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范文
时间:2023-03-15 22:5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它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应该不错,但企业还在抱怨能选到“像样”的文秘人员不容易。那么,文秘专业的就业前景到底如何?
一、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需求数量方面上看,被调查的民企 100%均表示需要文秘人才。在回答今后三年平均每年需要文秘专业毕业生人数时,90%以上的单位选1—2个,另有近10%的单位选了3—5个或更多。这说明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
从需求层次方面上看,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 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不少民企认为,他们急需的是文秘专业方面的适用人才,看重的是文秘人才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事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
从需求的秘书类型方面上看,65%的单位选了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当前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其次为应用型秘书 (15%)、创新型秘书(10%),另有5%的单位分别选了操作型秘书、技术型秘书。
二、文秘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情况
调查反映,民营企业对文秘人才的素质需求是多元化的,但都存有“德才兼备”的倾向。据统计显示,民营企业注重的文秘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和道德素质 (33%)、文化素质(27%)、业务素质 (13%)、心理素质(8%)、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5%)等。大部分单位在招聘文秘人员时最看重的是基本素质,如品德修养、灵活程度、努力程度和知识面等,可以概括为“要素质而不求专业精”。素质中,“德”为首,可见“德”在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思想和道德素质方面选择较多的是:
职业道德(75%)、事业心(63%)、良好人际关系(43%)、吃苦耐劳精神 (38%)、忠于职守(28%)。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其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整体工作水平。因此,民企对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排第二位。最注重文秘人员的文化素质是从高到低依次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38%)、掌握宽阔的专业知识(28%)、了解一般的人文科学知识(26%)、掌握相关学科知识(16%)、了解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4%)。
业务素质往往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民企注重的文秘毕业生的业务素质依次是:独立工作能力(42%)、组织管理能力(35%)、实际操作能力(28%)、创新能力(23%)、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10%)。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民企关注的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多元化社会,文秘人员能否适应新时代并谋求工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强或弱。民企最注重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是易于投入、热情工作的心理(40%)、自信心(37%)、自主主动工作(25%)、追求卓越、渴望成功(11%)、开放乐观(9%)。
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能力越来越为民营4~_lk所看重。有位民企的人事主管讲,企业要的是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能够运用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企业内外有关人员接触,能够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组织的使命和目的的人。平时在学校参加社团、组织策划完成过大型活动的学生最受欢迎,这些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融入团体,顺利开展工作。
三、文秘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情况
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最看重的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前五项综合能力,依次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文秘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这五种综合能力才能适应现代民营企业的要求。认为文秘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按重视程度,依次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专业素养、使用和维护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
民营企业在录用文秘专业毕业生时最看重的能力因素是“专业水平”(26%),其次是反映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面试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会实践经历”(18%)。此外,“外语水平”(15%)和“计算机水平”(9%),而这两项也可以视作专业能力。专业水平是民企最看重的素质,它是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另据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单位中对应聘秘书岗位的毕业生是否获得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表示重视的占35%,一部分单位表示不会十分在意,关键是看是否真正具备秘书的职业技能,当然有的话最好;对获得电脑操作等级证书重视的占55%,但对是否获得外语等级证书却100%表示重视。
在问到文秘专业毕业生除了文秘专业知识外,最需要掌握的其他知识时,民企的老总选择最多的是经济管理、科技等方面知识,会计、统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以及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
大部分民企认为高职学生最需要进一步培养的能力是:敬业精神、知识能力水平、文化素养和吃苦耐劳精神。在问到高职毕业生与其他重点或名牌学校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水平上有否明显差距时, 85%的民企单位认为有一定差距,还有的认为有明显差距。在问到高职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民企单位认为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目前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生的知识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据调研显示,民营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文秘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属复合型通才。
调研中我们发现,民企需要的文秘人员实际上是“综合文秘”。因单位规模相对较小,文秘分工不是太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除了必须具备的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办文办事、熟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还要有熟悉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既要为企业领导当“门面”、当“窗口”,搞接待、公关,还要为企业领导出谋献策、辅助决策。
此外,商务秘书、涉外秘书将会成为民营企业需要的秘书主要类型。在市场经济舞台上,企业的秘书不仅要懂得涉外法规、涉外礼仪、涉外经济,还要明白商务方面的信息,了解企业的产销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民企的客观需要,文秘人员要学习涉外法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相关信息资料,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履行好依法办事的责任,适应企业的新需要。
