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循环利用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垃圾循环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给电池一个安全的归宿,给自己一个清洁的世界。”希望大家努力为身边的环保事业、为美丽的环境贡献小小的力量,积极响应我们的号召,一起加入吧。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倡议材料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倡议材料一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你们一定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电池中含有大量的汞、镉、铅等重金属。当我们随手把它丢弃在垃圾桶时,它和普通垃圾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会慢慢地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释放出有毒有害物质。焚烧时会污染大气;渗入地下时污染地下水源或江河湖泊;一旦进入土壤、水源,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引起各种疾病,甚至可以致癌。
一粒小小的纽扣电池可以使60万升水不能再饮用;1节普通的5号电池可以使5平方米的土壤因重金属的污染而失去50年使用价值。然而,如果把废电池中的重金属加以提炼利用的话,一吨废电池却可以提炼出600千克的有用金属。
市民朋友们,回收废旧电池不仅能保护我们美丽又脆弱的环境,还能节约地球有限的能源,因此我们建议:
一、 使用充电电池,减少一次性电池的使用率;
二、 将废旧电池放入废电池回收箱,不随意丢弃;
三、 发动家人、朋友和邻居,一起参与回收废旧电池的行动并养成习惯。 “给电池一个安全的归宿,给自己一个清洁的世界。”希望大家努力为身边的环保事业、为美丽的环境贡献小小的力量,积极响应我们的号召,一起加入吧!
建议人: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倡议材料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遥控器里的干电池,废旧的手机电池,实验用过的电池,计算器,玩具中的小电池……这些废旧的电池,你会怎么处理呢?将它们丢到垃圾桶里,还是随手扔到地上?
由于废电池污染不像垃圾,空气和水污染那样可以凭感官感觉得到,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是干电池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一年的产量达150亿只,居世界第一位,消费量为70亿只,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消费5只干电池。电池中含有汞,镉,铅等重金属物质,长期以来,我国在生产干电池时要加入一种有毒物质——汞或汞的化合物。汞和汞的化合物都是有毒的,科学家发现,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此外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也有不良影响。铅能造成神经紊乱,肾炎等。镉主要造成肾损伤以及骨疾——骨质疏松,软骨症及骨折。若把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也许你无法想象,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
废电池并不是仅给人类带来危害,它里面还蕴含着很多资源,例如,纽扣电池含有锂,锰,银等稀有金属;铅蓄电池中含有铅;手机电池中含有镉;另外在普通干电池中还含有锌,铜,锰粉等资源。这些资源回收价值很高。所以回收废旧电池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桂林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材料学院高分子党支部联合组织了回收废旧电池的活动,为此,桂林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材料学院高分子党支部建议:
一、 我们要充分认识废旧电池的危害性,它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破坏了环境,影响农
作物生长,危机水体安全。
二、 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我们的健康,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构建一个更和谐
的校园环境。
三、 人人都来做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和维护者,广泛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环保卫士。朋友们,携起手来,为营造绿色和谐校园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建议人: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倡议材料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我国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你们知道么?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它们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场,然后再送去填埋。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难道我们对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吗?其实,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 让我们结合实际,大家一起将垃圾分类,让“创建和谐绿色校园”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
而如今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学校生活中常见的可回收垃圾主要有:
废纸:报纸、书本纸、包装用纸、办公用纸、广告用纸、纸盒等;
塑料: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塑料杯子、矿泉水瓶等;
玻璃:玻璃瓶和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金属:易拉罐、铁皮罐头盒、牙膏皮等。
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毛巾、布包等。 不可回收垃圾包括:烟头、果皮、菜叶、鸡毛、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等。 需要注意的,废电池、日光灯管、水银温度计、油漆筒、药品、化妆品等都是有毒垃圾,需要特别的处理。
根据学校现状,现向全校师生提出以下倡议:
一、全校师员工要确立“关爱环境从自我做起”的理念,关心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强化节能减排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二、学生个人自备垃圾袋,养成不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校园设置两个垃圾桶,一个用来装不可回收垃圾,另一个用于装可回收垃圾,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以便回收利用。
三、将废纸、塑料瓶、易拉罐等进行分类回收,并作好记录,所得经费用于班费和开展环保活动,结果作为绿色班级评比的依据之一。
四、倡导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少使用塑料袋,尽量少产生垃圾,特别是不易分解和有毒有害垃圾。
五、拒用一次性餐具――节约资源,维护环境整洁。
六、以节水、节电、节粮为荣――让节俭美德代代传。
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倡议材料四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饮料瓶、旧书、纸箱、旧衣物……这些平日里随处可见的废旧物品常常会被我们遗忘并弃置在一旁。如果我们能将它们利用起来,那么这些不起眼的“垃圾”又能发挥出怎样的余热呢?
我之所以发出倡议,是因为近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宜宾那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也亲眼目睹了人们逐渐开始铺张浪费、破坏大自然等恶劣行为。特别是明明有一些废物可以重新利用,但人类却依然像垃圾似的把它丢在一旁。同学们,你们是否听到了那些废物的心声,他们企图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那你们却视而不见。
我向大家发出的倡议有以下几点:
1.我们应做到“废物利用,从我做起”。应该完全杜绝“没事,大自然的资源不是有很多吗?”这种想法,尽心尽力地保护大自然。
2.我们可以巧用生活中废弃的东西,不但既动了手,动了脑,还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例如:好看的饮料瓶,喝完饮料就扔了,多可惜呀,我们可把它剪切再装饰一下,不就成了又好看又实用的花瓶了吗?或许你会说:“花瓶不是随处都买得到吗?干嘛这么耗神地去弄那些没用的东西?”但你如果亲手并且认真去做一样事情的话,不论结果成功与否,你都会获得喜悦的甜蜜。
3.我们还可以公开组织这样的活动,还可以把每年的某一天定为“废物利用日”,把这个概念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虽然现在我不能号召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领悟到“废物利用”的重要性。
十三亿中国人们,相信只要有“信念”二字在,我们会保护好大自然!!!
