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所实习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18 18:0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律所实习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建筑行业消耗能源的速度越来越快,对环境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甚至对全球性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节能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追求的目标,于是怎样才能让人和建筑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其中不仅建筑施工技术不断更新,而且各种建筑材料和设备都越来越高科技和环保化,这些都为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依据这些有利条件,我国建筑业必须加强对未来绿色建筑设计趋势的分析及深入探索, 从而保证我国绿色建筑持续快速发展。
一、绿色建筑概述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物的使用期限内,尽可能的节约能源、土地、水和建筑材料等各种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给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能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绿色建筑中的“绿色”不是传统的屋顶花园式的概念,而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减少对合成材料的使用,充分利用阳光等自然资源,从而为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
当今世界,绿色建筑发展最快的地方是欧洲,他们采用先进的节能生产理念和实施体系,促进了建筑环保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最具节约能源效果的“混凝土楼板辐射制冷供暖系统”和高效利用新能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我国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比较慢,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今年来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筑性能和是否节约能源三大指标做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节约自然资源
在未来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一些可再生自然资源来替代起到同样的作用。例如,在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温度设备的时候,运用先进的设备对太阳能进行充分利用。这些应用不仅能达到房屋安全和保暖的作用,而且能减少空调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和大气的破坏。另外,在绿色建筑设计当中,可以对建筑所在位置的风向、地理等因素进行分析,根据自然通风的科学原理设置合理的风冷系统,这样能使建筑可以更加节能环保。
2、创造绿色生活
绿色建筑的设计不仅不能破坏周围环境,而且要能与周围生态环境友好融合,要选取合适的地理位置,要保证土壤没有受到污染、周围的地磁不会对人的身体状况产生影响。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天然的、环保健康的材料设备,对施工时使用的木料、竹材和各种水泥、石灰等材料进行专业检验,一定要确保它们对人体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只有这样,给人们提供的生存空间不仅内部舒适,而且户外空气清新,对人们的健康也大有裨益。
3、保护自然环境
绿色建筑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地理条件的因素,合适的地理位置能够提供充足的太阳能、水能和风能,这样建筑物中的暖气设备和电力装置都可以利用这些大自然提供的可再生能源来驱动。减少对空调的利用还可以减少对大气层的破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现代人们对建筑的追求总是表现在建筑物外观的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然而这些美丽的表象下面往往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人们的审美意识总在不断进步,于是建筑的生命周期也在缩减,建筑材料和装饰品等大量产品更换速度越来越频繁,这样就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据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的心理作用和产品的材质对产品的生命周期长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如今,人民物质要求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者的喜好就能促使现有的建筑更快过时。
绿色建筑设计不能仅仅被当成一种符合经济发展的模式,而且要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一个成功的“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能体现出设计师对保护环境的高度责任感,而且能考验到他们的经验多少和是否具备创新的能力。
绿色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单个建筑的设计,而且要规划建筑周围的整体环境。在整体环境的设计当中,要重视建筑和环境的契合度,不仅要考虑地理因素还要考虑风、阳光和气候能细节。进行单个建筑的设计时,在有先进的工程技术前提的保障下,就要充分利用新能源,逐渐达到生态平衡。未来的绿色建筑可能会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风能来转换能量;让窗户和屋顶与太阳能板结合,储存太阳能量来发电或供暖;通过建筑物中的地源热泵和储水系统收集大自然提供的雨水并加以加工过滤就可以正常使用了;将藻类生物作为建筑的外墙,不仅独特、能遮挡阳光,而且它们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很多能源。
对于建筑施工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未来设计的绿色建筑可以将其加以利用。在建筑施工和建筑拆迁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未来的绿色大楼应该能对可再次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循环使用,对垃圾废品进行回收重新组合制造成新型建筑材料。
总结
各国工业都在不断的发展,世界能源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缓解能源紧缺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命题。目前,建筑设计过程中要仅仅围绕节约能源的理念,才能保证我国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绿色建筑是社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能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源. 基于G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信息流仿真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杜文更.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绿色化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牛. 绿色建筑开发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1.
篇2
1、实习性质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以后的一次综合性生产技能锻炼实习。
2、实习目的和任务
(1)综合、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全部知识,特别是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课程实践,通过参加实际工作,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毕业实习要为毕业设计(论文)做准备、打基础。因此,根据现场情况,充分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全部资料和信息(包括文字、图纸、图表、数据等),为毕业设计(论文)顺利进行打下基础。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熟悉本专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虚心学习,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的主要方式
为完成上述实习任务,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能迅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战场的需求,毕业实习的方式包括:现场生产实习、承担生产任务实习、参与老师科研项目所进行的综合实习等形式。此外,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和整理现场资料。
1、到签约单位或工作性质对口的用人单位实习鼓励学生到签约或工作性质对口的用人单位实习,这们既有利于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业务,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
2、参加现场生产实习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参加现场的生产实习,或实际参加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或其中一子项,由现场实际条件确定)。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工程任务、完成工程的方法及过程,本专业的发展概况、科学管理的方法、目前现状以及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其完整的工作流程。
了解所在项目组的内容、人员配备及分工、组织和管理、采用的技术标准、设备的配备和选型、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等。充分掌握工程项目的工作流程与管理方法等。
3、承担生产任务实习
为了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可对毕业实习进行了大胆革新,通过承担生产任务和横向技术服务完成毕业实习工作。
让学生直接从事生产任务实习,真刀真枪的干,充分掌握生产项目的全部流程与管理方法,以及本项目组的具体任务、人员配备及分工、组织和管理、采用的技术标准、仪器的配备和选型、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等。
4、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等形式所进行的综合实习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指导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的资料收集、项目研究等工作,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有关科研的科研信息和基本研究方向,锻炼学生科研的综合能力。
三、实习报告编写
毕业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提交一份毕业实习报告,作为评定学生毕业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实习报告的编写,应根据自己的毕业实习内容确定,一般要求报告字数不低于3000字,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毕业实习的单位、任务简介,其中包括实习地点、单位、实习项目、时间安排等内容;
2、毕业实习的主要工作总结,其中包括实习的主要工作内容、技术设计成果及技术总结等内容;
3、存在问题和建议,其中包括毕业实习中的经验与教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意见和建议等内容。
4、完成实习报告后,要求填写好一份《毕业实习自我鉴定表》。在外单位实习的同学,鉴定表须经实习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四、毕业实习成绩考核
(一)成绩考核
实习结束后,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按五级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评分依据是:
1、平时成绩
包括实习态度;实习遵守纪律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
2、实习考核成绩
包括对实习任务的理解、实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相关问题的处理能力、资料收集情况等。
3、实习报告成绩
包括报告的正确性,相关知识的广度、深度、概括性,文字表达能力等。
(二)实习成绩考核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实习报告文字潦草,发现错别字而不予纠正者,评定成绩时不得给“优”、“良”成绩。
2、发现照抄同学的同类报告者,应给“不及格”成绩。
3、实习不认真,违反各项规定,无组织无纪律者,应给“不及格”成绩。
4、无论何种原因,未经允许而擅自离开实习地点达半天时间以上者,应给“不及格”成绩。
5、不论何种原因,凡超过一周时间未进行实习者,一律不给评定实习成绩,按“缺毕业实习”对待。
6、对于“实习不及格”和“缺毕业实习者”,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五、实习报告提交及成绩上报
篇3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9-0125-03
摘要:审计学专业依托于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成立,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本文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建设为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审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分析审计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四步夯实审计学专业建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审计人才。
关键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模式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是以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为主要学科的财经类本科教学型院校,财经类专业主要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四个专业。审计学专业于2013年开设,起步较晚,处于发展初期,其培养目标定位不很清晰,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本文针对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四方面入手,来完善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审计人才。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要以培养目标为前提,所以审计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培养目标问题。
