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安全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安全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传统生物教学过多地重视生物的“双基”教学,对生物学科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认识不足。在新教材生命健康教育是主题之一。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思想意识,生物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利用生物学科的自身优势,把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之中。
1.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健康安全教育
课堂教学,作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因而,可以把生命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1.1结合教材进行生命健康教育
如:在学习“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一节课后的“科学技术社会――脱缰之马癌细胞”时,结合教材所阐述的概念原理,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癌症的发病情况: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癌症正在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目前,我国癌症每年要花掉数百亿元,每死亡5人中就有一个是死于癌症。讲到这,引起同学们的高度注意进而很关注致病原因和预防措施:(1)教育同学们不要吸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控烟是预防和控制癌症的主要策略,因为控烟可以消除大约80%以上的肺癌和30%的总癌死亡。(2)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达到60%,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于10%,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所以每一位同学要注意饮食卫生,公共碗筷要消毒。预防还应该从新生儿接种乙肝病毒疫苗开始,切断母婴传播。(3)饮食不合理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重要,而且是可避免的癌症发生原因。癌症约有1/3的膳食不当有关系。比如超重和肥胖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有关,而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不足又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及食管癌等切相关。我们平时饮食要注意多吃蔬菜水果,食物尽量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和食盐。(4)尽量避免接触物理的(电脑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各种致癌因子,防止原癌基因从抑制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知识,是同学们认识癌症,并与之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在学习“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中,新教材不仅介绍了“营养膳食宝塔”,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而且还要学生设计一份营养午餐。这个活动学生十分感兴趣。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的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的不合理状况,中超重和肥胖正在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首要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胖子那么多呢?尝试让学生结合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肥胖的原理:一个人多食少动,消耗的少很多营养物质就转变成脂肪储存于体内,导致了肥胖。所以要预防,要注意几个方面:(1)合理搭配饮食,不要吃高脂脑、高糖膳食,减少能量的输入。(2)加强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增加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体内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3)少年儿童由于生长的需要一定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4)平时要注意摄取富含纤维素的薯类等食物。
1.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生命健康教育
1.2.1教师可提出一些联系生活实际方面的例子,并加以拓展和分析,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也有立竿见影的益处,又富有生活情趣。
例如,平时我们发现有些同学爱喝一些饮料,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色彩鲜艳,往往是添加了人工合成的色素,现在吃下去没有什么副作用,但毕竟不是自然的东西,应该是自然的食品比较好,比较环保,至少也应该是植物色素才比较让人放心,色素本身又没有什么营养,还不如喝白开水对身体好!还有现在市场上烧烤的食品对学生也很有诱惑力,烧焦的食品含有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比较多。炒菜时不要放加碘盐太快,以免碘升华而使人缺碘,易导致大脖子病。又如,酶的催化效率是受到温度影响的,让学生知识在37℃左右人体内的酶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温度过高时就影响酶发挥作用。生病时出现发热现象,认为这是坏事,很多人就想到要马上退烧。其实,一定程序的发热,是身体代谢加强,杀菌能力增强的表现,应该是好事,。因此要正确认识发热现象,一点点发热就惊慌失措是没有必要的。如果长期的高烧不退,则要引起高度重视。领会和运用这些保健知识对自己身体健康终生有益。
1.2.2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避免意外伤害和遇险急救的方法,更是生物学教师应尽的职责
新教材中已经在关注这方面的教育,把《用药和急救》作为生物教材中第八个主题下的一章进行学习。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这些知识、弄清原理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急救技能,我们专门安排了课外活动时间利用模型让学生练习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处理危机的方法。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才能使学生在紧急时刻有救助他人的技能。
2.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在实验室里,学生免不了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药品和实验器材。作为老师,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损坏赔偿”而不是“小心使用”,这种警示带给学生的作用常常都是负面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安全急救措施。实验结束时,对环境和人类有危害的一些废弃物或废弃液,要将它们进行回收、集中处理,达到有毒物质的零排放,并且要用香皂把手清洗干净。结合人体解剖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用哪只手开启电器更为安全。心脏位于人胸膛的左侧,距离左手指端较近,用电器泄露的电流易从肢体左侧侵犯人的心脏,因此用右手开启电源较为安全。又因人具有非条件发射的缩手活动,故最好用右手的指端或手背接触用电器。
