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4-02-18 18:0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支付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讯)“未来5至10年,移动互联网会逐步取代PC互联网,那么移动支付也会取代PC支付。”面对当前第三方支付市场被PC支付横行的现状,钱袋宝执行董事孙江涛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移动支付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还将为行业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易观智库日前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1》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有望达到2.2亿户,市场收入规模将增长78.8%,达到52.4亿元,2013年则有望突破200亿元,达到235.1亿元。庞大的数据也表明了未来手机支付市场前景不可限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服务正逐渐由PC转移到手机终端。在移动支付领域,银行、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互联网门户和大型商业企业都在加紧布局。
然而,目前移动支付市场相对PC支付市场的规模较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存在顾虑。孙江涛认为,“中国是跳过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入了电子支付时代,目前中国的电子支付市场并不比欧美市场落后,并不是说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更先进,而是中国的移动支付模式并非完全依靠信用支付。”他说,中国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比较严格,从技术创新上也不会存在太多复杂的衍生品,可以把风险控制到最小。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拥有超9亿的手机用户规模,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为各界所看好。因此,移动支付市场也成为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争夺的“香饽饽”。面对竞争,孙江涛表示,未来几年,钱袋宝仍然坚持在移动支付平台上提供一些细分的产品和服务,主要以大额支付为主,小额支付为辅。而合作伙伴仍将以银行为主,同时也会与一些省级运营商合作。(来源:《国际金融报》)
篇2
移动支付标准的逐渐清晰,将令整个产业正式起飞。NFC手机、POS机、SIM卡、RFID芯片等相关生产企业将率先受益。
移动支付标准或已明确
随着中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市场环境日趋成熟,移动支付发展潜力巨大,但缺乏统一的移动支付标准始终制约着产业的发展。由于各方都想主导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国移动的2.4GHz标准与银联的13.6MHz标准两者之间仍未有定论。
在昨日举行的“2011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代晓慧表示,工信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要共同制订统一的移动支付标准,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先进统一的技术标准有利于业务的推广,我们必须制订统一的标准,才能在全国大力推广。”代晓慧说。
而张琪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移动支付标准制定的进展,“去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国标委的相关司局组织银联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召开了移动支付工作研讨会,会上明确了近场支付采用13.56MHz标准,2.45GHz方案仅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
同时,该会议明确,移动支付标准将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等主管部门领导下,联合产业相关方建立统一产业标准;运营商开展金融相关业务,需要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将金融业务剥离成立独立实体运营,中国人民银行将对市场进行检查,对不合规业务进行整改、关闭。
此外,张琪还说,新增移动支付业务试点应报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批准后实施;在中国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领导下,成立由商业银行、银联、三大运营商及部分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具体负责国标研制工作。
张琪认为,目前移动支付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如何通过合作建立跨部门和跨行业的产业链共赢机制是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关键。
运营商加紧布局手机支付
移动支付风生水起,国内移动运营商也集体发力移动支付,纷纷筹建支付公司。继中国电信(微博)在今年3月成立支付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后,中国联通(微博)支付公司也将挂牌成立。
中国联通支付公司筹备组组长戴任飞昨日在论坛上透露,目前联通支付公司筹备组已完成名称核准、入资与验资等工作,预计最快4月15日会获得营业执照。中国联通支付公司名称已确定为“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戴任飞表示,在新支付公司营业牌照后,将首先开始支付牌照的申请工作。第一阶段申请牌照的业务范围包括网络支付、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收单。此外,对于预付卡业务,联通表示到第二阶段视监管情况将再行申请。
而中国移动也传出正在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不久后将会成立支付公司。事实上,此前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将手机支付从小额支付转向信用卡、转账、大额交易等业务,也正是为此做准备。
据了解,目前中国电信在内蒙古、成都等地推出“翼支付”业务作为试点,并于近日开始在广东商用;中国联通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个城市进行试点;中国移动则在湖南、广东、重庆、北京等10地试点商用手机支付业务。
分析人士指出,三大运营商纷纷涉足第三方支付,不仅仅是将业务扩展至手机近距支付,更是对手机支付市场前景的看好。
根据易观国际最新的预测报告,2011年底手机近距支付用户数将突破1亿户,2010至2013年将保持102%的高速复合增长。
交易规模两年内将超千亿
随着移动支付大规模的应用,市场规模将加速增长。
据艾瑞咨询资料,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有8亿,其中已经开通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有3.03亿,占全国总用户的37.8%。去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整体规模达到202.5亿元,同比增长31.1%。
但张琪表示,预计今年移动支付市场增长将更为强劲,到2012年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篇3
【关键词】移动支付;现状;未来趋势
0 引言
近些年移动支付业务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尤其是在欧美、日、韩等西方发达国家,用户普遍接受、认可了移动支付业务。据有关机构调查数据来看,全球移动支付业务总额在去年已经超过了1700多亿美元,其用户已经超过2亿,移动支付业务从现在到2016年每年的增长率平均达到40%以上。当前我国手机用户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一,在我国规模日益扩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移动支付业务具有巨大潜力。但因受到行业标准、监管、运营模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规范。
1 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业务的现状
