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系统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

篇1

城市承载着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主要活动的空间,是人类文明的荟萃之地,城市化促进了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成为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地,但是随着城市化的突飞猛进,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生态危机开始在城市肆虐。所以城市化就像一把双刃剑,福祸相依,人类要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当今非常迫切且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首先要科学解析认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概念

什么是系统?整个系统是由各种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称为子系统,整体叫做系统。系统是有机的整体的统一,对某些物质自然形成的性质我们称为自然系统;通过人工对某些共同构成的物质系统称为人工系统。然而,城市系统是一个自然与人工的结合,它包括城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主要城市的居民和他们的活动。

以生物或人类为主体,以周围环境为客体,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和林木的灌木、草丛,林中的动物、微生物,以及周围的土地、水、大气,共同构成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块农田,作物和周围的土地,水,大气也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一个城市,居民和建筑物和设施周围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一个城市生态系统。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是控制系统。任何控制系统,当输入和输出发生不等量的状况时,系统内部会自动调整,反馈机制才会发生。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类生活、生产为中心,由城市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包括社会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以及城市空间内的居民等方面内容,他们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以人为主体同时也兼顾人工环境的城市生态系统,它具有开放系统大流量,大容量,高密度,快速的特点,是一种人类自我驯化依赖性很强,独立性较弱的驯化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是社会结构具体分为(人口,劳动,知识和其他资源),第二方面是资源结构具体分为(食品,能源,土地,水),第三方面是环境结构具体分为(绿地,大气,水域等)。

“城市生态”实质是人类生态系统。城市是以人为主体,将空间和地域以及各种设施为生态系统的环境。此处所讲的“生态”,而不是生物学,但生态和社会生态系统,在这里,没有生物生态系统,人类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对立统一的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区别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仅包括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能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供给功能,通过人工的主观努力后,可以大幅度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与恢复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外部功能主要的职责是联系其他的生态系统,依据内部需求输入与输出物质和能量,以此保证内部的能量与物质运转平衡和运行正常;内部功能则是起到了保证物流和能流的循环畅通,调节外部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为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信息、货币及人流的输入、转换和输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实质上就是对这些流进行研究。因此,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为几方面:分别是人口流(死亡,移民,旅游,出生,旅游,移民,运输),劳动流(就业,退休,转业的流动,转移),智力流(入学,毕业,教育,工作分配),物质流(食品,副食品,淡水,原材料和其他投入,产品和废物输出),能量流(燃料和动力输入,余能和废物的输出),以及信息流(通信和交换的通信,广播,电视,报纸,知识,文化等)。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而有序的发展,实现人类追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目标,必须人工调控这些流,使之协调、畅通。

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系统进程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人类生存活动和文化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的中心。在今天,城市化是世界的潮流、更是一种趋势,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发展的步伐,它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发展也越来越大,因此,面对城市的就业、粮食、人口、原材料、住房、能源、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消极。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即由居民和城市环境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三者相复合的生态系统。人类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城市化加快城市建设,从而导致耕地、湖水、植被面积的不断萎缩;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加,道路铺装率、覆盖密度不断扩大,改变了原有的城市覆盖状态,使城市的空气流动量减少;建筑材料的改变使得光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使得热辐射增强,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城市的运输,工业的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粉尘等有害物质造成的空气,水污染也在不断的破坏着现在的环境。

对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建设的建议

篇2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篇3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生态系统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1.生态城市规划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5.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4

关键字: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联系;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人动的高度集中必然引起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人与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生态失衡成为严重趋势。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环境,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尽量满足人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将成为促进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在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成为新领域的一大话题,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包含了生态的观念,又具有良性循环的优势,在今后将会发挥强大的潜能,不断协调城市规划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生态环境的概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绿化带减少,引起城市环境质量大大下降;第二,城市水污染加重,例如不少造纸厂、印染厂等将未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导致地下水逐年不断恶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第三,大气污染不断加剧,不少工厂将未达标的烟等排到大气中,影响了空气质量,进一步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城市规划欠缺,环境得不到保护