民营企业秘书的参谋咨询作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突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秘书为自己当好参谋,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好的秘书不仅要做好本职的分内工作,还是主管“上司”的好参谋、好助手,有些事情要替“上司”考虑周全,甚至在不影响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导“上司”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新时期对民企文秘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民企经济的发展,民企对文秘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文秘人员不仅要以“文化”一员的身份参与、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要以对外使者的形象去展示企业文化的理念与内涵。要以自己独有的专业特长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外在形象来说,从厂房样式、环境装饰、标语口号到厂徽设计、节假日氛围布置等,基本都是靠文秘人员来承担。内在形象更是无边无际,从公关、礼仪、交流、会议、办案等都是文秘工作的范畴。
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是乐观的,民营企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十分注重素质和能力需要。因此,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企业特色和适用性,以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五、文秘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日前各行各业对秘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会打杂的“听话”秘书已经难以再满足职场的需求,拥有高学历的高级秘书证书正逐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俏资源。
秘书分两级,一般秘书的月收入在两千元左右,如果有助理的角色大概在5000元,外企公司总裁办公室的高级秘书在8000到1万元左右。
秘书职业以后的发展是做行政、人力资源或者后勤方面的经理,或是负责自己熟悉的工作。因为他们与各个部门都打交道,对于公司的架构和业务都比较了解,所以未来发展方向也是这些,“对企业来说,职业资格证书只是一块敲门砖”,身为人事主管,依视路光学的李小姐认为,“当一种职业的社会需求十分旺盛,且从业人员的规模已达到相当数量时,职业标准的制定和资格认证的确显得很有必要。
工作、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包含了从企业基础文书、专职文秘、到高级行政助理等一个完整的行政辅助人员体系,是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之一。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富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秘书是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急需的人才。该专业就业面广,需求量大,发展前景极为可观。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不仅可从事秘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从事企业广告、公共关系 等文案创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和营销工作。
目前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和正规培训,很多在职的秘书工作起来不够自信,这时,他们就应该选择一个与秘书职业相关的专业,赶紧补补课,以补充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尽快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加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秘书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处在秘书这个职场中的任何一个人,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求得生存,就必须主动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技能、技术,给自己职业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
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培训,然后择机跳槽已成为职场发展的最新动向。而面对名目繁多的秘书培训机构,如何选择好的培训机构进行充电,是个首要问题。只有有效的培训才能为职场人士跳槽、提薪、升职增加筹码而能达到这样目的的培训才是值得投入的。
篇2
一 中职生就业率高的原因
1.国家政策的支持
从2007年8月6日起,我国政府给予中职院校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三年制的补两年;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2.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学校努力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其次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3.中职生对工作要求不高,扎实肯干
中职学校面对市场办学,而努力实现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化、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为学生毕业后实现多渠道就业提供帮助。
4.社会的需要
现代化制造业急需技术工人,调查显示企业一线工人50%以上是中职毕业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一些企业未来5年对中职生的需求量将增加5倍。
5.家长观念更加务实
一些学生选择中职是抱着“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想法。调查显示,50%以上的农村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49%的学生是为了早日就业、24%的学生是为了技术致富而选择了中职学校。读中职学一技之长做有基础的实用型人才。
二 对中职生高就业率的思考
中职学校的高就业率固然有它的成因,但在它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许多中职学校盲目追求就业率,并对此进行大肆宣传,而忽视了学校的自身建设,忽略了对学生心理上的疏导,培养的学生能力不强,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很多学生干不了多长时间就纷纷退出,究其原因主要有:
1.年龄结构偏小
据调查统计,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基本上年龄结构在19周岁左右,由于年龄偏小,再加上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业习惯,在单位基本上是不会受重用的。
2.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从调查看,职业中学的学生虽然拿的是中专文凭,但由于其本身学习的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进校后对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学习的认识程度又不同,造成了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到了企业基本上从事的是体力劳动。繁重的体力活动,枯燥的生活制度,也使一部分学生坚持不了太长时间,很快又重谋其他职业。
3.技能问题
据调查统计,学生的技能水平掌握得参差不齐。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部分学生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也是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之一。
三 改善中职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作为中职学校应冷静面对中职生的就业现状,扎实开展就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质量。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该帮助中职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就业准备:
1.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努力学好专业课
要使中职生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与众多的大专生、本科生竞争,就必须突出中技生的特点,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中职生必须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有条件的要考取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考取其他专业上岗证,掌握多门技术,为将来就业创造更多条件。
2.正确定位自己,转变择业观念
从入学第一天起,中职生就应该给自己准确定位:中职生是技能型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广大的中专生应该明白: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比高中生好,专业水平不比职高生强,劳动技能不比技校生多。中专生的特长是综合能力、独立处事能力和理解创造能力较强。因此,切忌择业过于理想化。
