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范文

时间:2023-03-29 11:2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传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传播

篇1

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的常务副会长郑砚农以及40多名企业相关领域的高管,作为首批会员参加了本次交流会,郑砚农在发言中强调,新传播研究中心是一个注重内容的研究机构,从其定位于 “新传播”而不是“新媒体”就可以看出,研究核心是社会化媒体的企业级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参与到社会化媒体应用的行列中,但正确认识社会化媒体的本质,依然是企业不可绕行的关键命题。而社会化媒体之使命也不仅仅是帮助企业建构关系,营造有助于其生存、发展的和谐生态环境,更重要的在于促动企业实现向新型组织的转变。

在会上,新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傅强和李志军向大家介绍了中心成立的背景、定位、目标和行动计划,傅强介绍说,如何帮助企业、政府等组织在品牌塑造、形象管理、危机处理等方面适应新规则,建立新的沟通、传播平台与渠道,寻求新的方式与思路,将是新传播研究中心的重要使命。

本次会议还就移动互联时代企业传播沟通面临的新挑战进行交流和案例分享,作为跨国公司代表,诺基亚资讯总监高翔做了《诺基亚:社会媒体的企业级应用》的主题报告;作为国企代表,中国外运市场部总经理高若惟做了《中外运:新型客户关系强化企业与客户间的沟通管理》的主题报告;作为中小企业的代表,福奈特副总裁董晓凯做了《中小服务业的新媒体沟通策略》的主题报告;作为新传播研究中心的合作伙伴,益普索市场调研有限公司资深总监李素萍与大家分享了《益普索:社会化调查助力企业的成长》的主题报告。

在随后的“世界咖啡”小组讨论中,与会代表进行了深质性的交流并进行小组分享,大家普遍认为,当今企业成长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导致了新的沟通、传播方式的出现,以及新的沟通、传播规则的形成,这对于企业、政府等组织而言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新传播VS沟通社区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社会化所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信息分享,而是在分享的基础上无形中添加了一种多样化的体验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由传统意义上的直线型变为了网状的结构。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组织的内部如何实现有效的、开放的、充满真诚的交流·

社会化媒体的魅力就是和目标消费者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基于品牌核心价值的深邃理解,恰到好处地把握、挖掘,能让这种联系如一座触动心扉的心桥,不是平淡无奇的水泥桥。

一个高效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公司,自然是一个爱学习、懂分享、重对话的公司,如果公司内部都不能社会化起来,又怎么能很好地去利用社会化媒体呢·

专家分析了7种企业不适合社会化媒体的症状:用传统营销思维来指导社会化营销嘴上重视社交网络,眼里盯着传统媒体打人性化的旗号,实际忽略网上的投诉表面披互动的皮,实际干洗脑的事关系不到位就想霸王硬上弓,立即套现感觉搞噱头的比抓客户的牛把社交网络的ROI全推给市场部在《开放: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领导方式》一书中,管理专家查伦·李认为,无论一项技术多么振奋人心,无论关系网具有多大的潜力,面对顽固的企业文化,没有正确的组织和恰当的领导力,任何数字技术战略都将注定失败。

随着你的顾客和雇员越来越精通社会化媒体和其他新兴技术,你也会随之开放,并促使你在令人不安的领域进行尝试。也许你会下意识地反对这种趋势,甚至认为这仅仅只是一时之风,会像你期望的那样自然退去,甚至消失,但实际上,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不仅这种趋势不可避免,而且会强迫你和你的组织变得比今天更加开放。

企业利用社会化媒体是一个复杂的、长远的、系统的过程,只有自己深入参与其中,才能挖掘出社会化媒体更多的价值,只有把社会化的精神和企业融入一体,才能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有所作为。

新传播VS学习社区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已不再专属于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它已然渗透到了公司的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研发创新、人力资源、财务审核、发展规划以及经营管理等层面,并引发了公司甚至整个行业内部的变革。那些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管理人员,在这场变革中能领导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管理人员则会让他们的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社交性企业会在其内部和外部大量应用社会化媒体,这样的企业便具备了新的竞争优势。因而,社会化媒体强大的信息传递性对企业的影响力,就成为社交性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社会化媒体的介入会促使企业进行自我反省:“如果公司和客户、员工、股东三者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公司将会呈现怎样的面貌·”随着公司在管理的各个层面上应用社会化媒体,公司逐渐会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由于公司与众股东互动合作的方式之多和频率之快都可谓前所未见,应运而生的就不仅仅是公司本身,而是网络社区。这些社区的存在使公司可以将几十年来酝酿的想法付诸实践,也就是将消费者放在企业运营的核心地位。

在很多公司客户服务是一个很边缘的成本中心,客服人员只是被动地去接收用户的各种问题,客服人员的思路则是把“问题处理掉”,而不是把“用户的问题解决掉”,而社会化媒体时代,消费者可能通过微博等平台来投诉或者反馈问题,这使得客户服务变成一个全公司的事情,很多用户反映上来的问题,业务部门可能在微博上就直接看到,并且给予了快速的反馈,这些业务部门比起客户服务人员来说,他们更知道消费者问题的所在,解决问题自然要比客服人员高效,用户的满意度自然高。

