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股权激励;制度环境;盈余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9YJC790141);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M11067)。
作者简介:宋文阁(1970-),男,山东济宁人,高级会计师,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府审计与国有资本监管研究;荣华旭(1989-),男,安徽六安人,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3-0090-05收稿日期:2011-09-12
一、文献回顾
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职业经理人公司所有者经营企业,并按协议约定拥有报酬索取权。由一批雇佣而来的职业经理人组成的管理层实质上已成为当前公司的决策者,然而管理层并不拥有收益的剩余索取权,他们所能获得的仅是根据协议规定的有限报酬。公司所有者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成本问题提出了采取股权激励的措施,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通过授予管理层一定量的股票期权,从而激励管理者朝着股东所希望的目标经营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可能会诱发管理层调整企业的业绩,从而影响企业的股票价格,为管理层攫取利益 (Daniel et al,2006)。已有研究对于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效应莫衷一是。
现有关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关于第一类研究,当前的研究结论主要是高管层经常选择在股权授予日前、行权日前或出售日前采取操纵应计利润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进而操纵股票的价格,有时也会通过操纵信息披露的时间影响股价获取私人收益,如在股权授予前推迟披露好消息,提前披露坏消息,拉低股价,从而降低行权价,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后再进行操纵性盈余管理实现盈余反转(肖淑芳 等,2009)。
第二类研究的范围相对而言更加广阔一些,不仅有研究证实股权激励确实能够引起企业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 Beneish et al,2002; Peng, 2008;苏冬蔚 等,2010),还有大量文献具体研究高管盈余管理方式选择问题,如Cheng 等(2005)研究发现:当企业的业绩超出市场预期时,高管层倾向于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调整收支抑制盈利水平,以防止未来业绩的大幅下滑。此外,高管层可能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一期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在随后的各个年度中少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平滑利润,达到行权标准。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
1.股权激励数量与盈余管理程度。Cheng 等(2005)实证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幅度大的管理层更可能向下进行盈余管理,通过调整应计收支来防止未来盈余大幅下跌,同时,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迎合分析师的预测。Kedia 等(2009)在对539家进行财务重述的公司进行分析后发现管理层被授予股权激励的数量与公司错报盈余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Daniel等 (2006)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数量每增加1%,企业的盈余将会增加11个基本点的应计收益,股权激励数量与盈余管理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上研究皆证明了在经济人假设下,高管总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高管总是希望自己获得的股权激励数量越大越好,随着获股权激励数量的增多,也更有动力去“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达到激励计划所设定的行权标准。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假设,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出,随着股权激励数量的增加,高管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大,盈余管理程度相应增加。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假设1。
假设1:股权激励数量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即激励数量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大。
2.行权限制期与盈余管理。证监会在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已经明确规定,行权限制期不得少于1年,企业可以在规定的基础上自主决定限制期限。根据现有的文献可知企业往往设置的行权限制期都比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何凡(2010)研究发现行权时长与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行权限制期越长, 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越大,往往会选择依靠公司绩效的真正提升来实现行权;行权限制期短则会降低管理层盈余管理的难度,高管层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美化业绩实现行权。沈红波等(2010)研究发现激励期限较短的问题比较明显,往往起不到促使被授予者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的目的, 反而可能会产生为了及时行权而采取短视行为的动机。据此笔者提出假设2。
假设2:行权限制期长短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即禁售期越短,盈余管理程度越大。
(二)制度环境与盈余管理
我国制度环境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显著,政府的双重角色使得国有上市公司产生了股权模糊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者目标与企业目标往往是相偏离的,使得其有动机攫取额外收益。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措施更容易放大其福利性的作用。周晖等(2010)研究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增加自身收入,虽然高管持股与业绩的相关性不明显, 但管理者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假设3。
假设3:国有上市公司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措施引起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大。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会对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作出反应,也就是说,此时盈余管理行为是无效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处在不同的市场化程度下(雷光勇 等,2007),根据樊纲等的研究,中国自东部省份至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实施力度上存在巨大差异。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可能影响上市公司所受的监管力度,例如较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对高质量外部审计的要求更大,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降低成本。此外,处在不同市场化程度的地区,法律的实施力度也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法律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效果。鉴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假设4。
假设4:市场化程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反向影响,即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股权激励引起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低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2006年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所以笔者选取了2006年~2008年实施股权激励的所有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并按以下标准进行了筛选:(1)剔除当年度新上市公司;(2)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3)剔除ST等和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筛选后,笔者共得到108个样本数据。数据主要来自CSMAR数据库、CCER数据库,股权激励数量和行权禁售期则是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手工整理所得。本文运用SPSS17.0进行分析。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盈余管理程度(DEM),盈余管理的计量主要有可操控性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笔者在李增福等(2011)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可操控性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并以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算。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CACCt为经营应计项目;ARt为应收账款变化额;INVt为存货变化额;APt为应付账款变化额;AEt为应计费用变化额;TAt-1为t-1期总资产;SALESt为主营业务收入变化额;PPEt为固定资产原值;NDEMt为经营应计项目不可操控部分;DEMt为经营应计项目可操控部分,即笔者的盈余管理指标。
2.解释变量。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选取股权激励数量和行权限制期作为解释变量,具体含义此处不再赘述。
