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起点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循环的起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循环的起点

篇1

[关键词]变频器;电厂;循环水泵;改造;应用

中图分类号:TM9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229-01

一、前言

作为电厂循环水泵改造中的重要设备,变频器的应用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变频器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有效优化电厂循环水泵改造的最终整体效果。

二、变频器在电厂循环水泵改造中的关键性技术分析

1.死区补偿技术

分析电压脉宽调制变频器电压脉宽调制变频器现如今在各种电机控制的场合得到应用。为了制止变压器逆变器在相同的一个桥壁上上下两功率的器件捣毁变频器逆变器,需要人为控制信号,加入到死区的时间,在死区时间内截止这两个器件。这种行为被称作人为控制死区的时间。除此之外,变压器逆变器在进行工作时,开关的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延迟,尤其是在关断的情况下时间会延迟的更长。对已经确定的开关器件,关断和开通的时间器件是不受调控的,这种行为被称为关断死区时间。

2.滑差补偿技术

电压输入的频率比较高时,异步电机的滑差就比较小,当电压输入的频率比较低时,异步电机的滑差就比较大,对滑差频率的补偿尤其是在低频率运行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直接的滑差补偿技术就是根据转矩计算值电流减少或者增加额定频率,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补偿速降,但是补偿数值的计算是依赖于电机和电流值的计算参数,比如电感值和电阻等,这些参数尤其是电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不断地增加范围,有的甚至达到100%以上,这种滑差补偿方式的缺点是稳定性差。现在比较有效的滑差补偿方式是基于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的思想的补偿方法。

3.能量回馈技术

通用变频器的两端并且联系能量进行单元回馈,当电机进行电动运行时,逆变器的开关管被处于封锁状态;当电动机再次处于发电状态的时候,能量会有电机侧回馈的直流侧,致使直流母线电压升高。当直流的母线电压高于电网线的电压峰值时,整流桥会因为承受的反压而关断;如果直流的母线电压可以持续升高并且超过启动的逆变器工作电压VDLH时,逆变器就开始工作,可以将能量直流侧回馈电网中。

4.脉冲优化管理的技术

当信号脉冲与功率脉冲相互实施变频调速系统时,对驱动和主电路中的脉冲序列和脉冲的瞬间过程进行分析,对系统中的换流工程的动态过程进行掌握和研究,对最小的脉宽进行单管,期间最小的脉宽等对于交换电流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对于脉冲管理的办法,包括死区、预励磁技术、安全封脉冲以及最小的脉宽等,尤其是针对单独的开关器件工作时间过短使单个器件承受住全边的直流母线现象对安全封互相脉冲,解决器件的参数控制脉冲与离散性同步之间的矛盾。

三、变频器在电厂循环水泵中的变频改造

1.工频与变频间的自动切换的功能

在正常运行初期,变频器将启动相关的变切工程序,实现变频器中变频相工频转化的工序,在变频器转化的过程中,当检测到变频器停止输出后,立即将挡板调节到工频,当变频器运行时需要将挡板打开,因为变频器在运行过程中挡板是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变频器运行在不同的频率,就对应工频运行下的一个变频器挡板开度;同时,另一台风机根据当时的压力自动调节变频输出,最大限度的减小了变频器系统中的波动。变频器切换中对电机的冲击电流在电机额定电流三倍左右,与变频器设置的切换时间相关。

2.瞬时停电再启动功能

当变频器的高压母线进行切换或者变频器母线上大电机起动时会造成高压电网瞬间变动,变频器如果不具备瞬间停止的功能,变频器会立即停机,等待变频器尝试重新起动,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DHVECTOL-DI变频器具备的瞬间停电再重新起动的功能,变频器可以根据相关电源恢复时电动机自由旋转的实际速度计算出变频器对应的输出频率,以此频率为起始频率使电动机重新起动并加速到停电前的运行状态,可以实现电机运行的连续性。

3.电机软启动,无冲击电流

DHVECTOL-DI变频器对电机进行软启动,根据电机在施工现场的要求,我们可以改变电机的变频器启动时间和变频点,电机启动曲线,使得电机在带上负载后完好地适应工艺和负载的相关要求,可确保电机的安全运行并延长其使用寿命,节省维护费用。

四、变频器控制在水泵中的优化

1.PID、PLC和模糊控制技术

(一)PID。PID控制器就是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远传压力表送来的升、降压电信号在这里经过比例、积分、微分处理就可以控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水压的微小变化都将引起水泵频繁调速,使泵与电动机间连接的橡皮部分易损坏,而且产生超调、振荡现象,也浪费部分电功率。

(二)PLC。PLC是近明并普遍应用的工业微机,实际上是继电器与微处理器的结合体。模糊控制水系统是依用户实际用水需要拟定数学模型、编出程序,通过编程器,实现PLC的程序控制,与变频器、水泵机组、压力表组成闭环调节电路系统,具有全自动、软启动、水压稳、可靠性高、长寿命长、节电率高、成本低及维护方便等优点。

2.变频器在水泵中的节能应用

将变频器应用于水泵系统控制中,可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如图2。通过在泵的出水管路中设置流量或压力传感器,拾取压力或流量参数,提交PLC控制器与系统需求给定的额定参数比较,PLC控制器比较计算后输出控制信号给变频器,变频器调节动力电源频率f,控制水泵的转速n,从而控制泵的运行状态。

