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度创新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职工较多,而且大多数高素质的人才都集中在事业单位。但在事业单位实际发展过程中,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到位,人员配置不灵活,缺乏活力,再加之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导致资源无法实现跨区域共享,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问题。而且当前事业单位人员冗杂,存在严重超编的问题,这对国家财政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使其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只有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才能尽快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事业单位人员多以专业人才为主,这些专业性人才通过利用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通过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有效的调动起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和活力,更好突显出事业单位的人才优势。而且通过全面调动起人才的积极性,也能够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另外,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可以加快促进资源的共享,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改善事业单位人员冗杂的现象,实现人才的有效利用。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分析
及时转变管理理念,明确人的重要作用,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想确保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加快转变管理理论,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解脱出来,针对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发展理念,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水平。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人作为最活跃的要素,需要充分认识到人这一要素的重要作用,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与单位同步成长,这样才能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全面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改变用人机制。相较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还要积极向企业进行学习,加快对人才选拔机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标准,利用公开招聘的方式,针对聘用人才的水平来为其匹配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使聘用人员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更高的水平。作为事业单位,还需要重视人员的培训,通过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另外,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还需要引入淘汰机制,进一步对人员进行精简,优胜劣汰,这不仅能够加快人员的流动,而且能够不断的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规范绩效考核标准。事业单位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规范绩效考核标准,明确考核目标,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单位人员绩效考核的意识培养,使其了解绩效考核在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绩效考核制度指导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绩效考核时要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确保绩效考核过程公平公正。同时还需要根据各行业的特点来对内部考核制度进行完善,针对不同的岗位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绩效工Y分配,在实际分配过程中,还需要向关键岗位及一线岗位进行适当倾斜,以此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内部员工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多样的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单一的激励手段,采用综合多样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用竞聘制代替选拔制,对竞聘人员的竞聘资格进行严格要求;对人才实行科技创新激励制度,对工作中有新发明、新思路的员工进行奖励;定期举办技能大赛,选拔出技术、技能过硬的人才,发现和选拔一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优秀人才,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篇2
对税源实行以行业为主的税收风险差别管理和以户为主的基础信息标准化管理是改变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要求、提高税收服务科学发展效能的具体表现。今年以来,市国税局针对存在问题,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积极探索实践“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的税源管理方式,促进了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当前税收管理员制度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税收管理员制度自推行以来发挥了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事多人少任务重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国税局为例,在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下,共有税收管理员46人,担负着全市9941户企业和个体户的征管工作,人均管理216户左右,同时,这46人还要忙于纳税评估、查找税收风险点、税源预测以及事务性工作。这种模式使得大多数税收管理员疲于应付日常工作,无暇集中力量开展税源风险管理,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实现。
(二)衔接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税源管理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税收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统筹协调、资源整合不够,从而造成各部门在布置工作上较多内容重复,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窗口前台与管理后台缺乏有机衔接,纳税人“重复跑、多头跑、多次跑”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执法监督面不够广泛。现行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涉税事项通常由某指定税收管理员担负,容易造成税收管理员根据其思维定势“各自为政”,弹性执法、人情执法。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加大了管理员的税收执法风险。
