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识的构成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意识的构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意识的构成

篇1

缩句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缩句即简短的总结句子意思。

缩句时要注意:

1、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2、不改变原句的结构;

篇2

【关键词】盾构法施工盾构机选型管片连接形式换刀

中图分类号: U455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人口的高度城市集中化,为缓解或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增长对城市环境的压力和威胁,修建各种城市隧道和地下构筑物在世界各国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在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的同时,离开地下设施几乎不能够维持或者根本无法发展。以上海为例,根据其城市发展的规模以及未来的实际需求,上海共规划有11条地铁和7条轻轨线,路网总长447.5km。其次上海城市人均绿化面积不仅与国际大都市有着巨大的差距,就是与全国大中城市比较,也处于落后的水平。可以看出在城市修建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必要性,而且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针对不同地层的盾构机选型

2.1 盾构选型的一般原则

(1)以开挖面稳定为核心,盾构选型应在充分把握地层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2)应考虑土的塑性流动性、土的渗透系数等,这对开挖面的稳定非常重要。塑性流动性直接影响土的顺畅排出,若地层透水性太高,地下水则可能通过开挖腔室和螺旋输送机内的废渣流入隧道。一般认为,m/s的渗透系数是土压平衡盾构作业的经验上限值。

(3)应考虑地下水的含量及水压,这往往要与土的塑性流动性及透水性结合考虑,高水压、高渗透性的情况是非常不利的。这涉及到是选用泥水盾构还是土压盾构以及盾尾密封的选型。在日本,特别是饱和砂土层中泥水盾构的使用占绝大多数。

(4)应视地层中有无砂砾和大卵石,这直接影响到土的渗透性、切削刀盘的磨耗、切削刀开挖时对地层的扰动范围、刀盘的开口率、对卵石的破碎方式及其排出方式。

(5)应考虑土层的粒径分布,一般都采用土层颗粒曲线来界定不同盾构的适用土层。总的来说,粒径大时宜采用泥水盾构,粒径小时宜采用土压盾构。

(6)隧道的线形和转弯半径也是应考虑的因素,盾构机本体的长度与直径比及盾尾间隙直接影响盾构的转弯及纠偏能力。一般,长度与直径之比(L/D)应≯1.0,当转弯半径过小时可考虑采用铰接式盾构。

(7)盾构选型时,必须根据土质条件决定切削刀的形状、材质和配置。必要时同时配置切削刀和滚刀,形成盾构和TBM的混合刀盘。

(8)刀盘的装备扭矩也与盾构选型有关,盾构装备扭矩T=a(D为盾构外径,a为扭矩系数,对泥水盾构a=9-15;土压盾构a=8-23)。显然,采用泥水盾构有利于减小刀盘切削阻力,从而减轻主轴承的负荷。

(9)盾构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是盾构选型时应考虑的因素。比如地层变形的许可程度、有无地下构筑物等,再比如泥水处理以及废渣的倾倒是否对环境有污染等。

(10)最后,盾构的选型还应考虑对工作环境的影响。比如,盾构的刀盘驱动是液压驱动还是电动驱动,液压驱动效率低,噪声大,洞内温度上升快,而电动驱动效率高,洞内环境好(噪声小、温度低)。

2.2 选用泥水式盾构还是土压式盾构

在软土隧道和有水压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密封式盾构机,密封式又有泥水式和土压式两种。土压式盾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开挖地的土体充填在土舱内,用螺旋输送机调整土压,保持工作面的稳定。这种盾构机仅适用于可用切削刀开挖且含砂量小的塑性流动性软粘土。另一类是向开挖面注入水、泡沫、膨润土、CMC等添加剂,通过强制搅拌使土砂具有良好的塑性流动性和止水性,较好地传递土压,保持开挖面的稳定和土砂的顺畅排出。这种盾构机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冲积粘土、洪积粘土、砂质土、砂砾、卵石等土层,以及这些土层的互层。对土压式盾构,会出现砂性土排土困难,掘进机刀头、刀盘的磨损,以及在含水砂层透水系数大、孔隙水压高时土舱顶部产生空隙的危险。泥水式盾构是将泥浆送入泥水室内,在开挖面上用泥浆形成不透水的泥膜来对抗作用于开挖面的土水压力。泥水式盾构机适用的地层范围很大,从软弱砂质土层到砂砾层。泥水式盾构由于采用管道输送,工作面全密封,安全性高,在软弱互层地段也适用。通过泥浆施加合适压力,控制排土量,可使地层变形小,对环境几乎不产生影响。泥水式盾构特别适用于冲积洪积的砂砾、砂、亚粘土、粘土层或多水互层的土层;有涌水工作面不稳定的土层;上部有河川、湖沼、海洋等水压高、水量大的地层。泥水式盾构的泥浆处理设备设在地面,需占用较大的面积,这成为在城市密集区应用的不利因素。

3 盾构管片连接形式

地铁盾构隧道一般都是圆形,其净空直径为5.4m-5.5m,目前国内地铁盾构隧道的管片大多设计为宽1.2m或1.5m、分割数为“3+2+l”的形式,管片厚度一般为300mm-350mm。管片有三种组合形式:一种为采用标准、左转弯、右转弯三种管片拟合线路;另一种为采用左、右转弯管片拟合线路;第三种为采用全功能环管片拟合线路。这三种管片形式在实际工程中都采用过,但是国内大多数地铁盾构隧道采用第一种形式,如广州地铁、南京地铁、上海地铁等;也有采用第二种形式的,如深圳地铁、北京地铁,而且都能满足设计要求。对于采用第三种形式,国内设计人员主要担心的是俗称“封顶块”的管片有时要放置在隧道底部而引起的施工安全和受力问题。现场试验表明全功能环管片拟合线路不仅能满足设计要求,而且施工安全也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工程施工投人和施工的便利性方面,第三种管片形式在同等情况下可以节省模具投入,同时非常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目前在欧洲得到普遍应用,值得在国内推广。地铁盾构隧道衬砌管片环在围岩压力作用下具有自锁功能,欧洲有些隧道的管片连接螺栓待稳定一段时间后被拆除重复使用,并且已经证实衬砌块特性的关键问题是衬砌块在管片槽中的定位和环间衬砌块的匹配性,而不是衬砌块本身,因此无螺栓连接设计不失为提高掘进速度和协调管片拼装与盾构开挖的有效办法。日本和欧洲使用的尼龙锁定销钉系统具有自定位、高强度、耐久和不腐蚀等特点,值得国内研究与应用。此外,利用樟槽方式来定位管片和保持管片块间的连接是可以保证管片拼装不出现接缝张开和错台的。

