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范文
时间:2023-03-17 09:1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鹏是乌市米东区一家高职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上个学期,他的班主任给学生发放了《就业协议书》,并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找单位签订协议书,否则不发毕业证。
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情况在首府其他高职院校也普遍存在,甚至个别本科院校也在这样做。一些学生为完成任务,各显神通,虚假就业随之出现。
小鹏今年6月份毕业,目前在首府一家公司实习。
他说,上个学期,班主任给班上每名学生发了3份《就业协议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并盖上公章,自己和用人单位分别保留一份,另一份交给学校。班主任要求,在毕业前,不管学生找到工作没有,必须“想办法”把协议书签掉,并盖上公章。“如果签不掉,就拿不到毕业证。”班主任说。
小鹏四处想办法,但到现在公章还没有盖上。
小鹏的同班同学说,他听说,近年每年学生快要毕业时,学校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把就业协议书签掉,不签就拿不到毕业证,离校前,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把协议书签上。
连日来,记者在对首府5所本科院校、4所高职院校今年6月份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时,1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均表示,他们学校每年也是这样的情况。
“只要在就业协议书上盖了公章,学校不会去追究协议书的真假,甚至连编号都不看。”天山区一所职业高校的学生小马说,每名学生就业协议书的编号是不一样的。几个月前,受同学委托,他把自己一式3份(同一个编号)的就业协议书拿到他哥哥所在单位盖了3个公章,协议书上填写了自己和另外两个同学的名字,随后上交给学校,竟然通过了,而毕业生中像他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
记者了解到,为签就业协议,一些学生除托亲友、同学帮忙外,甚至刻假公章,或花钱到公司盖章。
针对学生们的反映,记者与这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取得联系时,他们均表示,学校没有做这样的要求,“可能是个别院系或专业为提高就业率而做的,他们的行为不能代表学校”。
这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处还明确表示,学生毕业证与就业协议书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学生成绩合格,交齐相关费用,就可以毕业。
小鹏所在学校的招生就业指导处的李处长分析说,这除了可能是个别院系或专业为提高就业率而做的外,还有可能是学生多次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就业协议书签不掉,“为给学生压力,不排除各班的班主任说这样的话”。
一所高职院校的一位班主任透露,学校每年都要与各院系签订就业目标责任书,各院系或专业随后把责任目标分到各班,“班主任就成了第一责任人”。
记者在首府一些高职院校的网站上看到,多数学校在介绍时,强调本校的就业率在95%以上。天山区某职业高校就业指导处的许老师说,学校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8%。“我们学校每年确实有就业目标,但没跟各院系签订目标责任书,也没强制要求各班级这样做”。
记者采访过程中,有两所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表示,学生能找到工作的不到20%,这个就业率水分太大。
记者了解到,此类现象自2004年教育部规定高校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后,开始出现在一些民办大学、高职院校和一些不知名的本科院校内。
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就业率掺假将会误导国家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学校专业的合理设置,以及招生人数的确定,这对学生是一个伤害。
篇2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信息;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和千家万户的安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小于毕业生增长速度,给社会和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特别是设置时间较短的新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就更大。
笔者对广州某高校2003至2006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充分挖掘各种有效资源,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一、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民营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成为吸收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尤其是2003年以来,该校有60%至80%的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他们分别到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设计院等民营企业单位,从事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设计等工作。
由于该校新生入学分数为第二批普通本科入学分数段,招生分数较低,学生的中学基础较为薄弱,加上近年来就业率较高,因此,2003年以前,应届毕业生报考以及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和比例较低。
对往届毕业生就业特点的研究和把握,有利于积累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应对逐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激活工作思路,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转变观念,努力探索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实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对高校大学生就业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当深刻理解这一重大转变,在就业工作中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在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上尽快进行转变,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危机意识,主动适应社会要求,走出校门,宣传介绍学校、专业和毕业生的情况,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切实做好就业工作。
三、拓宽渠道,大胆实践
2003年以来,笔者和该校就业工作团队一起,结合毕业生就业特点,开拓思路,努力探索、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大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拓宽思路,开拓就业工作新的增长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推动学生努力提升知识层次,我们拓宽思路,鼓励学生考研,切实提高了就业率。在巩固组织学生考研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全面动员,重点鼓励学习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考研。并安排考研宿舍,组织研究生党员一对一地指导考研本科生,指导报考志愿,使学校形成报考研究生的新热潮。三年来, 15 000名毕业生中,有40%左右的学生报考研究生。其中,1 500多名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达到10%。
鼓励学生考研工作也为今后土建类学生打开就业门路,寻找学生就业的新增长点,提升学生就业水准,开拓了新路。
2.主动出击,广种薄收挖信息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团队知难而上,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搜求就业信息。
(1)积极推销,扩大社会认知
2003年以来,每年都利用新年机会,向与学校毕业就业工作有关的单位,邮寄带有毕业生信息的贺年卡9000多张,主动用电话联系近年来吸收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使得以广州及珠三角中心区域为主的大部分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都了解本校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人才供给量,所以,尽管形势严峻,仍然有很多单位主动上门提供招聘信息。
通过几年的努力,至今为止,本校与广州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工程公司等几百家单位建立起了牢固的用人关系,就业市场相对稳定。
(2)变“废”为宝,挖掘潜在信息
每一年,各高校都将毕业生就业去向资料存档保管。在就业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去向登记表,以及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学员登记表,变“废”为宝,激活蕴藏在其中的就业资源,利用合适时间,组织一批口才好、应变能力强的骨干,主动通过电话联系,一方面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近况,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向这些单位推荐当年应届毕业生,得到一批单位的热情支持。据统计,几年来,使用这种方法挖掘了1 500多条就业信息,争取了2100多个就业岗位。
(3)全员参与,扩大“推销”队伍
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专业教师的支持。因为,专业教师往往跟那些与其专业有关的单位联系紧密,通过专业教师可以获得大量就业信息。因此,就业干部积极主动争取这些专业教师的支持,可以增加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努力,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能保持200多人左右的兼职“推销员”队伍,无论职称高、年龄大的老教师还是一般的年轻教师,他们都能热情配合,提供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推荐毕业生就业,几年来,已推荐1000多名,约占毕业生人数的10%。