城市规划的好坏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规划,然而设计院在规划过程中过分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比如建筑物全部采用钢结构,一方面显示了技术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从使用年限上来说更占优势,但是并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建筑物全部采用钢结构从外观方面直接影响环境的绿化,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并未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这必然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忽视,最终导致生态不平衡。

3、人们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

“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名词不少人可能听过,但真正关心或者去从自身做起改善不足的人却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深层次认识了。人们对其认识的不足,遍减少对其监督,规划设计单位设计的建筑物等是否适应现实环境等问题若无人们的监督干涉,在规划上可能就达不到对环境完善的保护,最终损害的依然是人们的身心利益。

二、如何完善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

1、及时反思,完善不足

包括规划等在内的任何事情在做起来都不是完美的,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总结不足,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不足。近年来,不少城市内部的硬化路面越来越多,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的覆盖率已经上升了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在下雨时依然能保持路面正常通行,但是不少道路的积水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不少专家在研究关于此类课题,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论证,除了一些排水设施需要完善之外,与城市的硬化路面关系更大,硬化路面不透水,只能靠排水设施排水,暴雨时难以及时将水排出,造成积水,说明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建设的不良影响,而城市的建设是有城市规划不到位引起。所以作为规划设计单位要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完善城市规划,为保护生态环境尽职尽责。以北京市为例,水泥路和沥青路的覆盖率已经从十年前的百分之六十上升到如今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夏天暴雨时,不少道路出现积水现象,引起交通堵塞,这与城市当时的规划是有关系的,在一些并未重要的道路上,尽量保持原有生态不变,这样才能防止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2、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力求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想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大致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第一,强调环境为主,我们都知道,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发展,而环境的优劣又需要人类来统一评价的,无论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都要满足要求;第二,充分利用自然,将自然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尽量维持原有地理自然环境不被破坏,使之环境能够持续发展;第三,注重布局的合理规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节能低耗无污染越来越被人们强调,所以,在规划时要力争做到合理的布局;第四,使用先进的技术处理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等,不断推广屋顶的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不一样的特点,首先,城市生态系统在人类生活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在城市中的所有设施都是人们自己制造的,人们的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起着支配作用;其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而且运转速度快,该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人口的密集必然需要大量食物的供应,而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它生态系统中输入,城市居民的生茶生活废水废气直接排放到空间中,污水和固体废弃物一般不能靠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净化和分解,不及时人工处理,难免造成环境污染。综上两点我们可以知道,城市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想从根源解决问题,建设好生态城市,就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完善规划流程,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其规划也不仅仅只是把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规划中,也要将整体的思想贯彻落实到规划的各个方面,让城市规划达到生态化。

3、完善城市规划,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在城市规划中,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因此,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生态优先,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所以规划要以人为本,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调节气候环境、防风固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放在规划的首位,并应体现方便快捷、增加生活情趣含量等;第二,注重生物的多样性,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树种等使之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第三,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色,根据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确定不同的但适宜的环境结构,将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整体布局,借当地的建筑物等的优点,进一步突现生态建筑模式的特点,在优化城市结构上做到位,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篇5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园林;优化设计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n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Landscape ecology garden green space system for the city of the whole picture provides the means, the botanical garden space and the whole city landscape connected,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rief elaboration.

Key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garden; Optimiz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研究景观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生态园林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目标模式,它以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导思想,讲究因地制宜,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创造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

一、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人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其物理环境结构和物质能量流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系统的自然调节净化机能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殊景观,其自发的过程是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其景观结构的具体表现为:工业斑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2.1 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研究,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2.2 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

2.3 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生态学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内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景观设计中的多样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景观拼块结构的多样性,即城市中各种景观资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应尽可能多样化,以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转;城市景观生态元中生物分布的多样性;城市景观生态元空间形态及承载行为模式的多样性.