如果泵采用阀门控制,泵的扬程就有一部分需要克服阀门阻力,其功率P就有部分浪费,阀门开度越小,阻力也大,消耗功率越多。变频器的利用,避开阀门的影响,可以有效提升水泵效能。

3.变频调速泵在水泵并联系统中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多台水泵并联组成泵系统。对多台泵进行变频调节,实现流量控制。但考虑到变频器的市场成本比较高,多台泵采用一对一的变频器控制并不经济,因此,只将一台水泵改为变频调速泵,并联于水泵系统内,其余泵不变频,保持原来工作状态,也能较好地实现并联系统的节能目的。其工作原理为:当水泵并联系统开始工作时,首先启动变频调速泵,流量从零开始增加,直到额定流量;当额定流量超过变频泵的最大流量时,启动非变频泵,变频调速泵得到系统信号反馈后减小转速,使系统输出总流量降到额定要求;同理,当一台变频泵和一台非变频泵不能满足系统要求时,启动第二台,甚至第三台非变频泵。当然,根据系统流量要求的范围不同,还可以选择不同额定流量的泵搭配运行,使系统更经济。

五、结束语

通过对变频器在电厂循环水泵改造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各种条件下,变频器的应用应该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关注,要从电厂循环水泵改造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变频器应用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地理概念教学;概念;教学方法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对于地理原理的分析相当不错,但是对于地理概念教学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从近期听的几节公开课中对于概念教学有这样的体会,由于一味地过度追求生活化、趣味化和教学的流畅,淡化了地理教育最为本质的特征——地理本色化,“浮光掠影”式的概念教学屡见不鲜,表面的喧闹替代了学生本应有的深层次的思考,因为缺乏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令人担忧。本文就几节公开课中涉及到的有关地理概念,浅谈如何进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是用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事物或特性(教学心理学定义)。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概念有利于促进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给学生正确、清晰、完整的地理概念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

理解概念应达到以下三点要求:①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明确这个概念和其它一些概念的关系。③能正确运用概念。概念的掌握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需要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必须遵循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让学生利用表象作“渡船”,从感知的彼岸顺利到达抽象思维的彼岸。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这就是要谈到教学方法问题。

一、从感知中深化表象

首先,我们的教学面对的什么样的群体,是学生,他们是来接受知识并达到能理解与掌握知识的目的。对于地理概念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让学生读一遍或是对着某个概念简单地讲一下,学生在课后能否真正掌握这个概念,理解这个概念,从我的感觉看并没有。

例如,关于城市化这一概念,某位老师将书本的定义让学生读了一遍就结束了。其实书本关于城市化这个概念的文字描述,包含了几层基本内涵,一方面是对概念的全面陈述,另一方面也是为下面关于城市化问题作了最好的铺垫。

我觉得老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这几层含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进行分析说明时,引入同学们熟悉的知识或生活常识,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如引入已经学过的民工流问题进行分析,问:大量的民工进城打工将对城市带来什么变化?人口增加学生自然会答到。问:当人口增加后可能会带来什么变化,诸如城市面积扩大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也会想到,促进了人口向城市集聚;既是对城市化概念的讲解,同时也为后面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作了铺垫。再将目前乡村地区的变化这一生活化的问题引入,也有利于学生对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一陈述的理解。

二、在比较中明确概念

学生由直观感知所获得的对于概念的认识是粗略的、肤浅的,因此,要通过分析和比较,使表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从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完整的、准确的概念。

如循环经济概念,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中的描述: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理解此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先通过对表6.1《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的分析比较,获得传统经济活动与循环经济活动两者间的差异。再通过案例2《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案例3《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等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其概念的内涵。真正理解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应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的本质内涵。这样学生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象,也会进一步理解其深刻内涵。

三、在应用中促进理解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重复,所以当学生初步建立新概念后,需要应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既可对概念作表面加工(只注意概念表述的准确词句),也可以作深入的心理加工(对概念的意义作深刻的思考)。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表明:意义的编码越深刻越精细,即加工水平越深,记忆就越好。因此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意义作多方面的深入思考。例如:学生获得“水循环”的概念后,要引导学生领悟水循环概念中的

关键词 语,“自然界的水”、“四大圈层”、“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等。让学生自己说说看

关键词 语是哪些?你是怎么理解的?以及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等方面,使学生能根据表象重建概念。同时,概念的应用是掌握概念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如学习了水循环概念之后,通过不同的例题和练习来加深对理解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在练习中要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从练习中体会到水循环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

篇3

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

步技能。"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指导学生阅图、用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分析地理问

题的一些方法。"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地图

地图和教材中的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各种地理事物

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它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也可以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

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同时,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也突出了对图表的考查,试题多以图表作为背景材料,注重考查学生阐述地理事

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的正确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图表数据并绘制图表、运用

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提出的新型要求,也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

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

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高

中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

的探索:

一、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多看地图,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是

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地图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

,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通过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读图来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

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板图板画、一件件生动逼真的地理教具模型,也易产

生欢愉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还可课下让学生做拼图游戏等,同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后,为了让学生能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及形状,