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倡议材料五
各位领导,居民朋友们: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____大报告精神,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自20____年8月29日起,每个月的月末的星期六将在全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日”活动。作为全市再生资源行业的代表,北京再生资源和旧货行业协会向全市的再生资源从业人员和企业发出倡议: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城市 生活垃圾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24.3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1 城市垃圾处理的原则
按照垃圾的组成物料性质分类,城市垃圾可分为有机垃圾(如厨余、果皮)、无机垃圾(砖瓦、炉灰、灰土)、废品(如废纸、塑料、金属、玻璃)。城市垃圾的管理的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是贯穿于城市垃圾处理的整个过程,不仅要求在城市垃圾产生的源头减少产量,而且在处理的末端也要求对垃圾的最终排放物减低到最少,以达到对环境造成最低的污染;资源化是要求垃圾的再利用,这样不仅能达到物质能量的极限利用,而也达到了减量化的要求;无害化是垃圾处理的基本要求,无论用那种方法处理,都必须要达到无害排放。垃圾围城现象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人们重视城市垃圾的“三化”处理,其中,资源化是对城市垃圾处理发达的欧美国家所提倡的,例如瑞典,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
2 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2.1 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是将垃圾与环境的物流交换渠道加以隔离同时实施填埋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填埋场内的厌氧消化、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将垃圾降解。卫生填埋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现今,污泥的卫生填埋已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污泥处置方法。卫生填埋具有运行简单、投资及运行成本低、适用性强等优点,国内城市垃圾中如有一半的垃圾填埋产沼后得到回收,则可日回收热值为 21MJ/m3的沼气 120 亿 m3,相当于新建 33 个 100 吨规模焦化厂的产气量,可节约标准煤 861.244 t/d。但是同时卫生填埋的占地面积大、选址困难,存在渗滤液渗漏造成二次污染风险等缺点。主要应用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等,当前我国 90 %的城市是采用填埋的方法进行处理,卫生填埋技术的应用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目前没有其他更优的方法情况下,它是不二之选。
2.2 垃圾焚烧
焚烧是以燃烧反应彻底转化垃圾中可燃组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垃圾减量 90 %,大大减少占地,并可利用余热发电实现资源化。垃圾焚烧的缺点在于投资费用大、运行成本高、并且产生二噁英等微量剧毒物需采取措施控制。主要使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垃圾的国家有日本、瑞士和丹麦,所占比例分别为 65 %、70 %和 66 %。焚烧处理垃圾的方法在我国刚刚兴起,但是对于焚烧方法是否安全却倍受争议,这场争议促使了政府和市民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其实,利用焚烧处理方法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受到青睐,关键是人家严格运行、严格管理,在我国由于种种的原因,环保行业总是硬件设施建设好了,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着偷排,甚至直接排放的情况,相信人们所担心的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管理者的职业操守。
2.3 垃圾堆肥
堆肥是处理与利用垃圾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垃圾或土壤中存在的细菌、酵母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降解(消化),形成一种类似腐蚀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并用来改良土壤。现在,采用堆肥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最多的国家是荷兰和法国。堆肥法的主要优点是:部分实现资源化,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其缺点是:处理周期较长,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特别是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此外,堆肥产品中所含重金属还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畜造成危害。堆肥的垃圾处理方法在我国未得到认同,这可能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垃圾分类的体制,还没有具备对垃圾进行堆肥处理的基础条件。
通过对三种应用广泛的垃圾处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用哪种方法都有它的缺点,而有些缺点会影响整个方法的应用,例如卫生填埋的渗漏液渗漏风险。因此,在垃圾处理方法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方法。例如:土地资源丰富的,可以用卫生填埋的方法;而人们环保意识高的地区,可以尝试进行垃圾分类,然后进行堆肥。在目前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垃圾,将垃圾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实现垃圾资源化才是当今社会垃圾处理的主流。
3 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城市垃圾资源化
城市垃圾资源化主要是从能源节约和垃圾减量化的角度考虑。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大、处理率低的情况下,实行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是可以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最好方法。根据 2010 年远景规划目标要求,今年城市垃圾量为 2.4 亿吨,无害化处理将达到 85 %~90 %,但是目前遇到的困境是城市卫生填埋的负荷已近乎极限,焚烧的方法未得到普及,堆肥的方法更未得到认同。现今,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还没有形成规模,主要存在着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未引起重视,资金投入不足、未形成产业链等问题,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通过政府有效引导,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无论最终以什么方式来实现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垃圾分类是第一步,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是第一步。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相当于发达国家,还比较低下,更勿用谈垃圾分类意识,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给生活在城市的市民提高垃圾分类意识提供了硬性基础。而市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则是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的催化剂,这必然带动市民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后才废弃。然而,市民的意识通常是当自身受到损害时,才会付诸于行动,从这个角度说,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是脆弱的,要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稳固,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工作,使市民感觉到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他们才可以坚持自己的意念和行动。
(2)加大资金的投入,形成城市垃圾的产业链在城市垃圾中,有机垃圾占 60 %~70 %,塑料占 8 %~9 %,玻璃占 3 %~5 %,纸张占 2 %~3 %,其他(包括废金属制品等)占13 %~21 %。可回收的有玻璃、纸张、金属制品等,可回收率约10 %~15 %。另外有机垃圾中以厨余与果皮居多,如果通过垃圾分类,就可以将厨余与果皮进行堆肥,这样最终垃圾处理量将大大地降低。目前,垃圾中可回收主要是靠城市垃圾的拾荒者完成,回收只是一小部分,而由于没有得到分类,厨余与果皮根本无法进行堆肥,且存在着市民分类好的垃圾,无处投放的尴尬局面。政府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对产品利用完后可回收部分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则建立废品回收产业,回收可回收的但企业未能回收的废品;再者,建立垃圾分类细则,并严格执行,以小区为单位,推广垃圾堆肥处理方法,形成垃圾堆肥后化肥的产业链,建立市场运行机制。还要打破目前垃圾处理中政企不分、垄断经营、非市场化运作的现状,要由原来的政府环卫部门运作转变为市场机制企业化运作,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因地制宜,加强对垃圾处理设施运营者的监督经过垃圾分类后,不能用于回收或堆肥的垃圾,还是要采用卫生填埋或焚烧的方式对其进行最终的处理,各个地方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最终的处理方法。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垃圾处理设施运营者加强监督,促使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符合技术要求,并且鼓励市民参与到监督过程,让市民更加了解垃圾处理的过程,以取得市民的信任。
(4)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行城市垃圾处理规范化
我国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起步较晚,且其发展未能与现时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相一致,这就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处理得不到正常化和规范化,而在城市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更加如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城市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得不到明确的法律保护。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根据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是实行包括城市垃圾问题在内的环境问题规范化处理的基础。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大量废弃物进入环境,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扩大,并向农村蔓延。城市垃圾资源化,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对城市的污染,而且还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和不能资源化的垃圾进行处理的有机结合,是应对垃圾围城的最佳方法。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需要长时间去建立有效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不懈,勇于改革创新。
4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垃圾量也会不断地增加,这种趋势不可逆转。解决城市垃圾围城问题,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按照垃圾分类的方法将垃圾分好类,进行资源化;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垃圾资源化产业链;垃圾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
参考文献
篇3
1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数量较多,但综合利用率较低。建筑废弃物多以填埋、焚烧等传统方式进行处理,这不仅占用了土地资源,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事实上,很多建筑废弃物都具备了二次资源潜力。通过回收、处理、再利用,在满足环保需求的同时,也可为建筑行业创造出二次经济效益[1]。相关研究表明,超过90%的建筑废弃物通过转化技术,均可生成再生资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我国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给予重视。
2 建筑废弃物的危害性分析
建筑废弃物具备了广泛性、模糊性、滞后性的特征,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导致忽视了其管理,使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具体危害如下所示[2]:
2.1 水环境污染
建筑废弃物在堆放或填埋过程中,会受到雨水、地表水或地下水冲刷作用而渗出污水,会对地下水或地表水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水当中存在大量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元素,若未得到有效处理,排入河流当中,甚至会影响到生活用水质量。
2.2 大气污染
建筑废弃物堆放时,会受到环境作用,导致部分有机物分解产生毒害性气体,部分建筑废弃物甚至会发出恶臭味。另外,建筑废弃物还会产生粉尘,会影响空气质量。
