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创新型科研团队;对策

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水平的晴雨表,食品科学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优化学科资源,提高科研绩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利于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形成本学科的科研特色。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

在许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是近几年来才设置的新兴专业。一方面,新专业难免出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科研经验,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少,科研启动资金贫乏等科研力量薄弱,后劲不足的现象。在这种院校中,科研模式往往是“个体户模式”,即学院的科研主要依赖于个别资深的学者手中,他们往往具备鲜明的专业发展方向,拥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具备专门的实验室和较为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是学院发展的中心力量。但这种模式是最简单的科研模式,在人员组成及科研规模相对具有局限性,往往只涉及到相关专业方向的个别教师,学院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严重限制的科研的创新性。另外由于个人精力有限,难以得到长足发展,只能是短期行为。不能在全院上下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并且缺乏继承性。从大范围来看,需要整合全院的现有人、才、物资源,根据本专业各方向的优势、劣势,教师的专业特长、职称、年龄结构,本区域的区域性特点,国家的政策导向及未来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组建不同的科研团队,形成以老带新的科研局面,挖掘学院的内在潜力,提升学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打造品牌效应。

目前,我国各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创新型科研团队具有特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般是经过多年的积淀而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团队在科研进程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调整方向。二是创新型科研团队大体上是以课题和任务为导向。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几乎全部是各高校下属二级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其中,一则许多创新型团队的形成都是由项目负责人承担的项目需要而临时拼凑组建起来的,这些团队组建动机不纯、功利性强、融合度不够、缺乏信任合作精神、稳定性差,经常是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造成资源的浪费;二则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忽视团队文化建设,使得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合作精神差,相互之间缺乏协作、支持,从而导致团队绩效不高;三则由于师资总量不足,创新型团队的教师往往也是教学骨干,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量过大,很多教师很难获得进修、学习、学术交流的机会,不利于科研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对于年轻教师学者而言,其在国内的知名度普遍很低,影响力十分有限,一旦这批优秀的老教授退休后,学院的科研优势将不在,从而出现学院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因此更应打破仅局限在本组内进行学术交流和课题沟通的现象。各学科组之间应该尽最大可能交叉、交流。这样才能以老带新,以点到线,以线带面,在各组学科带头人的的带领下,占领国内科研的制高点。努力提升年轻学者的知名度。使创新型科研团队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等国家级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创新科研团队管理体制,提供适合科研工作的政策导向,并使之顺利贯彻执行。科研行政部门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组织保障和服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加强对科研团队在人员配置、课题申请方面的服务,并给予适合科研工作的政策导向;在团队内部,要推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规避成员的道德风险;在具体工作中,要及时采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危机激励、民主激励、爱心激励等正面激励策略,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约束机制从负面强化团队成员的组织意识、纪律意识,保持团队成员长久的积极性与工作动力。

2.制定总体规划,确保科研投入,建设和发展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不能仅仅关注某一课题或某一科研项目,而应重点关注学科发展,应按照本部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的战略发展规划来确定团队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各项工作,使科研任务完成的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各高校应确保对科研团队的投入,其中包括科研工作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环境及人力资源。

3.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构建梯队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保持动态组合。各高校应认真分析本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优势,统筹规划,全局调度,避免各自为战,以现有的科研能力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目标,明确若干个研究方向,选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在食品科学某一领域具有影响力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团队带头人,这些措施可以为高校科研团队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指导建立合理的科研梯队,优化内部结构,加强学术交流,通过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来提高整个团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科研管理部门要根据学科研究方向的规划,对科研梯队建设进行宏观调控,要以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为首,选定、吸引和凝聚一批高水平的核心成员,在结构上要充分考虑到年龄、学科背景、研究经验、研究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力求知识结构互补,不同的理论观念相结合,这些都有利于团队寻找新的突破点,提出新见解。

5.为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基础。团队建设通常以重点专业方向、科技平台(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为依托。在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管理方面,统筹安排,构建校级大型科学仪器平台,提高资金和设备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内涵、特征及类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20-23.

[2]罗微.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策略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07-408.

[3]刘国瑜.创办研究型大学进程中的科研团队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07(2):119-121.

[4]张喜爱.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5):36-39.

[5]杜海莲,陈启锋.大学科研创新与科研团队创新能力初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86-88.

[6]孟凡生.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5:215-216.

课题来源:辽宁医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食品工业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应用型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食品加工一线企业创新型研发人员的有效途径,所以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挖掘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为食品工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是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主要实行学位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在农业院校、轻工院校、综合性大学设置。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专业主要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在某种程度上从属于农业科学,主要涉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此外,有少量的轻工院校和商业院校设置该专业,而且也是以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为主。现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逐步向我国综合性大学扩展。从师资的配备和教学的内容来看,食品相关专业教育在我国仍然带有浓厚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色彩。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目录,设置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此一级学科下设有食品科学、粮食/优质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可授予工学或农学学位。目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有两种,即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是以培养食品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的学位为学术型学位;专业型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食品技术相关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旨在为食品加工及质量控制相关的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与复合型专门人才,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化职业教育。设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食品领域内的高级科研、管理、工程技术人才的战略任务,近十几年来,本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向食品工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面对“十三五”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食品领域专业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显露了一些问题,导致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愿望不足、创新能力匮乏。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大同小异

专业硕士重视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学术型硕士重视的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二者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不同。但一些高校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准确,仍在沿用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不明确,研究课题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导师和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重科研、轻应用”的思想,造成食品专业硕士的职业型人才培养特征不明显,不能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把握和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技术问题这一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偏离专业实际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应以研究为导向,以创新精神或者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判优劣高下的标准。研究生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O置不尽合理,偏离专业实际和研究需要,授课方式多是沿袭以往的课堂授课为主,没有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给研究生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有些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利于学科的交叉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由于近几年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有些课程研究生的授课班型较大,授课形式与本科生差异不大。而且,近年来,一些研究生受到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急功近利,学习心态浮躁,对科学研究兴趣不足,学风较差。课堂学习不认真,玩手机,甚至存在缺课、旷课等现象。由于学校和导师监管不严,个别学生更是忙于社会兼职或是提早到就业单位实习等,真正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

(三)毕业课题脱离生产实际

研究生科研训练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食品专业的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科研选题上,很多研究生甚至是导师缺乏实际生产经验,不能从生产中发现问题,更不能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发现科学问题,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论文选题上,脱离食品企业实际。第二,查阅文献的能力、研读文献的数量及深度不足,缺乏国际视野和对食品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了解,文献读得不多、读得不深入,较难胜任开拓自主创新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第三,缺乏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尤其是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开展课题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而目前很多同学往往是为了发文章,为了毕业论文而去搞实验设计,当然,不能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对于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尽早去实验室锻炼,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带着问题去搞科研。

