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循环利用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质循环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27-1
1 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现状
1.1 国外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发展现状
很多发达国家在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废弃物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其中,美国经过多年研究,表明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比焚烧和填埋的效益更高、更加环保。因此,美国很多地区都已经将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纳入到法律条例中,并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来推广此项工作。由于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保障,美国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从05年到09年增加了5倍之多。
1.2 国内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已经开始启动此项工作。例如:早在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首先引进了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成立了我国第一座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场,并已经投入生产;上海市静安区于2007年在松江建立了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中试基地,主要加工利用修剪行道树产生的园林废弃物;广州市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率已经达到30%,并于2010年7月率先出台了《城市绿色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通用规范》;深圳市早在1998年时就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目前深圳市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率已经达到30%。
2 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必要性
2.1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正顺应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首先,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减轻了处理城市园林绿化垃圾的压力,能够使城市自身进行良性生态循环;其次,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加工成肥料或者再生土壤,可以减少外加肥料的使用,同时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再次,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减少了污染,维护了城市环境;最后,园林植物废弃物在园林绿化中代替了山泥,从而保护了山泥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和表土。
2.2 改良土壤的要求
园林建设用地,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种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粘结度高、营养缺乏。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 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做法
3.1 设立园林植物废弃物收集点
根据园林绿化面积,科学合理设置废弃物收集点,以方便收集园林植物废弃物。如果没有办法设立新的收集点,可以通过改建公园或绿地的垃圾房等办法,建立起封闭的、具有粉碎功能的临时存放园林废弃物的收集点。然后,定期将收集点储存的废弃物统一运到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处理厂。为了方便收集废弃物,可以多设立几个植物废弃物收集点。
3.2 设立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厂
一般选择在城市的郊区建立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场,要有足够的场地,以满足规模化处理的要求。在处理场中一般需要配置翻倒机、发酵槽、粉碎机等机器设备,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处理一般需要经过粉碎、发酵、生物技术提炼的三个主要过程,最终生产出营养土,完成植物废弃物的转化。
4 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的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生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从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它所必须的物质,并且不停地影响着环境,而受生物影响的环境,特别是土地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生物,所以,要使生物的生活环境经常满足生物的生活要求,必须适时补充环境所失去的物质,维持整个系统的活力。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后产生的土壤介质可以改善城市土壤存在的板结、有机质含量低、通气性差、透水性不强的缺陷,提高城市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植物生长,增加雨水渗透、减少地面积水,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良性循环的能力,同时,土壤介质的应用可大大减少绿化建设中购买的农田土和肥料,对保护耕地和有限的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绿化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废弃物的产生量也逐年增大,以上海为例,全市行道树超过80万棵,每年仅行道树修剪至少产生6万吨左右的树枝,加上全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和单位绿地,每年产生大量的园林植物废弃物,传统的废弃物处置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这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绿化养护单位还必须为运输和焚烧投入大量资金。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使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土壤介质,不但可以减少填埋场的面积,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场所,同时解决了上海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处置问题,降低城市绿化维护成本。
5 小结
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是目前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处理园林垃圾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解决循环利用园林废弃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园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子文,郝冠军,方海兰.绿化植物废弃物的利用[N].中国花卉报,2009.
[2] 周宝国.园林生态系统中废弃物的可利用性思考[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
[3] 范慧妮.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置技术初探.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11).
[4] 吕子文,方海兰,黄彩娣.美国园林废弃物的处置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7,(08).
篇2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质量管理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是指在符合GMP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药物配置,为临床药物治疗和合理用药提供服务的机构[1]。PIVAS的工作流程复杂、工作环节繁多,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是减少差错和隐患的有效手段。我院在质量管理中采用了PDCA循环管理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PDCA循环法概述
1.1PDCA循环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管理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工作方式,是一种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2]。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又称为戴明循环。它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3]。以上4个过程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3],对质量管理尤其适用。
1.2为提高PIVAS的工作质量,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使科室工作进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良性运行轨道,科室把体现科学认识论的PDCA循环圈运用到科室质量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把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整改”转移到“事前防范”,让员工的工作行为从“被动管理”过渡到“主动管理”,实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循环反复的科学工作程序,体现出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2方法
2.1计划阶段(Plan)依据上一年度科室工作完成情况、全年发生的工作缺陷及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影响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制定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培训计划、质量管理措施及质量管理检查标准,并确定预计达到的目标、具体的执行者和完成方法。为实施PDCA循环打好基础。
2.2实施阶段(Do)
2.2.1改进质量检查方法依据新的质量检查标准,实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质量检查方法。由原来的科主任、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改为每天各组组长先自查,主任、护士长再抽查的模式。由原来的一级质控改为二级质控,增加了质量控制的环节,将质量检查结果每月统计,每季度小组进行排名。加大质量检查的力度,变“事后整改”为“事先防范”。
2.2.2细化质量管理措施科室制定员工个人月考核表,加强对员工的个人考核。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予以扣分,弥补错误、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予以加分,责任到人。每月将考核表下发到个人,员工知晓每人每月的考核分数及本月中存在的问题,每季度将员工进行排名并在科室内公示。以上措施规范并约束了员工的工作行为,实现了员工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过渡。
2.2.3改进安全防范讨论模式人人参与质量管理是现代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4],为达到这一目标,科室改进了安全防范讨论模式。每月安全防范讨论前总结本月发生的工作缺陷,规定讨论发言的形式,由各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先进行内部讨论,再在科室安全防范讨论会议上发言,每个小组都要针对差错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至少找出一个工作隐患,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使员工都参与到科室管理当中。此种模式培养了员工查找隐患、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安全防范讨论会议真正成为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2.3检查阶段(Check)督导检查是对计划实施的一个评定,只有不断地督导检查,才能保证质量管理的行之有效。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将每日质控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每月对科室出现的差错进行归类总结,并在安全防范讨论会议上进行分析,利用因果图的方法找出根本原因。将本阶段的工作与设定目标进行对比,检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明确在实施过程中哪些措施有效,哪些措施效果不好,并查找有无新的问题出现。
2.4处理阶段(Action)根据上阶段检查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把有效的整改措施和可以推广的合理化建议纳入科室相关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考核标准中,或者再形成新的规定,使之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对于出现问题的员工视情况进行培训。对于出现的工作缺陷要加以总结以供借鉴,并防止同类质量缺陷再度发生[5]。同时将个人和小组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于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循环,纳入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处理阶段也叫改进阶段,是PDCA循环的重要一环,是对这一周期循环的总结,是对本阶段有效措施的推广,失败教训的借鉴,错误方法的纠正。只有将这一阶段做到实处,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3讨论
在我国,PIVAS刚刚进入起步发展阶段,相关的管理模式、质量标准都不健全。而PIVAS的工作特点是工作量大、工作细致,涉及面广,要求有严格的时间性、衔接性和群体合作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才能保证PIVAS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行。经过笔者所在医院的实践,PDCA循环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科室差错与去年同期相比从46例下降到14例,并且杜绝了成品核对环节的错误,达到了预期效果。
PDCA循环管理法不仅适用于日常管理,同时也适用于个体管理和团队管理。个人和小组考核的实施不仅约束了员工的日常行为,同时也提高了员工对规范和制度的执行力,增强了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约束力,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过渡。PDCA循环管理法有利于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和提高。通过管理措施的细化和安全防范讨论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员工发现问题、自我整改的能力,增强了全员安全防范意识,由事后整改变为事先防范,由结果控制变成了过程控制,使质量管理工作处于持续改进中。PDCA循环要求要从日常管理实践着手,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经验管理的方式,使管理者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有利于组织逐步建立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同时PDCA循环管理法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理念,更要与医务人员自身的医疗行为相结合,这也是医院等级评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叶建林.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质量管理[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18(6):572-573.