4 盾构机换刀方法

盾构机换刀是为使刀盘刀具的布置形式满足盾构机所处各类地层的掘进要求,防止因刀具的过度磨损、未及时更换而破坏刀盘结构,确保盾构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4.1 盾构机换刀

通过对沿线地质情况的分析,充分考虑到无气压换刀和气压换刀方式的适用条件,尽量避免在围岩含水量大和需带压作业地段进行换刀作业,根据检查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对刀盘进行维护、更换磨损的刀具及清除泥饼作业。所选检查及换刀的作业地点具备以下条件。

①检查及换刀地段的隧道围岩较均匀,力学性质好,自稳性强;

②检查及换刀地段隧道埋深合适,且覆盖层无不良岩层。

换刀作业前,根据盾构机的运转情况,对其进行部件检修、维护,确保盾构机的正常运转。在盾构机掘进过程中如发生刀具必须更换且必须在加压条件下作业时,按照加压换刀操作规程作业。

4.2 更换刀具步骤

工作人员进入土仓后,清洗上部分刀具,然后在刀盘背面用卡尺检查刀具的磨损情况。所有的刀具都通过旋松其固定螺栓进行拆卸。在更换刀具后要重新使用规定的紧固扭矩拧紧螺栓。在刀具更换完成后,可清理土仓,关闭仓门。人员退出后试转刀盘若干圈后,再安排人员进入土仓复紧刀具,确认上紧后,退出土仓,关闭仓门。

篇3

一、“教学、指导、咨询、服务”四位一体的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背景

1.定岗双元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所谓定岗双元培养模式,是指针对某一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确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开发教材,整合并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软硬件资源,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组织教学。主要两种形式:

一是工学交替定岗双元培养形式。由学院和企业联合组织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进入学院后经过企业考试等环节的筛选,学生直接与企业签订协议确定相应岗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学院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和学院是人才培养的共同主体,企业参与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学院已有的AHK中德培训中心,机电系的舍佛勒班、新阳光班,商贸系的史泰伯班,电子系的莱克电子班等,运作模式就是工学交替定岗双元培养,培养学生规模已达200多人。

二是“2+1”定岗双元培养形式。所谓“2+1”定岗双元培养是指学生前两年以学院为培养主体,企业辅助,最后一年企业成为培养主体,学院参与的培养形式。为保证学生在校三年的培养均保证在“企业元”和“学校元”双元的共同强作用下完成。学生进入学院的第一、二年主要轮流在学院的课堂和教学工厂中学习,第三年通过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与企业签约,定岗双元培养,在企业生产岗位上实习,强调“学校元”和“企业元”的共同作用。

2.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教高[2006]16《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也明确要求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二、“教学、指导、咨询、服务”四位一体的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的具体构想

我们本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通过将“教学、指导、咨询、服务”的多种内容有机的结合,实现职业指导与人生目标相互衔接的构想。具体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大一第一、二学期;本阶段主要以集体教学、指导为主,辅以校本资源专题讲座、实践基地参观考察、著名企业家报告会、专业认识讲座等形式。第二阶段:大一第二学期、大二整个学年;本阶段以集体教学、指导和个体咨询、服务相互结合。第三阶段:大二第二学期、大三整个学年;本阶段以个体咨询、服务为主,辅以必要的集体教学和指导。

1.利用校本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加强“三观”教育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高校德育教育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较大变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政府职能和机制发生转换,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结合吴健雄精神内涵:“爱国、创新、求实、律己”和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创新:培养以“健雄精神”为特色的“四有”新人,面向全体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教学、指导,并辅以“吴健雄精神”专题讲座、专业岗位参观考察、专业认识专题讲座、著名企业家报告会、典型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展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社会实际岗位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为了让学生尽早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在专业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和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学习动力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和指导,使学生了解职业兴趣与职业的选择;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职业能力、性格、素质、能力与择业的关系。通过对职业兴趣、性格与价值取向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测定,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

2.加强就业准备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度

随着第一阶段就业指导内容展开和深入,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越来越强,对就业指导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根据我院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的创新――从“学历资格导向”向“职业资格导向”转变,随着对学生定岗培养计划的确定,对就业指导提出了加强就业准备培训的必然要求。我院加强就业准备培训主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度的要求。

结合现代职业人的培养要求“健康的现代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从观念上彻底解决职业生涯的方向问题。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团队合作意识强。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职业信誉感。完备的现代职业礼仪,能清晰地展现职业身份。现代职业精神,有职业责任感。”,在就业指导教学中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入,通过集体教学、指导及讲座、企业参观、个体咨询等形式开展,使学生在正式就业上岗前了解并接受定岗企业文化,体现归属感,增强岗位适应度。通过专业认识专题讲座和专业教学,使学生了解本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概况,知道相关的考务信息和安排,正确认识职业资格认证对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个人综合素质往往在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系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综合素质包括: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签约面试等)和内在能力(基本文字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过就业准备的培训,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围绕就业锻炼自己的内在能力和外在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做好就业政策宣传、调适就业心态促进毕业生顺利上岗

如何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定岗企业员工规章、调适就业心态是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与企业密切配合。通过优秀毕业生成功案例分析,端正毕业生的成才观;通过就业服务的指导熟知就业法律制度及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了解相关就业手续的办理,了解就业、签约的基本程序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知道毕业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和国家的有关规定;通过与企业岗前培训的相互衔接,进一步增强相互的沟通与了解,让每一位毕业生顺利上岗,以愉快的心情步入社会,走向人生下一个奋斗目标的起点。

三、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任何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都是将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我院在院系两级就业管理机构完备的基础上,就业部门、教学部门、学工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紧紧围绕服务学生这一根本宗旨。学院提出了就业指导能力是辅导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我们安排各系专职辅导员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培训、教学研讨增强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教学还促使辅导员主动学习就业指导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教育教学原则下“教学、指导、咨询、服务”必然联系