2.4 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5 遗留地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定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2.6 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三、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3.1 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拼块间物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网络的构建不仅仅是道路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它奠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各景观生态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对拼块的干扰,可以控制拼块的发展趋势,从而保护自然资源拼块,协调人工景观拼块的发展.以“廊道”的概念来设计城

市的基本生态网络,可以不再局限于仅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城市空间和交通层面的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3.2 景观生态元的分级

篇6

摘 要:城市生态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新思路, 新的理念, 它包含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规划方法, 利用生态学的原理,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 还包括环境规划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本质上是千丝万缕,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如何做到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文化社会资源, 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环境平衡协调的程度, 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本文从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中应注重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角度出发, 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和规划效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 生态城市, 绿化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物质的积累,文化的结晶,其规模也迅速扩大。相应地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热岛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子。作为以人为本的城市,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生态状况。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在这里, 有必要谈谈生态城市和绿化.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 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关系

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生态学应用是现实中的一种存在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的理想。而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则是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基本概念和内涵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因害设绿,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

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叶面积,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乔木的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20倍。灌木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5~10倍,而草本则更小些,树木的生态效果是草坪的4倍,而由乔、灌、草复合构成的生态小群落,生态效益最好。许多树种对有毒、有害气体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草本植物均很少有吸附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在降低辐射、降温、降尘、消毒等方面,乔、灌树种更胜一筹。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为此,针对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须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意识。绿化、美化、香化、果化,须同步并进,乔、灌、草混种,形成自然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既能体现美感又能带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功能,这是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城市绿化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

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 绿化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人人参与、户户重视、持之以恒,形成人人懂绿、个个爱绿、人人护绿。增强市民绿化意识,不断提高绿化质量,加强城市建设,创建园林式、生态型城市,使城市在园林中、园林在城市中。城市环境不能靠金钱堆积,那种认为只要舍得花钱、敢想敢干,就什么自然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想法,狂热而虚妄,如照此行事,到头来不仅会受到经济惩罚,还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篇7

Abstract: City is a complex,human-centered fragile ecosystem. In order to maintain city's ecological bal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ne of our goals should b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gardens.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特点;作用;建议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garden;feature;function;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047-01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1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连续城市内不能形成食物链,是开放式的系统,即“源――消费中心――汇”循环过程中的多处中断,生态效率极低,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的支持,人为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

1.2 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又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植物和生物种类经人为选择后,生物多样性比自然系统中少很多,因此系统非常敏感和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小。

1.3 系统组成呈倒金字塔形系统组成中缺乏分解者,营养关系出现倒置,系统中流经的能量呈倒金字塔形。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需要通过其他的生态系统(如农业系统、森林系统等)处理消化。

1.4 有明显的社会属性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生态位、调控机制、系统的演替过程等由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总之,在城市生态环境中,人们通过技术手段控制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形成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相符的景观。它具有自然生物特性和人类文化特性。

2关于城市的生态园林

什么样的城市景观才是生态的、可持续性的?那就是任何景观从规划到实施及后期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应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这种协调意味着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景观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剥夺,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安全,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而现在各个城市倡导的生态园林就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生态园林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造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象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景观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3生态园林在改善城市生态中所起的作用

3.1 布局合理的生态园林,以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为主导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处于顶级稳定状态。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

生态园林在建设时,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把建设园林景观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合理布局,例如沈阳市政府提出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主要是强调通过绿化率的增加,将城市景观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城市中的绿网系统,通过绿廊将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引入城市内部,以解决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自我调节功能,以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使园林绿地不仅仅是城市机器的一个个孤立的零件,而是将他们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城市中的绿网系统,通过绿廊将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引入城市内部,作为解决城市生态系统中自净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2 遵从“生态位”原则,尊重乡土植物材料,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景观地方性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能力的发挥,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重视乡土树种的合理选配,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既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又形成了优美的景观。

目前,城市绿色景观中的通病有:①大多数城市的绿色景观,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而“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卉的植物被随意抛弃;②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大量引进未经驯化的外来品种,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沈阳地区,前几年就曾有过大量引进白桦、落叶松等不适宜的植物进行栽植,结果自不必说。③曾流行一时的大树进城,更是以破坏其他地方本来很好的生态环境、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为代价,最终只造成一组木桩+草坪的病态的、缺乏自然生命活力的城市园林景观。