对学生进行健康安全教育,促进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形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以及自珍自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关注了学科知识,更体现了生物学科关注人体健康,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06-02
学校安全工作应树立新的安全教育管理观,对一切可能直接或间接能对学生身体、心理、学习、财物构成威胁的因素,都应是我们安全教育管理关注的对象和内容。而在安全教育中解决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当前校园中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常见安全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已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个体发展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及社会的原因等一系列因素诱发的。与其成因对应,当前校园中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常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问题,如对人生的迷茫、焦虑等引发的厌世轻生等;二是青春期的问题,如早恋、黄色文化引发的害等;三是学习的问题,如学习失败引发的厌学逃课等;四是与同伴沟通的问题,如交流不畅引发的打架斗殴等;五是与父母的矛盾问题,如沟通不畅引发的离家出走等。这五个问题是中学安全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解决好了,就为中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铺平了道路,就抓住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关键,对中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安全隐患的对策
首先,领导重视, 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一个学校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一个校长的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校长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就能很快开展起来。同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实施健康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也不例外。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文化、生理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发展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种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明白,现在中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行为不仅有思想、品德、法制纪律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方面的成因。因此,我们在育人工作中应正确区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品德行为问题,不要把本是心理健康范畴的问题,上升或转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问题上来处置。我们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从治标转向治本,从而从源头上,从深层次上杜绝安全隐患。
篇3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向成熟。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4.积极引导,树立理想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多鲜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信念的宝贵。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篇4
【关键词】渔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
中学生心理障碍是当今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个别中学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已陷入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品德教育;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则已陷入重视知识教学、升学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中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形成的误区。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一、渔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渔村小学校,学生一半是渔民子弟,一半是流动人口,家长素质普遍不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日益重要,许多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极其懒惰,不善于动手动脑;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与感受,不善于与他人合作 ;缺乏吃苦精神,遇到困难时轻易退缩;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动辄发脾气;上进心不足、厌学;集体观念淡薄,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帮助集体或他人;早熟、早恋;是非不分,易误交损友;卫生习惯差。
虽然这些问题比较突出,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长处:聪明活泼,好奇心强;表现欲望强,想象力丰富;讲文明,对人有礼貌;生活独立,会照顾家庭;兴趣广泛,接受新鲜事物快;重感情,结交广泛,善于交友。
二、渔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对学生优点与不足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心理特征与成年人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可以简单地用“好”和“坏”来判断一个学生。我们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新形势下青少年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全方位地研究学生。摒弃旧的眼光和观点,用新的观念和标准来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教育他们。那么针对现实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方向的措施来实施素质教育呢?
