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18 18:0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文;理想人格;初中;影响
一、初中生人格存在的问题
(一)责任意识薄弱
责任有三方面的内容:分内应做的事情;应承担的过失;承担责任的过程。学生分内应做的事情是完成学业,一切以学习为重,很多学生将学习看做一种外力加之于自己的任务,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就造成了学习不愿意学习,被动学习,不完成作业,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这种行为背后更为深层的原因就是学生缺少责任意识。另外,当老师因为学生的某个错误批评学生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的将这个问题的原因推给另外的同学,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却让别人承担这些责任,这也是责任意识缺失的一种表现。这两种情况在初中学生中是非常常见的,他们觉得那些我们认为的责任是他们的负担,所以他们想要的是丢弃而不是承担。
(二)远大目标难立
如果问小学生理想目标是什么,很多孩子的目标会让你赞叹,如果问高中生他们的目标是什么,至少有很多人认为是考上理想的大学,但是初中生没有了小学生那样的想象多了一层现实,有没有高中生那么明确的目标多了一份迷茫,加上初中是心理发展最为活跃的时候,所以很多初中生在这个时候表现的非常躁动,他们难以安下心来完成一件事情,并且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影响,他们大部分人对目标没有概念。因为高中并不像大学那样有吸引力,而看到一些不学习可以自由玩耍的同学就会按捺不住自己想要趋同的想法,所以他们很多人都在学习与放弃中游走,远大的目标对他们来说竖立起来比较困难。
(三)坚定信念欠缺
信念是指导人前进的思想动力,拥有坚定的信念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就会落实为追求更好的行为,但是,初中生缺少这种坚定地信念,自己刚刚确定的目标,下一分钟就有可能因为一件事情发生改变,他们只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却不知道“我身待明日,明日成蹉跎”的道理。他们存有的信念是随大流产生的,并没有自己真正的去探究树立,所以这种信念也必然经不住任何考验,最终只能是失败的。
二、初中语文对学生理想人格形成的影响
(一)语文传递优良文化
语文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语,另一部分是文。语,就是语言,教导我们应该如何表述,对待不同的人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场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进而延伸,“语”也可以成为文章,文章是我们语言在某种载体上的体现,也是我们语言的一部分,所以语言教会我们慎重用词,表达得体,就像王力在《谈语言》中虽然他反对“故作姿态”,但是也提倡将口语上升为书面语,不过前提就是一定要注意它的规范化。文,就是一种文化,也是语文的精髓所在,很多人认为语文就是生活,我认为这种表达是正确的,语文就是将所有生活中积极的,有价值的内容通过文字文章传递给我们,指导我们更好的进行生活。比如在《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就说明了最苦的就是对别人的责任没有完成,最乐的就是获得了“如释重负”的感觉,这告诉我们同学,生活中要有责任,这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当责任实现的时候也就是最快乐的,这样的人生才是多彩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二)语文提升学生情操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类型是多样的,有散文,记叙文,诗歌等,而且其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删选最后呈现出来的文章精华,学生通过学习阅读这些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中审美是“美”,什么是“丑”。在《纪念白求恩》中,文章用那些“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的人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作出鲜明对比,让学生自己思考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哪些贡献,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同伴,自己去寻找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平衡。将文章故事平铺直叙的摆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人生的选择,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三)语文培养远大理想
《纪念白求恩》中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有这点精神,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那么这点精神是什么,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语文教学带有很浓的情感色彩,可以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所以我们应该给学习讨论思考的机会,给他们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他们认为的精神是对社会的责任也好,热爱工作的态度也好,帮助别人的精神也好,具体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他们能够从中得到自己的想法,找到自己应该坚持的那点精神,那么最终他们都会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们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定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并且成为他们难以改变的坚持。
初中生的人格发展尚不健全,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引导纠正,而语文作为一门充满情感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课程,其中那些精华的文章,浅显的道理必然会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最好选择途径。
【参考文献】
[1]杨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J].考试周刊,2008(03).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马克思曾经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应有计划地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增加阅读量、进行写作训练,来培养、增强、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程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又指出:阅读的要求之一是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写作的要求之一是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尤其强调: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又特别要求语文教师应“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多次凸显初中语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既然如此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明确想象力的内涵,增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识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作“想象”。