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网范文

时间:2023-03-23 15: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网

篇1

1 现状分析

目前,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大都处于人工管理与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状态,就业管理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检索、分析和处理的管理手段较落后,造成信息不畅通,更重要的是给信息检索、信息统计与分析带来了困难,不能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如果能够搭建一个平台,能够在线调查,拥有强大的统计功能,那将会为学校和企业节省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前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存在的问题:①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存在的问题;②信息量少且不够充实;③统计功能不全。

2 总体设计

正因为上述种种,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需求,针对就业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利用校园网平台,通过网络提交数据库的功能,以毕业生、用人单位等信息的采集、处理、统计分析为核心,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准确的就业信息,搭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交流、洽谈、签约的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仲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设计毕业生管理系统,实现就业信息网络管理化事在必行。

开发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学校:通过该系统对毕业生信息的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网页学生个人相关信息来网来推荐本校毕业生,以架构起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为学校向外界打开另一宣传窗口。还有利用该系统可以实时地进行重要信息的和就业指南。通过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为今后的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的调整提供参考。毕业生:登入该系统可以了解网上招聘信息,为应聘作好及时的准备工作;通过查询子系统获得同学的通信方式;通过班级聊天室进行交流活动,最后在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可能因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使得个人通讯方式发生了变化,而毕业生可以及时登入系统进行修改,以便于他人联系。用人单位:通过注册登入该系统,招聘信息校级管理员经核实后,才可以,还可利用查询子系统,对应聘毕业生信息进行验证,并可以毕业生留言。

3 系统功能模块及设计思路

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①基本信息管理。包括学校信息管理、院系管理、专业管理、班级管理、就业指导中心的介绍。增强系统的通用性,对于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设置。②平台账号管理。包括院系、班级账号管理、毕业生账号管理、用人单位账号管理和管理员账号管理。其中毕业生账号和密码可默认设置为学生的学号和姓名。③单位信息库管理。包括用人单位审核、用人单位管理、单位招聘管理、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单位回收站等。只有管理员审核通过的单位才可以在学院召开专场招聘会。④毕业生信息库管理。包括毕业生管理、毕业生推荐、毕业生实习管理、毕业生就业管理、毕业生档案管理、学籍数据导入、毕业生简历导出、就业数据导出(打印成 ISO表单)。⑤就业指导信息管理。包括最新动态、就业公告、就业新闻、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常见问题解答、校园招聘会信息(学生点击查看,可报名,并生成招聘会入场券)、毕业生资源信息、毕业生风采、校企合作等。⑥就业统计分析。包括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毕业生就业率时间段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就业单位属性统计、就业市场需求统计。⑦反馈调查管理。包括反馈信息管理、投票调查管理、调查问卷管理(企业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在线填写及统计)。⑧系统设置。包括在线交流设置、首页 FLASH 设置、首页界面设置、友情链接管理、界面风格设置。⑨退出系统。

4 就业网站设计与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网络安全问题 对就业网安全性防范主要是为防止非法用户对数据库进行的破坏,防止用户误操作造成的数据丢失。所以作为网站的管理员要经常对数据库进行检查和进行数据的备份,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网站在遇到数据丢失和数据出错时能快速地恢复,保证网站的正常运作。

4.2 隐私保护问题 主要是保护学生用户注册信息和用人单位用户的注册信息,网站管理员也无权把用户的注册信息提供给第三者使用。对于学生个人简历的还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把简历分为公开与半公开两种情况,公开的简历可以随便浏览,不公开的简历只有通过审核的用人单位注册用户才能查看,真正做到依据毕业生的要求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对用人单位用户的注册信息严加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通过注册。

4.3 论坛管理问题 BBS 是网络时代一种重要的信息平台,它提供了学术交流、信息咨询和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服务。但由于 BBS 的开放性,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所以设有论坛的就业网站要有专门的论坛管理人员,要控制好用户信息,正确引导毕业生健康、有益的话题,使信息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篇2

高校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信息网能够结合本学院和专业的特点,突出学生求职择业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学校就业服务信息网大而全,广泛而不深入的弊端。学院通过开发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立快捷方便的双向服务就业信息网络,为学生和符合学生需求的用人单位架设沟通的桥梁,能够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解决了学生择业奔波之苦,同时还排除了学校现场招聘因人数众多带来的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就业信息网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现代化和信息化,节约学生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成为性价比最高的求职工具。高校二级学院可以将自己学院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历年毕业生毕业去向信息库实现网上存储、管理和查询的功能,既有利于信息的长期存储和维护,也能够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地共享和查询,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检索和查询自己想知道的单位、往届毕业生的信息。不仅有利于学院对用人信息和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存储,也有利于毕业生依靠这些信息顺利实现自身择业。

二、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二级学院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必须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内容的实用性

作为校级的就业信息网,信息量往往很大,“有些网站(页)提供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罗列得倒是较全面,但大多华而不实,甚至虚假信息也大量混入其中,即使确切的职业信息也是针对性不强,这主要是信息没有分门别类和有效鉴别,或者有类而检索功能不强”[1]。作为院级的就业信息网站,必须要突出对本院、专业培养学生需求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本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网站内容。

(二)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学院的就业信息网站必须由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及时就业相关信息,切实发挥网络的信息传播作用,否则就业信息网站变成了就业信息“往站”,不能保证所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对于经常不更新信息的网站,浏览量肯定会降低,时间长了便失去了网络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功能的全面性