[2]余元华,符湘云,王惠芳,等.PDCA循环法在控制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4):275-276.
[3]吴杰.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48-149.
篇3
关键词: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8-(页码)-页数
1.问题的提出
在规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中,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大型地下室、停车场、地下商场等地下空间结构应运而生,设施、设备齐全的城市在带给人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城市绿地大量减少,城市绿化覆盖率降低,市民住宅区附近缺少可供乘凉、游憩的场所,并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危害着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结合“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笔者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将建筑工程、园林绿化、市政公用工程等方面的设计与施工统筹考虑、有效衔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形成了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在满足建筑工程使用功能的同时,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施工方法,改善城市区域小环境,可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为市民就近提供乘凉、休憩的场所,并减轻城市热岛效应;通过“渗、蓄、滞、排、用”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吸纳储存雨水,减轻局部内涝和城市排水压力,实现生态雨水的循环利用,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2.设计思路与原理
在大型地下室、停车场、商场等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屋面设计方案中采用倒置式屋面、种植式屋面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改变城市区域小环境,把这些城市地下空间结构上方变成一块块城市绿地公园,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即为市民就近提供乘凉、休憩、游乐的场所,又能吸附灰尘、降低噪音、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遮蔽烈日、调节温度湿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屋面构造设置由下往上分别为:结构顶板、找平层、防水层、保温层、找坡层、隔根层、排(蓄)水层、聚酯无纺布隔土层、种植土和植被。这种构造设置充分发挥各构造层的特性优势、弥补各自不足,在满足城市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一方面由保温层、找坡层、隔根层等做防水层的保护层,使防水层处于稳定的环境中,免受外界气温等因素的破坏影响,极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聚苯板保温层、种植土等提高了地下空间结构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地下空间结构内冬暖夏凉,建筑节能效果达到节能65%的要求。
配合园林设计合理堆筑种植土,形成浅盆地形态,人行通道等需要硬化的部位采用填砂基层、有孔面砖等措施方便雨水渗透,种植土下设置排(蓄)水板,将排(蓄)水板与集水沟通过专用排水篦子连通,集水沟再与集水池相连,并将种植层表面设置的排水沟也与集水沟、集水池相连,集水池与市政排水系统相连。这种系统设计在赋予种植层快速的水、气流动循环系统的同时,将雨水分散储存在种植土壤、排(蓄)水板、集水池里,待需要绿化用水时,通过抽水泵等自动滴灌系统,将集(蓄)水池中的水输送到需水处,集水池储满后,多余的水通过管道排入市政排水管道,通过“渗、蓄、滞、排、用”结合的方法,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与市政设计统筹考虑、有效衔接,有效吸纳储存雨水,减轻局部内涝和城市排水压力,实现生态雨水的循环利用,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3、关键施工技术要点
3.1基层处理
该系统砼结构顶板需全隐蔽,防水质量要求高,对防水薄弱环节应加强基层处理,确保。如侧墙和顶板上的预留孔洞、埋件、电器和给排水管道等,都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不得在结构和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再打洞凿槽;给排水系统的管道应在防水层施工前安装完毕并试压检验合格,各种管道节点的密封处理应符合防水施工要求;混凝土结构顶板面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蓄水、淋水试验和雨后检查,修补发现的渗漏点,对结构的局部缺陷位置做好记录,以便局部增加附加防水层;穿过车库顶板的管道与结构间应嵌填密封胶,在管道根部浇筑高度不小于100mm,直径比管道大100mm的混凝土坎台固定管道,并作为密封胶的保护层和防水层的基层。
3.2 防水层施工
该系统可选用SPU涂膜防水和复合铜胎基的SBS改性沥青根阻防水卷材复合防水层,即满足屋面规定防水性能要求,又具有根阻、耐穿刺性能,有效保证防水层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SPU涂膜防水层应分两次涂刷,在薄弱部位附加涂膜层固化、干燥、无气孔或气泡时,可涂刷第一层涂膜;否则,应用橡胶刮板将混合料用力压入气孔,再补刷涂膜后,才能涂刷第一层涂膜。第一道涂膜固化不粘手时,即可在其上均匀的涂刷第二道涂膜,涂刷方向应与第一道的涂刮方向相垂直。SPU涂膜涂刷不得在淋雨、低于5℃的环境条件下施工。SPU涂膜防水层施工完毕并完全固化后(20大约24小时),采用冷粘法铺贴复合铜胎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并做48h蓄水试验,检查确认无渗漏后应尽快铺贴聚苯板保温层,避免防水层被破坏。
3.3聚苯板保温层施工
聚苯板保温构造层在体系中不但充分起到工程保温作用,对防水体系起到了有效的隔根、缓冲、保护防水的作用;所以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地气候原因和植物根系情况。综合考虑沈阳气候条件和园林种植物后,保温层材料选用100mm厚,容重18Kg/m?的聚苯板。
3.4 炉渣找坡层施工
找坡材料选择1:6水泥焦渣,找坡层坡度选取2%,坡向以车库中心线向两侧找坡。
3.5隔根层
隔根层兼做找平层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20、厚度不小于40mm的细石混凝土,宜配置双向φ5 @200的钢筋网片。
3.6 疏排水板层施工
疏排水板选用YF四代排(蓄)水板,土工无纺布选用宽幅2米,容重400g/m2。
在细石混凝土隔根层(找平层)上松散杂物清扫干净后,采用纯人工进行滤水板安装。根据测量线,顺着坡向放置第一块滤水板,通过滤水板上的扣环,连接第二块滤水板……直至第一排、第二排……至滤水板安装完成,铺设时保持每片排水板扣接好,过程中根据测量线对滤水板进行调整,保证滤水板排放整齐,排水通道形成直线。
在运输过程中土工布卷必须避免受到损坏;受到物理损坏的土工布卷必须要修复,受严重磨损的土工布不能使用。铺设时采用人工滚铺,土工布在滤水板铺好以后顺着坡向满铺于板上,边缘相互搭接不小于100mm,局部涂胶水粘接固定,与滤水板形成一个整体中空层,可以保证排水通道的通畅并阻止泥土流入其中,布面要平整,并适当留有变形余量;土工布收口时上翻,至少高出出水孔10cm(起到挡土滤水的作用),顶部用粘胶或钢钉固定。
3.7积排水管网系统施工
积排水管网主要分集水沟、排水沟、集水井,种植层表面设置的排水沟也与集水沟、集水池相连,集水池与市政排水系统相连,集排水沟负责解决种植屋面区域内雨水及浇灌用水的疏导,集水坑负责汇集管沟里的水流。并将这种系统设计在赋予种植层快速的水、气流动循环系统的同时,雨水分散储存在种植土壤、排(蓄)水板、集水池里,待需要绿化用水时,通过抽水泵等自动滴灌系统,将蓄水池中的水输送到需水处,集水池储满后,多余的水通过管道排入市政排水管道,通过“渗、蓄、滞、排、用”结合的方法,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与市政设计统筹考虑、有效衔接,有效吸纳储存雨水,减轻局部内涝和城市排水压力,实现生态雨水的循环利用,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集排水沟施工:根据疏排水层高度确定管沟底标高,将侧墙四周回填土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密实度要求≥93%。回填至距离管沟底标高后300mm处,采用中砂回填垫层底,夯实后浇筑C20垫层。
垫层浇筑完毕,绑扎钢筋,支模模现浇混凝土积水管沟,管沟尺寸为300mm(宽)×400mm(高),管沟外侧壁厚100mm,内墙壁厚200mm。
管沟施工完毕拆模验收后,安装专用排水篦子,浇筑铺设引水坡。安装完毕后,铺设排水沟盖板。