篇2

【关键词】数字技术;网络化;摄影文化;摄影创作;摄影传播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博客、手机报、电子书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超越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形成新的传播环境。摄影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在新传播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数字影像被传播到网络中,它们通过博客、网络论坛、电子相册等新兴传播工具、转载、收藏,公众在此过程中已经不只是影像的接受者,更成为影像的者、讨论者、收藏者,这种以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支撑的传播媒介让公众获得了平等话语权的机会。新兴的传播媒介让影像生成形态、传播方式和影像观看方式及诠释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改变促使摄影文化发生转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一、新传播环境下摄影文化的转变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趋于“去中心化”,摄影在此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仅摄影行为被极大地民主化,而且传统摄影文化的精英化特质被消解,摄影成为大众化娱乐方式,摄影艺术也从象牙塔走向民间。数码摄影的出现,使得摄影的生产方式、审美样式、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数码摄影技术的采集及传播比传统摄影技术的掌握更加简便,它的娱乐性、随意性、便捷性越来越明显,摄影成为一道方便可口的快餐,摄影文化成为快餐文化。数字化技术通过摄影的设备、图片储存器、数字影像处理软件以及传输设备将摄影拍摄方式推向民主;数字化改变了影像的生成方式,通过数字后期处理技术,影像被复制、修改、拼贴、组合、创意,为摄影创作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网络数字化改变了摄影传播的方式,图像的生产、传输、观看的方式被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取代。在新传播环境下大众摄影文化已经成为主流摄影的文化态势,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的时代,摄影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数字技术同样给传统摄影艺术带来了变革,如何在图像泛滥的时代体现自己的风格,表达出自己的特色?摄影艺术家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摄影艺术的真谛,传统摄影艺术以反映客观世界的记录为主的形式,已经适应不了摄影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它迫使艺术家们更多地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关注人的情感存在而非客观存在。艺术的创造性被看做为体现摄影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对摄影来说,与绘画抗衡意味着乞灵于原创性来作为评价摄影家工作的重要标准,因而原创性也被等同于一种独特的、有说服力的感受力的标志”。[1]在这个大众摄影时代,科技的发展使摄影成了大众表达的媒介,创新性已经成为大众摄影文化的特性,把摄影艺术的创新性与大众化相结合是当下摄影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新传播环境下摄影创作的拓展

数码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伴而来,形成了新的传播环境,它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与生存空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毋庸置疑,数码技术为摄影创作创造了无限的多样性与可能性。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照相器材的更新换代,更带来了摄影艺术观念的改变,传统的摄影习惯、摄影方式、传播方式、观看方式被动摇,随之而来的是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创作观念、创作手法、诠释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1.“数字蒙太奇”:用电脑绘制图像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摄影创作最大的变化是影像的后期处理从暗房走向明室。数字影像处理技术改变了摄影的形态,动摇了摄影的传统属性,极大地拓展了摄影创作的空间。在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家便运用暗房技法对摄影形象进行拼贴组合,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的雷兰德借用了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的构图,将32张底版组合印成了《人生的两条路》,这是早期画意摄影的重要作品,也是最早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照片上的形象和画布上的形象可以互相快速交流,一切新的手段都用上了:在照片上自由移位、挪位、变形、模仿、伪装、复制、重叠,还有特效。对形象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是新鲜事。其灵活多变、毫无顾忌使人开心不已。”[2]如今的数字影像不再需要摄影家在暗房中艰难摸索实验蒙太奇式的照片,而只需要摄影者使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便可实现天马行空的想法,“数字蒙太奇”是影像创作者处理影像、完成影像制作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传统暗房蒙太奇手法的延伸,是数字技术的产物。“数字蒙太奇”将影像的素材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重新组合、拼贴、修饰,最终完成摄影家的创意。

“进入数字影像时代,影像获取的方式扩展为三类:A.拍摄镜头前真实存在的物体。B.将照相机所拍的不同景物在电脑中进行合成,生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视觉真实感的物体。C.完全由计算机软件创造出景物,也可以将软件生成的景物再与照相机拍摄的景物合成,形成新的物体影像。”[3]“数字蒙太奇”除了将影像素材重新合成,创作出全新的影像之外,还包括由动态与静态、二维与三维等数字影像软件直接创造的虚拟影像。在摄影从传统到数码的技术革命中,缪晓春无疑是一位先行者。在缪晓春的《虚拟最后审判》的影像作品中,他用自己的形象创建了数码模型代替了米开朗琪罗《最后的审判》中的400余位人物,将艺术史上的二维绘画作品转换成虚拟的三维场景,再用电脑中的虚拟摄像机和照相机拍成“静态照片”或者是“动态影像”,经过渲染后再打印出来。缪晓春的影像作品打开了新的虚拟世界,在改变了传统的表现方式和观看方式的同时,也为艺术史上的名作带来了全新的诠释及意义。

2.数字影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越界

数字技术发展时期正是后现代文化繁荣发展时期,数字影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不但表现手法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在创作方法上也跨出了单一的局限,与其他媒材综合并用,逐渐从摄影传统的社会记录性发展成为艺术家抒发个人思想感情、表达个性和大众传播所需要的影像。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照相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任何艺术家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这门技术,再加上摄影本身的记录属性,摄影被看做与绘画的颜料、铅笔一样,成为艺术家使用的创作媒材,它自然成为其他艺术家乐此不疲用来创作的表达手段之一。在艺术摄影中,摄影与大多数当代艺术家所从事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创作活动发生着联系,从而衍生出行为摄影、装置摄影等艺术摄影样式。实际上,摄影不光具有记录属性,最能表现它的艺术属性的还是它的表现性。当影像被当做记录媒介的时候,摄影艺术家们也在考虑如何使摄影由记录工具提升为表现手段。数字影像技术和后现代文化思潮为摄影表现属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首先,数码影像技术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流为其培育了艺术土壤。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摄影观念,摄影已从“照相”演变成了“造相”,再演变为子虚乌有的“虚相”。[4]数码技术的发展给摄影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造成了一种虚幻的虚拟现实感的产生。后现代摄影与其他艺术媒介之间的联手,促使了摄影创作手段的拓展,带来了艺术摄影的发展。

三、新传播环境下摄影传播的延伸

传播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同样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数字时代,传播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人类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信息,人们的阅读心理和接受心理也随之改变。图像传播也在此期间发生转型,成为传播领域的重要载体,而摄影作为图像传播的重要媒介,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手机通信及拍照功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平民化与大众化的趋势。“摄影公民”、“公民摄影”成为新传播环境下摄影的代名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不仅可以借助摄影记录生活,随时拍摄身边的人和事,留下生活中的美好;也可能成为匿名的社会忠实记录者,即时记录新闻突发事件,揭示社会边缘事件。拍摄照片后可以及时地、自主地在网络上发表、展示,博客和个人空间成为人们相互展示与相互交流的最好平台,人们从中获得了摄影公共话语权,任何人都可以拍摄照片、上传照片、下载照片,“现代社会中,拍摄如同言语、写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正当的拍摄,就是用影像发声,记录当下的实景,传达个人的体悟。”[5]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变得平民化、大众化,人们从拍摄的客体变为主体,参与到影响大众、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行动中来。

