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实习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实习建议

篇1

1钳工实习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从媒体上报道的山西某某煤矿瓦斯爆炸,造成几十人死亡;长沙某建筑工地升降机超载,造成升降机高空坠落,导致十几人死亡,使长沙市当年被取消评全国文明城市的资格;衡阳11?3特大火灾造成十多位消防官兵死亡;学院内91年一批学生在衡阳市柏坊煤矿机修车间实习时,一个女同学工作时一不小心头发转进机床内,最后将头皮从后面翻到额头;97年钳工15班学生进行钻孔实习时,一位学生怕脏,戴手套去钻孔被铁屑给挂住了,把大拇指给拉断了,成为四级残废;2009年3月,一批学生在湘潭水泵厂工作,前一个月内,学生就出了三次安全事故,其中一个同学手指压断了。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故后,必定会触目惊心。然后让学生共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让他们知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多数是由于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科学,不重视安全生产,不重视老师的教育,管理混乱,违反国家政策,违反规章制度,违章作业,安全意识不强,国家工作人员严重失职造成的。一桩桩惨痛的教训会自然而然的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让他们知道安全的重要性。

1.2了解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

“加强劳动保护,搞好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党的一惯方针,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它代表着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安全生产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企业高效益、高效率的前提。安全工作搞好了,不仅可以减少物质消耗和劳动力的消耗,还能减少发生事故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让学生知道每一次事故的发生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而间接经济损失往往会大好几倍。让学生明白安全生产对于国家来说,是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的。而对于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来说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的教师责任心与安全意识不强的话,教出来的学生安全意识也不会强,这样很可能在未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实习中,就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影响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即使在工作之后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将它强化为意识,并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

2学习安全技术措施

首先我们每次讲工艺之前都把书上每小节后的“安全生产”、“工厂提示”先给学生讲透,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个意识。如钻孔:①操作钻床时严禁戴手套,清除切屑时必需停车进行。②开动钻床前,检查是否有钻夹头钥匙或斜铁插在钻轴上。③操作者的头部不准与旋转的主轴靠得太近,头应高于钻夹头。④钻孔不准用手和棉纱头或用嘴吹,来清除铁屑,要用毛刷清除,钻出长长切屑用铁钩等拆断清除。⑤工作必须夹紧,特别在小件上钻大孔或钻盲孔,要尽量减少进给量,常退刀等保护措施。⑥清洁钻床或加注油,必须切断电源。⑦停车时才准变速。又如刮削:①刮削时,工件的锐边、锐角必须去掉,以防伤手。②刃磨刮刀时,应站在砂轮机的侧面或斜侧面,且压力不能太大。③刮削大型工件,搬动要注意安全,放置要平稳等等。我院按模块式进行教学,教师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实习,学生不一定能将这些安全知识牢记于心。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动作示范,手把手地边操作边把安全文明生产的规范一一讲解,让学生明白,如果不按规范操作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在钻孔时,停机再用手制动而违反操作程序,就可能产生下列后果:钻夹头上的棱角或贴着的铁屑,容易把手划破。更重要的是,人如果养成这个不良习惯动作,有时精神状态不好,一时糊涂,机还未停,手就去刹车,那就很危险。变速时,应先停车,后变速。有时不注意,不停机,就给机床变速,里面的齿轮一下给打掉了,机器就会严重损坏。在学校学习时还好,因专门有老师讲解、示范、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当学生进入工厂,虽然师傅会教你,提示你,但他也要完成工作任务,有时没时间去监督你,而有些学生又很好奇,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一点,不在师傅的指导下就好奇而又盲目地去操作,结果就出问题了,轻则损坏工件,重则造成人员伤亡。

3加强监督检查

另外,作为教师要强化责任心,不但自己要提高安全意识,教学生学好安全技术措施,而且在实习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

①检查学生衣着打扮。要求学生必须穿上工作服,不准穿拖鞋、凉鞋、背心、裙子等。女同学还要注意自己的头发都必须扎在工作帽内。

②在上岗之前老师先讲工艺,讲规范,讲安全,让学生在操作之前脑海里有一个印象。或对前段实习工作做个小结,对好的进行表扬,对不好的一定要进行批评,不能含糊,对安全问题更不能马虎。

③所有工具必须齐全、完好、可靠,才能开始工作。并严格遵守常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

④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更正,哪怕一点点违规动作,我们老师也不能放过。如锉屑时,同学有用口吹铁屑,经常用手摸毛坯件的不好习惯。看见学生用无柄或手柄开裂的锉刀,应叫学生更换;錾削时不应对着人錾,应对防护网錾以防切屑飞出伤人;錾子头部有明显毛剌,应叫学生去磨掉;发现使用手持电动工具的绝缘有破损,应马上制止其工作,把电动工具应送交有关责任电工检查。