篇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随着发展的深入,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距也显现出来。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设置直接相关。文章从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角度,分析目前高职教育所采用的课程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以供高职院校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课程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距也显现出来。从就业市场的分析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企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难以就业。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因此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实施课程改革,其中重点则是课程模式的改革。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现行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和合作。在我国目前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程度不够。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表面上,主要表现为学生到企业参加毕业实习。学校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实践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校内资源的利用等方面与企业合作不多。这就导致了课程开发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因而造成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行业企业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2.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在实施过程由于师资队伍的知识和素质结构的制约,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了影响。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行业企业一线工作任务不了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实践与动手能力、工作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实践的能力的欠缺,使得他们不能将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

另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也要求部分课程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程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来完成。通过创设实际工作任务,模拟仿真的工作环境,将学习与模拟工作进行紧密结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由于学校资金和实习、实训场地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也使得该课程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3.高职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理念比较模糊。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导向实际工作;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创设模拟的工作环境,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课程体系,如何进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很多教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缺乏理解和认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些现代教学理论,也缺乏系统的了解。

二、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模式的实施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学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行业企业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由原来的仅是作为学生实习的场所转变为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学校的决策,由配角转变为主角。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围绕区域经济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设置专业,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我们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实施更深程度的校企合作。校企要在互惠共赢机制的驱动下,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解决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发新产品,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企业为学校人才的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高职院校有特色的专业可以和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参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对行业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对学生技能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资格能力为标准,校企合作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等,校企合作开发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训课程教材等。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教学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训教学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要求,校企共建、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引入企业先进的仪器设备,将企业整个工作过程体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方面。学校可以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校内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面向校外工作人员提供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考核和鉴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学校可以投入资金在企业建立集“工作生产与学生实训、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在校外教学基地的实习,一方面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校企实现互惠共赢。

2.加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模式的实施。“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保证。“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专任教师以及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组成。其中重点是建设由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任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和师资知识结构类型看,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在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的同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要通过出台各种鼓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学历学位的进修和提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积极加入相关行业协会,提高个人专业业务水平,努力成为本领域的专家。

3.加强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就业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模块教学。在对行业企业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专业对应的职业就业方向,分析每个职业方向的人才需求情况;确定每个职业方向人才所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据此设置所需的职业核心技能;根据职业核心技能的需要,对应开设不同模块课程以及该模块的支撑课程。专业课程设置须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与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紧密结合,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为了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我们在对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就业方向。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群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外贸公司业务人员(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涉外企(事)业单位商务文员、英语语言教师等。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可分为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进出口业务综合能力以及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分析三方面的职业岗位能力,设置了相应模块专业课程和支撑课程,如培养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等。培养进出口业务综合能力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函电、外贸英语等,支撑课程有国际市场营销、英语国家概况等。该课程模块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下设有子模块如:外贸业务员模块课程(如: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外贸英语等课程),商务单证员模块(如: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外贸跟单员(如:外贸跟单实务等课程)等。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程后,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模块的学习,并应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

4.加强组织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应重点建设专业实训大纲、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辅助材料的建设以实施实训项目,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教具、文字、多媒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等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考核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过程考核、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和综合能力的测评,着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模块课程要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向丽,刘晓欢.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研究[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 陈铁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08,(9).

[3] 夏建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

2005,(8).

篇5

职业能力 影视动画专业 课程体系 高职

目前,随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一大批精通影视动画制作流程和胜任岗位要求的从业人员,要求动画人才不但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具备岗位职业能力。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是影视动画产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基于动漫行业的调研,从动画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对动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重构。

一、动画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及分析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的学生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我们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需具备剧本创意及动画表现能力,精通影视中后期的制作软件,熟悉影视制作流程;方法能力即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创新能力,精通创意方法和信息处理;社会能力即良好的客户心理把握能力和业务谈判能力,有高度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所以,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目标,只有明确专业职业岗位群及其岗位能力要素的具体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要求的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影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动漫公司、游戏公司、数字多媒体公司、广告制作公司、电视台动画部、出版社、网页制作公司等培养实用型的动画生产制作的高级人才。

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实际生产过程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对影视动画专业岗位群的调研、讨论、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成行动领域(由岗位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再将行动领域对应到学生核心学习领域的课程门类(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继而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实施(由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转换)。

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完全打破了学科界限,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了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并将行业标准和行业认证引入课程,使课程更符合职业工作实际。

三、以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二维、三维方向的全部课程都是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根据具体化的工作过程,分解成若干的工作项目或任务,然后,再把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项目,分析每个学习项目的具体学习内容。表1给出了二维方向工作任务表体系表。

构建合理的技能证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安排了Corel认证产品专家(Corel Painter)、Adobe认证产品专家(Photoshop)、动画师、插画师、三DS Max动画工程师(一级)、三维动画工程师、Maya动画工程师(一级)等资格证书考试,并把这些考试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在教学计划中予以体现。

四、完善制度保障和教学评价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不仅要有学校的教授专家,还要有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和丰富影视动画制作经验的经理、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课程设置的优化,指导专业改造与调整,参与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实训教学等。,表2为基于过程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划分教学模块,以专业技能等级证为考核标准,以学生自身因素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岗位,实行分流培养,实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实践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

结语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实现高职生就业需求和技能培养的需求,同时也注重教学任务实施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学习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政策,不断认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断更新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逐步提高高职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09教改研究项目“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影视动画专业‘双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卢利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的理论浅析[J].论坛,2007(3):100-101.