3.注重个人素养的培养
中职生就业,需要一技之长,但更需要个人素养,如纪律观念、合作观念、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吃苦精神、创新意识、礼仪举止等。一个中职生能否受用人单位欢迎,能否受同事欢迎,能否得到提升加薪,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这些个人素养。
4.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
篇3
一、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各统筹地区在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经认定符合缓缴社会保险费条件的困难企业,可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缓缴社会保险费申请,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核准汇总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应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的协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抵押。核准的缓缴期内,企业应继续按月申报应缴的社会保险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缓缴期满后企业必须补缴社会保险费,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计收滞纳金。
二、阶段性降低四项保险费率。各地在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员待遇水平不降低、保证社会保险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从2009年1月1日起可以适当降低企业所缴部分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具体降低费率标准及实施方案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会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基金结余情况和承受能力确定,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严禁擅自降低养老保险费率。
三、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统筹地区在确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时足额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可通过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试点,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补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两项补贴标准参照当地就业资金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标准执行。上述两项补贴,同一企业只能享受一项。已享受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不能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补贴程序: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附企业稳定员工队伍计划措施,填写《失业保险支付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申请表》,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补贴。岗位补贴资金按月划入企业帐户,社会保险补贴资金按月划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帐户。
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周密的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计划,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劳动保障厅和财政厅备案。各地要严格基金使用的审批、拨付和监督管理。要将向企业补贴的基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按规定使用,不出问题。
四、鼓励困难企业通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对按规定提取了职工工资总额2.5%职工教育经费,并全部用于在岗职工培训的企业,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经费不足部分可在严格标准和程序的前提下,从就业专项资金中予以适当的职业培训补贴。困难企业在岗培训补贴标准、申领办法按照《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执行。
五、妥善解决困难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问题。鼓励和引导职工与企业依法平等协商,采取多种措施共渡难关。对于困难企业经过多方努力仍不得不实行经济性裁员的,且确实是属于一次性补偿数额大、无能力一次性支付的,可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依法平等协商一致后,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平等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六、认真做好困难企业认定工作。本通知所指“困难企业”须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方面条件: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的,已制定稳定就业岗位措施且没有裁员或少裁员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及所在区域产业和环保政策的(国家限制的行业和企业除外),已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的。认定由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管理局、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部门负责,具体认定工作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经贸、国资、税务部门提出意见,报上述部门批准。
篇4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趋势;对策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可谓“更难就业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高校毕业生众多,加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总量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13年5月14日,在天津调研时强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本文依据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重点从高校和毕业生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来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一、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就业率。2011年、2012年,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4607、5163,就业率分别为97.48%、97.93%,在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率处于较高比例。2013年毕业生人数为5320,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率明显低于2011年和2012年,仅为76.54%,这是自2000年以来就业率首次下跌最为严重,可见“最难就业年”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难以落实就业单位。此外,2012届男生就业319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4.18%,女生就业186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6.12%;2013届男生就业263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9.55%,女生就业143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6.99%。工科院校受专业特点限制,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依旧存在,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仍有待加强。
