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就业范文

时间:2023-04-07 07:0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定向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定向就业

篇1

第一条国家教委、中央其他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可面向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九省区,以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单位定向

第二条国家教委所属学校除第一条规定范围外,还可面向农业、林业、地质、能源、建材、气象、国防军工、等部门中,个别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单位定向。

第三条农业、林业、能源、地质、气象、建材、测绘、轻工、司法、国防军工系统所属的某些学校,可分别按隶属关系面向农场、牧场、生产建设兵团、林区、林场、矿区、油田、野外地质队、水电施工基地、远洋捕捞生产船队、海水淡水养殖场、气象台站、盐场、劳动劳教场所,以及国防军工三线等地区定向;农业、林业院校应注意为农村培养农村中学专业技术课师资。

第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学校可面向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山区、边远地区的县,以及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行业定向;中央部门所属学校为地处上述地区的本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可实行定向。

第二章定向计划编制原则和程序

第五条国家教委所属高等学校

(一)各有关部门、地区根据本部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参照历年毕业生分配名额,分别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高等学校提出分学校、分专业的定向需要计划;

(二)学校参照定向部门、地区的需要,编制分部门、地区的定向招生来源建议计划,其比例不超过年度国家任务招生总数的5%;学校在各省(区)定向招生数(含为中央部门所属单位定向数)不得超过在该省(区)招生名额的50%。学校分专业定向计划报国家教委备案。

(三)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定向部门、地区的需要,综合平衡学校编制的定向招生来源建议计划,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来源计划一并下达执行。

第六条中央其他部门所属高等学校

(一)中央其他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定向比例一般不超过当年国家任务招生计划总数的5%。

(二)中央部门分学校定向招生来源建议计划,由主管部门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核下达;分专业定向招生来源计划,由主管部门下达并报国家教委备案。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高等学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和定向地区、行业的需要,确定适当比例,制订定向计划。本科学校定向比例不宜过大。

第八条定向生可以安排在定向分配地区招收,也可以在生源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地区招收,毕业后到定向地区工作。

第三章招生

第九条定向计划是国家任务招生计划的一部分,要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切实保证新生质量。

第十条填报志愿

(一)各中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各有关单位应动员考生报考定向招生的志愿,立志建设家乡,建设边疆,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向考生公布高等学校在本地区招收定向生人数、专业、定向招生及就业的地区等。

(三)选报定向志愿的考生,应填写《定向生志愿表》(一式四份),由考生及其家长签字,县、市招生办公室盖章,放入考生档案。被学校录取的新生,由学校在《定向生志愿表》上盖章。交考生报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一份,定向就业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毕业生分配部门一份,学生及所在学校各存一份。

《定向生志愿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制订。

第十一条录取

(一)高等学校应根据考生填写的定向志愿录取定向生,并在录取通知中注明定向地区或部门。

(二)高等学校录取定向生,一般与非定向生执行同一录取分数标准,在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如果不能完成定向招生来源计划,可在该院校录取分数线以下二十分以内择优录取;如仍不能完成计划,学校可以将计划调往考生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地区招生,或在原地区招收非定向生。

第四章在校期间的待遇

第十二条定向生免缴学杂费。

第十三条定向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的待遇外,还根据学习成绩和表现享受定向奖学金。

定向奖学金由接受定向生的地区或部门,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下达的定向计划确定的名额设立。

定向奖学金的发放标准和办法由接收定向生的部门、地区根据国务院国发[1986]72号文件的精神及国家教育委员会、财政部(87)教计字139号文件的规定拟订。

第五章定向生在校管理及就业政策

第十四条定向生在校期间的管理,按原教育部(83)教学字001号文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学习成绩优秀的定向生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报考研究生。毕业后仍回原定向地区或部门就业。

第十六条招生时没有完成定向招生计划的学校,可在新生中征求志愿,为申请定向奖学金的学生补办定向手续。

第十七条定向生毕业后,依招生时确定的地区或部门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即:主管毕业生分配的部门负责向本地区、本部门有关单位推荐,毕业生选报志愿,用人单位考核录用。

如定向地区或部门因情况变化不再需要,定向生可按国家任务招收的学生的方式就业。经教育拒不去定向地区或单位工作的毕业生,须退还所得全部奖学金,补交学杂费,并向学校缴纳部分培养费。

定向生的服务期限,一般不应超过6年(含见习期1年),服务期满,允许其流动。

第六章职责分工

第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中央有关部委教育司(局),会同毕业生工作部门,负责制订本部门、地区所属学校定向计划;向国家教委和有关高等学校提出定向招生生源建议计划;落实并制定定向奖学金发放办法。

篇2

关键词:定向就业模式;超市管理专业;就业

定向就业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各类企业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需求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专业学生进行培养、职业指导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型就业模式。

一、高职超市管理专业定向就业模式的实践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亳州市一所市属高等职业院校,在2003年升格以后,依托亳州市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场化、开放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以超市管理类专业建设为龙头,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就业模式,培养亳州本地企业所需的人才,服务亳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以与亳州市金色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的“金色华联班”最为典型。

(一)签订定向就业培养协议

经过长期合作,校企双方达成协议,在超市管理类专业中开设“金色华联班”,按照企业的需求实施定向就业模式,并明确了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方通过协商就“金色华联班”的管理、教学与实习等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协议,用以规范和保证“金色华联班”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成立相应的组织结构