高校二级学院的就业网站应突出就业指导的功能,“以网络平台为宣传服务的基础,充分体现出就业网站的功能性。通过网站介绍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和法规,就业信息,建立电子简历,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同时通过交互式论坛、强大的后台管理系统,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思想状况,掌握毕业生工作的第一手资料”[2]。

(四)网页的独特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就业信息网站的栏目内容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网页设计要有特色,栏目的设置应结构清晰、便于访问和浏览。必须做好网站首页设计,使其独具特色;标题与菜单可选用特别字体使之醒目;在版面设计上要注重栏目整体的合理布局;网页要动静结合,层次分明;文字、图像和空间相互协调,信息要全面但又不能拥塞。另外,要注意页面间的链接,使浏览者能用最少的点击,最快地定位到感兴趣的页面上;页面中显示位置标题,让浏览者明确所处位置;页头显示导航块,便于快捷地进入界面;下载专区提供的资料要集中,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应选择简单易记的域名,以便于记忆[3]。

(五)网络的安全性

篇3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招聘信息;信息资源;网络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53-04

当前就业制度下,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通常均以信息交换起步。用人单位需要了解毕业生基本状况、受教育经历和实践经历等,而毕业生需要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职位、薪资待遇、学历专业要求等。信息交换主要通过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种方式。有形市场即传统模式的招聘会、宣讲会、需求对接会等。无形市场主要依赖网络。如公共服务机构的就业网站、专业就业服务机构的招聘网站、高校就业网站。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无形市场凭借就业成本低、信息互动快等优势蓬勃发展。本文主要从服务毕业生的视角,分析在无形市场中,如何突破市场和技术壁垒,合理开发利用用人单位就业需求信息资源。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为方便后文展开讨论。避免对相关中文词汇存在模糊性认识,本段对相关词汇进行定义;而后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理论进行阐述。

1.相关概念

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用人单位通过网络或传播的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和招聘需求信息。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行业、性质、规模等;招聘需求信息则包括招聘职位、数量、要求和薪资待遇等。

就业信息源: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的网络平台。

就业信息传播渠道:转载就业信息源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的网络平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单纯意义上的就业信息源和就业信息传播渠道很少,大部分就业网站均为就业信息源和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混合体。

2.相关理论

不完全竞争: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提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市场中的资源才能得到最优化最合理的配置。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出于各种原因,有意或无意制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致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法进行信息交互。

信息不对称:经济学角度的信息不对称指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比买方掌握更多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驱逐高质量产品,从而使得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下降。反之应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于用人单位缺乏对高校人才培养状况的了解、不能准确评估就业信息源的影响范围等原因,选择不合适的就业信息源致使相关毕业生无法及时乃至不能获取信息。从而降低用人单位人才招聘质量。

二、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资源网络分布状况

要想开发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的网络资源首先必须了解这些资源的分布状况,即要了解就业信息源和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分布状况。

1.就业信息源的类型及特点

就业信息源根据其主办机构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高校的就业网站;二是依托政府背景资源的公共服务机构的就业网站:三是社会专业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网站,其主办机构通常是具有很强专业服务能力的上市企业;四是用人单位自己的网站:五是中小型民营职介就业网站。

不同的就业信息源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服务能力的差异等原因呈现不同的特点。高校的就业网站通常免费信息,直接面对高校毕业生,985、211等重点高校的就业网站是知名用人单位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的重要就业信息源,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就业网站也是相关行业系统招聘信息的主要平台。公共服务机构的就业网站大都免费信息,招聘功能完善,是不少中小型企业的就业信息源,但是对成熟人才和对毕业生的需求混杂,不易区分;另一方面,受政策指令影响,机关事业单位的招考信息也会第一时间在该类网站。专业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网站拥有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能够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定制招聘广告和招聘系统,招聘网站本身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招聘单位形象宣传推广起到促进作用,并且线下能够提供高附加值的人才外包服务,因此受到部分大型国有、外资企业的青睐,但并不以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为主。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用人单位会选择自己单位的网站作为就业信息源。中小型民营职介就业网站一般提供有偿网络招聘服务。主要定位于社会成熟人才招聘信息。

2.省略)等,搜索结果针对性显著提高,且覆盖大量知名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

三、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资源网络分布存在问题

在就业双选的无形市场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对自己进行评估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就业信息源和传播渠道的信息交换。追求所能追寻的最优资源。从毕业生角度看来,在完全竞争的理想环境下,每一个有求职意向的毕业生应该能够通过就业信息源和传播渠道检索查询一定时间内所有适合自己的就业需求信息:但在实际中,由于就业信息源和传播渠道非常分散,毕业生只能检索到有限的就业需求信息,而丧失一部分求职竞争机会。不可否认。就业信息源和传播渠道的分散状况是政策、市场和历史多重作用的结果,但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优质信息的偏向性集中,不少就业信息源设置信息壁垒以及以下三个因素的累积效应阻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1.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就业市场中的供需双方信息交互是不充分的。近年来,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进行调整革新,而用人单位并不准确了解各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等,用人单位依靠往常招聘经验或仅凭对专业分布人数、学校概况的了解,选择就业信息源,致使招聘信息被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充分使用,而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无法及时获取,信息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招聘效果。

2.优质信息的偏向性分布

优质信息资源偏向集中在重点高校就业网站和专业就业服务机构网站。用人单位追寻素质高、能力强的毕业

生资源,往往对985、211高校毕业生有所偏爱,因此,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名校的就业网站招聘信息,却与一般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失之交臂;实力雄厚的用人单位通过外包的方式,委托社会专业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招聘,优质的招聘信息只能在专业就业服务机构的网站。