2.3 占用土地资源
建筑废弃物会占据大量土地资源,并会给土壤环境带来破坏作用,改变土质,影响植物生长。
3 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理念分析
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理念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需求不谋而合。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体现,与直接填埋、焚烧处理相比,循环利用可做到“再利用,在循环,减量化。”通过循环利用,可对建筑垃圾进行分流,避免了建筑垃圾带来的二次污染。除末端回收利用外,控制源头也是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例如,选择性拆除便是一种有效的源头控制技术[3]。通过利用该技术可让部分建筑物料如木框架、金属部件等保持原状,以获取直接利用资源。同时,在建筑物拆除期间,会先对有害组件进行预处理,避免有害组件与其他物料混淆,从而为相关资源后续利用提供较好的条件。不同类型的建筑废弃物,可进行分类回收利用。例如,废弃金属可回炉进行熔炼,得到二次产品;废弃玻璃可作为玻璃纤维加工的原材料;废弃木料则可用作制造刨花板、纤维板等;部分惰性组分物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可将其转变为基础填料、再生骨料等。总之,建筑废弃物并不是单纯的垃圾,通过回收循环利用,可使其产生新的价值,实现“变废为宝”。
4 建筑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策略分析
4.1 企业内部循环利用
建筑企业对废弃物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可为企业带来潜在效益。从企业发展层面来看,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循环利用与之并不违背。当然,建筑企业要实现废弃物内部循环利用,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所产出的效益却是巨大的。部分传统建筑材料完全可以直接循环利用,如木材、砖瓦等,通过适当筛选便可获取二次利用价值。当然,在筛选过程中,应重视这些材料的质量控制,避免其影响整体建筑质量。相对于木材、砖瓦而言,混凝土在现代建筑施工中用量更大,且质量不易降低。通过循环使用混凝土,可为建筑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4.2 加强建筑废物宏观管理
从宏观上来看,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视为一项政府行为,并对相关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进行完善,用以引导建筑行业,并约束建筑企业行为[4]。同时,要求建筑企业本身应具备资源化利用能力或让其借助第三方机构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处理,以促进建筑废物管理规范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回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废弃物进行有效分类是其循环利用的基础,对此应该进行重点建设。另外,政府部门可采取经济制约的方式对建筑废弃物排放进行约束,并起到督促性作用。根据建筑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成本及项目盈利等内容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5]。所获取的费用用于建筑废弃物处理。地方建筑废弃物处理费用应当设立专户,所获取的专款用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建设。收费主体由政府向建筑废弃物处理企业手中转移,改变现行的政企合一的收费体制。为了让经营者与排放者双方利益达到平衡,可由政府来制定收费政策、收费价格以及收费机制。通过合理收费,可激发建筑企业减少排放量的积极性。同时,还可将增加收取的费用补贴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上来,使建筑垃圾产业化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4.3 加强建筑可循环材料研发
为了进一步促进建筑废气物循环再利用,并实现高度循环利用,应加强建筑可循环材料研发,从根本上为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提供支持。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创新,使其在保证功能属性的前提下,具备更好的循环利用性,提升其潜在应用价值。建筑施工过程中,在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可循环建筑材料。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应该加大建筑可循环材料市场推广,使其逐渐普及,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奠定基础,让建筑产品对环境、生态具有更好的亲和性,达到节约材料、能源,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的目的。
4.4 构建建筑废弃物信息管理平台
根据建筑废弃物的全寿命周期过程,构建出系统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其中包含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信息平台与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相关政策为引导,鼓励建筑企业及建筑废弃物处理企业参与到平台建设中,并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以形成企业战略伙伴。平台由行业协会管理。通过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于行政监管,并为建筑企业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借助该信息平台,还可推广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知识。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与行业协会及媒体机构进行合作,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都认识到建筑废弃物是一种良好的再生资源,以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借助平台宣传并推广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为更多的建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让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取得成效性。
篇4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每年都要进行50亿t以上的建筑材料资源的消耗。而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超出2.3亿t的标准煤的消耗,并进行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但是,即使如此,我国的建筑行业也仍然面临着材料资源短缺、材料循环利用率低以及大量建筑垃圾的处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建筑垃圾,都是由大量的砖块、混凝土、木材和废金属材料等废弃的建筑材料所组成的,所以造成了建筑材料的大量浪费。而使这些废弃物变成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可以使大量的建设资金和材料资源得到节省,并降低建筑工程施工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此外,进行一些新型可循环材料的使用,也可以使建筑具有绿色和环保的特征,进而促进建筑行业取得新的发展。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现阶段建筑材料资源可循环利用的情况
2.1国内外情况
近年来,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对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欧美等国家都是由政府主导,并且在投资者和开发商共同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的。所以,国外社会对建筑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问题的认识较为统一,从而导致了很多新建筑的施工建设都进行了循环再利用材料的使用。例如,西班牙新建筑就进行了钢结构和可拆卸的装配式材料的使用,从而使得旧建筑材料拆卸过程中废弃物过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国内的相关部门也逐渐关注起了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将一些废弃建筑材料应用在园林铺路方面。但是,相较于国外而言,国内有关建筑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的实践设计,都是由艺术家和开发商来主导的,进而很难使各方面力量达成共识。因此,国内利用较为成熟的技术和设计方法进行建筑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的案例极为罕见,也没有突出的代表作品。
2.2新旧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情况
在旧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进行了实践。在国外,由于比较注重历史文化,所以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的设计手法进行旧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而在国内,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进行旧建筑的整体保留和功能置换。而在新型可循环利用材料的应用上,国内在进行临时建筑搭建时,则进行了预制可拆卸钢结构材料的使用。但是总的来说,虽然有关新型可循环利用材料的开发和研究比较多,然而目前可以利用的新型可循环利用材料仍然存在着品种单一的问题。
3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的方法
3.1传统建筑材料的再利用
目前来看,传统的建筑材料种类较多,主要包含了烧制品、沙石、灰、混凝土、木材等多种材料。而在进行建筑的拆除时,将产生大量的砖头、混凝土废块、木材和金属废料等多种废弃物。而将这些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再一次的利用,就可以减少这些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首先,施工单位拆卸过程中可以进行砖头等烧制品的收集,并将这些材料用于建设社区周围的围墙,从而进行旧材料的再利用。其次,德国已经进行了新型混凝土循环再利用技术的研究,而利用该技术就可以使保留下来的混凝土板材得到再次的利用。再者,施工单位也可以进行木材的回收,而回收的木材既可以用来进行家具的制作,也可以用在建筑装修方面。比如在日本的艺术博物馆设计中,设计师就进行了大量旧木材的使用,并使这些旧木材成为了博物馆的生动要素。总之,为了解决传统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问题,相关单位应该不断的进行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
3.2新型可循环材料的运用
由于废弃建筑材料并不能被充分循环利用,所以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问题并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人们还要致力于新型可循环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就目前来看,铝是可以进行高循环利用的新型建材,因为其在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具有塑形快速和循环率较高的特点。相比较而言,玻璃的循环再利用可节省的能耗只有5%,而铝材的循环再利用可以节省95%的能耗。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的时候,人们要注意到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否会造成更多的能源被浪费。因为,进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目的就是避免材料遭到浪费的同时,使建筑建设中的能源消耗有所减小。所以,在进行新型可循环材料的开发和运用时,要进行材料耗能情况、循环率、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3.3废弃物材料的循环利用
为了进行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建筑设计师可以直接运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建筑的设计,从而使建筑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就目前而言,利用废弃物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行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比如,国外的一些建筑已经开始使用废弃的集装箱进行建筑的建设,从而使建筑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并使人们进行建筑的参观。而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的美观性和多样性得以增加的同时,建筑材料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所以,我国应该积极的进行这种思想的学习,加大废弃物材料循环利用的力度,进而使废弃物成为建设新型房屋的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4法制建设的加强
想要进行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除了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政府还应该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进行自身行政职能的发挥。因为,只有在政府的带领下,社会各界才能积极的进行配合,进而使建筑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的问题得以解决。所以,我国政府应该积极的向西方国家学习,加强国内的法制建设,使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结语
篇5