[3]胡蓉珍,谢日星.职业教育关于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计划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8(6):140.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

篇6

[关键词]中职;工作过程;评价体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4-0075-03[作者简介]韦峥宇(1983―),女,广西柳州人,本科,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子商务应用及研究。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了一大批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生作为中职教育的主体,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能力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是衡量当代中职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中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是强化质量意识、适应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一、学生评价的含义及目的

学生评价是在系统、科学和全面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评价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评判,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是对学生未来可能面临的典型工作过程做出的相应评价模式改革。

以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汽车营销方向)为例,在对所属地的相关企业调查后,我们得出:学生毕业后主要面临的典型工作过程是汽车销售、客户服务以及维修接待。为适应这些工作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因此,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原有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为中职学校,应更多地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以及某方面的特长,使学生在一个充满鼓励和认同的环境中逐渐发现自我、找回自我、重塑自我。过去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更为注重结果性评价以及对学生认知发展评价,忽略了动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主要表现为:

(一)注重评价结果,忽略学生在过程中的付出,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该转化过程因人而异,一些大胆且反应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快速成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员工”,而部分学生却要从克服内向的性格开始一步一步缓慢前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部分学生也许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其他的学生,一个简单的结果性评价会深深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评价指标及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片面

以考试成绩定优劣,老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一直以来都是最常规的评价方式。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将要面临的工作过程而言,胆量、组织纪律性、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必不可少。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指标只能考核出学生的部分技能水平,无法准确考核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不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另外,随着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接触更为频繁,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仅仅由学校单方评定,忽略学生本人、企业及社会的评价,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片面,不能完全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情况。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结果性评价的对象是产品,是与解决实践问题没有直接联系的学习成绩。过程性评价的对象是形成过程,重在所经历过程的完整。传统评价一般倾向于可量化的前者,却因为后者的难以操作而忽略。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下,过程性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并由此测量学生掌握通用能力的情况。同时,过程性评价的权重较以往应有所增加。

(二)评价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原则

评价主体即实施评价的人。构建一个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学习评价体系,变单一评价主体为多元评价主体,使评价结果更贴近企业需求,评价角度更客观公正,并且结果的反馈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为企业提供实用人才。

(三)以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为导向原则

我们通过分析汽车销售企业岗位群各岗位职业能力构成及要求,得出市场营销专业(汽车营销方向)的工作过程;对接企业评价标准,将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作为学习评价导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形成学习情境和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达到熟悉工作环境、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工作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目的。根据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和发挥其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群主要有汽车销售员、客户服务专员、维修接待员、信息员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构建如下:

(一)学业评价

学业成绩是指市场营销专业的所有课程成绩,由教师、学生共同评价,以学生学习态度、学业情感、学习能力、考试成绩为核心的学生期评成绩为依据,采用百分制。具体算法为:学业成绩=教师期评成绩×80%+学生自评成绩×20%。学业成绩单科低于18分为不合格。

(二)日常行为评价

日常行为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以教师、学生、同学为评价主体,重点从学生日常诚实守信、仪容仪表、执行力、礼仪、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采用百分制,以上五项各占20分。具体算法为:日常行为得分=学生自评×30%+学生互评×30%+学校评价×40%。日常行为得分低于12分视为不合格。

(三)职业实践评价

职业实践是市场营销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从学校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过渡区。职业实践评价分成职业能力评价及职业素养评价两部分,各占60%及40%的比例。评价主体由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四方组成,权重依次为20%、10%、50%、20%,职业实践得分低于30分视为不合格。

职业能力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即专业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两者各占50%分值。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依据国家制定的从业标准或行业标准,而职业核心能力则依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划分,概括为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6个指标。为便于评价,可为各项指标赋予相应分值。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主要从责任心、独立性、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五个方面进行定性评价。

(四)附加项目加分

附加项目是指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及社会活动等情况,根据获奖级别和相关规定直接将分数加入综合成绩中,评价主体有学校和社会。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有效引导,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力争上游。

按照最后综合得分划定等级,学习评价综合得分在59分以下的评定等级为“不合格”。(如图1)

图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解决了原来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使学生注重完成与工作过程相同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就业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主体及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于保证客观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都有一定的作用。实际上,任何一个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都不是毫无缺陷的,评价体系本身就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中。它与传统评价并不对立,而是一种互补和完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进有赖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瑞芳.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北京测绘,2013(5).

篇7

关键词:微机测控课程 教学体系 实践 创新 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98-02

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人才标准和质量,其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性所决定,呈现一定的时代性特征。“当代社会的发展是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进行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涌现,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更加充分。但与此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扰更加复杂化、尖锐化,尤其是所受到的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日益趋紧。要谋求在复杂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是唯一出路。”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其中最根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因而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批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广大高校的根本要求,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校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如何根据应用型高校特点和社会对高校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现实需求,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培养体系,是此类大学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分类转型的大背景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作为河北省十所应用型试点高校之一,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作为教育部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院校,长期以来一直定位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很多先行先试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微机测控课程群存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多样性、适应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重视和投入不足;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内容不足;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研究、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构建微机测控群教学体系”,旨在通过课程体系结构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结构改革,将科技竞赛等纳入其中,多角度全方位为学生创新培养搭建舞台,大力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电气工程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构建课程体系,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培育精品课程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微机测控方向人才培养需求,科学构建8门理论课程和6门实践课程组成的微机测控群课程体系,如图所示。其突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基本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兼顾”的特点,实现学生四年能力培养不断线。每年以新理论与新技术、科研实践中先进实用电路、工程实际案例等更新部分课程内容;开设2门竞赛培训、创新研修课程,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设置讨论课,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研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探索大班上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大班教学满足共性需求,小班辅导促进个性发展。实施柔性教育方法,通过优质课件研制、工程设计软件引入课堂、多样化辅导。制订启发式教学流程,编写启发式教案。将便携式实验箱、口袋实验室发给学生,边上课边实践、先实践后上课、上课后再实践;实施重能力、求创新的累加式考核方法,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际能力。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建设,带动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重点课的建设,通过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教材以及省级精品教材,带动《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校本教材建设,形成省、校两级精品课程及教材体系,推动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二、建设示范中心,强化课内实践环节

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硬件设施和管理体制建设,依托已有的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开放、共享、高效、自主学习”的培养平台。精心设计电工电子综合实验、高级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等实验系列课程内容,与理论课紧密结合,设置验证性、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研究型、自主型等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每年更新部分实验项目;打破电与非电专业、多学时与少学时、课程与课程之间界限,建设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利用在研科研项目及成果,研制2种综合实验系统,开设30个创新型、研究型、自主型实验项目;开设虚拟实验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关于不可逆、不可及、高危险的操作、高耗时、高成本、高消耗、复杂工程训练等情况时,提供经济、实用的实验项目;例如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在检测技术相关实验项目的使用;过程控制高级实验装置运用Wincc仿真软件观测锅炉水温度调节过程。网络化、全开放,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自主研究;建立多段式实验考核方式,多方位评价学生实际能力。