国内高校一般划分为985、211院校、一本重点院校、二本普通院校、三本民办院校、高职高专。985、211院校、一本重点院校属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研究,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创新的理论人才、学术型人才;二本、三本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主要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就业一般定位在中等层次;高职高专学校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业层次相对较低。这三个层次的大学差异化核心定位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中的低层、中层、高层是指就业层次的低、中、高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属于三本民办院校,其核心定位为考证、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中层就业领域,这也就决定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应该选择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审计学专业也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要素,课程支撑着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曾晓虹、刘海燕,2009),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并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课程设置一直处在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中,目前课程设置还存在研究对象不明确、课程边界模糊、课程之间缺乏逻辑关系等问题,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和阅读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将审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个层级,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页表1所示。
(一)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思考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按审计主体不同开设了审计学、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划分容易造成研究对象不明确,课程边界模糊不清,造成知识的重叠。通过调研并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最能体现审计学核心理论的专业主干课应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四门课程(曾晓虹、刘海燕,2009)。审计学原理主要介绍了审计的基本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审计职业环境、审计流程的完整理论,并涉及到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审计技术与方法主要介绍了审计过程中用到的技术与方法,这两门课程是审计专业课程的基础。财务审计在审计学原理的基础上,阐述财务报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审计流程,包括审计中的五个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审计,以及审计调整和审计报告的撰写;绩效审计在介绍绩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企业管理审计、经营性项目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等多角度予以论述。这四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一方面涵盖面较广,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课程的界限,比较科学合理,应予采纳。
(二)审计学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课程设置要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发展逻辑,循序渐进,并协调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会莉,2011)。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逻辑顺序、课时数参考表1,审计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好专业基础课,打好基础,这些课程基本上都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即第一、二、三学期;其次重点抓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四、五、六学期。除了要学好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这四门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外,还要学好会计基础,审计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知识基础上的,想要做好审计必须先会会计,并且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审计专业的学生既会会计也会审计,就业面更广;最后还要兼顾到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做到“宽口径,厚基础”,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完整,在就业时才能灵活适应社会需求。
(三)加大实验课程权重
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以及实训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王全在,2014)。审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在课程设置时要突出课程实验。如表1所示,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针对会计学原理、审计学原理配套有基础会计实训、审计基础模拟实训,针对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审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都设置了课程实验。在“互联网+”背景下,带来了传统行业的变革,学生必须要转变思维,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熟练掌握现代化的设备和软件,为此,实验课显得更为重要。
三、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审计学专业建设需要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作支撑。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隶属于管理系,管理系专职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占比为33%,副高职称占比4.8%,正高占比为9.5%,目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专职教师职称梯度不合理,缺少副高、正高职称;二是教师缺乏审计学专业背景;三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一)构建职称梯度合理的教师队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由于建校较晚,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是缺乏科研意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没有精力搞科研,另外学校科研奖励对教师的驱动力不足。建议学院下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大科研奖励,避免给专职教师分派过多杂事,使其专心投入科研,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加副高、正高职称人数,同时考虑在招聘时引进副高、正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或者聘请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加入到教师队伍里,如此形成一个梯度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招聘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教师目前都是从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中抽调出来培养的,大多不具备审计专业背景,教师的转型发展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此建议学院在招聘时尽可能地招聘一些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三)打造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审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审计学教师应该走出去,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践(翟华云、周运兰、李杨等),还可以适时地聘请审计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企业人士到学校定期给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邹照菊,2008),或者给学生进行培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同步进行,建议学院定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保证审计专业教师外出实习的机会,并给予足够的时间保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实践经历,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四、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审计学专业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 ”。
(一)以知识为基础
“厚基础”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源泉,发展有后劲的保证。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学以致用。一方面教师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可以尝试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联手举办“会长奖学金”选拔考试,组织“用友杯”财会知识大赛、“子遥杯”商业精英挑战赛、财务知识技能竞赛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能力为重点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实验课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与多家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企合作项目,通过校外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保证将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实处,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做好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一种途径,为此学校要做好规划工作。建议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行“四年一贯制指导”,即从大一的社会实践到大四的实习报告、毕业论文都由同一名导师指导,从大一入学就做好四年的实践规划。
2.稳定平台。由学院牵头,与多家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企联合协议,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实践平台,如此,企业直接在学校培养自己所需人才,减少了招聘、上岗培训的成本,学校也能为社会直接输送适合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实现双赢的局面。
3.教师指导。由于实习学生较多,盲目地去参加实习,不仅不能取得实习效果,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负担,为了保证实习能有序进行,建议把实习学生分组,每个分组配备一名审计教师,由专业教师指导,能较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而且实践过程会较为规范、有序。
4.学生实习。要求每个审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实习,为了防止学生敷衍了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撰写实习报告,而且实习期间教师要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个学生打分。
(三)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多方位、多途径打通就业渠道。
1.做好职业规划。对审计学专业学生在大一时就进行职业规划,在选修课中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让其明确自身的就业规划。
2.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自2013年以来我校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联手举办“会长奖学金”选拔考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成绩优秀者会被推荐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表现优秀者毕业后直接与实习事务所签订就业合同。
3.安排学生实习。大四只安排上学期的课程,下学期就让学生出去实习,让学生在毕业前先到校企合作单位或其他单位提前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者直接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4.举办大型招聘会。每到毕业季,学校会举办大型招聘会,邀请河南省内周边企事业单位到校内招聘。为使学生顺利应聘,在招聘会之前对学生进行模拟招聘会训练,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通过对比不同类型高校的核心定位,确定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应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对高校进行调研和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学科发展规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制定出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计划;第三,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来保证目标的实现;最后确立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限于篇幅,没有对课程设置中的各个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论证。审计学专业虽然起步较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任何一个专业从新建到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相信审计学专业依托于成熟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经过以上四步规划一定会日臻完善。X
参考文献:
[1]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32).
[2]梁慧媛.审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12,(01):117-118.
[3]马春静.应用型本科非审计专业审计学课堂教学设计[J].商业会计,2011,(15).
[4]林伟,陈菊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
[5]曾晓虹,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01).