为了加强“金色华联班”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双方成立联合教研室,具体落实和执行工作任务。亳州市金色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委派专人专门负责“金色华联班”事宜;学院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双方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及时解决“金色华联班”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金色华联班”进行培养与考核是定向就业模式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整个就业情况的成败。在“金色华联班”的培养过程中,首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联合教研室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修订,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加入企业特色课的模块,培养符合合作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特色课模块的教学主要由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超市管理人员担任。同时学院派教师下到企业基层进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为企业提供服务。其次,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方的互惠双赢。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按照自身的需求投资建设模拟连锁便利店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条件;由企业按照要求对学院实训教师进行培训,或者由企业连锁经营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实训指导。再次,双方共同参与“金色华联班”的管理。学院提供办公场所和设备,安排一名专职辅导员,企业选派专人担当职业规划设计辅导员,共同加强对“金色华联班”的管理。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对“金色华联班”学生实行双重管理。尤其是在学生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入企就业过程中,校企双方按照要求共同参与学生实习就业的指导、考核与管理。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通过联合办学例会制度、联合办学院校动态月报与“工作协调单”等多种方式加强联系与沟通并解决实际问题,校企双方共同加强对“金色华联班”学生的管理,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的准员工。最后,引入企业文化,对“金色华联班”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的双重熏陶。在“金色华联班”的培养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引进学院、引进课堂。通过开设企业文化课,邀请企业成功人士(特别是校友)到学院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组织与企业有关的文体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宣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在“金色华联班”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与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金色华联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方向根据企业的需求,每年校企双方在超市管理专业学生大一第二学期经过双向选择组建“金色华联班”,实行定向就业模式。在“金色华联班”的培养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企业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及综合素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与意愿安排就业岗位。

二、高职超市管理专业定向就业模式的思考

“金色华联班”的组建是超市管理专业定向就业模式的基础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一方面要精心选择有用人需求且发展较好的企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创办特色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行业经济建设的能力,这是定向就业模式的前提条件。学院与企业成立相应的领导结构,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联系与沟通,是定向就业模式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定向就业模式开展过程中,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及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训教学的基础,学院和企业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培训和考核,引进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行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定向就业模式与学科式两种培养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院的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技术培训相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就业能力。

企业定向就业班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是定向就业模式开展的最终落脚点。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用人需求,安排好订单,录用所有符合企业要求的企业定向就业班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定向就业班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学院平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创新精神与吃苦耐劳精神,进入企业定向就业班学习后,要积极地为订单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高职生定向就业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同时,高职生定向就业模式开展还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定向班“;订单式”培养;毕业实习模式;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实践教学是加强理论知识和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创新意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平台。《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兴校之本,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根据厅字[2011]17号文件精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定向班从2012年开始招生,共招收10届。定向班采取大学、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模式,2016年首届定向班学生面临毕业实习,目前,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已经有了一套很成熟的模式,但是针对用人单位上岗前的技能培训基本上属于空白,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完善定向班“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满意的定向学生。

二、研究目标

(一)需要达到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能创造灵活而有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更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提供更多实习机会,积极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动手能力。

3.锻炼学生的职前适应性。

通过毕业实习的合理设置和强化,完全做好职前专业素质教育,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职业适应性也更强。

4.找到适合定向班联合培养的毕业实习模式

(1)实习技能培训方案;(2)实习管理制度;(3)实习效果考评制度。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建构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毕业实习进行定向班职前技能培训,提高定向班学生的实践能力。(2)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基地,增加实践机会。(3)把定向班联合培养模式作为大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

三、适合定向班的毕业实习培养模式

(一)实习技能培训方案

1.规范与丰富培养方案。

依据用人单位人才培养需求,学校、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之有效地培养方案。首先,在培养的要求上,要求学生必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编程以及应用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倡导应用式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订单式”培养计划,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在用人单位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与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踏进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2.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更合理、更具特色。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主要是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特色是否鲜明。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定向班的课程设置要更加满足用人单位的相应需求,培养目标以复合型人才为主。基于这种考虑,要求学生既要精通计算机基础知识,又必须掌握更多的典型技术、核心概念和基本工作流程,这就要求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不同知识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又要考虑专业知识结构之间的独立性、综合性与平衡性,同时还必须兼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定向班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以下四大模块的知识体系,即: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二是专业技术课程;三是职业规划课程;四是综合素质培养拓展课程;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共性,又必须贴近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3.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体现专业特色。

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主要表现在学校、用人单位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的评价等。依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学校、用人单位双方合作来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安排;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用人单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学校依据用人单位人才培养需求,与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累丰富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培养一批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高素质教师。“高素质”,不仅体现为学历高、职称高,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精于教学、勤于实践、乐于奉献,作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二)实习管理制度

(1)实习前,学生写好实习申请和思想汇报交给学院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负责人,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根据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各学期考试成绩情况,确定该生是否具有在定向单位实习的资格,安排符合要求的学生到岗实习,有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另行安排实习事宜。(2)学生回到就近定向单位实习,学校指派一名辅导员老师,用人单位根据到岗实习学生人数确定相应负责人员共同负责定向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事宜。此外,学校与用人单位需提前制定出实习与岗前培训一体化的“岗位型”实习模式,以此实现顶岗实习和岗前培训的无缝链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认识和了解到自己往后的工作性质。(3)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范定向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行为方式,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需统一着装等,按照用人单位的准员工标准进行“岗位型”实习。(4)在实习期间,由辅导员老师和各用人单位负责人来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和工作。辅导员老师定时向实习学生发送email邮件或者通过电话询问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定期走访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情况,以此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展。(5)用人单位制订出定向班特有的学生守则和员工守则,让定向学生在到岗实习前学习了解。通过完善基本制度,督促学生时刻以准员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三)实习效果考评制度

为期四周的实习结束后,用人单位和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为每一位实习生评分。将实习成绩排名公示,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对于在实习工作中表现较差,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教育,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在实习考察工作结束后,要将本次实习的经验总结,为下次实习工作打下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通过文献检索,全面了解国内外对定向班毕业实习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定向班毕业实习管理制度方面研究成果,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本研究。

(二)研讨法

围绕定向班的本科培养方案,开展与用人单位座谈,对毕业实习环节的方案实施进行讨论,辩证的讨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实践法

运用此方法,边研究边进行定向班毕业实习环节的试点、优化毕业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实施中研究,使此课题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经验总结借鉴法

总结定向类班级联合培养实施方案的优势,并对相应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培训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本次研究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

(一)特色

研究目标明确。根据计算机定向班培养方案,在宽厚的基础理论基础上强化毕业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职前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系统的观点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定向班毕业生实习培养方案,作为现有实践教学的补充。与用人单位需求联系,注重实际应用。与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结合,重点突出项目成果对定向班实践环节建设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二)创新点

