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贸易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近些年来,因为农业会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受到了各级政府与业界人士的关注,进而出现了不同级别的农业会展,相应的内容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为了有效发挥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一定要加强农业会展的分析与研究,尽可能健全农业会展市场,发挥其调节作用,实现农业会展与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会展;农产品贸易;内容与作用;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会展举办次数、规模、范围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促进了各级各类农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通过农业会展的不断发展,对当地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当地农产品贸易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会展内容与作用
农业会展主要就是以农业交流、展示与农产品贸易为主要内容,通过会议、论坛、展销、节庆活动等形式,在场馆设施与展示基地的条件下,由政府部门批准,进行专业策划,开展的市场经营主体与商贸经济文化活动。实际上,农业会展主要就是在农产品市场交换的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繁荣。农业会展主要就是提供农产品的服务项目,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高效益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传播,实现了农产品贸易与对外交流平台的建设。
农业会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有关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之一,也是一种贸易服务型产业,除了可以促进农产品贸易功能之外,还具备展览、示范、交流、交易等功能,其形式包括以农业为主的各种交易会、展览会、交流会、节庆活动等。农业会展在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
二、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
1.扩展市场
展会因为其举办定期性、产品直观生动性、买家聚集性、卖家竞争性、产消零距离、质量监管便利性等特点,致使其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市场发展中,农业会展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一,举办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2010-2013 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成交总额进行列举,见表1 所示。其二,参与国外展会是农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比如,英国皇家国际农业展览是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农业会展,参展国家非常多,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我国农业部组织了“中国代表团”参展促进了我国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并且在欧盟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增加农产品的出口。
2.构建平台,加强政府部门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针对性
农业会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衔接产销的主要平台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加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流通的有效衔接,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展会经验,市场经济越健全,会展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会越突出。通过农业会展的举办,诚邀各方商客,为很多农产品扩展了市场空间。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政府一定要统一农产品订货会、推荐会,这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不仅要符合世贸组织的原则,增强企业与产品的信誉度,还可以加强企业市场的拓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资源整合,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带结构建设
会展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被认可。我国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除了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国际性大城市之外,基本上都集中在一种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优势区域,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展会的召开与参展,还可以提升举办区域的知名度,让人们可以将一些知名展会和某一产品或者某一区域进行联系,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比如,中国蔬菜科技博览会,通过多年的举办,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品牌,寿光蔬菜受到了更多人的认识与关注,对此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其生产水平。因为在举办展会的时候,主办机构需要和不同的行业进行配合,农业会展作为会展行业的重要产品,不仅可以为举办区域带来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可以间接带动此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资源整合,对投资环境进行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4.加强交流,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成功农业会展是某一领域内先进发展水平的缩影,积聚了很多人流与信息流,增加了参展企业与参展人员的交流与沟通,让企业了解更多的世界信息,并且也让世界认识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说,农业会展就是一种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推进农业发展与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要想有效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就一定要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针对农业产业链管理与整合而言,就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而农业会展就是完成这一战略的重要平台。通过农业会展的举办,能够有效加强农业产供销与农产品上下游组织、价值、信息、物流的协调、交流、沟通,增加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业会展作用的对策
首先,一定要确定公共部门在农业会展经济中的定位。在农业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不断深化认识,并且积极转变角色,调动一切参与力量,实现农业会展的全面落实。在发展农业会展的时候,一定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作用,进行统一的规划,结合农业展览的特点、规律与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统一的指导与规划,并且对管理模式与服务形式进行探索,构建完善的农业会展绩效评价制度。同时,加大对公益性会展的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农业会展作用的全面发挥。其次,加强对农业会展市场的培育,调动社会各领域的力量,积极参与会展活动。在构建农业会展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对农产品供给结构进行改善,促进农业会展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调动社会各领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农业会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的有序进行。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了实现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一定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其自发调节作用,实现农业会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举办农业会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和其它行业的配合,进而促进其共同发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明.浅论农业展会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10).
[2]仲玉洁,张吉国,胡凤久.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03).
篇2
新形势特征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意义和要求概述
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融入世贸体系程度和速度的加深和加快,特别是国际农产品大宗商品交易行情频繁出现的较大波动以及各贸易国之间的日益严格的非价格因素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推出,使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宏观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国内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速度明显滞后,这些都使得新形势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对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和变量的综合权衡和考虑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模式和效益。
新形势的基本特征内涵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巨大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和问题进行关注和思考:基于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及其升值预期加快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扩大和创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程度规模和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世贸贸易体制框架下的农产品补贴和出口退税政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对于农产品国际市场中各种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识别防范和规避策略机制研究。这些问题构成了新形势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
目前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经营主体对于出口贸易环境变化的关注和相应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始于2003年,这个时期加入WTO的程度和步伐不断加深和加快。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环境变化研究的投入幅度实现了年均4.8%的比例增加,2010年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该项投入总额达到了2004年水平的15.3倍,与此同时,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相关环境因素的研究所覆盖的领域和范围提高了17.1倍,年均增长超过7.3%。数据还显示,2005~2010年期间农产品贸易相关主体的经济效益增加值中有约37.3%的比例来自对于农产品贸易宏观市场环境的研究。各种数据和迹象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对于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受制于多因素影响,归纳总结起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趋势预期及其影响有效的预测,使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上游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没有跟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要求,其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根据一份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0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达到了20%的幅度和水平,这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的利润挤压程度平均达到了11.3%的水平,有的环节高达30%左右。