三、改革课程设计和实习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及工程创新能力

以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背景及整体性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学目标,以工程创新实践为导向,“项目”驱动,构建以“课程设计”、“认知实习项目”“基础实习项目、专业综合实习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创新竞赛项目和企业实战项目”为核心内容的工程创新项目教学体系,多维度地为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教学以工程项目实际为依托,改变传统学科知识逻辑的束缚,切实按工程项目现实需要的技术逻辑构建专业教学内容。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景下,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习、项目实践,整合知识,创造知识,提升工程创新能力。学校构建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项目教学体系,通过跨学科实践平台建设、项目教学团队建设、多渠道拓展项目来源、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制订完善的项目运行管理制度等,保障项目教学的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瞄准学科前沿技术,建设区域工程研究中心2个和6个校内外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四、改革专业技能和科研技能训练模式、全方位鼓励学科竞赛活动

以项目或竞赛为载体,强调专业技能和科研技能项目训练的自主性、个性化和研究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主动探索,激发创新潜能。每年约30个微机测控方向的专业、科研训练项目,供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指导学生成立了“电子爱好者协会”、“单片机应用技术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等;定期探索性题目,以兴趣小组和讨论班等开展活动。

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或承办各种国内、省内、市内学科竞赛。把微机测控群各类竞赛融入到提高创新意识和提升创造能力之中,并非为了竞赛而竞赛。利用学校资金、社会捐赠,建成6个校内外创新实践平台;发展5个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创新氛围;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或承办5种各级学科竞赛。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康泰杯”单片机设计竞赛,指导学生参加河北省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市级奖励100余项,以赛促学,有效勾连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

经过近5年的实践,学生科研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立项数达100余项,其中省级项目30余项,校级项目70项,参与人数近400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学生面向企业开展了多个项目的设计研究。参与企业实战设计和工作的学生达到200多人,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0多项;学生“挑战杯”、“秦皇岛市单片机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奖项30余项;学生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一次就业率高达85%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以此同时,学校实施教师研究能力提升、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名师建设和教学研究项目牵引工程,建成校级教学团队;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部分教师缺乏工程经历、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余宏亮,刘学忠.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根本标准的核心内涵.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2] 李静.创新教育要结合现实贴近市场.中国教育报,2006.10.9

[3] 李国仓.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中国高教研究,2015(2)

[4] 王洪彪,冯琰,赵洪朋.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辽宁体育科技,2013(12)

篇8

一关于道德意识体系

道德意识是各种道德理想、观念、准则、标准、情感、意志、信念等的总称。从时间因素分析,道德意识既是现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也是以往时代传统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沉积物。从空间因素分析,道德意识总体上可以分解为社会道德意识和个人道德意识两个基本层次。社会道德意识,又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即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以及现实社会提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多以文本形式出现,用伦理思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既有通过批判和创新在现实社会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美德”部分,也有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落后腐朽的旧道德部分,这就使得现实社会的道德建设总是面临着革旧图新的双重任务。现实社会提倡和实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多为社会道德意识具体的价值形态和标准,是直接用来指导和规约人们的行为、调控社会生活的,一般被视为社会道德意识的主体部分。这一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公民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家庭道德规范。公民道德规范是调整公民个体与国家和民族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社会公德规范是调整社会公共生活场所人们相互之间及个人与场所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职业道德规范是调整职业部门从业人员相互之间及从业人员与职业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家庭道德规范则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标准和价值标准。在现代社会,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爱情又是婚姻关系的基础,所以家庭道德规范还包括恋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四个基本层次的道德规范,除了公民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以外,其他三个方面的道德规范分别概括反映了人类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内的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要求。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是道德理论的具体体现,充当着由道德理论到道德实践和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没有道德理论作指导,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提出和倡导就缺乏依据,没有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道德理论就难以转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在可能的意义上转变为道德的实际价值。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以社会道德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一定社会里,它的性质和主体部分缘于现时代特定的经济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道德的社会意识又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历史继承性也最为突出。

个人的道德品质结构是由个人的道德意识及其道德行为构成的,前者是主观的部分,后者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部分。个人道德意识,可以分解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想四个层次。道德认识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其获得主要依靠教育。获得和积累道德认识的教育,既有理性意义上的,也有经验意义上的。前者,一般需要经过一定的学校教育途径,在老师的传授之下接受书本知识,后者主要是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的道德影响,其方式多为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因此,自古以来,每个时代的人们的道德认识构成都比较复杂。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知书”中“达理”,他们的道德认识多为关于道德的理论知识,内涵比较丰富,也比较科学。其他人,没有经过学校道德教育的人,道德认识的内涵往往多为关于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的接受和理解,既有传统的东西,也有现代的东西。经验的东西较多,先进和落后的东西并存的情况也较多。就道德认识的提升和优化而言,这类人往往成为一定社会道德建设的关注点。道德认识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意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在认识上能够分清是非善恶,才有可能相应产生其他形态的个人道德意识。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持有的情绪和态度,它是主体对道德认识发生心理体验的产物。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不一定就能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形成需要经过主体的内心体验。现实中,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从这个角度讲,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任务还在于创设各种情境,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感,促使人们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在个体道德意识结构中,道德情感是最为活跃的部分,没有道德情感,不仅不可能有相应的道德行为,也不可能由此进一步形成道德意志和道德理想。

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晶。在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过程中,道德意志表现为一种坚定态度和坚持精神,在价值趋向上它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形式,积极趋向的道德意志表明人在道德上实现了社会化,这种社会化也就是人们经常赞美的情操或德操。道德意志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在道德上实现了社会化,他就会时时处处坚持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道德意志是个体道德意识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个性和性格,通常也是道德意志。就个体道德意志的培育而言,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促使人们形成具有积极价值趋向意义的道德意志,使之成为人的本性。

