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学概念

篇1

南唐诗人李中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佳句,这是汉语中“信息”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古义指消息、音讯,侧重于口头或书面传递的内容。随着近代报刊的兴起,本土“信息”概念勃兴,如1872年《申报》直接列出栏目,标明“丝市信息”、“陕西军情信息”等,此时,信息的近代含义仍指向消息、音讯、情报。

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意义的信息并非从我国本土文化延续而来,而是西方思潮的舶来品。现代信息概念最早是1928年Hartley在《信息传输》中提出,他第一次指出信息与消息的区别,并设想用数学方法描述信息量。

1955年,在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热情支持下,数学家Weaver将信息论引入传播学,从此,信息成为统领传播学的核心概念。1984年,李良荣教授的《“信息热”和新闻改革》一文,正式将信息论和传播学中的信息引入到中国新闻学,并得出“新闻是一种信息的传播”的结论。

从信息的角度认识新闻本体及其本质特征,最早提出“信息是新闻的属概念”观点的是宁树藩教授,1984年他在《论新闻的特性》中提出“新闻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1987年一本由国内20所大学联合编写的新闻学教材则称“新闻是一种信息”已是新闻学里无须证明的公理。

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仅冲击了传统的新闻观念,引发国内对新闻定义的重新思考,而且促成了理论研究更大层面的变迁。李良荣教授评价,信息概念的引进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新闻改革的第二次跨越。然而,跨学科、跨语境关键词的导入与接收,信息概念也发生了意义偏转。

香农信息论中的信息是通信工程学的概念,用来研究信道传输能力,正如Warren Weaver1949年在《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近期成就》中所说,香农信息论解决的是技术问题,而不涉及意义问题和实效性问题。而我国本土文化中的信息侧重于消息、音讯,是指向内容的概念,有更多人文色彩,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新闻学对现代信息概念的理解,直接体现在新闻的定义中,其内涵接近于事实,这就凸显了传播的内容,指那些对人有用、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其原有的技术特征似乎被遮蔽了。

信息对中国新闻学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新闻学的学科意识逐渐复苏,处于新闻无学到有学的艰难转型中,需要主动寻找到一个科学的起点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信息概念恰逢其时地导入,这是新闻学突破束缚的一次历史选择。具体来说,信息概念在以下几个层面起作用:

第一,确定“新闻的本质是信息”。即使不引进这个信息概念,传统新闻学中关于新闻本源的问题也依然能解决。但是,“信息才是新闻的本质规定”却能够修正“新闻的本质是事实”一说,因为作为新闻进行传播的并非是事实本身,而是事实中蕴含的某些属性的要件所构成的信息。“信息”显然要比“事实”更科学、更恰当,这个科学术语提升了新闻的本质。

第二,承认新闻学是科学。宁树藩先生认为,只有以新闻及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才能建构起一个科学的新闻学理论体系。信息概念反驳了过去存在的“新闻工具论”,以信息逻辑起点建构新闻本位的新闻学理论体系。新闻与宣传划分开,新闻本位的回归使新闻的本初功能得以彰显,体现了对新闻规律的尊重,使新闻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过去强大的政治话语框架,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地位,体现了一种独立的学术精神,同时,搭起了我国新闻学与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播学对话的桥梁。

第三,20世纪90年代,“信息”触发了新闻商品性的讨论。人们认识到,新闻除了是一种精神产品,它的生成、传播、接收反馈过程还带有经济实践和商品生产、消费的特性。既然媒介把信息资源的开发、采集、传播当作主要任务,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知识和娱乐服务,那么,媒介本身也就具备社会第三产业的特性,这一特性强调的是信息的服务性。这一认识直接关系着我国“事业化性质、企业化经营”的传媒体制变革,为传媒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

信息与新闻学辩证看

20世纪80年代,信息概念刚引入中国新闻学,有学者认为信息论与新闻学科交叉,由此产生新的学科“信息新闻学”,甚至提出信息新闻有八种写法。这是种不确切的提法,其实质指向是新闻的信息量。这种提法体现了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但也反映了信息概念的引入对学科思维的冲击。

