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卫生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卫生建议

篇1

农村卫生监督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经济发展、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有了很大提高,这与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与卫生意识的提高是分不开的。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监督工作还是比较薄弱,基础设施落后,长期来,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少非法制售假劣食品的黑窝点和集散地分布在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辖区交界处,并且隐蔽性强,成为影响食品市场卫生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集贸市场普遍存在内部布局不合理、环境卫生较差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部分农村副食品店经营人员卫生知识缺乏,把关不严,进货渠道混乱。同时农村消费者贪图便宜,缺少自我保护意识,致使“三无、伪劣”产品仍有一定市场,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正当利益,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卫生法律法规日臻完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已进入法制化轨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弊端和矛盾正困扰着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加强农村卫生监督工作是政府高度关注“农生”问题的题中题,笔者通过调查,就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强化农村公共卫生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强化农村卫生机构、卫生技术、装备配制等方面的准入管理,建立农村卫生监督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效率,做到基础设施、人员、工作到位,要强化农村卫生服务管理与监督,部署落实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制定一整套的考核细则,同时,要强化对农村卫生监督员的信息管理,建立网络机制,每一项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平时抽查,年终考核,重点规范对乡镇级的卫生监督,卫生服务行为的管理,保证农村食品安全。加大对镇、村卫生巡回监督的力度,加大对食品安全和生产销售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监督工作,严禁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生产经营活动。

2建立卫生监督、管理队伍

现在农村卫生监督的职能多数是由镇卫生院下设的防疫科来具体实施的,但目前这些防疫科多数人员少,任务重,设备不齐。为此,要加大农村卫生监督力度,建立基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明确责职,落实配套资金,把卫生监督力度的重心下移,使卫生监督工作更加贴近农村,真正为广大的农民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为农民健康服务;要了解掌握熟悉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职业病危害企业、学校、医疗机构等的基本情况;开展日常性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及时向上一级卫生监督所报告监督信息。设立公共卫生专管员和卫生联络员:协助受理管辖范围内的社会投诉、举报,配合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调查处理;协助取缔无证生产经营活动;协助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所做好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的验证贴花和换证工作;及时报告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

3提高基层卫生监督员队伍素质

地方政府要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聘任农村公共卫生专管员和卫生联络员日常开销,上级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农村卫生监督派出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对农村卫生管理员进行有系统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执法能力、文明执法,改善陈旧的执法手段,更新执法思想。同时,协调好公安、工商、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实行综合执法。要结合“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广大农村的法制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卫生法律意识,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对违法产品及时曝光,切实维护和净化农村的食品卫生市场,真正做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

4注重农村健康教育力度

篇2

摘要:自2010年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多地积极开展以县级卫生部门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大力推进该项目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享有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全面推开之时,对于加大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监管问题也急需解决,本文主要探讨财政部门如何从知道基层卫生机构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入手,确保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关键词:完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监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而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是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级财政、卫生部门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的全面落实,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真正用于项目工作,不断提升提高项目支出管理水平和项目支出效益。特别是2012年起,十堰市财政局引入第三方独立、客观的评价方法,委托湖北嘉信达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城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通过第三方资产评估公司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比较法、公众评判法等手段,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使用管理等进行较全面的绩效评价,结论显示十堰市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得分为84.96,绩效等级为“良好。这一方面表明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得以实现,项目资金管理及使用比较规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如何进一步强化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支出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查找问题,改进方法,建立起财政拨付、使用。管理等考核运用体系,以发挥财政资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统筹结合”的作用,促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惠民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一、资金监管逐步完善,发挥良好保障作用

茅箭区在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拨付过程中始终严把事前关口,进一步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管作用,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更加合理、规范和科学。

1、资金拨付到位率逐步提高。各县市区财政部门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投入,建立了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按照市局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将项目资金直拨到基层单位,保证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顺利开展。

2、资金支出进一步规范。严格执行《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账管理,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并将补助资金纳入政务公开范围,对项目资金进行精细管理,加强项目资金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保障资金安全、完整、高效实用,发挥了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3、财务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立公共卫生补助资金专帐,督促乡镇卫生院按照新会计制度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进行专项核算,能够合理设置账簿,比较规范地使用科目,项目支出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准确完整。

4、资金监管不断深入。在每年结算上年项目资金时,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上年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核查,对未按规定建立会计账簿的,要求其重新建帐,暂缓拨付资金;对未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存在违规开支情况的,要求其重新按规定调整开支范围。同时,对所有项目资金开支一律使用正规税务发票,不得使用白条或以其他内容套取项目资金。

二、积极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深挖问题根源

通过对基层项目单位的调查走访,发现相关部门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管理使用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少数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未单独设置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而由其主管医院代管财务,少数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虽然建立了独立的财务,但核算上未设专户或专门帐页进行收支核算,而是和医疗业务混收混支;二是少数卫生服务机构将补助资金用于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如:进行房屋维修改造、购置办公设备、人员培训、招待费等;三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开支项目依据,盲目将人员工资、奖金及职工福利支出所占比例过大,少数卫生服务机构几乎是全额将专项资金用于发放工资及补助。究其原因:一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实施细则不够细化,随意性比较大,造成少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政策理解上有偏差,执行不够严谨;二是个别财政部门及卫生管理部门实行的跨年度拨付专项资金,未实行预拨制度,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时记账;三是补助标准操作性不够强,造成采取其他变通办法确定标准,缺乏依据,再加上少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重视业务考核和项目任务完成,不重视日常财务管理,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的认识还不够高,才出现将补助资金用于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现象出现。四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欠缺或会计知识未及时更新,导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知晓率低,账务处理比较混乱。