(4)校友帮助,争取信息反馈
校友是学校向社会培养输送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朋友,也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资源。经过几年的办学,有一大批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在各个单位起着骨干或者领导的作用。平时的校友工作中,学校主动创建平台,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和交流,给校友带来较强的母校归属感。与此同时,校友们也热情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纷纷帮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因此,尽管今年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笔者所在学院仍然出现单位上门招聘的就业繁荣景象,共开设校级、院级大中型招聘会1600多次。到目前为止,学校已连续五届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位居省内前列,学生实际就业就业率已达90%以上。
3.利用现代技术,建设信息平台
学校就业工作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具有运行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的网络技术,非常适合于学校开展就业信息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以来,笔者所在就业工作团队组织学生通过“大学生就业在线”、学校网页、学院就业信息网页以及行业在线,向社会当年毕业生所学专业、毕业生人数、联系方式等信息,近两年还加强了毕业生个性化信息的介绍,为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和毕业生提供了快捷的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增大了几率。
四、加强管理,树立形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就业工作中,就业工作主动走向社会,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和就业信息,还必须有强烈的形象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了树立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形象,必须以人为本,强管理、促规范,建设一流的就业工作队伍。我们以制度建设为保证,建立了多项规章制度,落实了制约机制,并加强管理,促进规范,提醒工作人员礼貌沟通、热情服务。为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素质,我们开展了就业信息拓展业务培训,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就业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树立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取得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笔者所在学校的各专业在华南地区的就业市场相对稳定,通过这一稳定的市场不断地向外辐射,使就业市场越来越广阔。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特别是与各地的就业指导中心、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和大集团公司的联系,将他们请进学校,组织小型的地区见面会和行业见面会,拓展了用人渠道。我们还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并在毕业生就业阶段及时地信息,确保市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我们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优先在校友相对集中、就业市场前景看好的广东等地区建立就业工作联系站,着力抓好在珠三角和经济发达省、市建立就业工作联系站,扩大在这些区域的就业市场,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篇3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人们对就业难的原因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这其中,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高校专业设置“不接地气”,不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一些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同时,更多的专业供大于求。由此,社会舆论包括许多专家学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构,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从现实情况看,衡量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切实可行的办法无疑是就业率统计,毕竟数字最为直接也最具说服力。从这个角度看,此番教育主管部门就业率较低专业名单,无论是对大学生择业方向,还是高考学生专业选择,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为避免“专业扎堆”“热门专业热不过三年”等现象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就业率这一“市场导向”作用下,让大学生和准大学生们对自身的就业方向和专业选择增加理性,也客观上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优化调节的作用。
然而,在看到专业就业率“市场”调节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盲目性,单纯的专业就业率并不能够说明一切,何况做这样一项统计本身就存在科学性与可行性的问题。
首先,专业就业率统计本身存在的准确性问题。目前,政府有关部门每年都会实时高校就业率状况,一项统计数字就频频引发舆论质疑,如果就此对全国高校各个专业进行数量统计,将是多么大的样本。除了工作量上的难度,更大的问题在于这样的统计需要基于高校基础统计,而现实情况是,由于高校就业率与高校专业设置以及教育资源分配挂钩,许多高校所提供的就业率数据掺了水分,如此难免会造成最终统计结果的“失真”,也就失去了市场调节作用。
其次,就业率统计的滞后性问题。高校就业率统计中的科学性问题也会影响统计结果,比如,目前就业率统计主要局限于高校离校时的就业率,而一些大学生是在离校后找到了工作,而同时一些就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了“二次择业”,显然,目前的统计时间节点缺乏对毕业生的持续“跟踪”,本身也存在设计上的缺陷。
篇4
不过,奇怪的是,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常常含糊不清,许多学校都不统计这个数据,媒体也极少拿这个说事儿。为什么呢?这还要从最近几年美国大学生群体的改变说起。传统来说,大学的招生是和适龄的高中毕业人群紧密挂钩的。近半个世纪来的全球的生育率都有下降的趋势,美国也不例外。人口普查数据预测,2010年以后,美国的18岁高中毕业生数量将会大大缩水。这就不难想象,大学越来越招不到高中生了。而且,在未来20年中,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族群是父母双方都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南美裔,这个群体上大学的可能性比父母双方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相对会低一些。
同时,研究证明,成人高等教育市场总是会在经济低迷的时候明显膨胀。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的确有不少人选择重返校园,其中就包括许多原本没有读完本科或者转专业的人。这部分学生被称为非传统学生(non-traditional students),他们包括:高中毕业后没有立即进入大学学习的;没有高中毕业的;年龄超过25岁的;兼职学生(每个学期不修满学分);上学期间还维持着一份全职工作的;除了配偶外还有孩子的;单身父母等。非传统学生的条件很宽泛,符合其中一条的学生在2000年时已占到美国全体大学生的73%左右了。2008年后,据统计,美国大学生中超过25岁的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将近25%已为人父母,选择兼职读大学的学生也达到了46%。
这些数字显示,美国大学生的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早已不全是我们印象中那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了。所以,许多美国大学看清形势,转向开发成人市场。网络大学、赢利性大学等自不必说,本来就是专门吸引非传统大学生的。连著名大学都纷纷开设专门面向这些“新型”大学生的学院,如哈佛大学再教育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综合学习学院、西北大学成人再教育学院等。这些学校并不会挂羊头卖狗肉,而是依托著名大学的强势资源,给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如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中最好的一所——香槟分校,地处离芝加哥两个小时车程的印第安纳州小城市拉佛耶,他们的兼职MBA课程就选择在精英云集的芝加哥市内授课,著名教授每周末专门来芝加哥讲课。绝对不会因为是兼职课程而用二流的师资,他们对自己大学的金字招牌都十分珍惜。
由此可见,许多非传统的美国大学生本来就是半工半读的,他们毕业后可能还会继续在原来的公司干一段时间,骑驴找马,即使工作暂时和大学专业不对口,也不算失业。基于这样的现状,美国大学的就业率统计起来就很困难,数据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和工业界衔接的程度。
就业率降低大学身份
美国大学统计就业率比较困难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和中国相似,美国也有不少本科毕业后直接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还有一些研究生项目完全无视学生的本科专业,只要能考上就可以入读,比如法学院和MBA。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并非从事本专业,可又并非失业,他们的就业率又该如何统计呢?
