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想政治教案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思想政治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思想政治教案

篇1

关注学科特点,体现思想性

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它不是以知识识记和理解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明确科学信仰,树立主流价值观。因此,一份优秀的政治教学案,其核心价值应该在于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教案设计:以高中《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笔者在设计时,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到“劳动是一种幸福”的这一主题思想的贯穿;然后分成3个方面,依次设计为“择业,实现幸福”“就业,挑战幸福”“维权,保障幸福”。

设计意图:一份优秀的教学案,其实是融会知识智慧与生命思想的载体。只有彰显人文与思想的教学案,才能显示政治这门学科的生命。劳动最光荣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进入产业大军的劳动者,他们面向全世界阐释了“吃苦耐劳”这一中国劳动者形象。以“有活干是件很幸福的事”为主线,能够唤醒学生主流价值观和生命的情感契合。

关注问题冲突,体现思辨性

著名教育家蒙旦曾提倡读书需“思辨”,他认为教学“不是要学生知道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成为更好更多地判断知识的人”。这和我们政治学科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而教案中的问题设计正是实施这一教育的具体手段。一种富有理性思辨的设问,让课堂回答既不能随意,也有话可说。这避免了只是“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浅表性地机械反应,使学生能从思维和知识上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论解释和现实分析,逐渐养成理性分析的品质。那么,什么是思辨性的问题设计呢?问题设计能引起学生多角度思考或者周延的思维导向,符合知识本身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

教案设计:就业难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却面临“招工难”的困扰。一边呈现人才过剩,另一边却招不到人。如此两难,原因何在?教师追问:“十几年来,‘就业难’发生了哪些变化?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究竟难在哪里?”

设计意图:从设问的形式看,这是对一个教学内容的连续三个提问,其中既有“是什么”,又有“为什么”。专注于引导学生如何辩证地思考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理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设问的内容看,就业难与招工难,正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存在对立,又存在统一。就对立性看,前者反映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后者反映供给不足;就统一性看,大学生群体和农民工群体面临着同样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都需要在劳动力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其就业的概率也就不尽相同。

关注资源整合,体现开放性

政治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内化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必须通过围绕主题的丰富情景,内在体验生成。因此,教案的设计更需要情理交融,拓宽阅读资源,优化结构,形成课堂知识的互补增值。

教案设计:本节课,笔者动用的阅读资源包括:导致就业难的落后观念;解决“就业难”“招工难”两难问题,既需顶层设计,又需增强就业能力;反馈问题阶段的“问题留白”。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阅读,使学生能从大量感性材料入手,不断体验就业难题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的障碍;不断思考,从国家和个人层面入手找到合适的工作。

关注社会体验,体现求实性

如何才能通过教案的设计,让学生从生活逻辑出发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呢?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答案就是不仅从书本中找答案,还要在引入社会教育在体验中求实,不是坐而受教。

教案设计:笔者设计了“职场菜鸟,小心陷阱――请同学们来点评案例”环节。设计如下:小美应聘到一家快递公司上班,口头约定月薪为5000多元。可签订劳动合同时,小美发现合同上并未写明工资和岗位,仍在这份空白劳动合同上签字。实际上,他每月只领到工资3000多元。小美和公司屡次协调未果,最终被开除。小美要求公司支付当初承诺的工资并支付经济补偿金,这时公司拿出已经签订的劳动合同,小美居然发现这份空合同“被填”了,原来的劳动报酬处已填上3000多元。

设计意图:像小美这样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仍“被填空”的现象并不少见。尽管书本讲怎样维权时仅仅用了“签订劳动合同”的广泛知识,并没有继续细化。但针对现实,难道不应该与时俱进地深化社会知识吗?难道学生不应该进一步懂得“即使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合同文本若保留一些空白,可能发生根据单位的意愿随意更改,这也为劳动者以后维权埋下隐患”?因此,教案的设计不应仅是对教材的解读,而且应该向社会生活延伸,引导学生求实求是,丰富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 思想政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54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革。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为了达到更通俗浅显地让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采用了以案例为依托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与方针,同时也突出思想政治课以实际出发、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学科特色,在具体的案例问题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高效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就是把具有社会性以及教学性的事实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依托,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完成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强调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教学形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也能收获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要求教师扮演好“主导课堂”这一角色。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最终是为了促进同学们的学习。它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时教学程序与方法会有很多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需要做到的第一点是做好案例信息的搜集与编辑整理工作。在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例子不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生编硬造的故事,也常常不是事实的照搬,需要基于一定的事实进行编写。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以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中心,根据初中生特有的身心特点与学习状况,在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编辑整理,更好地适应教学。整理出来的材料要为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留下充足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足的准备以及全面的考虑,要比学生的考虑深入得多,这样才能在学生的讨论遇到瓶颈时进行适时引导,深化问题与思考的深度。第二点是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讨论,还课堂于学生,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活泼天性与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活跃思维等原因,课堂讨论的话题不免会偏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课堂讨论话题,在问题发现、讨论以及解决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加以引导。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各执己见时,需要教师从旁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支持不同意见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但也要避免课堂的混乱,以更好地达到让同学们相互学习的目的。

