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市场信息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材市场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规划
中药材市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应具备四大功能。中药材市场涉及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检、交易、仓储、物流,技术服务等环节,中药材市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应该基于一条龙服务的宗旨进行功能规划,具备四大功能:(1)信息服务;(2)网上洽商和交易;(3)网络化市场管理;(4)网络化质量监控。根据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四大功能规划,可考虑设置九个子系统:市场信息和查询系统、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系统、网上洽商和交易系统、市场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商铺网站系统、商铺信用评级系统、中药材数据挖掘系统、行业培训系统等九大功能系统。同时,平台还建立交易中介担保机制和数据安全机制。
2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
对应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九个子系统进行功能模块的规划设置。
2.1市场信息和查询系统药材资讯:行业动态、各地快讯、产地信息、药材展会、招商合作、药材进出口。药材供应信息:最新供应信息、所有供应信息、供应信息综合查询、供应信息反馈统计。药材求购信息:最新求购信息、所有求购信息、求购信息综合查询、求购信息反馈统计。药材价格信息:最新价格变动、全部价格、价格走势、分析预测。药材排行榜:供应金额排行、供应数量排行、求购金额排行、求购数量排行、成交金额排行、成交数量排行、价格查询热度排行、资讯查询热度排行、查询总热度排行。药材商铺:商铺基本信息、商铺供求信息、商铺其它信息、商铺综合排行、商铺问询、推荐商铺。
2.2网上洽商和交易系统会员管理、网上洽谈、网上交易、网上付款、收发货管理、货款拨退。
2.3质量管理系统质量抽样检验、商品标识抽检、索证备案检查、进货台帐检查、下柜退市货物检查、虚假宣传检查、侵权检查、检查综合评分、排行处理。
2.4商铺信用评级系统商铺信用评分、商铺信用排行、商铺信用监督。
2.5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系统供求分析、供求预测、价格分析、价格预测。
2.6行业培训系统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中药材加工技术培训、中药材鉴别培训、中药材储存知识培训、中药材医用培训、其它知识培训。
2.7商铺网站系统商铺网站注册、商铺网站模板管理、商铺网站信息上传、商铺网站综合排行、商铺网站综合管理。
2.8市场管理系统通知公告、文件流转、租赁管理、合同管理、收费管理。2.9中药材数据挖掘系统数据挖掘模型管理、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结果储存、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挖掘特点统计。
3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功能模块描述
4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技术路线
4.1网上商铺技术路线设计网站模板数据库设计网站模板网站后台设计。
4.2信息、上传、审核功能技术路线信息数据库设计信息输入模块设计信息存储模块设计信息审核模块设计信息显示模块设计。
4.3网上交易技术路线洽谈激活设计洽谈模块设计交易激活设计交易模块设计网上银行激活货款数据传递中介确认货款传递中介通知发货模块设计;发货模块设计货物质量评价模块设计中介货款拨退模块设计商家信用评价模块设计。
4.4中药材数据挖掘技术路线:各种挖掘算法设计;挖掘启动模块设计挖掘技术选定设计挖掘模块设计挖掘结果入库挖掘结果显示。
4.5多媒体课件技术路线撰写课件脚本课件概要与模块设计课件模块详细设计内容/多媒体制作课件集成。
5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结构图(拓扑图)
篇2
关键词:中药材流通;中药产业;规模经济;信息不对称;蛛网模型;经济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01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001-04
Analysis on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WANG Xiao-fan1, LIU Ying2, LI Qi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s the vital part of the TCM industrial ch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nection of agriculture link and industry lin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which has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TCM industrial chain. Because circulation activities mainly include exchange and storage activities instead of manufacturing real products, they ar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be managed compared with producing activity. This would lead to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impose negative effects on TCM industry. Based on scale economy theory,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ory and cobweb model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discussed the deep reasons behind these problems, and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optimization.
Key words: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TCM industry; scale economy;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bweb model; economics
中药材流通是中药产业链流通环节中的首要部分,起着连接中药农业环节和中药工业环节的重大作用,关系到整个中药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中药农业环节所创造的价值能否顺利转移到中药工业环节以形成最终的中药产品,关键取决于中药材流通活动。中药材流通活动既影响中药材的质量与价格,又影响上游药农的行为与决策,对整个中药产业链具有引导性影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GXS5B157);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YETP0800)
通讯作者:刘盈,E-mail:
响。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中药材流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流通活动主要包括交换和储运活动,并不生产实体产品,创造的价值具有无形性特征,因而较之生产活动更难管理,导致中药材流通活动问题丛生,对中药产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1],成为中药产业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瓶颈。笔者现基于规模经济、信息不对称和蛛网模型等经济学理论对中药材流通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已有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1 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中药材储运问题分析
规模经济是指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中药材流通活动中的规模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储运活动上,随着储运数量的提高,平均成本会呈现下降态势。其规模经济性主要来源于储运设施设备固定成本的摊薄和劳动力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2]。但目前中药材流通活动中,因药农和个体商贩作为流通主体的分散性,规模经济性往往得不到体现,导致储运质量偏低且成本较高。
1.1 缺乏规模经济导致储运质量偏低
中药材的储运问题主要集中于中药材市场自由交易过程中。在中药材市场交易中,药农和个体商贩往往采用“自家储存”和“卖到哪里拉到哪里”的方式完成储运。因多数中药材具有易受潮、易生虫、不易保存的特点,自给自足的储运方式难以保证中药材在储运过程保持原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储运环节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质量。
寻根溯源,这种低质量的储运活动是因规模经济性的缺乏所导致。对大量分散在市场中的药农和个体商贩而言,每家所交易的中药材数量有限,使固定成本摊薄和专业化分工难以实现。一方面,如果为保证中药材质量而各自建立完善的物流设施设备,则高额初始投资难以通过储运数量的增加被摊薄,所建立的设施设备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那么,单次储运的平均成本将会大大提高,甚至超过其收入而使利润为负。因此,药农和个体商贩几乎没有动力去投资建设储运设施,而是普遍维持着原始的储运方式。另一方面,如果将储存和运输的各个环节根据其特点和需求交由不同专业人员完成,尽管储运质量会大大提高,但因单个药农和个体商贩的交易数量过少而使各专业人员的工作量过少,人员利用率过低且无法通过大量重复活动提高专业水平,因而药农和个体商贩也没有动力去进行专业化分工。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中药材储运活动缺乏规模经济性,导致储运质量偏低。
1.2 分散性导致整体储运成本较高
目前,从事中药材流通活动的分散药农和个体商贩出于竞争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一般基于自身预测而保有库存,并利用自有条件进行运输活动。尽管每个药农和商贩都追求最低成本,但中药材流通业的整体成本却很高,其关键就在于分散性。
1.2.1 库存成本 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药农和个体商贩的库存量一般是预测的实际需求与安全库存之和,其中的安全库存并非市场实际需求,而是为应对缺货风险而设置的。就单个药农和商贩而言,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则可使库存达到经济水平;但从整体角度来看,若将所有药农和商贩的最优库存加总,则达不到整体最优水平。其原因有二:①分散药农和商贩对市场需求预测仅仅基于自身信息掌握,准确度不及联合预测;②在同等缺货概率条件下,分别保持独立库存的数量要求远高于联合库存,因为联合库存可通过共享安全库存来应对缺货风险,而所有药农或商贩同时出现缺货的概率比单个药农或商贩要低得多。
1.2.2 运输成本 在分散运输模式下,药农和个体商贩主要采用单线运输支持交易完成。因此,为更快满足订单要求,往往在运输具达不到满载即发货,且回程空驶,运输工具利用率较低,导致平均成本上升。另外,目前中药材运输多保持简单的商物合一模式,即商流和物流相一致,商流发生的同时必须伴随物流的发生,使中药材在多次交易过程中不断被运往所有权所在之处,而每一次运输都会导致中药材都或多或少出现数量和质量上的损耗,且随重复运输活动而大大提高。
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问题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一方完全清楚包括产品质量在内的产品详细信息,而交易的另一方并不清楚这些具体信息。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其质量好坏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鉴别,因而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产生劣药驱逐良药及流通加工活动主体错位的结果。
2.1 劣药驱逐良药
中药材不是药品,无法用说明书或成分表来表达其全部信息,且品种复杂多样,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现象较多,不同基源药材品种的功效不尽相同,且中药材讲究道地性,只有道地药材才能发挥最佳临床功效。由于中药材鉴别方法和技术有限、鉴别人才匮乏、质量标准缺位及鉴别成本较高等原因,买方(主要为中药工业企业)很难对每个品种做到信息的全面掌握。买方不能区别良药和劣药,那么,良药和劣药的价格将是一样的,劣药的价值被高估,而良药的价值被低估。在这样的市场中,劣药的卖家愿意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药材,而良药的卖家却不愿意低于价值出售,劣药驱逐良药,直至将良药完全逐出市场。如果买卖双方具有完全信息,那么交易的是良药;反之,买卖双方具有不完全信息,那么交易的就只有劣药,消费者将被剥夺消费良药的权利。目前,中药材流通活动中知假售假情况频繁出现,公平交易受到严重阻碍,正是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
2.2 流通加工活动主体错位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买方难以鉴别市场上中药饮片质量,正规饮片加工企业生产的饮片和小作坊加工的饮片将以同等价格出售,而正规饮片加工企业的成本却远高于小作坊。在市场价格下,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导致中药工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了饮片加工活动。同时,很多药农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更愿意去进行饮片加工活动,甚至认为这种加工活动就是所谓的“流通加工”。事实上,中药材的流通加工应是为方便储运,使中药材在流通过程中保持原有质量而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加工活动,如进行包装、条码标签附加等,这些活动不增加药材本身的使用价值,但能使储运活动更顺利进行。然而,目前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现状是,由于小作坊式的饮片加工活动带来的利益远高于流通加工活动,因而中药材流通加工活动未完全执行其自身职能,而是超越流通界限去从事生产加工活动,代替正规饮片企业进行饮片生产加工,流通加工活动逐渐畸形发展为非正常生产活动,这些饮片加工活动缺乏相应的资质认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3 基于蛛网理论的中药材价格波动问题分析
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提出的,在引入时间变化因素的基础上,论述特定商品在供需数量和价格变动上的相互影响[3]。该理论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分析模型[4]。由于中药材市场符合蛛网理论的3个基本假定(完全竞争;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产品不是耐用品),因而中药材价格波动问题可用蛛网理论解释。蛛网理论认为,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波动逐步加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恢复均衡,此时蛛网为“发散型蛛网”。发散型蛛网模型给出了中药材价格波动剧烈的经济学解释。
3.1 中药材供需市场状况
由于中药材供给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单个药农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是价格的接受者,只能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然而,中药材的种植周期一般较长,在播种之后生产规模就确定下来,到收获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规模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中药材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期的生产规模,本期的供给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水平,但本期价格却取决于本期的供求关系。从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来看,药农根据上期的价格水平确定当期的生产规模,一旦中药材价格发生波动,下一期的中药材生产规模也会发生相应波动,价格波动对供给的影响较大,即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同时,由于每种中药材的需求量有限且较为稳定,人们不会因价格下降就多消费某种中药材,也不会因价格提高就减少消费,价格波动对需求的影响较小,即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
3.2 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的根源
