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研究范文
时间:2024-02-18 18:0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贸易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的美国和世界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在中美贸易关系中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据美方统计数据,2007年两国农产品贸易总额137.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占美国年度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618.45亿美元的8.5%。中国是美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五大来源国(仅次于加拿大、欧盟、墨西哥和日本),同时是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仅次于加拿大、日本和欧盟)。由于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产品贸易同时也常常成为中美贸易纠纷的焦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思路。
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兴起,许多学者纷纷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而把农产品这种土地密集型产品定位在产业间分工领域。但近年来,由于世界农产品贸易中产业间贸易所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以及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产业内分工的视角放在了农产品上。他们的研究证明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显然也是存在的,并且对国际分工、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分析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并对改善双方农产品贸易状况给出建设性意见。
二、文献综述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差异品的交换及中间品的交换,也就是在某一时期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种同类产品。与强调比较优势等的产业间贸易不同,它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偏好相似性、需求多样化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等有着密切关系。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人士也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日益关注。比如:宋玉华、刘春香(2004)实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现实结构。徐林、李福军(2005)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来论述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可能性。陆文聪、梅燕(2005)认为中国与欧盟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朱允卫(2005)对中泰两国1996―2003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两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但贸易变动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刘鸿雁、刘小和(2006)根据对中日韩三国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的深入分析得出:中国与日、韩间农产品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建议应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改善农产品贸易状况。褚鹏鹏(2007)运用实证研究方法G-L指数和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了山东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并得出山东省农产品贸易整体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提高的结论。王晶(2008)对中国农产品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贸易增量主要来源等进行了分析。韩婉玲(2008)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1998―2005年中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各类和各章农产品的Grubel-Lloyd指数进行了分析。
目前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还较少,杨春艳、綦建红(2006)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和出口产品分散度指数,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连春霞(2008)在《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中探讨两国历年来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特点。
鉴于农产品贸易在中美两国乃至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而着眼于产业内分工角度来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献又较少,本文将综合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AE法,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发展状况、贸易增量主要来源、农产品竞争力状况以及产业内贸易结构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量是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的基础。1975年,Grubel和Lloyd提出了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GLi=1-|(xi-Mi)|/(Xi+Mi)
其中,GLi代表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具体到农产品中,Xi和Mi分别表示第i章农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GLi在0到1间变动,当GLi=0时,表明第i章农产品完全是产业间贸易;当GLi=1时,则表明该国的i章农产品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如果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就可以认为该产业的贸易类型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则该产业进行的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而某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GLi=∑wij*GLi
其中,wij=(Xi+Mi)/(X+M),为第i章农产品在j类农产品中的比重,X、M表示i类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总值。同理可由各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求得整个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仅适用于一个单一时期,不是反映一个动态过程中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因此Bruelhart(1994)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其计算公式如下:
BIi=1-|Xi-Mi|/|Xi|+|Mi|
Xi、Mi分别表示某个时期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值的变化量,BIi的取值介于0到1之间,通常也以0.5为边界,越接近1表示该种农产品的贸易增量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越靠近0则表示其增量是由产业间贸易带来的。
(三)贸易竞争力指数
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恒为正,无法反映出一国同类商品是处于逆差状态还是顺差状态,对于这一不足可以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TC)来弥补。
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用来反映一国在该商品上的国际竞争力情况,它的计算公式是:
TCij=(Xij-Mij)/(Xij+Mij)
其取值范围为-l≤TCij≤1,一般认为指数为正时,具有竞争力,指数为负时不具有竞争力;如果指数大于0.5,可认为极具竞争力,如果小于-0.5,则可认为竞争力极低。
(四)AE法
产业内贸易从专业化方向来看,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前者是指同一产品组征、品牌等存在差异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后者是指同一产品组中质量存在差异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以及生产流程中不同生产阶段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分配。
现有的实证文献已经提供了两个大致相同的区
分方法。第一个是由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简称GHM)提出的,是建立在Abd-el-Rahman(1991)基础上的一个方法;第二个是由Fontagné和Freudenberg(1997)(简称FF)延伸Abd-el-Rahman(1984,1986)而得出的方法。最近,Azhar和Elliott(2006)(以下简称AE)提出第三种方法,其与GHM和FF的衡量方法之间重要的区别是,前者用a作为分界率,代表是从“本国”(“外国”)的角度确定的产品质量较高(较低)的边界,而AE方法是建立在GL指数基础上的,是对称的,所以它不需要使用分界率,其结果产生一个具有对称限制的指数,缩放相等的上下界,从本国或外国的角度,该方法能够区分产业内贸易中的差异化产品。所以它的主要优点在于,产生了一个具有对称性的指数,并得出上下界,因此,能够从本国和外国两个角度上区分出产业内贸易中产品质量的高低。
其测度公式为:
PQV=1+(UVX-UVM)/(UVX+UVM)
这里的UVx和UVm分别表示某类产品的出口单位价格(FOB价)和进口单位价格(CIF价)。所有产品的单位价格(UV)是贸易的货币价值除以贸易数量而得到的一个每公吨价格。PQV指数介于0和2之间,其具体细分标准见表1。
一般认为,与他国发展水平型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能使一个国家在贸易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说明该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产业内贸易结构较合理。
(五)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该数据库包含了1962年以来160多个国家分产品和分国别贸易流向的数据,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比较完整和权威的数据库。由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海关采用HS分类法,因此本文中对农产品的定义和分类也采用此分类标准,其中HS01-HS24为农产品,并采用HS2002的商品分类方法从UNCOMTRADE数据库中获取中美两国2002-2007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
四、实证分析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表2是中美按HS分类的24章农产品在2002―2007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这六年里,产业内贸易指数每年都在0.5以上的是HS08(食用水果及坚果等)和HS13(虫胶、树胶、树脂等),说明这两章农产品在中美贸易中始终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指数历年都处于0.5以下的有HS02(肉及食用杂碎)、HS07(食用蔬菜、根及块茎)、HS09(咖啡、茶叶和调味香料)、HS12(含油果实和种子、油质种子、稻草、秸秆及饲料)、HS16(鱼、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和HS20(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制品),这六章农产品在近几年的中美贸易中主要是产业间贸易;而从各章农产品在这六年的平均值来看,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5以上的在24章中占了15章,说明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种类还是较为丰富的。
按HS分类,第一类农产品是指活动物和动物产品,其范围是1-5章的农产品;第二类农产品是植物产品,其范围是6-14章;第三类是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只包括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在对美贸易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研究发现,HS03(鱼、甲壳类动物及水生无脊椎动物)、HS05(可食用动物产品)、HSl9(谷物、糖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和HS22(饮料、酒及醋)这四章农产品在所有的年份,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0。说明中国在这几类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属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特别是HS05和HS19,其比较优势均在逐年扩大,截止到2007年都已超过0.5。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另外在水产品产业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国家,在水海产品上具有传统的出口优势,而美国虽然横跨大西洋、太平洋,同样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加工贸易在中美水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相对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言,其在水产品加工等行业上的劳动力成本费用较高,因此处于相对劣势。