其次,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带着整理过的案例资料开展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分析,进行一定的自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以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自己的思考才能发现材料中所要说明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把问题理论等一系列的东西推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由此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被激发出来,自我主动接受的东西必定比教师硬塞进他们脑子的东西印象深刻。在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了解与思考后就是讨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的看法,不同的思想交织在一起,他们可以相互学习,促进自身的提高。同时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充分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当中去,给他们自由轻松的氛围进行学习,也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更加热爱学习。

再次,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上好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课,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整理与理论的准备,有充分的准备才不至于在课堂讨论的环节显得知识局促与贫乏;教给学生这些知识以备讨论之用也能让他们的讨论更加深入。然后就正式进入了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环节,在这一个阶段要把所有的案例与情境逐一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了解案例事件,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当中。例如在讲述正当防卫知识的案例中,由一名学生充当讲解员的身份介绍案例,让其他学生自愿模拟故事中的角色,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例的同时也让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进入状态。

了解案例之后可以给同学们一定的独自思考时间,这个时间里学生会大致了解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并根据案例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可以开始讨论。讨论可以分为小组讨论与班级讨论。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基本的讨论要求,例如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充分说出自己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要尊重他人,平等民主地展开讨论等等。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他们在小组内部讨论,每个成员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小组形成一个讨论结果加以记录,对小组内部有争执的问题也可以详细记录,拿出来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回查看情况,了解讨论范围。小组讨论结束便是班级讨论,每组派出一个发言人,陈明观点并提出问题,最后达成对问题的共识,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与总结反思。这样的教学改变了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在同学们眼中枯燥的政治课堂也生动活泼起来,学习热情也就被激发出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思想政治。

笔者相信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在变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也能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浅谈职高政治课堂的即时评价[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

[2]刘艳玲,宋璐.品德课堂即时评价的问题[J].中国德育,2009,(8).

[3]尹安玲.即时评价 巧妙点拨[J].山东教育,2007,(25).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尝试

案例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而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适应新教材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提供掌握间接经验,尤其是抽象,概括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学生总是基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认识和掌握不能直接感知的抽象,概括的知识.案例分析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起着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深化认识,促进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是通过思维而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领会事情的本质规律,当感性材料不足或不够典型时,学生通过思维也会理解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若干共同特点,但无法分清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哪些只是事物的外在特点.教学经验证明,列举具有典型性的实例是促进学生理解事物本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举例或是以古喻今,或是借物言志,或是以小比大,或是以影附形,具有比附性和生动形象性,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记忆效果,由于恰当,典型的实例大都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不仅便于学生深化对事物的认识,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减轻学习的压力,降低学习的难度.也正是由于恰当,典型的实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精力集中,因此也容易强化学生的记忆,利于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种类

(一)增强直观效果,化难为易式.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的,而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必须以一定的感性材料为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而列举的典型实例,即为化难为易性举例.这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例证.设计运用这种例证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以便学生以头脑中的直观形象为支柱,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在讲解初一《思想政治》上册,正确看待自己这一框题时,为了增强直观效果,加深学生的自我认识,利用课文中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羊与长颈鹿同在一围栏杆内,栏杆外边有一棵高树,栏杆还开有一个门洞,长颈鹿对羊说:"我的个子高,能够吃到树上部的叶子,你可吃不到!"羊说:"我能穿过门洞,吃到栏杆外的草,你却吃不到!"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羊和长颈鹿在自我认识和评价上违背了什么科学方法