在传统学科基础上,结合学校各类实践教育和用人单位职业教育优势,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的毕业生实习方案,探索毕业实习的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定向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使学生所学知识更能学以致用,积累行业经验,提高工作方法和技巧,更有职业适应性,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

(三)应用价值及推广

本项目依据计算机专业成熟的毕业实习环节的理论优势,开展具有定向班特色的毕业实习环节的模式研究与探索。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建构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毕业实习进行定向班职前技能培训,提高定向班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结束语

通过本次研究,初步制定出了定向班联合培养毕业生实习方案,完善了定向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定向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学院的教学与管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用人单位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确保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用人单位人才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用人单位联合的重要方式,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引起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将“订单式”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中进一步推广,做大做强,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的发展服务。本次定向班联合培养毕业生实习模式共同分为三个模块:实习技能培训方案、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效果考评制度,希望通过这种实习模式,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改进和提高。锻炼学生的职前适应性,通过毕业实习的合理设置和强化,做好职前专业素质教育,为用人单位培养出满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光生.对国家免费定向医学生实习教学模式创新的探析[J].考试周刊,2013.

[2]郝孝华“.订单式”、“定向班”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才智,2013.

[3]张文杰.基于产教融合的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

[4]宋书琴.关于加强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都荣胜.关于公务员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09.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 定岗定编定员 企业 发展 影响

人力资源定岗定编定员的目的就是使企业“人、事、岗”三者之间的分配合理,并且使企业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尽最大可能减小人才使用成本,使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以获得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人力资源定岗定编定员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和科学定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定岗,其效绩指标和岗位职责是验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达到目标的依据。在企业实际运行中,由于没有对各个岗位的职责划分清晰,导致了工作人员或管理部门在执行中或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或者工作人员或管理部门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外延和扩大的问题。由于没有把研究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责任明确到具体部门,导致了工作人员或管理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责时产生了分歧,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最终导致企业频繁出现遇到事时“你不管,我也不管,无人管”、“你管,我也管,不知该谁管”的现象。

2.确定岗位职责,贯彻权责一致性。权和责是相对统一的,这是运用权力的基本要求。拥有什么样的权力,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拥有的权力越大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反之,只有承担大责任,才能赋予高权力。在企业运行中,要贯彻责权统一、责权对等的方针,在确定部门或岗位权力的同时也需要确定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把责权一致落实到位。

3.使编定配置达到最优化,坚持统一、精简的效能原则。各部门工作的效果以及高效、有序的运行和合理科学的设置与企业内部机构有直接的联系。企业内部机构的名称和数量要以单位管理责任为依据,对现在企业岗位状况进行重新评估和梳理,然后再对企业人员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出新的判断,最后结合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和企业的发展,对企业人员的编制方案进行改革,以确保企业正常、高效的运行。

4.科学定员,做好职责任务分析工作。要认真做好分析和研究岗位人员职务和职责的内容、性质的工作,以获得准确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企业内部岗位的性质、内外部环境、名称、程序、条件内容、任务等做出系统、科学的描述,并使之更加规范化。在对定员描述时,要明确所设岗位人员的职权、职责、工作目的、技术能力、所需职称、上下级关系等条件说明和任职资格,从而确保合理、科学 地引进和使用人才。

二、人力资源的定岗定编定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使企业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一个企业要想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追求发展,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在企业中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每个员工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给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的管理模式才算得上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和人力资源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企业员工是“知识资本”的投资者,也是“知识资本”的拥有者,而“物资资本”的投资者则是企业。所以,现在企业和员工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企业员工仅仅为了生存而工作。

2.使企业懂得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管理人才,才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担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使他们明白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深入了解人性化,知道怎样开发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懂得企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并懂得如何引进企业急需的人才,熟悉鼓励员工的各种方法和原则并懂得如何鼓励员工,最终使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达都到最大化。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革必须有一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要想拥有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对一个企业的人员、编制、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编订,需要以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作为基础。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定岗定编定员方案可以有效地促进一个企业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做好人力资源定岗定编定员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晖.科学的“三定”方案是提高人力资源高效运行的基础――谈一谈人力资源管理中“三定”工作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8)

篇5

【关键词】 脱勾 人才定向培养模式 供需矛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人力资源市场存在一个矛盾: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很大,但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学校每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众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导致此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需要掌握与自身业务相匹配的知识、技能的人才,而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了解企业需求,缺少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践环节。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校与用人企业合作,共同开了一套了为使学生学有所用,企业招来即用,我校与用人企业共同建立一种基于企业需求的全新的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构建《平台》,解决人才市场上的供需矛盾。本平台一个子系统为《实习实训管理平台》子系统。

《平台》的主干部分能与《实习实训管理平台》子系统进行无缝数据交换,前者可以直接从后者提取院校实训项目、学生信息、指导教师对各项目小组及学生的评价、项目成果展示等内容,子系统也可以向上进行数据推送。这样,企业就可以很方便查询到本单位的项目及其它所关注的项目信息,确保企业以很低的成本实现对应人力资源信息的采集。

1. 实习实训管理平台

为各大高校提供了一种新式、科学的实训教学兼管理方式,实训安排遵循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认知—>模仿—>创造,通过体验实训使学生掌握软件应用、商业化分析与功能设计、PPT制作、操作手册编写、软件演示制作等基本的软件技能;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训手把手教学生配置开发工具、需求文档分析、软件设计、编码等软件专业必备技能;通过多个项目实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开发一个项目,并且根据软件工程对项目过程的要求产出相应的开发、设计文档,最终掌握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获得相应的开发经验。

软件实训过程需要辅导老师全程配合,对学生实训问题进行答疑,通过实训管理平台对学生实训过程全程监督,审核,控制学生实训中的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最终在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完成好学校实训过程。

平台功能结构

分为实训管理平台和实训资源两大部分。实训管理平台由实训资源管理、实训计划管理、实训过程管理、实训成果管理等四个部分组成;实训资源由体验实训、教学实训、项目实训、职前教育等实训内容组成。

