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4-02-18 18: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教育的目的

篇1

关键词:地市级测绘成果目录;汇交与;数据标准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results directory remitted and the actual release work starting,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 new catalo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results collection and release mechanism, gives the catalog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results data based on Internet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framework model, and to the city of Ningbo surveying and mapping results directory online collec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shing system as an example,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t benefits brought by Internet technology.

Key words: directory of municip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results; coll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data standard

中图分类号:T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地市一级测绘管理部门在工作中所涉及的多为大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近几年来,随着GPS、全站仪、航测、遥感等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方面的应用,基础地理数据的数据量迅猛增加,这些数据的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相对中小比例尺数据而言,这些数据与群众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地方建设中应用频率更高,测绘单位对这些数据的更新速度业相对较快。

作为从测绘成果数据海洋中快速获取目标数据的必要媒介,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的地位非常重要,如何汇集、测绘成果目录成为测绘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测绘成果目录汇交工作方面,目前普遍实行的是“三级汇交”的方法,省、市、县逐级通知,逐级汇交。每一年,首先各县(市)区对一年的测绘数据进行统计,形成报表上报市规划局,再由市规划局对各县(市)区的测绘成果目录数据进行人工统计,分类汇总,提交省测绘局备案。在后继的测绘成果目录工作上,主要是由管理部门汇编成册,在服务窗口供用户查询或根据要求邮寄给用户。

可以看到,传统的汇交与工作基本依靠手工进行,效率比较低,汇交一次测绘成果目录信息需要很长的工周期,省、市管理部门的测绘成果目录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更新,造成以下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级的测绘成果目录资料标准不统一。第二,现有测绘成果目录资料与省级、区级的测绘成果目录资料脱节。第三,测绘成果目录存档及更新与现有测绘成果现状不一致,管理者难以掌握测绘成果资料的全貌与使用情况,使用者查找最新的测绘成果数据比较困难。

地市级测绘管理部门在测绘成果目录的汇交与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目前地市级测绘成果目录汇交与工作状况已经无法适应管理工作信息化的趋势,采用新的技术方法,代替目前的测绘成果目录汇交与手段成为必然。

2 汇交与的技术路线

当前,Internet技术日益发展和普及,利用Internet进行测绘成果目录的汇交和,成为首选的技术方法。基于Internet技术的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架构,并采用了典型的多层结构方式,系统的总体框架分为三个层次:应用层、通讯服务层和数据层。

系统的开发主要是基于WinNT/2000 IIS并采用Web浏览器方式完成系统主体功能;数据库访问采用ADO技术。

地市级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的体系结构如下表1所示:

表1系统体系结构

数据层:由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数据量都不是很大,为了降低用户软件购置费用和对系统资源的占用,所以数据采用 Access 的MDB文件进行存储。数据库内保存10类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系统用户数据和各类数据字典。

通讯服务层:通讯服务层在系统整体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接收用户的请求,并把系统处理好的页面返回给用户。

应用层:通过通讯服务层提取数据,完成对数据的表达、查询和审核功能,实现用户的管理,系统的配置等功能。

系统的安全性问题通过在系统中采用角色管理的方法解决。系统建立一个用于描述每个登录用户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信息的安全数据库。每个登录用户必须被验证为符合某个角色的合法用户,才可进入系统,再根据其用户相关的权限,决定其所可以执行的系统功能和能够访问的数据内容。

3汇交与的数据内容

地市级测绘成果数据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各类测绘成果的目录表示形式非常多样,如何将测绘成果的目录有机地进行组织,有效地进行存储、管理和检索应用,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以后的测绘成果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和测绘成果汇交与的工作效率。

有鉴于此,必须认真研究现有的相关国家标准,并结合地市级测绘工作的实际特点,制订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系统的标准化方案。

地市级需要汇交的测绘成果目录的数据一般分为10类,分别如下表2所示:

表2 测绘成果数据分类

测绘成果目录必须完整的描述测绘成果数据的数据特征,能够满足各类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用户的需要,方便汇交用户的数据汇交。

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的框架如下:

标识信息部分

关键词—概括数据集某一方面特性的词或短语

数据质量部分

精度评估—数据的精度值

完整性报告--有关省略、选择标准、使用的定义和其它标准等用于理解数据集的信息

逻辑可靠性报告--对数据集中内容间关系的一致性的解释

空间信息

数据的空间位置信息

空间参考信息部分

平面坐标系定义--用于测量点位距离和角度值的参考框架

垂直坐标系定义--用于测量垂直方向的距离(高度或深度)的参考结构或体系

属性信息部分

概括描述-- 数据集信息内容的摘要和引用细节描述

数据类型-- 按照类似状况被归类的数据的定义和描述

发行信息部分

引用信息-- 使用该数据集时的参考信息

时间信息-- 关于一个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的信息

联系信息-- 与数据集相关的个人和组织联系的方法的信息

4 汇交与的工作流程

测绘成果目录的汇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备一定资质的用户才能够汇交数据。在地市级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中,用户必须得到一个有效的系统帐户和密码才能够使用系统,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申请审批用户的系统权限。系统对用户角色进行了区分,不同角色的用户将拥有不同的功能,能够对不同级别的数据进行操作。

用户的系统权限和用户角色的权限关系如下表3所示:

表3 用户权限对照表

测绘成果目录汇交与必须设置一定的数据检查和审核机制,配备专门的数据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数据汇交”->“数据审核”->“数据”的流程进行。

测绘成果目录汇交与系统的职能划分和运转流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系统工作流程图

编辑用户通过系统的数据汇交提交测绘成果目录,所有汇交数据必须经过系统的审核,如果有错误则立即提示汇交人员进行编辑重新汇交,如果系统检验正确则把数据存入测绘成果目录数据库,等待数据管理员对数据进行人工检验,如果数据管理员发现数据错误,则对数据批注修改意见,返回编辑用员重新编辑汇交,如果数据通过检验则把测绘成果目录作为正式数据对外,数据浏览用户可以对正式的数据进行查询、浏览等操作。

5 汇交与系统的主要功能

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网上汇交与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汇交、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导出等,并应该具备有完整的系统维护和用户管理功能。

5.1测绘成果目录汇交

用户登陆后,用户可以按一定的数据格式正确输入成果数据,将新增的测绘成果输入到本汇交系统,如发现错误,系统会显示出错信息,帮助用户纠正错误。

5.2测绘成果目录浏览

通过选择需要浏览的数据类型,用户可以浏览的测绘成果目录信息,根据用户权限的不同,系统显示相应级别的数据项。

5.3测绘成果目录查询

用户可以按需要对这测绘成果目录进行查询。系统将返回用户权限内符合条件的数据。

5.4测绘成果目录导出

数据管理员用户可以按照需求,把测绘成果目录数据导出到Excel表格中。

5.4测绘成果目录审核

汇交的测绘成果目录数据必须经过管理员级别用户的审核才能被允许正式,数据管理员可以把检查中发现错误的数据设置为不合格,对数据提出修改意见,并把该条数据返回编辑员进行修改。

5.5系统用户角色管理

角色用户的区分使系统针对不同用户群的需求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开放不同级别的数据项,有利于用户的使用,有利于数据的安全。

6 汇交与系统的实现

6.1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

为了改进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汇交工作的落后状况,推动宁波市测绘管理信息化工作,由宁波市规划局开始组织实施建设“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

系统控制测量成果目录数据汇交界面如下图2所示:

图2 控制测量成果目录汇交界面

“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数据汇交与系统”的实现了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汇交、管理和的电子化,该系统不仅是一个测绘成果目录数据采集和共享系统,同时还具有“数据仓库”的功能,为以后的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6.2系统实现的目标

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汇交与系统的建成,实现了测绘成果目录数据汇交、管理和的信息化,大大改善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的更新和机制,具体说来,达到了以下几个目的

建立了开放的测绘成果目录数据汇交和平台

通过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的建设,形成了一个开发的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的采集和的平台,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通过规划局的资格审查,就能够通过Internet网络,利用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中汇交测绘成果目录资料,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系统了解宁波市最新的测绘成果。

缩短了信息汇交和的更新周期

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大大缩短了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信息汇交和工作周期,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通过Internet数据服务体系,宁波市各测绘生产和管理单位可以随时汇交测绘成果目录数据,做到测绘项目完成后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的汇交同步到位,可以大大提高更新的速度,保证测绘成果目录的快速搜集,同时,经过系统的数据管理员审核后,系统内的测绘成果目录可同时上网对社会。

建立了标准化的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结构方案

在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的标准化方案,该方案是在认真研究现有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反复比较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结合了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数据的实际应用需求,保证了数据的统一,有利于以后的数据应用,符合宁波市测绘部门的管理需要和各测绘成果使用单位的检索需求。

7 结束语

本文从地市一级测绘成果目录汇交与工作的实际出发,论证了建立新的测绘成果目录汇交与工作机制的必要性,给出了以Internet为基础的测绘成果目录数据汇交与系统的框架模式,并以宁波市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的建设情况为例,说明了利用Internet技术,建设测绘成果目录网上汇交与系统,可以为地市级测绘成果目录的汇交与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测绘局. 关于汇交测绘成果目录和副本的实施办法[S].国家测绘局,1993.5

[2] 国家测绘局.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S].国家测绘局,2003.5

[3] 国家测绘局. 测绘成果汇总式样[S].国家测绘局,2003.9

[4]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51号.浙江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S].2008.10

[5] 范兰 李发红 吕志勇等.测绘数据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测绘技术装备,2010 (2):27-29

篇2

【关键词】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旅游社会教育;体系

国务院(国发〔2009〕42号)文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1],这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务院层面确定建设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试验区建设把桂林打造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建设成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的先行区、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国际旅游会展及文化体育交流的重要平台,将促进桂林旅游业转型升级。负责桂林旅游调研课题多年的保继刚先生提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需要三方面的支撑:政策突破、社区教育及管理智慧,“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教育和培训,是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着连续性、适应性、手段多样性的原则,在政策、资金、人力上积极扶持社区教育,构建社区居民的多层次教育体系。社区教育的大力扶持,能够使本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和体验,并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教育是旅游发展永恒的主题,传统旅游教育偏重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旅游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旅游教育模式在桂林试验区的构建非常有启发意义。通过系列的社会旅游教育可以规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引导旅游的审美,社区教育体系的建立,能够使本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和体验,并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促进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桂林品质旅游。

一、旅游社会教育的概念

1、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的,“突出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同,是对两者的有意的弥补和补充。”[3]从广义上说,社会教育是一种大教育,社会生活中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都可看做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地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能反映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

2、旅游社会教育

旅游社会教育的提法比较少,以往成果主要是关于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有学者根据社会教育概念的延伸,将广义的旅游社会教育概括为“一种大的旅游教育观”,是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旅游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正规旅游教育和非正规旅游教育;既有刻意的旅游教育影响,也有潜移默化的旅游教育影响。狭义的旅游社会教育则是补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的,一切旅游机构以及旅游社会团体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的旅游教育。[4]旅游社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一个旅游地区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普及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知识、旅游伦理意识,促进旅游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旅游社会教育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体系,多数的旅游社会教育只停留在非计划的潜移默化的旅游教育功能上,借助桂林试验区的建设,构建桂林的旅游社会教育体系,不仅能促进桂林旅游的和谐发展,也能在国内旅游社会教育方面提出新的思路。

二、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与客体是从哲学概念引入旅游社会教育中的。教育的主体是指施教者,即教育者,在旅游社会教育活动中主体可以按照自身的尺度和标准去改造客体。因其目的明确、主观能动性强,在旅游社会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教育的客体是指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在旅游社会教育中,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求、被教育主体支配的特点。

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主客体可以在旅游利益相关者中进行界定。世界伦理委员会将旅游中利益相关者归纳为:中央政府;与旅游事务相关的地方政府;旅游公司和企业以及他们的协会;为旅游项目提供资金的机构;旅游业员工、旅游业专业人员和旅游顾问;旅游行业工会;旅行者包括商务旅行者和游客;当地居民和旅游目的地东道社区代表;其他法人和自然人包括专注于旅游、直接设计旅游项目的非政府组织和旅游服务提供者。[5]其中主要的旅游社会教育主客体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旅游开发商、旅游企业及员工、旅游目的地居民和社区、旅游者、旅游媒体、旅游学校。旅游社会教育客体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有社区和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高素质的社区和社区居民本身就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而旅游者的素质也能提升旅游地的品质。对社区和社区居民及旅游者的旅游社会教育是桂林成为我国旅游示范先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的重要保障。而桂林要成为新时期旅游城市的旗帜,对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员工的旅游社会教育也是必要的。目前旅游企业的诚信问题、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也应该通过社会教育的途径得到改善,促使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对游客的教育、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对旅游企业的教育、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是旅游社会教育客体的主要部分。旅游社会教育的主要主体有社区旅游学校、旅游媒体、旅游景区、导游、旅游行业协会等。

由于社会教育的多层次性能,旅游社会教育的主体也可以是旅游社会教育的客体。旅游社会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由于旅游活动中的相关利益个体关系的复杂,在不同的情形下教育主客体有可能互相转化,因而需要用层次来区分。就旅游者而言,当他作为旅游社会教育的客体时,学校、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媒体甚至其他旅游者都可以作为主体对其施教。同样旅游企业作为客体时,其他旅游企业也可以作为施教的主体。因而旅游社会教育常常显示主客体的融合。桂林的旅游社会教育要体现系统性,有必要理清旅游社会教育的主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内容体系

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旅游规则教育、旅游伦理教育、旅游业知识普及教育、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审美教育、旅游职业教育。

1、旅游规则教育

“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遵循规则的动物。”[6]要维持社会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规则的安排,规则是一个社会有效运转的基本要求。桂林旅游要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就要通过一系列规则让人们懂得自己的分寸。因而,规则教育非常重要,“当一个社会的规范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已成为第二天性时,它们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7]其中提到的“第二天性”就是习惯,因而规则的教育的主要目是让社会成员通过行为标准形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如在城市、景区里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自觉维护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完整。

2、旅游伦理教育

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8]讨论的是人们用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去指导、规范旅游个体和旅游群体的旅游行为。[9]旅游伦理调节旅游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旅游伦理教育是旅游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旅游伦理教育包括旅游生态伦理教育、旅游经济伦理教育、旅游交往伦理教育、旅游职业伦理教育。

旅游生态伦理教育是桂林社会旅游教育的重要部分,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在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础上,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经营中要克服挥霍旅游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对城市居民和旅游者而言,在旅游实践活动中要自觉自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伦理教育主要调节的是桂林旅游中的经济利益冲突的重要形式。旅游是一种与当地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有联系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各方面经济利益的矛盾运动。可能出现如旅游企业的信用危机、旅行社低价竞争、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危机等问题。要实现桂林旅游发展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良性发展,整个社会必须以旅游经济伦理进行调节。旅游经济伦理教育要处理好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教育的关系,通过社会教育建立良性旅游市场经济秩序、倡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利义合一。