以数字化与网络化为主导的新传播环境,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了新闻摄影的技术解放,使得新闻摄影的拍摄及传播变得快速、便捷;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大众化让专业新闻摄影师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摄影者最先面临的是拍摄工具的改变,摄影设备的数码化,让摄影者彻底摆脱了传统拍摄方式的束缚,首先让摄影者省去了冲洗胶卷、放大照片的时间;其次由于数码照相机立拍立现的功能让摄影者可以边拍摄边查看,避免了传统胶片相机拍摄时的不确定性;再次,数码照相机拍摄过程中的几乎无耗材,大大节约了拍摄成本。图片编辑是新闻摄影者在数字时代面临的第二大改变,一是数字时代的摄影作品传播篇幅越来越多;二是数字摄影作品编辑的技术路径多样化。新闻摄影者可以自如地对照片进行网上编辑和处理,将摄影作品制作成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甚至与视频、音频技术结合制作成多媒体作品,刚刚兴起的流媒体[3]形式的摄影作品将是未来摄影图片编辑及传播的一种趋势。数字化与网络化进程的发展,还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播从单向变成双向,传播者可以及时得到受众的反馈;另外,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完善,使得图片传播可以在网络上与文字、声音、动画结合,图片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新闻摄影者在数字技术的潮流中面临的不仅仅是拍摄工具、图像制作、图像传播等工作方式上的改变,更主要的是新闻摄影者的专业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数字相机的普及、手机拍照功能的成熟,人人都能成为影像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尤其对于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专业摄影者与业余摄影者的界限已经变得很模糊。2005年,一个名为“Cell Journalist”(手机记者)的新闻供稿服务机构在美国田纳西州成立,其创始人帕克・伯利德认为:“今天,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先拍到照片的人往往是拿着手机照相的过路人,而不是专业摄影记者。”[6]手机记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对传统的新闻领域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它的大众参与性、及时性、互动性使得新闻摄影从专业性走向平民化,并且产生强大的社会力量。

四、结语

新的传播环境使影像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方式产生剧烈变革,数字技术解构了传统摄影的确证和记录的本质,给新闻图像的真实性带来了信任危机;摄影艺术创作不再拘泥于摄影本质语言的表现,结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技术把摄影从记忆中的现实空间转化为想象中的拟像空间;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摄影越来越多地与各种传播平台发生交互与融合,发挥着摄影独特的传播地位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34.

[2]福柯.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257.

[3]朱炯.数字影像创造虚拟个人世界[C].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4]顾铮.国外后现代摄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81.

[5]陈文.勃兴与伪像: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断想[C].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6]黄文.步步为影――数字化语境中的图像传播.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72.

篇3

微博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一种“公开的意见和信息广场”的角色,微博的“热搜”机制成为了舆论的风向标,大大影响和改变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1]。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除传播信息外,同时具有为受众进行议程设置的功能[2]。并且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这种功能,并设置了专门的板块:“热门排行榜”,也是大众口中所说的头条或“热搜”。近些年来,由于成功的运营和受众需求的进化,微博逐渐成为了一种手机必备软件,成为人们日常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平台。每一个微博的使用者都是热门话题的传播者和制造者,所以“热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并反映了微博用户对某一事件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微博的“热搜”发挥着代替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其存在对大众内心关于某个话题或事件重要性程度认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衍生为企业或公众人物用以维护自身形象、进行营销推广活动、促进发展或提升利润的重要平台[3]。

2  以支付宝“集五福”的传播经验为例分析“热搜”的传播机制

2.1  微博热门话题的传播效果及其影响

微博热门话题的传播效果是通过热门榜单进行传播的话题对公众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或改变,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体现在受众的行为和即时表现当中,也有可能是作用于内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支付宝“集五福”活动为例,微博热门话题的传播究竟为其带来了什么效果?这一话题是属于社会和信息类的话题,首先,很大比例的公众是通过热门话题才获取了这一活动的信息,这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一项渠道。并且随着进一步的宣传过程,受众对该信息逐渐加以了解,构建自己的认知,并进行自我判断。在集福的活动中,随着该话题在微博热门话题榜单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会潜移默化改变很多人的观点,引起其态度方面的转变。例如有很多原本并不想参加的人,当看到热门榜单中反复出现的话题,会由于从众心理而产生趋同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原因实际上是由于每个个体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话题热度的榜单会带来一种社会压力,人们会倾向于认为微博热门话题的热度就代表了该事件的重要性程度,担心如果不参加就无法参与社会讨论而“落伍”。

但对于热门话题中出现的负面事件和社会新闻,则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的影响。热门话题中如果出现了某件负面新闻,由于热门榜单带来的极高网络浏览量和讨论量,涉事主体会遭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而主动进行出面说明或解决。

这样的例子在微博中屡见不鲜。例如,曾引起强大舆论风波的“周杰伦演唱会辱警事件”,在事件发生的当天凌晨就迅速登上了热门话题的排行榜,网友议论纷纷,短时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许多“大V”都参与了话题讨论。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之下,周杰伦本人在事件发生不满20小时之内,便录制视频出面道歉,提出解决方法,平息风波。在负面事件中,“热搜”带来的舆论压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社会的强制规范作用,以促进事件的合理解决。

2.2  “热搜”机制的传播效果分析

由于热门话题具有速效性,因此要注意微博话题推出的时间性,例如选取微博浏览量相对较大的非工作日时间或休息时间。但热门话题的热度持续时间较短,因此需要传播者持续性地信息,维持某一特定话题在榜单上的排名,以获取更长时间的注目率。