集水池施工:首先(1)开挖前根据施工图和放线控制桩测量确定集水池中心线和附属构筑物位置,根据图纸要求定位放线,按照积排水沟高度和集水坑高度确定管沟底标高,测放挖掘坑边线,再根据确定后的基坑上口开挖宽度,用石灰线标明开挖边线;(2)测量完毕后,机械配合人工进行开挖土方、浇筑垫层,垫层采用100㎜厚C15混凝土,砼垫层浇筑完后1—2天(应视施工时的温度而定),在垫层面测定底板中心,根据设计尺寸进行放线,放出墙体定位轴线及操作控制线。(3)绑扎集水坑钢筋,在绑扎钢筋时,应详细检查钢筋的直径、间距、位置、搭接长度、上下层钢筋的间距、保护层及预埋件的位置和数量,均应与标准图一致。砼应一次性浇筑完毕,不留施工缝。砼浇筑后,其强度未达到1.2/m2时禁止振动,不得在底板上搭设脚手架、安装模板和搬运工具,并做好砼的养护工作。
3.8回填种植土介质层
在回填时先行铺设无纺布,无纺布铺设完毕后验收合格随后回填土。在回填土上行走车辆,要注意回填土的厚度,回填土厚度≥500mm后方可在上面行走车辆,防止运土车辆对排(蓄)水系统的破坏,回填需要由周边向内回填。
3.9园林种植浇灌系统施工
管道安装:积水坑施工完毕后,在回填种植土之前,在集水坑上安装抽水管和排污管,管道安装应对管材和管件进行外观检查,排除有破损、裂纹和变形的产品;在盖板和管道接触的细节部位做好混凝土墩加固。
浇灌加压抽水设备及滴灌系统安装:绿地喷灌系统常用的加压设备是各类水泵和恒压供水装置。水泵安装应考虑其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水泵基础应能承受整个泵体充满水时的重量和可能的动荷载,并能经得住和防止任何过度的震动。混凝土结构是理想的水泵基础。在靠近水泵入口处安装真空表和在出口处安装压力表是必要的。这些仪表有利于检查水泵的实际运行状况。电机必须与水泵配套。电机应该用带有热敏线圈的并联式电磁启动器加以保护。从电力干线到喷灌泵电机,应当使用规格合适的电缆。
3.10园林、绿化施工
平整场地:用机械、工具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坡地进行平整、高坡削平、低塘填平。对特殊场地,如草坪地,应具备适宜的排水坡度,以2.5%—3%为宜,边缘应低于路道牙3—5㎝。对场地翻挖、松土厚度不低于50㎝,且将泥块击碎。
定点放线工序:对照图纸,在整形好的工程场地上,采用方格法对乔灌木、地被、草皮、小品等进行定点放线。对于规则式灌木图案花坛,做到放线准确,压线种植,图案清晰明了。
种植绿化:根据定点放样的标线,将树木土球的大小确定植穴的规格,对于花坛、绿篱的植穴按设计要求确定放线范围,或植穴的形状,绿篱以带状为主,花坛以几何形状为主,在花坛、绿篱周边须留3—5㎝宽、3—5㎝深的保水沟,翻挖、松土的深度为15—30㎝。依次进行苗木施肥、修剪、整枝等工序。
4.施工注意事项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的防水等级和设防标准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采用刚柔相济、多道设防、节点密封的可靠措施,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的防水等级宜选用Ⅰ级且不得低于Ⅱ级标准;防水层应采用耐腐蚀、耐霉烂、耐穿刺、无浸出有害物质的环保型防水材料。
疏(蓄)水板安装直接在已经完工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上铺设,板材采用扣合的搭接方式, 疏(蓄)水层厚度和泄水口高度应根据所种植物的耐旱和耐水要求确定。铺设完毕后做好滤水板的成品保护工作,防止大风吹乱滤水板,影响铺设质量;同时避免泥土、水泥、黄沙等垃圾进入滤水板的正面空间,确保滤水板的空间畅通。
工程需要单独选用隔根层材料时,应采用耐腐蚀 、防霉烂 、耐穿刺等坚韧性的如聚氯乙烯 ( PVC) 卷材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高密度聚乙烯 ( HDPE) 土工膜等均为理想的防穿刺层材料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上的行人通道、排水沟和挡土墙,若未能与结构混凝土同时浇筑或设计采用砖砌体时,应在防水层施工前完成,以保证屋面防水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上所设置的排水管口、泄水管口、溢水管口及反梁过水口等各种管道的排水口,应设置反滤层,反滤层做法为用钢丝网片或采用不锈钢的钢丝网做成凸球状包住管口,管口内侧应堆设砂石、砂卵石的粗细骨料滤水层,以防止种植土和有机介质的流失,避免杂质、杂物阻塞管道和污染环境。
各种植区域内填放种植介质的厚度、质(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种植介质宜选用保水性好的粘性土壤,种植土表面宜平整并应设1%-3%的坡度,且宜比四周挡土墙低30-100mm。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四周的排水沟、泄水孔、溢水孔和种植面,所汇集的渗水、雨水应集中排放,防止污染环境。雨水口设置数量和排水管直径大小,应满足雨季单位时间内最大降水量的排放要求。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上露天的草坪灯、反光照明、指示灯和草坪音箱等设备,所有的金属外壳都应有良好的防雷接地装置。在种植土中暗敷的电器管道和露天设备的节口都应有防水、防渗的密封措施。应充分考虑到所种树木高度的防雷要求
埋在种植介质土内的草坪灯、草坪音乐设备和水、电管道应设置明显标识,以便检修和维护。
建筑节能种植屋面生态雨水综合循环利用系统应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喜光的花、草、藤本和小乔木等观赏植物,不宜选用根系穿透性强和抗风能力弱小的乔、灌木、大叶榕、雪松等树种。
植物的种植时间,应根据各类植物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确定。
5.成品保护
种植土屋面在进装种植土的覆盖、饰面层施工和种植花草、树木时,应避免对防水层产生破坏。
篇4
1.1模式组成
合肥桂和农牧渔发展有限公司循环农业模式由3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农田生态系统、畜禽养殖和养鱼系统以及蚯蚓养殖系统。
1.1.1农田生态系统
桂和公司循环农业模式中种植业以水稻粮食作物为主,养牛场产生的牛粪在贮肥池中经过发酵作用后可作为粮食、蔬菜的肥料。如牛粪经蚯蚓作用后产生的蚯蚓粪用于公司的蔬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33.3hm2,主要生产一些“反季节”蔬菜,年产量约在3000t,年产值可达600万元。蚯蚓粪作肥料种植蔬菜,增强了土壤的肥力,种出来的蔬菜不仅质量好也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1.1.2畜禽养殖和养鱼系统
桂和公司畜禽养殖以养牛为主,养殖需要大量的饲料,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公司探索出一个“粗饲料为主,精饲料合理搭配”的饲养方法:养奶牛用75%的粗饲料、25%的精饲料;养肉牛用90%的粗饲料、10%的精饲料;粗饲料由50%的青贮玉米秸秆、50%的干稻草加工而成,精饲料由50%的玉米、10%麸皮、20%的豆粕、8%的菜籽粕、12%的棉籽粕及一些其他成分加工而成。该方法较好地利用了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养鱼的饲料以牛尿经沼气池处理的沼渣及沼液为主,通过发酵的沼液及沼渣能够满足养鱼塘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所需的营养,鱼的产量和质量亦得到提高,鱼饵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
1.1.3蚯蚓养殖系统
桂和公司现有存栏奶牛1700余头,年出栏肉牛7000余头。这些奶、肉牛每日排粪量相当可观,如果不适当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用牛粪养殖蚯蚓既能减轻畜禽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生产的蚯蚓粪可以作为肥效高的有机肥,养殖的蚯蚓可以出售,达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2效益分析
1.2.1生态效益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的高速发展,使畜禽养殖由过去的分散经营、饲养头数少、主要分布在农区转变为现在的集中经营、饲养头数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或新城区。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如果不能合理地处理这类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会带来相应的污染。桂和公司将牛尿废水等经发酵池处理后,所得的沼渣用于鱼塘饲喂,这样减少了养殖过程中污水、废水的排放,降低了对养殖场周边坏境的危害,同时沼渣饲喂鱼能满足池塘生态系统内多层和多级分布的生物增殖所需的营养。此外,桂和公司用牛粪养殖蚯蚓,牛粪经蚯蚓处理后产生的蚯蚓粪是很好的肥料,改变了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畜禽粪便臭味的产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益处。
1.2.2经济效益