旅游交往伦理教育调节旅游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桂林旅游社会教育要解决好一个的重要问题是本地居民与旅游者之间,桂林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旅游交往过程中的道德关系。通过旅游交往伦理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要达到在跨文化旅游交际的过程中旅游地居民与旅游者互相的文化认同和理解,促使各文化的“和而不同”,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促进桂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职业伦理教育主要针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随着旅游的普及,旅游行业的职业道德已经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如作为旅游最前线的导游人员公众形象差,以回扣为主体的导游薪金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在桂林逐渐形成,在行业内部获得了默认,它一定意义上是各方面利益达成均衡的默契体制,但也给导游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伤害。试验区要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风向标”,核心应是旅游服务,导游服务是旅游业的代表业务,是桂林旅游的门面和旗帜,导游人员是桂林旅游的民间大使、服务窗口,导游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最为重要。旅游职业伦理教育要探讨桂林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合理途径。

3、旅游业知识教育

在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相关部门、旅游投资者、旅游企业及其员工的旅游业知识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相对于社区、社区居民和旅游者而言,他们更有理由和可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旅游业知识。因而其掌握的旅游业知识必须是专业的,深入的。对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旅游业知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也比较重要,因为社区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主人,是社区旅游发展的最终受益人,拥有对社区旅游的使用权和优先受益权,社区居民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旅游业中主要的人力资源。[10]由于社区居民不一定受到过旅游业的专业教育,所以应该通过旅游社会教育来补充其旅游业知识的缺乏。旅游者也能通过旅游知识的教育获取更多的旅游经验。

桂林是一个旅游城市,由于旅游政策、旅游现状与居民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桂林市居民基本上都关注最新旅游行业概况、旅游业知识,特别是关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桂林旅游社会教育要提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最新动态的宣传。

4、旅游文化与审美教育

旅游文化教育主要是引导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投资者、旅游从业人员、城市居民对本土文化有系统的了解和学习,激起城市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更好地将旅游文化传达给旅游者。旅游美育本来就是全民性的、广义的教育。旅游审美教育对净化桂林旅游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如导游员),提高中国旅游业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国际旅游竞争力,增加旅游创汇有积极意义。旅游美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巨大功能。桂林山水美学有无限的意味,旅游审美教育旨在引导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现实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世界的美的感知、鉴赏、创造,陶冶人格修养,丰富生活趣味,促进身心健康,升华道德情操。作为社会教育的旅游审美可以通过旅游活动也可以通过旅游媒体和社区学校教育提高旅游主客体的美学修养。

5、旅游职业教育

旅游职业教育主要针对与桂林城市居民。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思路是将整个桂林城作为一个景区来营建,在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乐需求同时满足旅游者的游览休憩需求的。城市居民是桂林大景区主要的人力资源。旅游职业教育对桂林市民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就业渠道,一方面可以加强城市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能力和旅游开发能力。

四、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教育途径

旅游社会教育主要是一种大众化教育,必须要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桂林现有的各类旅游教育资源,建立起有效的教育途径。

第一,利用桂林二十多年的旅游教育办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加强桂林旅游院校服务城市社区的意识。高等教育机关向社区开放,深入桂林社区,举办旅游院校校外公开讲座,强调旅游知识的普及和更新。

第二,成立桂林旅游社会教育委员会,政府倡导、各旅游企业组成专职工作人员,利用旅游业的退休人员,发挥桂林旅游学会的作用,定期组织旅游调查活动、开座谈会、组织旅游公益活动,有计划地丰富桂林市民讲座。

第三,利用各类旅游媒体进行旅游社会教育,活用博物馆、图书馆和旅游景区等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如建立自然、历史、艺术,园艺各类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利用图书馆向市民教学桂林文化艺术、桂林旅游知识,普及旅游教育,利用网络、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旅游社会教育知识的传播,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与游客整体素质。

第四,鼓励民间自发的旅游环境保护组织,加强桂林旅游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小结

桂林旅游社会教育体系如下表所示:

桂林要成为高品质的旅游城市离不开旅游社会教育,但旅游社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旅游教育体系的构建体现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也是旅游社会教育的最初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

〔2〕保继刚.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三要求〔N〕.桂林日报2009-12-25:4

〔3〕顾名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社会教育分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刘沧,常茜.中外旅游社会教育的比较分析与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53-54

〔5〕WorldCommitteeonTourismEthicsProceduresforconsultat.ion and conciliation for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concemingthe Code of Ethics for Tourism.2004,10,7

〔6〕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5

〔7〕R.赫斯利普.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8〕李健.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04-13:1

篇3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会教育

我国未成年人人口众多,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承受的困难与挫折较少。繁重的工作使父母在生活和感情方面跟子女的交流不足,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习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方面。就学校教育来讲,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学习内容多、升学压力大,相应的在除了成绩以外的方面学校实在难以给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未成年人正值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外部环境十分敏感,在缺乏生活压力、个体社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同时在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尝试着接受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备担当社会角色。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各种文化良莠不齐,社会环境复杂,此时未成年人非常需要来自正确的社会教育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因此社会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发展尤为重要。但现状是整个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这一关系链中,学校教育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精力消耗着其他两方面的资源,社会教育处在关系链中薄弱的一段。反映到具体操作层面体现为:社会教育处于无序状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需求无法有效满足。一些社会教育机构未发挥其应有作用。虽然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但在体系建构上却表现为“无规划、无统筹、无标准”状态。导致社会教育整体无序、规范缺失、评估凌乱、效果不明显等。这种现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教育暴露出众多问题。为此,近年来整个社会也开始增加对未成年人的关注;针对未成年社会教育问题的研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相关研究看,我国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在大众头脑中根深蒂固,造成社会教育理念淡薄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由来已久。“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众多家长心中,孩子的未来发展被描绘着“幼儿园,小学,优质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好的工作,物质、权利、地位的满足”这样的单线条式发展。简单而功利化的目的使教育仅限于学校内发生的事情;而“好”的标准仅仅是分数的高下,不可避免的将教育的内容仅仅看成课堂上师生间知识的灌输与接收;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对于什么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怎么做以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我们的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概念。整个社会对社会教育积极性、热情度不高。

2.没有关于社会教育的成文法

目前我国现有的社会教育相关法律制度松散而抽象,没有一部具有最高权威的、高层次的社会教育专门法和其他配套法律。社会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完整。这也就造成了各种现有的社会教育机构职能部门对于相关工作目的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资源分配、利用低效,各部门间协调配合能力差不能综合形成效力。因而社会教育整体效果不明显。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合力。而发达国家很多都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推进社会教育法制化。将社会教育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日本早在1949年根据《日本国宪法》第26条“教育权利”的思想和《教育基本法》(1947年)的原则,颁布了《社会会教育发》(1949年)、《图书馆法》(1950年)、《博物馆法》(1951年)等一系列的与社会教育相关的法律。日本《社会教育法》第3条对其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任务作出如下的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依据本法及其他法令的规定,通过设置和运营社会教育所必须的设施,举办集会、制作与颁发资料以及其他方法,努力创造环境,以便全体国民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和―切场所,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需要提高文化教养水平”。[1]通过这条法律条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为创造一个全体国民可以自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套完整的社会教育法律体系,日本的社会教育才配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推动日本综合国力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继而使日本迅速成为发达国家。韩国在1982年颁布了《社会教育法》。该部法律开篇就明确了社会教育的定义:“除了根据其他法律的学校教育外,为全民终身教育所采取的一切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