篇4
关键词:预备法官;法官培训制度;轮岗制度;遴选制度
一、我国预备法官培训制度的由来
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十二条将通过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作为选任法官的门槛。《2005-2010年全国法院干部培训规划》明确规定预备法官必须经过培训后才能提请任命,2006年2月召开的全国法院第四次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启动预备法官培训工作,2006年2月,国家法官学院举办了首届预备法官培训班,跨出实践探索的第一步。[1]2006年3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法官培训条例》,规定法官培训分为预备法官培训、任职培训、晋级培训和续职培训。拟任法官的人员,须接受预备法官培训。从此,我国的预备法官培训被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
二、我国预备法官培训的目的及意义
《法官培训条例》的制定明确了预备法官培训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法官的政治、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适应审判工作发展的需要。在预备法官培训中,资深的一线法官会传授他们的审判经验,讲解自己审理的案例,通过模拟法庭以及轮岗实习,使学员符合法官的基本职业要求,在工作中正确履行审判职责。
三、我国预备法官培训的模式
(一)浙江
浙江省的预备法官培训将在校集中培训分为两个阶段举办(第一阶段为15天,第二阶段为8天),两个阶段时隔一年。集中学习的内容为国家法官学院规定设置的综合知识课程与法官职业技能课程。两次集中培训之间为实习阶段,实习阶段在本单位不同部门进行轮岗培训。
(二)山西
山西省的预备法官培训第一阶段为集中培训阶段(为期1个月),集中培训着眼于提高预备法官的职业素养、培养司法实践能力、掌握各项审判技能,集中培训结束后将返回所在单位,进入为期11个月的实习阶段。
(三)青海
青海省的预备法官培训先启动的是预备法官的实习工作(实习时间不少于8个月),实习的单位原则上以所在法院实习为主,在实习期间另行安排集中脱产培训时间(2013年为期20天,2014年为期60天)。
由以上几个地方的预备法官培训可以看出,我国预备法官培训的时间是一年,基本模式都分为实习阶段和集中培训阶段,不同的是集中培训的次数不同、时间不同、实习阶段的时间不同。
四、我国预备法官培训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官的职业培训贯穿始终,并且发挥着遴选的功能;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官是从取得律师资格并具有一定期限的律师从业经验的律师中选择,其职业培训已在律师职业实践中完成,对新任法官的培训时间较短。受制于我国国情、风土人情、审判实践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预备法官培训制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务员与预备法官的“双重身份”难使培训取得预期效果
我国对法官实行的是公务员管理,成为预备法官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二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换言之,预备法官必须是公务员。目前我国法院法官的进入机制基本是“先录用、后培训”,而非培训后合格才录用。[2]具有公务员身份的预备法官在职前培训不会产生淘汰,这就使得预备法官在培训的时候没有任何压力,在培训的过程中,有些学员不遵守培训规则,甚至把培训作为一种变相的度假,可以暂时从繁重的工作中得以解脱。
(二)法官学院的课程设计难使预备法官快速转变自己的角色
法官学院对所有的预备法官采取统一的培训课程,所安排的课程不考虑专业、工作部门、法院等级等的不同,很多课程没有针对性。全国80%以上的案件是在基层解决的,基层法官在我国司法审判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职业被形象地表达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师”。在当前社会矛盾突出且极易激化的情况下,基层法官的调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在预备法官的培训课程中,对于如何提高调解能力以及如何运用调解技巧却没有过多的涉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使得预备法官轮岗培训流于形式
我国预备法官的培训除了集中学习以外,还有为期8到11个月不等的实习阶段。浙江省的实习阶段分为8个月,要求学员在本单位四个不同的部门进行实习,其中立案部门是必须实习的部门。江苏省的学员在法院的实习不少于2个审判业务部门,其中在立案部门的实习是必须安排的实习内容。虽然法官培训学院对预备法官的轮岗实习都有规定,可法院对于人员的安排是哪里需要就分配到哪里,很多学员的实习阶段几乎在同一个部门完成,预备法官轮岗培训的要求基本落空。
五、完善我国预备法官培训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进行分类培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法院面临着案件数量急速增长、新类型案件增多、案件案情复杂、案多人少的现状,这就要求基层法院的法官具备过硬的法学理论功底、丰富的审判经验、良好的应变能力。与上级法院不同,基层法院的功能或使命在于解决纠纷,且其面对的纠纷及解决纠纷的方式也有自身的特点。[3]而现行中国的法学教育体制并没有提供多少可供基层法院法官使用的处理事实争议的知识。[4]不同级别的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不同,审理案件的重点不同,因此,笔者建议对预备法官的培训要予以调整,在培训之前,对不同级别法院的预备法官所需的业务知识、审判技巧、授课方式、师资需求等作出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安排相应的课程。在集中培训阶段,对基层法院的预备法官,要增加来自基层法院法官的授课比例,设置法官驾驭庭审、质证认证、适用法律、制作法律文书、诉讼调解技巧及各地风土人情等课程;对中级法院的预备法官,要安排审理上诉案件应注意的事项、如何把握发回、改判案件的尺度、如何严格适用程序规则、如何规范上下级法院审判业务的关系等课程。
(二)丰富培训内容
预备法官培训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审判工作发展的需要,各法官学院在集中培时过分注重法律知识和审判技能等课程的安排,忽视了预备法官作为法官身份的特殊性及社会人身份的普遍性会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事实,对于预备法官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何处置工作压力以及如何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却没有涉及。因此,笔者建议在预备法官集中培训的课程安排上,应重视预备法官的法官及社会人的双重身份,在既有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培训的内容,增加法官如何与律师及当事人保持距离、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避免偏见、参与社会活动应注意的事项、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置工作中的压力、如何规划法官的职业生涯等课程的安排。
(三)重视轮岗制度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也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对于大多数从象牙塔中走出的年轻的预备法官而言,最缺乏的不在于法律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法官职业所要求的社会经验和诉讼经验。[5]法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法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这些素质及能力只能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法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的培训违背了法官的培养规律。鉴于此,笔者建议国家法官学院应要求各个法院把预备法官培训中的轮岗制度落到实处,并且要增加轮岗实习的期限,至少两年以上,轮岗培训的部门必须是业务部门,综合部门不得轮岗实习。
(四)严格考核制度
在我国,预备法官经过集中培训阶段和实习阶段后,法官培训学院会对接受培训的学员进行考核,考核采用笔试的形式,这种考核在实践中沦为了一种走过场。为了使预备法官的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应对考核采取一些创新的举措,把目前仅考核法律知识转变为既考核法律知识又考核实习结果在内的综合考核。在实习结束之前要对预备法官进行面试,对其法律知识、职业素质、审判技能等必须具备的素质进行测试,将综合考核的成绩与面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对于最终不合格的学员,给予一次重新培训的机会,如培训后仍不合格,则不准予任命法官,使预备法官的培训达到遴选法官的效果。
(五)建立遴选制度
我国的法官选任制度与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遴选制度中的一些条件相似,但是大陆法系国家的职前培训具有遴选的功能,而我国的却没有。马克思说过,法官除了法律以外,没有任何别的上司。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法官的公务员身份让法官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限制。因此,笔者认为要把预备法官和公务员的身份分离,建立真正的法官遴选制度。实行先培训、后录用的制度,对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考生,在进入法院以前由专门机构进行严格的训练、培养和筛选,将合格人员直接充实到基层法院,并使之成为法官准入的基本制度。[6]各级法院建立相应的法官遴选机构,把从事法律工作的经验作为遴选的条件之一,只有保障法官遴选的独立,才能从长远保障中国司法的独立。
结语:自2006年2月国家法官学院举办首届预备法官培训班后,至今,我国的预备法官培训制度已走过了将近十个年头。在这些年里,各地的法官学院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我国预备法官培训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由于预备法官的素质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法院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未来的法治建设中,我们要完善预备法官的培训及建立法官遴选制度,提高法院法官的整体素质,有力地推进和保障我国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作者单位:诸暨市人民法院)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朱建伟:《预备法官培训正式启动》,载《法律适用》第四期,第35页。
[2]怀效锋、陆锦标:《关于完善预备法官培训制度的思考》,载《审判研究》2008年第3期,第2页。
[3]褚:《基层法院的使命与基层法院的改革》,《审判研究》,2008年第3期,第4页。
[4]苏力:《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8页。
篇5
1临床医学生医德修养学习的重要性
1.1高尚的医德是顺利实施医疗实践的重要保障