桂和模式遵循“4R”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环境友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沼液投放到水中培水养鱼,基本上不用再投放别的饲料,667m2水面黄白鲢年产量平均可达500kg、创收4000多元,桂和拥有的33.3hm2水面每年便可创收200多万元。饲料的加工也可创造出可观的收益。每头牛每年平均需要粗饲料约13000kg,公司8000头牛每年需购买干稻草和青玉米秸秆约104000t。如果收购干稻草的价格按0.42元•kg-1,收购青玉米秸秆的价格按0.4元•kg-1,按照以上的配比,公司每年购买干稻草和青玉米秸秆的花费为4264万元。每头牛每年平均需要精饲料约17000t,其中玉米8500t、麦麸1700t、豆粕3400t、菜籽粕1360t、棉籽粕2040t。除去玉米不算,如果收购这些农产品下脚料的价格分别是麦麸2.1元•kg-1、豆粕4.7元•kg-1、菜籽粕3.4元•kg-1、棉籽粕3.8元•kg-1,公司每年购买这些农产品下脚料的花费为3192.6万元。这样每年公司通过收购农作物的秸秆和农产品下脚料,就为社会带来了7456.6万元的收益,还避免了因露天焚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2基于桂和生态养殖模式探究循环农业
合肥桂和农牧渔发展有限公司以“4R”理论为指导,以养殖奶、肉牛为重点,兼顾发展水产养殖、蚯蚓养殖和生态农业及食品深加工,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连成一体、相互衔接形成循环体系,蕴涵着循环农业的理论精髓和大量实践。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和可控制化原则(Regulating),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使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有机融合,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和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产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和产业模式3个方面。首先在产业发展理念上,循环农业注重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倡导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的控制;其次在生产方式上,循环农业摒弃了传统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加强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减少外部投入,降低污染排放量;最后在产业模式上,传统农业往往忽略了与相关产业的联系,局限于内部的小产业,循环农业则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物质循环产业体系,构成大产业系统。循环农业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念、产业链延生理念,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因此其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生和资源节约。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以及产业连接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协同作业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3循环农业模式
循环农业模式是在遵循“4R”原则的基础上,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指导理念,根据循环农业特征和目标并结合外部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达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
发展循环农业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中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推动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
3.1.1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重要目标是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充分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效益。循环农业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新方式,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解决了农业生产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矛盾,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态环境优美,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3.1.2保护农业资源
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从合理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角度出发,保护耕地、土壤和水等自然资源,选择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减少耕地的浪费,充分利用好每一块耕地;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危害。
3.1.3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排放
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两大类。合理利用农业废物,变废为宝,降低污染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否实现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针对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设计的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减轻环境处理负荷,全面消除废弃物的直接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较低的物能消耗,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3.2循环农业模式分类原则
3.2.1生物立体共生原则
这一原则是根据各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组合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结构,更好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主要模式包括立体种植类型、立体养殖类型和立体种养类型。
3.2.2产业链延生原则
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通过将加工业引入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循环链条中,从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根据生产结构的物质循环方式,可以分为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和种、养、加、沼四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等。
3.2.3区域整体规划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运用生态规律将山、水、林、田进行全面规划,将工农商联合成一体,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类模式是多元产业各层次的时空配置与整合而形成的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它除了具有更大尺度的生态功能外,还表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整体规划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分为:农林牧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农林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农牧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和林牧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等。
3.3循环农业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3.3.1种植-畜禽模式
种植-畜禽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的组成与结构较为简单,生产者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与经济作物等。畜牧业的养殖品种主要为猪和牛,畜牧业的饲料来源于剩余的粮食和作物秸秆。对于种植-畜禽模式来说,畜禽养殖从饲料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其中相当数量要消耗于畜禽代谢和储存在畜禽产品中,排泄的养分只占饲料中的一部分。另外,种植业中所获得的养分不能全部供给牧业,在物质循环上,农牧业对彼此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为了高产稳产要注意减少物质循环损耗,以增加模式内部物质流的有效数量,同时探索牧业以外的肥料来源和农业以外的饲料来源。