中药材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特点,使其价格与供给波动的动态趋势符合“发散型蛛网模型”,市场均衡一旦由于某种诱因如自然灾害、游资炒作等而被打破,其价格的波动幅度就会越来越大,造成市场价格和生产规模极不稳定。当某种中药材价格上升,药农就会大量种植该品种,但因种植周期较长,暂时无法缓解需求,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升,并继续刺激药农进一步扩大产量。此时处于种植周期中的中药材数量剧增至远超过需求数量。进入收获期时,市场迅速呈现供过于求状态,价格骤降,但需求并不会因价格下降而有所增加,供给却因上一期的大量种植而继续增加,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药农损失巨大,促使药农迅速减少中药材的播种,下一期市场就会呈现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正如“发散型蛛网模型”所描述的,一旦出现诱因,这种恶性循环就必然出现,如没有其他力量介入,市场无法自发将这种状况调整到均衡状态。这正是中药材价格周期性剧烈波动的根源。
4 对策与建议
4.1 实现规模经济
4.1.1 中药材共同配送 在中药材市场集中度较低的现状下,实现横向联合、共同配送是提高规模经济性的重要途径。在中药材种植环节,应积极促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提高药农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社代替以往以单个药农为单位进行的中药材储运活动;在中药材流通环节,应促进个体商贩间的横向一体化,促进有规模的中药材流通企业发展与整合,促进中药材流通企业联盟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的中药材配送中心,提高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进行中药材的联合库存和交叉配送,降低整体平均成本。
4.1.2 加快引入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通过社会化分工将储运活动集中于专业企业,有助于在市场分散的条件下实现规模经济。但目前中药材流通领域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远低于一般物流产业的平均水平,因而应加快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引入第三方物流,提高中药材流通的社会化水平。第三方物流凭借其专业化优势和集中配置的资源,可以建立完善的物流设施设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手段进行储运活动,并将分散的中药材储运需求集中以摊薄固定投资的成本,还可在处理大量来自药农和商贩的储运业务过程中积累更丰富多元的经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4.2 减少信息不对称
4.2.1 健全和完善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2012年,商务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2012年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商办秩函〔2012〕881号),提出建立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该体系主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中药材产品包装上的电子标签,实现对中药材产地来源、生产加工、市场流通、药房使用等环节有关信息的追溯与查证[5]。目前,该体系的第一批试点城市有4个,即保定、亳州、玉林、成都,确定的第二批和第三批建设省份包括吉林、江西、河南等14个省份。健全和完善这一体系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既要建立各地方追溯平台,又要建立统一的中央追溯平台,在建立追溯平台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平台接口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使试点城市和逐步纳入体系的各地方追溯平台能够相互对接,并与中央追溯平台协同,以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中药材信息共享和追溯。
4.2.2 加强和改进中药材标准与认证体系 经济学理论认为,标准和认证是提供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中药材的鉴定标准分为一级国家药典标准、二级部颁标准和三级地方标准,主要用于以药品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活动,而中药材市场的现实状况要求中药材的相关标准涉及更多方面,包括源头的种子种苗标准,过程中的采收储藏标准,以及与中药材特殊性有关的道地药材标准等。因此,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应加快全国统一、多层次、覆盖全过程的中药材标准建设。在认证体系方面,2003年开始采用的中药材GAP认证体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认证范围有限、认证对象错位及认证监管困难等问题[6]。因此,中药材认证体系的改进与重构势在必行,使其真正成为中药材市场准入制度,成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有力工具。
4.3 打破价格恶性循环链条
根据前述分析,中药材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由中药材市场特有的供需状况决定,因而对“发散型蛛网模型”中价格循环链条中的关键点进行管理,是防止中药材价格大起大落的根本。
4.3.1 减少价格波动诱因 中药材价格波动诱因既包括自然因素如灾害、疫情等,也包括价格炒作等人为因素。减少价格波动的诱因应主要集中于减少人为因素,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监管,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技术监督和舆论监督的职能,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药价等行为,控制与减少中药材投机炒作。
4.3.2 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调节供需 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通过调节中药材供需水平实现价格调节,是打破价格恶性循环链条的重要举措。当市场供给过剩、价格暴跌时,大量收储中药材以防止药贱伤农;当市场短缺、价格上涨超过预期时,将收储药材投入市场以平抑价格。
4.3.3 提高市场主体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能力 建立多层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材供需信息和价格信息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使药农、中药企业等各方市场主体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其对市场的预测水平,以做出更为合理的生产决策。通过基于准确信息的合理引导,使产区的种植时间和种植面积更加合理,保证药农收入的稳定和中药材的可持续供应;通过长期的资源信息追踪,保证野生中药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提高中药工业与中药农业的协作水平,使中药工业企业的生产规划和原料储备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 杨勇,边敏.关于构建区域性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规范化流通平台的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12):3-6.
[2] 丹尼斯・W・卡尔顿,杰弗里・M・佩洛夫.现代产业组织[M].胡汉辉,顾成彦,沈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5-36.
[3] 邵作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济学解释――以大蒜价格波动为例研究稳定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3-25.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8-61.
篇3
一、“四百工程”建设情况
(一)百亿斤粮仓创建。市下达我县目标任务26.4亿斤,为实现创建目标任务,我县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小麦播种面积168万亩,计划单产505公斤,计划总产169.68亿斤,计划玉米种植面积150万亩,计划玉米单产520公斤,计划玉米总产150亿斤,同时积极落实措施,确保创建目标实现。目前,在地168万亩小麦长势良好,一类苗麦田占90%以上,二类苗麦田比例不足10%,三类苗麦田没有。如小麦生长后期无特大自然灾害发生,预计小麦单产505公斤目标可以实现。
(二)百万亩中药材建设。市下达我县中药材生产目标任务9万亩,目前我县春季已种植药材3.86万亩,全县18个乡镇均有种植,种植品种主要有丹皮、白芍、薄荷、柴胡、知母、葫芦巴、生地、白芷、桔梗等。其中规模种植的主要有马集镇丽凯专业合作社、三义董桥花木园艺种植专业合作社、庄周万湖和七里许村。
(三)百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按照市下达的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建设任务,我县对省、市级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使其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全县的农业发展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今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值10.85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序时进度的66.8%。
(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今年我县承担新型农民培训任务724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任务84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任务52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任务1200人,农民创业培训330人(由市农委直接组织实施)。现已完成新型农民培训任务4600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6000余人。
二、实施“四百工程”主要措施
(一)百亿斤粮仓创建措施。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二是以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为抓手,着力推广优良品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同时搞好“三情监测”强化技术培训指导服务。三是重点实施物化补贴,确保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去年秋种时,县政府多方筹资,投入350万元统一招投标采购商品有机肥2500吨、三元素复合肥500吨供应到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利用国家土壤深松项目资金750万元开展土壤深松补贴,每亩补贴25元;今年小麦田管时,县政府投资124万元统一招投标采购壮丰安1万升、国光矮丰1万公斤,用于小麦控旺防倒,投资2043万元,统一招投标采购尿素9000吨,用于追施小麦拔节肥,投资840万元,统一招投标采购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小麦生长调节剂等,用于小麦后期“一喷三防”。
(二)百万亩中药材建设措施。一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药材发展氛围。二是强化技术服务,确保技术服务到位。三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四是开展保险试点,解决药农后顾之忧,促进药材发展。
(三)百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措施。一是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如东升食品有限公司原是一家小型的牛羊肉加工厂,通过企业的努力以及多方培育扶持,目前已发展为集生猪屠宰、熟食加工、农产品物流、餐饮为一体年产值达7亿元以上的中型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县外省外大企业落地,如正在建设的雨润食品工业园,计划投资11.2亿元,集畜禽养殖、加工、物流为一体,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三是加快乐土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四是促进银企对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二是公开招标,确定培训基地。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开展跟踪回访服务。四是建立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市场信息平台。
三、实施“四百工程”存在问题
主要是百万亩中药材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问题和市场信息问题。中药材种植技术性较强,而我县很少有人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且行情不稳,市场竞争力较强,给药材种植户带来很大风险,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生产发展。其次是百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存在着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产品档次低,增值空间窄;企业与农户联系不紧密,没能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等问题,亟需进一步改进。
四、实施“四百工程”下步打算
(一)在百亿斤粮仓创建方面:一是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切实搞好小麦后期“一喷三防”,确保午季小麦丰产丰收。二是以玉米振兴计划为抓手,狠抓玉米高产创建关键技术措施落实。三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惠农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26.4亿斤粮食总产目标任务实现。
(二)在百万亩中药材建设方面:一是夏季安排药材种植面积3.2万亩,秋季安排药材种植面积1.94万亩,确保目标任务完成。二是聘请中药材专家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药农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三是加强市场信息联络,为药农提供药材市场信息服务。
篇4
关键词:中药产业;发展机制;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71-06
甘肃地处西部,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长条件,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甘肃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人工种植区之一,年种植面积约14.0万hm2,占全国年种植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当归年栽培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90%以上,红(黄)芪约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0%左右。但这只是甘肃省中药材的种植优势,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薄弱的中药材产业链条还无法成为推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甘肃省中药材主要产区集中在贫困地区,药农在药材种植过程中成本高负担重,收入微薄而且很不稳定。要想把中药产业发展成甘肃省真正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中农民的利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中药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又是强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和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处理好农民增收的问题就是解决了产业发展链条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分别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基本状况,发展趋势、前景与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中药材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和建立农民增收保障机制方面提出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尝试探索建立发展中药产业与保证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和稳定性之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1.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基本状况
1.1 2006-2008年中药材分布及种植情况
