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销售管理范文
时间:2024-02-18 18:0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销售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通过对购物网站经营主体个人化、农产品多元化、交易的全时性和口碑经济能量的显著性等特点的介绍,提出购物网站作为农产品网上销售的新平台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曾从媒体上看到农民通过网络产品信息从而大开产品销路的报道,当时除佩服新农村新农民的营销思路外,另一个感觉就是那是离自己比较遥远的事情,毕竟自己不是农产品的经销者、生产者。但自从去年尝试性的进入网络购物后,这一感觉就完全被了,原来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离自己那么近,淘宝、拍拍等网络购物的主题网站已成为农产品网上销售的新平台。
与专业农产品供求信息的农业网站及专业的农产品交易网站不同,淘宝网等网站作为国内领先的个人交易网上平台,与普通消费者亲密接触的机会更多,把农产品放到此类网站上进行销售更有助于农产品走进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圈,使农产品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开拓市场,更为有力地推动农产品的零售批发。具体来讲,之所以将这些购物网站称为农产品网上销售的新平台,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经营主体的个人化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受时空因素影响较大,各地土特产品主要以旅游礼品或包装成品进超市的形式走南闯北,销售的主体也大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个人较少。购物网站为个人经营农产品提供了可能性与极大的便利性。
1.1只要通过身份验证,人人都可在购物网站上开店做老板。程序简单,方便快捷。
1.2购物网络虽是以网络媒体为主载体,但其交流的实质内容却主要是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的。人际传播的方式使真实市场对农产品经营者的直接冲击力得到缓冲,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经营者对市场的恐惧,卖家可以完全以聊家常的方式进行货物的推介和交易,而非传统意义上抛头露面的讨价还价、风里来雨里去开拓市场。购物网络使农产品卖家得以用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进行经营,顾及较小,更容易放得开做买卖。
1.3购物网络为农产品的卖家提供了店铺运营的各种便利条件。比如店铺内的装饰模块、广告牌、产品分类目录、图片、名称、标价、留言板、歌曲、促销区的设计等都有不同的模版可以选择;在产品/店铺宣传上购物网站会推出周末促销、节日促销、店铺推荐、拍卖直通车、橱窗推荐等多种活动供选择,可以说就相当于有一个广告公司一直为你提供营销策划创意,对营销技能的要求也就大大降低了。不需要传统门面店铺的选址装修,不需要传统铺货渠道的建设,不需要有谙熟的经营技能,不需要具备较强的商业手腕,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够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便于个人运作。
在淘宝网站上常看到许多农产品店铺挂着本店主非专业卖家,本店只有店主一人,希望大家不要议价,回复慢请多见谅之类字样,验证了个人凭借购物网站进行农产品销售的可能可行。
2农产品的多元化
网络的虚拟空间使农产品卖家的销售不必局限于传统店铺门面的空间限制,一家店铺可以上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另外,购物网络将天南地北的卖家聚集在同一个平台上,消费者可以在购物网络上看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以淘宝为例,2008年5月16日10:20笔者进入淘宝网主页,在搜索条中选择“食品/茶叶/零食/特产”搜索宝贝,得到1794380条结果,产品涵盖烘焙原料/添加剂/食品辅料(1406),天然粉粉食品(178910),普洱茶(140912),花草茶/果味茶/保健茶(126324),大米/大豆/面粉/粮食(6985),食用菌/蔬菜制品(31927),豆腐干/豆类零食(18994),奶酪/乳制小吃(18122),坚果/炒货(61433),蜜饯/果脯/果干(96839),蔬菜/水产/生肉(39377),蛋制品(3158),火腿/腌腊制品(5853),海味零食(即食)(27002)等;次日10:18再次搜索结果为1800863条,农产品在不断流通中售出、上新。
从农产品出产区域看,有新疆特产一级开心果、塞外特产蔚州特色农产品——糊糊面、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山核桃、铜鸟牌龙游白莲、[中华老字号]鲁西特产远香斋魏氏熏鸡“铁公鸡”、来自中国竹乡安吉土鸡蛋、温州特色烤虾王、勐海茶厂中国名牌农产品普洱茶七子饼、赣南特产辣椒、泰国进口农产品食品调味品甜酸角、意大利咖啡、瑞士巧克力、韩国大麦茶、越南皇家凤梨……无物不销,集纳天下好味道。
此外,从店铺名称、产品介绍上可以看出其中有不少卖家就是农民自身,经营的都是自家出产的农产品。比如店名:农产品自产自销专营店,主营苏州东山土特产;[瑶家土特产]农家自做的酸辣大头菜;胶东特产--炒大花生,本店花生是自己地里种的,老妈在锅里烘炒出来的,用文火慢慢地烘,细细地翻,炒出农家人朴实!欢迎大家光临品尝;山东特产时令自家出产的五谷杂粮有机粗粮玉米面棒子面。
3交易的全时性
购物网络是个不夜城,只要你愿意,可以24h全天候营业。买家和卖家都可以视自己的时间和其它条件来进行买卖。
交易的全时性一方面得益于买卖双方沟通的便捷性。网络购物是主要基于人际传播的虚拟市场,这样的运作模式对于买卖双方都是新的体验,信息的沟通大多通过网络完成,同时在线时可以进行快速交流,视频、语音、键盘输入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有时即使卖方不在线,也可以先点击“立刻购买”按钮拍下商品,如无邮费问题,便可照常得到相应服务;还可以通过网页、淘宝旺旺、腾讯QQ留言或者通过网上店铺里留下的手机号码等联络方式与店主联络,真正实现了“无时不销”。另一方面购物网络为产品信息的完整展示提供了详细的内容板块,农产品的卖家可以通过自己拍摄的实物图片、文字介绍、买家反馈评价等形式尽可能全方位地介绍产品,这样即使不能及时上网进行在线交流也可使有兴趣的消费者通过注释说明获得产品信息并能够通过网下联络完成交易。
购物网络上有很多非专业卖家,他们可能是一位农民,也可能是还在读书的学生,也可能是为OL,他们照常工作,在自己有空的时间再过来打理店铺,回复小店的留言,联系货源,处理订单。
购物网络可以即时交易,又可以时时交易,它的这种灵活性也是称其为农产品网上销售新平台的重要原因。
4口碑经济能量的显著性
有调查表明,网络购物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影响消费者是否发生网购行为的重要因素,即消费者对通过网络购买的农产品质量的优劣、性价比高低的认知是干扰他们最终购买决策的重要参数。购物网络不同于传统市场,卖家诚信鉴别的难度较大,网购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分散性,他们之间的即时流、面对面沟通执行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为降低或消除购买的风险性,购买同一产品的消费者所给予的评价成为很重要的信息来源。传统市场上的口碑营销在购物网络中意义更为重大。
购物网络中,购买同一产品的消费者族群化,这样一个暂时性群体的形成为口碑营销提供了人群基础,在一个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与评价成为最直观的行为参考。
篇2
【关键词】农产品 营销 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工业、农业的产业改革和升级,从而为我国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十分良好的环境。例如,国家对农民的农作物生产环节免征税,对国家有关工业产品减少征增值税等。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我国对有关行业的重视和保护。因此,为了充分响应国家和党的号召促进我国这些行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我们就应当充分的把握机遇,利用环境,对我国现有农产品的销售进行深化和改革。因此,作者结合作者从事农产品推广、销售多年的经验,对我国现有农产品和企业农产品的销售给予研究,提出有益于增长销售的几种参考模式和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二、基于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企业销售管理水平,运用多种营销策略
