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好处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传播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传播好处

篇1

1 您看好省市报区域化合作吗?

2 相比其他模式,您认为这种合作对合作双方来说利弊在哪里?

3 您认为这种合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临沂日报新闻中心副主任王志华:

1 这种合作可能是纸质媒体应对新兴媒体挑战,形成报业联盟,组成区域性垄断行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发展的角度讲,我看好这种合作。

2 其他方式我不是很清楚。我认为,垄断就是最大的好处,不论对形成新闻宣传的强势,还是保持广告经营的价格垄断,都有很大好处。不利的地方,可能就是利益分配问题。关键要看参与各方能不能达成互惠互利的收益格局,以利于共同发展。

3 需要注意的是,前期省报不要有一口吞掉地方报纸的想法,应通过经济、新闻的不断融合,在发展中实现一体化。

1 看好,从现在的情况看也许是一种合作趋势,而且省级报纸达到了扩张(新闻分众传播与广告地区收益)的目的,地方读者找到了更加贴近的版面,地方党政和企业乐意在更高的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让本地区以外的人听见。

2 对地方媒体来讲这是弊大于利的事情。无论从新闻传播资源来讲还是从传播理念及形式来说,地方媒体在与上级媒体竞争时一般处于劣势,地方报业经营的蛋糕肯定会被切割一部分,而对市场的刺激则是不可预计的。所以,当四川日报提出与市州媒体合作时,几乎都得到抵制,让他们只得在自己的报纸上另辟“地方新闻”版。

3 既然是合作,就首先要充分照顾到地方报的利益,其次才是以更出色的办报理念和经验,带动地方报纸朝着品牌化打造和市场化经营的方向走得更好,达到双赢的目的。

德州日报尹滨:

1 看好。

2 好处是地市报可以借助省级媒体的品牌、人力资源、先进的管理模式、雄厚的资金,省报也可以整合熟悉当地情况的地市报人力资源和传播网络。弊端是这种整合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融合起来,并可能湮灭地方媒体的独特风格。

3 这种合作应注意对地市报人才的整合利用、地方媒体特色的保护与发展。

1 这种区域化合作的模式是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日前,报纸多而小,重复又同质。这种合作可以有效整合新闻资源,也可以节约社会资源。

2 从整体上看,利大于弊,各得其所。省级媒体可以有效扩大覆盖范围,市级媒体可以借力品牌、资金和技术。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双方在当地(市)的发行网络(队伍)可以精简成一个,节约的发行成本就变成了利益。

3 其一,合作双方关系的问题。这种合作模式尽管或多或少有“政府的力量”推动,却有很浓的市场化色彩,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因此应处理好法律、协议关系,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其二,人员的问题。合作时现有人员的身份如何界定?合作后新进人员属什么类型?尤其在报刊面临改制的新情况下,人员的问题可能会显得紧要。

1 看好。

2 利: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做大媒体。弊:制约合作方中弱小者的自我发展动力。

3 双方如无诚意,合作会流于形式。

镇江日报新闻研究室主任杨咏:

篇2

其实何炅并非国内第一位任职首席内容官的人。在他之前,爱奇艺的马东、优酷土豆的朱向阳、乐视体育的刘建宏、陌陌的梁翘柏都是首席内容官的职务。

如果您认为首席内容官是前媒体人或娱乐圈人士的专利,那就错了。在英特尔、宝洁、IBM这些国际企业,“首席内容官”是比较常见的职业角色,担当的是企业内容营销总统筹人的重任。

解释首席内容官之前,要先讲清楚什么是内容营销。度娘一下“内容营销”可以得到很多相关解释,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大部分说法都歪解了内容营销的本质。梳理一下,发现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歪解:

歪解1:内容营销就是社会化营销;

歪解2:内容营销就是内容规划;

歪解3:内容营销就是影视植入。

把内容营销解释的这么“通俗易懂”,简直就是让专业内容营销回家开超市的节奏。可实际上,就是这些常常出现在提案PPT里的、不负责任的式说法,活生生把内容营销这个营销界李逵搞成了无能的李鬼:

首先,内容营销不是社会化营销。社会化营销是通过微博、论坛等社会化媒体传播品牌信息,塑造品牌偏好。而内容营销是把传播的主阵地放在官网等自有媒体。这也是内容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最大的区别,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是通过原创内容和搜索优化将自有媒体变成品类信息的入口,从运营行业媒体的高度经营“自媒体”。另一个好处是省去微博140字、视频贴片等限制和用户干扰,自由创造和传播各种形式的内容。

其次,内容营销不是内容规划。内容规划是将企业产品和品牌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加以规划。而内容营销则是通过对顾客的深入了解,创造与受众相关和正在努力寻找的内容。通过给消费者解决实际问题,潜移默化地引导用户产生购买。

再次,内容营销不是影视植入。影视植入是传统营销的一种形式,严格来讲,影视植入是将产品信息结合到影视剧情中,这种被动强加式的传播和内容营销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有些广告公司之所以有意曲解,就是为了包装概念推广他们的影视植入业务。

据英特尔全球战略总裁帕姆狄勒在《首席内容官》一书中的说法:内容营销就是创建相关的、有价值的、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并将其分享给目标受众,以吸引新顾客或增加现有顾客再次购买的过程。

而首席内容官的职责是组建目标一致、并肩作战的内容营销团队,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用内容营销的4P法则管理整个营销过程:

Plan规划,首先专注内容营销战略层面,认真思考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内容营销怎样才能帮到公司完成业绩。要事先制定整体规划,作为所有内容营销成员的行动指南。

Produce创作,创作是混乱又有创造性的过程,创意灵感、内容编辑、风格、页面布局随时都在变化。对于内容营销来讲,最重要的是确保创作的内容与受众深度相关,提供给消费者有价值的见解而不仅仅是购买产品的答案。

Promote推广,首席内容官要负责明确内容营销的推广目标,确定恰当的预算、正确的受众、重点推广渠道并统筹好内容关键词,而后制定详细的实施日程,开展推广活动。

篇3

随着企业对于品牌意识的觉醒,明白品牌二字很值钱,不仅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也可以同时提升产品的销量与谈判的筹码。于是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走上一条申请“中国名牌”、“驰名商标”,高价拍得电视广告时段的道路。