甘肃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特征,以及道地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全省可基本划分为四个药材生态区域:(1)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包括陇南市、天水市清水县、秦巴山地和甘南州舟曲县的东部。(2)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包括定西市、天水市大部及平凉、庆阳、兰州、白银等市。(3)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药藏药区,包括甘南州、临夏州大部,定西市南部的岷县、渭源县、漳县,祁连山北麓的天祝县、民乐县、肃南县、肃北县的南部。(4)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这些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气候特性,造就了甘肃药材植物区域分布上的多样性,为中药材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甘肃中药材栽培传统区域生产规模大,知名度高,全省中药材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规模种植品种40多个,大宗地产中药材种类有当归、党参、黄(红)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黄芩、关防风、款冬花等。
据统计资料分析,全省定西市、陇南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省前列,其中尤以定西市为首,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32%,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3.02%,远远高于其他市州,具有绝对优势。
1.2 2006―2008年中药材加工能力及水平
药材加工企业布局主要集中在定西市和陇南市两个药材主产区,据统计,定西市现有各类药材加企业600多家,年加工量5万吨,加工产品上千种,产值约9亿元。其中年加工销售千吨以上的企业有10家,中药材精制饮片出口量5 000吨,主要产品有党参、黄(红)芪、甘草、当归、大黄等品种的饮片系列和保健品、药膳系列等,陇西康盛药业有限公司、陇西正东中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加工能力千吨以上的加工企业正在兴起。陇南市现有各类中药材加工企业30多家,年加工能力2 100多吨,年产值2 000多万元。中药材年加工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中成药工业近年发展迅速,甘肃省中药工业对地产中药材的消化量约为1.5万吨,占全省中药材总产量的4.91%。甘肃能够生产中药的厂家有30余户,生产的规格品种近400个。
以药材主产区定西市为例,陇西中药材加工园,占地43.33公顷,分文峰中药材加工区、首阳中药材加工区、首阳中药材种苗繁育区三个小区,完成总投资1.02亿元,年实现产值2.78亿元。入园企业达到24户,重点进行中药材种苗繁育、初加工、中药材饮片及保健品的规范化深加工与开发等项目建设。
1.32006-2008年中药材市场销售情况
甘肃中药材市场主要分布在药材主产区,大部分为季节性产区交易市场。现有较大中药材交易市场17个,季节易市场15个,其中以定西、陇南交易市场居多。据统计,定西市有各种交易市场127处,近三年平均年交易量约18万吨,交易额约19亿元;陇南市有各种中药材交易市场34处,近三年交易量约3.3万吨,交易额约2亿元。甘肃大型的中药材市场主要有国家定点的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文峰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和首阳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其中陇西文峰、首阳市场为省内最大的药材产区集散地市场,占地面积分别约为300亩和200亩,首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党参、黄(红)芪、独活、黄芩等产地交易市场,文峰药市的家种柴胡、大黄、甘草、板蓝根等品种和西北地产药材集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比例,外地药材的集散量超过总量的80%,年集散各类中药材600多个品种,近三年交易量已达17万吨,成交额约达7亿元。药材销售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陇西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的份额已达到20%以上。这些市场构成了甘肃药材市场的基本骨架,形成了药材交易流通的主体。
1.4 2006-2008年中药材仓储物流情况
甘肃天气干燥,气温适宜,适合大宗中药材的仓储保管,素有“天然仓库”之称,吸引全国各地客商纷纷将药材储藏在甘肃陇西,不仅出现“南药北储”,甚至近年来已有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的进口药材大量进入,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目前陇西县现有仓储企业23家,仓储容积70万立方米,仓储能力5万吨,已有千金药业、广药集团、中国药材公司等众多企业在陇西建立的仓储中转基地,每年都有大型制药企业和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药材经销商储存各类药材5万多吨,中药材仓储逐步成为新的产业优势,也使陇西逐步发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现货期货市场。有中药材货运信息中介组织36个,从业人员300多人,加盟车辆600多台,年输转能力20万吨,发展运输专线30多条,运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
1.5 中药材品牌形成状况
自2001年以来,甘肃省品牌逐渐形成。药材大县岷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渭源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岷县当归及其制品”、“陇西白条党参及其制品”、“陇西黄芪及其制品”等通过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识认证;“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在国家商标总局成功注册证明商标,申报注册了“陇原牌”黄芪、“效灵牌”药膳、“星月牌”和“利贞牌”保健品等产品商标10多个。目前,陇西的黄芪、党参、柴胡、甘草、板蓝根、大黄、黄芩、款冬花、独活、防风、牛蒡子等产品享誉全国,成为各大制药厂商及专业市场的首选原料。
2.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2.1 发展趋势分析
甘肃省的中药工业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许多市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中药材。全省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品种逐年增加,种植技术日益成熟,种植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极大地带动了中药材加工业、营销业、运输业、信息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就业的压力。如:甘肃省陇西县200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仅药材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680元,约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5%。近年来,省政府提出“把甘肃省建设成为生物制药和中药材现代化加工基地”的战略目标, 并已出台《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为甘肃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中药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从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发展情况来看,作为地方特色经济的中药材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2.2 发展前景分析
由于人们对健康理念的转变,绿色生态保健品和药品已成为人们的首选,全世界约有80%以上的人口应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①。目前,国际市场中药材年贸易额已达150亿美元,加上药用植物及其制品、保健品、化妆品、香料等,世界中草药的年销售额在300亿美元以上②;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07年中国中药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额达到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出口额为1.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药材及其饮片累计出口4.8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总值的40.7%。我国加入WTO后,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对化学药品研究生产有较大的冲击,传统中药却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科技部等八部委2002年制定颁布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了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把中药材标准化基地、中药产品创新、优势产业培育、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列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点。甘肃省丰富的地产中药材质优量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化发展的机遇和潜力空前。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和科研有一定的基础,又有国内规模较大、辐射较广的两大中药材市场,地产白条党参、独条黄芪等地道中药材以较低的成本、天然的品质,对国内主要药材消费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三九医药、千金药业、汇仁制药、东阿阿胶、广中一、同仁堂、武汉健民等国内知名企业都在我省采购原料,已建立或准备建立原料药材供应基地,并开展中药前期产品加工生产。陇兴生物、甘肃伊真堂、陇西精萃、甘肃效灵等企业也开始进入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和保健品、中成药生产领域。由此可以看出中药材国内外市场前景可观。
2.3 竞争优势分析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区位、人才等九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条件和能力。(1)区位优势。甘肃省位居全国地理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区域,陇海铁路和316国道纵贯东西,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是进入西北腹地的重要门户和西北地产中药材的主要输出通道。(2)资源优势。省内有中药材品种有400多种,大面积种植的就有黄(红)芪、柴胡、板蓝根、当归、大黄、黄芩、款冬花、甘草、防风、银柴胡、桔梗、秦艽、生地等350种,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3)人才优势。长期的产业发展和经营实践,培育了一大批中药材生产、加工、营销、科研人才,为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4)市场优势。以兰州黄河市场、陇西文峰、 首阳等药材集散交易市场为龙头,已形成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加工、集散交易、信息、价格形成中心,对全国中药材市场供需发挥着重要作用。(5)仓储优势。甘肃多数县属干旱半干旱气候,空气湿度小、光照充足、通风良好、适宜中药材贮存保管,仓储设施齐备。(6)文化优势。甘肃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中药材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淀了厚重的产业文化和科技文化氛围,“李耳炼丹”、“封衡济世”的传奇积淀和“药王山”、“药圣村”的传说,为“千年药乡”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和丰富的潜力;(9)信息优势。近年来,甘肃陇西相继开通了“西部药都•网上陇西”政府网站和 “惠森药业”、“中药材天地网”、“西北中药物流”、“陇西堂药业”等中药材专业网站13家,与各大药市、产地和制药企业连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网上购销,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甘肃中药材产业具备了良好的历史、现实基础和人文、自然条件,特别是得天独厚的产地优势和雄踞西北的市场优势,将促进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甘肃的药材产量和集散量,在全国中药经济的大格局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药材主产区定西市为例,定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美誉,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目前已查明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有300多种,大田种植的已有100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6.67万公顷左右,2007年种植面积达6.43万公顷,约占全国的10%,药材总产量达到15.22万吨,其中“岷归”产量占到全国的70%,党参产量占到全国的40%,当归、党参、柴胡、红黄芪等大宗产品产量占全国市场的2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定西市的中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已超过20%,中药材已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中药材作为一项传统产业,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项目支撑和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链条十分薄弱,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在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支撑全省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3.1 药材种植方面
(1)新品种选育工作滞后。由于中药材的育种工作长期未能纳入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计划,所以药材的新品种选育工作严重滞后。很少有专人从事品种选育工作;一些专家多年研究选育出的中药材新品种,由于项目经费紧缺,不能迅速推广,栽培面积较小,未能在生产中有效发挥增产增收作用。(2)品种混杂退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传统栽培区,缺乏专门的药材种子生产机构,品种系统选择、提纯复壮工作不到位;中药材种苗产地不明,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产区多数药农采用自已繁育的种子或种苗开展生产,难免造成品种混杂退化。有些在生产中使用的品种也不科学规范,以党参为例,文县、舟曲县所产为党参之佳品“纹党”,徽县、两当县所产的“西潞党”,岷县所产的“南山党”,临潭县所产的“河党”,渭源县所产的“西党”、陇西所产的“白条党”,地方品种繁多,缺乏科学界定,产区药农种植混乱。(3)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开发滞后,珍贵稀有品种濒临危机,供求矛盾加剧。由于项目少,资金短缺,科技力量薄弱,一些珍贵稀有野生药材资源的人工栽培驯化和开发利用工作滞后。这些产区大多人烟稀少,位置偏远,在难以实施有效保护的情况下,采挖野生药材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导致一些野生药材,如河西的甘草、肉苁蓉、麻黄草、锁阳,甘南的秦艽、虫草、羌活和陇南的杜仲、刺五加、厚朴等资源濒临枯竭,很难再见到大面积的分布,市场供求矛盾加剧,严重限制了我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药材品质不够稳定。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品质优劣直接影响其药理药效和人体健康。药材品质不仅取决于其外观质地,更关键的是其内在的有效成分含量。近年来,有些产区药农为了获得药材高产,滥用化肥农药或不适当的栽培方法,虽然产量提高了,但品质却下降了。或者为了追求市场价格,达不到必须的生理年龄提前采挖,虽获得了一时的较好收益,但有效成分积累不够,品质达不到要求。(5)生产基地化建设滞后。我省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形式以千家万户的药农自发进行生产为主,药农主要根据当年市场行情安排来年生产,千家万户式的生产对药材的集约化生产有不利影响,也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家施行GAP(Good AquaculturePractices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良好农业规范”)后,虽然有省内外少数骨干企业在重点产区建立原料基地,但仍处于尝试阶段,尚未大面积推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在道地药材产区建设基地带动农户的工作有待于深化。