我国现有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所具备的销售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这一水平较低主要反映在企业现有销售部门结构和规章条例方面存在不足。对于企业销售部门的结构而言,我国大多数从事农产品销售的企业他们的销售部门采取的地区事业部或者产品事业部的形式,即依据某一产品或者是某一地区将产品的顾客资源进行分类,通过单独设置工作组、组织的形式对每个地区或者是每个产品开展销售活动。这种组织结构的方式看起来十分的完善,能够促进对企业某种产品的开发,或能够提升一个产品在某一地区的推广。但是采用这种组织结构的方式将会导致企业现有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各事业部之间对资源的争抢,各事业部日常交流不足等等的缺陷,从而导致企业现有整体的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够对整个市场有较好、较全面的覆盖,引发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缓慢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缺乏有效的销售管理战略。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他们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各种环境、资源等信息的变化都是十分快速的,市场也是如此。因此,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企业就将面临严重的营销挑战。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我国现有的农产品销售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作者认为我国农作物销售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1)提升企业销售管理水平。对于现有的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增加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少各事业部之间的矛盾和沟通困难。例如:企业可以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系统,对某项资源的使用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从而使企业每一个事项都能够被企业各个成员所了解、所熟知,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利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审批系统,建立加强企业日常业务交流的访问部门。在日常当中,经常拍领导或者员工到企业事业部进行交流、学习,增加各个部门成员之间的日常交流,促进他们能够更好的相互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奉献一份力量。(2)我国企业应当增加现有营销的策略方式。例如:由于农产品主要是用于人们的餐饮。因此,企业就可以采用促销、营销、推销等多种方式,与我国大型购物商场、企事业单位食堂、学校食堂等建立联系。通过对现有企业的农产品进行合理的搭配,例如买一送一,组合捆绑营销的方式,促进企业销售量的提高。另外,我国企业还可以与上述作者所提及的各个农产品需求行业建立起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促进企业农产品的销售能够趋于稳定。
(二)大力培养销售人才,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作者对我国企业农产品现有销售状况的观察,可以发现,我国现有从事农产品销售的人才的素质依旧是较低的。主要是反映在这些从事农产品销售人员的知识水平层次和综合素质的偏低,从而就导致了我国现有销售团队综合实力欠缺,对顾客的服务质量偏低。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产品的销售。不仅仅要提升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对我国各企业、政府部门所用的营销策略、营销管理的更新,还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其销售技巧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销售人员的业务知识进行培训,并且经常要让这些销售人员了解到企业产品的变化信息、市场的变化信息等,从而有利于其开展营销工作。另外,还需要对销售人员的心理素质进行培训,从而使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企业形象的改善、品牌的建设提供支持。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农业产品的销售其实可以采用很多其他的方法和方式的。这些方法和方式的采用将能够极大的促进我国现有农作物销售的范围和数量,从而带来我国各农产品的销售企业的稳步利润增长,和企业价值的增长。作者认为通过提高企业销售的战略管理水平,能够为企业提供销售的良好管理基础,并且有益于开发多种营销的策略,从而实现企业销售业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炼平.安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治理[J].作物研究, 2014(06).
篇3
(一)渠道层级多,效率低下一般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是从生产者开始,经过多级批发商,再到零售商,最后才到消费者手中的,渠道长度通常为4到5级。铜仁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层级多,农户、企业、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利益群体较多,各环节信息交流不畅,相互沟通困难,降低了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转的效率,使生产者对渠道的控制力减弱,增加了渠道风险。加之渠道辅助商尚不成熟,许多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普遍要经过由制造、批发、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多层次复杂流程,流通环节过多,既影响到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又加大了流通的成本,使流通效率低下。商品流通的高效率需要物流系统的高效率,而现阶段铜仁市农产品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发展完善物流系统的难度较大,而专业的物流公司也仅仅处在发展阶段,无法完成高效率的配送要求。
(二)营销渠道单一铜仁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中,“农户—龙头企业—消费者”的渠道模式是最常见的。目前铜仁市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20家,农户与市场的连接方式是“公司+基地+农户”。农户自主经营,公司以契约形式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按合同收购产品。龙头企业在营销渠道中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由于农户与龙头企业是两种不同的异质主体,各有其利益诉求,且双方的市场地位严重不对称,致使违约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影响渠道的流畅运行。小宗特色农产品交易仍然以生产者为媒介的零散交易为主,这类营销渠道主要是“生产者+消费者”。以万山高楼坪蜜枣为例,夜郎村蜜枣基地生产的蜜枣多为铜仁市周边居民消费,由生产者直接到消费者的营销渠道虽然避免中间渠道的运输,但对农产品的销量却是无法控制的,生产者要承担很大的滞销风险,无法保证生产者最基本的利益。大宗特色农产品交易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商+消费者”的营销渠道模式,这类营销渠道必须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立一个有品质的产品品牌,所以对刚成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十分具有挑战性。“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消费者”是铜仁市另一种常见的营销渠道模式。目前,铜仁市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合作社有3522个,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热销到国内外市场。但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人才、规模、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局限性,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对农产品质量提升作用有限。
(三)营销渠道组织零散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主要指在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中通过为顾客提品和服务,执行不同营销职能而获得利益的群体。铜仁市现有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生产者+消费者”的营销渠道是以个人为单位,而以“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的营销渠道是以组织的形式出现,这些渠道组织由于产品信息没能很好地传递,一是生产者由众多个体组成,对产品生产缺乏统一管理,提供给加工企业的产品会出现区域差异;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和后期产品销售相对落后,并且跟风成立的加工企业没有真正生产加工的能力,特别是企业对产品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对后期销售渠道选择缺乏筛选。因此整个渠道管理模式不一致,各个组织为了能更多地获取利润,放弃了农产品整个品牌形象,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把特色农产品当做普通农产品来销售,失去了特色农产品本身带来的经济价值。从铜仁市农产品交易市场来看,零散的交易占据农产品1/3的市场,渠道组织有零散的个体组成,每个渠道主体对价格把控不一样,同一产品间会出现很大的差价,对农产品市场秩序造成一定的混乱,同时农产品经济效益业受到冲击。渠道组织零散,交易容易临时关闭,生产者没有平稳的销量,渠道各主体间缺乏产品信息的沟通,以致渠道系统中的广告、资金、经验、人员等渠道资源都无法形成共享。
二、铜仁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与维护
