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18 18:0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近年来比例逐渐下降的政府卫生投入,使得中国的公共卫生体制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过去5年,老百姓年平均收入水平增长远远小于年医疗支出增长,医药支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三大消费,因为经济原因,48.9%的老百姓看不起病,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医疗保障状况更差,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依然存在并且逐年加大,中国医疗卫生体制陷入既不公平又效率低下的怪圈。十几年的医改,走入尴尬境地。所以,有必要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4.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些腐败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其中之一是由于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不完善,出现制度性的真空和漏洞造成的。
5.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医保费用难控制由于费用失控,许多地方财政和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医保水平与质量难提高。
二、我国医疗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改革偏离方向。这些年陆续推出了多项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远未形成根本性触动,因为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减少负担,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下降,使医院希望增加收益来谋求发展,负担转嫁给了老百姓,这并不是改革的初衷。我们改革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二是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两个次序不能颠倒,不能在求得效益的同时,牺牲了公平。
2.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受市场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抓大放小”思路流行,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致使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失去了应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
3.目前实行的“以药养医”的政策和药品流通体系导致药价虚高。“以药养医”的政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对医疗费用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导致医院或医生为了单位或个人私利给病人猛开高假药,使病人不堪承受之重。又由于目前药品流通体系不完善和政府对监管力度不够使医院、医生和药品经销商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勾结从而导致药假虚高。
4.管办不分。政府的投入使得政府对公有制医院具有双重身份:一是所有者的身份,二是管制者的身份。这就是所谓的“管办不分”,所以政府对这些卫生服务提供者的人、财、事都有一定的控制权,又由于管理不善,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环境。
5.医保医疗救助体系欠缺。在7亿人口的农村,大多数人没有医疗保险,医药费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城镇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等低收入人群也因医保覆盖率较低,医保门诊起付标准等问题影响基本医疗服务的享受,只有健全和完善医保医疗救助体系才能为这些人群提供医疗保障。
三、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强化各级政府在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与加强医疗卫生监管方面的职责,把握“医改”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政府应强化以下两个方面的职责:1.在一般医疗领域,要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体制出现的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在于政府投入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一直持续下降。所以,在一般医疗领域,要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责任。2.要强化政府对于医疗服务体系的干预。这些年来,医疗卫生领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问题和服务提供方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缺乏必要的责任,有投入不足的责任,也有监管责任。
(二)构建完善的公立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想最大限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医疗卫生投入效率,最关键的措施之一就是要首先健全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发展中高级医疗服务体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虽然大都已构建起了完善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但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有着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从中国的情况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一方面,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筹资能力方面明显不足,还很难同步建立非常完善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同时,在保障目标上,也无法做到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所有医疗服务需求,只能是首先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满足更多社会成员的更多医疗需求。因此,强化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目前药品体系,确立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降低药品价格
中国药品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决不是单纯降低价格,而是合理设计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保障药品流通全过程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药品造福于人民群众。
1.实行医药分离。这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医药分业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实践证明其对发展和提高医疗技术、保证合理用药行之有效。尽快实行医药分离,从源头上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经营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保证医生因病施治、对症开药,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建议我国分三步推进这项工作,第一步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支两条线”;第二步将医院药房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经营机构,隶属关系仍由医院代管;第三步彻底实行医药分业管理。
2.确立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有序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合理设计我国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和分步实施方案。根据药品的特殊性,借鉴国外药品流通的经验,我国药品现代流通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在确保药品流通全过程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药品市场的集中度和透明度,推进药品分销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加快对药品流通全过程的流程再造,构建以信息化引领的药品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高效的药品市场监管体制和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的行业中介组织,促进他律和自律的有效结合,实现药品流通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
(四)实行管办分离的医疗体制改革