用餐完毕,戴维斯招呼我们坐到沙发上喝茶,戴维斯的女友杰西卡则忙着收拾餐桌。不经意间,我注意到杰西卡将羊骨头、鱼骨头和剩菜装进了垃圾袋,扎紧袋口后便塞进冰箱的冷藏柜。而宽敞的冷藏柜里,还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新鲜的蔬菜、水果。
澳大利亚是个富裕国家。虽然近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澳大利亚居民资产有所缩水,但日子过得再怎么艰苦,也不至于沦落到吃残羹冷炙的地步吧。我心里这样想着,嘴上却无意识地把这话说了出来。等我意识到的时候,戴维斯已经反应过来,愣愣地看着我。尴尬之余,我赶紧向他赔礼道歉。
戴维斯并没有责怪我,他表示,这些垃圾是要扔掉的,现在只是暂时存放在冰箱里。在澳大利亚,城市居民是要支付垃圾清理费的,居民将自家的生活垃圾分成可循环利用垃圾和不可循环利用垃圾,分别装进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后放在家门口,专业的保洁公司就会定时派垃圾车前来回收。但是,垃圾车每星期只来一次,且时间都是固定的,比如规定是星期一上午来收垃圾的,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那就只能等下星期一了。垃圾车有固定的作业路线和日程安排,因此各个街区的垃圾回收时间都是错开的。如果将垃圾放在门口的话,容易滋生蚊蝇,不仅破坏了市容环境,还会传播病菌。12月的澳大利亚正处于夏季,垃圾长时间放在家里的话会腐烂发臭,所以大家只好把容易变质的剩饭剩菜装袋后放入冰箱,一直等到垃圾回收的日子才取出来放在家门口。
篇6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经济;源头消减(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对策研究已经迫在眉睫。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这里提到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就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3r原则应用到建筑垃圾的整个生产循环周期,就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还可以保持建筑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现状及问题探析
1、 建筑垃圾产生途径
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根据产生源头不同,建筑垃圾可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是由砖、石头、旧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灰浆、钢铁、废铁塑料、玻璃、纺织品、橡胶和沥青等构成的。
根据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性质来看,上述建筑垃圾可以分为直接利用型、再利用型和不可再利用型三种。直接利用型,主要是指从垃圾中清理出来并且可直接重复使用的砖、石头、木料等;再利用型也就是转化利用,将剩余的钢筋头、铁丝、碎砖石头等转化为其他用途;不可利用型就是指油漆、碎玻璃、橡胶、石膏等必须经过垃圾资源化企业进行技术处理和再加工。
2、 我国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处理现状
(1)我国建筑垃圾的初级利用是渣土碎石的工程回填和绿化回填,问题是开工以后填埋的建筑垃圾再利用就非常困难了。
利用拆除工程中产生的砖、石、混凝土等废料代替塘渣,来进行场地和基地处理是比较通常的做法。比起传统的使用土石来说,渣土碎石的回填既解决了拆除、改建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又可以节省了作为塘渣使用的土石。可是问题在于,这些填埋掉的建筑垃圾在工程正式开工后,会被再度清除,并且因其与工地的泥土混合在一起,所以只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而这样产生的建筑垃圾就没有再利用的机会了。
(2)我国建筑垃圾的中级利用是利用回收废弃混凝土制作墙体材料和集料,问题是上述建筑垃圾再利用商品的市场接受度不高。
2002年上海成立了国内最大的建筑垃圾制砖厂,利用建筑垃圾制造新型墙材。浙江省的杭州富丽华建材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利用废渣、废料生产新型墙材的环保节能型企业。问题是与传统墙材相比,新型墙材的制作成本并不低,导致推广制作方面可行性降低。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新型砌墙材料在强度变化规律性、耐久性等某些物理和力学指标上还是略逊于传统的建筑材料,因此,它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的。
将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碎块回收粉碎以后,作为混凝土骨料,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的楼地面和混凝土的垫层。这个在新建筑产品的施工过程中再利用率颇高,问题是缺乏对建筑垃圾的进一步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级、清洗、堆存,该骨料收集和制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机械设备、技术和工艺,不是每个工地都拥有的。
(3)相对高级的建筑垃圾再利用是诸如河北的公专新业科技服务总公司研究开发的“用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利用碎砖石、废钢渣、碎石等填料经过重锤夯扩后制作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同时配套减振、隔振技术,可以扩大桩端的面积,挤密地基。
(4)相比较拆除工程,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状况相对比较好,尤其是框架结构阶段的工程。根据调研,在建筑过程的框架阶段中产生的可以废物回收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是很高的。
“单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许多最经济和最有利可图的回收方法已经被仔细挑选过了”。问题在于:不能回收、筛选的砖、石、混凝土混合物,以及旧模板、废塑料、碎玻璃,油漆零料等建筑垃圾究竟如何处理?目前,这些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还仅仅是简单的未加处理的填埋。
二、基于3r原则的建筑垃圾循环
经济模式
基于上述对我国建筑垃圾产生和循环利用现状的分析,我们从3r原则出发,来分析建立适合我国建筑垃圾循环经济模式和问题对策。
1、建筑垃圾循环经济模式
图1中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模式
2、减量化(reduce)建筑垃圾源头消减策略
减量化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实施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设定建筑垃圾排污权的总量控制和建立建筑垃圾排污权的交易机制、完善相关法制法规的配套。
首先,需要对建筑产品采取全周期过程的管理模式,改变以往的建筑材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直线型模式,形成建筑材料—建筑物—建筑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的建筑物生产管理模式。从建筑设计阶段的工程设计到建筑、建材设备采购各个环节都必须减少材料的无故浪费。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维修、更换和拆除阶段垃圾的排放量,最低限度地减少不可再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维修、维护费用,以达到全社会建筑垃圾排放总量的消减。
一方面,有必要制定建筑垃圾排放监测和评估指标,制定建筑企业建筑垃圾排放的指标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指标,强化建筑企业管理者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完善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奖惩制度,提供标准衡量指标,由建筑行业和企业自行实施自己的建筑垃圾减量工作。
最后,为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还需要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只有建立一个政府行政管理方法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机制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综合的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机制在国外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上已得到较为广泛和成功的使用。 3、再利用(reuse)建筑垃圾效率提升策略
建筑垃圾的直接和间接再利用率提升的对策: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建筑垃圾移动处理筛选设备的配备等。
前文提到相对于拆毁建筑来讲,在新建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状况相对较好。而在新建建筑过程中,相对于装修、安装阶段,框架结构阶段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相对比较高。原因是框架结构入驻的工程承包商只有一家,易于管理。建筑垃圾中许多废弃物经过分类、分拣、剔除和粉碎后,大多数可以再利用或者回收。在后期安装、装修阶段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主要是因为管理混乱、建筑垃圾二次污染而产生的。所以,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是施工过程中提高建筑垃圾再利用率的关键,熟悉图纸、熟悉建筑施工过程中垃圾构成比例和数量、针对施工项目进行建筑垃圾的分类、筛选和堆放的管理。行业内企业应做到施工精细管理观念人本化、垃圾管理工作流程程序化、建筑垃圾排放监控手段数据化,才能切实建立起提高建筑施工全过程垃圾再利用率的长效机制。
另外,建筑垃圾移动处理筛选设备的配置也是提高再利用率的对策之一。河南人大代表郭靖华在2010年年初人代会上就提出了相关提案,建议为了提高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水平,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对拆除下来的废旧混凝土进行现场破碎,分别加工成商品混凝土骨料、建筑砌块集料、道路填铺料等不同用途的再生集料。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废旧混凝土的利用效率,减少多次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费用支出,更可使加工后的建筑垃圾成为商品,实现一举多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4、资源化(resource)建筑垃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建筑垃圾再加工商品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对策包括: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再加工(成本和技术),企业营运模式探索,建筑垃圾再利用商品推广和产品规模化等。
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当地建筑垃圾处理、填埋费用低于建筑垃圾运往建筑垃圾处理厂的运输费用,建筑原材料的价格低于再生材料价格,对于建筑垃圾再生产企业来说,根本无利可图。可是,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带来的公众或者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因此,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一般需要政府介入,为建筑垃圾收集、运输企业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收和其它政策性的扶持。政府邀请行业内企业、主管部门、消费者和环境组织的代表参与政策制定,灵活使用税收杠杆,除了“谁污染谁付费”外,可以根据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实施“差别税率“,降低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从而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另一方面,需要促进开发和研究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技术,政府
部门应尽快以企业为主体研发并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建筑垃圾的消减、再利用和资源化,其关键在于全社会的重视和联动机制。政府作为职能部门,需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合理利用行政管理手段和市场力量来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资金参与建筑垃圾再生产。而建筑行业及企业需要针对建筑项目建立科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增强环境保护、资源消减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建议针对每一个建筑项目进行拆毁建筑垃圾和新建建筑垃圾的模拟预算、预测软件以及信息管理,以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建筑垃圾循环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浩、王洪黎、熊宝成、陈涛、陈柱,从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看我国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
[2]陈燕,城市化过程中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现代城市,2011年11卷第3期
篇7
