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市场经营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市场经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市场经营

篇1

1管理素质

第一,有用人之德之道。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企业经营者之间用人之道的一种较量。卓越的企业是由卓越的人才构成,一切竞争的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经营者必须彻底解决思想,牢固树立远见卓识的人才意识,提高识人用人艺术,以生产力为标准去选拔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在市场竞争中发现和选用能力挽狂澜的“领头雁”。用人不避嫌,要有“弃仇而纳”的用人气魄、胆识和胸怀。现代管理学认为:“只有无用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所以,企业经营者应把如何用人、管人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明确“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道理,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大胆起用一批具有市场意识、懂市场规律、敢于到市场大潮中拼搏的开拓性人才。第二,有公共关系之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形象起着关键作用。企业经营者为企业形象的化身而展露在职工和社会关系之中。与上级、同事、下属以及客户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至关重要。企业与社会是一个整体,经营者突出的应该是“我们”,而不“我”。所以,经营者不仅需要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并知人善任,而且更应善于“公关”和社交,与外界人士融洽相处,注重公共关系。公关中,企业经营者应具有企业家的头脑,外交家的风度,军事家的胆略,宣传家的技巧,演说家的口才,以奠定企业坚实的公共关系基础,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三,有稳定人心之术。稳定人心的管理是当今一门新课题。从实践来看,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清廉自律,管人先管己。“公生明,廉生威”应是企业经营者的座右铭。应保持清廉的自身形象,赢得职工爱戴,增强管理的说服力。二是肝胆相照。经营者应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要与工人、下级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树立“企业兴旺我光荣,企业衰败我耻辱”的思想,使企业的整体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

2经营素质

第一,以“智”克“愚”。经营者的“智”在于独具慧眼。要在强手如林、信息纷纭、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经营者就要具有较高的智能和运筹帷幄之谋,善于发现对手的弱点,并设法“击败”对手。同时要善于扬长避短,保持自身优势,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智能的养成,重要的是靠后天艰苦的学习,在实践中锤炼。具体来讲,要多掌握销售理论和相关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等;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大胆谋划新、奇、活的营销方略,做到“天天都有新感觉”,让消费者置身于新鲜的营销气氛之中,感悟到企业经营者智慧结晶的芳香;要勇于实践,不断在业务操作中摸索积累增长才干。第二,以“勇”攻“敌”。企业经营者的“勇”在于独辟蹊径。商品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市场中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在竞争中大胆开展对竞争对手的调查,了解竞争对手的经济实力、企业规模、职工素质、市场经济、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基本情况,掌握竞争对手的售货渠道、价格水平、推销方式等经营策略;合理地运用各种营销组合方法,合理地配置资源,找到一条最佳效益的方法,或战胜对手,扩大阵地;或坚持到底,争取优势;或携手协作,同舟共济;或激流勇退,另辟蹊径。当营销工作一帆风顺、门庭若市、兴旺发达时,应以更大的勇气向新的目标冲刺。当营销工作处于被动、劣势地位时,不能怨天尤人,坐以待毙,而是要沉着应付,主动出击,以变应变,积极调整营销策略,以其独到的促销手段扭转局面,以求“东山再起”,再度辉煌;当争得销售市场时,还应多方面收集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商品走势,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潜在市场”,从而成为拓宽营销市场的开路先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腾飞。

作者:马丽丽姜艳周海生单位:徐州市泉山区农业水利局江苏捷宏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福玉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篇2

电力欠费风险、窃电及线损风险、市场风险、“两改一同价”相关的风险、电力职工的人身安全风险是主要的市场营销风险。

防范市场营销风险要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严格依法经营、实现城乡经营一体化、积极与保险公司合作。

关键字:电网经营企业市场营销风险成因及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电网经营企业也不例外。当前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厂网分离”迫使电网经营企业把主要利润来源从发电侧转向售电侧,电力市场营销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相关的风险不容忽视。

据中国能源网转引中国电力网7月1日的报道,电费拖欠问题使得印度国家电力委员会破产,今年已经亏空51亿美元。由于大面积窃电,消费者拒绝交费,可观的补贴和为农民无偿供电,国电委员会的财政一直飘红,一些省的输配电损失高达50%。这是电力市场营销风险的生动例证。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主要风险类型及其成因

1、电力欠费风险。当前电网经营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电费回收困难,以河南省电力公司为例,截止2004年底,新欠和历欠电费达7.95亿元,约占全年应收三项电费162.26亿元的4.9%。巨额电力欠费造成电网经营企业虚赢实亏、资金周转困难,形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巨额电力欠费的形成,有用电企业经营困难、社会法制不完善等外部原因,特别是近年来,国有企业以破产、改制方式“金蝉脱壳”、偷逃电费的情况日益严重,此外,农电体制改革期间,被解聘的农村电工大量拖欠电费甚至携款外逃也时有发生。从内因看,长期以来实行以资金结零“硬指标”考核电费回收,忽视对电费回收过程的规范管理,瞒报欠费、垫交电费、挪用电费等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也是造成电力欠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窃电及线损风险。窃电已经成为电网经营企业效益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国内有关媒体报道,东北电网每年被窃电量约20亿千瓦时,其中辽宁省达10亿千瓦时,折合损失3亿元。业内人士指出,省级电网经营企业因窃电受到的全部损失,可达到总供电量的1%左右。

窃电之所以成为电网经营企业的顽疾,主要是窃电具有“高收益”,同时由于对窃电分子的打击不够有力和不够一贯,窃电又具有“低风险”。

一般来说,窃电损失可以归于管理线损的范畴,相对于窃电形成的损失,线损管理的粗放和对企业造成的潜在损失没有得到得到足够和充分的认识。以河南省电力公司为例,2004年售电量为386.99亿千瓦时,线损率为8.83%,如按上年线损率10.73%计算,相当于少损电量8.07亿千瓦时,按2001年售电均价395.12元计算,相当于少损电费3.19亿元。这一方面说明河南省电力公司2004年线损管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了线损管理中的巨大潜力。

当前电网经营企业的线损风险,突出表现在基层单位线损指标不真实上,主要原因有基层单位线损考核点计量装置误差超标,供、售电量统计和抄表时间上的不对应,线损率“四分”考核不落实,为完成上级线损考核指标而人为造假等。

3、市场风险。电网经营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电价和售电量两方面。

当前对电网经营企业电价产生推高效应的主要因素有:独立发电企业投入巨资进行环保改造等引起上网电价上涨,国家电价体系中新增输、配电价,贴费取消后输配电网络建设资金缺口,多年来累积下来的巨额欠费风险尚未释放,城乡电网改造的巨额投资贷款还本付息,城乡居民“一户一表”后运行维护、劳动定员和人工成本、商业投保等费用的增加,以及国家要求逐年增加利润和调高电力税收等政策的影响等。相应的电价降低因素不足。

电价是由国家管制的,降低电价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既定目标,如果电价水平低于电网经营企业正常运营的成本,企业风险会特别巨大而深远。

由于电能的需求弹性较小,现阶段可能导致企业售电量下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方经济不景气、营业区划转或大用电客户转向独立发电企业直接购电等。