3.2 药材加工方面
(1)缺乏宏观规划,基础条件薄弱。由于以往长期在产业政策上重视不够,中药材行业管理渠道不畅,缺少一个连续的比较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宏观发展规划。与粮食、水果、蔬菜等作物相比,缺乏有关大型综合性项目的带动,资金投入比较少,导致中药材在规范化生产基地、市场基础设施、商品物业流通、信息网络服务,产后贮藏运销和产品包装加工等方面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2)技术装备落后,初加工能力较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加工层次低。产区中药材初加工主要包括净选、清洗、分级、撞皮、晾晒、熏制、烘烤、炙炒、切片、粉碎、塑包、装箱等。其中,分级、净选、撞皮、熏制、烘烤和清洗以手工操作为主;切片、炙炒、粉碎、塑包以半机械化操作为主,但自动化程度还很低,真空包装也很少。目前基本没有脱水和防蛀处理设备。原料药材外包装仍然有相当大部分采用麻袋包装,只有饮片采用纸箱或纸盒包装。在产后原料精选、分级提纯、浸膏提取等加工方面技术还相对落后。(3)企业规模较小,深加工比例较低。中药材产后初加工量较小,绝大多数地方仍以出售原料药材为主,加工增值严重滞后,极大地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产区农民增收。中药工业也比较薄弱,医药工业对药材加工比例很低。中草药工业及药材初加工业产值很小,基本与甘肃省中东部地区中药材产值水平相当。除佛慈制药厂、奇正集团产值达亿元以上外,其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3.3 药材销售方面
(1)缺乏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物流体系建设。药材市场和流通体系的功能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没有建成全国认可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经营受政策、监管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效益不显著,整个市场仍然处在原始加工和原材料输出的低价值流通水平上,仅仅是外地企业和市场的原料基地和集散地,没有形成市场优势。(2)缺乏价格调控机制建设。由于本地市场中药材经营者实力不强,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大,又缺乏强有力的价格调控机制,在全国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很难置身其外,在药材经营上还没有形成大的企业集团,大部分为个体贩运,缺乏组织管理,在经营中各自为政,涨价时抢收抢购,掉价时压级压价,使药材价格长期停留在“涨三年、掉三年、不涨不掉又三年”的原始经营水平,经营效益难以保证,对药农和基地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特别是2008年大宗药材价格整体大幅度下滑,直接影响到药材种植和加工的积极性。(3)行业协会作用不强。缺乏产业化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导致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不能带动相关产业及上下游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发展,不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对财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
3.4 药材生产技术与研发方面
(1)科研项目较少,生产技术落后。国家和省上对甘肃中药材生产方面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栽培示范等方面立项投资比较少,所以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良种生产繁育体系建设、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新品种选育和引种推广、野生资源人工栽培驯化、新产品研究开发、科技成果交流等工作还相当落后。除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品种有过一些一般性研究外,大多数药材栽培仍处于经验性栽培阶段,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生产中推广应用。(2)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甘肃缺乏专门从事中药材栽培、育种、资源保护利用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机构。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此类专门人才也比较少,或力量分散,技术装备不够先进,科研力量较为薄弱,产学研缺乏有效地结合。中药材加工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短缺,科研开发能力不强,企业基本没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和品牌。(3)药农科技意识不强。甘肃药农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比较低,学习采用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的意识不够强,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调动和提高,凭经验种植、粗放管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部分种植、加工、经营人员仍然沿袭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对国家宏观政策和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了解、掌握还比较少,难以应对新形势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
3.5 产业投入方面
(1)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性资金基本没有,缺乏有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开发项目支撑,中药材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主要以民间资本为主,力度不大,实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2)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主要向洋芋、蔬菜、畜牧等产业倾斜,中药材项目申报环节复杂,立项难度相对较大,争取落实困难。(3)少量争取到的国家产业化资金主要投向品种引进、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产业带动作用较大的市场、加工、检测等基础设施等项目投入不够。(4)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宽松,大部分金融机构把中药材列为高风险行业,在贷款审批中从严管理,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难以扩大再生产。
3.6 市场管理方面
药材管理的机构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市场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牵扯管理部门过多,缺乏对口管理部门,影响行政管理效率。如:质检、药监相互扯皮,管理出现混乱状态。
4.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机制,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甘肃省应把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全省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呈饱和态势,不宜再度扩大种植面积,应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药材品质,建立优质中药材育苗、种植基地,使药材种植由自然状态向基地化、产业化转化;使药材加工由小规模产品单一向集团化系列品牌提升,由自由式粗加工向规模化精加工发展,使药材市场建设由小市场向信息化现代化的专业市场迈进;通过资源优势和行业规范化、标准化体系(中药质量、农业、卫生、剂型、国家、出口)的建立,抢占行业市场制高点和价格形成权;采取农民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以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相关权益不受侵害。
4.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协调机制
建立中药产业开发领导的协调机构或组织,帮助、指导、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产业发展涉及药品监督、科技、卫生、工商、税务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和产、学、研各方面,甘肃省需要建立一个由省委领导、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层次高、协调能力强、决策力度大的中药产业开发领导协调机构或组织,以全面部署和整体协调中药产业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起到帮助、指导、促进的作用,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2 明确发展战略、制定产业规划
确立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全方位的整体发展战略,制订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规划,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拉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尽量避免原始的自由式发展模式和急功近利的开发方式。否则,不但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农民的利益也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还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巨大浪费。政府应着眼甘肃省的长远发展,制定扶持中药产业发展全方位的整体战略,合理规划中药产业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
4.3 利用品牌优势,打造经济圈层
过去甘肃通过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甘肃中药材走向全国甚至国外奠定了根基。当前需要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为更充分地发挥品牌效应,需要突破传统的封闭式经济发展模式,确定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主的跨行政区域空间的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整合药产区的药材资源,打造品牌、打好品牌战。如:利用岷县“中国当归之乡”的美誉及“当归及其制品”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认证的优势,把岷县、宕昌等自然条件和资源相近的区域进行经济圈划分整合,凸显品牌优势,共同打造“岷当经济圈”。“陇西白条党参及其制品”、“陇西黄芪及其制品”也都通过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识认证,经过调研论证提出把药材大县岷县的“中国当归之乡”,陇西县的“中国黄芪之乡”,渭源县的“中国党参之乡”,以及药膳、保健品等产品商标优势,打造成包括定西、甘南和陇南及相关县域在内的,包括种植、育种、加工、仓储、销售等的体现地方特色的品牌经济圈层。
4.4 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特色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地资本,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产业项目投资的优惠政策。政府应该有一笔数量可观的重点扶持资金,资助和扶植中药材基地化种植、特色性生产和规模化市场建设等项目;扶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技术指导培训和农民土专家培训;扶持种植示范点和示范户。
(1)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实施中药材产业化的投入,采取良种补贴、以奖代补等措施,重点解决中药材GAP的研究实施。
(2)在规模化、基地化建设中采取农民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由传统农作方式向新型农民的转换――产业农民。(3)从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上入手,集中精力抓好标准化种植、中药材贸易、中药材饮片生产,壮大以中药饮片生产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业,带动中药材市场经营上规模。(4)
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重点抓好汇集西北地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建设符合GSP规范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中心,切实把陇西建成西北最大、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加、销和信息服务中心。(5)加强基地化种植、特色性生产和规模化市场建设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传统药材种植区,药材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具体提出:陇西县――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仓储业;渭源县――“能人”经济引领中药材产业发展;岷县――打造“岷归”品牌,振兴中药产业;宕昌县――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建立中药材育种之乡的政策建议。
5.5 发挥政府职能,健全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健全产业链条的有效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做好宣传发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降低门槛,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中药材科研、种植、加工和经营。第三,不断加强对中药产业的监管和服务,减少中间环节,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第四,通过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对全省医药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利用,集中优势,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第五、参与建立国家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健全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执法监督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和中药行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专业化市场的建设,发挥资源、仓储、物流优势,抢占行业制高点和价格形成权,改变市场被动,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局面。第六、采取长期聘请、成果投入、联合攻关等方式,借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科技力量,提高中药材产业的开发层次与水平。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领导班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务,以开发研制新中成药、中间体提取、保健品、化妆品、滋补品等系列产品为主攻方向,进行科技攻关,促进中药材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提高其附加值和商品竞争力,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4.6 构建技术信息网络,促进市场信息建设
扶持发展当地技术信息服务网,抓好中药信息市场建设是现代标准化市场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要素,市场规模越大,专业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信息化有利于拓宽市场范围,增加交易信息,促进专业分工的发展,这是甘肃省中药材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路径。但是,许多中药材种植户和交易商目前还不具备实现信息化交易的条件,政府应该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引导药农走信息化经营的道路。陇西堂和香港的惠记集团形成由惠记集团提供市场信息和资金,由陇西堂组织货源的收购和运输的市场合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注 释:
① 吴正治.加快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3).