伴随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在我们的每个生活细节中都逐渐渗透着移动支付业务,我国手机用户在去年就已经达到了10亿,在世界上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具潜力的移动市场,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智能手机用户将在今年底超过5亿。手机已不仅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支付工具,对于手机用户来说,在日常的消费、转账等业务中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移动支付业务正经历着高速发展的旺盛时期。在这几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交易额保持高速增长,愿意通过手机下单交易及完成支付的用户日益增长,并且这样的意识还在继续上升。相对于计算机的渗透率手机具有明显的优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或农村用户也许没有电脑,但能借助手机上网进行支付交易、完成转账业务。可见,即便与互联网有交叉的地方,但在移动支付领域要比互联网更有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是由金融部门、移动运营商联手推出了移动支付业务,它是通过手机作为媒介进行消费、理财的电子交易服务。用户通过移动支付系统不但能够用手机方便缴纳各种日常费用,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银行转账;不但能够采购需要的商品,还能够买彩票等。手机银行等业务已经成为当下潮流,它们是跨行业开展协作的产物,其发展是由移动及支付平台运营商、银行、商户、消费用户等构建的产业价值链。只有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和构建完善的产业链,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就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来说,其格局是以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主导的,在能够快速反应出市场需求和创新产品上具有一定优势。我国当前参与移动支付业务的主体有: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银联以及支付宝、快线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可是在我国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规模普遍偏小,有的甚至还缺乏央行规定的结算资质。在这种情况下,手机订票、手机银行等业务在迅速发展,陆续出现了大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支付公司,如北京通融通、掌上通、上海捷银等,并且同移动运营商在各地进行广泛合作,产生了多样化的移动支付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可以使原来错综复杂的利益群体之间关系变得简单化,由原来“多对多”转变为“多对一”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实现规模化发展。
2 对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建议
2.1加强产业合作实现行业统一标准
移动支付业务不同于其他移动增值业务,业务涉及范围广,其产业价值链是由移动运营商、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公司、手机生产商、芯片生产商、终端用户等许多环节构成的。此价值产业链中各环节呈现的是共存共赢的关系,不管是哪个环节脱落,都将严重阻碍整个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集中多种资源,发挥集体智慧优势,形成产业合作的模式,共同去研发规定满足移动支付业务发展需求的相关统一标准。在统一标准的引导下,各尽其责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促进整体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2.2强化央行的服务监管职能
伴随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其支付方式得到创新的同时,不仅对央行的支付结算服务的不断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央行的支付监管体系的强化也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此外,移动支付业务使用的是大量的电子货币,一旦对电子货币监管失控,导致其不断泛滥,那么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将直接被放大,就会使国家在制定相关金融监管政策方面产生误差,国家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在判断整个经济发展走向时将受到不利干扰,同样央行在制定实施相关货币政策时也会受到不利影响。所以央行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以便适应不断发展的移动支付业务需求,例如使跨行支付结算系统得到完善,从而满足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处理需求;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动态做到时刻关注,将日常监管范畴逐渐涵盖到移动支付体系,以便更好的控制支付风险;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协调市场发展,央行要详细研究为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开放相关支付服务系统;对电子货币要严格规范、统一发行,详细研究传统货币受到电子货币发展的影响程度,不断提高相关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水平;需要尽早颁发具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监管部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范围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等。
2.3运营商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创新商业模式
拿移动运营商与银行的协作来说,从它们提供的移动支付业务的角度看,在它们之间一方的劣势正好就是另一方的优势,从而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在支付流程管理方面移动运营商经验不足,银行的优势恰好就在于此,而在移动支付业务的传输过程中银行则缺乏控制力,移动运营商不但控制着整个传输过程,在其数据库中还储备了大量的移动客户群。可见,成功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必备条件就是加强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的大力协作。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之源就是创新,移动支付业务要想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要通过创新产品来实现。银行应该以支付账户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移动支付服务,包括现场支付、远程支付。运营商应该以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为基础,打造集现场支付、远程支付为一体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以便给用户提供全面的移动电子商务和综合信息服务。处于价值产业链中的各方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产品形态、技术工艺以及商业模式等重大突破。只要是在国家金融监管法规范围内,各方在各环节都要积极创新移动支付相关工作,这样就必定能营造一个市场接受、用户满意、各方共赢及国家认可的移动支付业务环境。
3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未来趋势
据相关调查数据得知,截至去年底,全球拥有两亿多移动支付用户,是09年用户的3倍,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到2015年在全球将达到近四亿移动支付用户,交易额将达到4700亿美元,这就说明每个用户平均一年的交易额会超过1000美元。我国拥有着全球最能挣钱的银行和移动运营商,所以在未来几年创建生态化移动支付系统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愿景。