中国新闻学研究曾经出现过关于新闻的信息量的计算公式,这种做法参照了信息论的信息计量,但却并不可取,因为信息论并不关心信息的内容,并不能反映人的能动作用与信息处理的关系。新闻传播不同于机械的科技传播,而贯穿了更多的价值选择倾向和人文关怀,如果新闻学中的信息仍旧是一种冷冰冰的硬科学符号和技术指标,就会限制实践中新闻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约了新闻人作为有思想、有责任的社会工作者的追求。

虽然并不认同运用信息论计量新闻信息,但这种思维方式却开创了另一番局面,新闻媒介努力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随着信息泛滥的态势,其弊端逐渐显露。现代人陷入对潮水般信息的依赖,层出不穷的媒介事件又挫败了人们对媒介和社会的信任,最终变得轻信和缺乏安全感。事实上,零星的信息不能代表整体的世界,过度依赖人与机器的信息交流,反而钝化了人类的感知能力,并且,借助技术、集中渠道和传播渠道所形成的信息,取代了人人平等参与的、平衡的集体行为,即交流。

此外,一段时间里新闻商品性认识助长了有偿新闻现象,甚至被指为是其产生的理论根源。需要强调的是,社会“知”的需要催生了新闻,与公共利益有重大、深远而天然的密切关系,担负着特殊而无可取代的社会道义和责任。商品化的新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闻作为准公共物品的作用,使新闻这个本应属于全社会的公共资源被少部分人利用,从而减少了其公共利益的代表性,影响了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正义。当前新闻实践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证明,对于商品化的特性渗透到新闻这一点,要持有批判意识。

篇2

因为我总能在新概念课上听见一句句“胡话”,当然这些“胡话”是出自坐在我隔壁的李辛雨口中。

李辛雨这个人除了吹牛一级棒能给人带来映像外,她那尖尖胖胖的脑袋、嘴角边的一颗痣,以及她那柔顺、长的头发,总能让你在人群中很快的找到她。她这个人呢,只要遇见一个人,不管是男生,不管是女生,不管是大人,不管是小孩,她都会很轻易的搭讪上,真不愧为“话唠”。

虽然这么说,但是她的成绩也是很棒的,她在雨东小学上学,可以算是雨东小学的“小红人”了,学校里只要一有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她不仅是班级的大队委,还是学校的大队长。也是所有老师心目中的得力小助手。可是每次新概念测试她的成绩都不如我,但是她还是一天到晚自以为是的。唉,你说这年头什么人都有啊。她这次小升初毕业择校,成功自主招生她的,我总认为是不是成功的门槛太低了,因为我也报了成功,我各项都比她优秀,却没上到。

她只要一上课就会偷偷讲话,而且一讲就是一堂课,我的耳朵一边听着老师教的课,一边洗耳恭听她所吹的事情,她总能把她知道的所有事情,夸大一亿倍,来告诉我,而且她吹牛的技术特别高超,有好几次我都信以为真了,仔细想一想,绝对是吹的。

李辛雨之前跟我吹,说她这次初中要在北京上,说什么在北京的人大附中,还说她根本就看不上成功,唉,结果她被成功录取了,还不是只上成功呗!太能吹了。她还跟我说她在市里获了八十多张奖状,我一开始信以为真,还嫉妒了好久呢,结果才反应过来她是吹的,市里也没那么多奖让她得啊,再说她又不是神。

