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4-02-18 18: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学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 问题;创新意识;学生;能力
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学会思考问题。”这为我们教育者简单地诠释了“学问”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继承了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让我明白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的开放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能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学问”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呢?
一、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学答”之前先“学问”
我国教育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外乎是由教师课前预先设置一系列问题,在教学中老师滔滔不绝,自问自答,一讲到底来个“填鸭式”的满堂灌;或是有序地进行一些无需思考、讨论的一问一答,完成语言接力,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问题和结论,没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权利。进而发展为较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往往重在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去解决由教师(而非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我们的学生不会提问题,不会讨论,而且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以至于李政道博士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固然重要,但学习怎样提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问”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都是从提出简单问题开始的,应当学会问问题。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学答”之前先“学问”。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满腹“学问”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问题为中心”说到底就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激发学生质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问”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能提出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事关问题的质量,一个好的数学问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问。
三、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学问”水平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大发明家的一席话,不仅道出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更道出提出问题的挑战性。让我明白课堂上要增强学生“学问”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提问方法。如把握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抓住课题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问题。在出示了“最大公因数”这一课题后,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与因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认识最大公因数?还要不要认识最小公因数?”等。还可以教给学生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法则、定律和公式上找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问题,“学问”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这样,经过不断训练,学生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有价值,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能悄然得到发展。“教育不是用‘好胜心’去诱导学生的竞争心理,而是用‘好奇心’激励学生的科学兴趣”。让我们教育者牢记爱因斯坦的这一席话,增强学生“学问”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常宽. 巧设情境 让数学课堂“问”出精彩[J]. 教学与管理,2012(5).
篇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心理学也针对实验教育学展开了研究。或者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由实验心理学慢慢演变来的。实验教育学实际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在教育教学时揣摩学生的心理根据心理变化使用不同的方法。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开端。教育心理学萌芽阶段大约是在20年代前后,各种心理学发展起来,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种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格式塔学派引入到中国后,教育开始更多受到关注,“顿悟”顺势在心理学研究中火热起来,不再局限于试验和错误的反应。8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的三大定律,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30年代中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老师学生的行为,根据行为揣摩心理,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此时,一位名为弗洛伊德的人研究者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情况下心理状态的变化,并把它当做很重要的成果来研究,费洛伊德的研究使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
二、与心理学的区别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89-03
一、学院概况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收国家任务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广东省教育厅。学院坐落于广东省廉江市。有“千亩生态园林式校园”之称,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实训大楼、教学大楼、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及配套完善的生活和运动设施。基础设施按20000人的办学规模配套建设,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院拥有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34个专业及20多个专业方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800人,成教在校生3600多人,教职员工728人,专任教师325人,“双师型”教师196名。正、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38%,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53%,师资队伍专业知识精、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具有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近年来,还聘请了30多名著名专家、教授为学院的特聘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引进了50多名知名度高的专家、教授为各专业课程带头人;培养了80多名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实了教师队伍。已形成完整的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秉承“生态文理、人文文理、特色文理、品牌文理”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办学的新路子,创新发展模式。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党和国家在关于职业教育的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中,一贯强调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由此可见,产学研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模式具体说来有七种: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目前,我院实施的主要有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两种。
(一)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模式