3.控制变量。根据现有关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显示,笔者选取公司规模(SIZE)、资本结构(CS)、企业成长性(GROWTH)和审计师类型(AUDIT)作为控制变量。同时,为了研究制度环境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笔者在全样本检验中加入实际控制人类型(OWNER)和市场化程度(MD)两个虚拟变量。
(三)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假设,笔者构建了如下模型
DEMt=β0+β1SN+β2LT+β3SIZE+β4CS+β5GROWTH+β6AUDIT+ε
在此模型中,DEMt即是我们通过方程组所计算的应计项目可操控部分数值,SN与LT为本文的解释变量,SIZE、CS、GROWTH和AUDIT则是本文的控制变量。进行全样本检验时,我们还会在模型中加入OWNER和MD两个控制变量。以上各变量的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符号变量名定义DEMt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程度应计项目可操控部分,值取绝对值SN解释变量股权激励数量激励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LT行权限制期授予的股权行权等待期(按年计)SIZE控制变量公司规模以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总额表示,取对数CS资本结构使用企业资产负债率表示GROWTH成长性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衡量AUDIT审计师类型由“四大”审计取1,否则取0OWNER实际控制人类型 国有上市公司取1,否则取0MD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高①取1,否则取0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相关回归分析之前,笔者先对模型中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2的第一部分可见,盈余管理程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9122和0.0037,表明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较大。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数量最大值为10%,最小值为0.27%,中位数是3.93%,这些数据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比例符合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关于股权激励授予比例不得高于10%的标准,而且从SN的标准差为0.0280可以看出,上市公司间的股权激励比例比较接近,差异不大。行权限制期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即授予的股权至少得等1年后才可以行权,这符合规定。同时根据平均值1.3102,我们可以知道大部分公司授予的激励股权行权限制期都比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弱化激励效果。审计师类型平均值为0.1389,中位数为0,说明由“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较小,注册会计师审计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可能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实际控制人类型平均数为0.17,中位数为0,说明我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国有上市公司数量不多,股权激励制度尚未得到国有上市公司的广泛认可。通过观察市场化程度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可以知道,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目前基本上都位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说明了市场化程度影响公司的行为。
表2的第二部分比较了不同实际控制人类型的公司股权激励措施与盈余管理程度的相关性状况。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数量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3.18%和2.35%,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数量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5.09%和4.50%,它们之间的差为1.91%和2.15%,即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数量小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而且差异显著。②国有上市公司的行权限制期平均数为1.2389,明显小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行权限制期1.6667。
(二)模型回归分析
表3为实证回归结果。从全样本回归结果来看,股权激励数量的系数为0.3520,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1;行权限制期的系数为-0.0180,表明行权限制期越短,企业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这一结果与假设2相符。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企业的成长性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但都不显著,表明公司规模和企业的成长性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甚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余管理程度则是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管理层越有动机实施盈余管理。审计师类型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表明由“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较之于非“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更低一些,即高质量的审计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在引入了实际控制人类型和市场化程度两个虚拟变量后,回归结果显示实际控制人类型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国有上市公司较之非国有上市公司存在更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市场化程度的系数为-0.0351,说明了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盈余管理程度更弱一些。
笔者进一步按照实际控制人类型和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全样本进行了分组检验。回归分析的结果与全样本分析的结果不存在差异,这也说明了笔者的结论是相对稳健的。但在市场化程度低的样本组中,笔者发现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是由“四大”审计的,这进一步证明了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上市公司审计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起不到监督作用。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的稳健性,笔者又进行了如下测试:(1)在剔除了控制变量后,回归分析了模型的拟合度,得到的结果是调整R2为0.225,支持了笔者的结论。(2)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笔者对极端值样本实施了上下1%的winsorize
处理,使用处理后的样本进行回归,结果没有实质性差异。以上实证分析的结论是比较稳定的。
五、研究结论
笔者以中国沪深股票市场2006年~2008年所有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研究了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全样本按照实际控制人类型和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再次进行了分组研究。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数量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行权限制期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在进行分组进一步检验后,发现以上得出的相关关系并没有改变。但是,国有上市公司较之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关性更加明显,国有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后,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市场化程度分组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后的盈余管理程度比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要低一些,即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能够显著地影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此外,笔者还注意到,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①按照樊纲和王小鲁等编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9)》,本文根据各地区得分与全国均分的比较将样本分为市场化程度高和市场化程度低两组。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包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天津、福建、北京、山东、辽宁、重庆、安徽、四川、湖北、河南,其余地区归入市场化程度低组。
②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比例小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比例是因为国有上市公司股份基数大造成的。
参考文献: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10.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何凡. 2010.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62-69.
雷光勇,刘慧龙. 2007.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J].管理世界(1):101-110.
李增福. 2011.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1):110-121.
沈红波,曹军,高新梓.2010.全流通时代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研究[J].财贸经济(9):62-71.
苏冬蔚,林大庞. 2010.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11):71-81.
