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9 22: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播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播音主持专业的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是当下受到各大高校及年轻学子广泛追捧的热门专业,主持人播音员作为每天晚上或在荧屏上或在电波中与我们相遇的公众人物,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忧国忧民,时而幽默风趣,时而美丽大方,被许多青春期中的少男少女视为偶像,从而使播音主持这一职业备受追捧。根据中国权威统计部门——中国统计局在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有138所高等院校下设了播音主持专业,据此得出的保守估计,每年的播音主持专业招生规模在1万人上下浮动,而且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地扩大。播音主持专业对人的素质要求特别高,不是仅仅倚靠外貌就可以在播音主持专业获得成功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涉猎范围特别广泛,新闻学作为主要学科自然不在话下,而当今媒体传播的广泛性、快速反应性更要求传播学在播音主持的专业教学中占得一席之地。
由此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要求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广大教职工从传播学的视野下出发,积极思考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2 传播学视角下的播音主持专业
什么是播音主持?播音主持就是主持人或者播音员运用自身的有声语言、形体动作、表情神态,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如无线电频率、有线或无线电视信号)所进行的以信息为客体的传播及再创造活动。既然播音主持是以传播信息为最终目的与实施手段,我们就不难发现,传播学是与播音主持专业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传播学的创始人马克吉姆·拉瑟姆在其传播学的伟大著作——《大众传播学》中做出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预言:传播学二十一世纪会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与相互交流而成为一种广义上的传播。科学分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更准确地说,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它的主要关注点是人类社会中的信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传递的以及对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规律的研究。从上述的分析探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播音主持作为现代社会人们公共生活的主要信息传播活动,如果我们开拓眼界,扩宽思想,果断地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无疑是一种有益而值得深入的研究方式。
3 西方发达国家的传播学与播音主持专业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是现代传播学的发源地与大本营,没有美国在传播学方面的开拓性工作,传播学不可能产生巨大的进展,许多国家都是从取经后才发展起了自己的传播学。可以说,美国的传播学为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各国传播学的先行者,各国或多或少都受到过美国的影响,因此笔者选择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历史来思考及透视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很有可能就没有传播学。二战期间,为了应对纳粹德国的疯狂心理宣传攻势,美国政府决定投入巨资研究传播学。1950年左右,传播学融合了信息学等多种学科,开始崭露头角。到了21世纪,美国学者把传播学分成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四个方面,涵盖了23个核心门类。传播学在与中国一洋之隔的美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有很大的启发。传播学的发展过程是对其他各种学科的包容与吸纳,传播学融合了一些在人文社科领域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这些学科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大量社会科学养分源源不断地渗入到传播学之中,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化学反应。在美国,现代传播学的研究触角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4 传播学与播音主持专业的中国问题
与之相对应,笔者以为,中国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发展,必须结合当下中国的现实需求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现有条件,在传播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其他成熟的社会人文科学,积极容纳信息学、表达学、言辞学等多重学科,拓展本专业的发展空间。播音主持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隶属于人类的传播活动,与观众或者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播音主持的根本目的,而传播学在其本质上包含着鲜明的双向沟通交流的意义。从我国当前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要求上来看,基本上都是按照第一阶段为语音发声学习与练习,第二阶段为语言表达的学习与锻炼,第三阶段为广播电视播音实践学习来作为标准进行的。在第一及第二阶段的学习中,由于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忽略了与实践的结合,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的状况。专业教学与广播电视的传播语境结合不够紧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常常使学生只是记住了发音的技巧,从而导致了过于机械而造成的在步入真实广播电视情景中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手足无措。这也是造成有些单位不喜欢播音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原因。沟通意识的缺位会造成学生流于形式、刻板无新意、节目形式模式化的弊端。笔者以为,有效传播是传播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创新,以有效沟通作为教学的内在纽带,将教学大纲打乱打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性,一切主要是能为有效传播服务的手段都应该允许其存在。传播机制、传播心理、传播技巧等是近几年在国际国内得到广泛认可与讨论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证研究。因此,在播音主持的专业教学中,应当吸收运用这些最新成果,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以外在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兼具有效沟通能力的高层次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我所认识的中国传播学——传播学在世界[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口语传播;播音主持;人际沟通;言语思维
西方口语传播学所强调的个体的语言传播与综合沟通能力应该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这正是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所忽视的,更是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短板。由此,口语传播学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提高言语沟通能力、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探索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鲁景超在新近发文《关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要从大众传播向新媒体和人际传播拓展,开拓口语传播疆域。进一步明确了口语传播学对播音主持艺术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在“自我沟通”中明确播音风格
