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传播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传播概念

篇1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传播;变革

现阶段,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所谓新媒体,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不同的媒体存在形式,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数字电视、移动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激发了大众的不同需求。而我们最先接触到的电视新闻在这个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视新闻传播想要获得深一步发展,就必须根据当前的媒体发展状况,在充分分析和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做出变革,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多种新媒体形式迅速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新闻传播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互动众所周知,电视新闻传播的方式是非常单一的。与如今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比,更是缺乏竞争力。如今,新媒体在互动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迅速对信息进行编辑,与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除此之外,国家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电视新闻的传播。

(二)时效性较差电视新闻传播因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其新闻的时效性与新媒体传播存在很大的差距。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信息的更新速度相对来说比较慢,从而降低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三)传播内容单调,形式刻板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诸多传统媒体在发展方面另辟蹊径,与新媒体进行了强力合作,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但其在电视新闻传播方面却依然按照传统的套路和既定的形式进行。就如《新闻联播》,多年来在风格、新闻传播形式等方面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缺乏吸引力。

二、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变革的建议

新媒体的发展,引发了不同媒介之间激烈的竞争。各种媒介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夺媒体发展的制高点。在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如果想要在这股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并根据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来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革。在电视新闻变革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增强新闻的互动性和时效性电视新闻传播的相关节目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拓宽观众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观众的所需所求。电视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挖掘更多的渠道,让受众有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电视新闻的意见和看法,增强互动的有效性,推动电视新闻越做越好。另外,在时效性方面,电视新闻传播要最大限度地提升编辑和录制的效率,为受众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新闻信息。

(二)发扬自身优势,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扬虽然新媒体的壮大成为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方面相对来说是比较杂的。所以,电视新闻传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要讲求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更要体现出时代人文精神,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传扬社会正能量。在诸多新媒体中,如博客、微博、微信等,都可能出现虚假新闻;而相比之下,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更高。所以,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时,电视新闻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让观众感受到电视新闻的人文精神。

(三)与国际接轨,树立全球化的传播理念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也融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电视新闻传播需要树立全球化的发展和传播理念,根据时代需求和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另外,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来自不同渠道的新闻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分类,并从中挖掘出最具价值的内容。电视新闻传播的变革和发展,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电视新闻要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加强与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多方面地扩宽新闻发现渠道,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观众带来更具吸引力的新闻信息。

三、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为大众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其多样性和创新性更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新媒体影响力日益强大的今天,电视新闻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进行不同层次的变革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电视新闻传播存在诸多优势,并且很多优势都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不论新媒体如何发展,电视新闻传播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根据时代和观众的需求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革,在更强的互动性、时效性基础上充分展现电视新闻传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且在与国际接轨的发展道路上为大众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节目,与新媒体强力联合,共同创造电视新闻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龙卫东.媒介变革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理念解读[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76-77

[2]郝佳.媒介大融合环境下电视传播理念的变革[J].新闻窗,2012(03):54-55.

[3]甘露.网络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对策[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28:.

[4]罗晓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4(06):206-207.

[5]祝亚军.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变革[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196-197.

篇2

党的十报告中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并将其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了在当下思想多元的环境下,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一再指出要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但是,一直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在传播方式上主要依靠传统的纸媒、电视和广播进行传播,并未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强大的舆论宣传阵地。反观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高度依赖网络媒体,几乎完全摒弃了传统媒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网络媒体必然成为最佳选择方式。只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才能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近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为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对策,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等人所著的《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重点研究了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面的相关问题,致力于探索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依靠网络媒体的优势,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在构建全书的写作思路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同时立足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剖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提出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结合时代需求,对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具体方式、有效机制和网络媒体构建的途径,进行了探析和研究。从全书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及整体结构来看,该书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第一,逻辑严谨,分析有理有据。该书体现了非常强的问题意识,指出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对网络媒体及社会价值观的解读,对文章所涉及到的“网络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层层剖析,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了互联网技术的演变过程,论述和归纳了网络媒体的具体含义、基本类型和发展优势,并着重分析了网络传播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角度新颖,行文思路清晰。“网络媒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概念本身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抽象概念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作者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新型载体,在不久必将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流阵地。因此,他在写作时将两者完美融合,厘清了两者的概念,梳理它们的成长过程,试图寻找发展规律。并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对两者发展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对网络媒体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清晰的行文思路。

篇3

2008年北京奥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平台,借此在世界奠定中国的大国位置,更是各类奥运赞助商、合作伙伴的大好机遇,提升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对他们而言,在广告投放中拥有奥运赛事绝对直播权的中央电视台想必是一定要考虑的媒体,无论是新的还是老的赞助商,这都是一个向世人宣布自己身份的理想平台。但是,如今,奥运、残奥的圣火都已熄灭,这些赞助商的广告投放又将何去何从?