诚然,如此高价之下是可以博得消费者的注意,但是当品牌蜂拥而上时,谁又能突出重围,谁又能更加持久地付出重金?为什么我们不能花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为什么不能将更多如流水般花掉的钱投向网络营销,或许在网络不断崛起的今天,我们的涂料企业将会收到更多回报。

很多中小涂料企业的老板会问,涂料是否适合于展开网络营销,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被涂料企业的实际行动回答了。只不过采用网络营销的涂料企业还没有大规模展开,或者是采用的手段还比较基础,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但是网络上已经不乏涂料企业们试水网络营销的身影。

比如在中国建材第一网(九正建材网)开通完整美观的官方网站并进行招商,在中国涂料在线、中国涂料信息网等专业网站投放网络广告,在搜房、焦点家居、新浪家居等综合媒体上投放软文,在装修装饰论坛里发帖组织话题讨论,购买百度的关键词竞价排名等,都是现有涂料企业在网络营销上的重要举措。

然而,目前涂料企业在网络营销策略的采用方面还非常犹豫,比较零散,很少有打组合拳的,不敢大胆尝试,或者尝度的力度不够。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存在,网络营销对涂料产品终端销售拉动、品牌知名度提升、渠道开发支持方面还显得力有不逮,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网络营销这种新型武器的威力没能发挥出来。本来这种手段能够更好地帮助涂料企业节省营销成本、突破市场困局,也能够更多地帮助中小涂料品牌摆脱区域市场的限制、实现同消费者的更亲密地接触,但由于策略的不完整、推行的不彻底、创意的缺乏,以及组合拳没打起来,涂料企业能够从网络营销中得到的好处还非常有限。

据CNNIC第21次互联网报告显示,网民数突破2.1亿,在整个网民构成中,城镇居民占到75%,达到1.57亿,超过25%的收入在2000元以上,未婚者占到55%。其中,如网络新闻媒体、博客、BBS等网络应用都有大量的网民每天都在使用,比如有73.6%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有1.5亿,集中在36—40岁,学历越高,看网络新闻的比例越高;43.2%的中国网民经常使用BBS、讨论组,应用普及度超过即时通讯,仅次于Email。

通过对互联网普及率与网民状况的分析,不难发现,城镇网民占绝对比例,网民的购买力水平处于较高层次,有房屋装修需求的网民占有一定比例,网络传播能够有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而且80年代出生的网民在家居用品购买上更突出个性化、自主化,装修公司与油漆工的影响将进一步降低,这些群体的网民在购买前将通过网络、人际圈、广告、报刊纸媒、装修公司、油漆工等多种渠道获取产品与品牌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购买决策。

篇4

一、户外电视媒体的受众分析

户外电视与传统电视有如下相同点:受众人数多、受众组成复杂、分散且匿名等。但具体来讲又有不同,请看下表:由上表可以看出:

1.从收视人群看:传统电视的受众以家庭为单位,比较固定。手机电视的受众是拥有手机的个人。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的受众是偶聚在同一空间的流动人群。这些受众基数大;流动性很大。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使得乘客处于一种强势媒体压制之下,被迫接受信息的状态,其好处是信息得以高度传播。而且受众组成成分复杂,除了学生以外,一般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构成了接收公交移动电视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些人也是社会消费的主流人群,具有一定的购买力。这成为户外电视吸引广告商的一个重要因素。

2.从受众的收视空间和空间看:传统电视的收视空间为固定的家庭空间,时间很充裕;手机电视的受众在任何空间都可以收视,时间更加充裕、自由;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的收视空间都是开放的,但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空间又随公交车的移动而移动。公交移动电视处在一个封闭的收视收听环境中,然而它又是处在一个相对混乱的传播环境中,收视环境很局限:乘客在公交车上的停留时间短暂、随机性大;公交车常常很拥挤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阶段,车内后面的乘客常被阻挡视线,在比较嘈杂的报站声、谈话声中容易产生烦躁厌倦、紧张戒备等的心理。

3.从受众的收视方式看:传统电视的受众可以在固有的多个频道进行选择,具有一定的主动选择权。而手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节目内容,不但主动性很高,而且具有一定的互动和参与机会。但手机电视受到手机质量和技术的限制,很大一部分手机用户享用不到手机电视的好处。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为单一频道,受众只能被动接受。随着移动电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公交电视的接收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户外电视的传播效果

1.手机电视的传播效果。手机媒体具有网络媒体的一些互动性和参与性,一个手机用户就是一个终端,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政治观点和,但同时也是信息者和传播者。他们构建出一个比互联网更普及的网络,呈现出“人与人直接对话”的优势。通过手机传播使各种信息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人际传播网络和大众传播网络中,而社会信息的流动既能通过手机传播进入广阔的人际传播网络,又能将人际传播网络中的信息流动传递到传统的传播媒介系统中。手机电视的信息传播稀释了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信息流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进而大众媒介将转换为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手机电视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屏幕小,清晰度不高,电池寿命短,网络传输速度低,接收终端技术不够成熟、使用资费过高、节目内容匮乏等等。尽管手机电视出现以来期望值一直很高,但其实普及率很低,传播效果不大。

2.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的传播效果。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的垄断性传播,使受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没有选择电视频道和开关电视的可能性。因此,它们的传播是属于单向传播,没有受众的及时反馈和参与互动。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缺乏新媒介普遍具有的交互性特征。受众置身于车内,只能按照公交移动电视公司安排的时间和内容去收看。而公交移动电视公司将遥控器从受众手中收回,受众只能按照电视播出的节目从前到后的播放次序观看,手里仅有的一点主动权也被收回,完全出于被动接受状态。频道单一、节目播出的顺序固定,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主动权丧失殆尽。缺乏互动、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形成了传受双方的沟通障碍,不利于传播者把握受众的心理,信息传播出现断裂,信息传播系统运行大受影响。公交移动电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忽视了受众的反馈,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三、户外电视与传统电视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户外电视与传统电视相比有一些新的特点和优势,它们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电视传播中的不足,同时也对传统电视构成一定的冲击。