(1) 实训资源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资源导入导出、资源建立、章节设计、阶段设置等功能。

(2) 实训计划管理部分主要包括:人员安排、过程计划、资源选择、阶段控制、资源配备、课节安排等功能。

(3) 实训过程管理部分主要包括:小组分配、个人计划、工作日志、工作总结、考勤管理、奖惩管理、教师答疑、心得笔记、成果提交、阶段评价、小组交流、代码控制等功能。

(4) 实训成果管理部分主要包括:成果展示、实训报告、项目总结、综合评价、成绩管理等功能。

(5) 实训资源内容为:体验实训资源、教学实训资源、项目实训资源、职前教育资源部分。平台功能结构见图1。

2. 企业定向人才培养选拔及校企资源整合平台

此平台是学生、企业、学校三者间交流与互动的一个桥梁,学生通过《实习实训管理平台》进行实训,实训的全过程、教师的评价通过数据库进行实时记录。学校教务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实训情况,企业注册登录此平台,通过平台的智能推送功能,可以实时获得在实训过程之中成绩较好的同学信息,企业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可根据本企业对于人才的定向需求,向目标学生提供学习帮助,使学生向企业需求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企业的行业开发工作。

本平台与《实习实训管理平台》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源实习整合平台,全面实训了学生实训、企业定向培养的功能。平台功能结构图2。

结论:

通过《实习实训管理平台》与《企业定向人才培养选拔及校企资源整合平台》的无缝结合,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选拔问题,同时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及就业问题,使学生、学校、企业达到三满意。

篇6

关键词:精密定位;成联导向叶片;立式测量结构

中图分类号:TU11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检测叶片精密六个定位点,空间位置尺寸复杂,用方箱定位,定位点保证合格后,用精密定位点定位加工叶片其它表面,因此直接影响叶片的质量。叶片方箱定位面方向与测量点方向一致,如果水平放置,测量点朝下,检测不方便,采用叶片立式定位状态,将定位点转换到垂直位置进行检测。

1. 低压涡轮导向叶片的设计要求

以方箱X,Y,Z为基准,测量A1,A2,A3,B4,B5,F6,F7目标点的尺寸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图1

2 叶片的定位基准

以叶片方箱的金属块面侧面Y,底面X,端面Z为定位基准面,压紧方箱定位面Y的对应面,将叶片位于垂直状态。

3 分析叶片精密定位点位置

测量叶片排气边A1,A2,A3点相对于叶片中心尺寸,角向排气边B4,B5相对于叶片中心尺寸,上下缘板定位点F6,F7相对于方箱定位尺寸。

4 叶片精密定位测具测量结构

涡轮导向成联叶片结构尺寸较大180X130X40mm,分析研究测量点分别集中在叶片上缘板和下缘板,如果使用位于底座上的基座为基准,测量叶片上缘板“定位点”,表架较高,测量不方便、不准确,研究设计在定位方箱的测具基座上,距底座一定高度上再设计“一层”表座基准面,测量位于叶片上缘板定位点,表座整体结构方便可行。因此考虑叶片结构尺寸较大,采用“双层”定位基准面,进行测量叶片精密定位六点,优化测具结构,解决了叶片体积大,测量不方便问题。

测量方式:

测量叶片进气边A1,A2,A3点,采用深度测杆方式表座,表座两侧相对于叶片中心设置定位挡块,相对于标准件进行相对测量。

角向B4,B5定位点采用杠杆测量表架,由于测量点密集,测量表座为活动式,空间位置用UG软件设计,模拟装配,避免测具装配零件之间的干涉,F6,F7点位于上下缘板曲面,使用UG采集测量点来确定测量销的空间位置尺寸,提高了设计质量。

总之采用立式定位结构方式检测成联叶片精密定位点尺寸,定位可靠,测量方便,“两层”定位测量基准面,优化了测具设计结构,操作可靠,提高叶片的检测质量。

结论

测具采用立式结构方式检查成联叶片精密定位点尺寸,定位可靠,测量方便,用“两层”定位基准面,优化测具结构,用可换式不同方式表座检测定位点尺寸,满足测量精度要求。利用UG三维建模,避免空间定位点密集测具干涉,叶片缘板和叶身型面定位点尺寸均为空间位置尺寸,用UG采集叶身型面精密定位点空间位置尺寸,提高了设计效率和产品检测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企业;品牌定位;影响因素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与各种产品和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品牌是最有价值的财产之一。树立品牌是一种确保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强势品牌价值无限,它可以简化顾客决策,减少购买风险以及建立期望值。因而,在品牌时代的今天,谁拥有强势品牌,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而拥有良好品牌定位是拥有强势品牌的基础。 品牌定位是市场营销战略的核心问题。

一、品牌定位涵义

1.定位理论的演进

早期的品牌塑造大多是通过广告来实现的,因此当时的品牌传播理论多为广告理论。从演变过程来看,定位理论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USP理论、品牌形象理论及品牌定位理论。三种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2.品牌定位概念

1972年,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了定位理论,开创了一种新的营销思维和理念,被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认为,定位是指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即要将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的位置。定位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出“潜在顾客的心智是市场竞争的终极战场,进入心智远比进入市场重要”。四十多年来,定位理论随着市场环境的演变在不断升级和发展。

科特勒把品牌定位定义为“设计公司的产品服务以及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的印象中占有独特的价值地位”。我们可以把“品牌定位”详细的阐释为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针对选定的目标市场,设计一个独特品牌形象并对其进行传播,目的是有效地建立品牌与竞争者的差异性,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成功的品牌定位为企业进占和拓展市场起到导航作用,并能够赢得顾客的青睐,培育顾客的忠诚度,增强品牌的竞争力。