3.1移动支付将形成产业联盟
在未来不管是移动运营商,还是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都无法单独做好移动支付业务块大蛋糕,价值产业链中的各方协作已成必然。今后伴随有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大力推广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将有望形成全面的产业联盟。它不但能打破通信、支付、智能卡等行业间的障碍,共同构建一个相互协作、密切沟通的平台,还能将运营商的网络维护能力、商户的经营销售能力、银行的综合信用度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集近程与远程支付为一体的移动电子支付平台。
3.2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前景广阔
移动支付将对各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安全可靠、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的支付服务。我国手机用户已经到达10亿,这样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为移动支付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例如电信和联通都推出了手机支付业务,电信通过账单账户、行业支付卡等各种账户,提供手机充值、缴费、订购商品等服务;联通的手机能当作公交卡等。预计到2014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量将达到3800多亿元,移动支付用户将超过3.8亿,所以我国移动支付业务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3.3移动支付交易额将延伸到大额领域
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业务主要集中在盈利少的小额支付上,所以未来延伸到大额支付领域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随着业务的不断推广,大众对其接受度在逐步增加,有助于推广大额支付业务;手机技术的成熟使安全性增加,为其提供基础;产业联盟逐渐形成,为移动运营商开展大额支付业务规避政策壁垒。
4 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需要参与各方密切协作,这当然也需要管理机构的监管与引导。相信在价值产业链中的各方团结协作下,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将会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但是,2011财年国民技术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8.65%、利润同比下降62.0%。公司称,导致其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及产业政策层面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数据显示,在上市前的2009年,国民技术营业收入增长率高达112.97%,净利润增幅高达384.83%。到了2010年,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实现了50.77%、98.08%的增长。但是,自2011年第一季度起,国民技术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出现了下滑。其披露信息显示,在前三季度中,该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下降了8.98%、18.82%和17.85%,利润分别下滑了28.50%、54.09%和64.73%。
对此,国民技术的解释是受市场以及政策不确定因素影响,2011年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较为迟缓,移动支付产品销售收入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时USBKEY安全主控芯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以确保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产品销售价格出现下降,对综合毛利率产生影响。
为抵御移动支付市场不明朗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国民技术开始与跨国企业进行战略合作。2011年12月17日,国民技术与微软缔结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共同推进可信计算标准和产业化。国民技术的公告显示,双方将致力于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共同推动可信计算技术的产业化,打造健康的可信计算产业链;二是共同推进和验证可信计算技术的新国际标准。今年3月2日,国民技术再次与英特尔签署谅解备忘录,也共同宣布开展可信计算技术标准和产业化方面的战略合作。
可信计算技术有利于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利于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可信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迎合了市场对信息安全的需求,符合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此外,国民技术在可信计算领域一直拥有较强实力,是我国可信计算产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曾尝试开展信息安全方面的自主创新。国民技术开发的可信密码模块(TCM)产品和方案,曾被誉为“中国PC信息安全的DNA”。
目前,国民技术尚未公布与微软、英特尔合作的具体细节。
国民技术有一个重要利润增长点――第二代个人银行卡的强制更新,但新一代银行卡芯片需要通过欧洲EAL5+的安全认证,但截至目前,国内没有一家安全芯片生产厂商通过此项认定。
篇5
【关键词】差异化竞争 3G移动业务 价值链
国外3G无论是从启动时间还是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均领先于国内发展,尤其是日韩3G的发展更是引领世界范围内3G发展的方向。综观各国3G市场的发展,同一市场上的运营商虽然主流3G业务趋同,但各有其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优势,这既避免了惨烈的价格战,又开辟一片蓝海,同时也树立了运营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那么,在3G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国外的运营商是如何形成这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的?本文将选择几个典型运营商对此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国内运营商有所借鉴和启示。
1 启动期:选择合适的市场切入点
对市场形势和竞争对手的准确判断与把握是准确选择市场切入点的前提。这要求运营商对自身和对手的优劣势要做深入的分析,在了解竞争对手市场定位和竞争战略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
1.1 日本市场KDDI准确定位领跑3G
KDDI是日本第二位的移动运营商。KDDI于2002年4月推出了3G。按照传统的SWOT分析,KDDI当时面临的市场形势如表1所示。
KDDI通过对竞争形势和市场现状的深入分析,最终选择了年轻时尚用户群为3G的市场切入点。为迎合该用户群的偏好与需求,KDDI通过三个途径将其移动品牌“au”打造成为引领现代通信市场消费潮流的时尚品牌:
(1)外观时尚的手机。多种多样的时尚手机,色彩鲜艳,外形时尚,成为KDDI吸引用户的一大法宝。KDDI还把许多附加功能添加到手机终端上,如FM广播、条码识别、MP3等,这些功能虽然不是作为一种收费的服务,但是却可以吸引有需要的用户购买KDDI的手机,成为KDDI的用户。
(2)种类丰富的个性化业务,如音乐下载、定位导航、移动广播电台、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搜索等服务。
(3)年轻明星出演广告,au的广告也相继邀请妻夫木聪、志田未来、樱井翔、二宫和也、小栗旬、美马宽子、知花くらら、森理世等年轻明星出演,意在吸引年轻时尚用户。
KDDI的准确定位以及成功的品牌形象塑造使其成为日本年轻人使用3G的首选。因此,在2002年到2005年间,KDDI一直领跑日本3G市场,借发展3G之机形成了与市场老大NTT DoCoMo相抗衡的实力。
1.2 欧洲市场和黄3以开放的商业模式切入
(1)和黄3进入市场时所面临的局势