政府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从“办医院”真正转向“管医院”,不能直接经营管理医疗单位,不当运动员,只当裁判员。必须解决政府职能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政府应作为维护医疗卫生市场秩序的监管人、最广大群众利益的维护人、公共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调节人,在保障社会公平性方面提供服务和管理。目前政府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先办的几件事是:一是抓紧研究确定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的政策界限,集中国家财政拨款,办好非营利性医院。对准备转型为营利性医院的,要抓紧研究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特别是对国家投资形成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评估作价方案,防止一哄而上,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在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同时,抓紧研究医疗服务市场的准入制度、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监测制度、医疗执业风险保险制度等,进行有效监管。医院的市场化改革决不能失控,也决不能使不具备行医资格的人进入这个治病救命的领域。三是抓紧研究医药分离分步推进的方案,当前特别要落实医疗机构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条件的医院门诊药房可探索成为药品零售企业的路径,为实现医药分业管理作些准备。四是整合全社会卫生资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抓紧研究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扭转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医院、轻社区医院,重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轻扶助弱势人群的状况。五是高度重视艾滋病、性病、血吸虫病、克山病等疾病预防教育和治疗,防止因疾病蔓延造成重大社会性问题。
(五)建立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器,因此,要把建立起覆盖全体国民的城乡一体化的最低限度的医疗保障制度作为新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
减轻企业退休人员医疗负担,适当降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起付标准,并尽快出台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实施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门诊基本医疗。在现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对部分困难人员实行医疗(下转69页)(上接65页)补助或救助。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体系,从居民向农民逐步推进,保障其享受大病重症医疗救助的权利,切实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困难户、城镇“三证”持有者、下岗失业人员的“看病难”问题。设立慈善医院,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项任务”的运行模式,依托现有非营利性医院举办1~2家慈善医院,对全市城乡低保户、特困户和困难户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慈善医院在挂号、诊疗、护理、住院等方面为基本医疗救助对象实行优惠减免措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政府引导、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保障适度、广泛覆盖”的原则,采取“低水平、广覆盖、个人为主、政府为辅”的形式,在全市建立以区、县为单位,统一筹资、统一管理的农村大病统筹保障型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郭清、马海燕:下岗和在岗职工家庭健康公平的比较研究,中国卫生经济[J],2005年第4期
2.丁宁: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医疗纠纷问题,红旗文稿[J],2006第3期
篇2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 绩效管理 困境 策略
绩效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义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管理时,要对绩效管理进行充分、有效地执行及落实。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境,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寻求有效地解决对策,才能较好地发挥出绩效管理的作用。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绩效管理形式分析
当前,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形式主要包括绩效财政补偿及工资分配机制。
1.1财政补偿制度
财政补偿制度指的是地方政府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相关医疗绩效为依据,给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应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总体水平,其是第一层次的管理机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表明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财政的补偿力度,以药养医制度开始逐渐向财政补医制度转变。还说明政府的公共财政已由预算拨付向绩效补偿转变。
1.2工资分配机制
该机制指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医务人员医疗绩效为依据,给予其合理的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是第二层管理机制。绩效工资的分配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有公益性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但却制约了医务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工资分配机制的事实上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机构应有的公益性进行有效均衡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承担着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及服务质量的重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的二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质量。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面临的困境
2.1绩效考核方法还存在较大缺陷
绩效考核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依据,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群众的满意度、服务质量及数量等,在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方式以及考核理念等方面却还存在较大问题。针对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国际上更偏向于使用结果考核指标,但我国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绩效考核的时候却更注重过程考核指标,对结果考核指标还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此外,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员工相对较少,为避免考核的差异太大,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并未真正反映医务人员间的绩效差异,大大降低了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及可行性[1]。
2.2绩效工资中劳动力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体现
借助激励手段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质量及效率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尽管绩效工资具有较好的奖励先进及按劳分配作用,却没有充分体现出劳动力的价值。此外,绩效工资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其辅助作用,但由于受到国内制度环境的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医务人员基础性的工资水平还缺明确的标准,只能以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为参照标准,因此核定的总额标准相对较低,与其他医务人员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真正体现出医务人员劳动力的价值。
2.3过度重视激励机制而忽视约束机制