二、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采取的措施
市国税局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工作特点和职能分工,在各基层分局组建了结构合理、能力互补、团结高效的纳税服务管理团队和税收风险管理团队,实施“双层架构,团队管理”。具体有以下三项做法:
(一)完善闭环运行。市局充分发挥资源的聚合效能,将“一般纳税人认定、供票资格”等六项业务提前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进行办税辅导,公开办税程序,压缩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将现有税收征管161项业务的受理全部前移至办税服务厅,凡是纳税人依申请提起的各种涉税事项,在受理时必须提供相关涉税事项办结时限承诺,且以办税服务厅为终端,实行集中受理,并进行系统分类梳理,按照受理即办、受理转审批、受理转调查转审批三种类型建立工作流。从而实现了外部业务流程征纳双方单点交互,其他业务流程全部内化,岗位、部门之间以信息流为载体,环环相扣的“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闭环运行方式,为纳税服务管理团队与税收风险管理团队间的无缝隙衔接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实施分类管理。撤消原来以人划块确定的16个责任区,实施行业分类管理,以分局税源管理股为基本单位,重新设置7个税收风险管理团队;以分局办税服务股为基本单位,设置5个纳税服务管理团队,搭建纳税服务和税源管理的双层架构体系。纳税服务管理团队内设基础信息管理岗,主要承担基础信息的维护与管理、ctais2.0工作流程节点的处理、基础性巡查和调查、催报催缴等日常管理事务及资料的整理与归档等工作,通常由基础管理知识扎实,工作比较细致的同志担任,大多依ctais2.0工作流程、上级交办而启动本岗位工作流;税收风险管理团队内设税源管理岗,以不特定纳税人为管理对象,主要承担税源分析、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等工作,通常由具有一定税源管理经验,综合分析能力较好的同志担任,大多以团队风险分析监控结果、上级税源管理联动布置而启动本岗位工作流。这种管理方式促使各团队的工作任务和事务更加明晰化,并初步形成了管事与管户的适度分离,同时使征管力量更具效率地在不同领域进行分工协作,为推进“双层架构、团队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三)明晰岗位职责。市国税局先后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突出加强了各项业务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层级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机构、管理层次、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岗职体系,确保各负其责、高效运行。二是建立集体审议制度。对一般纳税人认定和注销、纳税评估、财产损失报批等实行集体审议,确保严格把关、执行政策。三是建立审批审核制度。保留必要的审批审核,如大额临时经营门市代开发票、免税农产品代开普通发票等,确保防范风险、堵塞漏洞。四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税源管理参加单位,按期进行风险目标规划,着力加强职能整合,努力提高团队管理效能。计统、税政、征管各部门在做好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风险建议,经联动会议税源管理指导意见。五是健全考评制度。根据税源管理的新要求,对现行“星级责任区”、“十佳责任区”的评比办法、标准和指标等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研究制定了税源管理“十佳管理团队”考评办法。同时,调整绩效考核办法,对差别管理按季评价,无差别管理按 月评价,使绩效工具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确保奖惩激励制度与税源管理机制相匹配。制度健全、岗职明晰、考评到位,为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保障。
三、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取得的成效分析
从实施情况看,“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的管理模式把“管事与管户”、“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集权管理为分权管理,变保姆式服务为依法服务,变全程管理为环节管理,有力地促进了税源管理与税源监控、税收管理与廉政建设的有效结合,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
1、实现人性化管理,加强了队伍建设。团队管理和专业化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科学的岗责体系,根据每个干部的特长分工,优化组合人力资源配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队伍年龄老化、业务参差不齐带来的种种矛盾,发挥了每个干部的特长,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格局。在此基础上,将业务骨干从繁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解放出来,集中到税源风险管理上,突出工作重点,形成优势兵力,解决重大税源风险管理难题。同时还促使窗口人员不断增加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紧迫感,从而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沟通能力,更进一步地树立国税良好的行政形象。
2、实现专业化管理,强化了廉政建设。过去管理员大量的精力要从事基础管理,税源风险管理的绩效难以得到稳定的保证。推进“双层架构、团队管理”的新机制后,新的税源管理模式在充分挖掘每一个干部潜能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了廉政风险。以前纳税人事无巨细找管理员,现在一切找窗口,基本上切割了企业与管理员一层不变的单项联系,改变了管理员过去“一人统管”的状况,变成现在按涉税事项的项目化管理,促进管理员公正执法、依法行政,有效避免和防范不廉行为的发生。
篇3
在大数据时代下,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相对不足,原有的纸质档案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果企事业单位想在市场中保持长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改善管理模式,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而采用互联网+档案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与行业间的交流协作,还实现了交流互动、传递信息、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这样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帮助,同时提高了事业单位管理的运营模式。
2 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人事档案信息失真,是我国人事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比如说,落后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及手段,人事档案机构分散和非专业化;档案材料在收集加工传递等一系列环节中的管理也存在不同的漏洞,致使档案材料损失等;“弃档”现象就是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之一。被人遗弃的档案就是“弃档”。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级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有大概50/60万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无人理会。从这些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弊端。