医学生的基础及临床课程繁多,但这些课程在理论学习阶段多是在课堂进行,因此只有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才开始逐渐接触患者。因此在进入临床阶段后学习医德修养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医学生可以在这一阶段将在临床见习或实习所遇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医疗实践疑惑在医德修养的教学中向教师反馈并得到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可以将医德修养课程中所学的道德要求和医德规范付诸于临床医疗实践并不断自我反省,向着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努力。在医学生阶段尽早为其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有助于他们未来行医生涯中医疗实践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树立科室、医院良好医德医风的大氛围;有助于培养在诊疗工作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尊重患者隐私的观念[2];有助于培养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意识与方法[3];有助于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1.2高尚的医德是评价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
医务人员的技术必须符合医疗实践的需要,同时医务人员的医德也必须符合医德规范的要求。每一位在入学之初都曾举拳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从成为医学生那一刻开始,就应该不断培养甘于奉献、公正廉洁、勤奋严谨的职业素质;医务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4]。没有良好的医德,即使技术再高、能力再强、也仅仅可以称为有一技之长,但并不是社会所需要、所培养的医学人才,更不是能够起到传帮带作用的医学学科带头人。
2培养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方法
一般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采取理论授课方式,讲授相关的概念如医德的本质、医德的作用;医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医德修养的内容和含义、提高医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相应地设置部分案例讨论课对理论课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3探索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3.1课堂理论授课
这是很多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但结合近年来教学实践的效果,建议一方面调整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课时的比例分配,增加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以更有效地吸引医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不断学习-反馈-学习的循环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摒弃不适的想法。另一方面调整理论授课的时机,建议在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即与真正的医疗环境接触后进行,可以避免纸上谈兵的局面。
3.2实践授课方式
实践授课目前多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建议可以通过丰富的外在形式,将内涵融会贯通在其中。
3.2.1角色扮演。可以将一个故事进行角色分配,分别让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护工等医疗实践中的真实角色,让学生们依次扮演不同人物,换位体验。也可以将一个故事根据好的医德示范效果或不好的医德案例结果,分别进行剧情编写形成不同结局,让同一组学生按照“剧本”分别演绎,多次采用“时光倒流”方法,在每一个不好的医德体现节点处进行时光倒流,引导学生们构建良好的医德医风。
3.2.2辩论赛。可以通过有激励和竞争意识的辩论赛形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可以布置成辩论赛的场地形式,也可以通过“本科生最佳辩手遴选”的方式模拟进行,分别给予学生们一些辩题,让他们在辩论中逐渐梳理出正确的医德规范。
3.2.3树立身边榜样。可以通过身边榜样的方式让学生们近距离聆听医德高尚医务人员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医德魅力。例如北京安贞医院就有20位援非医疗队队员在几内亚与埃博拉近距离接触,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又都很伟大。我们通过事迹报告会形式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学习身边的安贞榜样。
3.3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德修养的重要一环
篇6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
尽管有学者提出“当前‘合作’的核心思想是摒除合作过程的‘单一性’或‘单向性’,更多强调‘多元性’或‘多向性’,校企合作就是在政府的有效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校企双方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过程”[1]。然而现实状况却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并不很高,导致校企合作层次浅,具体表现为:大部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上[2],主要的形式就是企业成为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而企业对高职院校投资办学、共建实验实训室、订单式培养人才等合作形式却少之又少[3]。从华润公司与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目前华润公司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容有:(1)参与新生入学教育。主要负责专业介绍,内容涵盖零售行业的发展动态、华润公司的成长历程、企业文化以及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生涯的规划;(2)提供学生实习机会。主要在顶岗实习阶段和毕业实习阶段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在毕业实习阶段优先聘用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门店主管。校企合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问题:(1)企业参与理论教学环节较少,比如教学计划的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以及教材的编制等。(2)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理货、收银等岗位,并未提供人力资源部、运营部等职能部门管理岗位。这一点与国外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巨大差距。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SBM)要求实习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必须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且必须进行轮岗。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学院与华润公司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这种状况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较为普遍。
二、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的因素分析
面对这样一个“高职教育本身离不开企业参与,而企业却对校企合作意愿不高”的尴尬局面,已有不少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的原因主要有:高职院校的参与能力、高职学生的品行及能力、行业特征、宏观教育政策和相关法律等。如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将学校和企业视为一个整体,那么高职院校的参与能力、高职学生的品行及能力可视为内部影响因素,其余为外部影响因素。
(一)内部影响因素
1.高职院校的参与能力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决定了校企合作的规模与深度,而高职院校的参与能力又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1)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4];(2)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5];(3)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6]22。
2.高职学生的品行及能力高职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其品行、能力素质的高低对校企合作也具有重要影响,企业乐于接受职业能力强的学生[6]23。以下情况[6]23-24的出现往往会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1)学生实践态度不端正;(2)学生职业能力低;(3)学生缺乏职业道德。
(二)外部影响因素
1.行业特征
当只有从外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所需人才难度较大,且劳动力价格成本较高时,企业才有可能选择相对成本较低的参与职业教育行为来保障劳动力的供给[7]。
2.宏观教育政策和相关法律
宏观教育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程度同样存在很大的影响。虽然我国在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但总体上看,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配套性政策法规。相反,发达国家(如德国和美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都十分完备(详见表1),既有纲领性政策法规又有配套性政策法规,从而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强化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然而,在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诸多因素中,我国宏观教育政策和相关法律不完善,即制度的缺失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将会改善整个社会的福利,但人才流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而言,往往只有在确定学生毕业后都进入自己企业工作时,企业才会对参与校企合作有较强的意愿。因此,校企合作关系的维持需要依靠政府的协调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的作用是为合作提供友好的环境,并提供法律的保障和财力的支持,包括市场导向的规章制度框架[10]。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法律的制定、财政的支持以及有关机构的建立等方面[11]。鉴于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制度缺失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因而,基于现有的研究框架,关于如何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的对策和建议往往显得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指导。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的实施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借鉴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意愿如何形成的“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计划行为理论概述及其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研究中的应用