4、“两改一同价”的相关风险。主要有产权移交后增加的安全风险和两网改造的资金还贷风险等。

随着农村电力资产的移交和城市居民“一户一表”的推行,供电企业的安全责任也随着产权延伸,因触电人身伤亡等电力事故对电网经营企业的索赔会越来越多,一次赔偿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

从荆州局几个农村县市局的情况看,尽管当前农村居民实行的过渡期电价比城镇居民生活用电电价高出0.3元左右,但由于线损较大、运行维护费用偏高,如支付贷款本息就形成亏损。

此外,农用电力设施被盗也时有发生,如荆州局所属公安县电力局2003年10月以来2年多时间,被盗低压线路价值达100多万元。

5、电力职工的人身安全风险。近几年来,基层电力职工因抄表收费、查处窃电以及停电催费等工作原因,受到谩骂、围攻、殴打等人身威胁和伤害事件呈现上升趋势。

基层营销职工普遍呼吁加强电力执法工作,在对“你最希望解决的实际困难”进行问卷调查时,近一半的职工选择了“强化电力执法”。

从本质上说,电力市场营销风险的形成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的原因:从内部看,是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的不适应和经营管理的粗放,如欠费风险、窃电及线损风险等,这是下一步电网经营企业自身努力的主要方向;从外部看,宏观经济、法制环境和国家电力改革相关政策的影响,也给电网经营企业带来潜在的市场风险和“两改一同价”相关风险、电力职工人身伤害风险等,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二、电网经营企业防范市场营销风险的主要对策

1、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意识

电网经营企业应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和实施,确立电力市场营销作为核心业务的战略地位,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决策层要彻底改变“重发、轻供、不管用”思维定势,树立从电网规划、设计到电网调度及运行都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大营销”观念,加大对营销部门的现代化投入,强化培训引入激励机制,提高营销人员整体素质和待遇,不断提高营销工作质量,大力推进电力市场营销实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电网经营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还可以导入企业形象综合识别系统(cis系统),一方面要倡导品牌意识,扎实开展优质服务,树立富有亲和力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要全方位开展行业“公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和沟通作用,在修改“电力法”、强化电力供应和使用的法制秩序、“两改一同价”、电价政策等重大问题上,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为电网经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2、强化供用电合同管理,增强依法经营意识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转轨时期,不少电网经营企业由于长期的垄断地位和行政权力,还没有把自己与用电客户摆在同等的地位,没有意识到供用电合同是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之间建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唯一契约,不签订合同、合同要素不全、合同涂改、不按合同执行等不规范情况十分普遍。因此供用电合同的管理问题要摆在营销工作的突出位置。

要加大对合同管理的考核力度,把没有与客户签订供用电合同、不履行合同等导致企业重大损失的行为列为营业事故,严肃处理。

对电力客户的违约用电、窃电以及拖欠电费、故意伤害电力职工等行为,要更多地运用合同法、电力法、担保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武器,有力地维护企业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3、强化农村电力市场营销,增强一体化经营意识

要理顺农村电力市场营销的内部管理体制,逐步由市场营销部门开展城乡一体化市场营销工作,实现农电工与系统职工同工同酬,或者由农电工组建抄表公司实现独立核算。要有计划地提高农电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待遇,要加强对农电工电费风险金的管理,对农村大用电客户的电费宜直接交基层供电所收取或银行代收,对每月电费较多的农电工,还应实行分次向农电工给付发票和回收电费的办法,最好每次给付发票不超过该电工所交风险金,同时积极向农村居民宣传凭发票交付电费防止欺诈的问题。要加强农电工工作质量的审核和稽查,可以推广农电工交叉抄表,发挥内部监督机制,防止可能的电量电费流失。要扎实开展线损“四分”管理工作,认真查处线损管理上的人为造假问题。

当前防范欠费风险要把重点放在营销第一线的基层营业站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执行电费抄核收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加大对隐瞒欠费、截留、挪用电费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定期对各基层营业站(所)的电费发票与欠费情况进行全面的清理、与收费人员对帐,明确追缴欠费的责任人员和时限,认真进行奖惩考核并形成制度。

禁止用电客户用欠条领走电费发票,发生视同给付发票职工的个人借款进行追缴;禁止收钱不给用电客户等额发票行为;采取有力措施,促使用电客户优先领取欠费期1年以上的电费发票,防止形成呆死电费。

接收网改完成村前,必须与村组电工结清电费。

落实专人负责对重点用电客户的欠费及其生产、破产、改制情况进行监控,防止企业借改制偷逃电费。

4、强化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增强风险经营意识

篇3

论文摘要:在市场化经营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市场竞争,而相比其它方面,企业对于自身主要产品的选择具有事关企业经营全局的现实性意义。因此,国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产品选择和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原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市场化经营,它的管理运行以及产品等诸多方面要经得起市场竞争并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取决于市场竞争,尤其是企业对于自身主要产品的选择具有事关企业经营全局的现实性意义。在这一点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是没有区别的。

一、产品竞争

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产品的竞争上。产品有种类的区别,更有档次的差别。但不论何品种、何档次的产品,只要投入市场,就存在着竞争。这是市场经济的特点,或者说市场经济就是靠产品的市场竞争而显示其优越性的。过去,中国的国有企业没有生存在市场经济之中。所以也就感受不到产品竞争的压力,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也没有压力,可以照样继续生产,也就是说许多在市场经济中决不允许的情况,在传统体制下可正常地存在,而且至今还有残余的影响。传统体制下不存在真正的产品竞争,而现在搞市场经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竞争,这是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重大转变之一。作为国有企业,如果现在还不接受产品竞争的观念,是不可能有出路的。只有转变观念,现实地接受产品竞争的挑战,而且能够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律来运行,国有企业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正由于产品竞争几乎等于企业竞争,所以企业才要对产品竞争、 产品选择高度重视。如果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处于被淘汰的地位,不再拥有旺盛的消费对象,那么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就很快会丧失生存能力,除非这些企业能迅速地实现产品生产的转移,再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来。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对市场淘汰的产品要做出具体的分析,因为被市场淘汰的原因是多种的,有的是属于过时的,时代已不再容纳那类产品了;有的则属于在产品的适应性上还需改进的,时代并非不允许其存在,比如毛纺织品,尽管市场销路不好,但若能在花色品种上创新,仍然具有吸引消费的潜力。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只要选择好一项主要产品,企业的经营就能搞活。但这种产品应是本企业具有生产优势的,应是在市场受欢迎的。但这只是一般要求,具体情况总是比较复杂的。一个企业不能看到别的企业生产出市场受欢迎的产品也随之跟着去生产,即使自己企业的生产将会占有优势,这种选择也并不可取。凡是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注意避免这种选择的。这些作出正确产品选择的企业,其产品既是市场上受欢迎的,同时也是具有足够的市场容量的;其生产既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同时也是回避了过度竞争的。企业这样的产品竞争力就是能表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产品效益

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有价格体现的。企业选择产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其市场价格作考察。价格反映的是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企业通过价格来选择产品是现实不可省去的工作。或者说,企业选择产品首先要看产品的市场价格与产品的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有多大。在生产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市场价格越高,企业可获得利润将越大,这就是说在这方面对产品的选择是一种支持;相反,在生产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市场价格超出不多,企业可获得的利润不大,或是说仅有微利,那么这对产品的选择就是一种阻碍。这指的是产品效益范畴。选择产品,归根结底要落在产品效益上。然而,效益的问题并不是单个产品价格与成本的关系问题,它涉及的是总价格与总成本的关系问题。其中的构成因素是比较复杂的。