2,违背这种科学方法的具体表现及危害是什么3,请你谈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4,这幅画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这种例证对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观点,原理很有帮助,也便于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的观察,分析其中蕴涵的道理,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式.这是为了诱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求知的内在动力;或者为了缓释学生对学习的紧张畏难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而进行的教学方法.选用这类例证应使例证具有针对性,有感染力,激发起学生学习当前教材内容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初二《思想政治》上册,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的这一框题,课文P63有幅插图,如果要求学生观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无法搞活,就难以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恶化的危害性.根据课本插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用丰富的情感,把长江与黄河的呼喊表达出来:"----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一个急切,一个无奈.这时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表演,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紧接着学生们呼喊表演之后,教师就提问:"这两条巨龙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创伤呢

篇4

论文摘要:针对高中生这一特珠群体,在思怒政治课教手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毕生白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忍怒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2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篇5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先进群体,不仅会受到社会负面情绪的影响和感染,在生活中甚至还会受到社会阴暗面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该树立全面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观,转变传统教学中只使用正面素材和案例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坚持正面引导,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开展并适当增加阴暗面教育的内容,两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思想认识

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很多人包括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理应坚持正面引导,更多地宣扬社会中那些积极正面的东西,认为开展社会主义阴暗面教育会打击学生对社会的信心,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已经认识到或接触到了社会阴暗面,他们产生了疑惑,甚至对社会产生了怀疑,希望教师们能够“释疑解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现实社会生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首要的是转变思想,全面认识阴暗面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

1.阴暗面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阴暗面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实际出发,社会阴暗面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大学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无法拒绝和回避阴暗面教育,只有接受它、正视它才能解决问题。大学生的心智已经成熟,不应只局限于学校单纯的“象牙塔”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通过阴暗面教育,一方面可以把一个真实的社会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接受并正视社会阴暗面,在此基础上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阴暗面,排除主观随意性,避免形成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2.阴暗面教育可以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缺乏思想准备,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一定会不知所措,很容易出现焦躁、悲观等负面情绪。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由于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社会阴暗面以及踏入社会后可能遭遇到的问题都缺乏心理准备,一旦发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或遭遇到不公正的对待,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甚至引发极端行为。由此可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提前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3.阴暗面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感

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感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仍是核心原因。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贯倡导内容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实际,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主要关注社会主流价值和利益,而在关注和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方面,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学生所普遍感受到和关心的各种社会阴暗面问题上,不能很好地进行结合并加以“释疑解惑”和引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他们在人生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能够为其适应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认同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即教师要明确阴暗面教育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这一目标对实现思想政治课总目标的意义,这样才会有利于阴暗面教育的顺利开展。阴暗面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与思想政治课正面教育的总体目标一致,实质还是要通过反面教育来达到正面教育的目的。

2.真实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阴暗面教育的实施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就是做到既不掩饰,也不夸大。一方面不掩饰,如实告诉学生社会存在的阴暗面。社会阴暗面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和社会制度没有关系,社会阴暗面可以减少但绝不可能消失,要正确地对待社会阴暗面,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社会阴暗面问题的增多而放大社会的阴暗面,把社会描绘得一片黑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态度和思维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3.适度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阴暗面教育的实施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光明面始终是主要方面,阴暗面只是很小的部分,否则就解释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进行阴暗面教育时,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握好阴暗面教育的度。

4.疏导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的实施要坚持疏导原则。对于社会阴暗面怎么看,客观是一方面,主观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认识和接触社会阴暗面问题时,肯定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因对有些问题形成“先入为主”的片面认识而“愤世嫉俗”,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进行阴暗面教育时,就不能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强行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先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对社会阴暗面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绪有一个宣泄的渠道,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支持和鼓励。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唯物辩证法不仅能让人科学思维,也能指导实践。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阴暗面教育运用唯物辩证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看社会问题的角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认识和接触到社会阴暗面时,难免会产生消极低落情绪,这时教师若能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不把这种困难当作人生的挫败来看,而是将其看作是成长的历练和契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调节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开展阴暗面教育时,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照本宣科,泛泛地讲一些大道理,对社会阴暗面教育浅尝辄止,这样很难让学生记忆深刻。另一方面要进行实践教学,把课堂实践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可以开展针对社会阴暗面问题的讨论、辩论,观看视频资料等,课外可以让学生开展相关社会调查等,指导学生主动认识和接触社会。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做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安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教育是核心,只有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够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员工安全素质,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安全教育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安全教育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安全教育指的是安全思想、安全知识以及安全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其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安全教育能够端正安全态度