从大局来看,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和美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结构息息相关。二战以后,美国的制造业飞速发展,美国人曾经靠一张高中文凭就可以顺利就业,有稳定的收入,进入中产阶级。长久以来,许多美国人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兼职工作了,甚至创业,就业这个概念并不和读不读大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美国人中持本科或以上文凭的人仍然只占总人口的22%左右。当然,最近二十年,美国制造业移师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劳动力低廉的地区,美国本地的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职位正在大量流失,美国人也看到有本科文凭能让他们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所以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同时飞涨的还有大学学费,美国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得面临着还学费贷款的巨大压力。
和中国大学相反,美国大学的最后一年往往是课业最重的。找工作本来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少美国大学毕业生干脆毕业后玩上几周,然后再静下心来找工作,三到六个月后才找到工作实属平常。所以毕业时统计就业率就没什么意义。
从实际操作的方面来考虑,尽管美国大学都打着校友的主意,但学生毕业后会不会和母校保持联系那可不一定了,他们的就业情况也就无从得知。美国大学为了争取校友捐款,常常打电话、写信等联络校友,而且神通广大,无论你搬家多少次他们都能找到。办校友聚会、邀请成功校友衣锦还乡等招数层出不穷,甚至还邀请你拍校友纪念册,一本纪念册卖两三百美金。一些学校如此捞钱,有些校友就不愿和学校有瓜葛了,毕业后便渺无音讯——也难怪,本来也没有向学校报告情况的义务嘛。这样,毕业之后统计就业率也很困难。
有意思的是,美国正规四年制大学对教授职业性的技能,如计算机操作、机械操作等却有很强的排斥。即使开这类课程,也必须同时教授理论基础。这是因为不少大学教授和管理层认为大学不是职业培训学院,主要任务是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让学生们能接触先进思维,提高个人素养,而为社会培养可供雇佣的职员则是低层次的目标。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率这样实用性很强的数据,虽然家长很关心,大学却认为是降低了它们的身分,不愿触及。
毕业率才重要
说到底,美国大学最重视的两个数据是“学生保留率”和“毕业率”,这两个数据都和学校的收入以及获得联邦政府的资助息息相关。相形之下,中国大学的“学生保留率”和“毕业率”都非常高,因为千辛万苦考入大学的中国学生一般都会老老实实地读完4年,转学和退学的人是极少数。然而美国大学多如牛毛,学生的选择面宽,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转变得快,转学和转专业又容易,一个不乐意就跑别的学校去了,也有人拖延多年才毕业。很容易理解,如果一所美国大学的学生保留率太低,说明转学的人太多,招来学生却留不住他们,说明教学有严重问题。
《时代周刊》最近报道,美国大学生在六年内毕业的比率只有不到60%,也就是说许多学生不能在四年内完成学业。这并不一定代表美国学生很懒,实际上休学的原因各种各样。最普遍的是经济原因,也有不少是为了丰富视野而选择休学旅行或者实习。延期毕业的另外一个常见原因则是学分没修够。美国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很大,稍微没有安排妥当,到了毕业季就可能发现毕不了业。所以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提前一年就要申请毕业,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审视余下课程,不无道理。而且在毕业典礼上发的毕业证书,多半都是白纸一张,因为有些学生还得在夏天继续上课,才能合格毕业、获颁证书。同理,如果毕业率太低,也说明这所大学从招生到教学有种种问题。学生欠了一屁股债却毕不了业,回头还贷款又成问题,到头来还是发放学生贷款的联邦政府倒霉。因此,这几年联邦政府教育部对营利性大学的政策越来越严格,毕业率成了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大学岂有不重视之理。
最后再多说几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就业,这难度自然更大,不仅要过工作签证的重重关卡,还要和当地人抢饭碗,其实是等于跟来自全世界的精英拼!美国移民法不允许外国学生毕业后长期滞留找工作,虽然能申请职业培训期(OPT),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具备经济实力撑过这段干旱期,但随时准备卷包袱走人的心理压力,不是人人都能平静对待的。众所周知,美国博士的淘汰率很高,即使毕业后也不容易拿到教职,于是有些中国学生就提前想好出路,申请一个容易拿奖学金的冷门专业,来美后再同时读一个容易找工作的专业,比如统计和会计。万一读博失败,还有条后路。可问题是,这些中国学生对枯燥的科研工作很快失去兴趣,早早拿个硕士学位走人,害得美国教授叫苦连天:奖学金花在你身上了,你倒好,科研成果不做跑了!这不是骗钱吗?这种事情出多了以后,个别极端愤怒的美国教授就公开声明不再招中国学生了。这些以找工作而不是学习为目的来美的学生,实在是堵后来的中国学生的路。
篇5
据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介绍,目前节能汽车的市场空间非常巨大,技术突破的潜力也很大,如车身轻量化、发动机系统优化,都是非常好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在节能领域,还没有引起许多厂商的足够重视。
目前国家财政扶持节能减排,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并且已成为新一轮汽车促销的亮点。随着油价不断攀升,能源与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无疑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什么叫“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从广义上来讲,指在燃料上除使用传统柴油、汽油之外的其他方式,比如使用液化石油气、压缩气罐为燃料的都算新能源汽车。后来,人们渐渐缩小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在国家科技部所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把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特指为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分为三种类别:纯电动电池车、混合动力车(电池、电机一起运作)、燃料电池车(其主要原料为有氢燃料)(图1、图5、图6)。而国内目前对燃料电池车的研究力度不大,只有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实际上,我国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计划早在11年前的国家“九五”计划时就已经提出。随着国家七大新兴产业的提出,新能源汽车被作为其中一项而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学科研究现状
北京交通大学新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是国内早期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的先驱之一,十几年来,他们在学术研究、产品开发、市场推广、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许多优秀成果,并与国内多家汽车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重点研究的BMS(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系列产品应用于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车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交大绝杀:成熟的BMS系统研究
电力传动,就是我们要找的专门研究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特性的专业。
孙丙香老师带领的学生主要做的是BMS系统研发。他们研究的内容包括电池的外特性、用各种工况去测试电池、找到电池衰退的机理、针对车上各种各样的工况、在一些极端的条件会导致电池怎样的后果、以及估计电池的变量。
下一步交大还要开发一些产品,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实时估算电池的参数,让电池在极限条件范围内快速充电,且又不损害它的寿命。“现在我们做了两款产品,一款充电器、充电桩,另一款电池管理系统。围绕这两个东西,如果想做的越来越好,那我们就要对电池的研究越来越透。”
交大电气工程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为符合大力发现电动汽车的需求,最近想增加一门课 “动力电池的应用和储能”,电池在车上使用,可以说电池是移动式储能。以后不光是电网可以给车充电,车白天用电高峰时,也可以给电网馈电。这就是移动式的储能。
国内新能源汽车:正视差距,迎头赶上
国内在研究汽车电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些差距。
首先,国内设备精度不高,加工设备的环境欠佳,影响了设备效能的发挥;其次,国外现在新能源汽车都使用混合动力电池,这种汽车适合出远门,而国内现在提倡用纯电动电池,我们在进行一场“跨越式”发展;再次,目前我国是四个部委一起在监管新能源汽车这项事业,一定程度上导致该行业发展路线不明晰;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电力公司给汽车充电的电网的覆盖范围波及不到小区内,这严重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程度。
说到这里,有同学不禁担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产业化发展?如果将油价上涨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我们的保守估计是8年,而这个时间还主要依赖于电池的涉及是否有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站,国家电力系统通过有序控制充电管得多一些。
然而,这些问题也同时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指明了改进方向:从根本上讲,是呼吁国家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进行完善,只有充电的地方解决了,买车的人才会多;其次就是高效能电池的研发,纯电动车电池的研发;再有就是国家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范围。伴随着电气工程专业强势的就业力带动,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与生产会更上一个台阶,我们也会研制出更高效能的电池!