肖淑芳,张晨宇,张超,等. 2009.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12):71-79.
周晖,马瑞,朱久华.2010.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 (7):55-61.
BENEISH M, VARGUS M. 2002.Insider trading, earnings quality, and accrual mispricing[J]. Accounting Review, (4):221-242.
CHENG Q,WARFIELD T D. 2005. Equity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Accounting Review, (80):729-760.
DANIEL B,PHILIPPON T. 2006. CEO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0):811-850.
KEDIA S, PHILIPPON T. 2009. The economics of fraudulent accounting[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2):331-371.
PENG L, RELL A. 2008. Executive pay and shareholder litigation[J]. Review of Finance, (12):311-352.
(编校:蜀 丹)
Stock Options、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Listed Company Data
SONG Wen-ge1,2, RONG Hua-xu1
(1. School of Acounting N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jin 210046, China; 2. Hengtong Group, Suzhou 215254, China)
篇2
关键词:道路工程、安全管理、重要性、措施
一、引言
抓好安全生产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我们通过掌握其特点,运用有效资源,进行有关的决策、计划等活动,定会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二、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是以实现生产过程安全为目的的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的系统科学。其基本任务是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采取相关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以其科学地、前瞻地、有效地发现、分析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主动防范、控制事故和职业危害,避免、减少事故及所造成的损失。
三、道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一)、安全意识淡薄,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
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行为随意造成安全事故发生。著名的事故研究学者海因里希曾调查了美国的75000起工业伤害事故,发现98%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在可预防的工业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88%。人为原因主要是指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人们主观思想上安全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安全事故
在道路施工现场,物体在生产过程各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状态也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例如设计上的缺陷、选用材料不当、开槽放坡计算错误、维护保养不足降低了使用的可靠性等等,若设法排除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材料、土方等物质过程中的隐患,就可能避免事故发生。
(四)、道路施工管理松散引发安全事故
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安全管理,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使得能够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出现,在前面所述的两种造成道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中,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在道路施工过程中,由于安全管理混乱或者安全管理不严格,每年来造成的重大伤亡事故数不胜数。由于在施工过程中,部分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加上劳动力强大,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疲惫,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措施,把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四、加强道路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原则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保护从业人员的重要手段,既可以防止员工的随意性,又有效地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要符合以下原则:
(1)、主要负责人原则
《安全生产法》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只有主要负责人负责,才能有效地调动单位的各种资源,提升员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保障制度得到充分落实。
(2)、系统性原则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规章制度,应涵盖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覆盖到每个工作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每一次应急处置、每一次事故调查处理等等。
(3)、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制定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保障严密、完整、有序。每项制度的编制都要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标准准确,具有可操作性。
2、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
各单位按照自身的习惯和传统,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原理,一般把安全规章制度分为四大类: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环境安全管理。
(1)、综合管理
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定期例会工作制度、承包与发包工程管理制度、安全费用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交通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等。
(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涉及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制度、安全器具使用制度、特种作业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制度、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等。
(3)、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三同时”管理制度、设备设施定期维护保养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
(4)、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涉及安全标志管理制度、作业环境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
通过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施工作业的规范性,保障各项管理工作有理可查,有据可依,逐步形成完整规范的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形势。
(二)、加强道路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
(1)、新入厂安全教育
对于新入厂的员工要分别进行厂(公司)、车间(工程处)、班组(项目部)的安全教育培训。厂(公司)级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安全考核惩罚、从业人员权利义务等为主。车间(工程处)以在本岗位工作及作业环境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急救方法、现场设施为主。班组(项目部)以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及控制对策、事故案例等等。
(2)、调岗或重新上岗安全教育培训
从业人员调整和从事新岗位后,由于岗位工作特点的不同,应重新进行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原则上作业岗位安全风险大、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培训时间及内容应更长更具体,从安全风险辨识、事故案例、岗位安全职责、安全操作技能等进行教育培训,培训完成后要进行考试,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3)、在岗期间安全教育
主要包括日常安全会议、定期安全考试、专题安全教育培训(地球日、环境保护日、安全生产月)等方面进行。
(三)、应急管理