就一种产品而言,它的价格与成本可能相距较大,留有一定的利润,但是,若干企业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都要生产这种产品,这样可能就会将市场分割得很小,每一个企业都占不了多大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单个产品价格高,利润大,但企业实际得到的总收益有限,不能满足企业对利润的需要。这样,对这种产品的选择就不能不作慎重考虑。或者说,可以认定,这种产品并不具有选择产品效益的优势。企业若要生产这种产品,就要接受销售市场狭小的约束,就只能是获取受限制的利润,而且还要冒市场价格下降的风险。因而,选择余地较大的企业是很难作出这种选择的。反过来说,产品的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的差距不大,企业只得微利,但如果市场广阔,销路很好,企业未必不可对这种产品做出选择。更进一步讲,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都是可变值,尽管生产成本的变化幅度不会太大,且变化也较难于实现,但是市场价格的变化有时会是很显著的,这对于企业选择产品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选择产品,实际是对产品价格作预期确认,现实价格只是参考值。至于生产成本,企业也是要看自己是否有挖潜的能力,若企业能做到大幅度降低成本,那么一般说企业对该产品的选择在有市场容量的基础上是不会犹豫的。而对价格的预期,即使非常看好,企业也不能冒然选择,因为这种好处是哪个企业都可以分享的,它并不能对一个企业专门有利。过去,有不少的企业是看好价格就上项目生产,结果仅能得一时之利,随着产品供给的迅速扩张,不仅价格很快回落,而且销售非常困难,使企业经营进入自己设计的陷阱。 转贴于

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有密切关系,优质优价,这是人们通常认定的道理。但从企业对产品的选择讲,我们强调的产品质量与价格的联动关系还没有为企业所重视,对此认识与实践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现在的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越高越好,这本身并不对头。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对产品的质量作出的承诺都是受市场价格限制的。这就是说,企业保证产品质量是保证一定价格下的质量,而不是抽象的质量。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于其档次和价格,质量过高,因而扩大了产品成本,这是很不可取的。这样的惯例存在,往往要影响企业对产品效益的正确认定,即影响企业对产品的正确选择。因此,在市场化经营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保证要树立价格意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正确地估计产品的生产成本,才能正确地计算产品效益,从而才能对可以确定的产品不放过选择的机会。

三、产品开发

企业选择具有竞争性的产品投入生产,一般是从市场上已出现的产品中选择。这固然是因为有些产品本身就是经常性需求的,像住房、家具、饮食用品、文化用品、服装、食品等等,市场不可缺少供给,企业对这些产品的选择,一方面是行业性产品选择,再一方面是花色、档次、品种上的选择。企业对产品选择准了,企业的经营就可以红红火火地搞下去。企业若选择的产品不对路,上项目时市场形势很好,而大批量生产出来时市场形势急转直下, 不是价格跌了,就是供给过大,再可能是花色品种不时兴了,那么企业就会陷入危机之中。但是,真正有竞争性的企业是不采用这种方式选择产品的,这些企业不是跟在市场已有需求的产品上作选择,而是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自己搞新产品开发,以自己开发的产品投入生产,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开发产品具有超前性。一般说,搞产品开发应有十足的把握,失败只能是在研制产品的过程中存在,不能是产品投放市场的失败。因此,对把握产品开发项目,常规的做法是应特别遵守的,这主要是指:①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性能做深度开发,因为选准现有产品是相对容易的,现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是首选对象,只要看好这方面的产品发展下去仍有市场潜力,就可以搞性能上的深度技术开发,只要能取得技术上的新突破,新产品的超额利润是肯定能够获取的。②对日常用品搞新的花色品种开发。这类开发者认为,日常用品的花色品种总是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种新产品成功就可以达到开发目的。③看准市场缺口搞开发。所谓缺口,也就是人们公认应该有而没有的产品。能不能看准这类开发,一方面是指看准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能搞出这种缺口产品,一方面是指看准这种产品自己确实可以领先一步搞出来。

需要强调的是,产品开发包括产品质量的开发。一种产品在一种质量水平上可以维持企业的生存,而在一种更高的质量水平上就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当然,质量是与价格挂钩的 ,有了高质量,就要有高价格,当价格适当合理地高起来时,产品的质量必须要上去。这就需要搞产品质量的开发。一种质量代表一个档次,质量不高,档次就上不去,相应效益就不好。现在,有的企业重视到这个问题了,一再强调本企业产品的质量要赶超国外同类产品;有的企业重视得还很不够,还没有从质量开发这个高度来认识问题。这是需引起国有企业重视的一个问题,即每个企业都应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搞质量开发,绝不能满足现有产品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宋涛主编:《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多角度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 物业管理企业;经营;市场需求

一、物业管理企业潜在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消费者除了需要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物业公共服务以外,还需要物业管理企业提供各项特定的特约服务。虽然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只是提供服务和管理,较少涉及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这样不仅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样对物业管理企业自身及相关行业也就提出了更大、更高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不但体现在硬件上,如:物业管理用品、用具、材料、零配件等的制造、加工和供应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软件上,如对信息、资料、培训、人才交流等方面。所以这也就给物业管理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当然,管理和服务是物业管理企业的本业和对社会提供的基本产品,也是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的市场基础。但如果只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那它只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和竞争的手段之一。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经营才应是其企业基本的行为,只有依法进行经营,获取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把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物业管理企业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能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如果再将一些专业工作对外委托,发挥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管理特长和资源优势,并成立专业化的队伍,承接其他物业管理企业或其他行业(如酒店业、零售业及餐饮业等)的相关业务或工程上。由此看来,物业管理企业既为同行业提供了方便,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更为其自身的经营行为开辟了新的市场。

二、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经营与多元化服务

1、关于物业管理服务自身的经营。搞好物业管理服务自身方面的经营,无疑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的基础工作和最主要的工作。一方面管理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但要以优质的服务换取优价的回报,同时也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但是在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要使物业管理企业达到长期稳定,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还应改进以下几个方面:

(1)物业管理企业应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管理规模,不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做不但对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总体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壮大公司实力以及显著降低企业成本。(2)物业管理企业应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企业的品牌,充分利用名牌带来的巨大的市场效应以及市场信誉。(3)物业管理企业一定要重视财务管理,加强所有工程管理,采取节能降耗,这样不但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为物业管理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4)物业管理企业还可以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及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特点,将没有竞争力的,运营成本不合理的业务(比如保安、清洁、机电维保)分包出去。这样不仅使物业管理企业集中精力和资源来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而且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也会给物业管理企业带来良好的经营效果。(5)物业管理企业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提高知名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宣传,宣传不但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认同感,还可以起到引导消费,拓展市场的作用。

2、以物业管理与服务为中心开展多元化服务。多元化经营、服务是对物业管理主业经营得很好的辅助和补充。多元化经营、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针对业主和客户而提供的有偿服务。这样不但方便了业主,也增加了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是针对物业管理行业和其他相关需求的提供比较专业化的服务。再次是成立房屋出租出让中介,以及供求信息方面的服务,并为物业管理行业提品和流通方面的服务。还可以为同行业企业提供培训、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服务,为物业管理或者是房地产业提供咨询、策划、市场信息以及顾问方面的服务。