据奥康品牌本部总监姜伊涵介绍,考虑到中央电视台无与伦比的新闻报道优先权、覆盖面、影响力、权威性等因素,奥康依然会将其作为必然要考虑的广告投放媒介。“消费者还是很现实的,他们始终还是比较认可央视,同时他们也倾向于信任投放央视广告的企业和品牌。” 成熟品牌要做全国性的市场,当然要选择在央视传播大的概念性、形象性的信息,受众面广、能极大帮助企业提升美誉度,这是中央电视台不容易被取代的重要原因。姜女士表示,品牌就像一个明星一样,借助央视这样的大媒体平台和概念、新闻将其炒红以后,就把传播活动淡下来,时间一久这个品牌就会有被消费者遗忘的危险,哪怕其区域性市场做得再好,也形成不了全国性的概念和影响。不过,把央视作为一个很必要的传播手段之余,企业也必然需要营销传播策略上的一个合理组合,包括地方台广告投放、公关活动以及同消费者的一些互动等都要有一定比例的分配,才能打出一个漂亮的整合传播战。

目前来讲,鞋、服等时尚消费品行业,越是精细的定位,其品牌就会越容易获得成功,因此,2009年奥康的品牌推广工作将主打商务时尚的概念,这就要求品牌传播到达的消费者群体更加精确。姜女士坦言:“个性化、创新性的营销是最终的趋势,不可否认的是,央视的各个频道可能在对精确的传播群体的跟踪,以及建立品牌同消费者的亲和度方面还无法做得很理想。”为此,奥康会将一些地方台的广告投放和公关活动与央视大的方面的概念传播结合起来,以丰富品牌概念的内涵,更加贴近消费者并产生互动。

篇4

关键词: 数字媒体 技艺融合 数字媒体技艺 理论基础 意义

1.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由电化教育发展而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研究技术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获得蓬勃的生命力,进而应用到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使艺术设计从传统的工艺层面上升到数字层面,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虽然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但近年来,应用领域逐渐出现融合趋势,客观上要求两专业有所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数字媒体产业经济、服务于社会。

2.数字媒体技艺融合新概念的衍生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在学术界已有相关界定,虽然各学者的见解多少有出入,但基本内涵不变。随着技术和艺术融合趋势的加强,数字媒体领域衍生出了技艺融合新概念――“数字媒体技艺”,以下我就对这些概念加以探讨。

2.1数字媒体技术概念

数字媒体技术是利用数字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的可交互的技术。它主要研究与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3],是一项应用广泛的综合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网络和通信技术、数字化艺术、数码音响、媒体交互、动画、数字视频音频处理等多项技术与创作环节[7]。用于虚拟现实的三维显示技术,AE/Premiere/大洋等音视频编辑处理技术,磁、光、半导体等媒体存储技术、Flash/PhotoShop等图像,动画创意技术,等等,都是目前流行的数字媒体技术。

2.2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和设计,提升媒体材料成品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并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是视觉艺术与设计学、数字媒体的技术体系和数字媒体文化与传播相互交叉的学科[4]。

数字媒体艺术广泛应用于数字视频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等领域,它是基于网络和新媒体的艺术,也是基于数字内容的设计艺术。

2.3数字媒体技艺的概念

数字媒体技艺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艺术设计和包装,提升媒体材料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创造性价值,并使之广泛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数字媒体形式。数字媒体技艺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数字化时代视觉化和人文化需求,是技艺融合的必然产物。

数字媒体技艺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从实际问题出发,用技术服务于艺术创作。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需要能较好地协调“硬实力”(软件技术)和“软实力”(艺术修养),在技术和艺术的平衡木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用技术表现艺术,用设计表现思想[6]。

3.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亟待发展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技艺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显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3.1心理学

数字媒体技艺需要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对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数字媒体技艺专业也培养一部分人才从事教育类工作,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和教学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3.2传播学

数字媒体系统遵循着信息论的通讯模式,它由计算机和网络构成,具有数字化和双向传播的特征[4]。根据传播范围和规模的大小,数字媒体传播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如自我传播(浏览WWW、使用搜索引擎)、人际传播(QQ、MSN、E-Mail)、群体传播(BBS、论坛、FTP、虚拟社区实时讨论等)及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4]应用最为广泛,如图1所示:

“新媒体”的概念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新媒体”的“新”主要就体现在它的传播渠道、业务,以及传播方式上[1]。它基于基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网三个物理平台,业务形式多样,传播方式以优质高效的技术性传播为主。数字媒体技艺的最终成果必然要通过传播来实现它的产业价值,因此需要传播学理论的支撑。

3.3艺术学

数字媒体技艺是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必然需要艺术学理论基础。以艺术为技术服务的特点也决定了艺术的重要性[7]。数字媒体技艺需要掌握的艺术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3.3.1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技艺与图像、视频密切相关,而人是通过视觉来对图像、视频等作出反应和评价的,因此视觉艺术理论必须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之一。视觉艺术主要包括人对线条、色彩、光线、空间的感知。

色彩能激发人的情感,产生对比效果,使一幅黯淡的图像变得明亮绚丽并充满活力[2],基本的色彩理论包括色彩的来源、色调、亮度和饱和度、色调和色相、明度,色彩的混合和互补理论,等等。线条、光线和空间布局理论对于数字构图有重大意义,如了解光线理论可以充分利用逆光和背光原理拍摄出理想的照片,不同的线条和构图对于突出主体和主题很关键。