和黄3是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唯一通过3G切入市场的运营商。2002年10月,和黄推出统一的3G品牌“3”;2003年3月开始在意大利和英国开通3G业务,早于欧洲其他运营商。和黄进军3G的时候,欧洲3G正是“四面楚歌”。欧洲其他运营商手持3G牌照却一再推迟或缩减计划。而当时Vodafone、T-mobile、Orange等都是世界领先的移动运营商,并且在欧洲多个国家进行运营,用户基础和运营实力雄厚。
和黄3却从中看到了自身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这些大牌国际运营商手握3G牌照观望市场态势,3G市场处于空白状态,正是进入市场良机。另一方面,欧洲的移动运营商在2G数据服务上均采取封闭的服务模式,且运营商分成比例高,给内容商提供的发展空间有限。这也给和黄3以创新业务模式发展3G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虽然和黄3在欧洲是全新的移动运营商,没有2G网络和用户基础,这对于任何一个3G运营商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劣势。毕竟,3G用户不仅来源于新增用户,更多的则是来源于已有的2G用户,但这同时也是优势。没有2G网络和用户基础,相应的也没有2G历史投资和既定业务模式负担与束缚,可以大胆采用许多老牌运营商要“思前想后”的新模式、新业务,而不必顾虑现有收入分流。
(2)和黄3以开放商业模式切入市场
和黄3进入市场之初,就将目标直接锁定互联网用户。和黄3 采用了“伙伴式”的业务开发模式,主要以市场规模为砝码展开和产业链厂商的合作,将目前在互联网网上发展成熟的业务和应用直接嫁接到移动互联网上。
首先,积极引入互联网服务。与雅虎、微软等互联网巨头达成业务合作协议;在全球率先将Skype引入到无线网络中;在全球首推社交Facebook手机等,从而为“3”的用户发展营造声势。这些应用已经积聚了大量的用户群,提供这些服务尤其在是其他运营商还没有提供的时候,无疑可以吸引用户以扩大市场规模。
其次,和黄3将手机电视业务作为重点业务发展,广泛和各种广播电视运营商展开合作,将视频通话和可视信息确定为3G业务的推荐服务,并且采取提供折扣手机的方式吸引用户使用视频通信服务。事实上,在一些国家的市场内,“3”正在把自己描绘成向用户提供实况电视节目等产品的媒体公司。频道选择多样且以最受欢迎的体育类和娱乐类内容为主,这是其他运营商难以与其比拼的优势。
此外,随着移动音乐业务在全球范围内被追捧,和黄也于2005年在英国等地推出了移动音乐下载服务,截至2006年3月,英国3下载音乐服务的月销售量突破200万首,增长率超过53%,销售量为英国运营商之首。
2 发展期:运营中持续升级形成优势业务
内容/应用是3G的驱动要素之一,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分析国际知名运营商就能发现,他们对于一些市场前景良好的业务坚持在运营中持续升级,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优势业务,并且从业务功能和业务模式等方面在业内构筑了较高的门槛,其他运营商可以模仿,但很难超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日本两大运营商NTT DoCoMo和KDDI。两个运营商都以其特色业务进行差异化竞争。
2.1 NTT DoCoMo的王牌业务――移动支付
2004年8月,NTT DoCoMo推出生活辅助类应用业务品牌:Osaifu-Keitai移动支付业务。提供的服务包括,电子货币、电子信用卡、旅游券、会员卡、ID卡、钥匙及其他服务。NTT DoCoMo将移动支付业务作为3G重点业务来发展。在业务运营过程中持续升级,合作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的银行从一家扩展到两家;移动支付业务向消费信贷领域渗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透支消费。其业务升级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8月,推出移动支付业务品牌“Osaifu-Keitai”,提供手机钱包服务。该业务没有银行的介入。用户在NTT DoCoMo申请一个手机钱包帐号,并预存一部分金额就可以使用。用户使用该服务购买商品所付的款项直接从在手机钱包预存的账号中扣除。使用手机钱包业务无需输入密码。
篇6
日前,诺基亚宣布,其酝酿了一年之久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通信)手机支付在我国的北京、广州、厦门等地正式投入商用。诺基亚也成为在电信运营商和银行系统之外,在我国率先介入到手机支付领域的手机厂商。
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的手机支付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但在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上还有待探索。此外,手机支付领域还存在安全性、用户消费习惯以及市场的培养等问题。诺基亚NFC模式值得关注,但诺基亚作为手机制造商在手机支付领域难以成为主角。
诺基亚登陆手机支付
凭借一款支持NFC的翻盖手机――6131i的推出,诺基亚可以在手机支付领域成功登陆。日前,诺基亚在厦门宣布了在北京、广州、厦门推出“一卡通”、“羊城通”等NFC手机支付业务正式商用。
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就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目前,包括手机支付在内的电子支付大都限于小额支付。著名电信观察家项立刚认为,由于手机支付的安全性等问题,其业务将主要限于小额支付,诺基亚的NFC业务也不例外。
NFC是基于RFID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属于非接触式应用体系。NFC可用于10厘米内的安全通信,射频频率为13.56MHz。
根据诺基亚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GSM协会发表的白皮书称,NFC将成为手机非接触技术标准,并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而SIM卡是放置安全芯片的最佳方案。诺基亚调查认为,到2010年NFC将成为手机基本配置之一,超过新手机的30%。诺基亚公关经理龚文菲向记者介绍。
诺基亚在中国推动NFC手机支付商用化始于去年6月,当时,诺基亚携手厦门易通卡公司及厦门移动启动了中国首个NFC手机支付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参与试验的志愿用户中,高达92%的用户喜欢NFC手机支付功能,所有参与者都期望能将更多的支付卡功能集成在手机中,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商业机构接受手机支付。
诺基亚创新业务部大中国区总监郑昭东表示:“NFC手机支付从去年开始试验以来,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我们对这项技术的发展与市场前景非常乐观,这也是我们决定把这项技术投入商业运用的主要原因。”
龚文菲介绍,现在广州、厦门、北京推出全球第一个NFC手机交通卡商业应用。接着将在更多的城市推出交通卡应用,并启动NFC银行卡试点。明年还将推出基于SIM卡的NFC手机,进一步加速NFC商业化进程。
诺基亚方面在手机支付领域正在进行一个手机制造商所能做的一切。然而项立刚认为,NFC在手机上的应用的确可以使诺基亚的手机更具卖点,但手机支付不会成为诺基亚的主要业务和主攻方向。
市场看好模式未明
“诺基亚作为终端制造商既无法参与运营,更不具有从事金融业务的功能,因而在手机支付领域的商业模式上所担任的角色是有限的。主要是在终端产品上实现这些技术和对新兴的领域做前台性的分析了解。”百纳电信资深分析师王学恒与项立刚的观点可谓殊途同归。
两位专家对手机支付市场的前景都给予了肯定,他们认为,手机支付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在日本已经看到了成效,而在我国,这个市场的前景更为广阔,只不过这个市场还需要3到5年的培养。项立刚更明确的肯定:“未来的3年将会是一个发展的。”
据悉,未来5 年,全世界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 年,将有360 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手机用户国,手机支付的各种条件也正逐渐成熟。易观国际报告称,2009 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 亿元,从2006 年到2009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0%。此外,用户规模也将在2009 年达到8250 万人。
篇7
2012年,主流厂商对话语权的争夺,已经不再局限在应用本身,而是以手机安全为底层,融合手机浏览器、手机应用商店等用户入口,深度整合产品和用户资源,服务于相关厂商的移动互联网大战略。易观智库预计,今年的手机安全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首先,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驱动手机安全市场发展。相对于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比较稳定的PC安全市场,目前我国的手机安全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格局虽然已经形成,但并不稳固,领先的安全厂商并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有效的商业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未来手机安全市场的成长空间巨大。
