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循环的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高得率浆的快速发展,高得率浆已广泛用于生产新闻纸、多层纸板、卫生纸,或作为化学浆的部分替代物用于涂布和未涂布印刷纸、书写纸及其他特种纸等[1-2]。由于环保和经济的原因,国内外造纸厂逐渐认识到白水封闭循环回用的重要性,随着白水封闭循环程度的不断提高,白水中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含量与形态差异必然会对纸机运行和纸张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各研究机构也加强了对白水封闭循环过程的纤维及细小纤维研究[3-5]。
文献[6]应用循环白水方法研究了高得率浆细小纤维及其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得率浆中细小纤维含量在20%以上;用循环白水比用清水制得的纸张物理强度提高9·3% ~93·4%、光学性能提高1% ~10%。M·Rundlof[7]等人的研究表明,白水中的细小纤维与原料中的细小纤维在种类上有所不同,且两种细小纤维的表面化学组成也不同,白水中细小纤维的表面吸附有较多的有机抽出物,两种细小纤维其他的化学组成区别不大。但他们并未对浆料与白水中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形态做系统的分析研究。
近年来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用仪器自动快速地测定造纸纤维的各种形态。因此纤维形态的测定在造纸行业的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使用先进的纤维形态分析仪分析浆料和白水中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形态,并进行了对比,以说明白水中纤维和细小纤维在形态上与浆料中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差别,以及白水在回用过程中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1 实 验
1·1 原料及药品
CTMP浆由华南某浆厂提供(主要为杉木,打浆度为30°SR),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阴离子膨润土以及工厂纸机网下白水都取自湖南某造纸厂。
1·2实验仪器
DFR-04动态滤水仪,德国BTGMütek公司生产;MorfiCompact纤维形态分析仪,法国Techpap公司生产,如图1所示。
1·3 实验方法
1·3·1 动态滤水实验首先,将1000 mL浓度1%的浆料倒入DFR中,在搅拌速度500 r/min时加入CPAM,过10 s后将搅拌速度提高到750 r/min,再过15 s后将搅拌速度下降到500 r/min,接着加入阴离子膨润土,再过20 s后打开DFR的出水口收集前150 mL滤液。
1·3·2 纤维形态分析由于对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划分没有统一的规定,本实验规定长度在200μm~10mm,宽度在5~75μm的为纤维;长度小于200μm的为细小纤维。最后分别取一定量DFR上的留着浆料和DFR下的白水以及工厂纸机网下白水到纤维形态分析仪中分析纤维形态。
2 结果与讨论
由表1可以得知,动态滤水仪下的白水纤维与工厂纸机网下白水纤维的平均特性基本一致,这是因为实验用的动态滤水仪滤网的孔径与纸机上滤网的孔径一致,且采用的浆料、填料以及各种化学助剂也都相同。从动态滤水仪滤出的白水纤维基本上可以代表工厂纸机网下的白水纤维。
2·1 浆料与白水中纤维的长度与宽度分析纤维长度与宽度是评价纸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浆料与白水中的纤维形态分析如表1所示,浆料纤维的数均长度和重均长度分别为0·607 mm和0·922 mm,而白水纤维的长度要小很多,其数均长度和重均长度分别为0·326 mm和0·372 mm;但两种纤维的宽度却相差不大,分别为40·4μm和33·6μm。
从图2和图3纤维长度的分布来看,浆料中的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0·20~1·25 mm的范围内,其中有57·1%的纤维长度在0·20~0·50 mm内;而白水中的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0·20~0·50 mm的范围内,占总纤维的92·1%。从图4和图5纤维宽度的分布来看,两者的宽度分布基本一致,都主要分布在27~67μm的范围内。因此,可以得知浆料纤维的数均长度基本是白水纤维的2倍,其重均长度是白水纤维的3倍,但白水中纤维的含量很低,所以,将白水中的纤维回用不会影响最终纸张的强度。
2·2 浆料与白水中纤维卷曲与扭结的分析盘磨机械浆和预热机械浆等在高浓磨浆过程中,由于热和高频脉冲的作用以及磨齿的搓捻等作用,纤维承受了很高的热应力和机械应力而发生弯曲扭结。
所谓纤维卷曲,是指纤维平直方向的弯曲。在一定程度上,纤维卷曲指数增加,成纸的抗张强度、耐破度、环压强度下降,而纸的透气度、松厚度、过滤速度和光散射系数等增加。纤维卷曲指数一般测量统计每根纤维的卷曲状态来表示纤维卷曲的程度,并按式(1)计算。
式中:Cg———纤维卷曲指数A———纤维末端对末端的直线长度, mmL———纤维的真实长度, mm纤维的扭结是指由于纤维细胞壁受损而产生的生硬的转折。扭结程度高的纤维在纸张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等性能方面会受到较大的削弱。纤维的扭结率表示发生扭结的纤维数占总纤维数的比值,而纤维的平均扭结角一般测量统计每根纤维扭结角的平均值,并按式(2)计算。
Cl=∑ni=1ΔCin(2)式中:Cl———纤维平均扭结角, (°)Ci———每根纤维的扭结角, (°)n———发生扭结的纤维总数通过对浆料与白水中纤维的测定统计(见表1)可知,浆料纤维的平均扭结角和扭结率都略大于白水纤维的;而浆料与白水中纤维的卷曲指数几乎相近,从图6、图7浆料和白水纤维的卷曲指数分布来看,两者的卷曲指数分布也基本相同,绝大部分都分布在0~25%。可以得知两者的卷曲与扭结特性差别不大,所以,白水中的纤维在卷曲与扭结特性方面不会对纸张性能产生影响。
2·3 浆料与白水中纤维的帚化与切断分析高得率浆在磨浆过程中,纤维吸水润胀产生细纤维化,并发生分裂帚化、表面分丝起毛,而且由于受到剪切力和纤维之间相互摩擦作用造成纤维横向断裂,从而使纤维被切断。纤维的分丝帚化有利于纤维的结合,提高纸张的强度、紧度和匀度等性能,但纤维的过度切断会降低纸张的强度,特别是撕裂度。
纤维帚化率可按式(3)计算。纤维的切断率可按式(4)计算。
纤维帚化率=∑ni=1f∑ni=1(f+F)×100%(3)式中:f———纤维分丝长度, mmF———纤维长度, mmn———纤维总数纤维切断率=纤维切断末端总数1/2纤维末端总数×100% (4)从表1可以看出,白水纤维的帚化率为2·694%,要比浆料纤维的高一些;而白水纤维的切断率为57·9%,比浆料纤维的切断率60·6%要低一些。
2·4 浆料与白水中细小纤维的分析由于高得率浆生产的固有特点,相当一部分纤维在磨浆过程中变为细小纤维,而细小纤维的含量在造纸过程中的作用很大,不但会影响到纸机的运行过程,比如留着、滤水、白水回收系统、助剂功效、干燥速率等,还会影响到纸张的多种性能,如纸张结构、物理强度性能、光学性能、印刷性能等[8]。
纤维形态分析仪还能分别以长度和面积对细小纤维进行测定统计,如表2所示。当以长度统计时,规定长度小于200μm为细小纤维,测定结果表明浆料中细小纤维的含量为78·1%,而白水中细小纤维含量则达到了95·9%。从图8和图9的长度分布来看,两者的长度分布基本一致且平均长度也几乎相等。