(四)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创新来源于实践最终应用于实践,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依托科研实践进行培养和训练。这就使得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当大一部分研究生是由应届本科毕业生考上来的,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一般都是在本科生阶段学习比较优异的同学,已经适应了本科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对研究生阶段以“研”为主的学习方式还缺乏了解,忽略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学习。造成刻苦“学习”的研究生很多,但很少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很多研究生只在意怎样发表几篇论文然后顺利拿到奖学金、得到学位,而对创新不感兴趣。所以,研究生阶段,首先在思想和认识上要明白研究生主要就是研究、创新、工作,所有的学习都为创新服务。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意见

(一)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

经过本科阶段的专业课学习,研究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所以非常适合运用自主性、开放性课程教学方法。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通过“讲授”“讨论”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能帮助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学科交叉,开拓学生思维。食品专业是一门包括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交叉。学生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改善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维方式,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学科理论、技能和方法的互补互感作用,改善其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科学方法和综合技能。这要求研究生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使学生了解掌握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最新知识,以开阔研究生视野,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形成学术氛围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学术活动研究生可以了解相关学科前沿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交流和探究等活动,研究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会融入和产生很多创新思维,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可以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提供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渠道。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应以研究生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学科为依托,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配合与合作下,形成纵横一体的学术交流网络,营造学术氛围、丰富学术交流机会,以及调节学术交流形式的多样化。食品领域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及实施需要从导师组、校内和校外三个层面上开展。

一是导师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二是校内学术交流制度化。定期邀请校内知名专家、教授举办可以交流的学术讲座,建立学院间不同学科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机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或课题组之间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就学科的最新问题或难点进行讨论,也可谈谈最近的学习心得,培育学生的学术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三是开展学术竞赛活动打造学术氛围。如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研究生食品大赛等,在校内开展学术竞赛一方面可以选拔参加全国比赛的人才,同时也可以提高校内的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与沟通,并带动研究生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四是校外层面上,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团队保持学术联系,与其他院校保持适当的团队合作,定期选派研究生交流,努力实现校际间学术资源共享,实现学术资源受益的最大化。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各个学校的优秀学术讲座及时放到网上,供大家分享,扩大受益面。

(三)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随着现代加工、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手段等,如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实际就会落伍,造成研究意义的空洞。

所以,首先从研究生管理人员、导师到研究生本人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来自于食品加工、检测实践,探索科研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去指导生产实践,应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指标并写入培养目标。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多与食品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对研究生能力的需求并依此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加强多方合作与交流。在专业课程的要求与设置上尽可能形式多样,以满足科研与实践所需,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科研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结合食品企业的需求,开发出新的课程体系、培训体系等,并学习国内外优秀高校,加强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许多实践基地,学校可以组织研究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双赢的模式应加以利用和倡导。

另外,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即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企业家来为研究生授课,或者根据学生参与不同项目的科研方向指定相关方向的企业人员担任导师,以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效果

锦州医科大学2007年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主要以畜产品加工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以辽宁省肉类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通过与辽西地区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和锦州益多乐乳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聘请校外企业优秀专家兼职研究生导师,充实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定期举行导师和用人单位座谈会,探讨学生的创新培养方法。学院每年邀请校外兼职导师和用人单位的领导到学院进行座谈,征求提高培养研究生质量的良方,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聘请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专家开展中式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生产的研究。

目前,学校已与企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不仅加强了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研究生解决企业生产实践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要锻炼的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促进了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吉忠,,张俊,黄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之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1).

[2]李保国.关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4(15).

[3]宋晓燕,朱伟,张小全.论食品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

[4]王彪.\谈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

[5]王小三.浅谈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

[6]卢芳国,陈伶利,杨胜辉,高强. 论学科交叉在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

篇3

食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食品科技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撼,各国的食品产业空前崛起,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主要体现在食品加工原材料包括各类农产品、畜产品及水产品、食品添加剂等的种类、数量乃至生产效率等的空前增长,以及食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设备和手段的不断升级换代和食品种类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然而,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食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迫切需要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来从事食品及其加工原材料的检测、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估与评价、食品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食品工业的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Food Quality and Safet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适应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的。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全国已有170余所高校陆续开设此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国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专业培养计划,作为一个新生专业,各培养单位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优势教师资源和优势教学资源来对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进行设置和规划,导致各院校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1]。

一、食品物性学的学科地位

《食品物性学》又称食品物理学,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材料的物理性质,具有与《食品化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食品学科领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食品及其原材料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食品物性学涵盖了比物理学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更复杂的知识体系。食品物性学的发展从单一的食品流变学基础,到食品质构,和目前较为系统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学特征、力学特性、热特性、光学特性、磁特性等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2-3]。在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食品物性学课程体系,第一部教材是1998年李里特教授编著出版的《食品物性学》,目前国内食品物性学教材还包括李云飞教授等和屠康教授等人编著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物理科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食品物性学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向前,所以物性学又是一门充满潮气的、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科,已成为食品领域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以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也诞生了食品科学的若干研究方向,如以光学特性为基础的食品无损检测、以流变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高分子和胶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各种食品保鲜加工技术等。目前,全国大部分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以将食品物性学列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和食品相关硕士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食品物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食品物性学的总课时数为33,其中理论课时数为24,实验课时数为9,并将其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而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食品物理性质及其与食品品质的内在关系、食品物理性质表现的内在规律及基本理论、学习食品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学习如何利用食品物性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服务于食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另外,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及实践,希望学生加深对相应物性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熟悉物性学测定的基本方法,各种测定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应用物性学知识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食品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方案有所不同,但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也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中各种弊端的出现。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物性学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课程为其学科基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专业,虽然这些课程都在开设,但是部分课程课时量不同,如前者食品工程原理的课时数为48,后者只有32;食品感官评定对于前者为必修课,而后者为选修课。不同专业学生的各种基础课教学目标不同,同时相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选择种类不同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并造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1.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人数偏少。据统计,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学生数均不足该专业总数的1/3,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受到学分的限制,部分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选修课程过多,学分已达到培养要求,在参加专业课程选择的时候选择余地较小,因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不鼓励本科生超学分选修课程,并且具有相关控制措施,使这些学生无法选择包括食品物性学之内的许多专业选修课。二是由于部分学生惧怕学习食品物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导致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学习食品物性学时接受能力不高、学习压力较大,因而放弃选修该课程。三是因为部分学生渴望拿到高的考试成绩,而选择容易掌握、理解并且容易拿到较好考试成绩的课程,而对于食品物性学这样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的课程表现出“不喜欢”。这应该是应试教育大环境所导致的结果,高校校园里,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与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的获得以及保研资格的取得等各种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被迫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其“喜欢的”课程。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单纯地从物性学相关知识对食品安全保障的作用方面来讲,有很多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建立在物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如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品质检测,各种光谱检测手段和无损检测手段等都是直接和间接衡量食品安全性的依据。另外,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其重要目标,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批学生将要选择求学深造,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毕业生最终选择攻读研究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以上。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是食品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食品物性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种类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物性学知识的储备也是食品科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需要对此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这个角度考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同样的物性学技能。