3.3.2种植-畜禽-沼气模式
该模式中农田作为生产者,种植的主要是水稻,畜牧业的品种主要为猪和牛。农田的秸秆一部分还田,一部分与畜禽粪便投入沼气池,通过微生物发酵;沼液沼渣用于肥田,沼气用作部分燃料。种植-畜禽-沼气模式减少了非生产性消耗,农作物秸秆一方面秸秆还田,同时作为饲料,通过畜牧业转化为畜产品和粪肥。畜牧业产生的废弃物下到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生活燃料。该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导向,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降低了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
3.3.3种植-畜禽-沼气-养鱼/蔬菜模式
与“种植-畜禽-沼气”模式相比而言,“种植-畜禽-沼气-养鱼/蔬菜”模式中种植业仍是以水稻为主,但是比重有所下降,而蔬菜的种植比重提高,同时发展了渔业生产。渔业除了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外,还以塘泥肥沃农田,作物的非经济产量部分以及田间杂草、畜禽粪便经发酵作用后产生的沼液沼渣可用作鱼的饵料,使农业废弃物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水陆结合,农渔相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非生产损耗。
4小结
篇5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化学实验教学 探索 应用
2009年1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它预示着循环经济将作为一种国策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理念。循环经济分为3个连续的阶段或环节:生产阶段、消费阶段和废旧物品再制造阶段[1],它的增长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生产与消费过程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废弃物(即循环消费经济)[2]。它是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生产活动的,使产业链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3]。作为新理念产生、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基地的学校,更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敏锐捕捉新信息,做循环经济方面改革的积极推崇者和实践者。循环利用实验产物或废弃物,延长实验产物的使用寿命,是化学实验绿色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将循环利用的实验观念适时的渗透于化学实验教学中,是每一位化学工作者的职责。
1.循环经济模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4],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利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5]。
循环经济通过形成输出、输入的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借鉴循环经济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反思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种种缺陷[6],把“循环经济”思想合理运用于化学实验试剂和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上,让化学实验中的各种产物在循环实验的链条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延长产物的使用寿命,从而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思想方法。
1.1传统的实验模式
原料产物废弃物排放
这种传统实验模式以原料的高消耗和产物对人与环境的高污染为特征,是一个线性过程。随着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迅速恶化,这种传统实验模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它的种种不足。
1.2 循环利用模式
原料产物原料再生
该模式实现了实验原料与产物的滚动利用,而且经过多次实验后的产物能大部分重新转化成为起始物,只有少量废弃物末端排放。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圈,既节省了原料,又减少了污染。
2.循环经济模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循环利用CCl4
CCl4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基础实验中经常用到。以CCl4为代表的氯代烃作为一类耐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是饮用水源中备受关注的污染物。其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和挥发性,同时又有较强的溶脂性,能在人体内得到生物富集进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此类物质多数已被确定或被认为是高度可疑的致癌物质。国内饮用水大多采用江、河、湖水经过滤后用氯消毒,经研究江、河、湖淡水大多被有机污染物污染,而氯消毒过程又使碳氢化合物转化成有机氯化物,但是在一般的条件下CCl4很难降解。
用CCl4萃取碘是有机实验中的经典实验,如何在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避免污染环境,实现CCl4的循环利用呢?通过多种方法试验比较,我发现用NaOH反萃取法分离碘与CCl4,然后进行蒸馏,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而且能循环利用化学试剂,并且实验效果良好。
2.1循环利用的实验原理
碘溶解在CCl4中显紫红色,而萃取后的CCl4溶解了碘而呈红色,又因为碘能与碱反应,生成次碘酸盐和金属碘化物,所以可以用碱溶液对CCl4进行处理,使红色褪掉,反应如下:
2NaOH+I2=NaIO+NaI+H2O
2.2具体操作方法与实验安排
完成CCl4萃取碘的实验后,将水与CCl4分离,再用10%NaOH溶液滴加到CCl4的碘溶液中,不断震荡分液漏斗,直到CCl4层红色褪尽后,静置分液即得到无色透明的CCl4。用淀粉溶液对CCl4进行检验,结果不含碘和碘离子。
2.3实验安排与效果
反萃取后的CCl4可以再用于后续萃取碘的实验,整个萃取实验结束后,再对所有回收后的CCl4进行蒸馏,重新得到纯净的CCl4。
这样反复进行反萃取操作,既锻炼了学生萃取实验的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减少了萃取试剂的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如果按照传统的实验方法,若200名学生做萃取实验,至少要用掉2500毫升CCl4。而对CCl4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后,按每组25人计算,300毫升足够,且实验结束后还能回收250毫升试剂,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3.结语
萃取、蒸馏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利用这两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就可实现类似于CCl4此类试剂的循环利用,这符合循环经济的思想,是循环经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次探索。这一探索节约了实验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此外还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设计与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杨再鹏.循环经济的过程和工作重点[J].化工环保,2007,27,(5):393-398.
[2]蒋声汉.循环经济在化工行业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5,12,(4):46-48.
[3]李文翰.化工行业新趋势――发展循环经济[J].现代商业,2008,8:195.
[4]王丽珍.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初探[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7:37-39.
[5]李文翰.推行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0,2:35-37.