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目标应该是:提高渠道运行效率,特色农产品持久优势,增加农民收益。从优化的重点领域看,应该从营销渠道结构优化、运作优化和渠道维护着手。
(一)营销渠道结构的优化铜仁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应向扁平化方向转变,减少渠道层次和环节,最大限度地使生产者直接把特色农产品出售(传递)给最终消费者。农产品营销不同于工业产品营销,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特色农产品还要有独特的工艺或区域差异,在自然条件下既要保证农产品本身特色,又要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产量,是一件困难的事。多层级的营销渠道结构影响特色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和储藏时间,如果营销渠道选择失误,原本是“农产品+消费者”的模式,硬是做成“农产品+经销商+消费者”的话,那产品成本就会加大,同时产品特色也体现不了,所以特色农产品不是仅凭借特色就可以打下市场的,精简优化的营销渠道是农产品打开市场的关键。要提高铜仁市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首先要精简原有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比如目前铜仁市的干货型的特色农产品珍珠花生,不管是生产者还是农业企业都十分零散,没有统一管理和运营,不同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规格不一样,品牌混乱,对消费者来说是很难分清哪个企业生产的才是正品;其次在精简营销渠道的同时要多种营销渠道相互弥补,对产地周边的销售可以通过“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经销商+消费者”的营销渠道流通;对外地消费者可以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生产者+(农业企业+网店)+消费者”的营销渠道,通过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互联网商店对当地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进行升级和创新,既降低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又缩短了流通时间,确保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
(二)营销渠道运作的优化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中心,即以“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鼓励创新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在特色农产品营销方面,生产者需要根据产品的不同特色改变自产自销的渠道模式。在多层级的营销渠道中,除了鼓励“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这种模式的建设与发展,还应该鼓励其他模式竞争,最终以找到一个适合该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例如万山高楼坪蜜枣,它的特色在于工艺,蜜枣经过与麦芽糖的熬制,融合了麦芽糖独特的香甜,如果不经过企业专业的设备加工保质,特色农产品就无法脱离本地进行销售,消费市场也无法扩展。因此,可尝试“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超市+消费者”或“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经销商+消费者”这样的营销渠道。作为地域性突出的特色农产品,最终都要在“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渠道基础上进行偏好性选择,才能使特色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取得优势。对于“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渠,生产者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渠道主体,以此为基础开辟更多的营销渠道必须处理好渠道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农产品生产依托生产者,而企业负责加工和产品后续销售,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间可以采用订单式合作,既保证生产者产品能够销售并保质,又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绵绵不断的货源。
(三)营销渠道的维护分销渠道的维护,是一项系统而持续的工作。在特色农产品营销实践中,渠道的维护往往比渠道的开拓更重要,更需要专业技术。渠道的维护和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战略,贯穿在渠道设计、优化和运作过程中。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维护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第一,梳理与优化网络。在前期市场开发的过程中,企业难免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当市场开发告一段落后,企业需要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对所开发的客户,结合市场布局、渠道布局及分销商资源,进行一个细致的梳理,进行二次筛选,确保渠道网络的规范化、高效化;第二,建立渠道评估体系。结合筛选的客户资源,围绕产品结构、销量指标、合作潜能,进行综合评估,对市场渠道与网点进一步掌控,为市场调整及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并通过及时地了解客户的动态变化,掌握客户的全面信息;第三,产品结构与渠道销量的匹配度。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来进行品牌推广,进行产品配送与销售指标分解;第四,维护好客情关系。渠道维护的重点在于日常的客情沟通,沟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与分销商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增强分销商的忠诚度。对营销渠道成员的维护主要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的原理进行。
篇4
关键词:实物管理计划管理;ERP;数据管理
一、农业企业存货管理的意义和特殊性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构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被列为第一号,凸显其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按照1992年财政部颁布的《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农业企业存货包括各种原材料、农用材料(种子、饲料、肥料、农药)、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幼畜和育肥畜、农产品(产成品)和商品等。
存货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特殊性使农业企业存货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 农产品品种繁多且数量庞大,因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产量和品质极不稳定,加之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经常会存在复杂的供需矛盾。
2. 种子种类繁多,性状复杂,储存难度大,具有生命力和较强的不可替代性。
3. 肥料是在植物生长时提供的一种或多种矿物质元素总称,可以分为有外购的商品肥料和农业企业自行收集和加工的农家肥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和地域性特色。
4. 农药是指为保障和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虫、杀菌、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药物统称,在使用或禁用规则、安全间隔期等方面具有严格的执行标准。
二、智农农业集团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智农农业集团成立于2012年末,至2015年4月份已经累计投资40多亿元,全面进入种植、养殖、肥料加工、饲料加工、观光体验、全程冷链物流和终端专卖店的农业食品全产业链循环体系。已经筹建或成立全资子公司近40家,陆续建立自有种养殖基地、肥料及饲料加工厂、沿江及内河养殖场等50多个。2015年春节前后陆续在长三角区域开立观光体验店3家,终端生鲜专卖门店(场)近30家,预计2015年年末复制建立生鲜专卖店(场)近百家。随着集团及子公司所辖生产基地、场(厂、店)产供销循环的迅速建立和启动,存货购销调存领等环节的管理矛盾时有发生。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材料占用结构不合理
2015年4月末种植业已有12家子公司(29个基地),出现沉淀存货资金2985.35万元,占期末存货总额9970.83的29.94%。其中:农产品332个品种,合计2190.15万元;种子127个品种,合计242.60万元;肥料24个品种,合计328.20万元;农药71个品种,合计224.40万元。