“自我沟通”是口语传播学中所有传播类型的层次基础,也是各种口语传播行为的基础。播音主持业务所呈现的传播样态则完全被包含在口语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之中。所以,“自我沟通”是播音员主持人口语形态的层次基础和行为基础。播音主持是一项与人交流的工作,是否能够完成高质高效的沟通是检验主持人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要想和他人沟通得好,首先要学会与自己沟通。通过自我沟通,不断地认清自我,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更明确的指引。自我沟通训练可以帮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纠正和补充对自我的认识,准确发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力所在以及话语风格。自我沟通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具有自我说服的作用。自我说服经历了自我论证、自我矛盾,最后产生结论,衍生行动。这一反思的过程是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我坦露,自我暗示,社会比较,获得平和理智,充满自信地自我认知,在明确了自己的个性化优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自我交谈使个性化自我和社会化自我相互碰撞和协商。例如,学生的个人意志是要在专业领域发挥自身思维和语言能力强的优势,而社会化的自我则进一步要求自己通过应聘或参加比赛的方式,展示个人优势,一步步成为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再比如这个学生的个性是温和善解人意型,那么社会化的自我则进一步明确了他需要通过自己的一步步学习和积累,成为一个话语风格温暖平和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特点及优势,在其有潜力或是擅长的领域着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越发地认识到自己在何种领域可以得到赞赏,在哪个领域努力钻研更易获得成功。此外,进一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使他们对自身言语风格有逐渐清晰的认识。
二、在“聆听”中完善人际沟通
大众传播能力是播音员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又将人际传播的手段融入大众传播,他们以亲切的姿态和平等的态度以及丰富的情感拉近了广播电视和受众间的距离。换言之,主持活动本是通过大众传媒放大了的人际交流中的行为。所以,主持人在具备高超的大众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应拥有丰富细腻的人际沟通的技巧。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现有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怎么说”上,而对“说什么”“为什么说”缺乏思考。这种做法显然会对达到人际沟通高质高效的目标形成阻碍。“聆听”在沟通中十分重要。有效地倾听,给对方提供“心理空气”,满足对方的精神需要,这时候你才能集中精力和心力,去解决问题,或发挥影响力。只有理解倾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应答和交流,才能推进话题的深入和提高沟通的效果。只有会“听”,才知道“说什么”“为什么说”。聆听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这对主持人尤为重要。口语传播学中关于“聆听与沟通”的内容为播音专业学生提高聆听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师可以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聆听的过程,化解有效聆听中的基本障碍,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例如,开展词汇层面的听记听辨训练、话语层面的概括听辨训练和语义层面的隐意听辨训练等。
三、在“小组沟通”中协调各方
播音主持的工作是与人交流的工作。不仅要与受众交流,还要与嘉宾交流,与编导、摄像、后期工作者等交流。播音主持工作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是由团队共同完成的。所以,播音主持教学中如果融入“小组沟通”相关内容,对培养学生团队协调能力有积极影响。小组沟通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口语传播学,小组沟通的目的是小组成员的才智、能动性在组内得以发挥,以利于小组共同目标的圆满完成。目前的播音主持教学是以小组教学结合大班授课的模式开展。小组教学是一位专业教师带领一组同学(10~20名学生人数不等)进行实训,在大班授课中的理论知识的引领下,展开实践,组织训练,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种小组教学的方式被称为小课训练,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小课训练本身就可以被视为小组沟通的过程,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其间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小组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并以项目展示的形式检验学习成果。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行为,因材施教。同时,制定小组规范督促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通过小组权利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创新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沟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传媒行业虽分工细致但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一专多能。主持人需要深入策划甚至是节目制作的团队中去,这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更有益于整个节目的成长。在节目进行中,主持人的中心地位体现在其对整个节目的把控和协调上,无论是流程的演进、时间的掌握、气氛的调节以及对于突况的应变,都需要主持人借助小组的沟通能力协调整个节目的运作,与各方沟通,使节目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四、在言语思维中流畅即兴语流
即兴口语是现有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短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在建立之初到后来一直沿用的即兴口语培养模式是从广播电视语体的角度展开,即结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实践当中的语言样态,从复述、描述、评述等方面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方法确实起到直接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一旦进入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生活中的语境,自然的交流仍然受到自身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限制,出现语流失畅、词不达意的状况。显然,在教学方面,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除了从广播电视语体语态入手,还应该向口语运用的更广阔的疆域拓展和深入。口语传播学中研究口语的沟通能力不能局限在某一语境下,其研究对象有更丰富的语言环境,也有更为本质和核心的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生成等概念和规律,这些都为专业的教学和提高即兴口语能力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口语传播的研究领域已有学者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们认为言语的外在表现与思维的内部感知存在模式化的连接关系。即兴口语是在语法约束力和语义生成力的辩证运动下生成的。所以,在即兴说话时,流畅的语流和精准的用词要靠语法约束力和语义生成力的双向提高来实现。根据这一模式的启示,我们在播音教学中可以衍生出多种训练方法。而这种打破现有的广播电视语体规定下的教学内容,依托口语传播学找寻更广阔天地和更深层理论依据的教学思路显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更能打破专业人才市场供销不对路的尴尬局面。
五、结语
基于对西方口语传播学现有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即将口语传播学中的“自我沟通”“人际沟通”“小组沟通”等研究范围下的知识内容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务相结合,作为新的指导播音主持实践的理论利器,这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创新思路。教学实践也初步印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口语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将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视野。而播音主持实务的实践发展也将为口语传播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加丰沃的现实土壤。
作者:冯夏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吕行.言语沟通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28.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310-313.