由于细小纤维的表面积比纤维的大很多,而且细小纤维素分子的葡萄糖基上可游离出大量的羟基,故在抄纸过程中促进了纤维间的氢键结合,有利于提高纸张强度。因此,仅仅统计细小纤维的长度及分布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统计细小纤维的面积及分布。当以面积统计时,浆料细小纤维含量为22·4%,而白水细小纤维含量却达到了72·8%,从图10和图11的面积分布来看,白水细小纤维的面积分布比较集中,在278~3594μm2范围内的面积均比浆料细小纤维的含量高,而且白水细小纤维的平均面积为984μm2,比浆料细小纤维的大。这可能是由于浆料经过CPAM和膨润土絮凝后,细小纤维发生了微絮凝作用使得表面积有所增大。白水细小纤维在面积上的特性表明,回用白水中的细小纤维有利于纸张纤维间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纸页强度等性能。
表2 浆料与白水中细小纤维的含量与特性细小纤维含量/%以长度统计以面积统计细小纤维平均长度/μm细小纤维平均面积/μm2浆料78·1 22·4 43 920白水95·9 72·8 44 984图11 白水细小纤维面积分布图
3 结 论
利用纤维形态分析仪分析比较了CTMP浆料及其白水中纤维的形态,并得到以下结论。
3·1 浆料纤维的数均长度基本是白水纤维的2倍,其重均长度是白水纤维的3倍,浆料纤维的宽度及其分布与白水纤维的基本一致。
篇2
关键词:地图;问题;探究式;新课程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地理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技能。“无图不成课”,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因为地理事物的空间性很强,有动态和静态、无形和有形、平面和立体、孤立和综合、分散和集中、具体和抽象等区别,教师常常要在课堂上以最简炼的笔法通过绘制各种形式的示意图来进行说明,把复杂的地图、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其地理过程简明化。据有关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如果仅仅是听,获得的知识能记住30%左右,如果加上绘画、填图等操作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获得的知识更加精确,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可以上升到70%左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导入新的素材或将地图作为载体,构建“地图―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老师、同学提供的信息帮助,利用教材的图像,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老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得新知识。它充分发挥课本图像的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运用“地图―问题”探究式教学,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联系,步步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将教学内容据图设计成一系列的“链条式”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眼、脑、口、手各种器官据图来学习地理,教学活动以地图探究贯穿始终。该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例如执行新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时:要求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己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并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其主要环节和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达到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能力和增强其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并使问题定向
教学内容呈现形式问题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地图的研究兴趣,确定探究的切入角度。
例如教学引入:欣赏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出问题:“你知道吗?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观察教材中水循环示意图,从地理角度给名句找错,进入水循环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探索问题: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并掌握科学方法
问题要始终围绕探究目标,要与地图信息发生联系,要较清晰体现各地理要素或事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利于探究过程的推进。课堂上教师学生共同围绕某一目标开展讨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行据图讨论分析,或填绘说图,或图的变式训练来探究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探究过程不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点拔和调控。
例如生活在美丽的桂林漓江边的学生,从生活实例分析,提出问题“漓江水流入大海后,又通过哪些环节回到漓江”,学生讨论分析后在黑板画出漓江参与的水循环简图。
学生探究问题“井水不犯河水”,展开讨论引出桂林的地下水、榕湖等陆地水体及生物参与水循环,学生在黑板板图上补充水循环的环节,理解了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继续讨论水循环示意图是否完善,联系内流河流域,在板图中补齐环节,培养学生水循环的整体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学生从局部的水循环来理解陆地间和海陆间的水循环,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培养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问题: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学生应获取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何种假设能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假设真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即黄河断流了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原因是什么?学生展开合作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水循环的意义并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