3. 缺乏专门的社会教育管理机构

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机构有青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革命历史遗址等机构组织。但是还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对这些机构组织起管理作用。上述机构在实际的行政管辖中分属各个不同的上级主管单位。比如青少年宫一般隶属于共青团市委领导,实行主任负责制;而图书馆管理体制划分更为复杂:有属于教育局管理的,也有属于共青团委管理的等;科技馆在一些地方属于科协管理,一些地方则属于政府管理。由于管理单位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运营目的,且不同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所以在社会教育问题上各机构不能形成合力。资源利用率低,整合度不高。

4.现有的社会教育机构自身的问题

目前我国拥有的主要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大部分隶属于政府,这些机构在服务上比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机构差。对未成年人吸引力弱,同时数量不足。面积只有37.8万平方千米的日本有公共图书馆2172座,博物馆861座,少年自然之家294所,儿童文化中心72所,青年之家410所。[3]相比较之下,笔者所在的四川省面积为48.6万平方千米。但是截至2014年底四川省才有文化馆207个,文化站4595个,公共图书馆198个,博物馆164。[4]。同时相关机构的宣传也不到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本地区的图书馆在那儿以及开闭馆的时间等相关信息。又比如很多图书馆会不定期的举行一些主题讲座等活动,但是前来参加的未成年人却屈指可数。

5.媒介素养教育薄弱,大众媒体管理不严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传媒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特别是网络已成为当前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时空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据相关调查显示,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次是电视;传统的课外书,杂志等业已退居次要地位。但是社会教育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新兴的传播媒介。当下国内世俗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各种声音,各种怪像、乱象充斥其中;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各种低俗与高雅共存。既有有益于未成年人发展的,更多的是各种“文化糟粕”。现在网络、电视、手机等工具以及QQ、微信、各种论坛等媒介将未成年人置于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包围下。由于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没有跟上,使未成年人在面临如此多的信息输入时缺乏理性的选择。同时各种娱乐文化盛行,夹杂着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产生不小的负面作用,消耗着未成年人的青春。(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2]张荣,韩芳丽,耿寿辉.当前社会教育的国内外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3] 刘蓓.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

[4] 四川省人民政府.201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综合情况.[EB/OL]http:///10462/10778/10876/2015/3/9/10329021.shtml)

[5] 翟梅伶.日本社会教育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6).

[6] 彭正文.社会教育:学习社会的切入点[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 马云鹏,王 雷.对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现状的审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0(12).

[8] 廖根深.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现状与建设策略[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3).

篇4

一、通过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输出,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学生上完一天的课程离开了学校或者学生完成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之后就会走上社会。这个时候学生其实已经开始接受社会教育。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体育场、文化宫、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孩子接受社会教育资源完成自己人生使命的最佳途径。在图书馆里面,孩子可以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中让自己的精神成长得更为坚韧,通过阅读,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在体育场,孩子通过足够的运动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在电影院,孩子通过宏大的视听盛宴让心灵更为舒展。走出家门,走向一个个名胜古迹,孩子能够看到更为多彩的世界,增长知识和见闻。走进博物馆,各种古生物化石和矿石、动植物标本、宇宙中曾经存在过的生命会让孩子获得大量的学校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参观,学生的奇思妙想会更加丰富。踏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孩子接受到的是革命先烈不屈的奋斗和顽强拼搏的豪情,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教育资源如此丰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共同发力的结果,社会教育资源,像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体育场、文化宫、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要向孩子开放,让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教育层面的教育资源。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来看,城市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资源要更多一些,农村孩子则接受到的少一些。国家在分配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尽可能多地向农村倾斜,让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在农村孩子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当然,单纯靠教育行政部门是无法让社会教育资源起到明显作用的,政府各个部门要协同合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反复权衡考量,让社会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

二、通过社会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输入,实现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让教育越来越和社会紧密融合到了一起。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生事物每一个都和教育发生着关系。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就需要通过社会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输入,实现学生学习广度的不断延伸。以翻转课堂为例,孩子要想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依靠互联网这个学习路径,利用互联网资源去实现教学内容的学习。以课堂教学的班班通为例,教师要想让孩子接受到全国最优秀学科教师的教育资源,就必须依靠班班通这个平台,这样才能使教育资源连接到教学平台上,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学。以孩子的课后辅导为例,教师要引导家长和学生多利用互联网资源去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使孩子的学习更为便捷。以班主任和孩子的沟通为例,以前要想和家长进行沟通必须是老师家访或者托人带话让家长到学校来,但是现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让交流变得非常便捷。不用出门就可以视频对话,不用碰面就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社会教育资源的不断输入,让学校教育的力量更加强大,也让孩子接受终身教育的渠道更加广阔。

三、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从社会教育呈现的形态来看,社会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从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教育的施行能够弥补和健全国民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体系,让国民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从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来看,社会教育能够提升学校教育制度的大幅飞跃,突出实践育人的教育成效。但是,要想让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校教育必须和社会教育协同起来。社会各个方面都要树立起一N“大教育观”,要让社会教育的作用发挥得更为彻底。在国家经济允许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建立有序、统一、合理、高效的社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局面一定会成为现实。当前,针对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已经提上教育的日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共同培养目标已经确立,最关键的还是在步伐的迈进上,学校教育要大胆一些,紧跟时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篇5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原则;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18-04

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相对其他领域来说,社会教育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存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对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组织形式还不够了解。解决这方面的疑惑,有利于提高教师组织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使教育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又能对幼儿施以积极的影响,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教育的适度性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避免走极端,同时还要时刻注意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教育的适度性原则体现的是教育的辩证法。“教育方法的辩证性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1〕

把握教育的适度性,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即掌握教育的度。具体到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马卡连柯指出,如果能找到“积极性和克制感之间的分寸感,也就等于解决了教育的问题”。〔2〕因此,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适度性的把握就是既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氛围,又要引导幼儿遵守适当的规则。

2.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原则

一贯性是指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求不能随着时间、地点或者教师心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3〕一致性则是指不同教育者对幼儿的要求应该相同。〔4〕一致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性。之所以要坚持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是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反复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可能“进一步,退两步”。因此,教师不但要注意坚持自己对幼儿要求的一贯性,同时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一天24小时,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如果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那么很容易导致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出好的一面,在家里则会有很多不良行为表现。可见,家园教育不协调,很可能会妨碍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良好行为养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为的泛化,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如果家长没有坚持与教师一致的教育要求,那么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行为就很难在家里延续,行为的泛化很难形成,社会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理念,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在教育目标方面实现家园一致。教师应经常就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与家长沟通,从而更好地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以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削弱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

3.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有专门的教育活动形式。专门的教育活动可以有目的地系统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养成。同时,社会教育应该和其他领域的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是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特点,它的相当一部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不是由教师的直接教学活动引发的。例如,为了让幼儿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宽以待人,教师会特地设计并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如“给我们送来温暖的人”“你、我、他”等,然而,事实上平时教师和家长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比专门教育活动的影响更大。因此,专门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专门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在语言、艺术等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社会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关爱、支持的环境,建立亲密、平等、互相尊重的师幼关系,营造安全、宽松、自主、允许探索与失败的学习气氛,为幼儿同伴之间的自由交往提供时间和空间,等等。