2.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2012届5163名本科毕业生中,77人出国出境,884人升学,118人到机关和事业单位,723人到国有企业,2326人到私有企业,20人参加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项目。2013届5320名毕业生中,38人出国出境,883人升学,36人到机关和事业单位,587人到国有企业,2511人到私有企业,22人参加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项目。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比,私有企业成为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分别占到毕业生人数的45.05%和47.20%。此数据与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的2012届本科院校中有45%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情况基本一致。参加国家征兵入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人员有明显上升,这与近年国家引导广大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基层,并对服务期满的毕业生配备一系列优惠政策密切相关。此外,毕业生就业渠道也趋向多元化。
3.毕业生专业就业情况。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依次为:粮食工程、动物科学、旅游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依次为:粮食工程、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艺术设计、应用物理学、生物技术。从专业就业来看,粮食工程专业就业率独居榜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就业率靠前。河南工业大学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学校粮油和材料加工两大学科优势突出,带动就业效应显著。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2012届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2013届有7个为理工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就业率呈现较高的趋势。
4.毕业生地域流向情况。 2012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省(市)依次为:河南3768人(其中郑州2767人)、江苏158人、山东152人、河北92人、广东92人(并列)、浙江79人、湖北63人、天津61人、山西50人、上海50人(并列)、北京34人。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省份依次为:河南1808人(其中郑州1742人)、江苏129人、山东122人、广东124人、天津72人、上海63人、浙江60人、河北57人、北京53人、山西35人。可见,毕业生偏好本地就业十分明显,其中河南郑州是毕业生流入规模最大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河南工业大学大部分学生是河南籍,毕业后考虑留在河南省会郑州工作成为大多数河南籍毕业生的首要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加上大城市在文化氛围、职业发展机会、信息资讯上具有显著优势,所以毕业生“孔雀东南飞 ”的现象依然明显, 而相对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就业数量偏少。此外,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就业人数也较高,这是由于邻近省市间的就业信息较为通畅;在气候、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相邻地区较为相似,毕业生更易适应,在邻近地区选择上也会有倾向性。
5.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单项素质得分排在前五名的分别为:职业道德、事业心与责任感、专业业务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排名后五名的分别为: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同时,用人单位提出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在校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趋势
1.就业区域省市地区差异明显。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河南籍学生毕业以后选择本地就业趋势明显,且大多选择省会郑州,致使河南地级市区吸收优质人才困难。同样,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才供给远远大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此类情况都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源不能够合理有效配置。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先后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中央各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组织领导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为进入基层和部队的大学生提供许多政策上的优惠。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尤其是到西部就业,一方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地域结构上的供求矛盾。
2.不同专业需求的差异明显。应用性专业就业率高于基础性专业,理工科专业高于文科专业。学校特色专业或热门专业等应用性专业,如粮油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市场需求较大,而其他专业人才尤其是文科性供给已达到饱和的状态,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存在明显差异,受制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从总体上来看,专业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期存在,行业紧缺型人才长期供应不足。
3.大学生就业渠道差异明显。河南工业大学2012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分别有45.05%和47.20%的毕业生进入私营企业工作,仅有2.29%和0.68%的毕业生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调查显示:一方面,事业单位和国家政府机关人员趋于饱和,且招考程序复杂,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吸纳人才的能力逐步减弱,毕业生仍然趋之若鹜。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中小型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人才空缺,主动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却门可罗雀。
4.非认知能力越来越重要。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反映出现代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更多的是竞争意识、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动手能力等一系列非认知能力的培养。非认知能力实质上指的是包括自我剖析的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参加工作以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顺利发展能力等品质特征。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固有的大学生教育思想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新的人才观、学习观、发展观、价值观构成了对教育改革的思想动力。突破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学生过分强调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加强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将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5.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网上广泛流传着“男硕士相当于女博士”的说法,这句话基本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一种现实。女大学生毕业后面临了诸多问题,如婚姻、家庭等,所以,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性别歧视甚至直接注明只需要男性。这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是相悖的。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对性别的歧视状况却普遍存在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通过河南工业大学近两年男女就业率比较进一步印证,就业性别歧视致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分析