四、解决问题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达到深刻理解,实现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例如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读“水循环示意图”训练,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是。
(2)A为水循环中的环节,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是。
(3)促使这种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能和能。
(4)在B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会造成等环境问题。
(5)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跨流域调水;雨季回灌;加强山区植被保护和恢复。
篇3
一、设计合作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所以得到大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它有利于学生优势的发挥,促进学生互补学习,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耗时比较长,而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因而并非所有的任务都适合开展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筛选任务,优化地理课堂上的任务设计,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价值的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变得更有针对性、选择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激情。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一课时,教师设计合作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三种水循环的方式。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设计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请合作探究三种水循环的方式,并展开对比分析。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图画形式辅助表达出水循环的形式,并建立表格,展示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主要环节和对陆地水的意义。针对这个任务,小组学生可以分步骤完成。步骤一: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自主尝试画出三种水循环的方式。步骤二: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完善水循环图示。同时,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表格内容,完善表格,初步整理出表格内容。步骤三: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功,并点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合作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步骤完成。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合作过程,保证教学进度。
二、注重意识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还必须注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满堂灌”方式教学,学生合作的机会较少,因而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慢慢弱化。当教师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任务时,很多学生则难以适应,因为习惯性地等待“灌输”。长期如此,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更谈不上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渗透合作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这一课时,教师以合作探究学习营造氛围,并注重合作方法技能的渗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完合作任务后,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形成“利益共同体”,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如:学生分工合作,分别负责找出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别与联系。观点提出后,再由一名学生负责整理,并填好表格。针对有些任务,则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然后整合观点,形成清晰的思路。学生经过多次的锻炼后,慢慢意识到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自身的合作意识不断强化。如果在学生合作时,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学生“争吵不休”,各持己见;课堂混乱;不善于倾听、表达等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干预”,并引导合作。通过渗透合作意识和技能,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断提高。
三、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篇4
关键词:汽化冷却烟道 工作原理 漏水原因 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TF3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41-01
汽化冷却烟道中的水循环主要有两种循环方式,(1)自然循环,也就是根据烟道内部不同阶段出所储存的水的质量来控制水的整体流向,形成的水体循环。(2)强制循环,顾名思义,强制循环要通过外力的作用才能实现,其具体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循环泵来提高水流的速度,在保证水流温度始终较低的情况下,增强了冷却效果。
1 汽化冷却烟道的工作原理