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济的重视,加上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分散化和个体化特征,使得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农业科技推广速度和范围都十分有限,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较低。根据一份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化经营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年产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仅占总数量的37.2%,与2007年相比仅增加了4.2%。另外数据也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单位产品的成本达到了其销售价格的75%以上,这就使得相关环节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很大挤压,同时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水平增长速度也很有限。
第三,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WTO贸易体制框架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补贴和出口退税等规定的解读和做法模式的谙熟,使得在与国际农产品经营相关主体的竞争中处于政策和游戏规则中的不利地位,也使得与本来能够获取的正当的权益失之交臂。
第四,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不断涌现的各种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了解,使得农产品出口相关主体对于绿色壁垒的辨识防范和规避策略缺乏有效的体系和应对机制,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环节中的原产地证明、检验检疫、绿色包装以及有害物质残留量等缺少成功的应对模式。
新形势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新时期基本特征的内涵及其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影响和相关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应该根据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及其升值预期加快对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速度,特别是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和国家相关贸易政策的取消等,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转移到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整个产业的发展中。人民币升值幅度及其升值预期给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国内外各种贸易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和盈利水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为此需要就人民币升值的现状和预期及其具体的影响机制做出具体的细分和解读,以此为基础进行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具体制度安排和在各主体之间的职能分配和协调。
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方式分散、规模较小及科技含量附加值水平低的状况,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加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向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获取成本优势和经济效益。我国农产品经营的规模小、分散化、科技含量低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在新形势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其弊端日益得到显现。由于农产品较低的加工程度使得其附加值水平较低,同时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使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应该根据WTO贸易体制框架下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相关出口补贴和贸易环节退税等相关通用政策的解读能力,在遵照世贸组织相关通行贸易规则和贸易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其提供的优惠和照顾政策加大对于农产品贸易政策环节的研究力度。WTO贸易体制框架下对于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和类型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有着区别对待的规定和政策待遇,特别是对于出口退税和生产经营的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关税减免待遇和免于商品倾销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等,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我国的贸易主体对于世贸体制框架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优惠做法的了解还处于初级水平。
篇3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开放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4-0027-05
一、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作用及其影响
农业问题是世界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之一。乌拉圭回合将农产品贸易全面纳入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多哈回合使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获得实质性进展。多哈回合后,我国坚持兑现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承诺,突出的标志就是大幅度降低关税。
入世前,农产品关税平均为23.2%。2001年入世后大幅度降低关税,20D2年降到15.8%,2005年降到15.3%,2006年降为15.2%。在人世后5年的过渡期内,关税从23.2%降到15.2%,降幅为8个百分点,其幅度之大是世界少有的。现在,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已远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成为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为国外农产品涌入我国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为27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7%。
国外农产品的进入对增加国内市场供应和发展我国农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由于农产品进口的增加,解决了国内市场一些产品供需的缺口,填补了一些市场空白。例如,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宗农产品如棉花、大豆、小麦等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进口这些农产品对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是必要的,仅广西口岸2006年进口食用植物油就达12.1万吨,价值5335万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3.1%和15.7%。同时,一些农产品的进口也促进了市场竞争。由于发达国家农产品具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规模等优势,迫使我国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进程,努力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这有利于我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但是,农产品关税下降也使我国农产品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农产品由于补贴,使其具有价格优势。据统计,进口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的到岸价格,比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一般要低20%~30%,这些农产品进口使我国农产品显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外国农产品进口,增加了市场供给,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和农民就业。据农业部测算,如国产大豆717.8万吨被进口大豆替代,替代面积为5790.73万亩,由此减少827.25万个农民就业机会,总收入就损失111.34亿元人民币。
还必须看到,随着农产品进口加快,还会直接增加农业贸易不平衡。鉴于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的实际状况,农产品对外依存度比较高,今后对农产品进口增加还不可避免。粮食、棉花、食糖、羊毛、棕榈油等农产品的关税配额数量还维持在较高水平上,配额使用率会提高,进口仍呈扩大趋势,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经常发生。仅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就达83亿美元。
综上所述,人世以来由于关税降低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外国农产品进口既对我国市场保证供应、填补空白、促进竞争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又对我国农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加大市场风险等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正确对待。不能把我国农业面临的某些困境归咎于农产品进口,相反,它提示我国农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深化农业改革,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1.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 自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在面临国外技术壁垒影响和生产成本上涨压力的环境下,由于发挥了其特有优势,使之增长迅速,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据统计,2006年1月~10月,我国农产品出口达24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全年达到300亿美元。
第二,农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蔬菜、水果、淡水鱼类、园艺产品、畜禽产品等出口增长较快。2006年,深加工出口额已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7%。
第三,农产品出口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对欧盟、美国、东盟、韩国、中国香港市场出口保持较稳定增长,对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也有一定发展。
第四,农产品出口价格稳定上涨。商务部质量监控的30种出口商品中,2006年有19种产品价格上升。2006年1月~10月农产品价格指数比上午同期上升4.8%。
2.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原因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出现上述特点,主要原因是:
第一,国家近几年连续出台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有关农产品出口的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各有关部门,积极提供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例如,推出欧盟等6个市场指南,茶叶等4个产品指南,启用“农产品贸易专题”的新网址和标识,形成以商务部政府网站为平台,以政策、市场指南、产品指南、进出口统计数据、行业预警、海外快讯、市场动态为主体,以驻外机构、多地商务部门、行业组织、科研单位等渠道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
第三,各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出口企业主动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积极发挥四体联动应对机制,建立农产品贸易预警机制,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及其农户间的信息沟通,做好贸易摩擦和预警工作,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第四,各地加快改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农产品出口,例如,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增加农产品技术含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谷物、食用油、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不利于产品出口的种植面积,增加市场前景较好有利于出口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进程,从而扩大了农产品出口。
三、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新环境及其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新环境
随着我国人世过渡期的结束,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发展农产品贸易面临着既有利又不利的新环境。