3.就业信息源的壁垒

并非所有就业信息源都是完全信息共享的。部分高校出于信息仅为本校毕业生所用的考虑。通过相关技术手段限制外校毕业生查看本校就业网站的招聘信息;部分专业就业服务机构的网站出于抢占市场的目的。从技术上限制应聘方式,并作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的申明,从而防止被其他就业信息源或传播渠道转载。

上述三个因素单个看来影响不大,但各个因素之间存在连锁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呈现乘法放大的结果。

四、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资源网络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网络挖掘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资源的目的是建立不受就业信息源分布影响、凡是对毕业生有需求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都能被广大有求职意向的毕业生充分使用的机制和平台。针对当前就业信息源分布的特点,结合考虑就业信息源分布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分布是分散的,但是优质资源却是相对集中分布的。虽然某些政策、市场和技术限制无法突破,但是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技术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就业信息传播渠道,建立一个能够采集、整理并海量的、有效的、针对不同群体毕业生的招聘需求信息平台。

1.采集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

采集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是信息资源网络挖掘的基础。该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一是从哪里采集有针对性的毕业生需求信息;二是如何采集信息。解决这两个问题即在于确定采集数据的技术手段和就业信息源。

采集数据要使用网络技术。采集就业需求数据可以通过人工逐个查阅就业信息源。手动转至信息集中的平台,每条信息经过人工干预,信息质量会得到一定保证,但是由于就业信息源众多,就业需求数据海量,无法完全人工处理,所以必须借助一定的网络技术;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通过爬虫(crawler)技术,一种能够高效抓取网络资源的程序。利用最少的资源。尽可能快而准确地抓取相关就业信息源的就业需求数据,但是程序不能准确读懂每条就业信息里的文字内容,需要人工跟进加工处理。

就业信息源要按照质量和效率分类。不同就业信息源提供信息的质量和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充分利用爬虫技术,节省资源。对拟抓取数据的就业信息源应该有分类、有次序。不同类型就业信息源的分布如图1所示。图中Y坐标“质量”指所提供招聘信息受求职毕业生的关注度,质量越高,所提供招聘信息的被关注度越高,X坐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提供针对毕业生招聘信息的数量,效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提供信息越多。根据前文用人单位选择就业信息源的原因,知名高校就业网站(包括校内相关论坛)不仅能够提供专门针对毕业生高质量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而且全年除6至8月份外,每月提供信息数量不在少数;专业就业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的就业网站由于市场竞争、政策指令的影响,在某一时间段内能够提供部分高质量的用人单位信息。而平时能够提供大量的中小型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知名用人单位网站仅在特定时间提供本单位招聘信息,而大部分时间处于无信息状态:而大量中小型民营职介就业网站由于其本身影响力较小、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很少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所以考虑对抓取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采集的就业信息源及其先后等次应该是:知名高校就业网站、知名用人单位就业网站、专业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就业网站。中小型民营职介就业网站可以忽略。

2.整理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

整理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是信息资源网络挖掘的关键。面对海量的从不同就业信息源通过爬虫技术采集的就业需求数据,由于采集数据格式、文字表述方式以及其他计算机本身不能识别的因素影响,因此必须进行人工干预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采集的海量信息是否都需要加工处理;二是重复的信息如何识别并处理;三是采集的信息经过如何处理才能被求职毕业生查询检索使用。解决这个三个问题即在于做好采集毕业生就需求信息的评估,用人单位数据库的建立和需求信息的同构化标注。

采集就业需求数据要进行评估处理。由于每一条就业需求信息均有一定的时效性,在有限人工干预的状况下,为最终得到高质量就业需求信息,必须对拟进行处理的信息进行先后排序。评估每一个收集的就业需求信息的质量,是否能被毕业生关注,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模型,对每一个收集的信息进行评分。公式如下:

Y=W1*X1+W2*X2+W3*X3+W4*X4+……+Wn*Xn

其中,Y表示应变量评分结果;W表示权重;X表示自变量因素,如就业信息源、工作地区、用人单位以往评价、时间等毕业生关注因素。自变量和权值均需要根据对毕业生关注因素的了解状况进行赋值。所赋值是经验值,也是假定值,而最终确定值必须通过一定时间测试。根据输出结果的可操作性和实际被关注度来确定。

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要依“据”建立。由于用人单位选择不同的就业网站同时作为就业信息源。即意味着不同的就业信息源可能会采集到同一家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信息;不同的就业信息源之间还可能由于对同一单位名称称谓不规范导致采集同一家用人单位的信息被当作两家用人单位处理,这两种情况均会造成数据重复、冗余。同一就业信息源不同时段内会提供同一用人单位的不同招聘信息,如果不能识别两次信息的用人单位为同一单位,两次的招聘信息则会被当做两条不同的信息处理,其中同样的用人单位信息被重复处理两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有标准依据的用人单位数据库,其中核心内容即在于要通过一种编码能够区分用人单位,建议使用国家质检部门制定的组织机构代码。不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事业法人还是机关法人等均具有唯一的组织机构代码与之对应;该数据库也可以包含其他诸如单位性质、行业分类、通信地址、所属地区等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当同一单位信息被重复采集时。可以此库作为区分依据。

采集就业需求数据要同构化处理。将不同就业信息源的信息通过一种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展现。难点在于信息的融合。信息的融合即同构有两种方案:一是构建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数据格式必须能够尽可能兼容各就业信息源的数据格式。但是完全兼容各种格式肯定无法实现,必须要人工参与处理,且处理工作量较大,从而决定在有限的有效时间内能够处理信息总量有限,其优点在于信息后可以按照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数据格式标准进行检索,相关信息可以按照数据项设置进行统