三、渔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建立一个优雅的环境。
学校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氛围,如静态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校容、校貌、各种设施、设备等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发展校园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等),建设“花园”式的校园,布置干净、整洁、阳光充足、空气畅通、赏心悦目的教室等,使学生生活在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
(二)班主任注意加强学生德育和生存意识的教育
一是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教育他们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不要眼高手低或虎头蛇尾,而要善始善终。二是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豁达开朗的而不是心胸偏狭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要使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为他们切实走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四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在学校教育中,要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重要性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要爱劳动,会劳动。五是教会他们学会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从大流。
(三)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把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生动、活泼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做易于让学生接受。
(四)在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另一部分可设为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让他们掌握一些转移情绪、渲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设置心理咨询服务处和心理咨询信箱。
这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虽然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重在预防,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实际中已存在了不少的学生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校的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好,是班干部,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体质差,个人比较自闭,不善于与人交往,最后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休学。另一个是一位患癫痫病的学生。班主任为了他安全着想,在做操和体育课,都留他一个人在教室,同学们也不敢跟他私下相处。一个人他总觉得心慌慌的,于是就经常发病。每次自己觉得难受了,他就到卫生室,我慢慢跟他聊天,他紧张的情绪就慢慢和缓下来,本来想发作的病也没有发作。这说明要转移他的注意力,另一个他也要发泄。而发泄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人诉说。
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对于一些不善于面对面交谈的学生很方便;或者有些学生有某些文题羞于表达,有些学生碍于颜面。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可以方便这部分学生,让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得以发现,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
(六)加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1 引言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压力也与日俱增,尤其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扰与考验,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中学阶段又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他们希望能变换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很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走上报复社会、危害社会、与社会对抗的违法犯罪道路。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重视学科基础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指的是个体心理在自身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即能使人们所具有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同时自身的发展也能达到比较充分的程度。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某项活动中总不能充分发挥潜能,达到较为理想水平,这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障碍,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或者称为亚健康心理状态。
3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问题分析
3.1学校因素
由于课业负担很重,特别是高中学生,高考压力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频繁,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
3.2家庭因素
一是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加上错误的家教策略,由于“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使孩子的心理朝畸形发展。二是单亲家庭也会造成中学生在心理发育上显得不够健全、和谐。三是“留守儿童”使家庭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这样家庭的孩子,有相当部分存在心理问题,有不良恶习,品德不良。
3.3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外于转型期社会,在转型期中,由于存在着许多制度上的漏洞,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和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纷纷登台,让人喜欢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3.4自身因素
中学生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4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4.1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直接体现社会心理教育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一是开设青春期教育或性心理教育课程,严防走过场,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正确的心态。二是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悄悄话室,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矫正工作,并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三是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4.2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品格、行为等都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反之,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尊重、鼓励、接受、表扬、诚实、安全和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耐心、感激、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他就会以良好的心理品质从事学习与生活!
4.3优化社会环境
教师要给中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最应该优化的是学生周边的环境,学生耳濡目染的事物最容易影响他们的成长,如国家制定学校周边500米不得开设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这些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学生等。此外,国家对出版文化产品的严格把控也是必不可少的。让那些暴力、作品退出学生的视线,出版更多内容健康、导向正确,有利于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优秀作品。
4.4引导学生端正自我认识
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一些问题,了解这个特殊时期自身所具有一些心理、生理特征。对面诸如身体发育、性成熟、心理焦虑等,应坦然面对。在交往上也应该学会多沟通,如学生厌学情绪刚开始一般是讨厌学习某科目,也可能是不认可某任课老师,应该和老师沟通,发现老师上课的优点,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常参加集体团队活动,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象,在团队相互友爱,团结合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社会赋予我们的一项历史责任,时代需要青少年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同时也需要我们对中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问题积极纠正,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迫切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积极关注、高度重视、通力合作。这样才能改变现状,培养出心理健康的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
参考文献:
[1]张鹏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05)