我院周边有家用电器企业800多家,由廉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学校与管委会合作,联合建立了廉江市电子电器研发中心,构建“专业+企业联盟”,“专业+大型企业”等产教融合模式。廉江红橙是廉江市独有的特色水果,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水果品质逐渐退化,为此学校与廉江市政府合作,建立了岭南红橙研究中心,构建“学校+特色果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廉江市出产优质茶叶,我院也有自己的茶厂,为此,学院组建了茗龙茶业研究中心,构建“学校+特色茶业”产学研合作模式。这三个中心的建立,充分体现了我院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势,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把学校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二)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产学研结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以及人才训练基地。包括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一是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人才,对于合作各方而言,是一种共赢模式。对企业而言,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可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对高校、科研机构而言,有利于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求。目前,我校已与校外40余家大型企业知名企业或企业联盟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构建了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构筑起了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若干平台,共同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造就大批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强,学校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就学到就业上岗零距离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是一种互惠的、紧密的、长期的合作模式。例如,我校与廉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中国电信廉江分公司、广东日光集团旗下的环球国际酒店和南海宾馆等具有较好的、长期的校政企合作基础。
产学研结合已是大势所趋。指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总理要求“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也充分强调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这就是高职教育的模式和方向。高职院校要明确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更加侧重实际工作能力培养,要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动,与企业深度合作,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统一,学训一体”,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学院+产业园区”模式
廉江经济开发区位于廉江市区西北部,距廉江市中心区4.5公里,成立于1992年5月,1996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第8号《第三批通过审核公告的省级开发区名单》中保留的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850多亩,规划期限为2008―2015年,预测总人口为7.8万人。广东廉江经济开发区发展目标为“空间集约、产业集群、管理先进、效益显著”的产业集聚集群开发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现代工业园。规划主导产业为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家电产业附加值,重点打造家用电器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引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产业,打造纺织服装业集群。
规划功能结构:根据开发区建设现状确定本规划区的规划结构为“两轴、两心、三组团”。“两轴”:形成纵横两道轴线,分别为沿九州江大道产业发展主轴和沿廉吉路产业发展副轴。“两心”:分别为综合服务中心和生活配套中心。综合配套中心位于开发区中部,在现有的大专院校和商业设施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开发区的商业配套设施、生产服务配套设施和职业技术培训基地,营造开发区的核心功能区。“三组团”:根据主导产业结构划分为家用电气组团、纺织服装产业组团及仓储物流组团。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位于开发区主轴线(九州江大道)上,学院开设有与开发区产业集群直接对接的专业群:应用电子技术、服装设计、服装工程与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供销链管理2个方向)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开设有与园区产业集群密切相关的专业群:软件技术(应用软件开发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工商企业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及网络营销2个方向)、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2个方向)、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室内设计2个方向)、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秘书2个方向)、酒店管理(酒店经营与策划;餐饮管理与服务2个方向)、文秘(及办公自动化2个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或专业方向。这为我校上述专业群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和“五对接”创造了独特的条件。为此我们可构建以“学院+园区”“专业+企业集群”,“专业+大型企业”等产教融合模式,为特色的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园区+学院”的特色基础上,整合校内外教育优质资源,以人才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实施现代学徒制为抓手,共同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应用能力,直接为园区产业输送更多专业的创新型复合人才,高起点、高品质地创建特色学院,促进园区、产业、学院、专业互惠共赢,协同发展,进而促进廉江经济快速发展,为廉江建设工业强市贡献力量。
四、“校中厂、厂中校”模式
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的机遇,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教学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并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试行具有我院特色的“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采用“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的教学模式改革,着力培养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一)“厂中校”模式
自学院建立以来,各专业学生在校内学习1.5~2.5年后,即让学生走出去,“教室”搬到对口企业。实践教学环节我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学生“边学边做、学工交替”直至毕业,开创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厂中校”。例如,我校与日光集团、中国电信湛江分公司、廉江经济开发区电器企业集团等深度合作,开办类似的“厂中校”,逐步实现校企无缝对接。通过这种模式,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职业标准,实习实训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使学校与企业,就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这种校企联动,协同育人模式不仅使学校受益,还使企业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学生实现了预就业,达到了三方互惠共赢的效果。
(二)“校中厂”模式
目前我院主要采取自建教学工厂形式。2014年,我院建成了建筑面积8000平米的实训大楼,并建成了汽车修理厂、印刷厂、服装厂等3个教学工厂和1个微电影制作基地。这些校企合一的教学工厂不仅能承担生产任务,更重要的是为汽车、印刷、服装等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为完成专业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自建“校中厂”的基础上,学院还进一步拓展思路,拟“共建、共享、共赢”的模式,把一些实力较强、社会信誉度较高的企业引入学校,建立以企业为主经营、学院参与管理的经营与教学合一(“前厂后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有三家企业具有合作意向。
五、国际合作模式
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有多种。目前我院采用的主要是校校合作。主要侧重于师生交流、学术交流或在某些专业或课程方面进行合作,一般选择的是对方的强项专业(课程),或我院相对薄弱的专业(课程),引进国外的优质资源合作办学。近年来,我院充分汲取和利用国内外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知名大学的专业和课程,实施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分别与美国洛杉矶塞拉利昂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大学、厄瓜多尔圣灵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签署了相互教育、学术交流的合作协议。先后聘请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专职外籍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每年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使教育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文化涵养。同时,积极为我院学生出国深造搭建绿色通道。学生出国深造采用所谓的嫁接式:即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互派学生到对方进行学习,通常采用“X+Y”的模式(例如,我院与马来西亚英迪大学采取“2+2”模式),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这种模式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出国或完全在国内完成学业,从而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增加了一条出路,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篇4