计;另一种方案是就业信息传播渠道以纯文本格式作为信息格式,无论不同就业信息源的信息格式如何复杂,最后都会以纯文本的形式在就业信息传播渠道体现,该方案人工处理工作量相对第一种方案较小。但是为了让每条招聘信息能够被检索到,必须给每条招聘信息文本加注标签或者关键字,由于收集的信息均为文本,所以对于某些特定的指标统计存在难度。总而言之,第一种方案就业需求数据是以各种数据项形式存在。易检索、易统计,但是人工处理工作量大;第二种方案就业需求数据以文本形式存在,可检索、不易统计,人工处理工作量小。

3.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

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是信息资源网络挖掘的验证。采集的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经过整理、加工即可以各种渠道进行,过程直接面向用户,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信息平台是信息的供给方,毕业生用户是信息的需求方,没有了用户,信息就失去了意义,使得前功尽弃。因此就业需求信息这一过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已有资源进行个性化服务,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用户充分利用被挖掘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度了解分析毕业生用户的需求、已挖掘掌控资源及可拓展派生资源,并一一建立资源与需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递级延伸。在最初的需求层级中,在面对的海量的就业需求信息中,大多数毕业生都会理想地追求优质的就业信息,如大型国有、外资企业的管理、研发岗位,机关事业单位的专业、管理岗位等,这些用人单位大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职位薪资较高或稳定、福利待遇好;在第二个需求层级中。在经过比对发现某些优质信息与自己条件不符后,毕业生会逐步回归理性。根据自身条件检索适合自己的优质信息和一般信息;在第三个需求层级中,毕业生在锁定目标就业信息后,在掌握目标用人单位的单位信息、岗位信息的基础上,会试图了解该单位的招聘模式、他人对该单位的评价,前人应聘该单位的经历有无可借鉴之处等等。

已掌控资源、可拓展资源与需求对应,如图2所示。经过采集、整理的毕业就业需求信息,特别是其中经过采集过程中评估为高分的优质信息均是已掌控资源。为满足前两个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建议在信息平台的首页显著位置或者宣传渠道中优先优质信息。以满足大多数毕业生追求优质就业信息的需求;通过设置模糊检索、标准检索、短信定制、页面定制等方式,帮助理性的毕业生从海量的就业信息需求中查询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建立毕业生与就业信息的交互机制,如毕业生可对信息进行评价,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监督,把时效性较高的信息主动推送给相关毕业生:建立毕业生与毕业生用户的交互机制,如通过BBS、微博的技术手段帮助相关毕业生相互交流。增进对用人单位,特别是知名用人单位及其招聘方式的了解。信息评价的结果、交流的历史纪录均可作为可拓展资源进行分类纪录。以便与其他有意应聘的毕业生分享经验。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豪斯.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

[2]王磊.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60.

[3]许尔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与运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4):71.

[4]何雪梅.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J].科技信息,2010(22):65.

篇4

【关键词】高校就业;网络化;就业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数量迅猛增长和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随之改变,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迈进。

一、网络化管理成为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

由于传统的就业工作管理模式使得毕业生择业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就业工作需要。如以往通过信函方式收集信息,致使信息收集数量有限,传递速度慢,收集面较窄;通过供需见面会形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即使这样也还会因招聘会之间时间上的冲突,而错失良机,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缺乏及时、充分、全面的信息交流。高校传统的就业教育主要通过课堂、书本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传达,就业技能教育,信息交流手段单一,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够畅通,政策、信息宣传不够及时、到位。这些问题造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而就业工作管理网络化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平台与可能。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在中国飞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包括通信业、设备制造业、软件产业和服务业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截止到2003年6月为止,中国已建成9大互联网络,在信息搜集和管理方面,它超大的信息存储量、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能力和完善的信息管理功能己经为广大用户所知。而在信息传递方面,新兴的网络技术,同传统信息传递方式相比,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地区、地理的限制,通过遍布全球的网络将计算机连接起来,使互连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都能够通过网络访问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台计算机,从而分享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被人们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技术,在信息管理、和传播方面,以其分布之广、信息量之大、传输之快、交互性之强、实时性之强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解决毕业生就业信息体系诸多弊端的重要方式。

二、网络化管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

(一)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

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是一项头绪多、耗时长、动用人力多、政策性强的工作,利用网络,改革传统就业管理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就业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建设。采用计算机对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进行网络管理,采用系统操作做到数据的统一、规范、准确和及时,大大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通过网络系统可以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录入、修改、查询等,便于学校对毕业生信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可以对学校毕业生生源分布、专业分布、就业状况等进行分类分析和统计,为学校了解就业状况、制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提供依据。通过网络上传就业数据,可以确保其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无纸化管理。

(二)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在以往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一般是聘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课,指导毕业生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等一些实务性的技巧。而利用高校就业信息网,指导教师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诸如“求职顾问”或“就业指导”的板块,告诉毕业生一些就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完善职业形象,了解劳动关系法规,增强自身保护意识,提高大学生竞争就业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就业网络阅览内容丰富、全面的就业信息和最新的国家就业政策和规范,了解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全面掌握就业知识,并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责任意识,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升保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促进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

通过就业网站,学生可以制作个人简历,实现网上自荐求职,查询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的资料,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对中意的单位可以投递电子简历;用人单位也可以浏览学生所在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概况及专业设置情况,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并通过学校就业网站核对电子简历的诚信度。有意向的双方还可以通过网上面试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沟通,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接触频率,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重视和加强高校就业网络建设