安全态度指的是企业从业人员对于安全工作的认识,安全态度对于保证企业生产安全,保证员工安全行为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安全态度指的是员工重视安全并能够通过安全生产行为保证安全,通过安全救助技能维护自己和他人安全,而要想员工端正安全态度,安全教育培训必不可少,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让员工从思想上端正对安全认识,从而自觉重视安全工作,自觉遵守安全准则,自觉维护自身和他人安全。

(二)安全教育能够形成安全风气

安全风气的形成对于保证企业生产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安全风气指的是推广安全行为的一种无形的集体力量或环境氛围,其能够推动企业员工自觉遵守安全准则,并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风气的形成能够提升安全准则及规章制度的执行力,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安全风气的形成与安全教育的开展是分不开的,只有坚持长期的安全教育活动,才能够不断提升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安全思想和安全认识,才能够形成安全风气来约束企业员工自觉遵守安全准则。

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安全教育的大众化和分众化

企业员工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产生工作效果的关键,是安全教育实施和开展的核心,只有员工在安全教育中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企业才能够安全健康的发展。而员工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是有差异的,其对安全教育可能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应当坚持大众化与分众化相结合的安全教育方法。在具体的安全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员工不同的行为规律、愿望诉求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只有这样才能够针对性的提升每一个员工的安全素养和安全意识。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

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与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如果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不达标,则会体现在经济活动中。安全教育与员工的物质利益有着统一的目标,只有搞好安全教育,才能够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保证员工自身安全,才能够保证员工的经济效益,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员工的安全思想观念与企业的经济管理互相联系,提升安全教育工作的灵活性。

(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首先,企业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单位安全教育工作的经验,对国内外安全教育形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通过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来让员工认清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同时,安全教育工作应当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当中,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通过对安全教育工作的细化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四)企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

首先,应当教育员工,只有保证安全的工作环境,保证生产工作的安全性,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才能够促进员工个人的发展,才能够保证员工的经济效益;其次,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应当积极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的安全发展要靠员工的安全生产来实现,培养员工主动维护企业安全生产的意识和素质。

(五)晓之以情

安全生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以德育为核心的一种提升员工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的系统性工作。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进行安全教育的核心,员工是有感情的,只有做到以情感人才能够以理服人。感情对协调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安全教育工作中,企业应当以员工为本,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作为安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情感来调节、感染员工的意识,培养其安全思想,同时,安全教育领导应当积极与员工谈心,了解员工的诉求和困难,做到真情关爱,缩短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六)动之以理

理是安全教育工作中的红线,要想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和员工讲清大道理,员工只有明白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忽视安全的危害等道理,才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才能够发自内心的重视安全。在安全教育过程中,企业应当积极讲述一些有关安全的实实在在、深入浅出的道理,才能够使安全教育工作水到渠成,取得成效,才能够让员工对安全的概念深入内心。

(七)导之以行

行使安全教育工作中无声的号令,要求员工注意的安全事项、安全行为,安全教育工作者自己应当带头遵守,起到模范作用,要做到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员工心悦诚服。通过具体的安全行为,能够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员工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只有落实并践行安全教育工作,才能够了解员工基层的特点,做出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决策。

三、结论

篇7

【论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正体现了上述要求。本文分为三部分:简述了案例教学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案例教学的意义;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1.案例教学法产生和发展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最快的和最好的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人了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WWw.133229.COM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正体现了上述要求。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这种教学法同样也适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它对于促进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2.案例教学法巧用的意义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

2.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始终是个难题。如果搞专题讲座,但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又很有限;如果采用多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授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又很难协调。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政治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3.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过程:设计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

3.1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设计教学案例并发给学生预习准备,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写出分析提纲和思路。教师在设计案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3.1.1案例要能够尽量多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学法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能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受到案例探究所将涉及到的知识的多少有关。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首先应将学生所应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来,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当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能力必须要以知识为基础,离开了知识来谈培养能力也是不可想象的。

例如,高一《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中,我设计了金融海啸中兼并或破产的一个案例:华尔街正陷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中,9月的美国金融市场愁云密布:

—9月7日,曾占据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

—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

—9月21日,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至此,美国前五大投行已“全军覆没”。

—9月25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

—9月29日,美联银行被花旗银行收购。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围绕案例去分析讨论什么是兼并、破产?美国“五大投行”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兼并或破产有哪些利与弊?通过讨论归纳把教材的基础知识点梳理清晰。

3.1.2案例要能够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经济、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等问题。这样才能够保持政治课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案例教学法所使用案例的具体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因为在案例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案例的具体内容是否真实可靠,而是案例对教学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当然,能将两者统一起来的案例是最好的。在很多时候,教学用的案例都是要经过修改或者假设,以便能更好地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案例的主题必须要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相类似。即至少看起来它是真实的,或者说,这个案例的主题应该是大家所共同感兴趣的。

3.1.3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巫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所以,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价值就在凭借着案例所包含着的复杂、模糊、或巫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的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抓住案例主题,减轻学习负担,教师在案例后面最好能给学生提供可以研究的问题或方向,以供学生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问题来分析。

如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案例:

我邻居家80年代末原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机“退休”后,由一台18英寸彩电取而代之,使用至今没修过一次,图像清晰,色泽丰富,看得也蛮顺心。近年来,每逢子女来他们父母处,就不免要唠叨几句,说什么现在还看18英寸彩电,多寒酸!谁家还没换大屏幕的!还开导说,现代人的消费观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了,应该适应潮流,要学会享受生活。被他们这么一开导,他们的父母也感到有些困惑了。

我邻居家两老人细细思忖,尽管经济上尚有换大屏幕彩电的能力,但换了以后,这台好好的18英寸彩电该如何处置?卖了吧,三文不值两文,可惜!不卖吧,让它躺着睡大觉,直到自然消亡。物不能尽其用,这算不算浪费呢?如果是属于浪费的话,那么与子女所说“适应潮流”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解决?请就这台18英寸的彩电究竟该不该换提出你的看法。

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可以说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或者也是我们有些人亲身所经历过的,因而,这个案例的主题是真实的。在这个案例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家庭消费的内容,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等。同时,针对彩电究竟是换还是不换,有着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而且,在这个案例中又蕴涵着传统与现代,节约与享受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样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

3.2组织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组织案例讨论的方式灵活多样,不过,针对中学生目前的能力与素质的实际状况,通常是先由一位准备得比较充分的同学代表自己或小组进行发言,然后由其它同学或小组针对于这个发言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也可以从其它方面另行分析,最后,由教师作一个案例小结。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2.1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案例讨论的过程就是以案例的事实和教材知识为依据,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挖掘案例中的潜在性的问题,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与原由。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习者进行讨论。针对一些复杂的案例,教师也可以以疑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高度互动的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们体会如何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多数学生反映这样的教学相当活泼、有趣,能刺激其主动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好不要有倾向性的提示或结论,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

3.2.2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应多加以鼓励和肯定

由于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案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案例的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愚蠢的问题”,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在讨论过程中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要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都要给予应有的鼓励。另外,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同一问题分歧是应该有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争论的只是针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而不是对人。所以,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的不尊重或侮辱,尤其是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最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同学的发言不仅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也只有大家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增进团体合作,才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促进共同进步。

3.2.3注意对班级纪律的管理

篇8

【关键词】孔子;思想政治教育;治国安邦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奠基者。在孔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论述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主要有“为政以德”、“举贤才”、“言而有信”、“君子不器”这四个方面。

一、为政以德

孔子在治国安邦问题上,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著名主张。“为政以德”也就是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推行政治,为政者就如北极星一样,高居北极,而民众就像群星一样围绕在他的周围,服从他的领导。

孔子还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意即为,单靠法律来引导百姓,以刑法来约束强迫百姓,百姓只会为了避免受罚而遵守法令,并没有犯罪的羞耻感;但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自觉走上正道,遵守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秩序。以上都是孔子在总结历代统治者的为政经验、针对当时没落奴隶主的残暴统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识到了统治者的的德性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也存在夸大德治、忽视法治的偏颇。

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要求国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员,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和任命的,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第二,要求统治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统治者要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老百姓。第三,十分重视道德感、羞耻感在人的行动中的作用。第四,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要发挥道德激励方法的作用,运用道德激励的方法,使道德在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次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举贤才