从古代到现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健康都要从教师开始,因为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传播人,因此教师的自身素养就极为重要。教师只所以要养成及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是因为教师有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我国古代大家孔子就曾经的提示过老师,一切的身教胜与言传,也就是说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进行人文素养的深化也是其注重自己修身养性和内省自身的做法。教师只有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才能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不断的内省自身有利于培养自己严于律己的素质。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的完善自己,以利于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的分析
(一)人文态度和人文观念
教师具有的人文素养一定体现在其教学的态度上。这也被我们称之为人文态度。教师对学生具有极其和蔼和认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态度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增加学生们面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自信态度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在人文的观念中主要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具有一个负责的态度,在教学的观念上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会使学生在内心中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提升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的幸福感。教师的人文热情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和学生的行为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意向产生影响,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人文的态度中有一种关爱的情怀,这样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能够使小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是被老师关注的,所以更加积极的乐观的愿意去表现自己,也期待老师对他的赞扬和关爱。这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心理。
(二)教师的语言情怀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因此如何运用语言成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的过程,因此教师及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教学会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代语言中的情感力量。小学生的情感和想象都比较丰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教师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真正的感受。这样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一种情感的力量在丰富自己。例如在《慈母情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动情的语言去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样学生也能结合自身去体会家长对自己的爱,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文方面的知识,也学会了如何的去爱别人,体会别人的爱。
(三)教师对人文知识教学给学生产生的影响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会涉及到一些人文的知识,包括人文地理、人文情怀、人文生活等等。在这其中教师通过知识的表达,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心中对祖国的爱,使自己更加的奋发图强,努力的学习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去了解自己的国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也会有很多的困难,这时候教师的人文关爱情怀的体现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实际的不怕挫折、勇敢面对失败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信心,重新的整理好自己情绪,做到不怕困难、不怕挫败、认真学习、继续努力的性格。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课桌文化 大学生 心理发展
近年来,在许多高校的课桌上,随意涂写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乱涂乱写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这种现象也引起了许多师生、学者的关注。当然这种校园文化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一定的文化传统。从现代大文学家鲁迅时,这种文化现象就已开始了,鲁迅小时候上课经常迟到,经常受老师批评,他为了改变迟到的情况而发奋读书,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个“早”字, 于是就再也没有迟到过。但是不同的人对课桌文化的认识不尽相同,课桌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课桌文化的内容非常繁多而且不尽相同,它广泛渗入了大学生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它广泛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后,它也就成为了反映大学生精神风貌及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笔者主要从高校课桌文化内容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
(一)课桌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反映
高校课桌文化主要是大学生在课上或自习时,利用较短的时间通过一定的文学形式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情感及各种情绪的产物。段星鑫认为“课桌文化是刻写文化所衍生的一种文化分支。”因为在大学里,课桌文化主要创造者是大学生本身,而他们在创造这些形式不一、内容繁多、主题广泛的课桌文化内容时,也是由很多心理因素促使的。
根据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将高校课桌文化内容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对人生价值意义与未来发展的思考及对爱情的表达与追求或情感的困惑;第二类是对社会现象及学校生活的评论与不满;第三类是对我的认知及内心复杂情感的宣泄。与此同时,通过高校课桌文化的内容可以分析出大学生创造课桌文化的心理因素:对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困惑;对社会发展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自我内心反思与情感的宣泄;对学校生活现状的思考等等。课桌文化的内容创造与大学生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课桌文化内容可以更好的透视和描绘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
(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是大学生心理发展面临的主要困惑
大学时光是一个充满理想与美好未来的时间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身心不断发展与完善。在这个逐渐成熟的阶段,大学生们思考人生问题,主要包括人生的意义,包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等成为大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当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是大学生自我心理认知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走向成熟,也为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思想准备。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充满了许多迷茫。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因而很难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往往只是盲从别人的生活而生活。当然,还有许多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了解或不喜欢,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所以他们往往就会懈怠、消极、迷惘,失去进取心。所有的这些困惑就会在大学生心里引起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于困惑的宣泄有多种渠道,课桌文化是其中之一。根据研究表明,人的恋爱年龄为18岁。爱情是大学生身心所需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身体机能的成熟,大学生对爱情的思考与体会的愿望日益强烈。许多大学生都会在这期间通过与异往发展为爱情。无论他们的爱情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在大学生的心里留下浓浓的一笔,恋爱的喜悦需要表达,失恋的愁闷更需要宣泄,而课桌作为他们表达的载体,既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又不失含蓄,所以这种爱情宣言或宣泄留在课桌上就成为很自然的现象了。
(三)大学生社会性心理意识的增强