重视和加强高校就业网络建设,提高网络化就业的影响,是就业工作管理网络化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步伐加快,90%以上的本科院校已经开通就业网。全国范围内网上招聘十分活跃,大大方便了学生和用人单位,降低了求职成本,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有效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建设好高校就业信息网站,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重视与加强网络化就业管理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构建高校就业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

在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在不断丰富网站内容,扩充网站功能,实现政策信息、网上招聘,指导咨询于一体的功能,设计出结构明晰、脉络分明、内容丰富、灵活快捷、便于访问和浏览的网站主页。就业网站应具备就业指导人员、学生和用人单位互动的功能,实时解决不同对象出现的疑惑问题,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互通,同时也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多级网络就业体系

目前多数高校的网络已经与互联网相联,但是,高校就业网络化的工作模式多仅限于孤立的就业网站用人需求信息,真正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网发挥网上招聘功能的高校为数不多。因此,高校实现网络化的就业工作方式要以多级的就业工作制度和管理协作方式为根据。网络化的就业工作目的是为就业工作的多级体系提供更好支持平台,提高效率。高校应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努力做好网上的服务功能,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同时要尽快实现人才、劳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相互连通,共享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最新用人招聘信息资源,整合规范的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就业信息服务。因此,建立多级网络就业体系是就业工作网络化的先决条件。

(三)建立网上就业咨询服务体系,指导毕业生就业顺利进行

网上就业咨询服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心理咨询;一是就业咨询。许多高校毕业生由于是第一次正式踏入社会,对就业市场不了解,或自身优势不明确,缺乏明确的目标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及时了解并加以引导、解决。利用高校就业信息网,指导教师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些诸如"心理咨询"等的栏目,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疑惑和困难,指导教师也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开展对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和治疗。此外,就绝大多数学生都关心的问题,还以开辟一个聊天室,让指导教师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现场回答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通过这些方式,使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四)建立高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高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提交数据库的功能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毕业生信息管理子系统、企业单位信息管理子系统,促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毕业生、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和中心就业网都可以通过已经提供的子系统进行信息和相关就业信息的收集,以及对学校内相关毕业生信息的检索。另外学校的领导,也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相应接口和页面对系统内已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从而在宏观上,对学校的毕业生相关情况进行把握,并可以及时地调整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培养方向。

(五)强化高校就业工作者队伍建设

高校就业工作网络化不仅需要硬件设施,还需要良好的软件资源,而教师则充当着引导与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角色。网络化的就业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高校就业工作队伍才能驾驭。因此高校就业工作者要注意自身几个方面的转变:首先要做到自身的适应性转变。高校就业工作网络化要求教师自身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和全面的提高,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方法,以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等。因而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和自我完善的任务,即面临着一个自身的适应性转变的严峻课题。要做好这一点,要从工作观念上与时俱进,把握当前就业工作的新形势,对待网络技术要积极学习并善于利用网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其次,就业工作网络化使得教师的工作内容和方式较传统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网络虽不能代替教师,但却可以将他们从封闭的教学空间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个别指导,指导他们从网络中吸收利用各种资源,教师将不再是课堂中知识的主要源泉,而将成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辅导者。因此,只有具备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和一定的技术开发技能,才能够为高校就业工作进一步开展奠定深厚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关系百姓民生,关乎社会稳定,已经摆上政府工作首要位置。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2012年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历年之最,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这一数据比2011年增加了20万。预计,“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人数将更多,同时,由于近几年实体经济不景气,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和负面影响的加大,使就业难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处于学历层次较低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更是引人关注。本研究,笔者作为高校一线从事就业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对广西区内一些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期望,通过分析来得到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试图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期望现状描述

(一)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形势不乐观。

笔者设计了几个回答选项来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其中有40%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要通过努力才能找到工作,仅有20%的受调查毕业生有十分的自信自己能够找到工作,这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并不乐观,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甚至有极少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表示担忧,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部分人群占到10%左右。

(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先就业、后择业”

就业心态是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态势,在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实现就业,心态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一味地为了实现一步到位而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应该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当然,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有48%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意味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有了很大改观,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把“专升本”作为面对就业的一种选择,调查中选择“其他”(5%)的学生中,绝大多数表示会选择“专升本”来作为就业的选择,这个选择值得高职院校的注意和思考。

(三)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工资2000以下(元/月),且考虑再择业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2000以内,大多数的理想工资为1000元-1500元,占63%;有21%的大学生选择了1500元-2000元;有10%选择了1000元以下;只有6%选择了2000元以上。不难看出在在目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工资期望与前几年相比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时并没有太多考虑稳定性,大部分的学生都本着先就业后再跳槽选择更好的工作,如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为1-2年,30%的学生认为在第一个单位工作持续到合同期限内。因此,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往往也考虑合同的期限,一般要求在三年以内,而且有数据显示,5年之内会有80.46%的人离开第一份工作。

(四)招聘会依然是大学生就业方式首选

82%的同学期望在招聘会现场可以获得就业机会,有7%的同学愿意寄发自荐材料到公司找机会,还有9%的想通过就业网站就业材料来获得机会,还有2%的想通过熟悉人介绍获得机会。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二)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各项优势与劣势。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三)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这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四)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对自主创业的认识不全面

相比于过去,当今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毕业生对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对今后的就业目标、途径、方式准备不够,其中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自主创业方面,其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四、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企业不断成长和壮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提高,作为技术操作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探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方面,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反映在多方面,尤其是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现代企业都希望员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素质,因此,在学习期间应着重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

另一方面,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上,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化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实训课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应加强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理论素养的培育,提高理论水平,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要实施好“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拓宽基层就业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到文化产业领域就业创业,重点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

(三)提高供求匹配效率。

大学生就业匹配措施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利于他们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

(1)广纳就业门路,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通过高职院校各级领导、专业课老师、校友,争取得到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来招聘毕业生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2)增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多举行类示于“模拟面试”、“就业知识讲座”等的学生活动, 让毕业生知道如何去面试、如何去认识一个企业,从而了解企业选人的标准,提高就业面试的技巧,绝不能让毕业生在错失了两次面试成功的机会后,才得到面试的经验和技巧。更不能让就业面试成了毕业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刘永君,李宇遐.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21-23 .