篇3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入了一泓活水

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了“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上一块小黑板,开辟了“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好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了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学生们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一块崭新的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四、语文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理念 学生 素养 教学 经验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以及审美、品格等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最为重视的教学体系,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听、说、读、写、书。在训练、扎实语文基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把过去重语文知识的结果的观念转变到重过程的新观念上来。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结果中形成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的设置时,就应想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个过程。既然想到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就应反思我们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审美、品格等都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新理念,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来完成,还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语言艺术,通过教师对待若干事件的正确认识去教育与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对待万物之中若干问题的正确态度,从学生反映的态度中培养和修正学生的观点。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把习惯培养穿于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育的规律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小到师生之间的对话、请假条的写作,大到学生作文的整理、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做基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对其工具性、实用性的引导,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们还要明确认识到语文教育的规律性:明确了教学规律,才能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实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在笔者看来,小学语文的规律性特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有序的语言文字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以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扎实语文基础,实现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下到上的逐步提高;三是根据听说读写的逐步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也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这个新理念既是这一轮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的难点。对于这个理念的认识,我们要从宏观上去理解:首先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动起来。这好比过去我们在黑板上教学生骑自行车,而现在必须到室外去教学生骑车,学生自己要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一年级抓起,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这当中必然有个自由扶到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充分表现出教师的自身能力与对新理念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应注意“倡导”一词,不要动不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班级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所以,主体性不应是盲目的、脆弱的。再是我们在自主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哪些教学内容与程序应是“自主”;哪些内容与问题应是“合作与探究”。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自制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多不会在整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讲、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这一特点,同时也要在备课、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予以合理的运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既让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知识容量。比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根据课文内容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实践教学: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马为什么第一次没有过河?请你把找到的与原因相关的句子画下来,看谁找的快,找的准!这样以来,就能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课文,这比让他们漫无目的的读课文是有很大益处的,有同学就立马找出来了:“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了吗?’从‘已经’一词中体会小马是刚刚长大。”还有学生说:“还有这里‘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说明小马还没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还有同学说:“还有后面的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之后,截然相反的答案让小马‘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好’也说明小马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听了学生的回答,确实让我吃惊不小,看来他们已经对课文基本掌握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角色的不同形象,不同心理,我还鼓励学生进行角色的表演,看谁表演的最像,最能表现出小马的成长过程。另外,还要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如:小马和妈妈说话时的神态怎样?有什么动作?(难为情,低下了头)妈妈用什么态度对小马说话?(亲切)妈妈说了些什么?(“光听……是不行的。”“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找出这些词句后,不仅要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语的一般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理解这些词句完成任务,“低下头”是因为“不动脑筋”,没“试试”,而感到惭愧。最后,“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对这一重点句子,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逐步加深体会。

参考文献:

篇5

就我所教专业语文教学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抽象的东西让学生无从下手;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而文学对学生的基础水平要求过高,学生理是遥不可及;三是过分强调分数,应该教育让学生变得机械麻木;凡此种种,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即使有成效,那也是针对个别天赋极好、领悟能力极高的学生而言,大部分的普通学生就惨不忍睹了。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教育体制上的一大突破。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实践着对课改的解读。

我对此有深切的体会。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了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有用的教育目标。

首先,老师的认识要彻底转变。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变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年以我们的认识也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不是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妨授之以渔”。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积极投入,主动思考,探索疑难,做到“乐学、会学、善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最终做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所以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的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 就是“知学、乐学、善学”。

其次,由单调的说教型学习向全方位、多角度的快乐型学习转变。新课改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的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再好的理论都要在实践中具体落实。尤其像我们这样贫困的农村中学,教学工具缺乏,学生水平低下,视野狭窄,陈旧的教育资源更是郁长,教学手段也很难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及语文能力,仅有的就是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再多也就是个录音机、幻灯片之类的,老师们常常是在三尺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们则是张在口袋一揽无余地接下,没有兴趣,没有思考,没有创新,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就在这样的跑道中重复,循环再循环。

为了实践课改理念,我们也尽可能地用些其他方法,可以适时地穿插笑话,在评讲作文时,可以用一些因标点符号或词语的使用错误而造成的笑话来提醒学生加深印象,避免错误;也在《出师表》学习结束之后赠送大家自己编写的诗:“举荐贤良,用心良苦;言辞恳切,发自肺腑;北上伐魏,鞠躬尽瘁;出师一表,感动千古。可叹后主,荒废宦官;亮之才干,无力回天。哀哉叹哉,不知所言” !也常用对联来总结课文内容,如用“智多星吴用计高一筹,青面兽杨志功亏一篑”来总结《智取生辰纲》;用“杨修恃才放旷把命送、曹操老谋深算把势巩”,来总结《杨修这死》;用“叔叔又经历此起彼伏,父母态度时好时坏”来总结《我的叔叔于勒》。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语文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作文片断比赛等等,鼓励大家阅读各类的课外读物,摘抄其中的精彩片段,如言情小说中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大胆的想像,小小说中形象的人物,凡些种种,只要取其精华皆能从中获益。还尝试即兴作文表演,就自己眼前所见,即兴抒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审判能力,让他们感觉语文不是独立存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它其实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篇6