以A公司为例,该公司辖四个农场,2014年上半年进入生产循环,但是因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需求的匹配性不够,导致种植期末积压种子、肥料和农药46个品种,计64.6万元,占当期采购总额307.62万元的21%。其他公司类似情况不一而足,各种种子、肥料和农药因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不吻合,造成资金严重不合理沉淀情况时有发生。为优化和调整原材料不合理占用,集团内部原材料调拨在承担物流成本的同时,还得承担子公司间采购和销售业务产生的税负。
(二)仓储人员技能和品管人员监管缺位
2014年K公司玉米收成较好,但是进仓前租赁烘干塔事宜决策迟缓,仓储人员操作技术粗糙,将干潮玉米混合烘干造成干玉米烘过火,潮玉米剩余水分大,导致玉米品质下降且不利于储存。2015年4月降价销售近4000吨,净损失高达360万元。
品管人员检测和监管缺位导致原材料中肥料和农药损失11个品种,计320万元,其中:K公司有机肥因重金属检测标准纠纷,净损失达190.8万元。
(三)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各行其是
上述12个子公司的种子、肥料和农药在建司初期采购由集团事业部、计划管理部和招标采购部负责决策,子公司生产部门在生产农时处于等靠要的状态,上下部门间计划审核、与供应商洽谈和签约、资金拨付、物流、入库检测流程冗长,几乎每个子公司都存在种子、肥料和农药采购入库时,已经耽误了农时不正常现象。
子公司生产部门为避免适量多批次申请难的情况,对采购计划高估冒算,导致肥料、农药及其他原材料严重积压。截止2015年4月末有17个品种,计157万元的物资出现A公司积压,B公司急需的窘态。
(四)销售管理对存货盈利能力的影响
僵化的销售决策导致存货资金沉淀的同时,还会直接产生存货损失。因过于强调内销计划导致农产品采收、加工和仓储应接不暇,其中:A公司瓜果蔬菜在田时间和储存期过长近65个品种,造成净损失220多万元。
三、智农农业集团存货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架构职责分工有余,协作意识不足
智农农业集团分别建立了种植、陆地养殖(含肥料和饲料加工)、水产养殖、冷链物流及终端生鲜专卖等四个事业部,采用各事业部牵头与集团相关职能部门一起负责对所辖子公司进行对口管理,其中:计划管理部衔接产供销体系的销售计划,招标采购部负责具体采购计划及其业务管理,各事业部依据销售计划分解落实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和采购计划经过集团职能部门分解和落地,具体情况早已变化,往往会造成销售计划与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不匹配,生产计划因销售计划多次变更后,又一次造成采购计划应变困难。
各子公司基地或农场区域分布距离较远,存货采购或采收通常在事业部指导下自行组织,对存货的购进、采收、质检、储存、领用、出库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实际管理,既不能进行内部仓储物流系统资源的整合,更无法进行集团内甚至集团外物流资源的利用,极易造成存货结构性不合理,形成有问题资金的沉淀。
(二)仓储管理设施落后,质量控制体系难以落地
集团成立初期就设立专门部门致力于质量内控体系的建立,依据整体经营计划和质量内控体系的要求,也制订了各子公司具体的管理制度。但因对仓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给存货的品质管理和储存费用控制带来诸多问题。
以K公司为例,因产能发展过快,自有仓库建设周期长,租用储库多为老式拱形仓、单层板型立筒仓、简易罩棚、露天屯及袋装垛形式等,绝大部分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无机械通风散热散潮设备、无检验检测设备等。经过一段时期的储存,部分农产品受潮或被高温,又组织人员人工晾晒,甚至二次烘干,直接导致存货品质下降。以上情况使企业的质量内控体系难以落地,无法满足存货管理的基本需要。
(三)仓储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智农农业集团成立以来,因迅速扩张汇集了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类人员,除少部分来自专业农校外,大部分来自中小型农业企业,有些员工还是非对口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当地的普通农民,这些人员在企业存货管理上普遍缺乏基础技能,没有种子、肥料和农药基本的储存、堆码和养护知识,更谈不上存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理念,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存货损失的事故时有发生。
(四)未发挥ERP为主的供应链技术管理效能
1. 集团信息部门重视ERP系统应用的顶层设计,没有及时与各子公司经营层互动,并取得他们的支持,甚至部分子公司仓储人员没有有效培训就强行推行;
2. 完善的ERP操作培训和操作考核制度是ERP系统正常运行并提供有效分析性数据资料的制度保证,但因人员培训滞后,导致系统操作不规范,数据录入不及时,无法对存货进行批次管理和过程品质监控;
3. 部分子公司经营层人员意识持续停留在无ERP系统管理的操作层次,这也弱化了ERP对供应链存货管理的效能。
四、智农农业集团提高存货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确立子公司为经营业务主体,优化管理流程
在明确集团战略目标的条件下,确立各子公司为经营主体,在集团内建立以IT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平台,日常经营管理的审核审批的职能和责任重心下放在各子公司,集团职能管理部门履行事前计划咨询与备案、事中服务与监督和事后分析与考核的相关职能,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和流程清晰的管理体制。
(二)严格用人标准,重视相关员工岗位技能培训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存货进销存业务进行ERP系统管理是企业致胜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员工素质的高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优劣对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成功运用起到关键性作用。
1. 在人员招聘上人事部门应制定合适的用人标准,坚持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或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的人员进入存货管理或其他相关岗位。
2. 组织专业部门和顾问团队对财务、统计、采购、品管和仓储人员进行ERP系统软件操作技术的全方位培训,并使之常态化。
3. 针对财务、统计、采购、品管和仓储岗位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截图说明或录音录影讲解。组织骨干人员编写操作手册,并在所有岗位进行推广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定期不定期进行总结和考评,以奖促训,逐步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三)利用ERP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产供销的大数据分析
1. 采购和仓储人员娴熟的使用ERP系统电子阅读或扫描接收所有存货的数量和价格信息,使存货在计价、记录和识别上变得简单,可以快速发现和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存货盘点和清查成本,减轻存货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2. ERP信息系统可以对存货的采购、运输、存储、销售、领料、直至退回或售后等环节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实现存货在购销调存领等环节的信息自动化处理。通过对存货动态运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反映,及时解决各环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降低或减少存货实物流转中出现的损失和浪费。
3. 利用ERP信息管理技术参与存货成本核算,ERP信息系统可以对所有的存货数量、价格信息进行储存和分析,采用合适的计价方法来计量存货的单位成本、领料或发出成本、期末结存成本等。进行一阶段的数据积累,对存货进出数量、价格走势的周期性分析,可以有效地为生产和销售计划提供分析性数据。
4. 利用ERP数据分析优势对存货集中采购和采收、定向定点销售、集中冷链物流管理、异地库存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适时对供应商准入、合同执行、采购价格、供应商交货和履约、各子公司最佳供应商和最佳采购批量进行分析和监控。
(四)优化和调整农产品销售和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计划
1. 在产品销售计划上初期应以子公司周边地区销售为主,自有终端门店品牌推广为辅,随着终端门店销售能力增强可以逐步进行比重调整,切实减少成熟农产品在田和在库时间,降低农产品损耗和仓储费用,提高存货销售环节的盈利能力。
2. 建立以各子公司为责任主体生产计划管理体系,经事业部质询和备案后执行,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地域优势,结合各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种植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农产品。
3. 依据生产计划确定的原材料需求时间、地点,利用ERP信息进行集团内外购销大数据处理。引进供应链体系管理方法,与上游供应商采用共享共赢的原则建立采购网络系统,兼顾购销双方利益,统一制定各子公司和供应商的战略合作目标。在提高采购效率的基础上,以最优的存货结构为生产经营服务,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丰.试论国有企业集团的存货管理[J].现代商业,2011(12).
[2]王浩清.企业集团统一采购降低外购存货成本[J].天津经济,2004(08).
[3]李瑜玲.种业公司存货内控之要点[J].中国农业会计,2012(04).