篇6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发的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迷茫,不知所措。这一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格外重要。土木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社会生活表现出及其强烈的认知需求,构成了教育上可遇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应及时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中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差: 几乎所有家长都告诫孩子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为将来争取一个好的前途。而现实学习中竞争非常激烈,每一次考试,孩子都十分紧张,担心考试失败而无法面对他人。表现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独生女,自我中心的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遇到问题不能正确去面对,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和老师都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缺点,进而加以责备,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灰心丧气。
4.部分学生出现早恋问题:因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增强,加上社会媒介的一些不良宣传,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导致早恋问题,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策略
1.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既要有知识理论的传授, 还要有相关内容的活动训炼 ,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手段,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方式方法。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些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同时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教师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象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帅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5.创设育人情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中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口头上的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环保型的果皮箱,花坛内竖起木板并且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这样学生看了,就不再忍心乱扔果皮纸屑、随意践踏草坪了。还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写励志标语等等。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编织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安全网,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胃康 《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2]姚本先 方双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篇7
【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中学生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由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1中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
1.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1.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1.3人际关系不协调。中学生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爱又爱别人,把友谊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伙伴,会使他们感到苦恼孤独。友谊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赞扬,往往比家长、老师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1.4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不平、认识能力的差异。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2.1学习方面: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 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2)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 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2.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
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2)逆反心理普遍。中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另外,中国传统 “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3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那么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3.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耐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3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4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4让学生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4.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4.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为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光磊.《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中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
篇8
关键词: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45-01
中学阶段是人在生理、心理上渐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中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异常现象(或成为心理障碍)。这些异常现象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意志、交际等诸多方面,甚至导致一些心理疾病(如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的产生。
一 心理卫生工作在教育上的意义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生长发育和变化时期,在中学开展心理卫生工作,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全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
1.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人的健康的新概念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包括心理方面。
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分不开的。生理与心理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生理上的缺陷和躯体性疾病,都会影响人的心理,使人产生烦恼、焦虑、忧愁、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认识、意志、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上的长期或严重不健康状态,如过度焦虑不安、愤怒、抑郁等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疾病。有时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注意心理卫生,对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当一个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无忧无虑时,就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学生若经常处于焦虑、忧愁、恐惧等情绪状态,就会压抑其智力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曾强调指出,儿童的情绪生活与儿童的独立、探索性思维是活生生有机地联系着的,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的兴奋、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和惊讶,产生愉快的经验,那么,这种健康的情感将能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不良的情绪,如受压抑、害怕、恼怒、反感等,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阻碍其智力发展。
二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而现行的与中学生心理发展不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一些学校由于单纯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采取暴力的方式,对差生一味地批评,很少鼓励和表扬,这样,使部分同学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下,自然,心理异常也就极易产生了。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些常用的具体方法。
1.谈话法
谈话法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辅导中经常采用的方法,系指由教师以学生为特定对象直接交谈的方式。它要求教师通过谈话,运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和原理,解决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排除心理障碍。这种方法常用于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咨询中。
