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4-02-18 18:0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学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基本功能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1-0-01
引言
几十年来,人们对于文学的教诲功能以及伦理价值的问题就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也起过不少次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审美,因此其基本价值就是审美价值,还有些人认为文学的伦理价值就是利用伦理道德对文学进行审视和评定,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妨碍了文学作品的自由创作。因此,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文学的基本功能——教诲功能
所谓教诲,指的就是展开积极的、正面的道德教育以及知识学习,在二者的关系中,教诲功能实现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学习知识。所以有的人认为,教诲功能在文学作品的所有功能中最为重要,因为具有教诲功能,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社会实际意义。
之所以说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这主要是由文学的性质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就是文学是在伦理的发展中逐渐发展的,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文学与伦理是相伴产生的,文学的作用就是为社会提供伦理指南[1]。从二者的关系来看,文学与伦理是密切相关的,文学的功能主要通过教诲功能来实现。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伦理判断,这些判断的形成与教诲是息息相关的。教诲功能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文学中,我们对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文明成果进行总结,能够发现人类主要是从榜样或者一些道德实践中获得教诲。而文学正是如此:通过对道德事件或者一些榜样人物的描写,描述作者本身的观点而带动人们的情感,这都是文学的教诲功能在发挥作用。教诲功能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帮助人们成为一个善良、对社会有价值、有道德的人。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文字被发明之后人类从被动接受的时代转化到了可以自主选择的时代。人类社会发明文字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经验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学习和参考,并逐渐演变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文字被发明出来,原先口耳相传的道德规范就逐渐转变为由文字形式来进行记载,比如寓言、诗歌、小说等等,而构成这些文字的文本,我们就称之为文学[2]。这些文学通常记载人类在生存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经验或者感悟体会,因此,他们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类进行教诲。
经过了自然长期的演变和选择,人类社会需要对伦理道德进行选择,以体现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对人类进行说教以及榜样,这就是所谓的教诲。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作为人们道德榜样的任务并不是经常出现,因此文学创作者就需要进行虚构,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有关道德榜样的故事进行提炼和总结,并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供大家学习或者效仿。比如我们所读的《三国演义》,其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广为流传,还有岳飞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故事也值得我们赞颂或者弘扬。因此,不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们对于我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教诲功能。只要有文学存在,其教诲功能就不会消失。
二、文学的核心价值——伦理价值
文学之所以具备一定的价值,主要来源于文学所具有的作用,这句话也就是说,文学通过发挥其作用体现其功能。文学的作用是多样化的,文学的功能也具有多樣化。例如,文学可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详实记录,因此文学具有社会价值;文学可以带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因此文学具有审美价值;文学能够向人们传播实用的生活技巧,因此就赋予了其学习价值;文学还可以作为书籍在商店售卖,因此就赋予其商品价值[3]。尽管文学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但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只有一个,那就是伦理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价值是审美价值,将审美价值放在其他价值之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我们已经了解到审美和文学本身并不存在联系,所以也就不是文学的基本功能。并且审美价值是就审美主体来说的,而不是文学本身的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伦理价值。文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具备多种价值,然而不论其有多少种价值,都应该以伦理价值为前提。
为什么说伦理价值是文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呢?这是因为伦理价值能够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社会本质。尽管文学具有其他种价值,但是这些价值都从不同程度上与伦理价值联系在一起。在文学所具备价值体系中,审美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读者能够从李清照的诗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徒生的童话中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美,陶冶情操。这些都是美的体现,审美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但并不是其核心价值,因此审美价值不能对伦理价值的地位形成撼动。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章时,虽然获得了审美的享受,但是文学作品的最终价值并不仅仅于此,读者需要在品读过程中体味作品的伦理内涵。比如我们在欣赏《麦克白》时,我们不仅仅看到麦克白的伦理失误造成了故事悲剧的性质,,还要将自身的情感逐渐转变为一种道德情感,即从这个人物的身上有所感悟和收获。可见,这种从欣赏到最终的伦理这一转化过程,就足以表明文学审美的形成过程包含在伦理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审美仅仅是伦理价值在形成时的一个必经阶段。
文学作品可以用来阅读赏析,并且在赏析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能进一步升华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文学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阅读作用。阅读作品能够净化人的情感,说明文学发挥了其审美作用,升华了人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自我约束能力,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在社会中的体现,而这一功能最终展现的价值就是伦理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文学的功能其实就是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特点对读者的生活以及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而文学的价值则是由文学的功能承载并实现的。我们对文学功能的研究就是对文学价值的研究。尽管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教诲功能,而其价值主要是通过功能所体现出来的,所以核心价值自然是伦理价值。
作者:李杨
篇2
【关键词】 高职教育;心理研究;辅导员
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与特点,从中学到大学开始适应各种转变,这使得他们在高校中成为另一特殊的群体。普通本科院校里的高职生源结构多样,素质参差不齐,学生思想状况复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析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才能发挥学生的自身特长和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笔者一直从事高职学生辅导员工作,经过这四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我发现以下心理特点是高职学生当中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1.1 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素的激励作用比较小,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没有激情。他们大多是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或普通高中的“困难学生”,因为考分低而不得不进入高职,专业的选择也不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出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或者是录取时调剂而成的。他们对为什么学、为什么读书等问题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主要表现在:有的无理想,无抱负和期望,没有上进的愿望;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对于学习成绩,没有荣辱感,不及格也不觉得丢面子,没有学习的压力;有的对学习态度冷漠、厌倦、缺乏兴趣;有的不愿在学习上多花一分工夫,不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的在学习上怕难怕苦,一遇到难题就退却。
1.2 自我定位偏差。就我校来说,近几年招考录取分数偏高,有些专业甚至高于“三本”分数线。这些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重新审视自己,喜欢沉浸在中学阶段的自身成绩中。把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归结为考试失利,总是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感情怀。因此,他们总认为自己只要使点小聪明,考试前自己稍微努把力就会及格,平时不用刻苦学,满足于一知半解,一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就知难而退。
1.3 自我约束能力差,盲目接受一些新事物。高职学生大多在中学时就自我约束力较差,不良习惯相对较多。在大学,犹如进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没有父母的管束和唠叨,也没有老师会时时刻刻管制着。现今大学校园崇尚开放和自由,各种行为和理念一并涌进来,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大学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开始尝试和接触各种网络游戏,沾染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大肆挥霍金钱购买时尚手机和漂亮衣服,学别人谈恋爱等其他无益的活动。
2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针对高职学生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2.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灵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就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在学生时期甚至人的一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