二、企业品牌定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品牌定位在品牌经营和市场营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对品牌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目标顾客的心智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是进行品牌定位的两项基础性工作。品牌定位与目标市场的关系密切,确定目标市场是品牌定位的必要条件,可以说目标市场是企业品牌定位的立足点。因为品牌定位并不是针对产品本身,而是要求企业将功夫下到顾客的内心深处,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形成一个企业刻意塑造的独特形象。但不同的消费者可能拥有不同的品牌知识和结构,因而具有不同的品牌感知和品牌偏好,所以赢得目标顾客的认同和共鸣是品牌定位的关键。成功的品牌定位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详细了解顾客的需求特点,把握顾客的购买动机,激发顾客的正面情感,使潜在顾客能够正确认知该品牌,并产生品牌偏好和购买行动,最终成为品牌忠诚者。2003年,红色罐装王老吉摈弃了“健康家庭,永远相伴”的广告语,而改用“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把王老吉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开创了新的品类,找到了潜在顾客心智中的“空位”。

2.竞争者的定位

品牌定位的本质就是要标新立异,塑造差异,把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独特之处传递给消费者,赢得与竞争者品牌的比较优势,所以品牌定位要认真分析目标市场与企业相同和相似的竞争者定位信息,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七喜“非可乐”定位法,把七喜确定为可以替代可乐的一种饮料,避开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地位;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父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轻人可乐”的定位。

3.企业自身的优势

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当一个企业具有价值独特、不易复制、难以替代的资源时,它就能比其他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企业要发掘自身的核心优势,并且通过品牌定位将这种核心优势传达出来,从而使企业形成差异化优势,最终产生超额利润。

“专注茄克,忠于男人”的劲霸男装自1980年创立之初,就将自己的品牌方向紧紧锁定在以茄克为主导的男装领域,从未改弦易辙。劲霸男装秉持 “一个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的核心价值观,凭借着始终如一的专心、专业、专注于茄克的品牌定位,品牌价值从2004年的10.31亿元,一跃攀升到2012年的226.86亿元,企业规模和品牌价值实现了惊人的成长和飞升。劲霸在茄克领域形成了诸多领先优势,精湛领先的产品研发设计,强而有力的品牌运营管理,稳健齐备的专卖销售体系(全国拥有形象统一、规范管理的品牌专卖店3000多家),成就了中国商务休闲男装的旗舰品牌。

4.产品属性及提供的核心利益

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和依托,产品提供的核心利益是品牌定位的基础。核心利益是产品向消费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效用和利益,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利益点和价值的核心。产品的核心利益主要是通过产品质量、特色和设计等属性来提供给消费者的。品牌定位必须要考虑产品本身的属性,突出产品的特质,使品牌定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品的属性。脱离产品自身的属性,空中楼阁式的品牌定位,必然会导致品牌定位的失败。

宝洁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在中国素有”品牌教父“之称,其旗下的飘柔、潘婷等五大洗发水品牌的定位就是根据产品所能提供的核心利益来进行定位的。如表2所示。

三、结语

总之,品牌定位要从企业内外环境的诸多因素出发,认真分析目标顾客心智模式和竞争者定位,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空位,并借助传播让品牌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有一个有利的独特位置。品牌定位作为品牌营销的起点,关系到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成败,对影响品牌定位的因素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通过准确的品牌定位,可以创造品牌核心价值,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确立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阿尔.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第二版)[M],2006

[3]张明立,冯宁.《品牌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M],2010

[4]李雪欣,李海鹏.中国品牌定位理论研究综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2,5

[5]王文正.定位理论移植与中国本土实践.销售与市场(管理版)[J],2012,8

[6]邰永新.影响企业品牌定位的因素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1

[7]红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战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J],2004,11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计提折旧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是否计提折旧的争论也越来越多。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组织,由财政拨款取得收入,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现在多采取收付实现制。根据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核算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科目来核算,固定资产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一直不会改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使固定资产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并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余额不能反映其客观情况。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弊端和影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是由现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所规定和限制的,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笔者在自身的会计工作实践中,从管理和会计核算角度总结出一些由于不计提折旧带来的弊端和影响。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是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准则》的大弊病,不仅无法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现实,也不符合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在现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不计提折旧的方法下,账面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一直是构建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往往与现时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相差甚远,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严重不实。这与新一轮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的目标格格不入。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其使用上具有明显的经济特性,而其会计核算却是非经济特性,这就违背了现代会计关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会计主体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依据。事实也告诉我们,同时购入和使用的某种固定资产,因使用环境不同,其用于不同事业单位实际环境下的固定资产的损耗,也是完全不同的,在现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核算方法下,同时购入和使用的固定资产,如实验仪器,不论用于交通事业单位(质监站)环境,还是用于科学技术事业单位(科研所)环境,其经济损耗都是一致,即账面价值都一样,这实际上违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

3、虽然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每月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为5%~8%)提取修购基金,分别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作为事业单位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但由于修购基金不是按预计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实际损耗而提取的,而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在实际中针对不同单位或者同一单位在不同会计期间存在收入多时多提,收入少时少提,使得修购基金的提取数量不稳定,偏差较大,不利于固定资产的及时更新改造。

4、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由于不计提折旧,一些生命周期短、价值损耗大的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账面原值与实际净值相差越来越大,发生较大的价值差异。固定资产在报废、毁损、丢失时,直接按原值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这样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损耗,难以划清责任。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

1、为了弥补上述缺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应该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物状态、价值情况。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利于建立事业单位内部资金循环和价值补偿机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使用磨损和价值损耗,计提折旧后,为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提供补偿,并且为固定资产更新、维护提供了资金来源。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使得单位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清理盘点,及时进行报废和处理,避免了账实不符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目前按会计制度分为六大类。具体为:1、房屋建筑物:2、专用设备(包括物理生化仪器、语音教室仪器、电化教学仪器、文体器材、医疗器材、空调设备);3一般设备(包括办公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讯设备、视听设备、电子产品、办公用具等);4、文物和陈列品;5、图书;6、其他固定资产(食堂设备、宿舍设备、机电设备)。笔者认为除房屋建筑外均应计提折旧。

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

笔者认为,不必象企业那样按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是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采取按类计提折旧的方法。为了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可在每月月底根据每个类别的固定资产原值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对于专用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其他资产都按其使用年限15年计提折旧。对于一般设备则按其使用年限8年计提折旧。