其次,用户隐私保护成重点。和PC端相比,安全厂商在移动端面对的是更加开放的系统,更多类型的海量应用以及移动终端承载的更多用户信息,这对安全厂商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类型的安全问题中,用户对数据和隐私的保护需求逐渐凸显,易观智库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黑客和恶意软件的编程人员更多攻击安卓系统或者苹果的手机。因此,在2012年,将有更多的如QQ手机管家这样的安全厂商加大对用户隐私保护的研发和投入力度。
篇8
1.1电子商务市场的逐步成熟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开辟时间较短,仔细算来,不过只有十年左右光景,但这却是我国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的十年。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网络购物这种新型消费模式,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无论是的种类齐全的淘宝网,还是只卖化妆品的聚美优品网;无论是专售真品的天猫网,还是只做特卖的唯品会网;无论是面向同城的赶集网;还是以快取胜的京东商城等等,都早已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网络消费代言词。1.2智能移动设备的日渐普及近年来,使用智能电话和移动设备的人数逐年增多,智能移动设备的爆炸式增长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我们发现:用手机玩游戏的人越来越多;用微博、微信聊天的人越来越多;用电话看影视剧的人越来越多⋯这也许并不是人与人沟通的最佳方式,但它却一定能成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绝佳条件。
2、我国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2.1市场监管与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是一种新兴我国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孙毅的商务模式,它的交易工具与手段都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难免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问题,如交易抵赖行为的发生、网络购物欺诈、身份认证的不确定性等等。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相关法律,但依然难以妥善解决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日益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移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2.2移动终端软、硬件平台难以统一
随着近年来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各大运营商纷纷研发各种智能移动设备,五花八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手表层出不穷,致使移动终端软、硬件设备十分混乱,仅操作系统就出现了IOS、Android、Windows等好几种。加上不计其数的应用程序和系统软件,移动终端的软、硬件设备可谓纷繁复杂,难以统一,这给商家和运营商搭建移动商务平台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移动电子商务若想快速平稳的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统一移动终端的软、硬件平台。
2.3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仍存缺陷
安全的运营环境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根基,是能否被百姓接受的关键,也只有应用了最安全的操作技术,才能得到众多消费者真正的认可。然而,由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刚刚起步,安全技术手段比较单一,这主要表现在电商平台安全防护、移动终端安全维护、手机病毒防治等等,这些移动安全问题的逐一攻克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
2.4移动电子商务支付系统尚不健全
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系统历来是人们最为关注也是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金额的走向。电子支付环节一旦出现,很可能造成财物两空的境地。当前移动电子商务主要的支付方式有:扣除话费,第三方支付平台和开通专属账户三种方式。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即采用类似支付宝、财付通这样的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对于其他两种支付系统的开发还有待推广。另外,移动电子商务支付系统仍存在着不少安全技术漏洞,无法给人足够的信任感。
3、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解决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移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由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属新兴领域,因此,我国已颁布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中关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内容涉及很少,各地方出台的相关规定又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监管十分松散。因此,我国立法部门应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移动电子商务法》,使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步入法制轨道,也使该行业的市场监管有法可依。
3.2加强科技研发,达成移动终端软硬件平台统一化
移动终端软、硬件设备的多样化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阻力。由于移动终端开发商采用的研制技术不同,导致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都不尽相同,而架构在此基础之上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自然难以同时满足多种操作系统的需求。因此,行业权威机构应制定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终端设备规范标准,严格要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制作规程。同时尽快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协调各移动终端生产商,统一软、硬件平台。
3.3加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保障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消费安全问题,移动电子商务也是如此,如果无法得到强有力的安全技术保障,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针对我国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技术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无线加密技术、无线数字签名、移动终端实名绑定、制定端到端安全策略等技术手段来保障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配合着安全机制与政策法规的不断建立,就能够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移动电子商务环境。
3.4完善移动支付系统
