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25 17:3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培训

篇1

关键词:再就业 培训 难题 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首要条件。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和创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再就业困难并急需职业技能的下岗职工开展再就业培训,提高其职业技术素质,不仅可以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而且可以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进一步搞好再就业培训,笔者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学校、劳动力市场等单位,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在此,结合自己近年来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实践,谈几点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再就业培训生源逐年递减原因分析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受当地经济、就业、培训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再就业培训生源逐年萎缩,培训机构对生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尽管各方采取了多项举措,但还是没能扭转培训人数逐年减少的趋势。以徐州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2010―2013年1~11月再就业培训为例,平均每年培训人数递减25%左右(见下表)。

表 徐州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2010―2013年1~11月再就业培训数据统计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1~11月 合 计

参培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参培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参培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参培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参培人数 就业人数 平均

就业率

6013 4772 79% 4309 3474 81% 3515 2580 73% 2482 1680 80% 15937 12506 78%

对比 参培人数比上年下降28 % 参培人数比上年下降18% 参培人数比上年下降29% 参培人数平均逐年下降25%

具体来说,生源下降的原因包括如下几种。

1.受经济形势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就业矛盾更为突出

自1997年以来,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但社会需求较弱,加之体制等相关因素,出现了劳动力供需矛盾,同时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也带来了很大冲击。

2.认识存在误区,培训与就业不衔接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再就业存在着种种疑虑和错误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再就业工程是思想的一种变革、观念的一种更新。因此,在再就业培训过程中,要把转变就业观念放在突出地位,使受训者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

积极劳动政策(包括再就业培训)则主要侧重于长期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投资大,见效慢。一些部门和单位认为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直接保障的成本要低于积极劳动政策。且对于下岗失业人员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有相当数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对再就业培训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再就业培训就是安排就业,就是安排工作岗位,将再就业培训与再就业画上了等号。这就形成了利益诉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政策的刚性实施,也影响到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同时,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受训者参加培训的目的并不是或不只是为了再就业,而是为了其他目的。例如学习计算机是为了自己使用方便,学习保健按摩是为了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员的保健,学习驾驶是为了买辆私家车自用,学习面点和烹饪是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每个人的家庭条件、年龄、生活需求、兴趣爱好等情况不同,致使其参培目的各异,使得再就业培训与再就业不衔接。

3.培训档次低,不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目前条件有限,再就业培训缺乏必要的培训设施、场地和设备,缺少具有相对专业技能的培训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培训需求,造成培训方式简单、培训专业范围较窄、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培训档次较低,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跨越式发展存在很大的困难。

4.培训机构多且良莠不齐

徐州市区现有23家再就业培训机构,其中公办10家、民办13家,平均年培训能力在9000人左右,上报就业率75%~80%。随着培训生源的逐年减少,致使再就业培训招生竞争日益激烈,招生工作困难重重。在争夺生源大战中,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特别是一些培训机构采取每招一名学员奖励招生人员80~100元(甚至更高)不等的奖励措施,同时对每个参加考试的学员采取发钱、发物等手段,拉拢和吸引学员前去参加培训和鉴定。

5.政策调控的影响

按规定,下岗失业人员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从2010年7月1日换发新的就业登记证开始,符合培训条件的人员大量减少。且经过多年再就业培训,没有参加培训的人员数量也逐年下降。为了就业专项补贴资金的使用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科学,严防滥用和非法套取,上级对该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政策也不断调整,采取了先由参培人员垫付培训费的办法,这对参培者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农村劳动者培训直补企业的政策对培训机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提高再就业培训实效的对策

再就业培训工作需要紧贴市场的专业设置、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保障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措施。结合徐州市实际,笔者建议要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为宗旨,迎难而上,尽最大努力搞好再就业培训工作。

1.因势利导,逐步转变下岗失业人员的择业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上岗凭能力、就业靠竞争是必然趋势。下岗失业人员重新择业的期望值要切合实际,切勿过高,只想选好企业、好岗位、好待遇,脱离自身实际能力,就很难实现再就业。

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再就业培训与再就业的关系,使受训者走出认识误区,大力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其走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之路,踏踏实实地掌握本领,迎接再就业的挑战。要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政府搭建平台,政策适当倾斜,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社会帮助相结合。

2.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招生工作

宣传是搞好招生的前提,招生是搞好培训的首要条件。招生宣传的主要途径有:借助各类媒体提前宣传;全员参与,深入基层分头宣传;发动学员,利用关系协助宣传;深入破产企业,做好转岗培训宣传;送技能到社区,现场演示,自我宣传。要了解下岗失业人员所需,通过宣传,扩大再就业培训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今后的培训专业(工种)设置和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

3.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一要根据学员实际,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分类办班。由于失业人员的年龄、技能、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求职愿望和学习时间要求不同,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要充分征求失业人员的意见,尊重其意愿,指导他们参加既适合他们自身特点、又符合他们意愿的专业学习。

二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培训质量。要搞好培训,管理是手段,服务是主线,质量是关键。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措施,强化管理,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向管理要质量。

三要严把教师聘任和教学能力关。教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核心。培训要精讲理论、加强实作,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

四要定期召开班主任、教师研讨会,加强教学研究,搞好评教评学,及时反馈学员的学习信息和要求,从教材的选用、教学计划的落实、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攻克教学难题。班主任工作要认真细致,为学员提供优质服务。

4.提高服务创新意识

培训机构在培训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的意识,做到“与学员沟通零距离,为学员服务零止境,让学员办事零障碍”。要从单纯的培训中走出来,向多功能、综合发展,加强培训与就业的衔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一要主动深入企业,走向社会,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大力实施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以用定训”,超前预留岗位,实现岗位与技能的有效对接,搭建好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充分协调双方利益,实现培训与就业“零距离”。

二要走进破产企业,了解企业实际和需求,深入开展招生宣传,对失业人员进行转岗培训、推荐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

三要定期回访,掌握企业和就业人员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制定和改进下一步的培训计划,采取新的举措。

四要为下岗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就业咨询、政策咨询和用工岗位信息等服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他们结合自身条件,明确职业定位,提高求职技巧,增强就业能力。