同时,至少有5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0的农产品有:HS04(乳品、蛋和天然蜂蜜)、HS08(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橘属水果的果皮)、HS14(植物编织物)、HSl5(动植物油脂)、HS21(杂项食品)、HS23(配置的动物饲料),这些章的农产品属于入超式产业内贸易,在对美贸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在在这些农产品上要不断提高其科技水平,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总体上而言,在这几章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中,中美在一些农产品的出口上各自展现出较强的优势,但对中国而言,属于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种类多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种类,致使中国在对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其竞争力有待不断增强。
(三)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要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出发,来改善中国对美农产品的贸易条件,需要进一步分析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特点。为了便于研究,本文选用了表6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历年大于0的HS03、HS05、HSl9、HS22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历年基本为负的HS04、HS08、HS1l4、HS15、HS21、HS23章为研究对象,选用AE法对这十章下的产品(按HS四位数分类)进行测算,以2007年的PQV指数为代表,对其产业内贸易水平类型进行细分归类(表7)。
表7左边部分是4章属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农产品下的四位数分类商品(有数据可查的25种产品),在2007年属于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即PQV>1.15的有7种,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类型,即0.85≤PQV≤1.15的占10种,其余是属于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类型,共8种。数据表明,HS03、HS05这两章产品不仅在对美贸易出口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产业内贸易结构较为合理,对美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相反HS19章(贸易竞争力指数近几年已在0.5以上)和HS22章下,所占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类型仍较多,说明这两章农产品虽然在对美出口额中占有比较优势,但其下的许多商品在单位价格、质量水平上却处于劣势。研究表明:中国对美历年属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中,大部分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但还有许多产品在两国的产业内贸易中不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产业内贸易结构仍待不断改善。
表格右半部分则是中国在对美贸易中这几年基本处于比较劣势的6章农产品下的四位分类产品(共37种有数据可查),同样以2007年为例,其中水平型产业
内贸易只占8种,高质量垂直型为13种,余下的16种均为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HS23章下的产品都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这也符合该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历经2002-2006年5年的连续负数后在2007年转负为正的变化,说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是该章农产品扭转劣势的原因之一。但显然,较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的4章农产品而言,这6章农产品下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更多,说明这些产品在规格、款式等方面差异性不大,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其质量档次和出口竞争力水平均较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完善和中国农业的升级,使之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高质量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
五、主要结论及启示
1、从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开展情况来看,以章为分析对象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种类较多,但是由各章加权到四大类农产品,再由各类加权得到总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中美各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和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没有很好地形成规模经济和差异化生产。同样以章为分析对象,通过中美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其动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发现在不同时期内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量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这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启示: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还拥有很大的潜力,要不断增强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意识。透过产业内贸易,中国不但可以学习美国的农产品生产方式、农业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还可以通过降低农产品的长期生产成本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内贸易可以帮助实现中国农产品品种、规格和款式的多样化,提高中国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选择余地(宋玉华、刘春香,2004)。
2、中美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各章农产品中,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多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通过研究这两种贸易中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结构,表明部分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且产业内贸易结构较合理,但不仅前者贸易中存在许多低质量垂直型贸易,且后者贸易中也有许多商品不具备价格、质量等竞争力,为扭转中国农产品在对美贸易中的逆差地位,基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中国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强化中国出口农产品水平差异化(如包装、外形等),并发展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在加强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提升国内农业的规模水平,形成产业持久的竞争力,不断优化中国农产品结构和提高中国对美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2)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品牌效应带动中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的质量和规模。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
(3)培育以美国市场为目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和的有效渠道。加大对美国市场开发的投入,保证出口渠道的畅通,提高运输效率,推动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增长。
(4)积极应对美国技术壁垒。要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自身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认证、检测体系,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努力寻求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和国际相互认可,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篇2
产业间贸易也称部门间贸易,是指贸易国进出口现象发生于国内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品贸易现象,属于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产品的交换。产业间贸易常发生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贸易国家之间,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单位规模的贸易量所获得报酬水平相对稳定,反映了贸易国之间的不同的生产要素优势倾向。产业间贸易的产品不存在规格、型号、质量的差异,消费者在产品同质条件下一般不存在偏好差异,且其在贸易所涉及的各个行业产业中不存在规模经济。
(一)产业间贸易的成因
产业间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较优势,适用传统的国际贸易与分工理论。在产业间贸易中,相同产业的产品基本为单项流动,主要包括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之间的贸易以及工业国之间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贸易。产业间贸易形成的基础是不同行业产业之间的生产分工,然因各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会因各自的资源禀赋、技术专长、劳动力优势等生产要素差异而出现成本优势,进而形成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构成了世界市场上各个国家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协作。显然,从根本上来说,产业间贸易的产生得益于各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此种比较优势的产生得益于各自的自然禀赋或技术差异等生产要素差异。例如,我国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故而能在国际贸易中凭借廉价劳动力而产生的产品价格优势形成成本比较优势,进而在产业间贸易中赢得广阔的世界市场。
(二)产业间贸易的基本理论
产业间贸易属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范畴,在发展中主要形成了绝对成本理论、相对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三种理论。绝对成本理论主要是指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认为国际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的原则在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其基础在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其观点拥有科学成分,然局限性也很明显。随后,李嘉图为修正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各国无需专门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只需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便可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利益。该理论显然更全面、深刻,然其劳动价值论并不彻底,且难以经受动态分析的考验。此后,俄林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做了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往往出口其在生产中大量使用自身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然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活动的基础主要源于生产效率差异或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和产品产别与规模经济两个方面,比较优势催生的是产业间贸易,而规模经济催生的则是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又称行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或行业间贸易提出的现代贸易理论,权威经济学界对其解释为同一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或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双向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之间,故其反映了更高形式的生产力水平,其贸易结果也比产业间贸易更有利可图,其规模报酬也呈现出递增现象,是消费者异质偏好的结果,贸易利润来源于产品的差异性及其递增报酬。产业内贸易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一种互利共赢和可持续的贸易模式。与产业内贸易相比,产业间贸易属于较低层次的贸易模式,不具有规模优势,但随着产业间贸易的深入发展,也会向产业内贸易转型。
二、中俄农产品产业间贸易的现状、优势与问题