篇3
本期所涉及专业在就业方面的共性是就业面广,多数就业领域相互有交集。它们对口的领域主要有五块:
第一,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站等。主要就业岗位有记者、主持人、编辑、摄像、策划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重视文笔水平,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工作记者比较辛苦,因为信息要求时效性强,需要每天不定时段地采集更新,工作时间比较不固定。电视媒体待遇较好,但竞争激烈,如今门槛基本上提高到研究生以上,或是有足够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
比起电视台、报社的高门槛,众多门户网站是吸纳大量编辑、记者的好去处。各类门户网站虽然没有正式的新闻采访权,但有一些非正式性的采访,也需要派出记者亲自采访。多数编辑干的工作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他们要学会整合信息、制作专题,重新梳理文字内容等。例如起标题就是一项技术活,网站对标题的长度有一定标准,一般短标题不超过7个字,长标题不超过14个字(也根据网页页面设计安排),多了折行少了留白都影响美观。所以要做好网络编辑也是需要磨砺的。相比大型媒体的高收入,网络编辑、记者的收入就缩水了一大截,但是作为新人就业积累阶段的锻炼还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导演、编剧、灯光、主持、服装等岗位多招艺术类专业人才,对口专业为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照明设计、灯光舞美设计等专业,感兴趣的同学需要提前考虑艺术类专业的报考。
第二,广告媒体。广告的覆盖领域之广超乎大家的想象,它的渠道不仅有电视、报纸、广播,还延伸到网站、手机短信、公车和户外屏幕等,几乎你能接触到的所有物品,都能成为广告的载体,只看广告人如何应用,所以广告的发挥空间非常大。
广告媒体对广告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设计类的专业。广告重在创意,所以目前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都对负责创意构思工作的广告文案工作者求贤若渴。广告创意可以说是一项近乎“残酷”的脑力压榨劳动。广告界有句名言:“没有好创意?那就去死吧!”有些偏激,却也是竞争激烈的广告行业的生动写照。
如果你并非是妙笔生花或是创意天马行空的人才也没关系,广告营销是出售广告的重要方式――通过推广广告媒体的影响力来刺激广告客户,以增加他们的投放欲望和投放力度。懂得营销的广告人更明白客户的需求,也更容易做出客户满意的广告,他的价值在广告媒体中也举足轻重。
第三,出版行业。包括到出版社去做图书编辑,到杂志社做刊物编辑和做专栏或版面编辑等。出版专业属于新兴学科,专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在业内却有很严格的细分工,所以要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让自己的知识更专业和有针对性。
第四,影视制作。这方面工作待遇良莠不齐,有不少影视拍摄和后期加工的公司,专门接电视台的外包栏目,电视台负责出制作费,制作公司看菜吃饭,从中赚取差价。这些工作技术性强,需要多动手锻炼,熟悉各种摄录、剪辑和后期软件,手上的功夫越出色,待遇就越好。还有一些是专业的摄影、婚庆等工作,专为新人拍摄婚庆典礼等外景项目,比较辛苦。
篇4
针对国内普遍存在的影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高校在影视实验教学中的经验,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提出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影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之路的具体方案要点,并分析指出这是一条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影视教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影视类课程是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考察现有的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设计和实际教学效果,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大学生中能够通过有限时间的学校学习掌握较高的影视制作技巧并且具备灵活动手能力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这种影视教学中的“眼高手低”和“纸上谈兵”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根据著名影视教育专家周星教授的研究,在全国600多个影视专业教学点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在影视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影响了整个影视专业教学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影视教学的“短板”,正确面对影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迫在眉睫。一、当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影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根据全国影视教育实验教学学术研讨会和同行交流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影视实验教学依然存在一些“老大难”问题。例如,一种典型看法认为当前影视实验教学中存在三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实验室设备缺乏,二是实验设计落后,三是实验教学管理滞后。有些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虽然有一定的投入,但在开放实验室方面却有各种限制,以至实验设备无法发挥效益,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还有就是传统的影视实验教学中存在“重共性训练,轻个性培养;重模仿,轻创新”等问题。以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为例,可以发现目前影视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三点。第一,实验设备总体不足,难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验教学。影视是一个设备建设投入高、实验运转费用高的双高学科。一个完整的影视制作流程包括摄影摄像、演播室现场录制、画面编辑、声音录制、制作合成等等。目前文化传播学院实验室尽管有一定的财政投入积累,但现有设备依然显得相对简单和落后。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只能通过观摩和理论讲解来代替部分实验,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影视专业技能。现有的影视摄像和画面编辑实验设备,只能开展演示实验和简单的设备操作实验,难以普遍开展影视艺术创作创新实验和综合应用。第二,实验设备总体利用率不高,实验设计落后。现有的影视设备的总体利用率不高,有不少新进设备闲置,没有充分挖掘其教学潜能,实在可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高水平、贴近实战的实验设计特别匮乏,整个实验设计水平落后。从全国高校范围看,目前还缺乏真正原创的、权威的影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指导书。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操作性、验证性的实验较多,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实验较少,学生毕业后依旧不能独立承担较为复杂一点的影视节目摄、编、录、剪、制作、特效等综合型任务。另外,在整个实验设计的体系上,实验课程的相互衔接以及系统性还存在较大问题。第三,实验教学管理滞后,教学双方都难得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全心投入。相对于实验教学设备和实验教学设计而言,实验教学管理是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最为滞后的环节。从对象上讲,实验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包括单个实验成绩的评定、整个操作类课程的考核。相比影视课程中的其他文字作业而言,影视实验作业批改的难度很大,例如,一份5~10分钟的视频作业,一位老师要做详细的分析和评价,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教学班以30人计算,将至少需要30个小时,教学工作量较大。除此之外,还存在新闻传播学的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专业教师影视技术实践技能能力提升层面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影视实验教学环节的质量。二、影视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之路具体方案要点的论证分析为了拓展、深化和加强影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笔者借鉴国内高校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做法,根据文化传播学院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设计了针对传播学专业的一个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方案,这一方案将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综合应用、创新提高”的原则,安排实验内容,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措施,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要紧密协调配合完成整体的教学实验成果。具体要点如下:第一,编制并完善一系列影视实验的基本操作手册和初级实验内容。这就犹如盖房子,要先打下最基础的桩基。这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编制《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操作与应用技巧》《演播室基本操作》《摄像摄影设备基本操作》等实验室基本操作手册和初级实验内容,形成模块,充实到各个学期的相关影视教学课程中。第二,编制并完善《影视制作实践》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这就犹如一个简单的标准样本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解剖一个典型作品,让学生锻炼多方面的综合技能,让他们从这里开始独立进行影视创作。第三,协调现有的涉及影视实验教学的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整体设计,将影视实践和影视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形成一条“线”。这些涉及影视实验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影视艺术概论》《电影语言》《影视精品赏析》《电视栏目策划与编导》等,学生在上一门课程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地渗透、迁移到新的课程当中,并得到循序渐进的技能提高。第四,开展影视实验教学的综合型讲座、比赛等活动,丰富提高学生第二课堂的影视实践内容。在完成基本的影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后,充分挖掘现有实验设备的潜力,鼓励和积极开展有助于提升整个影视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活力的各种活动,包括讲座、比赛、实习、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等,鼓励创作和发掘出一批有传播价值的影视作品。第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提升教师整体的影视教学水平。可以采取的一些有力措施,例如,积极安排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到影视机构培训深造或锻炼兼职,提升教师队伍的影视创作实践能力,同时,适当引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影视导演、编辑、独立制片人等到本院开设讲座和实训课程。三、结语在以上这些方案要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校外实训的学时数,提高校内影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数量;在参加各种校内外竞赛过程当中发现“苗子”,鼓励学生创作出一批有创意、有质量的影视作品,获得好成绩;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鼓励教师研究问题,就一些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可以设想,在影视实验教学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过程中,经过这样一条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内外结合、软硬相称,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就一定能取得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1]周星.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状况调研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6,(5):64-65.