咨询面谈首先要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而要做到深入了解,关键是要与来访学生建立恰当的关系,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可靠、受尊重和理解。因此,在面谈开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来访学生尽可能充分信任老师。在面谈中,教师要学会倾听,鼓励来访学生进行表达,适当地进行提问和总结,帮助来访学生理清思路,澄清问题。
2.建立心理档案
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家长和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建立心理档案正是向班主任、老师和家长提供资料 (包括智力、能力倾向、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扬长补短。可见,心理档案是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好帮手。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件严肃的工作,要求建档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对建档对象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遵循心理诊断和心理测量的有关原则,如心理档案不许扩散,不许滥用,不得侵犯个人隐私权,更不可作为用来批评、衡量学生的依据。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需要创设某种特定情景和题材,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如对一些攻击性强的学生,让他们扮演挨打者,让他们体验被人欺负的滋味,从而减少其欺负弱小同学的行为。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角色扮演中主要担当组织者的任务,安排角色扮演者和剧情等。
4.班级、小组讨论
这种方法是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讨论中,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和主题。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明辨事理。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事实证明,在不同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心里健康状况是不一样的。得不到父爱或母爱的中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受到过分溺爱、娇惯的中学生则容易形成骄傲、任性、无原则的心理疾病;经常受父母打骂的中学生容易胆怯、不诚实,甚至患恐惧症……可见,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和家长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 宋有.现代远程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艾滋病 预防教育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92-02
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青少年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易感人群。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的2005年艾滋病疫情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HIV感染者约为4000万,每天新感染艾滋病毒者有14000人,50%左右的新感染者发生在15~24岁的年轻人中。每5个HIV感染者中就有1个是20多岁的年轻人,每1分钟就有1个15岁以下的儿童和4个15~24岁的青少年死于艾滋病。中国60%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也是29岁以下的年轻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必须主动抗击,关爱生命,扼制艾滋。
几年前中学生对艾滋病危害性的认识不够,有80%以上的人不相信任何人都有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拿到健康处方转眼就把它扔了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在艾滋病预防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是对艾滋病危害的说法不以为然,觉得过于危言耸听。如把艾滋病比做SARS,可当在SARS传播期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人人自危”的状态,因此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社会成员,大家都高度重视;而艾滋病就像那“狼来了”的口号,虽然月月喊、年年讲,但人们潜意识里对它的危害性认识却远远不够。有的学校还错误地认为一旦实施艾滋病预防教育,必然要涉及性教育这类敏感话题,一些教师也觉得在课堂上对此问题很难把握。
2003年松坪学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办学思想,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我们把生命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实施,而生命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包括青春期成长教育。
2004年,松坪学校又被深圳市教育局定为性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这对落实生命教育的理念,提供了再好不过的机遇。预防艾滋病是性健康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中学生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要对象。我们采用健康教育课、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传授、宣传和教育,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松坪学校和本区疾病控制中心联合于2013年4月16日对三个年级344名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 对象和方法
第一,对象。共调查344人,其中初一年级为1、2、9班共116人(33.7%),初二年级为1、2、3班共119人(34.6%),初三年级为4、7、8班共109人(31.7%)。男生207人,占60.2%;女生137人,占39.8%;年龄11~18岁,平均(14.54±1.23)岁。
第二,方法和内容。利用班会课随机在三个年级各抽三个班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五大项内容:(1)基本情况:包括13个小题。(2)有关的健康知识:包括18个小题,第10小题里又包括15个问题。(3)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及健康需求:包括15个小题。(4)有关的健康态度:包括18个小题。(5)有关的健康行为:包括19个小题。问卷回收率100%。
二 结果
第一,艾滋病知晓率为100%,344人听说过艾滋病。
第二,艾滋病全称的知晓情况:271人知晓,占78.8%。
第三,知识来源分析。在被调查的344人中,330人(95.9%)回答在学校接受过关于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且61.0%认为帮助很大,22.6%认为帮助比较大,16.5%认为有些帮助;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学校老师(84.5%)、卫生宣传栏(58.9%)、电视广播(57.2%)、医务人员(54.3%),最少的途径为朋友/同伴(27.3%);与老师、同学/同伴、家长谈过艾滋病的发生率依次为56.9%、67.8%、44.4%,认为最可信的途径(前三位)依次为医务人员(35.8%)、学校老师(24.2%)、医学书籍(22.1%)。
86.3%希望了解艾滋病方面的健康知识,而13.7%无所谓或不想了解;其中最希望获得的艾滋病知识依次为:预防措施(47.3%)、日常生活注意事项(24.3%)、如何与感染者交往(8.3%);最希望的方式为由卫生课老师讲授(70.4%),其次是发放宣传材料(12.4%);最希望的途径渠道依次为:医务人员(32.1%)、学校老师(30.0%)、医学书籍(14.4%)、电视广播(9.1%)。
第四,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得分的计算:正向态度的条目分别为1、3、5、7、8、10、13、14、15,选择1、2、3、4、5得分分别为5、4、3、2、1。负向态度的条目分别为2、4、6、9、11、12、16、17、18,选择1、2、3、4、5得分分别为1、2、3、4、5。表2中 ±s的意义: 某态度的平均得分,越接近5表示回答的正确率越高,越接近健康期望;s为标准差。
第五,某些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分析。
注:总人数低于344是由于有个别数据缺失。
三 讨论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获得知识和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到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各项活动中、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懂得如何避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珍爱生命是健康教育者的使命。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把生命教育融入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性教育、知识讲座、墙报、宣传栏、观看DVD宣传教育片,对初中生有针对性的传授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1)教师和医务人员在传授知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学生们在与艾滋病作斗争的最大希望是通过深入广泛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选择比较安全的行为,使他们不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3)绝大多数学生想通过课堂教育获得艾滋病预防知识,那么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课是重要的手段;(4)绝大部分同学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能理性地以爱心对待艾滋病病人,消除了恐惧心理和歧视患者的态度;(5)了解到学生基本理解了健康与生命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对社会健康的责任感,有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6)当学生获得艾滋病预防知识后,能在自己的头脑里真正树立起健康的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主动的健康行为,为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预防艾滋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学校这块阳光地带里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预防艾滋病发挥更大的作用吧!