篇6
【关键词】信息文明;和谐烟草;循环经济;人才互动;绿色会计
在人类走过游牧、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甚至今天的信息文明,烟草行业也提出建设和谐烟草的文化导向。一方面烟草的发展开始吸收东方文化中的和谐要素,开始反思烟草与人的健康,烟草与自然,烟草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烟草文化与人的融合,能否创建一个和谐烟草已得到国家局的高度重视。
一、循环经济中烟草企业的角色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按照以往的理解,企业儿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它们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现在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烟草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有社会和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主要是指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员工权益、发展慈善事业、捐助公益事业等。环境责任是指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只有同时承担起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先进的烟草和谐企业.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角,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给烟草行业提出了“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行业目标,国家局提出了一系列例行节约的措施,发展循环经济保障税利指标的完成,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维护专卖法打好基础。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再使用和循环利用)原则的指导下的物质循环。以烟草企业为例,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烟草企业内部的烟用物质循环。例如,下游工序的烤烟、卷烟废物返回上游工序,作为原料重新处理以及其他消耗品在企业内的循环;中循环——工商企业之间的循环。例如,下游商业的废物返回上游工业,作为原料重新处理加以利用;大循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这主要是指烟草企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其中部分物质返回原部门,作为原料重新利用。以上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都是以烟草企业为主的。小循环发生在烟草企业内部,中循环在烟草工商企业之间,大循环在烟草企业与社会之间。可见,烟草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之一。做好烟草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首要任务。
二、工商紧携手,共创和谐
烟草2003年工商分离在中国烟草改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工商分离新的格局的出现,要走新型的工商关系之路,就要深刻领会国家局对行业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就要时刻认清烟草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就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消费市场变化,把烟草行业新型的工商关系定位为和谐发展、循环发展。一个地方烟草商业的发展思维,除了贯彻落实国家局、省局的要求,还要与当地的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水平相适应。2003年以来,昭通烟草立足于自身的文化沉淀和区域特色,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络品牌,提出了统筹、互动、循环的和谐发展模式,与工业企业共同打造新型工商关系。工商分开后的工商关系处在不对称中。地位的不对称造成了商业企业相对处于强势、工业企业相对处弱势的格局。商业企业单一地注重自身效益增长,从而与工业企业的价值取向对立起来,导致工商分开后两个局部利益主体发生矛盾。新型工商关系还必须注重,客户资源与品牌资源的和谐。商业企业提供的是服务,面对的是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零售客户,拥有的是客户资源,要不断构建循环利用现有资源的模式。工业企业提供的是产品,工业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的产品业务上,通过产品做市场。从供应链上来讲,工业和商业是互为客户的上下游关系,它们是行业供应链上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只靠一方实现不了行业的整体价值和节约循环发展。从这一层面讲,双方都拥有客户资源与品牌资源,客户资源与品牌资源也是和谐统一的。
三、烟草人才互动,共建和谐平台,循环发挥人才优势
哲学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烟草企业烟草人才互动,共建和谐平台,循环发挥人才优势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企业更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需要逐步营造、逐步构筑的,即通过企业人的建设来逐步形成、发展和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因素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必须从纯商业范围中解脱出来,注重人的因素,倡导人本管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行业人才优势的循环,不断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篇7
[关键词]马克思;物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发展观;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宋超,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张霞,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山东
淄博255049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0-0001-05
面对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作为一种生态型经济模式,已成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主旋律。循环经济概念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但目前相关理解和规定不尽相同。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关于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目前相关研究分析阐述了废弃物循环利用观点的现实性、科学性、前瞻性、生态经济意义,以及与“3r”原则的符合一致性。本文认为,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不仅与当代循环经济理论思想是一种百年跨越的契合,而且明确了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基本动力:科技进步引领及市场机制推动
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循环经济内涵本质是物质资源遵循“3r”原则循环流动与高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3r”原则的减量化(reduce)是指为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生产全过程乃至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及废弃物的产生量;再使用(reuse)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环(recycle)是指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原料。所谓废弃物是指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马克思对其形成和分类作了明确阐述。他说,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因此,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掉的副产品,制造机器时废弃的但又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的铁屑等等,是生产排泄物。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费排泄物。循环经济起源于走过先污染后治理工业化道路的发达国家,故又称之为废弃物经济、垃圾经济。就是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被推行是从废弃物利用即再循环(recycle)开始的。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产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三废”大量产生,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产业革命先驱的英国,其工业发源地和中心的曼彻斯特,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曼彻斯特及其周围的城市到处都弥漫着煤烟。对于生态环境恶化,人们通常把它归咎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作为亲身考察过19世纪英国等先现代化国家环境问题并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深刻研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所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认识预见能力提高必然能够得到解决。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从19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也渐渐学会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就有可能也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
所以,在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无论对初始原料利用的减量化、废料的再使用,还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循环,贯穿始终的主线是依靠科技进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产生。马克思指出,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如原有物体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至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废料,马克思主张利用新的科学成果将其“再使用”。他说,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验形态的技术以及机器设备、仪器等物化技术决定着经济再生产的质量和水平,而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和经验的总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起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而充分利用包括废弃物在内的既有资源必须依靠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深刻阐述,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总之,马克思主张依靠科技支撑引领循环利用物质资源。
科技进步带动废弃物资源化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催生新的产业部门诞生,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要。1839~1862年英国的丝织业真正生丝消费有所减少,而废丝消费却增加了一倍。原因是人们使用经过改良的机器,能够把这种本来几乎毫无价值的材料,制成有多种用途的丝织品。关于科技进步推动废弃物的资源化及其社会影响,马克思利用实证来分析和印证:收集皮毛和破烂毛织物进行再加工,过去一向被认为是不名誉的事情,但是,对已成为约克郡毛纺织工业区的一个重要部门的再生呢绒业来说,这种偏见已经完全消除。因为有人发明一种能破坏棉花但不损伤羊毛的方法;现在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工人从事再生呢绒的制造。毫无疑问,废棉加工业很快也会作为一个符合公认的需要的生产部门,而占有同样的位置。实例中,仅一种新的技术发明解决了废旧毛织物的羊毛与棉花分离问题,实现羊毛在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之间的循环,形成了新的产业——废棉加工业。这充分说明科技进步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马克思洞察细致和深入分析的问题。他精辟地指出,原料的日益
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而且,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贸易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废料——撇开它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会照它可以重新出售的程度降低原料的费用,因为正常范围内的废料,即原料加工时平均必然损失的数量,总是要算在原料的费用中。正是由于科技进步与市场机制推动,30年前,破烂毛织物即纯毛织物的碎片等等,每吨平均约值4镑4先令;最近几年,每吨已值44镑。同时,需求量已如此增大,连棉毛混纺织物也被利用起来。至于其生产规模和产品社会影响,马克思接着指出,这种再生羊毛,在1862年底,已占英国工业全部羊毛消费量的1/3。再生羊毛的利用降低了毛织物的生产成本,消费者由此得到了巨大利益,因为他们现在能用低廉的价格,买到普通质量的优秀的毛织物。
古往今来,科学技术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人类对自身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种求解,而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物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低碳技术。因此,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循环型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和市场机制推动作用,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控制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扰动。
二、优先目标:避免生产过程废弃物产生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强调减少废弃物优先的原则,要求将避免废弃物产生作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即主张通过反复再使用,使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从源头控制废弃物产生。而对于再使用疏漏或无条件利用所产生的废弃物,则通过再循环进行补救资源化利用。简而言之,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注重生产及消费的过程控制。因此他指出,要区别对待生产排泄物的再循环与生产废料再使用所带来的节约,力求排泄物产生最小化、原料利用最大化。他说,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认为,通过“再使用”实现排泄物最小化和原料、辅料利用最大化,机器设备质量是关键性的因素。他说,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至于原料质量对废料产生的影响,马克思也作了客观分析。他认为,最后,还要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而原料的质量又部分地取决于生产原料的采掘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部分地取决于原料在进入制造厂以前所经历的过程的发达程度。