[2]罗自文.当前影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35-139.
[3]周建青,朱辉.实验,影视教学通向成功的桥梁――2007年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实验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4):133-135.本课题受到浙江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影视制作实验的创新设计与综合应用”(e11170)和“媒介融合趋势下创新型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y11105) 资助。
篇5
一、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虽然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但是没有制定实践性教学具体的实施细则,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规范可循,再加之在实践性教学中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约束机制,使得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我国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一些教师只是曾在新闻媒体实习过几个月而已,直接从新闻媒体转行进入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教师不多,由于相对缺乏丰富的媒介实践经验,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上往往浅尝辄止,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报刊类新闻实践性教学相对较多,新媒体实践性教学少
近些年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迅速扩张,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而一些高校却存在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相关设备配备不到位、资金不足等问题,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上更愿意选择相对容易操作且成本较低的报刊类的新闻实践活动。此外,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任课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也主要是来自于报刊类媒体。这些因素导致在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报刊类新闻实践教学相对较多,而针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特别是新媒体实践性教学更少。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时,较多采用的是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的传统方式,学生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参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热情并不高。此外,单一性、灌输式教育方式在各高校的课堂上仍比较常见,许多教师的死板式教学方法使得这门有趣的学科变得索然无味,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这是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设计时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在校大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处于群体之中,群体传播信息快,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善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索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高校应该把握新闻业界发展的趋势、改变以往新闻人才培养落后于新闻实践的被动局面,实践教学不拘泥于课本与理论,并且与社会媒体紧密衔接,探索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新路径,将会为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储备需要的人才。[3]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要紧跟媒介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路径。
(一)将新闻传播专业课堂前移,与新闻媒体实践直接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都跟新闻媒体有密切的合作,比如实习基地的建立、项目合作的展开等,新闻传播院系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保持与媒体行业的充分交流,将新闻传播专业的课堂前移,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媒体最新的发展状况,学习新闻实践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去新闻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交流,还可以邀请新闻记者走进高校课堂,分享自身的新闻从业经验和心得体会,使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与媒体实践紧密结合。
(二)借助校内资源,开展校内新闻实践活动
在校期间新闻实践机会少是困扰很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一个问题,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要调动一切资源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校内新闻实践的机会。高校校内实习的机构主要有学校电视台、学校广播台、学校网站、院系网站以及校级报纸、院系报纸等部门,这些校内媒体可以给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目前一些校内媒体的实践并门槛不高,但是学生不了解这些媒体的进入渠道,教师需要和这些校内媒体及时沟通,实时给学生提供校内媒体实践的信息。此外,教师可以在新闻传播课堂上借鉴情景模拟等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新闻实践性教学,还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针对校内会议、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进行采访报道,并及时对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加以指导,拓展新闻传播课堂教学的范围。
(三)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媒体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人才。虽然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性教学,但是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新鲜事物能够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要勇于创新。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关注当前新闻传媒业最新发展,将动态案例引入到新闻传播教学中,积极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不断创新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式。
(四)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
从近些年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来看,报刊类媒体对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有限,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人才需求相对较多,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新媒体传媒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不能仅是局限于对学生传统媒体新闻实践能力的培训,要注意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实践技能。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要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多参加新媒体行业的新闻实践,为学生将来从事新媒体新闻工作打下基础。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口语传播;基础技能课;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优化;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51 — 03
前 言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学科调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也在不断的完善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从课时安排、授课形式到实践练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各个行业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对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进行优化。
一、“口语传播”理论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1〕
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我们日常接待、新闻、演讲、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演说等场合均使用口头传播。可以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今天,口头传播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当人们对口语传播的认识不断深入(即“口语传播”的重要性)、对口语传播理论的研究又一次掀起了“浪潮”(即各个学科,特别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与口语传播领域的融合),这势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1.传统之辩——“播”与“说”之争。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播音专业诞生至今,关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样式到底是要严谨规范的“播”还是亲切自然的“说”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已经成为了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经典课题。其实无论是“播”还是“说”,受众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质量从未降低过要求。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口语传播”能力愈发重视的今天,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播”与“说”的争辩范围,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审视目前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受众需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2.就业之惑——毕业即失业?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哪里去就业?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超高的就业率是否可信?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有2-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那么,大量的播音主持相关人才流向了何方?是走向了媒体的其他岗位,如:编辑、后期制作、摄像;还是彻底的改行离开了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没有从事播音主持的相关工作,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性如何体现,这个专业未来将如何立足和发展?这些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惑同样也对目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曾有人开玩笑的说,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素质很不错,哪怕到各个楼盘去卖房,那也是销售业绩遥遥领先的佼佼者。话虽是玩笑却也合情合理。的确,播音主持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加上大学里各种课程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努力使之成为学识丰厚、语言得体、气质优雅的合格人才。虽然播音主持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所培养出来的其实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998年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当被问到如何评量应征者的工作职能时,480位受访的老板一致将“沟通能力”列为最重要的个人特质。因此,具备杰出沟通能力的口语传播人才各行各业都欢迎。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实都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走到镜头前和话筒前工作的播音主持毕业生那么少,但各高校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却那么高了。所以播音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以人文素养与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的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求 。这一点,有几所大学走在了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如台湾的世新大学有口语传播系,暨南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都在研究生专业里开设了口语传播方向等。专业定位的改变也必将带来课程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1世纪,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知识的研究越来越细化,但知识的运用却越来越综合。优化课堂教学,再一次的被强调和重视,这其中也包括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课堂。播音主持专业是新兴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在播音主持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中,基础技能课主要指的是《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基础》三门课程。它们承担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入学后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以及为高层次技能训练提供保障等方面的任务。