进去大学以后,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已经接近成熟,而在身体机能逐步成熟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的智力与情感,特别是心理机能的发展及心理品质在逐步得到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功能的社会性得到成熟。在这期间,心理功能的发展对适应社会性的要求渐渐凸显出来。心理功能的社会性突出表现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在这期间他们的情感、思维就显得更为理性和带有社会性色彩了。正是因为大学生社会性心理功能的逐渐成熟,所以在生活中他们更关注国家、社会热点现象和问题,并且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发表一些评论等,他们希望能够靠自己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大学生社会性心理功能的增强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及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自我意识的增强及情感的宣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方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周围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完善与否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其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形成。在大学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基本成熟,但没有真正地成熟,而是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冲突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是自己想要达到的,现实自我是自己目前现实的生活。然而在现实大学生活中,大学生都习惯用理想化的思维看问题,很多时候,往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这种矛盾碰到很多的情绪困扰时,会令大学生们感到彷徨与苦恼。当然自我意识的矛盾是多元复杂的,它在给大学生带来苦恼与困惑的同时也会促使他们去设法解决这些麻烦,这也就促进了大学生的成熟。
大学生社会性心理功能的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成熟 ,使得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学校的事情都更为敏感,更会去关注。因而这会很自然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当他们在面对这些事情,如果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会促进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但有时如果表现出消极、忧郁的情绪时,往往对任何事情都变得冷淡,如果这样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宣泄,很容易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例如创作打油诗、篡改歌词等内容繁多、主题广泛的课桌文化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倾诉内心的困惑、忧愁和喜悦,使得课桌文化已渗透到大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这种方式不值得提倡,但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无论是从个人成长还是从民族发展的角度,二者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因此,对高校课桌文化的研究是不容忽视而且是迫在眉睫的,通过研究高校课桌文化的内容有利于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并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良性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易国·大学课桌文化研究[J]·青年研究·1991,(3)
[1]刘易国.大学课桌文化研究[J] .青年研究.1991,(3)
篇6
点。语文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多元化,试卷评价是多元化评价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试卷评价是传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最大的优点是:一简单易操作,一张试卷即可得出具体结论;二就知识评价来说,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试卷评价的缺点是常常使学生被动接受评价。
当前,考试还是主角,试卷评价是必要的。我们要做的是摈弃试卷评价的缺点,利用其优点,辩证地对待试卷评价,加强改革与创新,以充分发挥试卷评价在语文新课程评价和语文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命题理念
1.依标扣本
命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基本依据,以各册语文课本为根本,紧紧围绕《课标》和各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命题。首先,要围绕《课标》中各学段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进行命题。各册教学参考书都列出了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命题者应当认真研究、细心体会。
2.突出基础
命题要重点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各项知识、能力的考查要着眼于基本要求。考试要求的基础化,会引导教师按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反之,试题出得偏、怪、难,直接会使学生考试成绩偏低,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会使教师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丢开《课标》、课本,另起炉灶,大搞“题海战术”。
3.加强整合
要加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整合,努力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
4.链接生活
命题应该尽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例如,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错别字。
5.尊重个性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答案多样化的试题,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尽量为学生提供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体现试题的层次性,可提供难易不同的A、B两份试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创新命题内容
1.保证命题内容的正确性
命题内容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试题中不能出现知识性、思想性的错误,不能出现与《课标》所规定的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相悖的内容。
2.注意命题内容的全面性
命题要能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重视考查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3.注意命题内容的时代性
选取鲜活而富有时代特色的试题材料是创新命题内容的重要途径。选择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开阔知识面。
三、创新试题题型
1.创新试题的题型
在现行教材中,那些无意义的练习形式已经基本被删除了。试题形式要体现从语文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
要尽量采用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试题呈现方式,改变以往的试卷刻板、冷漠的面孔,增强考试的趣味性和激励性。首先,要注意设计图文并茂、新颖活泼的版面,低年级的试卷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四、创新试卷结果的处理
每次测试阅卷后,对每个学生的分数改变以往一锤定音的做法。先让学生把做错的题重做一遍,如果重做对了,说明学生对知识已经掌握了,照样给学生分数,即在原得分的基础上加上重做的得分,并把两项得分之和作为学生的最后得分。通过考试重做得分,淡化了学生的分数概念,使学生明白分数不是唯一的目的,掌握语文知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考试重做得分,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考试并不是老师要为难他们;通过考试重做得分的深入,老师可以准确掌握每个学生对某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重做得分的深入,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认真、细心等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篇7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一、在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灵活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充满活力的独特办学团队和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于一体的立体化继续教育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终身教育培训网络覆盖城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人才和知识支撑。
看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继续教育工作者竟然感到诸多不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一套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监控方法来规范合作办学机构(单位)的办学行为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内外合作办学机构(单位)分布广泛,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条件良莠不齐,加上利益驱动,对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处理认识不够到位,往往为了办学规模、追求效益牺牲了教学质量。尽管各高校加强了对考风考纪的规范与整改乃至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评估,但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对长年招生业绩不佳的合作办学机构(单位)清理力度不彻底,对校内外办学机构(单位)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监督,以及各类办学协议合同依然不够规范。