汽化冷却烟道的工作原理与锅炉的工作原理相似,也可以将汽化冷却烟道看做是是余热锅炉,但其与锅炉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工作时间上,汽化冷却烟道的工作时间具有间歇性的特点,而锅炉的工作时间则是连续不停顿的。正常情况下,转炉工作的时间频率以39min为一个周期,中间还包括了14min左右的吹炼时间,而热交换只存在与这个过程当中,其他冶炼过程中则不再需要热交换。在使用寿命上,锅炉的使用寿命要远远大于汽化冷却烟道的使用寿命,这是由于汽化冷却烟道在吹炼过程的不同阶段所受到的热负荷变化较大,使得汽化冷却烟道在温差较大的影响下,内部结构极易遭到破坏,缩短其使用寿命,同时,汽化冷却烟道的内部结构和维护手段也要比锅炉的投入力度更大。
图1为汽化冷却烟道水循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上升管与下降管对于汽化冷却烟道中的水流都具有阻碍作用,这是由于汽化冷却烟道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压力造成的。另外,汽化冷却烟道中上升管与下降管中水的密度差为水循环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来源,当然,汽化冷却烟道中也包含了强制水循环部分,强制水循环主要存在于炉口的移动段。如果汽化冷却烟道内部存在高压,则会使得水流在上升时的阻力变弱,蒸汽的体积也会随之减小,大部分的冷却水就会发挥其作用,增加汽化冷却烟道的使用寿命。
在水循环的过程当中,使水汽分离,以及为汽化冷却烟道提供水源的都是汽包,水汽的分离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蒸汽的负荷,汽化冷却烟道内部的压力以及可供水汽分离的空间的大小都会影响到水汽分离的最终效果。
2 汽化冷却烟道出现漏水的原因
2.1 管道过度疲劳
汽化冷却烟道的工作温度通常是在50~1200℃之间,温度的变化在3~6次/h之间,汽化冷却烟道在长期的工作运行当中,受到温差变化的影响较大,且频率较高,使得烟道内部由于冷热变化而产生了极强的交变内应力,汽化冷却烟道的承受能力极易受到挑战,一旦超出汽化冷却烟道的承受范围,就会出现开裂的现象,导致漏水。
2.2 管道内部温差较大
当汽化冷却烟道内部温度超过1300℃的时候,锅炉管内壁就会受到高温气体的烘烤,正常情况下,水循环过程会将产生在管内的汽泡通过水流带走,一旦水循环过程受到阻碍,或者上升管中的阻力过大,就会影响到汽泡的排出,汽泡也因此会附着在管壁上,逐渐变大,使管壁直接暴漏在高温气体下,发生干烧现象,而汽泡会随水循环继续上升,冷却水会在这个时候补充上来,对管壁形成较大的冷却冲击,管理在温差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环状的裂纹,导致漏水。
2.3 烟道爆炸
汽化冷却烟道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内部是不存在空气的,一旦汽化冷却烟道内部负压超过了正常值,就会使烟道内部分水循环受阻,将空气吸入到汽化冷却烟道内部,煤气就有了燃烧所需要的介质,煤气与空气发生混合后,烟道内的高温足以使混合气体燃烧,如果燃烧时产生的热负荷超出了汽化冷却烟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烟道在内部温度瞬间升高的情况下,极易从内部发生爆发,烟道破损,导致漏水。
3 对于汽化冷却烟道漏水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3.1 提高水体管理水平
首先要对汽化冷却烟道中水循环过程中的水体质量进行严格检验,提高水体质量的评判标准,制定定期取样化验的管理机制,对水体质量开展实时的监控,另外,还要定期检查汽化冷却烟道内壁水垢情况,一旦发现水垢厚度超过规定厚度时,要及时进行煮炉,清除内壁污垢。
3.2 优化排污机制
根据汽化冷却烟道的使用情况来看,烟道的使用强度通常较大,因此,必须坚持每天对烟道进行冲洗排污,以此保证汽化冷却烟道内部清洁,这是预防汽化冷却烟道发生堵塞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汽化冷却烟道中的呼吸器,也要定期进行清洗,保证至少一周换水一次。
3.3 确保汽化冷却系统内部压力稳定
为了保证汽化冷却系统中压力的恒定,必须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科学合理地设定出PID参数,水箱加热用蒸汽,蓄热器出口蒸汽以及汽包出口蒸汽的调节阀,使汽化冷却烟道能够在稳定的压力环境下进行工作,防止烟道内部因压力变化过大而发生使用疲劳的想象,影响其正常运行。
3.4 改进炉口微差压的操作方法
对汽化冷却烟道内的负压的有效控制,是避免烟道发生漏水的重要手段。当转炉处在吹炼阶段的时候,转炉入口处的压力应超过-18kPa,同时,风机的转速不得超过1300转/min。当转炉处在非吹炼阶段时,转炉入口压力要高于-5kPa,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炉口压力,避免爆炸的发生。
4 结语
汽化冷却烟道出现漏水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只要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实时地调整现有的管理和检验制度,控制好烟道的内部压力,保证水体的质量,就可以有效地遏制漏水现象的再次发生,提高设备整体的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 刘晓景,汪贵明.汽化冷却烟道漏水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甘肃科技,2013(6):10-11.
篇5
由于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的岩溶石山分布十分广泛,这里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气候也对地质条件有一些影响,地质条件带来的劣势对农业生产又有一定的制约。由于地表地下岩溶的发育,使得地表附近的浅部岩石出现破碎,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使得当地的地表水资源十分匮乏。整体来讲,我国的西南地区呈现“山多土少、雨多地漏”的特征,缺水干旱是岩溶地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对表层岩溶带地下水进行利用是对岩溶水进行开发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这部分水源也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水源之一。从各种地质研究中可以看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地质结构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岩溶石山地区要加强对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从而为表层岩溶带的地下水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支撑。
1. 洛塔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洛塔位于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交界地区,属于典型的岩溶山区,该地区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型湿润型,每年的平均气温为13.3℃,每年的平均降水量为1649.7mm。岩性为石灰岩,属可溶性岩石,区域内的岩溶地貌比较丰富,在地表和地下都有岩溶地貌,而且岩溶的形态很多,地表的岩溶大多是洼地、漏斗、石林、石牙等形态,地下的岩溶则主要是溶洞、消水洞、地下河管道等形态,岩溶的发育是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和可溶性岩石在水流作用下缓慢溶蚀而形成。本地区岩溶发育具有多层性。根据岩溶地下水水动力的分布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分别是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子系统、饱气带岩溶水文地质子系统、饱水带岩溶水文地质子系统。