4.正面教育和个别行为矫正相结合原则

所谓正面教育是指要帮助幼儿了解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或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个别行为矫正则是指针对不同幼儿,特别是那些社会性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运用行为学的原理纠正其不良行为,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入园年龄一般是3岁,而3岁前正是幼儿社会性的初步萌芽时期。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如溺爱、过分保护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特点,如任性、依赖性强、自私、胆小、不合群等,这些不良行为特点不仅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更不利于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个性虽逐步趋于稳定,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个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正面教育方式促进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同时还要关注那些存在某些不良行为表现的幼儿,运用个别行为矫正方式,帮助幼儿用好的行为替代不良行为。当然,教师在进行个别教育时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园教育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5.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相结合原则

社会性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等的认识。〔5〕社会情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6〕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特征。〔7〕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关系密切: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认知是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要把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积极的社会情感养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以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可以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多种形式,但教师最难把握的还是全班幼儿参加的集体教育活动。目前集体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枯燥、单调、幼儿的参与性较差等。换言之,如果集体活动组织不好,幼儿容易游离在活动之外,或者导致活动变成走过场。怎样才能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效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讨论不流于形式,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巨大挑战。

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适合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供教师参考。

1.以实践活动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集体活动往往是针对幼儿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和组织的。这时最好的活动方式就是如实再现生活场景,让幼儿从中体会学习。

(1)再现场景

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自由表现,不加干涉,以便让幼儿将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例如,在小班规则教育活动“大家轮流玩”中,教师首先让幼儿自由拿玩具玩,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让那些没有拿到玩具的幼儿来回答问题,从而更好地揭示问题。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由浅入深地逐步提出2~3个问题,包括“为什么”“怎么做”等。可以说,讨论问题的设计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出恰当的问题,有效引发讨论,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出既符合教育目标又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教师针对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差的特点,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自由拿取玩具,导致争抢玩具的现象出现,从而让幼儿亲身感受到争抢的不良后果。教师随后提出的问题“应该怎样玩”可以有效引发幼儿讨论。

(3)引导幼儿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

活动开始时的实践引发了讨论,但此时幼儿还不一定完全理解“为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做”也不太明确。因此,讨论后的再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讨论时提出的建议安排幼儿再实践一次。通过再次实践,幼儿可以进一步掌握应该怎样做。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通过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的过程,幼儿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轮流玩的规则。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巡回指导很有必要。巡回指导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最新情况,还可以及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幼儿在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时可以及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4)设计相应的延伸活动

相应的延伸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大家轮流玩”活动的延伸部分可以是组织幼儿到户外玩滑梯、秋千等,提醒幼儿要排好队伍轮流玩。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掌握轮流玩的活动规则。

2.以情境表演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情境表演是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幼儿不能亲身参与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来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

(1)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可以是现场表演,也可以播放事先录制的情境表演录像,让幼儿观看。表演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会倾听”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让幼儿观看小兔子在两种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一种是插嘴,一种是不理他人自顾自玩。角色表演夸张,情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参与兴趣。

(2)引发幼儿讨论

情境表演后,教师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学会倾听”活动中,看完录像后教师提出了问题:爸爸妈妈在忙的时候小兔子做了什么?爸爸为什么生气?别人在说话,可是你也有话想说时,该怎么做?这3个问题分别属于看到了什么、他人的情绪原因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讨论,幼儿可以学习辨别对错,了解他人的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

(3)利用适当方式再现情境

情境表演和后续讨论可以使幼儿了解某种情境中应该怎样做,但由于在教育活动中无法将生活中的很多类似情境一一再现,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借助图片再现生活中各种类似的情境,引导幼儿利用刚刚掌握的社会知识去判断对错,以便幼儿将来在类似情境中可以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在“学会倾听”活动中,教师准备了4幅相关图片,让幼儿判断图片中幼儿行为的对错。

教师还要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及时予以表扬。

3.以游戏形式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在社会教育中,教师经常要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不遵守活动规则等。这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特定游戏情境,借此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并予以纠正。

(1)讲解游戏规则

教师先根据活动内容讲解游戏规则。例如,为了提高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摸摸,猜猜”的游戏。教师准备一个纸箱子,里面放上各种物品。箱子用布蒙上,以免幼儿看到箱子里的物品。游戏时幼儿蒙上眼睛,然后把手伸进纸箱中拿出一个物品,猜猜是什么。在游戏开始前教师首先要讲解游戏规则,提醒幼儿在别的幼儿去摸纸箱子里的东西时自己要静静地看,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干扰到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可以看清楚,就在摸的幼儿说出物品名称前抢先说出来。

(2)组织幼儿游戏

因为教师设计的游戏有针对性,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很可能会出现教师预先设想到的问题行为。例如,在“摸摸,猜猜”游戏中,经常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幼儿违反规则抢先说出物品的名称。

(3)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摸摸,猜猜”活动中,教师首先让扰的幼儿(蒙着眼睛摸东西时被另一个幼儿抢先说出物品名称)说说自己的感受(心里不舒服,讨厌抢先说出的行为等),然后让那个抢先说出的幼儿去摸箱子里的物品,教师故意抢先说出物品名称,借此让抢先说出的幼儿体会这种情况下的心理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遵守游戏规则的必要性。教师还可以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充分讨论,借此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违反规则的坏处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等。

同样,活动结束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对幼儿的正确行为及时表扬强化。

除了上述三种形式外,教师还可以用以讲故事开始的方式或是以参观开始的方式等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此外,各种活动组织形式的各个环节也是可以根据需要变化的。必须强调的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师都要注意在教育活动的开始部分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然后要有目的地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幼儿换位思考,帮助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把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借此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扎古尔,摩西.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3〔M〕.梅祖培,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64,29.

〔3〕〔4〕郝斌.幼儿家庭教育〔M〕.大连: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1994:27,27.

〔5〕〔6〕〔7〕李喜平.辽宁省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社会性(小班)〔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5,15,15.

The Principle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of Social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Zou Xiaoyan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融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将社会教育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之一,揭示了幼儿教育的使命是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因为幼儿期是人格塑造、品行养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我们的教育不应局限于仅仅教会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住与合作。《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的第一要素,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自创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通过社会领域学习让幼儿在与他人的自由交往中体验规则的公正与互惠,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规则意识。

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品质;社会适应力;社会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规则教育;自然教育;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

幼儿的社会教育有其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殊性。他们相当一部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是发生在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中的,而是发生在其他领域教育和实际生活活动中的。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幼儿情感的体验和实践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幼儿的潜在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对幼儿的社会教育渗透在其他领域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仅仅期望通过专门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来达到教育效果,而忽视渗透在其他领域和一日生活中进行教育,这样过分强调了计划性和系统性,忽视了生活环节以及其他领域教育中的教育机会的影响,容易造成社会领域教育与幼儿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象。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的社会教育须与其他领域教育有效融合,共同作用,才能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持久长效的进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在健康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不仅要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卫生知识,提高幼儿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还要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乐观自信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格,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洗手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荡秋千、滑滑梯时,了解保护自己的运动方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敢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孩子学会关爱与宽容,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

二、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要求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备适应时展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既要注意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又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从小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教育,培养幼儿的专注性、创造力、独立的精神。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分享的快乐,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乐于助人、细心耐心、快乐自信的良好个性品质,养成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好习惯,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比如,科学教育活动“植物的生长”,孩子们在料理植物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有关植物生长的经验,并且要经常互相交流学习,从这项活动中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创造收获到知识,享受到探索过程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还培养了幼儿探索的精神,从中也增强了孩子们分享与合作的意识。