面对高职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他们对自己前途无望时,要加强理想和前途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职学生只要学好理论知识,重视技能学习,有一技之长,就会有广阔的社会前景。相对本科学生,高职生也有特长之处,如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2.2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深对学生特性的认识。针对高职学生的自卑落后心理,辅导员要在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用“以心换心”的理念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辅导员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学生,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性,把学生放在首位。从多方面信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解决他们思想上的负担。比如对于贫困和特困学生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
学生中的意见有对有误,建议有妥与不妥,对于这些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和肯定。承认他们提出的正确和合理的意见,就需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不同的志趣、习性,理解每个人的不同表现。学生通过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错误认识是堵不住,压不服的。运用强制和灌输的方法讲大道理,不符合学生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更不能以理服人。
2.3 指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学生过高或过低估价自己,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估价过高,会出现孤傲、自大心理;过低估价自己,则会出现怯懦和自卑心理。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要考虑考虑环境的利弊的各种因素。要善于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后每个人都进入到一个起跑线上,要抛掉过去的一切,调整状态迎接新的开始,避免因为这两种心理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2.4 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高职生大多年龄偏小,他们大都存在着自卑、焦虑、情绪波动等心理偏差,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相当不稳定,可塑性很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自身的品质、工作态度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首先应加强自己多方面的素质修养,身教重于言传。
参考文献
[1] 阚汀芳等.心理卫生――人生助长的引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0)
[2] 汪秉权,李小松.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解析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3] 周志军.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见――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
[4] 白涛,刘才刚.大学生诚信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5,10
[5] 于立军,宁雪峰,梁春早.优质学生社团组织.中国高等教育.2005,2
篇3
一、体育新闻的特质与体育新闻学的专业特征
首先,体育新闻是现代新闻事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的门类分支。体育新闻作为一类媒介行为,通过新闻工作者的采编工作与特定的媒体技术手段将体育运动与广大受众连接在一起。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通过新闻报道,将诸如赛事直播、体育消息、体育评论等特定的“体育事实”及时、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给广大受众,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体育信息的需要。
其次,体育新闻又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特征和基本结构之一。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以信息革命时代或后工业时代为背景的现代体育运动,正由“为了个人的健康而锻炼身体”这一传统理念向规模巨大的体育产业演变。换言之,体育正由传统的教育事业和健康事业的基础上,演变成为一个以观赏性职业竞技和参与性大众健身为中心的,包括金融证券、产业经营、产品销售、媒体传播等在内的巨大产业体系。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新闻媒体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宣传和报道角色,而是通过广告、赞助乃至控股等形式进入体育事业的内在结构,直接成为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对一般新闻学而言,体育新闻学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是由体育运动及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及特殊性决定的。尤其是当今体育新闻报道以现代高水平竞技为主要报道对象,因而围绕高水平赛事报道,体育新闻表现出了很多不同于其他新闻的操作特点。如围绕一场高水平赛事,像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职业篮球赛等,其报道方式就包括了赛前动态消息报道、赛前形势分析、比赛结果预测、著名球星或体育明星介绍,等等。
二、体育新闻学的学科性质
综上所述,体育新闻的兴盛及其独特个性必然导致新闻界与学术界对这一新闻品种的特点和操作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于是,一个新的新闻学方向产生并发展起来,这就是体育新闻学。那么,体育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和新闻学的研究方向,它的特质与价值功能是什么呢?
体育新闻学是研究体育新闻传播现象和规律的专门学科,其任务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体育新闻在实践中的特殊规律和理论问题,从而为体育新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体育新闻学来源于大众传媒长期的体育新闻报道与传播实践,是体育新闻实践的理论抽象与升华,它是体育新闻与传播本质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反映,是指导体育新闻实践的专业性基本理论,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体系。
体育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在内的纸业新闻与包括电视、广播、电脑网络新闻等在内的电子新闻中的体育新闻活动与现象。其主要研究方向分为纵向与横向。从纵向来看,是通过对体育新闻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与现象的研究,来揭示和阐述体育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现象以及体育文化衍生品的本质与规律。从横向而言,则以当代体育新闻实践为基础,探讨与研究其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规律与特点,为体育新闻实践提供理论的支撑与指导。
体育新闻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和探讨体育新闻报道和传播的特殊规律,探究现代传媒与体育运动的特殊关系,研究和总结体育新闻采编业务,从而为体育新闻事业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从学科本身来看,体育新闻学具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体育新闻学是一门边缘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新闻种类相比较,体育新闻既表现出一般新闻所具有的共性,又表现出专业新闻的鲜明个性。因此,体育新闻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必然表现出这一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体育新闻学既是新闻学在体育运动这一特殊领域中的渗透与拓展,又是体育学在新闻传播业中的体现与延伸。因此,体育新闻学是体育学与新闻学相互渗透和参与的学科。
其次,体育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体育竞技成为大众传媒最受欢迎的报道内容和新闻品种的今天,如何办好体育报纸、体育杂志、体育频道以及体育版、体育专栏、体育栏目等,使之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促进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同时给媒体自身带来良好效益,已成为当今大众媒体的重要课题。因此,体育新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和探讨在体育新闻的实践中迫切需要理论性指导和加以解决的应用性问题,而这正是体育新闻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闻学科方向的价值所在。可以说,体育新闻学的鲜明应用性特征,既是该学科的基本性质与功能所决定的,更是体育新闻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由于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独特性,当代大众传媒迫切需要体育新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培训。而这既不是新闻学也不是体育学所能单独承担的。因此,作为一类专业性与边缘性很强的学科,体育新闻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是由以下三大板块知识构成,其一,是新闻学的有关基本理论与一般新闻业务知识与技能。其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及体育事业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那些与新闻报道相关的理论与知识技能。其三,是体育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与专业知识。其中,新闻学与体育学的一般知识原理及技能是体育新闻学的基础,而体育新闻学则是建立在新闻学和体育学一般原理与知识技能基础之上的专业知识及理论体系。
篇4
关键词 新建民办本科高校 教学质量工程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New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Engineering
ZHAO Liping, WU Degang
(Shangqi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 New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 is a new forc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he level of teaching qualit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to determine their ability to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which universities have introduce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ngineering." New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particularity in the school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financing institutions, etc., appear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ts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nducted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from the orientation,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eachers,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private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projects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trategies.