课后我布置学生制作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图的活动。经过制作行政区图,学生更加熟悉了其位置及轮廓。

在过后做练习和考试中有关这方面的题基本上。

二、充分利用读图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地理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畏惧地理或者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结果对读图也没有什么兴趣。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最重要也最根本的任务是消除学生地理学习的恐惧心理。而他们恐惧学习地理的原因,是普遍感到地理难

学、抽象。或者是初中阶段的地理一般都是死记硬背过来的,到了高中阶段需要更多进行分析、解读、归

纳,这时理解和分析图文能力变得极为重要,一下子给学生增加了很大难度。不论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感到

恐惧,不论是基础怎样的学生,特别是没有持续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务必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一定的

成就感,才能强化学生读图的认真态度,推动学生学习能力持续发展。地图既是学习难点也是重要的突破

口。充分围绕地图进行教学,关注学生基础,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低起点,循序渐进,逐渐增强学生

学习地理的信心和成就感。

如果教材中的地图,涉及到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尽量地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读图,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最后再通过文字资料的阅读来印证和加强对读图结果的认识,使学生理解读图的重要性和地图包含信息的

丰富性和表达的简洁性。例如在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阅读

文字获得水循环的概念,而是让学生读水循环示意图看看能够读出哪些地理事物和信息,最终学生把图中

事物阅读完整之后,帮助学生总结水循环到底是什么。从而帮助学生脱离抽象的地理概念,通过读图获得

直观的、生动的形象。

三、强化教材中图表的阅读与识记,是认识其他图表的基础。

地理教材中汇集了大量图表,只有对教材中图表做到熟记于心,才能有助于认识出现的变式图、大比例尺

的区域图等难度较大的图。

例如对变式图处理的方法是局部放大,整体恢复,回归基本。如有关晨昏线的读图题同学们普遍感觉较难

,就是因为变式图特别多(约有20种)。但最基本的形式却只有两种,即侧视图和俯视图。在复习时我们

首先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图形,再重点弄清每一种变式图与基本图形是什么关系,是如何"变"的。解题时

先将局部图恢复为整体图,将变式力回归为基本图,可以使此类题大大简化。同时,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

总结一些读图"法则"。

再如要认识小范围、大比例区域图,除了要根据经纬线进行空是定位外,还要求学生识记一些地面上点状

的重要标志以及线状的轮廓,点状的如一些重要山峰、矿产地、城市等,线状的如河流、岛屿、海陆、行

政区等,只有从教材上识记,才能有助于认识区域图。

四、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阅读不同类型的地图。

1、地理分布图。

这类地图可用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并能阐明其地理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包括政区图、地

形图、民族人口分布图、气温降水分布图、工农业分布图等。教学时应先让学生了解某地理事物的分布,

再准确落实到图上。最后要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对于应熟练掌握的地名及

其位置,如政区、地形,最好能结合空白轮廓图循序渐进,边学习边记忆。

2、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

线图。这类图都遵循"等值线原理"即:凸向高(指数值)处反而低。(如山谷、低压槽、寒流等),凸向

低处(指数值)反而高。(如山脊、高压脊、暖流等)。具体含义是:若为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凸

向低处为山脊;若为等压线,凸高处为低槽,凸向你处为高压脊;若为海洋表面等温线,凸向高处为寒流

,凸向低处为暖流。

3、统计图。

高中接触的统计图有线状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几种。分析这类地图应首先使学生明确图例和坐标,再分

析某种地理事物的内容和规律,并进一步找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判

断能力。

分析线状图的一般过程:看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明确横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

间的关系--分析曲线的变化

过程,包括增减及变化幅度--分析和评价曲线变化表示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分析柱状图的思路与

分析线状图的思路相似。这两类统计图中,学生重点应掌握"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学习"气温曲

线图",要指导学生不仅学会根据某地的气温数据来做图,还要能根据气温曲线图来判断它所属的温度带

,根据曲线的形状和一年之中最高、最低温度数来判断该地区的气温特点。"降水柱状图"的学习方法与"

气温曲线图"类似。这两类图常用来综合说明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因此

要在教学中有所侧重。

4、示意图。

示意图多为因果关系图,用以表示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规律性,简化

复杂的地理现象。在分析这类地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引起某一地理现象的原因及各种地理现象

间的关系,掌握地理事物的因果特征, 示意图的学习不仅有助理解与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

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针对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做一些必要的填图、绘图训练,以便读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因此,新大纲要求学生正确填注地

图、绘制示意图和地理图表。填图练习过程,我注意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文字的大小、书写要规范,

间距、位置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要使他们明白:图上相差毫厘,实地失之千里。绘图训练

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课堂训练。首先我要求学生要准备纸和笔,然后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学

习区域地理,先画出区域轮廓,例如,非洲、南北美洲都略呈倒三角形,中国形似雄鸡。然后,根据教师

讲授的内容,再分别把山脉、河流、矿产、铁路等地理事物画在轮廓图上。讲地理事物的运动和成因,则

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分析资料,则要求学生绘制地理图表。若能长期坚持,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增长地理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活动课训练。在课后,我组织学生参

加社会实践,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编绘学习平面图、家乡交通图、工农

业生产增长(曲线或柱状)图等。

六、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积极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以地图为活动中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

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

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地理教学中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