⑤学生在实习中不准窜岗,不准打闹,不准动别人的机床,更不许恶作剧,要态度严肃。

⑥作业完毕或因故离开工作岗位,必须设备和工具电、气、水、油源断开,工作完毕必须清理工作现场,将工件和零件整齐地摆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篇2

以前的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方法及评分细则总共有36项,采用加分扣分的定量评价方法。从教育实习的评价量表来看,指标多,很难统一标准,操作性不强,而且比较复杂,如全部采用定量评价,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客观的现象,因此有必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二、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2.1一体化概念“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通过一体化把几个不同阶段或几个领域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发挥其最大效益。一体化在其他领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无论是国家还是区域;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等领域都在进行一体化运作。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由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组成,由课程见习,课程实习,校内见习,校外实习几个部分构成,把体育教育专业实习进行一体化运作,将大大提高实习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力图从体育教学最基本、最常规的领域入手,将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内外体育实践看成是一个整体,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内外体育实践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广泛结合,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遵循自觉锻炼原则的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一体化大课程体系,为体育科学系体育教学与实习的改革与发展开辟新思路。

2.2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指导思想一体化教育实习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要潮流与趋势。它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见习、实习进行全程规划设计,从而建立起教育实习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最优化体育教育实习体系。一体化模式把校内外见习与校外实习、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从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课前准备、组织教学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将课程见习与课程实习和教学技能训练、校外实习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实现最佳的效果。

2.3建立了科学的目标体系(图2-1)体育教育实习通过目标体系的建立,为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以及实习生确立了努力的目标。通过增加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环节,增强实习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在教育实习前全部学生必须过了教学关。下图是一体化实习模式的目标体系。

2.4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组织结构(图2-2)为了规范教育实习,经过研究,设计了一套符合我一体化理念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组织结构。组织框架的设计,是根据体育教育实习的需要而划分的。使教育实习更加规范,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职责,保障了各个环节工作高校节能运转,提高体育教育实习的工作效率,为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2.5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的教学范畴(图2-3)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把校内外见习(包括课程见习)、教学技能训练、校内外实习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具体由课程见习、课程实习、校内见习、校外实习四个环节实施完成,把校内外、课内外、课程之间等教学和培训渠道打通、融合,从而形成教师教育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统一规划的一体化办学模式。

2.6体育教育实习的管理模式(图2-4)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的管理是教育实习运行的重要保证,以带队老师为主、院系为辅,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即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分院系教育实习检查组、系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实习学校、实习学校教务处四级管理方式,具体由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

2.6一体化实习模式的评价体系(图2-5)一体化教育实习评价是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的重要环节,评价内容包括5个方面,校内见习评价、术科课程实习评价、理论课程实习评价、集中实习评价、班主任工作评价等,评价主要由专业课任课教师、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以及实习班主任共同完成。一体化实习模式增加了任课教师和带队老师的评价,结合学校定量评价增加了定性评价,使教育实习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这样效果会更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实习成绩更加准确客观。

2.7一体化实习模式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符合当前体育院系教学改革的方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1.2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强调教育实习各环节的整体效应,行成了比较稳固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策略体系,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体现了一体化实习模式的研究价值。

3.1.3一体化教育实习改革后,极大地调动了参与教育实习工作的老师的积极行,使系部对教育实习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益。

3.1.4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一体化实习模式持肯定和欢迎态,而且大大调动了我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建议

3.2.1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程序比较固定,对教育实习各个环节务必加强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3.2.2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相比旧的教育实习模式增加了多个环节,工作量相应的增加,对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应通过多条途径提高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发展;教师成长机制;职业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74―05

追求人的发展是的精华,也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关注入的发展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理念,由GDP增长至上的“物本”主义转变到注重人的发展的“人本”主义,已成为社会发展基本趋势。

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与训练,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发展的内在目的是完善教师的个体人格,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外在的目的是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远程教育是主要面向在职成人开展的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有许多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在现行教育体制中,成人高等教育被“边缘化”。从事成人继续教育的远程教育教师,从其地位、作用、特点到其成长机制,许多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在相当程度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大批的远程教育教师肩负着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任务。因此,关注远程教育教师发展,探索具有远程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成长机制是当务之急。为此,对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加强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和excel数据处理工具,对江苏省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设计的问卷共有36个题目,回答方式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其中1-8题为收集基本资料的封闭性试题,9-34题为调查教师发展现状的封闭性试题,35、36两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收集促进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江苏省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压力与动力情况、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和自我提升的方式以及对于教师评价方法和参加培训的状况等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本研究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将为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样本

广播电视大学是远程教育的主力军,本研究选取了江苏省电大系统的远程教育教师,包含省级电大、二级学院和市县校电大的远程教育教师。样本容量为200,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样本总体男女教师比例合理,以最后学历为本科和研究生的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样本总体的任教年限分布符合问卷要求,能够通过对样本的调查,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学历职称及不同任教年限的远程教育教师的发展情况,并由此推断江苏省远程教育教师总体的发展现状。样本的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三、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现状