为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一项必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微博的使用群体:公众,公众都是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独立个体,他们的信息接触行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有自己的选择和取舍过程,他们会基于自己特定的喜好或需求对信息进行选择和接触,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若想通过热门话题的传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满足受众的需求,了解受众的心理情况。首先,应当了解微博使用群体的属性,例如年龄分布、地域、受教育层次,这些受众属性可以帮助推广者更深入地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以设置适合的话题标签。其次,要了解受众在特定背景下的不同信息倾向,例如在冬奥会举办期间,微博热门话题中冬奥会话题的讨论热度持续居高不下,此时利用冬奥会的话题进行推广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另外,要避免受众因信息的反复传播而产生抵抗和反感的心理。

3  浅析“热搜”机制的创新传播策略

结合以上微博热门话题的特点及传播效果分析,若站在传播推广者的视角,利用微博热门话题进行传播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3.1  创建具有吸引力的话题标签

热门话题在排行榜中是以话题标签的形式展现出来的,由于首因效应的影响,人们都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来做出后续的反应和行为。而热门话题的标签,就是人们接触到的第一印象,它构建成为受众内心的第一想法和基本观点,也就决定了受众是否会有兴趣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以至于参加讨论或采取实际行动。所以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话题的吸引力程度甚至重要性程度。但是现在的微博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现象,也就是公众经常提及的“标题党”,利用刺激化或煽情化的标签作为事件的标题,以达到吸引公众眼球、获取高注目度的效果,但这类标签往往过于片面,甚至歪曲事实,会严重干扰和误导受众。而且这种方式只会获取短期的效果,它会降低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程度,损害长期的媒介形象[4]。

3.2  选取适宜时机推出话题

無论采用何种传播推广的手段,热门话题的热度排名都是需要依靠单位时间内浏览量和讨论量的数量来决定的。因此,选取合适的时机推出话题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尽量选取微博使用人数较多的时间段,例如夜间18点至22点(根据微博官方统计数据得出)或非工作日的时段,而尽量避开凌晨和上午时段。除了根据浏览量的选择,还要结合考虑话题所包含的属性。有些话题是带有较强的时间性的,例如在2017年末火爆的“2018请对我好一点”、每年五六月份出现的话题“毕业季”、以及有关“旅行攻略”的话题应当选取在节假日前夕进行推出,话题的属性决定了话题推出的时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和推广的效果。

3.3  避免相似话题短期内反复出现

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合并相似话题,避免相同或相似话题短期内在热门排行榜上的反复出现。对于反复出现的话题,容易引起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抵抗心理,甚至更加容易产生宣传的反效果。这种现象尤其经常出现在娱乐类的话题中,明星或其团队可能需要借助微博热门话题来宣传自己,但如果某位明星的名字在热门话题中短时间内经常出现,反而会引起公众的反感和抵抗心理,会被认为是在自我炒作,从而对其产生不良舆论倾向。因此,对于出于宣传目的的热门话题,应当注意将相同或相似的话题加以合并,融合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核心话题,选取合适时机加以推广,才会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注重话题的“精”,而不是单一强调数量。

3.4  制造周期性话题

对于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影响较大的话题和事件,应当抓住事件的热度未完全消退的时机,及时推出后续报道,并且选取与之前相关联的标签,抓住人们的好奇和求知心理,以制造出能够引起持续关注的周期性话题。例如,有关社会热点事件的社会类话题,尤其是在话题推出的最初阶段就吸引较多关注的重点事件,制造周期性的话题可以让关注该事件的受众及时了解后续发展,也体现了新闻工作者有始有终的新闻精神。在制造周期性话题这一方法中,最典型的就是“马航MH370失联事件”,事件距今已过去了几年时间,但在网络、微博上关于“搜寻结果”“盼望家人回归”等话题仍然时常会出现在热门话题之中。其传播的目的不是出于炒作,而是在事件背后仍在关注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体现了公众意愿和倾向对于微博热门话题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

3.5  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助推线下行为的转化

微博是线上的公众言论平台,所以必须要注意与现实紧密相联,不能脱离实际。尤其是强调线上行为向线下的转化,也就是使微博热门话题的影响力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5]。微博热门话题不是仅仅局限于网络环境中的,它在话题选择的最初阶段就是与现实社会环境紧密相联的,大部分热门话题中的事件或话题也都是来源于现实的。微博热门话题的传播通常都会伴随着网络话题或网络行为向线下的转化,这种转化就意味着微博与我们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拉近,微博的重要性也就自然得以提升。因此,如何实现微博热门话题向线下的转化,是微博运营和管理人员应当关注的点。首先,在热门话题的筛选过程中,应当尽量选取社会距离较近的话题,能够使得话题的讨论延伸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话题想要吸引公众,最重要的是话题的新鲜度和参与度。其次,在热门话题的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引导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讨论或参与。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经火爆的“微博随手拍”话题,号召大家在生活中录制有趣的事情并上传微博,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一话题引起了公众积极参与的热情,至今,该活动早已结束,但微博视频的板块却仍然火爆,是这样的热门话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了公众录制视频的习惯,也促成了微博视频现在的盛景。另外,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应当注意与传统媒体的互动,适当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优势来传播自身信息,也增强了对于公众的可信服性。

4  总结

微博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自媒体平台,它传播着海量的信息,具有开放化、平等化、信息传播速度快、用户互动性强的特点。热门话题是微博的其中一个板块,它是信息和话题的聚合,给予了公众一个更便利获取重要信息的窗口,使人们不必登陆各种平台收集和查询信息,只要浏览微博热门话题的榜单就可以轻松了解重要的信息。

篇4

传统意义上的世界杯营销,往往是有实力的大品牌之间的商业博弈行为,更多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时候只是看客。然而,在今年的南非世界杯期间,我们却看到了合作营销的亮点。淘宝商城联合中央电视手打造的世界杯营销新模式,在交叉整合双方资源的基础上, “实现了品牌厂商、央视和淘宝商城的三方共赢,让品牌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发挥出巨大能量”。淘宝网CFO兼淘宝商城总经理张勇表示。