三、进一步做好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监管的几点建议

财务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支撑,更是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内涵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规范和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果。各级财政部门会同卫生等部门开展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调查活动,为推动公共卫生服务这一项惠民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含的免费项目内容不断增加,各级财政逐年提高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等,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全程追踪问效,以及建立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绩效管理机制等亟待解决。

一是进一步建章立制,做到用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支出具体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以便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执行及加强管理,尝试开展项目自评、抽审复评、考核评比等绩效目标管理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业务考核与财务管理的双重考核制度。一方面,财政部门及卫生管理部门应采取足额安排、先行预拨、年度考核拨付专项补助资金,以解决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需要,确保资金使用率和项目工作进度相适应。同时,按照公共卫生业务考核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突出财务报表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特点,针对项目的社会效益、使用效果以及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逐步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确保专项补助资金全部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三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责任理念。财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协作开展培训讲座等形式,组织基层卫生机构参与相关会计制度的学习教育活动,提高部门、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制度,提高财务收支透明度,杜绝与医疗收入混收混支现象发生,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四是突出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贯穿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拨付、使用、监督的全过程,逐步建立事前明确目标、事中绩效跟踪、事后实施评价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制度,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资金使用更加合理、规范与科学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共创和谐幸福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是整合财政监督力度。实现日常管理部门与专职监督检查机构的有机融合,将监督管理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以监督促管理、以监督促服务”的积极作用。同时,强调专项资金拨付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踪到哪里。通过分析预警实现动态监督,提高监督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作者单位:十堰市茅箭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浅议全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资金监管问题》

[2]《新财经・上半月》2012年09期,秦大沛

篇3

【摘 要】 本文在深入探讨灾疫时期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伦理困境、实施隔离检疫措施的伦理困境和履行应急救治职责的伦理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灾疫时期公共卫生行动的伦理建议。要对公共卫生实践进行伦理规制,确立伦理原则作为评价公共卫生行动的框架,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依法构建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体系;准确把握灾疫现状,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

【关键词】 灾疫时期;公共卫生;实践;伦理困境

灾害(洪水、地震等)和疫情(传染病、瘟疫等)日益频发,不断削弱着人类生存的稳定性机制,迫使民众不断思考着生命与生存的相关问题,灾疫时期的公共卫生成其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伦理维度。在应对灾疫的行动中人们往往普遍关注公众群体的利益与健康,由此导致了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疫病防治的卫生干预以及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冲突等伦理问题。显然,这涉及人类如何正确地面对灾疫,为重建生命健康和安全提供价值引导,构成了公共卫生伦理独特的道德意蕴。因此,在应对灾疫中,我们既需要解决医学问题,又需要思考公共卫生伦理学问题。探讨其间公共卫生行动的伦理困境,引导人们探寻解决灾疫时期公共卫生伦理困境的方法,为制定灾疫时期的公共卫生应对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评估应对行动能否得到辩护提供伦理学依据。

一、灾疫时期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伦理困境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涉及的伦理学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分配公益与效用、公平与公正问题。[1]灾疫的频发,使得短时段内需要救护的人数迅速增加,显然会造成医疗卫生资源需求超出可承受的范围,出现医疗卫生资源短暂匮乏的情况。要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上的具体矛盾,在资源配置方面应考虑伦理问题的评价,即得到伦理学辩护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标准是不仅保证卫生资源分配的受益最大化,而且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

公正是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公正分配意味着有比例地进行各个方面的利益调节,意味着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而公开透明是公平正义的基础,事关民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能否实现及多大程度上的实现。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在《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中指出:“要实现的最高道德理想,与其说是无私,不如说是公正,社会必须以保障人们在一切生活领域中的机会平等为目的。”公共卫生伦理与医疗资源配置休戚相关,要对医疗资源实现合理、客观地公平配置,就应对伦理问题和相关伦理原则进行充分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重大灾害和疫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灾疫时期卫生资源分配效益最大化表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大多数民众的生命和健康,达到资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一则挽救最大多数人生命和健康的医学效用,二则确保社会正常功能的社会效用。

确保公正地分配医疗资源,政府首先需要制定在灾疫中适合所有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方案。公正合理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方案需明确优先分配的卫生资源种类、优先分配条件,并明确伦理学辩护依据。政府应鼓励人民群众参与讨论分配方案,使分配方案趋于合理化,并确保在决策过程中分配信息的公开、透明。一般而言,具备充足的医疗卫生资源是顺利应对灾疫必备的物质基础,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往往表现为资源的匮乏与浪费现象并存、重治疗轻预防等方面。目前,公平地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强调的是重视社会经济状况欠佳的群体,避免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而要实现公正合理分配就必须注重伦理问题评价,以解决卫生资源分配中的具体冲突,协调公众与私人、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均衡。