1.户外电视弥补了传统电视的不足。保罗•莱文森在他的《数字麦克卢汉》中提到“补偿性媒介”的理论,用以说明人在媒介演化中进行的理性选择。简单地说,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的某一种缺陷的补救和补偿。户外电视就是对传统电视的一种补救性媒介:传统电视只能在家庭的固定环境进行收看,不能在户外环境或者移动的状态下进行收看,户外电视的出现就可以弥补人们离开家庭后的收视空缺,是对传统电视的补救和补偿。

2.户外电视对传统电视构成冲击。“户外电视是一个‘去碎片化’的过程,通过对移动空间的挖掘,让受众全时空消费,移动电视和手机等媒体可以共同利用的终端会使PDA的传送功能愈加强大。”“现在传统电视媒体的广告门槛越来越高,许多企业和品牌无力进入传统电视媒体,就会流向电台和户外媒体,从而造就了户外广告爆发式的增长。”致使户外电视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到与传统电视的竞争中,挑战传统电视的市场,这种变化可能是颠覆性的。户外电视尤其是手机电视让观众的参与意识和自主互动性越来越强,使电视更加大众平民化。比如受众接收到一个较好的节目,可以下载、转发等或者进行意见反馈,真正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而不是单纯被动接受。“传统电视老龄化倾向严重,年轻受众正流向新的电视媒体;80年代后的观众将是新一代电视媒体的受众主体。”这部分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更为活跃,更富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电视媒体的主导者、推动者和主力军。

四、户外电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户外电视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户外电视节目内容方面的问题和缺陷。第一,节目结构不合理,广告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在公交移动电视上,人流医疗类广告泛滥,让人既疲惫又感到厌烦。对此户外电视应注意调整各种节目类型的比例和编排形式,扩大节目信息量,多增加新闻资讯类节目等。尤其是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必须强调公益定位,淡化目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第二,播出的节目具有滞后性,而且重复率高,缺乏新鲜感。对此应该调整节目循环次数,使受众最大限度地接触最新的有用讯息;根据不同媒体的特性建立专业制作团队,依照不同受众的需求制作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节目,利用民间力量,搜集优秀节目播出。第三,节目移植痕迹较重。例如公交移动电视,其节目有专门的公交移动电视频道和为公交电视全力打造的巴士在线等,但是其所播出的节目来源大都是直接从电视节目中间接取材,或者从网络中获取资源而来。这就造成了所播出的节目适合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观看,而不适合公交移动电视这一特殊环境播放。

2.户外电视的技术方面还有待继续开发。手机电视技术上存在的缺陷有屏幕小,清晰度不高,电池寿命短,网络传输速度低,接收终端技术不够成熟等等。公交移动电视存在信号不稳定、画面清晰度低等问题。对此应该进行技术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力图呈现给观众最完美的电视视听形式。

篇5

当你考虑要不要做社会化传播的时候,考虑第一点,这个事情是不是便宜。

首先来说要做社会化媒体传播。首先你要明白为什么要做广告?做广告是为了传播也好,其他也好,其实本质上是为了因为便宜。为什么这么说呢?当你有一天要推广产品的时候,你就有几种可能性去做。如果没有广告的话,那么就只能靠你一个个雇销售员,去挨家挨户敲门。这种情况,第一,成本高,第二,说出来的话是不可控的。所以,广告本质上是便宜才会产生的。社会化媒体传播这么火热,更多是因为社会化媒体比广告还便宜,这是个核心因素。其实我觉得我刚看见比如说有做钢铁的公司,这个公司其实我觉得没必要做社会化传播,因为它不便宜。便宜有几个条件:

1.试错成本低。比如说你要去拍地铁广告也好,CCTV广告也好,一次要几百万,上几十万,至少的。这时候成本会非常大,万一失败了呢?而新媒体一条微博最多一两万,便宜的几千块钱。这样的话你可以试试它的反映,哪怕效果好再去改成TVC,改成地铁广告,它的试措成本低,这是一方面的便宜。

2.用户属性匹配。网络活跃用户特点是什么呢?他基本上是喜欢表达的,他们在现实社会里面是周围人中比较领先的这个人。影响到他们,就影响周围一圈人,他们是最Fashion的那些人,这些人士可能也是相对来说更便宜一些。

3.微博用的巧的话,是会起代言作用的。别人夸你好这个事本身是非常有口碑的一个事,是非常便宜的一个事。比方你告诉我这个东西好,我不一定信,但是谁告诉我好,我又愿意信,这个信的成本会比较低。相对来说,做社会化营销的前提是是否便宜,不便宜就不要做。

社会化营销能带来什么?

1.基础曝光。微博日活接近一亿,9600多万,然后微信是5、6亿,知乎现在也不错。这是一个基础,你发出去就有人看到,这是叫基础曝光。但是你要确保这个事,当你就为了基础曝光去的时候,那个内容就需要在一秒钟就要让人看明白。就现在大家的阅读习惯来说,一秒钟看不懂它就不看了,所以一定要特别精巧。

2.关注度。当很多很多人讨论这东西的时候,关注度就有了,关注度有了以后大家就会好奇,好奇这个事在新媒体上特别特别重要,远高于夸你。

3.测试口碑。为什么不是好口碑呢?好口碑是不可控的。除非你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你放出来以后,比如人家当时极路由刚开始的时候,其实算是一个偏划时代的小产品了。之前没人这么做过,或者没做这么成功的。他在微博上开始放的时候,他就有99%预算都在微博上,好像它就是一个新的东西,大家喜欢这种东西,也便宜,导致它卖的会不错,但是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这么做。

如果你的产品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就需要通过测试,你的产品可能一百个好处,自以为有一百个好处,其中我们关心的可能一个两个都不到。这个其实就是在试错过程,每一次只能打一个点,必须只能打一个,然后这个点试试大家反映如何,好就继续,不好就停。因为新媒体毕竟它的扩张也是有限的,如果这个东西好的话,就放大它去做。这个东西特别特别的有效,并且它测试了好口碑那一点,你可以放大到其他媒体去做。