3.3.2计算机图形理论

图形是传递信息的最主要媒体之一,其表达信息既直观又丰富。计算机图形学(CG)是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它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能够表达的图形越来越丰富,同时促进了计算机动画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多媒体信息的表现手法,而且使传统动画进入计算机,产生传统动画不能比拟的视觉效果[2]。计算机图形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软件标准、图形绘制理论、材质理论、计算机动画原理等。

3.3.3艺术设计理论

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好的数字艺术作品必然深刻体现这两点的融合[9]。数字媒体设计的核心理念是用创意整合技术,用技术服务于艺术,要加大实践类课程,采用作品考核的形式,必然需要艺术设计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三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5],艺术设计最关键的就在于“创新”设计。艺术设计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我们应区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纯艺术和实用技术,切实把握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做出完美的数字媒体产品。

3.4包装与广告学

数字媒体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然要走向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宣传和包装。近年来,商业领域越来越流行广告宣传,人们时常听到的或看到的在关键时刻就会影响到消费的选择,数字媒体产品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宣传和包装成功与否关系到最终价值能否实现,因此包装和广告学理论应该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

4.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意义

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数字媒体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数字媒体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选择,符合时展需要。

4.1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1],数字媒体方面人才紧缺,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达不到标准,尤其是具有创造力的能将技术和艺术完美融合的人才更是稀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数字媒体教育的现状抓起,数字媒体技艺专业正是培养技艺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对口专业,一定会为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2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人多岗位少、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数字媒体方向培养的人才多是单方向的,不是偏技术就是偏艺术,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无法胜任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新世纪的数字媒体人才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将技术和艺术融合学习。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4.3专业发展的必然

数字媒体专业是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教育技术相比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在广告、影视动画等方面有更高的造诣。各领域理论发展的完备和成熟为新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单独发展已经走向成熟,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形成一个融合两者的新兴专业。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必然。

5.展望

数字媒体专业的长足发展有待注入新的生命力,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迫在眉睫。期望数字媒体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努力,让数字媒体在新专业的扶持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数字媒体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文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曹育红,董武绍,朱姝,周吉峰.数字媒体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潘瑞芳,叶福军,钱归平.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究[J].新闻界,2009,3:36-41.

[6]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2009,158-159.

篇5

看清广告市场形势,树立挑战信心

先来看看电视广告总量。2008年电视广告总量可达550亿元。但电视媒体有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差异;产品广告按其功能诉求和目标受众不同,也有终端促销和渠道建设之别。按照以往市场的情况,区域电视广告投放和全国电视广告投放的比例大致为分,央视和其他卫视仅占据了40%,大头还是被区域市场占据。具体到山东这个区域市场,去年全省电视广告规模达到31亿,其中各地市区域市场占近60%,省台及其系列频道近13亿。从这里看,省台地面频道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清晰把握媒体的市场定位,打造精准传播策略

省级电视地面频道的经营要针对不同的频道定位,挖掘频道内涵,结合本区域市场需求提炼传播概念。频道所要传达出来的概念对经营来说就是频道独特的销售主张,概念如果没有个性,至少说明频道在销售主张上没有清晰的理念,对观众缺乏清晰的内容定位,对传播模式缺乏准确的市场界定。概念营销的主要支撑点不只是为了让观众通过节目去接受频道,主要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个为广告商认可的传播平台。好的概念是具有很强的广告承载能力的,比如“剧行天下爱传万家”、“快乐中国”、“情义天下”等等。这种明确的市场定位,对观众和广告商双向的需求都有承载力。

频道确立了鲜明的传播主张之后,还需要正确的执行。这就需要有一套合乎市场规则的游戏方法,对频道进行感官化诉求让广告商信服。广告商关心的是频道能为产品销售和服务解决什么,这种利益诉求在电视广告传播中至关重要。广告传播模式既不是完全依赖于广告商的需求、主次频道的传播功能等,也不是完全依赖电视自身的传播需求。广告传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电视媒体自身的传播模式,同时与频道利益点的诉求密切相关。因此,要学会舍弃一些次要特征,选择主要诉求点以个性化的方式将频道个性释放出来,才能让观众、广告商怦然心动。

以山东影视频道为例,频道的优势不在于全省无缝覆盖、也没有当下时髦的民生新闻,频道的优势在于收视人群集中在高收入者聚集的城镇,在于观众最喜欢的影视剧,频道内所有栏目都围绕影视剧做文章,所有活动围绕家庭展开。清晰的频道定位,带来了固定的收视群体。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显示,频道目标观众的集中度在90%以上。女性成了影视频道最大的观众群体,家庭成了基本收视单位。与此相对应的广告平台上,洗涤用品、化妆品、食品等快速消费品和家具、首饰、汽车等家庭耐用消费品构成了频道广告内容主干。