1.发展农产品贸易的有利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平稳增长时期,世界农产品贸易将保持较快增长。据各经济组织预测,今后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4%左右,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左右,这显然有利于农产品贸易。
从国内看,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定了一系列促进
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各部门也先后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商务部近年来研究制定了农产品出口发展规划及其配套措施,这对发展农产品贸易是十分有利的。
2.发展农产品贸易的不利环境 从国际看,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环境没有改变,而我国已承诺对农产品不再使用出口补贴。这在农产品进出口成本和价格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制度化,反倾销不断出现,也加剧了我国拓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难度。
从国内看,分散的小规模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技术低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农产品出口成本由于化肥和劳动力等价格上涨而上升,影响竞争力和出口的效益。
(二)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大意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议采取的对策措施主要有:
1.充分合理利用WTO农业规则,加强对农产品进口的调控 由于我国农产品存在供需结构矛盾,今后农产品进口贸易依存度还会提高。为增强农产品进口的有效性,避免盲目性,做好农产品进口的宏观调控工作十分必要,这就需要充分合理利用WTO农业协议中关于市场准入的规定,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调整农产品关税结构,完善进口关税配额管理。2006年国家对进口关税配额作了一定调整,如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3种农产品的关税配额,对冻鸡等产品继续实行从量税、复合税,并根据进口平均价格的变化适当调整从量税。通过对关税配额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实现农产品进口调控,使之既保证国内市场需要,又保证它稳定健康发展。
2.充分运用惠农支农政策,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加大农业支持力度,符合WTO农业协议规则。我国农业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深化和拓宽惠农支农政策。主要包括:(1)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对关键区域和主要产品生产给予补贴,重点支持;(2)继续推进“公司+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农产品企业加强自有基地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全面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3)加大农业技术投入与开发,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的支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4)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制订海外营销支持计划,积极开拓国际市场;(5)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探索农业保险与出口信用保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
3.认识和正确把握国际农产品市场状况,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供求状况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据预测,小麦、粗粮和大米贸易今后将有一定增长,水产品、园艺、生鲜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虽存在技术壁垒和质量安全问题的障碍,但前景总体看好。从我国实际看,粮食虽不是我国比较优势产品,但粮食生产不能放松,要积极调整其结构,增加优质品种生产。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优势,培育我国比较优势产品,可以适当减少谷物生产,增加蔬菜、园艺、水果、水产、畜禽等产品生产,在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上下工夫。同时,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加深加工产品和名牌品牌产品出口。
4.充分发挥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作用,提高服务助农水平 要使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整合信息资源,跟踪监测重点市场动态,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及时市场指南、产品指南、进口的统计数据,行业预警、海外快讯等信息。同时,要继续加大投入,丰富信息内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农产品贸易服务。
5.利用和熟练掌握WTO有关条款,积极应对贸易争端 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受到有关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救济调查。据统计,至今有11个国家或地区共发起15起调查,涉案金额约5亿美元,占同期总案件数和总涉案金额的比例分别为5%和6%。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日益发展,竞争日益加剧,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用反倾销和各种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争端还会增加。应对日益严重的农产品争端,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四体联动机制,发挥农产品预警机制作用,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和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同时,建立WTO农产品要求的质量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和认证体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以质量取胜。此外,出口企业要积极协助政府部门收集贸易争端信息,参与商会,协会组织应对贸易争端,提升应对能力。
篇4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 绿色贸易壁垒 环保农业
一、问题的提出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烦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实现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壁垒。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以日本、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纷纷采取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办法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在这种形势下,面对国际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及早做出对策,积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障碍,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业生产以及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出口应该收到各个阶层的重视,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组织都应该采取措施应对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
1.政府应积极推进环保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在出口的时候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过西方国家以“环保”、“绿色食品”为理由的绿色贸易壁垒,以日本为例,自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降。据海关统计,6月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5.9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1亿美元,同比下降18%。受此影响,6月当月中国对全球的农产品出口同比下降了1.2%,为近年来少有。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在生产环节没有把环保、绿色安全作为重点来对待,同时也折射出政府对农产品的绿色生产缺乏激励机制。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对环保型生产的农户或者农产品生产经营机构给予税收、财政补贴以及金融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环保农业,从而实现环保农业在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政府还应强化环保执法,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积极鼓励农业生产的环保过程以及推行环保型农产品消费。所以政府应该鼓励一些具备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地区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区,如一些边远地区、不发达地区受化肥、农药污染程度低,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通过在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建立农业生产示范区,鼓励绿色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本身质量,可以有效避免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另一方面,政府在鼓励发展环保农业的同时,应该积极推广并规范环保农产品的认证检验工作。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实际需要,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检验配套的统一的认证检验体系,增加认证检验的透明度和权威性。
2.加强行业协会在农产品贸易中的组织和技术指导作用
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行业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当今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来说也不例外。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已对各成员方政府行为加以严格约束后,行业协会便成为了该农产品行业的主要管理者和组织者,为其会员解决贸易难题、处理贸易纠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这几点上,发达国家已做得非常成功,其中,美国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美国在各种农产品生产上都有自己的行会、商会。
在我国,制造业行业协会发展相对较快,而在农业方面则相对滞后,应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国际贸易中的协调作用,在农产品受到不公平待遇时,由行业协会代表其会员的利益与进口国进行谈判磋商,解决问题。因为国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在打着“绿色”、“环保”的幌子,实际上并不合理,当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不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时候,农产品出口企业处于一个相对劣势地位,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应该与进口国积极组织谈判,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正当利益,或者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给予维护正当权益的程序指导。
3.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实施农产品出口多元化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一直都将目标市场锁定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国家在农产品进口的绿色关税、市场准入、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以及卫生标准都是非常高的,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也屡屡遭受这些绿色贸易壁垒。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农产品出口多元化战略,分散农产品出口流向,改变过去几种欧美等国家现状。在具体策略上,均衡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选择开拓非洲、东欧以及南亚等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使我国农产品在全球形成合理的,层次化鲜明的多元化布局,从而实现避免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正芳.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7,(7).