1.法律措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出相关法律的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导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1972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废物管理法》,将各种废物的收集和处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该项法律的颁布改变了西德人的生活习惯,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纸类等开始被分门别类地回收。随着西德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1986年联邦政府制定了“避免产生废物、废物再利用及安全处理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废物的认识从“怎样处理”上升到了“怎样避免产生”的高度。德国循环经济理念的导人体现在1991年颁布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中,该条例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明确了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义务。
1992年德国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该法使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产过程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于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废纸、旧电池、旧汽车等,要求尽量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规定了产品制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只有明确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许投放市场。
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所有的相关法律文件,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减少废物,旧物品再使用,资源再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废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这两部综合性法律;第三层面是(《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及((绿色采购法》五部专业性法规。1991年制订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完善了汽车及家电循环利用的判定标准以及事先评估、信息交流等体系。1993年颁布的环境基本法》中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等内容,并将此作为国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994年政府又根据该基本法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决定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环境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来实施,并把实现低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体系作为目标。日本把2000年定义为“循环型社会元年”,不仅新制订了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还修订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更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I修订了1970年制定的(《废物处理法》,加强了控制废物产生和不正当处理的措施.?,002年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在此基础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长期指导方针《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
2.}济指施
税收创度。日本的“再循环利用设备特别补偿办法”规定:对废纸和废饮料瓶类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生态水泥制造设备、废家电再生处理设备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25%进行特别退税。对废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建筑废物再生处理装置、废木材破碎及再生处理装置,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企业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环保设施可减税(销售税)10%;在美国康奈狄克州,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获得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废物产生量减少90%,其措施除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外,对产生废物的人和企业都要征税,采用清洁生产或建立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通常折旧期限为10年).丹麦率先实行了“绿色税”制度,对生产原材料征收材料税以促进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资源。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对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价格为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
共瓜侧度。美国于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对那些把绿色化学原理与化学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相结合的突出化学技术进行奖励,充分体现了美国对环境保护方面创新性工业研究成果的重视。日本的许多城市实行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对社区、学校集体回收旧报纸、旧包装箱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近年来,欧洲不少城市采取了付费交投包装废物的办法,这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办事,受环境意识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许多消费者乐于这样做。
绿色采劝翻度。日本的《绿色采购法》规定,国家机关必须率先采购环境负荷小的产品。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扩大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来提高资源再生产品企业的知名度,以促进企业扩大生产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形成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现在日本各行政机关纷纷制定了绿色采购方针,有166种物品被定为政府优先选择购买物品,其中以100%废纸为原料、白色度不足70%的复印纸被定为最优先购买物品,到2001年,政府特定购买物品的采购比例已达到了92.6%。美国各州也陆续制定了再生资源产品政府优先购买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行政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政府优先采购再生资源产品,同时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政府各部门购买再生产品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
收费侧度。日本颁布的《家用电器再利用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对制造、进口的家用电器有回收、再商品化的义务,并规定了4种废旧家电的处理费,其中每台电冰箱为4600日元,每台空调器为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为2400日元。生活垃圾收费是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数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对每袋生活垃圾的收费增加1.5美元,城市垃圾总量可减少18%.现在,日本的3250个市、区、村中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的为2535个,收取工业废物处理费的为2833个,有效改善了日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德国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后,从1991年到1995年,制造商们为了减少处理包装废物所付的费用,纷纷将包装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国包装废物的总产生量减少了12%01991年,德国成立了进行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DSD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1997年的包装废物回收率为89%,循环利用率高达86%。相当于从每一个德国公民手中回收废物73.7公斤。循环经济使德国在GDP增长两倍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近75%0
3.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理念的确立、研究人员的培养、各类人群的教育等。生态环境理念的确立和带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日本政府积极开展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促成各学术团体和研究型机构业务的开展,并从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拨出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废物处理及3R化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各类人群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充分发挥社团法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宜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生态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推动绿色消费的进行。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运动到21世纪的循环经济,世界上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已经经历了三个历祖第一是以政府命令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来实现污染控制;第二是基于市场手段的经济刺激作用,注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创造力来实现废物的处惫第三是在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实行信息公开,其实质是实现了公众监督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日本特别注重公众的参与。1998年笔者曾在大宫市参加过一次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东京大学小林教授做的市民环境家计薄讲座。讲座强调了家庭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禽要做到的几个方面:有计划的购买食品,在食品有效期内用完,适量烹饪,不剩饭。自备购物袋,利用简易包装,购买简易包装产品;协助地方公共团体和商店、回收团体进行资源性废物的分类回收,争取每人每天从家庭排放的垃圾且比上一年度减少15%。名古屋市的非政府组织还发动市民开展义务收集公共垃圾活动,并发放介绍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gwyoo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特别注重将正确处理垃圾的知识纳人各级学校教育中,从学生抓起,让每个人从小就充分意识到正确处理垃圾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蒙特利尔市特别注意制作多国文字并适应不同阶层人员的宣传材料。所制作的宣传品既有趣味性,又有持久性,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使人每天看得见记得住。
4.技术措施
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引导各行业推广3R技术、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化。日本北九州市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得益于3R化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通过高新技术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运动,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利润和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四年后不仅减少了84%的污染物排放,还取得了2125亿日元的经济效益。现在北九州市不仅摘掉了闻名于世的重污染工业区的帽子,而且城市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6倍。
日本东京电力株式会社和财团法人千叶县都市公社联合在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心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约69亿日元,建成了地表水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并于1990年4月开始投人使用。该技术利用污水处理厂排水水温夏季约为250C、冬季约为17℃且比较稳定的特点,将污水处理厂排水中蓄积的热能通过蓄热式热泵系统为49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空调源。在每年提供1290亿大卡热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排了6800吨二氧化碳、2.9吨氮氧化物。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符合循环经济3R原则并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热泵空调技术在建设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环境产业化”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绿色高新技术支持。