3. 物业管理企业可以采取专项经营活动:往往是专项经营都是以较大投资为基础的,并且是较大规模、系统性的经营活动。专项经营活动的经营风险和收益都可能较大。因此我们首先要进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多方筹措资金,制定经营可行的经营管理方案。但是为了减少风险,这类经营也要围绕物业本身来开展。那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此方面经营活动有:

(1)开办咖啡屋、餐厅、网吧、超市之类的小型经营性场所;(2)专业会所及健体娱乐场所及设施;(3)在物业小区内部开办学校、幼儿园;(4)成立自己的搬家公司、礼仪服务公司、以及装饰装潢公司等。

三、物业管理企业在多元化经营服务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中必须要防止“饥不择食”,盲目的扩张。如在增加新的经营项目或者是承接新的物业管理项目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及研究,对各种风险因素都要进行认真的评估并且制定出可行性方案。

2、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中应坚持“靠山吃山”的原则,以物业经营服务为基础。

3、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中要注意经营和收益的合法性,以不侵害业益为准。以依靠物业本身进行的经营行为,一定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法规的要求进行,如哪些经营权和收益属于业主(收入用于补贴管理费)、哪些属于开发商或物业管理企业及收益的分配等等问题,都应引起物业管理企业的高度注意。

4、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中一定要坚持以内涵为立足之本,强化企业内部建设。决不能只重视对外拓展,而出现忽视企业内部建设的现象。要在拓展经营项目的同时,积极调整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发现和培养人才,经常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和评估。特别是对某些经营项目(比如房屋中介),管理和从业人员不但要熟知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和借鉴好的管理方法。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大的调整,甚至要专业资质的认可。当然在拓展市场的同时,还要强化企业内部建设,这样才能使物业管理企业的多种经营得到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畅;《物业管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2008(10)

[2]刘运杰;《江苏城市化进程观察与思考》 2006(2)

[3]田雅昊;《物业管理行业结构分析》、《城市开发》2010(7)

篇5

关键词 : 成本管理;经济效益财会经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逐步走向全面市场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就看其是否能在保证质优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这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必将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企事业单位制定经营决策、把握商机的重要工具。成本管理参与企业的财会经营也将成为必然,可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具大贡献。

一、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1.成本管理的对象

成本管理对象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既包括财务会计计算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的现在和未来成本;既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内的资金耗费,也包括行业价值链整合所涉及的客户和供应商的资金耗费。

成本管理的对象最终是资金流出。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的对象还是有所不同。传统的简单加工型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限定在企业内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而自身处于激烈竞争的大型企业为赢得竞争,必须关注企业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者,因此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突破了企业的界限,凡是和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资金消耗都属于成本管理的范围。

2.成本管理的目标

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信息、参与管理,但在不同层面又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

(1)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为企业内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其所需的各种成本信息以供决策和通过各种经济、技术和组织手段实现控制成本水平

(2) 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可分为:成本计算的目标和成本控制的目标。

成本计算的目标是为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包括外部和内部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外部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主要是关于资产价值和盈亏情况的,因此成本计算的目标是确定盈亏及存货价值,即按照成本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财务成本,满足编制资产负债表的需要。而内部信息使用者利用成本信息除了了解资产及盈亏情况外,主要是用于经营管理,因此成本计算的目标即通过向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信息,借以提高人们的成本意识,通过成本差异分析,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促进管理人员采取改善措施;通过盈亏平衡分析等方法,提供管理成本信息,有效地满足现代财务经营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成本控制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水平。现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成本目标因竞争战略而不同。成本领先战略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保证一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表现在对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的控制。而差异化战略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则是在保证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持续性的成本节省,表现为对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发生成本的控制,如对研发成本、供应商部分成本和消费成本的重视和控制。

二、成本管理对财会经营的的重要性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切形态的企业,要成功都要抓好成本控制,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关系到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主要问题,也是企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利润的重要保证。有效的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保证规定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实现财会经营目标实现的强大武器。

1.加强成本管理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客观要求

现代企业其经济成分日趋复杂化,经济利益日趋多元化,股东权益不可侵犯将成为市场经济下人们的共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必须更加注重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各项成本支出,在重大决策上,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才能获得低成本优势,获得高于同行业的利润,促进自身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

2.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改革管理的内在要求

成本管理意识淡化,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组织薄弱,成本管理方法、手段僵化,组织管理协调性差,成本信息失真等现象的存在,使得很多企业产品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耗费水平。更有企业存在帐表不符,账实不符,轻视利润指标结转费用等严重问题,给生产经营者经营决策造成极大的困难,也给资产所有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三、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实分析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节约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这些落后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

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降低产品成本,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但规模的大小受需求大小的制约,更何况现在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差异正在加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有缩小的趋势。企业成本简单的从核心企业转移到供应商或分销商,不能降低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甚至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增值。尤其是在今天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合作伙伴。

四、强化成本管理的对策,采取措施保证成本信息有效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其内容涉及到企业治理机构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贯穿于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成本信息的最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目前一些企业成本核算上的随意性很大, 成本高低随领导意图而转,造成企业利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把企业利润状况变成人为利润。成本信息与企业经济实际情况脱节。企业不能依据成本信息评价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业绩。从这一方面要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

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企业管理者以及为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参与经营决策的会计人员,要在实现愿望的同时尽到自己的责任,一方面是增强法制意识,一方面是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增强道德责任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和人的道德水准的双重提升。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成本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改进的问题还很多,欲使成本管理会计在我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分析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脚踏实地做工作,更新其观念,加强对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以使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能科学地指导企业财会经营的实践。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成本管理制度的确立,成本管理会计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振山,加强成本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太原科技,2005

[2]金静红,现代企业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

[3]左洪亮,张晶,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

[4]凌春华,王菊芳,现代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企业经济,2004

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特别是加入WTO后,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外部市场化了,迫切需要企业从内部管理入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科技及管理创新,使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接轨。人人成为“经营者”模式,就是把市场经济下“买卖、服务、契约”为特征的三大经营关系引入企业内部,以建立众多虚拟经营体为框架,形成企业内部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即体现“四个化”:跨度管理最小化,工作部署细分化,资源使用货币化,业绩评价定量化。

1.构建企业内部“买卖、服务、契约”三种经营关系,划分“生产、辅助服务、物资流通、技术和统筹管理”五大岗位体系。

根据工作业务性质,公司打破了传统的一二三线的岗位划分,构建了生产、辅助服务、物资流通、技术和统筹管理五大岗位。同时,通过买卖、服务、契约三种形式构筑企业内部经营关系,实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这三种经营关系的实质,从广义上来说还是买卖关系,全面覆盖了企业内各个部门、车间、班组,形成了企业内部的用户链、客户群。

2.量化分解资源,以建立内部价格为主线,构建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体系。

(1)量化分解和合理配置组织资源及管理资源。将企业所有资源分为固定资产、共用资源、存货、应收账款、能源、费用和人力七个大类,并分解落实,按“谁使用谁承担经济责任,谁负责回收的总原则”。界定相关资源,确定各“经营体”对相关资源所拥有的权利、享受的利益和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