事实上,绩效管理不仅具有论功行赏性质,还具有论过行罚性质,从论功行赏性质来看是一种激励机制,从论过行罚性质来看是一种约束机制。在定岗、的定工资的制度背景下,绩效管理的财政补偿及工资分配机制极易出现过度重视激励机制而忽视约束机制的现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现状来看,大多数乡镇均只有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为居民提高相应的医疗服务,如果政府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差而降低对其的补偿,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削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服务的能力及绩效,从而危害群众的利益[2]。
2.4过度关注利益而轻视权利
我国的绩效管理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论过处罚时,通常只罚钱,却不赏权利,这大大降低了绩效管理的作用,从而导致以权利为主要措施的绩效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难以较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垄断乡镇医疗的服务市场,倘若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资格就很难找到其他机构代替,因此影响了绩效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卫生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管办不分,这样一种体制难以较好的规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可能出现的各种道德风险,最终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成效。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绩效管理实施困境的有效策略
3.1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绩效管理整体质量的基本保障,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就极为重要。要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要:首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层级或者岗位进行合理设置,并对医务人员应有的岗位职责给予进一步明确,同时对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进行合理细化,以实现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价值。其次,将服务质量的提高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导向,对医务人员服务的行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重点进行科学引导,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目标[3]。再次,在进行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减量避免扣罚手段,以奖励为主,从而促进绩效考核体系作用的发挥。
3.2对医务人员劳动力的价值给予重点关注及反应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我国的卫生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维护群众健康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医务人员承担着主力军的角色,是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的主要承担者,其社会价值应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职业风险,劳动的难度、强度都比较大,因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时候,只有对医务人员劳动力的价值给予高度重视,并在绩效管理中给予反应,才能促使医务人员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3.3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绩效激励管理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时候,实行有效的信息化绩效激励管理对提高绩效管理的整体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计算机进行各科室最近几年绩效激励的发放水平,并对本科室的实际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价,以掌握科室的具体绩效激励管理状况,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近几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医技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临床科室的激励绩效工资发放总额、人均发放金额进行计算,以为绩效激励管理提高借鉴依据,同时遵循效率优先及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各个部门的发放数额进行确定[4]。利用科学软件(如金蝶软件)进行各科室人均发放数额以及整个机构应发金额的计算及汇总,从提高绩效激励管理的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全面、有效的绩效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3.4不断完善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体系制度由于工资增长机制的欠缺,导致医务人员工资的增长较为有限,从而难以使医务人员积极、有效的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完善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要不断完善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在设计绩效工资体系制度的时候,要将其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的支付形式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医务人员工资和其劳动力的价值挂钩,从而达到完善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的目的[5]。
第二,在激励机制当中,绩效工资是其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单纯绩效工资的改革很难取得较好的绩效管理效果,因此,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还要和相关人力人力资源的管理状况相结合,才能较好的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质量,实现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的应有价值。
4.结语
总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要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就要对其绩效管理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并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困境为依据,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实际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才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云,徐义海,张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的失灵及应对[J].卫生经济研究,2013,14(4):20-22.
[2]赵云,许世华.财政养医体制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的缺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501-502.
[3]赵云,黄亮,潘小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及本质、目标和功能[J].卫生经济研究,2013,11(4):3-4.
篇3