五要根据岗位技术要求、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实施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实用性、长效性的再就业培训,不断调整专业(工种),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以利于学员尽快就业。

篇2

一、以中心建设为主线,强化内部管理

乐亭县巾帼家政培训中心自*年4月成立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心以初具规模,各种教学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并且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较高的教学素质。中心围绕所设的家政服务专业课程,针对社会需求及学员要求,开设了《家庭保洁》、《下水道疏通》、《月嫂》、《中老年人家庭护理》、《养花知识问答》、《奶牛养殖》、《社交服务礼仪》等课程,结合理论课程组织学员实地参观学习等,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学到了一技之长,为他们立足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广大学员及全社会的一致好评。去年一年,培训中心共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女劳动力等学员近1000人次。

对于中心的建设情况,单位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以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和学员素质优良化为管理目标,按照《民促法》,中心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科学规范管理,制定了《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办学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带头学习,认真负责,严格制度,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了开阔视野,拓宽教学思路,学校领导多次到北京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根据社会用工信息设置相应的家政服务专业课程,组织教师定期业务培训,并组建成立了家政服务培训教学评价小组、教师考核工作组、学员评价及管理工作组、课程设置及学生选课指导工作组,各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证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系统的制定了《年度教学计划》,从根本上改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

去年,学员大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女剩余劳动力,虽然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一定的专业技术,但在家政服务专业技能上基本是空白。根据这种情况,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思想与业务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使教学思路适应变化的需要,更好的全面完成了学员培训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专业基础因人施教,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溶入社会实践,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学员联系用人单位,为他们铺就业路,搭就业桥。

二、丰富授课内容,做大做强"妇"字号家政品牌。

按照上级妇联要求,针对就业需求和学员要求,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必修课为《职业道德》、《劳动法常识》和有关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选修课包括家政服务的多项技能培训,主要有:中老年人家庭护理、科学看护婴幼儿、如何当好月嫂、家庭保洁、钟点工及疏通下水道等。今年我们又新增择业观教育、服务礼仪、社交礼仪等课程,围绕"家"字做文章,不断丰富授课内容,准备聘请北京教授、**、县农口部门专家授课,采取集中培训为主,自学、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懂家政知识、知家政礼仪、能家政服务、长家政技能的月嫂、宴嫂、护嫂、洁嫂、厨嫂。

三、灵活培训形式,搞好岗前培训的新突破

为使参加培训的学员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为他们立足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不断拓展培训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授课与参观相结合,改变那种单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传统模式,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加大外出参观学习的课时;二是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把培训时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便牢固掌握,避免"纸上谈兵"的培训方式;三是集中授课与自学交流相结合,使学员更好地把教师传授的知识稳固掌握,给其自学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此,我们选树了一批下岗再就业明星,为打响"妇"字号家政品牌,我们建立了"妇"字号基地,组织学员参观考察,到下岗再就业明星李述静、张建侠、申素英等创办的华烁公司、御名园食府、远大瓦厂和大学毕业自寻创业路的陈杰的海水孵化养殖场等民营企业进行现场参观,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参观、典型教育,进一步转变学员的择业观,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需要,勇闯就业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开展定单定向上岗,落实就业上岗的新突破

培训是手段,就业才是目的。我们还立足职能,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在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学到多种技能的同时,我们注重就业实效,积极帮其联系就业单位。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采取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广辟就业渠道,早日实现就业。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一是积极与县再就业局、人才市场配合,举办就业洽谈会,为学到一技之长的学员搭就业桥,铺上岗路。

二是与县内外多家合资、独资企业建立用工供求关系,发展订单定向上岗,有针对性地培训专业人才,安排学员就业。为此,我们专门走访了**中厚板厂,恒安薄板厂,汽车零件厂以及承启大酒店、信达集团和远洋宾馆等就业需求量大的企业,并与这些企业挂钩,为他们急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签定劳动就业合同,使下岗失业人员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争取早日走上就业岗位。

三是延伸就业渠道,组织县内优秀女老板、女经理,建立"妇"字号基地,以典型人事影响学员,使他们树立敢闯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激励他们不断开阔视野,转变观念,积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建新岗、立新业。

篇3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如果让一个刚毕业的平面设计人员未经培训学习直接参与到工作中来,后果可想而知。但就现在的企业来讲,还没有哪个企业真正把平面设计人员的课程纳入到其综合职业能力培训中。因此,具体分析企业需求,设置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2具体要求

2.1企业要求设计要有个性化,能突出企业的文化和标识

设计师本身就是个具有独特思维能力而又敢于大胆改革创新的一个职业。设计工作必须要在这个需求较高的新环境中能标新立异。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制作在平面设计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下,商业界提出的新挑战不仅加强了设计的重要性,还提高了设计的潜在能力。当平面设计走向程式化之后,其设计创意就必须具有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设计就成为无限超越自我,获取随心所欲表达的个性化。故计算机软件的掌握程度至关重要。但是企业中的设计师在大胆创新前要先深刻领会企业文化,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作品中,使人感觉既新鲜又没有突破企业要求的底线,这才能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要求。

2.2企业要求设计应符合国际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即应与时俱进

全球化的社会形势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具备更全面的认知观。因此,在构思和表现上,平面设计的语言要放眼国内外的消费需求。时常关注国内外现代设计的走势是最便捷的使作品与现代世界设计接轨的重要步骤。

2.3企业要求设计作品要有地域本土化元素,能够明显体

现企业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通过对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元素其形态上的引用,使元素不仅传递了现代设计观念,而且使旧有元素能够真正传递载体的现代信息,符合现代设计的功用,从而摆脱元素在使用上的局限与语意上的偏差。对本土设计师来说,守一方水土研究自成体系的平面设计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这样既可以使消费者从侧面了解企业文化,又可以加深消费者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2.4企业要求现代平面设计要符合人性化需求与绿色环保的呼吁,这才会达到与消费者共鸣的效果