2. 洛塔地区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特征
2.1 表?友胰艽?水文地质子系统水循环过程
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子系统是岩溶水文地质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岩溶水文地质系统中,一般会形成一个低昂对独立的表层岩溶带泉域,这个区域内的水循环是整个岩溶水文地质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整个岩溶地区的水循环有重要影响。就洛塔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大气降雨是区域内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但是降雨一般首先会落到地面上,形成地面水,在不同的地区,地面水的循环也是不相同的,比如在裸露的岩溶区,降落的雨水具有较高的渗透能力,能够很快从各种岩溶的缝隙中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经过表层岩溶带的调蓄之后,有一部分会蒸发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会继续通过溶蚀的裂隙或者落水洞进入到下部系统中,还有一部分会排向地表,在排出地表的这部分地下水中,有一部分会汇集到地表河中,另一部分会再次渗透到低位浅表层岩溶区域中。对于覆盖型岩溶区,当雨水降落之后,一部分雨水会直接形成坡面流,在坡面流中,有一部分会直接渗透到地势相对较低的浅表层中,再经过水循环,其水循环的过程与裸露的岩溶坡面流中的水循环过程比较类似。
2.2 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子系统水循环的基本特征
第一,水循环的补给特征。在水循环中,水的补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洛塔地区而言,其水循环中的水的补给一般是通过降雨来完成的,当地的年降水量虽然比较丰富,但是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够均匀,在补给过程中,整体呈现一种非连续脉冲式的特征。大气降雨的补给面积大约在0.05km2~0.15km2,降雨对洛塔岩溶区域的水分进行补给时主要有直接快速补给和间接慢速补给两种方式,在裸露的区域,雨水的补给会通过一些密集的溶蚀裂隙快速地渗透到地下水中,从而实现快速地补给,在被覆盖的区域,则一般是间接慢速补给。
第二,径流特征。根据水动力的类型进行划分,洛塔岩溶地区的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子系统内地下水的径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汇流状,一种是散流状,岩溶地下水的流向总体上与地势有关,受到地势条件的控制,具体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水力坡度大、径流途程较短、径流路径通畅。
第三,排泄特征。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岩溶区域内的水流排泄主要
有集中排泄和分散排泄两种方式,属于汇流状水动力条件的地下水一般都会以集中排泄的方式进行配些,而属于散流状水动力类型的地下水一般都会以分散的方式排出。
2.3 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子系统的调蓄功能
表层岩溶带所形成的泉域对表层岩溶水有一定的调蓄功能,该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能够对水分进行积蓄,尤其是能够对地下水的水量进行调蓄,使得一些降雨能够及时地渗透补给到地下。第二,带有滤波功能,主要表现在对水流过程进行调节上,也就是可以通过水文地质子系统内部结构的滤波作用对降雨的脉冲输入补给形式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连续波状的排泄形式。表层岩溶带的调蓄能力和泉域的特征有很大关系,泉域的含水空间、规模、第四系覆盖层的厚度等,都会对调蓄能力产生影响。一般来讲,泉域内表层岩溶带的含水空间大、泉域规模较大、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大的一些平缓地带的泉域,其调蓄能力也比较强。比如该区域内向斜西翼赵家湾一带的S14泉泉域,主要是大型的溶沟,溶槽,而且发育非常完整,其岩溶率大约有35%,泉域面积大约为0.408平方公里,结构也比较松散,具有很好的蓄水能力,这块区域所处的位置的地势也比较平缓,也使得该泉域对水量的调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表层岩溶带泉域的调蓄能力还和表层岩溶带的汗水结构、水文子系统等有紧密联系,如果含水空间比较复杂,以细小溶隙为主,植被的覆盖率较高,则可以使得岩溶水流在经过泉域的时候,有较长的停留时间,能够形成一个舒缓的波状输出。比如S12泉泉域,其含水结构主要是低浅的溶沟、溶缝、溶隙等,植物覆盖率较高,地势也比较平缓,所以当水流通过这一带的时候就能有较长的滞留时间,使得水量一直保持不断。
3. 表?友胰艽?水文地质结构类型
3.1 表层岩溶带含水空间结构类型
不同的表层岩溶带的含水空间形态是不相同的,根据不同的空间形态可以将其划分为几种结构,第一,主要是由溶沟、溶槽等构成的含水空间结构,这种结构比较单一;第二,以溶缝、溶管、溶隙、溶孔等构成的含水空间结构,这种结构比较复杂;第三,由小型溶隙网络为主的含水空间。
3.2 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子系统的结构类型
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子系统包括几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岩溶带、土层、植被三个部分,根据这三种要素在区域内的不同搭配与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类型。第一种是一元结构,指的是只含有表层岩溶的地质结构;第二种是二元结构,是两种形式搭配而成的,比如表层岩溶带和土层组合而成、表层岩溶带和植被组合而成;第三种是三元结构,指的是由表层岩溶带、土层和植被共同构成的。
篇6
【关键词】河湖水系连通;水循环;水系功能;体系构建
1、水系功能
在地球引力与太阳辐射下,水在地球的水圈中不停的运转构成了海、陆、空的水循环。它把各种的水体连接一起,使其各类水体长期的存在。连通的河、湖水系不仅是水循环的通道,同时水循环也给予了河、湖水系的自然功能[1]。总的来说,河、湖水系的水在不断的流动和转化,也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河道向干流和大海等流动,其中也有水沙等的搬运与能量的传递。河床形态在水沙作用的影响下不断的自我调整使水体中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起到了水体的自净作用。同时水中的物种运输与转移,是河流生态稳定的保障。此研究查阅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综述如下,河、湖水系连通的水系作用包括水资源储载、物质能量传递、河床地貌的塑造和生态维系。
1.1 水资源储载