1991年Ajzen正式提出计划行为理论[12],至今已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对行为研究的预测力和解释力,因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包含五个要素:(1)对行为的态度,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持的正面(感知收益)或负面(感知风险)的感觉,亦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2)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指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3)感知行为控制,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控制就愈强。(4)行为意愿,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履行意愿。(5)行为,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这五个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两个层次;首先是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共同决定了行为意愿;其次是行为意愿和感知行为控制共同决定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愿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愿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感知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愿也会愈强。从计划行为理论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中,我们发现此模型不仅在心理学上具有重要的用途,而且运用到如何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的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我们认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合作意愿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1)企业的负责人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即关于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或看法;(2)企业负责人周围重要参照个人或群体(如行业协会,同行企业,得力下属等)对校企合作的看法;(3)感知行为控制,即企业负责人是否具备挑选合作院校开展合作办学的能力,是否对校企合作有足够的认识,以及是否曾经有过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经历等。其中,企业负责人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往往又取决于其对校企合作中企业所得到的实惠与企业可能承担的风险之间的权衡,如果企业得到的实惠大于其可能承担的风险,则企业负责人对校企合作会产生积极的态度;相反,如果企业可能承担的风险大于企业可能得到的实惠,则企业负责人会对校企合作产生消极的态度,甚至反感。逻辑关系详见图1,图中每一个箭头代表一条影响路径。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企业负责人对校企合作的感知风险负向影响其校企合作的态度。第二,企业负责人对校企合作的感知收益正向影响其校企合作的态度。第三,企业负责人的校企合作态度越积极,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越强烈。第四,企业负责人的身边重要参照人物或群体对校企合作的评价越积极,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越强烈。第五,在企业负责人的校企合作态度积极和企业负责人的身边重要参照人物或群体对校企合作的评价积极的前提下,企业负责人对合作院校的教育教学能力越了解、校企合作的经验越丰富,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会越强烈。
四、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根据上述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校企合作意愿模型的结论,下面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从四个方面提出提高企业合作意愿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减少企业负责人对校企合作的风险感知。比如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环节,学生在门店实习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企业对学生给予适当指导,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学校应主动向企业支付指导费用。在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企业往往担心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优秀的学生,却跳槽选择了别的企业。因此,学院有必要专门安排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阶段的管理,定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及时化解。同时,对实习学生发放实习补贴,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踏实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地打消企业的顾虑,减少企业负责人对校企合作的负面看法。
篇7
关键词:金工实习 教学改革 实践经验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东风汽车公司创办的本科普通高校(现为省属高校),是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汽车工业建设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金工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是大学生进校之后的首次实习。热加工实习又是金工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的第一步。在不断重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要求下,金工热加工实习的教学改革也应以提高实习学生的实习综合分析能力和提高学生实习动手能力入手,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实习积极因素的方法,来促进金工热加工实习教学改革的开展。
一、从教学计划入手以营造实习教学新气氛
金工实习是基础性实习,是大学生自进入高等工科院校学习以来所接触的第一堂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是热加工实习的首要任务。通过大量的来自学生的反馈和实习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在实习教学计划上大胆的建议改变了以前先上理论课后进行实习的作法,使之先实习后上理论课。往届学生金工热加工实习时,大多班级都进行了《机械制造基础》(即原来的《金属工艺学》)课程的理论学习。由于先期获得的理论知识,既枯燥,又繁多,理不出头绪;之后再进行实习时又感觉太简单,实习起来眼高手低,兴趣不大,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的实习学生不服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造成实习秩序的混乱,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改为先实习,后上理论课以后,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上课时又将获得的感性知识融于理性认知中,然后提炼升华。不光在实习时由于好奇而兴趣大增,而且在上理论课时,学生易懂易学;教师易讲易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现场教学以拓展学生新视野
我院与东风公司有着长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东风公司所蕴藏的巨大的教学资源,为我院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我院特色办学就要有特色实习的思路,针对刚进校的大学生对工厂的好奇心,增加了下厂现场教学的实习内容。通过下厂现场教学,一方面挖掘了东风公司所蕴藏的教学潜力,另一方面拓展了实习学生的新视野和知识面。近几年以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次性进行实习的人数也增多,所以在保证实习内容的前提下,对本科班的学生挤出半天时间来下厂现场教学的实习。不同专业对下厂现场教学要求也不同,内容有所侧重。通过东风公司不断进步的社会化大生产所展现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对热加工实习的兴趣和认识,并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思想上,实践上均得到了一次具有震撼力的洗礼。通过几年的实践和对实习学生的调查,这项实习内容的改革得到了广大实习学生的好评和欢迎。目前,我们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是否把下厂现场教学作为刚入校大学生的一门先修课,给一定的学分,让学生交少量的钱,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组织下厂的经费问题,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学分的要求。
三、抓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开创实习教学新局面
1.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工作
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是热加工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多年摸索,特意加入实习教学中的序曲。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提高学生对金工实习的认识,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下车间实习,不是参观,更不是劳动。而是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它接触的不是桌椅板凳,而是工具和设备,与理论课堂教学同等重要。在动员工作中,让学生知道实习的目的、任务,并从思想上认识到热加工实习教学的重要性。