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思想是21世纪设计的主题,在设计中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它强调在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在中国,人们也已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将会是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历程的长期需求。在经历了分解与重构后的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未来的设计将着眼于与平面设计相关环境的设计上,其关系是相连的,内在的,互动的,广义的。因此企业在设计中要求与消费者达成共识,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找到宣传的突破口。

3在职平面设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几点企业要求,要加强平面设计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就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系统设置课程:

(1)首先应该学习好企业文化,准确的掌握企业的设计定位。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具体地说,就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素质、经营方针、产品开发、商品流通等有关企业经营的所有因素。设计师可以从信息这一观点出发,从文化、形象、传播的角度来进行筛选,找出企业具有的潜在力,存在价值及美的价值,加以整合,使其在信息社会环境中转换为有效的标识。因此,开设企业文化的相关课程是深入了解企业,给设计定位的第一步。

(2)只有最符合社会要求的作品,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因此,设计师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利用其特点来突出企业的形象,这样才能设计出标识性更强,更符合企业宣传要求的作品。因此,开设相关的人文素养课程是设计师与时俱进,与社会融合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3)应该储备资源,多元化掌握相关的设计软件。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软件的学习与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独树一帜,熟练的掌握好计算机软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设计师在职后多开设一些设计软件培训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提升设计师自身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同时多开设设计软件的课程也是帮助设计师创新、创意最有力的方式。

(4)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创新、创意是作品的灵魂。企业的宣传重心也同样放在与众不同的作品构想上,因此对于设计师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众多的培训课程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开设相关课程对设计师的创意思维进行开发,才有可能满足社会、企业、消费者的要求。

篇4

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分析

用人单位在社会上招聘的员工肯定希望来之能用,因此其针对知识、技能、经验以及非专业技能方面对大学生提出了要求:1.大学生要具有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大学所接触的专业知识是其以后就业工作的根本,因此用人单位首先注重的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是否能够胜任专业岗位。但是用人单位还会关注,专业知识是否能够有效的转化为专业技能,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经得住企业实务的检验问题,可以说知识不等于能力,真正的能力还需要再具体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和提高。2.大学生是否有团队意识。大学教育更加偏重于自主学习,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团队学习和训练的机会比较有限,而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会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团队工作意识和能力,因为在单位工作永远不可能是单枪匹马,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完成单位任务,发挥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大学生从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的角色向社会人、团队人角色转变非常关键。

二、求职大学生的职业准备分析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方向和要求,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求职大学生需要有自己的职业准备:1.职业能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必须要具有职业能力,这是大学生能够实现自己就业规划的根本,所谓职业能力也就是专业能力,没有专业能力在就业过程中也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专业能力包括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中的能力。2.职业经验。测度职业能力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是参考职业经验。大学生初入社会不可能有正规的从业经验,但在校期间参与过的社团活动经验、社会实践经验、团队实践经验,特别是有针对性地专业项目经验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参考因素。3.职业心理。从大学到社会,是一个角色的转变,也可能是一次人生的转变,所以大学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社会中的许多要求都与学校有很大区别,大学生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一旦认识有误或者出现偏差,就可能出现逃避心理,影响自己的择业。

三、大学生就业培训现状

近些年,我国国内培训市场比较火热,针对大学生的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培训机构确实提高了被培训人的嫩来,让被培训者受益匪浅,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的看到,大学生就业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训的内容过于功利化,多是我们能够看到的针对考证、考学、考公务员等创办的辅导班培训方式,针对用人单位需求的大学僧就业培训相对较少。在现实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急迫的,但是其对就业培训的重视程度也比较高,在其看来就业培训是一个持久性的过程,就是通过培训让大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专业培训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对培训的结果要求跟高,这种要求与大学生阶段的教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大学阶段的就业培训缺少持久性。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培训主体的单一和错位问题严重。当前我国培训资源相对是比较匮乏的,着严重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在高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但是高校的教育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以及教学的针对性都存在问题。

四、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创新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结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培训的要求,必须要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进行创新。1.注重实践培训。随着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开始在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合作平台,让企业和高校之间实现连通,共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企业主要是通过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并对大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评估,高校主要是通过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兴趣、需求,为其联系合适的实践单位。2.注重团队实训。在企业实训基地模式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团队项目实训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以高校为依托,通过承接企事业单位的独立专业外包业务,请专业导师带领大学生组建团队,独立完成完整业务的方式,锻炼大学生整合自身知识体系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取关于就业的职前技能培训;使学生毕业求职时拥有丰富的被用人单位认可的工作经验积累,实现高水平的就业。

作者:王彦博 单位:辽源市西安区人才交流中心

篇5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工作总结

__年,在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__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以“诚信、守法、创新“为开展培训工作的原则,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以为劳动者求职服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业就业服务、为下岗失业职工创业服务为重点,在培训开发、课程设计、培训___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工作成果

__年度,就业培训中心共___各类培训班___期,其中下岗失业职工二转业转岗培训___期,参加受训人员___多人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业就业培训___期,参加受训人员___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电动缝纫)___期,参加受训人员___人。培训中心还配合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所___各种类形的现场招聘会___期,帮助___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___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安置了___名下岗失业职工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

二、工作方法

在___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中,就业培训中心特别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就准备参加劳务输出的农民工而言,就业培训中心___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农民处出务工的思想顾虑多,缺乏处出打工基本常识的特点,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思想发动、政策宣传、务工指南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就外出务工有一定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心主要针对其外出务工愿望强烈,但职能技术素质相对较低的特点,把___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技能素质方面,并加强与劳务输出工作机构的联系,随时掌握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根椐用人单位要求,有争对性的___学员受训,做到学有所用,培训一人可以就业一人;就下岗失业人员而言,就业培训中心主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就业再就业困难的特点,把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自主创业基础知识、衡接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并积极配合再就业服务中心和职业介绍所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同时,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为参加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包括档案保管、社会保险补贴、小额信贷、职业介绍等在内的一站式劳动保障事务服务。培训中心的工作不仅得到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得到了广大参训人员的高度评价。每期培训班结束时收集的意见反馈,大多数参训学员都觉得这些培训办得很及时、必要,不仅有针对性,还有适用性,希望就业培训中心的工作越办越好。