(一)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

在自我工作状态定位方面,总体来看,有52%的教师处于动机阶段或者动机增强阶段,也即是说,处在积极进取的发展阶段;而另外的48%的教师则处于观念困惑或是缺乏动力的阶段。在近两年的发展目标方面,有52%的教师有计划并正在实施自己的发展计划,而另外48%的人则是要么没有具体的发展计划,要么不知道怎么确定或者没有想过发展计划,处于比较不积极发展的状态。这与上文自我工作状态定位的数据基本吻合。

(二)远程教育教师目前面临最大的困惑或发展需求

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多数教师已经把“最大限度提升职业幸福感”列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惑或者是目前最迫切的需求,这说明江苏省远程教育教师非常重视职业幸福感,并且在努力寻求突破。教师们其次关心的是“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和“最大限度提升教学技能”,显示江苏省远程教育教师仍然很关注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而选项“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没有必要再提高”的结果是0,显示没有老师认为自己不需要再提高。联系表2中关于教师自我职业状态的描述,可以推断,处于“停滞一缺乏动力阶段”的老师,并非不想要发展,而是没有适时的、恰当的推动力,所以仍处于停滞阶段。

(三)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动因

发展动因是一个教师关注于自己发展的重要起点。超过70%的教师把自己发展的动因定位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要获得职业成就感以及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而“教学评比”与“环境压力”等已经不再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动因,也即已经不再是教师发展的推动力。

在“希望学校提供哪些发展机会或条件”的调查中,70%的教师都希望学校“鼓励教师学历提高、业务进修、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其次是希望学校“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业务培训”与“组织专题报告、教学成果评比、教学观摩、赴企业参观访问等活动”,而“与学校签订发展合同”应该是教师最不希望的方式。

(四)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

1 外部因素

在影响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外部因素中,“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被列为第一重要因素,其次是“专业发展资源”与“资金投入”。由此数据来看,资金投入并不是限制教师发展的最大瓶颈。与增加资金投入相比,良好的组织制度保障应该更能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2 学校因素

在影响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学校因素方面,“学校领导的管理理念”被列为第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激励机制”和“评价因素”与“教学资源”,而学校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个人因素

在影响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个人因素方面,“学习能力”被列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知识基础”与“时间和精力”。而“家庭负担”与“情意因素”则是最不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随着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的加快,教师所储备的知识已经不再能满足长久的教学需要,而不断的学习能力才是立足岗位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更多的教师不再以自己曾经拥有更多的知识而自我满足,而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进步,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

(五)远程教育教师培训

在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方面,90%以上的调查对象都认为,所参加的教师培训或进修对远程教育教师的发展有帮助,且“作用较大”。调查显示,广大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师培训进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内容僵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其次是

“培训机会有限,并且限制性条件多”,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尽管如此,在调查教师“五年内接受过哪些培训时”,60%以上的教师还是选择五年内参加的培训主要是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与教育技术培训,而教师五年内接受的长期培训非常少。这说明,教师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短期培训,没有其他进修发展的机会。

至于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近90%的教师都认为是为了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与“教师发展的主要动因”一题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而其他的几个选项,如“评定职称的需要”、“知识面窄”和“缺乏科研意识”,都远远落后于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等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这表明远程教育教师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他们更多关注于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关于“当前最需要得到培训提高的项目”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扩展专业知识”远高于其他选项,是最需要得到培训提高的项目。

(六)远程教育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教师发展中的幸福感对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教师良好的职业状态很重要。调查显示,远程教育教师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有“愉快”感,“很愉快”、“较愉快”和“一般愉快”的比例分别为26%、40%和32%。教师读书、学习及成长中的愉快体验,表明远程教育教师乐于发展,并且在发展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而对于发展过程中愉快体验的原因,主要的回答集中于“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水平”、“通过读书学习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两个方面,表明教师发展中的愉快体验主要来自自身以及职业的提升,而非外在的评价或奖励。对于教师不愿意自觉学习的原因,更多的人认为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已有的惰性”和“学校没有形成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

四、促进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建议

远程教育教师是远程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电大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如何促进远程教育教师的发展,是所有从事远程教育事业的人都关心的问题。根据调查问卷所显示的目前江苏省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现状以及其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四点促进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构建有效的教师成长机制

从上文对远程教育教师自我工作状态定位以及近两年的发展目标规划来看,有近一半的教师没有积极的发展态度、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这显然会影响整个远程教育教师群体的发展和进步。这样的状况也从另一方面表明,推动和引导远程教育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帮助教师制订合适自己发展的可行性计划,已经是十分必要的事情。高等教育是对人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人才;二是对教师的培养,只有拥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显然,对教师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管理者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及时了解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需求,制定促进教师发展的制度,从政策层面保障教师的职业发展