2.实施综合立体的实习纪律及安全保障系统
学生下车间实习,最首要的是学生的人身安全。在过去学生使用的实习指导书是外面院校编写的,它只是一份实习报告或者称实习作业,这就给实习指导老师在操作前增加了讲解时间和难度,而且容易漏讲和讲不细致,所以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因操作不当而发生不应有的安全事故。而在我们自编的实习指导书中,针对每一工种,均编有该工种纪律与安全防范措施和正确的操作规程。要求学生在实习开始前仔细阅读。实习时,老师再对学生进行一次安全教育,更加细致地教会学生安全预见和防范。实习操作中,教师时刻坚守岗位,巡视实习安全。从此无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3.具有产、学合作教育特色的实习报告
在编写工种实习指导书时,注意结合学生下厂现场教学获得的知识和实习操作中获得的知识,还在实习报告中编入部分工艺题,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编实习操作要领,填补传统实习指导教材的空白
在工科院校通用的实习教材中,对实习操作要领没有系统要求。通过自编的实习操作要领,细化了操作指导,内容生动细致。
5.应知、应会同时抓
学生每次实习操作前进行“应知”讲课,主要针对实习操作内容,讲授一些理论与实习紧密结合的知识,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既掌握基础的理论工艺知识,又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在保证实习内容的前提下,优化实习时间分配,确保实习计划的顺利完成。
6.及时掌握信息,促进实习教学改革
学生实习完后,实习指导老师要对学生交上来的实习指导书中的“实习报告和实习小结”逐一批改和查阅,以准确考核学生的实习质量。尤其实习报告后的实习小结,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和效果以及对实习的建议。这些信息为我们的实习指导提供了很有利的参考,并及时的促进实习教学方法的改进,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抓住机遇以构架金工实习新未来
目前,国内前沿院校的金工实习已向现代工程培训中心发展,已将普通的金工实习推向先进制造技术和职能的训练。它包括机与电结合的综合实习,学生自己设计产品,自行加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未来的金工实习将是以高新技术的现代实习为主,以传统实习为辅的局面。如今我院的金工实习还是以传统的实习为主,在高新技术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几乎为零(所占比列太小),已远远超落后于新的金工实习教学要求。当前,我院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金工实习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与学院的发展同步。若能借助东风公司现代化设备资源适时成立我们的现代工程培训中心,将我院现有的硬件优势很好的结合并发展起来,那么,我院的金工实习将对我院的未来发展会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篇8
【关 键 词】大学生 实习期 实习报酬
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一方面,“缺乏社会经验”被视为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在高校大学生参与实习期间,是否该获得劳动报酬,法学界和人力资源管理界、企业界说法不一,这和实习期大学生身份的双重属性有密切关系。
一、实习期大学生双重身份辨析
大学生实习,,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习的大学生属于在校学生,和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有所不同,其兼具有学生属性和劳动者属性双重身份。
实习期大学生的学生属性意味着实习期大学生的权利义务仍不能等同于劳动者,实习协议通常由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三方达成,学校仍有监督学生遵守实习协议的职责,也有监督实习单位提供协议所约定的实习条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权利,同时实习生的档案等仍在学校,仍有完成学校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要求的义务。
实习期大学生的劳动者属性意味着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大学生也应该部分的享有。因为实习期的大学生也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而劳动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实习学生的学生身份与劳动者身份并不必然冲突,确立实习生的劳动者属性,也符合劳动法维护弱势群体劳动权益的立法本意。
二、政策与大学生实习报酬
在国外,实习生制度取得了成功,但在实习生是否应该获得薪酬这一方面,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观点: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大学在校生的实习和新毕业大学生的实习一般都是不带薪的,而美国联邦劳动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实习生一定要获得薪酬,但是,美国规定,企业必须提供与职业学校类似的实习培训,能够使实习生受益,保障实习生的受教育权。在丹麦,实习生能够获得工资以及各种福利,因此有学者认为法律不宜对实习期大学生是否有权获得报酬做出硬性规定, 应当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大学生自行协商确定。
我国教育部 财政部2007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 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该政策体现了对实际动手能力有优势的技术类学生的制度倾斜。这一规定是强制性规范,意味着实习协议中,实习报酬是其必备条款。
广东省人大2010年颁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 第19条规定:实习协议可以根据实习的性质和需要,约定意外伤害保险的投保人、投保额度、损害赔偿、实习报酬、保密等其他事项。这一全国率先规范大学生实习管理的地方性在实习协议的必备条款中没有提到实习报酬,实习报酬是实习基地和学校、学生三方协议中的可备条款。条例第28条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应当按照同岗位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支付实习报酬,具体比例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从现有政策看,大学生获得实习报酬并没有法律的统一规定,地方性政策也是有条件地予以保护。
三、针对大学生实习报酬问题的调查
本次调查在2012.3-2012.4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7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147份,有效率约为100%。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17.7%的企业不能给予实习生的实习报酬,给以的占绝大多数; 0.8%的公司偶尔会拖欠,1.6%的公司则经常会拖欠,实习报酬的拖欠非常少;在所有调查对象中,52.9%的大学实习生有加班报酬,实习期大学生由于没有成为劳动法的保护对象,很容易被实习单位强制加班,却还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补偿,无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对于加班报酬的支付方式,61.5%的实习单位能够直接支付费用,33.9%的则将调休来用作支付方式,不管直接的物质补偿还是增加闲暇时间,都可看出实习单位还是比较重视对加班实习生的补偿的。
60.5%的实习期大学生是享受公司的其他福利的,39.5%的则不享受,一方面可能是公司本身的福利待遇并不是很完善,但是,在调查对象中,发现有的是针对实习生来说的,正式员工是享有这些福利待遇的,所以这其中存在着对实习生的差别待遇。
四、实习报酬相关性分析
通过实证调查,实习报酬的取得和下列因素正相关:
1.实习协议。在所有调查对象中,63.9%的的实习单位与实习生签订了实习协议,如本文三的分析,实习报酬的取得和签订了正规的实习协议呈正相关。
2.工会。在所有调查对象中,44.2%的实习单位有工会,但实习生不能加入,33.3%的实习生不清楚有没有工会,17%的实习单位是没有工会的,4.8%的实习单位有工会,但实习生不愿意参加,仅有0.7%的实习生是工会会员。
3.国家实习政策。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大学生对于国家的相关实习政策都不太了解,占38.1%,32%的实习生则是一般化的了解,17.7%的实习生比较了解,8.2%的实习生很不了解,仅有4.1%的实习生非常了解。可见,实习期大学生自身对自己相关的政策不是太了解,折射出政策涉及的少,仅有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实施也不足。
4.学校实习指导。在所有调查对象中,32%的学校有相应的实习指导,但是很大一部分达到68%的学校是没有相应的指导的。学校对学生实习的关注度不够大。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50%的实习生对学校的实习指导满意度是一般的,20%的实习生对其是满意的,而有20%的实习生对其是不满意的,10%的实习生则表示非常不满意,可见学校在实习指导这一领域做的不是很好,并没有学生实习起到多大的作用。
5.企业实习管理制度。在所有调查对象中,74.1%的实习单位有企业实习管理规范,而25.9%的实习单位没有相应的企业实习管理规范,可见对于实习生管理这块存在漏洞,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规范措施,从而使实习制度常态化。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50.5%的实习生对企业的实习管理规范的满意度呈现一般,35.8%对其满意,7.3%不满意,5.5%非常满意,0.9%非常不满意,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实习生管理规范,但是,这些规范在发挥实际作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实习报酬相关政策的调整建议
1.探索实习立法,完善实习法律体系。国家没有实习生专项法律条例,仅靠地方政策调整,首先在适用人群上有地域限制,其次,实际操作性和实施的政策环境受限,没有很好的法氛围,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建立起国家层面的实习生法律法规,并进一步落实具体政策法规,才能从长远上协调教学、实习单位、学生三者持久的联系与促进。
2.建立健全实习生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首先,建立健全实习协议制度,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一方面,实习单位与高校之间应该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另一方面,实习单位与实习生之间应该签订实习协议,就实习内容、实习期限、实习报酬、实习休假、实习安全、实习培训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关于实习报酬,笔者认为实习单位应该支付实习生相应的报酬,标准可由各方协商确定,但不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其次,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实习的管理,实习标准制度规范化。在学生实习前应该做好相应的实习指导,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让大学生了解实习状况。在进入实习单位实习之前,对自己的实习单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学生签订协议最好以书面协议为主,在实习过程中定期与学校管理处沟通交流,学校应及时关注实习生的最新动态,对于面临侵权困境的学生予以帮助和支持