俄罗斯与中国是世界上紧密相邻的两个大国,具有不同的农业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在农产品需求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但受严寒等自然条件所限,农业生产波动性很强。从国际贸易模式来看,中俄农产品贸易主要得益于双边在各自农业产业领域中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及其比较优势,即俄罗斯农业资源优势突出,拥有广阔的耕地、众多的水体和庞大的森林储备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而我国则具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以及相对俄罗斯来说维度较低的自然条件优势。因而,中俄农产品贸易双边比较优势突出,要素禀赋差异明显,在需求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一种拥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的产业间贸易。当前,中俄农产品产业间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从贸易结构上看,当前我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农产品主要为蔬菜和水果等产品,并从俄罗斯进口木材和水产品及其制品。我国还在俄罗斯境内发展果蔬产品加工产业,生产果汁、罐头和各种深加工产品,以提高对俄农产品出口的附加值。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在俄远东地区建立4个农贸市场及超过10个果蔬加工企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销售渠道。另外,我国还充分发挥丰富的劳动力优势,组织农村务工人员到俄从事乡镇企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品生产,还尝试在俄建立境外农业综合开发区,既充分利用了俄罗斯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资源条件,也极大活跃了俄罗斯地方经济。从贸易规模上看,新世纪以来,中俄贸易连续8年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30%,且于2014年底突破900亿美元大观。在此背景下,中俄农产品贸易额于2006年达到21.8亿美元,2014年底有望突破50亿美元大观,占中俄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将超过5%。
(二)中俄农产品进行产业间贸易的优势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具有相似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工业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普遍存在,而在要素禀赋和技术能力不同的国家之间,往往出现产业间贸易。中俄两国虽同为世界大国,但俄国地广人稀,技术相对发达,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中国虽地大物博,却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且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迅速转型的关键阶段。总体来看,中俄农产品贸易虽然存在产业内贸易形态,但产业间贸易才是主要形态。中俄两国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要素禀赋优势,如俄罗斯的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充分利用WTO提供的自由贸易平台,减少相关贸易壁垒,进行充分的产业间贸易。以中国为例,得益于地缘和自然条件优势,在对俄农产品出口中,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较多,所占贸易份额较大,且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蔬和肉类等,而俄罗斯在对华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则主要为土地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如木材和水产等。
(三)中俄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俄农产品贸易虽然在中俄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贸易水平层次不高,贸易方式单一,中国对俄出口主要以纺织等轻工产品为主,农产品所占比重不高。贸易结构也较单一。中国主要从俄罗斯进口海产品,向其出口蔬菜、水果及肉类等农产品。从中俄两国的农业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和生产潜力来看,许多农产品贸易的潜力未予充分挖掘。贸易秩序也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中俄农产品贸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且俄罗斯的经贸法规不健全,政策随意性很强,缺乏透明度,导致贸易风险提高,令诸多中方企业不敢在俄投资。同时,中俄两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水平也不高,如存在诸多检疫限制。此外,俄罗斯投资软环境不佳,民间贸易存在大量灰色清关,如俄执法部门近年来多次以灰色清关等位借口查抄中国商品。另外,中俄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中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沟通,尚未建立畅通的交流平台。
三、推进中俄农产品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对策
中俄两国同为世界大国,地缘相接,文化迥异,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且有长期战略伙伴协作关系。可以说,中俄贸易现状良好,前景广阔,双方不仅存在产业间贸易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而且存在基于地缘政治的国家意愿。从产业间贸易理论来看,中俄农产品存在普遍的产业间贸易比较优势。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此项传统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对中俄两国来说,农产品贸易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项,两国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完善双边农产品贸易机制,寻求在WTO框架内减少相关贸易壁垒,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挖掘双边农产品产业间贸易的巨大潜力,将中俄农产品贸易培养为双边贸易的新增长点,打造稳定、有序、规范和可持续的农产品贸易模式。
(一)制定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近年来,俄罗斯致力于推进国内经济体制转型,尤其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背景下,其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生产能力也显著提升,扩大具有资源禀赋的农产品出口将是俄主要的农业外贸措施之一。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且与俄地缘相接,必然成为俄罗斯农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两国农业经济的互补性和比较优势将在中俄农产品贸易中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为此,中俄两国应当致力于依据两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去制定双边农业及贸易合作的中长期合作规划,促进一些大型农业合作项目和长期合作项目的对接实现,将双边农业贸易合作构建在长期稳定的框架基础之上。在双边农业贸易合作中,要充分发挥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协作平台,在不断深化双边国际政治协同的基础上推进两国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为中俄农产品贸易中长期战略的制定提供保证。
(二)积极推进中俄农产品自贸区建设
近年来,俄罗斯逐渐重视其远东地区开发,中国也着力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战略”。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一大优势便是地缘相接,交通运输方便,而此种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便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与我国的东北地区,尤其是俄罗斯的滨海边疆省与我国的黑龙江省等省份。中俄两国都有意愿以农产品自贸区建设推进双边农产品贸易。为此,两国应创造条件,积极推进黑龙江流域内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包括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赤塔州、阿穆尔州及我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在内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区。在农产品自贸区基础上,还可进行深层次的产业配合,推进中俄农产品贸易由产业间向产业内转型,如俄罗斯可充分发挥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放宽我国农民到俄远东地区租地经营的诸多限制。双边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沟通,为我国在俄远东地区建设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条件。
(三)在WTO框架协议内减少农产品贸易壁垒
2011年,俄罗斯经过多年入世谈判也成为WTO成员国。中俄两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之前,在中俄农产品贸易中,俄罗斯经贸秩序不规范、政策摇摆性强的缺陷也将逐渐得以更正,其灰色清关等不规范操作也将逐步消除。尤其是中俄农产品贸易中的诸多壁垒,如过于苛刻的农产品检疫等也将因纳入世贸规则而减轻。在经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还要大力推进中俄文化交流,增强WTO框架协议之内的文化认同。为此,中俄两国都应积极利用加入WTO的契机,推进本国外贸体制与国际接轨,严格执行世贸组织关于农产品海关检疫、物流包装、关税水平等的相关规定,将中俄农产品贸易纳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规范框架之内,灵活运用WTO相关条款,对俄方提出的技术壁垒,要积极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之处,也要予以积极应对。
(四)适时推进中俄农产品贸易由产业间向产业内转型
篇3
关键词:贸易保护;农产品协议;技术壁垒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农产品贸易一直游离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以外。自乌拉圭回合启动以来,农产品贸易才被纳入谈判的议程之中。农业贸易谈判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最为引人注目。根据多哈宣言,新一轮农业谈判的目标是要大幅度削减乃至消除各种形式的出口补贴,大幅度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以建立一个市场导向的、公平的世界贸易体系。然而,无论对发达成员还是对发展中成员,农业问题都是特殊而敏感的。尤其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虽大,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这使它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成员不仅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还为本国农民提供大量补贴,因此,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一、我国农产品面临的贸易环境
(一)高关税仍是当前世界农产品的主要保护手段。乌拉圭回合将农产品全面纳入自由化谈判之列,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也是多方关注的议题。但据WTO综合数据库显示,2001年所有成员的农产品配额内平均关税达62%,配额外关税达123%。而且,仍存在大量非从价关税、关税高峰、关税升级现象。如,美国的非从价关税占43.8%,欧盟的占43.6%,日本的占15%,加拿大占28%。大量非从价关税的存在隐藏了实际保护水平,未能实现wro关税透明化目的。根据Gernat、Lairt和Turrini2002年研究显示,关税高峰农产品中,关税超过30%的农产品,美国有20%,欧盟有25%,日本则达30%。欧盟的加工食品(不包括初加工阶段)占所有关税高峰的30%,税率从12%到100%不等。美国实行关税高峰的产品包括橘子汁(31%)、花生油(132%)以及某些烟草产品(350%)。日本的加工食品占关税高峰产品的40%,包括罐装的肉和肉制品、腌制水果和蔬菜、果汁、咖啡及烟草等。
(二)各国仍继续运用各种支持农业的条款扶持其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不稳定性是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也是所有wro成员关注的一个政治性、社会性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进行干预,避免国内市场受变幻莫测的世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国内生产的存续。在市场不稳定及价格持续低迷时,美国通过贷款扶持计划和差价支付,欧盟则通过共同农业政策的不同计划,经合组织成员国通过多项国内支持计划来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业生产的存续。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OECD国家农民收入中的40%来自政府的补贴,其中日本、挪威、韩国和瑞士达66%。OECD国家目前每年对农业的补贴总额达3 600亿美元,其中90%集中在欧盟、日本和美国。高额补贴使发达成员的农产品得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价格优势。而我国在人世承诺中提出不使用扭曲贸易的补贴。
(三)发达国家采用新兴的贸易壁垒保护其国内市场。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国际农产品竞争已从过去单纯的关税、非关税措施,转向以技术性壁垒为主的限制政策和措施。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保护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据调查,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壁垒的影响,每年造成的损失达90亿美元。技术性壁垒占各种贸易壁垒的比重已上升到80%左右,发达国家在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力密集产品的进口上设置的品质、标准等技术壁垒、环境壁垒不断加强,特殊保护措施和反倾销诉讼的运用也日益增加,使我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势头受阻,农业结构调整受到很大限制。2004年,美国对我国出口农产品因技术壁垒扣留的达816起,占其总数的43%;日本达476起,占其总数的43%。总体而言,我国出口农产品受到较为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农产品被通报或扣留数量不断增长。就领域而言,主要集中于加工食品和饮料、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传统农产品领域。被通报和扣留的原因,按照批次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不符合卫生要求、限量超标、未经注册批准、包装与标签问题、缺少证书、有毒有害物。目前,发达国家实施的农产品技术壁垒又有新的变化,增加了食品反恐壁垒措施、身份认证壁垒措施、知识产权壁垒措施等新的名目。从发展变化趋势看,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业造成的长期影响很快就会超过大宗农产品进口的压力,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随着农产品协议的实施,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削弱。《WTO关于新一轮农业谈判市场准入问题的研究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一定水平的关税保护。该报告提出:尽管所有WTO成员都对市场的不稳定性及其对农民的影响表示关注,但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和能力尚不充分。另一方面,鉴于农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绝对重要性,包括大量农业人口的生存安全问题,价格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对中国来说,根据人世承诺我国2004年以前处于过渡期,2005年,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降至15.4%,而全球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62%,我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对大宗农产品的关税配额大大放宽,最少达国内产量的5%,大豆及菜籽油产品已在2006年取消配额。虽然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对延迟关税化做了例外规定,但该例外条款的时限性很强,规定农业协议生效时满足特定条件的产品可推迟关税化。中国作为农业协议生效后加入世贸组织的成员,已失去利用此例外条款的权利。因此,目前中国的农产品传统保护性措施相当薄弱。