二、灾疫时期实施隔离检疫措施的伦理困境

隔离检疫措施一般是指将感染者与健康人群相互隔离,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与流行,是为公众利益而实施自主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在公共卫生的隔离检疫中,个人的“权利”必然受到公共“善”的侵蚀,即个人自由权利与民众健康利益的冲突。[2]具体来说,强制隔离措施的实施通常是强制性要求公众遵守规定,对部分不服从者处以拘役等惩罚,某种意义上这表现为限制了人的自由权,侵犯了个人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权,这是反对实施检疫隔离措施者所持的正当理由。

突发性灾疫时期,每一社会成员都成为潜在的感染者或者疫病的传播者,每个人的生命与健康都可能受到威胁,处于相互传播疾病的网络之中要优先考虑生命健康权。检疫隔离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自由,引发人的生命健康权利与自由权利之间的矛盾,得到伦理辩护的检疫隔离措施必须要具备实施的公正程序,保证公正地分配风险、受益与负担,保障决策信息的透明度。就个人层面而言,需考虑当个人自由权与生命健康权产生了冲突时孰重孰轻的问题,就群体层面而言,需考虑如何权衡个人自由权与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问题。实际上,检疫隔离是控制传染源的关键性措施,减少与患者和疑似患者接触的人数,减缓传播的速度,从而减少病害。显然,这一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突发性病疫的流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三、灾疫时期履行应急救治职责的伦理困境

突发性灾疫中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职责的伦理学问题主要是各利益主体如何承担责任,保障民众健康的最大化和对其伤害的最小化。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需要保证信息畅通、反应快捷、职责明确。灾疫救治工作要重点解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准确、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同时为了有效预防与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需要专门的伦理道德来指导公共卫生从业者的行动规范[3],以利于维护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秩序。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了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能,规定了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二者均要树立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实现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有序协调[4]。政府应对突发灾疫中的公共卫生事件有统一的指挥与领导,完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责任制度和处理指挥系统,强化急救医疗网络体系的建设,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对个人而言应增强团结协作意识,亦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采样分析与检验工作,与传染病人有过密切接触者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的措施。政府和个人应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增强职责和使命认识,提升奉献和担当意识,自觉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职责,切实应对灾疫时期的种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灾疫时期公共卫生行动的伦理建议

在灾疫时期公共卫生实践中,为保障好民众健康,公共卫生干预是必须的,然而公共卫生干预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群体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的矛盾,对部分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因而建议:

第一,对公共卫生实践进行伦理规制,确立应对这些伦理困境的伦理原则,作为评价公共卫生行动的框架,为解决灾疫时期公共卫生实践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为规范。

第二,依法构建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体系,不断提升灾疫时期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能力。应以维护健康为中心构建高效的应急体系,加强各级政府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为灾疫爆发时公共卫生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准确把握灾疫现状,整体评估公共卫生问题方案,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应理清灾疫时期公共卫生行动思路,充分挖掘现有医疗资源,平衡医患供需,实现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春水.流感大流行应对中公共卫生伦理学问题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27-128.

[2] 张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及其伦理规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46-748.

篇4

(一)编制目的

为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进行,不断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昭通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按照《*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

(四)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县人民政府及卫生局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医疗救援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各医疗机构按照预案规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相关工作。

2.快速反应,有效联动。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处理的沟通、协调联动响应机制,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快速、高效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3.专业救援,综合施救。各医疗卫生机构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中,根据本部门职责和医疗卫生救援指挥机构的要求,开展医疗卫生救援,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水平。

二、医疗卫生救援组织及职责

县卫生局在县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县卫生局成立的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乡镇卫生院和到现场参加医疗卫生救援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一)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县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由卫生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股室、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职责是在县人民政府以及县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领导我县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承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对上年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行评估。县卫生局卫生应急办公室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专家组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由传染科、内科、外科、医技、职业病、疾控、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三)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其中县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和县中医院急救车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员转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化学中毒等相应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1.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主要负责我县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和重大、比较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先期处置,以及辖区内医疗救援工作的指导和支援工作。

2.各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本乡(镇)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的先期处置与医疗救援工作。

(四)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县卫生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由现场的卫生局负责人担任指挥长,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三、医疗卫生救援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病人多,或核放射事故、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县人民政府要求组织医疗卫生救援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州(市)或邻省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上级人民政府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州(市)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

1.一般事件应急响应

县卫生局接到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报告后,立即报告县人民政府,经批准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实施现场急救、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及相关工作。县卫生局将医疗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向县人民政府和县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定期报告,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2.较大事件应急响应

县卫生局接到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报告后,立即报告县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经批准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迅速组织现场急救、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及相关工作。县卫生局将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向县人民政府、县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和市卫生局定期报告,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3.重大、特别重大事件应急响应

按照国家和省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预案》中关于“医疗救援分级应急响应”的规定,对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在积极开展紧急救援的同时,按规定上报,并在市政府或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下,开展救援工作。

(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县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2.转送伤员。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危急病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好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情况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卫生局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卫生局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病情稳定,无新增病人,由原决定启动机关决定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县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疗卫生救援保障

(一)机构和队伍保障

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县人民医院设立紧急救援中心,组建30人以上的综合性医疗应急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应急医疗救援技术队伍。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应具备:在应急状态下开展卫生学调查和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有专业救护和基本急救的技能,有抢救生命的仪器和设备,有维持伤病人员基本生命体征的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自身安全防护能力等。