关于道德理想,传统伦理学一般是在“道德典范”的意义上进行阐释的,或将其看成是对一定社会提倡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高度概括,或将其看成是一定社会中某些典范人物的人格个性。其实,这种阐释是需要商榷的。道德理想并不神秘,在一定社会里对于多数人来说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每个社会提倡的道德及其实际的道德状况,总是由先进性和广泛性两个部分构成的,道德理想属于先进性部分,是人们通过自己的修身努力可以达到的道德标准和人格类型。在个体的道德意识结构中,道德理想就是关于“希望自己在道德上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想法。确立科学、崇高的道德理想对于优化个人的道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它为个人的道德进步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奋斗目标和内在的精神动力,引导、鼓舞和鞭策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操守,做道德上的高尚者。

社会道德意识与个体道德意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逻辑联系。前者为后者提供社会化的依据和价值导向目标,后者是前者的个体化结晶和价值体现物。一个社会的道德意识,是社会道德意识和个体道德意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

二关于道德活动体系

道德活动是一定社会的人们为追求一定的道德价值目标,依据社会所提倡和实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而选择和实施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从活动内容和目标看,道德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狭义的,特指可以用善恶标准来评价的个人和群体的道德行为。二是广义的,除了狭义的个人和群体的道德行为以外,还包含为培养一定的道德品质、形成一定的道德境界和道德风尚而进行的道德建设活动,包括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评价等。

个人的道德行为是受个人的道德意识支配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生在自觉意识的基础之上,出于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道德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体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道德精神。另一种情况是缺乏以自觉的道德意识为基础,是“随大流”于他人行为的结果。这两种个人道德行为的价值,前一种显然要高于后一种,因为其道德价值实现的主观基础是人的自觉性。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发生,首先需要进行善恶判断,并依此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而在行为的过程中又要依据情况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这些都依赖于个人道德意识所形成的自觉性。当然,没有以自觉的道德意识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行为,由于客观上具有善的倾向和价值,在道德评价上还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群体的道德行为也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集体组织和开展的道德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组织性。另一种是自发性的,属于“无声命令”,虽没有明确的行动方案,任务也不一定明确,但目标却是明确的,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善。集体组织和开展的道德活动与自发性的道德活动相比较,后一种更具有道德价值,因为它是以主体的自觉意识为基础的,所表明的是群体中的个人在道德意识上已经与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要求达到了某种默契程度。

由于个体的道德行为在许多情况下是在群体的道德行为中展现和完成的,所以优化个体的道德意识是有效开展群体道德活动的重要途径。而有组织的集体的道德活动,又有助于培养个人优良的道德意识、提升其道德品质,所以动员和要求个人参加集体组织的道德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评价等活动,是培育人的优良道德品质、营造适宜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三个基本环节。一个社会要赢得适宜自己发展客观需要的道德环境和成员,就必须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活动,引导和鼓励人们加强道德上的自我教育。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两种重要的道德活动形式,前者是社会教育形式,后者是自我教育形式。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为了人们能够自觉地履行某种道德义务,具备合乎其需要的道德品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一系列的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修养则是人们为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它依赖于人在后天所接受的来自社会方面的道德教育和自我方面的锻炼和改造的道德修养。

道德评价是道德活动的特殊领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直接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心理活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的活动。道德评价大体上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社会评价,另一种是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评价,通常是由国家和社会组织运用相关传媒进行的,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只要是得到社会许可而流行的一切精神产品都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褒扬什么,批评和抵制什么,一般都比较明确,道德的发展和不断走向文明进步是离不开这种道德评价来维系的。另一种是非正式评价,是群众自发性的,这类道德评价一般都没有稳定的善恶趋向,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既可能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具有消极的作用,在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年代,由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客观上更需要道德的启蒙和支撑,群众自发性的道德评价所表现出来的消极作用可能更多一些。自我评价依靠个体的良心和内心信念起作用,其功能如何完全取决于个体的道德素养。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两者之间最重要的还是自我评价。社会评价要以自我评价为基础,通过自我评价起作用。在一个人们普遍缺乏良心感的环境里,社会评价很难起作用,时常会处在空发议论的窘境中。道德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道德评价正是创设适宜的道德环境以维系一定的道德文明,推动社会道德建设、促进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道德评价也就无所谓道德。

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评价三者,最重要的是道德修养,它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因为社会的道德教育和评价能否起作用,关键是要看个体是否通过道德修养将教育和评价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内心信念。这就不难看出,道德活动的群体与个体两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个体的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

三关于道德关系体系

道德关系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意识,开展道德活动的实践产物。它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范畴,客观基础是“物质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曾将全部的社会关系划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种基本类型。后来,列宁说思想的社会关系就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是人们维持生存活动的形式(结果)。”[1]思想的社会关系是由物质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又对物质的社会关系具有支配性的重要影响,影响物质的社会关系的实际状态和发展水平。道德是以广泛渗透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这使得道德关系成为思想的社会关系的最为普遍的形式,成为思想的社会关系的主要成分。在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世界中,道德意识只是道德价值的可能,道德活动是道德价值的实践形式,道德关系才是道德价值的事实或实质内涵,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只有转化成相应的道德关系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道德关系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人际关系状态,二是社会道德风尚。现代社会的人们习惯上称前者为“人气”,后者为“风气”。人际关系状态通常是通过亲缘、血缘、学缘、地缘、业缘等现实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它所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的社会关系”。社会道德风尚,包含执政党的党风、政府部门的政风、职业部门的行风、学校中的校风和学风、公共生活领域里的民风,以及家庭中的家风等。这些“风”都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实际上都是道德关系。

道德关系构成一定社会的道德生活环境,反映社会道德发展和进步的实际状态和水平,同时又是社会道德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在人际关系状态和道德风尚良好的环境里,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心情愉悦,容易产生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道德关系,是一切社会进行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真正目标。道德对社会和人的进步的作用其实是通过道德关系展现出来的,道德对人的终极关怀也是经由道德关系体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如果不能最终相应形成一定的道德关系,也就只是“意识”和“活动”而已,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追求和实现一定的道德关系的价值事实,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标。

总之,道德的意识体系、活动体系和关系体系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道德结构的宏观画面,并在相对稳定的体系结构中推动着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对道德结构及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再探讨,对于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养成