在注重开展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同时,就业培训中心还重点抓好了培训资料的更新和改进。一是不断加强培训资料突的专业化、标准化,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的充实、详尽和高质量;地是在以往培训课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实务与适用;三是增加案例、案情解析比重,紧密联系培训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请专业部门的专业人员集中答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培训中心还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自主编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业培训教材》、《外出务工指南》、《劳务输出知识问答》等小册子,把农民工处出务工经常涉及到的近___个问题列举出来,一一解答。除印制讲义外,每期培训班还设置了专门的自测题,调动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三、财务管理

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十分重视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配备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户,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规定,做到了收入清楚、支出合理、收支合法、手续齐全、帐实相符。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未发生过财务收支违规违法现象。主要的做法是:

(1)领导重视。中心负责人亲自抓财务收支管理工作,实行“一支笔“审批支付方式,杜绝乱收乱支现象;

(2)坚持原则。由于就业培训中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就业培训中心的资金收支往来,一直坚持了只用转帐支付方式,确保资金安全;

(3)职责清楚。在财务资金管理方面,培训中心财务管理人员坚持各负其责,“管收的不管支““管支的不管收“,既有效的防止了工作业务上的交差,又有效的防止了资金管理上的混乱;

(4)严格要求。培训中心领导严格要求自已,做到清政廉洁,不贪不沾不违纪违法;财务人员严格要求自已,做到规范做帐、规范收支、规范运作,确保财务帐务管理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四、存在的问题

培训中心的工作之所以有一些成绩,我们认为这是与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培训工作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培训工作是培训他人,更是培训自己,培训团队,每一期培训班,我们都要与方方面面的人士打交道,不光对自己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社交能力和课程安排设计等方面需要有较高的要求,更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好各种复杂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培训中心的全体教职员工也是个考验。另一方面,培训中心开办时间不长,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办学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也需要加强和充实。

五、下一年度工作思路

下一年度,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的工作,将紧紧围绕下岗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___》,贫困地区移地扶贫劳务输出《雨露工程》和农民工进城务工《春风行动》等,认真做好市场调研,不断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和课程,而且更加突出专业化,在巩固上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件事:

(1)举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___期,平均每月一期;

(2)举办职业技能培训___期,培训结业人员全部推荐到___、___一带用人单位工作;

(3)举办下岗失业职工SYB(创业)培训___期,使所有在当年改制下岗或失业的职工全部受到培训,为他们通过自谋职业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4)试办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SYB(创业)培训___期,为城市化发展作出新贡献;

(5)举办以下岗失业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为主体的技算机操作员培训班___期,确保___名参训人员取得《计算机文字录入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就业培训中心增新增计算机培训教室一个,新增培训用电子计算机___台;

(6)适当时期创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工作网站,为广大学员提供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网上教育平台,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及快速获取各种相关资讯的窗口,使学员可以在网站上查找最新培训动态(范本)、创业新闻,也可以在网站上下载最新的培训教材。

(7)为确保上述这些工作目标的圆满实现,我们将从加大培训中心资金投入、充实师资力量和不断提高都职工业务教学水平入手,在县劳动就业服务局和县民政局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帮助下,继续强化与各部门的分工协调,花大力气,把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6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率正在以每年大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失地农民在完成从农民到城市居民这一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少数农民会由于对新生活方式不适应而出现悲观的情绪甚至行为,部分农民也存在着就业压力大、生活不稳定的情况,甚至个别农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这一时期内,就业培训工作就变得更加重要。

一、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培训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宽泛,培训方式更加多元化,这就在无形中对培训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训模式依旧是政府办学为主,单一化的模式导致师资配套单一,无法符合新时期失地农民就业的多种需求;②培训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比如说在一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优势充足,农业技术培训发展非常快。当地政府部门往往抓住这一优势,在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也将培训内容偏向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其他培训类型相对较少;③培训教师知识单一,授课方式陈旧。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强化,大部分培训教师都没有进行专业系统的进修学习,只能够开展类似于引导性的初级技能培训,使用面对面的课堂授课模式,很少组织进行实践操作训练;④培训配套设施设备有待完善,部分培训机构因为资金缺乏,部分培训设施建设不完善,设备相对老化。很多课程基本上都是采取课堂口头讲授,仅用一份PPT和一张嘴就完成了整个培训活动,失地农民无法参与更多的实践操作训练,实际技术能力很难得以提升。另外因为培训场地缺乏,部分相对热门的培训课程不能够组织进行,导致就业培训内容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不符合[1]。

二、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培训重视程度

失地农民是否可以顺利的融入到城镇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地方政府部门必须要尤为重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做到上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帮助一批失地农民就业。政府相关部门在立项审批时,引导企业与劳动部门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在开工奠基时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在投入运营时与培训合格的失地农民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起失地农民中劳动力资源、企业用工需求、培训机构培训能力,三者联动和对接的机制,有效帮助失地农民成功转变为职业人。

(二)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培训组织机构要加强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组织开办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也可积极的和企业签订用工协议,推行订单式培训,培训结束考核合格后即可安排失地农民上岗。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过程中来,将企业作为培训现场,让失地农民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便能够熟悉基础的操作技能与安全生产知识。促进就业培训方式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还是应当坚持以实践为主,摆脱过去那种单一化的授课形式,帮助被征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能力,使其尽快实现就业,稳定就业。

(三)逐渐完善培训内容

失地农民和下岗待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外地务工人员在置业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必须要为其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防止对同一技能层次的人员实施重复培训。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失地农民主要是培训其实践技能,比如说技工教育模式,通过全日制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其尽快成长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我们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电工、焊工、汽修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培训课程,努力让其成为复合型人才;针对年龄偏大且文化水平不高的妇女,可对他们进行家政服务、保洁等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技能培训;对于技能单一化、文化水平不高的失地农民,应当对其给予较为简单且就业面较广的劳动密集型职业培训。