Key words new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engineering; mechanism
教学质量工程是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举措,我国大部分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进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时,没有考虑到其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体制等方面的特殊性,没有有效地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相结合,教学质量工程流于形式。①为此,结合实际案例,对其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带动日常教学工作机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对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思路。
1 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实施质量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办学定位的困惑
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进行办学定位的决策时,往往很难正确把握:一是定位偏低,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前景看不透,在内、外两个发展层面思想守旧,积极性差,投入少,学校的发展停滞在低层次上,跟不上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二是定位过高,与实际脱轨,不考虑原来办学的底子,不惜举债,盲目建设,提出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建成全国名校,这些目标看起来宏伟远大,实则如空中楼阁,无法实现。
1.2 办学特色的趋同
当前,新建的一些民办本科高校纷纷将“考研率”的高低作为评判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将办学特色转向“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来。
一些新建民办本科高校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搞了一些特色项目,但这些特色项目仅仅停留在了表面,没有真正深入地开展,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违背了教育规律。②比如,有些学校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到企业”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但调查发现,学生是到企业了,但学生所做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根本不符,如会计专业学生到了电子厂的生产线,就是即便学生到了自己的对口专业企业,他们也是被安排在流水线上,根本达不到对口实践教学的目的。更有甚者,有些新建民办本科高校为了应付国家教育部门的质量评估,临时编造特色项目,进行突击建设,这完全背离了办学特色建设的应有之义。
1.3 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对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其办学成功的关键。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些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往往都倾向于开设一些热门专业,如财经类、土木类,导致毕业生出现“过剩”。
1.4 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一部分来源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阅历较浅、缺乏经验。还有一部分是高校的退休教师,他们年龄偏大,精力有限。此外,还有一部分由周边其它高校的教师兼任,他们往往受到所在单位的牵制,很难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受聘高校的工作中。④教师队伍中缺乏年轻的教学、科研骨干以及学科带头人。
1.5 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新建民办本科高校要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关键是要搞好教学管理。⑤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本科建设方面刚刚起步,各项工作都在摸索期,因此各项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一些管理制度,要么是来源于旧制度的改造,要么是来源于其它院校的照搬,这都难以与本校的实际相符。教学管理队伍中绝大数都是来源于前身专科的教学管理人员,其管理理念明显滞后于本科教学形式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⑥
2 强化新建民办本科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策略
2.1 找准办学定位
(1)办学层次、类型定位。对原有办学层次理念的转变是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基础。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本科层次和应用型是该类院校应该把握好的两个基本点。在把握好基本点的同时,还应该树立两种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二是创新思想,服务地方的理念。以办学理念为指导,学校管理者结合自身实际,对学校进行准确定位。在办学类型上,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的定位应该是以教学为主,科研及产业化为辅的教学型大学。在办学层次上的定位应该是本科教育是主体,同时兼顾专科和成人教育。
(2)培养目标定位。根据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状况,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因为长期以来,公办高校走的都是学术型、研究型的路子,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为主,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没有精力顾及民办高校的发展。根据市场的调查,当前应用型人才比较匮乏,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处于低弱水平。所以,新建民办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3)办学规模定位。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靠的是生源,走的是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路子,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招生时往往会选择规模招生。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利用规模招生,进行教育资本的积累。但是,规模招生犹如一把“双刃剑”,过度招生,难以确保教育质量。学校的规模必须控制在一定的人数范围之内,并非越多越好。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商丘工学院自办学20年来,走出了一条“适度招生,质量至上”的路子,开创了一种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办学模式。
2.2 为地方经济服务,打造办学特色
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大多处于省会以外的地级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将自己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市场完美结合,打造自己的办学品牌特色。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的支持。
2.3 以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在做到与其它各类高校专业设置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同时,还应当做到学校内部各专业类型、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在实现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也能够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要瞄准高新技术的应用前景设置急需专业,使专业教育真正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融合,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总之,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体现出综合、实用、灵活等特点,又要结合地方经济的实际产业需求,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具有前瞻性,既开设一些社会需求的专业,又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时,要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引进与培养并重,外引与内抚并举。课题组调查发现,黄河科技学院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外进修,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脱产或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商丘工学院为了建立一支“双师型”队伍,学校设置专项经费资助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和培训。
当然,新建民办本科高校还需要兼职教师队伍,比如企业专家的兼职,才能使其培养的人才更贴近企业需求,只有兼职兼职教师的存在,学校师资队伍才能变活。但,新建民办本科高校若把流动的兼职教师队伍作为主流,则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学校也就不会持续、健康发展。
2.5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1)扩宽教学质量的监控的范围。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都比较单一,有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由教务处统一组织,有的高校在学校督导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它教学相关部门,只是完成分内的工作,对教学质量监管不够。鉴于此,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把学校的各级教学机构、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全部包括进来。在学校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组成督导处(一级)、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教研室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主要加强在教学各个环节的监控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监控中。
(2)加强实践教学的监控力度。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所以,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上更应该加大监控力度。监管学生的实践培养计划、实践项目、实践过程,实践效果,并及时进行反馈总结,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新建民办本科高校首先要完善学生的评教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教体系,利用网络定期开展评教活动,以此反映出学校、教师在日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其次是要完善教师互评机制,教师互评其实就是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一个过程,使教师知道自己在教学、科研中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
(4)健全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新建民办本科高校,要建立信息员反馈机制,由信息员定期对管理、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及时反馈,学校要组建专门的机构负(下转第76页)(上接第28页)责处理信息员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反馈给学校相应部门,并进行跟踪落实。新建民办本科高校要做的是两方面工作,一是高度重视信息员反馈过来的建议和意见;二是对信息员所做的工作要表示认可,每一学期或一学年评出优秀信息员,更好地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基金项目:
(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建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为2013JKGHD0426
(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新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基金编号:2014SJG LX361
注释
① 唐伟军.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J].职业技术,2013(1):66-67.