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一些有难度的内容,培养幼儿的科学尝试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个性品质,提高教育效益。实践证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应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懂得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去帮忙,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教师才出面帮忙。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勇敢尝试的精神,又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他们的脑筋动起来,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让孩子在与同伴分享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三、在语言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交际工具的过程,语言教育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分不开的。儿童在掌握语言系统的同时,也在学习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社会规则,如讲话要文明、有礼貌;说话要清楚,力求使对方听明白;不同场合需要有不同的讲话方式等。掌握这些言语交往技能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获得语言后,就能用语言与周围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的言行,使他们能够主动地适应他人的行为调节,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语言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习惯、行为等与社会规范逐渐接近并相吻合。

选择恰当的内容,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语言教育,就可以在语言教育中自然的融入社会教育,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文明的社会行为、良好的个性品质、体验丰富的社会文化、增强社会交往的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了谦让;《礼貌用语我知道》这首儿歌,让孩子们知道“请”“对不起”“别客气”等礼貌的用语要常用;《学做小客人》让幼儿知道到了别人家做客时应该轻轻敲门,礼物要双手送,在别人家不能吵闹发脾气,不能乱翻别人家的东西等;音乐游戏《坐汽车》知道要给奶奶让座,《热心肠的笨笨熊》告诉大家要像笨笨熊一样帮助别人得到快乐,《两只小猪大嗓门》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要遵守秩序,这些语言活动中渗透着礼仪教育、个性品格教育,让孩子在浅显易懂的活动中懂得了道理,达到了社会教育的目的。

四、在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一)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幼儿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技能的训练,不在于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正面的情感与态度,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音乐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适宜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和优秀的个性品质。

比如小班歌曲《爸爸妈妈去上班》,贴近幼儿入园生活实际的歌词让经历着与家人分离焦虑的幼儿们有所安慰,他们虽然想爸爸和妈妈,但是“我不哭,也不闹”的歌词让他们勇敢,让他们学会用良好的情绪面对成长与独立。比如歌曲《来收拾》就用歌词:“来收拾、来收拾,我也来收拾。收一收玩具(垃圾),家里变得真干净!”带动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整理、收拾的活动中去,慢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物品整理、摆放的习惯。歌表演活动《找朋友》中,幼儿通过互动找朋友的尝试,学习与人交往的礼貌并感受友好交往的乐趣,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习惯养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又如,在《我不上你的当》《不和陌生人说话》这些儿歌里,幼儿边听边做游戏,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学会了自我保护,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教师还要在音乐课上对幼儿进行安全常识的渗透,让课堂既不失音乐性,又非常自然地在歌声中学到了正确的遵纪守法的行为。

(二)在手工活动中融入社会教育

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手工活动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凭借幼儿的发挥与想象,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细致耐心、责任感、自信心、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与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件复杂的手工作品,做起来不仅需要细心耐心,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从开始到结束,做到有始有终。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细致和耐心,让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背后都是需要努力付出的,同时也是一次责任感的累积。孩子的自信心在小小的成功中也得到了提升,处理一些事情,遇到一些难题都能从容应对,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借用丰富多彩的材料可以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品质,手工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越聪明、自信、大胆,更加勇于探索。一块布、一张纸、一片树叶、一团毛线、一把蔬菜都可以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来。一把玉米须可能就是一个老爷爷形象的大胡子,几个小小的西红柿可能就是一群小小的瓢虫。

幼儿的良好品质在幼儿的一生中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应努力让幼儿的良好品质在手工活动的带动下得到积极健康地发展,让孩子在积极、有利的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总之,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教育应注重整合,即多领域有效融合,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教育部2001年7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教育部 2012年9月《

[3]幼儿社会教育》[M]李焕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篇7

一、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1.生活为社会教育提供土壤

幼儿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并接受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幼儿的生活中展开,生活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幼儿社会教育的背景。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的生活中,主要与家长、教师、同伴交往,逐渐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不断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技巧,积累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经验,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实现情感交流,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爱、自由、平等、和谐、希望;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社会的认识,理解、掌握、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规则习得文化特征,实现儿童社会性发展。

2.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在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处于萌芽阶段,这就要求幼儿的社会学习不是以系统、抽象的社会知识为主,不是让幼儿正襟危坐和闭门读书了解社会知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杜威强调,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是收到圆满教育了。在他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2] 如果选择与幼儿生活距离越近的内容,从幼儿现实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就会让幼儿感觉到社会学习的兴趣和需求,幼儿在参与、探索、交往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学习;由于幼儿的探索、自主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在生活进行的社会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

3.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是国家关于幼儿教育指导政策精神的体现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 》)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 指南 》)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3] 可见,《 纲要 》《 指南 》都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学”,即幼儿的学习主要不是在成人主宰的课堂里进行,而是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展开。[4] 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学习与《 纲要 》《 指南 》的基本精神相吻合。

4.社会教育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统一于生活过程之中,正如杜威所倡导“教育即生活”,教育以生活为起点,也以生活为归宿,教育过程内含于生活的过程之中,教育是生活的“特殊过程”。“生活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教育作为促进人成长、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脱离生活,就只能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的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低能儿。”社会教育通过促进儿童社会化,使人掌握生活的规则,提高人的交往能力,使个体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生活中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成熟人。

二、教师如何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

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就是社会教育要与生活尤其是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以及实施等方面都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把幼儿生活中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事件纳入到教育中来。

1.关注幼儿当下生活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儿童无法理解抽象的过去或将来,教育应该关注幼儿正在亲历的生活即当下的生活。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反对斯宾塞的“生活准备说”,认为生活准备说有种种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将来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幼儿无法理解和把握。杜威强调一个人在一阶段的生活和另一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每一个阶段的生活都是有其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无论是幼儿阶段的生活还是成人阶段的生活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换言之,当下生活和将来生活同等重要。社会教育应该关注幼儿当下的生活,幼儿园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幼儿而言是能感受、能体验、能经历的真实而又精彩纷呈的生活。关注幼儿当下的生活,就必然需要关注幼儿当下的经验。幼儿能获得的经验应该是他亲历的,而这种经验不是来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不是来源于教师、家长的告知,而是产生于幼儿自身解决生活中所碰到问题的行动和过程中。

2.对幼儿的生活内容进行筛选

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但并非所有的生活内容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能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在利用生活对幼儿开展社会教育时,必须对生活内容进行筛选。在筛选过程中,教师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生活中有值得开展社会教育的内容吗?这就需要教师关注生活,分析生活中所蕴含的社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把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纳入社会教育中,使幼儿园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二是要考虑生活中的这个内容是否适合幼儿?适合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这就需要教师分析生活中社会教育内容的难易程度,并结合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思考。三是要考虑生活中的内容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幼儿的学习方式多样,可以通过听、看、探索、参与、游戏、操作等方式学习。一般而言,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内容更能吸引幼儿。因此,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生活内容不是通过语言告知的,而应该是能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体验的内容。例如国旗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师如果选择“了解国旗的意义”这一内容,幼儿只能端坐静听,很难调动幼儿的兴趣;但是教师若是让幼儿学习“升国旗时我们该怎么做”,则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