然而,在现有人事档案中收集的资料不完整,旧资料居多, 新资料少之又少,还有补充不及时的情况,这无法反映出一个人的现实面貌。组织评价又流于形式化并不能客观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情况。关于个人政治品德、家庭历史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居多, 反而体现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和特长信息量却非常少。在现实生活中,档案造假的违法行为也逐年增加,假学历、假年龄等现象也是只增不减。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我们的唯一途径。
3 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原则
3.1 服务原则
人事档案首先要从每个人开始建立,随后要做到整体档案系统的管理, 这些都需要做到适应市场化需求,优化人才流动及管理,让人才的使用、管理、流动得以实现最大化的利用。人事档案是证明每个人整体素质的履历资料,也是每个单位需要施行人事管理的重要证据。当求职者去应聘工作时,这个档案是应聘者向招聘单位说明自身素质的重要依据 。
3.2 准确原则
人事档案信息储存需要做到信息准确全面,要做到内容充分,档案资料要丰富、全面、完整, 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不能存在核实不准确的消息就归档,比如模糊不清的数字、日期等也不可以归档。人事档案要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和履历情况,突显出一个人最有价值的信息以及他的具体情况。
3.3 通用原则
某个人因为换工作的原因,想把自己的人事档案从原来的工作单位换到另一个单位,这就需要从个案的编制到系统的建设都要完整,做到通用原则。第一要做到标准化,第二要做到规范化,第三要做到适应网络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通用原则服务的宗旨。还有将人事档案的管理树立一种 “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变不合适的管理体制, 努力完善档案的功能,确保人事档案内容真实性和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发挥人事档案作用和保证社会稳定。
4 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制度的方法
4.1 实现数字化管理
档案管理应抛弃传统方法,实现数字化管理。传统的纸质保存时间短,温度和湿度都可能造成档案的损坏。数字化管理节省存储空间和提高检索档案的效率,最重要的是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模式延长了档案的寿命。数字化档案都存储在一个小小的硬盘中,他们对环境并没有特别要求。小小的一块硬盘可以存储的档案?盗靠氨纫蛔?小型图书馆。数字化档案可以复制和备份,一般情况下丢失不了,易于保存。
4.2 建立档案管理机构
档案管理机构存在许多问题,要建立开放化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 ,要建立具备社会性质的档案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建立需要档案管理的专业性、技术性、还要解决没有档案的人员的档案问题。在过去的工作中,自己的档案都是在所在单位,而部分没有工作或者是退休的人员档案就没有机构在收录,就造成了无人管理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开放型和社会化的档案管理机构,发挥管理机构的最大作用。
4.3 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各个国家、各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模式。档案管理包括公立、私立系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管理工作,它是和人事有关系,需要调动和流动。总之,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升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
篇4
[关键词]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人才;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2-0119-03
根据调查[注:安见才让等.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与研究.国家民委项目,2009.],藏区信息技术人才对于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或缺,藏区本地人才以其对本地社会的了解无疑是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的主要对象。近年来,国家继续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人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相继提出了包括“双语”、“民考民”等优惠政策。藏区各院校各地各类高等教育院校根据实际开设了多个专业,招收了各类层次的以藏族学生为主的人才。
从几届学生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培养面临如下问题:
1 问题及原因
1.1 藏区学生就业的弱势,主要表现在就业率相对低、就业层次较低、专业对口率较低等方面
在原专业内容上,生源的理论功底不够、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难以开展原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加之,学生自我优势(语言,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了解等优势)发挥的因素,在专业能力上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其次,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比较薄弱(沟通、交往、合作、视野等)。另外,就业管理分散在校内外的多个部门,而校内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难以深入,学校特别是院系由于能力和精力的原因在就业创业方面面临挑战,缺乏动力等有关。
1.2 培养定位不明确,模式不适应
一方面藏区IT基础在很多方面比较薄弱,IT技术主要停留在初步的应用阶段。另一方面藏区IT特色产业的发展又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开拓性的人才。像藏文平面设计等反映藏文化特色的很多领域都是空白[注:张有谊等.《面向工程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践体系构建与实施报告》PHE网络综合实践课程改革项目,2010.]。学生想学也能学。因此以往的定位对藏区的IT特色基础和产业结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了解不够,即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方面的特点挖掘、研究不深。由此,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培养定位脱节,与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不够。继而在培养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方面特点的IT人才上原有的的模式也就难以适应。
1.3 学生自我定位模糊
学生对社会需求(岗位、创业项目)和专业了解不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此专业,也不知道可以用到哪里,对学习、创新、创业缺乏信心和驱动力。学生需要尽早的去了解社会、岗位的能力需求,而现有的培养方案对此涉及不深。
1.4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与岗位相关的实践能力欠缺;实习阶段流于形式,实践形式单一。这对于以强调工程实践的IT技术的学习来讲是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加大对岗位和学生自身对环境的适应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与特色人才培养的体制、模式、机制和制度相关,即原有的体制、模式、机制和制度不能适应特色人才的培养。
2 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制度主要应解决管理模式选择、管理轴心选择、管理目标选择、管理体制选择、管理手段选择等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注:孙霄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2.7.]