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能有效地辨识和提取隐患信息,提前进行预测报警,使企业及时、有小弟采取措施,减少事故。建立预警机制要遵循及时、全面、高效、引导的原则。
(1)、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救援的体系和范围,使应急不在无据可依、无章可循。编制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步骤:成立工作组、收集资料、应急能力评估、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的评审与。
(2)、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急演练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应急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演练,可以发现应急预案在制定、执行程序等相关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同时通过调整演练难度,可以提高应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应急演练分为桌面演练及实战演练。桌面演练及通过讨论和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在轻松的环境下呈现演练;实战演练是以现场实战情景的要求,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响应任务,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每一次应急演练要有计划、准备、并且严密实施,完成后要做评估总结,并持续改进。
(四)、组织保障
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必须有组织上的保障,否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九无从谈起。所谓组织保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保障;二是安全生产人员保障。
《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所以道路施工单位必须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并按照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管理。
五、结束语
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教育,严格的执行施工企业所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道路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不会发生,加快道路施工进度,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将政策性和技术性,并且安全施工始终贯穿于道路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安全的施工意识,确保施工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
[1]、张仕廉, 潘承仕. 施工安全管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杨建宏. 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 浙江大学, 2006
篇3
【关键字】燃气管网;施工作业;安全管理;对策
燃气管网作为城市发展建设中无法缺少的一个公共设施,集使用时间长、危险性、开发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于一身,其埋设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各个街道巷弄中[1]。而现阶段的燃气管网施工状态有各种各样的特质,例如环境条件不稳定、施工范围人流量大、施工内容繁复、施工范围广等。燃气管网的施工安全是促进燃气企业发展,提高燃气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与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燃气企业的不断发展,燃气管网的施工安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加。
1.燃气管网施工作业中的安全问题
1.1未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与管理体系
燃气管网项目管理组未根据施工安全需要,为施工现场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日常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用电制度等相关制度,使燃气管网的施工作业缺乏安全运行的依托。
1.2施工安全管理项目的经费不足
极少数建设单位为了减少项目的成本,将安全管理项目的经费大幅度压缩,使安全管理项目由于建设经费不足,而无法保证现场的施工安全。
1.3工程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燃气管网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未正确认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部分管理人员忽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培训工作,从而导致施工人员也不重视安全施工的防护措施等,全凭自身经验施工,加大燃气管网的施工危险。
1.4施工人员未掌握最新的施工环境,做出错误决定
抢修工程、带气作业等工程项目开展前,施工人员未对施工环境现状进行充分了解,例如安全关键环节、安全防范与保护措施、交叉作业区域、施工要点等,导致施工时做了错误决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5施工现场监督工作不到位
现场安全监督人员未根据施工要求,对正在进行施工作业的环节进行严格监督或擅离岗位,导致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形同虚设,起不到监督的作用,使施工人员无视各项管理制度,施工时不根据安全施工制度进行作业,引发安全事故。
1.6安全检查工作不全面
部分燃气企业将安全施工环境的建设重心放在管理工作以及监督工作,忽视了对施工设备、施工环境、施工技术以及施工人员等方面的检查工作,并且安全检查方式过于单一,使检查工作的效果停滞不前,不能发现一些难以发现的安全问题,时间一长,这些未检查出的问题则逐步演变成大问题,酿成重大安全事故。此外,未严格落实安全检查奖惩制度,使安全检查工作显得可有可无,与展开检查工作的本意不相符。
2.燃气管网施工作业安全管理
2.1完善安全施工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体系
以保证施工安全为前提,以燃气行业标准、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参考依据,为燃气管网项目的施工现场制定日常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用电制度等相关制度[2],并不断完善,为项目的安全操作提供保障。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小组,监督施工人员的工作,及时掌握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解决,保障燃气管网施工作业的安全。
2.2重视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分配施工成本,删减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重视施工安全的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资金充足,严格做好施工安全设施的建设,减少项目施工的不安全因素。
2.3提高施工项目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管理人员: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熟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掌握相应施工现场的各个事故易发环节,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不断强化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能力。
(二)施工人员:项目实施前,领导各施工人员学习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通过以往的事故案例使施工人员明白燃气管网实现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施工的意识,杜绝凭经验办事的错误思想,以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此外,结合施工现场的事故易发环节,教育施工人员各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帮助施工人员熟练应急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应急能力。
2.4全面掌握施工作业的详细过程
抓好现场施工的各个环节,各项工程(抢修工程、带气作业等)开展前须针对安全协调以及现有施工技术召开工程准备会议。根据工程现有施工的要点,采用书面记录形式,结合现场施工环境,向施工人员交代相关的安全问题,例如安全关键环节、安全防范与保护措施、交叉作业区域、施工要点等,使施工人员对现场的潜在危险与预防措施充分了解,避免施工人员因不了解现场环境而做出违章指挥的事情。
2.5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
施工现场须设有标准消防设施以及防护用具,严格要求现场施工人员穿戴完整劳动保护用品,现场施工各个环节设专门监管人员对现场作业进行监护,务必做到何处在进行施工作业则何处有监管人员。工程安全管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考核,以《危险作业施工现场检查表》作为考核标准[3],深入到每一个环节,及时发现现场的安全隐患并消除,分析安全隐患的产生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内容。
2.6开展安全检查
实现安全施工的目的不仅要注重管理工作以及监督工作,还要加强施工现场的检查工作。检查工作从不同角度出发,例如施工设备、施工环境、施工技术以及施工人员等方面,确保检查范围的完整性。此外,设定不同的检查方式,例如专项检查、班组自查、综合互查、集团抽查、厂级联合检查等,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良好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违反制度的人员则采取处罚措施,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项目施工的安全性。