然后,实行强制实习保险制度,分散意外风险。由于实习生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在实习期间不能缴纳社会保险,很多实习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不愿为实习生缴纳相应的商业保险,目前的政策也只在职业中专实施强制性实习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其适用范围。
3.实习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实习单位应该善待实习期大学生,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实习期是他们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不管对于他们自身或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都起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实习单位应本着惜才、爱才的观念,多多宽容与帮助他们。这不仅仅是实习单位应该承担的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也是发现有潜力的人才的好机会。
实习单位应做好系统的实习生培训计划,让其快速高效的适应工作环境,而不应该把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只做些打杂的工作。充分的进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让合适的人才做最适合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4.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合理的激励、约束和合作机制。德国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是一种义务,学校会制定专门的实习生规定与守则,设置专门的实习机构,保证人员配置与经费支持。对此,笔者认为,对于接纳高校实习生的企业予以相关的经费补助与政策优惠,同时,开展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服务、指导以及管理方面的合作,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
5.发挥工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工会的存在有利于保护实习生的受教育权以及报酬权,但是,很多用人单位的工会对于实习生有明确的“限入门槛”,这就很难发挥其对于实习生权益保护的作用。应规范工会制度,可将实习生也纳入工会成员行列,在实习生的权益保护上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转变,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制也经历了相应的变革。高校招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而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实习活动,大学实习生所面临的侵权行为日益严重。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查,一是个体特征标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年级、和专业属性;二是大学生实习方面整体描述,包括实习目的、选择实习的因素、单位性质、所属行业、实习期限等内容;三是实习现状描述变量,主要包括:实习期间是否参加培训、是否获得实习报酬、是否有法定的休息日、人身安全是否受到伤害、是否获得社会保险权等;四是实习生合法权益实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对政府政策的了解程度、企业是否设立工会、学校是否对于实习生给予实习指导、企业是否具有完善的实习管理规范、实习生维权途径等,从政府、实习单位、大学生以及工会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加强对实习期大学生的权益保护,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法律保障与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弋强.大学生实习期间身份的法律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10):87.
篇9
关键词:公立高校 产权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03-01
1 公立高等学校产权结构及效率
(1)公立高校及其产权概念界定。
公立高校主要是指由国家政府代行国家意志创立和举办并主要由国家财政性资金维持运行的高等院校,例如,现在我国各大主要的重点本科院校。公立高校产权就是公立高校主体对于其教育财产所拥有的各种权利及义务的集合体,其产权结构由产权主体、产权客体和产权主客体之间所形成的产权关系。
(2)由公立学校产权结构特性引出的效率问题。
①产权残缺引出的效率问题。
在国有教育财产属于政府所有的前提下,学校法人一般拥有学校教育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但是却没有剩余索取权,这就使得学校产权出现了一定的残缺。
在企业产权中,其激励机制主要就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但是学校产权中的剩余则是直接再投资到教育当中的,不可能有所谓剩余索取权的出现。公共性教育的非营利性,使得投资者即政府无法从教育事业中营利,投资方也就缺乏投资教育的源源动力。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上看,其首要目标是实现全民教育而非是利润最大化。不管是学校还是政府方面,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效率自然没办法持续提高。
②产权模糊中带来的效率问题。
《教育法》中的规定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收益”。可见,国家法律对政府与学校的产权关系界定只是原则性的,然而各地方的具体规定却变动性大,容易随行政权力的变动而变动,造成政府与学校间权责不清。
学校产权的不明晰,导致了我国学校交易成本偏高,并使得学校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低效率的情况。政府与学校之间权责不清,形成公共领域,这就为掌权者寻租提供便利。这种权责的分离,使得享受权利的人可以不承担后果,但是承担责任的一方(通常是学校)则往往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学校自然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提高其办学效率。
2 公立大学教育效率实证研究
实践教学是高校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笔者基于产权的角度,通过调研广东省部分公立大学实践教学投资情况以及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情况,从实证的角度剖析公立大学在教育教学方面具体存在的效率问题。
2.1 广东省部分公立大学调研情况分析
此次调研回收有效问卷达603份,范围涵盖广东省五个公立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调研对象是即将或者已经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实习(实验)的大学生,调查他们对于本校安排组织的实习(实验)的满意度。
2.2 实践教育中出现的效率问题
效率的基本释义是: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从这个角度上讲,效率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客观上有效使用资源;二是主观上这种有效性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笔者的调研也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并得出如下关于公立大学实践教学教育的效率问题:
(1)实践教育资源利用所反映的效率问题。
从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在调查的603份问卷中,436位学生都有参加过实习实践活动,由于此次调研对象中,大一、大二的学生只有43人,即使参与实习的都是大三、大四的同学,依然还有124位同学到了大三、大四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校组织的实习情况(其比例约为22.1%)。从这个角度上讲,其情况并不乐观。
而没有实习的同学则大部分是由于学校并没有进行组织,约占总未实习人数的61.1%。这说明,并非学生本身不愿意去参与到实习实践当中(另一数据显示,60%没有参加过实习的学生认为如果学校组织实习是会积极参与的),而是公立高校并没有有效组织学生实习。从这个角度上反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育资源丰富,却无法有效进行利用,从而让教育资源白白浪费。
(2)实践教育中学生满意度所反映的效率问题。
从学生本身的满意度上看,其结果也是不尽理想的,大部分同学(93%)都认为学校的教学实验基地是很有必要的。同学们希望实习基地能够真正为学生带来能力上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不到30%的同学在学校的实习基地实习过,其他70%的学生仅仅只是参观过甚至没有见过,即大学生的期望和学校实习现状本身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
另外,在经费问题上,85.32%的同学不清楚每次实习中学校到底拨付了多少,同样有81.2%的同学认为学校经费的拨付和使用并不透明。而正是这种不透明,一方面大大加大了公立高校校方对于实习经费随意使用的可能性,使得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学校开展实习实践教育的诚意和力度的质疑,直接导致学生们对于学校的实习实践等教育的不满。这使得学校的实习实践教育的效率大打折扣。
3 政策建议
由于公立高校产权模糊,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公立高校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公立高校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作为高等教育产业的宏观管理者的政府与高等教育产业的具体运行组织(即高校)的分开,即政府职能要从万能型向有限性转变,政府不能以宏观管理者的身份将政府的一些社会经济目标通过行政手段强加在高校身上,还学校以自主的办学管理权利。
(2)公立高校应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投资中的受益者。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例如,让学生对高校产权的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有质量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等,运用这些有诚意的举措,真正让学生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让改革真正有个坚实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方铭琳.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中的产权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5(9):18-19.