钦州学院的播音主持专业自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为社会输送了近百名毕业生。在这几年里,我们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为探索泛北部湾地区播音主持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断努力着。
1. 《普通话语音》——以“测”促“教”。
我们先从《普通话语音》课入手,调整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中的比重,开展“分小组,分层次”的授课形式,提高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即,先通过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参考的要素包括语音系统错误、方言语调与方言区域等。这样能方便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能力不同和语音问题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避免了以往“一锅乱炖”的局面,提高了课时利用率。我们还将上课内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测试软件来模拟测试环境,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以“实战”状态进入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往往成为学生参加测试时最严重的失分点,而失分的原因除了语音基础不牢还有表达状态的不规范、不得体。这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基础课阶段往往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过于重视字音的发音准确度和发声状态的所谓“专业化”,而丢失了言语交流时最起码的自然。简而言之,就是上完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基本“不会说话”了,越是刻苦的学生问题越严重。所以,从入学伊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开始,我们就应该把正确的学习观念强调给学生——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的语音和发声都应该是一种“下意识”的状态,平时的技能训练只能是在自己练习时使用,一旦进入大众传播的语境进行言语交际,就必须“忘我”。这样一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我们在语音课上及时引入,让学生将“播”与“说”的训练同步进行,不要练完了“播”再补习如何去“说”,这样不仅降低了效率而且效果也不佳。
2. 《播音发声》——将声乐发声技巧带入课堂。
《播音发声》课承担着优化学生发声状态、为学生进行嗓音修复与保健等任务,因此一直备受重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授与课下训练(练声)相结合。教学难度较大、师资缺乏、学生人数多、课时利用率低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师生。播音主持与声乐表演最重要的相似点就是都使用人的声音作为主要工具,所以关于声音的训练就成为了两者的相通之处。〔2〕于是,我们尝试着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的教学过程中,由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完成集体练声环节。这不仅减轻了主讲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了课时利用率;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下,学生也更容易树立声音的形象和感知声音的变化,易于加强音准,拓宽音域。值得注意的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对于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优化时必须要求学生辩证的看待这一做法,要学会从姊妹艺术领域中取长补短,不要绝对盲从。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的主要相同点在于:首先,两者都是建立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基础上的艺术发声方法。由声乐老师带领学生先完成呼吸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为下一步的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发声对于声音“四要素”(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训练要求与播音发声基本一致。播音发声方法中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绕口令、古诗词、长短句以及众多的换气练习。而声乐发声也会通过哼唱、模唱、唱音阶以及跳音练习来展开训练。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效果却是“殊途同归”的。在每天的集体练声环节,由声乐老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呼吸法以及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是优化《播音发声》课堂的有效手段。但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例如:(1)共鸣方式不同。虽然两者在训练过程中都会进行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等训练,但侧重点不同。声乐发声要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要“立”得住;而播音发声却要求学生以口腔共鸣为主,尽可能接近生活中的言语交流状态。(2)吐(咬)字方式不同。声乐发声以头腔共鸣为主,因此发声位置比较靠后,吐字与咬字较含混;播音发声相对于声乐发声而言,发音位置偏前一些,吐字与咬字较清晰。所以,我们再次强调: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可行的,但仅限于集体练声环节,不应展开如歌曲演唱等较深入的声乐技能训练。把握好分寸,就可将声乐发声方法很好的融合于《播音发声》的教学中。
3. 《播音创作基础》——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当学生从语音发声阶段进入播音创作阶段,基础技能训练的重点就由“碎片化”的字、词、句、文段的练习逐渐转移到完整的篇目训练上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宏观意识、全局意识、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及人文关怀。这些能力的习得主要依靠两点:(1)广义的备稿。从生活中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的积累生活经验,尽可能丰富的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是帮助我们高质量完成播音创作的有效手段。(2)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播音创作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除了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之外,还涉及“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播音语言的特点”、“播音表达规律”、“创作前的准备”等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仅靠课堂讲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办法。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自2010年设立专业组比赛之后,钦州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将每一年参赛作为检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平台。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3〕教师教的如何,学生学得如何,我们通过参赛接受其他专家、同行甚至是全社会的检阅。截止目前,我们已获得自治区级奖励多次,还分别获得2010年全国集体组一等奖和2011年全国集体组二等奖。奖项的背后是对教师教学的认可,也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认可。以前在课堂上学生很难去理解的“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等问题,通过参加比赛,在准备阶段和比赛阶段都分别的以比赛成绩、受众反馈等方式找到了答案。这种在实践中找答案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讲授无法替代的,我们致力于为学生多寻找和搭建这样的教学实践平台,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4. 其他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
除了以上3种主要的教学优化手段以外,我们还在其他方面采取了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例如:(1)在技能课教学时,我们以“解剖式”教学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再加上每月固定的教师集体备课和“专业会诊”,以综合式的教学取代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解剖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在课堂上专门辅导1位同学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其他同学通过分析、质疑、提问、体验的方式来参与教学。这位同学成为了课堂上的“标本”,其他同学要在其身上发现问题且找到解决或改善的办法,并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与“专业会诊”不同的是,这是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而“专业会诊”是由教研室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1位同学的授课和辅导。(2)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技能课要求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录音、录像作业以便下一次课向专业教师“回课”,但是长期以来交作业的方式和考评的标准却一直难有创新。在当前这样一个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紧跟时代步伐要求学生以新媒体为平台向教师提交作业,如:微博、播客等。学生要交作业必须先将作业上传至视频网站或播客,然后在微博上作业信息并“@”任课教师和实践导师,教师就能在网上接收作业并和学生展开交流。这样做既节省了电脑空间和拷贝作业的时间,又能准确的记录学生交作业的次数,避免了以往的很多麻烦和误会。此外,由于在新媒体上作业信息,容易给学生一种“媒体从业者”的感觉,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力求作业达到媒体播出的标准,无形之中提高了作业质量,这也是我们教师希望看到的。对学生的作业质量的评价我们更倾向于由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实践导师)来进行点评,适时了解一线的人才需求,充实丰富教学环节与内容。〔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教、评分离”,使学生更加容易信服。
结 语
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特有的特色学科,有关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社会需求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及“口语传播”理论研究复兴的的特殊时期完成了探索与创新的第一步,它符合时展的需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符合播音主持专业自身成长与进步的需要。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必将使播音主持专业继续屹立于学科之林,必将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
〔2〕卢丽萍.谈声乐表演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中的意义及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2,(02):55.