3.课堂气氛不活跃。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积极投入到课堂内容中,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而后者的课堂气氛总体显得较为沉闷,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和部分课程课时数的有所差异。如前所诉,食品物性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学校培养方案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课程的授课要求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出现两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时不同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气氛。

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对于食品物性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相关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调整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及授课要求。根据“重基础、宽口径”,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教育精神要求,各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表现在开设较多的基础课门数和课时数等方面,而压缩专业课的教学,表现在减少门数种类和课时数等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开设多门相关基础学科如食品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课程,但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是一定的,只能取消部分专业课或压缩课时数来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导致形成学生知识面虽然较广,但基础欠扎实的特点,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相关教育精神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的要求,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篇4

关键词:芦荟;苹果醋;醋饮料;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S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52—2

0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所以一系列的功能保健食品也应运而生。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L)含有15种游离氨基酸,21种有机酸,18种微量元素,8种植物石碳酸类成分,5种蒽酯类物质以及维生素、甙类、酚类等80多种有效成分,其中芦荟中的一些有机活性物质如芦荟素、芦荟甙、芦荟曼喃、芦荟町、芦荟熊果苷等,具有美容、健胃、消炎、通便、抗癌、抗溃疡、降血糖、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能,是集美容、保健、医药、观赏于一身的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1]。

苹果更是我们熟知的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糖类、果胶、脂肪、苹果酸、柠檬酸、鞣酸和细纤维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2]。若以苹果加工成果醋饮,可以充分利用低品质的果实,减少果农的损失。

本研究利用苹果为主要原料制成苹果醋,再经调配加工制得苹果芦荟醋酸饮料。芦荟苹果醋饮料不仅结合了芦荟、苹果具有的丰富营养,而且经过酒精发酵、醋酸发酵使其更加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能够调节体液酸碱平衡,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美容护肤,同时具有助消化,增加食欲,消除疲劳等功效。相信其将具有广泛的市场开发前景。

1 材料与设备

1.1 原材料与辅料

红富士苹果(市售);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L.)。

蔗糖;蜂蜜;柠檬酸;醋酸;碳酸钙;酵母膏;95%乙醇;葡萄糖;果胶酶。

1.2 设备

接种箱、发酵罐、杀菌锅、恒温培养箱、恒温摇床、榨汁机。

1.3 菌种

选用酿酒酵母(干酵母),醋酸菌。

2 酿酒酵母菌、醋酸菌制备

2.1 干酵母的活化

将苹果汁稀释(稀释至含糖5%)并灭菌处理,再将稀释液降温至35℃~42℃,加入10%活性的干酵母,溶液混匀,经20~30分钟即可完成酵母活化过程,期间每隔10分钟需搅拌一次。

2.2 醋酸菌的培养方法[3]

每级菌种须经严格检查,用显微镜检查,直至确认无杂菌污染后方可进行下一级培养或进行发酵。

3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1 工艺流程[4][5]

3.2主要操作要点

3.2.1苹果汁的制备

选用优质苹果(剔除可能影响苹果汁的色、香、味,及可能造成微生物的污染的病虫害果和腐烂果)。选果后,用常温下的流动水漂洗,将附着在原料果实上的泥土、微生物和农药充分清洗掉。洗净的苹果用榨汁机榨出果汁,再用80目滤网除去果肉,得到苹果汁备用。苹果破碎时用0.1%柠檬酸和0.1%Vc进行护色避免与空气接触,防止氧化褐变[6]。最后苹果汁(经果胶酶处理)的糖度调整至18°Bx [7](若糖度低可添加白砂糖调整)。

3.2.2酒精发酵

在调配好的苹果汁中接入0.2%的酵母菌(已活化)培养液,再将密闭三角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酒精发酵,温度保持在28℃~32℃,每隔12小时进行一次检测,此条件下发酵3~4d,当酒精含量增加缓慢达到8.0%以上、残糖控制在0.5%~0.8%时就可转入醋酸发酵。

3.2.3 醋酸发酵

将调整好糖、酒精含量的苹果酒酒样吸取250ml于500ml的三角瓶中,再将活化的醋酸菌接入苹果酒酒样中,接种量为10%,把其放在恒温摇床上进行通风发酵,发酵温度控制在30~32℃条件下,每10h测一次酸度,当酸度达7%以上趋于稳定且酸度不再升高,醋酸发酵可以结束。

3.2.4 芦荟汁的制备

芦荟用含盐2%的食盐水溶液浸泡10~20min,达到清除病菌、虫卵和残留农药的目的,再用清水漂洗以便去除其表面的盐水。干净后用0.1%~0.2%NaOH溶液在40℃~50℃处理15min去除芦荟叶的表皮。因表皮含有大量苦味素等(芦荟宁、芦荟苦素等),除去表皮可以脱苦味,同时可以避免暴露于空气中时芦荟凝胶(芦荟叶薄壁组织中分离出的)氧化分解,颜色变暗,生物活性降低[9]。

添加0.05%的Vc对其进行护色,然后将原料放入开水锅中汽蒸3min,以去除叶肉中的残存气体和残留农药,杀死微生物,破坏氧化酶的活性。

将处理好的芦荟进行破碎、榨汁、过滤,然后进行酶处理,在芦荟浆液中添加0.013%的果胶酶,在45℃~50℃水浴中处理1h,将处理后的芦荟浆料,冷却储藏、备用。

3.2.5 调配

将芦荟汁、苹果醋、蜂蜜及其他辅助材料按照配方进行调配。醋酸饮料酸甜爽口,风味浓郁,口感柔和适口。

3.2.6 灌装、杀菌、冷却

灌装后于80℃加热杀菌15~20分钟,冷却后即为芦荟苹果醋饮料。

4 结果讨论

4.1 发酵苹果醋与芦荟汁的用量确定

由10个人对其进行品评,根据认可的程度而确定最佳的苹果醋、芦荟汁用量最佳配比,评分时满分为100。结果见表2。

通过对实验打分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两种原料的最佳配比,即苹果醋:芦荟汁为5:1。