(五)我国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的技术水平有限。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技术贸易壁垒的强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难于构成贸易保护的壁垒。虽然我国对农产品制定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我国农产品在制定标准时偏重国内市场。由于对IS09000国际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和IS014000国际环境系列标准论证缺乏了解和研究,对引用或参照采用国际标准考虑不多,现有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很多产品的环保、检测技术标准更是空白,在我国制定的《标准化法》中,农业标准化工作没有纳入其调整范围之内,对农业标准化的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作为依据。因此,我国的标准难于构成技术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适度保护策略
篇4
关键词:中韩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157-03
引言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食品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农产品贸易始终在各国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已高达42.65亿美元。因此,笔者将借助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从而找出提升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针对性建议。
目前,众多学者通过运用各种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研究了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帅传敏(2003)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总体呈下降态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强,深加工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显著增强。但其未针对具体国家进行研究。米军(2012)通过运用市场占有率及比较优势指数等相关指标对中韩农产品的贸易模式及竞争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其研究时间段较短,难以准确分析并预测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王元彬(2014)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韩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呈增强趋势。但其仅将竞争力效应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并未对其本身进行深入剖析。李明权(2010)、薛坤(2016)均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发现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以垂直型为主。但其皆未对影响贸易竞争力的具体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因此,笔者将运用1995―2015年的中韩农产品贸易数据,借助传统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与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竞争力的具体因素。
一、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基础
贸易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亚当・斯密认为,贸易竞争力来源于绝对成本优势;大卫・李嘉图认为,贸易竞争力来源于相对成本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资源禀赋的差异也是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波斯纳、弗农和威尔士均认为,技术条件是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衡量指标
目前,国际上有众多贸易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本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
它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RACij=(Eij/Ei)/(Wj/W) (1)
其中, Eij代表着i国对世界市场出口产品j的贸易额, Ei代表着i国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贸易额, Wj代表着世界市场中产品j的总出口贸易额,W代表着世界市场所有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当RCA>1时,表明该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且值越大,竞争力越强;当RCA
基于1995―2015年中韩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得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从图1可得,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整体上呈先升后降的态势。21年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始终大于1,表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与竞争力。1995―2003年,该指数持续攀升,2003年达到顶峰2.64,这与该时期中韩贸易环境的改善有着密切联系;由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韩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因此自2004年起,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开始下降,2008年后变化幅度变小,呈现平稳态势。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众所周知,技术研发、市场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及汇率都对贸易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故本文将选取四者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确定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因变量贸易竞争力将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表示,自变量分别为研究与开发的投入(R&D)、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GDP)、外国直接投资(FDI)及汇率(ER)表示,即:
(2)
由于各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本文将对各变量取对数处理,将其均变为无量纲进行统一测算,即:
(3)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1995―201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数值已经在上文由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数据计算得出,中国研究与开发投入(R&D)的数据由历年中国统计公报整理而得,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GDP)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韩国对华直接投资(FDI)取自韩国进出口银行,中韩汇率(ER)由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整理得到。本文借助了Stata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数据为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判断其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从而避免回归分析中出现伪回归现象。我们采用了ADF检验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d表示一阶差分;c、t、p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项、滞后阶数)
由表可知,对于所有的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为不平稳序列;而进行一阶差分后,所有的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可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为平稳序列。而该模型中所有的变量序列皆为I(1),满足了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
2.协整分析
协整的基本思想为,如果多个单位根序列拥有“共同的随机趋势”,则可以对这些变量做线性组合而消去此随机趋势。作为正式的协整检验,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了“EG-ADF检验”。笔者将使用Johansen的MLE方法估计该系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注:该模型的线性关系在5%的水平上显著成立
协整方程即:
(4)
该协整方程表明,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中韩汇率以及中国对韩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具体而言,从长期看来,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及中韩汇率每增加1%,就会引致中国对韩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别增加0.5422%、3.2294%、0.2741%、0.4511%,其中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作用较小。
究其原因,中国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国内技术的进步,从而提升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中国相对与韩国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且差距持续缩小,致使中国国内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对先进技术与设备的购买力持续增强,有力提升了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同时,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为中国农产品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与技术经验,因此,也促进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此外,中韩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借助1995―2015年中韩的相关经济数据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及影响竞争力的具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发现,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始终保持较大值,且与中韩双边贸易发展态势相契合,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第二,通过技术、市场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及汇率四大因素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进行计量研究发现,四者均对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增强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市场需求的效果最明显,而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最小。
根据上述结论,笔者提出了促进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增长的对策建议。
第一,增加居民人均收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国力,改善国民消费能力,从内需角度推动企业的转型,发挥市场需求对出口竞争力的正向拉动作用。
第二,加大科研投入。我国应增加对农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培育优质品种。同时,加快农业科技与专利向生产力的转化,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增强竞争力。
第三,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通过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简化外商投资手续等,继续吸引外国资金、技术与经验,从而发展本国农业产业,增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四,深化外汇汇率改革。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步伐,为中国对外贸易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此外,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进程,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97-103,153.