篇8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空间日益扩大,社会环境日益更新,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样。人们的许多社会认知、情感、行为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如何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小班初入幼儿园的幼儿面临着因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引起的心理与行为、生活方式与活动方式的不适应,这也会激发幼儿获取新的社会化场所必需的生活与活动态度与技能的新需求。因此重点学习内容为入园适应与快乐及集体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即在适应中重建自信和快乐,以及学会分享与轮流等集体生活的态度和技能。根据这些特点,再结合我班幼儿的自身发展水平和关键经验和制定目标和策略。

一、小班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

幼儿社会教育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促进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性和计划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其中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幼儿社会教育开展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真个社会教育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在进行幼儿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发现,教师只有准确制定目标并围绕目标进行授课,才能逐渐减少教师“眼中无幼儿,心中无目标”的现象,切实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质量。

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具体到小班阶段幼儿社会教育的关键经验包括:(1)自我意识:感受教师、同伴是喜欢、欣赏自己的;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初步体会所有权的概念。(2)人际交往态度与策略:感受与同伴在一起的快乐;学习在集体活动中的轮流与分享;能适应简单的变化。(3)合作: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与游戏。(4)社会情感:爱父母家人;建立爱护周围小动物与植物的意识。(5)品德:初步学习从事实出发认识错误,并愿意改正。

2、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再结合本班幼儿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制定目标。

例如开学初期,由于幼儿刚刚入园,对于这些新入园的孩子们来说不论是周围的环境和人,一切都是陌生的,使他们缺乏一种安全感。孩子们每天来到幼儿园都会哭,会不开心。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制订了这一阶段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让孩子们了解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让孩子们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会带给他们安全感,并且逐步让幼他们喜欢幼儿园,喜欢新环境,能够做到开开心心,不哭不闹。通过活动《我的新家》让幼儿了解自己有了一个新家,就是红桥八幼小三班,新家里有很多新的好朋友和三位老师,而且班里的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初步使幼儿摆脱了焦虑的情绪,建立了自信心。

3、幼儿社会教育目标要真正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如何将高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低层次目标;(2)在社会教育实践中,教师如何把握各个层次教育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3)教师如何根据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方法,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小班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与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一致,要与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和幼儿自身的需要、兴趣和身心能力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有下面三个依据:(一)以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二)以社会现实为依据。理由包括:1、幼儿社会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实;2、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3、幼儿社会教育内容需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三)以幼儿的自身发展为依据。

在这里我想主要强调第三点。在我们为本班幼儿选择内容时,首先考虑的是活动内容是否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是否是幼儿这一阶段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或曾经经历过并且留有深刻印记的事物和现象。当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所喜欢、感兴趣的内容时,幼儿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情感、意识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

例如,幼儿入园初期,希望认识更多新朋友并和他们在一起玩,消除彼此陌生感,为此我们开展了名为《我的名字》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每名幼儿互动,互相介绍名字,使幼儿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然后,我们引导幼儿进行幼儿之间的互相交往,从中使幼儿掌握交友技巧,音乐《找朋友》的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幼儿在轻松、温馨、自由的环境中,认识了新朋友。此外,我们还通过《墙上也有一个我》的活动,运用墙饰使幼儿即认识了自己,也熟悉了班里的每一位小朋友,减少了因陌生而产生的焦虑,也知道自己是班里许多小朋友中的一员,教师爱每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在幼儿园每天都愉快健康成长。在这两个活动中,幼儿掌握了初步的交往方法,在活动中认识了新朋友,同时收获了老师的爱和增强了自信心。

随着孩子们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教育内容也随之有所改变。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玩玩具,但是,他们并不懂得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玩具宝宝送回家》的教育活动。以小娃娃被小朋友丢到角落,没有人理她,小娃娃哭了,让幼儿发现并安慰她,引导幼儿知道小朋友有自己的家,小娃娃也有自己的家,那么这些玩具宝宝也要有自己的家。小朋友没回家会哭,同样,玩具宝宝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也会哭,从而使孩子们知道,玩具玩完后要把玩具送回自己的家的行为规则。初步让孩子们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他的规则在里面的,要让孩子从小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小班社会教育活动方法的选用。

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情境讨论法、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和价值澄清法。

(一)情境讨论法。

情境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供或创设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情境中,启发和组织幼儿对情境中所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它要求1、创设与社会性教育目标及内容相一致的社会教育情境。2、创设宽松、自由的交谈氛围。3、创设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社会教育情境。4、运用开放式提问法拓展讨论的深度。5、阐明正确的观点和认知。

在《大家一起真快乐》活动中,我们先以游戏“找朋友”,初步让幼儿感受与小朋友游戏的乐趣,引导幼儿玩“双人绳子游戏”,感受相互配合带来的快乐。我们将3-4根绳子我在手中,请幼儿拉住其中的一根绳子,幼儿都找到绳子后,教师松开握住的绳子,引导幼儿相互看看说说“找到谁做朋友了”,请幼儿两两自由玩绳,感受共同游戏的快乐。我们引导幼儿说说怎样与伙伴玩绳子的?两个人是怎样一起用绳子变出了不同的形状?我们又引导幼儿两两用绳子搭山洞,进行火车钻山洞的游戏,体验协作游戏带来的快乐,通过游戏,孩子们体验到两个人只有动作一致才能让火车通过。然后,我们又出示“多人绳子”材料,请幼儿拉住其中一根绳子,幼儿都找到绳子后,我们松开绳子,引导幼儿互相说说“找到谁做朋友了”鼓励幼儿用动作语言与朋友打招呼进行交谈。最后,我们带领幼儿玩“捕鱼”游戏,引导幼儿说说“怎样捉到大鱼?”通过游戏,孩子们体验到,同组的幼儿只有动作一致才能捉住“大鱼”。在教学中,我们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让幼儿充分体验协作游戏带来的快乐,最后再由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去体验,去感受。

(二)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

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是指使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发生认知上的冲突,通过情景表演、谈话、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寻找正确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并付诸实践。

在教育活动《玩滑梯》中,我们请幼儿看他们打滑梯时的照片,请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摔倒,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最后的出结论,因为小朋友在打滑梯时没有排队,所以有的小朋友就摔倒了,从而使幼儿知道在幼儿园打滑梯、喝水、洗手、上厕所、户外活动等时,都需要排好队,听从老师的指令才可以。

(三)移情训练法。

通过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境体验、主题游戏等形式,训练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以使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能主动、自然、习惯性地理解和分享,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冬天我不怕冷》活动中,我们根据我班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幼儿都做勇敢的小朋友,坚持每天都来幼儿园。在刚刚进入冬季时,我班的出勤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孩子在看到外面下雪或是天气稍稍有些冷就不愿意来幼儿园了。看到这种情况后,我们开展了《冬天我不怕冷》的教育活动,为幼儿讲解天气再冷,叔叔阿姨也坚持上班,雪下得再大,哥哥姐姐们也都能坚持上学,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不怕冷坚持上幼儿园与老师一起参加户外锻炼。然后又将我班幼儿平时在户外锻炼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在照片中找到自己,老师鼓励他们是不怕冷勇敢的小朋友。有以小猴从怕冷不愿出去玩,请幼儿想办法帮助小猴的方式,使孩子们了解到,就算冬天到了,小朋友也应该坚持每天都来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游戏,参加锻炼。

在《帮助别人真快乐》活动中,我们利用《七彩象》故事,使幼儿知道小白象变成小花象是因为帮助小狗――刷门窗――帮助小猫――刷床――帮助小兔――刷桌子――小朋友一起去帮助小花象――小朋友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我们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引导幼儿通过动作、语言及实践活动去体验、感受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