考研前景:交叉学科背景下,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新能源汽车专业研究生报考条件,孙老师认为,目前电力、电子学相关方向的导师比较偏爱充电设备专业的学生;而电池方向则是一门交叉学科,电气、电话学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考,最近几年交大电池方向研究生非常想招热力学专业的本科生,因为目前导师想把电池外形、内部反映机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是热力学的学生报考电池方向又有一定难度,所以最好是保研或者导师推荐的形式报考。这个专业主要是看学生动手能力。
关于考研,自动化专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他覆盖面广,需要学习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自动化专业的同学很有优势,他们除了本专业的知识,还学习了其他专业的内容。其次,选择本专业读研也是很好的出路,自动化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知识都是基础理论,而研究生阶段将会有深入研究相关知识的机会,同时也会提高实践应用的能力,这些实践经验在工作中都很有益。
学生风采:只要动手能力强,女生也能当汽车王!
男朋友?目前没有。逛街?浪费时间。那平常干嘛?——实验室里围着汽车团团转!
瘦瘦的工科女生张明慧很不简单,从2008年考上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以来,大学四年,她参加大小创新型竞赛无数,其中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2项,国家级以上奖励9项,2010年1月由她设计的“基于自主寻迹智能车控制电路”成功申请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此外,她还有1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很多人都疑惑:一个女孩子,怎么和汽车较上劲了?而且还是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汽车?和别的女孩不太一样,张明慧从小就喜欢动手操作,热衷科研创新,这是她选择读自动化专业的原动力。
上大学后,张明慧才发现,读自动化专业原来非常辛苦。专业需要掌握电路、计算机、仪表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电类、机械类专业。因为专业知识面广,该专业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其他学生重很多,一学期差不多开设15门课左右。虽然喜欢动手做东西,但张明慧还是把学习成绩放在了首位,她明白成绩不好,什么都白搭,学习成绩必须保持在90分以上,才有精力把剩余时间用来参加竞赛。
而在竞赛过程中,张明慧常常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比如想用单片机带喇叭唱歌,结果就是不唱。这有可能是时钟频率不对,占空比不对,也可能是中断程序没进去,初始化寄存器有错误等等。
遇到困难时,张明慧总是先自己想各种方法来解决:“参加竞赛,学会自己去处理、解决一些实际的难题,一方面检验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的专业学习能力。竞赛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勇于克服困难、认真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目前,张明慧正在做留学准备,她打算出国学集成电路设计。
学姐建议:在校期间一定要多参加竞赛,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团队协作能力。
想报考自动化专业的同学,在报考之前详细了解学校的培养计划,提前规划安排学习时间,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尽量抓住实践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前景与就业
说到行业前景,近期有个很大的喜讯,那就是财政部部长张少春表示,今年要着重抓好五项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工作,首先就是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0~2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以及支持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此外,财政部未来还将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推广使用混合动力公交车,继续加大25个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这表明,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将加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与日俱增。
自动化专业最对口的单位,以东北大学为例,一般对口给钢厂、电厂、烟厂等大型工业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或是物流优化、调度部分等。
说到就业,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学生就业率非常高,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本科就业率是100%,一直高于学校其他专业。北京交通大学的新能源研究所有120名研究生,15~16名博士生。其中,60%的学生选择了风电、太阳能方向进行研究,剩下40%的学生选择了电动汽车为研究方向。研究生学生毕业后,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读博;大部分学生去了相关研究院、研究所,包括航天二院、电科院、铁科院、天津汽研院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去了公司,如福田汽车、普天新能源、西门子、华为等等。
Tips: 国家将采取六项措施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
1. 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大力支持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动力系统、动力电池、小型节能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研发平台。
2. 合理规划重点和产业布局,优先发展小型纯电动汽车和小型节能汽车,积极推进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持续跟踪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依托现有汽车产业基础,建设若干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投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建设若干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打造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
3. 完善标准法规体系,加强标准技术法规的制订力度,切实加强标准技术法规对行业的指导作用,争取在短时间内基本建立起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体系。
4. 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大力推进节能汽车的推广普及,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扩大公务领域和私人消费领域推广数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和专业化电池回收企业。
5.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产业发展和市场的引导作用,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引导政策,尽快建立居民燃料消耗量的税收奖惩制度。在汽车购买、使用环节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6. 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探索可行的商业运行模式,降低消费者使用成本。建立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安全和维修保养服务体系,制定电池和电机驱动系统的售后服务政策,切实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
Tips: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著名企业
电机类:大洋电机、上海电驱动、上海大骏、京津电动等;
电池类:北大先行、中新国安(盟固利公司)、比亚迪、ATL等;
电池储能类:东莞的赛威微电子公司。
Tips: 著名高校研究方向
篇6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负担;专业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13-03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看到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关学业、捧着红彤彤毕业证书而找不到工作,心情是何等的难受和煎熬。每年700万名高校毕业生、80%的就业率,等于说有140万应届毕业生无法及时就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所学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不匹配。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超过500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约150所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每年计算机、法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别超过30万、15万和1.5万人。
计算机、法学和节目主持人专业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也是当今最时髦的专业,但由于国家的计算机发展和法治进步并不需要每年几十万毕业生的加入,每年需要补充的节目主持人也不多,“产业过剩”也就导致风光专业的就业难。与此相反,全国大中城市每年需要高级保姆至少100万名,但目前只有几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家政专业,上规模的高校都不愿意开设该专业,结果家政服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大部分高校看不起家政服务行业,是怕影响学校的招牌和声誉,而热衷于开设社会需求已经饱和的计算机、法学专业,结果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失业大军。
1.改革需要高校扫除心理障碍。高校毕业生难就业,有学校、教师、学生和政府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学校来说,要设置一个专业不容易,所有高校都希望建立在业界有影响的专业,以提高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开设新专业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和勤勤恳恳的教辅人员,需要默默无闻地做好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置等工作。同样,弃置一个专业也不容易,大批教师和教辅人员变成待业下岗,花巨资建设的实验室丢了可惜,继续存在又派不上用场,导致改革难于下手。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大多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确定,改革专业设置,需要社会、教师和学校形成共识,需要“壮士断腕”的意志和决心。