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应配备个人防护和现场工作设备,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服从卫生局的统一指挥,落实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院内救治等工作任务。

(二)应急物资保障

卫生局负责拟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所需药品、器械、设备、试剂、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计划,做好实物储备和信息储备。财政局负责安排应急物资储备经费。医药储备物资的动用,按《国家医药储备应急预案》执行。应急储备物资动用后应及时足额补充。

(三)应急经费保障

财政局负责安排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的使用监督工作。

(四)应急交通运输保障

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应急队伍应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通信设备。

交通、公安等部门,要保障医疗卫生救援人员和应急物资运输车辆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交通运输畅通,必要时实行现场控制和交通管制。要开通道路通行“绿色通道”,对执行紧急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120急救车、卫生监督车和疾控车辆免交通行费,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后期处置

(一)评估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结束后,县卫生局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救治处理概况、患者(伤员)救治康复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医疗救援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等,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二)奖励

县人民政府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申报追认为烈士。

(三)责任

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抚恤和补助

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应急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补助。

突发公共事件中伤病员医疗救治经费,除由责任单位(人)支付以外,按以下规定支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伤病员按照相关保险规定由县医保中心、单位和个人分担支付;参加工伤保险、并被确定为工伤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支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伤病员按照有关规定,由县合管办和个人分担支付;其他伤病员由所在单位和个人分担支付;上述渠道仍不能解决和有特殊困难的伤病员的医疗救治经费,由民政、财政部门予以补助。

有关商业保险机构要按参保人的投保协议,落实理赔工作。

(五)补偿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结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七、附则

(一)本预案由县卫生局负责解释。

篇5

1我市公共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市自2009年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以来,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知识和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全力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健康知识宣传和应急救治工作,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网络和疫情信息网络),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改善乡村卫生院条件,落实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职能定位;广泛整合城区卫生资源,开展11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搭建了集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为一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具体体现在:应急救治体系运行良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深入、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逐步深化。

虽然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医改”提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

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市级指导不到位、乡级自身业务能力弱、村级落实不到位制约了我市公共卫生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1.1市CDC是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业务指导单位,职责为: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市CDC目前是差额事业单位,上述职责未履行到位,致使我市免疫规划、艾滋病、结核病防控工作滑坡。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全市妇幼保健业务指导,职责为:① 完成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②掌握本辖区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辖区妇幼卫生工作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③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本辖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的妇幼卫生服务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价。④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组织实施本辖区母婴保健技术培训,对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开展业务指导,并提供技术支持。⑤负责本辖区孕产妇死亡、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监测、妇幼卫生服务及技术管理等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和汇总上报。⑥开展妇女保健服务,包括青春期保健、婚前和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老年期保健。重点加强心理卫生咨询、营养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等妇女常见病防治。⑦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包括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保健,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重点加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营养与喂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心理行为咨询、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儿童保健服务。⑧开展妇幼卫生、生殖健康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并组织推广适宜技术。

市妇幼保健院现有工作人员158人,编制103,现有在编人员98人,聘用60人,其中从事妇保、儿保人员21人。除需履行上述公共卫生职责外,还开展医疗服务,用于妇幼保健的业务人员较少且业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全市妇幼保健业务指导需求。

1.2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基本医疗设施陈旧、设备简陋缺乏、人员难配置、到位的人员素质差,运营成本高、宣传不深入等等因素,工作多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尚处于被动状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

我市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9个,核编423,实有4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1人。副高职称17,中级54,初级293。需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所辖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业务管理,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等公共卫生指标。381人需为全市约100万人提供服务,稀少的人数是制约各类工作高质量完成的瓶颈。

1.3由于政府尚未完全履行为社区卫生服务“买单”职责,造成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靠医疗服务的有偿收入承担房屋费用支出、人员工资支出、公共卫生服务支出, “以药补医”、“以医养防”现象依然存在;我市已基本完成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村医不用承担房屋费用,146名村医中,仅有执业医师17人,执业助理16人,乡村医生资格113人,助理以上资质每月补助1200,乡村医生资格每月补助800,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总药款的15%,新农合一般诊疗费和基本药物补助,业务水平低下造成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网底不实。

2加快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公共卫生是整个社会全体成员预防控制疾病、促进身体健康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卫生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人人享有”的本质含义是“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四大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只有同步加强建设、相互注重协调配合,才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2.2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途径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始终坚持的方针,要达到预防为主的工作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动员、领导、投入、服务和监管职能,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同时加强监管,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方能确保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卫生应急、急救等各项工作措施在市、乡、村三级层层有机构负责,有组织保障,有人员落实,有社会监管,最终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目的。

2.3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主要责任就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突出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利民惠民,让农村和城市居民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3加快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滞后,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扩展服务功能不够,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不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不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和不足,下一步应:

3.1加强领导 把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抓好督查落实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3.2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落实公共卫生相关责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如艾滋病的防控需要公安等部门的配合,妇幼保健工作牵涉到计生、民政等部门,紧急救援工作与公安110、交警122密切相关,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各宣传媒体的大力支持,职业病及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与控制,又与安监等部门相关连等等,所以,公共卫生需政府牵头,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方能达到预防疾病、减少伤害、保护健康的目的。