4.2 柠檬酸和醋酸用量的确定

柠檬酸可与多种香料酸合而产生清凉爽口、酸度适宜的饮料,此实验选择醋酸与柠檬酸调配使用。不仅可以调整饮料的酸度,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缓冲作用。在表2所得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苹果醋酸度的调节效果,及其调配后的气味进行打分,对最佳配方进行确定。结果见表3。

通过实验确定了柠檬酸与醋酸的最佳配方,即柠檬酸0.2%,醋酸0.02%。

4.3 苹果芦荟醋酸饮料配方的正交实验方案及结果

根据表2、表3的实验结果,对苹果芦荟醋酸饮料的配方进行L9(34)正交实验,见表4。根据表4中确定因素与水平,以色泽、澄清度、香味、口味进行打分,以便确定最优配方,见表5。

由表5的极差分析结果可得到芦荟苹果醋酸发酵饮料中苹果醋和芦荟汁对饮料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蔗糖、柠檬酸与醋酸和蜂蜜。由此得到最佳配方组合为A3B2C2D2,即苹果醋芦荟汁用量60%,蜂蜜用量4%,柠檬酸与醋酸0.3%,蔗糖用量6%。但正交试验中没有此项组合,故按此组合重新进行试验,获得92分,高于表中出现的评分值。故采用此组合为最佳值。

5 产品质量

5.1 感官指标

饮料为淡黄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及沉淀。既有苹果果醋特有的香味又有芦荟天然的香味及蜂蜜的风味,酸甜适口,柔和爽口。

5.2 理化指标

可溶性固形物10%~12%,总酸(以醋酸计)0.6%~0.9%,PH值3.6%~4.1%之间。

5.3 微生物指标

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菌群≤3个/100mL,致病菌不得检出。

6 结论

6.1 苹果醋与芦荟汁最佳配比

通过实验确定了苹果醋与芦荟汁的最佳配比,使材料充分利用,口味适宜。即苹果醋:芦荟汁=5:1。

6.2 柠檬酸和醋酸用量的确定

通过试验确定了柠檬酸与醋酸的最佳配方,即柠檬酸0.2%,醋酸0.02%。

6.3 极差分析

根据正交试验的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苹果芦荟醋酸饮料发酵饮料的最佳配方,即苹果醋芦荟汁用量60%,蜂蜜用量4%,柠檬酸与醋酸0.3%,蔗糖用量6%。

参考文献

[1] 肖玫,曹玉华,刘彪.芦荟汁天然饮料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5,(1):271—272.

[2] 朱小红,乔长晟.苹果醋饮料的调配[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1):76—78.

[3]?梁敏.芦荟醋酸饮料的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4,(1):74—75.

[4] 王登飞,陈绍军.混果醋酸饮料的研制[J].农牧产品开发,2000,(3):11—12.

[5] 王琦,吴少雄,周建于,周临仙.芦荟果醋饮料的生产工艺[J].现代食品科技.2008,(7):696—690.

[6] 张爱民.酵母固定化与醋酸菌发酵生产苹果醋工艺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8,(11):96—97.

[7] 刑志利.果醋的保健功效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05,(4):42—44.

篇5

[关键词]冷链物流专业 人才培养

一、冷链物流的概念及其在武汉的发展状况

1.冷链物流的概念。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 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2.武汉市冷链物流发展概况。随着武汉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们对低温食品,如牛奶、速冻水饺、速冻水产甚至速冻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外,武汉作为全国性物流中转站,大量食物储存在汉,为保证食品质量、提高存储时间,亟需建立完整、高效的冷链体系。市场的需求使得武汉冷链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目前在武汉从事冷链产业的较大企业主要有:武汉市白沙洲冷链食品市场,该市场拥有20万吨超大规模的冷库,其中一期6万吨为低温库,用于储藏猪马牛羊、河鲜、冰鲜,二期为6万吨常温库,以及8万吨的低温库;武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与武汉万吨冷储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成立的武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

3.武汉冷链物流专门人才情况。由武汉市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来看,武汉地区地理位置方便,九省通衢,冷库数量不断增加,低温储存能力不断增强,冷链物流在武汉的高速发展要求大量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能够输送到企业。然而武汉的各大高职院校大多是将制冷和物流分开设置,鲜有设置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或方向,更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这就造成了人才供需的严重不平衡。

二、冷链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1.冷链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专门的冷链物流人才应是通过学习,掌握冷链物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熟悉相关操作流程、相关标准、装备设施等,能根据不同食品、不同物流环节的需要,合理运用技术、管理等手段,从事冷藏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冷冻销售等相关管理、运营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冷链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面向流通领域从事冷藏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冷冻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满足本地区对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

2.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探讨。冷链物流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一个专业。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包含物流管理的知识、制冷技术的知识、食品科学等。在物流管理知识方面,需对基本的物流包装、装载、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等进行全面了解;在制冷技术方面,需要掌握制冷原理、制冷机组的选择、操作要求、常见故障的排除、制冷系统的高效运行管理等;在食品科学方面,需要掌握食品的成分构成、腐败机理、冷冻保鲜措施、简单的食品检测技术等。

为使学生能深刻领悟及掌握上述知识、技能,需合理的选定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定应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活动)中心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紧紧围绕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按下表设定:

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以制冷技术为基础,先在制冷技术的保障的基础上再才是冷冻、冷藏物品的流通,这符合事务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如果脱离制冷技术,冷冻物品连最基本的流通条件都达不到,则不可能有冷链物流。

3.冷链物流实践教学探讨。要使高职学生达到应有的技能应用能力,冷链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为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应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专业见习、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做到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实践到工程实践的渐进,使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要求接轨,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根据上述思想,冷链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按下表构成:

4.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冷链物流专业的可行性。冷链物流专业开设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有制冷技术作基础,只有在制冷技术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建立和发展冷链物流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展物流教育以来,截止2010年我国已有近50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专门针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教育仍十分少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绝大多数都是缺乏制冷技术专业作支撑。而反之,将制冷技术做基础,辅以物流管理相关课程来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则有成功的可能。例如,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冷链物流方向)。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正是以此理念做指导,正积极的准备以省级重点专业-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基础,来建立冷链物流专业方向,并希望使其能在武汉的高职院校中起到示范作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芬.武汉高职冷链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2期

[2]刘广海,谢如鹤,屈睿瑰.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第10期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食品酶学;食品科学;研究生