而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也作“想象力”。通过“想象”与“想象力”这两个概念的比较,我们应明晰想象力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曾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郑文光先生也说:“任何科学发明创造,都是从科学幻想起步的。”可见,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进行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众所周知,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当人们看到鸟在天上自由飞翔,就想到要造一个像鸟那样的机器,把人带到天空中去。这里,“在天上飞的鸟”就是表象材料;“像鸟那样的机器”就是经过加工和改造而产生的新形象。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越多、越高,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越正确。反之,缺乏丰富的表象积累,想象力就失去了雄厚的基础,想象就无从谈起。
想象固然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丰富表象的重要的“训练器材”之一。
三、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其想象力的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也就无从谈起。
1.通过恰当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词汇。在语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让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在训练中,可以用成语接龙、造句、词语连缀成段、仿写句子等方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总之,只要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训练,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学生有了丰富的词汇,就可以用积累在大脑中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述自己的想象。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的有计划的安排好作文计划,利用多种作文形式,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口头作文”的形式可以有复述课文精彩片段、编讲故事、描述见闻,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象积累;“书面作文”可以有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看图写作文等,这些自由驰骋空间较大的“大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初中生想象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想象力的注重,更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知识、能力的注重。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够更快速地学习好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篇3
关键词:想象;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06-01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把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当成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教学目标,常常对学生新颖的想像力不能赏识。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孩子活跃、灵动的思维强行压制到固定的模式当中,禁锢孩子的思维和想象,那么,纵然有再多的苹果落地,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引发万有引力的联想;再司空见惯的茶壶煮水,我们的孩子也无法产生蒸汽动力的念头。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我们的学生必定也能张开想象的翅膀,闪现创新的智慧火花。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些做法。
一、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留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表象,人们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如何丰富学生的表象呢?
1.学会观察
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增加他们头脑里的表象储备。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2.重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对某类事物平时如果从来没有感知过,那么在头脑中就不会出现相关的想象。天生的盲人不能想象出商店里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装;也不能想象出公园里万紫千红、绿树成荫的美景。天生的聋人不可能想象出音乐的美妙动听;也不可能想象出林中的鸟鸣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地阅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3.预作铺垫
教学铺垫,是为了顺利进行目标教学而进行的引入知识、简介背景、预读课文、调动情绪等等降低坡度、由易及难、由远及近、渐渐引入的敷设工作。其中背景铺垫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介绍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知识,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丰富学生表象,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创造条件。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想象兴趣
表象是基础,往往需要外界的诱发才能形成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围绕教学目的,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想象。
1.借助多媒体技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合理适度地使用往往能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
2.扮演角色体会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适当地进行课堂表演,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演绎课文角色的舞台,这样可拉近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又可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运用 “命名”方式,点燃想象火花
根据事物和人物的特征或与其相联系的因素来命名,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语文活动。在命名过程中,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给课文景点命名