关键词: 教学观念 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

多年的物理教育主要重视知识与技能教学,轻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脱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这种现状致使课程的三维目标大有缺失,即“一强两弱”,课程目标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仅仅是灌输知识,训练解题的现象。为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物理、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使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有机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整合课程三维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上到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阔步向我们走来,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1]。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概念下实施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矛盾问题,需要教师逐一解决。

一、关于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控制者,同时是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的教学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按照固定模式预习,上课讲解,分析例题,让学生做习题;实验教学则按照教材给出的实验步骤亦步亦趋地验证既有结论。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对于以上的传统教学观念能否在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得到转变,更好地融入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中,即是从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个观念上的转变呢?首先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面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具体而言,新课程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三个方面都需要教师有质的提高。就需要教师不断在广阔的知识领域中遨游和探索,向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素质、全方位的能力素质及健全的专业情意方向提升自己;其次,就是能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渠道,让农村中学的老师们到课改区经验成熟和丰富的学校多学习、多交流、多对比,让他们多学习、多了解新课程概念下课堂教学各项基本功,更好更快地转变教学观念;最后,就是学以应用、不走模式、完善自我。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还是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但很多地方还是体现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能看到教师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例如:第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已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多次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分析问题时努力使学生思维超前,题目求解只进行分析,不包办到底……可见,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试图凸显出来,但出于多种考虑,教师在许多环节上还是包办了,这体现出中学教师在传统与现代、求稳与求变中痛苦的抉择。第二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体验中努力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开展和落实。第三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不再将书本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自身经验的联系,力争提醒并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在系统介绍陈述性知识的同时,注重程序性知识的内化。第四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这一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仔细体会,鼓励相互讨论上可以体现出来。

根据上面实际课堂情景来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体现了新观念的影子,虽然这些新的理念在教学中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但正是这些尝试与探索,逐步实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关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问题

兴趣是激励学生乐于学习、创造和成才的催化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这些至理名言说明了兴趣在一个人的成才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对于中学生,兴趣往往会成为他们入门时的向导,使他们在学习中心情愉快,探索时入迷“着魔”,从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于是在设计物理课堂教学时,努力创设物理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做能使物理学习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也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确定出自己的阶段性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相应指导和分析,使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的内容相配合,学起来简单明了,懂得应用,这样就容易取得预期的成绩,心理产生了成就感,兴趣自然就会产生,然后不断深入地学习,疑难问题就会逐个解决。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表达出来,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和途径让学生将心得体会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重视和肯定。从而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这会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就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应只局限在教科书内,应伸出触角,广泛接触前沿的、边缘的相关的知识和成果,感受物理科学的价值,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每一节课必须思考及实施到教学中的问题。

三、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

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示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构建教学目标体系,必须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这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为了更容易实现以上目标及配合相应的教材,可设置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教学。

1.注重课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使同学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应达到的程度,便于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2.自主学习。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思考,大胆质疑,然后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梳理,重点或关键的地方让学生自己书写出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不仅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规律,而且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找出本节课的相关疑点、难点问题,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探讨,达到突破难点、解答疑点的目的,同时本着“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理念,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

4.研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实践与创造能力。

5.创新学习。运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及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资料,或能体现本节课知识的学科史料、奇闻逸事等,要求针对这些内容设计问题或给背景材料写出相关结论等,为学生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以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6.达标评价。首先是当堂训练,主要是用于消化教材,巩固“双基”,注重基本题型的训练。同时以中档题为出发点提高突破,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领会相应知识点,逐步养成灵活的解题能力与应用能力,从而检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

对于现在中学生物理教学,广大的教师和教育专家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模式已经开始逐步成形。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学习何种教学理念,物理课堂教学的目标始终是围绕几个本原问题:为何教、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5.