[2]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

篇6

【关键词】职业指导;校园网;中职生

一、职业指导的概念及作用

结合我国职业指导发展的具体情况,这里我们主张将职业指导表述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

我国中职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以职业技能为主,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对于这些刚成熟就要步入社会的群体,对职业的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进行职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要兼顾企业员工的能力以及心理状态。职业指导是中职生到企业就职前的包括心理素质的综合素质培训。

职业指导对个人的影响,概况地讲,在职业准备中具有导向功能,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具有定向功能,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信息提供、能力训练的功能,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全面了解了入职员工,并完善了岗前培训机制。对于社会而言,职业指导有助于促进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乃至推动社会就业水平的发展。

二、校园网络平台对中职生进行职业指导过程中的社会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校方教师、学生家长、关注学生的企业及社会是校园网络平台的关系构成要素。

其中,校方教师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借助校园网主动对学生提供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职业兴趣测试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职业指导培训,学生借助职业指导人员在校园网提供的信息资料学习就业相关知识,并通过交互系统向职业指导人员进行咨询。

企业通过校园网招聘等就业信息,还可以介绍企业文化,并能了解学生的有关求职的个人信息;同时学生通过得到就业等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交互系统与企业招聘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教师和家长通过校园网展示的学生信息,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同时学生也可并通过交互系统教师和家长进行有关个人职业生涯的交流反馈。

这种关系的实现要借助校园网中的交互系统、虚拟技术、实时跟踪系统等技术来实现。

三、要完善校园网络职业指导平台要添加以下几个子系统

1、添加知名的就业网站链接,做到就业动态实时有效。

添加链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本网站添加其他网站的链接,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入其他网站;另一种就是在其他网站添加本网站链接,可以推广本网站知名度。

这里主要是指第一种链接,可以在网站首页添加知名的就业网站链接。现在,笔者针对中职生推荐就业政策动态网站有: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job/jyzc/ 中国就业网http:///中职生毕业生服务平台 http://.cn/

2、有效利用学生手机,开发手机版网络平台,也可与学生手机捆绑,通过短信和微信的方式将信息实时。

中职生是智能手机主要的使用群体之一。学生手机早已是学生移动学习的主要工具,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有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的特点和优势。使校园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有机结合,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首先,完善校园网络职业指导平台,与手机有效结合可以开发手机版网络平台。

其次,手机短信捆绑,及时的和接受信息。

再有,开发手机微信平台,利用手机微信与学生互动。

3、职业素质测评系统。

校园网上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做好职业定向和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国内知名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是《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是由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开发的。适合各种群体和个人,包括多种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测验、职业人格测验、就业和创业分析测试、职业操作能力测试,以及2000余个职业的预测。

还有一款测评系统是针对在校学生的,就是《中国毕业生职业能力素质测试系统》,如图五。这款测试系统包涵了职业定位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试、综合素质测评、心理健康测评等。校园网添加这款系统后,对学生的自我认识,职业定位,健康心理,职业生涯规划,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4、视频会议系统、留言板、博客等交互系统,为学生职业指导答疑解惑、职业指导后的追踪,提供了个性化、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来实现的虚拟会议。常见的是视频聊天,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是一种异地实时互动方式,职业指导平台添加视频会议系统,方便于企业招聘面试,使职业指导人员对学生的异地指导等。

留言板、bbs、论坛,是非实时交互工具。通过留言板留言板、bbs、论坛,通过学生发帖、跟帖,指导老师或校方、企业答疑解惑的方式,实现学生、校方、职业指导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博客(Blog),应该纳入中职生校园网中记录学生成长的电子档案袋的主要形式。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及优势,为职业指导人员了解学生,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服务,以及指导服务后的调查追踪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帮助。

篇7

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的现象。(2)高跳槽率,频繁更换就业岗位。(3)对自身发展茫然,缺乏工作中必要的自我发展。造成以上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缺少了解,缺乏感性认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高职学生在获取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2)缺少高效率、全方位、立体式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导致学生盲目就业,难以找到真正符合自己专业技能的工作。(3)高职学生不能准确的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同时缺少十分专业的职业测评机制,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高,致使其在工作中难以找到前进的方向,严重影响学生自我发展。

二、物联网技术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服务

2.1构建全国通行的就业指导服务网络平台

围绕高职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需要,完善平台各个模块的功能,优化平台运作和软硬件系统,统一各外来平台的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库开发整合社会用人单位资源,通过线上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对高职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开展个性化深层次服务,增强平台的吸引力。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线上答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逐步引入专业化服务。学生可根据就业信息指导,了解最新就业政策,有助于确立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平台提供的就业信息权威、针对性强、可信度高。运用物联网技术,就业平台的动态信息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和甄别,将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薪酬等重要信息涵盖其中,能满足高职毕业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就业信息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就业平台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平台根据以往毕业生的去向进行跟踪,实现就业反馈,以便保证就业指导的实效性、科学性。