胡书记在十7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用较大篇幅对今后一个时期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方针作了明确阐述,为我国即将全面展开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未来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根据党的十7大精神,我们确定下一步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7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突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三大重点,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加强医疗卫生管理,着力缓解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着力创建人民满意医院,努力推动卫生事业实现新发展,为建设全国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基地、实现医疗卫生基本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瞄准一个目标:创建全国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基地;夯实两个基础: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突出三大重点: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完善四个体系: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新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惠民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六项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基本用药零差率”改革,使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努力为农村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的农村卫生服务。
三是推行公共卫生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模式,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盖边沉底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四是推进三级医疗机构药品购销制度改革。研究总结不同形式的托管方法。
篇4
东欧剧变后,匈牙利经历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医疗卫生体制也在社会变革中进行了改革,强调精细化管理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建立起与本国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卫生法制体系,从1989年10月匈牙利共和国成立到2003年,匈牙利先后颁布和修订与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超过160部,涵盖了医疗卫生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其次,匈牙利建立起以健康保险基金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体系,强调医疗卫生系统成本控制,在管理、结构、质量、效率、筹资和支出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匈牙利政府认识到必须保证医疗卫生系统运行资金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为达到这个目标,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筹资管理。主要从财政税收着手,严厉打击各类逃避、拒绝缴纳健康保险的行为。(2)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国家健康保险基金。同时,大力发展私人健康保险和卫生系统相关的慈善组织、私人捐赠等。(3)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积极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减少居民各种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发病率。匈牙利每10万人口的肿瘤死亡人数从1995年的276.2人下降至2009年的243.2人[6]。(4)加强支出管理,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中央政府在对地方政府的拨款时,转变为有条件性和按比例的拨款方式。二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责,中央政府仅负责公共卫生、急救救护车、血液供应等。三是在药品、急救、假肢等方面加大共同支付比例,将牙科服务、温泉治疗等排除在健康保险报销范围之外。从1993年至2000年,健康保险基金在药品方面的支出从26.5%上升到27.1%[6]。匈牙利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药品支出,具体措施除了增加共同支付外,还包括采取缩小药品补贴范围,重新分配卫生服务预算,减少昂贵药品批发和零售利润等。四是缩减医院规模,2005年至2010年,匈牙利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医院数从18.04家下降至17.5家,每万人口拥有的病床数量从7.85张下降到7.18张,而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稳定在2.78人至3.09人之间[6]。五是由以往按医院业绩支付费用的方式,转变为按医院每年预算的20%支付费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疾病诊断相关组(DRG)的医院支付系统的改革;对慢性疾病住院患者采取按住院日支付的方式。六是成立医院监督委员会,强制各医疗机构接受其监督,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七是由教育部负责对全部医师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临床业务能力,避免由于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八是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薪酬,规定其最低工资标准,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家庭医生的酬劳,采取按人头支付方式和契约模式[7]。
2捷克
捷克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段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立了完善的卫生法制体系。捷克共和国从1991年至2006年,颁布的卫生法规超过40部,纲领性文件10余部。积极建立卫生系统法制体系,使得捷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虽然大,但执行过程非常平稳。在促进国民健康、建立健康保险制度、卫生系统预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医师及牙医和药剂师执业资格的获取与认可、非临床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的获取与认可等方面均制定和修改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捷克在加入欧盟的历史机遇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了本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程,通过了关于医疗器械的第123号法案、制定了《移植法》、修订了《药物依赖法》和《公共卫生保障法》等。捷克现代卫生体系的核心就在于健康保险体制的建立。目前,捷克已经成立9大健康保险基金,其中最大的全民健康保险基金覆盖全国约68%的人口,卫生总支出占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6.93%上升到2010年的7.46%,2002年卫生支出总费用中住院服务费用占39.3%,药品费用占24.6%[8]。健康保险体制的建立,为整个卫生系统运行资金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而捷克健康保险制度建立的第一步,便是制定关于健康保险制度的基础性法规———1997年第48号法案。若还是按照以往的卫生系统的资金仅依靠中央政府拨款的方式,没有成功转变为通过9大法定健康保险基金筹资和以中央政府拨款为辅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如此庞大的资金筹集是难以持续的[9]。
3台湾地区
台湾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重视精细化管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为加强地方卫生局、卫生所与社区医疗群(由诊断与合作医院所组织)的联系,台湾卫生署于2004年开始,在全地区范围之内试行建立“社区公卫(防疫)群”,最终促进了全区内的预防保健、防疫与医疗,及公立私立部门的资源整合。(2)为促进边远地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卫生署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医师前往开业和行医,并统一基层诊所与大医院的药品目录。(3)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一是1999年成立策进会,由卫生署授权,负责医院等级评审,并起用新式等级评审方法———以实地访问工作人员、病人、家属等现场查证方式,落实医院等级评审日常化。二是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台湾医疗机构病历电子化程度相当高,50%医院的病历数据已实行电子化管理,30%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已与院内电子系统整合,并可实现院际分享与交换。同时,推动医院信息化发展与医院等级评审相结合。三是实行医疗科技评估制度,对某医疗科技的效果、成本、受众等进行系统性评估,以便对不同医疗科技做出有科学依据且客观的使用选择。评估范围包括药品、生物制剂、医疗器材或诊断仪器(如心脏节律诊断试剂等)、内科或外科的处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胆囊切除术等)、支持系统(如电子病历系统、电子医疗系统、血液银行、临床检验室)。(4)改革全民健康保险。第二代全民健康保险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为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有效控制成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扩大参保人员覆盖面,加大共同支付比例。二是简化保险对象,由原来的6类14目缩减为2类。三是提高行政效率。无论是变换工作还是调整薪资,均不需要再办理任何变更手续。四是支付制度以品质为导向,强调论质计酬。综上所述,德国、匈牙利、捷克和台湾地区利用精细化管理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涵盖从宏观到微观的卫生法制体系建设,是保障医疗卫生不断进步的基石,精细化管理对于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5