(2)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化价格体系。企业内部的市场化价格体系是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的重要支撑,只有企业内部各类价格的制定、管理和维护能遵循既定的规章制度,才能使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建立内部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机制。即遵循市场化定价原则,在公司宏观调控下由虚拟经营体通过内部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体系。这种宏观调控机制下的价格竞争,价格的决定主要由“经营者”来完成,部门作用相当于政府的宏观调控。目前一切内部交易的物资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均依据市场行情确定,最终由使用物资、产品和服务的“经营体”认可。如果价格高于市场价,“经营体”可以拒绝接受,并使其按市场行情调整。在这种价格机制下形成的内部价格,具有如下特点:①价格是动态的,跟着市场走,更具竞争性;②“经营体”有权选择优质低价物资、产品和服务,可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③市场化价格能真实地反映与考核“经营者”的经营成果,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节约型生产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

(3)划小经营单位,明确经营体的“责、权、利”。目前,公司以五大类基本岗位为基础,划分了103个虚拟经营体,并为“经营者”活动的长效性、有效性、操作性明确了每个“经营体”所拥有的责、权、利。所谓“责”,是指其对所用资源(人、财、物)负有相应的经济责任,即有回收的功能;所谓“权”,是指其在经营范围内对一切资源(人、财、物)具有使用权和参与权;所谓“利”,是指其经营成果、经营业绩可按约定的条款给予回报。如从事自主开发并成功配套于桑车3000型的7PV16压缩机开发人员,2005年获得公司重奖达46.35万元。该分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技术人员将开发成果向商品化转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实验成果与商品化之间脱节的局面,使研发成果更能贴近市场、满足用户。

3.推行经营体“两表”,直观体现企业每个元素的贡献价值。

公司先在生产岗位经营体试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相关的明细表,目的是使员工能解读构成产品成本的各个要素,让他们直观地了解本班组经营体的经营成果,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改善。比如储液罐工段(经营体)在分析经营财务报表时发现,班组内部人工成本占制造成本的比例高达37.37%。于是主动与工艺技术部门联系,采取工序合并、工艺装备改进,达到了最佳人员配置的效果,降低了班组的人工成本。从公司实践“经营者”活动以来,压缩机产量翻了一番,但员工人数仍保持在原来的水平。通过“两表”能使员工自我定位,自我评价对企业的贡献,并通过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产生内在的动力。目前, “两表”的使用面已覆盖到试验中心、计量中心、销售、采购等辅助服务、物资流通等岗位的经营体。

4.以“市场化原则、利益驱动原则、货币化原则、长效原则”为导向,处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任何新生事物在推进过程中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是意识的转变,方法的困惑。因此,公司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①市场化原则。将市场经济机制导入企业内部,形成内部经营市场、内部用户满意观念、内部价格体系、内部考核结算体系。②利益驱动原则。体现以人为本,尽可能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引导员工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实现个人价值,获取个人利益。③货币化原则。实施“三个货币(定量)化”,即资产资源、工作量描述和员工考核等管理对象货币定量化,以便于“经营体”有效的绩效考核。④长效原则。强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平衡,对于一些高科技关键设备以及新产品超前开发的先期投入等,则实施例外原则给予保护。例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空调环境模拟实验室每年的设备折旧费高达200万元,如不采用例外原则,则无法盈利,从而挫伤员工积极性。2000年该经营体起步运行时,公司对其设备折旧费实行例外保护原则,暂由公司承担。但是随着环模试验社会化的开放运作,试验业务量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到了2003年公司就取消了该试验设备的例外保护原则,2004年该经营体不仅盈利,而且其内部的试验收费价格仅为2000年水平的61%。

5.建立长效机制,实施评价体系,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1)根据“经营者”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公司建立和实施了虚拟经营体从申请―注册―登记―变更―注销全过程管理的企业标准。

(2)根据“经营者”活动深化的要求,公司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和《企业综合管理系统》,目前已完成了生产、办公、采购、领料、仓储、物流、成本核算等管理模块的升级运行。

篇7

关键词:特许经营;国际化;战略要素

特许经营(franchise)是目前国际上最有效的、发展最快的经营模式。所谓特许经营,是以品牌经营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契约规定严格运行的营销方式。国际特许经营是特许制在企业跨国经营中的应用,是一个国家的特许人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服务标记、商业或广告符号允许境外的受许人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使用其公司的名称、商标或者其他经营模式等无形资产。受许人必须为保持特许人的经营特色,严格按照特许人所制定的方法和模式来经营,并定期支付权利金以及其他事先约定好的报酬。对于正在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运用国际特许经营是冲出本土,迈向国际的可行拓展策略。

1 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特许经营的必然趋势

1·1 国际特许经营理论日趋成熟,中国企业日益重视发展国际特许经营

国际上特许经营的广泛流传及国际特许经营理论的日趋成熟为我国企业采用特许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提供了可借鉴的、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中国企业认识到特许经营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利刃。

特许经营具有极强的渗透性,由于特许经营所授予的是围绕着一定产品(包括服务产品在内)形成的一系列营业手段和经营技术的使用权力,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可以有效地取得当地加盟者的合作,在国与国之间能较妥善地处理和超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因此为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便利。Www.133229.cOm

1·2 国内部分知名企业具备向海外拓展特许经营权的实力

经过多年发展和实践,我国已经涌现了一批具有完整和高效的运营系统的连锁企业,已经拥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品牌,客观上具备通过输出“经营模式”发展国际特许经营的水平和实力。我国已具实力的大中型名优企业在国内经营状况发展良好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向海外拓展,通过国际特许经营逐步跨出国门,实现以低风险低成本和高速度的国际扩张,发展我国民族品牌。例如北京全聚德烤鸭集团作为中国饮食业著名的老字号企业,自1993年成立以来,已在35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全聚德”商标,并建立了多家海外企业,成为以销售“特许经营权”实施国际化特许经营管理的餐饮服务集团企业。

1·3 国际特许经营是企业品牌推广,提高品牌国际市场知名度的捷径

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餐饮和服务业拥有潜在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资源,如著名商标、店名、独有的生产加工技术和配方、专利产品、经营管理方法、企业形象与商誉、人才优势、营销网络与采购渠道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但迄今为止尚未加以充分开发利用。国外加盟者在取得特许权后,在当地市场所进行的一切商业活动都是以盟主的品牌完成经营,因此,在经营区域内拓展了品牌范围、树立了品牌形象。同时,由于特许经营自身的发展速度,从而促进民族品牌迅速建立。

1·4 国际特许经营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为了向国际市场拓展,为了能够对特许经营进行有生命的克隆,对管理的科学性和可移植性都要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拓展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将特许经营的成功经验和运作范例借鉴并运用到自己的企业中以保证科学的管理。因此,打理发展特许经营,可以推动连锁企业管理上档次,规模上台阶,经营出效益,从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特许经营企业向国际市场拓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

2 中国企业特许经营拓展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差距

2·1 特许经营市场体系发展尚待完善

中国特许经营体系通过多年的发展,特许经营的行业虽然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常规特许经营行业,但是中国特许经营在质量上要达到欧美、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做。