② 王玉梅.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筹资多渠道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3):44-45.
③ 赵晓东.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2):16-17.
④ 王曾鑫.学科、专业设置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2(6):21-22.
篇5
何梓华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
新闻学类专业点的超常规发展,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毕业生供大于求。近3-5年内,我国的新闻媒体基本上是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数量上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对60多家新闻媒体的调查:大多数新闻媒体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在招聘人才方面,新闻媒体倾向于招生的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新闻学类专业毕业生。
新闻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不大,而另一方面,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却不断地在增加。目前,661个新闻学类专业点以每年招收50人计算(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本科四年共招收200人。661个专业点乘以200就是132200人,平均每年的毕业生将为33050人!而全国领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约为15万人,供大于求是显而易见的。
新闻学类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新闻媒体的需要,这是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又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向新闻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媒体不仅要讲社会效益而且要讲经济效益。因此,新闻媒体希望新闻院校能为他们多培养新闻媒体的经营管理人才。遗憾的是,自建国以来,新闻院校集中力量培养的是记者和编辑,对经理部门所需要的人才却被长期忽视了,几乎没有一个新闻院校设置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
新闻行业最青睐什么学科背景
陈昌凤
(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新闻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科背景?最受欢迎的学科是哪些?
总体来看,新闻从业者中受文科(包括人文、社科)教育的比例最大,包括新闻和其它非新闻类专业。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受调查者中新闻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比较。
总体而言,新闻界需要的还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以及政治、法学、经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人才。新闻教育过去偏向于人文模式,近年在传播学的影响下,逐渐融入了社会科学的内容,成为一个跨学科比较广泛的专业。
新闻从业者认为,新闻教育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训练,对于从事新闻工作和培养理想中的新闻工作者还是比较重要的。他们认为,新闻教育最应该培养的,首先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其次是广博的知识以及把握宣传导向的能力;再次是新闻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以及文史哲基础,同时新闻教育还需要让从业者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应该掌握新闻之外某领域的专门知识。电脑技能、新闻职业伦理和新闻理论则不太受重视。
北京、深圳两地的调查显示,文科背景的从业者,其媒体从业时间明显长于理工类背景,对本新闻业的忠诚度较高。新闻类则略高于其他人文社科类。
“超级女声”的媒体神话
蔡骐
(湖南师范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5年的“超级女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其收视率与参与人数,或是其影响力及号召力,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桩媒介事件。正是在这场大众文化挑战精英文化的狂欢中,不少学者声称“超级女声”发动了一场关于女性审美观的革命,导致了中性美的流行,并将其视为妇女解放取得重大进步的标志。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如果妇女的经济基础没有多大改变时,其社会政治地位也不可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显然,在当今的社会,女性依旧处于从属地位,这必然导致女性在各个领域话语权的丧失。福柯说过:“话语即是权力,权力通过话语而在文化机制中起作用”。而在大众传媒领域,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仍无可撼动。该节目依然将女性设置为一种景观,以供男性欣赏和点评。如此看来,即使审美标准由传统美转换为中性美,女性却依然没能逃脱其“被看”的命运。所谓的妇女解放不过是大众传媒所建构的一座“镜像之城”,让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解放在文化中被假想式地获得,从而投影出一种跨越性别鸿沟的时尚幻象。此外,“超级女声”名义上倡导民主,可是它以花钱投票的方式将大多数的经济上并不宽裕的民众拒之于门外。它所做的只是在表面上解构了性别本质主义,其实质却是刺激了新一轮的时尚消费。这样看来,“超级女声”并没有体现所谓政治上的民主及解放,反之,它更能代表的是大众文化与市场的共谋。
篇6
关键词 生态教育理论;新闻学科;范式;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030-02
新闻学研究在国外已拥有独立的学术地位,在我国方兴未艾,但已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于新闻学研究还在初始阶段,所以学术界对新闻学及其学科褒贬不一,新闻学的地位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由于观念的问题,使新闻学理论发展陷入不利状态,其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我国新闻学科发展的基本现况
1980年是新闻学值得纪念的日子,上海的复旦大学,率先开设了传播学课程。至1983年,全国共发展新闻传播教育机构14家。经过12年的努力,1992年全国新闻学类院校达52所,其中新闻学类专业共开设77个。据国家教委数据表明,至1996年底,全国共有新闻类本科专业院校55所,专业点增至88个。自1995年起至1999年,在88个专业点的基础上又增加58个。此后,以国家高校扩招政策为契机,新闻学专业逐渐走向昌盛。据1999年统计表明,全国新闻学类专业院校达60多所,专业点增至140多个。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批准设立传播学本科专业。此后5年,专业点增至335个。2005年至2006年,新增专业点202个。
2009年,全国设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院校300多家,专业点达到新高,为881个。按专业划分,其中广告学323个,新闻学267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88个,编辑出版学共有64个,传播学31个,媒体创意为4个。以上数据为国家备案的院校,不包括民办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新闻学研究生教育领域,始于1977年,设有新闻学硕士点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等。自1985年起,人大和复旦开设博士点。1997年传播学的硕士点也开始授课,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也随后成立。此后几年,进入新闻传播学类学习的研究生越来越多。2005年,全国有权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的单位15家,至2008年,增至45所大学,具有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大学为12所。
如今,全国现有的传播学硕士点已达60所之多。共有新闻学硕士点60个、传播学硕士点63个;拥有新闻学博士点10个、传播学博士点9个。笔者专注于中国传媒大学,1998年,始建1个硕士点,2004年,硕士点为8个,博士点为7个,而2007年,硕士点增至14个,博士点为9个。从招生人数分析。数据表明,全国从事新闻传播类专业学习的大学生,1992年,人数近1.7万,2005年,飞跃为12万多人,当前,已超过16万人之多。分析发现,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研究生1,346人,是十年前的18倍,而新闻传播学类研究生,是十年前11倍。
2当前我国新闻学科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都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这给新闻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1宽松的媒体环境为新闻学科发展创作条件