做深度营销,让客户的产品理念与媒体传播理念吻合

深度营销模式越来越为客户看好,媒体营销概念与广告商的传播理念接轨正在成为省级地面频道广告营销新的突破口。深度营销最大的特点就是从过去关注产品的销售,转向关注客户的系统的解决方案。深度营销不仅让空中广告和地面活动相结合使产品实现销售,更是通过深度营销的组合策略,让产品与消费者亲密接触,打造客户的忠诚度,保持市场的可控性和竞争力的最大化。今年初,山东影视频道为山东本土某食品品牌特制了一款传播方案。全面结合了其产品的功能诉求和品牌理念及代言人的情况。先是在新产品及代言人与公众见面时,制作了采访明星代言人的一分钟专题片,在由该明星主演的电视剧在我台播放时随片播出,明星代言的轰动效应随即显现;临近春节,频道为扩大在观众中的影响,拉动与观众的距离,准备在各地举行以为家庭送“福”为主题的频道宣传活动,我们不失时机地为客户产品融入了送“福”计划,并把整个活动内容制作成节目内容,让产品有机进入节目,让观众在无意中接受产品。再加上广告穿插在其他节目之中,在短时间内起到了非常好的品牌传播效果。

强化植入式广告,调动广告客户的积极性

由现代广告杂志社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共同完成的《2007年度中国广告业生态调查报告》认为,电视媒体放低姿态,向网络媒体取长补短,开始从“带着受众玩”转向“陪着受众玩”。

报告还指出,在很多电视媒体的报道和节目中,开始模仿网络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模式,让受众充分参与到报道和节目中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广告主能在互动中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

以内容制作方和播出平台为中心的既有商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目前,电视媒体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内容方、平台方及硬件设计商则退居其次,以服务消费者为己任。与此相适应,广告商也做出了相应调整,把新广告形式创意融入新的商业模式之中。

事实上,借助于活动营销创造契机来建立电视台与广告主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已经成为电视台在广告经营上推陈出新的主要方略。与常规的插播式广告迥然不同的植入式广告,不仅在各类活动中大显身手,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节目中。冠名广告、特约播出广告、栏目结尾鸣谢字幕等广告在我们的频道中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此外,在电视剧下集预告广告、前情回顾广告、频道合作伙伴、频道呼号、角标、剧情互动、有奖收视等形式也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明星面对面》,是我们的一档在演播室制作的明星访谈节目。因为围绕新剧对剧中明星展开访谈,对观众颇有吸引力。我们把现场场地广告进行包装,整体出售,受到客户的广泛认同,他们看重的正是节目中植入式广告的效果。此类植入式广告强调广告与节目的融合,节目的个性及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可以直接投射到企业品牌身上,而且广告的收视率完全等同于节目的收视率,更容易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可以降低甚至消除观众对广告的心理抵触。

当然,在各类植入式资源中,电视立策划的活动是令诸多广告主蜂拥而至的富矿,能够在活动进程中采取观众不反感的方式向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品牌传播。这些在许多台都得到了有力证明。

篇6

关键词: 环境媒体 环境媒体广告 案例分析

一、环境媒体概念的提出

环境媒体,英文是ambient media。自从2003年第一次被提出至今,对于环境媒体的具体概念,国内外学界尚没有一个科学权威的统一结论。针对环境媒体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者各有看法。

美国人马克·奥斯汀(Mark Austin)和吉姆·艾吉森(Jim Aitchison)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环境媒体的概念。

2003年,马克·奥斯汀和吉姆·艾吉森合作出版了Is any body out there?,中文译名为《还有人在看广告吗?》,在此书中他们首次提出了环境媒体的概念,他们认为:“环境媒体就是任何用于传递广告信息的,可以用于书写、画图、上色或悬挂的东西;任何你可以借用或者颠覆来传递品牌联系的东西。”

按照马克·奥斯汀和吉姆·艾吉森对环境媒体的定义,我们生活环境中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广告的媒体,任何东西都可以被用来承载广告信息,环境媒体应该包含现存环境中所有的物体。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们的定义只是指出了环境媒体多样形式的特点,并没有注意到环境媒体与广告内容上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说明环境媒体区别与户外媒体等媒体的本质所在。所以马克·奥斯汀和吉姆·艾吉森对环境媒体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环境媒体的概念,却没有指出环境媒体与广告内容、广告创意之间的关联。

我国“环境媒体”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是北方工业大学的教师李明合,他长期致力于户外媒体的创意研究,在媒体创意领域有深厚的积累。

李明合认为,环境媒体可以分为一般性和专指性两种。一般性环境媒体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所有可做广告载体的,原本功能并不是信息媒介的物体。一般性环境媒体的特征是广告载体是非专门性的媒介。

专指性环境媒体是特指充分发掘利用环境与广告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强化广告传播效果,并将自然环境元素融入广告中的载体。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环境媒体是环境中一切可以用来承载广告信息、并能参与广告内容上传播的物体。“环境媒体广告是借助于人类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物质进行广告传播,并将广告的传播内容和传媒的特质相结合的广告”。