(二)缺乏一套相对合理、更加灵活、更具市场吸引力的分配方案
继续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很多高校的分配比例(特别是非学历教育培训分配方式)与国内办学机构相比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实际办学中难以调动各办学机构(单位)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某些有一定市场前景但目前需要扶持的教育项目,当前的校院分配比例很难有效拓展办学空间。
(三)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办学自主品牌项目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开拓创新的魄力和能力尚待增强;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数量偏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和成人的学习特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整体办学思路已经明确,但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和市场开拓能力;合作项目和合作机会犹存,但缺乏高端自主品牌,学校增值空间不大。
(四)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风气不够浓厚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差异较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效合力;部分管理人员做事不讲效率,不计成本,贪图享受,讲究排场。有些管理人员以个人为中心,拉帮结派,不愿沟通,对真正干事的人员进行无端猜疑和攻击,破坏和影响同事之间的团结和工作积极性。有些管理人员大局意识淡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比较武断,缺乏一定的客观分析研判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探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办丽的因素,从客观上讲,继续教育面临的整个彤势都与过去完全不同,办学面临的挑战、矛盾、环境和问题自然不同。从主观上讲,管理队伍在助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认识上,在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上,在办学管理的作风、方式和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战略宏观能力和决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决策。有的管理成员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性还不够强,政策理论水平尚存差距,面对复杂问题、矛盾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涉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长远利益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凋研、成熟的思考和客观的研判,决策上往往缺乏客观性、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难以做到未雨绸缪,无形之中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二)官本位思想尚存一定的空间,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部分管理成员还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将手中掌握的资源真正用来服务各办学机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事财务、招生考试、办学站点设置等敏感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工作中过于求稳,过多地考虑个人因素,缺乏开拓创新的激情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对待有些事情上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工作视野和个人胸襟还不够开阔
有时管理成员陷于具体事务,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管理成员集中学习、静下心来思考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还比较欠缺。有时同于长期工作在学校部门,喜欢用经验和习惯办事,工作方式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市场敏锐性和战略经营意识,难以形成“跳出继续教育思考继续教育”的工作思维。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同的声音,在以开放的意识和态度、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凝聚教职员工的力量和智慧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新一轮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主要思路
1.坚持解放思想,必须以新的思维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定位,进一步提高其管理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何去何从,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该如何发挥大学的综合性优势,“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体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继续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应当用一种新的眼光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上,都应该重新审视,不断创新,进而推进其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利用继续教育融入市场前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特点,在开放办学、专业设置(项目策划)、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学校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借鉴,进而推动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真正办成学校服务社会的窗口、人才增值的窗口、知识创新的窗口和机制改革的窗口。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深化继续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是一种贴近市场、贴近现实的特殊教育形式。管理者必须紧紧地把握市场的脉搏,以“顺应市场谋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进一步思考“办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和怎样办继续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进一步探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办学机制,不断增强高校通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在维护学校品牌、遵循继续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合行业企业,坚持市场细分,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适时调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制订和修订教学培训计划,教学管理过程凸显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成人的学习特点,充分适应目前各类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建设成为融继续教育项目策划、课程设计、市场拓展、教学培训、政策咨询、理论研究、人力资源(教师库、学员信息)推介于一体的教育品牌。
3.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依然把艰苦创业当作是当前继续教育各项工作的第一主题。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继续教育管理者需要企业家的勇气和教育家的智慧。既要有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中一定要树立主动出击的意识,以敏锐的市场眼光,及时地捕捉市场机遇,培育现有市场,抢占新兴市场,开拓潜在市场,扩大我们的办学领域。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以条件定发展向以需求定发展,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多元化开拓市场项目,把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学院办学新的增长点,创新办学思路,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把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办活、办实、办好。
4.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办学原则,加强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确保把办学质量看做是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职能部门承担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单位分布广泛,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亟须建立和健全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各项办学制度,不断加强办学环节的监控与管理,面对数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时,坚持既要做大规模,也要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实现继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决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为了一时利益牺牲学校品牌。
(二)对策措施