为政以德,能使民众顺服,天下太平。那么,怎样才能保证统治集团的贤明、使老百姓心服口服呢?孔子又提出了“举贤才”的用人之道和“学而优则仕”的成人之道。

鲁国国君哀公问孔子:“何以则民服?”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意即为,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信服;把不正直的人安排在政治的人之上,人民就不信服了。孔子又言:“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都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颜渊》)意思是说,舜、汤能有天下,齐桓公能成就霸业,都是由于得到了像伊尹、管仲这样的贤才的辅佐才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孔子特别强调“举贤才”,充分发挥贤才在治国安邦上的重大作用。孔子认为选拔贤才有五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贤才能治理好国家;二是能避免坏人混进官员队伍;三是能使人民诚服拥戴;四是可以教化不正之人;五是民众能互相勉励而上进。

孔子认为只有贤才治理国家,百姓才能顺服,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由此,孔子也强调必须把贤能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世卿世禄的世袭统治制度,为平民百姓中的贤能之才登上政治舞台、治理国家事务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三、诚实守信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诚信缺失,孔子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大力倡导诚实守信。孔子认为,为政的原则是诚实守信,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带领民众前进,使国家得到发展。

孔子的“诚实守信”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言行必须一致。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意即为,人不讲信用,就什么都办不成。也好比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那车怎么能行走呢?

第二,少说多做,先行后言。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第三,反对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言之,则为之也难”、“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论语·宪问》)。

第四,反对传谣、信谣。“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反对表里不一、“色取仁而行违”的两面派。

四、君子不器

为政者应扮演什么角色,成为什么样素质的人呢?子曰:“君子不器。”器,即器具。关于“君子不器”的解释,学者们众说纷纭,笔者在这里简述两种自己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君子不能象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博学多才。在孔子看来,为政者必须是“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意即为,君子必须要能做到广泛地阅读典籍,吸收知识,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便不至于偏离人生的正道了。

第二种理解是,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只是听任别人的支配,成为别人的工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学习而不思考,也不能只思考而不学习。

综上所述,孔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孔子对理想为政者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对领导者自身的个人修养与为政之道的要求。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其思想进行深刻全面的思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辩证发展的观点在字里行间中寻找其智慧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郭竹平译注.论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篇9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法而言,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的案例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有一个体验、讨论、质疑、点评案例的过程,最终从案例中归纳出一般的原理,从而达到认知、能力、情感目标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运用这种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试就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谈几点看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存在顾虑。有的认为理论课教学加入太多的案例会使正常的理论讲解陷入表面化;有的担心学生对一些案例的理解过于偏激而使课堂教学的局面难以控制;有的认为在案例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难度。二是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教师案例选择太过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且用的多了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新鲜感;有的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机掌握不好,不能使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有的教师不能很好的协调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使案例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展示。三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阻碍。例如,目前高校扩招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变得相对紧张,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要开展案例式教学存在很大的限制。学生众多,教师很难顾及每一个参与讨论互动的学生,学生也不可能每次都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这样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有时又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应用该方法的积极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来看,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其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论是在教育手段还是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对象上都是暴露的,主要以“灌输”教育为主,教师充当“权威”角色,以直接的课堂讲授为方法,以固定的书本知识为内容,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而有效的互动,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生动活泼的有效教学。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这种抵抗情绪如果不能很好的调整,就会在思想上造成一种混乱甚至迷茫状态,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而案例教学法为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增添了活力,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找到了突破口。

其次,从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来看,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学材料不同。传统教学法使用的是单一的教科书配以相应的板书,信息量小而陈旧,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精心选择的案例以及相关的媒体资料。另一方面,授课理念和方式不同。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的都是“灌输”式的讲授。教师上课讲概念、原理、准则等, 都是理论对理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都很差。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把理论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认真思考,寻找答案。因此,它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

最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案例教学法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共同讨论和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参与,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达到“以学为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最终,既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此外,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明显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实现教学要求的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要求其教学案例不仅要包含、融合学科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还要蕴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引导大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和现实问题,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和讨论,不仅系统掌握理论,还要培育能力与素质,并将知识、能力内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外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则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有关联性。所谓关联性,是指选择的案例能够与所教授知识的内容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同时,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案例的选择要注意其难易程度,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理解视角来甄选案例题材,再结合课程与教材的特点去设计案例,这样就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案例的简洁性。教师需要对平时收集的案例进行加工,去除和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次要信息,对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关注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信息要予以精细加工,使其简单明了而又不失准确性与针对性。只要能很好调动学生积极性、切合所学知识点,案例越简洁越好。如果所选案例让学生花费很长时间来阅读、理解和分析,学生就会对其失去兴趣,那么学习的积极性就无法完全调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也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三是案例的扩展性。所谓案例的扩展性,就是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有所超越。对于案例的讨论不追求统一性,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扩展视角、丰富知识、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四是案例的正面性。所谓案例的正面性,就是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尽量选取正面的、积极的、客观的题材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学一年级开设,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可以说还没有完全实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过渡,认识问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狭隘性,反面的案例可能会起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造成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扰。