篇7
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开启,中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其影响力尤为明显。尤其是专业教学实践路径的探索,备受关注。当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已经步入到新媒体时代。各个阶段的新闻传播专业,都引起一线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实践教学路径的研究和分析,更是尤为瞩目。作为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我们要全面剖析新闻学的教学现状,深入到教学实践中,紧跟时展的脚步,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传播载体,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探究,更全面地感受社会变迁的气息,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说话的权利,指引学生对不同的新闻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地完成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任务。下面,笔者就以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为契机,就其教学路径,进行科学而全面地分析。
一、抓住新闻传播专业的主旨,融入时代主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领域与新媒体背景已经完美地融合起来。中高职院校专业的教学实践,逐渐与时代接轨,富有时代的特色,能够牢牢地抓住专业的核心,把时代的主题展示出来,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对不同的新闻发表不同的观点,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新闻传播专业。在实际的高职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中,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践的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信息化的特色,把更多的信息引入到课堂中,丰富学生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闻事件,加深学生对新闻知识的印象,清晰地呈现知识,为新闻传播专业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例如,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带一路”这一新闻,为了让学生对其详细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和寻找,把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刻画出来,从而展示新闻的时代性。[1]
二、寻找新闻传播专业的契机,彰显创新本质,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
学生意识的开发和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融为一体。教师只有寻找机会,让课堂与教学、与实践融合起来,把创新思维渗入到教学中,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表现欲才会不断地增强。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科教学实践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把握问题的出发点,潜心研究改革的方向,不再单纯地沿用灌输式的教学,而是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把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讨论,让学生把对不同新闻的看法,通过专业性的语言陈述出来,让学生的新闻思维更为灵活,这样能够把创新的本质展示出来。例如,就我国70年大庆的新闻来说,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完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地谈一谈自己心中对祖国的情感,找准机会,引发学生对军事力量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写成文章,形象、具体地描述出70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2]
篇8
关键词:船舶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教育管理模式
1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提出的背景
1.1国家层面
教育部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高职教育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要求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纵深发展,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1]。根据教育部相关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文件精神,实现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以人才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目标,结合人才培养各专业特点,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教学模式,就是要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的职业教育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3]。
1.2实践层面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就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始终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学校与船企深度参与、联合培养,实施双主体实岗育人的新模式,教师和师傅指导,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有效机制,学校与企业更加紧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船舶工程专业现代学徒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和教学管理模式变革
2.1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
现代学徒制源于传统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传统意义上学徒制的内涵,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赋予了学徒制的新的特征-“现代性”,即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教育的人文素养渗入企业的职业素养联合培养,结出现代学徒制“结晶体”。现代学徒制需要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真实的岗位实践知识,建立学生(徒弟)的职业认同感和企业归属感。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增进学生默会知识领悟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这种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4]。
2.2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新要求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学规律与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它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科学管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教学管理模式是依据教学管理思想和规律形成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比较稳固的管理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管理。广义的教学管理包括与教学活动直接有关的全部管理活动。高职教育是加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设计、师资队伍、教学评价及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产教结合的教育方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地影响到学校对教学管理的决策。因此,高职院校走产教结合之路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的管理、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管理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且教学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五性”:协同性———校企协同、师徒协同;灵活性———时空的灵活、学生身份的灵活与教学安排的灵活;开放性———管理过程、管理方式与管理地域的开放性;实践性———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的实践性;系统性———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实践管理、师资管理和质量评价等有机组合成的一个整体,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前提,在保证协同、灵活和开放性基础上,必须是系统的培养学生,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3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管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对管理组织模式的要求
我院依托船舶工程专业与南通中远重工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中远造船学院,正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试点工作。构建了中远重工造船学院单独的管理运作体系,确立了校企协同的决策、咨询和执行三层组织架构,实行“双高管、双专业主任、双班主任、双课程负责人、双指导教师”的人员配备。通过让学生同时接受由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很好的实现了现代学徒制度下的工学交替、双师育人等要求。以大专三年学制计算,学生有1/2的时间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技能。
3.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与南通中远重工有限公司合作培养的基础上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学校和企业根据专业特点和产业实际需求确定的,在培养方案中确定了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为了保证教学改革质量,制作了教学改革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评方式。根据企业实践用人需求和相关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设置了学生的相关课程,构建了以“公共平台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培训项目”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专业课程可以参考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来确定,培训项目是在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老师共同努力开发的项目培训课程[5]。
篇9
论文摘 要:船舶专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应用之间的桥梁。提高专业英语是船舶行业及其关注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该课的课程性质及特点,探讨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
1 船舶专业英语的课程性质与作用
《船舶专业英语》是培养船舶工程专业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一门实践课,是船舶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工具课。它是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简明船舶英语出版物和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书写与本专业有关的简短文书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业务交流,在理论上达到stcw78/95公约中规定的管理级船员应具备的英语水平,在实践技能上达到操作级船员应具备的英语水平。