本文把环境媒体的应用扩大到整个广告传播活动过程中,认为环境媒体理念是一种广告创意新思路,强调从广告的具体环境出发,利用媒体的物理特性与广告的关联性,将广告创意和环境因素进行结合,或利用环境因素承载广告信息,使环境因素参与广告传播。环境媒体理念的最高境界是用载体来表现和解释广告与产品,深度发掘环境中广告载体和产品之间的关联度并加以利用,才是环境媒体理念所倡导的。

二、环境媒体广告案例分析

美国飘柔洗发水在泰国过一则广告,该广告利用了错综复杂的电线和头发之间的相似性,广告寓意很明确:使用了飘柔洗发水,就可以使杂乱的头发变得柔顺,便于梳洗。电线作为人工制造出来的元素,被巧妙地用在广告中,对广告内容和创意进行表现,不可不说是一种好的广告表现元素。

环境媒体创意理念是一种广告创意思维,任何一种新的环境因素被当做广告媒体开发使用后,环境媒体的大家族便又增添了新的成员。在传统媒体中,广告创意是一次性的,环境媒体创意具有兼容性,这是它和其他传统媒体创意的不同之处。某一个品牌第一次使用了环境中某种元素做广告载体,其他的广告,只要不是裸地抄袭,能从自身产品特性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就可以同样使用该环境媒体形式作为广告载体。也就是说,环境媒体创意可以多品牌重复性使用。

以手提袋广告为例,德国一家止痛药片广告、国际红十字会的献血广告都使用了手提袋为广告的载体。德国止痛片广告利用人们疼痛时爱咬指甲的习惯,把手提袋的提手处印制成人嘴的形状,人们在提着手提袋时广告主题就能实现了。红十字的呼吁志愿者献血的广告和德国止痛片的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在抓住手提袋时,手与画面上的献血包相连,再现献血时的情形。因为广告宣传的内容不同和广告创意元素不同,虽然使用了相同的广告载体,但是丝毫不影响广告效果的发挥,也不会给人们留下抄袭的感觉。

环境媒体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杂志公益广告“解除禁锢”,纸质的手铐印制在杂志的两页之间,读者打开杂志时就会把“手铐”挣断,看到下面的广告语:Ending slave labor is not so easy。这则广告的创意和执行效果都很好,但是它存在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在每一本杂志中广告创意只能实现一次,广告效果只能被第一次阅读的人体验。受到杂志发行量和发行范围的限制,广告的传播范围也不大。广告需要对受众的多频次曝光才能保证其广告效果的传达,失去了可重复性,广告也就失去了被更多受众记住的机会。这是一些环境媒体广告天生的局限性。

三、结语

广告是一项灵活又严谨的活动,对广告进行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广告人一面带着镣铐跳舞,一面时刻准备迎接挑战,不断对广告进行创新。市场环境和传播环境的改变,几乎所有媒体都在为增强广告的效果而奋斗,但是受众已不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开始不能满足广告主的要求。增强广告效果的方法之一是对广告进行新,而环境媒体理念又是广告创新的指导理念之一。在广告创新上环境媒体之路无疑是可取的。环境媒体理念可以为广告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向,扩大广告的媒体选择范围,改善受众与广告的关系,给广告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英]阿维·山卡,布雷特·霍顿.周围媒体:广告的新媒体?[J].中国广告,2000,(4):62-64.

[2]大贺研究院.印度:环境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J].中国广告,2003,(10):54-55.

[3]杜劲松.户外广告非内容性载体的核心特征与作用[J].中国广告,2004,(10):44-45.

[4]龚士顺.生活:广告创意之源[J].文教资料,2008,(7):64-65.

[5]许多.论环境媒介广告的创新[D].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

[6]胡文财.解密环境媒体的创意法则[J].中国广告,2009,(4):137-140.

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16-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行业也发生了彼此相互融合的局面。因为媒介的融合,数字技术的加入,导致了信息处理、传播等技术和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融合新闻的现象。在本文中,会针对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以及融合新闻的传播进行简单的分析。

1媒介融合的相关内容

1.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的相关定义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都是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论述,一般存在两种说法,即广义说和狭义说。从广义方面来说,媒介融合就是将所有相关的媒介进行融合,并且将相关的运行要素也一并进行融合。从狭义方面来说,媒介融合就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介彼此结合在一块,呈现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无论是广义中的概念还是狭义中的概念,媒介融合都指出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合作,彼此渗透的特点,这种结合,不仅仅是指传播技术,传播形式,传播工具的相互融合,更是指彼此之间的运行机制,信息生产理念等相关的规定也要进行相应的融合。

1.2媒介融合呈现出的特点

首先,媒介融合后的媒介内容呈多媒体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广播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相互融合,为信息的生产提供了高科技的保障,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下,信息的内容就呈现了新的姿态,在对信息生产的过程中,利用技术对信息进行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呈现和传播方式进行创造。然后,经过上一条的简单分析,就会很容易的发现,媒介融合后无论是生产信息还是传播信息,都利用了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这就说明媒介融合后呈现出了技术化的特点。最后,媒介融合后的媒介世界呈现出更加系统化的特点。因为各种媒介进行相互融合,融合后的结果肯定是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所以说融合后的媒体会更加的具有系统性。