0 引言

《酶学原理》是以《食品酶学》为基础而为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开始的高级课程。《酶学原理》是对《食品酶学》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由于《食品酶学》课程在知识安排上的重要性[1]。《酶学原理》综合了生物化学、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化工原理的知识和研究进展。本课程为研究生开展食品相关酶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手段,打下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开拓交叉学科的科学问题研究,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研究水平都有很大帮助。

《酶学原理》是我校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曾用名《食品酶学》。多年的授课经验不仅注重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条理性,更加关注了课程的重点内容、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手段、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改变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通过教学内容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激发研究生的有关酶学方面的科研兴趣。在评价环节,让同学们参与到理论和实际科研中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教学老师做好总体指导,提高总体教学水平和效果。

总体上,学生缺少对食品行业的总体认识[2],本课程以酶学原理为契机,带动食品行业的总体情况的介绍和食品行业的发展。所以本课程也从大的方面来激发学生对细微的酶学作用原理进行探索。本文以介绍《酶学原理》的课程内容安排、教学重点、实施方式等内容为基础,举例说明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案例,最后介绍评价方式。本文希望对《酶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起到推动作用。

1 课程安排与实施

《酶学原理》总课程安排为36学时。课程内容力求避免与其它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并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切实培养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表1列出了主要教学内容,从酶的历史、酶的结构、酶催化机理和活性中心的进化、酶学的研究方法、酶源的获得和固定化、催化动力学、酶反应工程、到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本课程结合了多本教材和文献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力求全面、而且主次分明[3-6]。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互动环节体现出重点内容。例如,利用三维技术展示酶的分子结构,让同学们从多角度观察酶的活性中心和支撑结果。而且球棍模型展示酶高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在酶活性中心的进化部分,利用动画展示酶活性中的进化类型和进化前后的变化,形象的将分子的微观结构展现给同学们。而且切合实际的说明酶的作用原理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身边的食品讲起,深入浅出的引起同学们对食品用酶的兴趣,最后结合目前酶学发展的趋势说明酶制剂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拓展学生对有关酶知识的知识面。

由表1可以看出课程安排将全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结束时都有小结。在小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5~6名同学为一组),每组同学必须提出问题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演示、讲解。最后,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将不懂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 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研究生教学课程是为了学生理解基础知识。《酶学原理》以最基础的酶学作用机制为重点,辅助以应用。这种知识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便于发现科学问题,形成新颖的想法,开展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

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在教学开始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掌握研究课题中酶相关的种类,利用酶的原因,并且向其它同学介绍自己的感兴趣研究工作。在学生确定比较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后,要及时介绍研究的背景、难点、重点,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推荐合适的有关专题的文献、报告等。学生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专题讨论、酶学实验的设计来探究一下前沿性的课题,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方案。

第二种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社会上有关酶的热点问题。例如,“禽流感病毒中涉及的酶是什么种类?”,“水果榨汁过程中需要哪些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然后课下探索,查阅相关文献,明白食品工艺、食品组分的变化,找出满意的结果。

第三种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列出多个专题,学生分组后分别对某一专题进行探索,小组成员内部不断查阅文献、沟通交流,最后形成一个答案。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加入到多个讨论的专题中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专题研究结果,供其他组同学提问。这个方式首先是利用自我学习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然后利用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3 教学结果的评价

目前研究生课程多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7]。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总是存在抄袭的现象,这样就加大了教师考核的难度。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利用这种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概念的掌握、观点的剖析,或者从酶学方面分析食品问题。最后的评分也是综合课题小结发言、专题总结、问题提问、考试试卷。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堂发言、考勤、课堂提问,专题总结),强化了课堂提问表现和课堂学习能力的部分。课堂表现主要是学生在老师指导、启发下参与课堂专题讨论的程度和效果。课后专题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激发理论教学和研究教学的相互结合,有效解决核心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阅读书籍、查阅文献,找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原理和技术。《酶学原理》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围绕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大纲,多《酶学原理》的教学进行规划,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同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洪磊,詹萍.《食品酶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12,24(9):188-190.

[2]吴伟.食品酶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177-177.

[3]Bommarius, A.S. Riebel-Bommarius B.R. Biocatalysi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4.

[4]Whitehurst, R.J. Van Oort M. Enzymes in food technology[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5.

[5]Aehle, W., Enzymes in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7.

篇7

关键词:食品药品检验;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317-03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食品药品检验系统主要由中检院和各省、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承担国家药品评价抽验、餐饮食品检测、保健食品检测以及食品药品风险监测、标准研究与检验检测方法研究、日常监督抽验工作。这些机构普遍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检验任务与研究工作的双重压力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二是在相关专业学科领域缺少有影响力、号召力、引领力的学科带头人。在检验工作与学科研究实践中,遇到问题只能靠自己摸索,常常是同样的问题困扰了不同单位,不同单位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科研攻关的合力,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难以共享。因此,以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为主体,依托与高校联合建立的教学科研基地,建立科学高效的食品科学、药学、精细化工学、食品科学相关学科制度体系,充分利用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加大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力度,树立学科带头人,引领食品药品检验相关学科领域难点问题和共性问题的研究和攻关,大力推动食品药品检验研究相关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以使食品药品检验研究机构在检验检测技术、方法的研究上有所建树并确保未来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中面临的各类新任务。

二、学科与学科带头人的定义

1.学科与学科建设。2009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第9条规定: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二级学科设置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1)与所属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相近的理论基础,或是所属一级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2)具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已形成若干明确的研究方向;(3)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一定规模的需求。

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学科梯队、研究基地、科学研究、学术环境、人才培养及管理等基本要素。推进学科建设不仅可以推动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专业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和实验基地建设,提高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推动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建设,而且能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高专业技术与科研水平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2.学科带头人。所谓学科带头人,就是对某一学科有较深入的研究,能够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高尚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和为学科献身的精神;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在学科发展、梯队建设、科学研究(含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中起带头和核心作用的专家、学者。

学科带头人必须在学科中起带头和核心作用,是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随着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不断交叉渗透,一方面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综合化,学科交叉越来越广泛。因此,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群体作战,而群体作战则必须有指挥官起领导和核心作用,能够带领大家团结奋斗。

三、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1.必要性研究。在食品药品检验系统推进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一是在当前严峻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下,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管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行业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现有的人才队伍结构以及从社会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专业适用性不是很强;三是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的标准研究需要一支相对稳定、更加专业、同时在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领域均有良好基础的人才队伍。