[2] 米军,袁黎霞.中国与东北亚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8):92-98.
[3] 王元彬,郑学党.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特质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88-98.
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4.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要建立健全一个能适应新阶段和农业国际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农业行业技术协会、商会等组织进入流通行业。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要用好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对食物安全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食物安全”宣传专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2-5.
[2]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J].中国科技论坛,2002,(2):21-24.
[4]刘彦.技术性贸易体系建设是我国产业与外贸发展的战略性任务[J].中国科技论坛,2003,(1):5-6.
篇6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农产品贸易。
1 东北亚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大,其中,日韩为发达国家,其200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4。1万美元和1。7万美元,而蒙古和朝鲜的人均GDP只有0。16万美元和0。18万美元,还不到日本的1/20。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各国呈现一定的互补性,这为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重组争取了很大空间。在自然资源方面,中、俄、蒙三国地大物博,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而日韩两国人多地窄,资源十分匮乏,其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供需平衡;在劳动力方面,中朝两国劳动力富足且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国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瓶颈;在生产技术方面,日韩两大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其它四国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相对较为低端。这些差异的存在为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 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
本文采用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数据是按照HS分类的,其中我们普遍将HS前1-24章产品归为农产品范畴。
总体来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贸易关系最密切的是海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5。8%,一方面,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向日韩俄三国出口海产品,另一方面,中国又作为进口国向俄罗斯进口大量该类产品;其次为蔬果类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4。
5%,主要由中国向各国出口,且连续多年保持顺差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日韩两国迟迟不愿对中国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甚至不断增加贸易壁垒。中国同各国贸易排在第三位的是谷类,其后为残渣废料类和其它可食用制品。
根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同东北亚区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总体上讲进展较快,每年是以一个很客观的增长率增长。从贸易收支方面来看,中国同日、韩、蒙三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逆差,而与朝、俄两国连续顺差。但就农产品贸易来说,中国除了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保持逆差外(仅2008年为微小顺差),与其它各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顺差关系。
由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走向低迷,整体消费需求大大下降。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同日、韩、俄三国的总额在经过2007年的小高峰之后均有所下滑,尤其是同韩国的贸易合作,2008、2009连续两年负增长指数均高于10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最大的为海产品和谷类产品。(由UNComtrade统计数据整理而得)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对策。
有专家预测,本次经济危机已经见底回暖,但后经济危机时代东北亚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态势并不稳定。中国在农产品贸易往来方面的连年顺差导致日韩等国纷纷采取行动来对抗中国产品,反倾销、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补贴等措施屡见不鲜;另外,一些国家还利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来限制进口产品。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亚若想效仿欧盟和北美形成一个自由贸易经济体,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一个新的积极的突破点。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相互协调,力求能在贸易合作中找到一个互利互惠的平衡点。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应通过完善自身来适应东北亚这个大环境。
(1)中国应加强与各国间的贸易合作与交流,积极组建自由贸易协定。
(2)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积极将高科技引入农产业,产出高端优质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紧我国农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重心从增加产品数量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发展多样化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4)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建立贸易摩擦协调机制,对在无防备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贸易摩擦,要有紧急应对机制,能快速从突发事件回过神来,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并从突发事件中吸取教训。
(5)完善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设立贸易咨询机构,向贸易双方提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市场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
(6)完善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执行透明度。
虽然现阶段东北亚农产品贸易依然存在着重重障碍和贸易摩擦,但东北亚农产品自由贸易是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目前能做的就是从内部改善自身条件来适应这个大环境,同时加强与各国的联系沟通,积极融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
参考文献[1]李广勳。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展望[J]。北方经贸,2009,(5)。
[2]胡国良。后危机时代东北亚经济合作机遇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1)。
篇7
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的局面被改变,近些年连续出现逆差。尽管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已经大幅缩小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局面,但今后我国这种逆差局面将会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常态。本文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贸易;特点
0 引言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伴随国际分工细化和紧密联系的世界经济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自从入世至今,农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进出口额每年以百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机遇面前同样也担负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及非关税政策,这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等农产品在国内的价格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近些年,我国农产品成本以年平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总体而言,农产品进出口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就出现了。特别是在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屡次受挫,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一大障碍。。另外,这几年有些西方发达国家以环保为为由,对进口的产品征收进口环节附加税,以此来禁止、限制进口,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再次受挫。
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
1.1 从农产品的贸易总额看
这些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一直保持增长势头,进出口都创下了历史最高值,但农产品进口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贸易由逆差代替了顺差。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世界市场上已跻身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农产品贸易虽然在我国增长较快,但在我国外贸总额中农产品贸易额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贸易在整个贸易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这足以证明我国正在逐渐优化升级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样也反映出我国农产品贸易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
1.2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看
我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仍然是亚洲,近年市场份额在逐渐减少,但欧美市场的出口份额有所增加。我国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谷物、水产品、蔬菜、肉类等;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是欧洲,第三大出口市场是北美洲。
1.3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格局看