所谓新闻,是政治的附属物,换而言之,也可以说新闻传播是民主的一种表现。新闻传播离不开民主政治,二者缺一不可。新闻传播,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新闻自由,是一个政党民主的延伸和拓展;新闻传播是领导者的代言,是其实现民主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敢于为民主自由发言的媒体。新闻传播体现民主是其职能所在,也是其应有的品质,新闻传播本质是传播民主,弘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是新闻传播的价值所在。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党和政府的共同心愿,国家的政治民主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需求,和谐的民主政治氛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随着党和政府对民主政策的进一步深化,新闻工作环境越来越宽松,行政干预越来越少,媒体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新闻传播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舆论监督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宽松的政治环境是新闻传播的沃土。“信息公开”、“社会民主”、“舆论监督”是国家民主的进一步体现。信息公开,赋予了群众的知情权和交流权;社会民主,是一个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保障;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权利,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促进作用。
2.2报刊新闻活动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随着的召开,全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迈入了新台阶,这给新闻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新闻业的规模不仅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得到了提高。而且新闻思想与理念,以及报道的方式方法,甚至是管理制度方面都在不断改革中得到了提高。使新闻传播事业越来越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具有理论高度,在获得丰厚的效益的同时,也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围绕都市报为中心的主要媒体与时展接轨,并关注社会、以市民为出发点,注重读者感受;对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细致的策划;重视社会对媒体报道的反馈,在把握新闻导向的情况下,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机遇促进报业飞速发展。此外,广播电视行业借助市场发展的大好形势,根据受众各自的需求,进行客户归类,并有针对性地策划出受大家满意的节目,同时进行频道与栏目类型的划分。并策划出经典节目或者经典栏目,获得关注与利益。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业表现出其强大的创造力,这些经验是一种珍贵的积累,已经成为新闻学珍贵的养料,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有着深远意义。
2.3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新闻学科建设搭建理论架构
众所周知,宽松、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是研究成果的发祥地,也是其发展的平台。新闻学的发展,需要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政治环境。目前,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环境呈现新的风姿,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新闻学也步上了大舞台,博采众家之长,吸纳国外的先进理念,在完善中求发展,成效显著。
3 我国新闻学科建设导入生态教育理论的必要性
3.1“新闻无学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肃清
在新闻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中,新闻无学论的观点是一大阻碍,束缚了其发展进程。部分人将新闻学与政治学同等看待,部分人错误地将其归为文学,部分人觉得新闻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没有形成学科的必要……众说纷纭,但大多都觉得新闻学是没有什么知识含金量的,不可能像别的科学一样独立进行研究与学习。即使相关学者不断努力,为其争取到国家认可的学科地位,但,新闻无学论的观点已经根深蒂固,很多人依然不能正确认识新闻学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点真让人匪夷所思。
3.2飞速发展的传播学给新闻学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这几年,传播学的发展态势迅猛,这无疑带给传统新闻学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传播学中较为深刻地探讨了社会共同性,应用较为广泛,在社会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与关注度。相比之下,新闻学一直专注于本职学科,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其次,研究传播学的精英越来越多,并且硕果累累,使学术界认同的同时,也被社会关注。不少学者去欧美和其他地去进行了深造学习,并在相关的新闻院校成为了主力,甚至是骨干,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传播学的声势不断扩大,尽显其光芒的同时,也给新闻带来不小的冲击。
3.3传统新闻学在理论创新方面难有突破
新闻学的探索之路发展至今,是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形成的,然而在突破与创新方面似乎很有局限。而且,新闻学这一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极具政治性的,政策方面的束缚较多,从理论方面进行创新是不容易的。所以,新闻学的探索之路明显放慢了步调,甚至是在原地踏步。导致部分研究新闻的学者选择转行,重新选择研究传播学。也有人不得不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双学科研究者,还有部分人期望通过对两种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寻找到理论方面的新破突。多种情况的出现让新闻学的研究队伍不断缩水,而研究单位也在逐步减少,对于新闻学来说,这无疑都是不良趋势。
综上所述,制约新闻学发展步伐的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使人们忽略了新闻学的意义与价值,甚至有人指出,新闻学应该归为传播学,或者变更为新闻传播学的新学科。笔者认为,新闻学暂时遇到一些发展难题,但绝不能否定这一学科的理论深度与科学内涵,从它自身的发展轨迹与理论积累。如果相关学者能够对其加以重视,并不断深入探索,拥有坚定的信念,新闻学必将会得到新的飞越的发展,并且形成与时代相协调的,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相一致的新闻学,更为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必将会被确立。
4生态教育理论指导下我国新闻学科建设体系建设的途径
4.1重视新闻实践,丰富新闻学科建设的内容
新闻学的根本是联系实际。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以及新闻方法论等课题的基础,都建构在实际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要有敏锐的视角,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所以新闻学科的建设,要与新闻实践紧密联系。从新闻发展史分析,新闻学术界、新闻实务界,以及新闻教育界,处在一个平面,是一种补充、互为合作的关系,因此诞生了很多新闻学家,同时还是新闻教育家,多项学术成果的交融,促使新闻实践经验,与新闻学理论融为一体。理论、实践、服务三点一线,付诸于新闻工作中,这也是新闻工作的大趋势,和时代要求。
4.2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为新闻学科建设营造学术氛围
分析新闻学科受到批评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范畴,以及核心体系学科体系的缺失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起步晚,发展慢,理论和概念不够清晰,有学者称其有“拿来主义”倾向,这个缺陷始于近代中国的新闻学术研究中,这与当时的社会有直接关系,政治功用也是当时新闻界的一个特征,新闻学研究多侧重于实践领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新闻理论研究少之又少,这也是新闻学理论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而解决学科的制度化问题是当务之急,每一个学科都有共同点和差异,在社会现实研究中,内容相近的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所以说,要以学科理论为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学科也日新月异,新闻工作者可以迅捷的得到第一手消息,无论概念建构,或者站在方法强化角度,都可以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或交流。
4.3创新新闻写作文体,紧密联系群众实际
生态新闻是时下的新闻热点,是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一项大事,所以在生态新闻的处理上,要立足分析性、思辨性于一体,语言凝练,通俗易懂,具有一种导向作用,题材可以分为:短消息、专访、群众来信、连续报道、评论、照片等,形式可以多样,诸如组织专题、图片、专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助于增加生态新闻的凝聚力,能迅速提升生态环保的热度,以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新闻照片要有代表性、个性,达到一目了然的宜传效果。新闻传媒的目的是引起公众注意,求得群众的反馈,所以,在进行生态新闻的报道时,要力求形式多样,比如:报纸宣传、电视新闻、固定栏目、连续报道等,还可以与群众互动,就生态问题展开讨论,扩大生态的影响,以及生态问题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作性。
5结论