(四)加大培训资金支持

现阶段,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往往是覆盖到省市县三级地区,而很少将其推广普及到乡镇和基层农村,这一情况往往是资金不足所导致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努力拓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资金的筹措渠道,可通过建立培训基金的方式,建设覆盖乡镇地区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组织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政府部门还应当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积极寻求和当地企业、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更好的满足基层农村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最后还可以通过划拨财政专项资金的方式来支持失地农民培训基地的建设。

(五)提升农民学习意识

广大失地农民必须要准确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主动参与各种就业培训活动,即便是通过了就业培训之后也应当努力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让自己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2]。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技能培训、提升培训和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资金扶持力度,采取分期分批组织培训方式,集中举办SYB培训班,菜单式培训创业典型,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智力支持,为培训者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对有一定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广泛开展创业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创业就业热情,引导其走创业之路,解决地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结语

我们能够从现阶段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可以发现,我们在解决就业培训问题中还具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不管是政府部门或者是培训机构都必须要强调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尽可能的应用好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不断提升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确保广大失地农民都能够拥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努力为妇女就业牵线搭桥

-------县妇联再就业培训工作汇报

2006年6月8日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市劳动局、市妇联等11个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按照此文件精神,为了更好的配合就业局做好下岗、失业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我们妇联组织从关注女性就业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中心”建设,积极组织妇女技能培训,引导、扶持妇女创业,努力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加快妇女服务阵地建设,以提高妇女的就业水平。为此我们很抓了培训中心建设,并以搞好培训和落实就业单位为两个突破点,为她们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寻找就业单位,使广大妇女通过技能培训找到自己合适的就业岗位。下面我们就工作的开展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一、以中心建设为主线,强化内部管理

乐亭县巾帼家政培训中心自2005年4月成立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心以初具规模,各种教学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并且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较高的教学素质。中心围绕所设的家政服务专业课程,针对社会需求及学员要求,开设了《家庭保洁》、《下水道疏通》、《月嫂》、《中老年人家庭护理》、《养花知识问答》、《奶牛养殖》、《社交服务礼仪》等课程,结合理论课程组织学员实地参观学习等,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学到了一技之长,为他们立足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广大学员及全社会的一致好评。去年一年,培训中心共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女劳动力等学员近1000人次。

对于中心的建设情况,单位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以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和学员素质优良化为管理目标,按照《民促法》,中心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科学规范管理,制定了《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办学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带头学习,认真负责,严格制度,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了开阔视野,拓宽教学思路,学校领导多次到北京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根据社会用工信息设置相应的家政服务专业课程,组织教师定期业务培训,并组建成立了家政服务培训教学评价小组、教师考核工作组、学员评价及管理工作组、课程设置及学生选课指导工作组,各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证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系统的制定了《年度教学计划》,从根本上改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

去年,学员大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女剩余劳动力,虽然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一定的专业技术,但在家政服务专业技能上基本是空白。根据这种情况,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思想与业务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使教学思路适应变化的需要,更好的全面完成了学员培训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专业基础因人施教,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溶入社会实践,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学员联系用人单位,为他们铺就业路,搭就业桥。

二、丰富授课内容,做大做强"妇"字号家政品牌。

按照上级妇联要求,针对就业需求和学员要求,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必修课为《职业道德》、《劳动法常识》和有关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选修课包括家政服务的多项技能培训,主要有:中老年人家庭护理、科学看护婴幼儿、如何当好月嫂、家庭保洁、钟点工及疏通下水道等。今年我们又新增择业观教育、服务礼仪、社交礼仪等课程,围绕"家"字做文章,不断丰富授课内容,准备聘请北京教授、唐山、县农口部门专家授课,采取集中培训为主,自学、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懂家政知识、知家政礼仪、能家政服务、长家政技能的月嫂、宴嫂、护嫂、洁嫂、厨嫂。

三、灵活培训形式,搞好岗前培训的新突破

为使参加培训的学员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为他们立足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不断拓展培训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授课与参观相结合,改变那种单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传统模式,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加大外出参观学习的课时;二是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把培训时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便牢固掌握,避免"纸上谈兵"的培训方式;三是集中授课与自学交流相结合,使学员更好地把教师传授的知识稳固掌握,给其自学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此,我们选树了一批下岗再就业明星,为打响"妇"字号家政品牌,我们建立了"妇"字号基地,组织学员参观考察,到下岗再就业明星李述静、张建侠、申素英等创办的华烁公司、御名园食府、远大瓦厂和大学毕业自寻创业路的陈杰的海水孵化养殖场等民营企业进行现场参观,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参观、典型教育,进一步转变学员的择业观,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需要,勇闯就业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开展定单定向上岗,落实就业上岗的新突破

培训是手段,就业才是目的。我们还立足职能,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在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学到多种技能的同时,我们注重就业实效,积极帮其联系就业单位。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采取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广辟就业渠道,早日实现就业。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一是积极与县再就业局、人才市场配合,举办就业洽谈会,为学到一技之长的学员搭就业桥,铺上岗路。

二是与县内外多家合资、独资企业建立用工供求关系,发展订单定向上岗,有针对性地培训专业人才,安排学员就业。为此,我们专门走访了唐山中厚板厂,恒安薄板厂,汽车零件厂以及承启大酒店、信达集团和远洋宾馆等就业需求量大的企业,并与这些企业挂钩,为他们急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签定劳动就业合同,使下岗失业人员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争取早日走上就业岗位。

三是延伸就业渠道,组织县内优秀女老板、女经理,建立"妇"字号基地,以典型人事影响学员,使他们树立敢闯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激励他们不断开阔视野,转变观念,积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建新岗、立新业。

篇8

为进一步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我部制定了主题为“提高你的再就业能力”的《2004—2005年再就业培训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并将实施方案和分年度计划于2004年3月15日前报我部培训就业司。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二四年三月二日

                             2004—2005年再就业培训计划

按照国家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部署安排,总结第一、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实施经验,决定在2004年和2005年,实施主题为“提高你的再就业能力”的再就业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再就业需要,充分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以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以强化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线,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培训经费为保障,尽快取得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实效,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二、目标任务