篇5
关键词:中韩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157-03
引言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食品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农产品贸易始终在各国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已高达42.65亿美元。因此,笔者将借助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从而找出提升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针对性建议。
目前,众多学者通过运用各种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研究了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帅传敏(2003)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总体呈下降态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强,深加工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显著增强。但其未针对具体国家进行研究。米军(2012)通过运用市场占有率及比较优势指数等相关指标对中韩农产品的贸易模式及竞争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其研究时间段较短,难以准确分析并预测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王元彬(2014)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韩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呈增强趋势。但其仅将竞争力效应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并未对其本身进行深入剖析。李明权(2010)、薛坤(2016)均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发现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以垂直型为主。但其皆未对影响贸易竞争力的具体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因此,笔者将运用1995―2015年的中韩农产品贸易数据,借助传统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与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竞争力的具体因素。
一、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基础
贸易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亚当・斯密认为,贸易竞争力来源于绝对成本优势;大卫・李嘉图认为,贸易竞争力来源于相对成本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资源禀赋的差异也是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波斯纳、弗农和威尔士均认为,技术条件是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衡量指标
目前,国际上有众多贸易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本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
它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RACij=(Eij/Ei)/(Wj/W) (1)
其中, Eij代表着i国对世界市场出口产品j的贸易额, Ei代表着i国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贸易额, Wj代表着世界市场中产品j的总出口贸易额,W代表着世界市场所有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当RCA>1时,表明该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且值越大,竞争力越强;当RCA
基于1995―2015年中韩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得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从图1可得,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整体上呈先升后降的态势。21年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始终大于1,表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与竞争力。1995―2003年,该指数持续攀升,2003年达到顶峰2.64,这与该时期中韩贸易环境的改善有着密切联系;由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韩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因此自2004年起,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开始下降,2008年后变化幅度变小,呈现平稳态势。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众所周知,技术研发、市场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及汇率都对贸易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故本文将选取四者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确定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因变量贸易竞争力将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表示,自变量分别为研究与开发的投入(R&D)、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GDP)、外国直接投资(FDI)及汇率(ER)表示,即:
(2)
由于各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本文将对各变量取对数处理,将其均变为无量纲进行统一测算,即:
(3)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1995―201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数值已经在上文由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数据计算得出,中国研究与开发投入(R&D)的数据由历年中国统计公报整理而得,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GDP)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韩国对华直接投资(FDI)取自韩国进出口银行,中韩汇率(ER)由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整理得到。本文借助了Stata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数据为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判断其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从而避免回归分析中出现伪回归现象。我们采用了ADF检验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d表示一阶差分;c、t、p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项、滞后阶数)
由表可知,对于所有的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为不平稳序列;而进行一阶差分后,所有的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可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为平稳序列。而该模型中所有的变量序列皆为I(1),满足了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
2.协整分析
协整的基本思想为,如果多个单位根序列拥有“共同的随机趋势”,则可以对这些变量做线性组合而消去此随机趋势。作为正式的协整检验,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了“EG-ADF检验”。笔者将使用Johansen的MLE方法估计该系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注:该模型的线性关系在5%的水平上显著成立
协整方程即:
(4)
该协整方程表明,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中韩汇率以及中国对韩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具体而言,从长期看来,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及中韩汇率每增加1%,就会引致中国对韩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别增加0.5422%、3.2294%、0.2741%、0.4511%,其中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作用较小。
究其原因,中国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国内技术的进步,从而提升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中国相对与韩国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且差距持续缩小,致使中国国内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对先进技术与设备的购买力持续增强,有力提升了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同时,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为中国农产品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与技术经验,因此,也促进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此外,中韩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借助1995―2015年中韩的相关经济数据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及影响竞争力的具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发现,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始终保持较大值,且与中韩双边贸易发展态势相契合,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第二,通过技术、市场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及汇率四大因素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进行计量研究发现,四者均对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增强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市场需求的效果最明显,而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最小。
根据上述结论,笔者提出了促进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增长的对策建议。
第一,增加居民人均收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国力,改善国民消费能力,从内需角度推动企业的转型,发挥市场需求对出口竞争力的正向拉动作用。
第二,加大科研投入。我国应增加对农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培育优质品种。同时,加快农业科技与专利向生产力的转化,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增强竞争力。
第三,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通过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简化外商投资手续等,继续吸引外国资金、技术与经验,从而发展本国农业产业,增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四,深化外汇汇率改革。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步伐,为中国对外贸易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此外,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进程,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97-103,153.
[2] 米军,袁黎霞.中国与东北亚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8):92-98.