据悉,在6月11日至7月12日的31天内,淘宝商城的曲美、九阳、七匹狼、欧莎等数十家品牌商在世界杯期间购买央视一套、五套的广告资源,并与央视共同合作一档电视节目,在淘宝商城内搭建网上世界杯频道,同时,将央视“球迷狂欢节”节目中互动游戏“九宫格射门”与淘宝商城网上世界杯频道的秒杀活动连接起来。电视节目中,现场嘉宾所踢中的九宫格球门中的任一品牌,便会在淘宝零点世界杯频道的秒杀板块以1元价格秒杀。这种精准的促销广告形式。缩短了消费路径,直接将央视庞大的观众群导入到淘宝商城,传播效果通过网络平台的销售即刻展现。由此,大品牌可以更好地监控投放效果,把握市场需求;小品牌也“登堂入室”,进入了更多消费者的视野。

创新性的合作营销模式为淘宝商城在世界杯期间缔造了销售神话。据淘宝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1天,3000多万人次关注淘宝商城球迷狂欢节,为淘宝带来2390万元成交量。淘宝网世界杯相关产品的交易额更是达到了4390万元,是史上一个月交易额的44倍。当然,此次活动惠及更多的当属参与活动的淘宝商城的商家们。600%的点击增长,60%的销售增长,让商家们喜不自禁。

在众多品牌中,增长最惊人的是奥克斯空调,592%的点击增长令奥克斯的销售人员都瞠目结舌,“在6月就迎来销售高峰,我们都很吃惊。”销售增长获得215%的曲美也乐观地表示, “我们觉得,这样的模式不仅是商家遇到盛事时候的有效营销模式,以后也可以不断尝试,说不定还能在实践中不断出新。”

篇5

关键词 新传播生态环境;县级电视台农村栏目;重建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014-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逐步发展,信息传播对我国传统媒体的信息管理带来严重冲击,县级电视台是地方发展中新闻传播发展的重要媒体。新传播生态环境下积极引导县电视台农村栏目的重建与发展,充分发挥县电视台在信息资源传播中的作用,为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传播途径,推动我国传媒形式发展与转型。

1 县级电视台中农村栏目

县级电视台是指对我国不同地区信息资源进行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包括对国家政策在地区中的执行、区域内部发生的新闻,农业技术应用管理、技术指导、思想引导等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县级电视台中农村栏目建设主要包括农业发展技术建设和农村思想建设两方面,是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途径。

2 县级电视台中农村栏目特点

2.1 实用性

县级电视台中的农村栏目的受众群体是农民,县级电视台在栏目安排中注重农村栏目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应用节目内容引导农村建设中农业技术应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多种类型的思想教育节目对农民思想建设加强引导,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

2.2 区域性

县级电视台的信息传播范围主要面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民群众,这种按照不同区域划分的信息资源在内容设定上受到县级区域环境的影响,使县级电视台中的农村节目传播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2.3 通俗化、大众化

县级电视台中农村栏目设定的受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电视台在开展特色农村栏目时应当注重信息资源的通俗化、大众化,同时又避免恶俗化。县级电视台进行农村栏目设定时,注重把握栏目设定的适度性,使县级电视台中农村栏目的设定具有传播意义。

3 县级电视台中农村栏目发展现状

3.1 构架僵化

当前我国县级电视台中的农村栏目构架僵化。县级电视台信息资源更新速率较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县电视台的受众群体大多为农民群众,他们对农村栏目要求较低,导致现阶段我国县电视台中的农村节目的形式单一化,节目构架僵化,对新传播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3.2 实用性较低

县级电视台主要是对部分地区的新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是我国农村建设发展中信息资源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目前我国县级电视台的栏目结构来看,县级电视台中的农村栏目设定的实用价值较低。目前我国县电视台中的农村栏目中大部分用于传播现代农村技术,这些农村技术的使用范围往往与当地农民的实际农业管理之间的联系作用较低,使县级电视台农村栏目播出失去了实际作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性。

3.3 广告植入严重

县级电视台中农村中广告植入严重,县级电视台对广告内容和广告播放时间的掌控不严格,导致县电视台农村节目中广告与农村栏目之间的关系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影响了县电视台农业栏目的正常播出,同时也影响了县级电视台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

3.4 出现恶俗化萌芽

县级电视台中对农村栏目的设定,一方面对现代农村生产种植技术进行传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技术;另一方面也会对农村农民思想起到引导作用。但由于县级电视台对传播信息资源管理内容的监管程度较低,从而使我国县级电视台中农村栏目出现恶俗化的发展趋势,这种文化传播对我国农村思想建设造成严重误导,阻碍我国县级电视台农村栏目的发展。

4 新传播生态环境下县级电视台中农村栏目重建发展措施

4.1 创新栏目传播内容

在新传播生态环境中,县级电视台中农村栏目的建设传播应当加强对我国县级电视台农村栏目传播内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随着社会信息资源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县级电视台一成不变的农村栏目虽然能够为电视台留住“热心”观众,但长期不变的信息传播形式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电视台进行农村节目录制和剪辑过程中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县电视台的节目质量下降;创新电视台节目传播内容,能够增强节目的吸引力,推进县电视台节目的收视率。例如,某电视台开展“农村短剧”的形式将现代农业种植手段展现在农民面前,这种喜闻乐见的家庭场景不仅增添了县级电视台的节目收视率,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农村栏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2 栏目传播形式多样化

现代互联网技术逐渐发展,信息技术传播手段也逐步扩展。县级电视台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栏目传播手段。一方面应用传统电视荧屏传播方式进行信息资源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与创新发展的传播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县级电视台现有传播资源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县级电视台的农村节目传播手段也可以将现代新型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村节目传播中,应用现代互联网传播技术进行农业信息资源与农民进行网上交流,实现新传播生态环境下县级电视台农村栏目传播的重建与深入开展。