1.强化管理,塑造品牌,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品牌是现代继续教育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也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建设,是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竞争实力、全面推进新一轮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一要创新思路,精心培育具有市场前景、高校特色、增值价值的继续教育核心品牌。强化“大教育、大培训”理念,深入分析外在需求,认真挖掘内在优势,突出学校的学科、人才等综合优势,突出行业企业特点,突出社会市场需求,打造能充分体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核心价值、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层次高、专业强、受欢迎的一流精品项目品牌。二要树立“管理增效益,质量塑品牌”的理念,以良好的信誉维护高校品牌。以严肃考风考纪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不断强化各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和维护好高校品牌。创新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奖惩制度,不断增强学校内部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品牌项目走向市场。三要多渠道加强宣传,扩大继续教育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学校校友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增强社会各界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关注。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力量,及时传播学校招生、培训、新闻动态等重要信息,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全面推动学校的新发展。
2.盘活资源,加强合作,提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产力。进一步融合普通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继续走好网络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融合、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沟通等办学新路子,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办学形式,拓展办学空间,加速继续教育的新发展。全面加强和推进与社会的合作、与政府的互动、与行业协会的互惠沟通,必须“联合起来,走共同经营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政府、社团、学校四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也要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广泛联系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人才培养、培训,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和合作空间。努力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推动与国外知名大学的项目合作,提升国际交流的规模和层次。积极发展与继续教育内部同行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求得共同发展。加强与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开拓办学空间和建立办学新品牌,做大教育培训市场。
篇8
一、教师文化的概述
教师文化是融合了校园文化、外来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等众多文化的校本精神,具有构建、开放、自觉、渗透等文化特征。教师文化通常分为两个方面,即文化的内容以及文化的形式。文化的内容,指的是在教师社区或者教师团体中,各个教师共享的实质性的处事方式、假设、信念、价值观以及态度等;文化的形式,指的是教师文化范围内,各个成员之间具有典型意义的联系类型以及联系方式。哈格里夫斯将教师文化的形式分成自然合作文化、认为合作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以及个人主义文化四种类型。
二、教师文化对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1.对小学新手教师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教师价值观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自身对教育工作的过程与结果,具有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即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意识。教师价值观直接反映了教师对于社会文化价值、人机关系价值、学校价值以及职业价值的认可,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价值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小学教师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其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1-3年教龄的新手教师价值观的分相对居中。针对教师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代小学新手教师的社会文化机制以及职业价值认同程度普遍不高,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普遍表现出一种不积极的现象,小学新手教师刚刚入职,在工作中很容易遇到困难与挫折,导致许多小学新手教师产生低成就感以及挫败感,这样会导致小学新手教师产生消极思想,这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对小学新手教师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人际关系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处理和学生家、学生、同事等关系的行为。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人际行为关系是直接影响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并且教师年龄层不同,教师的人际关系行为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无论是对于新手教师还是非新手教师,教师人际关系行为对其职业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影响。根据教师文化现状,小学新手教师的人际关系行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教学氛围,主要是因为学校针对小学新手教师的帮助主要集中在入职第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并且预先假定所有的新手教师在该阶段内能够很好地适应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则不然,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发展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新手教师向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长期过程,学校应该根据新手教师的现状以及不同特点给予相应的帮助。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能够有效地消除新手教师敌对、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与心理障碍,进一步的促进其职业发展。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小学新手教师的人际关系,如果其存在人际交往关系上的难题或者困境,则应该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这对于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3.对小学新手教师职业行为的影响分析。教师职业行为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有行为,例如教学反思行为、教学机制行为、教学研究行为以及教学组织行为等。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行为是直接影响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且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在教师职业行为上的差异性不明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职业行为对新手教师以及非新手教师的职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小学新手教师现状研究表明,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行为通常处于中等水平,主要是因为新手教师具备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但是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还具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即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成为更加优秀的教师,并逐渐地形成更加优秀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成就感的形成,如果教师的职业行为(如教学研究行为、教学组织行为)效率较低,会导致新手教师产生职业焦虑,甚至会产生挫败感,产生职业懈怠等消极情绪,这对于新手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于新入职的小学教师,学校应该加强帮助,为其创造一种优质的教师文化氛围,在优质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地养成优质的教师职业行为,这对于提高其教学研究行为、教学组织行为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其职业顺利发展。
总之,教师文化是自然形成的,积极向上、健康的教师文化对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为小学新手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师文化氛围,为其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肖青,郑建辉,刘桂雪.新型教师文化成长的内在诉求:培养教师主体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2):28-30.