篇7

(1)抓好教材的口语交际。每一个单元的口语交际都有其独立性,都是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后进行的,例如在学习完“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后,就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学习汇报会,要求学生能用通顺、连贯的话把事情介绍清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由说向作文过渡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素材,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为进一步讲述做好准备。

写作文应当真实,这个“真实”,主要指真实的思想和感情,也就是不说假话、昧心话,不能作文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真实”并不都是“真人真事”。如“看图作文”、“条件作文”,写什么,都是人家规定的,要照所给的“图”或“条件”来写,这当然就不会是真人真事。但是你在这些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认识和爱憎感情,同样应当是真实的,也就是把你的真实的认识、真实的感情写出来。这样,虽然“图”和“条件”提供的材料不是真人真事,但你对提供的材料的认识和反映的感情,仍然是真实的。反过来,即使你写的“事”确是生活中发生的“真事”,但如果你对这件事的认识和态度并不是真的,那也不能算是“真实”的了。

因此,作文中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就符合了“真实”的要求。至于有的作文题目,明确表明必须写真人真事,那就不可以虚构。如:本次习作训练命题已规定“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就必须是“亲身经历”的。

②在指导学生说话时,注意说话的连贯性和语句的通顺畅达,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使自己的表述更具体。“要写好人物的语言、行动”,也就是要进行细节描写。细节是指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细小情节,或者对人物外貌、行动的细致刻画。细节描写好比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细节描写能使文章的中心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少年闰土》中的第一自然段中写闰土外貌的细节描写,就能反映出他是一个勇敢、机灵的孩子。闰土装着捉小麻雀的一段动作,也是细节描写,写出闰土捕鸟办法好,很能干。本次习作参考中有一句描写外婆挤牙膏的动作:“她两手捏住牙膏壳,咬着牙,眉头皱成‘川’字,从下面一点一点往上挤,像赶鸭子上树似的”,反映了奶奶是一个讲究节约的人。

③把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鼓励学生放手写,培养他们习作的兴趣。习作就是自己练习写作。决不能拿“作文选”作为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标准。要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多做纵向比较,只要学生努力了,进步了,写出来的作文说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就应该是他自己的好作文。做横向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习作,学习同伴的习作,承认自己的差距,树立信心提高自己。建议:学习把内容写具体,写三百字到四百字就行了。语句表达不可能一下子做到通顺,应该是不断学习,逐步做到。小学生不要要求做到“有中心、有重点、有详略”。到毕业时做到“内容比较具体,语句通顺”就可以了,就可以给80分以上。

(2)结合教材,开展小练笔。仅仅依靠教材中的习作,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想象性的小练笔,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小练笔成为教材内容的延伸,不但巩固了已学知识,还能通过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极好的开拓。想象性小练笔,其思维的天地非常广阔,能捕捉学生的灵感,学生因此感到轻松、有趣。

③可以训练学生连贯地叙述一件事,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的口语交际,小明的爸爸爱打鸟,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劝阻,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几方面劝说爸爸,并能叙述清楚。

由此可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练笔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较好途径。

篇8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同行合作观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1)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3、全面评价观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1)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另外对考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也要加以改革。(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质量。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篇9

1.地理概念是地理问题之源

概念是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

地理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最基本的地理思维形式和单元,是地理课程学习的奠基石。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现象或地理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认识各种地理事物的基础,区分不同地理事物的依据,学习地理原理性知识的前提。

深入地理概念内涵可以发现地理问题,例如:高中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水循环"这个概念:"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定义里有两个概念又需要质疑:水在地球的状态有几种状态?不同的地方上的水--即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什么地方?改变水的状态需要哪些条件? 解释中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

2.预设问题促进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既然地理概念是地理问题之源,那么如何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帮助学生摆脱对地理概念的认识偏差,更好的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提升地理概念外延的应用能力,就上升为要抓住核心概念,可以通过预设地理问题促进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首先,在地理概念的习得阶段,从生活经验出发,以获得概念理解捷径;利用主观感知,以丰富地理表象;联系已有知识,以促进概念同化。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从生活可见的水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入手,在教学上设计了以长江水体运动为主线索的一系列有关的探究问题--长江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水的存在形式,长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对长江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对水循环概念的同化。