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的各方面

素质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更为迅速。

对高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

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把培

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地图能力作为教

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

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

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总之,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又要符合教学

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生态化;可持续竞争力

中国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9-150-03

作者:熊勇清,中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勇,中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现工作单位为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武装干部培训中心;湖南,长沙,410083

一、生态化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一)生态化自主创新内涵

随着全球性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凸现和加剧,企业要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生态化自主创新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谓生态化自主创新是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既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生态价值,使人类发展和自然相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生态化自主创新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持续竞争力的基础。

生态化自主创新是自主创新过程的生态化,即在自主创新的各个阶段引入生态观念,除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引入生态化技术,实现绿色创新,也要通过生态化创新实现集群企业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仿生态化联系和共生关系,使自主创新朝着在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

生态化自主创新主要侧重于面向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的自主创新系统,它是一个动态的两层次创新系统,涉及技术层生态化自主创新和管理层生态化自主创新两个层次。技术层生态化自主创新是指所有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包括资源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工艺的生态创新,其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管理层生态化自主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其实质是生态学思想向企业管理全方位整体意义上的渗透。管理层生态化自主创新的内容不仅包括如何合理组织经济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维护经济生产关系和生态生产关系,而且还包括研究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和技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组织最优生产,保证生态经济生产力和生态经济生产关系相互协调。

(二)生态化自主创新主要特征

生态化自主创新内涵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创造性、生态性、效益性、循环性等。

第一,创造性。生态化自主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一是体现在新产品或新工艺上,或是产品、工艺的显著变化上;二是体现在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中的组织、制订、管理上的创新。

第二,生态性。融生态与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生态技术创新,全面引入生态学理论,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考虑技术、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与和谐,是从“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整体上来考虑的技术创新。它主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企业快速发展。生态产业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特征,它是一种由多个彼此相关联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共生系统,群落内的企业互相进行合作。在外部形态上,生态产业常常表现为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大小有别,分别处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位置的一群企业的松散结合,如各种类型的产业生态园区。

第三,效益性。生态化自主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不同点主要在于,生态化自主创新更强调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生态化自主创新的每一环节都要服从、服务于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这一整体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第四,循环性。生态化的自主创新的企业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而建立一个前后衔接的产业生态链,这种生态系统能运用生态学规律把传统的、由“资源―产品―废物”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在这个产业发展模式中,没有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

二、生态化自主创新的竞争优势

生态化自主创新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生态观念,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确保了包括微观单元企业在内的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自主创新对于提升企业持续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生态化自主创新是集群企业持续型自主创新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源于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上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报告。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种可持续性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与可持续性。

集群企业持续竞争力来自于生态化自主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实际上取决于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而融生态与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生态技术创新,则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整体上来考虑的技术创新。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中,生态化自主创新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以社会可持续性为动力与保证。它主张以“可持续性”作为其基本准则,并取代“经济人假设”,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技术创新中过分强调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缺陷,而且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框架,它注重优化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即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从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第二,生态化自主创新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技术支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已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生态化自主创新为进行循环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生态化自主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废物产生最 小化,从而降低成本,减少治污费用等,使工业生产逐步走出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的线性模式,朝着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发展,高起点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第三,生态化自主创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自然环境是支撑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是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运转的关键。然而我国的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同时面临着发达国家己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三代环境问题。我们既要解决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机动车污染等一、二代环境问题,又要解决他们正在出现的化学品污染、土地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新一代环境问题。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可能支持未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不可能有效地解决我们面临的众多环境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环境少受污染,而这必须摒弃传统技术模式。生态化自主创新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注重资源的优化利用,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因此,生态化自主创新是实现集群企业、集群区域、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生态化自主创新实现途径

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强化生态自主创新模式,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化自主创新应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培育企业生态创新文化、构建绿色供应链机制,实现集群企业持续竞争力提升。生态化自主创新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策略:

第一,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企业推行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有害程度。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政府协助企业以达到企业内部循环可以做以下工作:完善绿色管理体制,制定清洁生产标准,政府可以运用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等环境管理工具,加强对企业内循环的监督和测评;政府可以通过绿色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以及税前还贷等措施来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政府可以通过绿色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从而激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突出发展重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工程机械集群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抓好重点工程机械产品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大力发展工程机械集群生态工业,在具备条件的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能源、原材料循环利用,提升长沙工程机械集群企业持续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因为环保产业具有很强的承担废料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的能力;所以要以产业结构生态重组为核心,在企业中引入与主产业存在潜在协同和共生关系的环保产业,在集群中形成能源和物料的循环利用关系,从而完成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发展了集中供热、热能循环利用、污水处理、中水循环利用、废气处理、除尘脱硫以及废渣的综合利用等环保产业,建立了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由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园区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仅水循环利用一项,每年可减少25%的需水量。

篇5

一、建立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据国家海洋局的《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6987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0%。其中,海洋渔业总产值440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5.92%;海洋交通运输收入2940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7.31%;滨海旅游业收入505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9.7%。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近四分之三,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在世界海洋国家中已处于中上水平,一些海洋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海盐总产量和沿海主要港口全年吞吐量蝉联世界第一。同时,我们也应看到2005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的产值分别只占到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81%,4.35%,产业规模不大,增长幅度缓慢;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产值分别只占到海洋产业总产值的0.28%,6.42%,1.72%,1.20%[1]。这些海洋新兴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应制定恰当的产业政策,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大力扶持新兴海洋产业。要使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海洋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聚集力和带动力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形成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