3.3加大投入、解决编制、稳定队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要加大对市、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疾控、妇幼、卫生监督、基层防疫、妇幼专干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及必需的房屋及治疗检验检测设备监督执法工具,合理解决基层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公共卫生服务报酬,使基层预防保健工作人员能安心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确保队伍稳定。充分发挥市级预防保健机构的龙头作用,强化乡镇防疫专干、妇幼专干和卫生监督协管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枢纽”功能,加强网底建设,使松散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能够不断坚固起来,实行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①落实市级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责,由卫生局与其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各项业务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切实履行其业务指导、管理职能。②市级预防保健机构职能科室对基层单位服务指导分片包干制度,要求分片到人、责任到人。各专业机构统一设计制作“服务指导工作记录表”,并一式两份,做到每次服务指导有记录、有汇总、有反馈。

各专业机构科室人员下基层服务指导不少于每月4次,并将服务指导工作情况列入工作人员年度考核重要指标。与其绩效及评优评先挂钩。③建立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长效机制。每季度对辖区内未按时接种儿童进行统计和再通知、补种,建立短信通,完成接种对象的通知。④市妇幼保健院应逐步从临床医疗工作脱离,全力以赴的做好妇幼保健工作。

二是要逐步增加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等常见多发病的防控经费,使危害人们健康的重点传染病、多发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3.4深入宣传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要从大卫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全覆盖、大张旗鼓的宣传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基本常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3.5注重培训在全面提高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同时,要严把人员准入关,对进入公共卫生队伍的人员,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从源头上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素质,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工作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3.6夯实基础要充分发挥市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网络的作用,特别是要切实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基础作用,构建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等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城乡统筹,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从整体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篇6

[关键词]二次供水;卫生管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49-03

高层建筑的二次供水又称高层建筑二次加压供水,是指供水单位将来自集中式供水或自备水源的生活饮用水,贮存于水箱或贮水池中,再通过机械加压或凭借高层建筑形成的自然压差,二次输送至水站或用户的供水系统[1]。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迅速加快,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二次供水已成为城市供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二次供水的监管,全国各地的管理模式各有不同,管理水平差别较大,普遍存在监管职责不明晰、供水服务不规范、防护设施不完善、运行维护责任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2]。因此,加强对二次供水卫生的监督管理,落实二次供水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迫在眉睫。为掌握北票市二次供水卫生管理现状,对我市二次供水卫生进行摸底调查,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我市二次供水现状

我市高层建筑基本为高层或小高层楼房。目前投入使用的高层共有16处,二次供水单位16家,供水人口约2.5万人。其中宾馆饭店1处、医院1处、商务写字楼4处、居民住宅10处。我市二次供水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将市政供水储存到地下蓄水池,然后再将地下蓄水池的水输送至楼顶的水箱供到用户,共涉及高层2处;②将市政供水储存到地下蓄水池加压后直接供到用户,共涉及高层10处;③采用无负压的供水设备,直接从自来水管道加压将水送至用户,共涉及高层4处。我市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由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自行管理,共涉及高层4处;②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由用户共同拥有,委托物业公司管理,共涉及高层10处。

2二次供水水质检测情况

对我市16家二次供水单位进行了水质采样检测,每处分别采集了出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标准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3]执行。

2.1水质检测情况

共采32份水样,合格8份,合格率为25%。不合格项目为: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余氯、浑浊度、铁和氨氮。其余项目均合格。不合格的微生物指标和余氯占不合格项目总数的100%(24/24),浑浊度、铁和氨氮分别占不合格项目总数的16.7%(4/24)、8.3%(2/24)和20.8%(5/24)。

2.2不合格项目超标原因分析

①贮水箱(池)设计不合理。一般情况下,自来水在水箱中储存6 h余氯量已极低,储存12 h后余氯含量即为0[4],倘若二次供水水箱的供水过程设计不合理或水箱容量大、用水量少、储留时间长,导致余氯浓度下降[5],造成微生物繁殖,导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余氯项目不合格。②浑浊度和铁项目超标可能与二次供水设施的选材不恰当有关。配水管网材料种类、溶出、腐蚀、脱落及末梢水的滞留时间、温度等也影响饮用水浑浊度和铁的含量[6]。③卫生管理不到位。二次供水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对供水水箱卫生管理工作缺失,且无专职人员,不掌握清池消毒的技术,存在二次供水水质污染隐患。氨氮项目超标说明水质新近受到污染所致。

调查发现,有2处二次供水设施选址不当,设在生活居住区附近,周围有污水沟及生活垃圾等污染源;有1处二次供水设施卫生防护不当,适逢雨季,雨水会灌入水池;有3处二次供水设施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二次供水水箱长期使用后密封性能下降、池壁脱落严重且未能及时维修。甚至有高位水箱箱盖破损,水质长期暴露在外,造成灰尘和雨水侵入,青苔滋生,水箱内沉淀物较多。以上这些情况,是造成二次供水水质污染、水质合格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3我市二次供水卫生存在的问题

3.1供水设施、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市的二次供水设施普遍存在设计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问题。我市现有的二次供水单位在新建、扩建、改建供水设施时,均未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预防性卫生审查,且均未取得卫生许可。涉水产品均不能出示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行政许可批件。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二次供水蓄水池的选址、供水设备的设置、设施的材质等方面不符合卫生要求,致使竣工使用后,进行技术改造的难度加大。