而沈阳的乡土树种,如银宗杨、元宝枫、山皂荚、白蜡、云杉、接骨木、榆叶梅等乔灌木适应性好、长势优良,不管是从景观效果还是经济投入上,都大大优于外来品种。因此,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创造空间的异质性,形成体现地域人文特色的、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3.3 保持“物种多样性”,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城市,由于人为的选择性,导致物种缺乏多样性。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落的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越复杂也就越稳定。所以,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

4建设生态园林的建议

根据城市化的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的时间内,生态园林的建设应注意:①保持城市布局的合理化,使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同城市整体布局紧密结合,建设现代生态健全的城市。②运用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合理应用园林植物。③保护城市中自然植被,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包满珠,李如生.浅谈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J].中国园林,1998(1).

[2]陈芳清,王祥荣.从植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J].中国园林,1998(2).

[3]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篇8

关键词:城市景观 优化设计 生态园林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研究景观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斑块一廊道一本底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连通理论对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园林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目标模式,它以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导思想,讲究因地制宜,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创造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

1.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2.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2.1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研究,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2.2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

2.3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城市景观生态元空间形态及承载行为模式的多样性.

2.4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5遗留地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定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2.6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2.7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以上原则都可以直接借鉴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名胜古迹和纪念性园林规划则应更多地考虑遗留地保护原则、景观个性原则.

3.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3.1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3.2景观生态元的分级

景观生态元的分级并不是仅仅依据其自身的规模或面积而定,一般可分为三级.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有较强的调控影响能力的景观生态元为一级,如城市级中心绿地公园,规模大的自然水体及绿化带等。景观生态元的分级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为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提供依据,使城市景观不仅在功能和视觉上布局合理,生态调控容量也张弛有致,不致出现盲区.第二,为景观生态元的进一步细化设计提供依据,对生态调控量大的景观生态元,应尽量控制人的干扰,保持其局部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控作用.而生态调控容量小的景观生态元往往功能性较强,人为干扰多,应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防止负面效应,并借助廊道和相邻景观生态元的作用来强化调控能力.

3.3景观生态元的配置

景观生态元的配置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R.T.T.Foreman和MichelGodron对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提出了基础格局和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保留生态学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大型自然植被拼块用以涵养水源,保护稀有植物;同时,景观生态元在廊道网络节点上的布置应参照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级别大小相间,物流、能流高效畅通,生态调控容量互补,从而分担人为干扰的压力和生态变化的风险,确保各个景观生态元融入城市生态网络,提高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生态园林设计的景观生态表现

(1)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2)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3)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城市绿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

一、引言

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量以及能否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地上部分的光合效能和地下根系的矿化作用,光合效能的大小取决于城市系统中的绿量,矿化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根系分布的深度与范围。

当前,我国各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过分重视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盲目追求高覆盖率,而忽略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从而导致城市绿化在布局、结构、植物种类以及绿量上存在许多问题,使有限的城市绿地更加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

二、改善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措施

(一)城市园林布局

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着规划无序、布局分散、人工雕琢过多等缺点,使得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应贯彻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和建设中,应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协调好城市绿地与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整体城市生态环境,将自然引入城市,达到“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佳境。

(二)城市园林结构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根据生态位的原则,合理配置绿地中的乔灌草复层结构,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利用光、空气、养分、水分等自然资源,构成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