[2] 黄志兵.教育产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9):22-25.
[3] 史秋衡,宁顺兰.高等学校产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2(4):11-14.
[4] Y.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59.
[5] 张超超.产权明晰――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本[J].科技视界,2012(28):96.
作者简介:黄大乾(1962―),男,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篇10
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高校专业之一,近一半的本科院校都设有财务管理专业,每年培养的该专业毕业生数以万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大量存在。财务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本科院校制定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多为理论研究型,单纯追求理论和“学术型”目标,导致毕业生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是社会经济层次结构发展平衡性的基石。
2015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并强调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型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改进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技能,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学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征
自我国本科院校分类后,应用型和科研型等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应用型本科指符合本科教育学业标准,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重在“应用”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的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但与专科相比,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劲头,在工作岗位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较强。
2.财务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内涵
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是会计核算,而应该是财务分析、财务控制和财务预算等财务管理活动内容。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会计知识,更需要理解各种经济活动的背景、市场状况等,分析数据并进行正确的决策判断。财务预算与控制更需要财务人员,能够有效协调沟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其职业生涯中,面对环境变化,出现新情况时,需要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处理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可缺少。
3.财务管理毕业生职业能力定位和分解
企业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刚工作时对工作岗位的认知能力,要求毕业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所在岗位的任务和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整套流程,第二阶段是财务核心能力应用阶段,要求毕业生能够在一年后能灵活运用专业能力为企业服务。如图(1)所示。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学生职业能力定位见图(1)。
(1)沟通能力。一是在预算编制时,能与编制过程中不同意见或诉求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在预算调整时,能对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与反馈;三是在融资管理时,能准备材料与各方?M行沟通和复核;四是在信用控制时,能对信用控制政策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的结果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五是能根据业务要求和企业所使用的软件,与业务软件方进行沟通,提出财务要求和反馈业务软件要求;六是能够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争取相关部门对财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等。
(2)信息检索能力。一是在信用控制时,能利用互联网、行业研讨会等形式,收集行业内领先公司及具代表性公司的信用管理现状及措施,能与外部专业公司对接收集相关数据;二是能根据软件功能获取业务数据;三是能根据新的涉税政策,做好新的涉税法规政策的解读与执行工作等。
(3)创新能力。一是能根据现有数据、公司营销及资金管理战略,制定企业信用控制政策;二是能提供业务间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三是能对财务报表进行二次开发等。
(4)投资分析能力。一是可行性分析中,能通过投资项目行业分析,研究行业规模、竞争环境、行业风险和市场切入点,分析行业可行性并提出建议;能通过信息和数据收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如SWOT分析),提出投资项目运营策略方案,并分析比较各种方案,供领导层或治理层决策参考,能通过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数学工具,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如净现值、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报期、资金平衡等),能运用掌握的财税知识和法律知识,降低投资方案的财税风险和法律风险。二是投资方案执行跟踪分析中,能在投资过程中对后续投资进行预判,利用专业知识对投后管理进行专业分析并提供建议,能够运用各种财务管理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敏感性分析等),对方案执行过程中各个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方案调整提供建议等。
(5)财务分析能力。一是在企业业务分析时,能对企业业务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提供业务发展方向,能针对每项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不足及发展空间;二是在财务报表分析时,能了解每个科目的构成,分析异常数字,能对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行业对标、预算对比、分析数字,能充分利用财务报表数据,对企业进行比率分析;三是在财务分析报告编制时,能通过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与行业先进公司进行对标分析,能根据公司业务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结果,撰写相关报告等。
(6)业务处理能力。一是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能对各部门上报预算进行初步审核,能及时有效将管理层确定预算指标,下达到各预算作业层,能对各预算单元上报的调整方案进行必要性判断,能对年度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复核,能对预算执行结果提出建议;二是在资金管理工作中,能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行业标准,填写正确金额及信息,能够从数据变化中总结规律,能捕捉异常信息,能根据银行及企业财务报表及资金系统,了解资金需求,能在企业授权体系下,对资金进行调集审批申报和操作,能根据业务报表及财务报表,对客户违约付款风险进行评估和报告,能对外汇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能对公司资金偿还能力进行分析及判断;三是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能根据合同条款对资产购建款项支付予以审核,能判断资产购建过程是否完成并及时结转资产,能根据资产的使用状况、产出情况、维修情况分析资产使用效率,提出资产购置或资产处理建议,能对资产处理收益和损失进行核算;四是在税务管理工作中,能根据财务报告,检查公司日常涉税业务的基本情况,能根据新的国家涉税法规,结合公司业务流程、业务合同、凭证种类,判断公司涉税风险点、关注点,能按时完成各种涉税报表的编制和报送工作等。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探索
1.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混淆不清,两者的实践教学同质化;二是教学手段滞后,缺乏实务操作专业技能培训;三是缺少与企业实际联系紧密的教材和案例;四是实践教学软件落后且仿真度低;五是考核上“重理?,轻实践”,实践考核流于形式。
2.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目标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从教学模式、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其实践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转变教学模式,由“讲授为主”转为“任务导向、项目驱动”;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实践基地设备及系统更新,加强情境建设;四是依托“产学”结合平台,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应用能力,最终实现“蓝海就业”目标;五是引入大赛机制,培养学生财务分析决策能力;六是减少“终结性”评价,增加“过程性”考核。
3.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财务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除了系统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外,在专业实践中进行真实经济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实现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的环节。提供丰富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即封闭式、网络虚拟式和真实社会的实践环境。笔者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企―校―企”逐层深入递进式三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对现有体系的优化和改善。图(2)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逐步推进图。
第一阶段为合作企业参观实习。加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建立对企业经营中财务管理的感性认知,培养兴趣,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第二阶段是校内平台的实验课程学习。主要由财务基础实验、财务职业技能实验和财务综合实验构成。其中,财务基础实验如统计学实验、计量软件分析实验、运筹学实验等。财务职业技能实验如会计信息化实验、证券投资模拟、纳税筹划实验、期货期权交易等。财务综合实验如高级财务管理实验、资本运作实验、ERP实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等。通过校内平台实践课程初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的业务处理能力、财务决策分析能力等基本职业能力,同时通过课程小组讨论等形式提升学生自学、沟通能力等关键能力。第三阶段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再次回到合作企业,选拔企业导师,采取类似医护学生培养的方式,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经验交流、激励机制及考核评价建设。由合作企业导师“指导”实习,指导可采取“一带一”或“成组指导”方式,遴选时学生先填志愿,企业导师自主选择学生。实习管理实行“指导导师负责制”,实习管理中制定《实习岗位职责》《实习请假制度》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实习结束后,组织实习交流大赛,组织企业导师打分,对表现优异者给予奖励和提供就业机会。其次,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财务分析决策类案例大赛,获得证书者给予毕业评奖评优加分政策等。通过回归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各方面的职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尤其对学生协调沟通及自我学习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最后,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考核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