5.市场措施
市场措施主要是通过健全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交换、收集及回收利用市场来完成。日本的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在日本既有社团法人机构的“循环经济研究会”每周定期发表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同时各地的有关部门也相继建立起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日本的各市区村几乎都有专门发行二手货信息的报纸及时向市民信息并组织旧货调剂交易,以利于市民进行资源循环再利用。这样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以使市民、企业、政府形成一体,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循环型社会;低碳经济;物质流动指标;努力指数。
构建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日本个人、企业和社团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之中。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也曾面临经济高速增长,生态快速恶化的问题。基于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日本传统社会,每年产生4.7亿吨废弃物,碳生产排放和消费排放居高不下,城市为大量的废弃物所包围,最终使得环境保护成为空谈,生态退化和气候变化为日本社会发展敲响警钟。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从1967年的《公害对策基本法》、1972年的《自然环境保全法》、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到2000年的《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实现了从公害对策管理向环境负荷管理的转变。《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在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除基本法之外还有两部综合性的法律《废弃物处理法》、《再生资源促进法》以及《容器包装品的分类回收及再商品化促进法》、《特定家用电器的再商品化促进法》、《建筑废材再资源化法》等单项法。在基本法基础上,日本政府先后提出构建循环型社会第一和第二基本计划,明确发展循环型社会操作目标和政策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凝聚了社会共识,并取得一定效果。为了推动循环型社会建立,第一基本计划中提出了物质流动指标(MaterialFlow Indicators)和努力指数(Effort Indices),并基于指标、指数的监测结果确定了具体实施目标。第二基本计划考虑了资源减少、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吸取了国际组织、产业界的意见,以2015年为目标期,增加了部分反映环境和气候变化新要求的指标,致力于构建物质循环型社会(Sound Material-Cycle Society)、低碳社会(Low Carbon Society),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Societyin Harmony with Nature)。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城镇化速度保持了较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年均GDP增长率达到10.5%,1978-2000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1.1857%,即每年城镇约增加1574.6万人。2008年底,中国城镇化率水平已达到45.7%。按照2000年以来的速度,采用线性趋势外推法,2029年中国城镇化率会达到70%,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人口将增加3.3亿人。由于城乡资源能源消耗存在差异,仅城镇化一项,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按照2008年数据计算,每年1574.6万人进入城市,全社会生活能耗会增加247.8万tce,全社会生活用水量增加约6.49亿立方米。在CO2排放量方面,按照世界能源署(IEA)测算,1990到2007年,中国CO2排放量增加了170.6%,2007年CO2排放量60.7亿吨,约占全球CO2排放量的21%,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我国城镇生活垃圾高达1.47亿吨,由于人多地少,全国范围很多地方出现了垃圾围城现象,各种社会矛盾也相伴而生。一些地方对循环经济实施方法的理解有偏差,焚烧没有经过正确分类的垃圾,对环境造成损害,引发社会公共事件。
在此背景下,本文简述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特色指标和实施目标,并与中国相关指标、目标进行对比。对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各地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现从循环经济向循环型社会的整体跨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指标分析。
日本《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将循环型社会定义为:通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防止或减少废物产生,促进产品适当的循环利用,妥善处理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减少环境负荷的社会。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一方面要防止原材料成为废弃物,即要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减少产品向废弃物的转化,主要通过尽可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来实现。循环利用包括再使用(reuse),再生利用(reclamation)和热回收(heat recovery)。该基本法明确要求从技术和经济性综合权衡决定可循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处置,并要求政府制定《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计划》,采取整体和系统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形成。
在日本《循环型社会推进第二基本计划》中,为了推动循环型社会形成,依据基本法中关于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原则,分别设计了物质流动指标和努力指数,并明确了具体的实施目标。
(一)物质流动指标及目标。
与第一基本计划相同,第二基本计划采用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最终处理量三个指标分别反映社会实物流动的三个方面,根据日本经济结构变化和环境变化,补充了金属矿物生产率、和CO2减排两个指标,规定了2015年这五个指标的目标值,这些指标值均可以通过构建全社会物流图计算获得。
1、资源的生产率=GDP/自然资源输入。近年来,整体来说,日本资源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但也存在新的问题,随着高技术产品为代表的新应用的需求增长,岩土资源输入显著下降了,原油和金属资源的输入量有所增加,由于这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约束,导致工业废弃物数量上升。在第二计划中,设定2015目标值达到42万日元/吨,达到1990年的两倍。
2、循环利用率=循环利用量/(循环利用量+资源输入量)。日本2015年目标为14%~15%,比1990年的8%提高约80%。
3、废弃物最终处理量。2004年就日本全国而言,最终处理场工业废弃物的剩余处理容量仅能维持7.7年,在大城市区仅剩下3.4年。因而,废弃物处理量成为一项关键指标,第二计划设定2015年目标为0.23亿吨,比1990年的1.1亿吨下降了80%。
4、金属矿物资源的资源生产率。即在自然资源输入中除去非金属矿物计算出的资源生产率。
设定的目标为77万日元/吨,比2000年的59万日元增加了30%。
5、CO2减排目标。用以测度循环型社会和低碳社会整合发展的实现情况。废弃物和化石燃料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废弃物转换为原料燃料,废弃物发电实现。2010年在废弃物方面,预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780万吨。
除上述指标以外,第二基本计划其他指标未设定实施目标,仅用于监测变化,识别所需要采取的行动。
(二)努力指数及目标。
构建循环型社会不仅仅需要科技、制度和策略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生产、消费观念的转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努力指数同样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于设定实施目标的部分,二是用于监测变化情况的指数。前者测度包括减少废弃物数量、思想和行动改变、促进循环企业发展、实施个人循环利用法案四个方面。
1、减少废弃物数量。
减少市政固体废弃物数量。城市家庭和商业活动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不同的。因而,该计划有针对性的设定了三个努力指数。首先是,全社会(包括公众和商业机构)每人每天垃圾排放数量,2015年比2000年下降10%;其次,为了评价公众减少垃圾数量和参与分类收集的努力水平,设定2015年家庭每人每天垃圾排放数量(不含回收利用量)比2000年下降20%的目标;第三,对于商业活动排放的废弃物总量,则要比2000年下降20%。减少工业废弃物数量,2015年工业废弃物最终处理量,比2000年的8900万吨减少60%,比1990年减少80%。
2、思想和行动的改变。
通过调查问卷来测度构建SMC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改变。该计划的目标设定为:90%的回答者会选择倾向于减少垃圾排放,重复利用现有产品和购买绿色产品,而且有50%会采取切实的行动。调查问卷的问项充分考虑到生活方式转变,例如增加了互联网使用、自行携带购物袋等方面的内容,在问卷调研中也利用网络等媒介使得整个过程更为便利和有效。
3、促进循环企业发展。
促进绿色采购。设定目标为:50%的地方政府、上市企业(东京、大阪、名古屋证交所一板或二板市场上市企业),30%的非上市企业(非上市,而且雇员数500以上)在组织范围内实施了绿色采购。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鼓励开展ISO14001认证。拓展循环企业的市场规模。2015年循环型企业市场规模达到2000年的两倍,循环企业雇员数也在考虑范围内。
4、持续实施针对个别项目或企业类型的循环利用法案和计划。
其他指数则用来获取变动情况的量化信息,找到未来可能采取的政策方法。
二、中日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指标与实施目标比较。
(一)指标设定的法律依据。
中国没有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明确提法,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实现目标,散布于中国政府各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中。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2008年8月,中国政府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还体现在《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中。
如前所述,日本推动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由一部基本法、两部综合法和六部单项法组成,除此之外由政府定期制定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基本计划。
(二)物质流动指标。
2007年6月,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利用现有的数据信息基础,针对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分别编制。宏观评价指标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五大部分构成。其中,资源产出率指标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一次资源消耗量之比,为了具有可比性,这里的GDP是以不变价计算。一次资源利用效益越高,该项指标比率越高;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可反映减量化的实现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废物排放降低指标,主要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
由上可知,中国的循环经济指标关注重点在于循环性“经济”而非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经济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缺少对全社会的统计。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中,尚未纳入二氧化碳减排方面的指标。
(三)评价体系。
基于对循环型经济的侧重,中国重视对循环经济最终成果的事后评价,尚未建立针对循环型社会主要相关群体: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参与循环型社会构建的努力程度的测度指数,缺少进行努力程度的过程控制。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指标包括对结果的评价,也包括对过程中态度、努力程度的评价。
(四)实施目标比较。
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同时提出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的目标。尚未纳入循环利用率、最终处理量以及废弃物排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等约束性目标。同时,中国未对个人、企业、地方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努力程度设定实施目标。
三、对中国构建循环型社会的借鉴意义。