1.根据就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高校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做出及时的相关性分析,探析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结构性矛盾,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高校应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可以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实行弹性和灵活性的课程设置方案;可以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形成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个性化特色;可以大力扶持特色学科,发展优势专业,扩大专业适应面,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促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注重个性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个性化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套方法来施教、一种模式来培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重视职业发展教育,培养职业生涯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发展。把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提高就业服务的全方面覆盖,提供高质量、持续性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应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走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道路。
篇5
现在的会计学职业,低层次的人才供过于求,高层次的人才供不应求,需求缺口还很大。会计的层次很分明,拿到了含金量较大的证书,比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有几年的工作经验,这样很快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当然,拥有名牌院校的学历证书,对就业而言,如虎添翼。
会计学专业就业方向
一、国企或外企 如果你的会计专业知识掌握还不错,自己又比较愿意适应那种较为忙碌的生活,就业时不妨多关注一下这些单位。在这些企业里面,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压力,但压力也会变成继续努力的动力。
三、公务员 近几年国家机关每年都要招考公务员,对那些从小就有治国理想的同学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你感觉能忍受公务员的清贫生活,并且对公务员这个职业有较浓厚的兴趣,可以在每年毕业前参加公务员招考考试。
四、高校教师 教师每年有至少三个月的带薪假期,还可以享受稳定的福利待遇。如果你从小就有教书育人的志向那就更合适不过了。在选择高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前景,而不要只看重暂时提供的某些条件。建议选择那些在学术上对自己发展有帮助的学校,即使待遇稍微差一点。女孩子做教师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会计经验的积累
一般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出来了,如果没有关系的话,很难找到会计类的工作。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泛。在工厂可做跟单,仓管,出纳、会计、财务、可以进银行做柜台,可以去会计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当实习生等…
篇6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形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2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cultural groups in society, is the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s valuable resources. as college graduates has risen, the overall employment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domestic context,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for the current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the reality of low employment rat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new ways and new ideas,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employment before choosing, and then start the new employment,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rate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 situation;counterm easure
1 绪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相对偏低,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问题。
目前,由于供需差别大、应届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薪酬逐年降低,假招聘铺天盖地,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怕吃苦,爱面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大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会使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本文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深刻剖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从中探求破解对策,希望能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1 毕业人数剧增
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每年以60~70万的总量增加。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是与往年持平。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 。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在
3.3 高校专业设置适应不了市场需求
很多大学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技能缺乏,这就与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连年的扩招使得学校在师资、校舍、实验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紧缺,各高校也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地设置了一些新的热门专业,但仓促的设置不利于专业发展,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矛盾结构突出。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连年下降,人力资源过剩,用人职位日渐饱和,对我们来讲是相当不利的。如何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充分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首先,大学生要掌握好所学的基础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点,是以后就业的铺路石,敲门砖。大学里一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在以后实际社会生活中应该十分有用,因为这些类似于哲学、社会学类的课程都是让我们学会怎样为人处事。此外,如果连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那么如何去学习以此为基础的新知识?因此,把握好四年大学生活,认真学好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有擅长的专业技能。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由于计算机应用在将来应该会是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刻苦的学习,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所学的技能多于其他人,就业几率才会上升。
第三,要善于为人处事。大学里很重要的一课时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事,即如何社会交际。这一点虽然不能从表面上看出来,但会对以后的工作生活起到深远的影响。