【关键词】 高校;卫生发展;问题;对策
高校医疗卫生机构是为高校师生服务的机构,该机构的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现阶段随着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与高校制度的改革发展,高校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需要。1 高校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医疗卫生工作内容不全面 现阶段国内高校的医疗卫生工作大多工作大都轻预防、重医疗,但是作为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首要任务应该要做好高校的预防保健工作,高校医疗卫生工作的倾向导致高校医疗卫生工作的预防保健功能削弱,但是在医疗功能方面却进一步强化,并且成为了学校的负担,不利于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分配。染病的防治和管理是整个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预防接种、传染病监督检查制度、预防接种、师生健康检查等工作。随着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卫生疾病逐渐增多,对高校的心理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高校内部的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贯彻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部分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没有设置预防保健科,专项的预防保健人员也比较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薄弱,在资金投入方面,很多学校基本上没有预防保健的专项资金,资金投入的重点都在师生的医疗费用,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也都在医疗上,科室的设置以及工作量的计算等都体现在医疗工作量的量化上。另外大多数高校对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传染病防治人员的培训意识淡薄,对公共卫生人员全科以及传染科的培训不够。
1.2 高校医疗卫生保健体制不健全 随着各大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人数不断增多,公共医疗卫生事件突发的可能性增加,为此高校卫生工作应该逐渐纳入国家疾病控制网络之中。但是,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由学校的后勤部门进行管理,但是这种医疗管理体制比较滞后,管理粗放,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学校出现紧急情况时,医疗卫生部门不能及时作出相关的紧急应对措施。2 高校卫生发展的改革对策
2.1 完善高校医疗卫生制度 针对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医疗卫生机构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高校需要构建更加完整健全的医疗卫生制度。首先,各大高校需要构建健全的学校卫生预防保健体系,为了充分保证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各大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加强各种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预防,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联合学校学生会在高校内部开展各种非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合理饮食,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高校医疗卫生机构要定期对学校超市以及食堂等公共卫生场所的卫生检查,积极预防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等涉及面较广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通过定期卫生检查对发现的卫生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处理。
其次,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急救体系,医疗卫生急救体系的建立可以增强高校对各种急救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为此各大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医疗卫生急救人才的培养,提高高校医疗卫生急救能力;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应该不断健全对各种急救和突发医疗事件的工作流程和制度,例如可以与当地的医院加强合作,确保某些急诊事件的顺利完成,有效维护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
2.2 提高高校医疗卫生管理水平 为了保证高校的医疗卫生管理水平,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体制,通过有效的管理,提高医疗卫生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进而保证高校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首先,高校可以探索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试点,逐渐将医疗机构中的服务职能和后勤管理职能分开,增加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自,进而健全责权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水平,切实贯彻和落实医疗卫生管理的各项制度。高校在充分落实医院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医疗安全责任制度,强化医疗卫生安全,尽量避免高校医疗事故的发生,为此,高校可以实行医疗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推行医疗卫生人员的聘任制度,按照在职人员的工作能力,实行科学的奖励机制,打破平均主义,保证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将高校医疗卫生的责任明确到人,最后达到增强高校医疗卫生管理的目的。
其次,各大高校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高高校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高校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决定了高校医疗卫生质量,为了提高现阶段高校的医疗卫生水平,学校必须充分使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学校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保证学校的在职医生都有全科执业医师资格证,定期对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加强学校医生对各种新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知识的学习。另外,为了进一步保证学习的医疗卫生水平,可以采用合同制的办法吸引一些有能力的专业医疗人员,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学术氛围,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
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是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基本任务,为了不断满足高校师生的基本卫生需求,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依据高校师生的健康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强化高校卫生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提高医疗卫生在职人员的医学水平和医疗作风,以更好地为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服务,为整个学校的发展服务。3 结 语
随着医疗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给高校卫生发展提出来许多新的课题,对高校医务工作者的医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高校卫生工作是一项社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为此,高校内部各个相关部门之间一定要共同配合,不逐渐健全高校医疗卫生体制,最终达到提高高校医疗卫生工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光.高校医疗管理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4).
[2] 陈建.高校医疗机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与策略[J].中国校医,2008(03).