社会化营销不能带来什么

1.不能带来高转化率。当一个渠道很便宜的时候,一定会消耗到贵,然后大家不用,这是必然经历的。前一段时间微博风靡的九宫格,推荐9个APP,当时特别很有用。四五个九宫格下来弄完以后,一个天使轮投到A轮。但是现在肯定不可能了,因为它的消耗太厉害了。你能不能抓到这个机会是靠运气的,是靠眼光的,这不是靠技巧的。这些东西没什么可讨论的,你看到这个机会觉得好你就试,觉得好接着试,是这个过程,一直到贵了,不试了为止,仅此而已。

2.有时候转发和点链接两者是不可兼得的。对于同一条微博,同一个内容,一个用户只能采取一次性,要么转发,要么点链接,所以你很难兼顾。我们做文化产品比较多一些,有些官微在自己发广告的时候都扭扭捏捏的,就特别没意思,怎么说呢?你自己都不觉得发自己广告是一个荣誉的话,你粉丝更不会觉得。在微博上不要太指望把东西卖出去,更多还是把口碑哄上去。微博是个广场,是夸它好的地方。

我们以前做过一个案例,一个网页游戏,当天游戏收入进帐六百多万,五小时一百万下载量。如果单投我们,或者单投豌豆荚这些渠道,不可能有这个效果。原因就是在于说它这是兼顾的,兼顾有什么好处?其实是大家在讨论它好的时候,提高了它的转化率,并且在渠道上降低了点击成本。

理一理新媒体江湖

1.微博。微博大概是分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叫做草根号。像冷笑话精选,微博搞笑排行榜等,早期靠复制内容起家的一些帐号,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但是通常来说因为没有真人属性在,缺乏个人信服力,所以效果偏差一些,或者说用户是偏新用户和低质用户。铺一些硬广比较有用。

第二块是段子手。段子手就是一群有原创能力的,大家知道背后是个人的这群人。把它当个人用是最好用的,当个渠道用是其次好用的。它确实笼络一群人,大家是很喜欢,是爱他的。如果说一旦有人爱上它的话,单纯把它渠道化是很浪费的,想办法利用起来,怎么把这个人和你产品绑定起来是它的用处。

第三块是媒体。媒体更多来说是一个盖棺定论,是夸你用的,是做PR用的。这东西有用吗?有用。它更多来说是给你自己加分的,而不是一个转化率的。是很重要吗?也很重要,但是不要多,因为它也比较贵,也比较挑内容。

第四块是明星。明星的微博大家各位用过没有?明星的微博价格大概是一条二十万到四十万左右。现在一般来说真正用明星的普遍用法第一是靠刷脸,不花钱,这是主要用法。其次用法是做一个新产品,比如做面膜,然后找明星发一条,然后把明星的截图放在我微博置顶。这些东西一般是这么用的。如果单纯只是发一条微博做渠道的话,这是相当相当不值的,一定不值得。还是看怎么把明星的个人属性和你的产品结合在一起,你可以二次利用,否则明星发微博是没有意义的。

2.微信。微信这块其实一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现在基本上就三条:

订阅号直铺。有一部分人会看到,它其实就像一个TVC,铺出去效果不知道,就这样了,就是曝光作用。相对来说目前来说性价比比较低,还是比较贵的,但是毕竟用户在那放着,肯定也是需要的,关键是找好渠道就可以了,用户和你符不符合,够不够便宜。

H5。H5反正我个人觉得没什么做的必要了,除非你自己炫技。以前有统计,打开H5第三页的概率不到0.05%。

朋友圈。各位都是创业者,或者高管,其实你在自己发朋友圈就很有用,会给你所有的合作伙伴建立一个信心,这个时候是很重要的。大家努力有什么用呢?努力的用途不是改变现实,而是大家愿意帮你。尤其是你特别难的事,别人看着特别轻松一件事。所以说,第一是在自己朋友圈里发这些东西是很有必要的,不是自嗨,是有必要的。再一个是去购买一些人的朋友圈,这很难实现。核心还是在你们怎么能让他们主动愿意去晒,这个后边再说。

3.知乎。知乎非常非常好用,可以说现在性价比是最高的时候了。但是现在管控比较严,刚刚开始管控比较严,但是还是值得用的。知乎大号基本价格都有了。对于大号的长文章,最好用的还是危机公关,他们的写作周期一般是在一个星期以上。其次就是让知乎上的人去评价你,显得你很热门,就OK了。为什么知乎现在便宜?不是说因为知乎使用的人比较多,而是因为只要写的稍微好一点,总会有人搬到别的地方去,这是知乎便宜的地方。

其他,像豆瓣、BBS等,我不知道它有用没用,因为我没做过,但便不便宜是唯一标准。

理清江湖之后,开始做策划

1.首先要确定你是大众还是小众的。如果是大众的就要广撒网,对于大部分产品来说,硬广比软广好用。因为你的痛点也很痛,才会做。但是如果你是小众的东西,你是不适合这么做的。因为你的转化率很低,铺出去一万人看到有一个人是用户。

2.小众产品怎么做呢?其实更多来说是运营。初始阶段,运营的活可以说比营销的活重要一百倍以上。你需要找到你的核心的用户,怎么找?你就可以发广告试试看,下面有没有人夸你。核心用户应该兼顾两个特点,第一,他真的喜欢你,第二,他本身有一定影响力。然后你这个核心用户一定要自己维护起来。你本人也好或者是传说本人也好,你把他拉入QQ群也好,这群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是你的将来的可以说是所有的出发点。这些人有几个特点:

第一,他会永远夸你,因为他在你的群里了,他是你的VIP。

第二,他是你内测用户。不管发什么新东西,给他们试一试,他给你挑意见,哪怕意见你不采用,他们会有很多优越感。你有任何负面评论,他会主动帮你说法,会主动告诉你。当有些人对你不满的时候,他帮你说一句话比你说一句话有用多了。

就包括像360发手机以后,粉丝是放到第一位的,粉丝是爱你的,不要把不爱你的媒体放在第一位,爱你的人很重要。如果小众的话,一定要把这群人运用起来,这些人太重要了,这群人一千个抵一百家媒体。