2.可行性研究。目前国家级、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开展学科建设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一是具备相应资质。中检院已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多个省级所与高校联合建立了教学基地,如湖南省院已成为中南大学校外研究生教学点,与湖南中医药大学联合设立了“中药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验及脱除湖南省工程技术中心”,是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基地。二是拥有人才支持。中检院和多数省级所具有专科、本科、研究生教学资格和能力,全国食品药品检验系统拥有了一支以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为领军人物的师资队伍。三是具有专业理论基础。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已形成若干明确的研究方向。经过多年的检验与研究实践积累,出版了大量科研成果、论文、论著,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四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对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方面的专业人才有相当规模的需求。

四、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学科建设的路径、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

(一)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学科建设的路径

1.加强与高校联合。办好高校教学与实习基地,参与相关学科的教学计划制订,在相关学科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教学过程中承担更具体的教学与实习指导任务,可以参照临床医学等专业,把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相关专业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设定得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合理。

2.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首先必须有一流的条件。发展学科优势必须有一批用于高、精、尖科学研究以实现重点学科建设中科研手段现代化为目的的专用设备、仪器,使实验室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基础能力。可由各省级所申报,以中检院为龙头,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在全国系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作为系统科研的领头羊,把本系统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优势。一是在中检院建立重点实验室,搭建桥梁,实现国际接轨。二是充分发挥东部和沿海省的优势,先行发展和建立具有创先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三是充分利用中部和西部的药材资源优势,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中药、民族药的重点实验室。

3.建设定向培养的教学学科体系。省级所要争取相关学科的学位授予资格。例如,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都是药学二级学科,中药学是一级学科,各省级所可以根据各自在不同专业所拥有的人才优势或技术优势,选择一到两个学科作为为药品检验工作定向培养人才的重点学科,在人、财、物资源的投入上给予重点扶持。关键是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设置上要积极参与,发挥应用的作用,以促进人才培养与实际应用相接轨。

4.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采取逐级推荐、选拔的方式,对系统内特别优秀、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一经确定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则在一定时间段内,在政策上、科研经费上、培训交流上给予倾斜政策,同时严格考核该时间段内该培养对象的业绩与表现,期满要对其进行评价和鉴定。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应纳入全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对培养对象实行届期制动态管理。

(二)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

1.发展方向。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学科建设应服从服务于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根据国家现有的学科设置,可以选择以下学科作为主要发展方向:(1)化学的二级学科:分析化学;(2)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仪器科学与技术的二级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4)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二级学科: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5)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6)药学的二级学科: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7)中药学(一级学科);(8)保健食品的二级学科:食品营养学、毒理学;(9)化妆品的二级学科:精细化工学、皮肤生理学;(10)机构管理的二级学科:管理学。

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在学科目录以外,自行设置相关二级学科,例如,中药学是一级学科,将来可以在中药学以下设置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二级学科。

2.目标定位。通过推进全国省以上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学科建设,在全国系统形成一个良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使省级检验检测机构中检验技术型人才与科研教学型人才在角色定位和职能承担上适当分流,各有侧重,从而解决检验与研究、教学任务相互交叉,技术人员工作超负荷的问题,也为研究型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有利于本系统更好地参与药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升本系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声誉和学术地位。

基本目标:一是为省级所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领军人物,提高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专业技术与科研水平;二是为各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大中国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三是推进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四是促进相关学科、专业本科、研究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与发展。

五、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学科建设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建立学科带头人选拔与培养机制

由中检院牵头,在全国系统建立学科带头人选拔与培养机制。

1.明确培养目标。即经过几年的集中支持和重点培养,使培养对象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能准确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成为所在单位学科拔尖人才。其杰出者通过进一步培养,成为能够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的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

2.明确选拔原则。规定选拔程序,通过个人申报,所在单位进行初评,提出推荐人选,并向中检院推荐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检院定期对各省推荐培养对象组织专家考察、评审。中检院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省所上报的推荐人选进行评审,中检院对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进行审定,确定入选人员名单后,在中检院网站公布。

3.明确培养方式。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学科建设的实际和发展重点,对培养对象提出具体的培养任务和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与培养对象签订培养目标责任合同。培养目标责任合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养方向,培养期内主要承担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任务,培养措施(含实验室提供的条件)、培养对象的权利、义务以及职责等。培养计划报中检院备案。

4.明确培养期任务。建立考核制度,建立科学考核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期可为三至四年,不搞终身制。培养期结束,不再参加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选拔。按照“动态培养、严格考核、公开竞争、择优汰劣”的原则,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严格考核、动态管理、滚动发展。中检院每两年组织专家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培养资格,终止资助,并不得参加系统学科拔尖领军人才选拔;考核优秀的,优先推荐参加学科领军人才选拔。

5.建立激励机制。对于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优先安排国内外进修,或国内外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设立培养基金,每年给予培养对象一定的自主研究课题科研经费(1万元~3万元)。在同等条件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可优先聘任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制订学科发展规划

组织制订全国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学科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确立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重点建设项目,用一到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初步建立全国食品药品检验系统以中检院为主干,省级所为分枝的比较全面、独具特色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相关学科体系。

六、结论

食品药品检验研究系统的学科建设是实践科学检验精神和中国食品药品检验文化体系建设的关键部分。要用什么样的机制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激励人才?学科建设是实现人才队伍配置科学化、竞争机制化的必由之路,本课题通过对学科制度和食品药品检验研究机构学科与专业特点、优势的研究,论述了在系统内开展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就本系统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这些建议、观点可能还比较粗浅,如有机会我们将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洪毅.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2).

[2] 姬长生.学科建设刍议[J].煤炭高等教育,1999,(2).

[3] 程桦,李道先.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4).

[4] 李双群.浅谈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5] 包熔.优化地方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原则、依据与对策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8,(3).

篇8

【关键词】农产品保鲜与加工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来源】宁夏农业学校校级科研课题,科研编号NX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6-01

课程体系建设是职业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模式

宁夏农业学校是一所有着六十四年办学历史的中职类学校。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是自治区级重点专业。国家千所示范学校项目建设专业。本专业自1994年设立以来,以培养清真食品加工、葡萄酒酿造的核心能力为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始终把课程体系的建设放在专业建设的首要位置。以两个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和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标准为尺度,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调研为基础,全面、准确把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保证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符合企业的要求,使学生成为“专业的人、职业的人、创业的人”,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通过对宁夏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研,确定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涉及清真食品加工和葡萄酒酿造企业。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的论证,确定我专业学生的典型工作岗位群为:生产、检验、保鲜和销售四大类。根据工作岗位群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确定岗位工种主要有加工工、发酵工、检验工、冷藏工、销售员。通过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对授课内容重组,确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按照农产品的产品大类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教程,如:果蔬制品加工、焙烤制品加工、畜产品加工、葡萄酒酿造等。根据每一个模块中对岗位能力的需求,首先确定出专业课要传授的知识点,接着再根据专业知识点来组建专业基础知识点,如此往下推,最后再确定基础课知识点。这样,注重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强调教师的协作意识,每一位教师据要求按需施教,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遵循中等职业教育规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共有四大能力培养模块:

①职业素质能力模块。该模块中的《职业生涯与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等课程进行职业素质能力教学。

②岗位基础能力模块。基于工作过程对岗位技能的需要,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整合成《基础化学》。

③岗位核心能力模块。根据农产品加工产业对核心能力的需求,对《粮油加工》、《葡萄酒生产工艺与品评学》等7门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例如:将《肉制品加工》与《乳制品加工》两门课程合并成为《畜产品加工技术(民族风味)》,合并后,突出了清真食品加工工艺及民族特色。

④岗位拓展能力模块。为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突出模块式课程体系职业性的特点,增加拓展能力模块,把技能、知识、态度有机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了食品新技术、新工艺、食品包装与标签等内容,将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贯穿始终,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三、课程体系构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应该改变常规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入工作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设计、查阅、调研、实施来完成,最后进行总结和完善。同时,应加强课外资源的利用,诸如企业参观、工作视频等的引入,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职业技能的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中,增加了实践课的比例。将一部分课程的课堂放入实训室,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教材建设

我专业共有5门课程参与了国家共建共享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师在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我区经济状况与学校实训条件不断完善,修改。另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将能反应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融入教材,开发出适合我区生产实际的校本教材。把自编教材与通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3)课程设置需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紧紧围绕自治区的经济建设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利用本地区特有的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2]。例如:宁夏是回族聚居区地,清真食品的是我区食品加工的特色。随着中阿经贸论坛在宁夏的召开,我区的清真食品远销阿拉伯国家。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突出这一特色,新增“清真牛羊肉加工技术”这门课程。为我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四、小结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通过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构建,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贴近企业生产,体现了“技能为本”的办学宗旨,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史建磊.“果蔬贮藏与加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12,(8):93~95.

[2]侯伟伟.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新西部. 2013,(15).

篇9

关键词:食品化学;精品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18-02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生理功能和它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你的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是学习其他食品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化学与食品学科交叉的纽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及研究方法,了解食物风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性质、结构及使用方法,了解食品加工和贮藏的基本方法,了解食品化学领域最新动态及进展,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加工、保藏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打下一个较宽广的理论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强食品化学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我国食品化学工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食品专业学生。作为高校从事食品专业的教师,更加有责任将我国食品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性成果传输给学生,从而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服务。

我校自2005年食品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来,课程小组在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建设等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大大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保障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责任重大。主持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是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在课程发展建设的几年中,我们教学团队注重补充新力量,先后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两位博士,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实验教师。目前食品化学课程教学队伍层次合理、结构完整,团队成员共有6名教师,主讲教师3名,实验师1名,课程辅导2名。职称层次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主讲教师全部具有在国外不同高校一年以上的访问学者工作经历,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对教学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为食品化学课程的建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点

教学内容的建设要围绕着先进性、科学性,要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用学科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和创造力。食品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包括食品成分所包含的七大营养成分性质及结构、食品色香味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其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以及它们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酶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加工和贮藏的基本方法及原理,以及食品化学领域最新动态及进展等。仅仅只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在了解该知识方面比较片面,尤其是该发展的最新技术和动向就很难接触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外,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中补充一些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比较前沿的内容。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章节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跟蛋白质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三聚氰胺事件”的内容,介绍什么是三聚氰胺、三聚氰胺的危害、哪些食品中存在三聚氰胺,进而联系到食品安全中对三聚氰胺的检测问题,可以介绍新的研究动向,纳米金比色法测定三聚氰胺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既认识到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了解到了新材料在食品安全相关方面的发展动向。实践性教学在讲解具体理论知识前,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先了解与该课程相关的设备和仪器,例如食品加工过程中用到的通用设备、速冻设备、清洗设备、水处理设备、热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等。食品成分分析检测用到的仪器,气相色谱仪、荧光光谱仪、红外、水分活度仪、酸度计、粘度仪、色差计等。观摩了解中试车间中的几条成熟的生产线,例如果汁生产线,果汁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最为严重的褐变问题,这正是食品化学中需要讲解的褐变反应;再比如,酸奶生产线,知道在酸奶生产过程中灭菌程序尤为重要,这也是食品化学中需要讲解的灭菌技术。通过现场真实的观摩,提早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拥有浓烈的学习兴趣之后才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做好与课程的整合、课堂形式多样的创新。我们采用由讲解物质结构入手,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的讲解引入到食品成分功能研究的授课思路,并且通过前沿专题讲座、互动式教学等形式以及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食品化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能力的培养。

开展《食品化学》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推进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方法。课堂上通过设置问题环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互动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师生互动的结果,问题不仅由教师提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要求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并极力去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水平,要以自己的一两个问题作为铺垫,引出学生的多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由问题出发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接受知识。课堂互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查阅当前食品科学及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报告。针对演讲的专题,可以进行提问和发表意见,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验建设是课程建设中强化实践性的检验

食品化学实验是食品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的比例加重,鼓励本科生进入专业实验室,积极参与自主创新科研活动。我们教学团队以学生准确掌握食品化学内容和实验技能为目的,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学生实验项目设定为基础、综合和设计三个类别,基础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综合实验训练学生的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科研思路形成、科研方案设计、科研活动开展、科研素质养成的主要途径,全面提高食品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本课程率先在院内提出了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开设方法,以“秦巴山区野生植物中活性多糖类化合物分离提取”、“活性氧自由基和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纳米金比色法在食品安全性检测中的应用”为研究方向,进行实验室开放、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完成为特色的设计性实验。另外,每年度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开始前,食品化学教学小组需准备多于计划项目的实验项目,主讲教师可以通过预实验与小组讨论确定实验内容,保证每年度都有部分更新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确实完成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饱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为相关专业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教师队伍的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进行独立实验的操作技能,在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为此,我们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需进一步探索适合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优秀的食品化学的系列教材;以省级示范教学实验中心为依托,不断探究学科的发展,努力将该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谢笔钧,何慧,张俊,陈吉忠.以科研促教学,彰显《食品化学与分析》精品课程特色[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B):180.

[2]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6,(1):21-23.

[3]张利云,袁水林.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56-57.