3.2二次供水设施陈旧老化,维修改造及设备更新不到位

大多数二次供水单位由于缺少资金,引起供水设施老化、设备更新不及时、供水技术落后的严重问题。有的二次供水设施多年不维修改造,锈蚀情况达到一触即漏;有的水泵年久失修,时好时坏,导致供水不及时,影响居民正常供水。

3.3供水设施卫生管理不当

我市所有二次供水的水箱(池)均不按要求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有的从使用至今从未清洗过。其中有2处二次供水蓄水池水都是停水时才用,水质难以保证,存在污染隐患。另外,二次供水单位供水人员大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卫生法律法规、供水卫生知识了解较少,在日常管理和维修中不遵守行业标准,如不按规定对水池(箱)进行清洗消毒、不能对水质进行自检和不按时参加健康体检等。这些都不利于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

3.4二次供水卫生监管缺乏法律依据

目前,辽宁省朝阳市及北票市尚未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致使卫生监督部门在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管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范文件,处罚力度不够,影响了执法效果。为此,在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许可、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卫生许可、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等方面,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7]。

4建议

4.1建立完善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相关的规章和办法

借鉴其他城市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管理先进经验,完善辽宁省朝阳市及北票市二次供水的相关法规,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建立并完善二次供水管理体制,理顺管理环节、规范行业管理,以消除现有模式中职权不清、责任不明等现象,使预防性卫生审查工作落在实处[8]。严格执行建设施工“三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并规范二次供水设计、施工审查,确保二次供水设施设计合理。另外,国家对二次供水水箱、水池的材料缺乏硬性规定,给水质卫生监管留下死角。

4.2二次供水单位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建议二次供水单位严格按照《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年久失修的蓄水池、水箱和供水管道进行更新改造维修,选用无毒、无害、高强度、抗老化的新型材料,确保水质卫生[9]。卫生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管力度[10],尤其对二次供水单位存在无消毒设施、对水质不进行消毒处理、不定期对供水水箱(蓄水池)进行清洗消毒的单位要采取增加监督频次、增大监管力度的方式进行严格管理。

4.3成立二次供水管理机构

二次供水设施应由政府设立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明确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渠道,规范供水项目建设和维护管理标准,统一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改造等备案制度。新、改、扩建居民住宅的二次供水设施,应与小区房屋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组织建设、同步维护管理,纳入房建验收程序,通过二次供水工程达标来保障二次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及辖区居民的安居乐业。

4.4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面监测[11]

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和卫生监测人员的培训和业务考核,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购置并及时更新水质检测设备,增强检验、检测能力,使水质检测数据更加精准,更具说服力。加强二次供水的日常水质监测,以便早发现问题,早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污染隐患。

4.5积极推行二次供水的公示制度[12]

通过对二次供水的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定期公示二次供水卫生质量状况,对二次供水不合格单位予以曝光,促进二次供水单位日常管理走向规范,落实相关制度和安全措施,使二次供水卫生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积极推行二次供水公示制度,有利于二次供水单位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自觉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及社会责任,同时又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放心使用。

4.6规范清洗消毒机构,强化清洗队伍培训[13]

规范管理清洗消毒机构,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4]。行政审批部门严把清洗消毒机构的市场准入,相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规范行业行为。卫生部门加强清洗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清洗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对二次供水清洗队伍进行评选,实行优胜略汰制度,以提高服务质量。

4.7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二次供水的科学性监管[15]

为实现生活饮用水的监督预警和科学管理,建议我市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预警控制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生活饮用水监督检测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及时发现水质变化规律和异常情况,及时提出预警信息,最终达到科学监管的目的。同时对提高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置效率、建立科学处置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16]。

4.8做好生活饮用水卫生宣传和培训

卫生监督部门要利用电视媒体、广播、报纸、手机等途径广泛宣传饮用水卫生安全知识,加强做好对社区、住宅物业小区居民、工作人员以及二次供水相关人员等人群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饮用水卫生安全意识,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4.9设立二次供水水质卫生问题投诉电话

业主或居民发现二次供水单位存在卫生问题时可拨打投诉电话举报。住建、卫生和水务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及时查处。

4.10开展综合卫生监督干预[17]

建立卫生监督、地产监管、地方政府三方联动机制,拓展监管手段,加强监管力度,切实做好二次供水综合监督执法,保障居民生活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克敌.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8.

[2]于欣.积极推进居民二次供水统一管理新模式全面提高二次供水管理水平[J].城镇供水,2011,(6):14-15.

[3] 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4]张智超,邵瑞娟.贵阳市二次供水的卫生学问题评价[J].卫生管理,2008,5(8):1389-1390.

[5]甘日华.广东省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供水卫生,2000,8(3):35-41.

[6]武景福,武和平,刘楠.三门峡市区生活饮用水浑浊度五年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59-160.

[7]董淑爱.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实用医技杂志,2008,1(15):244-245.

[8]赵惠玲,孟柯,潘峰.北京市大兴区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安全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2,28(3):354-356.

[9]宋克蕾,.通化市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现状调查[J].求医问药,2011,9(3):37.