通常说来,废料是指生产过程产生的边角料和有质量缺陷的半成品、成品等,这些废料的再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产品成本和产生废弃物的多少。因此,废料利用无论对企业节约资本、提高效益还是节约能源资源、履行环保责任都具有直接的普遍性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减少废料产生。必然需要更新工艺和设备。接着,马克思根据实例进行分析论述。他认为,靠水力推动的小型梳麻工厂,在加工亚麻的时候留下很多废料。用水渍法和机械梳理法精细处理,可以使这种损失大大减少。在爱尔兰,亚麻通常是用极粗糙的方法梳理,以致损失28%到30%。这种损失,用较好的机器就可以避免。这一观点,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也作了阐述。他说,据认为,用脱粒机脱粒同普通手工脱粒相比,谷物的损耗要少2.5%。因此,几乎对于所有的机器都可以说,由于加工技术高,用同样的原料,机器生产出的产品量比手工劳动用不完善的工具生产出的产品要多(利用废料,把破布等等重新变为原料)。
重视过程控制,在生产流程中反复“再使用”减少末端产生废弃物,以减少废弃物优先的原则约束和避免废弃物产生,体现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废料在生产过程中或工厂内部被直接利用,要比作为废弃物出厂由其他企业或部门进行资源化能够省去运输、储存、分类等环节,既降低利用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而废料利用和废弃物产生减少取决于技术设备。对此,马克思引用《罗马人的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谷物磨粉出率与技术设备关系的实例进行论证。他说,例如从路易十四时代以来,法国的磨谷技术大大改善了,同旧磨相比,新磨几乎能够从同量谷物中多提供一半的面包。实际上在我住过很久的佩而什,用花岗石和暗色岩石粗制的磨,已经按照30年来获得显著进步的力学的原理实行改造。现在,人们用拉费尔特的优质磨石来制磨,把谷物磨两次,使粉筛成环状运动,于是同量谷物的面粉产量便增加了1/6。因此,我不难明白,为什么罗马人每天消费的谷物和我们每天消费的谷物相差如此之多。全部原因只是在于磨粉方法和面包制造方法的不完善。
实际上,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需要废料的回收“再使用”。但是如果废料不能利用,就必然增加废弃物的量。“再循环”使废弃物资源化,必然又需要消耗资源;如果不将废弃物资源化,为防止污染环境也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样需要消耗资源。由此可见,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减少废弃物优先的原则是非常有远见的,这对当代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指导思想。
三、状态模式:多层次宽领域物质循环利用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优点是将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局部化,并且将不同状态相关的行为都纳入一个整体。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认为,物质资源循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再使用基础性的根本作用,同时重视再循环的关键性作用,将废弃物再循环实现资源化,保障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物质循环的健康链接,这正是状态模式构建的理念。再使用往往是基本单元或低层次的物质资源循环系统,而再循环则主要是高层次的物质资源循环系统。低层次系统是高层次系统的构成基础,并决定高层次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而高层次系统是低层次系统演化的涌现,具有统领、支配和调节低层次系统的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关于物质循环利用的论述,包括机器内部、机器之间、生产工序之间、生物之间的再使用与工业部门之间、工农业之间、生产消费领域之间、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再循环,涉及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这体现了马克思视域下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多层次嵌套、宽领域交联的立体网状的物质资源循环复杂性系统。
马克思关于低层次系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论述,前面已述及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实际上,更微观层面的再使用即自循环,马克思尤其关注。例如,蒸汽分别在蒸汽机内气缸之间、蒸汽机
之间的梯级循环利用和因此形成的节约,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十分细致:实行彻底改革的人都采用了这种蒸汽机。这种蒸汽机有两个汽缸,从锅炉进入其中一个汽缸的蒸汽,由于压力超过大气压力而产生动力,但这种蒸汽不会像以前那样,在活塞的每一个冲程之后跑掉,而是转入另一个容积大约大三倍的低压汽缸中,并且在那里完成进一步的膨胀之后,导入冷凝器中。人们在这种机器上得到的经济效果是,提供一马力,每小时只耗煤3.5磅或4磅,而旧式机器要耗煤12磅到14磅。最近8~10年,人们把高压机和冷凝机结合起来,使高压机用过的蒸汽转入冷凝机,来推动冷凝机,这样做取得了同样的结果。机器内部、机器之间、生产线之间、生产车间之间等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复杂系统的基本单元,其结构与运行是循环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假如一个地区生产企业采用落后的机器设备和管理方式。废水不重复使用也不处理而直接排放,仅靠污水厂处理显然难以维持当地水的健康循环;同样,一座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乱扔废弃物,仅靠环卫清理也难以保持市容环境清洁卫生。
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问“再循环”的资源化利用,马克思同样作了深刻阐述。他认为,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同样,在制造机车时,每天都有成车皮的铁屑剩下。把铁屑收集起来,再卖给(或赊给)那个向机车制造厂主提供主要原料的制铁厂主。制铁厂主把这些铁屑重新制成铁块,在它们上边加进新的劳动。他以这种形式把这些铁屑送回机车制造厂主手里,这些铁屑便成为产品价值中补充原料的部分。就这样这些铁屑往返于两个厂之间,——当然,不会是同一批铁屑,但总有一定量的铁屑。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不同作物之间、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利用,更具有生态意义。苜蓿等豆科牧草作物具有固氮作用,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与其他作物轮作形成肥力供受关系;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排泄物肥田亦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因此,马克思曾这样论述农业改良方法:例如,把休闲土地改为播种牧草;大规模地种植甜菜,(在英国)于乔治二世时代开始种植甜菜。从那时起,沙地和无用的荒地变成了种植小麦和大麦的良田。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的谷物增加两倍,同时也获得了饲养牛羊的极好的青饲料。实行更合理的轮作,用骨粉作肥料等等。
生产与消费之间、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再循环”,是循环经济复杂系统中的高层次子系统,是实现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关键,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马克思分析认为,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应该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他说,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同时,马克思还明确指出,我们指的是生产的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这种高层次循环经济系统不仅支配调节和统领低层次的循环经济系统,而且是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的连接环节,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荣还是矛盾对抗。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物质资源循环利用是一种资本追逐的行为。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资源循环链的断裂和残缺,英国等先现代化国家频频发生各种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问题。对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费排泄物。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所谓环境破坏是指自然循环系统的破坏和恶化。在关于大工业和农业的论述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入阐述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由于土地生产的有机物被利用后不能归还再使用,形成自然和社会的新陈代谢断裂,大量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因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由此看来,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依靠科技引领支撑和市场机制推动,还需要转换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和法规建设。
马克思的分析论述及列举实例表明,循环经济的物质资源循环系统是大量“再使用”和“再循环”单元构成的一种复杂性结构的有机整体。物质循环的总目标是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而各层次循环的地位作用又有所不同。“3r”原则既是目标又是具体方式、手段和过程;“减量化”是总目标,“再使用”和“再循环”是目标分解的具体实践过程;强调“再使用”是为了“再循环”量的减少和质的提高,“再循环”是“再使用”的继续和范围规模扩大。因此说,马克思视域下的循环经济是小至机器内部自循环、大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巨循环的多层次宽领域的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复杂性系统。
综上所述,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并因此导致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物质循环链的断裂残缺,引发水源空气污染和土壤肥力退化:形成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对此,马克思主张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引领支撑及市场机制推动循环利用物质资源,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同时把避免废弃物产生作为优先目标,通过反复“再使用”,控制生产和消费过程废弃物产生;“再循环”是“再使用”的疏漏补救和过程延续,把低层次物质循环产生的废弃物以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经营方式进行资源化,实现经济社会循环与自然生态循环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的状态模式是一种多层次嵌套宽领域交联的物质资源循环的复杂性系统,涉及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马克思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体看法,是超前的科学发展观。21世纪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首选模式。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8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阐述了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应用的原则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设计 应用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产品-废物”为特点,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其发展的基础和后劲。人类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呈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技术特征,即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理念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生态设计的目的是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良性循环,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理念只有运用和体现到生态设计之中,才能在生态保护设计过程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生态设计之中,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最大限度地将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物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为了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系统中引入生态保护环节,使工农业生产、消费系统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作为所引入的生态环节的资源加以再利用,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2.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生态设计中,能够实现社会、环境、经济的共赢。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能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社会、经济、环境造成重大损害。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对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生态设计中,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引入生态保护环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通过生态设计,拉长生态产业链条。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00年德国废物循环利用率已为50%,废物回收利用年产值约400亿欧元,就业人数24万,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就业的新动力。
3.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在不同层面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产生(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的应用,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通过生态设计,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线形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上,要求生产、消费系统纵向延长产业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跨产业循环利用。在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