篇6
关键词: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卫生信息化;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26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的测绘、统计领域中。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机构制度改革的深化,采集各个医疗机构的发展性数据成为卫生部门的基本工作,旨在监测各地医疗改革进展,为制定下一阶段的医改目标提供数据支持,不断完善医疗体系,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1]。在工作过程中,涉及到患者基本资料、诊治过程、医学检测数据等多种信息,信息量庞大且种类丰富,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对于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部门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模型的建立
1.1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H)的本质是一个信息平台,具有时变性、稳定性、集成性和面向主题等基本特征,依靠单个数据的存储,将大量的数据信息积累数据仓库原有的资料存储构架中,对信息进行统一分析处理,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LAP)、数据挖掘(Data Mining)的应用基础[2]。在企业智能的构建过程中,数据仓库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技术,能够帮助决策者在海量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效信息,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1.2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是一门集合数字化、智能化现代技术于一体的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在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效信息,从流程上来看该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收集、数据集成、数据规约、数据清理、数据变换、数据挖掘、模式评估、知识表示这8个过程,且具有重复性的特点[3]。这一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在数据仓库存在的基础之上的,在第一步信息收集中就需要应用到数据仓库,而且所有的流程都需要数据仓库提供支持。
1.3 模型建立
在卫生统计工作中,信息量比较大,数据仓库的建立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存储下来,便于开展接下来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而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主要用到了数据预处理、信息融合、高效精确的挖掘算法等关键性技术。在医疗机构中建立数据处理模型的具体流程为:①数据采集,建立源系统不断采集变量数据;②数据清洗,将无法辨认的不具有实际作用的数据清除出去;③数据转换、抽取、装载,数据仓库具有固定的资料存储构架,在存储时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转换排除最终形成完整的医院资料体系;④数据挖掘,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处理数据,发掘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2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在卫生信息化中的应用
海量的卫生信息虽然在收集处理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其价值与难度是成正比的,且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信息处理难度,再加上目前医疗设备的功能更为先进,各种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使得卫生部门的工作越来越简单。除此之外,这两项技术的使用,对于我国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健全卫生统计服务体系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联合使用,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性数据使用便利度大大提升。例如,在进行下一阶段医疗费用的预测时,就可以通过自组织数据挖掘法建立预测模型,首先明确影响医疗费用的各个因子(包括医疗卫生服务成本、医疗卫生支出、保险福利费用等),对接下来几年我国的卫生总费用进行一个大概的预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控制,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此外,在医院的管理中,医保支出是一项比较难以控制的费用,目前我国的医保机制尚未完善,在际施行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医院数据仓库模型的建立,能够帮助医院掌握好医疗成本和医保支出的平衡。
2.2 推动医院管理现代化建设
目前大部分的医疗设备都属于电气设备,设备上的医疗信息可以直接传输到数据库中,大大降低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难度。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机构都有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医院的管理,比如说医疗费用管理、医疗资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愈是庞大的数据群,其中包含的信息价值就越大,而且准确性更高,深入挖掘数据中的信息资源,对于推动医院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实际意义。以急救门诊为例,该科室每天都需要接待大量的危急重症患者,如果按照正常就诊顺序进行救治其实是不合理的,通过对门诊信息的分析,可以确定常见危急病症的治疗顺序,让有需要的患者及时接受治疗,降低医疗风险。
2.3 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治水平
卫生统计其实是疾病诊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水平的提升其实就依赖于临床经验的积累,而数据也正是临床工作经验累积的成果之一。就疾病诊断来说,病症的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并不具有唯一性,极易与其他病症混淆,而临床数据统计能够通过病症诊断经验不断完善其诊断标准,提高疾病诊断正确率。
3 结语
卫生统计工作是一项挑战性极大的工作,其中涉及到的信息量比较大,而且种类丰富,对于卫生部门而言既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够作出正确决策,推动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其中涉及到的信息量国语庞大,囊括了图像、数据、文字等多种信息来源,且信息质量不一,如果按照以往的统计方式,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因此,卫生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引进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保证卫生部门在短时间内收集并处理各个医疗机构的信息,为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4]。
篇7
浙江联众卫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9月,设立在杭州市高新开发区内。公司办公场地2300多平方米,研发设备、检测设施齐全,具有独立开发国家级医疗卫生软件的能力,并在北京、辽宁、江苏、安徽等地设立众多分支机构。公司是国内一流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长期致力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