2、对新兴海洋产业,国家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3、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不断开拓新兴的海洋空间利用领域,不断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在大力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对海洋第一产业,在保障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的同时,海洋捕捞渔业要努力保护近海资源,积极发展远洋和外海渔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促进海洋渔业从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调查开发新的渔业资源,积极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要加强海洋生物技术开发研究,逐步向海洋农牧化发展。

5、积极调整并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着力培育港口运输、临港工业、船舶修造、海洋能源及其利用等主导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港口布局。通过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适当加大投资规模,积极吸纳国外和民营资本,加快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步伐,进一步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压力。

6、继续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滨海旅游资源,培育发展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历史文化、都市体验为一体的滨海旅游业,使滨海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海洋科技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临海国家都把开发海洋定为基本国策,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计划”等,把发展海洋科技作为战略性投资,摆在向海洋进军的首要位置,把海洋科技作为世界新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内容来对待。中国是海洋大国,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这个中心环节,促进海洋综合开发。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快速升级,提高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海洋资源消耗型向海洋资源节约型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

1、海洋科技创新要高起点发展。要在吸收和采用国际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发展我国的海洋高新技术,特别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循环经济利用技术等方面。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海洋科技创新要面向市场,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海洋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要从科学上的可行性,设备、技术和开发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规范技术交易,加强技术市场的中间环节,建立情报、信息、、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间机构。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根据市场发展对海洋产业和产品的需求,提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保证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3、科技创新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要根据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技术发展、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能力,确定相关领域和重点发展技术,联合攻关重点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提高海洋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4、加强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人才是关键。应及早研究并采取对策,通过健全海洋教育培训体系,营造让大批优秀的青年海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5、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为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利用市场机制,大力拓展投资渠道,积极推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资本参加开发海洋,增加社会力量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6、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成熟的海洋科技成果和国际先进的海洋管理理念和手段,扩大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使我国在海洋科技创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台风及风暴潮灾害多发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仅次于内陆的洪涝和风沙等灾害。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05年中国海洋灾害频发,影响范围广,沿海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较2004年增加约5倍,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2]。近年来,我国海洋灾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和完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研究评价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各类海洋灾害的特征、分布规律、发生机理,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包括海啸预警在内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现有的海洋防灾、减灾预报系统,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海洋防灾减灾系统,争取把海洋潜在灾害损失降到最小,为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1、加大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资金投入。应将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纳入国家、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投入,使海洋灾害应急机制的日常运作和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得到保障。切实做好应对灾害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确立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系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预报灾种等,使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在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完善海洋灾害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海上应急救助系统。国家海洋局应会同有关部门和省、市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协调机制,强化对海洋灾害日常的监测和信息报送、,实现海洋灾害预警预报远程会商系统,积极开展多种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方法的开发与应用。通过这些系统,提高海洋灾害的监测技术水平,及时监测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移动和消亡,迅速传递灾害信息,有效地指导防灾和救灾工作。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加强指挥协调,逐步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

3、提高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处置能力和水平。对重点区域,如海滨城市、海滨集镇、沿岸护堤等,应具有完整的地形测绘资料,根据不同灾种和地区制订应急预警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应急监测预警报、信息、人员物资转移、组织疏散,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的确定,救援队伍的组建,救灾预备、紧急救援支撑体系,灾情调查评估、灾后恢复重建措施等。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海洋灾害预警预防能力、应急决策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现场处置能力、恢复重建能力;增强公众个体的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全社会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灾害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4、建立和健全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保障体系。海洋灾害破坏力大,造成的损失巨大,人们对海洋灾害的抵御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建立海洋灾害的保障体系十分必要。海洋灾害保障体系应是以政府救灾、灾害社会保险和灾害商业性保险为主要力量,以灾害互助保障与灾害社会援助作为辅助力量的多种灾害保障方式并存的灾害保障体系。通过海洋灾害保障体系的建立,达到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尽快恢复灾后重建。

5、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防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海洋灾害无国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中的许多方面,如海洋环境监测,灾害信息的全球收集、传输和交换,海洋灾害诊断分析、预报以及海上救助等方面,都需要国际间、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减轻和防御海洋灾害是全人类的事业,有必要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3]。

四、强化对海洋资源环境约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对环境、资源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出来,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强化对海洋资源环境约束,有效配置海洋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晨

当前,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建立健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认识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沿海缺水城市应在海水的综合利用方面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加快循环经济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设立海洋循环经济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海洋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篇6

关键词: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循环经济

矿山企业是直接从事矿产勘查开发、为国家提供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生产单位仁‘〕。我国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由于高强度的勘探开采,矿产资源接近枯竭、生态破坏严重,管理滞后、忽视环境保护,国际间绿色贸易壁垒在逐步扩大等原因,我国矿山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绿色价值链的一般模型

价值链首先由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将其定义为“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绿色价值链则是将环境这一新的价值层面合并进传统的价值链中,致力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度和资源消耗度,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以原材料供应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的主要原料的流通过程中,废弃物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处理,即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被分解,分解后的再利用材料将重新回到价值链中;一种是间接处理,即采用化学的(如焚烧)和生物转化的方法产生再生材料,剩余的部分被运走填埋,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的或可再利用的原料C27。