安全的支付系统不仅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也能给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移动电子商务也是如此。完善的移动支付系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除了电商企业提供更加安全的支付平台外,移动通信运营商也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在降低移动支付费用的同时,提高移动终端的功能与网速,消除不合理的绑定收费,打造人性化支付平台。此外,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也是影响支付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通信技术的日益发达,移动电子商务遭到的欺诈、诱骗行为将远远超过传统电子商务,这就需要消费者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明辨消费陷阱。移动电子商务支付平台也应开辟专门的栏目,将已出现的欺骗、违法行为公布于众,为消费者拉响警钟,起到宣传防范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移动支付障碍,搭建出一个完善的移动支付系统。
4、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9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发展模式;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67-03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大众的消费方式已从面对面交流逐步转变为互联网中的网络交流,金融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日益完善。对于金融业的业务功能来说,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可分为四大类:第三方支付平台、资产融合平台、财产合理分配平台以及能够提供一定服务的相关平台。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拥有高效率、低成本并且可持续发展等优点,“互联网+金融”才逐步取代传统,逐渐占领金融业,走向更高的辉煌。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时展的产物,而新时展之下的互联网金融则是不同于传统金融发展的,不仅仅是从支付手段上,在支付媒介上也是存在一定却别的,更重要的就是金融参与者运用互联网“开放、平等、写作、分享”等精髓主要运用第三方支付(支付宝等)、在线理财产品(余额宝等)P2P小额信贷(芝麻信用等)、众筹融资、互联网货币(Q币等)、网络金融服务平台、金融中介、电商金融等金融服务平台使传统金融业变得透明度更高、参与度更强、协作性更好、中间花销成本更低、操作性更简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而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结合,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实现更加有效安全的平台,保证金融业的发展更加符合一定的标准化管理,而且也将传统金融业的发展发挥的淋漓尽致,互联网金融技术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搜索引擎、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云计算等都是采用互联网、移动等技术与金融业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安全支付、资金通融、信息中介简化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高、低成本、高效率、操作便捷、风险特殊、覆盖范围广、发展速度快等特征。
1.透明度高。衡量一个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台的透明度,透明度也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之一。互联网金融拥有较高的透明度,在某些程度上说不可作假,从而使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得到更高的保障。
2.低成本。作为处于互联网虚拟空间的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一切交易可以在网上进行与结束,大大降低了传统金融业在人力和物力上的损耗,而且保证了企业一定的收益问题。
3.高效率。通过互联网金融技术可以直接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而不需要通过过多的媒介来进行连接,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同时提高了金融业的发展效率。
4.风险特殊。不同于传统的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中的风险是非常常见并且具备更大的危害的,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传播速度以及高度共享性导致的。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析
(一)支付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交易双方在缺乏信用支撑和法律保护情况下的资金支付中转平台。从而保障了交易双方的权益与利益。当前市场上的第三方运行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服务于企业提供支付赋予与支付系统解决方案的完全独立的电子商务网站。另一种是与各大银行建立合作,在买卖双方间建立安全、便捷的资金划拨通道依靠B2C等网站的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
(二)理财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投资者活着家庭通过互联网获取商家提供的理财服务与金融资讯,再根据具体条件所有资产的理财模式。主要包括网上股票理财、网上计算存贷款利息、网上自助汇款、网上自助转存、网上自助缴费、网上投保等理财服务与方案。
(三)融资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众筹融资:众筹融资利用团购+预约的融资方式对融资成功项目收取佣金,主要是由项目人将项目策划交给平台,由平台审核后向公众介绍并推荐给投资群体的融资。P2P信贷:P2P是个人对个人的小额信贷交易,是一种代替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融资平台。具有没有地域限制、门槛较低、没有金额限制等优点。P2P平台自动匹配借贷双方,双方都满意后直接联系,建设中间环节,实现自助借贷。除了拥有透明度高、风险分散等优点之外还具有在监管、法律、信誉、网络安全等方面发育不够完善的缺点。
(四)服务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其主要就是将金融业的相关服务和产品放到自身的平台之上,从而帮助消费者快捷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保险等。由于平台可以自动匹配给消费者适合的金融服务,所以这种模式的金融极大地节省了投资者的时间,提高了融资效率。
三、互联网金融的几大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挑战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快速发展,致富产业链也在不断地持续完善,互联网金融正与传统金融的银行存取、银行汇款与信用卡支付相互融合。移动支付的前景十分广阔。其中P2P模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与便捷信息流,很大程度低降低了交易成本,是利益得到最大化。并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移动设备的不断升级与普及,互联网支付方式也在不断扩大与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再不断地融合,二者相互博弈,共同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与移动设备的不断更新与普及,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得到了基础保障,互联网金融业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交易与支付方式,因为互联网金融拥有便捷、高效、安全、平等特点,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发行回替代流动种的现金与存款、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乘数变动的随机性、降低存款准备金余额、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对传统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首先就是使的银行对国家的货币控制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其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速度以及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