公司员工共335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98%。从事软件技术及医疗卫生专业员工占总人数的96%,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多人,有专业的网络高级工程师、思科(CISCO)认证工程师、亚美亚(AVAYA)认证工程师、朗迅(LUCENT)系统集成认证工程师和联想(LEGEND)认证工程师。公司的企业经营理念:和谐发展、团队成长、价值回报、快乐文化。公司注重团队合作、员工知识技能培训和作风建设,建立了各层次人员培训机制并组建了一支集研发、管理、营销于一体的团结高效的人才队伍。公司科研队伍人才结构合理,研发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在医疗IT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公司还与IBM、hp、H3C、Inter、AMD、Microsoft、Oracle、Zebra、Lenovo、Sinfor、Rising、Rorke Data等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质量管理与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均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办法,并将总的质量目标细化到每个岗位,实行岗位的质量目标责任制。公司制订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根据公司的规模、人员能力、产品及过程特点,编制了相应的文件,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树立以用户为关注焦点,理解并满足用户及其他相关方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和期望,赢得用户的满意和信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建立、实施并持续完善。
公司长期致力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多年来自行研发、推广、应用管理软件产品。产品在投放市场使用后均受到广大用户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多个项目列为国家课题 ,电子病历信息系统V2.0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其中68项软件产品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24项软件产品登记证书,一项专利,发表了数十篇有关论文,10余项软件产品陆续获得国家级优秀产品称号。
篇8
关键词:新医改;大型县医院;成本管理
在新医改环境之下,应注重大型县医院的成本管理特点,建设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节约医疗资源成本,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系统的支持下,向区域内城乡居民提供安全经济的医疗服务,确保新时期发展背景之下提升成本管控工作效果,方能达到新医改预期目的。
一、新医改下大型县医院发展机遇
第一,党和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大型县医院的发展情况,正在加大力度巩固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医院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
第二,大型县医院的地位作用得到了明确,在新医改的支持下,可形成县医院的核心地位,并解决区域内城乡居民的医疗问题,创建现代化的农村卫生服务机制,在社会发展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大型县医院的工作水平。
第三,新医改有利于促进大型县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合理实施,形成科学化的工作模式,在先进制度、新的管理理念的支持下,创建对口支援贫困区域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进行系统化创新协调,确保在新医改的背景之下,提升县医院的整体工作水平。
二、新医改下大型县医院成本管理构成要素
在新医改背景之下,为了更好的进行大型县医院成本管理,应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明确具体构成要素,了解其中是否存在问题,创建系统化与标准化的工作模式。一是明确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直接成本(人力成本、药品成本、卫生材料成本等),二是明确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间成本。成本要素中包含商品方面、服务方面的成本内容,就是在医院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结合商品特点与医疗卫生材料特点开展管控活动。固定资产的成本内容,就是在医疗设备设施运行中,所产生的维修、养护等成本,应进行科学化的管控维护,了解其中的成本内容。
三、新医改下大型县医院的成本管理措施
在新医改要求大型县医院应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解决问题,创建现代化与科学化的工作模式,形成科学化的工作体系。
(一)科学开展核算工作
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需科学开展核算工作,建设完善的成本核算组织体系,结合职能特点与作用,要求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可以转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创建大型县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机制。首先应创建科学化的核算体系,树立持续发展观念,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完善成本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创建全新的成本核算模式。在工作中需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明确管理工作职责,并创建现代化的责任体系,保证在科学核算中将其与医疗业务联系在一起,强化成本核算的临床工作、医疗技能方面、医疗辅助方面,形成不同的责任内容,确保更好的进行核算处理。
(二)建设信息化数据库系统
在大型县医院实际工作中,应建设信息化数据库系统,科学开展人员管理工作,明确是否存在局限性问题,在横向与纵向管理的情况下,及时发现滞后性问题,创建科学化的岗位动态管理模式,保证在数据库的支持下,提升工作效果。一方面,需合理使用计算机技术创建数据库系统,完善软件内容与模式,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综合分析其中是否存在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在详细分析与研究的情况下,使用数据库(如HRP系统)方式开展工作。在数据库系统中需明确其中是否存在岗位数据信息,正确反映成本管理信息,更好的进行处理协调。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期间使用数据库系统,应统一工作标准,遵循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工作原则,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保证符合本院落实内控制度的发展需求。
(三)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在大型县医院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将医院材料物资计量环节、收发环节与领退环节等作为重点内容,完善管理工作制度,并创建系统化的服务模式。日常核算管理过程中还应明确是否存在问题,创建基础化的医院材料管理体系,健全库房材料物资方面的计量与收发工作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在科学计量与验收的情况下,统一管理标准,并进行合理的成本管控。
(四)统一成本管理标准
篇9
【关键词】医院;信息统计;发展; 思考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11-01
医院的信息统计在医疗卫生信息中占据着主置,同时也是社会经济信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医院发展的信息统计体系、建立一支精英队伍、充分发挥医疗信息统计的作用,成了值得每一个医院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 目的
1.1 医院的统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卫生统计工作及卫生统计报表制度进行工作。一旦上级卫生部门下达了医院信息统计任务,统计人员必须要严格、及时、标准、全面的执行。这样才能让上级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到目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及相关资源的配置使用情况。
1.2 医院进行信息统计,有利于医院领导检查、总结自身工作。使得领导能够及时掌握医院各个科室的工作进度和情况,为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供事实依据。有助于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效益,便于医院对自身的管理。
1.3 通过对医疗信息的统计,能够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分布情况,发病人群群体特征以及疾病发生规模等信息。再经过观察、分析、研究等工作,医院可以总结出疾病的某些规律,为之后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2 现状
2.1统计部门的设置不合理。目前,有很多医院的信息中心只不过是病案、统计和计算机几个科室的简单合并。也就是说,所谓的“信息中心”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其统计工作的内容仅仅只是对医疗服务和经济效益的统计,而建立在信息之上的分析工作却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开展。这就等于抛弃了统计机构的评价监督功能。