 (二)2004年至2005年,要对800万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0%,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对其中的60万人开展创业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80%,创业成功率达到50%。

三、主要内容

 (三)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完善社会化培训网络。按照“条件公开、申请自愿、公平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原则,依托培训质量较高、促进就业效果显著的教育培训机构,定点开展再就业培训。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对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要提供政策、技术和经费支持。

 (四)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培训对象特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向培训机构定期通报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其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开发实用培训项目。

建立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的信息联络渠道,为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定单,为用人单位提供培训菜单。对青年失业人员,可鼓励其参加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和新职业的培训;对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可与实施再就业援助同步,组织其参加岗位适应性培训;对妇女培训对象,可结合发展第三产业和开发社区服务业岗位,鼓励他们参加实用技能培训。

 (五)进一步落实和使用好培训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果。从各级财政促进再就业资金中逐级落实培训经费,协调有关部门根据培训成本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根据培训质量和促进就业或创业的实际效果,确定经费补贴的依据。各地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经费的补贴模式。有条件的城市,可采取个人垫付或政府发放培训券等方式,由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公布政府经费补贴的职业(工种) 目录,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持相关资料兑现培训经费。

 (六)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全面提供创业服务。面向下岗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他就业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指导和培训。加强诚信教育,从2004年开始,在各类创业培训课程中推广《诚信教育大纲》(另发)。依托上海创业培训师资进修中心和国家创业示范基地,加快培养创业培训师资。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等再就业优惠政策整体联动的工作模式,经过论证的创业计划书可作为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的凭证。建立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对创业者提供创业、开业和经营过程的全程指导和咨询服务。支持创业者自发成立的小企业协会等组织的工作,培育创业孵化基地。

(七)大力组织实施远程培训。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建立远程培训平台,通过卫星数据技术,互联网络技术以及广播电视和函授相结合,集成国内外优质的培训课程,面向全国组织实施远程职业培训。各地可结合实际,设立远程培训辅导站点,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其它人员参加培训。

四、保障措施

 (八)加强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再就业培工作,将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组织实施。根据本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要求。要加强工作业绩考核,抓好督促检查。

加强与政府财政、物价,银行等有关部的沟通,保证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

篇9

【关键词】失地农民 就业安置 就业培训体系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已经超过4000万人,并仍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递增[1]。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失地农民数量虽然还未有权威部门统计过,但是失地农民数量在不断激增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至关重要。

1.对失地农民的界定和农民失地的必然性。

1.1 对失地农民的界定。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由于非农业建设需要(农民住宅用地除外)国家依法征收而完全失去或大部分失去农业用地份额的农民。[2]从法学角度而言,失地农民是指因失去土地而失去土地上财产权利、就业的权利、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以及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其他权利的一类特殊法律主体。

从社会分工的规律看,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农民自愿离开农业转向其他产业时才会产生产业结构的变化,但我国目前的农民失地绝大多数不是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上的一种自发选择,而是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相当水平时伴随城市化而导致的农民从农业产业中的被动退出。

1.2 农民失地的必然性。

1.2.1 农民失地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不断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城市化的推进表现为在城市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而城市规模扩张致使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非农化、农民市民化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和全面富裕,没有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没有农村的繁荣进步,城市化就会陷入虚假化的泥潭。因此,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1.2.2 通过城市化的发展来减少农民数量,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和资源的优化组合,这就需要通过城镇化转移来减少农民数量,实现农民的非农化。一方面让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享受工业化的成果;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农民的人均土地占有水平,提高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因此,只有通过城市化的发展减少农民,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2.吉林省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现状。就业安置的特点是失地农民能及时就业,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就业安置虽然具有就业指向性意义,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招工安置和农转非等办法在实践中已经失去原有的作用和意义。

就业安置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政府扶持力度、企业用工需求、农民个人素质和能力等,各地的就业安置能力存在偏差,即使是在同一地区,能够得到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也属少数。吉林省目前通过征地被予以安置的不超过15%,绝大多数的人处于失业状态,目前的就业安置率是非常低的。

就业安置也是目前一项难度较大的安置方式。首先,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景气,原国有企业工人面临着下岗再就业的困境,乡镇企业也纷纷转制,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其次,大量基础设施项目无法提供就业岗位。在城市化进程中,征地的基础设施用地份额较大,这些用地几乎不能提供就业岗位,也就无法通过直接的建设项目实现征地“农转非”人员的招工安置。第三,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缺乏,符合用工单位要求和条件的不多,安置面较窄,在激烈的城镇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就业后的失业率也较高,其长远生计问题还是得不到保障。

3.吉林省失地农业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吉林省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吉林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以推动吉林加快振兴为己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奋力攻坚克难,在克服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和影响中,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经济虽取得进步,但是吉林省失地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改观,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正是由于现在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致使很多“曾经的农民”(现已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从生活状态到自身心态上都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很多人由城市想要回到农村,想要享受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原因是现在的生活质量差,对近况不满,失地农民普便认为就业面太窄、就业培训与安置不相适应、创业环境差、就业门槛高等原因。失地后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占1/3多。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主要途径是:自谋职业、村委会安置、征地单位安置、政府安置。但是由于受文化、技能、年龄等因素限制,大部分失地农民就业渠道窄,找工作困难,就业能力弱。尤其是40-50岁失地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就业技能,他们再就业后,其就业岗位替代性强。因此,再就业后时刻都面临着下岗失业的危机,成为二次失业人群。消极的就业心态对失地农民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影,还有些农民对就业时对工作岗位期望值过高,一般的活不愿干,因此也很难找到工作岗位。综合上述情况,很多失地农民想要回已失去的土地以至于采用了很多非正常的手段,造成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矛盾有待解决。