篇10

而坚果也一直是糖友们比较担心的一样美食,由于坚果的脂肪含量比较高,对各种坚果,大家一般都采取量“粒”而行的饮食原则。

如果,将坚果和糖友早餐联系起来呢?请看著名营养饮食专家范志红博士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松鼠早餐”――早餐里加一把坚果

一位朋友来向我咨询有关早餐的事情。问:早餐应当吃什么?

这不是什么新问题了。按常规来说,早餐最好能够包括三个类型的食品:①淀粉类食物,比如面包,粥,面条,包子,煎饼等,也可以是土豆和红薯之类。②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牛奶、豆浆、豆腐脑、豆腐干、鸡蛋、熟肉之类。③富含纤维、维生素C和矿物质的食物,包括各种少油的水果和蔬菜。

不过,我对这位朋友提了一个比较有新意的建议:“早餐最好能加上一把坚果。”

说新其实也不新了――记得早在12年前,我就在《精品购物指南》上面提出过这种建议,并冠以一个可爱的名称:松鼠早餐。

“松鼠早餐”如何准备?

早上做松鼠,其实一点都不难。可以在头一天看电视的时候剥好一小把果仁,当然更方便的方法,是干脆买来一些已经去壳的果仁。

现在市场上这种去壳产品超多,比如大杏仁、核桃仁、松子仁、腰果仁、花生仁等等。吃的时候只需要取一把勺子,把它们放进嘴里就好了。

“松鼠早餐”

的好处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吃松鼠早餐呢?理由当然是非常充分的。

坚果类食品是出名的健康食品,它们是果树精心培育的种子,集中了植物营养的精华。其中富含钾、钙、镁、铁、锌等矿物质,还有极其丰富的维生素E和天然抗氧化成分,以及丰富的B族维生素。其中天然抗氧化成分不仅对美容必不可少,而且能够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其中的膳食纤维也相当丰富,并不逊色于粗粮豆类。

一些发表在权威学术刊物上的研究结果证明,坚果的健康作用毋庸置疑。例如,研究发现,用大杏仁和杏仁油来替代膳食中的其他含脂肪食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脏病的危险。而如果能够每周吃50克以上的坚果仁,并持之以恒,就能将心脏病发作的危险降低40%以上。

研究者们推测,大杏仁的健康作用,不仅来自于其中的维生素E,还来自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多酚类物质、低聚糖和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综合作用。

坚果的食用量要控制好!

人们吃坚果时的顾虑,主要是其中所含有的大量脂肪。

大杏仁、榛子等坚果中所含的脂肪酸,是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而它具有升高“好胆固醇”、降低“坏胆固醇”的效果,比豆油、菜籽油等烹调油更有利于心脏健康。

然而,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油脂,如果大量吃,带来膳食能量的增加,都会加大发胖的危险。所以,美国研究者早就提示,大杏仁、核桃等各种坚果仁每天吃28克即可,也就是一小把的量。

而且,最好能够用坚果来替代其他含有油脂的食物,比如说,用大杏仁来替代饼干、曲奇之类点心;吃了小核桃仁,就少吃一个炒菜,换成凉拌菜。这样,一天中的脂肪就不会增加,而各种营养成分却大有加强,膳食变得更健康。

“松鼠早餐”调节出好心情

早餐吃坚果,则是保障坚果健康效应的最佳方式。因为早餐人们很少饮食过量,大部分处于营养供应不足的状态。这时候补充坚果这样高能量也高营养的食物,可以提高早餐质量,改善三餐比例。另一方面,早餐后人们代谢水平较高,工作任务又繁重,所吃的食物很难变成脂肪沉积在身上。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坚果的确非常地美味,让人们从早上就感觉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一天之中都有个好心情。或者,把它带在路上慢慢吃,也是一种享受的感觉。

糖友们吃“松鼠早餐”如何?

很多朋友提出疑问:“是否人人适合吃坚果?”“有糖尿病可以吃吗?”“有痛风可以吃吗?”“要减肥可以吃吗?”“容易腹泻可以吃吗?”

首先要肯定的是,糖尿病病人吃坚果没问题。事实上,除了栗子、白果之外,坚果中所含的淀粉很少,膳食纤维却比较高,所以它们升高血糖的危险也很小。而糖尿病病人的重要任务,就是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在这方面,坚果会颇有益处。早上吃一小把坚果,是糖尿病病人的明智食物选择。

200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病人的膳食当中添加一把核桃,可以改善病人的血脂状态。在一项西班牙研究中,调查了9000名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现吃坚果对控制血脂和心脏病发病风险有益。

痛风病人吃一小把坚果,同样可以放心。因为坚果类属于低嘌呤食品,其中的嘌呤含量低于黄豆和大部分豆类。例如,核桃当中的嘌呤含量为25毫克/100克,巴西坚果是23,榛子是37,花生略高,为79,而豆腐是68,黄豆是190,猪肉是150。

研究发现部分坚果具有相当好的饱腹感,比如大杏仁的纤维含量列坚果当中的首位,它能有效地压制饥饿感,并延长饱腹感。即便是纤维含量不算高的核桃,在适量食用、不增加膳食总能量的时候,也有利于控制体重。假如在早餐食用,肥胖者也不必太过担心。

“松鼠早餐”食用人群红灯区

吃坚果时需要小心的人,是腹泻患者、咽喉疾病患者、儿童和一些过敏人群。

坚果同时富含大量膳食纤维和大量油脂,有较强的“滑肠”作用。凡是正在发生腹泻的人,消化道急性感染者,以及脂肪消化不良者,均应暂时避免吃坚果。

坚果通常的烹调方法是烤和炒,甚而是油炸,并撒上盐,容易引起口腔和咽喉的干燥感。故而咽喉炎、口腔溃疡等患者应当尽量少吃或不吃烤制、炒制、炸制的坚果。可以考虑吃生坚果,或吃煮熟的坚果。

由于坚果呈大颗粒状,不易一下嚼碎,幼儿食用时有可能因为呛咳、说笑等滑入器官,引起严重安全事故。故而学龄前儿童吃坚果类食品应有大人照顾,特别是3岁以下幼儿吞咽控制能力尚未发育成熟,最好将坚果切碎食用,避免发生危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极少数人对坚果有过敏反应,产生皮肤瘙痒、咽喉水肿等反应,严重者可能致命。凡这类患者应严禁食用相应的坚果。

松鼠早餐是什么呢?

“松鼠早餐”是指坚果。松鼠有贮藏食物的习惯。每当果实成熟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它嘴里含着胡桃、橡实或者其他好吃的东西,每当它从一个树枝跳到另一个树枝的时候,贮备就会增加。它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食物为落叶松等针叶林的种籽。所以,看到松鼠,就会想到它吃坚果的样子。

专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