篇4
1、饮用水源地划分报告(含JPG图及矢量图)
2、前年评估报告(需做趋势分析)、应急预案(word版)
3、评估年全年监测报告(2018年做了全分析报告,2020年也应做全分析报告)、监测断面位置;视频监控情况及预警监控状况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环境问题清单,及销号情况、保护区治理情况
5、水源地全年水厂取水报表(至少精确到月)
6、水源地水资源论证报告
7、标志牌建设情况(界标、宣传牌、交通警示牌数量,最好有分布图)
8、保护区隔离网建设情况(设立位置,长度)
9、是否有风险源名录、相关应急预案、危险品管理制度
10、应急能力:是否编制应急预案、有无应急演练、应急防护设施、应急专家库、监测能力(可委托)。
11、完成水源地编码、水源地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已建立并落实定期巡查制度、已开展环境状况定期评估工作、已建设水源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水源地信息公开系统等。
饮用水源地评估资料清单
现场调研工作内容:
1、资料收集最为重要,资料充分,报告才能完成,先把资料收集完再跑现场。
2、环境管理状况数据主要来源于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主要包括水源地基础状况数据、保护区划分方案及图件,保护区标志设置的图片资料、保护区内及周边污染源统计资料、评估时段内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资料、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及监控设备运行、风险源名录、应急预案、行政区域内应急供水能力以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文字和照片材料。
篇5
关键词:管理制度 安全 进度 质量 成本
电力建设企业主要负责大中型发电机组的建设,因为其涉及时间长、工作难度大、质量要求严格等,现在普遍运用项目法施工的模式进行管理,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效益。本人从事电力建设项目管理多年,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并在随后的项目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主要如下: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各类施工文件的编制;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对进度、质量、成本工作的有效控制。
1.完善项目部的管理制度,认真编制开工前的各类施工文件
1.1制订项目部的管理制度
项目部成立后要根据施工任务和项目实际情况尽快制订项目部的管理制度,有了好的制度就会为随后施工工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项目前期劳动力进场人数要少一结,随着施工进度的推进,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呈直线上升,而有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会在工程全面展开后对现场施工能进行有效的管理,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项目部需要制订的主要制度如下:
①项目部各部门岗位职责
②项目部综合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包括职工考勤和收入管理发放办法;项目部例会制度;项目部消防管理制度;项目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等。
③施工管理方面相关的制度,包括施工图纸、资料管理制度;施工技术交底制度;图纸会审制度;工程变更管理制度;工序交接制度;计量管理制度;施工用电、水管理制度等。
④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相关的制度,包括质量验收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原材料质量检验和跟综制度;质量奖惩制度;见证取样制度等。
⑤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包括安全施工责任制度;安全工作例会制度;安全施工作业票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事故处理、统计、报告制度等。
⑥材料、设备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包括材料领用制度;设备保管制度等。
⑦机械设备管理方面的制度,包括施工机械入场检验制度;施工机械定期检查、保养、维护制度;起重机械管理制度等。
⑧经营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包括工程结算管理办法;项目成本核算办法等。
以上制度的编制要做到易于理解,便于执行,并能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在制度汇编完成后要请公司相关职能部室进行制度的评审,评审后由项目部经理批准执行。
1.2编制项目开工前的各类施工文件
开工前施工文件的编制主要有本项目的施工大纲、工作程序、施工组织设计等。
①质量保证大纲,作为项目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质量保证大纲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具体提出了本项目施工质量必须满足的原则和目标,包括为使施工要达到相应的质量所必须的控制,具有强制性,本项目的全体施工人员都必须遵照执行。
②质量保证大纲程序,大纲程序具体规定了各项工作的流程。
③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是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经济文件,编制过程中要多方听取意见,然后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最后择优选用,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施工进度的要求。
2.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管理,重在事故的预防和事故后果的缓解
2.1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要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所造成。针对人的不安全的行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进入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教育,新进场员工必须参加三级安全教育,经安规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其次,每周安排安全学习,并结合施工情况,针对各施工阶段的危险控制重点,教育员工如何做好安全控制措施。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和避免。培训是企业给从业人员的最大实惠和福利,企业和从业人员都将从中受益,最终实现良性循环,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对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是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要建立安全检查及安全例会制度,每月安委会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及安全例会,每周安全部门组织周安全检查,每日安全员现场巡查,对检查发现问题按“三定”(定人,定时间,定项目)原则督促整改。在目前情况下,安全大检查仍然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有效手段和方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要坚持。
2.2对于一些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后仍有可能发生的事故主要是采取各种应急预案,尽最大可能减轻事故的后果。可制定的主要预案应该包括:
①火灾事故处置应急预案
②化学危险品事故处置应急预案
③机械设备事故处置应急预案
④射线事故应急预案
⑤食品中毒应急预案
⑥防台风、防汛应急预案等
对制定的应急预案要有演习计划,定期组织演习,验证应急预案及响应的有效性。做到万一发生事故能真正起到应急的作用,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3.加强对项目施工进度、质量、成本的有效控制
3.1对项目施工进度的控制
首先要根据项目进度目标编制施工组织总进度计划,对工程准备工作及各项任务做出时间上的安排。在此基础上编制年度、季度、月度工程计划,确保实现合同中规定的各里程碑进度目标。在对施工进度控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①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加强作业管理和调度。在各施工过程开始之前,应对施工技术物资供应,施工环境等做好充分准备。
②随时掌握各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施工内容的增减,施工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的变化等,及时分析研究,采取相应措施。
篇6
【关键词】尾矿库;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安全管理
前言: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不安全的状态下运行的尾矿库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也是一个重大的危险源,严重威胁到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环境也构成了相当的威胁。我国尾矿库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重特大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那些触目惊心的事故灾难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尾矿库事故危害的严重性和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意义。
一、榆木沟尾矿库简介