此外,无论是开设新的专业,或者是弃置原有专业,还需要高校扫除笼罩在脑海中的心理障碍,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下马计算机、法学专业,需要勇气和魄力,不痛不痒的修修补补是无法担当重任的。设置社会急需的家政服务业,既需要高校放得下架子和“身段”,也需要学校群策群力,招集到足够多、足够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等学科教师,更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化教学需要的相关实验室。也只有得到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参与,才能培养出集医生、教师、营养师于一体,适应我国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
2.盲目跟风诱发学生进“红牌”。高校专业近年被分为“红牌”、“黄牌”和“绿牌”,“红牌”以计算机专业为代表,这些专业名字好听,形象时髦、闪闪发光,高校喜欢开设,学生喜欢报读,但社会需要有其限量,并非越多越好,太多了就会造成就业困难。“黄牌”状况一般;“绿牌”则是学生不热衷报读,毕业后薪酬一般、失业率低、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事实上,计算机、生物技术、法学、节目主持人等专业,因为被媒体过度宣传,曾经大红大紫,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报读这些专业,但因为毕业生人数太多,造成积压,就业困难,实在是国家的可惜和浪费,这些专业大都被列为“红牌”专业。地质、港口、船舶、石油和油汽储运等专业,是国家计划设置,但因为媒体、学校宣传不够,没有像计算机那么风光,吸引不到足够多的青年学生报读。由于每年的毕业生不足于应付国家发展的需要,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变成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从红牌、黄牌和绿牌专业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到,政府、媒体和学校在进行涉及高校专业的信息发放和相关宣传报道时,应该考虑到对青年学生及其家庭的影响,加入“未来”、“就业”理念,站高一点,看远一些,鼓励和引导青年报读,避免盲目跟风“红牌”,造成浪费。
3.积极引导学生报读“清淡”专业。重庆市有22所本科高校,超过五成院校一窝蜂设置了英语、法学、计算机、市场营销等所谓热门时髦专业,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学生报读。据披露,在重庆市高校毕业生近年的就业困难专业中,正是上述的时髦、热门专业排头位。道理很简单,就是人人都懂得的经济学中的供求矛盾,供应过多,市场积压,供应过少,“产品价格”被大幅提高。大家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改起来会那么困难,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地质科学、农学等基础专业,社会需求量大,但由于毕业后工作条件又相对艰苦,导致青年学生不愿意报读,成为“清淡”的专业。
许多教育界同事都会热衷于讨论高校道德教育问题,上世纪50年代高校毕业生“一切服从国家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变成教育界的奢望,因为现在的青年考虑自己已经变得很多。从这个角度讲,加强中学和高校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应忽视,而应该大大加强。青年学生的思维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落差,只有在学校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卓有成效、而非简单说教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每年有足够多的高中毕业生报读国家发展急需的“清淡”专业。学校应该解除“心理障碍”,和媒体一起诱导青年学生报读“清淡”专业。触目惊心的就业困难,应该引起政府、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反省和沉思。
二、毕业生就业问题复杂且严峻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110万,2012年达到了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直逼700万大关。据测算,未来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仍将在700万上下徘徊。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较快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技能人才,但高校设置的专业却往往并不匹配,使逾百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各级政府每年都只好例行公事早早发出“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相关通知,实施“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鼓励高校组织各类协作体联合开拓就业市场”、“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对接机制”等措施,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同志于2012年将“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写入政府报告,希望能够从77.8%的就业率提高到更高水平。所有高校按照教育部的通知,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全国2000所高校,都已经成立专门机构,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所有高校都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以创业促就业,组建越来越庞大的就业工作体系。然而,尽管各界高度重视,相关机构、人口竭尽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一直在80%上下沉浮,2008年只有68%。足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复杂和严峻。
1.热衷“播音主持”造成巨大浪费。毕业生所学专业如果是社会所需,且招聘对口、科学,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反之,如果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却没有相关专业,即使学的是“热门”,也可能成为“红牌”,毕业后仍然难于找到工作。目前,全国有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厦门大学等146所高校开办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每年吸引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由于“播音主持”人才需求并不太大,社会需要量已基本“饱和”,该专业人才的“适用期”又特别长,或者说该行业“代谢率”低,每年有3000名毕业生补充已经足够。1.5万名的毕业生显然超出社会所需,当然会出现就业难和人才浪费问题。
2.跟风设置热门“害惨”毕业生。进入21世纪,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全方位进入“快车道”,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重点大学、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一窝蜂都跟风开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专业。高校跟风、媒体宣传、青年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报考这些所谓热门专业。但互联网是有其客观市场规模的,不是说所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进入相关行业。毕业生超出了市场需要,就会遇到就业难问题。2001年,全国高校中有近300所院校开设法学专业,到目前更增加到700所,导致每年报考法学的高中毕业生人数超过15万。最后结果不言而喻,害惨了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3.家政服务人才缺口逾千万。香港是一个仅有700万人口的国际都市,但接受了30万名外籍高级女佣。菲律宾是香港最主要的女佣来源地,菲国输出的女佣大都能够以集教师、医生、女工于一身的特点,受到香港中上层收入家庭的大力欢迎。香港人也常将能够请到菲律宾高级女佣作为保姆而感到荣耀。按照香港的比例,北京有2000万人口,是香港的三倍,中上层收入的家庭数量庞大,可容纳高级保姆的数量应该是100万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高级保姆月薪都已经和重点大学毕业生媲美、甚至超过,说明富起来的中国家庭对高级保姆需求数量极大。
江苏省相关部门做过统计,该省未来五年需要的家政服务人数将达到340万人。全国总工会的调查结果亦显示,目前国内家政服务业人才缺口超过1000万。然而,目前仅有成都学院、华南女子学院、福州英华职业学院、上海科利尔高级家政专业学校、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和吉林农业大学几所高校设立家政学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不足千人。一边是市场需要千万的家政服务人员,一边是每年不足千名毕业生,巨大的差距使家政服务专业毕业生成为抢手货,学生未毕业,已经被一扫而空,家政专业毕业生月薪也比较高。
目前设置家政专业的高校都不是名牌大学,也不是重点院校,但他们的毕业生就业率却媲美清华、北大,显示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是否科学配套,左右着毕业生的就业率。盲目跟风设置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高校,很多学生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实事求是、按照社会需要,在市场容量允许的原则下设置专业,则可以帮助毕业生完成他们的梦想。
三、提高就业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近期公布了2013/2014年度“世界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也世界大学400强榜单,中国的北大、清华和复旦虽然均进入百强,但排名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大学之后,显示新加坡、香港大学在国际有非一般的影响力。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在评选高校名次中,除重视学术领域研究和成果、国际合作交流水准等项目外,毕业学生就业率亦都列入评选主要项目之一。新加坡和香港的高校之所以在国际上获得较好声誉,与其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毕业生100%的高就业率分不开。