4.3 对广告严格控制管理

县级电视台中对农村栏目播出阶段植入的广告要进行严格控制管理。县级电视台的广告外联范围狭隘,不少不法广告商利用县级电视台信息受阻的特点进行大量的广告植入,影响了县级电视台在农村栏目播出的质量。县电视台的管理者应当对农村电视台中播出的相应农村栏目进行严格审核,严格控制县电视台中农村栏目的广告植入时间。

4.4 积极引导栏目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

县级电视台的信息资源传播与发展是我国现代新农村建设中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新传播生态环境下县级电视台中农村栏目的传播,一方面对农村生产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引导,推进我国新农村中农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节目也能够促进我国新农村环境中农民的思想建设,应用新传播生态环境中县电视台农村节目中的思想传播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思想吻合,加强对农民思想引导,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篇6

本文根据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确定实习教学目标、设置实习教学内容、改革实习教学方法、搭建实习教学平台等方面出发,就如何提高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教学效果进行探讨,为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新闻传播;专业;实习;改革

新闻传播类专业包括广告学、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都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学习了基础理论之后,需要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习是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需要对实习环节实施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实习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实习可以分为认识实习、实务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等四个类别。认识实习目的在于从总体上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为今后开展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实务实习目的在于了解传播流程,熟悉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把握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律。岗位实习通常时间较长,是指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特长安排到相应岗位上,并真正参与岗位工作,如策划、制作、创意、编辑等,培养学生由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验证理论的能力,掌握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毕业实习是围绕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展的一系列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工作,目的在于为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奠定基础。

二、完善实习教学内容

1.合理安排实习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因此,根据实习目标合理安排实习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在任务下达中,指导教师应充分考虑实习目标,保证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工作量的饱满性。如认识实习要求学生完成调研报告,实务实习要求学生完成单项作品,岗位实习要求学生完成综合性作业,并要求学生完成实结和实习手册。

2.及时更新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应随着行业发展及行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行业变化与需求。一般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参加行业实践、参与学术研讨及用人单位调研等方式了解行业需求。如在传播过程中常用的设计、制作软件的使用和印刷,出版技术的更新,编辑技术的完善等,都应在实习环节给学生做最新的介绍和培训。通过完成实习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最新传播思路和传播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改革实习教学方法与手段

1.改进实习教学方法。

实习环节与理论教学一样,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成为整个实习过程的主体,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采用模拟教学法,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模拟传播过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方案的论证、比稿、样片制作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进而提高实习质量。模拟教学法需要教师从过程的设计、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并在最后阶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总结。

2.改革实习教学手段。

实习环节的教学开展通常先进行集中的理论讲授,然后学生根据实习任务开展工作,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最后对学生完成的实习作品进行总结和点评。集中理论讲授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回顾、下发实习任务、强调实习要求,这一环节将对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起指导性作用。而实习作品点评将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成果进行全面总结,通过作品展示、展览的方式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取长补短。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讲授和点评的效果受限,多媒体技术既能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友好平等的交互方式。因此,在理论讲授和作品点评环节,依靠多媒体辅助手段则更为直观、清晰和贴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搭建实习教学平台

篇7

试履婚鞋

1、 婚鞋最好在定制婚纱之前买好,带着它去试穿婚纱,保证婚纱长度合适妥当。

2、 选择婚鞋,最重要的是合脚、舒服。婚礼现场,新娘事务繁多,要是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子,会相当难受。每个人的脚型不一样,婚鞋一定要亲自试穿,直到挑到自己满意的为止。

3、 根据自己平时穿鞋的习惯选择适当高度的婚鞋。不要因为想让自己穿婚纱的效果更好,而选择过高的鞋跟,这样只会让你在婚礼上更累,甚至出现崴脚的尴尬场面。如果平时只穿运动鞋,可以考虑挑一双矮跟鞋,婚礼之前多一些练习。

4、 根据婚纱颜色选择婚鞋颜色。白色的婚纱是绝大多数新娘的选择,那么白色或珍珠色的鞋子最为恰当,千万不要在白色婚纱下面穿一双黑色或红色的鞋子,看起来很不协调。婚鞋的选色原则是穿什么颜色婚纱,选同色系的鞋子。

5、 新鞋最好提前穿几天。婚礼当天穿新鞋,很容易把脚磨破,在婚礼之前穿几次新鞋,让脚和鞋度过磨合期。如果一定要在婚礼当天穿新鞋,那就准备几张创可贴,贴在脚后跟等容易被磨的地方,对脚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量尺选款:

1、 婚鞋款式一定要与婚纱款式高度契合,如果婚纱款式简洁干净,那么大可选择繁琐、花哨的婚鞋,缀饰水晶蝴蝶结、蕾丝、珍珠链等元素,将你所爱的唯美元素通通转到婚鞋上,大放异彩,闪耀婚礼红毯;假如婚纱本身亮点十足,不妨选择经典简约款,白色系、粉色系、香槟色、银色等婚鞋都是精妙搭配,让婚鞋做配角,别抢了婚纱的风头。

2、 高跟鞋因其性感、优雅遭到新娘们的推崇,但高跟鞋未必一统婚鞋世界,假如新娘很少高跟鞋,或是身高足够,样式精致的平底婚鞋同样能穿出神韵,但是,一定要记住,婚礼当天即便不穿高跟鞋,也要步履轻巧,像穿着高跟鞋那样挺直腰板。

3、 一些地方对婚鞋有地域习俗,新娘不能穿凉鞋、鱼嘴鞋等漏趾、漏脚后跟的鞋,要整个包住脚才是“有头有尾”。然而鱼嘴鞋等鞋款更性感俏丽,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4、 材质柔软、透气性好的皮质婚鞋,容易搭配婚纱礼服,适合绝大多数新娘,在婚后生活中仍然可以随性穿搭。皮质婚鞋鞋底不可太薄,否则脚掌易受累,若能防滑则更好。