学校领导的管理理念已经被广大远程教育教师认为是最影响教师发展的学校因素,而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不少学校管理者只重视教师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教师的精神需求;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却忽视了对教师成长的规划和培养。因此,管理者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政策,在组织层面保障教师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顺利前进。如针对远程教育教师希望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科研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推动教师科研实力的提高。

(三)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尤其是长期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扩展教师的专业知识

调查显示,尽管教师培训中存在“培训内容僵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等不足,广大教师参加最多的培训项目还是学校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教育技术培训与假期短期培训,并普遍认为“培训机会有限,且限制性条件多”,没有更多的机会外出与同行交流和学习。因此,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教师培训的机会,尤其是长期的业务培训。给教师提供更多外出考察、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使培训制度规范化,培训形式常规化,培训时间确定化。如支持教师的学历培训,并尽量减轻教师在学习期间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深入企业实习、观摩,提供充裕的进修实践机会;适当提供教师出国访学的机会,多给教师提供与同行专家交流的机会,在拓宽教师视野的同时,提升教师参与外界竞争、提高业务能力的进取心。

(四)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升职业幸福感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教师发展的助推器,不仅让教师感受到成长的愉悦性,而且能够让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主动学习。而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不愿意自觉学习的主要原因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随着教师地位和经济状况的改善,教师们更关心的是工作的成就感,更关心自我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应顺应教师对事业、对成功的渴求,把教师发展纳入学校的规划之中。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拓宽视野、提高素质。因此,学校应建立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及个体需求差异的激励机制,使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断增强远程教育教师的开放教育理念,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给教师创造更多的自我提升的条件和机会,让教师在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增加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调查显示中国人幸福感仍在下降没有10午前快乐[EB/OL],http://www,china,corn,cn/info/2010―10/21/con,tent 21171034,htm,2010―10―21,

[2]林 慧,林 沛,基层电大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1t,2007,(6):22―24,

[3]于 玲,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层面的几点思考[门,中国外资,2009,(3):211,

篇4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大多数教育硕士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刻苦努力,注意多方面提升自己,而另一方面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他们的学习多处于忙碌而盲目的“拿学分”状态,对实际教学的反思帮助很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究其原因虽有多种,但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特别需要探讨。从教育硕士的学习状态、论文水平等方面来考虑,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

问题一:外语课程比重偏大,且应用性不强

在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计划表中,外语课的比重显得十分突出,开设学期为两学期,学习时数为160学时,占到了整个课时数的21%。作为研究生教育,要求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并没有突显出这门课程的应用性,更难以体现对教育硕士提出的“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的外语要求。尤其是第一学期,学生们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英语上,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考试。带着这种生怕过不去的担心忧虑,在专业课上似听非听的状态,必然会影响其专业课的学习,这对于仅有一学年脱产学习宝贵时间的教育硕士来说,时间与效率效果反差太大。

问题二:课程理论灌输多,针对实践研究少

教育硕士是带着一线教学中的许许多多困惑来学习的,他们渴望的课程是问题解决型的。“源自实践,高于实践”,这应该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对比美、英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教育理论课程与技能、方法类课程的设置上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别。比如,英国教育学位课程中,无论哪一学科方向,均没有单设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一类的教育理论课程,而是将这些原理、规律、方法技术等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了其他所有的课程之中。我国教育硕士从培养目的来看,需要更多关注的应是其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和教学技能的理论完善,因为教育硕士是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当然,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脱离实际教学实践的理论学习并不都适合他们的具体情况。如果以为我们的课程越讲理论越解渴,就会偏离他们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增加针对实践的研究性课程以适应实践需要。

问题三:学科交叉课程存在不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具体设计了文理科综合课程“科学”和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以及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设计了综合的“艺术”课程。这样的背景对实施此类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学科知识上的更高要求,即需要这些教师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对于以现任中小学教师为培养对象的教育硕士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提供一些学科交叉课程,帮助其获取在进行实际教学中所需的交叉学科知识,反映基础教育中这种变化的需要,是应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忽视这种需要,必会在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上存在不足。

问题四: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中存在误区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规定》中指出:教育硕士的论文“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运用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结合所学专业对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在我们接触到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有一部分偏重于理论性研究,而不是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出发,他们丢掉了自己的优势,还以为如此研究才能显示深度;还有一部分论文缺乏理论性,如同教学经验总结。另外,由于平时缺乏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经验,论文格式、结构等不太规范,这都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依据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提出的原则,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出发,结合近些年给教育硕士开专业必修课的体会,针对目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比国内外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情况,提出以下课程设置及改进的建议:

建议一:教育硕士课程总体设置构想

在原有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跨学科课程和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的目的在于打通学科界限,丰富教育硕士的知识素养,拓宽他们的单一学科领域,为适应中小学课程综合化对教师提出的具有多门学科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构建一个获取的平台。此类课程主要内容设想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供艺术方向和理科方向教育硕士修读,具体应包含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等基础知识内容;自然科学类供艺术方向和文科方向教育硕士修读,具体应包含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应用性基础知识内容;艺术类供文理科方向教育硕士修读,具体应包含音乐、美术、体育、艺术与设计等基础知识内容。设置“教学实践”课程的目的在于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紧密联系起来,互相促进,更好地促进教育硕士的专业化发展。