其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掌控。案例是由教育者挑选出来的,从案例选择的一开始就蕴含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目的逐渐实现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学生发表对所选案例的看法,教育者无法完全预见学生对于案例本身的所有见解,所以在实际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有可能偏离案例本身,甚至出现与教学目的完全背离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加以引导、调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紧随案例和教育者的目的。同时,还要对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追踪和整理,发挥优势,改进不足,更好的发挥案例教学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作用。

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这里面我们要自觉避免几种错误倾向,一方面,我们要避免案例使用的越多就越好的思想。案例运用的多会使课堂气氛活跃,但同时也可能会偏离案例教学法的宗旨,同时会使课堂的时间变得紧张,学生也会变得茫然,使案例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方法改革中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不是万能的,要注意在实际教学中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会贯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主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总之,成功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以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铭佑,周世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

[2]李义新.如何提高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功效[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1.

篇10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中存在着德洛尔定义的“逆境”。基于德洛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思想,并结合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现状以及政策无能情况,应当从加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的权威,鼓励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建立独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评估机构,提高公民对食品安全政策的认识几方面来改进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 :食品安全;政策制定;德洛尔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182-02

政策科学家叶海卡·德罗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逆境中的政策制定命题。德洛尔指出在各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逆境是一个普遍条件。政府在逆境中进行的政策制定,容易暴露其政策制定的问题和统治方式的缺陷。改善政府的政策制定,必须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和缺陷。从2001年起我国政府各部门已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政策。然而,由于食品安全政策无能的存在,现行的食品安全政策未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借鉴德洛尔的政策制定思想,将德洛尔论述的逆境中政策制定的原则和改进政策制定的建议用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德洛尔逆境中政策制定基本思想

在1986年出版的《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一书中,德洛尔将逆境定义为各种社会紧张状态,而这种社会紧张状态是由由不同原因造成的,且难以消除。逆境泛指政策制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形式的严重困难[1]5。德洛尔的逆境中政策制定思想主要包括逆境中政策制定的原则以及改进政策制定的建议。其中,德洛尔的逆境中政策制定的原则主要包括:社会改造原则;临界质量原则;有选择的激进主义原则;准备承担风险,避免万一原则;产出价值优先原则;能动乃至强制原则。德洛尔提出的改进政策制定的九条建议则包括:为政府首脑建立政策规划和政策分析机构;针对重大政策问题和政策制定问题作深入研究的需要,建立高级智囊团;构建独立的国情与政策考查机构;提高高层干部的素质;建立国家政策学院;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制定应当考虑到军队;应当鼓励并给予基层活动自主发展的余地;提高公民的政策认识;应当定期进行宪法修正。

二、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现状与无能

(一)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现状

针对我国21世纪以来的食品安全事故屡屡频发现象,我国政府及相关各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政策系统。从2001年至今,我国在国家层面上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制定了以下政策:农业部分别在2001年、2006年、2012年推行并颁布了强制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农产品产地管理办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2]卫生部于2002年、2005年、2010年、2011年建立并颁布了追溯承诺和定点跟踪监测制度,《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国家质检总局于2003年启动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颁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颁布《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

(二)食品安全政策制定无能

根据德洛尔的论述,政策制定无能是指由于不能满足政策制定要求而出现的失败,有时也要包括失败的原因;还可以把政策制定无能看成是造成了政策制定质量巨大赤字的原因[1]133。德洛尔认为几类主要的政策制定无能包括:利用过去的认知图示和教条来分析不断变化的现实,而造成的了解新模式的诊断过程固有的无能;集团决策的固有局限;组织具有的先天性特征;大众行为的顽固特征;各种结构与过程之间的内部矛盾和紧张关系;处于所有这些和其他无能之下的人类思维与精神情感过程的基本特征[1]133-134。