总体来看,中国特许经营企业在经营理念、品牌建设、管理体系建设、管理团队的成熟度、连锁经营标准规范的实施控制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少差距,特许经营企业之间的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2·2 缺乏成熟的可供转让的知名品牌和经营技术

成熟的、国际知名的商业品牌及经营技术是特许经营企业向国际市场拓展的基础。从国外经验看,一些企业都是在创出品牌知名度,具有成熟的品牌形象后才开始涉足特许经营,如果没有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产品作支撑,没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特许经营权就毫无使用价值,也很难吸引到加盟者。而在我国,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知名度低,而且品牌缺乏文化含量和现代化的运作系统,从而阻碍了国际特许经营的开展。

2·3 对东道国或地区的了解不充分

东道国或地区的人口构成、消费爱好和宗教习俗、文化背景等不易了解;对东道国的法律体系把握不准,表面上似乎对贸易法规已经熟悉,而在实际运作中仍然碰到诸如进口配额、外汇管制和税收等方面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

2·4 特许经营国际化拓展的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我国的特许经营起步较晚,再加上不同国家观念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在属于我国的特许经营企业内,真正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了解各国市场的特许经营人才数量很少。熟悉国际资本运作经验,精通资产评估、国际商务及相关法律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3 中国企业实施特许经营国际化的战略要素

国际特许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跨国经营手段,因其“双赢”的主旋律,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营销方式。中国企业在发展国际特许经营的过程中,要针对目前的发展差距从宏观环境、市场、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入手,全面、清醒、深入、正确的认识国际特许经营,实现持续、稳定的运用特许经营向国际市场拓展。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换为了市场经济,并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取得的效果显著。在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完善经济管理体系,紧抓市场机遇,合理调整经济,在满足新时期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新型、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企业稳定发展奠定有利基础。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1.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论述

在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一般采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这一方式是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的,具备计划性、目的性特点。同时,这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增加成本的有效途径。在计划经济过程中,政府负责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在里面起到了辅助作用,企业依靠政府帮助而运营。市场经济环节中,市场指导企业经营方向,市场决定了其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征,结合优势,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产体系,确保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稳定经营和发展。

2.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历程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一般是通过筹划、控制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稳定经营和开展。总体而言,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现状和运营理念,科学的选择与之相符的经营管理模式。完善、标准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性,以此减少企业成本输出费用,这对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可以看出,可以将发展历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是在国家政策支撑的基础上出现的,由国家提供相应资金,并且负责企业运营情况。第二,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其是根据企业经营目标,以市场为指导,将内外部环境结合在一起,从而建设出经济管理模式。

3.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1)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将企业资源扩散到最大化。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不断进步,它为企业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对企业管理模式加大创新力度,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有效节省成本输出,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质量。(2)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改进,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改革,以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无法顺应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脚步。在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的现状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有所改变,使得企业必须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引起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创新这一模式,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活力,从而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不具备完善性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组织结构不具备合理性,限制了企业稳定发展。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经营管理期间,组织结构不完善,很多人员只是一昧的提升经济效益,同时,组织结构灵活性不好,没有受到合理的规划,因此,没有办法跟随市场进行改变。再者,企业管理人员对经营管理结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受某种因素的干扰,严重限制了企业发展。第二,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不完整,没有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在建立企业管理经营组织过程中,因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使得结构混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完善

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环节中,经常出现制度建设不健全情况,引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企业过于重视生产,对经营管理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②企业经营管理层思想理念保守,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对市场认识力度不够,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足,其中,主要体现在:第一,企业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办法全面提升员工工作兴致,再加上企业内部人员流动性高,所有人员自身素质低下,从而影响了工作的稳定进行。第二,企业员工上升空间不大,全能型人才较少,导致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具备不合理性。第三,企业员工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技能低下,没有展开相应的培训工作,限制了经营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三、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策

1.优化企业人力资源

对企业人力资源展开合理配置和优化,能够提升企业整体水平,推动企业全面进步。在当前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现状,合理配置资源。因此,可以从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第一,引进专业性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另外,要建设人才激励机制,全面调动员工工作兴致,不断创新,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第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对企业员工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以此提升业务水平。

2.引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

一般在企业管理资源中,就需要引进新型的资源管理理念,来完善对我国经营的制度。这样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自身国家尤其是在合适的法律基础上,完善对企业的制度。并且随时关注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以此调整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变化,制定出合适的市场发展体制,如果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进行解决,同时,要加强企业员工的交流和沟通,整合企业各项的资源。

3.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为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应当从管理体制开始,对其加大重视,建立完善的体系,使企业内部呈现规范化管理,确定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定期参与考核,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发挥到最大。另外,还要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灵活的组织机构,保证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

四、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为良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应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找出现有经济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构建高效组织部门,并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人本化管理。引进新型经济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现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以实现企业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荣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

[2]弓慧玲.论当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J].企业导报,2015,01.

篇9

内容摘要:企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企业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都处于一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传统的理论主要集中于市场环境的研究,缺乏对企业非市场环境的关注。然而,作为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非市场环境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将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非市场环境的概念及影响做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非市场环境 政府 非政府组织 公众

关于非市场环境的文献综述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市场上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它们的产品和服务、经营效率、内部组织结构、供应链组织、分销渠道和联盟网络,而且还取决于如何有效处理政府、利益集团、激进主义分子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Baron,1995)。这些团体产生的力量能够阻止企业进入新市场 ,限制产品价格上涨 ,提高企业的竞争成本。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发掘新市场 ,解除政策管制 ,减少竞争对手 ,创造竞争优势 (卫武,2008)。虽然这些力量出现在市场外部,但是常常与市场力量相互影响 ,本文将这些力量称为非市场力量。而非市场力量通常会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企业经营战略中这些非市场力量被认为应该与市场力量受到同样的高度关注 (Shaffer,2000)。

Baron(1995)指出:商业环境由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构成,任何战略规划都必须整合市场和非市场因素;公司的总体环境,一方面可由市场来控制,另一方面可由非市场来控制。企业非市场环境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软土壤,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企业而言,必须对企业的非市场环境有足够的重视,并针对非市场环境的特点,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充分的给予考虑。尽管现有关于对市场环境的研究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对企业非市场环境的研究则明显不足。因此本文为将对企业非市场环境的概念及对企业的影响做进一步的分析,希望具有启发作用。

企业非市场环境的概念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生存环境中,并对环境进行了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里所谓的生存环境也就是指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由于非市场环境概念的提出与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市场环境的,因此在对非市场环境概念做出的界定中,同时探讨了市场环境。在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中,市场环境是指由宏观经济因素、竞争者、供应商、顾客等因素组成的企业外部环境,其特点由需求的特点、竞争的纬度、市场竞争的规律、成本结构、技术进步的特点和速度等决定。市场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所处的行业及产业结构(Porter,1980)。

非市场环境是相对于市场环境而定义的。Jean J Boddewyn(2003)认为非市场是指能够为市场、企业和其他类型的组织提供秩序的内外部因素,这些因素能够使它们有效地运转,并弥补它们失灵的缺陷,所谓的非市场并不指单一的政府、公共利益相关者或公共事务。从企业角度,政府的政策、各种非政府组织、公众、利益相关者、新闻媒体等的介入都是企业从非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所以非市场战略同样具有更广泛的定义和内涵。于是学者们从企业非市场环境的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也做出了不同的定义。非市场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的以及法律安排等因素(Baron,1997),其特点是由企业与社会公众、媒体、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所决定的。