建议二: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分类构想

对公共必修类课程的设想:在原有政治、英语、教育学原理、教育方法和研究等课程的基础上,调整课时比例、课程内容。首先,减少英语课的学习时数,并开设专业英语,包括专业词汇,阅读、评价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英语专业论文的撰写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调整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与比例,增加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联系的教育理论内容,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以调整教育硕士的教育观念。其三,增设一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作为教育硕士的公共必修课程,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远程教学等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

对专业必修类课程的设想:加重学科教育类课程,对学科专业课程应删繁就简,增加课程容量,突出重点,充分体现学科的前

沿知识和研究成果,减少课程比重。

对专业选修类课程的设想:可考虑打通各方向封闭开设的局面,学生可在任意方向选修专业选修课程,甚至打通教育硕士与其他研究生课程。在可能的情况下,修读全日制研究生的某些课程。

教学实践的设想:应对教育硕士教学实践的学习时数和实践内容进行具体的要求,为教育硕士提供对中小学各阶段的专业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了解,以弥补我国现阶段教学中教师各管一段,缺乏前后了解和上下衔接的意识漏洞。具体应包括在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指导下,有组织的听课、备课、有效的课程教学管理、实习课、学生作业评定、教学实践和研讨以及自我评价等实践活动。

对跨学科课程的设想:此类课程设想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三种类型,分别提供给非本领域的教育硕士修读。

建议三:教育硕士课程实施构想

对于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其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反映其课程的价值和体现课程的预期目标,同样需要关注的是在课程设置改革的基础上,打破旧的以传授知识、讲解理论为主,学术气味浓厚的课程实施方法,在提高教育硕士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以实施训练型和研究型的课程来培养他们高层次的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能力。

其一,从课堂教学入手,打破施教者“坐而论道”、“满堂灌”、“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形式,通过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授释疑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尤其是在教育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中广泛采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的方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把以往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借助教育硕士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教学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

其二,在教学实践课程的实施上,突破大学的课堂局限,深入到中学,组织教育硕士进行教学观摩和研讨,通过真实的教育实践活动,综合训练他们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已有的技能进行改造和完善,以适应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同时提高各种现代教学培训手段,进行教学的模拟实践,为他们提供及时、直观、全面的反馈,为他们直接观察认识自己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分析研究教学技能和细节提供现实的基础,提高训练效率、改善培训效果,真正把教学实践放到重要的位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成“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循环。

其三,真正将教育硕士论文过程作为课程来加以实施。教育硕士的论文过程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学习过程,教育硕士的论文不仅要反映其学术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论文过程中,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写作过程,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会使他们在将来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论文写作”课的实施过程,促使教育硕士在课程结束之后,学会梳理、总结、提炼,学会用正确的观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地、清晰地、系统地、符合逻辑地加以表述。

建议四:教育硕士课程评价构想

篇5

摘 要 职业高中财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本文介绍了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并对理论与实际一体化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使职业高中学生真正掌握会计的实际操作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基础性人才。

关键词 职业高中 会计专业 一体化教学

社会发展趋势表明,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人才,是当前社会的急需人才,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职高院校必须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作为职业高中学校一个重要的、传统性专业,财会专业的学生更应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职高财会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简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应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实践。为了充分发扬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先进教学理念,当前的职高教学应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在同一时空完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所教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利于学生对各种财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自身动手能力的提高。另外这种在“做中学,教中学,学中做,学中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水平,让教学过程变得积极活跃。

二、职业高中财会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每年都在强调教学改革,可是现在职高财会专业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其具体表现如下:职高会计专业的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像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等这些课程绝大部分课程只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完成。而专业实践课的课程量一般一两周才有一次,并且仍以理论讲述为主,这种实践教学课程较少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学生对财会理论时常是一知半解,对财会理论得不到充分理解。财会专业理论课程偏多,也与实践实验室的环境较差有一定的关系,职高学校的实验室都比较简陋,一般只有几十张工作台,几十本帐和几十本凭证。这些物品只能满足一些简单账簿凭证的需要,与当前的实际工作环境差距较大。另外,很多财会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其动手实践能力已大大降低,或者由于没有及时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导致自身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不能传授学生一些实用的知识。这种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得不到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财会专业一体化教学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财会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主要是为了满足财会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只有从教材开始就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实现彼此之间的融合。其中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在专业会计课和专业的理论课之间加入一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打破原来的课程设置体系,将课程设置的重点落实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上来,真正的将各种财会理论渗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减少原来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叠内容,提高教学过程质量。