[3] 王元彬,郑学党.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特质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88-98.
篇6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反倾销
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贸易。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虽然全球贸易的规模在持续拓展,但是贸易的环境也在持续恶化,各类贸易摩擦持续加剧,导致反倾销调查成了一些国家经常使用的贸易制裁措施,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企业国际贸易之发展。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产品业国际贸易受到的反倾销制裁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加上我国国内农产品行业之中的低价恶性竞争,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十分严峻。所以说,在反倾销持续加温和世界经济有待于进一步复苏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必须健全农产品行业对外贸易的反倾销机制,从而切实保障我国农产品行业甚至国家的安全。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反倾销现状
1.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依据农业部的数据,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845.6亿美元。其中出口729.9亿美元,进口1115.7亿美元,贸易逆差385.8亿美元。如今,我国已跻身全球前五大农产品进、出口国行列,亚、欧以及北美洲則是进口中国农产品最多的三大洲,大约占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当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也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东盟国家、俄罗斯以及拉美等新兴国家市场的出口份额正在持续增加。大蒜、苹果、茶和白酒等属于我国最主要的出口类农产品,而罐头与禽肉深加工产品等的出口额度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我国众多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之中,民营企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占据了出口份额的半壁江山,出口增速也远超国有以及合资企业。
2.我国农产品遭到反倾销调查现状。反倾销主要是指一个国家针对别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之中所实施的倾销行为而实施的抵制举措。通常均是在现有的进口税前提下再行增加附加税,以求提高整体销售的价格。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所出口的农产品受到的反倾销调查超过了四十件,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说,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所面对的是非常严峻的贸易壁垒。在对中国农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所提出的反倾销调查也在逐步增加,这就一定要引起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的充分重视。
二、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遭遇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分析
1.反倾销已经发展为利用贸易保护主义排挤别国的常规性武器。倾销是指人为地把自身产品通过低于正常价值的不正常的价格在其他国家销售,并对别国造成或者将要造成极大危害的一种行为。在全球化时代的对外贸易中,实施倾销的动机多种多样,然而无论是出于哪种动机,其在本质上均属于不公平贸易举措。反倾销虽然是世界贸易组织所许可的一种反对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际性通用规则,而且反倾销自身也是一种非常正常的保护本国贸易的方式,其具备了形式合法、保护时间长且不容易受到报复等鲜明特征。然而,如今反倾销却成了部分西方国家排挤别国商品的一种工具。
2.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自身因素。因为我国部分农产品企业看到某种农产品在市场上有较高的利润,就会盲目地扩大生产,导致该农产品的产量大面积地增加。然而,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却往往缺少对于国际市场的精准把握,无法做到按照国际农产品市场以及农产品进口国的实际需求,对自身的农产品出口价格以及数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往往会造成农产品出口的数量大量增加,以至于让进口国的市场出现大量饱和,这样一来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农产品价格直接下降,而且也提升了该国对我国农产品实行反倾销之概率。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够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农产品的结构出现失衡。我国所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附加值相当低,如大蒜,通常只是进行简单地去泥与剥皮即对外出口。尽管存在比较优势,但还是容易对进口国带来实施低价倾销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市场结构出现失衡。我国所出口的农产品,其主要目标市场还是西方发达国家,这就会造成出口太集中,以至于会冲击到这些国家的市场秩序以及其农产品生产者之切身利益,导致其提出各项反倾销措施。
4.我国农产品企业应诉不够得当。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往往会缺乏足够的主体意识。例如,一次美国对我国大蒜实施反倾销调查之时,由于我国相关农产品企业未能及时应诉,其后果我国只能被迫接收商品自身价值370%的高额反倾销税,进而造成我国大蒜只能退出该国市场。同时,我国农产品企业应用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娴熟,突出表现为我国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甚至是部分专业律师对于国际反倾销法律法规不够熟悉,因而在反倾销应诉中难以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导致我国农产品频频被别国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当然,农产品反倾销应诉的费用也相当高。因为谁应诉、谁受益之原则尚未得到较好地履行,以至于我国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对参与反倾销应诉没有足够的主动性。
三、完善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反倾销机制的几点措施
1.全力以赴力争市场经济国家的合理待遇。如今还有一些国家尚不认可我国在全球贸易当中所具有的市场经济国地位,导致我国在遇到反倾销之时会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上。所以,一旦需要解决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之问题,依然需要开展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我国不仅应当不断深化健全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努力推动深化改革,从而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之中,而且政府还应当不断提高交涉的力度,持续澄清有关的问题,就如同争取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来进行努力,推动别的国家承认中国具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2.健全我国农产品反倾销预警体系。应当在全国范围之中创建统一化的农产品反倾销监控与预警体系,实时化地监控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数量以及价格、农产品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等各类重要的参数,并且适时予以相关预警性信息,从而为我国农产品企业更为有效地应对反倾销调查进行必要的指导。反倾销预警体制之成立,可依托于农产品行业之中的重点企业,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之下,全力发挥相关行业协会所具有的整体协调功能,逐渐形成从生产、消费至价格变化的全面预测与分析系统,从而为我国反倾销预警体系建设提供实施决策的依据。
3.提升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要致力于打造符合我国自身特点的农产品优质品牌。为了提升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创建符合我国自有特点的高档次农产品品牌。为此,要实施国际市场行情的调查,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以及附加值,全面开发符合国际市场实际需求的各类农产品,并且找准农产品出口的目标市场,快速调整出口农产品的结构以及数量,从而将农产品出口至需要最为迫切的国家去。同时,我国农产品龙头企业还一定要以高科技为主要依托,对准备出口的农产品实施全方位的深加工,并且努力打造具备鲜明中国特色自有的农产品品牌。
4.要提升政府部门进行交涉的力度。因为世界贸易组织以缔约方政府为其主体,故应当全力保护本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尽可能地少受不够公正的反倾销侵害,所以说政府就具有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国的政府部门必须增加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涉强度,努力争取那些国家取消对我国所给予的不够公正的待遇,并且对我国所出口的农产品和别的市场经济国出产的农产品保持一致,用一样的标准来确定合理的价格。
5.要全力发挥行业协会的有效作用。行业协会在替代遭遇反倾销指控的企业提出申诉与进行应诉等方面具备了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各类行业协会主要是由以前的行业主管部门变更而来的,具有极强的行政色彩,十分不利于农产品企业更好地应对西方发达国家倾销农产品的行为。所以,切实调整各行业协会的实际定位,切实承担起具体指导与组织反倾销调查的责任,既有理又有节地进行指控,并且积极提供人、财、物力以及技术层面上的大力支持。
6.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当敢于堂堂正正地应诉。对别国提起的反倾销案进行应诉的成本尽管相当高,但是一旦不去應诉或者不及时进行应诉,这些农产品出口企业自然就会在缺席的情况下被裁决,其结果是只能被迫接受非常高的税率,导致被反倾销的那部分农产品难以再出口,这肯定就会对一部分农产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而进行应诉的企业则有可能在诉讼中得胜或者得到单独关税的待遇。
7.要通过自律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这可以说是妥善应对反倾销的一项治本策略。我国的农产品企业一定要切实控制好出口农产品的具体价格标准,让其能够和相互竞争的农产品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彼此接近,特别是要让其和竞争国农产品的价格相接近。当然,还应切实控制好出口农产品总量的变化,切不可让某一种农产品在短时间之中就大幅度或者成倍地增加。笔者注意到,大量农产品反倾销案例均和出口农产品的价格太低且量过大具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农产品出口企业必须增强自律意识,更加公平和有序地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这就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现来自别国的反倾销指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应用法律法规以提供政策上的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应当积极组织与协调农产品组织以创建预警体系,进而提高农产品企业的应诉能力;应诉农产品企业应当妥善应用差别税率,落实农产品出口的多元化策略,从而突破反倾销贸易壁垒。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应诉企业要切实加强联动,任何一个机构一旦脱离了别的部门的大力配合,均无法在应诉中得到更好的效果。有鉴于此,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要应对好反倾销调查,必须得到政府部门、应诉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的积极配合,才能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仲玉洁.我国农产品贸易反倾销问题研究综述[J].新疆农垦经济,2011(8).
[2]杨艳红,李小平.我国对外反倾销与国内企业的市场势力[J].宏观经济研究,2012(1).
[3]杨蕾,陈永,安玉发.中国农产品对外反倾销贸易效果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4).