冯雷鸣等(1999)认为非市场环境则由公众、资产保管者、股东、政府、媒体和公共机构等协调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些机构有别于那些市场环境的最大特点在于:多数裁定原则,权益诉讼,较大的政治权利,集体行动,公开化等。卫武(2008)认为,市场环境是指由经济、竞争者、供应商、顾客等因素构成的企业外部环境,而非市场环境包括社会、文化、政治、法律以及制度等因素,反映了企业与社会公众、媒体、政府、公共机构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这些影响不同于市场环境中的影响。

然而,在现有的对企业非市场环境的众多定义中,Baron. D. P(2003)的观点代表了目前大多学者对非市场环境的普遍的认识:企业与政府、公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企业赖以成功的非市场因素。本研究认为,非市场环境是存在于企业之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利益关系的政府、公众和非政府组织三者交织的综合体。

非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一)政府对企业的影响

早在30多年前Epstein就说到,政府可以被视为一个竞争性的工具,帮助企业创造出最有利的环境(1969)。Dunning(1993)也曾说到,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难以想象说,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重要塑造作用会减小,而实际上,其更可能会增加。企业也都认识到政府的重要性:良好的政府关系能拓展企业的外部生存空间,为企业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并也相应地研究制定企业相关的政治战略或公共事务战略。从企业管理的视角出发,政府政策以及企业对政府决策的反应,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经营成就。

政府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非市场因素,在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中处于权利核心地位。“政府通过制定法律规范,税收等措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政府控制着一些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资源,政府可能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力来改变市场份额、影响市场结构,政府可以制定各种各样的标准(技术、食品卫生和环境污染等)增加企业成本”(黄忠东,2003)。同时,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企业为政府创造了税收,增加工作岗位,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所以政府与企业具有相互依赖性。

笔者认为,企业在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时,中间也必然存在一个相互议价的过程,由于都希望从对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某些利益,因为彼此存在相互依赖性。实际情况中,政府往往对企业具有主导作用,企业对政府的政策法规是处于被动地位,在政治集权程度较高的环境下尤为明显。由此导致了企业和政府力量之间的不平衡,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迫使企业力争在与政府的议价过程中争取有利地位,迫使企业采取各种政府事务活动。

(二)公众对企业的影响

公众是处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一个庞大群体,是社会力量的主体,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公众对企业都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责任标准,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就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企业的活动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符合社会公众利益,对出现社会偏好及期望做出积极的反应”(Tompson& Strickland,2004)。

企业往往对外宣称“顾客就是上帝”,是因为顾客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只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价值才得以实现,于是公众就构筑了企业生存的根本土壤。正是公众对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企业不得不考虑与公众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很多企业都重视与公众的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创造客户信任的价值。一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与公众有良好沟通的企业,必然能获得公众的高度信任。公众对企业的信任会直接转化为对产品的信任,而对产品的信任则是维系客户继续购买企业产品的保证。

(三)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扩展和延伸,企业和社会中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媒体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由于权力的不平衡,企业和权力拥有者(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对立和紧张。尽管社会没有类似政府的公共权力,但作为一种中间力量,企业可以通过处理好与之的关系,借助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为企业的非市场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赢得竞争优势。如随着环保主义的兴起,世界各国的环保组织都会给地方的企业施加压力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由于人们意识到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危害,这又使得很多食品公司在健康组织的压力下不再采用高脂肪原料,代之以低脂肪原料;百事可乐率先响应健康组织的倡议,向市场投放减肥可乐和果汁饮料,由此从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公司那里抢到了时常份额;许多企业借助媒体这个传播信息的工具,了解到政府、社会组织团体及公众对企业的反应,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并让更多的消费者、社会团体、政府对企业有更多的了解,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获取社会隐形力量的支持,从而在企业制定与实施中享有更多的主动权。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也开始有全面掌控经济建设到公共服务管理的转变。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并进行合理的监督”(李从新, 2007)。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府治理本身的局限性,就出现了一些治理领域的中间地带,这时非政府组织就会起到替代和弥补作用。

结论

非市场环境作为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与市场环境同等程度的关注,而且企业不应该将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相互割裂开来,更多的情况是企业在有意识地通过在非市场环境中的行为和策略来帮助其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活动,从而为企业构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卫武.企业非市场策略体系模型—基于诺基亚公司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

2.冯雷鸣,黄岩,邸杨.跨国经营中的市场与非市场战略[J].中国软科学,1999

3.黄忠东.管理学应重视对“企业政治”的研究[J].经营与管理,2003(8)

4.李从新.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动力-非政府组织[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5.Shaffer,B. & T. Quasney, C. Grimm. 2000.FirmLeve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of Nonmarket Actions[J],Business &Society 39(2)

篇10

关键词:专业市场 经营性质 商户分化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本文在对广州市部分专业市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专业市场上商户经营性质的变化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专业市场经营性质的演进及原因

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本文仅讨论专业市场上的商户经营性质的演进状况,对专业市场的管理者不予涉及。商户主要是进行买进卖出活动、赚取买卖差价的批发商,他们从生产厂家或上一级批发商购入产品,然后销售给用户或下一级中间商。这些商户承担着中间商的职责,主要开展批发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商户都是从事买进卖出活动的中间商,从始至今都没有差别,与近代的中间商也没有差别。但从性质上来看,专业市场上商户的经营性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这种经营性质的变化可以用下述的几种类型的“替代”来说明。

(一)“有专业市场”替代“无专业市场”

第一种类型,专业市场起补充作用,可看作是“有专业市场”替代“无专业市场”。改革开放前后,专业市场上商户的经营活动是对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经营活动的补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公有制经济制度,不允许私人所有和经营的企业存在,商业活动只能由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操办。尽管国有、集体商业企业相对实力强大,组织严密,但集中计划式的商业企业,只能粗疏地满足大块头的市场需求,总会留下大量无法涵盖的旮旯缝隙,即存在部分市场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的现象,这为个体私营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机会,专业市场也就在公有制经济的夹缝中产生并存活下来了。改革开放之初,虽然允许个体私营商业的发展,但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集体商业企业的力量依然很强大,从经营实力、经营效果、经营的品种等多方面来衡量,专业市场都只是一种补充。这种补充,主要体现在公有制商业企业照顾不到的地域、经营的商品品种等方面,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对“无”的替代。出现这种补充的原因,是行政干预起了主要作用,从限制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到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人为地限制了专业市场的发展,使其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因而是行政干预的羁绊限制了专业市场的形成,行政干预的松动则成就了专业市场的发育和成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市场这种商业业态一经产生,就再也没有回缩的迹象,而是越来越走向繁荣和富有竞争力。