3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和实践总结,构建了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市场化、工程化运作为机制,以创新创业为依托和支撑的,多层次、多规格,面向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和开拓型IT技术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概括为:一导向,一主线,二支撑,二保障,三模块,三阶段的模式。
(1)培养落脚点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使本专业学生在藏区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加强。
(2)以面向藏区,适应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特点,藏文信息处理资源挖掘为主要内容,工程设计实施为主线。
(3)二支撑。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平台是以IT项目创业、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为内容的市场和学校间的桥梁。工作室为项目开发和模拟创业的工作平台。二者为专业设计、创业(就业)二阶段的支撑;自我设计导师是学生确立方向的指导支撑平台。
(4)二保障。为优化配置工作室、实习实训基地及附属资源和其他资源,需要制度创新为保障。
篇5
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宣传,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从源头上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制度在调节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增加水利部门在经济发展之中的分量,使其具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通过水利部门对区域水资源环境进行具体的论证,将评估结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
2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法制建设
在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快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提高政府和水利部门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使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法可依,使创新制度的执行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之下,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水资源管理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广泛的社会参与可以使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使水资源管理成为全民的责任。
3对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进行创新
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建立全新的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全面、科学、系统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有效激励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和节水工作的开展。创新的监督体系需要对水资源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监督,通过不同的监督形式,对不同领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水资源管理成果和管理的决策者进行考核,通过制度创新对水资源环境代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决策者的政绩加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对管理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制度实施起到十分关键的激励作用。
4结束语
篇6
一、推进制度创新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既应着眼社会和谐的需要搞好制度建设,更要紧跟时展,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一整套更加科学、民主、公正的社会建设、管理与保障的有效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制度上的缺失或不合理、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要从源头上化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靠制度,靠制度创新。
二、推进制度创新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我们能否按中央的战略部署实现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固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诸方面建设直接相关,但问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诸方面的建设成效,始终受制度建设的影响。因此,大力推进制度的创新和优化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总结回顾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一切政策设计的核心和根本。因此,突出强调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我们必须牢牢加以把握的重要关节。
三、努力开创以制度创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局面
从当前必须把握且能做得到的角度思考,应首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必须着眼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来进行。《决定》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思路和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我们搞好制度创新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在正确理解、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创建新机制,持续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
篇7
曾多次来过北京,虽然每次都来去匆匆,但也亲眼见证着首都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没有专门去过北大,因为少年时代的北大梦,已随着时光的飞逝渐渐在记忆深处褪去了颜色,更没设想过会坐在未名湖畔的教室里聆听名师们的授课。
想不到这个金秋十月,竟让我昨日的梦想变为现实。我有幸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贵州省第十期北京大学现代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赴京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习。
北大之行,学习机会难得,学员们又都仿佛回到了热血沸腾的学生时代。我和全班七八十名同学一起,在食堂排队买饭,在未名湖畔发古幽思,在课堂上学而不倦……北大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活跃而自由,授课内容既有高端前沿的问题分析,又有独辟蹊径的解决对策;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
这就是北大,一草一木都侵润着智慧的气息,名师名家们不时与你擦肩而过,俯仰之间皆有不经意的思想收获。这真是一个激人情怀的胜地,使你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思索油然而生。
思想的火花在交汇中迸发