[4]王分棉,周煊.对外反倾销一定能保护国内产业吗:基于有机硅产业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
篇7
关键词:农产品;Brulhart指数;TM指数;BC指数
中图分类号:F71;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3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91-03
一、引言
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一直是贸易模式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贸易模式测度研究的复杂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关注到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逐渐涌现一些重要的测度方法(Caves,1981;Greenaway & Milner,1986;Hamilton & Kniest,1991;Greenaway et al.,1994;OECD,1994),其中Brulhart(1994)提出的A指数是测度贸易模式动态演变最常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Thom & McDowell(1999)提出了TM边际产业内贸易质量指数,进一步区分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然而,一直以来对贸易模式动态演变的研究一直偏向于产业内贸易,忽视了贸易模式中另一个重要形态产业间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Bastos & Cabral(2007)认为可以将边际产业间贸易分解为两个部分,即导致一个国家相对于初始时期专业化程度上升的产业间贸易的变化(IPS)和导致一个国家相对于初始时期专业化程度下降的产业间贸易的变化,也称为专业化转换(SS),从而填补了这项空白。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农产品的生产及其贸易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不同时期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产业间贸易水平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陆文聪、梅燕,2005,褚鹏鹏,2007,王晶,2008,吴宏、张萍、周祺,2010,邵桂兰、王仕勤,2011)。这些研究大多运用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M边际产业内贸易质量指数分析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变动情况,并且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是以产业间贸易增长为主,结构方面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即我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模式为主,但对产业间贸易模式的变动机制的研究尚付之阙如。因此,我们借鉴Bastos &Cabral(2007)提出的方法,与之前的学者(Brulhart,Thom&McDowell)所提出的方法相结合,更加深入系统地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从而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政策提供更加清晰的理论指导和操作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Brulhart 指数
Brulhart(1994)提出的测量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我们称之为A指数。其计算公式为:Ai=1-|ΔXi-ΔMi|/(|ΔXi|-|ΔMi|),其中ΔXi,ΔMi分别表示某一时期内某一类产品的出口变化与进口变化。当A取0时,表示某一时期特定产业的边际贸易完全是产业间贸易;取1则表示边际贸易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处于0-1之间,表示既有产业内贸易也有产业间贸易。A指数可以加总Atot=kiAi,ki=(|ΔXi|+|ΔMi|)/(|ΔXi|+|ΔMi|)。
(二)Thom -McDowell(TM)质量指数
Thom&McDowell(1999)在A指数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区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IIT)和产业间贸易(INTER)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我们称之为TM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三)边际产业间贸易指数(BC指数方法)
三、数据来源及结果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国研网以及UN COMTRADE数据库,其中2001-2008年数据提取自国研网,2009-2011年数据提取自UN COMTRADE,这些数据是以HS编码形式提取的。按照HS分类方法,农产品分为四大类,24章。我们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出了整体水平上的MINTER(IPS,SS)和MVIIT(MHIIT,MHIIT)以及四大类的IPS,SS,MHIIT和MVIIT。
(一)整体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就农产品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的年贸易变化同时存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变化。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1年,只有2005-2006年和2008-2009年间MIIT大于0.5(为0.615和0.541),其他年份都是MINTER大于0.5的,2006-2007年间更是达到了0.783的最高值,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年贸易变化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边际产业内贸易数值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表示其作用越来越强。
从产业结构细分上来看,表2中显示在以产业间贸易变动为主的年份,IPS(导致一个国家对于初始时期专业化程度上升的产业间贸易的变化)占据绝对的优势,而2005-2006年和2008-2009年MIIT之所以大于MINTER,是因为MVIIT数值较大,分别为0.496和0.483,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变化主要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并且这类农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在上升,且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数值忽高忽低,其水平还不够稳定,有待发展。至于产业间贸易的另一种形式SS,表现的并不突出,也就是说专业化转换并不明显。边际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数值基本在0.1左右,在2007-2009年更低,说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二)四大类结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就各类农产品而言,第一类农产品除2001-2006年MVIIT数值较大,MHIIT所占份额也不小,2003-2004年MHIIT和MVIIT数值相当,而2006-2007年SS占主导地位外,其他年份则是IPS占主导地位,这说明我国第一类农产品的贸易变动主要是以专业化程度上升的IPS和以质量、档次较高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表现稳定,但是有待加强;第二类和第三类农产品MHIIT的数值极低,说明进行贸易的产品多样性及款式规格不够,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第四类农产品除了2007-2008年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2008-2009年以SS为主外,其他年份全都是以IPS为主,说明我国第四类农产品的年贸易变化主要来自于IPS,这类农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在上升。
四、主要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我国农产品的年贸易变化仍然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个别情况下(如2005-2006年,2008-2009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加强。
从贸易模式结构的变动情况来说,贸易变化的结构上IPS占主导地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相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份额较高,但是相差不大。
从细分的四大类农产品角度看,第一、二、三类农产品IPS,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交替着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三类农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第四类农产品的专业化程度一直在加强。
参考文献:
[1] 陆文聪、梅燕.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
[2] 邵桂兰、王仕勤.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11,(05).
[3] 王晶.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01).
[4] 张萍、吴宏、周祺.浙江省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J].农业经济问题,2010,(08).
[5] 褚鹏鹏.山东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07,(01).
[6] Marius Brulhart.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for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4.