其次,在地理概念的巩固阶段,进行变式练习,以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概念间的对比,加深对概念特性的认识;通过各种组织策略,以完善概念结构。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的同化后,教师提高要求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加深掌握对水循环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绘图技能并学会分析地理现象、描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以完善概念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H、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意在提高学生的图像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图文信息的转换教学:以长江"水体"为关键核心词,指导学生构建地理概念图做笔记。

3.构建地理概念图, 揭示地理概念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通过构建地理概念图,建立知识系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形成概念体系,帮助学生在表达时理清思路,把握全局,使讲解和学习流畅自然、重点突出。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在解决上述问题基础上,引导以"长江--水体环境"为关键核心词,指导学生构建地理概念图,利用地理概念图做笔记。

通过运用地理概念图技术,将提升学生思考技巧,逆向思维讨论"如果自然界不存在水循环,那地球将会出现什么状况?"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利用"地理概念图"为工具记录笔记,能将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核心内容记录下来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图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体系以便于课后复习,加深对地理概念内涵的理解和外延的拓展应用。

4.注重地理概念的灵活运用,提高地理素质能力

在地理概念的应用阶段,注重概念的灵活运用。可通过启发式自我提问、合作式相互提问、出声式思维训练以及归纳式错题整理等方面进行训练。高考对地理概念的考查,从来源包括对概念内涵的考查、对概念外延的考查及对概念间关系的考查三种形式,考查形式较灵活,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较全面。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

学生失分的原因:(1)多"冻土"和"多年冻土"概念区分不清。 (2)只分析青藏地区的纬度、海拔,而没有落脚到太阳辐射强;(3)对青藏地区和东北高纬地区气温年较差特征和成因认识不清。

根据材料中"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冻结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可得出以下结论:多年冻土的形成于冬夏季气温有关,只有冬季冻结厚度大,夏季不能全部融化,才能形成多年冻土层,故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当同样形成多年冻土层,青藏高原由于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冬季气温较高,冻结厚度薄,只有年气温更低时,才能保证夏季不会全部融化,也才能形成多年冻土层。

篇10

一、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所以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我认为有趣的导入法有:

1.实验演示导入新课。我在上第二册《乌鸦喝水》时,是用实验演示导入的:上课时,我先出示自制的教具“乌鸦”与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讲述,借机提出:“你们想知道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吗?读了《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演示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在学生产生兴奋之时导入课文。例如: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老师先了解学生看没看过《宝莲灯》这部动画片,然后播放《宝莲灯》这部动画片的片段,老师适当讲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绪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贯穿要素,应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在学生充分练读的基础上,让小朋友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感受到自己就是其中的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了,采用三人小组学习的形式商量商量,特别是要把自己说的话给记住了,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在小组中互相商量,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度过冬天的。最后,在充分商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这时,一只只可爱的“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已经跃跃欲试,准备交流各自的过冬方式了。这样,教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如不及时激发、保持兴趣,就很有可能达不到预定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课堂表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一把”、“一口”、“一只”这样的数量词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编了“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是上面数量词的朋友,再把它们搭配在一起。这样,学生兴致浓,学得快,也记得牢。另外,有些课文内容难于理解,就可以通过此方法轻松解决。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中和傣族人民的动作“接、敲、踩、跳、端、拿、蘸、泼”等,我都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边读边做动作。学生都乐于做,在做的过程中生动地揭示了动作形象,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勇于参加实践的兴趣。

2、导演童真趣味的课文剧。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表演性的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我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把编好的课文剧让学生表演。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戴上狼和羊的头饰进行表演,这两位学生模拟狼和羊的语言、行为、神态,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看得非常有趣。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从狼的故意找碴儿和小羊据理申辩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中看到了狼的狡猾、凶恶和小羊的善良、老实,从而也领悟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理是不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