研修班的老师,以北大为主,兼有中央党校、中科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其中不乏了解贵州、对贵州有着深厚感情者。他们渊博的知识,结合贵州实际深入浅出的分析,令学员们听得全神贯注,不由得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有了新的审视与定位,这给本来就十分活跃的教学、学习气氛增添了更多亮丽的色彩。
研修班上老师的讲授带给学员们前所未有的启发,特别是第一堂课郑学益教授结合贵州实际讲授的“创新思维与决策艺术”,娓娓道来中为贵州的发展把脉问诊,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员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未来发展中贵州该如何把握和发挥自身优势……热烈的讨论,让学员们在交流中不断迸发思想的火花,更激发了每一位学员对贵州发展、对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的深深思考,也使大家更清楚地认识到肩上那份重任。
老师们精彩而有针对性的授课、讨论,带给我很多启迪。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一个矿肥结合的资源型国有企业,当前我省国有企业深化内部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怎样搞好企业内部的改革?特别是在贵州的省情下把企业内部改革向前推进,实现我省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关键因素。
制度创新是
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无数的企业管理案例充分表明有效的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本身是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企业对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依靠企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如果企业制度的构建有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企业就具有活力。反之,企业就会丧失活力。因此,制度创新能否适应整体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往往是企业能否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篇8
公正廉洁司法的实现必须落实到制度建设上司法制度的建构.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实现社会公正.对各种各样的社会不公进行纠正.以保证人类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因此,公正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灵魂。建设公正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进行制度创新.最为根本也是最为关键的还是制度本身的公正性:而制度本身的公正性.则在于制度的设计是否符合社会大众对公正的期许.制度的正当性是否得到了全社会最广泛的认同如果背离了这个基本要求.司法制度本身就会面临困境,甚至遭遇认同危机。因此,如何建构出一种能够取得民众的认同的司法制度.这是实现制度创新的根本保证。值得欣慰的是。当今国人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司法中许多不公正的问题实际上是司法制度体系的不公正或者司法制度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引起的.这使得日益成熟的人们逐渐把追求公正的目光投向了司法“背景公正”,即司法制度框架体系的公正。
二、公众认同: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
公众认同作为司法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是由司法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一方面,对法治建设有极大影响的人的关系在交往中产生。交往是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指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交流、往来及其作用的过程,是社会关系的生成机制。它最初表现为族内的行为。其后由种族内部扩展到部落、地域之间.今天已经演变为全球性活动并生发出全球化趋势其实.司法活动从本质上体现的是司法机关与民众之间的交往.而这种交往如同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体现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民众认同是实现公正廉洁司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司法是在社会的芸芸众生之间自发地发生、存在的,因此司法具有鲜明的公共道德之属性和意义。由此,司法孕育和承载了大众司法法观。但是,司法不是单纯的道德生活.不是仅仅靠良心和舆论来表现的.而是直接导致社会冲突之解决和责任之分配的这决定了司法活动争取民众认同的现实性当司法真正取得民众认同之时.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等现象也就相对被压缩到了一个微小的空间。由此决定。在一个司法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与多元化、司法的后果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公正廉洁司法与其说是追求司法公正.不如说是寻找司法共识.也就是说,通过开放司法赢得民众观念上能够接受的有关公正廉洁司法实现的方案
三、司法为民:制度创新的目标定位
篇9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并且国家关系在这一问题当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个国家在其中充当着不尽相同的地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分工全球化。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打破了以往国家垂直分工的格局,形成了以部门内的水平分工,在这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国家在当今产业水平分工的情况下作用已经发生变化,国家在企业当中的作用也已经在发生着重大改变。一国的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当中越小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企业面临的是更多的非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一市场中,中小企业必须面临与拥有雄厚实力企业相对抗的局面。大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的方式获得最低成本优势,但中小企业公司只有依靠产品的差异化。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依靠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明确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位,并且为之努力才是关键。
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定位方面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完善的制度与政策,并且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我国的企业对自己认识不够客观,政府对此认识也较为缺乏,客观性对待不强,只是单纯的以为,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就是提高水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其大都采取多元化经营,自身失去专业优势,大而不强。我国加入WTO已十年之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必须转变思想,找准定位,正式客观现实,使企业做大做强。