众所周知,水资源载体是河湖水系。它不仅储备了水资源,同时也实现了水资源的运输。地表水主要是以水库蓄水、湖泊、河道径流等形式存在着。河、湖水系是水资源循环的地表水的重要通道。液态的水在径流中通过入渗、汇集等输送到河流、海洋、内陆湖使得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得到调配。不停息的水循环给予了河、湖水系的水源、水动力并使之成为水资源输运的载体。水资源的储载功能是河、湖水系的本质功能,也是河、湖水系其他的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1.2 物质能量的传递
流域水循环、能量的平衡依靠河、湖水系来维持。它实现了水资源储载,同时也传递了物质能量;它是信息、能量、物质在陆地、水生态系统之间传递的重要通道。物质输送主要有生物物质、固体物质、溶解物质之间的输送。河、湖水系间的能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为河流物质的输送提供了能量。二为水体和固体边界间的作用提供了能量。三水循环的过程中动能、势能为人类提供了水能资源。
1.3 河床、地貌的塑造
自然条件下河流的作用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地貌作用。水流的能量是地貌改造、物质输送能量需求。河、湖水系在水循环中不停的运动形成水动力。河、湖水系通过水流的侵蚀从而改变周边的地表岩石层。并且可通过搬运和堆积逐渐改变了河道的原有形态。并逐渐形成了河道以及冲积平原同时改变周围的自然环境。
1.4 生态维系
河、湖水系是形成并维系着生态系统重要因素。通过雨水的冲刷,带入河流中的各种生物、矿物盐类为河、湖水系以及近海的周边的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为动、植物的构建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地。使得河、湖水系是动、植物生存、繁衍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的条件。这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的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近海生态系统。
1.5水体的自净
河、湖水系连通的流速和流量直接的影响移流和紊动扩散的强度。流速、流量越大污染物的浓度稀释、扩散能力就越强,水汽界面的气体的交换速度也越大,也就越有利水体自净。河、湖水系中水生物、微生物也是水体的净化重要因素。总体来说,河、湖水系有纳污排污能力。水流的生物、物理和化学作用使河、湖水系连通的本身也有较强自净能力。
2、水系连通
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水。水的载体是河流,同时,河流也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以及经济发展的载体。水资源及河、湖水系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以及物质服务。依据人类的生存、社会发展的需求,河、湖水系的连通被赋予了较多的水系连通功能[2]。主要有航运、供水、发电、水文化、净化环境、水景观、生态保护、泄洪以及滞洪功能。河、湖水系连通功能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体现。此文将河、湖水系的连通功能划分为水资源配置、水生态和环境改善、防洪与除涝。
2.1 水资源配置
地表水资源重要载体是河湖水系[3],通过对其开发、利用就可以向周边的区域供水。它是经济、社会的生活、农业、工业的主要水源。同时也可以通过水库的储蓄、跨流域的调水的河、湖水系连通的工程对水资源进行调配,使其供给对象更加广泛。有力的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功能又可以进一步的分为以下5个功能。
(1)水力发电通过河流、水库间的连接通道引水蓄能发电提高了水电站的发电效率保证了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2)农业灌溉构建灌区和河流之间的渠系把水资源比较丰富地区的水调引以进行农业灌溉保障农业的发展和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3)应急供水构建应急的供水通道的水系网络从水库、地下水、湖泊等水资源调用水利资源,缓解了用水临时剧增、地震、供水的工程失效、战争原因造成的突发缺水问题。
(4)城市供水构建河、湖和城市间的供水管网络,调集了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水资源补给了缺水的城市。因此提高了城市供水的保证率解决了城市的缺水问题。
(5)水运交通构建的流域间的水资源网,加强了水资源的流通和输送并发挥了航运的功效,构建了水上的交通网络。
2.2 水生态和环境改善
河、湖水系为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条件。完整、稳定的系统是人、自然和谐的基础。生态的系统与环境的破坏有时候或许是不可逆的[4]。在目前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受损的河、湖水系的人工的改造以及提高河、湖水系的生态和环境的改善的保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此功能又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点功能。
(1)水质改善构建新的河、湖水系的置换通道加快了水资源的更新的速度同时也缩短了水体的置换时间,也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改善了水质。
(2)景观维护构建了区域和城市的水网,建设了自然和人工结合的城市的水景观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加强了水循环的的更新能力并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底蕴;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3)生态修复调引了水资源对生态相对脆弱区域补水;提高了生态环境的需水保证率;改善了水生态环境、生存空间;修复并保护了连通水域的周边生态环境。
2.3 防洪与除涝
河、湖水系是陆地上水循环的重要通道。而洪水灾害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河、湖水系是洪涝灾害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主要包括滞蓄洪水的湖泊、湿地、水库、行洪河道等。洪涝灾害到了一定的时期就会出现。但是天然的河、湖水系连通并不能够完全的满足人类的经济、社会对防洪、除涝的需要。因此人为干预河、湖水系,增强河湖水系的洪涝灾害的防御能力直接关系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此功能又可以分为防洪减灾、除涝治碱。
(1)防洪减灾改变河、湖水系的连通来控制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强了水系的疏通和排引功效;保证了河、湖蓄泄的能力;提升了区域洪水的防御能力;减少了洪水灾害的损失。
(2)除涝治碱改变了的河湖水系的连通增强了城市、农田排涝工程的建设;加强了水系疏通以及排引功效;保证了河湖蓄泄能力;提升了区域涝灾防御以及治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宗学,庞博.科学认识河湖连通问题[J],中国水利,2011,16.
[2]王中根,李宗礼,刘昌明等.河湖连通的理论探讨[J],自认资源学报,2011,3(26):523-525.