2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思路

2.1模型构建的背景

我国矿山企业一方面要消耗人类有限的矿产资源,在矿产品的采掘、开采、生产等环节,开发过度、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主要是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排放。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3},矿山企业每年排放的瓦斯等废弃物约2000万TT13,其造成的污染是CO:的7倍,是煤矿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铁矿开采过程中疏排的矿坑(井)水,选、冶废水及尾矿池水等含有大量有害元素,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矿山环境。

据亚化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川,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原油价格和下游需求大幅度下降,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以华东市场为例,甲醇从最高点的4500元八下跌到1800元//t,二甲醚从6700元八下跌到了3400元//t,电石法PVC从8800元/t下跌到了5000元/t。但与此同时,金融危机造成中国矿业的衰退,也迫使矿山企业开始进行整合重组,实现行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矿山企业整合重组的契机,进行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和运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2.2模型构建的目标

与一般工业企业不同,我国矿山企业具有其特性:依托地质勘查工作,对天然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多地处荒凉偏僻地区,地理位置条件差;地下采矿不可避免地破坏地表、岩层结构、地下水循环系统等;在矿产品生产过程中,尤其是中后期环节,产生的大量废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大于一般工业企业等等。考虑我国矿山企业的上述特点,本文所构建的绿色价值链模型,致力于达到以下目标:

c1)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矿山企业“走出国门”的要求

2009年1月1日,我国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确定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矿山企业走节约、清洁生产、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绿色价值链顺应着这一战略要求,有助于我国矿山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又可以整合提高我国矿业的集中度,使我国矿山企业能更好地“走出国门”。

(2)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就是在价值链每个环节上都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协调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3)形成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绿色价值链更强调的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环境效益的平衡。将我国矿业价值链上的同一水平上的各类,企业集中在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内,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影响,有利于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循环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性及目前发展的现状,本着构建模型的上述目标,为赢得竞争优势,我国矿山企业必须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是将“绿色”和“环境意识”融人整个价值链过程,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地质勘探、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营销、运输、消费到废弃物的处理、矿产品的回收处理整个矿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目标。

2.3模型的内容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沿用了绿色价值链一般模型的基本思路,即价值链上各个基本活动环节进行动态闭环流程,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并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点,进行了改进。

(1)形成矿产品流的闭环循环模式

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由绿色设计、绿色采矿、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处理等基本活动环节构成。从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开始,经过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的生产环节,最后通过营销环节将矿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连成一个整体的正向矿产品流。此外,客户使用产品报废后,进行回收处理,物流从回收处理商逆向回转到采矿等生产环节,形成逆向回收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价值链上,通过正逆向转换而实现绿色价值最大化。

<2)增加尾矿的处理和利用环节

我国尾矿种类繁多,资源量大,主要是采矿中的废石、选矿中的尾砂、冶炼中的烧结渣、浸出渣,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液态和气态物质,大量堆存的尾矿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模型中增加的尾矿处理和利用环节,旨在对矿业废渣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在行业内,或在某一区域范围,将矿业废渣可回收部分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充填采空区、覆土造田、植被绿化及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方面,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采选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3)贯彻循环经济的“5R原则”

整个矿产品价值增值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5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再思考(Rethink)、再替代(Repair)。我国矿山企业从地质勘探和采掘选矿设计开始,在源头上就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而不仅仅是靠事后的补救和回收。例如,使矿区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也改善井巷工作环境;加大对矿井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提高井下排水及生活污水的复用率。

3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可能障碍

3.1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落后

绿色价值链模型是一种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综合创新,这种现代模型的构建是以人才和高新技术作为保障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矿山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滞后等现象。行业人才告急统计表明[5],目前国有煤矿中,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在60%以上。在全国近40个年产500万t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在应用该模型过程中的诸多不适应,如对如何进行高效的绿色价值链管理,缺乏系统规划、制度保障及一些必要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路,会使得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仅仅成为一种难以实现和发挥其效应的主观愿望。

3.2产业绿色价值链分析不足

应用矿山企业的内部绿色价值链模型,需要分析材料、设备的供应、矿井通风、供电、运输、采掘、回采、排水、设备维护保养等业务单元,关注各业务单元间的关系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增值性作业和环保性作业。许多企业往往局限于价值链系统内部研究绿色经营的科学性,只是从矿区内部考虑各因素对循环经济的影响,未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生态网络的高效运作。企业内部绿色价值链只注重企业内部成员,而产业价值链更注重的是企业间的激励效益。

3.3逆向回收流的投入产出难以量化

与传统价值链相比,绿色价值链模型增加了回收商的支持,通过回收处理,实现绿色价值链的“闭环”动态流程。回收处理成本是报废产品的收集、运输、拆卸、再造、再生、填埋等的费用支出[6j。由于废弃后的回收处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许多矿山企业往往忽视了回收商角色的关键作用,缺乏回收处理系统或回收处理力度不够。逆向回收流的目标是改善企业社会形象、提升企业信誉和绿色竞争力,但要完成逆向回收流,会有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人,逆向回收流的投人产出很难量化。