[10]黄怡,周文琪,陶诚.城市二次供水系统水质管理模式浅析[J].净水技术,2012,31(4):24-26.

[11]陈惠中,祝军,师秀艳,等.浅谈二次供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1):41.

[12]吴玉珍,徐贻萍,钱婕.二次供水卫生现状与监管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19(1):38-40.

[13]顾俊,镇银.二次供水卫生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2):191-192.

[14]缪勇战,韩宁,朱发考.二次供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成效与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21(4):392-396.

[15]陈嘉,毛洁,应亮,等.上海市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监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8):455-457.

[16]应亮,毛洁,王懿霖,等.浅谈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预警控制平台在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置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1,18(6):533-536.

篇7

为贯彻落实建设“卫生强县”战略,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根据县政府《乡镇(街道)公共卫生工作任务书》和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订乡公共卫生工作实施意见。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推进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监督和基本医疗工作,使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二、农村公共卫生主要任务

(一)农民健康工程

1、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按时完成第六轮新农合参合统筹任务,参合率达到规定比率以上,其中低保、五保等困难群体参合率达100%;及时完成参合对象信息调整、核对及新参合人员合作医疗卡的发放工作;每季向各行政村发放新农合医疗费用结报清单并要求向村民公示。

2、做好农民健康体检的组织、宣传和发动工作,确保参合农民得到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到年底完成第二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率达60%以上。

3、组织、协调和落实本乡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定期开展检查,综合达标率90%以上,农民满意度达80%以上。

(二)加强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积极协调落实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用地、用房等各项措施,做好统筹协调工作,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顺利完成。

(三)认真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加强对综合改革运行情况的指导和协调,确保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和除“四害”工作;督促各村制定年度改厕工作计划,掌握农村公厕和卫生户厕的基本情况,负责对新建和改建公厕和户厕的技术指导和现场督导;督促各村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建立起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长效管理机制;各行政村卫生知识宣传栏定期刊出有关宣传资料,保证每户居民每年获得至少1份健康教育资料。下塘村积极争创县级卫生村。

(五)配合支持卫生监督工作,协助做好食品卫生与职业卫生协管工作,督促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做好农民家宴信息收集报告工作。协助做好农村厨师的培训工作,督促学校、企事业单位做好食品卫生管理,督促职业危害企业开展职业危害申报和健康体检。

(六)加强重点疾病防控工作,开展血防、精防、艾防、结防专题宣传各1次以上,在主要道路设置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固定宣传牌各1块。切实做好精神病病人的康复工作。采取综合措施,依法做好霍乱、人禽流感等疾病的防控工作。

(七)切实加强优生促进工程实施工作,加大对优生促进工程工作的宣传力度,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的通知》、《新昌县优生促进工程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办法》精神,做好相关“服务券”的审核、发放工作,确保每位符合条件的对象能及时享受到相关服务。

(八)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在乡所在地设置无偿献血宣传牌,在每个行政村刷写无偿献血标语;每月广播无偿献血科普知识。

三、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各司其职,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一)乡政府将强化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责任,成立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高雪军。副组长:赵铁锋。成员:张文平、丁柏余、梁孟兴、石伟芹、王铁平、吕莉、石立章、张炎、俞文相、张益栋。

负责落实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的检查与考核。俞文相同志兼职公共卫生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各联系村干部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公共卫生工作,有关单位要尽起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职责,形成全力,共同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二)村级组织要落实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村两委负责组织实施本村的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健康宣传、企业卫生安全、集体聚餐、食品、药品等健康的检查,信息报告和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等,办好村卫生室,督促村卫生室内、个体诊所履行公共卫生工作的有关职责。各行政村要确定一名公共卫生联络员,协助村领导做好日常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指导,乡卫生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卫生网络,合理布局村卫生室,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强化村卫生室内的基础。

(四)乡卫生院和卫生分院要在上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指导下,依法履行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承担边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乡卫生院要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推选农村卫生服务,通过联村医生、驻村医生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医生制”,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结合作、责到人”的工作机制,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村卫生室等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接受村两委、乡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主要承担责任区域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报告,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健康宣传,协助建立健康档案,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工作。

篇8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市卫生监督所高度重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成立了以王和平所长为组长的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班子会认真梳理、分析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单位实际,制订整改方案。于9月16日召开全体职工会,通报政风行风评议情况及自查整改措施,力求通过此次整顿,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有效解决行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卫生监督执法的良好形象。

二、深入自查自纠

一是根据整改方案要求,把“任务分解到位、职责明确到位、措施跟进到位、督导检查到位”贯穿于整改工作的始终,以科室为单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每人写出自查报告;二是由法制与稽查科牵头,深入到经营户中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基本情况,拿出整改措施。通过自查,发现我单位少数执法人员中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执法人员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执法中存在不规范现象。

2、学习氛围不浓。

3、个别执法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较差。

4、执法力度不大。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全员业务素质。坚持执行每周一次业务学习制度,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并不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使执法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法技能。

(二)加强廉政建设。完善勤政廉政制度,制定“公务活动十条禁令”、“禁酒令”、“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追究制”等,制作“卫生监督员上岗证”,全体执法人员佩证上岗,亮证执法,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多方听取群众意见,提高服务质量,着眼于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减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正确处理监督与指导,执法与服务的关系,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四)狠抓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印发了《济源市卫生监督所规章制度汇编》,制定目标考核责任书,将执法行为纳入日常工作考核,由法制与稽查科组织不定期开展组织纪律、廉洁自律、行政执法行为稽查,凡发现违法行为的按规定严肃查处。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使监督执法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