生态新闻是新闻百花园里的奇葩,在祖国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必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总之,新闻学科是个需要与时俱进的学科,既要顺应新时代需求,还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是民族发展的新举措。构建新闻学理论体系,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贡献,是每一名新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新闻编辑学应用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冯.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3]赵振宇.试论新闻学博士生的专业动手能力[J].国际新闻界,2006(4).
[4]陈华明,赵欣.论新闻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5]黄芝晓.回归本源与时俱进――关于共建新闻学院的理论思考[J].新闻大学,2002(1).
篇7
刘建明教授的新作――《当代新闻学原理》最近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
在这本洋洋洒洒73万字的力作中,涉及的命题不再是那些概念化的媒介“工具论”、“报道立场说”和“舆论宣传观”,而是论证新闻自身与社会现代化的全面观照。全书展示的理论构想是:新闻作为社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判,应独立于报道者的意志之外,又渗透着报道者的客观评价。著者勾画出的理论体系是:媒介演变的历史观、新闻事实的模态、新闻报道的世界构图、新闻的真实状态和真实度、新闻价值的歧义与本义、新闻传播的环境与传播速度、网络视界与信息污染下的社会生活、媒介分众化的社会分布、新闻媒介的二度功能、新闻报道的法理、新闻自由的向度、新闻制度与党报的多种类型、新闻会的规则、商业化媒体的经济形态和畸形发展、新闻生产及其经营理念等大量新知识与新理论。对那些长期经受实践检验的普遍原理,该书也进行了梳理,并在体系上作出新颖的演绎。
近十年来,国内外各门社会科学都有许多根本性的创新,大量新的科学结论对社会规律作出精深的描述,揭示了网络时代、全球经济与多极化世界及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社会生活及其社会结构的变革正在日益深化,新闻媒体不仅是现实社会的推动者,而且是当代社会变革的最活跃的因素。新闻理论不能困守窠臼,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它必须创新,揭示当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新观念、新视点、新模式。《当代新闻学原理》研究了当代新闻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全面,注重知识性、现代性和学科的前沿性。
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活动的本质、规律及其功能的学科,揭示新闻媒介与各社会领域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当代新闻学原理》分析了新闻实践提出的种种重大问题和前瞻性的理论课题,综合阐释了新闻学的社会范畴。
懂得新闻学原理,对指导新闻媒介的运作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学习新闻专业其他课程的前提。该书密切跟踪新闻传媒事业的最新发展,介绍了新闻实践需要的最新知识,使人们对新闻活动的种种谬误都看得很清楚。本书每章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后面还列举了基本概念和思考题,能引导读者全面掌握该书的内容,加深对复杂新闻现象的理解。
篇8
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不少独立学院都设立了新闻学专业。与传统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新闻学专业为例,独立学院即更加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新闻传播实践的现实需要。从客观形势来看,目前新闻学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很多新闻媒体倾向于选择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实习和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但现实的严峻恰恰是促使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所在。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的是新闻学理论课程。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似乎对新闻实务课程更感兴趣,思想上更为重视,学习也更为主动,这主要是因为实践性课程有较明确的目标导向,学生能体会到参与感,并能在实践成果中获得满足感。而新闻理论课程参与度较低,无法使学生明显感受到能力的提升。面对这种现状,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随着新闻媒介传播格局的变化以及新闻传播领域对实践创新需求的日益迫切,独立学院在新闻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求新求变,着眼于“理论促进实务,实务强化理论”,探索紧跟实际需要、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在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活动,谈一些看法。
一、独立学院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有着畏难心理不少学生认为理论枯燥难学,“谈理论就头痛”,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这也许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解决的方法应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上。
2、部分学生认为理论无用一些学生认为,老师与其花时间讲授新闻学理论知识,不如传授几招新闻写作编辑技巧。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冲锋陷阵”,却不愿意坐下来探讨“新闻是什么”、“新闻的特征和原则”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不清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他们认为理论是“纸上谈兵”,而不是“真刀实枪”地演练。殊不知,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和肤浅的。没有理论功底,实践也难以企及一定的高度。“理论无用”这种观点的背后既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祟,也归因于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认识不到理论对实践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3、传统的“老师讲授要点,学生理解消化”的教学方法遭遇现实的尴尬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游离于知识讲授之外,遇到有趣的内容听一下,感觉无趣便索性不听。在日益崇尚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课堂的知识,而是渴望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甘于充当单纯的听众,两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非常重要。
4、理论知识“学过就忘”,难以形成长久的印象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似乎理解了理论知识,但却无法灵活地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当中,于是形成了“理论实践两张皮”,时间一长,理论慢慢被淡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视野狭窄,对现实问题缺少深度关注,思维方法存在局限性。
5、在理论学习中,缺少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缺乏质疑和批判意识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闻传播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不少理论需要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赋予新的视角和内容。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密切关注业界动态,为学生提供学科前沿的资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新闻学理论课程开放式教学的总体思路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课程内容边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延伸性和开放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包括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互动探讨、开放的教学手段等。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新闻传播观,运用原理分析和指导新闻实践。新闻学理论课程虽然并不直接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技巧,但其重在培养学生的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而这对于新闻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的培养,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名词和概念,而在于对新闻及新闻事业的本质和特点有清楚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认知和理解仅凭教师的单向讲授无法形成,它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对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实践的解析与讨论中,在讨论中掌握原理,在讨论中理清概念,在讨论中树立价值观。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不宜从理论到理论,而应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现象、新课题层出不穷,大量鲜活的新闻实践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闻学理论中的原理和规律,而且能成为透视新闻事业的一面多棱镜,通过对各种“镜像”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责任,这对于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的培养无疑有着直接作用。