2.2建立高职学生与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互动交流平台

为满足高职学生的不同个性化需求,可建立学生与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互动交流平台。高职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爱好,自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互动交流,根据平台给予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可有效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营造自助互动的就业氛围。根据以往高职毕业生就业受诸多方面因素限制的状况,在物联网技术下,用户可与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及时自主互动交流,丰富毕业生用户的择业领域,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由度,能充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自主就业,有效改善以往出现的高职毕业生盲目择业,对未来工作没有明确方向以及高跳槽率等现象。

2.3提供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查询业务

利用物联网技术将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紧密联系起来,由此达到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效果,实现高职毕业生与其自身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衔接的紧密性。构建系统的就业信息查询业务,毕业生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修改口令、查看留言、查看专业及非专业的招聘信息、修改个人资料、查看重要通知、查询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查询用人单位录用信息、查询所报单位统计、查询面试时间地点、查询近期单位面试报名情况等功能。让毕业生用户及时咨询到最新最权威的就业信息,缓解高职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受限状况,增强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及感性认识。

2.4开发职业测评系统

为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由此开发职业测评系统。选取目前最科学、最准确、最实用的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基本性格、基本素质、心理特征、职业性格、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六大方面的测评,能准确记录学生测评结果,能详细统计分析学生测评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准确有效的职业定位,在物联网技术下,开发职业测评系统,全方位高效率的对高职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能够有效节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还能有利于满足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保证用人单位能够应聘到专业的适合本单位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有效的职业定位,能使用户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就业方向以及适合自己的工作,节省了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及时的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起来。

2.5有效促进我国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发展

物联网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服务平台,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有效结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效、全面、优质的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近几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的焦点。本平台能够根据毕业生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并提供大量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便于毕业生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缓解了我国出现的毕业生就业率低,高跳槽率,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有利于改善我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直接促进我国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发展,为国家创收做出重大贡献。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网络;博客;就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56-02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高等院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且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担负着引人注目的职责。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如何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大力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院校亟需深入研究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根据网络普及的现实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特点,积极尝试运用网络博客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做法。

一、就业工作博客的提出

“博客”即网络日志。据资料显示,2002年博客开始引入我国,用户数量不足1万。短短几年,博客人数一直以惊人的速度猛增,“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国博客空间超过1亿”。①我们尝试建立就业工作博客,不是脱离实际、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一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近几年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求“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用人单位、特别是可以广泛吸纳就业的企业单位,目前在实际发展和心理上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招聘人员方面普遍持保守或更加谨慎的态度。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是网络信息化在高校中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已经在高等院校得到广泛应用,给高校各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当今在校大学生,可以说是伴随着高科技产品、信息网络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不少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电脑,他们普遍具备使用网络技术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三是学生乐于并经常使用网络。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特点更明显,在课余时间,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由于网络具有实效性、便捷性、丰富性的特点,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重要方式,他们也都乐于使用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不少学生、尤其是在校外实习的学生,曾就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就业工作向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根据上述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我们于2008年10月创建了学院的就业工作博客,开始尝试运用博客这种新颖的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

二、具体做法

(一)创建网络博客。依托新浪网博客空间,建立了人文社科学院就业工作博客。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在博客中设立了“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毕业生相关表格”、“工作通知”、“就业时事”等分类栏目,并设置了“学生评论”、“学生留言”等互动板块。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就是博客的主人,为此我们向学生提供了公用用户名和密码,每个学生通过公用密码登陆后都可以信息、管理博客,努力实现平台共建、信息共享的目的。

(二)招聘信息。为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有针对性的、真实有效的招聘信息,我们重点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就业指导老师收集并招聘信息。学院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学校就业部门、校企合作、外出调研开拓就业市场等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及时在就业博客空间中进行。二是毕业生自己收集并信息。毕业生使用公用密码登陆后,自己了解掌握的就业信息。三是就业工作学生助理员收集并信息。根据就业博客运行的需要,我们从学院选聘一批有工作热情、认真负责、服务意识强的低年级学生,担任就业工作助理员,他们各司其职,负责招聘信息的收集、核实、和就业博客平台的日常维护等工作。

(三)实施就业指导。进行就业指导是就业工作博客的重要职能。本着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就业博客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就业指导:一是就业形势教育指导。通过有关就业时事新闻,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立足实际,提前从心理、学业等方面充分做好准备,抓住机遇,及时就业。二是就业政策教育指导。在就业博客上《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问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了解的有关政策,引导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切实维护自身利益。尤其是在关于毕业生“干部身份”、“三方协议”和“派遣证”等方面的政策指导,收到了很好的实效。三是就业技巧教育指导。通过就业博客《写简历应注意的问题》、《手机礼仪》、《应届毕业生面试内容与技巧》等就业技巧指导文章,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就业技巧,在学生自身已具备的能力、素质基础上,尽量提高应聘的成功率。

(四)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就业工作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就业工作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一个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通过就业博客学生实习信息和《大一到大三,做好五件大事》、《360行,我该做哪一行》、《知名企业家感言》等文章,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常识与方法,为就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初步成效

近一年来,我们运用就业博客平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边摸索、边实践、边完善,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开辟了就业工作的新渠道。从高校就业部门获取就业信息是学生得到就业信息的主渠道。在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通过传统的方式直接从社会上获取的就业信息也相应减少。此外,临近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外实习或奔波找工作,有些校内的一些信息在校外无法查看,难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就业博客,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日益发达的互联网、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就业信息。这既是对高校传统就业指导工作方式的有益补充,也无疑开辟了高校就业工作的一条新渠道。