第四,先就业很择业。首先是要找一份能够让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一开始就我到一份事业,只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采取务实的态度去择业,才能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或是做兼职,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具备敢于创业的信心。
5 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责任。
对于每一位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要树立自信,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同时,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遵循成才规律,先就业,再择业,此外,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整理
参考文献
篇7
1以市场人才需求为指导,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目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就是报考时对专业的把握不准确,人才市场的变化比较快,每一个阶段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不同,如果没有正确的把握形势那么就业就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就需要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首先对就业形势做正确的分析,进行正确的定位,遵循人才市场发展的规律。坚决禁止因为过分追求热门专业而大量的招生的现实,因为这样很可能因为人多而导致无法就业,甚至毕业后这些专业就变成了冷门或者饱和,并且在招生和培养人才时,高校还应注意对工科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工科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要去工厂,这样就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要在招生后对工科大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全面培训,以防止学生毕业后其技能与社会需要脱节,总之只有以市场人才需要为指导,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是大学生能够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教学的核心,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学校要在满足他们专业课程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其主要方法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内容应避免空洞,要和社会形势,就业形势以及工科大学生对就业方面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对自己及形势能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处理问题的能力,方法以及态度,只有正确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改进工具类课程教学。外语和计算机对工科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首先很多图纸需要计算机来操作,英语来辅助,还有,很多企业对工科学生的英文和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因为技术不过关而导致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注意提高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培养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足够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断的追求,探索。实践环节的重要体现为在大学的实践基地设计实习基地以及实验室等,使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能够对未来工作的流程和内容有所了解,提前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增加这方面的锻炼,以防止由于与实践脱节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注意发现和培养的兴趣和爱好,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能力注重培养适合他们的工作类型,岗位。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更加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总结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形势;对策
近些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0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是611万,今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59万,而现在经过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已有322所,在校生超过250万人,比起教育部2006年的5月公布的“独立学院295所,在校生107万人”, 独立学院五年时间内增加了27所,学生增加了近150万人。独立学院在校学生的增加,意味着在同类型学校中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供需比例下降。除了毕业生数量增加的因素造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困难外,还有独立学院特有的三大因素造成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一、社会
(一)日益严峻的市场就业竟争和市场对独立学院的观望态度是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宏观因素
在人力资源社会竞争和社会转型时期就业岗位整体趋紧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优胜劣汰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导致大学生就业愈来愈难。而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的分配派遣,试行自主择业,各地、各学校的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独立学院因其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力不够,自身还未能在规模、专业、特色上形成“品牌”效应。再者,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等方面还未得到社会的检验和认可。很多用人单位习惯从研究生、一本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对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持观望甚至决绝态度,而在高期望值中,就业“歧视”仍然无法避免。
(二)就业市场仍存在区域性质,应届毕业生流动性较小
据我院统计,2006年~2010年来我院招聘的用人单位有87.5%是湖南省内的企业,而据我院2006年~2010年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有91.2%的学生选择的是湖南省内的工作岗位。由此可见现在就业市场的的导向还是以本土化方向为主,应届毕业生的流动性较小。而一般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是母体学校师资力量强大、社会需求强烈、认可度高的专业,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地方性的就业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学校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
独立学院的发展是依托母体高校,依靠母体高校的幼稚资源,在专业设置方面基本上借鉴母体高校。如湖南的15所独立学院的专业开设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超过97%。如果独立学院的学生从专业知识层面去和本科高校的学生竞争,独立学院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如果独立学院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开设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不按照教育部“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的要求,而一味依赖母体学院的专业开设子专业,就很容易造成与社会需求错位。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错位是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
作为种新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办学起步晚,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还在逐步摸索之中。就业专职人员、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就业基地、就业指导教材等方而相对滞后。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还不完善。