在教学以景物为题材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改造课文结构,加工整理内容,通过给景物命名,深入领悟景物的特点。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让学生就“文”取材,广开思路,依照文中描述,以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给景物命名。于是他们设计了如下一些景点: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幽路”景点;据文中“闻水声,如鸣佩环”,设“听水轩”景点;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设“观鱼台”景点;据文中“水尤清洌”,设“品茗阁”景点;据文中“潭西南而望”一段,设“望溪亭”等。
2.给课文人和物起绰号,命名,写碑文或颁奖词等
如一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时,在经过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让学生给愚公起的绰号。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我叫愚公为“志士”,因为他“年且九十”,仍主张“毕力平险”;我叫愚公为“辩论家”,因为面对智叟的“笑而止之”,他以“长息”反驳,致使智叟“亡以应”;我叫愚公为“幻想家”,因为他大言不惭地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大山)“何苦而不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引领学生进行想象,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方法
1.引言
想象力对于人类的发展极其重要,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翅膀。人类具有想象力,才能具有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在初中语文这样一门基础性学科中,老师可以从阅读、写作等多种角度入手,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
2.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分析
2.1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无论是对课文的阅读还是阅读理解,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并且有自己的想法。这个理解的过程,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想象力。
首先对课文的阅读进行分析。初中课本上的课文都非常有特点,或是大气磅礴的山河景象,或是自然清新的田园画面,或是对于人物的描写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理解,才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像“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或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些句子,都需要读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画面进行想象,想象春天花草繁密、蜜蜂和蝴蝶飞舞的画面,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那种心旷神怡、满心欢喜的感觉。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如果学生只是阅读文字未必可以体会到于勒的辛酸和约瑟夫一家的无情。但是如果通过想象,将自己想象成于勒,切身感受,就可以得到自己的想法。同时,如果老师加以问题引导,效果会更佳。比如老师可以提问:“如果于勒并没有真的破产,约瑟夫一家又将如何对待他?”学生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回答,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
其次对阅读理解进行分析。阅读理解就是对学生对文章理解程度的考察,只有学生具有足够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处境,才能得到很多不同感受,对阅读理解的完成也有好处。
通过让学生多读课文,多做阅读理解,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想象、感受、揣摩、体会,才能有所收获。只有让学生挣脱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2创设情境,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为了使得学生尽可能地提升想象力,教师应该应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尤其针对较有动态感的文章,对情境的创设是一种引导方式,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在声音的世界里》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描述雨的声音和雨给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不能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意境,不能想象当时的情境,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下雨的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受,从而发挥想象力,想象文章所描述的画面,以此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2.3在写作中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写作是一项学生都应该掌握的项目,需要学生通过构思将自己所经历的或是想象的内容用文字描述出来,故而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从写作的训练入手。
写作虽然要写实,但还是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加以描述,这样才会使得整个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是平淡无奇的。所以写作和想象力是相辅相成的,想象力可以使得写作更精彩,写作也可以对想象力加以培养。
写作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学生首先对所要描述的物体进行观察,加以想象后,使得自己的作文更生动具体。以描述爬山虎为例,如果只是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而不加以想象,文章也许会写为“今天我在学校教学楼的墙上看到了爬山虎,这是一种绿色的植物,铺满了整面墙,没有缝隙。每当有风刮过,叶子就一动一动的,十分好看。爬山虎还有很多的卷须贴在墙上,使得爬山虎可以牢牢地长在墙上”。但是如果加以想象修饰,这段话就可以写为“在学校的教学楼上,爬山虎爬得满墙都是,像一条绿色的绒毯一样,没有一点缝隙,看起来十分舒服。一阵微风拂过,那一墙的绿波就荡漾起来,宛如空中垂下的瀑布。这绿色的瀑布是依靠爬山虎的爪而定在墙上的,它牢牢地抓住墙面,好似一个放松就会掉下来似的”。这两种写作方式一定是后者更加优秀。其原因就在于后者牢牢抓住爬山虎的特点并且加以想象,使得描述十分生动具体。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练习写作的同时,培养想象力。
3.结语
想象力对于全人类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从小抓起。初中语文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通过对学生阅读、写作的训练,提高其想象力,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高其想象力,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想象力的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教师应该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其今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杰.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9):145-146.