对一般设备使用年限定得较短,是由于一般设备多属于非业务专用设备,多为办公设备,特别容易流失。如果购买得多,折旧就提得多,事业支出就大,从而限制了单位大批购买非专用设备,也激励了单位提高对这部分设备的管理力度。同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也促使单位每年都加大对资产的清理盘点力度,对于报废或不需用固定资产,及时向资产管理部门报批,及时下账,以免单位多提折旧,从而使得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

具体核算为:每月月底根据每个类别的固定资产原值按平均年限法计提出折旧数额。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笔者建议增加“固定资产”的备抵会计科目“折旧”及利用原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在“专用基金”科目下增设子科目“设备折旧基金”。并在资产负债表上增设此细目。固定资产的损耗通过“专用基金”科目下的“设备折旧基金”核算,同时在“事业支出”下设子科目“设备折旧”,再按类别设置子细目。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设备折旧”科目,贷记“专用基金――设备折旧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折旧”科目。在县以上财政部门内的财政资金支付中心里设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专户,每月末单位将当月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缴入专户,维修、购置或更新固定资产时,提出申请,报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财政资金支付中心从专户拨至单位支出户,由单位使用。

当单位需要购买固定资产时,先通过“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购买。如不够,则将“专用基金”中的“设备折旧基金”转入“修购基金”,再从“修购基金”中购买。

这样核算的优点是:1、与现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相衔接。如固定资产的处理变价收入通过“专用基金”的“修购基金”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也通过“专用基金”中的“设备折旧基金”核算。2、平衡年度收支。通过事业支出计提折旧后,每年设备购置支出就不再在事业支出中列支,而是在专用基金中列支。就不会出现因年度设备购置量的不同,而影响年度收支的情况。3、促使单位购置固定资产量力而行。事业单位只能根据“专用基金”的余额来决定购买固定资产,限制了某些事业单位毫无节制地购买固定资产。4、报表上“固定资产”科目栏下增设备抵科目“折旧”及“专用基金”科目下增设细目“设备折旧基金”科目,使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了解固定资产折旧情况。

篇9

【关键词】经验型;研究型;教师;职业定向

From experience to research――teacher’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detection

Wang Zhongy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proposed in the new time, the new class chang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detection to transform from “the experience” into “the research”, can adapt the education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est, can raise ha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talented person. Full text main minute three major parts: (1) teacher professional direction detection significance. (2) research teacher studies anything-to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search, to student’s research. how should (3) research teacher carry out the research――to be good at observing, dares reconsidering, the attendance in the study.

【Key words】Experience; Research; Teacher; Professional direction detection

随着时代与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教师面临着从思想观念到教育实践方式的转变和更新。从经验型的教书匠到研究型的教师,这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那么,研究型教师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研究教师应该怎样进行研究?

1 教师职业转向的意义

从客观上来说,从经验型到研究型,这是时展对教师的要求,是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机械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加工过程,课堂重控制、重效率,教育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阶段,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审美因素被剥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社会责任感逐渐萎缩,教育被误读了它的真正含义。新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充分彰显教育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功能,那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这些教育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前途与未来,更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复兴的大业。基于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只是知识授受”的观念,将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内涵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等,这不是对传统教师的枝枝节节的修改,而是一个根本上的扬弃。教育改革潮流下的教师不能固守以往的教学理念与经验,不能做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而应以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勤于思索、认真研究,不断探寻新形势下的新的教育风格,创造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方法,使机械、单调的日常教育生活变得生动、鲜活、充满生机。从主观上来说,从经验型到研究型,这是教师自身发展与完善的要求。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而获得了自身素质与人格完满成长的机遇,而研究是这种发展与完善的催化剂。首先,研究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教师的研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而更多地指向日常教育工作中的思考,指向活生生的教育生活世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美,然后能自创也”。查有梁先生的这段妙语道出了教育研究的妙处,其中也深刻体现了教育研究与创新的主体意义,当教师在职业生活由努力钻研、积极创新,他就实现了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创造性。当教师将潜心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时,教师会从中获得一种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喜悦,体验到创造性的工作所带来的充实与幸福,而这种成功的体验和感受又反过来促使他积极、主动地去研究与创造,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持续生长与发展的过程。其次,研究使教师感受到职业生活的丰富与美好。作为教师来说,每日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他的人生经历,许多人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机械的、重复的工作,工作被视为“谋生手段”,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他能从相同的经历中获得不同的鲜活的体验,工作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历程,是自我生长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视教育为苦差,还是视教育为美事,就看教师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生活方式。教师只有保持一种敏税的感觉和洋溢的激情,深入地钻研教育过程中的细节和微妙之处,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品出教育的意蕴,从习以为常的过程中品出教育的道理,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层面上不断体验、感悟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走出职业生活的单调与乏味,重新体会到职业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2 研究型教师研究什么

2.1 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知识授受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与途径。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性质与面貌取决于教学的性质及其运作。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更多地追求科学价值的实现,注重人的理性和能力的发展,忽视人文教育,忽视情感、价值观等人格因素的培训。新课程改革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强调知识授受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而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教材进行体验与感悟,深刻领会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生活体验与人文意义,尽力挖掘知识海洋中深藏着的结晶,苦难 中也凝结着人的激情、意志与价值的追求。尤其新课程下的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对教学的设计,本身是一个客观的科学过程,更是一个主观的研究与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认识到,课程也是一种文化交资源,课程内容承载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应摒弃那种为单纯教学而教的思想,认真体悟,潜心钻研,将教材中对于社会实践及人的自我提升与发展的意义开发出来,并通过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构知识,生成价值。

2.2 对学生的研究-“校园处处皆课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能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认知的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学生情感的丰富、人文素养的形成与价值的建构这些人的更深层次的完善,不仅会对认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人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仅仅从教学过程,从课堂一蹴而就。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指出强调学术性的正规课程与注重内心体验的经验课程同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学生成长起着负面作用的隐性课程也应给予应有的关注。“校园处处皆课程”,教师不仅应忽视与漠视课堂之外与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所谓的“教育琐事”,而且应怀着对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做教育的有心人,从这些琐事中发现与挖掘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意义,以此作为教育的契机。