参考文献
[1]马迎华、廖文科.英国和荷兰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4(1):75~76
篇10
还记得几年前发生的大学生马家爵杀人事件吗?还能想起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中学生离家出走事件吗?还记得某中学生因为接受不了父母的管教而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吗?还记得有位中学生因为反感老师对他的管教而向老师身上泼洒硫酸吗?这一宗宗骇人听闻的关于中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让我们现在提起还感到有些毛骨悚然。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我认为都是中学生不良的心理问题造成的,是由于他们心灵的扭曲造成的。为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所担负的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健康的心态。我们平时一说到人的健康,往往认为专门指人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经常表现出如对家长过分依赖,缺乏自理能力。还有的孩子自私自利,排斥他人;意志薄弱,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还有的学生讨厌学习,辍学心里特别严重等等。同时自信心不足,缺少意志和毅力,人际关系不协调,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闹意见,动辄动手打人,开口骂人。虚荣心强,和同学比吃比穿,要吃好的,穿名牌,家长不满足就撒泼打滚,要死要活。逆反心理,厌学心理也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集中表现等等。针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简单分析如下:
首先对家长过分依赖,缺乏自理能力。
其次,自私自利排斥他人。
意志薄弱,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另外由于学习紧张,经事太少,缺少锻炼机会,遇事就不知所措。经常去老师那里告状,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常和别人闹别扭的事情时有发生。
我们知道有些中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不单单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还与他们的家庭因素密切相关。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首先,孩子的性格、意识和能力首先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心理、心智的直接作用者。
其次,家庭教育不当的原因。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孩子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外,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有些家长对孩子从小灌输必须成功,甚至还把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和别人攀比,这就直接导致了孩子对事物失去兴趣。
最后,受家庭情感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孩子在学习和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离异,造成孩子过早地承担起本不该承担的心理压力,经常处在紧张、忧虑、困惑的生理状态,从而导致学习困难、成绩下降,自负自卑,继而连锁反映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
面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教师要全面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多从孩子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对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教育起来有的放矢。
人们都说“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我要说化茧成蝶的过程更是一种幸福的痛。每一位中学生都想让自己成长的岁月更美丽,让青春的“疼痛”值得回味。所以帮助孩子消除青春期心理障碍,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发育的规律,懂得一些必要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协助学校老师,教育孩子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坦诚地与异性正常交往。
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掌握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身心发展会让他们每一个或多或少经历着心理的困扰:生活、学习、竞争、友谊、理想、现实……,交织在一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有奋斗的快乐,也有迷茫的无奈。老师要在传授心理健康常识的同时,教给他们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告诉他们如何适时抑制情绪,如何恰当宣泄痛苦,如何转移不良情绪,如何变换角色找到轻松愉快的心情。常言道: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真正走出心理困境,除了借助他人的力量得以缓解,最终仍然要靠自己的努力。因此,要教会学生冷静分析,正确对待成败与挫折,树立一种辩证的挫折观,随时保持青少年的活力,保持自信与乐观,学会在自我帮助中征服自我,超越自我,学会在帮助自我中帮助别人。
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有效挖掘课堂教学的教育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则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必然而且自然协调的交流途径,它拥有潜在的教育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以幽默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给学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学生鼓励的微笑,给学生肯定的称赞。教师可以引领着学生努力实现课堂上的师生默契,能为课后的心理辅导提供最佳的心理契机。认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摆正孩子的位置。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疑惑和障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孩子能够愉快地、努力地,在老师指导下学习。
最后找准时机,蕴酿氛围,寻求切入点,有效进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上一篇:电子商务管理的概念
- 下一篇:环卫工人交通安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