建立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尽可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可以使城市生态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乔木层应使用冠幅较大的常绿阔叶树种为见群重,其平均高度应不小于7米,冠幅指数不小于0.8米,灌木层应稀疏配置;地被层的盖度要高,以形成良好地被景观和最佳的生态效益。这种复层结构的特点是:宽大的树冠具有较大的叶面积,可以形成荫地环境,其成为降温的中心源稀疏的灌木层通透性好,易形成局部环流,有利于系统内外的气体交换;丰富的地被层在群落地层吸收辐射热。拦截地表径流,进而可以将相对潮湿的空气不断地向群落外输送,使其周边地区的热效应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据北京园林局报道,绿地覆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夏季最高温可降低0.1℃,绿地覆盖率达到50%以上,就可以使城市的热导效应基本得到治理。同时这种复层结构可以形成分布均匀的根系,而发达的根系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水土保持以及地下水的净化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种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在防风固沙、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最优的。

(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起到应有的景观价值及生态效益,而且可以减少管理费用。根据城市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应选择一些抗污染、吸尘能力强、抗干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的乡土植物,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引进一些适于本地生长的野生植物或外地植物。以草坪为例,在北京地区普通绿地的草坪建植应选择高羊茅、结缕草及较抗旱的一些草地早熟禾品种等,在一些景观要求不是很高的地方如道路两旁,还可选择野牛草。因为这些草坪草种较抗旱、耐热且管理粗放,在北京地区表现较好。树下遮荫的地方应选择紫羊茅、细叶苔草、粗茎草熟禾等。

(四)发展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

对于建筑密度大,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来说,发展垂直绿化无疑是一个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垂直绿化是指城市建筑中的屋顶、阳台和立体墙面等到的绿化。垂直绿化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而且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视率高的优点。

立交桥绿化和墙面绿化在城市绿化中很早就有应用,但是规模较小,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其对高空中的有害气体吸收、隔离噪音、大气降温等方面有极其显著的作用。根椐有关研究,夏季有墙面绿化的建筑会比同等到条件下没有绿化的建筑室内温度低1℃-2℃。

屋顶绿化就是指采用以草坪和花卉为主的绿化材料在建筑物的顶部进行绿化建设的一种绿化形式。据测定,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4℃-25℃,比地面低3℃-4℃,比柏油路表面温度低8℃-10℃。在净化空气方面,实施屋顶草坪不仅可以使用权城市中的CO2含量降低大约2-3个百分点,而且,对降低顶层楼房的湿度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屋顶绿化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的绿化形式,发展十分迅速。它的出现不仅为城市绿化和建设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三、结论

篇10

一、生态校园的定义与内涵

1.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环境质量优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生态校园规划是全过程的规划,贯穿校园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阶段。生态校园规划能够提高校园运营效率,减少校园对外部物质能量的依赖。

2.生态校园规划的内涵

天津大学杜惟玮等人将生态校园规划的内涵归结为“生态、安全、科技、艺术、人文”五个方面。“生态”是生态校园最为显著的特征,生态校园虽由人为建设但仍保留有原始生态系统特定的特征,也是生态校园功能完整性的保障。“安全”是生态校园重要的功能之一,完整的校园生态系统在保障师生免于自然环境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保障师生的精神健康。“科技”是生态理念在校园规划中的补充,校园生态系统的产品是知识,校园生态系统中的科技元素是生态校园规划的亮点。一个好的校园生态系统往往是由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建筑、景观节点等要素组成。“人文”主要体现在校园规划特殊的使用功能上,校园是体现先进文明展现师生精神风貌的地方,同时也是校园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二、当前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建校园占地面积过大,校园内部硬化面积夸张

由于高校建设能够拓宽周边土地升值空间,同时对周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积极地影响,高校新校区建设往往会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加之高校建设追求“大”“气派”的心理作用,新建高校校区面积一般较大。校内广场、建筑追求雄伟、宽大,校园场地一味平整硬化。最终导致校园土地原有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地表下渗面减少,校园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甚至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校园建设过程中往往将规划范围内的原始生态景观全部铲除,校园生态景观系统一般是在校园基础建设完成后再经人工进行构建。大面积的“铲除重建”式的建设方式对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

2.校园内部生态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相容性较低

由于现有校园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铲除重建”的建设方式,校园生态系统完全独立于周围生态系统。大面积的校园建设犹如在原有的生态网络中打了一个大的补丁,原有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被打断。校园外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不能向校园内部流动,校园内部人工生态系统又需要源源不断地进行人工输入物质能量来维系正常运营。

