遵纪的法律价值观教育;教师应当加大法制教育案例教学力度,尽量摒弃那种灌输式、主动式的法制教育模式,使学生喜欢法制教育课,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法庭庭审旁听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学校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严格管理,要通过经常性的校规校纪教育,及时纠正学生小的不良行为,做到防微杜渐,使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等。总之,通过重视隐性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

篇10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我们中学组织举办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现场会活动,刚才校长在会上介绍了开展法制教育的经验,我觉得很有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对我区学校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代表区普法办就学校如何进一步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要加大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视力度。要着力构筑起一个“党政领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真正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学计划。要把法制教育放在与德育教育、学科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一门必学科目。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的法制教育开展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定期组织检查,真正确保法制教育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二)法制教育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国际禁毒日和“”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组织学生参加禁毒宣誓大会、播放禁毒宣传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学法热情。版权所有

××(三)要架起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动的桥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首先要利用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的力量,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从根本上消除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各种精神污染,为广大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要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建立起学校与家庭的家庭知道学生在校表现、学校知道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同时对问题家庭的孩子和后进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进行跟踪教育;再次,要利用社区的属地管理和资源优势,利用假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社区今年暑假组织辖区多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学法演讲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要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和法制副校长的专业作用。我区现有普法讲师团成员名、法制副校长名。这支主要由律师、政法干警及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的队伍,是我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结法律法规的熟悉,以上课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宣传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青少年学生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分清罪与非罪的界线,达到知法、守法、护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