②杨世林.国际市场活跃,促进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J].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药材;种植;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4-8421(2013)03—300—01
由于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和深入、全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农民对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增高,加上合理的种植中药材确实比传统的粮食种植更能产生经济效益,所以,中药材种植的人员也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但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为能较大的提高种植药材的经济效益,必须根据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各自掌握的市场信息与种植技术以及各种药材的种植技术要求高低,合理的选择好品种和种子的质量至关重要。
1 品种选择
1.1 着眼市场,慎选品种根据市场价位及需求决定品种的选择,对药农的生产效益有决定性的意义。一是多方咨询比较,并请求行内人士进行鉴别。二是到当地药材公司、周边药材市场以及长期从事中药材种植的有经验的种植者请教,选择价位好、销量大及品种信誉度高的商家进行购种。
1.2 因地制宜。客观选种任何一种植物都具有自己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如土壤的酸碱性、气温的高低、水份的干湿度、光照的强弱长短等。因此,在根据市场价位与销量及技术要求等方面预选一系列品种后,再根据本地区的小气候环境,选择1~2个最适宜本地区条件生长品种种植。
1.3 据种子的特征与发芽率选种
中药材种子的最大发芽率与种子的自身特性、种子的成熟程度、新陈优劣、人工处理的方法等有着密切关系。如一些种外面有一层很厚的硬壳和蜡质,必须要人工进行脱壳处理,才会发芽;一些种子在常温下有效的发芽时间是5—10月,超出这个时间芽率非常低甚至可能不发芽;一些种子采收时的成熟度对芽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太嫩不成熟或太老过于成熟芽率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1.4 根据种子质量选种
鉴别种子的质量好坏主要从外观形态、内在情况、纯度、芽率、发芽势和是否带病几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观察比较决定。
1.5 适时选择品种
中药材生产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前提,根据各阶段对各品种需求和市场价位规律,适时选择品种进行合理的生产才能效益最大化。
2 种管结合
在重视中药材种植中的生产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同时,更要特别注意药材本身的绿色安全无公害,确保达到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1 科学施施,聚财守道要确保生产高效绿色优质无公害的安全地道中药材,长期高信誉的生产销售,必须把好施肥关,达到科学施肥提高生产又不违背道德。一般多采用多施用农家肥适当配合施用化学肥料,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适当搭配。绝不能长期大量的用传统的方式施用化学肥料,只有采取农家肥与化学肥料科学合理的搭配应用,才能长期不断的提高土壤的肥力、才能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才不会使化学肥料对土壤带来副作用、才不会使中药材在土壤中吸收到超量的有害重金属。
2.2 防治病害,必重根本在中药材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最根本的宗旨可以说是提高产品的质量。若还盲目的只为提高产品的产量不考虑质量这个根本宗旨,胡乱使用农药导致农药高残留,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安全隐患,可谓得不偿失,后果严重、影响巨大。目前我国的中药材里的农药残留量超标是影响中药生产销售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必谨记不忘提高产品质量这个根本,笔者建议如下:
2.2.1 农业防治为根本。合理轮作与科学问作套种相结合破坏病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条件,另外加上冬耕晒垡、调节播种期和播前晒种等综合处理从根本上减少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2.2.2 生物防治为突破。培育和保护有益的生物群让其消灭有害的生物群体,达到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菌的目的。
2.2.3 药剂防治为辅。过去很长一断时间对病害的防治都是以药物防治为主,既耗资耗力,很大程度上还易出现高残留农药的中药材,因此必须改变思想更新观念要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断其生长繁殖的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卡十绝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才是关键,只能适当的辅予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上的总体思路是必须要掌握病类、知晓规律、拟定方案,科学合理的安排用药时间及方式。用药原则是以选择性强、疗效高、低毒低残的药物为首选…总之,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总方针。在病虫害的防治中,能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就不用药物防治,可少用药物防治的就不多用,必须要药物防治的一定要认真分析科学选择。
篇6
1康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335hm2左右,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5%,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50%,比1985年933.80hm2增长了3倍多,其中景古镇种植当归366.85hm2,鸣鹿种植柴胡320.16hm2,虎关种植秦艽233.45hm2,全县年产各类中药材459万kg,总产值达1亿元。
1.2栽培品种日益丰富我县自古以种植当归、党参主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市场紧俏的柴胡、黄芪、黄芩、防风、冬花等品种也在全县范围内栽培种植,并且部分农技人员和群众对秦艽、姜活、天麻、猪苓等野生中药材进行人工驯化繁育,使我县地产中药材达到20多个品种,基本形成了山区栽当归、川区种柴胡、旱区育党参的品种繁育体系。
1.3地域分布非常明显由于我县气候多样和地形复杂,当归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海拔2100~2400m之间,年平均气温6℃,年降雨量550~630mm,无霜期130d的莲麓、景古、五户、草滩、八松等乡镇。柴胡主要分布在上湾、鸣鹿、苏集等浅山川旱区,冬花、防风主要分布在胭脂、附城、康丰低海拔的川水区,秦艽、党参主要分布在流川、虎关等北部干旱区;由于二阴地区雨量充沛,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有机质丰富,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湿润,适宜种植中药材。种植的中药材产品品质佳、药用价值高、商品性好,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发展中药材生产潜力很大。尽快提高中药材产量、品质和效益,对于增加二阴地区农民群众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4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自然优势和传统优势,把中药材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积极争取了中药材产业扶持项目,并通过招商引资建立起投资6000万元的义顺莲花山药业公司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扶持起景古中药材种植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1467.40hm2,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县的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义顺莲花山药业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药材加工、肥料研发为一体的重点龙头企业,研发生产的当归醋以其保健和血等功效,深受市场欢迎,有效的推动了我县产业化经营步伐。
1.5市场体系日趋健全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中药材交易市场为中心,以苏集、景古等5个农贸集市为辐射的中药材市场体系,县内长年从事中药材及其产品贩运的营销专业户达到300多户。年交易中药材5多万t、各种地产中药材远销陇西、会川、安徽亳州、河南禹州、广西玉林等地,部分贩运户在临洮、兰州等城市开设中药材批发店20多家,形成了贩运、选装、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营销网络。
1.6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全县初步建立起以县农技推广站为骨干,乡镇农技站为主体,农民技术员为补充的中药材栽培技术服务体系,农技人员着力开展中药材丰产栽培、规范化种植等课题研究,在综合应用深耕改土、培肥地力、配方施肥、适期栽植、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基础上,将地膜栽培技术应用于当归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试验示范数据统计,1995年开始推广地膜当归栽培技术,全县推广面积10hm2,平均667m2产鲜当归826kg,较常规种植667m2增产63kg,其中一等当归占7.50%,二等当归占21.40%,三等当归占39.10%,较常规种植的一等当归增加1.50%,二等当归增加5.30%,三等当归增加12.70%;到1998年全县推广地膜当归达2734.70hm2,平均667m2产鲜当归986kg,其中一等当归占17.40%,二等当归占36.80%,三等当归占33.20%;1999年将膜侧栽植技术应用于当归生产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预期的增产增值的效果。由于其亩投资相对较小,便于管理,而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到2010年全县推广当归膜侧种植2167.75hm2,平均667m2产鲜当归928kg,其中一等当归占29.10%,二等当归占38.40%,三等当归占17.90%,较地膜栽培的一等当归增加2~3个百分点;二等当归增加5~9个百分点;三等当归增加3~4个百分点。综上所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将膜侧这一新技术应用于当归生产,改善了土壤环境和田间小气候,其作用是:生产前期,增温保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了天然降雨利用率,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了水肥利用率;生长后期调节地温,防止了大雨后造成的田间积水现象,保持了土壤疏松,使水肥气热得到了充分利用,从而促进了当归的生长和效益的不断增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至今停留在龙头企业铺摊子搞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又松散,贩运大户加工产品档次低、诚信经营意识弱,产业基地基础条件差的发展水平上,没有形成大规模、大产业;中药材专业市场发育滞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市场秩序混乱,以次充好、恶意竞争、使我县的大产业没有大效益。这些问题存在,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业向广度、深度开发的进程。急需整合各类项目,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产业链条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2.2良种繁育工作滞后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我县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尤其是当归种植面积达到2668hm2左右,但种苗繁育产业发展滞后,全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好的种苗繁育基地,种苗主要依靠外调,这无形中增加了种植户的生产成本,制约了我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步伐。
2.3加工企业销路不够畅通虽然我县的中药材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企业的销售网络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部分的中药材产品还是以原料的形式外销,没有充分发挥中药材加工的效益。
2.4群众经营模式单一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加之产业协会的规范化生产、产地产品认证、信息服务等工作尚未开展,大多数群众只是跟着市场价格乱跑,行情好时一哄而上,造成滞销降价,大面积带来小效益,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部分种植户缺乏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缺乏科技知识,种植的药材达不到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的标准,订单生产意愿不对接,产供销严重脱节。
2.5中药材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我县中药材主要以当归为主,柴胡、秦艽、冬花、防风等品种因生产管理难度大、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全县面积不断萎缩,恰恰与国内外流感疾病市场需求量不对接,导致全县中药材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弱。
3今后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3.1坚持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路子,在产业化经营上求突破
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路子,扶持龙头企业,建好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参与,农技部门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指导种植户按照龙头企业的加工标准开展规范化栽培,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可靠的原料,由龙头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树立品牌意识,搞好产品加工销售,逐渐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实现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要围绕提高中药材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地域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紧缺药材,积极发展质量上乘的野生驯化药材,稳定发展当家地产当归药材,南部景古、五户、草滩等地方,重点发展膜侧当归,打造优质无公害当归基地;西南部的上湾、鸣鹿重点发展柴胡、冬花等市场需求大的大宗药材基地,虎关、流川、白王等地发展党参育苗、秦艽栽培示范基地。
3.2坚持抓项目带动不放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求突破
要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项目支撑,吸引民间资金,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民营企业股份制经营等多种投融资渠道,引进资金筹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企业,建立规范化生产基地,培育中药材种植重点村。力争使产业区群众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中药材产业,使中药材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财政贴息、扶贫资金要向加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辐射带动贫困户多的龙头企业倾斜;农业财政项目要向制度健全、运作规范、有发展性的专业合作组织配套,急速扩大全县中药材生产规模,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尽快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的大产业格局。
3.3坚持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提高服务水平上求突破
我们要整合农技推广资源,对部分辐射带动力弱的乡站撤并,筹措资金改造大集大镇的中心区域站,调整充实技术服务力量,补充必要的土壤速测设备,完善农药化肥监管工作,确保中药材基地生产区域无污染、推广生物综合措施,着力打造3335hm2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并建议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网络,配套相应的技术设备,更好的为指导中药材生产和农户服务。高寒二阴地区采用膜侧栽植以后,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均衡增产增效水平的提高还比较缓慢。如何提高当归特一等归出成率,如何大幅度提高当归的品质和效益,以及当归系列加工等,是高寒二阴地区当归膜侧栽培的新课题,建议在调查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模式化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以解决大面积当归栽植的均衡增产增效问题。同时加大对中药材种植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在相关村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点,不断提高中药材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
篇7