3.校园内部生态系统各生态节点关联性不足

校园景观规划往往注重单个景观节点的营造,忽视各景观节点间的关联性。建成后各节点相互独立,景观视觉上难以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生态上不能形成供物种迁徙、物质能量流动的生态廊道,各生态斑块相互独立功能单一难以发挥系统。难以体现“生态”“艺术”“科技”的生态校园的基本内涵。

三、生态校园规划方法

生态校园规划方法可分为校园生态景观性质定位、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构建、校园生态节点布局设计和建设技术创新三个步骤,分别从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中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建设层次进行规划设计。

1.生态景观性质定位与生态价值平衡

(1)周围生态环境决定校园生态景观类型校园生态景观类型应充分考虑校园周边生态环境类型,建设后的校园在其周围生态系统中可视为一个引入斑块。生态学研究认为,引入斑块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生态系统具有向原始生态景观演变的特性。若校园生态系统不能与周围生态环境相适应,仅仅依靠持续的人为干预来维持,既消耗能量又易对生态基底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规划中充分考虑校园周边环境,打造能够适应周围原始生态系统的校园生态景观,将有利于生态校园低耗、高效运营。(2)校园建设前后基地生态价值变化最小化许多研究学者对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生态景观类型的生态价值进行估值研究,以一种量化的手段指导区域内生态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操作性更强。目前,不同区位不同地域条件下各生态景观类型的生态估值技术也日趋成熟。生态校园规划可借鉴此规划思想,通过生态价值估算的方法将校园内生态问题进行量化,根据校园基地原始生态价值总量来定位校园生态景观类型。生态估值技术增强了生态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为生态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建设依据。为方便文章对生态价值的表述我们引入生态贡献量的概念。生态贡献量表示某一生态子系统在其更高一层生态系统中所贡献的生态价值的大小。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生态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贡献量大小不同。校园建设减少了原有生态景观面积,基地内生态贡献量减少。新的生态校园规划方法要求建设前后基地内总的生态贡献量减量最小甚至实现生态贡献量增加。实现建设前后基地内总生态贡献量减量最小的建议性方法:①规划建设时结合校园景观环境设计,通过打造单位面积生态贡献量较高的生态景观类型来弥补因校园建筑占据原有生态景观面积而造成的生态贡献量的减少,尽量实现建设前后基地内生态贡献总量减量最小。②充分利用校园内可使用空间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如教学楼的中庭空间、建筑物的屋顶空间等。③注意衔接外部生态系统,打通生态廊道,增强校园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速率。

2.构建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

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是相对于校园所在地块更高一层次的生态系统而言的。建设前基地属于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态要素的集合,要求建设后基地内形成了一个与原生态系统相衔接且从属于原生态的子系统。构建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的关键在于与外部生态网络的衔接以及校园内部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两个方面。与外部生态网络的衔接应最大限度保留基地内原有生态要素,内部生态网络结构主体尊重和保留原始生态结构,同时保障原有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通畅。构建校园内部生态网络坚持“点—线—面”分层建设的原则,具体到生态学上即“斑块-廊道-基底”。通过此方法将校园生态系统中的各生态要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生态网络。校园生态网络通过主要生态廊道和周围城市生态系统衔接,将校园生态系统统一于城市生态系统中去,保留原始区域生态系统结构。

3.校园内部生态节点布局设计与建设技术创新

生态节点是校园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栖息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态节点应满足物种丰富、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基本要求。生态节点在校园景观系统规划中往往被处理为景观节点。对生态节点进行景观效果处理的过程中应根据生态节点的生态属性来确定人工干预的程度,对于生态效益非常高的节点类型应降低人为干预行的景观设计,节点处理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弥补校园建设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校园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基地中每一处有价值空间。生态节点布置结合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营造生态效益较高的中庭庭院生态系统。同时结合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建设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生态屋顶、生态建筑表皮。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