2融合新闻的相关内容

2.1融合新闻的概念

融合新闻与媒介一样也没有具体的概念或者定义,只是存在形象化的概念。对于融合新闻,有时候也会被人们称为多样化新闻,它主要是指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事新闻职业的工作者,他们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是由各种不同的媒体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针对新闻的搜集,生成,传播等程序进行操作的结果。

2.2融合新闻具有的特点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相关工作都是利用多种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在此基础上,观众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自己所关心的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相关的设定。综上所述,融合新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融合新闻是一份具有多样化特点的产品;其次,因为多种媒介的参与,所以融合新闻会进行全介质的传播;最后,因为个人可以进行新闻内容的相关设置,所以它又具有私人化需求的特点。

3融合新闻的传播效应

3.1融合新闻内容的传播效应

在融合新闻内容方面的传播效应具有两个:一是,长尾效应,它是指融合新闻的内容涉及的方面或者领域比较的全面或者多,所以它容易为新闻行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二是,叠加效应,它是指融合新闻内容由于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导致融合新闻所传播出的新闻内容具有更加功效的特点,绝对是大于各个媒介独自产出的效果的简单的相加。

3.2融合新闻报道方式的相关传播效应

首先,面对着多种媒介的传播,融合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就变得各式各样,由于新闻都是由某个窗口弹出来的,所以说融合新闻报道方式具有“窗口效应”。其次,因为媒介融合后,新闻的内容也将是相互参考的内容所以,只要某一个媒介生产出某个信息,其他的媒介也将会得到相应的相关内容,根据物理现象中的水波能产生共振的特点,所以就将融合新闻的这种现象称为“波纹效应”。

4促进融合新闻传播的相关策略

由于各个媒介都会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要想将融合新闻的内容进行完美地生产,就要进行以下的策略。首先,利用各个媒介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将不同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媒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就是要将单一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演变成利用全媒体进行生产的模式。其次,融合新闻相关的内容制作工作和工作等,也都要利用彼此合作的方式进行。

5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各个媒介就在时代背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进行了相互融合,同时又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推出了融合新闻这一新产物,为了能够保证融合新闻的健康发展,对融合新闻进行详细的了解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影视;嬗变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46-01

在学界,新媒体这一概念被提出的时间较早,但对新媒体的统一认识却还没有形成,因此对于新媒体的准确概念,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媒体是建立在传统数字模拟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基础之上的,而体现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特点就是新媒体是基于网络传播的。另外,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如手机、电视等,但有些新媒体是对就媒体的延伸或重复,例如电子报纸等。相对来说,传统影视媒体是一种比较新的媒体形式,但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太过迅速,导致传统媒体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冲击。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影视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影视传播载体主要是电影院、电视等,而以移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领域,影视媒体的传播载体却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影视媒体单向的传播方式,更多地采用了通过一点对多点的辐射状多维度信息交流,几乎可以理解为是对影视媒体深度和广度的无限延展,实现了传播杠杆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以类似病毒传播的方式迅速扩散,其高效性毋庸置疑。[1]这种传播模式很容易失控,具有极强的扩张性。但影视作品通常是高成本产品,而视频短片的成本很低,内容更广泛。这种公众参与性强并且传播速度快的短片在造福公众的同时,也可能对影视产生不利影响。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已经完全改变了影视传播的模式,人们获取影视资源的途径越来越简单,影视媒体也逐渐迈向多元化、立体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影视的嬗变

(一)新媒体分享了传统影视媒体的市场。据分析,21世纪初,全球的网络广告市场产值不到300亿美元,但到了2010年,网络广告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600亿美元,新媒体的发展势头之猛烈,可见一斑。进入Web2.0时代后,传播的途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广告商基于这种变化,自主更改了商业模式,更多地将眼光聚焦于网络媒体领域。随着更多人群开始使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估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广告的规模就将超过传统媒体广告。除了网络媒体外,其它新媒体也在瓜分传统影视媒体的市场,当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手机和车载电视上时,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也随之逐渐减小。[2]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抢夺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传统影视媒体的发展将越来越严峻。

(二)新媒体拓宽了人们的传播观赏方式。首先,新媒体的传播具有交互性特点,作为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传统媒体因受到技术限制,无法实现即时互动;其次,新媒体的开放性高,通过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其准入门槛极低,能够实现高度信息共享,更加平民化,而且和传统媒体比起来,新媒体相当于融合传统媒体所有的媒介;最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广度甚至是深度都远高于传统媒体,因此新媒体正逐渐蚕食传统媒体的传播主导地位。

(三)新媒体影视作品呼唤创新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的影视作品成本高、内容严谨、制作精良;而新媒体的影视作品成本低、风格随意,甚至是不熟悉非线编的普通人也能做。[3]我们并不能就此评判高成本、精制作的传统影视作品就不适应时代了,因为还是会有很多人通过新媒体载体观看大型影视作品。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欣赏大作,他们会花更多的精力观看时长不超过15分钟的短片。因此,传统影视媒体应注意到这一潮流。