比如我举个例子,我们说《盗墓笔记》很好看,你会产生兴趣吗?不见得。《盗墓笔记》写的是惊悚的一个盗墓故事,会想看吗?不见得。《盗墓笔记》里边有个小哥特别帅,你愿意看吗?也不见得。这东西都是很虚的东西,帅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人告诉你有一群《盗墓笔记》的粉丝赴长白山完成心愿,使得景区每日超载,你可能就会感兴趣这东西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火。再比如说每一个盒饭都说自己好吃、卫生、营养,你信吗?你不信。一样的道理,因为大家被骗太多了。

你放大的不是你产品本身那些东西,你要传播出大家爱你这件事。爱你这件事怎么来?就从这一千人来。当很多人爱你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你的产品是好的,你自己夸自己好这是没用。你还要考虑到这个事情,第一,你要传的事是你的事还是受众的事,是你自己要还是能让用户。比如你做个有情怀的事,如果你能让你用户一起,那你就算成功了。如果你是自己的话,没用,自己朋友圈放放就得了。

3.能让一部分人装B起来吗?在我们圈有个理论是这样的,优越感这东西就和吃饭、睡觉、空气一样,是生存必需品,谁能满足优越感,谁就能获得这些人。你能不能给你的用户优越感?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你做的特别低,所谓降维攻击,别人觉得谈论你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嘲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就说你做的特别高,我用你没用,我比你有优越感。尤其是初期,但是一旦到了大众,这些东西全都无效了,就变成特别实在的东西,它不是一个靠前期优越带动的东西。

理想状态

1.选定方向以后,就扔掉战略和节奏。刚才说了你有一百个好处,一测试哪些好处是大家关心的,然后就用这个好处,下头就扔掉吧。我们也有转发“三个半”理论。第一个,喜闻乐见,就是这个人比我还惨,我特别高兴;第二是感同身受,说的就是我;第三个是Mark一下,这玩意儿都有用;第三个半是转发抽奖。

前三个东西,你发现特点第一就是我惨,说的就是我,还有就是对我有用,核心就在“我”字上,网民是绝对“自私”的一些人,一定要时时刻刻记住这件事,他们没看上的东西,他就不理你,真的就是他不会有任何怜悯心在这里边的。所以一定要找到他关心那个点,反复反复说,让他们帮你去说。这些事情是很碎片化的。

2.软硬结合,硬打击,降低点击成本。刚才说就是那个渠道和口碑。新媒体是做什么?是口碑,本身是大家在夸你好的过程,是在传播大家爱你的事。大家会觉得是你好是应该的,我觉得你不好是我不对。

所以整个新媒体都在做这个事,它不是转化率的事,转化率还是渠道,用户最集中的地方。如果你在微博上发链接,我要点链接过去,跳转页面,再跳转,用户一定就会放弃了。但是当他在新媒体看到这东西很好,又在一个渠道上看到了说这东西很方便下载的时候,他哪怕下载试试,他的成本是很低的。新媒体预算30%就足够了,30%—40%足够了,再高是没意义的,渠道一定要花钱,除非你是个划时代的新产品。

3.首先你要设计一套分享规则,大V只做示范。本质是运营,你把你的产品运营出来一套规则,让大家愿意去分享。为什么愿意去分享?因为它帮我,所以他就愿意分享。这个分享出来之后,首先你有规则,然后大V做示范,假装成为你的用户去分享一次。还有一个事是这样,永远不要相信UGC,这个事是一个血的教训。UGC一万份投稿里能有一个,算极大运气。

4.接下来运营这东西。包括之前可口可乐标签瓶,褚橙,need的零食盒等例子,我收到以后我一定会晒,其实核心来说就是。这个太重要了,一定要想办法做到,是大需求。最后就是简单粗暴也挺好,就在于说如果是大众产品,或者你痛点特别痛的时候,没必要藏的特别深。尤其是你自己的官微,发自己的广告还不好意思,何必呢?就是一定要特别骄傲的说,我官微发的产品,我给你们花钱的机会,我是在为你们好,不要总是着掖着,觉得软广一定高于硬广,不见得。

最后说说运营的事儿

运营其实就是官微运营,微博和微信运营。

微博运营核心在于:第一,它更多最主要意义是在于找到你要的人,因为微博是公开的。谁评论你好,谁评论你坏,评论好你去和他私信,评论好你转出来,这就是微博用处,他是找到人的过程。粉丝重要吗?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如果这些人是不爱你的,你刷这么多人或者让他们看到有什么意义呢?官微是绝对不可能带来新用户的,是绝对不可能的。你关注过海信,关注过联想,指望关注它再来买东西吗?应该是先想买东西再来关注它。官微主要是帮助你找到核心用户,表示你在。

其实当时黄太吉刚开始起来的时候,我们自己分析,它起来的时候,第一,它靠里边有很多点,包括他晒一些装修也好,在这儿思考人生,吃煎饼果子这些标语,包括这个煎饼本身,或者特别贵,老板娘、老板开奔驰去送外卖。然后你只要在他微博发出来,它官微就会呼应你,你有存在感。我夸你一句就有糖吃,我就会不断的夸你,然后你有什么新产品,你要显示出所有粉丝都是爱你的,不爱你的粉丝不要。这是官微的用处。

篇6

关键词: 全媒体;电视新闻节目;受众需求;节目创新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全媒体”是继“新媒体”概念提出之后再一次对当下媒介生态环境进行描述和概括的新鲜词汇,而时至今日,这一概念已经不再新鲜,而是一再被人们提起。“全”对应的就是单一化,在当今新媒体不断涌现,各路传播通道不断被建立的生态下,传统媒体也在尝试突破以往的传播手段适应全媒体生态。全媒体指的就是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的多种信息来源、多种媒体形式、多种传播手段、多种运营模式的有机整合和全面运用。由此可见,全媒体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加,而是有机整合,利用更加多样化的模式对信息进行从来源到终点的有机传播。在过去,给产品做广告,往往只能利用单一的形式,而在全媒体时代,不止广告,任何信息的传播都不只一种渠道,除了传统媒体之外,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推进让信息无处不在,任何注意力落地的地方都成为媒介,真正的信息大融合时代刚刚到来。