1.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
物资条件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在生态设计过程中依据物质条件本身的特性,结合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提出合理的再利用途径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是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必然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过程中,紧密结合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实际,促进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使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最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鲁北企业集团的成功,正是以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产业为基础,依拖当地的资源优势,通过科技公关,在系统内引入生态环境保护环节,而形成了三条独具特色而又相互联系的生态产业链。
2.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要求消耗较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实施减量化原则是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通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或者更多的产出,可以避免对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的开采利用,从而减轻和防止环境破坏。通过以较少的废弃物排放来获得同样的产品,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再使用的原则
再使用的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而非一次性用品。再使用原则是循环经济理念的必然选择,是生态设计的方向所在。通过对生产、消费系统的生态设计,使生产、消费系统中的产品、副产品等延长使用时间,减缓产品转化为废弃物的速度,降低消费过程中对该类产品的消耗量。从而减少因消耗而带来的资源和能源等的重复投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再循环的原则
再循环的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经过消费(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后,能重新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废物。再循环原则是生态设计过程中对物质循环的必然要求,是生态环境保护设计优化的最终体现。在对生产、消费系统的生态设计过程中,通过再循环原则,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个生产系统的资源,生产出可再生的产品。即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环循环的生产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以尽可能小的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的目的。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敏.论循环经济.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17-04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生物质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以及其中的生物质能。生物质中的每一种都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互为循环经济条件的不同物质组合而成的农业循环系统。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是一个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处理好农业生产体系内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与平衡,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单纯依靠有机肥维持内部物质循环的封闭式农业,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必须从农业系统以外投入物质和能量,扩大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内容。才能使农业生产跃上新的台阶。化肥、农药、石油燃料、塑料薄膜的广泛应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各地农村涌现出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形式,逐步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迅速发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开发潜力。
1、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有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2)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3)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将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其系统内部组成与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的缓冲能力和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同时,它还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一切副产品都要再循环。尽量减少损失,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以及正确处理和使用农家肥料等技术来保持土壤肥力。
2、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4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问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3、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
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1)确保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之所以适合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重要原因是它能够有效解决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这就要求绿色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障农产品的大量产出,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化学品等的大量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技术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加强农业的标准化全程控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确保生态安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环境平衡,通常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绿色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环境、强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间的能量自然转移,确保生态安全。
(3)确保资源安全。农业的资源安全主要是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安全问题。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制约(例如:气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条件,动植物品种的产量水平,要素投入的多少以及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等),使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有一定的限度。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也需要占用农业生产用地、用水和用能等。绿色农业发展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农产品,就必然要确保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因此,资源安全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4)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农业担负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物的生产,因此,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时。绿色农业由于倡导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的国际流通等,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也是必然结果。
4、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和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在最大的可行范围内尽可能地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杆、畜禽烘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以外的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止病虫害和杂草的一种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强调以生物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建立多种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系统内,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采用土地(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方法进行耕作并拒绝使用化学品。
5、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指在城郊和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从广义上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由于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和休闲食品;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活动的场所和服务;可以使游客亲身感受农业景观、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可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和提供人类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高品质生态景观,因此,休闲农业不仅具有游憩功能和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环保功能、医疗功能。此外,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游客与农民的相互交流,提供有关知识信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城乡文化交融、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形成文明的乡村新风尚,进一步体现其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6、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在开发经济功能的同时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经营方式高度集约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发展。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建议
我国地域广大,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不可生搬硬套使用同一模式。因此,各地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模式不断完善和深化,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使之适应当地的需要。同时,要注意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的农业循环模式。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探索性的初级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体系人手,制定一套完善的发展规划,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法律和激励政策措施。
1、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农业部门应提出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净化”建设等方面。
2、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模式的革命,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3、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4、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
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原则
1、减量化原则
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2、再利用原则
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
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3、再循环原则
即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专家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
4、再思考原则
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参考文献:
[1]陈娟、韩冀、雄东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2007,(09):49.
[2]陈建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J].科技资料,2007,(27):223.
[3]金继运、吴荣贵.施肥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C]//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加拿大钾磷研究所北京办事处.环境与施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75.
篇10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本文由收集整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