二、产品内分工框架下中国贸易研究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分工地位是“世界加工厂”,目前这一局势很难改变。虽然目前来看,我国的中级与高级技术密集型制造产品所占出口比重较大,且持续上升,但现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这些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主要是加工组装环节),此环节利润较低。这一特征在苹果公司于中国的制造厂表现尤为明显。
苹果公司在中国开设加工厂-富士康,以此提供组装,制造服务,为全球消费者生产产品。它为苹果整个产业链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形成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国公司虽在苹果产业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我国企业能够获得高额利润,我国企业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在苹果供应链主要获利结构中中国工人只获得1.8%的利润,大部分的利益都被产品研发设计部门掌控。根据成本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如苹果此类的企业,它们的产品零部件中手机设计和制造与芯片占据产业链利润制高点,储存器、触控面板和面板虽属于关键配件,但是其盈利能力很低,产品附加值低,作为为苹果公司服务的中国富士康虽是整个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但也只能获取利润最为薄弱的代工费。2010年,iPhone产业链所创造的利润中,苹果公司获利585%,其次是金属、塑胶等原料供应国,依靠自身高新技术的韩国获得了47%的利润,中国大陆的劳工成本只占到了18%。由此可看出,我国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欠缺较大,自身创新不足。
三、企业的创新机制
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等方面,其中,制度创新尤为重要,它是一个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制度保障。这不仅能使企业生产出差异化产品,也有利于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贸易理论当中的各种要素禀赋优势都是需要通过国家层面上的优势转化,以及国家的政策扶持,最终才可以形成企业层面上的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形成自身优势有效生产,降低成本,形成成本优势。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不全由技术创新本身组成,也由于企业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企业是否有先进综合的组织制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促使企业的活动形成专业化分工。
制度创新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制度创新可以使企业更快地适应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研究表明,在资源存在比较优势的国家往往比没有存在比较优势的国家经济更不发达,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先进的制度。为此,企业必须作出相应的措施:(1)企业需要首先形成对于自身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2)企业需要掌握大量丰富并且有足够能力的人力资本,这两者来说,人力资本尤为重要。(3)企业的制度创新可以为企业降低费用与风险。
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c,制度的创新可以为企业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分工。现代国际专业化分工主要体现在产品内分工和部门内分工。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并非一致,专业化分工并非意味着企业产业规模扩大,而是决定企业市场分工定位。大多数公司竞争的核心也就是产品的差异化竞争。
制度创新另一优势是可以使公司在确定其专业化方向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后,公司自身可以以它的制度约束从而确定各种要素的生产比例,以此排除以往的制度障碍,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形成或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拉大与同类产品的差异程度,由量变到质变,以便顺利的进入专业化分工的更高层次。此外,制度创新还有利于使企业形成自己的规模经济。面对不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实力一部分体现为企业势力,形成自己的企业集团,从而获得一部分垄断利润也是参与国际分工的趋势。
结合国际分工的发展态势,我国企业在确定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从分工定位的角度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在国际分工中找不准自己的分工定位是我国企业制度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原因。由于发展方向不明确,之前的包袱卸不下,新的环境又不能够顺利适应,因此缺乏发展的动力。企业必须在分工定位中充分认识自己。
篇10
关键词:航空产业;产业创新平台;运行机理
一、 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多。技术创新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他强调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0年代,索罗(Solow)将技术进步引入新古典经济学中,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鼓励技术创新;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创新由单一的线性创新向交错的网络创新发展,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区域经济和集群共生成为持久的发展模式,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创新网络则是实现某一产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于是,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于1987年首先提出了产业创新的概念,包括了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国内对产业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时间较短,研究也不充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产业创新平台(MOP)是在产业创新的理论基础上构建的网络集成系统。通过产业创新平台可以集中力量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产业创新平台能够为创新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降低其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其创新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机会诱发的创新灵感、集群内部激烈竞争产生的创新动力、集群内部资源的可获性与共享性、集群内部合作形成的创新范式。研究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可以为产业动态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航空产业属于典型的高科技行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尽管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与先发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打破技术壁垒的限制,建立产业创新平台,实现中国航空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寻找航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成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二、 产业创新平台运行机理