电视新闻节目迎来新语境

当今的电视新闻再也不是当年的全国上下只看一个频道的局面,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进步,多平台的融合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受众需求的改变,都意味着电视新闻节目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语境。首先就是科技的发展促进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信息传播开辟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三网融合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和平台构建方面更多的合作与互动,为二者互通有无彼此协同发展打开了新的通路。而新闻节目除了依靠电视自产自销之外还可以借鉴更多新媒体资源,整合利用优势资源,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信息整合和传播,获得更多的收视率。其次,就是多平台的融合互动。以往的传统媒体以其覆盖面广泛、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基数大而占有优势,但如今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壮大这一局面早已不复存在,新媒体正在日益抢夺新闻信息的接收者,这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节目面临受众不稳定的危险局面。同时,互联网培育了一大批新的受众,碎片化阅读正在加深这一改变,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更加剧了电视新闻节目受众的分流。人们不再被迫接收单向传播的新闻,更加具有自主选择权,更加注重参与互动性,这些也都是电视新闻节目应该注意的问题。再次就是当下受众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受众逐渐走上了更加年轻化和便捷性的新闻阅读方式,这与之前的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或者听广播新闻大不一样,受众摆脱了单向传播只能作为被迫接受者的身份,具有了自主的自由的选择权。同时,新闻读者再也不愿意只是充当看新闻的单一角色,他们也想参与评论和建言,积极履行公民责任和自主发言权。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问题所在

在电视新闻节目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适应的症状,需要慢慢的调整,同时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全媒体生态环境下不断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首先就是节目形态同质化的问题,这一问题相信不止新闻节目,在其他类型节目中也十分常见。在电视消息报道节目、新闻调查节目、新闻评论节目以及新闻访谈节目等各种类型的新闻节目中,同质化节目形态俯拾皆是。其实节目同质化不见得是坏事,好处在于可以更加全面的报到新闻事件和观点,因为一档节目不可能求全求大,同质的不同节目可以达到互补的作用,当然这是在同质节目各有侧重的前提下,如果几档节目完全毫无差异,那就是资源浪费了。此外,许多节目的内部元素构成比如内容设置和板块设置也十分雷同。这些都是形式方面需要创新的,难度其实不大。其次,就是时效性问题。电视作为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严格的审查制度和策划周期,而新闻本质要求其新鲜度和时效性。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新闻需要寻求更具挑战性的解决策略。新媒体的移动性、及时性对于新闻来讲是最大的优势,随手拍下来的刚刚发生的事情就可以作为新闻素材,只需要很短时间的审核,甚至不需要审核就可以成为新闻信息,这是电视媒体依靠自身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在时效性方面有所突破,就需要同新媒体进一步有机融合,达成合作,以此借助新媒体强大的媒体特性和优势来完成传统媒体新闻节目的转型。再次,就是互动性问题。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是没有互动可言的,电视只是单向的传播通道,受众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一方,要么选择看已经被安排好的节目,要么选择不看,而没有选择看什么的权利。而且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很难有时间端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那似乎有反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新媒体恰好培育了这样的阅读方式,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受众不但可以看新闻,还可以对此进行评论,抒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形成舆论氛围。而受众参与程度对于新闻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避免新闻节目闭门造车,开发出不符合受众需求的产品,影响节目质量和收视率。同时,还可以更多地吸引年轻受众,吸引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体,逐步适应多变的市场。此外,从视听元素角度来讲,大多数电视新闻节目太过单一,按部就班的传播新闻信息,而缺少赚人眼球的编排和元素,难免产生审美疲劳。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当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在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它们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全媒体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篇7

传播信息的特点

网络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比较,有相通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网络采访传播信息,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新闻大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数字装备战和数字技能战了,谁掌握了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能,谁就会在今天和今后的新闻竞争中占有更大优势。

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网络新闻采访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采访对象,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的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采访方法的交互特色。对传统媒体的“你播我受”的单向式传播的主体模式而言,网络媒体在信息传―受的方式上,是交互式的受者选择信息、选择服务的点“菜单”的方式。这种交互性的网络媒体特色,使得网络媒体真正成为一种传者与受者实现互动的交流媒介,受者与传者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网友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采访的整个过程中,或者提供新闻线索,或者评论报道内容,或者补充新闻事实。

超越时空,方便快捷。网上采访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形式,同任何人的信息交流。网络在传播上具有实时性的特点,在网络中所进行的采访是一种实时性的快速采访。有时因距离阻隔等原因,传统采访需要数天或数月才能完成的采访工作,在网络中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就能完成。网上采访扩大了新闻记者的采访范围,减少了采访所需的时间、人力和差旅费用,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

尽管网络新闻采访有着强大的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网络采访依旧只能是采访的辅助方式。面对着这个号称“海量”的信息群,记者检索来的信息有时难以求证,故部分信息的真实性没有保证,记者直接运用这些信息可能造成报道失实。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就必须加强对上述材料的验证工作。由于数据库本身的缺陷、网站搜索功能的局限等原因,单一渠道搜索得来的信息未必能成为新闻报道的背景,许多时候还需要多方印证。

常见的“网上采访”类型

根据新闻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互联网上采访常见的类型有:电子邮件采访,聊天室采访或BBS采访,即时通讯采访,视频会议采访等。这些采访手段各有其特点,所适用的场合也各不相同。只有正确认识每种手段的长处与短处,才能更好发挥每一种手段的潜能。

电子邮件采访。对于记者来说,互联网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电子邮件这个采访工具。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记者可以较顺利地接触到你感兴趣的任何一位客体,包括名人直至国家元首,只要他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页,设立了电子信箱。

使用电子邮件采访的好处:一是干净利落,我提几个问题,你来回答,电子邮件来往免去了车马劳顿、端茶倒水的繁琐;二是容易利用,写稿时可直接引用,要比口述心记来得精确、完整,整个的采访效率较高。但利用电子邮件采访也有不利因素,它恐怕是没有“面对面”的交流那样直接和复杂多变,容易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并且也不能观察现场的状况以及受访者的反应等。