以蔬果、水产品、畜产品为代表的农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出口增长态势,主要在于我国不断提高这些农产品的质量,且在价格方面拥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我国谷物进口在大幅下降、出口大幅增长,呈现出净出口的格局,主要在于近些年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恢复性增产,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供求关系。就具体品种来看,玉米出口增长较快,小麦进口下降显著。此外,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量在不断增长,进口逐渐下降,缩小了贸易逆差;食用油籽实现了进出口的双增长,扩大了贸易逆差;食糖实现了进出口双增长,扩大了贸易逆差。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以往的大宗农产品出口拥有的价格竞争优势不断下降,以往出口量大的一些农产品出口规模缩小,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代替原来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当前农产品具有出口潜力的缺乏市场开拓。
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了农产品出口
当今发达国家对农业最有效、最主要的保护手段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境况看,我国农产品出口由于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遭受的直接损失巨大,其导致的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于其他贸易限制的最大区别是其隐蔽性,隐蔽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只要一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难以避免损失。对于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在近些年发达国家对其品质、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日益严格,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在2002年入世当年,日本就以我国的冷冻菠菜农药含量超标为由,当时就通过了相关法律,对我国产的某些蔬菜全面禁止进口,根据相关法律,如果相关食品具有安全问题,或是日本认为出口国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日本政府有权采取措施禁止进口出口国或企业的食品。另外,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容易受到其他成员国限制的另一个常用手段就是反倾销。伴随竞争日益加剧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各国不断创新的贸易壁垒纷繁复杂,例如国有贸易问题、食品检验标准、环境标准以及基因工程作物等都构成了农产品新的贸易壁垒,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完善,给传统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潜在的、现实的影响,而我国农业的农产品正是以传统的为主,这就必然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减弱,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份额萎缩,有的农产品甚至于被迫退市,这正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实质。
2.2 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缺少品牌产品
因我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偏低。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比较落后,不少环节还没有跟国际接轨,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我国地少人多,每户平均耕种面积不到8亩,这种现状就造成了生产的农产品成本较高。正因为产品的加工水平和质量都比较低,使得当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具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其本质是基于低价竞销上,造成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这既不利于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提高竞争力,又限制了劳动力资源发挥优势。此外,我国农产品的传统产品多、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研发创新能力弱,无法适应多样化的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并且生产农产品的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在国际上基本没有形成一些知名品牌。
2.3 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
农产品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敏感性高的政治问题。第一,受到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各国为了使国内食品供给得到保障通常采取措施限制出口,造成进口国的食品进口渠道被封闭,贸易保护会以自给自足为借口采取限制措施;第二,技术发展、资本增长使得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机会成本下降,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会成本会上升,伴随工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其比较优势将会渐渐丧失,而农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的生存直接受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下,农产品的贸易问题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各政党为了争取农民的选票,在一些竞选活动中农产品贸易保护也是他们的重要说辞。虽然多边贸易体制已经纳入了农产品贸易,逐步迈向贸易自由化,并达成了相关协议,但由于各国、民族利益存在差异及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
3 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采取经济措施应对贸易壁垒
随着贸易摩擦在国际经济中频现,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逐渐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食品反恐壁垒、动物福利壁垒、舆论壁垒及知识产权壁垒等贸易壁垒正逐步上升。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环境。所以目前我国针对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强化部门间的协作,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对农产品源头加强管理,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推动农产品出口;二是对出口农产品相关行业组织要大力扶持,使口企业的行业自律得到提高,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建立农产品出口的安全诚信体系;三是出口农产品的企业要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大力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四是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需要尽快完善农产品的预警机制;五是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建立公平合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为我国发展农产品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3.2 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就需要做到:一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尽快实现战略升级,引进高水平的加工技术和工艺,使我国生产农产品的企业的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促使农产品的国内生产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农产品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根据国际市场具体需求变化,对国外是的销售渠道和调研要加强开拓,对农产品调整其比重和品种,加快推进加工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从资源储备战略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要限制高耗费资源的农产品出口,对互补性农产品要适度增加进口,对竞争性强的农产品要减少进口。三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鼓励出口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
3.3 合理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从关税保护的角度看,因农产品涉及面较广,关税的总体水平是取算术平均数的,所以可以对优势产品和小额农产品实施低关税,以保障大宗农产品的关税保护;另外,还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做法,建立紧急关税制度、季节关税及关税配额等特殊关税,采取灵活多样性的农业保护政策;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关税配额管理,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由出价最高的进口商取得进口配额,进口商可以通过配额来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以弥补高额代价,进而降低我国农产品遭受的冲击。
4 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国际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必将迎来更多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困难,采取诸如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合理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与发达国家加强合作、减少磨擦,不断缩小与其差距。在国际市场中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为发展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打下基础,不断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
绿色壁垒往往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 难以适应和应对, 是在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实施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由于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演变成一种技术壁垒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从当今国际范围内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六大类。
这些披着形形绿色大衣的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形成了巨大的阻力,其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绿色壁垒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产品资源丰富,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农产品相比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具有一定的比较价格优势, 特别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更是如此。但是, 近年来随着绿色壁垒的实施,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欧美等国家提出所谓“有机食品”以及类似的“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等, 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限量更加苛刻, 我国农产品往往难以满足要求, 被禁止出口、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 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 绿色壁垒制约农产品出口增长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恰恰也正是各类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推行的环保标准、动植物安全标准以及严格的监测制度和程序,增加了农产品出口国出口商的交易成本。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约每年增长5%左右,加入WTO后本来有望实现增长的迅速扩大,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大大阻碍了增长的速度。