(一)实现从发展循环经济向构建循环型社会转变。
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属于《日本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规定的实现立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致力于整合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和与环境友好三个方面。其基本计划每五年进行一次修订,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计划增加了废弃物处理方面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能源、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的严峻压力,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一发展阶段,从关注“经济”向更加关注“社会”,从发展循环型“经济”向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应有之义。
(二)重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对公民、社团、商业机构和地方政府在推动循环型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均给予重视,采用努力程度指标,反映各相关实体在构建循环型社会过程中的态度、努力程度。即不仅考虑结果,而且评价其努力过程。对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政策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有较大的意义。通过定期修订事后评价和过程评价指标和不断付诸实践,能够形成明确的舆论导向和氛围,提高社会公众对循环型社会的认知度,增强相关群体在构建循环型社会中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日本过程评价中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灵活的量化方法值得借鉴。例如,采用调研问卷测度利益相关实体对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态度。个人对于产品过度包装的拒绝意向,自带购物袋的比例等;对地方政府则用其为发展循环型社会制定的计划数目来测度其积极程度。对企业来说,定量指标包括了购买绿色产品的比例和环境体系认证的数量。 (三)建立完善单项法律法规。
中国虽然在《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一些环境法律法规中规定了推进循环经济的内容,但是《循环经济促进法》作为一部总纲性质的法律,条文不够全面,尤其缺乏日本类似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的实施文件和《容器包装回收利用法》、《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建筑材料回收利用法》等专门法律。
(四)采取精细化管理方法。
精细化管理不仅为日本企业家所擅长,其精髓渗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循环型社会构建方面,精细化管理既反映在计划条文规定的细致入微,又表现在实际操作中的周到考虑方面。
例如,在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中,对商业机构、个人垃圾的减排量都有明确的量化规定,要求市民把垃圾区分开并放在设计好的位置。实际生活中,日本垃圾分类细致科学,垃圾分为可燃垃圾、金属陶器及玻璃制品、可再利用资源类垃圾(塑料、纸制品等)、大型垃圾(如家电)四大类。垃圾不能擅自随意处理,在日本已经深入人心。作为租房者会收到房东提供的介绍详细垃圾分类回收时间、方法的手册,每个家庭在丢弃生活垃圾前要按照要求对垃圾进行初步处理,例如,可再生的塑料瓶要清洗干净、报刊杂志要用绳子捆扎,干电池等有害垃圾必须装入不同垃圾袋与可再生垃圾分开等等。
中国关于城市居民和商业活动的垃圾排放方面的指标,尚未纳入到我国经济社会的规划目标中去。建城2010[63]号文已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应当把具体量化指标和实施指标纳入到规划中去。
(五)完善循环型社会的数据统计。
日本在构建循环型社会方面的统计比较完善,因而其实施目标中有较多量化指标。在日本统计年鉴第24章,针对可再生容器回收情况就进行了统计,统计项目涉及无色玻璃容器、纸制容器包装、塑料包装和容器等,分别统计了期望收集数量、实际收集数量,涉及的市政当局数和人口比例,年内再商品化量和再商品化率等项目。
由于中国现有统计数据指标、统计调查方式限制,前述一些指标尚未纳入到实施目标中。中国现有的统计系统、制度方法和调查渠道主要是反映经济社会活动方面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渠道相对不太健全。从3R原则来看,其基本思想就是资源的循环、高效和减量利用。建议在后续的循环经济统计中考虑加入其他物质流动指标,把废弃物处理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统计调查范畴,并明确物质流动的调查统计组织方法,把循环利用率、最终处理量在内的物质流动目标纳入循环经济专项规划中。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1-09-20)[2011-09-25].
[2] 新华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1-03-16)[2011-08-01].
[3] 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EB/OL].
[4]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EB/OL] .(2008-08-29)[2011-08-01].
篇9
【关键字】固体废物,循环利用,资源化
1.固体废物污染处理现状
我国经济正经历着超常规发展,固体废物的产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在工业方面,据统计,2002年我国工业废物产量为9.5亿吨,比1992年的6.2亿吨增加了53%,,这一数字在2007年甚至达到了17.6亿吨。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量的增长趋势是如何的迅猛。在农业方面,我国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多数地区政府对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米糠,1000万吨玉米芯,2000万吨稻壳,这些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十分的低,大多数最终成为了固体废物,为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集约化,家禽家畜的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出,对空气及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还有农民自己产生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通常是直接埋于地下或者直接导入河流中,这些做法不但污染土壤及水体,对人们的素质也有极大的不良影响。
图1.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与粪便产量
对于以上我国工业、农业上存在的固体污染问题,国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循环经济理念作为污染处理的指导,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等手段,加大处理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力度,使固体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
2.固体废物循环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2.1资源回收率低
由于我国回收市场混乱,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机制和分类回收体系尚未完善,导致很多可以循环利用的固体废物不能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一些不易回收利用的固体废物未经处理随意丢弃的现象严重。再者,一些企业中过分注重经济利润,忽略了社会效益,轻视废物的处理及循环利用;一些小型企业,没有能力按照相关标准回收利用工业废物,只能将其转交给大型企业处理,这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回收利用废物的高利益驱使一部分非法收购者进入到废品回收市场,将部分含有残值的危险废物重装变卖或用于造假,剩余部分未经处理随意丢弃,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2.2技术落后
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不足。固体废物资源化具有技术难度大、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大等特点。因此,固体废物处理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处理设备不全,资金与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固体废物处理成本高,因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对于一些行业,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技术与装备水平不高,如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产生的葡萄果梗、皮渣及葡萄子等固体废物的收到大多数是规模小、技术不到位的企业,由于回收技术的限制,导致回收再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葡萄酒酿造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利用率低。现行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不足以很好的适应循环发展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3.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对策
3.1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目前,美国、德国、日本、挪威及瑞典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比较完备,日本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律,见图2;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其在1996年颁布了《资源循环和废物管理法》,此法规是其建设循环经济的基本法规。借助发达国家法律建设的经验,可以的出:①必须结合实际制定综合性循环经济法律。②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与循环经济法律相配套的法律。
2005年4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开始施行。其第三条确定了充分利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原则,明确了采用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措施,鼓励对现有固体废物有效回收,鼓励购买再生及重复利用产品。2003年1月1日,《中华人名共和国清洁产生促进法》开始施行,其第27条规定:“生产、销售被列为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应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其进行回收在利用”。但这些规定的靠操作性不强。国家应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包含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等回收利用的相关法律,并在其基础上严格执行。
图2. 日本构筑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法律框架
3.2科学规划管理,形成体系
我国的废物回收市场混乱,迫切的需要整改。对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整顿规范固体废物回收市场。尽快实现固体废物分类回收,逐步提高发展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扶持发展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加强区域间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的合作交流,引导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的集中发展,降低固体废物资源化成本。
大力发展固体废物回收产业,形成多渠道的废物分类收集、储存、运输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再生资源散交易市场,将分散回收规范到市场中。切实发展规范废物加工利用产业,对最终无法再回收利用的废物进行集中安全处理。建立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生态工业园等,实现规模化处理,达到固体废物处理成本最小,环境效益最大的目的。为人们创造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
3.3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自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委员会《关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制定施行了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但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还是较少,并且效率不高,对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激励不够。一,建立完善废物处理收费制度,施行废旧资源商品化收费、规定废弃着应当支付与旧家电、旧容器包装、旧汽车收集等有关费用,或者由生产者、销售者等渠道介入回收处理产业,负责免费或者有偿回收,推动废物分类回收处理的企业,政府应给与补贴。二,扩大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对一些在再生设备在使用年限内,实行普遍退税;对废纸、玻璃碎片杂物去除、空瓶清洗、铝再生制造等设备施行退还固定资产税。三,借鉴日本经验实行集团资产回收团体奖励制度,对市民组织团体回收家庭产生的废物发给相应的奖金。