(二)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无从谈高质量的教育。作为职业高中财会教师,既要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又要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当前社会中会计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然而,这种双师型的人才及其难得,大部分教师是一些从财经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直接就来职高来教学,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可言,另外,职高院校也缺乏对财会老师的培训。职高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一是让教师参加一些脱产学习课程,更新自身的一些知识与理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当前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积极学习,促进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将职业会计请到教室中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紧随时代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满足企业需要

实习资料必须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最好是能够找一个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实习。经过财会教师的整理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对于一套实习资料既要用手工处理一次,又要用电算化软件处理一次,然后对两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加深职高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又可以发现二者各自优缺点,加深了对二者的理解。

(四)加强财会实验室建设,财会实验室是学生将财会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有效载体

学生通过在实验室的演练,让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演练。另外实践过程中还要有一位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指导师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可以使用多种游戏方式来激励学生参与到实践,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对财会工作的基本流程有一个基本、全面的认识。同时可以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让其他学生作为参考,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活跃教育教学气氛。

(五)强化财会实习企业的作用,使所学财会知识真正得以实践

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外出实习单位,学生应加强与高年级同学的联系,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加强与各种私企老板的联系,争取让自己的实习岗位和将来的就业岗位相一致。学生在进入各种私企之前实习时,我们还需要对私企的一些违犯规定的做法向学生指出,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必须依法办事,依法从业,以免学生受到影响。

结语: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采取财会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各种财会理论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职高专业教学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就应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这个重点,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赢得更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机会。总之,职业学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职高财会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玲.对职高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尝试.财经界(学术版).2010(05).

[2]章洁倩,李艳萍.会计实践教学有效性探讨.财经界(学术版).2009(05).

篇6

论文摘要: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基础,是组成“健康”本科院校“肌体”的“细胞”。本文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建设提出意见。

对于新升本科院校而言,原来的偏重于概论或纯实务性质的教学内容和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本科的教学要求和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任务,结合我院实际和《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本文拟从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三方面对新升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提出思路和建议。

一、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从学校层面看,新升本科院校在从专科跨入本科时完成的仅仅是学校层次的升级,对大多数此类院校来说内涵并没有随之很好的转变和升级。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普遍存在着专科教学惯性、专业结构不合理、课程教学不科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几个因素的关系来看,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等的基础,是组成“健康”本科院校“肌体”的“细胞”,只有从细胞人手去调理才是修正肌体达到健康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国际贸易》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到理论、政策、实务以及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其它一些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该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El新月异的变化。上述研究内容使得具有开放式特点的《国际贸易》对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要求更为强烈。正如其他新升本科院校一样,我院在《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课程内容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落后等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我院在新阶段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和进一步完善迫在眉睫。

二、新升本科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形成了“老师为主、学生被动、依靠课本、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不符合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以老师教授为主“填鸭式”的“满堂灌”式教学形式占主导地位,老师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去判断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教学过程的附属地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其次,《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许多知识是课本和课堂、本专业所不能囊括的,传统模式的单纯依靠本校老师和本专业老师、课堂学习等封闭式的教学过程与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学生需要课堂外以及跨学科知识吸收和补充的渠道。再者,虽然在教学手段上基本上突破了“粉笔+黑板”的传统方式,但在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具体表现为只是把多媒体作为粉笔黑板的替代品,而没有作为扩充知识容量的工具,导致课堂信息容量少,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和实务两大块,在基础教学中应该兼顾理论与实务。在教学中存在着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际应用、理论与经济学分析脱节、重传统贸易理论轻现代贸易理论等问题。第一,在教授理论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具体表现为偏重于对20世纪前贸易理论和理论的表象解释,没有对理论间的逻辑关系、理论的产生背景、经济学分析、理论发展进行深入讲解,更没有把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结合起来,尤其是缺乏对现代贸易理论的教授和分析,这样使得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贸易理论及运用理论解释现实国际贸易现象的能力,而且会因为20世纪以前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贸易现象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混乱和疑惑。第二,老师对贸易理论与贸易实践的结合、实践中的细节把握不准,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少讲实务,缺乏信手拈来生动案例的能力,使学生觉得课程枯燥;而且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正如前所言,国际贸易是一门侧重于运用的经济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培养的主要目标。在目前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体系偏重于对知识表面的考核,不能很好地衡量和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在我院的考核体系中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考题中记忆的题多、案例分析的题少,题内容随意性大,考试试卷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标没有论证、波动性较大,平时分数缺乏操作性,没有对平时成绩的批判给出科学合理的操作细则,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一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规则,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增强学生从事国际经济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并培养其自觉运用相关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和晋中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国际贸易是开放式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课程,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先,按照经济学的发展史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和理论谱系,力求给学生一个清晰地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形成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四个教学阶段,每个阶段每个理论按照其经济背景、代表人经济思想、理论形成、政策主张、经济学分析、理论评价的顺序进行教授。尤其要重视理论的经济学分析,使学生详细掌握理论知识和培养经济分析的思维和能力。随后,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教授国际贸易措施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按照贸易行为所包含的诸如贸易术语、支付、运输、保险等因素,结合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条约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和章节模拟练习。