1.世界一流离不开高就业率。新加坡国立大学不仅拥有世界最美的校园,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亦享有盛名。由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大学毕业生有较好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基础知识,每年就业率几乎都达到100%,毕业生不仅不存在就业问题,而且是市场的“抢手货”。该两所大学以毕业生广受欢迎为傲,学生也因为备受关注而更加努力。高就业率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也使学校的研究工作后继有人,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新加坡、香港的大学每年都吸引了几千名来自中国内地、东南亚国家的优秀学生,成为学校的宝贵资源,在国际学术界也传为佳话。我国不少著名高校同样享有美丽校园和众多研究成果,缺少的正是“100%就业率”这一块。改革高校学科设置,按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客观设置专业,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过门槛。
篇7
一、设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本着面向市场、服务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和就业紧密相连,贴近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结构日趋合理。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追求数量和规模,故而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新专业设置市场调研不充分、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训目标定位模糊等问题。解决专业设置问题,建立有就业竞争力的专业,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设立专业技术含量高的专业。高的专业门槛在就业时就会使得其他专业的学生涉足该行业的难度较大,从而保证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比如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等相对专业性较强的专业。。
2、结合区域优势,打造特色专业。专业的建设要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岗位需求的变化相适应。在专业设置时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的情况,打造适应本地区的特色行业。比如在我国汽车大发展,北京又将汽车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大背景下,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工程系就设立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保证学生就业率。
3、做好毕业生信息反馈,建立专业预警机制。要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特别是对学生毕业后短期(半年)和中期(三年)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学生离职率并进行分析。对离职率较大的,薪资水平涨幅较低的专业进行预警,进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调整,以提高此专业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学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应该从自身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合理的、发展前景的专业。应该多做市场调查,分析经济形势和所处的地域特点,开发适合当地情况的特色专业。要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反馈,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里获取所设置专业的相关信息,做好专业预警。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除了需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外,还需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也就是说除了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外,还应该有一定的技能资格证书,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也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
据调查,我国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27%,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 50%以上,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双师型”转型就显得尤为迫切。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为例,下设汽车电子与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和办公自动化专业。为了能好适应高职教学的发展要求,汽车工程系就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从专任理论教师到“双师型”教师的转型工作。在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通过有计划的安排他们到企业为期6个月的顶岗培训,寒暑假进行各种培训、企业实践以及各种相应资格证书的取证,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通过转型掌握了企业行业的现金技术、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了实践技能和经验,在实践教学中能与企业更紧密的联系,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的同时,系里还积极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到学校任教,指导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协助教师进行生产性实训课程,帮助教师快速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更准确的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实践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顺利就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就业中充分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在实习实训的基地建设中,充分挖掘行业背景潜力,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尽可能获得企业的支持,利用企业资源来培训学生,并借助企业实习这一平台实现与就业市场对接。学院实训中心开拓产学研的项目,与北信酷卡(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北信动画应用技术研究所”,北信软件园等实训场地,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连接,成为学校科研转化的前沿阵地,同时最大限度地适应、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质量就业渠道是保证学生稳定就业的有效方法。汽车工程系积极开发优秀的市场资源,依托我国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前景,开发就业岗位。为保证就业质量,积极开展调研和专家论坛,探索更加稳定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持续努力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
所谓“订单培养”,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定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订单培养”的核心就是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
顶岗实习作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对于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在指导老师、工厂管理和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完成工作。学生在工作中能切身体会顶岗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环节,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所实习企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
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出路更为艰难。如何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地方经济的稳定,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迫在眉睫。
高职学生就业率低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职学生自身的原因。理论知识上,相比于国家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言,在硬件等方面本身就不存在优势,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相对较差,理论知识指导相对比较薄弱,导致在就业时存在一定的障碍。心理上,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就业前也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在就业竞争激励的情况下感到茫然甚至是恐慌,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对择业感到不安并且不自信。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往往存在攀比的心理,缺少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但却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盲目与人攀比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造成择业时眼高手低,错失良机。
第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信息意识不强,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位置、院校知名度不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信息获取中处于被动状态,对国家出台的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还表现为就业指导工作方法不正确,许多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一味地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用人单位的信誉及用人岗位的真实性,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致使一些毕业生遭受到了各种“就业陷阱”,不仅错过了最佳就业时期,而且还可能造成毕业生家庭的一些经济负担。