3 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壁垒的过程中, 通过立法的形式, 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在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要求, 结果就是日本不允许中国的大米进入日本,欧盟不允许中国的牛肉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美国不允许中国的龙眼、苹果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农产因技术要求无法进入国际市场, 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4 环保标准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传统优势
在传统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中, 中国的花生、茶叶、蜂蜜等产品都处于优势地位。但是, 由于发达国家提出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等口号, 对产品的包装标准也提出要求, 中国农产品目前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中国的花生产量本来居世界首位, 在对外贸易中曾经与美国、阿根廷一起成为世界三大花生出口国, 但是, 近几年来却因为黄曲霉毒素含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而导致出口量下降, 茶叶、蜂蜜也因为含有污染物质出口下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
5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 而且利用WTO 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擦边球, 实行贸易歧视, 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痛定思痛,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次与“绿色壁垒”正面相撞, 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亟待掌握国际贸易游戏规则, 并充分利用这种规则来保护自身利益.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着生产缺乏协调统一、生产者和加工者知识水平低, 技术和设备落后、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等自身问题,面对各国严阵以待的各类绿色贸易壁垒,综合来说,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预警机制。无论是主要发达国家或是一些发展中国家, 都非常重视对本国贸易伙伴绿色壁垒措施的跟踪报告和研究, 有的已建立起成熟的预警机制, 赢得了应对绿色壁垒的主动权。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 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 建立国外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及时预警信息, 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及时向中国涉外出口企业提供绿色壁垒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有关信息, 使他们做好防范工作, 采取积极措施, 突破外国的技术壁垒。 (2)调整出口农产品的产业结构, 完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加强农产品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受绿色壁垒的制约, 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出经营方式有关。目前, 中国出口农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大, 出口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 生产、加工出口没有实现一体化, 同世界各国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不够。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 通过与其它国家签订互认协议, 为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通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削减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
(3)发展生态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发展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 在此基础上, 要改善环境, 保护土壤质量,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的基础条件; 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 积极给予政策支持; 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 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 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 就可以抵制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 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篇9
一、俄罗斯整体农业状况
俄罗斯农业资源丰富,拥有农业用地约2.2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25亿多公顷,全俄人均耕地0.84公顷;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840万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面积约15.7公顷,另有草地牧场7260万公顷。俄罗斯农牧业以小麦、甜菜、马铃薯和羊、猪、奶牛、禽蛋为主;小麦、葵花子、马铃薯和鸡蛋、牛奶、羊毛产量居世界前列。以莫斯科为中心的黑土区、顿河流域、伏尔加河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区,中央黑土区是甜菜、水果主要产区,西西伯利亚、中央黑土区和北高加索是牛奶和蛋类主产区,蔬菜产地主要集中在俄南部地区及一些大城市、工业中心的城郊地区。现阶段俄罗斯对畜禽产品、蔬菜及水果的进口依赖程度更高。
目前,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莫斯科州政府已经制订了新的农业发展规划,在土地、税收方面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和支持外资重点投入肉类、奶蛋类畜牧产业的发展,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和投资,以及闲置土地耕作开发。哈尔滨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齐全,农业科技研发体系雄厚,农牧业生产管理技术成熟,已经发展了一批实力强大、外向度较高的农业产业企业,与莫斯科农业发展互补性强,农业投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双方应着重在四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推介和引进哈尔滨市农业企业到莫斯科州,重点投资生猪、禽蛋养殖加工产业、开发闲置土地耕种粮食、蔬菜,以及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二是加强在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猪繁育、蔬菜育种和农业生产加工机械研发方面的技术交流、培训与合作;三是加快推进哈尔滨市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猪肉、禽蛋、粮食、蔬菜等对莫斯科乃至全俄罗斯贸易,加强在农业和农产品会展等方面的合作;四是设立“莫斯科-哈尔滨农产品(国际)集散中心”项目。
二、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现状
为反制欧美等国对俄罗斯实施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官方宣布全面禁止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进口猪肉、牛肉、家禽、水果、蔬菜、鱼类、奶酪、牛奶及乳制品。目前俄罗斯主要食品每公斤价格为牛肉159.03卢布、猪肉155.89卢布、禽肉86.60卢布、土豆39.13卢布、大白菜31.4卢布、胡萝卜37.26卢布、苹果67.95卢布、梨64.66卢布。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农产品和食品供应短缺的紧张形势已经大幅度显现,各类农产品市场价格迅速走高,这无疑给我市农产品全面进入俄罗斯市场带来了重大机遇。
哈尔滨市无论从地缘优势和农业比较优势方面来讲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突出,特别是生猪、禽蛋、粮食、蔬菜、山特产品生产总量大、品质优良,在莫斯科乃至全俄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我市要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抓紧落实我市生猪加工养殖企业供俄生猪出口配额;我们要组织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适时赴俄考察、签订供货协议,或吸引俄方组团来我市集中采购,要落实好生产供应计划,力求在俄罗斯冬季期间组织一批猪肉、禽肉、粮食、蔬菜产品供俄;要尽可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方分别明确责任部门和联系人,加强日常联系和人员往来交流,推进我市农产品对俄贸易长期务实合作。
三、哈尔滨市加快推进对俄罗斯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的对策研究
(一)抢抓市场机遇,积极推动生猪、禽蛋及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对俄贸易
中国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连年保持每年近10%增长。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俄罗斯每年蔬菜和瓜类缺口约为180万~200万吨,水果缺口约为290万~320万吨,肉类缺口约为70万~100万吨,而收购价格一般为满洲里市场的3倍左右。俄罗斯全面禁止从欧美等国进口猪肉、牛肉、家禽、粮食、水果、蔬菜等食品农产品,将留下逾千亿元人民币的市场空间,给我市农产品对俄贸易带来巨大机遇,我市生猪、禽肉、禽蛋、粮食、蔬菜出口优势明显。受非洲猪瘟影响,俄罗斯正恢复自中国进口猪肉,我市是生猪生产大市,产业基础坚实,我们必须在确保市内供应计划的前提下,学会内外贸易两条腿走路、统筹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建议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将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本地生猪养殖加工企业纳入出口俄罗斯配额管理计划;同时,积极支持组织一批有规模、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如北大荒集团、大庄园、宾西牛肉、稻田岗等企业加大猪、牛、禽肉、禽蛋、粮食和蔬菜产品对俄出口,打响“黑土地”字号农产品国际品牌。
(二)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哈尔滨农业“走出去”战略