随着中国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其对国际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提高专业英语是船舶行业及其关注的课题。
2 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2.1 船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及特点
与基础英语不同,该课程的教学目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这门语言来学习专业知识,用英文来处理本专业业务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把英语当作工具去了解和学习其专业及相关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素质。
专业英语相对来说较艰涩难懂。比如专业英语在构词和意义上和普通英语大不相同。在普通英语里fire是燃烧,room是室,可是作为专业英语的燃烧室是combustion chamber。还有很多词汇在专业英语中扩展了它的基本词义,或在翻译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要具体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义。再比如专业英语里的句子一般较长,在普通英语里不常见到。
专业英语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专业英语课上成英语课,只讲英语语法、翻译,还要应用英语这门语言来学习专业知识。
2.2 学情分析
一般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是在第二学年进行的,学生的学情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学生在第一学年基本都通过了国家ab级或四级英语考试,具备较高的日常英语阅读和对话水平,同时在第一学年开设了一到两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因此专业英语的课程内容要清晰思路,合理归纳提炼,将英语与专业有机的结合。
(2)学生的求知欲强。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学学习方法,有很强的求知欲,对于教学要求也较高,而且学生不单单满足理论的灌输,还会思考现在的学习对将来的职业是不是有帮助。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要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补充大量新鲜有趣内容,扩充知识量,模拟实际工作情景,补充实战阅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按照职业岗位标准的技能和规范培养学生,以适应职业需求。
(3)个体存在差异。由于学习能力和原认知的不同,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英语基础上有着差异。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要多样化,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教学方法要由易入难,让学生相互带动,互帮互助,老师课后辅导,对个别学生加强学习。
2.3 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对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学情的分析,该课的教学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语言知识能力培养与船舶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章节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经过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及时和企业交流探讨,归纳出如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应用。随着教学硬件的完善,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选择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专业图片,生动的动画视频,丰富的专业知识,让原本单调枯燥的英语学习生动起来。而且老师制作的课件可以供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
(2)情景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师唾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的老模式,教师要有足够的想像力,采用情境教学、话剧表演、小组任务等方法,把死板的教材变成活的,将工作岗位任务带到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3)网络应用。网络超越了传统印刷书籍的局限性,网络技术提供给教师无限的与时代相呼应的信息资源。它提供了声音、图像的功能,它包含的信息使我们迅速,廉价,并且方便地使用。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选择一些比较符合学术界文章作为阅读材料,如,学术网站上的相关内容,新近发表的论文、技术报告、技术说明书、产品广告、合同、协议书、投标书等。在学生读懂了整篇文章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英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学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将阶段性教学过程的效果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教师利用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同时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学习过程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和监控。让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学会自主学习,对其英语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专业英语知识的增长大有裨益。
3 教学评价及改革思路
以上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在07、08届船舶工程专业学生中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考核成绩平均水平较高。学生评价教师的教法很实用,课程丰富有趣,能很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内容易于理解记忆,已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越来越体会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与实际性,专业英语的学习真正做到了“用得上,留得住”。
通过教学效果的反馈分析,为了进一步完善专业英语的教学,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情感目标的培养,总结出如下改革思路:(1)建立高素质船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2)调研船舶行业岗位应用英语,更新船舶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案。(3)建立实质性船舶英语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多种专业英语兴趣活动。(4)船舶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专业英语竞赛检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迅.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j].科技信息,2008(12).
[2] 张静静.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0(17).
[3] 周密.船舶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10(3).
[4] 朱钰.蔡振雄关于轮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1(2).
[5] 马树超.新世纪职业教育走向抉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 工程图学 课程
船舶工业是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产业,但在船舶的设计建造中,支撑先进造船模式的一些关键技术尚未取得突破,造船模式相对落后,主要是因为工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不足[1]。作为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高等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浙江海洋学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形势,以及对创新科技人才的需求,是一个相当迫切的现实问题。
现代船舶工业中,无论是设计还是建造,都离不开工程图样。工程图样是“工程界的交流语言”,是设计者表达船舶的设计思想和意图的主要工具,也是进行船舶建造和施工的重要技术文件。工程图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必修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专业课,要求学生运用各种绘图手段来构思、分析和表达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产品构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制图能力等,是每个工科学生所必须具备。如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2]。
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专业,通过优化教学资源、深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等,进行教学改革,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作为一直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非常希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开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将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工程图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思考,根据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特点,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在该课程的绪论课讲解、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改进。更有效地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运用图学知识来表达设计思想,培养船舶设计的基础能力,为浙江省的船舶工业培养出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高等应用性、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上好绪论课,做好专业引导
工程图学作为第一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在第一个学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该课程的绪论课教学安排尤为突出。要做好学生的专业引导,围绕学生自主获取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工程素质,为大学本科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教师要将传授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发展创新能力为己任,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来指导课程的“教什么”和“如何教”[3]。
绪论课为该课程的内容、学习的要求和目的、学习的方法、该课程研究对象的未来发展等。课程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图学课程,了解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基础地位,方便学生进行整体的学习安排。课程的学习要求和目的,培养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通过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建立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目标,并且分阶段地进行检验。课程的学习方法,是绪论课的关键内容之一,要引导学生改变高中时的“强制学习”方式,而变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方式,并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课程研究对象的未来发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发展趋势,专业的前沿知识,主动地去探求更多更远的知识。