篇5
(一)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年、年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强化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降低经营成本。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引导生产企业开发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增加简包装、低成本、质量好的商品供给,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
(二)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在重点销区和产区再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物流等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建设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到超市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提高流通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重点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调控和监管,促进市场竞争,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和鼓励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为农民提供技术、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
(四)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从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从12个省(区、市)推广到全国。同时,把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含太阳能、燃气、电力类)和空调等产品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由各省(区、市)根据当地需求从中选择增加部分补贴品种。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把家电下乡工作抓实抓好,扩大农民家电产品消费。
二、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
(五)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家政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大中城市依托大型服务企业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整合资源,提供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在地级以上城市选择一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让城市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倡导餐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开办早餐服务。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在地级以上城市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推进早餐经营规模化、规范化,为居民提供价廉物美、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早餐服务。
(六)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正确处理扩大消费与可持续消费的关系,引导社会形成科学消费、循环消费的模式。健全旧货流通网络,在城市社区建立旧货收购点和慈善捐助站,在大中城市及城乡结合部建立旧货交易市场,满足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消费需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形式,新建和改造一批统一规范的社区废旧物品回收站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和跨区域集散市场。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
(七)积极促进汽车消费。完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促进汽车消费稳定增长。支持二手车市场改造,倡导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新旧汽车置换业务,建立二手车信息平台,升级改造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大对汽车报废更新的资金扶持,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补贴范围,加快淘汰“黄标车”,促进汽车更新换代。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给予必要的支持,提高回收的技术水平。
三、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
(八)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尚未建立生活必需品地方储备的地区要尽快建立,已经建立的要增加品种扩大规模。加快完善地方成品粮油储备体系,地方政府特别是36个大中城市及粮油价格易波动地区,要建立地方成品粮油(含小包装粮油)应急储备制度,并确保10天以上的市场供应量。在加快中央储备糖库和储备冷库建设的同时,各地也要加快地方储备糖库和储备冷库的建设进度。探索建立商业代储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持适当库存水平。
(九)切实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测,提高预测预警水平,增强调控的预见性。继续完善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储备投放、进出口调剂等机制,增强应急保供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
(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通过股权置换、资产收购等方式,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流通企业加快创立自主品牌,发展销售和物流网络。鼓励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管理、批量集中采购和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优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利于消费者,促进居民消费。
(十一)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稳定市场的作用。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根据商贸流通企业特点,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发展。
(十二)实行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尽快落实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政策,有条件的省份要在年内落实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水与工业用水同价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五、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
(十三)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及时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商品和服务,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
(十四)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年元旦、春节期间,在全国大中城市组织零售和服务企业开展“佳节购物季”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十五)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加强银商合作,提升电子结算水平,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方便刷卡消费。完善对银行卡刷卡的配套支持政策,引导经营者采用银行卡结算,方便消费者使用银行卡支付。鼓励竞争,改善电子支付环境,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十六)大力发展信用销售。积极推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发展,促进和规范商业信用服务的发展,支持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销售发展,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六、切实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安全消费
(十七)狠抓流通企业食品安全。完善流通领域市场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流通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快“放心肉”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无害化处理的监控,建立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选择50家大型、1000家左右中小型肉类生产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切实提高肉品安全保障水平。各地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建设。
(十八)加强市场监管,改善交易环境。积极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安全消费。
(十九)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封锁,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商品自由流通。规范零售企业经营行为,加快制订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法规,推广商品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取消对供应商的不合理收费。引导零售企业规范促销行为。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镇乡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通过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探索基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机制,促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律,引导人民群众安全消费,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协调发展,为推进“三大行动纲领”,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食品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实现以下基本目标:
(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资格合法,证照齐全率达95%。
(二)基本杜绝禁用农药、兽药、渔药及添加剂的使用,农产品源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经销“三无”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的行为基本消除,假冒伪劣食品、有毒有害食品、以及地下食品加工窝点得到基本清除。
(四)生猪定点屠宰率98%以上,私屠滥宰行为基本消除。
(五)食品质量安全实物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5%以上。
(六)辖区内无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严重食品质量安全事件。