栾川龙宇钼业有限公司榆木沟尾矿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榆木沟,属于山谷型尾矿库。初期坝为碾压堆石坝,坝顶标高1270m,坝高60m,后期采用尾砂上游法筑坝,1270m标高~1370m标高尾砂平均堆积边坡为1:4;1370m标高~最终堆积标高1470m尾砂平均堆积边坡为1:5,总堆高200m,尾矿库总坝高260m,总库容4272.7×104m3,有效库容3845.4×104m3,可为选厂服务17年。
二、立项背景:
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点多面广,在安全管理上,很多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在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漏洞,安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居高不下。
榆木沟尾矿库运行管理难度较大,尾矿库安全管理一直局限于一般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系统性差;在安全生产组织保障、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为改善安全管理水平,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建立安全标准化系统。
三、尾矿库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一)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为了规范榆木沟尾矿库的安全管理工作,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配备并以书面形式任命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尾矿库负责人。被任命的人员持有相应资格证,并按要求参加了《金
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系统内部评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安全生产岗位职责、事故、事件调查技术等培训。
(二)制定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规定了为完成生产管理活动所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对影响安全生产效果的各项活动作出规定,使各项活动处于受控状态。程序文件阐明与安全生产活动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相互关系,作为执行、验证和评审安全管理工作的依据。
程序文件规定了各项安全管理活动的流程和方法,当然也包括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这一工作,因此优先进行程序文件的制定。
针对尾矿库安全标准化9个支撑要素,38个子要素,共制定25个程序文件来规范安全管理活动。
(三)制定管理手册
尾矿库安全标准化建立了标准化系统文件,并制订安全管理制度共 62项,包括《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特殊工种管理制度》、《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设备和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并下发予以实施,根据榆木沟尾矿库安全标准化评分办法及自评结果,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标准化自评得分为79.85分,百万工时伤害率和百万工时死亡率均为零,综合分析表明:自评等级符合尾矿库安全标准化三级标准要求。
(四)制定作业手册
作业手册包括安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三大部分。根据尾矿库安全标准化要求,针对尾矿库13种岗位,制订了岗位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对各个岗位存在的风险、风险级别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结合尾矿库现场作业情况,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有利于规范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和作业程序,在对各个岗位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便在作业前和作业中加以防范。
(五)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按照尾矿库安全标准化建设要求,建立了识别、监测、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的机制或制度,对员工安全意识进行了识别,并制定了安全意识提升计划,安全意识提升的效果良好。
(六)事故及应急管理
为加强各类事故的管理,减少和防范各类事故、事件的发生,根据尾矿库安全标准化要求,制订了《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事故事件报告制度》、《事故事件调查制度》、《事故事件统计分析规定》、《事故事件回顾规定》等管理制度。明确了事故、事件统计、上报、调查、分析、处理、回顾的机构、职责、程序等相关要求。
为规范应急管理程序,针对重点危险源和重点防范部位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制订应急措施,以防止事故扩大,消除或降低事故影响,制订了《应急管理及响应制度》、《应急计划管理制度》、《应急保障制度》、《应急演练及对应急预案评审制度》等应急管理制度。并编制了《综合应急预案》、《榆木沟尾矿库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漫坝事故救援现场处置方案》、《垮坝事故救援现场处置方案》。明确了应急管理机构、紧急事件的范围、分级与响应程序、处置方法、应急物资配置要求、紧急事件演习要求等。
四、创新亮点:
该项目全面、准确地把握了安全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以及安全标准化的创建原则、核心内容和运行控制要求等, 确保了尾矿库安全标准化工作在我公司不断深入、有效地开展,从管理上保障了尾矿库安全稳定运行,促进了公司的本质安全。建立尾矿库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尾矿库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尾矿库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尾矿库安全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尾矿库安全标准化现是一种先进的、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入安全标准化,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对全面加强尾矿库安全管理基础建设,促使尾矿库安全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夯实企业安全管理基础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尾矿库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实践,对推进金属非金属行业安全、规范生产、实现全行业本质安全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安全管理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给国内其他未开展标准化管理的尾矿库,从创建方法和推行实践上提供了参考,给全国诸多尾矿库对这一重大危险源的放矿作业和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借鉴。
篇7
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宿业规范管理的通知
各住宿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住宿业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住宿服务环境,现就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落实治安管理制度,加强入住登记管理
各住宿单位要严格落实治安管理制度和治安防范措施,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建立旅客验证登记制度,按照规定设专人查验旅客身份证件,并录入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值班巡视制度,客房区全天有人值班巡查,服务台、监控室设专人全天值守。建立会客登记制度。制定旅客财物、证件、行李等贵重物品保管制度,应设有旅客财物、行李保管室或者保险箱(柜)以及其他治安防范设施。对旅客遗留的财物妥善保管,无法归还原主的送交公安机关。
二、夯实企业主体责任,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管理工作
各住宿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对易出现安全隐患问题的岗位和环节,要严防死守,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安全指示标识醒目齐全,报警设备灵敏有效;加强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加大检查力度,确保设备安全灵敏、高效运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把食品进货关,做好食品检验工作,保证食品48小时留样,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加大员工安全培训教育,使员工熟悉安全操作规程,熟知各类安全预案,掌握基本应急处置方法。
三、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各住宿单位要积极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诚信旅游和文明服务活动,规范经营行为,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决杜绝节假日、特殊时段恶意哄抬价格、恶性杀价打折、以虚假广告误导游客等不正当经营行为。深化店内及周边环境整治,清理卫生死角,营造优美、整洁、有序的住宿环境。
四、完善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和突发事件处置