产业创新平台致力于为集群内部企业提供制度、技术等方面的支撑,是实现产业集群内相关主体资源整合、协同合作的功能体系;同时,产业创新平台可以有效获取外部市场和资源,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控制和内部体系的整合,优化产业链结构,降低运行成本,进而推动产业创新和动态升级。
1. 网络协同机制。产业创新平台是多主体开放式平台,其主体涵盖了利益相关的各类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相关服务企业等。多元化的主体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这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过程,以及多种活动的交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网络。
产业创新平台内部的企业间网络不同于市场和科层组织,是由一些独立的组织通过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所构成的互相依赖、共担风险、长期合作的交易模式,其核心在于合作、双赢,并最终达到协同效应。产业创新平台内部主体之间形成了分工合理、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随着专业化的分工及细化,平台内部资源配置向纵深方向发展,有效的内部网络连接可以实现信息和知识的扩散,提高资源的内部交换和共享,增加单个主体的知识存量,发现并获取新知识。
产业创新平台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开放式创新正在成为创新管理的发展趋势,平台内部与外部的相关主体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创新平台必将加强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和与全球价值网络的链接,弥补自身的缺失或薄弱能力,构建外部创新网络。同时,产业创新平台还与外部网络中的竞争企业形成技术追赶的关系,基于技术差异引进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发适合自身条件的新技术,最终由技术追随走向技术引领。
2. 技术引领机制。后发者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赶超领先者,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增长的突破口。航空产业便是我国确定的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较晚,一直处于低端运行状态,航空设备制造业技术相对先发国家十分落后,长期以来,都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匮乏。产业创新平台为航空产业提供了引进新技术、消化吸收,并实现技术创新和引领的有效途径。技术引领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赶超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活动,相对于个体企业而言,作为相关或类似企业聚集体的产业集群在实现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产业创新平台就是要建立创新驱动的技术平台,实现由传统的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的突破。
3. 制度创新机制。产业创新平台的发展以技术创新引领为手段,而创新驱动的真正内在动力则是制度的创新。推动产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而非技术自身的演进,要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以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存在为前提。
一方面,制度是顶层设计的集中体现,立足于整个产业创新平台的高度,从整体运行流程、权限职责、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进行了规范。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在规范平台内各主体的行为准则之余,利用制度杠杆还能获取更大的效率,智慧的制度变革可以克服企业发展中的缺陷,深层认识工作程序的内涵,在舶来技术的基础上兼顾自身特点,最终实现技术创新和赶超。
产业创新平台的制度创新机制可以分为三个的层面:一是政府层面的宏观制度创新,把国家、地区政府各种渠道的资金、专项、奖励、优惠政策等捆绑在一起,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企业层面的微观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创新,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催生新技术、创造新产业;三是产业创新平台层面的中观制度创新,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产业创新平台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产业创新与升级。
4. 产业创新平台运行模型。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涉及到产业创新活动的多元化主体、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由此可以构建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型,其反映了产业创新平台内外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产业创新平台的活动主体包括平台内的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技术专利等相关服务业,以及平台外的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网络;(2)产业创新平台的创新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3)产业创新平台的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协同发展,催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最终实现产业创新。
三、 产业创新平台运行实践――以航空产业为例
1. 中国航空产业的特征。中国的航空产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高附加值行业,中国的航空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中国航空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发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军用战斗机和民航飞机都与欧美国家相差一代,但中国又难以从国外引进核心技术,参与转包业务级别也比较低,必须依靠多方支持研发生产,而航空产业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短期内难见效益;第三,航空产业呈现网络化发展。多主体协同发展能够更好的实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集中并发挥技术优势。
2.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网络协同运行。我国航空制造业正在步入一个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大跨越、大投入、多方参与、科学规划、配套联动、产业化运作的战略格局。中国已有多个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围绕总装企业形成研发、运营服务、零部件配套产品生产、教育培训、航空展览、资产注入、以及平台外相关网络等为一体的产业创新平台。航空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连带作用。因此,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的网络协同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相关企业的协同发展,更能促进相关产业的相互融合。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内部多元主体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信任感,这种统一的价值观使网络始终保持着平衡稳定的关系,使资源和信息顺畅流动。在产业创新平台内部,总装生产企业是核心,依据机场的需求,负责将零部件装配成飞机整机;同时,整个生产过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支持、飞行学院的人才支持、专利机构的知识产权保护等。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外部,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与国外航空市场和国内高铁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外关联企业存在和合作。航空产业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产业,需要全球化的产品配套。因此,中国的航空产业要与全球化的网络相关联,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积极参与主流转包业务,融入世界航空产业的产业链条之中。