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应对措施
1引言
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不是近几年才产生的,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也是世界贸易市场中调节各国利益的一种手段。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占全部产品输出量的比例较大,农产品出口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创造了较高的产值和利益。但是在农产品出口时经常会遇到技术性壁垒,给产品贸易带来不良的影响,我国也因此遭受了较多的经济损失,找到应对技术壁垒的路径是我国农产品出口最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2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阐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指的是产品进口国家制定的一种技术规范与标准,主要是针对产品本身制定的一种质量或技术认证技术。壁垒,顾名思义是障碍的意思,技术性壁垒,显然就是带有不公平性的技术要求。技术性壁垒是一种严格的技术检验标准,通过有关法律认定的,包括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起到限制进口国外产品的最终目的。狭义的技术性壁垒主要是指产品检验的技术性促使,广义的技术壁垒指的是商品检验和动植物产品的检疫措施、包装和标签等。我国对于技术性壁垒的研究主要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技术性壁垒是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交替作用的结果,技术性壁垒存在很多可变化的因素,如数量、价格等。还有人认为技术壁垒是一种市场干预措施,是政府部门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限制进出口贸易,保证进出口平衡的一种市场手段。
3技术性壁垒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
3.1对农产品产地经济结构的影响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从我国大量进口农产品,同时这些国家也是使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最明显的国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生产技术比较先进,农副产品质量要求较高,重视农产品安全性与环保性,因此,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地区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经营项目之一,但各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各有优劣,因此,要选取最优质的农产品类型进行出口,调整地域差异,优化地区农业经济结构。
3.2对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影响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目前还都是小规模生产的状态,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导致很多生产者扩大生产时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导致大量产品积压,遭受了较大损失。其次,技术性壁垒使很多农业生产企业转而经营其他产品,技术壁垒取消,市场又出现较大的缺口。最后,我国水产品和畜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但这些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壁垒限制,就会有很多劳动力投放到其他市场,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
3.3对农产品贸易环境的影响
世贸组织是公开、公平的国际贸易组织,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市场向着自由、开放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国家贸易进行的过程中,有很多政策是不透明的,还存在歧视性,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规定,允许各国为提高产量、保护人类安全、保护动植物安全、保护环境等提出例外规定,但实际还是存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政策。技术性壁垒的隐蔽性,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2002年欧盟宣布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出口后,日本等国也加强了对我国动物源产品的检验,使农产品出口环境异常紧张。
4农产品贸易应对技术性壁垒的有效措施
4.1建立标准化认证体系
首先,我国要针对农产品生产建立标准化认证体系,原来我国对于部分农产品的认证标准设置过低,导致很多农产品不符合有关要求。目前,我国要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要求制定农产品卫生标准及安全标准,建立认证制度,严格认证程序,保证生产的农产品都是绿色无公害的产品,进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世界对于我国的农产品要求逐渐提高,环保技术标准与食品安全标砖成了主要的限制因素。因此,我国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降低环境污染,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农业生产,提倡建立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和副产品,减少绿色壁垒的限制。
4.3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促进农业技术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优势与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开发优质的农产品品种,研发新的生产与加工技术,引进农产品保保鲜设备,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进而增强我国农产品的优势。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绿色农产品是打破技术性壁垒的有力武器。
4.4开展国家合作,营造优质贸易环境
目前,我国农产品遭受的技术壁垒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国际地位与经济地位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贸易格局与经济秩序,就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南北对话,建立良性的贸易机制,与其他国家进行多边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产品的出口。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要从本国农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从开展国际合作入手,积极面对贸易壁垒带来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世界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晶.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贾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浦费导刊,2010(6).
篇9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农产品 主要措施
一、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因素
(1)国内因素
1.农业生产规模小,综合生产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小、农产品质量差和抵抗风险能力弱等。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很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和经营。加上一些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使得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化肥的滥用,剧毒禁用农药的喷洒是常有的事情。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有赖于无污染的优质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失去了农产品品质保证的自然基础,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并造成农产品对人类健康安全的极大威胁,同时在国际绿色技术标准严格的检测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3.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存在问题
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方面,我国还存在标准低而且少、标准陈旧、对WTO农业标准的协议利用不够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率低等问题。目前我国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实际需要;另外,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还很不完善。
4.信息服务体系落后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作过程中,有很多部门收集信息、分析风险,但各部门在风险信息收集、处理等方面沟通不够。虽然我国媒体对绿色贸易壁垒做了大量报道,但几乎都是以新闻形式,未形成系列的、专门的信息群。缺乏一套完全公开的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信息披露机制。
(2)国际因素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本国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农产品的贸易也就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其次,环境和资源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的发展就失去依托。于是各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律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给予健康的考虑,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提出新要求。再次,国际条约和协定中缺乏有效明确的约束性规范,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往往被滥用,成为贸易保护手段。最后,伴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相继发生的几起世界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禽流感、口蹄疫、二恶英实践,都引起了各国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重视,在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受到限制的条件下,以保护人类和动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为由的农产品贸易争端频发。
二、我国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
面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我国必须结合我国的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冲破绿色壁垒,确保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
1.增强绿色经济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很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和经营。加上一些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使得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于是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使国民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对环境和资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并积极开展环境教育。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
2.加强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合作
绿色贸易壁垒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环境,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然而各国需要加强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合作,因为个体理性的行动导致集体行动的非理性结果,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协定约束的前提下,都不利于全球环境的保护。同时,我国要积极参加农产品绿色规则的制定,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规则。
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但还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首先,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清理和修订力度,解决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等问题,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的水平及进程;其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方面,要建立一些检验检测能力强的专业化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再次,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最后,在监管方面,要重视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强调源头管理、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许海清.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石敏俊,吴子平,陈志刚等.食品安全、绿色壁垒与农产品贸易争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吴凡.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壁垒及我国应对措施[M].2008.