3.4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欠缺

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常常用来评价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生产效率、经济性能、技术性能等。当引人绿色概念后,如果仍沿用这些指标来评价,就忽略了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考虑,难以反映绿色价值链模型下,我国矿山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必要对以往的绩效评价进行修正,加人环境影响因素、资源、能源的损耗度,以及消费者对矿产品绿色价值的认同度。

4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模型应用中存在的可能障碍,我国矿山企业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实施有效管理,需要从政府、市场、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开展:

4.1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环保的专业立法和执法力度

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在辽宁和贵阳等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006年了《2006年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7年1月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9年1月1日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我国已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矿山企业之间也都认识到绿色经营理念的战略价值。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矿山企业的资源开发、尾矿处理与利用问题、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门立法;二是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责任制,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三是加大对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的法律意识;四是健全监督制度,强化新闻媒体、社会机构的作用。

4.2建立我国矿山产业市场机制的生态工业网络

以市场为导向,从区域总体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广义的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各矿山企业或各产业内部,采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人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资源多极利用,使区域总体资源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篇7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倡省地节能的理念,城市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寻求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造成不小的影响,下面就对与我国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再根据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一.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概述

在现代城市整体规划中,给排水的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是城市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城市规划是为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重点是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1、城市给水系统定义。所谓的城市给水系统就是指利用管道或其它的一些辅助设备,根据人们的消防、生活以及生产的相关需求,将处理后的水资源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由水源地运送到用户的用水地。在城市的给水过程中,除了要对水资源的区域供水进行规划之外,还必须对水源地进行适当的保护,以确保各地区的用水平衡。

2、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城市建设在对给水系统进行规划时,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1)在对给水系统进行总体规划的阶段,一定要根据城市的人口、占地以及发展规划来对其给水系统的空间布局以及供水计划进行合理的规划。(2)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给水系统进行专业规划以及分区规划,所谓的分区规划是对城市给水系统的总体规划进行完善、补充。一般情况下,专业规划就是对给水工程按照城市建设的需要,对相关的专业内容来进行规划,在规划前必须要对城市的用水量进行预测,在规划的过程中,则必须对不同规划期内的总用水量进行核实。(3)对各个阶段的详细用水量进行预测,即根据城市居住区的客户数量以及建筑物的数量等条件来对城市的用水量的相关指标进行测算。

二、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给排水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对城市的给排水进行规划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供需水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加快,城市供需水之间的矛盾变得愈来愈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用水量的不断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城市用水量大量的增加;单位人口用水量也增加。(2)供水水质的相对下降与高标准的水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直饮水的需求量不断加剧,而水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加上净水设施工艺较老旧,造成现在自来水的水质相对下降,因此水资源的安全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2、城市污水工程建设不搭配。城市污水工程的建设落后于城市建设,很多城市的污水收集系统建设落后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很多城市排水方式还是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即使是新建城区也有采用的是合流制管渠,排水管渠的规划建设未连成网,不系统,加上污水管道存在渗透或地下水浸入现象,污水难以统一收集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因而不能发挥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处理能力,污水处理厂很难发挥应有的规模效益。

3、给排水工艺设备与工艺技术较低。给排水的技术问题是较复杂的,如微生物的污染水处理、低温低浊及富营养化水库的水处理、污水处理、回收水处理、污泥处理、垃圾回收场渗透液处理及海水的淡化等工艺技术,就我国目前城市给排水行业而言,设备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程度都不高。

三、城市建设中给排水规划设计的解决对策

1、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要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进行。城市给排水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项目之一,其对于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城市用水的规划总量平衡是十分首要的,必须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节水、水循环的方案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城市给排水计划前,我们需要对城市水的规划及其了解,加强有关的水专项优化,按照水资源的水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合理、科学地整合。对于目前城市水系统建设中普遍出现的建设不搭配、规划不协和的情况,在规划的过程别注意管网搭配与供水、排水、污水收集处理的能力进行协调的增长。

2、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坚决落实。我们对于目前还存在水质的问题可以依据有关的法规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同时完善有关市政给水系统,充分考虑到长久的利益,为以后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在控制管理过程中发现目前法律不完善的地方,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实行。

3、用现代科技改善给排水工程。在目前给排水的工程中,我们必须利用现代的科技来进行改善,同时加大对城市给排水的工程建设的相关科学探索,合理运用目前国际存在的多方面的科研成果与技术经验,为目前我国的城市给排水工程打下稳固的科学基本。加大有关方面科研费用的投入,保证高准则、高效率、高水平,将各种科研成就及时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严格控制给排水中关于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4、合理规划设计雨水资源系统。首先我们必须选择合理的设计水准,根据不同城市气候不同的发展情况,从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因地制宜的规划有关的雨水资源的系统。再者我们需要与城市防洪排涝的规划、城市竖向水平规划相结合,从城市的长久发展的方面来合理地选用有关的排涝标准,再通过建立排涝闸、排涝泵站、修筑排涝沟渠等方法来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确保雨水排入河道时能够及时排出。最后我们需要考虑到雨水的收集处理的方面,建立起有关收集雨水的系统,不但可以减少城市雨水的径流量,减少城市排水的压力,还能够将雨水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减少供水系统的压力,补充水资源。