建立一套包括备货、运输、商检、报关、结算、保险及索赔等环节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系统,学生在模拟环节亲身体会外贸业务的操作过程。再者,加强社会实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毕业实习、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于现代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对《国际贸易》课程而言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应该由“老师为主、学生被动、依靠课本、灌输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学生主动、老师引导、企业专家、培养能力”现代模式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由建立两个“1+1+t”模式:一是教学内容的“1+1+1”模式即“理论+案例+实践”,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在教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企业实践、模拟训练和案例分析等,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教学方法的“1+1+1”模式即“老师讲课、企业专家课堂讲座、学生讨论;”利用专题辩论、请专家、跨学利-老师讲课、学生讨论讲课等多种形式,结合具体问题来教授专业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以及分析研究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直观的信息,使一些内容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具体而生动,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提高很有益处,它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动画、音乐、背景资料等形式有机的传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快乐地学习,从感性材料中掌握理论内涵,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培养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能够把相关知识输入电脑,而且要用最具效率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直观化的能力。

(四)考核体系的改革

素质培养和应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对传统的期终考卷单一性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要建立以基本知识为基础,应用能力为重点,学习过程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借此保持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同时促使学生调整学习态度,激励学生自觉学习,克服为考试而学,为学习而学的缺陷。具体说就是建立考试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一考试考核占70%一80%,考试内容涵盖大纲,侧重于分析应用如计算、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题等,减少如名词解释、填空等偏重于记忆的课题;出题的方式要由目前的代课老师自己出题逐步转变为学院从题库中选题;二过程考核占20%一30%,制定可操作性的考核内容和分值分配:阶段练习占20%,学习态度占20%,阶段论文占30%,课堂辩论占30%,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过程考核档案。

篇7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建构主义;教学观;学习环境;网络信息;创新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建构主义从哲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阐述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学观,对许多学科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行为,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发展,强调认识主体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学”已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大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知识经济为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单独的书本知识以及课堂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育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更加适合于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建构主义的认识

建构主义,也称建构——阐释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它是对客观主义的批判,它有特定的本体论、认识论、人

论和方法论。建构主义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20世纪皮亚杰、杜威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应用于学习和课堂教学,为建构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般表现为认知的建构主义、社会的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对教学影响较大的是认知的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并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哲学观,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先导者,认知的建构主义代表者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由此可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基于原来知识基础上的重新构件与升华。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差别,具体表现在: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师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由于对事物的意义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通过合作学习,使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但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传递知识的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创建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应考虑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2.协作。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协作对于学生收集资料,对问题的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意义的最终建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之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辩论,共同完成的一定任务,从而对问题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协作与沟通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学生、专家。

3.交流。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在学习的协作过程中,学生间对同一问题都有自己的不同体验和理解,他们之间协商、相互交流,最终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可以说,交流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社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就是指事物或问题件所构成的内在规律间的联系。

二、建构主义在职业技术教学中的融合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适应于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

职业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社会实践性。要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掌握基本技能和理论基础上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基础上的,它并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它的知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地升华“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知识的累积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或知识的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职业技术教育所具有的这种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目标的特点,恰恰符合了建构主义知识观。

(二)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性适合于建构主义的情景性理论的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和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获得的。“它主要强调个人建构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之下建构的,因此所建构的知识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它强调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真实性任务中解决的问题,带有责任感;同时,由于任务本身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样性,具有挑战性,因此,容易激发起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情境性的学习呈现了知识的复杂背景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职业技术较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许多知识需要在实践和技术操作中加以巩固和深化,如市场营销、装饰设计、机械制图、等一系列专业中的课程都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这些知识的获得如果只依赖于课堂的教学环境,必然要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因此,建立适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十分必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现场勘测等手段获得相应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使他们能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在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中,激励学习者自我反思,完善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而不断汲取各方面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他们对相关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三)信息网络技术为知识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的平台,使之成为可能

建构主义的教学和学习理论,自产生至现在,已有100年的历史,但建构主义的影响在上半世纪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其教学和学习理论也颇受人们的争议,其中的焦点问题就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实施问题。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信息网络的出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的关注。

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教育也带来新的变革,为建构主义的实施提供了有利平台,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为网络信息时代的知识的自主构建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可以说,建构主义和网络信息技术二者之间在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关系,这种关系为自主学习或创新学习提供了可能。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的所呈现的特点与优势可以满足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以及认知多样化的要求,为建构主义的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了可能。网络信息技术为学习的提供了丰富资源,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充分的扩展,学生的学习正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探索和研究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优势,满足了建构主义的诸多要求,它是其他媒体或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为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效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习不是被动的,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通过练习、强化所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而获得知识,形成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运用认知技能控制他的认知理性”。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下,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充分地了它的技术作用,即效能工具作用、信息工具作用、情景工具作用、交流工具作用。“在促进学习者发展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充分发挥各种学习工具作用的同时,尤其重视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知识建构和智能伙伴的作用,以促进学习者的告诫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构主义对职业技术教学的指导意义