各住宿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预案,针对性开展综合演练、单项演练或现场处置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遇有突发事件,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方针,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主要负责人要靠前指挥,加强协调联动,强化专业处置,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五、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对客服务水平和能力
各住宿单位要坚持以游客为本的理念,切实加强职业道德、诚信教育、服务礼仪、安全应急、投诉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留存培训记录和照片。员工未经岗前培训不得上岗工作。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要关注游客体验,建立游客服务评价反馈机制,认真、及时、有效处理游客投诉,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6月11日
篇8
1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主要职能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是高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加强学校环境卫生、教学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及食品饮食卫生的监测与督促;加强对传染病(校园易发生传播或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疾病、常见病的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以及对师生的健康教育、疾病监测与防控等。
2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2.1 缺乏长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只有针对学校卫生机构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没有比较完善的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对江苏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欠缺
大多数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由高校卫生机构人员兼任,或学校后勤管理处(公司)负责,具体工作仍是卫生机构人员承担。学校卫生机构人员普遍缺少,有些高校甚至只有1~2名医护人员应付简易门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2.3 高校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高校的迅速扩展,高校服务行业日趋繁荣,公共场所的数量逐步增多,如宿舍、食堂、商店、洗浴中心、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这些场所人群聚散频繁,若通风不良、环境不洁,极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或传染病流行[1]。目前,大多数高校未能按照公共场所卫生要求进行严格管理,缺少严格卫生管理制度、无卫生责任人或制度落实不严格;有些学校学生住宿环境、卫生设施未能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发展,明显不能适应高校公共卫生的需求,存在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大隐患。
2.4 职工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相对薄弱
大部分高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只忙于应付日常门诊工作及学生的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等工作,对教职工的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开展不够。教学科研的基础力量,如何做好其健康保健和疾病监控工作值得认真思考。
3 对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几点个人建议
3.1 充分认识,高度重视
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或规范,严格检查各校落实情况,做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防患未然;学校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大公共卫生管理的投入,坚持“预防为主、管防结合”的工作原则,对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并将其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
3.2 健全机制,加强管理
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学校内部的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做到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共卫生检查,及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制订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的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以防遇事措手不及。
3.3 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应急演练
3.3.1 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
通过校园网、学校广播、黑板报、讲座等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师生中普及开展个人卫生、疾病预防、应急自救与互救等有关教育,提高师生的卫生安全保健意识。
3.3.2 学校应根据实际,开展对师生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
篇9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环境管理
管理检查是指在建设项目的不同阶段施行国家环保“三同时”制度和相关管理章程来对其非测试性工作进行考核,用以指导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从实际来看,环境管理检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据此,本文分别从如下方面剖析环境管理检查:
1环境管理检查的内容
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环境管理检查的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检查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及“三同时”制度是否在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得以落实,其中“三同时”制度指的是主体工程与建设项目公害与污染的防治设施同时设计、施工和投产使用,同时还应检查是否按规定完成建设项目试生产的申报与批准手续。二是检查企业环保组织的机构设置与管理制度,其中环保规章管理制度涉及环保目标责任制度、环境监测制度、应急报告制度、环保设施运作程序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定等内容,同时还应检查环保监测机构的设置及仪器设备与监测人员的配置等。三是检查环保设施的规建、竣工和运行情况,即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并检查其运行情况,其中具体涉及污染物防治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污染物防治设施是否遵照相关规定进行改动、监测设施与监测孔的设置是否满足国家规定等,注意在检查中,应及时将存在的问题上报至环保主管部门,由其责令当事企业进行整改,最后再组织验收监测。四是检查企业对《环评》与其批复要求的执行情况,如排水管网的整治是否合理及在以新代老的项目中,是否按要求拆除项目等。五是环保档案的检查记录和印证了环保制度在建设项目中的落实情况,其一般涉及《环评》与其批复要求、项目初步设计与批复要求、项目环保投资概算与资金的落实情况等资料、污染治理设施的运维与管理制度、环保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环境监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潜在性环境污染源的管理等。六是检查潜在性环境污染情况,即针对存在潜在性环境污染隐患的项目,明确其污染源和污染物,并检查应急制度、设备与设施的配置情况,如是否在有毒有害原料储罐的四周设围堰、是否按规定对危险固废暂存场进行防渗漏和防雨淋处理等。七是检查工业固体(液体)废物的处理情况,即企业应按规定收集和处理危险废物,以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具体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处理危险废物,并完善审批手续,注意应避免在上述过程中发生二次污染。八是检查排污口,即检查是否按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污水处理工艺的排放口安装污水水量计量装置、是否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来控制COD等水质指标等。九是检查植被保护、生态恢复与绿化建设情况,即针对存在植被与生态破坏的项目,检查其植被与生态恢复是否满足《环评》与其批复要求,同时针对未造成植被与生态破坏的项目,检查是够按《环评》等的要求进行绿化建设。十是检查环境敏感项目的保护情况,即检查建设方的风险评价等级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是否将卫生防护区中的环境敏感目标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迁离或是否出现新的环境敏感目标。十一是调查公众的参与度,即针对严重影响环境的项目,应通过对公众舆论的调查来知晓公众的态度,注意在调查时,应通过向公众讲解项目的概况、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的防治及风险的应急处置等来获得公众的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公众与建设项目的沟通平台,以深化公众对项目的了解。
2环境管理检查的手段