(七)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镇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各行政村、社区和有关单位签订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对行政村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强化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健全镇食安委组织,配强专管人员、落实经费保障。支持、协助区级有关部门开展行政执法,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或整治活动。
(二)全面加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食品安全工作。
1.种植养殖环节。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要求新增“三品”产地1家以上。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资放心店,杜绝经营、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和添加剂,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植物生长激素,规范农户种植养殖行为。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工作,农药滥用、畜产品(及水产品)违禁药物滥用和药物残留超标得到有效控制。推行自产蔬菜上市证制度,做好上市证向水产、水果拓面工作。督促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2.生产加工环节。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促进农村中小食品生产企业健康发展;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督促企业严格按照食品质量、卫生标准组织生产,杜绝使用非食品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严格实行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
3.流通环节。严格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违法行为。落实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开办者的食品安全责任,在镇农贸市场建立农残检测室,每天按规定开展快速定性检测并上网上墙公示。按计划完成村级市场改造。促进连锁超市、放心店向校区、厂区延伸,全面完成学校放心店建设。督促农村食品经营者实施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不合格食品退市和质量承诺制度,完善食品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加强对食品流动摊贩的管理,全面整治学校周边食品流动摊贩。加强生猪产品销售管理,禁止从非定点屠宰企业购入生猪产品。
4.消费环节。全面推进餐饮业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在餐饮单位、学校食堂推行“五常法”管理。严格食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加强餐饮业卫生日常监管,落实餐具消毒、保洁和防蝇措施,督促餐饮单位做好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验收台帐,全面推行农村学校食堂食品原料配送制度。加强农村自办大型宴席上报管理工作,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和指导,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发生。
(三)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广泛开展针对农村的食品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墙报、标语或公益性广告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村、社区设立固定食品安全宣传橱窗,定期刊出食品安全常识。加强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培训,全面加强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育。
(四)加强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建设。
利用农村消费维权网络,设立食品安全监督站(与安监站合署办公),在各行政村(居委会)设立食品药品监督信息站。积极推进农村监督员队伍整合,建立“多员合一、一员多责”的农村公共安全监督员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
按照“实用性、操作性、方便性”的原则,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
四、工作步骤
创建工作从年4月至年3月,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年4-5月)。镇政府成立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工作指导组(指导组成员为镇食安会成员),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层层发动和部署。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年6月~年2月)。按照“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原则,镇政府按本方案要求全面开展创建工作。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年3月)。食品安全示范镇验收工作由区食安委办公室组织实施。镇政府对照《区食品安全示范镇乡(街道)综合评价标准》(见附件)进行自查自评,在此基础上,向区食安委办公室提出申请验收;区食安委办公室组织各成员单位组成验收组,对镇乡(街道)创建工作进行验收。验收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检查与资料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镇乡(街道)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示范镇乡(街道)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这项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工作指导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
(二)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各地要根据本方案和食品安全示范镇乡(街道)综合评价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周密、可操作性的创建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分解任务,强化措施,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成效。
(三)加强指导,强化协作。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工作由镇食安委办公室负责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要把食品安全示范镇乡(街道)创建工作列入本部门工作计划,结合自身职能,主动做好创建工作的指导、帮助,密切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篇7
依据《条例》,农药监管涉及农业、工信、质检、工商、安监、公安、环保等十几个部门,如在生产环节,就由农业、工信和质检等部门分别履行农药登记、定点企业核准、生产许可等监管职责。从生产环节看,农药生产企业普遍反映,与其它行业相比,农药生产的婆婆太多、政策依据不同、审查内容重复;而国外企业没有定点核准和生产许可等环节,企业成本明显增加。从流通环节看,经营企业反映不同部门对产品抽检的依据不同,对产品是否合格的判定标准也不同。从管理实际看,许多职能部门都认为农药比较“专”,因缺少专业监管力量和具体手段,存在着“谁领证、监管谁,你不找我、我不查你”的问题。从统计数据看,不同部门的数据互不支持,可能影响宏观决策。如,2009年,农药产量226万吨(折百,国家统计局),净出口100万吨(实物,海关总署),国内使用量50~60万吨(折百,农业部)。即使将海关数据作为折百数使用,仍有约70万吨的农药“不知去向”。从实践来看,多部门监管难形成合力。
2管理制度急需完善
2.1登记制度与生产实际脱节
一是小宗作物无登记农药可用。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实行企业申报登记制度,只有企业申报后作物上才有批准使用的农药产品。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作物的种类、复种指数高,地区特色作物多,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投入产出比,不愿在如茭白、莲藕、杨梅、药材等小宗作物上登记产品,造成了众多作物上无登记农药可用的现实局面。而国家规定未经登记,不得使用,而生产实际上,这类作物同样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因此农民“被违法”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是农药登记仅是资料审查,证后监管缺失。目前的登记制度只对产品进行登记资料的审查,符合后发证。而产品登记后,企业实际生产采用的原材料与登记内容是否一致缺少监督,给无证原药的销售有可乘之机。
2.2产品再评价制度尚未建立
农药登记制度存在“只管进”的现象,只要不出大问题,登记基本是终身的。其次由于农药产品登记的时间和企业不同,造成了相同产品之间的使用剂量、防治对象、农药残留量等的差异,就存在同一个产品同一作物和防治对象登记用量可能相差1倍和一家企业被允许在水稻上使用而另一家只允许蔬菜上使用的现象,对农民合理使用农药造成了很大影响,超剂量和超范围使用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而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农药产品的再评价制度,政府部门对农药产品的应用进行监测,监控大面积应用后是否会产生风险。农药产品登记若干年后,对有效成分或助剂进行再评估,尽可能减少农药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2.3经营许可制度得而复失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变革,农业部门对农民用药的指导能力越来越弱。据我们调查,71.4%的农户听经销商推荐购买农药。1997年《条例》设置了农药的经营许可,但2001年《条例》修订后取消了这一规定,造成农药经营乱象丛生。首先表现在众多经营主体不合格。一是无证经营,既没有营业执照业没有农资经营许可证;二是超范围经营,有些单位和个人只有农资经营许可证,却经营农药,或者只有零售资格却零售批发一起做;三是转让证照,一些个体经营者没有经营许可证却挂靠在供销社或农技推广站等单位的名下经营农药。其次是经营主体素质不高。经营者本身不懂农药,不能一般识别假冒伪劣产品;不能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导致农残超标问题时有发生。三是利益驱驶,经销商极力推荐利润高的产品,质优价廉的产品受到排挤。
2.4废弃物管理制度缺失
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以每年农药施用实物量100万吨计算,全国就需容量为100mL的包装物100亿个之多。据朱永霞等调查,90%的农民随手丢弃农药包装袋或少量剩余农药,这些废弃农药包装物一般为塑料、铝泊袋或玻璃制品等,难以降解,自然条件下可残留200~700年,不仅影响土壤结构,且造成随处可见的固体污染、白色污染。此外,包装物中的农药残留还会流入河流、渗入地下,引起水质下降,影响溞类等环境生物,引起蜂类、鸟类、家禽(畜)中毒,对人畜生命安全有一定的威胁[3]。德国、法国、比利时、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建立了不同的农药废弃物管理办法。法国是政府出面组织农药废弃物处理典型代表,法国农药工业协会(UIPP)2008年统计,回收了4950吨农药废弃包装物,占全年销售农药包装物的64%。2004年比利时的回收率高达92%[4]。从国情出发,迫切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废弃包装物处置制度。
2.5研究监测制度缺失
条码技术是当今产品管理、现代物流、销售管理的基本信息化手段。目前,农药产品为数不多的未强制实行条形码管理的产品之一。由于缺乏相应研究和管理推动,不仅影响了农药产品销售流通的信息化水平,也制约了电子化监管措施的实施。其次,世界农药巨头在华战略发展布局问题同样需要研究。据《浙江省农药行业发展报告》对9家主要经销商调查统计,浙江省进口农药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进口农药的年销售额达到2.4亿元,市场占有率从2007年的35.0%上升到2011年的45.7%,在金华、台州、绍兴、嘉兴等地更是达到了50%以上,对国产农药形成了不小的冲击。从全国市场来看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产品在水稻害虫防治产品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其影响不容小视。农药行业同样需要未雨绸缪、超前应对,以防止外资掌控大豆压榨业及种业的教训重演。