聊天室或BBS采访。从严格意义上讲,聊天室或BBS并不是一种常规的采访渠道,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站利用聊天室或BBS这样的场所,来提供嘉宾与网民的互动,聊天室或BBS里也就具备了某种采访的可能。

相对而言,文体明星等公众人物,比较适于聊天室采访。因其采访目的,常常不是为了获得深刻的见解,而只是为了捕捉新闻信息。还有,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时,及时针对现实情况以及网民的需求,组织聊天室或BBS的嘉宾采访,可以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视频会议采访。视频会议是一种利用普通的PC机加上简单的视频摄像头和耳机麦克风,通过互联网或者是局域网进行传输,以低廉的成本传送数据、视频和音频信号的新型会议方式。虽然名为会议,但是IP视频会议的运用范围其实要广得多,它适合于多种需要用视频方式进行交流的场合,包括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采访。

运用视频会议进行采访,最大的好处是手段的多样性。除了用文字交流外,各方还可互传视频音频。它兼有“白板”功能,即交流者共享一个类似开会用的“白板”作为工具,与会人士随意在白板上张贴图片、涂写字句;白板上所写内容,各方人士均能同时看到。

近年来,新闻界已有少数记者尝试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采访。据深圳的《晶报》报道:2003年12月17日,该报记者高丽莉在国美深圳公司总部参加了“国美与华谊《手机》联动仪式视频会议”,首次通过视频对话的方式采访了冯小刚、葛优等人。此次是“全国8个城市的记者在同一时间通过‘视频对话’的方式联合采访《手机》剧组”。又如《新京报》记者李志明2004年10月29日在北京,运用视频会议系统,和在台北的歌坛“天后”孙燕姿对话,“镜头两边都只有那么几个人,说说笑笑甚是开心,聊起主打歌《奔》时,她说像《小飞侠》,就自顾自地哼唱起来……”。

网络和网络记者走进“两会”,不过几年的时间,但发展速度可谓日行千里,其社会影响力更是不可估量。2005年3月3日到13日的“两会”报道,互联网再展辉煌,网上采访功不可没,网上直播与访谈尽显风流。许多网友说,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真实、可信。有关“两会”的重要报道,各商业网站都是直接采用人民网、新华网的直播。

日本广播协会记者纪文静说,新华网对“两会”进行网上直播,是我们电视媒体的重要参照。

篇8

从内容制造上讲,我们可以讲出很多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可资借鉴的方法,但我认为核心抓住一点,就抓住了根本,那就是“三贴近”。有了“三贴近”可以实现内容制造的根本变化,就可以逐步实现报纸读者从少到多,传播面从窄到宽,影响力从弱到强的转变。

第一,从“三贴近”入手,为党的方针政策提供扎实、生动、有力的事实依据,使新闻导向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让人民群众接受。目前,党报传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受众的需求对接不恰切。在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中,对于受众的研究不够,那些是受众应知欲知的,那些已经是通过其他渠道已经非常熟悉,区分的不仔细,于是产生了说的和听到,刊登的和想看到的不对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三贴近”入手,接触、了解、研究受众的需求,寻找他们可以接受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利用他们熟悉可以接受的方式,传播他们需知欲知的东西,就可以寓传播于自然而然中,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第二,以“三贴近”为目标,用新鲜、活泼和有深度、有内涵的报道,抓住读者,解决吸引力问题。我们常说读者不读党报,原因有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没有挠到“痒”处,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有传播力的宣传?如何实现新闻选出的有效性?共同的答案中离不开“三贴近”,所谓的新闻要素,几个W,包括全世界新闻界通行的标准,追本朔源都离不开“三贴近”,只是叫法有所不同,但从最生动扎实的生活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矛盾、探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这种通行的做法,无疑是概莫能外的。当然报道得是否高明,涉及记者的资历水平等等,但离开了“三贴近”这个根本,一切都是缘木求鱼。

第三,借“三贴近”的手段,让广大编辑、记者在新闻一线的生动实践,实现自我教育和新闻意识、实际工作技能的不断提高,以“三贴近”的水平和能力,作为衡量新闻从业者新闻业务水平和服务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能力的标尺,校短量长,奖优罚劣,实现人才和干部队伍的不断优化。从穆青、郭超人等优秀记者的成长经历中,以及众多报纸人才培养的过程可以看出,优秀记者编辑的成长,没有足够的实际锻炼,不能始终如一地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保持密切关注,没有若干个经常小区的点,没有基层相当数量的朋友,想写出像样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到基层,跑一线,沾泥土,接地气,也许不会写出高深的理论文章,但一定有鲜活生动的报道。而且“诗外”的功夫也会不断增长,包括增广见闻、开阔眼界、体察民间疾苦、发现事物的苗头,进而做到引领风尚不跟风,诊察问题不添乱,个人在业务上不断走向成熟。报社也要积极地倡导这样的风气,使“三贴近”的模范践行者得好处、受重用。

篇9

关键词 冲击;融合;发展;合作;扬长避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005-0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开始兴起,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媒体带来的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所以毫无疑问,网络传播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原有三大传统大众传播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纵观传统大众传播史,我们不难看出,当新的传播方式出现的时候在带来较大的冲击之后总是会有平衡的一个阶段,接下来就是新旧传播方式的调整,在到后来的相互整合。如此循环反复且不断发展。当广播出现时,有人认为那是报纸的末路,当电视出现时,有人断言,广播将从此衰落。但是,时至今日,报纸仍在,广播仍在,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探索、改变,自身的优势不断强化,反而逾老弥坚。像他们一样,网络也不能完全替代电视,但是,彼此的融合和发展却势在必行。在现今,我们已经越来越多的看到他们的互动,网上的热点会不时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而好的电视节目更是第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不断刷新冲高点击率。电视上的代表权威观点专家、业内人士也都要在自己的博客、微薄上继续与受众交流互动,更全面的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那些仍有疑问的粉丝答疑解惑。网络与电视与其他媒体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从冲击的融合、发展慢慢走向合作的局面。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并貌,交互性强,剩去了报纸的装订、印刷、储运、发行等环节,并且成本低,出版的周期段,内容量大不受版面的限制;优与广播信息单向不能互动的弊端,时间单一。同时信息通过计算机比电视高速传播,具有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同时计算机具有检索功能,超文本功能,使之成为强有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方式。