5、加强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科学研究。在对城市给排水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建设过程的科研投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及先进的科研技术,以此来为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给排水工程施工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高质量、高起点,将各种科研成果充分及时的利用起来,为城市给排水建设提供强大可靠的技术保障。

6、加强城市节约用水与污水回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应加强城市第三产业的建设,对于城市消耗水过高的企业采取限制,大幅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水平。此外,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做好污水回用的相关工作,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

结束语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目前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在城市给排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改善城市居民供水水质。

参考文献:

[1]郭巧.探析城市给排水的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篇8

关键词:兴趣;情境;生活;媒体;竞赛;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73-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动力,是成才的起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方面要取得成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而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目前,许多中职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缺乏动力。可见,要想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中专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的语言知识、技能和听、说、读、写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情境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好机会。教师在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交际时,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用形式多变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以新身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有助于消除紧张情绪,减少他们学习语言的心理负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授First Aids一课时,我把绷带、药棉、纱布、剪刀等搬到讲台上设置了临时“急救室”。通过小组活动后,叫其中一个小组上台进行对话,并演示“How to give first aid”,再把急救的方法和步骤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加深印象。这样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 而不是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又如在教学去餐馆就餐的对话时, 我事先准备了牛奶、橙汁、梨子、香蕉、面包等, 上课时把它们陈列出来, 讲台便成了餐馆的柜台。教师扮演服务员,学生扮演顾客,表演完一遍以后,教师再用学生学过的其他单词套用句型, 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到台上进行表演。当然学习打电话、问路、看病等日常交际用语时, 都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合适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学习的语言具体化、情景化和形象化,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中讲解、操练英语,能够促使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的英语,并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好习惯,加速对英语语感的培养,同时也使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兴趣

中国加入WTO以后,加速了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英语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态势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文知识与生活并不是割裂开的。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

如:教 Eating Out时要求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食品英文对应词,到卖当劳或肯德基餐厅收集汉堡、薯条、奶昔、可乐的英文对应词,饮料杯、包装袋及印有汉堡的菜单等。这样不仅使Warm up的词汇丰富而有趣,也让Speaking的情景设置真实生动,而且学生都身有体会:“怎么英语就在我们身边?”教Sports时让学生找各个运动项目的图片,项目名称并写出英语表达,汇总课内作为语言素材。由于上课素材是自己找的,又是所熟悉的,这样整个课堂学习是轻松活跃、兴趣盎然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学Housing单元时,要求学生搜集与房子配置相关的英语等。教 Shopping时可以布置学生到超市走走,找家中的商品说明书看看,收集各式的商品英文对应词;平时还可多留意生活用品的英语表达,这样学生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一个学习习惯,到 Famous People这个单元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收集很多有关课本中出现的名人的图片、故事等相关材料了。这些活动对课堂教学的有益帮助是可想而知的。

课本中有许多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主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这种联系实际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运用现代媒体,增强兴趣

现代媒体技术寓英语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使抽象的、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从而在大脑皮层产生较强的反射,留下较深的印象。我们设计的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器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比如在学习“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时,为了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感触,我把环境问题实况录像播给学生观看,录像中环境的破坏程度,地球的都深深地震撼了同学们的心,激起了他们保护环境,争做环保卫士的决心,一个个解救地球的方案应运而生。这产生的效果远比图片来得好。再如当学习课文“Water Cycle”时,我把水循环的过程用“Flash”动画做出来,标上英文,于是学生根据词汇和图象,很容易把整个过程用英语描述出来。一堂课后,需要掌握的语言项目都内化成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教学效果。

四、开展竞赛活动,稳定兴趣

由于中职学生都有好胜又好奇的心理特征,对感兴趣的事情往往都力求去参与尝试,而竞赛活动正好符合学生的胃口。他们喜欢在竞赛过程中表现自己,扮演各种角色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英语竞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学生在竞赛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并通过竞赛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竞赛,激励全体参与,开展单词比赛、单词接力、分类归纳、讲故事等竞赛活动。例如,我们可以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答可以来一个“抢答”;拼读学词,来一个拼“单词大王”竞赛,以及书写比赛,猜谜语大赛,制作教具比赛,传悄悄话竞赛,还可以在课外举行做圣诞卡、新年贺卡、教师节、母亲节卡片比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配合积分法,给予鼓励加分,效果更佳。这样全班同学在轻松的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很容易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课堂的枯燥无味,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新知识。

竞赛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学习课堂知识,还能使教学内容得以延伸,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趣的英语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感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竞赛,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很高,从而达到稳定兴趣的功效。

五、运用多元评价,巩固兴趣

英语教学多元评价摈弃以往单一的纸笔测验和考试的评价方法,将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引入到评价活动中来。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自信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自主能力、合作精神等,因此它能提供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学习信息。

英语教师在设计评价活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把语言智能和其他智能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活动生动有趣,让学生有信心运用多种智能来完成它,以达到全面综合的评价目的。例如,通过用英语猜谜语、做趣味题,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通过唱英文歌、朗诵英语对话、课文,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通过演英语小品、短剧,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肢体动作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通过制作英语广告、海报,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通过用英语写日志、周记,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内省智能。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认识到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是首要的。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在教育教学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学有所获,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英语学习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外语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J].现在外语,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