(二)提高了就业工作的效率。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时间就是效益,信息就是资源,尤其在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形势下,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积极主动性,快速实现职位供求信息的传递、互通,搭建针对性的需求平台,是提高工作效率,缩小时效空间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掌握和运用网络博客信息技术,采用便捷、高效、新颖、生动的信息化手段,便于就业指导部门、就业指导老师和广大学生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地了解情况,及时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或进行就业工作指导,从而提高了就业工作的效率。

篇9

(一)从调查结果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环境与认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够乐观。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碰壁较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应聘一些初中、小学教师岗位时,应聘单位常常因为是小学教育专业而认为学历不够,同时,他们对小学教育专业缺乏相应的了解,认为小学教育就是仅仅教小学,当看到小学教育开设的课程有很多与小学课程不太相关,也没有自己的主修课程时,应聘单位常常会认为教小学要么是大材小用,要么就是所学专业不对口,比如一些学校想招小学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他们会认为大学里中文专业、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会更专业些,更占优势些,而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教小学语文、英语课会专业知识不够。为此,有些同学努力学习,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似乎改变不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学生想要进入好的就业环境,如高等院校,就要有高学历。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可以在相近学科进一步深造,考研、考博,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就业做好铺垫。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和期望

解读分析数据,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发达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期望。这类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所以就业机会广阔,个人就业和发展空间很大,更多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在这类地区中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学生占据了一定数量,学生高端就业的心理现象普遍存在;地区级城市中的企事业单位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进行选择,这些地区生活压力明显小于发达地区,有着不错的工作环境,在这些地区从事教学和师范类工作能有稳定的生活,竞争压力较小,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好就业,就好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农村对本专业学生吸引力低,主要在于这些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落后,从而导致个人发展空间狭窄,工作环境不尽人意,薪金酬劳低。如果有关政策能更优惠,逐渐消除城乡、东西部差距,不仅可以解决西部地区和乡镇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的技能要求

从调查中发现,本专业学生就业信心普遍不足,对自己的专业和能力持有怀疑态度。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理论基础宽厚,有较高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具有教学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综合型初等教育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和培训人员。但目前面临着学科功底不如学科专业学生的尴尬境地,大多数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期望高,对职务和薪金的要求也偏高的心理。形成这样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对目前就业环境下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缺乏应有的了解。反观自身我们会看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充满疑惑,而自身专业积累又不足,从而对就业产生迷茫情绪。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社会生产实践环节的培训,从多个渠道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二、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的自身建设

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渠道,真正成为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求职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各种交往平台,如组织校园招聘会,供需关系见面会等,积极加强供求双方的诚信建设,做到与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间创建诚信为先、优质输送、各取所需、人尽其用的供需伙伴关系等。

(二)提升用人单位的责任感

用人单位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是对就业大学生、对企业自身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用人单位人才的选拔模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它是就业市场的最终端。如果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方式和方法出现偏见,将对就业大学生产生严重影响。部分用人单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追求名牌学校,而不去注重大学生的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这样的用人单位也将会在市场中逐渐被淘汰。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负责,其实也是在为自身的发展负责,所以,用人单位一定要消除偏见,选拔出需要的人才,对这些人才进行规划,根据个人不同的能力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企业建立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也会对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自身素质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

篇10

网络游戏发展快速,人才缺口形成原因

有的年轻人向往游戏行业,但大多数人都会疑惑高薪又好玩的工作,怎么会缺人才呢?很多人认为这种工作都要有一定的机遇,网游产业可望不可求,甚至带有一些神秘。

由于缺乏对游戏的了解,很多人认为网络游戏行业是小众的职业归宿。那么为什么如今网游企业却拥有至少30万的人才缺口呢?我们不妨从网游产业的发展来说一说其中的原因。十年以前第一批游戏开发人才除了科班出身的程序员外,基本都是一些当时人们眼中的“不良少年”。他们不仅爱玩游戏,还热衷于去探索游戏,渐渐对游戏这种娱乐表现形式有了自己的理解。可以说,第一批游戏从业人员,都是靠兴趣做推动的。但当时网游企业并不多,要想做大做强,靠的是一份胆量和一份执着。在这些元老级人物的带领下,中国游戏产业开启了新纪元。

伴随一些产品的成功,网络游戏人才需求产生了一种诡异的现象。很多新兴企业为了市场不断进行游戏开发,又为了人才不惜花重金挖墙脚。第一批游戏开发相关人才几乎人人都是香饽饽,后来一些写过游戏攻略、办过游戏杂志、写过游戏小说的人,都被拉拢进游戏公司,成为那个时期的人才来源。然而,中国网游市场的不断壮大,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原本的人才挖来挖去已不够用,甚至有些人羽翼丰满自立门户。如此一来,人才短缺成为普遍现象。为了获取人才,一些大企业创办产业基地,专门培养人才。而一些新兴企业则试图进校宣传,和学生们做更多的沟通,以便能更有效地发现人才。

就业游戏行业,经验和态度哪个最重要

在择业方面,很多毕业生认为自己学习的专业与游戏毫不相干,甚至觉得游戏中的各种工作神秘而陌生,便敬而远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今,很多网游企业为了帮助毕业生解除忧虑而组织公司高层走入高校,为广大应届毕业生解答游戏行业的困惑。很多游戏公司在全国多所高校开展宣讲会,甚至公司所有总监全程参与,力求在宣讲现场和学生有更多交流,以保证学生对游戏行业的全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