3.4加强新技术的开发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的循环再利用。例如:2006年3月18日,盐城江苏科性公司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冶炼废渣资源化在利用技术与成套设备的开发项目”,其高效选粉、集中除尘、挤压粉磨、集物料烘干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通过产、学、研的联合攻略,形成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重点研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零”排放技术、中延长产业链和各种链接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有毒有害原材料代替技术和回收处理技术等,特别是降低减量化和在利用成本技术。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的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产品的推广和技术转让网络,为固体废物资源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结论
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技术进步是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关键,政府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对已成熟的垃圾处理新技术,应积极组织推广应用,无论如何都不能造成二次污染。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和典型工业废物污染资源化技术的全面研究,使得我国在生活垃圾分类、特殊垃圾技术处理。垃圾填埋技术处理、易降有机废物的堆肥等技术有极大的提高。我国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开发领域。它将为我国解决固体废物循环利用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吴广玟.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J].经济师,2011(8).
[2]孙汉文,安建华,梁淑轩,康林.固体废物污染状况分析与废物资源化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2006(5).
[3]邹成俊,赖长浩.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环保产业,2005.
[4]习小东,周凯慧.浅析循环经济在固体废物治理中的应用[J].循环经济,2011.
[5]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D].重庆大学技术经济管理,2004,4.
[6]任妙丹,王生林.农村固体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现状及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2011(5):59-62.
[7]王红玲.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构想[J].经济研究参考,2010,2307(35):24-25.
篇10
[关键词]市政;工程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市政工程规划的现状分析
对城市进行可持续规划的前提是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因此在市政规划中要综合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他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充分考察城市生态功能和环境资源的特点,结合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来对整个城市市政建设进行把控,通过合理的市政建设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及生态平衡,增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统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城市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要保证城市和谐迅速的发展,我国政府各级部门都不断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市政规划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我国的市政工程设计和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市政工程规划的合理发展极大的推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市政工作起步较晚,同时受到国情影响,管理体制十分落后,规划思想不够先进。因此,各级市政部门要不断的推进机制创新,找到新的规划路子,从而推进我国的市政工程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市场工程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我国的市政工程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很多城市发展的速度都在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政规模的压力不断增加,这就造成城市市政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环境问题,这是人们需要高度重视和反思的问题。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灰尘、噪音、污染物和废弃物,这些问题都对周边市面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而相关的市政工程施工中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在增加工程施工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工程的成本。例如市政工程施工不当造成冲蚀,出现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河流的污染和额外的工作,而在工程施工中的污染物和垃圾都很容易引发地下水污染。如果处理不当,既浪费了财力,也会引发环境污染,这些问题都伴随着市政工程的发展。所以,在市政规划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要认真的思考解决。
2. 在进行市政规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进行考察
对于城市来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城市资源的承载能力和人口的数量,城市的开发程度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因为市政规划过程中忽视了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特别是对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不足,导致了城市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城市的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的增加。但是市政规划中对长远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不合理,造成了城市结构使用的不合理,必然带来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低,极大的浪费了土地资源。因此,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香港为例,香港的水资源使用十分紧张,很多的水资源都是从外部引入的,大多来自广东,而土地的利用则主要是通过合作来不断的增加城市用地。所以,市政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资源的承载力为前提,综合资金、技术等各种因素来推进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3. 在市政工程规划中资源循环利用明显不足
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垃圾不断增加,给社会和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不断的增强。但是在规划中,大多数都没有对这些垃圾的使用和回收进行规划和控制。所以,大量垃圾的对方以及相关处理措施不当的问题造成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的污染十分严重。而且资源的循环利用了很低,这些都是由于公众的循环利用的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这些跟城市的规划和资源的合理开发等相关的宣传都是不可分割的。
在国外,城市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已经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一种资源进入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层面。在市政工程中,对于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应该坚持“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行为原则,“减量化”是避免过度包装以及很多一次性武平的大规模使用。“再利用”是人们可以对很多废物垃圾进行二次使用,“资源化”则是对人们在垃圾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方面进行指导,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到垃圾的循环再利用的重要性。对于实际中,如何对垃圾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则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在市政规划中建立资源回收利用的公司和废品交换中心,不断增加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引入国外先进的废弃物再利用技术,与掌握这些技术的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强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教育。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提高废物循环利用率。
4. 大力推进市政工程的持续发展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和制约,进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需要健康的经济环境和结构。因此,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产业结构是经济的主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功能。所以要改善城市的生态结构,推进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就要不断的完善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发展与市政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要推进市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改变思路。引进先进的理念,更多的重视城市资源的承载力和废物垃圾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市政发展的可持续性。
5. 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整个工程的出发点
推进市政工程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整个工程的出发点,同样的保护环境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城市而言,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生态环境。只有稳定和谐的生态,才能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市政工程的规划中就要努力做好对污水进行相关处理的规划。在施工中,可以通过天然生物的方法来进行,也可以利用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化学的过程可以推动水污染的净化,例如灌溉田、生物塘等。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污染也严重的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规划中,应该大力提倡绿色交通的观念。防止大量废气的出现对换,进而造成很大的危害,避免空气质量的恶化,保证人们的生活舒适和社会的和谐。
三、结语
对城市而言,市政设计和研究对于城市工程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也关系到我国城市发展是否合理健康的关键。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推荐了城市的程式化发展不断加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通过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市政规划的科学发展势在必行。市政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合理的规划对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极大的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各种工程的运行更加需要合理的科学的市政规划。总而言之,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的发展,各种投资不断的完善。通过合理的市政规划,能够为居民创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市政工程规划。
参考文献
[1]孙志军.城市规划应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 以抚顺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6(1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垃圾整改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