5、 婚礼的场合也是婚鞋必须考虑的因素,海滩婚礼不适合穿高跟婚鞋,平底凉鞋安全方便,贴合氛围,带上一条做工精美的脚链,效果更好。浪漫冬季婚礼,选择一款刚及脚踝的白色短靴,上部最好有褶皱花边或者小蝴蝶结,不觉笨拙,保暖别致而又充满女人味。

五大品牌推介:

1、 Salvatore Ferragmo——菲拉格慕的婚鞋是不少女星的大爱,超级浪漫的莫文蔚、顶级鞋痴侯佩岑,她们都选择菲拉格慕定制自己的婚鞋。

2、 Roger Vivier——刘嘉玲、大S婚礼上的出镜婚鞋便来自法国奢侈品牌罗杰-维威耶,婚鞋充满浪漫元素,美丽大气,叫你轻易就爱上。

3、 Fendi——皮革世家“芬迪”的鞋子极具女人味,线条简洁明朗,无论是融入芭蕾舞鞋风格或是女生钟爱的蝴蝶结,它略施小计就能虏获芳心。

篇8

经过一番酝酿,“曼丽新视野”栏目与读者见面了。“新”相对于旧而言,它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每天留给世界的印象。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下,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她将如何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带来的新的挑战,如何形成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国际传播的思路、策略与方法?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读者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新闻与写作》的老朋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程曼丽教授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读、分析,给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对外传播(或外宣)是我国党和政府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这方面的任务主要由外宣媒体承担(包括单一外宣媒体和综合媒体的对外部、国际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党和政府适时提出了增强传播能力、积极影响国际舆论、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要求。中央级媒体据此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设定“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目标。这使对外传播开始由外宣媒体的孤军奋战转变为集优势兵力于一体的协同作战。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对中国而言,对外传播是“内”对“外”的传播,对世界而言,则无所谓内外,每个国家的信息传播都是国际传播或者全球传播的一部分,其信息的、媒介产品的推广以及国际舆论战的应对,都要在全球传播的大平台上经受检验。因此,无论我们怎么看,对外传播不是一种局部性的信息传播,而是与国家利益、国家形象紧密联系着的全局性的传播,是中国传播。

作为全球传播的一部分,中国传播需要整体性的思维和宏观的视野。

一、全球化视野

国内外学者关于“全球化”的争论虽然一直没有中断,“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这个市场中,中国作用的日益增长、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正是今天的中国备受国际舆论关注的重要原因。这说明,作为一个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发展中大国和世界瞩目的重要信息源,中国已经具备了在国际传播舞台上以大国主体身份信息、设置议程、引导国际舆论的条件。这客观上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在国际传播中的边缘化心态,在重大国际政治、经济议题中善于表达,形成话语优势;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注重现场,以我为主地报道新闻、发表评论,减少重大事件的转载、转播率。当然,参与国际传播或全球传播,就不能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而应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改变传统观念浸润下主观色彩过重、宣传意味过浓的问题。只有这样,中国传播的信誉度才能全面提升。

二、中华文化视野

在对外传播中,我国拥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资源优势,这就是由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汉语言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影响圈。前者是指散居世界各地的4000万华人、华侨,后者是指历史上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包括日本、越南、韩国、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蒙古等等。这些国家的受众不一定懂汉语,对于中华文化却有着一种息息相通的感觉,接受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上个世纪末期中国电视剧《渴望》在越南、朝鲜播出时万人空巷,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文化上的相同性或相近性,这两部分受众是我国对外传播最容易到达和最容易产生影响人群,应当成为最基本的受众群体。在对外传播中,我们应当了解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和差异化传播的目标,通过跨语言、跨(亚)文化的编码、解码,消除传播中的隔膜与障碍,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三、中国视野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基本特征;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要求,逐渐的对人才的培养重视起来,很多高校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各高校的教学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要求。目前,广播电视新闻行业,是一个划时代性相对较强的行业,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良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分析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中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建立一种新的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模式,这样做不但能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还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相关学校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知识结构

首先,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是通过声音和画面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提供给大众信息,简单来讲,就是必须要具备传统的传媒媒介相关的知识以外,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的掌握新型的媒体知识,例如网络媒体,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更好的发展起来。其次是必须具备学科知识,主要是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科学,因此,掌握全面的学科知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三就是方法类的知识,捕捉信息、筛选信息都要具备较强的思维方式,不仅要用思维分析做出正确的分析,还有结合其他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1]。

(二)智力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记忆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力。人才具有感知力才会具备敏锐的知觉,从而带来灵感,随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直播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就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现场报道水平,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进行报道。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记忆力是不同与其他专业的特殊要求,媒体传播的主要媒介就是声音和图像,因此,要求人才应该具备将声音、图像转换翻译的能力和迅速记忆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力是创新人才能力的核心,用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三)非智力结构

非智力结构主要包括兴趣、性格、情感、动机以及意志等。非智力结构与智力结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2]。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非智力结构的培养,但是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很多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非智力结构,从而使创新人才同时具备良好的动机、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开朗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兴趣于一身的新型创新人才。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本身的发展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媒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创新的道路上一直未停下脚步,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媒体典范,就这一点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我国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创新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有些媒体过分的追求利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致使你模仿我我模仿你的风气泛滥,媒体内容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大同小异,大大的降低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综合竞争能力。经过了很多的媒体之间的竞争经验来看,能够决定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整个市场上地位的直接因素就是媒体的自主创新的能力[3]。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这重点就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身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本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人类的繁衍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殖繁衍,一种是文化繁衍[4]。在生殖繁衍的过程中有遗传同时也存在着变异,为人类在生物学上的进化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繁衍的过程中,因为文化无法遗传,因此只能依靠一代一代的人传承下去,在这传承过程中有继承也存在着创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推动的作用。传承文化的手段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具有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继承原有的文化,还要在这基础之上创造出新的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文化的传承,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进步,因此,必须要求培养出不仅具有继承能力还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想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发扬光大,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国内的发展建设来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在这过程中,要求高校的教育要抓住历史的机遇,严格要求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出适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设置,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转变。从国外的发展建设来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强大和崛起,这过程中的发展和强大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强大。从人类进入到经济时代至今,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5]。学校是传承知识、发展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摇篮,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要求高校培养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念、品德、知识和技术等全方面发展的新型创新人才为教学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但要适合国家的建设还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显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对口专业率相对较低,根据这一点就说明了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相比不高,这会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变化相对较快,不但要求人才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还要具备较大的后劲。通常来讲,在校接受系统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未定型,准确来讲,当前的学校只挖掘了人才的创新潜能,具备了基本的创新素质,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当中,人才的创新能力逐渐成型,使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取,有效的推动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以及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均衡化