良好的社会公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好的,在重大的现实事件中,大学生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以及较高的道德情操。但是,由于社会中某些公民公德意识的缺失,腐败现象滋生等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造成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正义感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有些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淡漠;在人与人交往中,明显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排斥性倾向:对社会公共设施的破坏等。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防止少数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的思想蔓延,以提高高校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极其关键。

一、研究现状

道德作为对人和人以及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行调节的准则以及规范,是由既定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凭借人们所构建的信念、舆论以及习性来保障,通过具体的标准进行评判。福泽谕吉将道德划分成为公德和私德这两个部分。他认为,内心层面的活动,如纯真、谦虚、以及严厉等都被称作私德;相反,同外界之间进行接触体现在社会交际活动中的,如公平、诚实、以及勇敢等被称作公德。

社会公德指的是在进行社交以及公共活动中,公民所要严格遵循的道德标准,其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在理论方面的基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全方位地对社会公德所具有的价值进行掌控,深层次地了解社会公德的具体状况,将作为人们对社会公德发展所具有的关键性意义以及迫切性进行认识的重点所在,同时也作为促进社会公德发展的基础。

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层社会变革,“社会公德意识”及“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缺失的相关研究

在查阅相关研究成果时发现,研究人员重点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在社会公德上的具体情况以及对高校学生不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具体原因进行研讨,并阐述了强化高校学生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的相关对策。任云丽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成为我国构建精神文明的关键性部分,是我国市场经济实现良好发展以及我国国民整体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的关键。同时,对高校学生在社会公德教育上的相关问题进行揭示,并阐述了有效的改善措施。唐春梅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已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的重要问题。她从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当前状况,大学生社会公德修养的时代内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眼,结合她的工作实践,论述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公德的意义及途径。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这一问题作为硕士论文选题的研究成果尚不丰厚。就已获取的文献资料来看,研究者大体针对大学生公德意识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给予阐述。廖剑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作为道德素养方面的关键性构成部分,和高校学生日后在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态度密切联系。大学对学生所实施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对高校学生实现全方位的进步、建设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篇10

1.学前儿童主体意识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

人先天不同于动物,在基因中就获得主体性遗传,具备主体潜能。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人主动建构起来的;蒙特梭利认为幼儿具有人的完全意义,还具有自发的吸收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即吸收性心智,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儿童的认知是儿童作为实践主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教育实践中,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现代媒体和信息化交流方式更拓宽了其视野,尤其进入幼儿园,接触到伙伴、教师、集体、环境等社会实体后,以学习的方式经验、以直观的方式认识,初步理解自然与社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尽管不是自觉意义上的。他们以自己接受与否,选择对人对事的态度,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求自己、要求他人。学前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的存在、力量和价值。其实,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承认学前儿童拥有主体意识,但是,在方法论和教育实践中却鲜明主张双主体理论、主体性教育思想,呼吁实现学前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

道德意识潜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人的自然禀赋,人的生物性中包含着合作和自我牺牲的倾向,人在最原始的内心深处就有与人联系的迫切渴望。可以说,道德意识作为潜能存在于每个人的自然机体中,是人的社会性本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原始的道德意识占道德意识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是一种潜能,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学前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应该及时让生物学意义的道德种子萌发、生芽,生成社会意义的道德之树。

2.学前儿童主体性在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学前儿童参与道德启蒙活动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教育内容,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也就是塑造思想,因此它的对象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否则,就丧失了实践根据和实践价值。

第二,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本质。道德启蒙教育是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自我确立和自我完善。道德意识是主体意识与对象意识在道德世界的统一,它的确立与完善只能由主体自身完成,其他都是条件准备。

第三,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决定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思维方式、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教育模式。道德启蒙教育必须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以他们的主体性特点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在道德实践中,要尊重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形成主动的、有责任的道德意识。

第四,学前儿童的主体性造就了道德启蒙教育的学科意义和社会价值。在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主体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前者表现为主动,即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体会自由、快乐;后者表现为自制,即克制自己做他人否定的事情,体认责任、规则。道德启蒙教育就是帮助学前儿童模仿与学习寻找肯定与否定在社会道德规范下的内在统一。

二、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养成

道德意识建构于主体的习惯,既是社会风俗习惯的普遍化和一般化,也是个体自身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①

1.学前儿童的人格养成

人格是道德主体对自我的定义,以区别于其他的道德主体。它是道德启蒙教育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根据,独立存在于精神文化维度里,从心理层面构筑个体的道德规定性。在道德实践中,主体根据自己的人格归纳、整理道德体验的表象材料,形成有序的道德意识。人格潜伏在思想最深处,是隐性的、原始的道德意识,而道德意识则是显性的、成熟的人格表现。人格以其稳定性主导着道德意识的倾向,养成学前儿童理想人格是道德启蒙教育的首要任务。

人格养成首先在于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结构心理学理论,外在的言谈举止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人格特征,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个人的生活习惯还会引起他人评价,反过来影响个人的人格。中国传统“小学教育”就是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从劳动、接人待物、日常礼节方面培养儿童人格的自觉性。

其次,在于生活方式的养成。正如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生活方式决定人生观、价值观。“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③箕子认为商纣王有了象牙箸就会想犀玉杯,用牙箸玉杯当然不可能吃普通饭菜,必然追求豹胎美味,吃到豹胎的人当然不可能穿朴素的衣服、住简朴的房屋。为了锦衣珍馐、玉殿高台,必然要搜刮民脂民膏,为祸百姓。“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④

再次,在于心理倾向的养成。良好的心理倾向,要求勤于主动学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还要有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同时,良好的心理倾向要与遵守社会规则、服从社会规范结合起来。

最后,在于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有天然性趋向,表露出一种内在自然力。但是,环境影响、后天矫正,一样会改变先天趋向。尤其要养成学前儿童和谐习性,消除对抗性心理习性。对抗心理成为人格习性,人际关系就会不可逆转地恶化,最终可能会仇视社会。

2.学前儿童的道德素质养成

相对于人格的混沌状态,道德素质则表现出清晰的理性特征。道德素质是道德主体对社会环境的根本承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学前儿童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在于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养成。