[2]王菲菲.试论新课程视野下教师文化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探索,2012,(4):113-115.
篇9
关键词:作文教学;传统课堂;网络课堂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既令人发愁,又无法摆脱的难题。在对中职学生作文心态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厌烦心理和畏难情绪十分严重,他们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由此导致的低下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职作文教学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
一、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存在很多缺点
1.传统课堂作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
它往往在限定的时间内规定内容规定篇幅,从而把学生的创作思维限制在一个个框框格格里而无法自由延展。
2.传统课堂作文教学
用同一标准来要求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把高度个性化的习作活动约束成高度统一的集体活动,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总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练习,部分学生为了完成练习也只能是匆匆落笔,这样忙于应付甚至连应付都感到困难的课堂作文训练,却要让学生去感兴趣、去喜欢,学生很难做到。
3.传统课堂作文教学,学生创作的主体意识受到严重的压抑
教师永远是权威者,从课堂作文技法指导开始,到作文练习指令,一直到最后的作文评析,教师在讲台上以权威者的身份喋喋不休,而讲台下的学生呢,却听得昏昏欲睡。在作文评析中,学生更是没有发言权,面对教师那几条冷冰冰的评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毫无申辩的自由。在这样的作文课堂上,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学生没有了自由空间,没有了写作的主体意识,学生感受到的只能是一种沉重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压得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乖乖地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毫无创作的快乐可言。
4.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无法解决学生写作的最大困难――材料的匮乏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们“三点一线”的生活限制着他们直面社会的机会,简单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的生活储备单薄,缺少写作素材;而且由于学习紧张,学生阅读时间相当有限,针对性往往不强,效率不高。
5.传统课堂作文忽视作文教学的交际功能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统作文模式基本上表现为信息的单向传播过程,读者这一环节十分薄弱,不能引起足够的反馈效应,出现只有作者缺乏读者的尴尬,形成只有信息支出缺乏信息收入的不健全的信息传播体系。而且,以纸质作文本传播媒介,也缺乏再生力,只有一个文本,只能让单个的读者作历时性的阅读,无法大面积共时性阅读,从而使信息传播发生障碍,使作者和读者无法正常沟通信息。
6.传统课堂作文教学的弊端还体现在反馈的滞后性
一次课堂练习之后,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逐本批阅,等到下一次讲评,通常要历时两周左右,当初学生完成作文期待反馈、渴望肯定的热情早已被时间冲淡,甚至有可能有学生已经忘了上次作文练习的主题和自己文章的内容,这样的费时低效严重影响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根据成就动机学理论,当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不能及时得到公众的认可,得到的反馈只是一个读者的一个分数、一个“阅”字或一些无关痛痒的空洞的评语,甚至是泥牛入海无声无息,这种期待心理成了学生心里“永远的痛”,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如上所述,传统课堂作文教学存在的很多缺憾,这使得作文教学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然。当我们仍然处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定调子,学生填格子”的写作教学困境中时,当学生面对传统的稿纸或作文本兴味索然时,我们却发现他们在另一片天地里大展身手。
二、网络课堂作文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化,网络对于我们新生一代来说早已不再陌生。尽管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我们仍然可以和远方的亲人朋友视频聊天问候;可以购买到自己喜欢的物
品;可以工作;可以发表评论;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丰富的资源信息;可以接受远程教育……
1.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课堂作文教学提供了基本条件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目前相当多的学校都配备了电脑及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并且有一部分学校已拥有自己的局域网或已同因特网连接,为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的应用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2.教育理论为作文教改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把船划向前。”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扮演着“顾问、参谋、设计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和做的主人,学生必须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探索精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些教学理论给我们提供重建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关于中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要求方面明确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这些给我们进行网络作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总之,社会给教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改观,教育理论又为教改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网络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习作的一种新型作文模式。
三、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课堂作文教学的可取之处
1.网络作文一定程度上更多关注学生“自我”
学生作什么文,不是教学一言以蔽之,更多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机;他想什么,想了解什么,想思考什么,最终在他“内心”存底,给了他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因为有自由,他更有动力,更想自由习作。不受约束,“我行我素”,才会写出自己的个性。
2.网络作文关注学生习作的点点滴滴
教师可通过电教控制终端,发现每个学生创作中的哪怕微弱闪光点,予以及时鼓励,学生尝到“习作过程”的愉悦,而非一棍子打死的“不行”。这样,就使得学生进入习作过程的愉悦之良性循环,而非“我写不好”而惧怕,不敢写,以不会写的最终沮丧结局。
3.网络习作摒弃了结果重视过程
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习作,可同老师、同学,甚至任何读者交流。他们愉悦在创作过程和创作结果之间。