篇5
一、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需要社会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
如今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家长为了让学生考上好大学,大都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缺少老一辈革命家的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认识人生的目的、意义、态度,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具有为全社会谋福利的奉献精神,历史上由于人生目标的激励而成才的事件不胜枚举,但我们可用身边实际的人和事,进行时时刻刻的真人、真事、真实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做到真善美,并非是一件难事,而且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年鲁迅的《一件小事》不知道教育感化了多少人,不知道多少人为此感悟了什么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可见一件小事的激励作用有多么巨大。
二、学生的现实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当今学生现实的价值观越发明显,他们从亲人朋友那里看到和学到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没有完全了解生活,就开始与个人的价值观进行了联系。从而他们希望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自己的价值观,又能符合特定职业要求的职业与学校。由于他们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而追求各学科的“实用价值”,就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只要中考要考的,就会集中精力去学。这点在初衷是对的,但一定要让他们懂得,这是你文化底蕴与价值观的一个小小的台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强迫,这样做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以后才不会扭曲。
三、发挥初中生同龄人的作用,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生同龄人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发挥那些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初中生典范性的榜样作用,来激励和启发他们。不用找一些离他们生活学习很远的同龄人的事情,来古板地进行说教,更不能用同龄人的小明星进行教育,因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没有看到也没有体验到,这是个“未知数”的教育,不会有效果的。只能用他们了解到的与能体验到的实际生活中的同龄人的实例,进行有效的教育,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逐渐更好地形成。
四、充分利用学校与班级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篇6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初中 师生关系 有机结合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也将提出新的要求,我国面临着新的挑战,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新课改的主旋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学校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适应新形势,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充分说明,培养和造就合格的思想进步的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通过思想品德课的设置对青少年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滞后。我们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教学环境。要求教师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教师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促其发展。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努力程度往往决定其学习的效果,所以,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那么究竟如何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改进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以主导来促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他们拥有主动、自我发展的机会呢?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来看,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那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同时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都体现了时展对思想品德教学教的崭新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所以,对思想品德教师来说,不仅要授予学生以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
二、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一种关系是师生关系。陶行知认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关系,在学习上是共学的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感化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教师只有在同学生建立了友好和谐的关系后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然而,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意识等,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滞后。我们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不怕丢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感想、敢做的开放教学环境。我们教师要树立平等的教学观,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心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师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情感上相互交流,课堂气氛才会轻松愉悦。在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我们每个教师都会提出统一要求。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待人接物的文明态度,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等,但每个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一定的发展。课堂教学决不能消除学生的个性差异,相反还要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个性发展的条件,促进其更好地有选择地发展。教师也只有关注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甚至要研究某些特殊个体的特殊状态,恰倒好处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为每个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以人为本”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叶圣陶先生的“以人为本”渗透在他的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思想品德教学从根本上说是灵魂的教育、精神的教育,我们要引导学生求真、崇善、爱美的追求,品味中华文明、触动灵魂、受到洗礼、得以升华。思想品德教学就是以前人的“为人之道”,指导我们的学生“如何为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句话: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真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意见,理解学生的言行,从中获得发展和提高。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教育指导学生时要叮嘱自己:我是在帮助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学习,指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要充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为学生始终应该是我们教育的主体和中心,我们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养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惯。我觉得,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努力塑造教师的灵魂,就应该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自己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把自己最真挚的爱融入于教师的各项素质之中,成为教师素质不朽的精髓。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切实改进教法,促进学法,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就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经受住各种挑战和考验,做一名“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教师。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研究网页.
[2] 刘明坤,吴文菊,杨跃主编的《教师伦理与教师的礼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篇7
关键词:语文;农村中学生;偏科;兴趣;自主学习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大部分学生均是留守学生,所任教的班级语文综合成绩都还不错,但还是有许多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科存在偏科现象。我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联系农村留守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现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农村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提出自己的浅陋看法。
一、造成农村中学生偏科的原因
俗话说:“男女有别。”确实如此,现在农村中学许多男生擅长理科,偏文科,而女生又重文偏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语文科目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很反感,在反感抵触情绪的支配下,思想不能集中,从而使该科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受小学阶段的影响,许多农村小学为了要成绩,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而对其他科目则不重视。还有些家长爱好语文,家庭文化氛围浓,则孩子往往偏爱语文;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则孩子偏爱上体育课;还有农村学生由于受经济压力的影响,很少买名著、童话等课外书,导致阅读范围窄,语文素养欠缺,从而使语文偏科等。