我单位受贵局的委托,就适合我县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于元月十一日至十八日分别深入到xxxx药业集团,xx市xx县中药材生产基地,xx省xx市xx县xx药业发展有限公司,xx县xx乡xx村中药材种植示范村进行现场观摩,现就考察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xx考察情况
xxxx区的xx.xx.xx.xx.xx等地属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质地良好.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且民间素有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和经验,xxxx药业有限公司就建在xx市区,该公司集科研加工和制药为一体的大型企业,研制各类中成药销往全国及世界各地,根据这一情况,我单位考察组成员于元月十一日至十四日分别深入该公司就药材发展的前景和销路问题与王总经理进行了座谈,该公司重点是建立药材生产基地,以制药企业为龙头,采取订单农业,各级政府搞好协调,行业协会搞好技术服务,药材价格受市场调控,公司采用最低保护价收购,该公司目前又与xx县合作建立xx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30.27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年生产中药饮片2万吨,中药材提取物两千吨,年工业总产值6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20万亩,他们的宗旨是要建成全国一流西北最大的制药企业,就目前xx地区种植面积还远远满足不了该公司的生产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又深入到xx县中药材产业办公室和张守宗研究员就我县气候.土壤.降雨量及适合我县种植的中药材进行了详细座谈。张守宗研究员是多年从事野生中药材训化研究的专家,他先后出版了中药材栽培技术和规范化栽培与加工技术等专著,他认为:就我县气候.土壤及降雨量最适合种植的首推品种是:黄芪.黄芩.板蓝根.秦艽.甘草.银柴胡,因为以上品种可在阴湿,半湿润环境中生长,可育苗种植,也可进行大田直播,适应性较强,只要出苗,可耐干旱,尤其秦艽即可林草混种,也可单独种植。张守宗研究员还领我们现场参观了陈薪乡石具村石具山退耕地上沙棘,紫花苜蓿,秦艽混种示范基地。他认为:以上品种目前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比较稳定,它不但有药用价值,而且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基层,尤其秦艽,全国年需求量150万公斤,而全国年产量仅有三分之一,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二.xx考察情况
xx省xx市xx县全县有17个乡镇,215个村,129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42万人,流动人口30万人,耕地面积122万多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6万多亩,该县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降水量432mm,无霜期130天到150天左右,该县种植中药材有200多年历史,有200多个品种,群众经济来源主要是以粮食作物和中药材为主,元月15日至17日我单位考察组一行和xx县种子管理站取得联系,在郭菊梅站长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深入到xxxx药业发展有限公司;xxxx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于2003年元月,是一家以中药产业化发展为主线,将中药材种植.经营储备.中药饮片批发.中药材基地建设.中药材种籽种苗.物流配送.信息咨询融为一体的现代化药业公司。在洪建雄副总经理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药材加工及储备情况,并向我们介绍了中药材发展前景,市场的需求及适合我县种植的品种,洪经理认为:吴起和xx气候土壤条件相近,黄芩可大面积种植,板蓝根.黄芪.甘草.柴胡可少量示范种植,待试种成功后可大面积推广,并承诺,他们可以提供优质药材种子,药材可以按市场价回收到他们公司,随后我们又参观了xx乡xx村药材种植基地,和药农面对面交谈,了解药材价格.行情,药农认为,种植药材受市场调控,如果市场行情好,就有好收益,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就会赔钱。种好是药,种不好就是柴。
三.xx.xx两地中药材发展的主要经验。
两地医药产业发展之所以能够并驾齐驱领跑全省医药产业,主要源于两地政府高度重视医药产业,加大政策扶持,产业引导力度,倾力提供高效服务,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概括两地医药产业发展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经验之一:以战略思维谋划产业发展,高起点定位产业,大手笔规划产业,xx县以xx药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产销一条龙,药农种植品种由药业公司确定,保障药农利益;xx县以xx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型公司为依托,种植品种多,而几家大型公司和全国各地制药厂都有供销关系,确保了药农种植各个品种都有销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经验之二:以创新精神改革体制机制,股份制注入强劲动力,多元投资积聚巨大能量,政府搞好协调,给与一定的资金扶持,把中药材发展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从品种的选育,管理和技术指导给与全方位的服务,两地专门成立药材产业办公室,负责抓好药农的种植技术培训,招商引资,药材销售等一系列服务,使当地一大批医药企业迅速崛起,形成密集的企业集群,推动医药产业增长态势。
经验之三:以“重点项目”推动自主创新,打造公共平台基地,完善科研服务体系,两地着眼于增强医药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创业主导者”作用,xx县与xx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投资三亿多元,占地130.27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的xx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带动种植中药材20万亩,药农年种植药材收入3亿多元,两地共同特点是通过中药材的发展,既给农民增加收入又给当地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经验之四:以优质高效服务扶持产业发展,定政策“放水养鱼”,办教育:招财引智,打造最佳发展环境,xx县定期通过电视.广播举办培训班等形势给药农讲解种植药材技术,药材市场信息,确保了药农利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有力保障。
四:我县中药材发展几点建议
我县历来都是天然药材生长区,据史料记载,在我县境内生长着150多种中药材,其中有几十种都是名贵中药材,但是由于多年来群众把药材作为家庭重要经济来源,乱采乱挖导致药材生长环境破坏,大部分药材几乎绝种,退耕还林后要抓好群众的后续产业,药材是首选项目,而我县气候.土质又和xx.xx相近,药材又是粗放型经营,既可草药混种又可大田种植,既可育苗种植又可大田直播,如果我县要把中药材产业当作一项主导产业来抓,首先要抓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坚持生态适宜的具有发展优势的药材,突出特色和重点,抓住1-2个品种,持之以恒地持续不断地抓下去,抓出效益与品牌,根据专家推荐,黄芩可大面积种植,秦艽可药草混种,黄芪,板蓝根.银柴胡.甘草可小面积试种。
二是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抓好此项工作,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必须大力支持,要成立专门机构主抓此项工作,从药材的种植,种苗的调运.技术服务,市场调研,销售形成一条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退耕还林后的后续产业。
三是发展中药材产业首先是技术,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就是好技术,要形成一定的气候,既要注重种植技术的研究,又要解决好中药材深加工问题,要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样中药材的发展才有生命力。
四是中药材发展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发展规模要与药材质量,效益挂钩,单项药材必须做优做强,才能做大药材产业,要将制药企业与药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改变观念,努力造就一种合作关系,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多赢的目的。
五.适合我县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简介
1.黄芩为唇形科草本植物,株高20-60厘米,主根粗状呈圆锥形,适应性强,喜阳光,耐寒,能在田间越冬,耐旱,怕积水,适合在肥沃的沙质土壤种植,生育期两年,每亩需要种子4-5公斤,亩产量300-350公斤,目前市场价每公斤5-6元。
2.秦艽为胆龙科草本植物,株高20-60厘米,主根粗大呈圆锥状,喜湿润凉爽气候,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或沙壤土中栽培,生育期三年,亩需种子2公斤,亩产量150-200公斤,目前市场价每公斤45-55元。
3.柴胡为伞形科草本植物,株高50-80厘米,地下根多分枝,呈圆锥状,喜温暖湿润气候,出苗期间需地表湿润和遮荫,耐寒怕积水,疏松肥沃的土地上生长良好,不宜在盐碱地种植,生育期2-3年,亩需种子2.5公斤,亩产量80-100公斤,目前市场价格每公斤15元左右。
4.板蓝根为十字花草本植物,株高50-150厘米,根直而长,呈圆柱形,适应性强,喜温暖环境,一般土壤都能种植,不耐涝喜阳光,生育期两年,亩需种子3公斤,亩产量500公斤,目前市场价每公斤6-7元。
篇8
关键词 农业优势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广西贵港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27-01
优质谷类、蔬菜、中药材、桑蚕、水果、食用菌等是贵港市农业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探索加快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调查了解贵港市当前的农业优势产业现状,进一步探索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笔者针对调查的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探讨贵港市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对策。
1 贵港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优势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
近年来,贵港市重点发展优质谷、蔬菜、中药材、桑蚕、水果、食用菌、糖蔗、木薯、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取得了较大进展。2011年全市优质稻、蔬菜、食用菌、桑蚕、蔬菜、中药材、糖蔗、水果、木薯、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面积达到401 533 hm2,比2010年增加4 200 hm2,实现产值77.95亿元,比2010年增长12.1%,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81.6%。其中优质谷、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优势产业规模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前茅。2011年全市优质稻播种面积193 333 hm2,总产量达122.67万t、产值达36.80亿元,产值比2010年增长11.5%;中药材(主要品种有山药、穿心莲、泽泻、葛根等)种植面积达7 466.67 hm2,产值达4.25亿元,产值比2010年增长10.5%。食用菌面积达935万m2,产量达7.82万t,产值达5.78亿元,产值比2010年增长8.5%。桑园面积达11 133 hm2,产值达6.05亿元,比2010年增长11.5%。蔬菜、糖蔗、水果、木薯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产区,种植效益较好。优质谷平均产量为6 000~6 750 kg/hm2,产值为1.80万~2.25万元/hm2,比一般稻谷高15%~30%;中药材一般产值为4.5万~6.0万元/hm2,纯收入3.00万~3.75万元/hm2;食用菌8~10 kg/m2,产值达40~50元/m2,纯收入30~35元/m2。种桑养蚕收入6.0万~7.5万元/hm2,纯收入3.75万~4.50万元/hm2,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贵港市优质粮食、中药材、食用菌、桑蚕等优势产业多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奖励。
1.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牌档次有所提高
优势产业由糖蔗、优质稻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到中药材、食用菌、桑蚕、茶叶等新兴优势产业。贵港市“桂花牌”白砂糖,桂平市荔枝、西山茶、“金利”大米、山药,平南县“石硖”龙眼、大玉余甘,覃塘区毛尖茶、莲藕、蘑菇,港北区蔬菜、优质米,港南区中药材等享誉区内外。目前,全市有无公害稻谷生产基地等10个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面积达124 293 hm2,有稻谷、茶叶、荔枝6种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全市有5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0 910 hm2,大米、茶叶饮料、茶叶等通过绿色食品产品认证,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1.3 企业和种植大户参与逐年增多
近年来,4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从事米业、糖纸、酒精、果品、药材加工等行业,年销售额达85.3亿元。逾750户种植大户参加优势农产品种植流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带动了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
贵港市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现代农业优势产业比重较小,虽然农业优势产业有较好的基础,但除了优质稻、中药材、食用菌外,与先进地区相比规模还较小,如全市5个县的桑园面积还没有广西宜州市(县级市)的桑园面积大,有些产业如糖蔗面积逐年减少等。
2.2 产品精深加工数量较少,附加值较低
虽然贵港市从事农业优势产业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比过去多,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规模还比较小,农产品精深加工数量不多,简单加工或粗加工的比重较大,附加值较低。
2.3 信息不灵,风险意识不强
个别地方还没有掌握市场和农业种植周期长的规律,价格高的时候盲目扩大种植,价格低的时候放弃种植,信息不灵,导致种植规模和价格波动较大,出现供需平衡,直接影响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种植户和加工流通企业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
要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1-2],应坚持在调整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发展订单生产,与基地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系,既保证了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又增强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和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
3.2 选好主导品种和种植区域
目前,优质稻、优质蔬菜、木薯、中药材、蚕桑、食用菌、甘蔗、茶叶仍是较适宜贵港市企业和大户种植开发的品种,主要表现在种植有基础、竞争力较强、效益较好,要重点发展加工型和外向型的品种,从而提高贵港市优势产业整体效益。
3.3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业优势产业[3-4],关键在于搞好加工业和流通企业。要利用各种方法培育、引导、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在金融土地、工商税收、企业技改等方面,对有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予以优惠和支持。积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搞技改上档次,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加工档次和附加值,开拓更大市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检测体系建设,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鼓励企业通过创新和技改,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名优品牌,增强竞争力,扩大企业知名度和效益。
3.4 加强信息服务,减少风险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受自然灾害如洪涝、低温冷害、霜冻等影响,导致产量较低,有时还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各有关部门要在抓好设施农业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的同时,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和经营品种,减少市场风险,确保产品销售顺畅。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开展销会、上互联网和发挥各种营销组织作用等多种形式,寻找订单,开拓市场,扩大销路。同时,要增强风险意识,从容应对市场变化,减少市场风险。
3.5 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
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针对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引进名、优、新品种和新技术,包括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李金叶.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孔祥智.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3(5):58-69.