三、学生
(一)就业处于两类院校“夹缝”之中
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底蕴比二本学生低,适应不了技术攻关岗位的要求,因而几乎成了国有大型企业人才招聘的“免谈”对象;而按照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三本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又不及高职学生,因此,独立学院学生正所谓处于两类院校的就业"夹缝”之中。
(二)择业期望值较高
独立学院的学费比较高,将付出较高的学习成本,学生及其家长就业的期望值也相对增高,家长在对高等教育高投入的同时,必然会关心是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效益。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在习惯了周边亲戚朋友优厚的工作条件后,就存在就业观念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就业期望过高,过分最求物质待遇、地域条件和党委性质。当企业达不到学生的择业期望值时,许多学生选择了依赖家庭给自己寻找一份好工作,宁可在家待业也不就业。
(三)贫困生问题严重
虽然,现在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家庭较好,根据统计我院2008年1767名、2009年2172名、2010年2523名贫困生,表明着着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为了圆子女的“本科梦”选择让子女就读学费昂贵的“三本”,而这部分的贫困学生因其有着迫切想改变家庭现状的想法,使其在就业时希望在发达城市找到高薪工作,而学生个人的经济条件的局限性和学校就业信息区域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使得贫困生的就业工作有难度。
四、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难提出的指导对策
(一)打造自身品牌,提高社会认知度
大学的品牌塑造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而独立学院历史短,一时难于显现特色和优势,因此更需要提高培育自己特色的自觉性。特色要体现在学院软、硬件实力两个方面,而且要把他们结合起来。没有软实力,学校的硬实力得不到充分显示,没有硬实力,一切软实力包括品牌塑造也会落空。软实力主要指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品牌效应、校园文化等,而硬实力指教师队伍、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设施等一切涉及学生教育教学过程的物质力量。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自2002年创办以来,一直依托母校湖南农业大学的办学资源,所有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一直与母校完全共享,依靠母校的硬件设施打造出了强大的硬实力。而在软实力方面更是在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的平台中寻求自身突破,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园文化方面,通过“东方名企行”和“名企东方行”等这类特色活动,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企业,也使企业能够深入校园,扩大了学院的品牌效应。通过强大的软、硬结合,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学科体系、调整专业设置
作为中国的独立学院,必须对全国的毕业生,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坚持对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好历届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并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培育方向,要做到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更快适应市场需求。
2009年以后,我国高等院校生源数量将逐渐减少,高等教育将进入深层竞争。所以,独立学院一定要合理安排招生计划,在学校扩展达到一定规模时,办学者不能再将目光放在扩大招生计划上,而是控制规模,把在校生人数控制在学校能正常且灵活运作的基础上,在提高生源质量、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和提高就业率等方面下功夫。要提高就业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既有利于教学与管理,又有利于学生就业,还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扩大社会效应。
(三)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开展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在一些发达国家,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有着一整套成熟的体系,而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才刚起步。因此,要让学生大一侧重适应大学生活,建立专业与职业的思想;大二塑造和完善自己,建立自我概念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则要侧重于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增强创业和就业能力;到了大四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等方面进行指导。
2.应建立专门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多重任务,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要相应提高,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生涯设计指导者,就业信息的咨询员;既要掌握或熟悉相关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交际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又要具有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只有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才能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的专家化,才会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3.建立各系、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面对我院每年千余名毕业生的就业任务,单靠学院就业职能部门是不够的,需要整个学院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需要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首先,各系建立本系毕业生详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用人单位能准确了解到各系毕业生的相关信息,找到他们需要的人才。其次,充分利用各系教师的资源。为学院的毕业生提供有效便捷的就业途径。
(四)正确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找准市场切入点
独立学院是“三本”院校,处在7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和10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间,是大学生群体中难就业的一个群体,俗称“高不成低不就”。理想的工作可能会因能力不够争取不到,一般的工作还不屑于考虑。因此,要明确学生培养的目标,强化学生能力,在就业的过程中尽早“突围”是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中心。
所以,独立学院的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体现一技之长。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的改变专业设置,要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的大学,要定位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培养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即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要突出学院的特色、学生特色。培养学生较强的奉献和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成才价值观”教育,以“开展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奉献”精神。加强学生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要学生在具备本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计算机能力、外语听说能力、汉语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要注重学生独立发展能力的培养,引导个性化的发展,加强知识能力储备,为学生就业后的岗位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总之,独立学院应该培养的是应用性、技术性、时效性强的优秀人才。