二、偏科现象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合作中的处理方法
1.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在学习语文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农村中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在学习语文上也表现出很大差异,如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阅读,对各种书籍都有很大的兴趣,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同学喜欢大自然,喜欢探索,头脑反应迅速。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些学生浓厚的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强烈的欲望。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首先让部分学生考察一下家乡各地的石拱桥数量、位置、形状、长度等,又让有美术基础的同学画一副石拱桥图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既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又丰富了语文知识。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对每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和蔼可亲,使学生觉得教师爱自己,喜欢自己。平时教学中应该提倡多表扬、少批评,进行正面教育。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抓住他们可能出现的每一次进步,甚至是微小的进步,进行表扬。使他们由“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批评―同学不尊重―学习成绩更不好”这种恶性循环中转变为“学习成绩提高―教师表扬―同学尊重―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这种良性循环。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更要从传统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创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3.因材施教,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等)参差不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智力、性格等因素因材施教。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语文”,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学习《故乡》时,我把整个班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在上课前一周,分别让学生收集故乡的趣事、对联、风土人情、特产等。由于我们的故乡就是故里,第一组同学则利用课余,在网上收集到故乡(故里)的风土人情、特产等。另一组同学则亲自到故里琳琅山景区收集到许多对联、小时候的故事等。第三组同学则收集到他们爷爷奶奶所讲的故乡的一些传说、趣事。第四组同学则收集到故乡经纬度、天气、气候等。在整个学习课文及写作《故乡》的文章中,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了收集实践,因此,学生既锻炼了动手收集及运用能力,又有素材可写,从而积累了语文经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矫治农村中学生的偏科现象,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加强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学科差异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良影响,尽量充分发挥“强科”之长,以长促长,取长补短,不仅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的提高,而且促进学生更全面、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猜想与假设”基本环节包括:问题事实、分析问题、对问题本质的预测、假定性结论。从猜想与假设的形成途径和教学程序来看:猜想与假设的提出,离不开对问题事实的接受,愿意猜想与假设;离不开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尤其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方法;离不开对问题本质的认识。针对猜想与假设的形成途径,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可以有如下策略:
一、培养“猜想与假设”的情感,让学生乐于猜想、敢于猜想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乐于猜想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已习以为常,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加以关注,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衣服怎样晾晒才能干得快?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放在太阳底下晾晒、用衣架撑开晾晒、脱水桶甩干后再晾晒、放在室外太阳下晾晒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衣服干得越快,说明衣服中水蒸发越快,引导学生由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通过学生熟悉常见的“晾晒衣服”事例引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猜想,并自然地从生活过渡到物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感性认识、趣味物理现象等方面入手去创设“猜想与假设”的情境,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提出可能的猜想,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促使学生大胆猜想
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探究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必须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乐于猜想,敢于假设。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没有威胁的、支持性的猜想与假设环境,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气氛,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热烈的反驳,赞赏学生对教师的超越和对书本的质疑。美国著名学者罗杰斯曾经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作前提,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位学生,以亲切的笑容和学生交流,鼓励和欢迎学生的质疑,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使学生敢于猜想。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提倡同学间相互争辩,在争辩中相互启发。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大胆质疑,乐于假设,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善于猜想与假设
方法是培养能力的依据,依据猜想与假设形成途径中的方法特点及物理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如下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猜想与假设。
1.运用归纳法提出和建立假设
提出初步的猜想总是以为数不多的事实为依据的,所以归纳推理起着突出的作用。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个别事实所获得的认识或规律,提高到一般的认识和规律的推理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参与和体验自然规律的发现,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和联系已有的经验,自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从中归纳出事物的相同属性,建构起对一定规律的认识。学生对一些事实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结论的可能,从而提出猜想。例如在《声现象》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人发出声音时声带振动;敲音叉时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拨琴时,琴弦振动发出声音……学生通过对大量实例归纳提出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运用归纳法提出猜想与假设。
2.应用类比法提出猜想与假设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结论的推理形式。物理学知识类别的多样性与相似性的特点,决定了类比方法是建立想与猜假设的主要方法之一。灵活地运用异类比较进行猜想,使探究教学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同时标明类比主体所含共同的要素,使类比结果更加清晰化。
3.利用逆向思维进行猜想与假设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利用逆向思维进行猜想与假设:就是从结论或现象开始,倒着思考问题来猜想产生这一结果或现象的原因或条件,即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实现猜想。
4.凭借直觉、灵感、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猜想与假设
直觉,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组块和形象直感对当前问题进行敏锐的分析、推理,并能迅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或途径的思维形式。在探究教学中允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直觉让学生猜想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
篇9
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
1.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又称核心能力、可迁移技能,它是职业能力中除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合称。关键能力的要素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能力,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能力等。关键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技能、掌握新方法的手段。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中,专业能力是必要的入职资格,关键能力是人发展的潜能。专业能力决定了谁有资格进入某一工作领域,而关键能力决定了谁能胜任工作并有所发展。专业能力可能被技术进步取代,而关键能力是人独有的资本。专业能力是及格线,关键能力是区分人能力高下的重要指标。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并于20个世纪70年代在德国职业教育界得到很大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关键能力的概念得以引入,并逐步被认同和关注,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2.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