哈尔滨农业在农产品资源、农业技术和装备、劳动力资源、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境外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市场开发力度,鼓励、支持我市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技术“走出去”,建立一批境外粮油、种业、果蔬、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和中小型农机具制备等优势产业基地,不断提高我市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大对外投资金融支持服务力度,鼓励市内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境外直接投资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参股并购国际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不断扩大农业对外投资广度、深度和层次;要认真把握投资目的地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政策环境,注重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互补互利,充分尊重地方法规制度、融合当地民俗文化元素、提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农业对外合作共赢与稳健发展。哈尔滨市发展对俄罗斯农业合作,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比较优势,鼓励企业赴俄投资现代农业生产和综合开发,重点是发展生猪、禽肉与奶蛋产品养殖加工,劳务输出、土地租赁与粮食种植、蔬菜生产,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与营运,小农机制备、贸易和作业服务,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合作与交流等。要积极稳健,致力构建政府间、企业间长期战略互惠合作关系。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隐形壁垒;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26-02
近年来,由于关税壁垒限制的逐步降低,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便纷纷寻求各种隐形壁垒来保护自身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水平和国外先进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技术标准”、“绿色”以及“动物福利”这三种隐形贸易壁垒也就成了许国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实施限制的强有力的借口,由于其理由的正当性,发达国家更是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对其多加使用。
一、隐形壁垒的经济学分析
1.农产品自身的自然经济特征分析
农产品的生产通常是是自然和经济双重生产的一个结合体,所以有一定的生产周期。其过程中涉及到诸多生产环节,不同的生产环节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像播种、施肥、收获以及加工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最终产品的安全性。所以,农产品相对于其他工业品来说,其遭遇隐形贸易壁垒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要比工业制成品大。这种波幅不定会导致价格的不稳定,进而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此外,由于很多农产品都有着时鲜的要求,那么就对时间及存储方式条件等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这在一方面增加了成本投入,而且还意味着很大的市场风险。而且农产品基础成本的投入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各国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有着差异,这就存在一些隐性指标,从而给农产品贸易带来了很多制约性因素和不确定性风险,也就成了一些国家设置“隐形壁垒”的一个自身的内部条件。
2.农产品隐形壁垒中的弹性及供求分析
一方面,农产品生产供给存在低弹性,而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则具有刚性。在一定的时期内,靠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双重约束的农产品产量即使在市场价格上升的时候,其产量的增加仍然十分有限。同时,作为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农产品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并且越是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之后,需求弹性就越小,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现象。这种特殊的供求关系极易造成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在发达国家,虽然农业劳动力人数少,但往往成为相对固定的特定利益集团,这些交易成本低的组织对政府的影响力往往很大,为了维护自身的贸易利益,实施隐形壁垒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另一方面,尽管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弹性小,但随着人们的收入需求弹性变大,对农产品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社会对技术标准、健康问题以及动物福利问题等的关注,绿色安全食品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消费者的选择的是购买绿色安全食品,而不购买质量标准不合格或者风险性大的产品。消费者一旦认识到某种食品安全存在风险,对该产品的需求就会立即变成零。如果某种食品确实更有益于健康,消费者往往愿意支付更高的成本。这样的一种供求需求就给许多国家设置农产品隐形壁垒有提供了很好的理由。但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总体还是上升的。
3.政治经济学分析
说到隐形壁垒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分析,着重分析的应该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进而演化出了应为要实行贸易保护而设置的贸易壁垒。由于政府在整个市场的运作过程中也是要追求国家的利益和福利水平的最大化,所以它肯定会在一定的时候采取干预手段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并使其不断扩大。在某些发达国家,政府通常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刻意迎合一些大财团或者其他资本利益集团,实行贸易保护,设置壁垒,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和寻租的资本收入。或者是为了保护自身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维护其本国商业者的利益,而以各种苛刻的要求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设置隐形的壁垒。但是各国政府在选择国际贸易政策时, 既要考虑到其利益, 又要考虑市场效率问题, 因此, 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既有实施保护贸易的冲动, 又有自由贸易的要求。这其实是一种有着双向目标的博弈。而“隐形壁垒”恰好会给这样的一种情形提供一个再合适不过的理由,既可以使政府得到其本身的利益,又会显得很尊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加贸易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互惠主义”和“公平贸易”准则的要求,“隐形壁垒”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
4.国际贸易分析
(1)成本成本
从出口国来看,农产品贸易中隐形壁垒的设置会使得出口成本增加。由于不少进口国家对农产品设置了隐形壁垒,相应的技术标准、绿色标准以及动物福利标准都会有明文规定,那么我国的产品要是想继续出口的话,就要经过在加工,使各项指标和条件都能符合进口国设立的标准,那么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加工技术和生产条件的改良,出口产品的成本也就自然而然上升了。除此之外,如果条件过于苛刻,那么这些农产品也可能会被销毁或转运转运,那么生产者的成本将会全部赔进去,而且颗粒无收。从进口国来看,他们要实施各种隐形壁垒,需要各种各样的技术和标准,进行科学技术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他们自身的成本。而且综合双方,由于各种标准的设置,会导致该种农产品的国际均衡价值也上升,影响双方的福利。
(2)风险分析
由于隐形壁垒涉及的名目繁多,仅技术标准就达千种。对于中国这样的出口国家而言,由于自身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如此繁多的技术标准掌握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而且不同的国家还可能会提出更多不同的标准要求,这样很可能会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出口业务大大缩水。发达国家很可能以各种苛刻的要求将出口的农产品拒之门外,那么出口商门就要面临各种高风险:如被退货、货物销毁、甚至生产的产品将从此退出国际市场,这样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很难预测和估计到。
二、应对农产品贸易隐形壁垒对策探究
基于对以上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中隐形壁垒的各种经济学分析,那么如何增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如何能使我国的农产品尽量免受发达国家的隐形壁垒的阻碍,对此提出几点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出口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自从加入WTO以来,中国在各种标准化建设中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随着社会发展及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完善各项农产品质量标准方面与欧美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在隐形壁垒日渐扩大的今天,保证农产品达到规定的品质标准将是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全面而又完善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全面管理体系,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从而扩大我国的农产品出口。
2.开发和创新生产技术,加大对环保和动物福利的政策支持力度
针对隐形壁垒中的三种主要壁垒,技术的开发是首先而且是相当必要的,我们要重点加强在产品的培育、采集、生菜加工等发面的技术创新,争取取得大的新突破,从而也增强产品自身的竞争力。此外,鉴于我国目前对环保和动物福利的支持力度还有所欠缺,应该加强教育,进一步提高生产者自身的环保以及动物福利意识,并切实的对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实行一定的关注和投入,这样整个水平上来了,那么隐形壁垒中的此类接口也会慢慢地站不住脚跟了。同时,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采用“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采取合理的财政补贴举措,实现环保型农业、福利性养殖,形成一套应对隐性壁垒的长效机制,有效应对隐性壁垒。
3.加大农产品补贴,适时采取针对性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的措施
与发达国家的一些高金额高标准的农业补贴相比,我国的农产品补贴政策还相当有限,有些仅仅只是一些地方性的环保支持措施。鉴于此,我们应该建立对技术型和环保型农业生产的补贴措施。可以对技术和环保型农资产品的供应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对技术和环保型农资的研发和生产给予补贴或奖励。针对由此引发的农产品出口受阻的情况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相应反倾销和反补贴的措施,对发达国家的隐形壁垒予以反击,维护本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最大化的减小自身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损失。
4.加强与国际贸易组织之间的合作,减小政治风险
我国应该同其他国家乃至国际上的贸易组织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流通机制,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一些贸易规则和政策的制定和建立,积极参与各种国家间的贸易讨论和多边贸易协定谈判。积极投身到新制度和新秩序的建立当中,从而尽量减少自身的政治经济风险。同时,在绿色安全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方面,我国应当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同时还要加强政府的保障制度,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出口商们的防范和地域风险的能力和自救的制度,使其即使在风险来临时也能将利益损失减小到最低。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国融资来降低其遭受隐形壁垒阻碍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红玉.积极应对农产品隐性贸易壁垒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8).
[2]席桂萍,王有松.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焦军普.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经纬,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