篇9
[关键字] 中医药;质量追溯;中药质量追溯;追溯技术;中药材追溯
[收稿日期] 2013-05-23
[基金项目] 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项目[MYRG160(Y1-L2)-ICMS11-HH]
[通信作者] 蔡勇,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信息化、搜索引擎、电子物流,Tel: (0756)6126068,E-mail:
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用药安全、临床治疗效果,因此药品质量问题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目前中药质量现状却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担忧。从中药的产地生态环境,选种栽培与养殖管理过程,以及采收与炮制加工,包装运输与贮藏过程,直到最后的市场销售环节,都面临着一定的质量安全挑战。
1 背景
1.1 产地生态环境 尽管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常见名贵药材有38种,常用中药材和饮片的品种有769种[1]。但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药产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多数中药材的原料取自于栽培/养殖。但是鉴于许多药农的不规范种植,如农业污水灌溉、施用污泥和磷肥、采矿以及工业“三废”排放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地方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导致部分中药材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2]。
1.2 选培种植过程 中药材种植过程应做到“三分种、七分管”,在药材播种和采收地整个生长过程中,必须参考GAP规范进行作业。但是一些药农种植后缺乏管理,一些药农为追求更大的效益,过量施肥或者大量喷洒剧毒农药,致使农残超标,降低了中药材的质量[3]。
1.3 采收过程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与中药材的质量密切相关。不同的药用部位有着各自一定的成熟期,有效成分含量也不相同。但部分药农为了提前占据市场,采收时间过早,导致药材不成熟,药材质量下降[3]。
1.4 加工炮制过程 大部分采收的中药材除少数鲜用外,大部分需经过拣、洗、切、熏煮、干燥等加工炮制,才能达到药用要求。目前市场上充斥大量劣质药材,加工不规范,炮制加工的目的通常是增强药效,制约毒性,扩大其应用范围,但不规范的加工过程导致功效难求[3-5]。
1.5 储藏过程 中药材采收加工后,应及时进行包装、储藏。在此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者储藏环境出现问题将发生药材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等现象,从而导致药材变质、影响甚至失去疗效,严重甚至产生毒副作用[3-5]。2000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版GSP正式施行,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进行了区分对待,中药材储藏过程得到了有效改善。
1.6 物流环节 中药作为一种需要特殊管理的“绿色物流”类型,要求流通过程无污染,不变质。但由于目前物流技术落后,物流基础设施不尽人意,相关信息体系不健全,物流人才缺乏,经济投入不够等原因导致中药物流在包装、运输、仓储方面存在困难[5-7]。
1.7 市场销售 在中药销售过程中造假、掺假行为屡见不鲜,不法商贩为了谋取私利,往往在药材中掺加大量杂质或药厂已经提取过有效成分的废弃药材[8]。通过对中国“四大药都”之一亳州市中医药交易市场的调查表明,中药市场缺少信息管理,需求关系无法跟踪;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市场覆盖率不高;市场规范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且购销假劣药材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9-10]。
为保证中药的质量,保证中医药行业的赖以生存的优质药材资源,业界人士提出了建设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议,希望通过中药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的建立,能够实现中药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
2 质量追溯体系的概述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可追溯性的概念定义为“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者行为的历史和使用位置予以跟踪的能力” [11]。
国外最早的追溯记载源于13世纪英国国王对天鹅的追踪。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追溯体系[12],规定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并于2006年初开始实施《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突出强调了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和可追溯性[13-14]。美国2004年5月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纪录。近10年,英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等各国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各种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机制[14-17]。
在中国,追溯系统的引入行业与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一致,首先在畜禽产品领域内导入[18]。2002年农业部第13号令“动物免疫标示管理办法”规定:对猪、牛、羊必须佩戴免疫耳标并建立免疫档案管理制度[19]。2003年农业部组织开发设计了“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并在北京一些农场完成了系统的测试和完善工作[20]。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启动“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借鉴欧盟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相继推出了《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过程中电子标签应用指南》、《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应用方案》等规范和应用指南[21]。2004年,为了应对欧盟实施水产品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和《出境养殖水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管要求(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肉类制品跟踪与追溯应用指南》和《生鲜产品跟踪与追溯应用指南》。2006年颁布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2007年3月15日,中国首个采用全球通用标识系统的可追溯体系在北京市家乐福双井店正式试用[19]。最近10年,中国更多的农副产品采用了追溯系统,如茶叶[22]、大米[23]、蜂产品[24]、农作物种子[25]、饲料[26]、番茄[27]等。
3 关键追溯技术
几乎所有的追溯系统都需要一套高效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标识技术、追溯码编码技术、可追溯信息平台数据同步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等。近十年的发展,各个行业为实现本行业产品质量的追溯提供了很多的技术解决方案。
3.1 标识技术 建立质量追溯,标识技术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目前采用的主流标识技术有以下几个分类。①物理标识:对某些禽类采用耳标、烙印、纹身等,相对比较传统的追溯技术。②维码标识:主要有一维码,二维码标识。世界上约有225种以上的一维编码,其中流行的有UPC码、EAN码、128码、三九码[28]。而二维码标识因为具有一定的容错性、适于手机终端识别、承载信息量大、价格便宜等优点而备受青睐,一般分为堆叠式(行排式)和矩阵式,其中矩阵式二维条码(Data Matrix和QR Code)运用比较广泛。③电子标识:在瘤胃、耳标中或皮下放置电子标识元件,以RFID结合物联网技术在最新的追溯系统中应用中比较广泛。④生物技术标识:以DNA指纹鉴定、虹膜扫描、视网膜扫描为代表。
3.2 追溯码编码技术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编码委员会(UCC)于1989年合作开发了UCC/EAN-128码(简称EAN-128)。其中EAN.UCC系统的条码符号主要有EAN/UPC,ITF-14,UCC/EAN-128条码3种,其中EAN/UCC-128编码方式常见于追溯应用,也是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编码方式。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自定义编码方式如新型农产品追溯编码[29]。
3.3 可追溯信息平台数据同步技术 大多数的追溯系统采用了多级分布式计算机存储技术存储可追溯的信息,一般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多级数据存储框架,通过XML或者EDI数据格式进行级间数据的交换、同步与整合。近期由于虚拟技术和云计算的发展,大数据集中转移到云端的趋势比较明显。平台主流的开发技术是J2EE和.NET Framework[30-33]。
3.4 智能终端技术 为方便最终用户追溯,追溯平台一般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便利的查询方式,如电话、Internet网络、手机短信、自助触摸屏终端等。在实际的追溯过程中,非常多的智能终端设备需要提供,如维码扫描器、RFID读写器、智能溯源秤等[33-34]。结合二维码、3G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的终端用户可以采用手机直接扫描二维码而进行网上追溯[35],这种简单易用的方式可能会是追溯的主流查询方式。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技术、虚拟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及Key-Value数据库的发展,将会导致质量追溯技术无论从标识编码方式、数据存储方式、追溯平台的计算方式、终端的查询方式等都将带来新的突破。
4 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特点
尽管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与其他行业特别是农产品、食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它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中药质量追溯的品种多,情况复杂。传统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 000~1 200余种[3]。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800~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80种。由于中药材包括动物、植物及矿物三大类,因此药材产地、养殖过程复杂,区别非常大,导致中药材的质量追溯综合了鲜活产品、农产品、食品行业等多个行业的质量追溯特征。特别在中药材采收之前,不同的动植物需要采集的数据内容及标识方式有比较大的区别。②中药质量追溯过程比较长。中药质量追溯全过程应包括药材种植/养殖、采收、产地初加工、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物流及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根据中药不同的特性,有些中药材可以直接鲜用,有些需要炮制成饮片直接销售,而有些则需要走过追溯的全部阶段。因此,相对于其他行业,其特殊性表现在不同品种的追溯过程不同,而大多数中药质量追溯的过程较长,环节较多,同时每个阶段的专业人士所要求具备的专业技能差别也非常大。③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应该与中药质量标准鉴定直接相关。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应能为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提供支撑,但中药的质量与其他行业不同,真正中药质量是靠全过程的质量保证而生产出来的,而不能仅仅依靠控制种植/养殖环节、生产环节、加工流通环节就能解决中药质量安全问题,每个关键环节增加质量检测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既然需要增加质量检测环节,就需要建立中药质量标准库,但目前所制定的中药材、饮片、提取物以及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库还无法建立与追溯体系配套的数字化标准接口,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36]。
尽管中药质量追溯存在有特点和难点,但中医药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方面的研究,特别近10年伴随着其他行业的追溯体系的不断发展,关键的追溯技术越来越成熟,为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将对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回顾。
5 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现状
2004年4月30日欧盟出台了《传统药品法案》,规定2011年4月开始,中药的销售将受到严格的管理。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如何保证中药材质量安全,让患者了解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了解其安全性,需要从源头严格把关[37]。
2008年2月,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天津分中心承担的我国推进项目《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在中药材种植产地溯源中的应用》通过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条码推进工程课题的验收。该系统首次将现代条码技术应用于中药材的种植管理。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公司在陕西、吉林、广西等地建立的药材基地[38]。
2009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利用物联网和电子标签技术,建立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中药材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此系统将按照计划陆续在四川省内几家大型医药企业试点应用,并逐步向四川各省乃至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同年,在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暨第25届全国中药材交易会现场,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亳州市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正式登台亮相。有了该追溯系统,中药材发现质量问题,可直接追到药材经销商和销售点。据介绍,亳州市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系统)为核心技术,对全市中药材交易中心所有摊位销售的中药材编上全球统一标识――“条形码”,一旦发现有药品质量问题,通过“条形码”可追溯到中药材经销商和销售点。政府监管部门和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也可根据“条形码”标签对问题产品进行预警和实施召回。此外,该系统还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其他环节,实现对中药材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条码追溯,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的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39]。
2010年6月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明确商务部为药品流通行业主管部门,长期以来,中药材市场一直由国家多部门负责管理的局面被统一,商务部委托中国中药协会市场专业委员会承担了《中药材流通编码标准》的编制工作,组织中药、编码、物流、信息、管理、物联网等跨行业专家编制完成《中药材流通编码标准》,并开发基于全国统一编码的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并开始实地测试[40]。
2011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牵头,四川省内多家药材、电子信息企业共同研发的全国首个中药材溯源系统在成都启动。该系统将通过对中药材设置电子标签,建立质量追踪体系,实现中药材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41]。2012年,业内人士对部分名贵中药材如鹿茸进行了追溯方面的研究[42]。
2012年10月22日,国家商务部办公厅和财务部办公厅共同了《关于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为河北保定市、安徽亳州市、四川成都市和广西玉林市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保驾护航。同时颁布了一系列的建设规范和管理要求,包括《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主体基本要求》、《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统一标识规范》、《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设备及管理要求》、《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技术管理要求》,为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和管理指南,使可追溯成倒逼机制[43]。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还因此建立了一个《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系统平台(http://),目的是“运用这套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药店终端信息,在任何时间、地点,了解所购买中药材从种植、加工到流通环节的全流程情况”,并且在系统平台上给出了追溯示意图,见图1。
6 结论
通过上面对中药质量追溯现状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中国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开始启动。自从2012年10月国家多个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开始,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开始全面启动。尽管开始的步骤只体现在中药材流通领域,但也吹响了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号角,充分证明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亟待理论完善。通过上面的中药质量追溯的特点分析可知,中药质量追溯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多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质检部门的介入,是大部分其他追溯体系所不具备的。而目前中药质量追溯全体系的理论研究很少,现有的追溯体系大部分借鉴了其他行业的技术手段和方式,缺少符合行业个性特点的创新性,相关的文献资料也非常匮乏。
图1 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irculation tracing system
目前大部分中药追溯体系建设实际上是对中药材进行追溯。真正的中药质量追溯不应该仅仅包括对中药材的追溯,还应该包括中药饮片及可能的中成药阶段的追溯。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中药检验检测部门的参与及对照中药标准的对比分析数据的追溯。
中药质量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亟待进一步研究。通过上面的一些文献资料回顾发现,研究追溯技术与追溯平台方面的文献较多,研究追溯管理与运营模式文献甚少,而研究中药质量追溯方面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的资料就更少了。但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必须管理先行,没有管理和良好的运营机制的体系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保证整个体系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对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S].2010: 42.