篇7
关键词:原理规律;理解;简单形象;提高效率;效果良好
高中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而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课程内容比较综合、抽象,只有让学生牢固掌握地理基本知识,深刻理解地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会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里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不难发现高考对地理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多地用简图来承载地理信息。地理简图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原理方面有事半功倍之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举例示之:
一、运用简图可以缩小时空跨度,便于发现事物的形成规律,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理解基本原理,突破重难点
自然地理知识时空跨度比较大,有些既不便于学生课外实践,也不利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所以利用简图,引领学生推理其形成发展的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如,水循环过程,该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且命题频率也较高,但空间跨度大,不便于直接观察,运用简图可以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顺利突破难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循环的环节、过程、类型,同时还可以推理水循环的意义,可以说一幅图承载了所有的知识点,省去了教师很多的语言,使知识脉络更清晰、形象、直观,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通过画图,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顺利解释山谷风、海陆风、城郊风等生活现象,还能够比较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差异、气温差异,解释风的形成、高空不胜寒等现象,同时对于以后解释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气候类型的形成等都有具体的理论依据。
二、运用简图,避免死记硬背的枯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气候类型的形成和特点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以往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很是头疼,如果不理解,死记硬背过也难逃解题失分的命运,如果在学习这块内容时,结合基本原理,边回顾知识,边带领学生画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会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效率,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枯燥。
例如,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分析。根据图,学生找到其纬度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可以发现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相应的气候特征也显而易见了。
三、运用简图,形象表达现实事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8
火烧云的特点是颜色多、形状多、变化快,火烧云是指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火烧云属于低云类,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或者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的一片。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水循环;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
1、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指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影响自然水系统的各种主要行为。社会水循环概念提供了一个将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影响自然水系统的各种主要行为有机综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并为科学定义水资源管理之概念提供了理论工具。
目前,人类正面临越来越多主要来自社会经济系统的水问题,这一客观形势正推动水科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关注水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运动过程。开展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出于两个背景: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淡水供给,二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及其它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有学者中肯地指出: “水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又一次重大转折,进入了水资源水文学发展阶段,从此水文学不仅要研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平衡和变化,还要扩展到人类社会之中,研究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循环、平衡和变化”。
2、可持续水资源和水资源安全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而水资源循环转化的系统性和水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和层次:水资源的发电、航运、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等各种用途的综合管理,强调生态保护前提下的水资源需求管理和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持续发展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见于《世界保护战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并有众多定义。[1]其基本思想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2]它的核心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前提是每一发展阶段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已成为国内外与水资源有关的所有机构的共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水管理研究所等都在大力推行水资源综合管理。
水资源安全及淡水供给安全,定义为“以可承受的价格为生活、生产和生态提供足够安全的水”。近二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外源环境污染直接排放、转换、迁移进入水生态环境,已使我国主要淡水水系的部分流域或近海水域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失衡现象。水体环境污染物失衡及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和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资源安全的实质是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由于很多地区常规水资源量有限而开发程度很高,增加供给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水资源需求管理成为实现水资源安全的最重要措施之一。[3]
3、水资源社会经济研究
水资源的经济研究以水资源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学原理在水资源经济实践中运用,论述水资源、水经济、水环境、水文明等各种水问题,由此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工作在目前中国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对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性,是未来水资源发展中的指引方向。[4]
3.1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只是由于这一支柱长期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隐性”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探索这一国民经济的“有形化”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在水资源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通过社会市场化的经济思路,把使用中严重背离水资源“价值规律“的现象加以改正和消除,最终利用市场经济这一手段完成对水资源的改造,形成水资源的良好经济脉络系统。[5]
3.2 水价制度与改革研究
水资源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关系到水资源的方方面面,但最核心最直接的还是水价改革问题。这是因为水价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又涉及到水利的投入、运营管理和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尽管中国水利在水价改革上遇到诸多问题:全国水价发展不平衡、水价形成机制不尽完善等,但我们仍然在以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水价改革力度,理顺机制,推行科学的水价分类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营造良好的水利发展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效益。
3.3 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增加地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开辟第二水源。这里主要是水资源质量的提高,城市的高速发展使生活工业污水量不断的增加,如何把这些水资源二次利用好的课题越来越突出。现在日本和美国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均超过80%,而我国不超过40%,较低的利用率使的本已匮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尤其在国家出现大旱情况下,节水及提高重复水资源利用率的话题更是尤为迫切,也更有现实意义。[6]
不断的提高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最终把水资源的总量搞上去,这是进行水资源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3.4 水资源市场配置规律研究
水资源的市场经济化以社会为主体,不仅是纯经济、纯水资源的问题,更是在社会发展中如何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水资源经济资本化经营效率,紧密的联系社会,达到合理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4、中国社会经济水循环研究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使生态保持平衡已成为焦点问题。关于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的问题人们正在做出努力寻求解决方案,而所有的行动告诉我们,面对当今水资源多方问题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逐步达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化,以最少的水资源消耗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英)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M].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文华.开创生态农业新纪元[N].人民日报,2002-03-23.
[3]甘泓,王浩.水资源需求管理―水利现代的重要内容[J].中国水利,2002(10):66-68.