三、新闻学理论课程的开放式教学途径探讨
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1、改革原有的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寻找案例,创建学生案例库在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是较为常见的。传统的案例教学法通常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这种方法固然使得知识点的讲授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但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参与度不高。有时还会出现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寻找或编写案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却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案例的价值未能充分挖掘出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让学生自己寻找案例的做法。即鼓励学生在课后尽可能多地浏览各种新闻媒体,做个有心人,记录下那些具有典型意义或存在争议性的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面与大家交流探讨。每次课都会预留一定的时间来作“案例交流”,学生提供的每一个案例经过整理后都会被汇总到学生案例库中。这种做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信息选择、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联结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例如,学生通过搜集国内外不同媒体对“神九”升空的报道并进行比较,更好地理解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等问题。还有学生反馈,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了,对问题的思考也具有了一定深度。#p#分页标题#e#
2、创建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沟通和学习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延伸性等优势。教师可将教学资源放置在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上,学生也可借助这个平台与教师展开更灵活的互动。网络教学互动平台有助于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课程提出疑问并进行在线交流,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笔者发现,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出的不少问题都对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启发意义。
篇9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新闻学专业 教学质量
一、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现状
1.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明确。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产物,为迎合市场需求,大部分民办高校都设有新闻学等热门专业。笔者所在学校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新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党和政府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业务能力,成为能够在新闻媒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沿用的是所依托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学校独立之后,培养方案几经修改,由于始终没有一个清晰且固定的培养目标,致使教学计划不断变动。学生毕业找工作,往往难以进入相关媒体,于是有工作就干。一方面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掌握的技能不专,什么都学,什么都能干,但是什么都干得一般,没有不可替代的特色。
时下,手机、互联网、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给广大新闻学子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掌握一门不可或缺的技能是就业的不二法门。而目前三本的学生即使学习了采写编评摄,进纸媒,依然不能跟重点大学的学生竞争;进网络媒体,没有熟练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进入视频网站或电视台,拍的片子又一般,结果变成“四不像”。现代职场竞争下,不需要门门功课一百分的学生,而需要一门功课120分的学生。民办高校面向市场,新闻学专业不能大而空地培养十八般武艺都会的学生,而要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专业口径,强化某方面的实践技能,以此为中心,树立培养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2.师资力量不充足,经费投入不充分。
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是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还有少量引进和自修的博士,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年纪轻、职称低、任务重、待遇薄、生活压力大,极大地限制了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尽管外聘了高级职称教师,但其在校时间短,发挥作用有限。年轻教师只能自我摸索、自由成长,整个专业呈现出“学生”教学生的状态。
民办高校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维持运转,由于资金有限,各方面投入不能跟公立院校相提并论。新闻学专业应用性强,对实验室建设、办学条件、实习条件要求很高,如多年前还用卡带拍片子,但是现在已经全部数码化,更新摄像器材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只有继续使用老设备以免浪费。同时,教师的培养、教材的撰写、实习安排都需要经费投入,对民办高校而言压力巨大。
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考核机制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是新闻学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整套教学结构理论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有实践课程,但是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摄影、摄像、编辑属于专业课程,其中含有的实践环节都在课程中消化掉了,而之后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并没有与之前课程进行合理衔接,往往是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随机实习,此时媒体实习学生较多,大多数学生没有上手机会,效果一般。由于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评价学生的实习,结果往往不了了之。另外,教师使用的教材非常陈旧,里面还有很多意识形态的内容,严重脱离现实,跟不上时代。学生毕业时,摄影、摄像都会,就是不精通,像个半拉子工程,就业时没有底气。
二、民办高校提高新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
1.明确办学定位,树立准确的专业培养目标。
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决定新闻学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培养能去哪儿就业的学生。民办高校的理论知识次于公办院校,又高于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技能应高于公办院校,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新闻学专业概念广泛,对口行业细分区别多,侧重点不一,应在教学环节体现出来。如大一、大二进行通识新闻基本理论教育,从大三上学期开始让学生选择主攻方向,主攻纸质媒体的应强化写作、采访及新闻编辑能力;主攻网络媒体的应学习Photoshop、Dreamweaver等软件;主攻电视媒体的应学习电视节目策划、节目摄像及后期制作相关软件,大三下学期安排学生实习或准备考研,大四进行毕业设计。
2.加大办学投入,切实加强师资建设。
大多数民办高校一直以来都存在“增加办学投入就是提高办学成本”的普遍认识,然而,办学投入不能仅仅看做是成本,还是教育事业得以长久持续发展的有力基石。民办高校应不遗余力地争取各种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大办学投入,提高教育软硬件水平。通过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双师型素质教师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选派专业老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或省内外媒体参加学习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并更新实验实训设施,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素质能力的教材。加强定点实习基地的建设,开辟专门时间、专门场所,让学生实习,提高实习质量,避免走过场、混学分。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就业渠道。