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强调从职业活动中取材,面向典型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的实现方式,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案例,通过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辩论法、卡片调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3)注重学习过程的合作性。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强调合作式学习,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师生与生生间新型的互动协调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在提高自己岗位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其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4)任务的真实性。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动手实践,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强调企业工作流程的重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从而实现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生关键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加强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转变观念、立足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培养;面向社会需要、强化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传感器应用》教学为例,尝试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传感器应用》是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下面以《传感器应用》课程中“自动照明装置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项目为例,讲述基于行动导的教学模式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可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资讯。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学生根据工作页提示自主收集资料,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思考与分析,制作汇报PPT,获得相关工作目标整体印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环节二:决策。教师引导学生将项目分解成任务,培养学生项目分解的工作习惯,明确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建立学习框架。
环节三:实施。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体验产品设计制作的整个过程,在技术实践中体验、感悟、建构学习经验,促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从关注学习结果发展为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
环节四:评价。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与技能、成功之处和出现的问题,点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通过自评互评,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评价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各阶段关键能力的培养如下表所示。
几点反思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引导、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完成了工作任务,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项目内容的选取模拟了电子产品开发、生产过程,知识点分解成为工作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直观性、目标性、检测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体验,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2)行动导向教学中,自由讨论代替了原先的死记硬背。在讨论中,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答案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答案没有最好的,只是更好的,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3)通过训练,学生已初步形成“信息-决策-实施-评价”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4)由于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比如采购员、绘图员、装接工、质检员,每一工作岗位都要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有利于学生合作协调能力的形成。
(5)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整工作过程是以某一产品的工艺流程为主线进行学习,会涉及多门专业主干课程,要解决问题,学生必需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对关键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
(1)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完成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备课时必须做大量的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班宜采用小班化,学生人数少,一般不超过20人。但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班级人数一般有40、50人,因此要有效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存在着一定难度。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想象力;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53-01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让语文教材的内容鲜活起来,需要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培养有想象力的人才,想象力也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语文教育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价值而言,想象力本身就是无价之宝。 如何更好的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一下
一、 如果让初中语文语言文字鲜活起来?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让语言鲜活起来才能为想象插上翅膀。初中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作者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语文教师课前要备课,不仅备教学的知识,和学生要掌握的方法,还要备学生的情况,以前的教学多是“填鸭式”教学,初中语文教师讲一讲,学生记一记,现如今学生的角色要发生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需要初中语文知识,他们更需要获取知识的经历方法和体验从而收货成功的喜悦心情,因而在备课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这一需求,有意识的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创景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给予他们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是很多学科和教师精心设计和应用的环节,通过有效的设计合作和探究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的行动起来,担当学习任务中的不同角色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小组中,学生们学习探究的欲望更加浓烈,成员间的亲密无间,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在经过小组成员的激烈设计之后,小组中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结论和共识。这时候再全面展示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和评价,学习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前提条件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改进教学的设计,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的协调把握,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每位学生交流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互励学习时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最有效地机会,但是自主学习不能一味的追求合作学习的这种形式,学生的独立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有效保障,独立自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前的独立思考与学习,接到自主学习任务就开始小组合作的话,学生的言论是没有基础和信心的,缺乏了充分的准备,最终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就没有判断的标准了,而且有些学生因为缺乏独立学习思考的环节,自己的观点无法形成,就会让自主学习成为了摆设,所以说只有经过独立学习,学生们才能为他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提供发言的素材,才能够做出对同伴们见解的准确判断,才能有完善合理的共识和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是独立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大家的智慧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机会,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如何让学生领悟领悟文章的真正内涵?
学生的想象要挣脱思维的禁锢,但对于初中语文作品的想象也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它是基于对文章内涵的正确理解上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