[4]王春元.水资源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工业热水锅炉;结垢;排污;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P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285―01
0 前言
工业供热锅炉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辽源矿业(集团)西安煤业公司拥有锅炉76蒸吨/22台,主要用于冬季井口绞车道及候车室送暖风加热和地面厂房及办公场所供热。其中热水锅炉10蒸吨/2台,每年锅炉停炉后,集团公司锅炉检验所在对锅炉定期检验过程中,都会发现热水锅炉出现结垢现象。有的甚至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水冷壁以及拱管爆管,或锅炉筒下部过热鼓包的事故,从而导致锅炉停炉,影响正常供暖,因此加强锅炉管理和使用,对保证锅炉安全生产运行尤为重要。
1 几起锅炉事故案例
(1)2006年从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调到二斜井锅炉房的DZL2.8―0.7/95/70-AⅡ型锅炉,在总医院停炉后,检定发现渣炉筒前底部积结垢鼓包,前部水冷壁结垢,爆管。后管板结垢产生过热裂纹。调到二斜井锅炉进行大修后,检测合格投入运行。
(2)2008年机修DZL2.8―0.7/95/70―AⅡ型锅炉,检验时发现炉筒前底部积渣结垢,后部水冷壁结垢,前部对流上升管上端结垢,管口区积渣;该锅炉现已更新为6吨节能型热水锅炉。
2 热水锅炉结垢原因分析
(1)热水锅炉结垢原因。热水锅炉结垢的主要原因是锅炉运行时水渣形成水垢,热水锅炉炉水不汽化,水中的杂质由于加热分解,相互反应而生成水渣。炉内水处理的目的和作用主要是让杂质生成悬浮力强,流动性好的水渣,以利于排出炉外。锅炉给水水质不良,补水量偏大都会使热水锅炉内有大量水渣。水渣生成后,最初以悬浮状态存在于锅炉水中,并随锅炉水循环。如果它不能及时通过排污管路排出炉外,当在炉内积聚到一个高浓度时,就会结成水垢。而事实证明,锅炉内水处理的防垢性能,只有水渣在低浓度下起作用。当水渣积到高浓度时就会在锅炉内受热面上生成二次水垢,或在循环流速低的部位沉积水渣。水垢和沉积锅筒底部的水渣对锅炉危害是很大的,目前热水锅炉的水循环设计只考虑水的流速,没有把水渣的生成运动考虑在内,这无疑留下了很大隐患。由于水质不良、补水量偏大,排污不及时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水渣问题更为突出,事故不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管理,提高锅炉水处理质量,对保证锅炉安全生产运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锅筒底部积渣。锅炉筒上是热量集中和主要受热部件。大量水渣要在这里产生和沉降。如果锅炉简前底部水循环流速很小,水渣的重力作用大于动能(炉骨水处理时还要克服电荷作用)就会沉降。找不到出路的水渣在这里沉积下来,在辐射作用下部分固化为二次水垢。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给水渣一个动力。让它升起来找到出路。这个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回水分配来获得。
(3)水冷壁结垢。沉降在水冷壁集箱里的水渣会被强制循环的水动力冲向前部,排污口设在循环水入口侧不利于排污。当水渣到一定量时使循环通路受阻,集箱内流速增高,部分水渣会泛起进入前部冷壁管,高浓度的水渣在外壁强烈辐射作用下不断变成二次水垢。热水锅炉的排污口应远离循环水入口处。
(4)上升管结垢。上升管位于锅炉筒中间,受其上升水的影响锅炉筒前部水渣很难到达后部下降管排出。这不但导致水渣在前部锅炉筒底部积存,还增加了上升管沉积。如在锅炉正常运行时排污,会使上升管流速下降或滞流,破坏水循环,增强水渣滞留和结垢。
(5)后管板裂纹,热水锅炉后管板区域水循环弱,易发生水渣停滞浓积,部分水渣附在后管板上或成为水垢。水质不稳定时,脱落的垢块易卡在附近管间,减弱循环,增加积垢面,导致过热裂纹。增加该处的循环流速也可通过循环水引射来实现。
(6)排污。热水锅炉排污是水渣运动的最后一步,许多结垢事故都是由于排污不当所致。在锅炉正常运行时,排污时如排不出水渣,还会破坏水循环。正确的排污方法是在锅炉压火后,循环系统转弱时进行,此时不存在破坏水循环问题,也有利于水渣沉降排出;强制循环系统宜在循环泵停止后,水渣沉降较完全时进行。设计水渣的运动就是要让其务必走完排污这最后一步,尽快从锅炉消失。有时很难判断锅炉内水渣情况,我们通过测锅炉水的硬度变化来计算锅内水渣量。
3 防止热水锅炉结垢、结渣的对策
(1)在回水分配管底部开一排小孔,将回水引射受辐射热的前部锅筒底部,使水渣不能在此处沉积,而随循环水进人前部下降管到达下集箱沉降排出。改造后试运行两个取暖周期,未发现锅筒上积渣结垢。使用效果很好,经济效益显著。
(2)将水冷壁集箱后部排污改为前部排污。该炉型无下降管,锅筒内的水渣只有通过对流管退出,而对流管前升后降的布置,使水渣很难退出。这一优选的新颖结构从这方面看是有缺陷的。建议对隔烟墙进行重新改进,应布置为这样结构;改变烟气流程使对流管前后降改为两侧升中间降。这样处于锅筒底部的对流下降管为其各部位水渣提供了很好的出路,水渣容易进入下降管集箱沉降排出。
(3)改两侧集箱后部进水为锅内给水管钻孔布水,前部锅筒底部增设下降管。在回水分配管底部开一排小孔引射锅底,前部引射水冷壁下降管,后部引射后管板,注意引射水不直接冲刷后管板。后管板处锅水受引射带动循环流速增加,避免了水渣滞留,防止了锅炉结垢等问题,解决了水冷壁管结垢,前部锅底回水受引射动力作用下水渣不能沉积,而是通过下降管到达集箱退出或通过锅筒后部排污管路排出。
4 结论
热水锅炉在运行中,水渣积聚到一定浓度时就会生成二次水垢,在一定的浓度和低流速条件下水渣会沉积,造成水冷壁以及拱管爆管,或锅炉筒下部过热鼓包的事故,从而导致锅炉停炉,影响正常供暖。要解决锅炉管壁内水垢问题,应给锅炉内循环水以足够动力,让其沿设定的路线运动,在设定的部位沉降,并及时排出水渣,只有正确排污并及时排出水渣,才能确保锅炉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