具体地说,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化成数字,经过传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网络传播可以通过湖联网高速传播以及实时更新;可以像电视台,广播电台一样进行实况转播,从这一点看来显然优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他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的手里。网络传播的更新速度快。网络传播的更新周期可以用分秒来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可以用天或者小时来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周来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网络的快捷带来好处多多,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难度,从图书到音乐,著作权的纷争不绝于耳。同时,尽管时代飞速前进,一本好书在手,还是对那些渴望慢生活的人造成不可抗拒的诱惑。

并且在更大程度上凸显出网络的负面效应。包括游戏在内的网络依赖,造成的伤害越来越被人重视。健康的网络是大众对它的新期待。网络的迅猛发展、激烈竞争为这种期待提供了各种可能。

应该说网络传播在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上,符号效果上,传受互动性上都优于传统大众传播,能及时了解民意,反映民意。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在受众人数,信息权威性方面远高于网络传播。在中国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由于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运不如电视、报纸、广播,并且网络传播在管理制度上尚未完善,当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那么一些消息的真实性着实得需要一定的推敲。所以网络传播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普及开来还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

总而言之,因特网的出现确实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界带来了一场新的冲击波,但是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太久,最终它也许会被自身的缺点和弊端所淹没。反而会更一步加速传统大众传播对自己的传播手段进行改良和创新。如今,3G手机已经开始逐渐普及,甚至有人在实践互动网络电视,虽然网络兴起迅猛,但传统媒体会不断借鉴它的优势,实现自己的“触底反弹”。虽然网络传播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传播机制,它不会将其他传播方式的优点都囊括其中,所以也就永远不会出现网络传播代替传统大众传播的可能性。但是,传统媒体会试图把它的优点为我所用,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也从来没有固步自封。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仍会继续。在新旧传播发生较大的冲击之后,传统大众传播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的调整个性化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做到消息报道独家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自己的对家新闻在第一时间播报发表出去。而网络传播也应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强对自身管理制度的规划和治理。这样,新旧传播方式的相互融合互动最终会形成一种信息传播的新的平衡状态,使得新旧媒体在市场激烈的格局变化中互利互动,共同繁荣服务于众。

参考文献

[1]苏志武.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86-393.

篇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开始兴起,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媒体带来的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所以毫无疑问,网络传播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原有三大传统大众传播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纵观传统大众传播史,我们不难看出,当新的传播方式出现的时候在带来较大的冲击之后总是会有平衡的一个阶段,接下来就是新旧传播方式的调整,在到后来的相互整合。如此循环反复且不断发展。当广播出现时,有人认为那是报纸的末路,当电视出现时,有人断言,广播将从此衰落。但是,时至今日,报纸仍在,广播仍在,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探索、改变,自身的优势不断强化,反而逾老弥坚。像他们一样,网络也不能完全替代电视,但是,彼此的融合和发展却势在必行。在现今,我们已经越来越多的看到他们的互动,网上的热点会不时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而好的电视节目更是第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不断刷新冲高点击率。电视上的代表权威观点专家、业内人士也都要在自己的博客、微薄上继续与受众交流互动,更全面的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那些仍有疑问的粉丝答疑解惑。网络与电视与其他媒体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从冲击的融合、发展慢慢走向合作的局面。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并貌,交互性强,剩去了报纸的装订、印刷、储运、发行等环节,并且成本低,出版的周期段,内容量大不受版面的限制;优与广播信息单向不能互动的弊端,时间单一。同时信息通过计算机比电视高速传播,具有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同时计算机具有检索功能,超文本功能,使之成为强有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方式。

具体地说,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化成数字,经过传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网络传播可以通过湖联网高速传播以及实时更新;可以像电视台,广播电台一样进行实况转播,从这一点看来显然优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他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的手里。网络传播的更新速度快。网络传播的更新周期可以用分秒来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可以用天或者小时来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周来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网络的快捷带来好处多多,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难度,从图书到音乐,著作权的纷争不绝于耳。同时,尽管时代飞速前进,一本好书在手,还是对那些渴望慢生活的人造成不可抗拒的诱惑。

并且在更大程度上凸显出网络的负面效应。包括游戏在内的网络依赖,造成的伤害越来越被人重视。健康的网络是大众对它的新期待。网络的迅猛发展、激烈竞争为这种期待提供了各种可能。

应该说网络传播在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上,符号效果上,传受互动性上都优于传统大众传播,能及时了解民意,反映民意。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在受众人数,信息权威性方面远高于网络传播。在中国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由于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运不如dylw.net 电视、报纸、广播,并且网络传播在管理制度上尚未完善,当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那么一些消息的真实性着实得需要一定的推敲。所以网络传播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普及开来还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

总而言之,因特网的出现确实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界带来了一场新的冲击波,但是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太久,最终它也许会被自身的缺点和弊端所淹没。反而会更一步加速传统大众传播对自己的传播手段进行改良和创新。如今,3G手机已经开始逐渐普及,甚至有人在实践互动网络电视,虽然网络兴起迅猛,但传统媒体会不断借鉴它的优势,实现自己的“触底反弹”。虽然网络传播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传播机制,它不会将其他传播方式的优点都囊括其中,所以也就永远不会出现网络传播代替传统大众传播的可能性。但是,传统媒体会试图把它的优点为我所用,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也从来没有固步自封。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仍会继续。在新旧传播发生较大的冲击之后,传统大众传播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的调整个性化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做到消息报道独家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自己的对家新闻在第一时间播报发表出去。而网络传播也应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强对自身管理制度的规划和治理。这样,新旧传播方式的相互融合互动最终会形成一种信息传播的新的平衡状态,使得新旧媒体在市场激烈的格局变化中互利互动,共同繁荣服务于众。

参考文献

[1]苏志武.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8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