2.2缺乏统计人才。很多医院的统计工作都由其他工作的人员来代职兼任的,真正专业的人士少之又少。代职人员一般专业基础和业务水平都有所欠缺,而统计工作又十分复杂繁琐。因此,医院的统计工作很容易出现统计信息失真、统计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很难反映出医院的整体情况。
2.3统计工具落后。部分医院的统计人员缺少专业的统计设备和工作。很多统计工作甚至还停留在手工填表的工作方式上。尤其是一部分小医院,对统计工作重视度不高,统计工具的配置就更难到位。统计工具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医院信息统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3 对策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正在继续深化,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都在逐步出台,对医院统计工作的重视度和扶持力度都在逐步加快。医院要加强统计工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3.1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医院应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管理,保证统计信息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统计工作应该逐步实现计算机化,软件化以及网络化,慢慢进入办公自动化领域。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保证统计信息准确、及时、真实、适用的基本条件之一。
3.2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提高统计人员素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重视统计工作,改善统计工作的工作环境,提升统计人员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的改善和薪酬待遇的提升,有利于调动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吸引外界专业统计人才走入医院谋求发展。二、对外公开招聘,吸纳一批专业人才进入医院,走上医院统计岗位。通过统计人员的专业性,保障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避免统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三、强化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再教育。培养一批既懂医疗卫生知识,又懂统计学的复合型人才。
3.3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传统的统计信息独立编制申报、单独分析立项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院生存发展的需要。医院要想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然抛弃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统计,对医疗效率的统计以及对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整合起来,综合分析,使得信息资源共享化,通用化。只有运用综合统计分析的方式,才能强化医院在市场中竞争力,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无论是对于医院本身,还是对于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医院信息统计工作都有着巨大作用。做好医院信息统计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医院自身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因此,医院的信息统计应该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篇10
重庆亚德长期专注于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目前已在医疗卫生行业形成“三个面向”的全产业链布局,即面向政府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面向医院的医院信息化产品、面向公众的医事通移动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以国家“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的三级平台、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和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要求为基础,结合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工作需求,利用现代云信息技术,提出了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平台(卫生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案。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主要建设目标,是构建区域内架构清晰、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同时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具有公信度,且安全可靠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行业机构、服务于政府与社会监督的、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医疗健康网络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为:
面向政府管理:打破信息孤岛,全面整合、利用医疗卫生与计生资源,实现医卫领域横向、纵向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充分挖掘医疗大数据的价值,为新医改提供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面向医疗机构:整合、利用医疗资源,共享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供医疗协同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同时降低医疗风险。
面向公众:建立医疗云数据中心,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计生与健康信息云服务新模式,通过提供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公卫提醒等协同服务和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在线支付、健康一卡通等服务,让包括挂号、交费、取药、检查等在内的医疗服务变得更加快捷。
重庆亚德作为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的承建者,按照国家卫生信息标准,为重庆市卫计主管部门建设的卫生信息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重庆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并于2014年通过国家卫计主管部门的验收,获得了高度认可,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卫生成功应用的标杆。
重庆亚德作为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不仅是国内率先通过3A评测的省级平台,还被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2014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重庆市区域平台整合了重庆市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应急等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覆盖重庆38个区县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为重庆市3300万居民提供了反映各个生命阶段的电子病例和健康档案的管理、调阅、存储服务;以医疗卫生机构跨地区、跨机构双向转诊服务、远程会诊服务和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为基础实现了医疗业务协同和卫生业务联动,同时还使得远郊区县的病人80%基本不出本区县即可完成诊疗,减少了小病大看情况的发生;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放,降低了就医成本,实现了跨区域的医疗服务协同,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 上一篇:新媒体广告现状
- 下一篇:幼儿园卫生应急管理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