(五)认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坚持开门整治,由法制与稽查科牵头,深入到经营户中,发放调查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对卫生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查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整治,我市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卫生监督所已逐步得到社会的认知。

(六)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应急机制,认真做好群众举报、投诉案件的查处工作,几个月来,共受理各类社会举报投诉110余起,均及时派执法人员进行了调查处理,极大地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宜。同时,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为切入点,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截止目前,共开展放射卫生专项检查、化妆品专项整治、月饼市场专项检查、保健食品专项检查等专项检查活动20余次,并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五小”专项治理,以彻底改善行业“五小”的卫生管理状况,为群众提供良好的餐饮、娱乐消费环境。几个月来,共检查经营户4000余户次,查获没收各类物品150余箱,货值20余万元,当场进行行政处罚313起,罚款15000余元,立案86起,结案76起,罚款620__余元。

(七)重拳出击,打击非法行医,净化医疗市场

篇9

一、明确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直接面向农村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8个项目。第一类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落实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第二类农村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包括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慢性病和精神病防治及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等;第三类农村居民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包括对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等。

(一)开展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村村设置健康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户户获得健康教育资料,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与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指导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育龄妇女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咨询与教育等。

(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抢救;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培训;承担或协助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治疗和其它防控工作;协助开展疾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等。

(三)配合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主要包括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其他各类传染病防治工作。

(四)做好妇女卫生保健服务,主要包括实行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建卡率90%以上;向孕产妇提供5次产前检查、3次产后上门访视和1次产后常规检查;向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提供1次常见妇女病检查等。

(五)做好儿童卫生保健服务,主要包括向0-7岁的儿童免费提供省免疫规划规定的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开展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服务,0-3岁儿童在首次体格检查时建立系统管理档案,定期接受8次健康体检等。

(六)进行慢性病与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和精神病人提供咨询服务和治疗指导;为60岁以上老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定期随访等。

(七)加强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主要包括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和职业卫生监督监测等。

(八)做好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主要包括收集和报告传染病疫情,及时掌握食物中毒、职业危害及饮用水污染、出生死亡、出生缺陷和外来人员等信息。

二、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

全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专项资金,2006年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6元的标准设立。专项资金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主要用于乡(镇)、村卫生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其中用于村级补助经费不低于30%。专项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济困难地区按人均4元、3元、2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另对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贾汪区、宿城区、亭湖区、清浦区、海州区也给予适当补助;不足6元的部分由地方财政配套安排。有条件的省辖市也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各地要通过建立专项资金,加强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考核管理,落实政府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规范和保证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对不提供有关服务的,不给予资金补助;对服务质量不到位的,扣除相应补助资金。

三、切实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是政府向农村卫生机构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资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管理。

(一)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社保补助专户管理,实行专帐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于每年年初编制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计划和用款计划,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三)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采取年初预拨70%直接到县,年底考核验收后结算的办法。县级财政将上级财政补助和本级财政配套安排的资金,按照项目用款计划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要求及时拨付到有关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单位。

(四)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及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保证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合理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项目内容规定用途之外的工作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费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抵充行政事业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偿还债务、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

(五)对出现虚报有关情况骗取省财政补助、擅自变更项目内容、挪用专项资金、地方应安排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不按期报送有关材料等问题,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将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采取给予通报、停止拨款或暂停安排新的补助项目或收回专项资金等措施。

四、强化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

省卫生厅、财政厅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体系,各市、县(市、区)卫生、财政部门也要形成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到位、资金配套情况和农村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乡村卫生机构,要把考核内容、要求、目标作为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依据,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逐项抓好落实。对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要做好记录,建立档案资料,便于考核。每年11月份,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对辖区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每年年底,省卫生厅、财政厅将结合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情况组织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分配和核拨专项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篇10

一、服务主体和对象

服务主体: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服务对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所有的养老机构及入住老人。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

1、在养老机构内开设简易门诊,原则上每周1次,每次半天,提供以配药、随访、咨询等为主的简单诊疗服务(不包括损伤性治疗和理疗等服务),实施集中送药上门服务;

2、对符合建床指征的入住老人开设家庭病床;

3、为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入住老人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系统,开展规范化管理;

4、结合辖区内养老机构的实际情况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5、加强对养老机构日常消毒、传染病防护等卫生工作的指导,为老年人创造更为健康的生活环境;

6、为养老机构内医生、护士、护理员等提供护理、保健、康复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养老机构自身卫生服务水平。

三、养老机构的工作职责

1、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场所;

2、做好简易门诊、健康讲座等的组织协调工作;

3、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做好药品、费用、发票、医保卡等交接管理工作;

4、做好养老机构的卫生防病工作,防止出现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3例或以上类似病例及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5、入住老人出现急症、重症疾病,及时与120急救中心联系。

四、管理职责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根据本指导意见签订服务协议,并组织实施;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该项工作纳入常规工作范畴,指定全科服务团队开展工作,同时鼓励各单位采取党、团员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为养老机构及入住老人服务;