第三,家庭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的毕业生在择业期间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划,都是听从家长的意见,因此家长的建议是很重要的。家长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家长只期望找到一份工资高或者是稳定的职业,而不是从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个人喜好出发,这样就会造成毕业生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是带着攀比虚荣的心理,以至于影响他们的择业观。
面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业难的局面加以扭转。
第一,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从实际出发,主动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加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不仅仅以个人的目标为找工作的方向,要积极投身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回报社会。
第二,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择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多数的毕业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初选、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很多大学生容易有压力,产生不良的情绪,受到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会更难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这种心态,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在经历挫折之后,不应自暴自弃,应冷静下来认真地思考,自我分析、自我检讨,到底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攀比,去追寻不适合自己的目标。
第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不断完善。各地高职院校应该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毕业前期,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择业指导,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就业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向和方法技能,使学生能够理性择业,选择良好的就业方向。
篇9
本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举办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当前,大多数国家在青年就业方面都面临着危机,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更好地为青年创造有效率的生活,并促进国家持续高速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优秀人才驻留的地方投资流动性就强,创新也会大量涌现。因此,要想获得成功,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主要基于人力资本的发展。为了跟上技术变革以及全球价值链变化的步伐,各国政府都需要在各个领域中投资以培养完善的劳动力技能。
因此,我要感谢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举办这项活动,并邀请我参加本次会议。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和教科文组织都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从教育到培训再到就业,两个组织各自涉及的领域相互关联,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发展教育,而国际劳工组织重点关注劳动力市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恰好处于两个领域之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和就业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我们非常欣赏教科文组织持续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积极设立机构间小组(Inter-Agency Group)的做法,与此同时,国际劳工组织也一直参与其中。
我发言的主题是部际协调与公私合营的重要性。具体涉及以下几点:首先,当前很多国家都深受青年就业危机的影响,而部际协调能够很好地应对当下的严峻形势;其次,从长远来看,我们迫切需要为劳动力市场储备尽可能多的工人,并且使熟练工人成为改善、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一、青年就业危机
关于青年失业率的数据是发人深省的:当今全球有近200万的失业人员,而其中15~24岁的年轻人就占到了75万。
年轻人中无经济活动(economic inactivity)人群的比例已经大幅增加。那些不受教育与培训,没有工作的年轻人步入社会后就可能面临长期失业和被社会排斥的风险,并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因为无法获得理想的第一份工作而深受打击,进而使他们以后的生活也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这也将使整个社会在未来面临各种冲突与更低的就业率的风险。
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中有150多万的年轻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其原因是这些年轻人从事着低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的工作,或是从事季节性农活以及在城市非正规经济体中自谋职业。这部分人往往缺乏良好的初等教育,而此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大门将向他们敞开,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经济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从事临时职业或非自愿兼职的年轻人比例剧增,这一令人担忧的趋势也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挫折,甚至面临内部瓦解。下周,我们将在2012年版的《全球青年就业趋势》(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报告中青年失业情况的最新数据。
基于青年就业危机(Youth Employment Crisis)问题的普遍性,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和社会相关参与者将在下个月于日内瓦举行的国际劳工大会(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上将青年就业危机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中。正如大家所知,国际劳工组织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上坚持“三方性”(tripartite),即雇主、工会和政府各自的代表共同制定相关优先政策。
这一次,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Director General of the ILO)也有在更大范围内帮助年轻人的决心,以及了解年轻人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倾听他们关于解决方案的意愿与心声。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国际劳工组织就青年就业问题组织46个国家与多个相关青年机构展开了磋商,此外,国际劳工组织还将在日内瓦召开国际青年论坛(International Youth Forum)。
会议及论坛的讨论结果应有助于各国找到适合自己现实情况的实践路径,并制定全面的青年就业战略。
目前,很多国家的初等教育质量已得到提高,而青年就业战略将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世界各地的教育部长们应该共同庆祝这一成就。然而,与此同时,很多国家还面临着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挑战。
二、反思青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前景
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顺利获得理想的工作?国际劳工组织总结出了成功三要素:学徒制、创业精神、就业服务,每一个要素都需要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理论知识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双元制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双元制结合了企业提供的实践培训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的理论培训。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和丹麦,该系统的运行基于国家、雇主、工会和培训机构之间的高水平合作。
这几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在欧洲是最低的。例如,据奥地利的有关报道,80%有过学徒经历或相关培训的年轻人在完成三个月的培训之后都找到了工作。比较典型的是,在获得薪酬较高的工作机会方面,拥有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经历的青年比仅接受过学校理论教育的青年高出三成。
双元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经济和教育背景,它可以帮助年轻人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学徒制能够使雇主发现他们希望在员工身上看到的难以衡量的品质,比如在实际情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能力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实力或生活技能。
在低收入国家,非正式的学徒制对年轻人来说仍然是最好的机会,因为它可以让年轻人学一门手艺,然后顺利入职。现在,很多国家都在试图通过提升大师级手工业者的科学知识,提高对学徒在更广大的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力的认可度,以及向年轻女性开放更多的职业等各种途径,以提高双元制的效率。
我们也明显地看到了学徒制和其他在职学习机会在跨国公司和大型本土企业中逐渐增加的势头。不仅如此,正式的学徒计划也应该在小规模的企业中加以实施,因为小企业中有很多实用、双赢的方法向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用技术整合创业市场和职业培训
鼓励开办新公司和自主创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关键。有一些政策可以实现这一点:获得资金、降低税收、放宽注册要求以及用技术整合创业市场与职业培训。