[2] 宗良纲, 李嫦玲, 郭巧生.中药材中重金属污染及其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6(3): 495.
[3] 乔晓辉.影响中药材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10): 1728.
[4] 高攀峰.近几年中药材质量分析及建议[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19): 63.
[5] 马逾英, 龙兴超, 卢晓琳.中药材流通领域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2(1): 79.
[6] 曹鹏, 王媛, 娄坤等.浅议中药材流通领域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11): 2062.
[7] 吴志利, 李璨, 游娟.发展我国中药材物流的建议[J].中国药房, 2011(47): 4417.
[8] 李晓.中药材市场的现状和中药材质量问题[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13): 133.
[9] 刘文丽.浅谈基层中药饮片市场现状及其思考[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5): 52.
[10] 吴春华.从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看我国药材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08, 12(3): 178.
[11] E Golan, B Krissoff, F Kuchler, et al.Traceability in the US food supply: economic theory and industry studies[M].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2004.
[12] Schwgele F.Traceability from a European perspective[J].Meat Sci, 2005, 71(1): 164.
[13] Bertolini M, Bevilacqua M, Bevilacqua M,et al.FMECA approach to product traceability in the food industry[J].Food Control, 2006, 17(2): 137.
[14] Mousavi A, M Sarhadi, A Lenk, et al.Tracking and traceability in the meat processing industry: a solution[J].British Food J, 2002, 104(1): 12.
[15] Smith G C, J D Tatum, K E Belk, et al.Traceability from a US perspective[J].Meat Science, 2005, 71(1): 174.
[16] Opara L U.Traceability in agriculture and food supply chain: a review of basic concepts, techn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J].J Food Agric Environ, 2003, 1: 101.
[17] Stanford K, Stitt J, Kellar J A, et al.Traceability in cattle and small ruminants in Canada[J].Rev Sci Tech Off Int Epiz, 2001, 20(2): 510.
[18] 涂传清, 王爱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 2011, 33(03): 16.
[19] 王波, 王顺喜, 李军国,等.农产品和食品领域可追溯系统的研究现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10): 108.
[20] 朱秀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N].农民日报, 2004-3-30(3).
[21] 赵岩, 吴莉宇, 王强,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512(18): 323.
[22] 陈志雄, 周昱.企业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2, 3(1): 69.
[23] 吕妍.大米质量追溯系统启动施肥用药信息一“输”即知[J].农药市场信息, 2011, 408(9): 42.
[24] 李熠, 鄂越, 赵静,等.蜂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中国蜂业, 2011(Z8): 37.
[25] 陆海锋, 缪丽霞, 刘荣宝,等.农作物种子全程质量监管追溯系统的设计[J].中国种业, 2012, 213(12): 22.
[26] 李军国, 邓晓文, 李俊,等.饲料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追溯系统编码方案设计[J].饲料工业, 2013(3): 1.
[27] 林真, 陈健, 施磷,等.生鲜番茄跟踪与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 2012, 32(8): 5.
[28] 胡军, 曾凡兴, 周松林,等.猪肉产品流通追溯中的一维编码技术比较研究[J].科技广场, 2012, 129(8): 101.
[29] 杨信廷, 钱建平, 张正,等.基于地理坐标和多重加密的农产品追溯编码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7): 131.
[30] 杨信廷, 钱建平, 孙传恒,等.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 2008, 126(3): 162.
[31] 任守纲, 徐焕良, 黎安,等.基于RFID/GIS物联网的肉品跟踪及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10): 229.
[32] 胡肄农, 陆昌华, 王立方,等.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及分布式数据采集平台的建立[C].北京: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 2005.
[33] 徐龙琴.基于Web的亚热带水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 32(4): 1174.
[34] 张泽建.基于物联网的车桥质量追溯系统[J].物流技术:装备版, 2012(16): 57.
[35] 孙平安.基于3G网络与二维码的产品追溯防伪技术及应用[J].武夷学院学报, 2012, 31(4): 70.
[36] 王峥涛.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天然药物, 2006(6): 403.
[37] 王梦思.鹿茸产品可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38]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天津分中心.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在中药材种植产地溯源中的应用[EB/OL].[2008-02-26].http://.cn/news/article.aspx?id=4452.
[39] 大众标准化小组.安徽中药材质量安全实现可追溯[J].大众标准化, 2009(9): 1.
[40] 张东风.中药材市场平抑价格有成效[N].中国中医药报, 2011-11-21(2).
[41] 盛利.全国首个“中药溯源系统”研成[N].科技日报, 2011-1-24(6).
[42] 王梦思.鹿茸产品可追溯系统中鹿茸加工环节的关键数据元规范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9): 17.
[43] 中国商务部,中国财政部.关于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N].国际商报, 2012-10-26(2).
Development of quality traceability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I Yong HU Hao NI Jing-yun WANG Yi-tao
(1.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 Zhuhai 519087, 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Quality Research in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o,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and safety issues, It has drawn great attention of people.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quality issue involves two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self and human.In order to prevent man-made or illegal factors led to the decrease of the qu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r security risk, it needs to establish a feasible system to guarantee, in whic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traceability system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uture.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traceability system status and critical retrospective techniques, then introduced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quality traceability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QTS-TCM), pointing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TS-TCM, and finally given the current research findings of QTS-TCM.
篇10
延津县永良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脱毒红薯两次出口迪拜,为国创汇;
获嘉县万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建成10家良种猪示范养殖场,实现年产值过亿元;
……
新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向产品营销、精深加工、品牌经营等明显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高层次合作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合作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抱团儿发展底气足
在初冬阳光的照射下,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闪着喜人的亮光。这是延津县永良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甘薯。
社员高延清告诉记者:“过去红薯收成时,不仅要自己下地挖了再拉到集市上去卖,价格也没保障,有时两三毛钱都没人要。现在可好了,收成时,合作社用机器给你一出直接拉走了,还有保护价,自己什么心都不用操,只管种好地就行。今年底我准备再流转10亩地,扩大一下规模。”喜悦之情洋溢在她的脸颊。
在获嘉县万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位老汉也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过去他对合作社认识不够,总觉得自己是个老养殖户,在这行又干了多年,可没曾想吃了大亏。2011年,他养的猪出现了高热病症,合作社理事长陈连芬得知后,就建议他用药治疗,他不仅没听,却用了一个江湖兽医的药。结果一夜之间,老汉所养的100多头猪全部死光了。事后,他惭愧地找到合作社,要求加入。
据陈连芬介绍,获嘉县农民虽有养猪的习惯,但大都不懂得科学喂养技术,致使喂养周期过长,成本过大,效益很低。最令养殖户担心的是,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很低。如果大家抱团儿发展,就有底气了。合作社负责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将中间的“饲料贩子、药贩子、猪贩子”环节省去,让社员既节省成本又获得最大利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民都是自觉自愿,都是为了自己能有获得最大利益的保障。目前,新乡市发展规模较大、前景效益较好的有51个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众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实现了“合作社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双赢目标,社员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让其拥有了充足的底气。
专业服务“全程化”
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大力发展板蓝根、地黄等中药材种植,目前面积达2.5万余亩,入社社员2400多户,分别在原阳、封丘等地建立了6个分社,实现年销售4000余万元。
走进延寿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大院,理事长李元智正同社员们一起分拣已收获的药材。见记者一行到来,李元智拿出一张跟银行卡一样的磁卡说,他们合作社的社员每人都有一张这样的社员卡,卡中除了注明社员的姓名、种植面积、供应品种及服务项目外,还规定了保护价,并且每月科技管理信息和市场信息,对社员实行全程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及服务。
规模化生产必须对接专业化服务,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为此,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药材种植过程中,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供种供肥、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以提升产品品牌和质量。该合作社不仅与社员签订了种植收购合同,还与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哈药六厂、山西亚宝药业等药企药商签订了销售合同,成功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社员依靠合作社经营的优势,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使社员也能获得市场流通环节的利润,社员人均年收入大都比非社员高。
据新乡市委农办农村经济科负责人介绍,该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服务网络健全,对社员在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品牌营销等方面,均有稳定的服务关系,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实现了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提供服务、统一销售产品、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等。
掌握市场“话语权”
在卫辉市唐庄镇仁里屯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科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四年,但该村搞土豆等蔬菜种植的历史却有20多年了。
见记者来采访,社员杨继成高兴地说:“过去我们种土豆,得凌晨三四点起床去赶早市,卖2毛5分钱一斤都没人要。现在可好了,合作社不仅帮我们引种荷兰土豆,还帮我们卖上了好价钱。”“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家团结在一起发展的好处不仅体现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更体现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市场的‘话语权’,让产品物有所值。”该合作社理事长田增河侃侃而谈。
在生产技术上,科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法和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种植大白菜、花椰菜、胡萝卜等蔬菜。在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大源头治理力度的基础上,科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狠抓质量管理,对违反合作社章程和纪律的、以个人利益损坏合作社利益和形象的,坚决予以处罚。目前,该合作社的产品不仅畅销新乡地区,还远销安阳、鹤壁、焦作、郑州等地市。
由于扩大了生产规模,保证了产品质量,在一定的营销和专业包装下,即使在产品价格走低时,合作社也会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
精心打造“助推器”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新乡市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工作,按照“两自、两先”的原则积极发展,基本形成了多产业、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格局。
为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2012年,新乡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文件助力合作社发展,并将农民合作社工作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新乡市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切实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空间,使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高速路,仅2013年前10个月,新乡市新注册农民合作社就有2024家。2012年2月,在河南省率先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现已发展为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