4.网络习作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自由选择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更大的自由权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不会什么,而非学生会什么”。网络习作就是关注学生会什么,因而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
5.网络习作正充满着“愉悦及欢乐”
学生写作自己喜好的东西,它饱含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的喜、怒、哀、乐、惊、恐、悲无不展现在他的习作中。他可以把他的这些情感和他的读者进行交流、分享,以此来更加丰富他的个人情感体验。
6.网络习作不受外在规则和主动参与的限制
网络习作少有规则,只要有你的读者群,文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在习作者和读者的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增强学生习作的积极主动性。因为有读者的赞誉、批评,习作者自然就有他的回应,在不知不觉中,他便知晓于习作――习惯成自然。
参考文献:
[1]祁正飞.职高对话型作文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3).
[2]顾连梅.新课程背景下中职生生活写作研究与探索.华东师范大学,2006(4).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授课;发展性学习模式
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较好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其他学科正常学习的保障,因此一直以来,对于语文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语文教学者所不断探讨的问题,如今,语文新授课发展性学习模式的兴起,为语文教育注入了活力,将带动语文教育取得不断的发展,语文教育模式的改革对于语文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营造出融洽的学习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汲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
一、新授课发展性学习模式的概况
所谓的新授课发展性学习模式就是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和老师得到共同发展,新授课发展性学习模式的授课一般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小组谈论,组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与交流。
二、初中语文新授课发展性学习模式的途径
1.总领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以课文内容为指导线,采用一定的方法引起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兴趣,然后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对课文的重点部分进行讲解,使得同学们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除了要对全班同学的共同学习盲点进行解惑以外,还要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出一定的引导,给予学生一个具体的学习方向,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迅速掌握住学习的思路,这样就不用教师对于课文进行通篇讲述,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学生会在自学的过程中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2.互学
在语文新授课发展性学习模式的途径的三个阶段之中,第二阶段互学显得特别重要,互学是一个知识的人交流过程,学生之间分为不同的小组,有一个相对愉悦的讨论环境,学生思维较为开阔,互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过程,肯本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快的掌握课本知识,学生通过在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彼此之间的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各种思想的融合有助于开阔学生思维,是一个知识不断升华交流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型的班级体,在小组的讨论中,学习骨干处于小组的核心地位,对于其他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领导作用,强化了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专门进行骨干培训,这种培训不仅可以使得骨干分子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可以使得骨干分子更好的在小组中起到带头作用,促进整个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就课文提出具体的讨论问题,如学习《沁园春・雪》是可以提出以下谈论题:
(1)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3)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对于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使得学生们在小组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同时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又有一个相互监督的作用,这有利于小组成员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彼此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在小组学习中获得进步,同时养成谦虚好学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总结
初中语文新授课发展性学习模式途径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总结,在小组对于课文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就其中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全班一起进行总结,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对于课文思想的把握更加的恰到好处。这种发展性的学习模式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课后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文章进行叙述,这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扩展,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巨大兴趣,有助于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模式亦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使其得到自由发挥,保留原有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发展性的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中感受到乐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是一种好的教学发展模式,值得大力推进。
新授课发展性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保留学生个性,这是教学理论的一次大的突破同时也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有力的改革,使得教学课堂生机勃勃,以交流问题为中心,各个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大的变革,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