3行业支持亟需加强
农药不仅是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劳动效率推进城镇化重要物资。我国农药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严重短缺、价格较高到今天的供应充足、价格低廉,与农药管理政策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以7%的耕地却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农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政府对农药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日益减少。“九五”期间,国家建设南北两个农药创制中心。北方农药创制中心以沈阳化工研究院、南开大学为基地,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以江苏农药研究所、上海农药研究所、浙江化工研究院和湖南化工研究院为基地,国家共投入2亿元用于南方农药创制中心4大基地的基础建设。“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经费减了一半,分别投入约1亿元的资金支持,五年投入只相当于修建2~3公里高速公路,与高铁相比,投资更是微乎其微,而国际农药大公司创制一种农药新品种就投入1亿~2亿美元。在投入有限等问题的制约下,农药创制速度自然不理想。从浙江产业发展来看,虽然农药企业数量逐步减少,规模逐步扩大,效益稳步提高,但仍存在研发能力不足、自主创制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低、生产技术落后;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现象,这与行业支持不足密切相关[5]。而在农药登记、经营管理、技术培训和废弃物处置等方面,国家基本也没有投入。
4对策与建议
4.1健全法律体系,优化监管体制
鉴于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有必要把《农药管理条例》升格为《农药管理法》,以更有效地调动政府和民间资源,加强对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提供基础保障。而在基本法律框架下,某些不合理或不适应的具体规定也应进行修改、完善。其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农药管理体系。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现行管理方式。加强研发生产管理、经营流通监管、农技服务和科学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力度,实现从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到储存使用等全产业链管理。鉴于体制现况和现实可能,应明确农业主管部门在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农药生产企业的投资管理,可由发改委、农业部共同拟订市场准入标准,由农业部门牵头实施。取消农药生产定点和许可制度,在完善农药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农药只实行登记管理,由农业部门负责。理由一是国际上普遍不执行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其次实行生产许可效果并不明显,农药企业多、小、散、差的问题仍然突出。同时,也要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于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问题由市场解决,而对于涉及健康安全、农业安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则应加大财政投入和监管力度。三是要理顺农业部门内部管理机制。应明确一个专业部门全面负责农药管理工作,必须改变农业部门内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
4.2创新思路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4.2.1完善中国特色的农药登记制度
一尽快建立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助的农药登记制度。要根据中国农业实际,应建立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登记制度,特别是在如小宗作物上农药登记,实行企业登记、政府补贴和资料保护机制,引导企业在小宗作物上的农药登记,解决小宗作物无药登记问题。二尽快建立证后监管制度。建立农药生产企业证后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核查机制,检查企业生产的产品与登记资料是否一致,特别是原药等重要原材料是否来自合法企业,压缩无证农药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三尽快建立产品监测和再评价制度。对农药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药害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应用警示。对登记使用6~8年以上的有效成分进行再评价。评价其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规范其使用范围、施用剂量、残留标准和安全间隔期的技术。具体方法,可通过政府立项或联合试验等形式,将其使用范围扩大可能使用的作物,企业则可通过交纳相对少的费用,实现其产品更多作物上的登记。所收取的经费设立专门再评价基金,用于其它有效成分的再评价或其它公益工作,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共赢的格局。
4.2.2建立符合国情的农药经营许可制度
无论从国外管理经验,还是中国的管理实践来看,建立新型的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势在必行。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看,他们不仅建立了农药经营许可制度,还建立了农药使用者资格管理制度,对保障农产品安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起到了显著效果。从中国实践看,农药经营环节是农药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如产品定制、添加隐性成分等,而且主导着农民的用药数量和习惯,进而影响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加强经营环节管理。此外,还可以借鉴医药管理的“执业药师”制度,来提升经营者的人员素质;借鉴“驾驶证记分”制度,加强对经营单位的动态管理。
4.2.3建立适合行业发展的监测研究制度
由于农药产业链较一般商品长,而农药管理却没有一个牵头主管部门。对于工信部门来说,农药产业规模小,不是重点;对于农业部门来说,保增收保供给是重点,农药管理同样不是中心工作;对于工商、质监部门,农药管理更是微不足道。事实上,农药行业管理上实际上缺少一个真正的“婆婆”,在行业规划、政策研究和和系统监测方面是一块短板,没有部门负责对农药产品条形码使用、信息统计、出口贸易技术壁垒和外资外企对农药市场战略布局等行业问题的研究,农药行业发展处于自我调节状态,迫切需要建立行业发展的监测研究制度。
4.3加强财政投入,履行政府职责
篇8
一、我国餐饮连锁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代物流配送观念缺乏
我国现代餐饮连锁企业对物流配送的认识还不够,大多数的餐饮企业都还被传统的“自给自足”观念所束缚,缺乏现代物流配送的观念, 配送中心规模小, 设施落后,许多配送中心仍以人工操作为主, 缺乏规范的操作,影响了配送质量和配送速度,物流效率很低。例如像肉类等食材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加工、仓储、运输以确保食物的营养、味道和质量,仅仅用传统的保障模式和监管手段已难以适应快餐行业食品安全的保障要求。而目前需要用冷链方式进行仓储或配送的餐饮企业,都在拼命扩张门店、扩大销售网络,又因餐饮市场竞争激烈,门店、人力、采购等方面成本高,这些餐饮企业不愿意付出太大的代价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目前像北京、上海地区,只有5%左右的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在为餐饮企业服务,其近况堪忧。
(二) 配送设备陈旧落后
我国餐饮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原有设备陈旧,现新有设备成本高,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给易腐食品流通提供低温保障,应用配设温度记录仪与智能调温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来保证商品品质的设备更是少之又少。据调查数据显示,温度每升高6℃,食物中菌落总数便会增加一倍,而我国冷藏车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物流运输需求,冷藏车占货运汽车比例仅为0.3%左右,而美国为0.8%-1%,英国为2.5%-2.8%,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3%。由于保鲜技术落后,加之在易腐品低温仓储以及冷藏运输环节没有做到全程的冷链物流,导致我国易腐食品的损耗和浪费每年高达上亿元,每年约20%-25%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和存放中腐烂损坏,价值约为750亿元。相比之下,国外冷链物流的发展较为成熟,不少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在运输的过程中,全部采用冷藏车或冷藏箱,并配以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使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的完好率都得到极大提高。
(三) 配送服务质量差
目前我国餐饮企业提供的配送服务质量比较落后,提供的服务内容仍然停留在仓储保管、运输等功能性物流服务上,配送成本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内容缺乏竞争力,不能满足餐饮连锁企业发展的需求。大多数的餐饮企业配送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却忽视了产品在配送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而送餐服务不可避免会遇到特殊情况,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用餐高峰期、特殊天气等情况下,87%的消费者能够接受半小时以内的配送速度,然而目前很多餐饮连锁企业并不能达到这样的配送要求,远远超过这个时间范围,引起顾客的不满。重庆一家火锅连锁企业负责人感慨,毛肚一运到外地就坏,用飞机运输成本很高,一份毛肚在重庆10元,在乌鲁木齐20元,成本增加很多,而且不能保证食品的原汁原味,这对保持餐饮特色非常不利,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 餐饮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现阶段很多餐饮企业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物流信息化水平很低,还处于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和邮件系统、外部网站等阶段,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不少餐饮企业仍采用手工管理方式,整体科技含量低,信息化整体水平不足以全面支撑企业的发展。随着餐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且越来越多地采用连锁经营的情况下,手工管理无论是在工作效率、人员成本还是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经营管理的要求,制约了整个餐饮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成为餐饮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例如总店与分店之间无法及时进行业务指导、销售管理、信息交流以及商品配送与调剂, 阻碍了高效率地开展连锁经营。