3 研究型教师应怎样开展研究

关于从经验型到研究型教师的成长途径,笔者认为离不开以下几点:

3.1 善于观察。正如斯腾豪斯所言:“教师是教学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念的理想实验室。对于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研究型教师应保持一种教育的敏感性,要有敏锐的的观察力和用心去发现的品质,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心人,关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经历和体验,如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喜悦、困惑或迷茫等;敏锐地体察、捕捉和善于挖掘教育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事件、现象,甚至师生内心的各种感受,并及时予以分析和研究。“处处留心皆学问”,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发展的,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特的、变化的。对教师来说,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包涵了不同的职业内容,都对教师的职业理念和职业技能提出新的挑战。

3.2 勇于反思。无论是教育理论者所倡导的行动研究,还是目前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新取向的教育叙事研究,其实质与目的者是引导教师将教育理念与实践有效融合,对教育经验进行提炼与反思,从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与有效的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反思并不要求建构出多么高深的理论,它是一种随时随地分析和思考。有许多教师诉说教学工作任务繁琐,没有时间进行反思和研究,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研究与反思对日常教学工作、对教师自我发展的促进关系。教师每一次的反思都是进步与成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思索与建构,将新的知识与理念内化为个体心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对“旧我”的摒弃与超越,是不断获得新生、获得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对其进行理性和思索与总结,那么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教学生活可能会导致职业倦怠。

篇10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知识分类

一、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定性

(一)界说学科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1.研究对象的确定,是一门学科能够独立存在的基础条件。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意味着学科的理论研究就会陷入茫无目标的境地。也就无所谓拥有独特的、排他性的“势力范围”,在学科之林中也就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如果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一直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离散状态,那么这门学科还不能称得上是一门真正的学科。纵观哪些已经独立并获得认可的学科,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物理学等等,均有明确且独特的研究对象。另外,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是形成该门学科基础理论的基石。研究对象的确定,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一面镜子”,否则失去了标准,研究就无从下手。

2.研究对象规定着一门学科的性质、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有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就有什么样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这是学科建设的基本法则。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对其研究对象的形态、性质、规律进行准确的描述和深刻地揭示才能了解学科的特质,而且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也依赖于对其研究对象的深入认识和剖析。

3.对于研究者而言,如果对于学科研究对象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就很难形成“聚焦性”的研究。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研究的“游离与中心之外”和“越界与其他”的状态,另一方面使得研究出现很多的“盲区”,学科的一些重要的领地或被“侵占”或仍未开垦,其必然结果就是延缓或阻碍学科的发展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而言之,“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怎样界说研究对象,对于科学理论建设具有首要意义。因为,理论总是关于某种对象的理论,不存在无对象的理论,对象是理论的主体和核心,全部的理论分析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所有的逻辑论证都是为了说明对象而进行的。只有明确了研究对象才能开始科学研究,只有科学地界说了研究对象,也才能建立起严格的科学理论及其体系”。“对于一门学科来说,生死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至今职业教育学都没能形成明确的独特的研究对象,这是其难以成为一门真正学科的最大障碍。而且更让人忧心的是关于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都没有形成正式的探讨和关注,几乎成了一个空白领域。尽管在一些职业教育学著作中也提及研究对象问题,但都是“一言以蔽之”,或者仿照和套用普通教育学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模式,在“教育”的前面加上“职业”或“职业技术”几个字便成了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或者将研究对象的界定夹杂在职业教育学的定义中与之混为一谈,更难有对研究对象的严密论证和科学分析。而且关于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好似这个问题在职业教育学领域不成为一个问题,已经很明确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远远没有到已经解决了的地步,一些论著或教材中标榜的所谓的研究对象与其实际职业教育学体系和内容相去甚远,研究对象成了其为了行文方便或求得体系完整的一个点缀和摆设。

(二)什么是学科研究对象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就对象来说,每门科学一开始就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对象呢?《辞海》定义为:对象是指观察或思考的客体,也指行动的目标。《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对象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

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而言,就是指对学科客体的思考和认识。但这里面还隐含着这样几层意思需要加以澄清:

1.研究对象不等于客体,客体是学科研究的现实领域,对象则是从学科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客体的方法。学科研究对象是对客体内在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而非客体本身。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瞿葆奎先生所言:“研究对象是一个认识论层次上的概念,它与客观存在并不完全一致。对象总是映射一定主题,主体对对象的认识总是从某一个角度出发,而且主体对对象认识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认识的方法”。也就是说研究对象不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认识论层面上的概念。

2.学科研究对象应该是能反映该门学科的所有组成部分及其整体,它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研究主体正是在对象的范围内与客体发生关系。学科对象就如同眼镜,透过它我们观察现实(客体)。

3.就同一客体而言,学科不同也会导致研究对象认识上的差别。这也是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而非唯一性的原因所在。

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也是最终归宿,科学研究是一种起于问题的发现止于问题的解决为目的的探究性活动,问题贯穿始终且引起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说,问题是联结研究主客体的中间环节,特定性质的问题是特定学科研究的对象。而这里的问题并不是本学科所研究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的简单罗列和堆砌杂陈,而是对具体问题的高度抽象和精确概括,能够反映本学科研究问题的总体特征,具有明显的一般性特点。

5.学科研究对象不同于学科研究内容、范围与定义。研究内容是指反映学科内部各种因素的总和,学科研究对象是对学科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浓缩与凝练;学科研究对象有别于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研究范围是对学科疆界或涉足领域的圈定,是对学科研究内容的舍与弃。简言之,研究对象是对研究范围的抽象与概括,学科研究范围是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它涵盖对象领域中所反映的全部事物。学科研究对象也不同于学科的核心概念的定义,学科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处延的确切规定,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而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主观人为色彩。

二、学科知识类型与研究对象的确定

对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争论和不确定其实与学科知识的分类基础和标准密切相关,学科知识类型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科研究对象的差异,以普通教育学为例,目前就研究对象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延伸出多种说法,且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很多学者发现其实就某一学科而言其知识是可以进行分类考量的,而不同的知识类型其研究对象也应该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者尝试将自己理想的教育学知识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了“自圆其说”的合理解释,从这些分类当中我们也可以对学科研究对象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得到更深刻的启发。诸如:教育学知识的“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