在一些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不受学生青睐,他们更愿意接受普通教育,而与此同时,接受普通教育的毕业生失业率很高,企业也存在着技术岗位空缺问题。技术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帮助学生开办自己的公司,可以使技术培训更具吸引力。
要做到这一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需要在他们的课程中设置基础的创业培训。此外,产业与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合作可以使教师跟上技术和实践的更新速度。
(三)就业服务使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更为轻松
在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或是学徒计划时,年轻人需要相关的信息和指导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在很多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惠及的年轻人比例非常小,还有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因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和雇主需求而无法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咨询与指导。
良好的就业服务能够缩短人们找工作的周期,当就业服务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和雇主合作的时候这一点尤为明显。
仅仅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学徒制的公共投资额度,却不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能力,就像是修建一条通往目的地的道路,却没有建造途中的必经之桥……这里所谓的目的地就是寻求到一份好工作。
学徒制、创业精神和就业服务这三个因素可以帮助年轻人从学校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青年失业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经济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和创业才能兴旺繁荣。
三、从长远来看,技能发展即转型
我提出的下一个重点,就是技能发展不仅能帮助国家以及个人缓解经济大萧条(Great Recession)带来的冲击,还能让人们对将要长期面临的在世界范围内冲击着劳动力市场的游戏规则的转变有所准备,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变革、技能匹配度、全球价值链的分割与升级、不断变化的全球人才竞争等。
且不说经济大萧条,单是这些变革的势头就能产生经济大重组(Great Restructuring)。工人与企业需要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甚至从中获益,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投资本身就是一个转型政策。
在一些亚洲国家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教育以及技能发展的转型潜力。韩国、新加坡、中国和马来西亚都遵循着被称为技能形成的发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 of skill formation)。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也不尽相同,而模式的经验能将需求与教育培训投资联接起来。
第一,这些国家的政府对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强有力的保障。这些国家大多有明确的贸易、投资和产业战略。
第二,这些国家有明确的机制,将贸易、产业政策与教育、培训规定联系起来。
第三,这些国家在保持政策协调方面、联接工作领域与教育培训领域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这已成为他们保有动态比较优势(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的根本源泉。
你可以把它叫做经济多样化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群体促进或价值链,这些都是不同的称呼,但目标是一样的——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上加速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在这些国家中,中国、韩国、越南和我的祖国哥斯达黎加,已经能够转换它们的生产能力,从而在全球化中受益。它们在提高受教育机会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质量的领域进行了投资。
我们在一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也看到了类似的模式,比如印度、孟加拉国、贝宁,它们正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应着这种发展模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中,家长灌输给孩子们的理念就是“学习等于赚钱”。这个口号和对教育的大量投资已经导致了一种技能地形(geography of skills)现象。众所周知,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鲜为人知的是,在1996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113个新兴发展经济体中,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数量从7200万名增长到了1.26亿名,增长了近一倍。
对于人才、企业和年轻人来说,全球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数量的巨大增长已经将全球竞争的本质转变为寻求一份好工作。在发达国家,人们也在反思,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就一定能拥有好工作吗?显然,现在这已经不是自然而然、轻松容易的事了。
四、质量与协调的要求得到满足,
才能实现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
国际劳工组织搭建劳动力市场与教育培训之间桥梁的愿景的实现基于政府、雇主组织和贸易协会的共同协议。《2008年提高生产力、就业率和发展能力的技术决议》(2008 Resolution on Skills for Improved Productivity,Employm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提出了全球性政策方案,这一方案也在国际劳工组织筹备的《二十国集团强大、持续、平衡增长的培训战略》(G20 Training Strategy for Strong,Sustained and Balanced Growth)中得到了体现。这些协议反映了很多人都曾提到过的重要国际经验教训。
此外,正如我刚才所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青年失业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很多国家的问题不仅在于结构和工作岗位的不足,还在于短期内总体需求的严重缺乏。
很多国家正面临严峻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制约,这不仅是对教育和劳动部门的挑战,更是对财政、贸易和工业等部门的挑战。
篇10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率,区间分析,情景分析
1现有就业率分析模型的缺陷
就业率遭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发展不一定完全遵循历史轨迹。比如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人数基数、某几年经济的迅猛发展或跌落,都会致使就业率产生急剧上升或下落的情况。但现有的模型一是以传统的单一值的角度分析数据,一味追求单一点值与历史值的高度契合,无法在更小的误差范围内反映实际情况。二是未曾考虑就业背景和环境的变化因素,以及不同背景出现的概率。这些缺陷都不能很好地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将对决策造成一定的风险。所以,本文引入区间分析和情景分析的方法,创新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区间情景预测模型。区间值的定义和运算见文献详解。
2关键变量发生的概率
要找出就业率关键影响变量,可以先构建变量关系结构分析矩阵,构建内部影响变量和外部影响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再利用交叉影响分析法让结构分析矩阵自乘,循环进行,最后找出就业系统里的关键变量数量记为ξ个。第R位专家给出的关键变量λ会发生的概率范围记为PRλ:
3情景组合的概率
其中:Eη表示第η个情景;Pη为第η个情景Eη发生的概率;νη为决策变量。
得出了各个因素发生的概率或者概率范围后,还可以通过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一个因素概率发生或不发生时产生的变化幅度,能够引起的另一个因素发生或不发生概率变化幅度的大小,这就是灵敏度分析。同样,也可以通过灵敏度分析一个假设对另一个假设的变化的灵敏度。
依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每一位专家都对N个未来情景发生和不发生的概率有一个判断结果,全体专家得出的概率也能计算得出一个平均值。参照这个平均值就可以找到核心部分的情景。通过实际经验可知,通常1/3的情景占据了90%的概率,1/6的情景占据了60%到75%的概率。
4关键变量的区间指标计算
在不同的情景Eη中,关键变量λ对应着不同的增长率,那么它的指标值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同样也是区间数。若第R位专家认为在情景Eη中关键变量λ在未来点的年平均增长率为ZRλη,专家给出的意见均是一个有范围的区间值,记为:
就业量发展情景方案要包括一个参考情景方案,一个最佳状态情景方案,一个中端状态情景方案,一个不理想状态情景方案。
各个情景方案代表的情景差距要明显,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就业量发展的各个情景方案里,情景发生的概率是一个范围值,各关键变量的值是一个区间值,要详细阐述就业系统在没有受到各影响变量的突变影响时,未来发展的状态、情景发生的概率范围、各关键变量的区间值。
小结:通过结合区间分析法,对传统的就业量情景分析模型进行优化,避免传统预测数据与历史数据高度拟合而得到的趋势预测,与实际的社会生产变化相差较大的情况。优化后得到的就业量区间情景预测模型能计算得出每个情景出现的概率波动区间,而非传统的单一点值,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实际决策的风险。
参考文献:
[1]Moore R.E. Interval Analysis[M]. Englewood: Prentice-Hall, 1966
[2]Moore R. E, Kearfott R. B, Cloud M. J. Introduction to Interval Analysis[M].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09
[3] Schoemaker, Paul J H. Scenario Planning: A Tool for Strategic Thinking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5, 35(2):25-40
[4]郭玮娜.公路货运量区间情景组合预测方法:[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2,3:19
[5]于英川.现代决策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5,8: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