(二)专业市场替代公有制商业企业

第二种类型,专业市场替代公有制商业企业。严格地说,这是专业市场上的商户对国有、集体商业企业的替代,是经营效率更高的企业替代经营效率较低的企业。进入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尽管公有制商业企业也得到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但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公有制商业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机制僵硬、产权关系不明,市场竞争力弱,其功能被其他形式商业企业替代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随着专业市场上商户的成熟和发展,便逐渐替代了部分公有制商业企业,将部分公有制商业企业挤出了市场。给人的实际感受,就是专业市场上的商户数量增多了、业务量扩大了、涉及领域拓宽了;反之,国有、集体商业企业的个数减少了,经营规模缩小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前后,国有、集体商业企业生存困难,纷纷退出市场或被改制、改组了。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市场上商户的交易手段和经营方式都还比较粗陋,依靠技术、品牌、管理等模式进行经营的情形还非常少见,从总体上看,只是其经营效率高于公有制商业企业,因而才得到较快发展。

(三)专业市场替代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

第三种类型,专业市场替代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专业市场发展起来后,众多商户进一步向处于上游的生产企业进军,将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也纳入自己囊中,包销生产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品。原本由生产企业进行的销售活动,现全部或部分改由专业市场上的商户来进行,专业市场上商户的经营替代了生产企业的部分或全部销售活动。在专业市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销售部。这些销售部,部分是生产企业在专业市场上设置的销售部;部分虽然挂牌是某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但其实在产权、管理、人员、资金等方面,与生产企业无任何关系,双方只是通过契约关系进行联接。在服装、食品、建材等众多行业,均可见到这种替代现象的发生。这种替代,是交易成本更低的企业或企业的经营环节替代另一种交易成本更高的经营环节,是专业市场上的商户或商户的经营环节替代生产企业的经营环节。对于商户来说,是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营品种;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则是减少经营管理的环节或部门。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替代关系,一是出于专业化的考虑,生产企业将销售环节部分或全部让渡给专门化的商业企业后,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生产专长,将有限的资源更多用于生产环节;相反,专业市场上的商户更专业、更熟悉市场,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了解得更为充分,对市场需求理解得也更为透彻,从事商品的买卖活动比起生产企业更有优势,搜寻客户、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也更低。二是生产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分销渠道,丢掉了销售的包袱,节省了管理成本、销售成本,能以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商户则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留成,提高了交易效率,节约了交易费用。这种替代是双方自主自愿进行的,符合市场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发展方向。这种替生后,分销渠道上下游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沟通更为充分和顺畅,彼此形成“产销联盟”的格局,有利于双方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强、做大。

(四)专业市场替代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

第四种类型,专业市场替代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是商户对生产企业在管理上的替代,即:商户拥有产品的品牌和定价权,在经营过程中,商户进行产品的设计,将生产业务进行外包,向生产企业下达生产订单,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间生产、以什么方式生产等均由商户决定,生产企业只是被视作商户的一个生产车间,为商户进行贴牌生产,无权决定产品的品牌、产量、价格、销售地域等。在有些情况下,如出于保守商业秘密、保证产品质量等目的,商户也会自己组织商品的生产,或者自己投资建造生产车间,或者租赁设备进行生产,或者并购既有生产企业。这种替代的情形,在酒类、服装、鞋帽等产品市场上,比较常见。比如,在我国白酒市场呈饱和状态、知名老品牌较多的情况下,近年来,消费者仍能时而见到某个酒类的小品牌,它们在某个区域或某个群体的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小品牌,部分就归专业市场上的商户所拥有。这种替代是更具经营优势、管理效率更高的商户替代具经营劣势、管理效率更低的企业或企业的管理环节。这种替代从根本上颠倒了产销关系,形成产销并不对等的格局,以前是生产决定销售,生产企业处于主导地位,这里则是销售决定生产,商户处于主导、主动地位。这种替代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我国买方市场形态出现后,市场进入了品牌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品牌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拥有品牌的一方,所能拥有的交易价值更大。“渠道为王”的作用在我国市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专业市场上的商户具有稳定的客源,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比起生产企业,具有分销渠道上的垄断优势,部分具有更高管理、营销效率的商户,自然不会将利益拱手让人,于是便通过拥有品牌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并通过分销渠道和品牌的双重优势,反过来“操控”生产企业。二是商业企业更熟悉、了解市场需求状况,由专业市场上的商户组织货源、向生产企业下订单的方式,更能克服产品设计、产品结构等方面的盲目性,使得产品也更适应市场需求,并能根据市场状况适时地对产品种类、性能、价格等做出调整。

综上所述,专业市场自从开始出现以来,其经营性质就一直处于演变之中。这种演变尽管发生时间有先有后,有层次高低之别,并不断向高级化方向演化,市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又不是梯次、鱼贯发生的,而是以一种叠加的方式出现和存在着,即在一定时期内,两种经营性质几乎同时出现和存在于现实市场经营活动中,特别是后两类替代,更是如此。

专业市场经营性质演进所带来的影响

专业市场上商户经营性质的演进,是经济形势、市场变化以及商户自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其经营性质改变后,又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导致商户出现分化和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并最终引起整个专业市场趋于消亡。

一是专业市场经营性质的演进,会造成商户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导致商户发生分化的原因有许多,有经营实力、经营能力、经验甚至运气等,但经营性质的演进会影响到商户的分化,这一点则是确凿无疑的。专业市场经营性质的演进并非在所有商户中同时发生,而是呈阶梯式、不规则地发生于部分商户中。管理效率更高、经营成本更低的商户,或从它业改行而来的商户,才有可能产生经营性质的变化。当商户的经营性质发生改变之后,会进一步突出和固化其既有的经营优势,要么使其管理效率更高,要么交易成本更低,要么能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其经济实力更强、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商户发生分化也就不可避免了。当分化发生后,部分经营效果好、赢利多的商户,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独享式的销售组织;部分商户保持原状;部分经营效果差的商户,则被淘汰出局。这样的分化现象,在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中会经常发生。在每个专业市场上,每年都会有一批商户搬离,部分因为经营有方,另寻风水宝地开展独立的业务活动,部分则因为经营不善而暗淡离市。

二是经营性质的演进,会引起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如果说生产部门的转型升级是指企业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生产经营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那么,商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则是企业充分发挥品牌、管理和技术等因素的作用,提高产品的交易价值。每当经营性质发生改变之时,涉事的商户都要相应地改变商业模式,以使自己的资源禀赋符合经营性质演变的格局。商业模式的创新,又会引致商户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实施品牌经营以及持续提高产品的交易价值,而这些都是商业部门转型升级的标志。

在整个市场上,当众多独享式销售组织的总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从组织上替代专业市场,独享式销售组织将逐渐挤占专业市场上商户的市场份额,引起专业市场的市场份额趋小;同时,由于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品牌化趋势将逐渐加快,品牌产品将扩大占领市场份额,发生未拥有品牌的商户被挤出专业市场、大品牌挤走小品牌的现象。这两方面的合力作用,将会导致专业市场的消失。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国家,而且专业市场的业务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因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专业市场还在持续着繁荣景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市场总有一天会被替代,只不过这个时间会相对比较漫长。

参考文献:

1刘乃全,任光辉.专业市场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以两大“专业市场辐射圈”为例的分析.经济管理,2011(4)

2.陆立军,王祖强.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

3.郑勇军,袁亚春,林承亮等.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

4.曹荣庆,张伟华.“后批发时代”的专业市场发展-以浙中城市群为例.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