另外,要考虑到授课对象是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的新生,学生的问题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不懂”,很少有经过自身反复思考后的提问,所以“不懂就问”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可以通过教师指定适当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百思而不得其解”后的提问与答疑才是教学双方受益的一个互动过程[1]。大一的新生,往往有“大学是轻松的”、“只要高中时努力了,到了大学就好了”等思想,这是高中老师和家长一直在诱导高中生的话,从而造成不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较差,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有所松懈;其实“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学的生活也并不轻松。所以在进行大一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时,在绪论课上就要做好的学生专业导向工作,建立专业的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合理取舍授课内容,强化专业特色
根据船舶行业发展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要求,教研室经常会修订新的教学计划,工程图学课程要构建一个宽口径、重基础的统一的图形表达、图形思维平台。但由于该课程总课时的删减,目前课程的总学时仅是40+8,40个是理论教学,8个是实验教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近机类专业,后续有表示船体结构和形状的船海工程构造与制图等专业课程,所以在工程图学的课程教学时,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好课程的内容组织,以及与后续课程的关联知识。
如何根据船舶专业的发展,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确定合理的比例,增补反映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现状的新内容,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主要矛盾[3]。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反映专业的、现代的、前沿的知识,必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压缩,所以就要求我们对学生有能力自学的内容,不应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可作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在减少教学时数的前提下,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等三部分内容。画法几何部分学习用正投影法来表达空间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投影基础,是看图和画图的基础;机械制图部分学习想象物体的空间形状,建立图形和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介绍国家标准对机件图样表达的规定,介绍与产品相关的零件图和装配图,要求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计算机绘图学习用计算机绘图软件CAD来完成图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图形处理技术。
对画法几何部分的内容,除了讲解教材上的正投影法和中心投影法以外,还要补充标高投影法的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船体知识做个铺垫,因为这是表示船体线型的一种投影方法,是绘制船体型线图的基础,但是现在的图学教材往往被精简掉了。可以把点、线、面的内容融入基本体的投影理论知识中去,利于内容的完整和连续性;简化降低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教学内容,采用近似绘制的直线或曲线代替;把轴测图与基本体、组合体的表达相结合,建立空间模型,帮助学生读图和绘图;去掉一些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很少的内容,如投影变换的换面法等。
在机械制图部分的内容,在讲解了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常用件和标准件等内容,可以适当地删减零件图、装配图等内容,适当地补充船体结构中的节点视图的一些内容,引导学生对船舶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探讨。虽然计算机绘图已经普及,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利用图板和丁字尺进行尺规作图的训练,锻炼学生掌握制图规范,强化学生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正确运用,培养学生绘图技能。实践证明,只有掌握制图基础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绘图[4]。
计算机绘图目前是学习AutoCAD的软件,虽然在本课程中所占的课时不多,有时也不作为期末考试的内容,但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绘图基本能力,在后续的船体设计、螺旋桨图设计、船舶设计原理等课程设计中将直接应用。在现代船舶工程设计中,计算机图形的快速生成,可以缩短船舶设计的周期,同时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形体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更容易让学生建立起船体的立体空间结构,掌握船体结构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CAD技术,CAD的理论教学也放到机房,要求学生在本课程中用CAD的绘图软件完成平面图形、投影图的绘制,并在课余时间通过大量的图形练习来锻炼其熟练程度,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船体设计,表达船体结构的特点。
三、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是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手段,体现了它无比优越的性能,它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一些图片类的,节约教师的画图时间,加快课程的授课进度,动态的教学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优点。但从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工程图学教学经历来看,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不宜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学手段。要结合专业的特点、课程的特点,注意适当地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
从工程图学的课程特点来看,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分析各种不同图形的特点,从而掌握不同的绘图技能,特别是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而言,通过PPT可以把船体的一些结构立体地展示给学生,把复杂繁琐的船体结构问题简单化。但如果在课堂上过分依赖幻灯片,即使是动态的,也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而且学生也只是看到很多线条的投影而不了解其绘图规律,特别是现在很多新的老师,基本上一节课下来,板书是空白的。
从《工程图学》课程的内容来讲,特别是在讲解点、线、面、组合体等作图方式时,教师最好把作图方式用板书演示一下,用作图工具(三角尺、圆规等)在黑板上进行线的从一端点连接到另一端点、三视图的投影连线等,让学生看到作图工具的正确使用,掌握正确的作图方式和步骤,再结合幻灯片,加深学生对几何线条的理解能力。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本图形的绘图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复杂的船体结构图的阅读和绘制。所以,在进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工程图学》教学中,要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是最好的选择。
四、做好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个性,提倡八仙过海。在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船舶专业和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做好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和辅导工作。我们不要把大一、大二变成高四、高五,要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的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在工程图学的课程教学中,要避免只注重图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越讲越细,而导致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越来越小。目前,在少学时的课堂教学中,讨论式教学一般难以实现,而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工程图学课程特别强调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何能完成这一点呢?要完成大量的课后作业。对船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因为后续又更复杂的船体结构要表达,所以在该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绘图能力的掌握程度,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结合三视图等概念培养学生主动设计的能力,并结合口头+书面的方式启发学生的表达能力。
从以往的船舶专业的学生对工程图学课程的学习情况来看,有些同学的空间思维能力很好,可以较短时间地完成三视图等较难的作业题;但确实也有部分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有时一个晚自习做不了几题作业,其实这就是个技巧问题和时间问题,对这些同学,不能急于求成,要多提供一些图形和物体之间的对比图,先从比较直观的物体到图形来完成,然后在进行图形到物体的空间想象。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课程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最后的一个分数,而是要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并能在后续的课程中做到灵活运用。教师采用合理有效的考核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更能反映课程教学效果,可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5]。“淡化分数,注重考核”,避免成为分数课堂。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要及时认真的完成,作为老师也要及时认真地批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是“上课来,下课走”的模式,为了更好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之余,要充分利用课程的网络平台。把图学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多媒体电子教案和课件放到平台上,方便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巩固和提高,开通习题解答、在线测试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动性。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而展开的,在《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中,强调结合船舶专业的专业特点,强调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培养想象构形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船体图样的设计和绘制能力,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方法,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掌握最基本的工程图形的表达技巧,结合后续的船舶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仍是供不应求。最后,希望学生能在工程图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更是对他大学学习生活的一种指导。
参考文献:
[1] 高高.关于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船海工程,2008,37(4):153-155.
[2] 王秀英,白海英,张秀芝.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图学综合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9(5):148-152.
[3] 童秉枢,高树峰.谈工程图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工程图学学报,200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