(四)新媒体挑战并丰富了经典影视作品。新媒体在传播上具有较大的物理空间变化,并且播放器的显示大小也受到较大限制,在视听语言上,新媒体的影视作品越来越重视快速精炼。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将越来越极端,长镜头、大全景的镜头将极少出现,影视内容的节奏越来越快。在新媒体影视作品中,对人物和事物的刻画镜头也将越来越少,分镜头的时长只会越来越短,并越来越多地放弃那些“无关紧要”的镜头。这一影视制作手法的变化还会延伸至阐释事件方面,新媒体影像已经和传统媒体下的影视作品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三、结语

不论怎么说,新媒体的发展还是给传统影视媒体带来了机遇,而影视媒体的嬗变也是为适应时代需求必须作出的改变。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传统影视媒体应充分吸收新理念,并实现和新媒体的合作,否则将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张华.地方台影视频道的困境与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记者,2015,(11):67-68.

[2]骆媛.新媒体时代下图书出版业和影视行业的互动[J].出版广角,2015,(15):82-83.

[3]戴佳言.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学名著之影视化重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6):128-131.

篇9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设备不断发展,新的传播途径已经形成,新媒体时代正向我们敞开大门,新媒体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观念和生存方式,在当今社会,我们用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与此同时信息本身也随着媒体的进步而发生着变化。在新媒体时代下,为了让受众能够快速地接受信息,视觉传达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视觉传达设计师,需要掌握新的传播途径,丰富表现方式,以原有的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能力,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在与传统的视觉传达课程体系相比,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课程体系也应该作出调整,培养出能够适应时展的设计人才。

1.新媒体之“新”

所谓“新媒体”与“旧媒体”是一个相对于的概念,“新媒体”在报刊、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发展成熟以后诞生的新传播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新”不仅是诞生时间概念上的新,而是表现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形式创新、功效创新等方面。最根本体现在技术创新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备功能日益完善,新媒体随时随地地向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娱乐服务。新媒体发展的吋代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视觉传播替代文字传播的时代,而是各种传播形式的重组与升级,传播效率改善与提高的信息传播革命。

2.新媒体,新设计,新领域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传播方式与呈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新媒体传播更迅速,传播效率更高,传播成本更低。但新媒体同样运用色彩、符号、文字、图片来作为视觉传达的要素,与旧媒体在设计上还是有存在诸多共同之处。在可见光的作用下,不同的物体会对人体的视觉细胞产生不同的刺激,物体的大小、色彩对比的强弱都会影响人们该物体产生的视觉注意,对视觉神经刺激较强的物体会被注意到。新媒体由于技术的进步能够产生更丰富的表现效果,从而对受众造成更强烈的视觉刺激,甚至听觉刺激。各类媒体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差异所体现的信息主次关系也足有区别的,这就需要设计师将信息传达的媒介形式、传播环境纳入设计思考范围,才能够保证重要信息能够有效传播。

3.新媒体对传统视觉传达专业的影响

视觉传达是指设计师通过视觉符号向受众传达信息的过程,这个词包含了交流的与传达的意思,视觉传达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和谁交流,如何交流等问题。新媒体时代,传达的对象不变,但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向着,动态化、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当今的视觉传达是建立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这个重要功能之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式与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并不相同,虽然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相比,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原始的、简单的,可正是这样的机器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是生存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更尊重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利用计算机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传播,视觉传达的知识体系较以前相比变得更加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从业人员对知识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4.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专业教育

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打破了以往在平面空间内对文字、符号、图片等平面要素编排的传统教育模式。由于传播媒体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艺术设计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方法,大量的电子媒介与传播技术不断涌入艺术设计的技术应用层面,视觉传达设计正处在新媒体主导下的电子信息传播时代,传播内容与传播范围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的拓展与突破。当今,全国各大院校都开展了新媒体视觉课程教学的探究,新型课程的模式与发展体系建立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之上,并在许多方面开展不同程度的研究。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新媒体时代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相关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在新新的环境下,培养迎合时展的设计人才。

5.结论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环保 温州

1 现状分析

1.1 全国现状分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中出现了新媒体这一概念。新媒体,即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为5亿人,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人,较2013年年底增长6 440万人,使用率达86.2%。就目前来说,新媒体在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如微博、微信的使用。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社会上基本人手一台,新媒体相继以不同的方式在手机上进行体现,进而扩大了新媒体的使用范围和适用人群。在推广概念式环保时,环保组织的推广方式与平台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大。

1.2 温州市现状分析

温州市政府对于环保的关注与治理都在不断加强。得到政府支持的大学生环保组织也是温州环保的一支中间力量。面对大学生,推广概念式环保多采取具态的新媒体形式。大学生是新型产品的最快接受者,在新媒体形式下推广概念式环保更易被学生接受。