(三)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影响
由于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技术才得到非常有效的发展,然而传统金融业已经历了一个长足的发展阶段,对于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来说,由于其在安全保障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国家和相关政府对金融互联网上的保护依然无法做到全面有效的监控,因此导致了犯罪的手段五花八门,通常情况下,当出现安全问题后,大部分的消费者都会落入犯罪分子所布置的陷阱中,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还有很多路要走。
(四)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监控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传播以及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空间上的距离,使得金融业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非常远的距离之外,而这种情况在无形之中就加大了相关部门对金融业的监控压力,大大增加了监控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处于互联网、金融、科技以及通讯多个行业的交叉领域,目前还没有针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同时存在着一定的监管缺位,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隐患,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十分危险的。
四、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框架
我们当前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属于新时代的产物,因此国家和政府对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应当予以重视,一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关金融互联网的法律政策,从法律的角度上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权益保护,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能够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挂架和政府应当重视在金融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产权以及消费者的权益,保证消费者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公平公正的角度进行。总的来说,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首先需要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上出发,使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有秩序并且良性,以此来推进金融改革中创新所带来的保障制度和周边环境。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察能力建设
首先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风险容忍度合理可靠的掌握,不仅要遵守互联网金融发展时的相关规范和互联网的相关人员以及金融相关人员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其具有可发展性。其次应该清楚有关监督部门的相关制度,在进行相关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过程中能够按照国家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开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进行的监管应当与传统金融业的监管不同,需要保证监管的效率,同时也需要了解金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要采取更为有效的行为监管以及非现场监管的方式。再有应该特别注重其在市场和系统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应将互联网金融吸收到工信部ICP网站进行备案以此监管,并且在申请及审核时应如实反映种类现状和制定相关的风险提示以及标准制度,采取以上方式对互联网的系统安全来实施全方面的动态监测。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和加强金融调控手段以及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协调,实施流动性管理来弥补相关监管漏洞。
(三)建设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国家和政府建立完整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保证金融产品在互联网的流通中符合一定的标准化流程,使得居民的相关金融信息能够准确的进入到金融互联网的数据库中并且得到有效的保护,防止不法分子的非法利用。通过这几种方式的合理利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保证金融互联网技术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和竞争。
(四)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对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来说,首要就是需要颁布相关的消费者权益法来保证对互联网金融可产生的一系列权益问题提出明确批示。其次要组成特定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关,使之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一系列纠纷进行协调处理和解决。
(五)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对消费者的保护
首先我们要推动互联网金融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上的积极示范作用。相关行业的建立可以将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资源进行整合,使各个行业间可以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互利共赢;我们可以使其与金融主管单位以及市场管理方面进行相关的交流,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规律和标准进行研究,使每个企业能够良性健康发展。共同签订公约可以使每个行业联盟并起到示范作用,规范了行业的良好发展,并完善了互联网金融对消费者的教育及其保护,使消费者的风险容忍度增高,并且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形势
(一)互联网金融的格局使之展现了横纵交错的金融结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传统金融分工问题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市场的参与人员尤为增多,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金融服务的相关服务类别,并且使得电商业逐渐了解并进入到这个金融范围之中,现有金融体系的扩充必要的是感受到高效率以及便利的金融服务。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业会使产品标准化、业务产品化,综合打造出个性化的特有服务,形成规模化以及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二)传统的支付方式正逐渐被移动及第三方支付所取代,移动与自主化金融成为大势
移动通讯设备的不断渗透正使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和自助终端设备逐渐被埋没。市场研究分析估计,全球的移动支付用户总数以及移动支付交易额都将成为一个恐怖的数字。第三方和移动支付前景开阔,市场前景优越。
(三)P2P网络信贷业务的出现将使传统的存借贷方式逐渐被人们遗忘