对于自谋职业的,由于征地补偿偏低,农民无改行建业的基础。现行法律规定征地补偿标准是按产值倍数计算。征地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但目前来看,各地征地补偿普遍较低,确定补偿水平的依据不合理,在土地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农民的安置费却仍沿袭十多年前的标准。按法律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3]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项之和,低限是10倍,高限是16倍,最高不得超过30倍。但是不管是低限还是高限,都远远不能保障农民失地以后的长远生计。此外,由于征地补偿标准按原用途进行补偿,而农业用地一经被征用后,其用途的改变通常会导致地价的飙升。但是,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却没有考虑土地未来的增值因素。这种补偿标准既没有体现土地的潜在收益又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承担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更没有体现土地市场的供需状况。通过征地,农民不但没有从中获取收益,反而造就了新的困难群体,扩大了社会不公。从目前各地的情况看,凡是采取一次性安置者可以领取1.5万至3万元不等的补偿费。这点补偿费,按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大约7年左右;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因此低价征用土地,农民难以维持长远生活。这样促使几乎无改行建业的基础,再加上部分失地农民思想保守,素质低,缺乏长远打算,往往在短时间内将补偿费消费完,出现坐吃山空现象,造成将来生活难以为续。

吉林省失地农民的就就业现状让人担扰,他所反映不仅仅是吉林省失地农民的情况,也反映了其它省市失业农民的基本情况。如果不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那么必然会阻碍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利国民经济的发展。

3.2 吉林省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原因分析。吉林省失地农民之所以失业率高,再就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文化程度较低,就业技能欠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的都是进入某一个阶层或者从事某种职业的前提条件,吉林省失地农民自身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5年,以初中文化居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化的工厂需要更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人才的今天,失地农民的就业就成为一个大的问题;②不具备学习能力,对新事物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农民是靠地吃饭的,整天与土地打交道,种地的经验会促使他们种好地,而且吉林省的农民土地占有量较多,每年只种一季粮食,冬天很清闲,但是这也足以养家糊口,所以他们没有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③心态不平衡,竞争意识弱。在农村种地不需要什么竞争意识,只要把地种好,全家就饿不着,这日复一日的重复让他们不会去想什么竞争,竞争离他们很遥远;④沿习了农村的生活习惯,对城市生活状态不适应。

4.构建吉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从吉林省失地农民的安置现状和就业现状看,他们的就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长期以来,吉林省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失去土地后,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再加上对他们的安置情况不理想,就业现状令人担忧。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促进素质的提高,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因此,构建吉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是吉林省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素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如英格尔斯所说:“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构建吉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

4.1 以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普及对失地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失地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是容易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表面上看,就业培训和孩子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他们还都是孩子,一时半会和就业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他们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没被国家征收,他们学业不好还可以继续种地,地还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本,起码会保持温饱,但是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未来赖以生存的法宝,将来也将面临失业,所以不能用短浅的眼光来审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失地后义务教育甚至以后的高等教育才是他们在社会中制胜的法宝,所以一定要重视失地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

以义务教育为基础,强调教育培训要从失地农民子女抓起,由于土地补偿费用偏低,多数失地农民无力负担子女高昂的教育开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政府和村集体分得的土地收益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失地农民子女教育基金,用于补贴生活确实困难的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支出,或者用该笔资金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对困难农民子女实行学费减免。据笔者了解,位于长春市柳影路的柳影小学就是一所以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小学。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才能使失地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4.2 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

4.2.1 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这是解决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的关键。对失地农民职业培训要首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4.2.1.1 要不断建立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失地农民接受就业培训的权利。

4.2.1.2 培训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就业为宗旨。注意结合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前景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趋势。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战略也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这都是吉林省发展的契机。长春市是东北地区交通要塞,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网络和枢纽的形成,吉林省将会成为资金流、物资流、劳动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中心和辐射中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提供百万数量的就业机会。从产业结构的构成看,2009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203.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80.50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91.96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30.72亿元,增长12.7%,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41.55万亩,增长0.8%。[4]吉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潜力。而吉林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形成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第三产业的发展能为城乡统筹中的几百万失地农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而这些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不仅在于城市产业的发展能否为他们提供机会,而且更在于这些失地农民是否具有进入城市第二、第三产业所具备的专门技能和知识。因此,基于以上的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情形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的分析,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的导向应定位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培训,其中要特别关注的是对他们进行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培训。

4.2.1.3 注重培训内容的区分。比如从失地农民能否获取稳定的非农收入来区分,对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失地农民和没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失地农民的培训就有区别。对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失地农民更要根据他们的切实需求提供相对应的个性化培训。除了这一小部分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失地农民,占人数绝大多数的没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失地农民,对他们的培训有四个层次:①基础文化知识培训。在这些失地农民当中,没有完整的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肯定不是极少数。从前面的人口现状的分析中可知,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失地农民占总数的87.78%。这些人数众多的没有完整接受义务教育的失地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接受基础文化知识培训。②职业教育培训。当前大部分失地农民的专业技能普遍偏低,而且吉林省未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将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综合以上情况,对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培训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还要重点对他们从事现代服务业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进行培训。③城市生活常识、城市文化文明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失地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市实现就业及创业的过程,也是他们融入一个新环境、开始一种新生活的过程。其间很可能产生一些有形和无形的矛盾冲突,甚至发生传统和现代两种生活方式或文化形态的碰撞,这在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特别是在进入大城市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对失地农民进行城市生活常识、城市文化文明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城市文化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④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并着力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观念,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对话能力、组织能力、竞争能力和依法维权等能力。

4.2.1.4 采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有这样一些做法可供参考:一是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具有行业特点、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合作,把技能培训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结合起来;三是与大量招用失地农民的企业合作,企业参与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送教师、教材到企业,将培训课堂搬到企业。使失地农民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接受基本的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学习。还可以尝试形成这样一些培训模式如由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的“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提供不同菜单的“超市化”培训,学校下单、企业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制”培训,“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的“联动型”产教结合等培训。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灵活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培训要尊重失地农民的选择,按照他们的要求安排培训时间、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总之就是要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方式。