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广西积极投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广西大力挖掘粮油、棕榈油等特色优势产品,积极筹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构建“南菜北运”物流体系,通过打通东盟各国与我国北方地区农产品的物流通道,构建中国-东盟果蔬的集散运输中心。广西正着力建设海陆联通枢纽,构建跨境产业链,努力发展成为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既为广西农业发展壮大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更大挑战,广西必须发掘潜力、扬长避短,加快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额稳定增长但逆差较为明显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增长相对平缓。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较大,尽管逆差在逐年递减,但依然保持较大贸易逆差,如表1所示。广西农产品贸易总额整体呈增长趋势,进出口贸易额由2011年的39.2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56.4亿美元。其中广西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缓慢,近年来并未出现较大幅度增长,2011年出口额为11.6亿美元,到2016年也仅为13.2亿美元。相比较出口而言,广西农产品进口额近年来增长幅度较大,2011年广西农产品进口额为27.6亿美元,2016年达43.3亿美元。2011-2016年广西农产品总体而言一直保持较大贸易逆差,如表2所示。(二)农产品出口结构逐渐优化广西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药用作物、水产品等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主要以罐头和制糖为主,产糖量居全国首位。广西出口的农产品中,占比重较大的是果实、果仁周叮波副教授(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西百色533000)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科研项目(编号LQ15A02);2017年国际商务硕点建设项目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和食用水果及坚果等农产品。同时,广西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一些变化,广西谷物及谷物粉、活禽及肉类出口贸易增长缓慢,2011-2016年广西谷物及谷物粉、活禽及肉类出口贸易并无较大增长,蔬菜、鲜干水果及坚果、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出口贸易额增长相对迅速且逐年稳步增长,如表3所示。广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蔬菜、鲜干水果及坚果、水海产品及其制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逐渐优化了广西农产品出口结构,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解决了就业问题。(三)农产品出口市场较为集中广西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广西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成绩卓著,东盟已成为广西名副其实的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具体而言,广西与越南、香港、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的出口贸易总额始终保持在总出口额的85%以上。越南是广西在东盟中最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国,占东盟份额的70%以上。2014年,双方农产品贸易额高达9.43亿美元。此外,美国是广西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16年出口价值为2.52亿美元。相对集中的出口市场格局对广西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相当不利,倘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进口环境发生变化,将会对广西农产品出口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生产模式落后且产品质量偏低导致竞争力较弱广西农产品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依然以传统的粗放型为主,集约型、专业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格局,劳动生产率较低,在高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也存在众多不足。另外,广西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产销一体化组织,大多数农户分散经营,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够精准。由于工业体系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理念较落后,广西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也相对薄弱,加工深度和精度都有待提升,缺乏知名的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因此,广西出口的农产品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现象,即便很多农产品在出产时质量上乘,但由于在运输途中缺乏保鲜技术或者包装等问题也造成出口农产品质量低。广西农产品在卫生安全水平上跟东盟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以上因素都严重影响广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二)农产品贸易壁垒增多且出口多重受阻近年来,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贸易壁垒有增多趋势,农产品出口受到多重阻碍,各种各样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层出不穷,尤其是诸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实施,对广西乃至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巨大冲击。广西出口的农产品受阻主要原因有:一是农产品技术标准低、认证不过关;二是绿色信息预警机制落后、绿色壁垒信息不对称;三是低价倾销、恶性竞争、挤压利润空间;四是出口环境恶化,绿色保护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等形式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先后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不断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同时纷纷对农产品的进口征收较高关税。(三)与东盟等周边国家农产品结构相似广西与东盟国家气候条件相似,农产品生产的种类相同或者相似。荔枝、菠萝、香蕉等传统的亚热带水果同属广西和东盟国家的优势农产品,双方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十分激烈。广西与东盟同属低纬度地区,东盟的热带水果质量上乘,且生产成本较低。广西农产品在激烈的东盟市场竞争优势较弱。同时,广西农产品出口结构过于单一,其中比重较大的产品主要为食用水果和坚果、鱼、甲壳类动物等。(四)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广西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而言是很大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广西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逐年增长,但广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却较为滞后。农产品的冷藏、保鲜设施及技术落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产销矛盾显著。流通体系建设的滞后增加了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出口优势,大大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把方向,熟悉并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产品出口政策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广西农产品企业不断加大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领域的投资。其中,“一带一路”的粮食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利益有效结合点之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可以实现广西地区与沿线国家地区农产品的资源互补,同时可以与沿线国家地区深入开展农产品生产等方面的产能、节能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使广西农产品实现与沿线国家地区的市场互惠,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发展共赢。广西农产品加工及出口企业应该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把握好方向,熟悉并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产品出口政策,促进广西农产品加工及出口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广西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二)降成本,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广西要尽快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设立国际农产品出口物流集散中心,不仅要完善仓储、转运和包装分装等港口物流配套设施建设,也要加快建设农产品国际物流服务中心,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同时,要改革现有农产品流通体制,实施好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管理,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脱节问题,促使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有机接轨,实现农产品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紧密连接,从而有效支持农产品生产流通。广西可以采用发展区内的农产品交易、加工、包装物流园的方法,逐步完善广西农产品国际物流体系,提高广西农产品出口对外贸易竞争力。(三)保质量,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广西出口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技术和加工增值含量低,应该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优质品种培育技术、移植嫁接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和研发资金投入,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确保广西农产品的出产质量。首先,应该按照生产标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要切实加大资金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积极利用好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研究平台,不断完善农产品科技攻关创新系统;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强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和出口企业等涉农企业的规范和指导,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有利于降低农产品出口成本,同时提升农产品质量。其次,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农药和兽药的大量使用,强化有害物质残留、动植物疫病防治和检疫、农产品质量等级测定和检查检测的监控体系。(四)塑品牌,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广西应积极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优质高端平台开展多样化、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战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合适的农产品技术标准,加大对农产品出口品牌的建设力度,推进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进程。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际市场追求品牌潮流。加强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基础能力,强化产品质量,改进包装。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建立自主品牌,并向国际市场渗透。在创建更多品位高、质量佳的农产品品牌的基础上,提升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五)促转型,提高涉农企业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广西应该着力提升涉农企业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可以通过“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集中资源和力量重点扶持一批规模相对较大、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再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其他中小农业企业,带动广大农户。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生产加工技术、培育新品种、采购新设备,创建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企业培育为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的涉农龙头企业。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等硬件部分,更要加大生产及管理技术、高科技人才等软件部分的引进力度,加强产品精加工,改善农产品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加强涉农龙头企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和强化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六)突壁垒,完善农产品出口质量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广西应主动掌握农产品贸易壁垒的类型及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建立并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认证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高度重视农业污染问题,培育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熟悉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标准,争取各类涉农标准认证,推进广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动广西与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对接及认可。联合多部门筹建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及检测机制,力争使农产品企业通过ISO14000和SA8000等认证,突破国外各类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蓝色贸易壁垒。(七)调结构,增强农产品出口互补性广西要根据东盟国家农产品的激烈竞争状况和国际市场需求差异,积极调整对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结构,根据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提高广西农产品附加值。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促进农产品科研成果的转化。首先,广西要适时根据东盟农产品市场供求动态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只有确保农产品生产供应的数量、质量和比例能契合东盟市场需求,做到差异化发展,才能保持较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其次,广西应该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广西人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应引导农户和企业大力生产水海产品、畜牧产品和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增加特种玉米、硬粒小麦、优质水稻的种植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通过调结构,形成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科学协调发展,增强农产品出口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八)强保障,加快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农业服务社会化已被证实对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很大影响。政府应通过政策、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引导农产品行业完善服务社会化体系,使农户的产品符合产品市场需求,均衡农产品供求关系。另外,应加大与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谈判,签订有利于广西农产品出口的战略合作协议。及时、全面地提供国际市场信息、会展信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以及鼓励支持政策等信息,使广西农产品产业做好相应的应对和调整准备。加大对农产品行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注重对农产品出口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对农产品企业给予政策指导,保证政策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碧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7,30(2)
2.宋咏梅.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
3.邹忠全.广西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J].中国产业,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