根据目前职业技术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的现状,寻求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培养方式迫在眉睫。21世纪是一个信息产业化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具有沟通、协作能力,对知识的终身构建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主义教学模式。

(一)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式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能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有所认识,能够自觉地安排学习计划并能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内容,对材料信息具有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独立分析和解决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知识去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三)确立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的探索中,通过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身能力,在相互交流的中,学会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分享成果,学会理解和宽容,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四)建构主义模式所建立的新型师生观,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更为复杂,不但要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承担学生的工程技术指导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接触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建构主义提倡的近于真实得教学“情境”创建,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使校企联合办学和实习基地建设的实现成为可能。实习和实训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只有不断地参加实践才能够学以致用,发现能力的不足;而企业通过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不仅带来新的劳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论观点,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篇8

1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历程与现状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2.4“师资队伍”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一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教育以及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均离不开教师[10-11]。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等各方面结构均较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为我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拥军 丛建妮 胡西厚 盖立起 工作单位:滨州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教研室 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篇9

对于这个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早就给出了建议,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就已不断加强对这部分的研究,美国各州的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如设计学习、应用学习等内容;法国中小学设计了动手做,也是类似的活动;1999年,日本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中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性施教活动,并且它是以课题的形式来推广的。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张思明老师就在初中尝试开展有关数学建模的活动,小学近些年也在尝试着研究类似的内容。这说明“综合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具有了大的教育背景,也符合世界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1.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综合”

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分支(如几何、代数、三角)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它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知识点的直接应用,不应该是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反射式的套用,它应该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以往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方法(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条件未必可丁可卯,线索未必清晰可见,问题本身和结果可能还需要另外的解读。当然,“综合”的结果也应该是“综合”的,它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2.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过程”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它的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地、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形式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采用诸如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实地测量、动手操作、直接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真实数据计算等活动形式,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二、“综合与实践”分段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有必要整体理解和把握课程总目标,认识学段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联系,再把学段目标分解到单元教学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准确把握“综合与实践”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依据课标总体目标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

1.针对第一学段的目标定位

第一学段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目标分析:

从外显目标上看:第一学段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能获取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从隐性目标上看: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问题和一些简单的猜想。

在第一学段,由于学生学过的知识很有限,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更多仰仗教师对问题的确定,教师对问题解决实施过程的组织,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对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积累了一些研究的意识、方法和策略。

2.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定位

进入第二学段,以第一学段为基础,学生发展的目标会产生本质性的变化,逐步从教师引导下的发展向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

第二学段目标: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篇10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x

【关键词】 模拟教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模拟教学法的运用

加强实践设备的建设、教学过程优化设计以起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认为,见习课穿插于理论课之中,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课堂教学和见习课时比例,缩减见习时间以节约在临床见习中可能浪费的部分时间用来增加课堂讲授时间,旨在引用模拟教学法纠正临床见习中的缺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可发挥其主导作用,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模拟情景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达到教学目的。模拟教学的特点是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技能操作即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模拟教学的经典范畴——情景教学。

2.2.1 模拟患者的运用

我们在讲授妇科检查时就可以运用模拟仿真人对其生殖器官进行逐步检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有直观认识,使学生人人都有检查机会,解决了无法在真实患者身上实施操练的教学困难,对某些抽象概念也有了理解。在讲授宫颈病变时让学生自己在模拟仿真人身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病变下的宫颈组织,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分娩机制一直是学生很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分娩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整个分娩过程都是在体内完成,学生无法得到直观认识,产房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分娩机转的最后阶段——胎先露、胎体的娩出。对于这个问题,采用录像、视频教学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拟采用模拟仿真人向学生们讲解并展示分娩的每个机转过程,通过模型可以了解骨盆内胎先露的旋转和下降的过程,而骨盆内的机转才是掌握正常和异常分娩的关键,再结合录像和产房的观摩,就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真实的分娩结合起来。例如,胎头下降时,孕妇体内骨产道和软产道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胎头为什么不会沿着同一方向和姿势下降?体内变化和体外不同产程变化有什么相关性?这样,通过局部直观观摩解除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及对妇产科学习的排斥性,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领会“脑-手”结合学习方法的趣味所在。

2.2.2 模拟病案

通过教师讲授的某一理论概念,让学生分组担任患者和医生,双方可演练临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等病案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同组人员可参与补充、争论,最后模拟作出最佳诊断,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教师针对结果评判对错。

3 结语

“模拟教学”应用于临床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通过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呆板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医院”的场景中,面对“患者”进行对话、问诊,进行人体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也可针对病情进行治疗,较之传统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更早期接触临床,并且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得活、记得牢,同时解决了临床见习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