依靠全球发展的趋势,P2P模式下的信贷方式为银行的信息核对以及成本带来的问题有了可靠的解决。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以及庞大的信息流,这消除了信息沟通中产生的障碍,使交易成本降低,使中小型企业和收入较低的人群得到了更为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这极大的增加了金融的优惠普及性。有了正规行业的认可,以及风险投资的大量注入,使之拥有了强有力的后盾。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贷款方式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资金供给方面也因需求旺盛使其产生矛盾,这极大的推动了P2P网络信贷在我国的广阔市场空间。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对其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人们对于网络的渐渐习惯并凭借着P2P平台本身的强大优势,会使P2P这一行业良性规范发展。
众筹融资会使多数传统的证券业务被取代,不过国内外的发展模式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结束语
综上,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相信互联网金融模式会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为很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可创新空间,能够将金融和数据信息融合在一起。我们应该对其有充足的了解,并跟着时代一起进步,一起见证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
[参 考 文 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7(5):102-103
篇10
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用户规模增长迅速
互联网金融以其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奠定了广泛的客户基础,而随着互联网理财、网上借贷、网上支付的逐步完善,使用互联网金融的客户持续增加。截止到2014年6月,余额宝的客户规模已经突破一亿,利率居于4%以上,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理财通、百度理财等互联网理财平台客户数量也持续增加。另外,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发展,运营交易量5年内达到4亿元,累计出借人120万以上,借款人超过4万,并且这个数目还在继续增长。
2、产品种类日益完善
最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以第三方支付为主,随后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互联网理财等产品不断涌现。即满足了客户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也延伸了金融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新产品在不断的被创造出来,先前推出的产品也在继续完善。以第三方支付为例,目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而是成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
3、交易规模持续倍增
随着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主体及客户的不断壮大,交易规模也持续倍增。余额宝总额飙升6000亿元,超银行间发型地方政府债规模;理财通在13天的规模内突破百亿;网易理财在1小时20分钟内发售5亿。而截止到2014年第一季度截止,P2P放宽规模为302.3亿,同比增长50%,预计2014年总体规模将超过1000亿。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互联网理财产品野蛮生长,迁移银行活期存款
余额宝的实质是“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相较于其他货币市场基金取消了最低门槛的限制,让用户的闲置碎片资金都能够实现理财。除了能享受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还随时可用于消费、转账、查询账单等。百度、网易更是打出“年化收益8%、10%”以高额补贴来争抢客户。微信理财通更是将互联网金融从PC端带向移动端。用户通过绑定储蓄卡开通微信支付,进入“理财通”选择存入金额,即可享受每日的货币基金收益。这些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疯长,不断分流银行的活期存款,使得商业银行的揽储压力不断增大。
2、互联网支付平台不断丰富,分羹银行收单利润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顺应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有效规避违约风险,提高交易效率。而其很强的互联网属性,不仅提高了支付效率还深刻转变着公众的支付理念,逐渐成为传统支付渠道的重要补充。随着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越来越多的涌现,银行的收单业务正逐渐被分食。
3、P2P网贷平台规模倍增,分流银行融资客源
P2P为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搭建平台,由于其方便、快捷、无需抵押等优势,近年来发展迅猛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P2P模式能够解决我国目前的微小企业、个人贷款等难题。2014年上半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964.46亿元,贷款余额为477.62亿元,平台数量达到1184家,借款人数为18.9万,投资人数为44.36万。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后起之秀,P2P正在分流银行的融资业务。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建议
1、拓展互联网理财,快速抢占客源
面对互联网理财的强势来袭,银行的改革刻不容缓。虽然各种“宝”拉拢的几千亿存款规模对银行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短期之内不会撼动银行存款的根基,但银行存款被分流已经成为事实。以银行对现有储户的黏性而言,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的“类余额宝”产品将成为网络金融产品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快速抢占客源。另外,银行可以结合大数据平台,加强中小额度的理财产品的开发,开展互联网理财定制化服务,及时更新理财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银行线上线下理财渠道进一步铺设、融合,将会大大削弱客户涉足互联网理财平台的热情,从而有效缓解银行竞争压力。
2、拓展支付手段,满足客户多元化、便捷化的支付渠道的要求
支付结算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传统服务业务,是联结银行与客户的纽带,其业务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整体运营和生存状态。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其快捷方便的支付手段,抢占了银行部分市场。因此,银行应该加紧布局网络支付渠道,加大对支付结算产品的开发力度,满足客户对个性化支付手段的需求。具体来看,商业银行可以与第三方合作共享资源,提高客户的粘合度。与三大移动运营商合作,与手机厂商合作,推出“手机钱包”等业务。还可以和本行的电子银行部合作,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共同打造具有本行特色的移动支付产品,抢占移动支付工具。另外,在现有结算方式的基础上,应当有针对性的对高端客户提品方案,同时兼顾中小客户的需求,在各个方面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3、创新网络融资模式,重塑借贷格局
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已经开始搭建网上商城,涉足水电商领域,通过提供信用卡分期支付的方式,提供简单的电商金融服务。网络融资,因其便捷快速的特点,能够有效全面的开发客户,其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应当增强对网络融资的布局,以便拉拢更多的客户。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移动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