从我国目前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将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增长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而且专业的分布不均衡。基于此,我国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控制专业的增长,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进行严格的评估,控制一些招生过多专业的招生数量,将专业人数和招生人数少的专业进行帮扶政策,优化专业的分布区域和结构层次等问题,以达到均衡化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层次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层次化。目前没有关于创新人才的统一的定义,但是很多的研究和分析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具有层次化和普遍化。我们通常将具备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等称为创新型人才,这些种类是根据不同的需求标准所形成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人才都必须要具备创新能力,并且成为创新人才。在实际的很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育当中,培养创新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每个学校的性质和种类不一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无论是哪一所学校一定不能忽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为己任,并根据社会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6]。

(三)创新人才培养整体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整体化的特点。专业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等都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整合,从而建立有机的教学体系,这样做才回有效的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重文轻武”的现象极为普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缺陷。基于此,要求高校必须要进行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整体化的发展,将创新培养深入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

(四)创新人才培养共同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共同化的特点。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一直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上存在着教学误区:首先是学校与媒体之间的误区,通常将学校作为主体,将媒体作为客体;其次是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误区,将学校的而管理者作为主体,将教师作为客体;最后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误区,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如果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缺乏对主体的认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不能充分地满足媒体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从根本上就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了。基于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建立共同化的主体理念,将该学校的管理者、该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看作是具有共同性的主体,不但可以共同担任培养人才的责任,还可以共同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科学、有效的满足了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五)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科学化的特点。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关系到教育的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评价,从狭义意义上来讲,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针对这些评价和管理不能只从片面的角度讲,不能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定标准,应该充分的体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色教育,有效的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和评价制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人才的培养是呈周期循环发展的,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相对系统的工程。综上所述,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良好发展,是人才本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以及专业的需要,因此,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的特征,并且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到均衡化、层次化、共同化和科学化,将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为己任,培养人才整体化的发展,将创新培养深入到人才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不但可以共同担任培养人才的责任,还可以共同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科学、有效的满足了社会以及人才自身的需求,为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莉.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一线的探索与反思———第三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4,04:5-14+17.

[2]曾致,罗赛清,李燕湘.通识教育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66-69.

[3]张勋宗,张晓霞.新闻专业创新实验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成都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7:74-76.

[4]孙宜君,刘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1:120-123.

[5]姜小凌.“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19-122.

篇10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统教学教学模式课堂1“.学”与“术”的相互融合难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这三个分支主要构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如何将新闻理论、史论教学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不可忽略的挑战,换句话说,就是“学”与“术”的之间的鸿沟难以跨越。2.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对接难新闻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快速更新。但因为受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限制,在传统教学里,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不能够跟随上新闻业界的快速变化,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对接难情况的发生。3.课堂教学内容与学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在我国,传媒具有很强烈的本土特色,即传媒的分布和发展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各所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中都体现了这一特色,但是实际的应用情况却没有办法保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的选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存在着较严重的雷同现象,由此导致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相差无几,缺乏特色的竞争能力,与本土就业需求不相匹,最终使得新闻专业人才的竞争成为院校知名度的竞争。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堂1.实验课教材的匮乏情况作为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指南,实验课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材建设对实验课教材这个板块并没有十分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各校的实验课教学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很多教材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编写的讲义,但是这些教学资料并没有经过相应的审核和评价,这就导致实验的质量直接受到影响。2.实验过程及仪器使用难以与新闻业界对接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的实验课有新闻摄影、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等。那么,照相机、摄影机、编辑机甚至是卫星转播车是实验课所必备的仪器,但是很少有高校能达到如此专业的要求。实验过程及其仪器设备的配置很难和现在的新闻业界对接,这亦挑战了实验课的价值。

二、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寻求突破与创新

(一)创新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入手,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导入新课前添加了学生口述新闻的环节。预先将学生分为几组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限时三分钟的说新闻,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报纸、视频等来辅助讲解。同学们可以针对新闻提出采访技巧、写作方法等问题,讲述者将最终根据新闻内容回答该问题,最后由任课教师依照学生的现场掌控进行点评并给出成绩。

(二)课堂地点多样化(例如室外教学)了解社会各种行业是应用型新闻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因此,改变教学地点,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室外教学与新闻专业的专业实习有着较大的区别,室外教学是指不在教室里,选择恰当的地点,将这特殊的地点与学科知识相融合,学生可以获得转换角色的机会。根据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的具体要求,并将专业理论知识和要点相结合,进行现场模拟采访,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与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三)小组活动教学法作为2l世纪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小组教学的教学效果显然比传统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优势。传统的新闻教学方法没有灵活的变化,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课堂内容没有兴趣,最终导致了沉闷不活跃的课堂气氛。若想要改变新闻教学的不良现状,让它重新恢复应有的多里,最终达到让课堂活起来的效果,那就要引进“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可以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何总能力,在合小组作中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着手处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以训练其相关技能。利用现在Dv机普遍的优势,可以针对国内外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一些模拟采访活动。该活动应该涵盖新闻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制作和播出宣传全过程,这样就可以在院系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啊的锻炼。例如,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对新生进行跟踪采访,采访他们刚进入大学的心情及生活状况,然后进行剪辑合成,各小组制作一个新闻短片,来了解新闻短片制作全过程。最后还可以将新闻短片进行评比,这样就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力,也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快速、准确、深入的采写报道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