(五)开通绿色通道,帮助贫困生就业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是高投入的,其学费相当于一般本科生的2~3倍,高投入希望能有高回报,学生乃至家长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想法。除了部分毕业生等着招考或招聘进入“理想”的用人单位,还突出表现在困难家庭毕业生身上。这些学生相对家庭经济困难,同时家庭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相对较少,他们往往也是学校就业援助的主要对象。但是学校的就业推荐和援助往往提供的只是一般岗位,主要是起薪和将来薪资增长空间现在来看并不高,多数这些学生是拒绝的。他们某种意义上更不愿意底薪就业。这样其实仍然是一种好高骛远的意识,丧失的是许多机会。从2006年起,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每年都会由学院出资组织贫困生赴广州、珠三角等地区参加招聘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帮助贫困生解决就业问题。
(六)升学指导与创业教育为就业分流
近年,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考研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就业的渠道。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小部分是直接冲着考研来的,可在了解他们的意愿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为学生考研提供帮助。
自主创业是学生就业的另一分流渠道。大学应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创业者的熔炉”,独立学院要利用自身与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对在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计划大赛,为有创意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和创业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能使更多人就业成为可能,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其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和挑战,但是要解决这个矛盾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要彻底的解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配合,共同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忠华.关于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赵南江.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2008,(1).
[3]刘健.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为什么越来越严峻呢?
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加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而根据统计,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但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上却仍未能按市场需求设置,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质保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的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积极主动就业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张建国.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06-307.
[3]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2-23.
[4]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5]2004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
篇10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2851(2010)02-006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大学毕业生由2004年的280万人猛增到2009年的611万。因为扩招主体是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高职毕业生的择业需求,尽管“精英教育”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但日益突出的就业矛盾已经使很多人产生了“读书无用”误区。以下笔者就对高职教育的就业形势逐一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改进对策。
一、学生就业形势及存在问题
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提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毕业生人数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偏高等因素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成了不争的事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从社会对各个层次的毕业生需求看: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平衡,高职生整体需求不旺,就业不平衡的现象较突出。技术类专业抢手,文科类专业竞争激烈。从四川高职类学校来看,化工设备与机械、化学工程、数控机床、汽车检修等与制造业相关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都比较受欢迎;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需求呈现出增长趋势;英语专业、证券投资、经济信息等专业供求矛盾突出,求职者竞争激烈。
(二)非国有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据统计,我院08、09、10届毕业生近95%流向中小企业等私营经济体制,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的名额寥寥可数。
(三)毕业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
1、毕业生在择业初期缺乏必要指导。部分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择业等相关问题等认识较为模糊,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或者开设课程不够及时深入,导致学生找工作时很盲目、误打误撞、毫无针对性。
2、学生的择业观念有待改进。刚出校园的大学生并不能及时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身缺乏正确、合理的评价,就业期望值过高,相互之间攀比或择业态度消极等现象依然存在。
3、毕业生诚信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诚信意识,造成用人单位对学校和毕业生缺乏足够的信任而不敢来学校招聘学生。
(四)新旧就业体制转换与高校毕业生配置方式的矛盾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用一种以学科为本的模式培养人,造成思维定式是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被视为“二等教育”,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隐性失业显性化,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同时在对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毕业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缺乏对职业的认知与体验,许多毕业生试岗实习或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待遇、同事关系紧张、集体利益观念淡漠等不适应社会与集体的心理困难,也会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严重的被用人单位辞退或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进而影响就业率。
二、解决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一)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和毕业生职业规划与设计。要想促进毕业生就业,应该首先对毕业生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全方位的指导。明确定位,全面落实毕业生的去向;与此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诚信意识、职业道德的教育,使毕业生树立明确目标,合理定位,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注重对学生就业意向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