(五) 物流规范和标准的缺失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食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的温度立法及食品卫生法规执行不力,致使食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我国食品物流供应链被定位为“昂贵,易耗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这为我国食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创造了不利因素,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缺乏信心和忠诚度。我国物流标准缺乏,仅有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的法律规范,没有规定食品在运输流通中的安全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导致食品物流安全保障无法可依。据统计,我国食品质量标准有3000个左右,但与食品物流有关的仅100 多个。例如《速冻米面食品行业标准》规定了食品运输、仓储、配送中的具体环境控制要求,但事实上这类产品的装运过程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运输车辆也以普通卡车居多,制度规范显得捉襟见肘。
二、美国百胜餐饮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
百胜餐饮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餐饮集团之一,其旗下肯德基、必胜客和塔可钟三个餐饮品牌分别在烹鸡、比萨、墨西哥风味食品连锁餐饮领域居全球领导地位,在全球超过12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39000家连锁餐厅, 员工人数150多万。2012年,百胜餐饮集团的收入超过130亿美元。截至2012年12月底,百胜集团在中国大陆800多个城市和乡镇成功开出超过4200家肯德基餐厅,在中国200个城市开出800多家必胜客餐厅,此外,百胜还拥有150余家必胜宅急送、近30家东方既白和近450家小肥羊餐厅,是百胜在全球业务发展最快、增长最迅速的市场。百胜在中国的迅速扩张,与其物流配送的成功密不可分。
其一,多温配送,保证服务质量。百胜的食品一般可以分为冷冻、冷藏和常温三种存储温度,冷冻一般控制在-18℃,冷藏温度是1―5℃。既要考虑服务品质,又要考虑配送成本,比如肯德基,近年来已连续推出了盐酥半翅、劲爆鸡米花、墨西哥鸡肉卷等多种新产品,在原料、半成品、成品配送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服务质量,百胜配备了一种能在同一辆车中调节不同温度的车辆。这样,百胜可以先把所有食品集中到配送中心,根据每家餐厅的需要将需要配送的原料集中到一辆车中,然后一次性配送到餐厅即可。现在百胜在全国设有十几个配送中心,负责配送200多个城市。其在苏州投资的物流中心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如同一个超大的开放式仓储超市,储存了鸡原料、蔬菜、食用油等,冷藏室最低温度可达摄氏零下25度,确保食品新鲜安全,保证服务质量。
其二,设计动态路线,合理控制成本。百胜每年都会有新店开张,为了跟上新店迅速扩张的步伐,百胜改变以前的静态路线安排,转变为动态模式。百胜的配送中心制作了一个类似列车时刻表的主班表,根据餐厅销售的季节性波动,主班表有旺季、淡季两套方案,在每次营业季节转换时重新审核运输排程表,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计算每家餐厅的平均订货量,设计出若干条送货路线,覆盖所有的连锁餐厅,然后进入每日运输排程,审视各条路线的实际货量,根据实际货量对配送路线进行调整,最终达到增加车辆利用率、增加司机工作效率和降低总行驶里程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许多限制条件,比如车辆装载能力、车辆数目、每个点在相应的时间开放窗口等,问题的复杂度随着约束数目的增加呈几何级数增长。为了配合动态路线安排,百胜采用了路线排程软件,并首先在北京投入使用。以北京的配送中心为例,它负责近两百家餐厅的配送,新的路线安排是:从最远的一条线路开始装配,把不满一厢的货调配到一厢,这样的路线安排往往可以省掉了一两条路线,保证在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
其三,精于管理,制定评估体系和紧急预案。对于产品保鲜要求很高的连锁餐饮业来说,百胜会尽力和餐厅沟通,减少不必要的配送频率。百胜从增大卡车尺寸、改变作业班次和二次出车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卡车的利用率。配送中心实行24小时作业,百胜一般会将餐厅分成可以在上午、下午、上半夜、下半夜4个时间段收货,据此制定仓储作业的配套时间表,从而将卡车利用率最大化。对于特别远的路程和山路,百胜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了成本和风险。为了保证配送的品质,百胜制定了一套评估体系,从车况、司机服务水平和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如糟糕的天气、交通事故、车辆故障等,百胜制定了紧急方案来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比如在某些省份的下雪季节到来之前,公司会临时租用库房来存储额外的产品,在中国南部的海南岛,为避免台风袭击,公司也会租用临时仓库多储存一些产品,以避免海上运输的延误。
其四,战略规划,成功实行物流“本土化”。百胜在中国的扩张,与成功的物流战略规划密不可分。百胜放弃了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想法,从设施、服务、食品品质、食品安全、成本等方面努力施行本土化经营,创造出了业内公认的“灵活而实用”的物流运营模式:自我服务+供应商提供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1997年底百胜在沈阳设立一个主仓,在哈尔滨设一个副仓。1998年时,百胜把天津的配送中心合并到北京,形成规模效应,节省仓储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优化管理,完美设施。如今百胜已在北京建造了一个世界级水准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比如百胜成都配销中心建筑面积4250平米,使用净高9米。目前整个中心运作着2200余种品项。仓储部和运输部每天连续24小时营运,为四川及重庆、贵州近100家餐厅提供优质服务,涵盖中国百胜旗下肯德基、必胜客2个品牌,每年配送箱数近200万,每年行驶公里数约为100万公里,最长的运输线路由成都至贵阳。
其五,“魔法”培养,打造“统一”服务。在世界各地,无论走进哪家肯德基、必胜客餐厅,永远能得到“统一”的服务,这得益于百胜的人才培养机制。近年,百胜“黄埔军校”重拳打造了全球顶尖人才培育计划――“领军人物养成计划”:在四年之内,将许多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培养成为带领百人团队,经营一家年营业额上千万元的一代商业领军人物。“领军人物养成计划”是百胜内部一个培养职场新人到餐厅经理的训练计划。即便是一个丝毫不了解餐饮行业、不了解餐厅管理的毕业生,在加入这个计划后,经过3到4年的学习,最终可以成为百胜旗下品牌餐厅的管理精英。新员工进来后,公司不会简单地将其交给一位“师傅”,而是给新员工营造一种归属感,创造一种“被重视”的感觉。管理者会亲手为新员工递上工作服,还会送给他们一张事先写好的充满期待的贺卡。由于每个员工都有不同的性格,管理者会根据员工各自的个性进行差别化管理,让每位员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巡视、排班、账目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充分让员工进行锻炼。
三、借鉴百胜物流经验,我国餐饮物流发展的几点对策及思考
(一)打造品牌形象,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
我国餐饮连锁企业要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以质量和服务取胜,打造品牌形象。比如国内“到家美食”企业在和旺顺阁谈合作的时候,为将鱼头完整的送到客户手里,保证该菜肴的原貌,在物流配送上下足了功夫,用平底锅来装,超越了顾客希望的服务方式,让顾客获得惊喜。“到家美食”的一位客户因为送菜不及时而不满,服务人员拿着礼品登门道歉,该客户在感动之余,成为该公司的忠诚顾客。再如知名的丽华快餐,在北京、上海等地建成了强大的物流中心,其他城市建有客服中心,再设若干个“输送点”,在“输送点”只需进行简单的加热、配送环节,这些物流中心便是“快餐工厂”。快餐工厂日产快餐 6 万份,兼具冷链和热链功能,既可以为顾客提供 0℃―7℃的食品现场加热,也可以为大规模团体提供热腾腾的饭菜,并现场进行分餐。这种快餐工厂可使荤素菜原料的形状达到统一标准,采用统一烧制的方法,达到口味的稳定性,由于产品的统一加工,统一监控,其米饭早已是标准化的产物,洗、拣、泡、蒸完全用电脑控制,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污染,是一份高科技米饭。
(二) 高效运作,合理进行物流配送网点布局
我国餐饮连锁企业要进行合理的物流配送网点布局,优化路线,实现有效配送。餐饮物流与一般的物流方式不同,因此,对于重点区域一定要保证足够的人力以满足半径内的客户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点范围的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及时高效地将产品送达客户手中。北京“李先生”餐饮企业有着近40年的发展历程,已在全国十九个省市拥有400余家餐厅。面临巨大的物流压力, 公司专门成立了采购物流部门,并逐步建立了中央厨房和配送中心。对于需要冷链存放的食品,各连锁加盟企业会根据餐厅所需原材料或半成品的计划进行集中统一采购,经过半成品制作、加工车间处理后转给物流配送中心进行发放,形成一个完整的连锁物流配送机制。
(三) 增加科技投入,注重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餐饮连锁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非常重要,能将整个快餐连锁企业的采购、分拣、加工、储存、运输和配送等作业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总店、分店和配送中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可追溯系统,为食品建立“从地头到餐桌”的完整档案。可包括定货系统、出入库管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销售时点管理系统等板块。比如为确保北京奥运食品供应的安全性,奥运会餐饮供应商俏江南携手中国第一冷链物流供应商山东荣庆物流,全面启用奥运食品、奥运冷链安全监控和追溯系统,荣庆公司邀请博科资讯帮助其整合物流管理流程,上线信息化物流管理系统,从订单管理开始,进行多样化物流订单处理,精细化自动化仓储作业管理,智能化运输调度及过程管控,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奥运物流运输车辆的调度和跟踪,双重保障奥运食品安全。再如全聚德的配送中心建立了ERP系统,实现了物流流程的智能化和对500多家销售网点的信息流及资金流的掌控,实现配送的及时化和信息化。同时公司还扩建了商品展示厅,全面展示公司的食品加工产品及物流服务体系,增加公司的产品销售能力。
(四) 自建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和谐发展
餐饮物流对时效性有特殊要求。精美的食物要保持色香味,必须快速送达,否则其价值就大打折扣甚至归零。如为中高收入家庭提供特色餐厅外卖的“到家美食”,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建立了自有物流体系,以掌握外卖物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用户的黏度。“丽华”快餐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0个城市建立了连锁配送中心,能在30分钟内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极具便利性。其官网上还开通有新浪微博,消费者可以在其中进行客户评价和投诉以及分享等,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自建物流。虽然成本压力较大,但可以提高顾客忠诚度,构建市场品牌,增强渠道控制力,在获取增值服务收益同时,带来额外的物流收益。此外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符合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初期投资大、运作成本高、专业管理难等问题,使食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目前已被众多的餐饮连锁企业采用。
(五) 建立行业标准,完善餐饮物流制度
我国政府应尽快完善餐饮企业的物流配送制度,建立统一化的标准体系,为消费者打造安全、营养、美味的饮食环境。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由中物联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净雅食品牵头起草的《餐饮冷链物流服务规范》行业标准也正在制定当中。我国冷链物流标准的建立,将会更好地推进有机食品、HACCP、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保证餐饮行业物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贤浩,孙永力,李轶琰.百胜餐饮物流运作模式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09.
[2] 刘致良.我国快餐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思路[J].特区经济.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