在食品安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组织具有的先天性特征是一种政策制定的无能。我国目前的《办理食品卫生检验单位证书的手续》等规定多是为了解决八十年代末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定于几十年前,而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导致政府的政策无法解决面对的新情况。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组织面对食品安全逆境中易于满足现状和渐进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仅仅依靠以前的认知图式和教条来认识不断变化的现实,因而造成了其了解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诊断过程固有的无能。各种结构与过程之间存在的内部矛盾和紧张关系也是一种形式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无能。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而每个部门都有着不同的部门利益,各个部门会受到本部门利益的驱动,而谋求部门利益的最大化。各个部门之间关于利益的争夺会使得政策主体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产生内部矛盾和一种紧张关系,由此引起的不可避免的限制和摩擦构成了“固有的无能”。此外,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权限,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各部门需要进行有效的协调并寻求相互的支持,这就导致了政府组织具有集体决策的固有局限。

三、德洛尔政策制定思想对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的权威

从制定制定原则中的“能动乃至强制原则”可以得知,为了有效应对食品安全政策制定中的逆境,政府的中枢决策系统必须享有一定的发号施令的权威,中枢决策系统的权力应当集中到可使制定的食品安全政策达到一个临界质量点。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众多,各部门基于各自的职权制定政策导致食品安全政策体系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情况,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权力集中的、超越各职能部门具体工作的综合管理协调监督机构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一综合管理协调监督机构可以由各学科专家和相关各政府职能部门成员构成,并要充分利用和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学会、研究会等学术组织,开展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的食品安全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3]。此外,综合管理协调监督机构要完善食品安全立法监督体系,开展有关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积极评估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制定情况。

(二)鼓励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

鼓励并给予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基层活动自主发展的余地也是改进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央的额外职能下放给地方和地区当局的办法可以减轻中枢决策系统的决策负担。无论从价值观上,还是结合实践来看,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活动的加强都是合乎需要。且可以结合地方的具体条件,可以使民众更好地参与食品安全的维护工作。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抗衡中央决策系统过分集权化的力量。针对我国各地区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必须有效利用并整合各地方已经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各地区所辖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应当由各地方政府负责。同时,也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构建独立而又协同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体系,在食品安全标准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保持很好的协调[4]。对于中央已经制定的食品安全政策或标准的,地方政府必须根据中央的政策或标准进行食品安全政策的细化。对于涉及到几个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的政策则应主要由上级政府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政策。

(三)建立独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评估机构

德洛尔认为“政策评估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并确保其他独立的研究机构可以从事这项工作”是建立独立的国情与政策考查机构可以采取的恰当措施。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政策主要由政府来评估,缺少第三方组织对于食品安全政策的独立、客观地评估。而政府同时作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者和评估者,就会导致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较低,主观性较强。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想根本上改变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必须重视独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评估机构的建立。首先,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让独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评估机构建立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要重视独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评估机构的组织建设和长期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的客观、独立性方面的独特优势。要将优秀的专门评估人才纳入评估机构之中,将群众的满意度等指标作为评估食品安全政策的核心指标,更有效反映广大民众的要求。其次,为了更好地发挥独立评估机构的客观性,对于评估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当采取合同雇佣方式,以免隶属于行政机构而受其影响。同时,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基金以维持评估机构的正常运转 [5]。除了资金上的保障之外,政府也应当通过法律途径确保其评估的结果可以得到充分地利用,使评估的结果作为食品安全政策制定及调整的重要参考。

(四)提高公民对食品安全政策的认识

根据德洛尔的论述,改进食品安全政策制定质量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便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政策的认识。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的方式,恰当地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政策制定情况,政府可以引导公众的认知,并进而获得公众的支持。因而,政府要加强公民对于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在确保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知情权的同时,使公众养成对于食品安全政策的判断力。而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以及形式之复杂多样,各地区应当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多样的宣传途径配合进行 [6]。加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参与也是提高公民对于政策认知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政策制定的参与,公民可以了解到政策制定的流程,并将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反应在政策制定之内。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政策制定过程的监督,并可以建立以满足全体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政策要求为服务内容的智囊团,建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公众对食品安全政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 王斌,魏江慧.公众评价下的食品安全公共政策制定模型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07):33 -335.

[3] 夏云娇.台湾地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26(02):163 - 168.

[4] 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01):45-48.

[5] 陈念.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时效性分析[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