家庭美德是个人全部道德素质的基础,培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必要条件。弘扬家庭美德是养成道德素质的关键,对社会安定团结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私德”相对,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还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人与人之间在公共生活领域交往的规则。只有遵守社会公德,才会被社会接纳。儿童的学习就是塑造“社会人”,社会公德的养成显然是学前儿童的必修课。

3.学前儿童的行为规范养成

社会出于稳定与秩序的需要,衍生出行为规范,调整成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体地体现和延伸着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行为规范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是人对社会规则的客观实践,在个人的现实性上就是主体对自己行为的选择。行为规范有成文的,以法的形式强制要求人们必须严格遵守;有不成文的,如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甚至部分法律规范和宗教规范,也要求人们遵照执行;还有的只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喜爱或厌恶,没有上升到道德、准则的高度,仅作为“应该”或“最好”的建议,并不给人以外在的压力或束缚。无论哪一种行为规范,人都不可能先天认知,只能后天养成。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主要是针对后两种不成文行为规范的养成。

三、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学前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黄金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学习和创造能力。教育的责任就是协助儿童发挥自身潜能进行自我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学前儿童抽象思维尚不够健全,囿于感性认识。对于他们而言,词语与其说是逻辑概念,不如说是符号,而且是感性的、可经验的符号。启蒙教育不能成人化,抽象的道德和社会理念只会造成儿童思维混乱,灌输只能教会孩子撒谎。

经验直观是学前儿童的主要认知手段,他们直接通过感知认识事物,通过实践把握世界。儿童是最积极的“实践者”。实践会帮助他们完成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同时,学前儿童的认识直接、孤立、静止、片面,反思仅停留于直接的、表面的因果。他们只能接受启蒙式教育,而且必须是直白的正面教育。

学前儿童倾向于借助想象力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用简单的认知结构暂时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拟人性是幼儿认识过程最为有趣的特点,他们仿佛信仰万物有灵论,赋予万物思想和灵魂,想象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知觉、有意识,也赋予世界以人性的尊严与人性的光辉。学前儿童比成年人更加遵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反而造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性。

2.情感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客体一定会引起主体意识的波动和感染,出现情绪、态度等情感过程。学前儿童知觉与感情尚未完全分化,总是以情感的经验直观世界、把握世界,表现出无遮掩的人性。情感过程最能够激荡学前儿童的心灵,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在本体论上应该是一种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

学前儿童在认识过程中会用主体意识灌注对象意识,直接地让世界统一于自己,实现与世界的情感交流。针对学前儿童情感过程的教育应该是正面的教育、爱的教育,而不能让他们通过否定恨来反思爱。否则,我们就在不善于反思的儿童心中培育了恨的种子,儿童将来的情感走向会令我们大吃一惊,就像马克思感叹的:“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3.意志过程

意志是主体对自由的实现,反映了主体运用本质力量对客体施加作用,创造新的价值。自由是道德的基础。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被约束。自由是对享有权利的尊重,但不是放纵。

自由必须被限制在义务里面,以不侵害他人的自由,换取他人尊重自己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自由还是自我约束。自由意志在选择时,遇见了这样的二律背反:我是自由的,自由是无限的,所以我选择;可是选择的对象和结果都是有限的,所以选择不是自由的。选择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意志侵犯了自己的自由,减少了自己的自由。所以,意志是自我意识,也是自我控制。

道德启蒙教育的意志过程最关键的就是让学前儿童学习选择,并学习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4.审美过程

审美是人把握自然、把握社会尤其把握自己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知、情、意的统一,是一个评判的过程、主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形成一种超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在这个主观的心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不再强调客观的认识,而偏重于主观的理解。所以,审美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预期、理想和超越,从而促使人生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诗意般地栖居”①。

学前儿童知、情、意等心理过程的特点,使其审美过程倾向于直观的优美,很难理解反思践踏生命的丑陋而获得的崇高。在儿童看来,战士英勇杀敌与恶狼吃羊,都是对生命的践踏,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四、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引导艺术

德育是主体的心理体验和意识生成,学前道德启蒙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要方法。

1.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传统理论与传统方法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儿童为被动的教育对象,视儿童心灵是可以任意涂画的白板,灌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手段。教师向儿童传达思想戒律,儿童则像机器一样录制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整个教育缺乏民生与科学精神,严重制约了儿童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形而上学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割裂了自身与其他学科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把思想政治工作从生活中孤立出来,学校(幼儿园)独自承担起儿童的教育工作。教师的教育经常与家庭或社会的价值观相左,儿童迷惑于其间的矛盾,无法从中取舍,最终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观。

2.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创新性思维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应该既独立于其他教育学科,又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因此,需要重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用合理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指导我们探索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新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有序地引导清理道德体验的无序性,以理性思维整理感性道德经验,以自觉的道德意识替代自发的道德表象。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协助孩子发挥自身生命潜能,健康地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主体的自由意志。理性的、抽象的道德理念要让位给经由反省的生活经验以及人的自我建构。教育尤其要将个人转型为主体,觉醒其自我的自由和责任。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必须还原德育的学科本质,将其置于历史进程中,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去除物化的非历史的概念,转换到批判、反思、自由等人性的历史的概念。恢复学前儿童主体地位,尊重其主体意识,使其自觉体认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学习社会批判、权利意识和公共参与,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正义,朝着道德觉醒和人性尊严方向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要统合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领悟道德力量和道德真谛。因此,要积极统筹各类主体,分析并批判压制学前儿童的社会结构,让学前儿童生活、生长在真实、统一、开放、公正的社会环境中,不会因为学校(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分歧而导致儿童思想的迷茫和人格的分裂。

3.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创新性方法

实践证明,道德启蒙教育必须尊重学前儿童的生命规律,尤其是学前儿童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学前儿童的特定能力和特定行为对环境特别敏感,这些能力和行为正处于发展的最佳状态,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启蒙教育更要遵循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有效地引导其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学前儿童处于如饥似渴的社会学习阶段,社会模仿是主要学习方法,因此,言传不如身教。道德启蒙教育应该坚持正面教育,学前儿童更能体会对方的满意、高兴,与其告诉他们对错,不如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当然,学前儿童的道德启蒙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反复体验、练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