3.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技术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但装备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却与先发国家有明显的差距。2011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43.2万项,是工业领域专利申请最多的行业;但发明专利申请量仅15.4万项,占总量的35.6%。与此相比,2011年外国在华专利申请为32 447项,其中发明专利31 199项,占比高达96.2%。作为集先进技术之大成的航空工业,航空产业对技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但中国航空产业由于起步晚、技术转移难,技术水平与国外先发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见图1),企业的研发部门和高校与研究机构、航空培训部门形成交互联系的网络结点,不同的结点在网络中连成的价值链以及各链条中流动的知识、信息、生产要素等构成创新网络;与网络外部主体间的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促进网络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形成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克服从国外进行技术转移的困难,实现技术研发合作,同时推进原始创新,激发平台内各主体的创新动力,实现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进而推动产业平台的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由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的质变。
4.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一样,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产业创新平台就是要建立创新性的制度体系,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营造好的体制环境,激发产业创新平台内多元化主体的发展潜力,实现体制创新,成为航空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制度创新可以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见图2)。其中宏观层面指的是政府制度创新,为航空产业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包括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产业发展政策、进行空管体制改革等,需要政府有序、有规范、有标准的开发。实现制度改革和创新,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将有利于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是产业创新平台层面的制度创新,包括建立平台的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平台内的航空科研体制。中国的航空科技长期处于引进与跟随国外技术的状态,缺乏前瞻性和连续性的航空科研规划和持续的基础研究投入。产业创新平台在创新制度上要建立完善的航空科研体系,加强建设航空研究机构,并与企业、高校等形成科研互动网络,实现航空科研体制的改革。
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指的是航空企业的制度创新,包括制定现代化的技术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产权制度等。航空企业规模较大,内部制度的创新存在较大难度,且在执行过程中错综复杂,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改进。
四、 结论及展望
航空产业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金量大、风险高等特点,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对航空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航空产业的创新能力较差,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领先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创新平台为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动态升级搭建了一个网络集成系统。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包含多元化主体,并与平台外部网络形成互动关系。在产业创新平台内部,多元主体实现知识和资源的流动、共享和协同创新;在产业创新平台外部,通过与外部网络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吸收外部先进技术并消化创新,以达到由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的质变。整个过程都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撑,这就要求多元化主体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联动,实现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的顺利运行。
有关航空产业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试图通过构建产业创新平台,解决航空产业创新中的主要问题,但对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机理缺乏实际案例的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将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来探讨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的创新体制。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6-147.
2. 谢一风,林明,万君宝.交易成本、结构洞与产业创新平台的运作机理.江西社会科学,2012,(2):66-71.
3. 张聪群.集群创新:优势与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双重影响.宁波大学学报,2005,(18):38-42.
4. 王玉梅.基于动力学的组织知识创新联盟网络协同发展评价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19-126.
5. 杨燕,邵云飞.企业间网络协同模型的构建――基于TRIZ的扩展矛盾矩阵表.技术经济,2011,(3):30-36.
6. 任胜钢,宋迎春,王龙伟.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的创新绩效多因素影响模型与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4):100-109.
7. 潘葳伟,金雪军.产业创新平台:集群创新的新模式.开发研究,2009,(5):58-63.
8. 黄永春,郑江淮,谭洪波,杨以文.后发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选择与赶超路径.科学学研究,2012,(7):1031-1039.
基金项目:天津社科规划项目(项目号:TJGL12-023);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112124);天津财经大学科研发展基金启动性项目(项目号:Q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