(四)角色扮演法。

篇9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策略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应该围绕着幼儿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情感、行为技能、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大量事实表明,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选择应以幼儿发展为依据

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因此,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使教育内容真正被幼儿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继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

1.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的能力,制约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幼儿阶段,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还相当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而幼儿的学习能力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抽象思维水平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适当扩展,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幼儿的社会性经验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脱离幼儿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会带来假道德或不道德的恶果,对童年造成危害。

2.幼儿的经验和发展,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在选择活动时,应考虑到这种结构,考虑到幼儿教育和发展的不同侧面。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幼儿有多种多样的经验,也有多方面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发展的不同侧面,使教育内容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合理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门关于人和社会、文化的课程,离开了社会现实,离开了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远离了幼儿已有经验,这一课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1.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第一,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第二,所选内容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以幼儿的心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第三,所选内容要有启发性,能锻炼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的心灵。在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即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体系,心理顺序即幼儿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课程内容应当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有效教学始于学习者的现有知识,他们的文化实践、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对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

2.以适宜幼儿的发展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特别珍视人通过体验获得的生活经验。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言:“个人的情绪经验愈是多样化,就愈容易体会、了解、想象别人的精神世界,甚至会有‘密切的情感交流’。”在教育中抓住一切社会教育的契机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社会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教育,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社会教育强调幼儿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

三、有效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是我们确定幼儿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的主要依据。幼儿教育的任务,要求一般都较为具体、粗浅,并要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如知识上只要求了解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道德方面的要求多为具体的道德的行为,这些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提出来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越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就越能促进儿童发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直观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幼儿思维、认识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而提出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该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教学信息便捷、高效地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却忽视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呆板的言语说教无法深入幼儿心灵,也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情感的本质就是一种感受,‘自我的感受’是情感的核心”。从某种意义而言,幼儿更多情况下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在活动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是幼儿的主动发现与主动学习。因此,许多教学活动常常表现出“内容是教师‘想’出来的,方法是教师‘做’出来的,结果是教师‘说’出来的,而不是幼儿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必然会浪费幼儿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

2.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社会教育中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要考虑个别差异。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年龄特征只是某个时期幼儿表现出的一般的特征,它是从对大多数儿童的观察、评价中得到的,然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幼儿来说,其发展水平都各有差异,对于同一个班的幼儿,不可能想象他们个个发展水平都一样。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考虑幼儿一般的特征,而且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个别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真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引起他们积极、主动地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

篇10

一、参照《指南》的领域划分,扣紧社会教育内涵把握教学路径

幼儿的社会学习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教师在设计社会活动的时候常常很难把握社会领域的内涵,经常会出现目标偏离。例如,某位教师制订的中班社会活动“赶走生气讨厌鬼”的目标为:了解生气时常有的情绪反应,以及生气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学习用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舒缓生气的情绪。参照《指南》,我们发现,“情绪安定愉快”属于健康领域的范畴。在健康领域“身心状况”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表述:“情绪安定愉快……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由此可见,这个教育活动的路径从起点开始就是错误的。虽然情绪的自控与表达与人际交往的状况密切相关,但是,单纯从情绪管理的方面来看,这是属于健康领域的范畴。

又如大班社会活动“理解同伴的心情”,教师把活动目标定为:通过观察、猜测和验证,尝试了解同伴的心情和感受;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学会接纳同伴。通过将活动目标与《指南》社会领域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对照,可以看出这个活动是属于社会领域的范畴。因为在《指南》社会领域“人际交往”子领域目标2中有相关的表述:“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指南》颁布后,我们常常参照《指南》对社会领域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的表述,来制订社会活动的目标和选择社会活动的内容,从而使制订的活动目标和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不至于偏离社会领域,把握教学路径的起点。

二、理解《指南》倡导的理念,根据儿童的心理逻辑设计教学路径

以儿童为本,是《指南》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以儿童为本,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尊重。儿童心理逻辑是人们对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一种假设性的观念。在教育条件下,它是天赋、本能、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结果,但更是人际关系和学习的结果。

教师对教学路径的设计要考虑到幼儿的心理逻辑,特别是幼儿的学习特点、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表象性,他们的学习需要通过操作学习材料,自主建构认知结构来完成。也就是说,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操作是学前儿童形成社会经验的主要方式。《指南》也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在中班社会教育活动“爱的拥抱”中,教师设计的教学路径是从“认识拥抱的起源”开始,接着让幼儿对拥抱的行为进行分类,然后讨论拥抱的作用,最后了解世界各地拥抱的风俗。经过研讨,我们认为这个活动的教学路径是以成人的认知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中幼儿被动地接受远离他们生活经验的社会知识,偏离了幼儿学习的心理逻辑,无益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于是,根据儿童的心理逻辑,我们对这个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首先通过师幼、幼幼相互拥抱,玩“找个朋友抱一抱”游戏导入教学;接着让幼儿说说“被拥抱和拥抱别人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呈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幼儿发现拥抱的神奇作用;最后,带领幼儿到小班给弟弟妹妹送拥抱。

修改后的教学路径从让幼儿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入手,让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直接经验,注重让幼儿迁移已有经验,发现拥抱可以缓解他人情感的焦虑,建构新的认知。最后,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运用新的经验,达到强化行为、加深认知和体验情感的社会教育目的。

教师在根据幼儿的心理逻辑设计教学路径时还需要关注这几个方面:基于幼儿认知的特点,教学路径的着眼点必须集中,应避免过于宽泛或关注点过多;基于幼儿心理的特点,教学路径中要尽可能采用直观、生动的形式,注重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基于幼儿学习的特点,教学路径要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在主动地活动中建构新的经验。

三、关注《指南》的教育视角,以行为导向为主线贯穿教学路径

以往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比较重视幼儿的社会认知,教学路径的设计倾向于围绕社会认知的传递。这样的社会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容易造成幼儿认知与行为的脱节。

《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是以行为为导向进行划分的。子领域一“人际交往”是从个体出发,描述幼儿应达成的社会交往行为目标。子领域二“社会适应”是从群体出发,描述幼儿在群体中应达成的行为目标。《指南》梳理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显,使我们明确了不同年龄幼儿社会教育的指向性,小班以培养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中班以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和社会行为规则为主;大班以培养儿童的社会综合能力为主。

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以社会行为的学习作为设计教学路径的主线。如中班社会教育活动“轮流玩”,活动目标定为:学习用抽签、“黑白配”及“锤子剪刀布”等方法解决轮流玩玩具的问题;知道轮流玩可以让大家玩得更开心。教学路径设计为:先呈现错误的行为(争抢玩具),请幼儿做出是非判断;然后让幼儿思考解决争抢的方法;接下来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探索和学习决定轮流顺序的方法;最后,让幼儿进行小组练习,学习用不同的方流玩玩具。

又如中班社会活动“有礼貌地说话”,活动目标定为:知道有礼貌的话更容易让别人接受,学习用“请”以及商量的语气与人沟通。教学路径设计为:利用PPT回顾故事《你别想让河马走开》;感受有礼貌的话带来的奇妙效果;用简笔画呈现幼儿生活中的不同情景,学习用“请”来表达自己的要求;以情境表演呈现幼儿交往中的冲突情景,启发思考如何有礼貌地和别人协商;创设一个幼儿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境,鼓励幼儿与客人老师互动,学习用礼貌的语言请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