学科知识分类对于学科研究对象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不同的理论类型必然对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规定。对于职业教育学而言也是一样,从来没有一种职业教育学可以完全地解决职业教育学面临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将各种职业教育学统一于一种职业教育学命题体系之中,这必将是徒劳无益的,职业教育学可以沿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为了使职业教育学尽快走向科学化也应该将职业教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考察。本文试图借鉴德国教育学者布雷岑卡(又译为布列钦卡)的教育学知识分类体系借以考察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已出现的关于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一些观点都有其可取之处,但是这些观点往往看似明了走近却又朦胧模糊,这使得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问题仍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本文认为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应是职业教育问题。理由陈述如下:

(一)科学研究以问题为研究对象

许多哲学家认为科学始于问题,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即为问题求解的过程。因而,作为这一过程之结果的科学成果、科学理论,也就是问题之解。由此看来,科学不但是始于问题、关于问题的,而且是为了解决(解答)问题的。正如美国学者劳丹所言:“科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研究工作中,我们经常观察到各种事实和现象,然而,如果我们不对观察到的事实或现象提出问题,那么它们只能是平凡的事实或现象,并不能引起人们对它进行思考和研究。只有在把现象或事实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科学才能开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以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最终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什么是问题呢?从抽象的普遍的意义上说,问题就是矛盾、疑难,更确切地说就是从主体需要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矛盾。作为一种复杂社会性活动的科学,其主旨就是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那么,科学所需解决的问题又有哪些呢?有学者将科学的问题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怎样”(“然”)之类的问题,其中包括现象、面貌“是怎样”(“其然”)、其原因“是怎样”(“所以然”亦即“为什么”)、其实质“是怎样”(“实然”或“本然”)这三方面的问题。这三方面大体相当于经验、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之后”)这三个层次。第二类,“应怎样”(“善”)之类的问题,其中包括事物状况“应怎样”(“应然”)、理想的图景“应怎样”(“该然”)、自己的行动“应怎样”(“应为”、“应做”)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三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价值评价、价值设想、价值取向。第三类,“要怎样”之类的问题,这又包括主体的行动“能够怎样”(“可能”)、“最好怎样”(“可行”)、“决定怎样”(“要做”、“必行”)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简言之,这三个环节就是可行性分析、优化选择、确定方案。科学所要解决的上述三大类问题,实质上就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实践问题。总而言之,以问题为学科研究对象是符合科学精神和实质的,比起以现象及规律、关系、存在等学说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没有了问题我们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职业教育问题及其分类

本文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学科知识分类密切相关,不同的理论形态其研究对象应具有异质性。依据德国教育学者布雷岑卡(又译为布列钦卡)教育学知识分类标准,教育学知识有三种类型: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他认为应“取代那种含糊的、什么都囊括了的、同时表现出科学、哲学、实践之特征的学科,应该出现三种陈述系统。它们对应三类教育学知识,即科学的教育学知识、哲学的教育学知识和实践的教育学知识。这三种知识具有不同的基础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替代他者。我们也可以用教育理论类型来取代教育学的知识类型。这三重划分基于三种有关教育问题的不同理论视角,与上述科学的视角、哲学的视角和实践的视角有关”。基于此,我们将职业教育学的知识类型相应地划分为三类,即科学职业教育学(理论)、哲学职业教育学(理论)和实践职业教育学(理论)。三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都有自身相对有限的主题领域,以各自面对的职业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也就说,每一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都应该有其特定的范畴、逻辑起点、陈述体系以及研究对象。尽管这三种形态的职业教育学都是以问题为研究对象,但却是不同类型(异质)的问题。布雷岑卡还特别强调,应该从“目的—手段”一体性的角度来认识教育学(理论)的对象以及讨论其规范。科学教育学(理论)、哲学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理论)都应完整地面对教育实践,只有这样,这些教育理论才有可能称得上是关于“教育之学”或“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导致过去的教育学(理论)研究名不副实的原因在于这种“目的——手段”对象观的分离使然,而教育实践主要是以“目的——手段”的结构所呈现的,即它总是要不断地以教育手段达到所要追求的教育目的,促成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和议题,在三种类型的教育学(理论)中都可以看到它。

1.科学职业教育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职业教育事实问题。根据布列岑卡关于科学教育学(理论)的诠释和理解,科学职业教育学(理论)在应然状态下,是一种在逻辑上较为严密,可以进行验证或证实的假设性规律的知识类型。其任务应是获取关于职业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其研究对象应是职业教育事实问题,即回答职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职业教育事实问题?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个解释。首先要阐明什么是事实?目前来看,想要给“事实”下个定义并非易事,是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哲学家和学者试图给出一个正本清源的说法,也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尽一致的观点和见解。但不论哪种观点都承认了事实是被主体人感知到的客观存在物这一核心要素。事实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永恒性、独立性、联系性等特点。我们把职业教育事实问题界定为:客观存在的职业教育是怎样或是什么的问题,包含了职业教育的现象、原因、实质等问题。

2.哲学职业教育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职业教育价值与规范问题。布雷岑卡按照哲学可能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把它区分为分析——批判认识论哲学、阐明世界观(形而上学)的哲学和规范哲学。就教育学领域而言,他认为更为有用的是规范教育哲学(或者规范的哲学教育理论),并将其作为教育科学的补充。它回答在制订教育计划和采取教育行动时出现的价值问题和规范问题。其任务是,给教育者和主管教育的政治家提供评价取向和规范取向。在规范教育哲学中,首先要讨论的是各种与评价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教育情境中的全部因素,尤其涉及各种目的和手段。教育哲学家应当指明各种教育现象有价值或无价值,确立善(或价值)的优先地位,并通过确立最高的目的(理想、价值或善),赋予人生与教育以意义;其次要制定各种规范。为此,须把表示应当是什么的规范与表示应当或不应当做什么的规范区分开来。前者为教育的理想、后者为教育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