2 温州市绿萌芽环保公益发展中心介绍

温州市绿萌芽环保公益发展中心是由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绿萌环保协会发展而来,成立于2015年9月。中心入驻温州大学公益孵化中心,现有注册会员200余人,志愿者近500多名。中心的目标是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推广环保理念,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事项,倡导“快乐环保”,致力于环保主题,寓教于乐。在此基础上,中心大力宣传环保思想,开展环保公益宣传活动,主要包括节水大富翁的推广;绿植银行下社区、下广场;绿植领养活动;花卉回收与再利用等。活动先后受到了温州主流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在微信公众号推广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下,绿萌芽环保公益发展中心在大学城的知名度不断增加,影响到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环保中。

3 新媒体在环保推广中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广泛、迅速、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决定了环保传播将会是更低的成本、更强的交互性、更广的公众参与度、更丰富的传播内容,在此情形下环保推广将会变得更加容易。环保热点问题经媒体关注,多次扩散后将会获得爆炸性的公众关注度,关注环保的人群也将从专业人员扩散到普通大众。利用新媒体的方式监督环境保护,推进环境监督工作的开展,以促M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

受长期形成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发觉自己生存在一个在恶化的环境中,也并没有意识到担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所以新媒体下的环保推广会更突显环境保护的宣传意义和价值。还可以通过对环境美的宣传,引导人们对恶劣环境的反感,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4 绿萌芽环保公益发展中心概念式环保在具态的新媒体形式下的推广及效应

4.1 微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微信在生活中的影响。据统计,近一半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1/4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微信在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当下大热的新媒体形式。

公众号,是绿萌芽在微信这一新媒体形式下最重视的新媒体具体形态,定时定量的以此为媒介向公众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公众号,绿萌芽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实现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以此向广大微信使用者宣传推广环保活动及环保理念。如:在绿植银行进校园活动中,绿萌芽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宣传,前期采用公众号预约报名领养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在该宣传方式下,绿植银行进校园的活动取得成功,并得到学校领导的称赞与肯定;在校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也反映了大家对于环保的关注与支持。绿萌芽还在微信平台上,定时的环保的相关文章、近期的环保事件以及一些环保的小知识小窍门,增加关注者的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4.2 微博

随着“微时代”的发展,微博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传播工具,微博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受到大众的关注。

在新浪微博中以“环保”为关键词搜索,截至2013年3月7日共有61 317 629条结果,由此可以看出,环保在微博中已经成为相对热门的话题,在用户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以环保为名的官方微博、专业人士以及大量的环保关注者。这类用户的微博以亲民态势准确、专业的环保信息,普及环保知识,又能与公众互动,实时获得公众反馈,获取公众需求,了解公众对于环保的关注点,是环保部门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传统传播平台后借助新媒体的一大传播革新。

绿萌芽有专属的微博号进行活动宣传。在活动前期,绿萌芽会在微博上活动消息进行扩散宣传。在活动后期,我们会将成果展示上传到微博。例如,在浙江省环保创意大赛中,绿萌芽曾获得了环保创意大赛一等奖。在比赛结束后,绿萌芽工作人员就将结果到了微博上。

微博的不断发展,让环保的宣传和关注获得了更大的影响。例如新浪微博与联合举办的大学生绿植领养活动得到了很多大学及大学生们的关注与参与。在微博的参与互动下,环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3 环保公益APP

就目前而言,手机APP发展非常迅速,并带来了社会的新趋势。比如以前人们通过广播、电视等获得天气消息,而现在随着天气APP的运用,人们可以随时查询天气状况,避免了传统的定点播报所带来的弊端。APP的发展与应用,拓展了公众获取环境文化信息的渠道,简化了获得各种媒体平台环境文化信息的程序,增强了与环保传播主体的互动。这些新途径也将引导更广泛群众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因此,我们可以把APP私人化与随时性的优点利用到概念式环保的推广上来,采取创建APP来让大众随时随地关注到环保。

绿萌芽曾经创建了一个环保APP。通过前期各种传统宣传的推广后,APP达到了一定的下载使用量。在活动前期,我们会在APP上对活动进行预告。在活动中,我们也会通过一些线上线下小游戏让更多人关注这个APP。在未来,我们可以在APP中设计更多从线下引申的线上环保小游戏。例如:节水大富翁、节水知识讲堂。除此之外,APP设有每日签到,凭签到次数兑换小礼物或者游戏中的道具。APP还可定期进行推送一些国内外的环保大事,让关注者能够随时了解到环保的相关资讯。

5 结论

在新媒体时代兴起的当下,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应对未知的挑战。新媒体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离开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也就很难前进了。因此,在宣传概念式环保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在使用新媒体进行概念式互联网的推广与概念式环保在具体新媒体形式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关注该新媒体的大学生中才能够得到宣传。因此,具体的新媒体形式会受到人群的限制,从而影响概念式环保的推广程度与效应。在利用具体新媒体形式发展概念式环保时,我们必须在前期准备时就做好选择,既要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更要与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形态相呼应,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我们所倡导的概念式环保。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有利平台将会更好地传播环保知识、环保理念,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环境问题,依法履行自己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从而推动国家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