4.2.1.5 注重培训质量。只有好的培训质量,才能确保失地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才不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与流失,才能让培训真正有效,达到对失地农民培训的真正目的。有如下做法可供参考:首先要严格考核与认证各类培训机构,最好实行培训质量资格认证评审制度,及时取消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其次,注重对授课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育队伍是搞好培训工作的保证。对教学人员实行培训和考核,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做到优胜劣汰,及时补充新人,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再次,要做好教学效果跟踪反馈工作。及时向失地农民和用人单位收集反馈意见,重点关注失地农民对已接受的培训的反馈意见,与此同时还要和用人单位沟通以便了解他们对员工的评价,其中要特别关注已实施的培训和企业对员工实际要求的差异度和协同度。然后把这些情况综合汇总并仔细分析,对于好的方面在后续的培训过程中要继续保持发扬,对于不足、有缺陷的方面要吸取教训并加以改正。最后,可以尝试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奖励基金,用于激励调动培训单位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培训数量大、质量高的单位和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政府应重奖。

4.2.2 在坚持以上几个原则外,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具体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4.2.2.1 要做好培训前的登记工作。失地农民在进行就业和失业登记时,同时填报《职业技能培训登记表》,根据其职业素质、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或转岗培训的指导工作。

4.2.2.2 加大就业资金的投入,开展免费培训。

①政府的资金投入。政府资金投入是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物质保障,失地农民培训作为让失地农民直接受益的公益性支出内容,符合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吉林省各级财政可以拨出专款,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以党校、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乡村成人学校等为载体,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开展免费培训。

②在政府补偿中列支转岗就业培训费。征地补偿费用中应当列支一项转岗就业培训费,这部分费用应由征地单位从征地补偿费中直接拨付到所在区县的劳动就业促进机构,建立个人账户,专款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农民在失地后可随时根据自身需要参加社会各种教育和培训,也可以参加政府和集体专门组织的具有针对性的各种培训,培训费用在征地补偿费的培训费用标准可以实报实销。[5]

4.2.2.3 开展多层次培训。要根据培训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实实在在帮助失地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人员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对中年人重点开展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岗位技能培训;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则侧重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

4.2.2.4 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来定培训项目,以竞争定培训机构。要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结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4.2.2.5 扩展培训教师队伍。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不仅要由常年担任相关工作的老师来承担,而且可以吸收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到教师队伍中来,他们更懂得职业技能,对于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失地农民,那些企业技术骨干或者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实践远比理论对失地农民更有吸引力和实用性。

4.2.2.6 完善教育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2009年,吉林省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机构)384所,获得职业技术证书的人数为4.06万人。另有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机构)2691所。[6]应该说教育资源是相对丰富的,但是很少有失地农民能进这些职业培训教育机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学校的学费是比较高的,而且基本都是全日制学习,失地农民多数不会愿意花这么高的成本,所以建议政府监督指导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就业培训班,免收学费,由政府财政给予补贴,这样可以利用上述机构现有的教育资源,又可以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两全其美。

4.2.2.7 建立严格的奖惩考核制度,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率。1987年英国建立了国家培训奖,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为保证教育培训质量,各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担负教学与培训任务的教员或辅导员的各方面素质。除邀请学院教师和研究咨询部门的科技人员教学外,还请在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任教。对于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班的学员,则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经考试合格后才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避免滥发资格证书,还成立了专门的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7]这个做法值得吉林省借鉴。

4.2.2.8 建立职业指导队伍。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的职业指导队伍,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指导,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

4.2.2.9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要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要利用政策优惠和税收优惠鼓励各培训主体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重视失地农民培训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培训激励政策,鼓励失地农民主动参加培训,鼓励用人单位主动组织失地农民参加培训,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同时鼓励兴办民办培训机构,加大培训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引入机制。

4.3 加强对失地农民市民化培训和适应性培训。失地农民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这是指农民在非农化的同时无法顺利实现就业非农化、生活方式非农化、心理市民化等矛盾状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部分失地农民既不属于已将其排斥出去的农村,又不属于无法吸纳他们的城市,所以他们被遗忘在现代化进程的边缘线上。

我国失地农民边缘化问题的产生是农村和城市双重排斥的结果。因为失去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与一般农民有了很大的差别,而且由于我国农村的收益都是以土地占有量多少为基础进行分配的,如国家对农村的粮食补贴、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等,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在农村发展的基础。而且很多农民在土地征用时户口的“农转非”,更意味着失地农民身份的转变。由于身份的转变和土地的丧失,失地农民不能分享在农村的收益,被迫从农民中分化出来,流向城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所存在的制度壁垒,失去土地的农民又很难融入城市,不能顺利转变为市民,在生活就业等方面与市民地位相差甚大。失地农民失去了农村的传统保障后,也无法分享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就业和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经济地位低下导致社会参与不足,使失地农民利益受损,身份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呈现边缘化状态。正如陈锡文所说:“农民失去土地后,他当不成农民了,而领到的那点补偿金,也当不成市民,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市民,只能是社会游民”[8]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吉林省应该重视加强对失地农民和市民化培训和适应性培训,建立专门的培训课程,聘请心理咨询师等一些专业人员对失地农民进行辅导,让他们从心理上转变角色,积极地融入城市,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市民。

结语:通过以上各种就业培训,吉林省要形成“义务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形式为补充”的就业培训体系,相信这对于失地农民的就业,继而是对其生存和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更进一步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前言第1页

2 李腊云、王全兴.《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载《经济法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4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2款

4 吉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雷鬟.《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6 吉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10

通州区建立城乡就业培训工作组

近日,通州区对原有的区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两个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城乡就业与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街道、乡镇同时成立相应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研究制定与区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协调发展相联系的促进就业政策,制定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为宏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据悉,通州区各级政府运用政策积极扶持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发展, 鼓励发展非公经济,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容量。围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拓宽社区就业领域。开展面向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和再就业服务,加快便民行业进社区,大力开发社区管理和服务岗位。突出对安置“4050”人员的政策扶持。将农村劳动力、农转居人员、新生劳动力都纳入享受促进就业政策的人员范围。重点研究制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补助办法、推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奖励办法等。

同时,还在通州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资源市场,新建或改造区职业介绍服务大厅,将所有合法的职业介绍机构纳入市场,规范化管理和服务,使供需信息相对集中,最大限度满足供需双方愿望。对社会上的非法职介进行清理取缔,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和就业求职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