在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实现专业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基础上,新闻学专业应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重组整合理论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通过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媒体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学分等环节,建立起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训练体系和考核(考证)体系。笔者在此推荐“2+1+1”模式,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应该学会采写编评的基本技巧,在大三期间自由选择主攻方向,如果想进网络媒体,则可以选修《网络新闻制作》、《图片与图形后期处理》等课程,并要求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如果想进电视媒体,则可以选修《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片头设计》等课程;如果想进广播电台,则可以选修《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音乐欣赏》等课程;想进纸质媒体的可以选修《新闻与艺术摄影》、《新闻写作与评论》等课程,大四则可以让学生专注于考研或是毕业作品设计。同时深化课程内涵,加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新闻学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的本质就是就业。学校在此基础上,应发挥资源优势,借助师资、生源、专业、信息、相关产业、实习基地等社会资源,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学校及专业的社会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史飞翔.谈民办高校新闻学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2]庹莉. 质量与特色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J].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篇10
一、概况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在形态、内容、传播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态势,这使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新闻传媒界需要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新型传媒人才,而不再是某种单一的人才。
且看市面上广为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类移动媒介终端,它们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不同于以往的是,现在新兴的一切媒体都被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整合到一个媒介终端上,移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送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信息传输的同步化。尤其是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与平板,民众随时随地就能掌握大量新闻素材,这是传统媒介所不能比的。在这种情形下,公民新闻与公民记者大量出现,新一代人的媒介和媒介使用习惯转变……面对这些新的情况,那些以往建立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几大主流媒体上的新闻传播规则正在受到挑战。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讲授已经陷入一种困境:原有的大众传播理论明显过时了,但是新的关于网络传播的理论却还没有形成,只有现象的讲解,而且讲解性的描述也是过时的,因为赶不上传播科技发展的步伐,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再以媒介形态来划分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本质都是数字媒体,媒介形态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已。所有的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新闻教育对此做出迅速准确地回应,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须根据媒介大势和市场环境对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应变。
二、对教学的构想
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目前各大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存在两种专业建设模式,一种是以校内中文专业主要师资为依托建立的专业,另一种是以地方媒体业务精英为依托而开设的专业。这两种模式导致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在教学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误区。在第一种专业建设模式中,其主要师资来源是高校中文专业的自有师资。大多数教师没有传媒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认知倾向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 课时的严重缩水,从而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严重后果。在第二种专业建设模式中,在地方传媒精英组成的专业师资引导下,学生被引入到大量的专业技能操作学习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其直接后果是学生缺乏深厚的理论积淀,缺少理论创新,表现出上手快、但是后期发展缺乏理论支撑的倾向。这两种认知误区都受专业师资来源的影响,这两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都不具备理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结构。
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据学者调查称,美国新闻传播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本专业课程占1/3,人文科学课程占2/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早在2005年就开始尝试性地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成效显著。这说明掌握多方面知识、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的新闻院系也已经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加强与文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通过联合培养、融合交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大多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基础。目前,地方教学型高校广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五大块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组成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组成了“专业课程”。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目前来看,课程体系比例总体上是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达到40%左右,体现了广电专业一贯的注重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当说,注重通识教学,拓宽学科背景是目前媒介融合时代广电教学的一个总体趋势。媒介融合需要跨学科培养人才,和文学的交叉不失为一种跨学科的方式,将来还可以考虑开设像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等学科的主干核心课程,进一步拓宽并丰富广电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人文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精一门通数门的地步。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首先不能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两个媒介的范围,要更加重视新媒体课程的开设,增加网络类课程、文化创意类课程、营销广告类课程的开设。在新闻学、传播学等概论型课程中要增加微博、社交媒体、移动新媒体等最新媒介形态传播现象、特点与规律的章节;其次,要开设融合新闻学课程,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媒体环境中具备跨媒体的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再次,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对民主与公平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行正确的孕育和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