一般来讲,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可通过公众调查、指标考核、档案检查、听取汇报和现场踏勘等来开展环境管理检查工作,其中若条件允许,可采取拍照、摄像等方法来记录下环境管理检查的全过程。建设项目在行业的分类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在环境管理检查中,应突出不同行业的特殊性。另外,为了准确阐明问题和保证结论的可靠性,应对上述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结语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环境管理检查的重要任务是确保环评制度与“三同时”制度的有效落实,其体现的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要求在环境管理检查中准确把握如下要点:一是监测人员应按建设项目的客观实际标明环境管理检查的内容,并在现场监测时逐一对照落实,最后再将检查结果填入验收监测报告中;二是采取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表现综合性结论;三是对于在环境管理检查中遇到的问题,应提出如下可操作性强的建议:补办环境管理手续、新建或补建环保设施、采取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防治策略等。
总之,环境管理检查是组成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重要内容,其体现的是建设单位在环保领域的贡献,因此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应明确环境管理检查的内容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
作者:聂礼宾 陈胜 单位: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郝思秋.浅谈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的环境管理检查[J].科技信息,2011,07:792+725.
[2]程学慧,高际玫,罗楠,张彩青,李宏伟.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对环境管理工作工程初步设计指导作用的研究———以风电工程噪声环境调查监测为例[J].北方环境,2013,09:80-84.
篇10
关键词:高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管理方式
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管理制度,提升财务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增强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效果,优化高校发展体系,满足现代化高校内部管理需求,提升其发展效率。
一、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分析
(一)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依托,主要包括:高校政治理论、高校机构设置情况、高校内部设计及人员等,需要内部控制部门制定科学的责任制度,平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同时,高校内部控制人员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力度,科学分配内部审计岗位。
(二)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
高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会涉及到风险评估内容,主要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处理,明确内部控制目的,降低高校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提升高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对于风险识别工作而言,内部控制工作人员需明确内部与外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风险承受能力,综合利用各类方式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1]。
(三)内部控制中的控制工作
高校内部控制人员在风险评估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将高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主要方法是手工、自动、预防等,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同时,高校内部控制人员需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在出现突发风险时,利用应急处理方案开展相关工作,降低风险损失[2]。
(四)内部控制中的信息与沟通项目
高校内部控制人员在执行信息与沟通工作时,要为高校各个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独立数据信息,并引导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内外部门间合理沟通,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工作作用。同时,内部控制人员需制定完善的反舞弊制度,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与隐私。
(五)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监督
高校内部控制人员必须做好内部监督工作,提升监督检查质量,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升高校内部监督工作质量。
二、高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
(一)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的载体
高校内部控制对象主要包括财务、教学、人才建设等,最为重要的就是财务内部控制项目,管理人员需科学分析高校资金活动与资产经营管理特点,重点管理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此期间,高校内部管理人员会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开展相关工作,并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战略方案,促进高校的长远进步。由此可见,高校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载体,管理制度的完善直接决定内部控制工作质量[3]。
(二)管理制度促进内部控制信息沟通
高校内部控制人员在工作期间,遵循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可提升内部控制信息沟通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应用各类先进信息技术,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为教师、管理部门等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不断提升高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同时,高校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提升信息沟通工作的有效性,规范各部门的工作行为,增强其发展效果。
(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风险评估工作质量
高校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需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效率,减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内部控制人员需全面分析管理制度中的具体内容,合理评估高校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建设战略规划方案,科学预防各类风险,提升工作质量。
(四)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内部监督工作效率
高校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使内部控制人员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不断提升自身工作效率,增强内部控制工作效果,达到预期管理目的。高校管理制度要求内部控制人员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督方案,针对财务与教学等内部工作实施监督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五)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目前,部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无法提升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在完善管理制度后,可有效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一方面,高校内部控制部门聘用专业素质高且具备足够经验的内部控制人员,提升高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另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会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积极应用先进的内部控制工作技能。
三、结语
高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工作方案,创新内部控制方式,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完善高校内部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宏英.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5(3):58-59.
[2]徐秀琴.内部控制框架下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4(9):6-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